荨麻疹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0:26:02

荨麻疹范文篇1

1.1一般资料182例患儿均来自海宁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及过敏原测试门诊,男87例,女95例,年龄2~15岁,平均6.7岁,病程2个月~5年。所有患儿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制订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儿在3~5天内未使用激素、抗生素和抗过敏药。

1.2方法应用德国摩拉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德国Med-Tronik公司生产),利用随机所带的上千种过敏原样本,包括食物及添加剂、吸入类、接触类、金属、病原菌等。通过远红外扫描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确定信息点,选择测试程序,逐一测定过敏原标本。

MORA-Super变应原检测:患者去除金属物,留取尿液或唾液标本放在MT2杯中:保持安静,把柔性电极放在身体的相应部位,双手各拿一柱状电极双脚赤足踏在镀金板电极上。根据不同年龄、能量象限值选择相应的基础治疗和淋巴排毒治疗,小于7岁用104程序,7~14岁用105程序,大于14岁输入生日信息。检测过敏原:选择ALL-Test程序,通过ELH程序进行检测。在左右手大拇指内侧点左右手中指末节靠拇指侧找检测穴位点,共4个点;调节穴位测量敏感性因子扩大穴位测量值到100。将梅笔(MEBE)放入蜂窝杯内,等数值下降到85时,连接电脑逐个检测过敏原,大类过敏原阳性反应时应用一分二排除法功能寻找过敏原。当检测出患者对某种物质反应超过基础波阈值(100)时可确认为对该物质过敏。

2结果

见表1。182例荨麻疹患者中变应原阳性率最高的是螨虫,占70.88%,其次是鱼类58.79%,其中对一类过敏4例(2.20%),对两类物质过敏24例(13.19%),三类过敏15例(8.24%),四类过敏22例(12.09%),由于同一类过敏原中包含多种过敏原,结果均对两种以上物质过敏。表1182例荨麻疹患者的过敏原种类及阳性率

3讨论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且顽固难治的皮肤病,病因复杂,尤其是儿童荨麻疹,因其可使儿童的许多活动受限,特别是户外活动受限;盲目限制饮食,也会影响营养物的摄取;瘙痒又会影响睡眠质量,从而影响生长发育等,因此尽可能明确病因是防治的关键。

应用摩拉生物共振检测过敏原,结果显示182例患者中螨虫、鱼类、花粉、纺织物、真菌,稀释剂、环境化学等是常见的过敏原,变应原阳性率最高的是螨虫,这与以往报道文献[2~5]相一致,由于检测方法不同,阳性率有一定差异。尘螨与花粉广泛存在于人类居家及自然界,螨虫类的身体及分解物、花粉颗粒等很容易随风飘散造成空气中存在大量过敏原,导致大量过敏人群,而且很难完全避免。患者要重视对居住环境的清理与维护,尽量不用地毯、羽绒被,不养宠物,室内保持通风,温度适宜,以减少和防止室内虫螨生长。对鱼类过敏者可尽量避免食用水产品。在春秋植物开花最多的季节,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不到公园野外游玩,家居阳台尽量不种植花卉盆景以减少变应原接触几率。

研究还显示结果患儿均对两种以上物质过敏,说明患者在高敏状态时可同时对多种变应原产生过敏反应,这种现象提示单一变应原脱敏治疗荨麻疹效果不佳。

德国摩拉生物共振仪通过生物物理学的方法检测变应原,不仅操作简便、准确率高、可检测的过敏原种类多、无创伤、无痛苦、患儿易于接受,而且还可以根据检测结果接受摩拉生物共振系统的脱敏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荨麻疹与过敏原的关系,寻找该疾病常见的过敏原,为患者的脱敏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德国摩拉(MORA)生物共振仪对182例荨麻疹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结果荨麻疹常见的过敏原有螨虫、鱼类、花粉、纺织物、真菌,稀释剂、环境化学等。结论摩拉生物系统可用于荨麻疹病因的检测。

【关键词】荨麻疹;过敏原;摩拉生物共振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46-647.

