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3:24:37

脉象范文篇1

硬件设计

整体设计该脉象远程复现系统包括上位机、主控模块、脉形模拟子系统、脉象发生装置、内压监测子系统、脉位模拟子系统、仿生手。系统设计示意图如图1所示。主控模块行业曲线linkindustryappraisement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9.21.023可替代度影响力可实现度行业关联度真实度该模块核心控制器采用ST公司的STM32F373微处理器,数字处理能力强且功耗低。配合外部电路可实现通过USB与上位机通讯,输出多种PWM信号调节脉形模拟子系统中微型水泵的工作速度;ADC转换器通过压力传感器采集脉管内压和取脉压力;DAC转换器接收脉象数据片段进行转换复现。

脉象发生装置

该脉象发生装置采用“液压+机械运动”的思路设计。该装置由振荡器、储液波纹管和限位套筒组成。振荡器的实质为带电导体在磁场中收电磁力作用,在内部稳定的磁场中,脉象数据经主控模块DAC转换生成变化的电流使振动头上下运动。储液波纹管内部存满液体,下部封闭与振动头刚性连接,上部与系统模拟脉管液路相通,振动头的上下运动使波纹管产生形变,所储液体的进出使封闭液路段中液体运动,弹性脉管产生相应的胀缩变化,从而在仿生手处复现了脉搏搏动。限位套筒用于固定振荡器、储液波纹管于一体,限制运动部件的运动方向,降低误差和噪声,有利于系统稳定可靠。脉象发生装置实物如图2所示。脉形模拟子系统脉形模拟子系统包括一个Kamoer微型水泵、两个电磁阀及相应液路。子系统根据主控模块发出的高低电平切换电磁阀开合状态从而控制液路通断,主控模块发出PWM信号控制微型水泵转速带动液路运动,当仿生手液路后端的电磁阀闭合前段液路的电磁阀打开时,通过控制微型水泵的正反工作方向调节脉管处液体量进而改变脉管充盈度,达到模拟洪脉、细脉等不同脉形的效果。脉位模拟子系统医师为患者切脉时为了得到全面的脉象信息,指端施于脉管的压力会有轻重之变,脉管从反馈回的指感也随之而变。为了尽可能的还原实际切脉的体验复现全面的脉象信息,采用脉位模拟子系统实现这一功能。复现时仿生手模拟脉管处施加的取脉压力不断的被压力传感器采集并对应到“浮、中、沉”其中的一个取脉方式上,主控模块根据不同取脉方式复现相应的数据片段。取脉压力与“浮、中、沉”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根据判断结果复现相应的数据片段,流程图如图3所示。。内压监测子系统液压传感器对液路内压进行检测,输出范围0-3.3V。实际实验标定后,当检测到压力转换值大于2.8V时便有压力过大导致爆管风险,小于0.5V时判定液路压力过小有漏液情况。压力值超过设定门限系统便自动停止运行防止产生更大的危险。软件设计软件设计流程系统下位机软件具体流程图如图4所示。

实验验证

1.随机选取5名被试者分别保持平静坐于采集端前,取脉位置为桡动脉关部;2.用市场上成熟的脉象采集检测设备采集每位被试的脉象;3.传输脉象数据到复现系统进行复现,检测设备采集复现脉象的数据;4.对比检测设备输出的两种脉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分析图5所示为由检测设备采集被试b的脉搏波图和采集被试b的复现脉博波图对比。可直观看出脉象还原度很高。采用Pearson系数r检验原始与复现后脉象数据的相关程度。|r|的取值在0到0.2为极低的相关性,0.2到0.4位低度相关,0.4到0.7为中度相关,0.7到0.9为高度相关,0.9到1之间则是极高的相关性。SPSS计算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原始数据与复现数据相关系数大于0.9,系统复现出的脉象与原始脉象数据表现出极高的相关性。

脉象范文篇2

通过脉象可以推测心理变化

《内经》认为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它和五行、脏腑有着配属关系,七情是人正常的情志活动,不可太过,过则为病,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思则气结”等九气之不同,不同的九气又会导致气血的逆乱,表现为不同的躯体疾病,因此脉亦随之发生变化;而《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又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舍脉,脉舍神”,说明脉和人的情志活动密切相关,通过诊脉可以了解人的七情变化《;素问•经脉别论》则表达的更为直接,认为“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脉皆为之变”。这充分说明了人的心理活动均可通过脉象表现出来。因此,现代心理疾病,可通过脉诊来诊断。中医学关于心理疾病的记载有很多,如百合病、狐惑病、癫狂病、痫病、脏躁等数十种疾病,关于心理的脉象亦有很多,如《脉象图说》云“:过喜则脉缓,暴怒则脉急,悲伤则脉短,大恐则脉沉”;有人对古代情志相关的1328例医案的脉象做了初步的统计分析[2],认为弦、数、滑、细、涩、动是常见的情志脉象。中医的七情脉脉象特征比疾病脉更具有特异性,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如惊恐脉,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中云“:惊伤于胆,其气乱而脉动掣”“,恐伤于肾,脉当沉而怯”,“恐则气下”,气机下沉,脉位亦下沉,故脉见沉弱;再如《金匮要略•惊悸篇》记载“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因此综合以上两种之说,可以确定惊恐的脉象应为脉沉而动。如果再将七情和五脏相配属,我们可以推测惊恐的脉位应该在两尺肾脉的部位,这种结合部位和脉型的特异脉学特征具有更强的特异性,作者本人验之临床可谓十拿九稳。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推测抑郁症的脉象特征。抑郁症是西医病名,中医并无此病名,但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来看,它和中医的郁证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均表现为“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意志行为降低等,此多为气机郁滞之象。据《丹溪心法》中记载说“气郁者脉多沉涩”,《脉理求真•新增四言脉要》中亦有“郁脉皆沉,甚则伏结,或代或促知是郁极”的记载,《景岳全书•脉神章》亦云“:凡脉见涩滞者,多由七情不遂,营卫耗伤,血无以充,气无以畅”。现代脉学家寿小云认为肝郁的脉象特征为:“手下有一种酸麻不适的感觉”[3],其实这种“酸麻不适的感觉”就是涩脉,因为涩脉如“轻刀刮竹”,这里的“轻刀刮竹”在手上的感觉除了不畅的感觉外还有一种感觉就是手上有一种震动感,这种震动感就是寿氏所说的“酸麻不适的感觉”。因此纵观各家观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抑郁的患者特异性脉象为涩脉。在进行抑郁症临床研究中,我们亦发现,抑郁的患者均可见到涩脉,但并非沉涩,可有浮涩、弦涩等,其部位多在两手关部。一般而言,沉涩病情较重,浮涩或弦涩病情相对较轻,症状控制相对较好。

通过脉象来推断疾病的转归预后

由诊脉来推测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是中医脉学的一大特色,也是脉学的最高成就,自从脉学诞生以来的三千年间,其在推测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方面的作用不断发展,日臻完善。中医的最早著作《黄帝内经》就有运用脉诊来推测预后、转归,只是散在于各章之中,如《素问•大奇病论》曰:“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子夺也,草干而死,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详细论述了九种不同脉象的不良预后。后世医家也在这方面不断的努力,通过实践和经验总结,不断补充,形成了脉学专论预后的章节,如王叔和的《脉经》、《脉诀•论杂病生死候歌》,《三指禅•死生章》中记载了“弹石、雀啄、虾游、鱼翔、沸釜”等死脉。上述论述几种预后不良的凶险脉象都有共同的特点,即脉率过快,脉律不齐。《伤寒论》判断病传变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脉,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景岳全书•脉神章》又云:“若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但当以胃气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脉象和缓病情向愈,脉象弦急则病进,预后不良《;三指禅》更加详细地解释了这一原理,云:“缓为一身之气,有十分之缓,即有十分之生,有分毫之缓,即有分毫之生”。因此推测疾病转归及预后的关键因素是脉的动态变化,即这种变化以脉象是否具有和缓之象为特征,直接关系到病情的转归、预后,有则病情向愈,无则病情可能恶化。如果这一结论验之临床成为可能,那么运用这一动态变化来推测抑郁症的复发将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通过脉象来推测预后的另一途径是反脉,即脉与病性相反,或与病情相反,往往提示不良的预后,如《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中云:“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又说“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并指出“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微;形痩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张璐在其《诊宗三昧》中亦说“历陈上气喘咳诸例,皆以软弱缓滑为顺,涩数坚大者逆”。有时候反脉在诊断预后方面可能比脉象本身更有价值。因此对于应用反脉来预测抑郁症的复发度可能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挖掘研究。

