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3:06:48

麻风病范文篇1

患者,男,1969年出生,多年在云南从事宰杀家禽工作。2003年7月出现面部皮疹曾多处就医均按一般皮肤病材料,用药无明显好转。2005年1月经四川省皮肤病医院确诊为瘤型麻风病。同年7月查体时已有右侧面瘫、双侧兔眼、双上下肢均有麻木及感觉异常、左尺神经损害出现鹰爪手、左胫神经损害出现轻微的爪形趾和足弓塌陷,于是回到潼南在家服MDT联合用药化疗。2007年9月判为临床治愈。

2康复期足底溃疡情况

2007年9月因在稻田劳作时左脚前掌外伤,¢约2cm,当地卫生院外科处理后,用云南白药+油纱包扎。每周换药3次。连续1月痊愈。2008年1月因烤火取暖时致左脚后跟灼伤,¢约5cm,于是同上治疗用药,但溃疡经久不愈,后彻底清创以及加用地米,并停止劳作和制动,3月后创口基本愈合。

3自我护理是麻风病康复期防止溃疡反复发作的关键

此病例已有明确的Ⅱ级畸残。特别是胫神经损害更是麻风病足底溃疡的最重要原因。但因患者家境窘迫,又缺乏劳动力,既而忽略了病后需终身康复期自我护理的重要性。为了防止溃疡的反复发作造成不必要的身心痛苦和加重经济的双重负担,患者要尽可能的做到康复期的自我护理,这也是避免已不可逆损害的神经造成皮损反复发作的唯一途径。本文仅以足底溃疡为例浅述康复期的自我护理方法。

3.1应从足部任何早期的伤口获得教训不要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了解外伤的先兆性迹象,特别是劳作时更应穿保护鞋,避免造成创伤的因素,让足部休息,尽量穿硬底软垫鞋。

3.2避免太靠近热源是为了保护没有感觉的皮肤不被灼伤防火,冬天取暖时一定要用布或毛毯把腿包起来,并穿上保护鞋,一定不要让脚裸烤;防热水,不要用过烫的水泡腿和脚,最好用有正常感觉的皮肤测试水温或再泡。

3.3每日常规检查足部,进行皮肤护理和锻炼。

3.3.1充分检查足和腿没有感觉的部位。

(1)视诊看是否有干燥、硬皮、皲裂等损伤或肿胀的症状;

(2)触诊按压足底承受压力的部位是否有发热或压痛,这是判断是否有早期损伤的重要迹象。

3.3.2自我护理是避免发生类似损伤是前提

(1)如有皮肤干燥,可在温水中滴数滴液状油于浸泡液内,让干燥的皮肤充分在水中浸泡,直到干硬的皮肤变软,水代替了缺乏的汗液保持了皮肤的湿润。如有真菌感染的地方,可加用高锰酸钾或次氯酸钠于水中浸泡。

(2)泡好后不用擦干水即马上擦油,目的是形成保护膜防止水分挥发,但不要使用任何吸引昆虫或老鼠的油类,以防咬伤,最好使用凡士林在特别干燥或皲裂的部位揉擦后穿上袜子。

(3)如皮肤确有硬结,浸泡软化用粗糙但不锋利如指甲、硬币等工具把硬皮刮掉,并注意足底有否旧伤部位的硬结以及走路时足底受压的部位,如不去除,就如同鞋里的小石块一样刺激足底引起再次裂开。硬皮刮除后如皮肤变干,则再浸泡使其变软后按上述程序以保护干燥的皮肤。4)家中配备一些伤口常用物品如云南白药、消毒液及消毒纱布等。及早发现伤口,妥善处理,家庭治疗多能治愈。如无并发症且能休息及保证营养,机体可使创口愈合。走路或干活时压力集中造成的损伤,应尽量在其未形成水泡和开放性伤口时发现。

(5)如发现伤口,条件允许的话,尽量到医院治疗。伤口尽量保持清洁,包扎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让伤口休息并保证身体的营养和麻风病康复期的自我护理,是伤口尽快愈合和杜绝溃疡反复发作的前提。

4麻风病防治机构主要是疾控部门及相关的防疫人员在麻风病人完成MDT联合化疗后,病人及其家属的定期随访、督导和监测工作不能放松。如有复发或新发等情况及时检处理,并与上级业务部门取得联系,针对病人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再治疗方案。

5麻风病康复期畸残的治疗及自我护理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特别是因病返贫的病人,民政、残联等相关部门应优先考虑为其提供生活保障,发放防护用品,并切实解决其家庭的具体困难。相信在卫生及民政等多部门的协作关怀下,麻风病康复期的溃疡及畸残情况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或减少。

【关键词】麻风病康复期检查溃疡护理

麻风病范文篇2

一、目的

推进我市麻风病监测工作机制建设,早期发现麻风病人,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二、指标

(一)全市每年度至少报告10例以上麻风病疑似病例;