2叶筱燕,田群,龚丽妹.130例慢性荨麻疹点刺试验结果分析.中国热带医学,2007,7(4):552-557.

3赵梓纲,赵华.荨麻疹1000例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3(22):149.

荨麻疹范文篇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09年3月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2]患者147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5例,对照组72例,均为变态反应原皮肤试验阳性者,其中观察组男62例,女13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32.14±4.73)岁,病程35~270d,平均(150.46±42.73)d。对照组72例,男60例,女12例,年龄17~43岁,平均年龄(33.36±3.15)岁,病程38~265d,平均(148.72±3.15)d。两组患者过敏原种类及反应程度相同。

1.2方法

过敏原是荨麻疹发生的重要因素,食物可以避免,而有些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它们在空气中漂浮,人们无法摆脱,因此,必须检测过敏原。通常选用最常见和易引起过敏的抗原。

1.2.1检测方法

用北京协和医院试剂厂生产的抗原,选择上臂外侧三角肌处皮内注射抗原,皮试液的浓度为原液1:10,每种抗原皮内注射0.01~0.02ml,两种抗原之间距离为3~4cm,15~20min观察皮试结果,观察皮肤有无风团及红晕反应,判断结果见表1。

1.2.2脱敏疗法

通过小量特异性抗原注射,使患者增强对过敏原的耐受力,根据变态反应原皮肤试验的结果,即红晕范围或风团范围选择适当的抗原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按疗程进行治疗(溶媒使用山西太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4024017)。如属(+)的皮试反应,则脱敏选用1:106的浓度,如属(++),选用脱敏液浓度为1:108,1个疗程皮下注射10次,每周注射2次,可为星期二、星期五或星期三、星期六等,量从0.1ml注射直到注射1ml为止,至1:102浓度时,维持脱敏治疗1~2年,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维持时间,每次皮下注射0.5ml,每周2次,如病情平稳,可延长脱敏时间,可由每周1次到半月1次、每月一次、半年1次,最终停止脱敏。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甲氰咪胍等治疗。

1.3观察项目

①两组疗效观察;②复发率。

1.4疗效标准

①显效:皮疹块消失。有效:皮疹块面积减小,痒感减轻。无效:皮疹块无变化或皮疹块面积扩大,数目增多,瘙痒剧烈。②复发标准:疗程结束后,其原有症状重现或明显加重,需要接受治疗者定为复发。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结果见表2、表3。

2护理

2.1检测前护理

①一般至少在24h内停用麻黄素、扑尔敏等抗组织胺类药物;②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地塞米松〕在皮试前3天即停用,如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则应停用1周或半个月再做皮试,否则易出现假阴性反应,造成皮试假阴性其他原因还有:a.患者过敏反应后体内特异性抗体处于暂时衰弱状态;b.免疫力低下或身体衰弱者;c.抗原注射量少或注射到皮下;③在急性发作期应暂停皮试,以免加重病情;④不能空腹做皮试,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或休克;⑤应备有急救药品,随时取用,如盐酸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氨茶碱、10%葡萄糖酸钙、50%葡萄糖,并备有氧气。

2.2检测中护理

①注射部位皮肤一定要用75%的酒精消毒皮肤至少两遍;②空气要排净,否则注射到皮下易引起假阳性反应,造成皮试假阳性其他原因还有a.抗原本身有特异性刺激,如辛辣或酸性食物等;b.患者皮肤敏感性过高;c.注射量大,出现迟缓反应;③注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表现,如是否突发咳嗽、喘憋、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过敏性休克及低血糖反应。如果出现上述情况,立即停止注射,使患者平卧,肌肉注射盐酸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地塞米松等,并且给予氧气吸入。若为低血糖反应,可给予口服50%葡萄糖或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40ml,并通知医生。

2.3检测后护理

①不得抓挠皮试处皮肤,个别患者反应强烈,皮肤有痒感,以防抓破而引起感染;②做完皮试后不得去做其他检查,以防发生意外;③15~20min观察皮试结果;④根据红晕范围或风团大小判断对何种抗原过敏。