以脉测病与复发性抑郁症

脉象范文篇3

【关键词】常见脉象正常人比率

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除了出现平脉外,还可出现28脉中的多种脉象,可反映不同的机体状况,对防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脉诊研究的关键之一是要能准确客观地定脉,以往对脉象的研究中,定脉或是单以医师诊脉结果为依据,或是单以脉象仪检测结果为依据,而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因此,笔者试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以准确测定脉象,对常见脉象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作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观察对象共1062例,为2003-04~2007-01广西中医学院进行脉诊实验课程学习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医疗美容、公共卫生管理等专业的大学本、专科学生,均身体健康,无全身器质性病变病史,无任何自觉症状,无阳性体征;年龄19~23岁;男524例,女538例。

1.2研究方法

1.2.1医师诊脉以全国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所列的常见脉象表现为标准[1],由具有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并有3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广西中医学院中医诊断专业教师用寸口诊脉法进行诊脉。

1.2.2脉象仪检测采用上海中医大科技发展公司2003年出产的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受检者取自然坐位,于左手寸口脉关部安置脉象换能器,调节换能器压力调节螺旋纽,对50、100、125、150、175、225g6个取脉压力段的脉图进行连续采样、储存,并从6段系列脉图中由仪器自动选择最佳脉图、调整参数后,调整到屏幕所提示的最佳取脉压力再次采样,并由脉象仪进行分析、辨脉。

1.2.3脉象确定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结果一致者即确定脉名。对于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结果不一致者,则让受检者休息15min后,再次用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按同样的方法进行脉象检测,两次检测结果相同者确定为该脉,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者以与医师诊脉结果相同者为准。

2结果

1062例受检者中,浮脉为146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3.75%;沉脉为109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0.26﹪;迟脉为5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5.46﹪;数脉为46例,占受检者总数的4.33﹪;弦脉为11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1.11﹪;细脉为137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2.90﹪;滑脉为163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5.35﹪;缓脉为9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9.23﹪;实脉为94例,占受检者总数的8.85﹪;洪脉则未出现(注:相兼脉者分开计算,如浮细脉分别计为浮脉和细脉)。

3讨论

浮脉脉位表浅,见于表证,也可见于虚证。但浮脉亦可见于正常人,此即生理性浮脉。本研究中,13.75﹪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浮脉。生理性浮脉的出现多与体型消瘦有关,各代医家对此早有认识。《伤寒杂病论》曰:“瘦人当浮。”《脉说》曰:“瘦人得浮脉,三部相得曰肌薄,肥人得之未有不病者。”《医碥》曰:“瘦人多浮,有变于时令者,春夏气升而脉浮。”瘦人肌肉薄,脉位表浅,故出现浮脉

沉脉脉位深沉,主里证。但沉脉亦可见于正常人,此即生理性沉脉。《三指禅》即曰:“沉而无病世人多。”本研究中,10.26%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沉脉。生理性沉脉的出现与冬季及体型肥胖有关。《难经·十五难》曰:“冬脉石,反者为病。”《诊家枢要》曰:“凡诊脉须要先识时脉……冬三月,俱带沉。”冬季气候寒冷,万物潜藏,为潜敛收伏季节。人应闭藏之气,所以腠理致密,阳气内潜,气血收敛,血管紧束,故脉来较深,此为冬季的正常脉象。此外,《伤寒杂病论》中说:“肥人当沉。”《医级》曰:“肥者肌肉丰,其脉重按可见,当为沉类。”肥胖的人,皮下脂厚,脉位较深,故多沉脉。

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多主寒证。迟脉亦可见于正常人,此即生理性迟脉。本研究中,5.46﹪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迟脉。生理性迟脉多见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或体力劳动者。古代医家对此较少论及,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体育锻炼可使心肌纤维增粗,心脏肌肉收缩力增强,心脏收缩贮备增加,心每搏输出量增加,同时心率减慢,心跳愈慢则脉愈慢,故形成了正常的迟脉。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不满七至,脉搏约在90~130次/min之间[1]。数脉主热证,亦主里虚证。但数脉亦可见于少数正常人。《脉义简摩》曰:“人之禀赋各有不同,而脉应之……血气热则脉数。”《医碥》曰:“迟数得于禀赋则性急躁者脉多数,性宽缓者脉多迟。”本研究中,4.33﹪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数脉。这些出现数脉的人中,脉率大多数在90~100次/min之间,如按现代医学正常成人脉搏次数60~100次/min的标准,脉搏的快慢仍在正常范围内。

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但弦脉亦可见于正常人。《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本研究中,11.11﹪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弦脉。生理性弦脉的出现和春季有关。《诊家枢要》曰:“春三月,六部中俱带弦。”在春季之外的其它季节,亦可见到少数生理性弦脉,这是平人肝脏功能活动正常,气血调和,气机调畅的表现。

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多见于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病。但细脉亦可见于正常人,此即生理性细脉。本研究中,12.90﹪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细脉,这可能与少数人先天禀赋脉道细小有关,不属病态。《脉义简摩》曰:“人之禀赋各有不同,而脉应之……六脉细小相同,谓之六阴。”《医学传心录》曰:“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未为病”。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主痰饮、食滞、实热。但滑脉亦可见于正常人,此即生理性滑脉。本研究中,滑而和缓之脉为平人之常脉,是营卫充实、气血充盈之象,多见于青壮年。《景岳全书》曰:“若平人脉滑而和缓,此自荣卫充实之佳兆。”《脉理求真》曰:“滑而和则为无病。”另外,体型肥胖者也可出现滑脉。肥人多痰湿,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石门秘录》曰:“肥人多痰。”《万氏妇人科》曰:“惟彼肥硕者,膏脂充满,脂痰凝塞。”按中医体质学说,肥胖者多见于痰湿体质的人,痰湿壅盛,气实血涌,故多滑脉。

缓脉有两种情况:一是脉来缓怠无力,驰纵不鼓的病脉,多见于湿病、脾胃虚弱;二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应指均匀,称为平缓脉,即生理性缓脉,多见于正常人[1]。本研究中,9.23﹪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缓脉。《脉理求真》曰:“缓为平人正脉,无事医治。”《诊家正眼》曰:“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由于机体气血充盈,百脉通调,故脉来一息四至,和缓有力,是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

实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充实有力,见于实证。但实脉亦可见于正常人[1],此即生理性实脉。本研究中,8.85﹪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实脉。《医碥》曰:“虚实亦有得于生成者,肉坚实者脉多实。”身体健壮的青壮年在生理情况下,因气血盈盛,正气充足,脉气鼓搏有力,故脉来充实有力而且和缓。

洪脉宽大而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多见于热盛。对于洪脉与夏季的关系,历代医家有诸多论述。《诊家枢要》曰:“凡诊脉须要先识时脉……夏三月,俱带洪。”《濒湖脉学》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但本研究中,在夏季及其它季节的观察对象中,均未出现洪脉。这说明夏季气候尽管对脉象可能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未显著到引起典型洪脉出现的程度。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弦脉、细脉、滑脉、缓脉、实脉皆可在正常人中出现,因此在临床上遇到这些脉象时,必须注意辨别是生理性因素还是病理性因素引起。

脉象范文篇4

一、理论与临床的桥梁

通过临床的见习,我们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闻、问、切”,知道了如何“理、法、方、药”。尽管只是肤浅的,但是门了。现在,一个不太复杂病情的病人来到我们,我们不再手足无措,懂得从哪里着手,诊断处方。

首先,中医被人们最神奇也最考验医生技术的就是把脉了。通过临床的见习,我们跟随老师了几种常见的脉象,把抽象的理论现实化。并且我们还懂得了要把我们得出的脉象与病证相结合,分析各种脉象出现的原因,考虑药物的应用。当然,我们都只是粗劣的这些基本的几种。很多脉象根本就无法感受出来,比如濡脉,今后我们一定要加强这发面的体验。