(二)市皮肤病防治所和各级医疗机构执行麻风病监测“四个”制度100%;

(三)市、镇、村医疗单位至少有一名医生接受麻风病监测试点工作方案培训;

(四)市皮肤病防治所至少明确1名以上具备查菌、诊断技能的医务人员;

(五)市皮肤病防治所新(复)发诊断及麻风病严重不良反应的正确处置率100%;

(六)全市主要综合性医疗机构及村卫生室《麻风病早知道》使用张贴率100%;

(七)全市被省、市疾控网站或《省疾控信息》刊用麻风病防治信息完成率100%(每年至少1篇)。

三、项目覆盖范围

全市所有医疗机构。

四、麻风病监测病例定义

(一)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皮肤涂片检查AFB和组织活检的麻风病特异性病理改变)等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及时地做出诊断。

(二)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浅色斑、红斑、丘疹、斑块、结节或弥漫浸润等皮损,病程大多慢性,同时不具备其他皮肤病的特点;

(2)皮损或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明确的浅感觉障碍(减退或丧失)或闭汗;

(3)明确的周围浅神经粗大。

2.实验室检测

(1)皮肤切刮液涂片检查AFB阳性;

(2)损害活检查组织等检查有麻风病特异性病理改变或AFB阳性,有下述变化之一者:

a)组织细胞、泡沫细胞肉芽肿病变中查到典型的AFB;

b)神经组织内查到AFB;

c)非特异性浸润内查到典型的AFB;

d)神经内有结核样肉芽肿;

e)神经内有非特异性炎症,而切片其他部分有结核样肉芽肿变化;

f)组织病理的免疫组化(S-100蛋白)染色,在损害中查到破坏的神经组织。

(三)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

符合临床表现三项任何一项者或实验室检测皮肤切刮液涂片检查AFB阳性者。

2.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临床表现三项中任何两项者。

3.确诊病例

(1)符合临床表现三项任何一项同时符合皮肤涂片检查AFB阳性者;

(2)疑似病例同时符合损害活检组织学检查有麻风病特异性病理改变之一者。

4.麻风病复发病例

完成抗麻风病治疗(如MDT)的规定疗程、显示正常疗效的患者,在疗后监测期或达到临床治愈(临床非活动)后出现临床、细菌或组织病理学上疾病丙活动的证据。麻风复发病例诊断标准见《麻风病诊断标准》(WS291-2008)之规定。

5.麻风病现症病例

指年内具有活动性体征或查菌阳性的病例,包括未完成规定联合化疗的患者;完成规定的MDT疗程(处于监测期),但尚未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者。

6.麻风病需治病例

指尚未完成MDT规定疗程的登记(新发或复发)病例(包括未治、中断及拒治者)。

7.麻风病耐药监测病例

多菌型联合化疗效果不佳或复发病例再次联合化疗效果不佳者。

8.麻风病周围神经炎病例

麻风周围神经炎是麻风周围神经损害过程的早期阶段,由神经内免疫反应、肉芽肿浸润、物理机械损伤等综合因素造成,早期具有可逆性。临床上可分为突然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疼痛和触痛,可在短时期内发展为受累神经支配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的急性周围神经炎;和(或)发生不被病人察觉,无任何自觉症状,但神经损害呈潜进性进展导致神经功能呈渐进性减退的无痛性周围神经炎。

麻风周围神经炎症病例的诊断标准:根据《麻风患者畸残记录表》中列出检查的周围神经,在6个月以内出现单条神经支配区域的保护性感觉丧失达2个点或2点以上;和/或在6个月以内出现单条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功能减弱或丧失;和/或神经干肿胀,疼痛或触痛明显者。

五、工作程序和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全市麻风病监测系统,落实工作责任

建立由市卫生局、皮肤病防治所和市、镇医疗机构以及村卫生室组成的麻风病监测系统。

1.市卫生局将麻风病监测工作纳入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年终考核的指标,并根据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下拨麻风病监测经费。

2.市皮肤病防治所配备适应工作任务的基本设置、人员、经费和设备。根据本实施工作方案的要求,逐项落实监测工作内容;接受省、市疾控中心的培训与指导,规范各项监测工作;为医疗单位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省麻风疑似病例报告卡》及监测相关表格;在规定的时间内复核接到报告的麻风病疑似病例,体检新(复)病人和现症病人的密切接触者,随访完成治疗的现症病人;督导全市医疗单位的麻风疑似病例的登记、上报、转诊工作;安排专人定期收集、整理、汇总和上报、分析、反馈监测数据;定期对全市的麻风病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价;对原始记录、技术资料档案及原始报告卡进行长期保存和管理;麻风病监测工作列入年度麻风病防治工作总结。

3.市、镇医疗机构负责将就诊的麻风病疑似病例、麻风病例进行登记,并向市皮肤病防治所进行报告和转诊;协助市皮肤病防治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麻风病监测工作督导;对单位的医护人员进行麻风防治知识及传染病防治法培训。