2.4脱敏治疗注意事项

①医护人员要耐心解释,树立战胜疾病信心。②抗原应放在3℃~4℃冰箱中保存,抗原液保存期为半年[3];③每次注射前应注意观察药液有无浑浊、变色、沉淀等情况,如有上述现象应重新配制,不得使用;④用1ml一次性注射器,以准确掌握剂量,选择上臂三角肌或臀大肌皮下注射,注射不宜太浅,太浅易出现局部反应,进针后回抽有无回血,防止注射到血管内引起强烈反应,每次注射后留观至少10~20min;⑤脱敏过程中如遇过敏症状加重,可以推迟注射时间,待病情平稳后再继续注射。

3讨论

荨麻疹范文篇3

【关键词】荨麻疹;消风三子汤

笔者在2003~2007年间以消风三子汤加减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14~61岁,平均41岁;病程1周~2年。

1.2诊断标准发病前多有接触致敏物史,晨起或晚睡前出现皮肤风团样皮疹,成批出现,瘙痒难忍,并伴有烦躁。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2治疗方法

以消风三子汤加减治疗,处方:荆芥、防风、当归、生地、苦参、苍术、蝉蜕、胡麻仁、牛蒡子、知母、石膏、木通;在消风散的基础上加地肤子、蛇床子、车前子。加减:表虚加黄芪、炒白术;血虚加白芍、黄精。水煎服,每天1剂,日3~4次服。

3治疗结果

痊愈(荨麻疹全部消退)28例,显效(荨麻疹大部分消退)7例。病程最短6日,最长1月。

4病案举例

患者,男,45岁,就诊时荨麻疹反复发作2年。症见:躯干、四肢皮肤瘙痒,风团样皮疹,呈对称分布,反反复复,屡消屡起,缠绵难愈。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过敏性荨麻疹。以消风三子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分服,上方加减进服30剂,荨麻疹全部消失,治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5体会[1]

荨麻疹属中医“风疹”范畴,又称“隐疹”、“风疹块”、“鬼饭疙瘩”,究其病因又有虚、实之分。实者风、湿、热客于肌表,营卫不和;虚者营血不足,生风生燥,肌肤失养。现代医学研究疏风解表之法对免疫性疾病有免疫抑制作用,且能改善微循环及毛细血管通透性。消风散中以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开发腠理,透解在表的风邪;苍术、苦参、木通、渗利湿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当归、生地凉血和营,胡麻仁养血润燥;消风散原方中加入地肤子、蛇床子、车前子增强利湿止痒之功,且有极强的抗过敏之功,使风疹消退,诸症自愈。

荨麻疹范文篇4

1剥脱性皮炎

项伟峻[1]报道1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予息斯敏10mg/d,3d后全身皮肤陆续出现潮红、肿胀、伴灼热感。加大药量至20mg/d,病情持续加重,双眼不能睁开,结膜充血,颈部糜烂,躯干、四肢大量脱屑。停用息斯敏,经静注地塞米松,补充大量维生素C及对症处理痊愈。1月后患者又自服息斯敏,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及时治疗痊愈。

2癫痫

1例全身皮肤搔痒及皮疹患者,自服息斯敏10mg,间隔2h左右出现四肢痉挛性抽搐,烦燥不安,短暂性意识丧失,伴头晕、胸闷等症。立即肌注安定10mg,静滴能量合剂,2~3h后仍有阵发性发作,又口服苯妥英钠0.1g,每日三次,3天后症状缓解[2]。

3发音不清

1例过敏患者予息斯敏3mg,每日一次,第2次服药后患者出现发音不清,给予谷维素5mg,每天三次,维生素B110mg,每天三次,连服5天,症状逐渐消失[3]。

4过敏性休克

患者女,28岁。因荨麻疹2h予息斯敏10mg,用药10min后,患者昏厥倒地,面色苍白,四肢乏力,呼吸困难,脉搏128/min,血压8/4kPa。诊断为息斯敏致过敏性休克。即予1%肾上腺素1ml肌注,静注地塞米松20mg,输液2000ml痊愈[4]。