药量的运用是一大学问,我们挨了不少批评,主要就在于不善于从病情分析,考虑整个药方的药量,病有多重,得用多大的量;热虚实,方该便温还是清,或补或消。还有我们甚至不知道很多药物的性状,把质轻的药开得很大量,把质重的药量开得很小量,惹了很多笑话。通过见习,我们了不少药量的运用方法,也懂得了要深了解药物还要进药方,真正的到药物的性质。

而且见习期间,同学们大都捧着方剂和中药书在开方,实际上这是一个的过程。我们巩固了方药知识,加深了对其的理解,这是很一大收获。所以我觉得以后的见习中,更应该及时运用到的知识,真正的吃透这些知识。

二、了几套不同的中医思维体系。

我们早就知道了同一病人不同的医生可以开出不同却同样有效的方,但通过见习,我们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精湛。

三、应该做到或避免的东西。

现在想来,实际上我们没有把握很多学习的时刻,比如起针,我们都做到厌烦了,就像拔草似的把针给一根根的拔起来,没想到这是位的很好时机,我们可以认真辨认位的取法,进针的方向。

脉象范文篇5

【关键词】脉搏波模型理论脉诊客观化中西医结合

Abstract:Pulsewave,aresearchfocusinbo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whichcontainsawealthofhumanphysiologicalandpathologicalinformation,hasalwaysbeentheconcernofmedicalpractitioners.Onthebasisofthereviewonthedevelopmentofthepulsewavetheoryanditsapplications,theexistingproblemsinthisfieldarediscussedinthispaper.Onthebasisofthestatusquoofpulsewaveinformationextractionmethodsandtheutilizationofpulsewavein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amoreindepthstudyonpulsewaveisproposedtomakeitabridgeconnect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ithWesternmedicine.

Keywords:pulsewave;models,theoretical;objectifyingpulsetaking;integrative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

当心脏周期性地收缩和舒张时,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流冲击主动脉瓣和血管壁,产生的振动将以波的形式自主动脉根部发出,沿动脉树向外周动脉传播,此波称为向前波。当向前波受到动脉分支和外周动脉等因素的作用时,产生与之方向相反的反射波。反射波沿动脉树向心脏方向传播,与向前波叠加后形成具有不同波形特征的脉搏波。脉搏波的传播过程不仅受到心脏本身的影响,还受到沿途动脉和周围组织器官状况的影响,使脉搏波蕴藏着丰富的人体生理和病理信息。另外,由于脉搏波的检测不需要复杂而昂贵的仪器,操作简便,而且无创,因此关于脉搏波深入细致的研究,历来都受到中外医学界的重视。

1脉搏波理论发展

对脉搏波的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从18世纪初开始至今,其研究历史已长达几个世纪。而国内学者对脉搏波理论研究则始于解放后。脉搏波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从理论描述到模型分析以及线性化理论到非线性化理论的发展过程[14]。见表1。表1脉搏波理论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分析模型及理论研究者理论描述首次发现和认识到血液循环现象HarveyW(17世纪初)首先论证了动脉弹性腔的意义NewtonI(1700年)线性化理论提出Windkessel模型(弹性腔模型)HaleS(1733年)发表了理想流体的弹性管内波传播速度公式YoungT(1808年)提出血管阻力模型,解释了动脉中平均血压下降的原因PoiseuilleJLM(1840年)发现主动脉和外周动脉压力波波形的差异MahomedF(1872年)发表计算脉搏波传播速度的杨莫恩斯公式MoensAI和KortewegDJ(1878年)建立了相当于动脉系集中参数模型的风箱理论(弹性腔模型)FrankO(1899年)提出第一个血流脉搏波传播的分析模型MorganGW和KielyJP(1954年)[5]提出线性分布参数模型(Womersley理论)WomersleyJR(1957年)[6]提出双弹性腔模型GoldwynR和WattT(1967年)[7]提出一个完整的线性化脉搏波模型AtabekHB(1968年)[8]对心血管弹性腔理论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柳兆荣(1980年)[9]非线性理论提出非线性分布参数模型,阐明动脉脉搏波传播的非线性特性EulerL(1755年)提出多项式血管壁应力应变表达式VaishnavRN等(1972年)[10]提出一个包含血管和外周组织运动的非线性脉搏波传播理论伍时桂等(1986年)[11]提出大血管中非线性压力波满足的孤波方程SigeoY(1987年)[12]首次在心脏和血管动态耦合的基础上,研究了人体动脉中压力和流量脉搏波的传播王英晓等(1998年)[13]建立了非线性血流脉搏波在动脉内传播的理论模型谢官模等(2001年)[14]

2脉搏波分析方法与应用

目前,对脉搏波的分析主要是比较正常和病理状态下,脉搏波波形和传播速度的不同,或者是提取时域或频域特征参数来加以分析研究。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时频联合分析法、数学建模分析法和脉搏波传播速度分析法等。

2.1时域分析法时域分析法是指在时域脉搏波图上分析波动信号的动态特征,通过对主波、重搏前波和重搏波的高度、比值、时值、夹角和面积值等进行参量分析,找出某些特征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内在联系。时域分析法是目前最常用的脉搏波分析方法[15],主要包括直观形态法和波图面积法等。

直观形态法是直接通过脉搏波波图的形态分析,在时域波图中提取特征信息,如波图的波、峡的高度、特征点、相应时值等参量,从而分析脉搏波蕴含的生理病理信息。如Millasseau等[16]用主波高度与延迟时间(主波与重搏波之间的时间间隔)的比值作为大动脉硬化指数,研究了随年龄增长引起的大动脉硬化。

脉图面积法是以脉搏波波图面积的变化为基础的脉搏波形特征量K值提取的一种方法[17],能较好地反映人体心血管系统中血管外周阻力、血管壁弹性和血液黏度等生理因素。后来,又将K分解成K1和K2,综合K、K1和K2三个参数,结合血压和心率能够较准确地得到心输出量。同时,也解决了由不同生理状况却得到同一K值的问题,使脉图面积法在临床上有了更好的应用[18]。

2.2频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是近代物理学、工程力学中常用的一种对周期性波动信息做数值分析的方法。此法通过离散快速傅里叶变换,将时域的脉搏波信号变换到频域,从脉搏波频谱中提取与人体生理病理相应的信息,主要观察振幅、相位随频率的变化,找出信号在时域中不太明显而在频域中比较明显的特征。具体方法包括功率谱分析和倒谱分析等。

功率谱分析是指利用广义平稳随机过程的N个样本数据估计该过程的功率谱密度,也称为谱分析。对脉搏波信号进行功率谱分析的算法通常采用经典的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Fouriertransform,FFT),主要是把时域的脉搏波信号用FFT转换成频谱图,再通过比较频谱图上不同频率的特征峰来分析脉搏波。此法在脉搏波信号分析中使用较早[19,20],在当前的许多研究中也经常使用[21]。

倒谱分析是对频谱取对数后,进行傅立叶变换。它将频域内的周期成分转化为倒谱上单根线谱及其倒谱波,测得脉搏周期较为准确。如宋建勤等[22]运用倒谱理论讨论了正常心律和非正常心律受检者的脉搏信号在倒谱域中的特征表现,并通过对286例脉搏信号的倒谱分析,发现病理与正常心律脉搏信号的倒谱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时频联合分析法时频联合分析法是把一维信号或系统表示成一个时间和频率的二维函数,时频平面能描述出各个时刻的谱成分。常用的时频表示方法有短时傅立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等。

短时傅立叶变换法是将信号划分成许多小的时间间隔,用傅立叶变换分析每一个时间间隔,以便确定在此时间间隔存在的频率,这些频谱的总体表示频谱在时间上如何变化[23]。它依赖于被分析信号的线性特性,即信号的频谱与在数据中提供正弦成分的幅度成线性比例。其最主要的优点是容易实现,计算简洁有效。

利用小波变换可在信号的不同部位得到最佳时域分辨率和频域分辨率,具有可变的时间和频率分辨率,把傅立叶变换中的正弦基函数修改成整个时频平面的基函数,最终达到高频处时间细分和平低频处频率细分,自动适应时频信号分析的要求,从而可聚焦到信号的任意细节。小波变换这种独特的能力使它成为分析脉搏波这种非平稳信号的有利工具,可以实现对脉搏波信号同时进行时域、频域特征值的提取和分析[24]。

2.4数学建模分析法数学建模分析法是指利用模拟电路、流体力学和生物力学等方法,结合脉搏波传播的理论特征和脉搏波与心血管系统的联系,建立相应的脉搏波分析数学模型,从而在计算机上仿真脉搏波,系统地分析其特征参数和生理病理信息。具体方法包括力学建模法、电路模拟建模法和系统仿真建模法等。

力学建模法是指根据生物力学和血液动力学原理建立脉搏波在动脉管中传播的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脉搏波的传播规律。力学建模主要针对理论研究,而且大部分都是心血管系统的局部建模,因此在脉搏波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见表1),而很难应用于临床研究。

电路模拟建模法是为了便于计算和分析力学方程,利用力电之间的等效关系将力学模型在一定的条件下化为“电路模型”来求解和分析动脉系统。具体把血流比拟为电流,血压比拟为电压,血容量比拟为电量,血流黏滞阻力比拟为电阻,血管顺应性比拟为电容,血液流动惯性比拟为电感等,可建立心脏模拟电路模型等心血管系统模型[25]。具体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建立的不同形式的模型,其结构也可以差别很大。

系统仿真建模法是利用系统分析和数字信号处理研究生理系统的一种新方法,主要是通过系统各部分的分析整合,建立系统整体的仿真模型。清华大学白净教授[26]在美国德勒克塞尔大学Jaron教授建立的仿真模型基础上,增加了左心房和肺循环等部分,并扩充和建立了人体上肢模型,其仿真实验结果与临床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除上述建模方法外,国内还有学者用高斯函数来仿真脉搏波。一个高斯函数可以构建一个钟形波,因此,一个周期的桡动脉脉搏波可以用3个高斯函数来合成,分别对应主波、重搏波和重搏前波[27]。通过这种方法建立的仿真模型可以提取若干脉搏波特征参数,用于区别正常和病理状况下的脉搏波。

2.5脉搏波传播速度分析法脉搏波传播速度(pulsewavevelocity,PWV)是指脉搏波由动脉的一特定位置沿管壁传播至另一特定位置的速率。动脉血管在年龄和各种致病因素等的作用下导致动脉僵硬度增加,从而增加沿动脉树传播的PWV。PWV是通过测量两个记录部位的距离和脉搏波传播时间求得,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记录的部位有颈动脉股动脉、颈动脉肱动脉、颈动脉桡动脉以及肱动脉踝动脉等。PWV已被认为是表征血管硬化程度的金标准,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重要依据[28]。近些年来,国外对脉搏波的临床应用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PWV上,主要用来预测和判断高血压[29]、糖尿病[30]和晚期肾衰竭[31]等疾病患者的心血管状况。

3脉搏波与中医脉诊

对脉搏波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中医脉诊。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脉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古就有“切之以九脏之动,惟妙在脉,不可不察”之说,其价值已被2600多年的中医临床实践所证实。

3.1脉诊理论现有有关脉诊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出现的《内经》;到公元3世纪晋代的王叔和,著有《脉经》十卷,成为当时脉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对脉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明代李时珍著有《濒湖脉学》一书,以歌诀的形式来描述脉法,使脉学得到普及和发展。脉诊理论经历代医学家的反复临床实践与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诊断科学——“中医脉诊学”。它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本思想的体现和应用,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2脉诊客观化研究脉诊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世代繁衍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内容之博大精深已为世人所公认。但由于中医脉诊具有极大的个人主观臆断性,所谓“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脉象的概念模糊、笼统,难以掌握,长期影响着脉诊的现代化发展。因此,自解放后国内学者就掀起了脉诊客观化研究的热潮,主要是针对脉象形成机制、典型脉图的识别分类和脉图的客观描记(脉诊信息采集装置的研制)等研究。

对脉象的研究除借鉴上述几种脉搏波分析方法外,还有学者提出多因素脉图识脉法[32]、脉象速率法[33]、句法模式识别法[34]、模糊聚类方法[35]、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transform,HHT)法[36]、盲解卷法[37]和人工神经网络法[38]等。随着大量现代工程和信号分析方法的引入,脉诊客观化研究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典型脉图的解析上,仅有关此方面的研究专著就不下十几部。

传感器是脉诊信息采集装置研制的最关键部分,主要可分为压力式和光电式等接触性传感器,以及传声器和超声多普勒技术等非接触式传感器。由于非接触性传感器不符合中医指压切脉的特点,目前主要还是以接触式传感器开发为主。脉诊信息采集传感器的研制经过了从单探头到双探头,再到三探头的发展历程,逐渐模仿中医同步取三部脉象的特征。为了把脉象图和指压指感趋势图结合起来,车新生等[39]开发了三维脉象图采集模块,并用VB应用程序构建了三维坐标系作为显示平台,从而得到了立体化的脉象图,使脉象特征表达更明显,与脉诊理论中的脉象描述更为贴切。由于脉诊信息的采集是后期信号分析的关键前提,很多学者都在探讨性能更加优良的传感器,随之而开发出的脉象仪和脉诊仪等智能化脉象分析设备也是品种繁多,功能各异,为脉诊客观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4问题讨论与前景展望

脉搏波的现代研究作为中医和西医共同的研究热点,吸引了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参与。其理论研究经历了从线性化理论到非线性化理论,局部分析到整体分析的发展过程。而应用研究也经历了从经验传授到客观描述,简单波图分析到复杂频谱分析和系统建模研究的过程。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结合物理学、工程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大量的信号处理算法被应用到脉搏波的分析和研究中来,使脉搏波研究成为一个多学科交融的领域。

但是从研究现状来看,脉搏波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只重视纯理论研究的深入而无法应用于临床,或是发现临床应用价值而不重视从理论上进行验证,使脉搏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脱节;分析使用的算法虽然很多,但每种算法都有局限性,脉搏波研究缺乏一种通用的算法或系统的研究体系;多数研究方法都是提取脉搏波的特征参数作为分析的依据,有限几个特征参数并不能完整地反映脉搏波的全部信息,而且缺乏对特征参数之间联系的研究,难以得出很有价值的研究结果;时域分析等方法只重视单个周期的波图研究,虽然操作简单、直观,容易为临床医生所接受,但误差较大,也无法体现脉搏波的动态变化特征;单从数学角度建立的模型,在应用上比较方便灵活,但缺乏医学上的说服力;而从生理学和力学角度建立的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脉搏波的生理病理特征,但过于庞大和复杂,限制了模型的应用。

这些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脉搏波在临床中的应用,PWV研究却是个例外。PWV只是脉搏波复杂信息中的一部分,但PWV研究是众多脉搏波研究工作中最成功的例子,通过比较成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试验验证,PWV已经成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脉搏波研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广泛的临床应用研究与深入的理论研究紧密结合。

相比较而言,西医更重视脉搏波的理论研究,西方对脉搏波产生和传播机制的研究已经长达几个世纪,研究手段已经比较成熟,理论分析也比较深入。但是,西医不像中医这样有独特的脉诊理论作指导,脉搏波的临床应用只限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分析,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脉搏波传播速度分析及其测量和分析手段的优化,对脉搏波信息的利用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中医比较重视脉搏波的临床应用研究,但由于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中医无法客观地解释脉诊的科学内涵。

因此,如果能将西医的理论研究和中医的应用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那么脉搏波作为中医和西医都很关注的研究热点,很有希望成为沟通二者的桥梁。而且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脉搏波技术是一个“省钱”的生物医学工程,可以提供一个简单、快捷、安全、有效和省钱的心血管无创诊断方法[3]。特别是近些年来,为了发展无创伤诊断技术和降低医疗费用,美、英、日、韩和加拿大等国的学者对人体脉搏信息和中医脉诊理论的研究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已成为发展无创伤诊断技术的前沿课题之一。随着脉搏波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生物医学、电子与信息学、工程学和计算机学等应用科学的迅猛发展,脉搏波研究必将在中西医结合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iJK,MelbinJ,RiffleRA,etal.Pulsewavepropagation.CircRes.1981;49(2):442452.