5头痛

1例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口服息斯敏10mg,服后1h,自感头痛,10min后头痛加剧,即服去痛片0.5g,卧床休息,4h后头痛症状逐渐好转。次日又服息斯敏10mg,同样出现上述症状,2周后患者再次口服息斯敏10mg,仍出现上述不良反应。经治疗痊愈[5]。

6精神警觉性变化

患者女,54岁。因全身荨麻疹,口服息斯敏20mg,每日三次。服药后入睡,数小时后惊醒,感觉心悸、眩晕。脉搏:105/min,血压10.5/7.0kPa。患者闭目惊恐症状更加厉害,立即注射地西泮10mg,30min后症状缓解,次日再给予地西泮5mg,恢复正常[6]。

7心绞痛

1例有冠心病、心绞痛史的过敏性鼻炎,由于鼻塞、鼻痒予息斯敏10mg,每日一次,服药1h后,心绞痛发作,以为旧病复发,未引起注意,第2次服药又发作,考虑与服用息斯敏有关,停服后1月内未再发作。其诱发机理可能是该患者长期患过敏性鼻炎,体内组胺、5-羟色胺、激肽类及前列腺素高于正常人,这些物质可使冠状动脉扩张,故该患者对这些物质有相对依赖作用,口服息斯敏1h左右,血药浓度达高峰,明显对抗了这些物质对冠状动脉的扩张作用,使冠脉反应性痉挛,诱发心绞痛发作[7]。

8血尿

1例上感、过敏性鼻炎患者,由于对解热镇痛药过敏,口服息斯敏10mg,晚上出现淡红色肉眼血尿2~3次,无尿痛和其他不适。次日晨,血尿自行消失。几日后,因过敏性鼻炎未愈,再次服息斯敏10mg,数小时后再次出现肉眼血尿,尿色鲜红,似比上次更严重,实验室检查见红细胞满视野。未作任何处理,血尿自行消失[8]。

9严重心动过缓

患者女,14岁。因皮肤痒痛5天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98/min,P-R间期0.14s。给口服息斯敏10mg,每日3次,服药第3天自觉胸闷、气短、头晕来诊。查心电图P-R间期0.26s,心率44/min,血沉、超声心动图等无异常,考虑息斯敏所致,故停药,口服山莨菪碱10mg,每日三次,服药第2天症状消失,心率92/min。1个月后,因皮肤痒痛,再次服息斯敏,剂量同前,3天后重现上述症状,经处理症状消失[9]。

10双大腿对称性肌痛 

董希忠[10]报道2例过敏性疾病患者口服息斯敏10mg/d,3天后双大腿肌痛明显,行走时更甚。经停药,不予其它特殊处理,2天后肌痛基本消失,4天后完全消退。

11月经失调

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予息斯敏10mg,每日1次,服药第3天,月经突然提前12天来潮。妇科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经血正常,考虑可能与息斯敏有关,即停服息斯敏。4天后终止,下次月经时间恢复正常[11]。

参考文献

1项伟峻.息斯敏致剥脱性皮炎1例.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9(1):61

2潘社红,王进平.口服息斯敏引起癫痫样发作1例.临床误诊误治,1994,7(1):33

3凌桂英.息斯敏致发音不清.中原医刊,1993,20(2):16

4谭天林.息斯敏致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中国乡村医生,1993,(4):43

5刘莹,姜国荣.息斯敏引起头痛1例.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1,7(2):79

6徐炳英,崔秀君.息斯敏引起精神警觉性变化1例.现代应用药学,1994,11(5):49

7翟丰羽.阿司咪唑诱发心绞痛1例.新药与临床,1992,11(6):378

8赵惠平.阿司咪唑致血尿1例.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4,3(3):169

9太昌允,金恩实.阿司咪唑致Ⅰ度房传阻滞伴严重心动过缓1例.中国新药杂志,1995,4(1):49

荨麻疹范文篇5

据报道,在改善呼吸功能及控制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加用25%硫酸镁10~20ml。多巴胺30~4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静脉滴注,30~40滴/分,1次/日,疗程7~10天。停用洋地黄、利尿剂及激素,经治疗肺心病难治性心衰者39例,好转35例,无效4例。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血压,并备10%葡萄糖酸钙应急处理。膝腱反射消失,呼吸少于16次/分和肾功能衰竭者,忌用硫酸镁。何氏报道在氧疗、抗感染、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基础上将肝素50mg,25%硫酸镁10ml加入250ml葡萄糖注射液内静滴,30~40滴/分,1次/日,7天为一疗程。