2WangBH,XiangJL.Theprogressinresearchforhumanpulsesystemmodelingandpulseconditioninformationanalysis.ShengWuYiXueGongChengXueZaZhi.2002;19(2):329333.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王炳和,相敬林.脉搏系统建模与脉象信息分析的研究进展.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2;19(2):329333.

3LuoZC,ZhangS,YangYM.Engineeringanalysisofpulsewaveanditsapplicationinclinicalpractice.Beijing:SciencePress.2006:34,183185.Chinese.

罗志昌,张松,杨益民.脉搏波的工程分析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4,183185.

4LiuZR,LiXX.Principlesandmethodsofhemodynamics.Shanghai:FudanPress.1997:47.Chinese.

柳兆荣,李惜惜.血液动力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47.

5MorganGW,KielyJP.Wavepropagationinaviscousliquidcontainedinaflexibletube.JAcoustSocAm.1954;26(3):323328.

6WomersleyJR.Oscillatoryflowinarteries:theconstrainedelastictubeasamodelofarterialflowandpulsetransmission.PhysMedBiol.1957;2(2):178187.

7GoldwynR,WattT.Arterialpressurepulsecontouranalysisviaamathematicalmodelfortheclinicalquantificationofhumanvascularproperties.IEEETransBiomedEng.1967;14(1):1117.

8AtabekHB.Wavepropagationthroughaviscousfluidcontainedinatethered,initiallystresses,orthotropicelastictube.BiophysJ.1968;8(5):626649.

9LiuZR.Theoryofelastictubeanditsapplicationindetectingcardiovascularparameters.ShanghaiYiXue.1980;3(7):4446.Chinese.

柳兆荣.弹性腔理论及其在心血管参数检测中的应用.上海医学.1980;3(7):4446.

10VaishnavRN,YoungJT,JanickiJS,etal.Nonlinearanisotropicelasticpropertiesofthecanineaorta.BiophysJ.1972;12(8):10081027.

11WuSG,LiZZ.Atheoreticalmodelofnonlinearpulsewavepropagationinarterywithperipheralorganizations.BeijingGongYeDaXueXueBao.1986;12(3):110.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伍时桂,李兆治.非线性脉搏波在具有外周组织的动脉内传播的理论模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6;12(3):110.

12SigeoY.Solitarywaveinlargebloodvessels.JPhysSocJpn.1987;56(2):506520.

13WangYX,WuWY,WenGB.Theinfluenceofcardiovasculardynamiccouplingonthebloodpulsewavepropagationinhumanbody.YingYongShuXueHeLiXue.1998;19(7):565576.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王英晓,吴望一,温功碧.心脏和血管系统动态耦合对人体体动脉搏波传播的影响.应用数学和力学.1998;19(7):565576.

14XieGM,ZhangGH,ChangXN.Atheoreticalmodelofnonlinearpulsewavepropagationinarteries.WuhanLiGongDaXueXueBao.2001;23(7):7779.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谢官模,张光辉,常晓年.非线性血流脉搏波在动脉内传播的理论模型.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23(7):7779.

15O''''RourkeMF,PaucaA,JiangXJ.Pulsewaveanalysis.BrJClinPharmacol.2001;51(6):507522.

16MillasseauSC,KellyRP,RitterJM,etal.Determinationofagerelatedincreasesinlargearterystiffnessbydigitalpulsecontouranalysis.ClinSci(Lond).2002;103(4):371377.

17LuoZC,YangZB.Astudyontheinformationofpulsewavecharacteristics.BeijingGongYeDaXueXueBao.1996;22(1):7179.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罗志昌,杨子彬.脉搏波波形特征信息的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6;22(1):7179.

18LiJ,YangL,ZhangS,putationofcardiacoutputbypulsewavecontour.ICBBE2007.2007;6(8):10881090.

19HaoJY,ZhangYD,TaoZL,etal.Spectrumanalysisofpulsewave.LiXueYuShiJian.1980;2(2):6466.Chinese.

郝敬尧,张玉东,陶祖莱,等.脉搏波的频谱分析.力学与实践.1980;2(2):6466.

20LeeCT,WeiLY.Spectrumanalysisofhumanpulse.IEEETransBiomedEng.1983;30(6):348352.

21NieGQ,FangZX.Measurementandanalysisofhumanpulse.ShanghaiShengWuYiXueGongCheng.2006;27(2):7476.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乜国荃,方祖祥.人体脉搏的测量与分析.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6;27(2):7476.

22SongJQ,DongYW,WuSJ.Applicationofcepstraltechniquestoanalysingpulsesignals.ShannxiShiFanDaXueXueBao.1997;25(2):3943.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宋建勤,董彦武,吴胜举.倒谱技术在人体脉搏信号分析中的应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25(2):3943.

23ZhouD,CaiKB.ThepulsesignalspatternidentificationmethodbasedonshorttimeFouriertransform.ChongqingKeJiXueYuanXueBaoZiRanKeXueBan.2007;9(3):4952.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周丹,蔡坤宝.基于短时傅立叶变换的脉象信号的模式识别方法.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3):4952.

24DiaoY,WuSC,LiuYJ,etal.Analgorithmforautomaticallydetectingthepulsewaveformofradialartery.BeijingShengWuYiXueGongCheng.2006;25(1):5962.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刁越,吴水才,刘有军,等.一种桡动脉脉搏波信号的自动检测波算法.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6;25(1):5962.

25JaronD,MooreTW,BaiJ.Cardiovascularresponsestoaccelerationstress:acomputersimulation.IEEEITCProceedings.1988;76(6):700707.

26BaiJ,WuDS.Asimulationmodelofpulsewaveinradialartery.HangTianYiXueYuYiXueGongCheng.1995;8(2):9498.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白净,吴冬生.桡动脉脉搏波的仿真模型.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5;8(2):9498.

27QianWL,XuLY,ChengFY,etal.AcquiringcharacteristicsofpulsewavebyGaussfunctionseparation.ZhongguoShengWuYiXueGongChengXueBao.1994;13(1):17,15.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钱伟立,徐兰义,陈富裕,等.高斯函数分解法提取脉搏波特征.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4;13(1):17,15.

28HansenT,JeppesenJ,RasmussenS,etal.Pulsewavevelocityandcardiovasculardiseaseinageneralpopulation.AmJHypertens.2005;18(5):A14.

29MeaumeS,BenetosA,HenryOF,etal.Aorticpulsewavevelocitypredictscardiovascularmortalityinsubjects>70yearsofage.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2001;21(12):20462050.

30CruickshankK,RisteL,AndersonSG,etal.Aorticpulsewavevelocityanditsrelationshiptomortalityindiabetesandglucoseintolerance.Circulation.2002;106(16):20852090.

31BlacherJ,GuerinAP,PannierB,etal.Impactofaorticstiffnessonsurvivalinendstagerenaldisease.Circulation.1999;99(18):24342439.

32WeiR.Multifactoridentificationofpulse:anewattemptforobjectiveofpulsediagnosis.ZhongguoYiLiaoQiXieZaZhi.1981;5(2):17.Chinese.

魏韧.多因素脉图识脉法——脉诊客观化的一种新尝试.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81;5(2):17.

33XueH,FungYC.Persistenceofasymmetryinnonaxisymmetricentryflowinacircularcylindricaltubeanditsrelevancetoarterialpulsewavediagnosis.JBiomechEng.1989;111(1):3741.

34HuangXJ,XingW,LiF.Applicationofsyntacticpatternrecognitioninresearchonpulsewave''''scharacteristicinformation.ZhongguoYiLiaoQiXieZaZhi.2005;29(5):325327.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黄祥钧,邢武,李锋.基于句法模式识别的脉搏波特征信息研究.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5;29(5):325327.

35WangBH,XiangJL.PuzzyclusteringofhumanbodypulsesignalsbasedonARmodel.YingYongShengXue.2001;20(5):2125.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王炳和,相敬林.基于AR模型的人体脉象信号模糊聚类研究.应用声学.2001;20(5):2125.