2治疗支气管哮喘

有人采用硫酸镁治疗12例顽固性支气管哮喘或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患者,收到良好效果。用法:25%硫酸镁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1日/次,20~40滴/分,同时配合应用抗生素及激素。另有人用硫酸镁与多巴胺治疗老年顽固性哮喘。用法:在抗感染、输液、吸氧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25%硫酸镁20ml,多巴胺20mg加入5%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20滴/分,1次/日,连用1~2周。

3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刘氏等应用大剂量硫酸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例,取得显著疗效。用法,25%硫酸镁,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内,静脉滴注,于3小时内滴完,1次/日,10次为1个疗程。吴氏等报道,在休息、吸氧、止痛、抗血管、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溶栓治疗基础上,用含镁极化液(10%葡萄糖溶液500ml加10%氯化钾15ml,加25%硫酸镁10~25ml。加普通胰岛素12u)静滴,1次/日,连用7~10天,硫酸镁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可提高溶栓疗效,减少并发症,明显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

4治疗重症肺炎

重症肺炎时常伴有心衰,运用硫酸镁能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改善肺炎所致心脏缺血缺氧,有利心衰的纠正。方法:取25%硫酸镁1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滴,1次/日。在滴注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5治疗偏头痛

用法:用25%硫酸镁1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1次/日。曹氏等用硫酸镁治疗偏头痛38例,其中典型偏头痛8例,普通偏头痛30例,病史1~20年,平均6。5年。有偏头痛家族史者14例,用药前均做血镁测定,其中血镁低于正常者4例。用药方法:25%硫酸镁1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缓慢静滴,1次/日,疗效10天。结果;38例中,治愈16例,好转18例,血镁正常的4例无效。临床疗效的快慢与血镁呈线性关系。

6治疗胆道蛔虫症

用25%硫酸镁以及枸橼酸哌嗪治疗胆道蛔虫症患者,一般滴注200~300ml,,疼痛可明显缓解,排虫率达100%。治疗方法;25%硫酸镁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2小时内静脉滴完。在滴注硫酸镁中。若出现面部潮红、头痛、出汗、血压稍降等时,减慢滴速时上述症状可消失或好转。同时,口服枸橼酸哌嗪。

7治疗输尿管结石

刘氏等应用硫酸镁静脉滴注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15例效果显著,用法:25%硫酸镁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1天1次,因个体差异,出现痛剧者,另用25%硫酸镁5ml加入50%葡萄糖20ml,静脉注射平均用药5.2次,其机理,镁离子是肌肉组织的强松弛剂,高浓度的镁离子进入血液,可使运动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减少,对输尿管平滑肌起到舒张。解痉作用。同时,镁离子作用于丘脑下部,可阻断病理冲动到达中枢神经,也起到镇静和止痛作用。可直接作用于输尿管起到解痉,止痛和排石作用。8治疗荨麻疹

采用硫酸镁治疗荨麻疹患者,可使症状及皮损好转或消失。用法:25%硫酸镁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2ml/分,1/d。连用10天。另有人用硫酸镁治疗45例荨麻疹患者经用药7~12天全部治愈。

9治疗肾性骨痛

骨痛是慢性肾衰竭晚期的主要并发症。吴氏等用硫酸镁治疗肾性骨病5例,疗效显著。方法:在低磷饮食,予常规量l-a-羟基维生素D3,纠正酸中毒,高血钾的基础上,用25%硫酸镁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1次/日,连用3天。结果:用药后2~48小时内骨痛完全消失,无抽搐、行走方便。