36SunR,ShenHD,LuCJ,etal.ApplicationoftheHHTmethodtothewristpulsesignalanalysis.YiYongShengWuLiXue.2006;21(2):8793.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孙仁,沈海东,鲁传敬,等.HHT方法在脉搏波信号分析中的应用.医用生物力学.2006;21(2):8793.

37QiH,ZhangYL,ChenZS.Signalanalysisofhumanpulsewavebasedonblinddeconvolution.ShengWuYiXueGongChengYanJiu.2003;22(4):3436.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亓慧,张艳丽,陈振生.基于盲解卷问题的脉搏波的信号分析.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3;22(4):3436.

38XuFW,CaiKB.Applicationofneuralnetworkstothedetectionofpulsesignals.ChongqingDaXueXueBaoZiRanKeXueBan.2004;27(8):3539.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徐方维,蔡坤宝.人工神经网络在中医脉象信号检测中的应用.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8):3539.

脉象范文篇6

一理论与临床的桥梁

通过临床的见习,我们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闻、问、切”,知道了如何“理、法、方、药”。尽管只是肤浅的,但是门了。现在,一个不太复杂病情的病人来到我们,我们不再手足无措,懂得从哪里着手,诊断处方。

首先,中医被人们最神奇也最考验医生技术的就是把脉了。通过临床的见习,我们跟随老师了几种常见的脉象,把抽象的理论现实化。并且我们还懂得了要把我们得出的脉象与病证相结合,分析各种脉象出现的原因,考虑药物的应用。当然,我们都只是粗劣的这些基本的几种。很多脉象根本就无法感受出来,比如濡脉,今后我们一定要加强这发面的体验。

药量的运用是一大学问,我们挨了不少批评,主要就在于不善于从病情分析,考虑整个药方的药量,病有多重,得用多大的量;热虚实,方该便温还是清,或补或消。还有我们甚至不知道很多药物的性状,把质轻的药开得很大量,把质重的药量开得很小量,惹了很多笑话。通过见习,我们了不少药量的运用方法,也懂得了要深了解药物还要进药方,真正的到药物的性质。

而且见习期间,同学们大都捧着方剂和中药书在开方,实际上这是一个的过程。我们巩固了方药知识,加深了对其的理解,这是很一大收获。所以我觉得以后的见习中,更应该及时运用到的知识,真正的吃透这些知识。

二了几套不同的中医思维体系。

我们早就知道了同一病人不同的医生可以开出不同却同样有效的方,但通过见习,我们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精湛。

应该做到或避免的东西。

现在想来,实际上我们没有把握很多学习的时刻,比如起针,我们都做到厌烦了,就像拔草似的把针给一根根的拔起来,没想到这是位的很好时机,我们可以认真辨认位的取法,进针的方向。

脉象范文篇7

一、理论与临床的桥梁

通过临床的见习,我们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望、闻、问、切”,知道了如何“理、法、方、药”。尽管只是肤浅的认识,但毕竟是入门了。现在,一个不太复杂病情的病人来到我们面前,我们不再手足无措,懂得从哪里着手,诊断处方。

首先,中医被人们认为最神奇也最考验医生技术的就是把脉了。通过临床的见习,我们跟随老师认识了几种常见的脉象,把抽象的理论现实化。并且我们还懂得了要把我们得出的脉象与病证相结合,分析各种脉象出现的原因,考虑药物的应用。当然,我们都只是粗劣的认识这些基本的几种。很多脉象根本就无法感受出来,比如濡脉,今后我们一定要加强这发面的体验。

药量的运用是一大学问,我们挨了不少批评,主要就在于不善于从病情分析,考虑整个药方的药量,病有多重,得用多大的量;寒热虚实,方该便温还是清,或补或消。还有我们甚至不知道很多药物的性状,把质轻的药开得很大量,把质重的药量开得很小量,惹了很多笑话。通过见习,我们掌握了不少药量的运用方法,也懂得了要深入了解药物还要进入药方,真正的认识到药物的性质。

而且见习期间,同学们大都捧着方剂和中药书在开方,实际上这是一个复习的过程。我们巩固了方药知识,加深了对其的理解,这是很一大收获。所以我觉得以后的见习中,更应该及时复习运用到的知识,真正的吃透这些知识。

二、认识了几套不同的中医思维体系

我们早就知道了同一病人不同的医生可以开出不同却同样有效的方,但通过见习,我们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精湛。

就拿**老师和**老师来说,同是我们中医系德高望重的老师,医术和疗效是肯定的。面对同样的舌苔厚腻,脾虚湿困,**老师可能认为不用生熟地党参健脾,湿就会源源不断的化生;而**老师则可能认为滋补会助长湿邪,而且湿太重根本无法补。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认真揣摩,形成一套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老师大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吴国营老师对脾胃系疾病很有一套办法,周叔平老师在妇科疾病是专家,**老师对肿瘤的治疗有较多认识,朱红梅老师擅长运用经方。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老师,有侧重的学习,了解各领域的用药偏重,掌握不同病症的用药方法。

三、练习了针灸推拿的动手能力

在针灸科的见习,我们最大的收获可能在于每个人都学会了进针,拔火罐的技术更是熟练。在这期间,我们从惊叹老师的手法到自己学会针灸,满意的看着病人身上一个个拔火罐后的痕迹,这是个巨大的进步。现在我们都敢于给自己同学甚至病人进行一些比较安全穴位的针灸,基本上掌握了常用穴的寻找方法和进针方法。学会了对不少疾病的针灸治疗的取穴方法。这里有很多知识是书本上无法学到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收获应该是我们知道了严谨的重要性。针灸是有创性的治疗方法,我们要严谨,以防止漏针和或按压不充分而流血,这后果是难于想象的。

并且我们学会了要与病人交朋友。很多病人对针灸带有一种恐惧感,甚至可能导致晕针,在针灸时适当的与病人交谈可以放松他们的情绪,有利提高疗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病人的情况,告诉他们恢复健康应该做到或避免的东西。公务员之家:

现在想来,实际上我们没有把握很多学习的时刻,比如起针,我们都做到厌烦了,就像拔草似的把针给一根根的拔起来,没想到这是认识穴位的很好时机,我们可以认真辨认穴位的取法,进针的方向。

脉象范文篇8

一般资料:

自1981年至1994年治疗的20例中,男八例、女十二例。36岁——50岁的七人,51——80岁的13人,当病至10天的八人;10日至30日的七人,一个月以上的五人。中经络的七人,中脏腑的八人,后遗症的五人。

对本病的认识1、特点:突然发病、昏迷神志不清、不醒人事、进而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治疗不当,往往致死致残。

2、病因病机,诱发本病的病因:风、火、痰、毒、中风的发生和发展可涉及到心、肺、肝、肾四个脏器;由于以上四个脏器阴阳失调、平时房劳过度,劳累、嗜酒,生活无常,膏梁厚味,肉食过度而发生。

治疗方法:(分类)

一经络:

1、肝肾阴虚及肝阳上亢型:表现为头晕头疼、耳鸣、少寐多梦,腰酸脚软、手脚麻木,逐渐发展为偏瘫、口眼歪斜、舌实、语言障碍、舌质发红、苔白或稍黄、脉象眩滑或弦细数脉。

治疗原则: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为则。

治疗方法:中药、生龙骨30克,生牡物30克、代褚石15克、钩藤30克、菊花15克、白芍15克、玄参10克、龟板10克、怀牛膝30克、天麻10克,生地30克。

每日一剂,每日分三次口服:若头胀失眠,严重者加羚羊角粉1克冲服。

针炙: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通里、用泻法,一日一次或一日二次;第一次针患侧,第二次针健侧,如隔日一次,每次健患侧均做针炙治疗,语言不利的加廉泉,玉液、金津放血,口眼歪斜加针攒竹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医风等。

体液疗法,丹参液加大黄液静滴、剂量可根据体质情况而定;另加小活络丹内服,每日二次,每次一粒、黄酒送下。

2、痰热腑实及风痰上扰型:表现为半身不遂,或半身麻木、口眼歪斜,大便干燥或秘结、语言不利、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大。

治疗原则:代痰通络,祛痰活络为利。

治疗方法:中药:胆南星15克、全瓜蒌10克,大黄10克、芝硝10克(冲服),服后如果大便每日3到5次,症状逐渐好转后,改用下例处方:胆南星10克、全瓜蒌30克、丹参30克、白芍6克、鸡血藤30克;若头昏严重者加钩藤30克、菊花15克,珠珠母30克,(先前)若烦燥不安,彻夜不眠者,痰热内蕴,阴虚阳亢的加生地10克、沙参10克,夜交藤12克。

针炙: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通里、丰隆、阳陵泉用泻法。每日一次或二次,第一天针刺患侧,第二天针健侧,若隔日治疗一次,患健两侧均取;语言不流利的加廉泉,金津、玉液放血;口眼歪斜加刺攒竹透鱼腰,四白透迎香,地仓透颊车,医风、下关。

中成药可选用牛黄清心丸,每日二次,每次一丸,早晚分服,白开水送下。

一、中腑腑:分闭证和脱证两大类型。

1、闭证:由於阴阳元气发生逆乱而得、症状:表现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口眼歪斜、两手紧握、患肢拘急、强痉、烦躁不安、面赤身热、气粗、大便闭阻、痰声漉漉、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治疗原则:化痰开窍、平肝熄风

治疗方法:1、急性期的抢救针炙:人中、十二井穴点刺放血、必然苏醒、苏醒后针刺以下穴位:廉泉、氵勇泉、丰隆、太冲、合谷均用泻法。

2、中成药灌服:安官牛黄丸、至宝丹,紫雪散、万氏牛黄清心丸、根据病情可选一种应用、应采用先针刺后灌药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才更好。

1、中药的应用:羚羊角粉1.5克(冲服),钩藤30克(后下),竹沥水20ml,半夏10克、醋胆南星10克,七节菖蒲10克、郁金10克、天竹黄10克、黄连5克、夏谷草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次频服。

若风痰偏盛、静而不烦、面白唇紫,舌苔白腻、去黄连、夏谷草;另加苏合香丸、每次1-2丸;若痰盛,喉间痰涌,加川贝母,或竹沥水40ml灌服,每次间隔4-6小时一次。

若痰火重灼、面赤气粗、身热烦躁,呕吐、呃逆、大便秘结,加龙胆草10克、大典10克、枳实10克、风化硝5克(冲服)。

若风痰偏重,手足抽搐的加石决明30克,(先煎),全虫5克、地龙15克、煎服,每日一剂。

1、脱证:表现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半身肢体瘫软,口眼歪斜、目合口张、鼻干、息微、手足撒开、二便失禁、汗多、肢冷、舌痿脉象微弱欲绝。

治疗原则:回阳固脱为则。

治疗方法:重用灸法;大推、神厥、丹田关元,隔姜50-300壮,大艾炷。苏醒后针气海穴、关元穴。

2、内闭外脱症:

首先采用人中穴强刺激的方法进行治疗,刺后加灸足三里,气海、百会、兼轻久刺激三阴交穴,用平补平泻法。

中药液静滴;生脉散注射液或参附散注射液静脉滴注。

中药处方:小红参10克、制附子10克、急前后灌服或鼻饲、用人参、附子汤也可以。

若汗多不止的加生龙骨30克,生牡(牛历)30克、上两味先煎、黄芪30克、五味子6克,煎石服。

3、后遗症的处理:治疗一个月后,形成的偏瘫,口眼歪斜症状的患者、统按后遗症处理及治疗。

气滞血瘀型;症状:肢体软弱无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质紫、有瘀点、舌苔白、脉象细涩。

治疗:针灸、阳白穴、下关穴、地仓穴、廉泉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阳池穴、通里穴、环跳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绝骨穴等。

一般的情况下,每次治疗取面部二穴,上肢、下肢各取三穴、或用透穴法;尽量做到取穴少而精,以上穴位轮换使用;另外,每次治疗加取心、肝、肺、肾的原穴:即太冲、太溪、内关、三阴交穴等。

每个病例坚持治疗三个疗程、评定效果。每日一次或一日二次针灸,上午针患侧,下午刺健侧。也可隔日一次治疗,每次患健侧双侧针灸穴位,二十天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相隔七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上以穴位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取哑门穴第一针先刺哑门穴、然后再配合其它穴位,每周针哑门穴一到三次。

中药的应用:中成药、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丹、牛黄清心丸、可任选一种或两种运用。按说明书剂量服用。

中药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克、当归30克、鸡血藤15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桑寄生15克、红花6克、地龙10克、桂枝6克、每日一剂三次分服。

肝肾亏虚型:症状:一般表现为上下肢软弱偏瘫,发酸、言语不利、流品水、头晕面赤;神志呆痴,面色无华、无神、舌白、脉细微。

治疗方法:针灸处方、四白、下关、地仓、廉泉、曲池、外关、合谷,阳池、通里、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肾俞、胆俞、肝俞。

一般每次治病取面部二穴,上下肢各取三个穴位,或取透穴,以上穴位轮流使用、用补法或者灸法、每个病例治疗三个疗程评定治疗效果十次或十天为一疗程。

中成药,可使用人参再造丸,或健步虎潜丸服用,每日二次,每次一丸。

中药处方:地黄30克、巴戟天10克、石斛10克、肉苁蓉1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0克、熟附子8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每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民间卓验方的治疗:

1、生附子研未,用醋调和,贴双湧前穴上每日一次,用於下肢冰冷型的患者。

治疗效果评定标准:

思维正常,语言清楚流畅,四肢功能恢复或基本恢复,生活自理者为临床治愈。思维清楚,语言及四肢功能大部分恢复。生活基本可自理的为显效。病情较前好转;思维清楚,语言及四肢功能较前好转为有效。同治疗前后相比病避孕药没有变化或恶化者为无效。

治疗效果:

20例病人中,治疗10人,占总数的50%,显效6人,占总数的30%,有效3人,占总数的15%,死亡1人,占5%,总有效律为95%。显效以上的病例为80%。

讨论:以上20例用纯中医方法治疗,方法简单、疗效可靠、没有什么毒副作用,是治疗中风病较理想的系列治疗方法,很值得同道们临床一试,并推广之於一九九五年六月。

摘要]:笔者自1981年1994年,治疗中风症20例,简略的论述了病因,病机风、火、痰、虚、涉及心、肺、肝、肾四脏、并系统简明了分类介绍了自己的治疗方法。

脉象范文篇9

1合适病例着重讲解

内科是一门理论知识运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对病例进行反复的分析、观察才能培养较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实习医学生抱怨“实习三部曲”:被动地跟着带教老师询问病史,抱着病历查房,僵硬地书写病程记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而增加其学习兴趣,是每一位带教老师首要思考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进行教学,能使课本上枯燥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事实,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记忆深刻,然而临床病例多而杂乱,带教查房的时间又有限,选择少数合适的病例着重讲解尤为重要。首先应选择常见病、多发病中病情较为典型的病人,且具备比较完整的病案、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典型病案完成从问诊、查体、诊断、鉴别诊断到治疗、预后这样一个完整的临床过程,基本掌握此类疾病的发病特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遇到类似病例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其次要注意选择难易适中的病例,过于简单,难以给学生讨论和鉴别诊断的空间;如果过于复杂或罕见,则会使带教查房变成填鸭式的教学讲课,不利于激发学生对疾病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还要注意病例选择的中医特色,可安排一些多证型相兼或者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辨证的案例,培养学生基本的辨证思路,使学生逐渐认识并掌握临证时应有的思维技巧和治疗思路。此外,还可以选择中医和西医两方面都具有可争议性的病例,争议性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当然,查房前应提前告知第2天的查房内容,让学生翻阅病例,熟悉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并事先查阅该类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对需解决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及疑问,有利于查房时的师生互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问诊体查样样基本