10注意事项

①因静脉注射本品较危险,应由有经验医师掌握使用,且注射须缓慢,并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与血压。②中枢抑制药(如苯巴比妥)中毒患者不宜用本品导泻排除毒物,以防加重中枢压制。③急腹症、肠道岀血患者以及经期妇女、孕妇禁用本品导泻。④不宜用于肾功能不良者,以免少量吸收出现排泄延缓而产生蓄积中毒,可以改用硫酸钠。

荨麻疹范文篇6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5]、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其中卡那霉素、新霉素、杆菌肽、多粘菌素B的毒性较显著。新霉素用药早期可出现蛋白尿和管型尿,尿中有红、白细胞,以后可出现氮质血症、少尿、尿毒症,病理变化显示肾小管变性坏死及细胞浸润;杆菌肽的毒性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糖尿、肾功能减退等,受损伤最显著的是肾小管;多粘菌素B大剂量应用可造成肾小管坏死,临床表现为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减退,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庆大霉素的肾脏毒性较小,个别病人仅在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时出现蛋白尿及血尿,而且是可逆的;链霉素也可对肾脏造成轻度的损害;先锋霉素毒性较低,但在过大剂量时也可损害肾脏;此外,某些磺胺药因乙酰化结晶产物沉积而引起血尿、尿闭,还可导致间质性肾炎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肝脏毒性[6]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对血液系统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免疫系统的毒性,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毒性作用。胃肠道毒性反应较常见。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荨麻疹范文篇7

【关键字】药学;感冒药;不良反应;服用;引起;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全文】

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店,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认同,如今感冒药成为许多家庭的必备药,而且往往不止一种。但由于相当数量的人缺乏相应医药知识,一旦患感冒后急于求成,常常几种感冒药同时服用,错误地认为“多吃一点无妨”。殊不知最常用的药品也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

目前治疗感冒的药物品种繁多,如:康必得、康得、力克舒、感冒通等。但因药物组成类似,所以药物作用也大同小异。若两种以上感冒药同时服用等于加大药物剂量,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成倍增加。所有抗感冒药只是缓解感冒症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对流感病毒和细菌不起丝毫作用。滥用则适得其反。

1速效感冒胶囊是常用的一种抗感冒药,长期服用会产生依赖性和肝肾功能损害。文献报道,严重者可诱发肝细胞坏死、止痛剂性间质性肾炎、急性乳头坏死等病变,最后导致肝肾功能不全,乃至发展成肝坏死、肝硬变、肝癌和尿毒症等。所以,使用该药应遵医嘱,根据病情按规定剂量服用,不可随意加大服用量和任意延长服药时间,尤其是患有慢性肝脏疾患和肾功能低下及有过敏体质的人。临床实践证明,该药在感冒早期,即患病第1天~2天服用疗效最佳。

2阿斯匹林为家庭常备解热镇痛药,但过量服用,可导致血液pH值下降,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可刺激呼吸中枢和呕吐中枢,引起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并因第8对脑神经受刺激而引起耳鸣、耳聋。尤其是儿童应慎用阿斯匹林,避免引起阿斯匹林肝脏毒性或肝炎。还可引起肾脏毒性、造血功能障碍等毒性反应。

3扑热息痛也为常用的解热药,但过量或长期使用可引起急性肾炎或肾小球坏死等肾病综合症,甚至还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儿童可能发生支气管痉挛、鼻炎和荨麻疹等,所以湿热儿童患者应禁用此药。另据文献报道,过量使用扑热息痛(每日6g,常用剂量为4g)或长期服用时,常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尤以肝细胞坏死为常见,10g可导致死亡。目前,国内含有扑热息痛的复方感冒药,达三十余种,致使临床不易掌握含扑热息痛的复方制剂,无意中导致病人过量服用,特别是感冒患者自己急于缓解症状,自行服用几种均含扑热息痛的抗感冒药,很可能造成严重的肝损害。

4去痛片、APC除含有咖啡因之外,尚含有氨基比林和非那西汀(此药已淘汰),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多例服用去痛片致死的药源性事故。此外,滥用此类药还可致肾乳头癌、肾盂癌和尿路癌症。美国20%的慢性间质性肾炎,5%~9%的终末期肾病是因滥服解热止痛药所致。

荨麻疹范文篇8

关键词:五皮五藤饮;皮肤病;验案

一、方剂组成

丹皮、白鲜皮、海桐皮、地骨皮、桑白皮、海风藤、天仙藤、双钩藤、青风藤、夜交藤。

二、方解

关于方解,医家张炳厚是这么解释的:丹皮性寒清热解毒,味辛散风止痒,活血消肿;青风藤、海风藤、天仙藤辛散、苦燥、温通,既可祛风止痒燥湿,又可温通经络气血;夜交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专止夜间皮肤瘙痒;钩藤清肝与心包之火,即清血分之热,解血分之毒,轻清透热,达邪外出,一杜疹原;更妙的是,以皮达皮,皮属肺,能利水消肿,祛邪给以出路。以藤达络,络通风祛止痒,血行疹消。皮、藤和臻其妙。合用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清中有行,行中有清,效能愈彰。全方共奏祛风胜湿,清热解毒,通络和血之功。

三、案例

3.1带状疱疹患者,男,60岁。患带状疱疹10天,曾服用多种西药及静脉输液不效,经人介绍来诊。其面色晦暗,精神尚可。口角、面部两耳上多处疏密不等的分布着疱疹,患处痛热难忍。舌绛苔腻,脉实略洪。自述没明显诱因。笔者认为此乃湿热内蕴诱发疱疹。处方:

荨麻疹范文篇9

一、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1.1病例1:患者,男,53岁,因头面部皮肤挫裂伤于2008年5月31日入院,同时诊断有脑震荡。经外伤处理后给予脱水、抗炎等对症治疗。6月1日给予(1)生理盐水250ml、头孢米诺钠1.5g/(2)甘露醇125ml/(3)葡萄糖氯化钠500ml、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25ml/静滴。

据病历记载:患者从6月1-5日一直在沿用上述药物治疗。在6月5日下午2点钟(第四天),静滴液体0.5h后患者出现寒战、体温38.4℃,无呼吸困难、无头痛、头晕、无胸闷憋气,立即给予吸氧、地塞米松5mg静推、非那根50mg肌注、生理盐水500ml、10%氯化钾10ml、地塞米松10mg静滴、当日下午3点钟患者病情好转。

分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药物联用禁忌手册》中明确规定甘露醇与头孢米诺钠不可同时配伍。另有文献报道:有两例同时并用甘露醇+头孢噻肟钠第5d后出现肾功能衰竭,停换用地塞米松和青霉素3d后尿量增多、7d后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甘露醇为高渗性脱水剂,静滴后主要经肾脏排出,此药特点是:起效快、脱水降颅内压作用强、效果肯定,不足的是:快速脱水后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受损,心功能不全者可出现心衰,所以建议不要将甘露醇与经肾代谢的头孢类抗菌药物联用。

上述输液反应可能是头孢米诺钠诱发了甘露醇的药物不良反应:寒战、发热(因为同批号的甘露醇从未发生过不良反应)。虽然甘露醇与头孢米诺钠并非同组输液,但是在体内同样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在此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头孢类抗菌药物与甘露醇在联合应用时的不良反应,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1.2病例2:患者,男,65岁,因脑梗死、高血压、肺部感染于2008年3月23日入院,入院当日即给予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汀)、薄芝糖肽注射液、氨溴索注射液静脉点滴,3月25日早上病人的前胸、后背、双侧上肢开始出现较大面积的红色皮疹,高出皮肤表面,并伴红肿、瘙痒,请皮肤科医生会诊诊断为荨麻疹。立即停药,给予抗过敏治疗。经抗过敏治疗后,26日高出皮肤表面的皮疹消退,但仍留大量红色斑痕,27日皮疹斑痕逐渐消退。