疾病都具有一定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病史、症状的收集在于医生的“问功”,而阳性体征的发现在于体格检查的正确与否。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面对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问题的脱节,在问诊时常常思路不清,主次不分。带教老师应针对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及应变能力、缺乏独立性的弱点,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练习、多思考、多总结,增强其临床实践的思想性和科学性,避免随意、盲目性。另一方面,由于临床思维的对象是不同的病人及其不断变化的病情,要认识到观察和判断有明显的动态性[2]。学生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习如何尊重病人,如何把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如何引导病人述说病史,这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医德医风,获得可靠的病史资料,都有切实有效的帮助。体格检查手法生疏且不规范,检测顺序错误,遗漏阳性体征是医学生的常见表现。带教查房时对每个病人都进行系统全面的体检示范是难以办到的,带教老师可以对轮科的每一批学生作一次全面的体检示范,以后每一天的查房中有顺序地针对某一个体检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和示范操作,次日再对另一个体检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如此连续进行,把众多的内容分解消化在每一天的查房之中,学生容易消化,老师也不用屡次示范操作[3]。在实习生进行专科检查时,带教老师及时纠正学生操作错误的同时,要特别引导学生注意所查病人重要的阳性体征及其在病程演进中的变化,培养学生操作的细心、耐心,学会从体查中寻找临床诊疗的线索。善于运用舌象与脉象寻找辨证依据,是中医院内科带教的特色和重点。刚进入实习期的学生常会感到难以掌握舌象、脉象的辨证要素。可首先让学生结合八纲辨证,学会用舌象辨寒热、脉象辨虚实的基本运用,再逐步深入。舌诊时注意提示学生从舌形、舌态、舌质、苔色、苔质、舌底络脉等各个角度观察、比较;切诊时一边结合患者的典型脉象,一边让学生默默回忆相关脉象的文字描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临床技能。

3师生互动好问连连

临床带教学习的时间、方式和氛围与大学理论课程学习是完全不同的,“填鸭式”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被动学习的情绪而事倍功半,这就需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自律性,强烈的学习热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讨论问题,从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查房过程中,很多实习生很少发言,偶尔被问时还常常不能把心中的想法完整正确地表述出来,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带教查房和查房后的讨论需要一个“相互提问”的活跃气氛,强调师生的教学互动。带教老师在查房中,要处于引导地位,注意倾听学生的汇报、从他们的分析中找出其思维曲线,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寻找正确答案。由于受到知识水平、性格和带教环境的影响,学生不一定能提或敢提出问题,带教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提问。尤其在床边查房后的讨论中,学生要克服胆怯心理,畅所欲言,将自己查房前准备的内容充分展示出来,对于不理解、带有疑惑的问题敢于提问,针对带教老师提出的问题敢于回答,要做到知无不言。对于具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他们展开讨论,尽可能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老师则加以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激发学生以学为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比如从中医角度而言,讨论一个病例的辨证治疗,并没有唯一和绝对的正确,带有充分辨证依据的结论都是具有可行性的,正是中医治疗方法灵活多样的体现。关键是同学们在充分互动讨论中,不断加深他们对临床每一个问题的理解,提高对问题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对问题分析、观察的能力,加深学习体会,达到教学相长,寓教于学的“双赢”。

4中医西医齐头并进

由于中西医结合是中医院内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因而在临床教学中,应贯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原则[4],向学生传授中西医两套知识。在中医院现在的医疗环境和培养体系下,中医学生在学好中医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现代医学知识的学习。在现代很多疾病领域,中医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2种治疗方法各自的优势为患者服务才是可取之道。目前的临床诊疗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已经是中医学广泛应用的诊断方法,较好的西医基础知识可以为辨证施治提供素材,引入不断更新的现代医学知识也有助于推动中医的辨证施治。因此,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是结合各系统疾病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各疾病中西医治疗优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这样既能树立学生对中医的信心和自豪感,还能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临床思维,尽可能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最佳的疗效。名老中医经验是名老中医们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形成的诊疗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相结合的产物[5]。因此,在带教过程中,老师还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有关名老中医对于该病证的临证用药习惯和特点,尤其是某些名家的“专病专方”。对加强学生临床辨证论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都有积极的意义。

脉象范文篇10

关键词:徐经世名医经验哮喘验案

徐经世,男,号筱甫,安徽巢湖人,1933年出生于中医世家。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二、三、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安徽省首届名中医,先后荣获全国首届“中医继承特别贡献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中医药学会顾问、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主任。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徐经世老中医在长期临证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治疗哮喘病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于临床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扶正固本,宣上纳下,佐以化痰和络

哮喘是呼吸系一种常见病,图治颇为棘手。中医将其分为哮病、喘证。丹溪承前人之学,把“哮”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名,并以发作性的特点而区别于喘证。所谓“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而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的宿根是痰浊,故“专主于痰”;喘为短气,不能接续,以气为病,治以纳气。因为肺主气,肾主纳气,即使喘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但应属肺、肾二脏病变。不过在转归中,如新感宿邪相引,痰气相击,哮鸣有声,即由喘而发为哮。如张景岳“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徐老析之,认为两者存有内在演变,久喘即伤肺气,又可影响脾肺功能,而至脾虚生痰,肾不纳气,由实转虚。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阴阳两虚,是由阳虚日久,阳损及阴,导致阴阳俱虚的病理过程。治疗分急性发作和缓解期,发作以治其标,缓解图之其本,虽所用方药颇多,能获一效则难以寻求。徐老认为,应抓住缓解期,立足于本,主以三脏同治,宣上纳下,化痰和络,扶正固本的治则,可收良效。

案例一:周某,女,29岁。2002年11月19日初诊。哮喘病史数年,每遇风寒或刺激物则发作,今又复起,喉中痰鸣,痰多色黄,五心烦热,舌红苔薄,脉来弦数,此乃痰浊壅塞、肺失肃降之征,拟以清化痰浊、肃肺平喘为先,方药:南沙参12g,杏仁10g,炙桔梗10g,瓜蒌皮15g,葶苈子15g,苏子10g,莱菔子10g,蝉蜕6g,夜交藤25g,炙麻黄3g,车前草15g,粉甘草5g,7剂。二诊:自进药后症状缓解,热痰已除,转偏寒象,大便偏稀,舌淡苔薄,脉象缓滑,仿甘桔二陈加味为用:炙桔梗10g,光橘红10g,姜半夏10g,炙五味10g,炙麻黄5g,川干姜3g,蝉蜕6g,夜交藤25g,金沸草10g,车前草12g,粉甘草5g,10剂。三诊:经诊两次,服药10余剂,咳喘已平,夜能平卧入寐,饮食、二便如常,拟方以图其中,扶土泻木,方药:生黄芪25g,关防风10g,焦白术15g,广橘红10g,炙桔梗10g,杏仁10g,炙麻黄3g,川干姜3g,蝉蜕6g,夜交藤25g,炙五味10g,粉甘草5g,10剂,病已缓解,注意生活起居,避免风寒及刺激性事物,如有不适,再药投之。

益气养阴,纳气平喘,佐以通利

邵新甫曰:“喘症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大凡实而寒者,必挟凝痰宿饮,上干阻气;实而热者,不外乎蕴伏之邪,蒸痰化火。虚者,有精伤气脱之分,填精以浓厚之剂,必兼镇摄。”喘证,临床表现为呼吸迫促,气不接续,可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徐老析之,其病机多属肺、肾二脏病变,治疗须辨虚实。实者一般易于见效,虚者因精气亏损难以骤复,治之较难,只有严密辨证,守方治疗,才有望收效。同时,要注意摄生,改变和增强体质。喘之虚证,易累及于心,常以益气养阴,纳气平喘,佐以通利之剂,方能奏效。

案例二:王某,女,72岁。2000年9月5日初诊。年逾七旬,咳喘多时,近日加重,动则喘促不已,语不成声,面浮肢肿,诊脉虚数,舌淡红少津,口干欲饮,此系气阴两虚,化源失济,肺不主气,肾失摄纳之象。拟用益气养阴、纳气平喘,佐以通利为先,方药:南北沙参各12g,川贝母10g,杭麦冬12g,炙五味10g,炙远志10g,酸枣仁25g,生赭石15g,淡竹茹10g,车前子10g(布包),丝瓜络20g,芦根20g,生甘草6g,5剂。二诊:药后咳喘得平,浮肿消退,他症亦随之而减,并无他变,故守原方稍事增减,嘱其继服一周,如持于平稳,可暂停药观察,但需避风寒、节饮食,以防诱发。

补肾纳气,佐以化瘀,药用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