分析:经查阅上述三种药品说明书中均有可能出现荨麻疹和皮疹不良反应的说明,所以患者在联合应用三种药后出现了较严重的荨麻疹。如果我们在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选择不具有相同不良反应的药品,就有可能避免此类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1.3病例3:患者,男,77岁,汉族,山东济南人,于2007年12月25日因上呼吸道感染入院治疗,既往病史有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疼,高血压病。

患者于25日晚6点30分左右静滴氟罗沙星注射液约10min后出现意识恍惚、谵语、肢体轻度抽搐、口吐白沫,考虑可能是药物不良反应所致,立即停用该药,换用生理盐水静滴约15min后神志清醒,症状缓解。患者晚9点40分左右再次出现意识恍惚、肢体轻度抽搐、呼吸费力,立即给予吸氧,约15min后症状缓解。

分析:根据情况分析,这是一起典型的氟罗沙星注射液诱发癫痫发作案例,但患者在入院病史询问中并未提曾有过癫痫病史,提示我们今后在给患者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警惕这类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积极开展以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为中心的合理用药工作

临床药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合理用药。我们从2007年11月25日—2007年12月25日期间抗菌药物使用前三位的药品中抽取了18份住院病历,最后筛选出了两份比较典型的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了分析,并在全院科主任周会上从合理用药方面提出了药学角度的提醒和补充,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1病历1:患者,男,63岁,2007年11月25日入院,2007年12月12日出院,初步诊断:右侧自发性气胸,补充诊断:高血压病,于2007年11月27日行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该患者自11月25日起应用头孢曲松钠2g,bid,左氧氟沙星0.4g,qd,自11月29日开始用洛美沙星0.4g,qd,至12月11日停药,其中除左氧于11月28日停药外,头孢曲松钠连续应用17d,洛美沙星连续应用13d。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如下:

(1)此患者体温一直正常,并无联合用药指征,连续应用左氧、洛美沙星、头孢曲松纳最长达17d,明显违反了抗菌素使用原则。

(2)该患者男性63岁,属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就属低下型。以上三种抗菌素均主要经肾脏代谢,联合应用加大其肾毒性,严重时可导致肾损害。公务员之家

(3)上述三种抗菌素中头孢曲松钠与左氧氟沙星有11项相同的治疗作用,洛美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有32项相同的治疗作用,属重复用药。

2.2病历2:患者,男,42岁,2007年12月13日入院,2007年12月23日出院。入院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周围脓肿,12月14日大便检出霉菌++。

自12月13日起使用头孢曲松钠2g,bid,洛美沙星0.4g,qd,甲硝唑250ml,bid,一直使用到12月23日,三种抗生素联合应用达11d。

根据以上用药情况分析如下:

(1)该病人患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有联合用药的指征,但采用三联抗菌素,且连续应用11天,特别是甲硝唑连用11天,属过度治疗。

(2)据病历记载,该病人是因在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无效的情况下住院治疗的,且在入院第二天就检出霉菌++,在未做细菌培养的情况下,盲目采用三种抗菌素联合应用,违反了抗菌素使用原则。

(3)上述三种抗菌素具有相同的抗菌谱和相同的治疗作用,从药效学的角度来讲,抗菌谱一致的抗菌素以不合用为宜,以免增加毒性反应或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荨麻疹范文篇10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其中卡那霉素、新霉素、杆菌肽、多粘菌素B的毒性较显著。新霉素用药早期可出现蛋白尿和管型尿,尿中有红、白细胞,以后可出现氮质血症、少尿、尿毒症,病理变化显示肾小管变性坏死及细胞浸润;杆菌肽的毒性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糖尿、肾功能减退等,受损伤最显著的是肾小管;多粘菌素B大剂量应用可造成肾小管坏死,临床表现为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减退,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庆大霉素的肾脏毒性较小,个别病人仅在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时出现蛋白尿及血尿,而且是可逆的;链霉素也可对肾脏造成轻度的损害;先锋霉素毒性较低,但在过大剂量时也可损害肾脏;此外,某些磺胺药因乙酰化结晶产物沉积而引起血尿、尿闭,还可导致间质性肾炎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肝脏毒性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对血液系统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免疫系统的毒性,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毒性作用。胃肠道毒性反应较常见。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