4.村卫生室负责将发现的麻风病疑似病例进行登记,并转诊、上报至卫生院(防保科、所);协助市皮肤病防治所进行麻风病流行病学调查;向群众开展麻风病防治宣传工作。

(二)组织动员,落实麻风病监测工作任务

1.市卫生局组织市皮肤病防治所和市、镇医疗机构等单位召开项目启动会议,与各相关单位签订责任书;成立以卫生局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监测点领导小组。

2.制定奖惩制度。对监测工作取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发生因漏诊、误诊或未登记、未报告、未转诊而延误麻风疑似病例诊断或造成病人残疾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追究责任。

3.各级医疗单位将《市疑似麻风病例筛查流程图》、《麻风病疫情监测制度》、《麻风病例治疗管理制度》制图上墙。

(三)分级培训

由市皮肤病防治所组织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市级医疗单位的皮肤、神经、中医以及防保科的医生,乡镇卫生院皮肤科或外科医生和防保所医生进行麻风病防治知识、本工作方案、麻风疑似病例登记、报告、转诊制度等知识培训,并给予考核;由各卫生院(防保所)组织,市皮肤病防治所协助,对所辖的各村卫生室医生进行麻风防治知识、麻风疑似病例登记、报告、转诊制度以及《省麻风疑似病例报告卡》填写等知识培训。

(四)开展监测

1.落实麻风病监测工作“四个”制度

(1)建立和实行麻风疑似病例登记、报告和转诊制度。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在首诊麻风疑似病例后,应在《省麻风疑似病例登记表》(附件2)中进行登记,同时应填写《省麻风疑似病例报告卡》。

2)除村卫生室外,各医疗机构在24小时内,向市皮肤病防治所电话报告并寄送报告卡,同时填写《省麻风疑似病例转诊单》(附件3),必须将病人转诊于市皮肤病防防治所进行检查诊断;村卫生室向所在地卫生院(防保所、科)报告并送交《省麻风疑似病例登记表》和《省麻风疑似病例报告卡》,各卫生院(防保所、科)立即对报告的麻风疑似病例进行复核,对不能排除和确诊麻风病的疑似病例,由各卫生院(防保所、科)按照以上程序处置。各医疗机构如暂时无法转诊,则留取病人详细地址及联系方式,告知病人留在住处,等候专业人员复诊。

3)如无麻风疑似病例报告,市、镇两级医疗机构,须每月使用《省麻风疑似病例月报表》(附件4)在当月月底前向市皮肤病防治所进行零报告。

4)市皮肤病防治所按季度汇总,填写《省麻风疑似病例报告、筛查季报表》(附件5)上报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2)麻风疑似病例复核制度

市皮肤病防治所在接到麻风疑似病例报告一周内,应组织对麻风疑似病例进行检查和诊断,如暂不能排除麻风病诊断者,要使用《省麻风疑似病例随访观察记录表》(附件6)由专业麻风防治人员进行3个月(每月1次)的随访观察,必要时延长随访时间。

(3)麻风病监测工作督导制度

市皮肤病防治所应至少每半年1次,使用《省麻风病监测综合性医院工作督导表》(附件7)主动到辖区内重点综合性医院及相关科室,调查核实各报告单位有关麻风疑似病例的登记、报告和转诊制度的落实情况。

(4)新(复)麻风病例奖励制度

凡报告麻风疑似病例并最终经专业机构确诊的医护人员,除省疾控中心给予麻风疑似病例首位报告人每例1000元奖励外,市皮肤病防治所给与配套1000元奖励。

2.新(复)麻风病例的登记、报告、复核与监测

(1)市皮肤病防治所在确诊麻风新(复)发病例后,应立即登记和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全省实行麻风新(复)发病例复核诊断和季报制度。市皮肤病防治所确诊麻风病新(复)发现病例(含迁入病例)后,应及时填写《省麻风病新(复)发病人情况登记表》(附件8)并上报市疾控中心审核后,由市疾控中心报省疾控中心;根据核查情况按季度逐级上报《省麻风新(复)发病例季报表》(附件9),对确诊的新(复)发麻风病例进行治疗和管理。无麻风新(复)发病例进行零报告。

(3)市皮肤病防治所对确诊的麻风病新(复)发病例,在1周内派人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病人籍贯、职业、居住地麻风病流行情况、家庭内成员麻风病患病情况、病人临床表现、诊治经过、麻风反应和畸残情况、实验室检测情况等,分析发病因素。

(4)密切接触者调查:密切接触者主要指病人的家庭成员,但也包括患者的周围邻居和朋友。市皮肤病防治所在进行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要对至少对4名以上密切接触者进行麻风病相关症状和体症的询问和检查,填写《省麻风病例密切接触者检查登记表》(见《省麻风病例密切接触者检查实施工作方案》附件),并注意定期随访检查。

(5)疫点调查:对新(复)发病人所在的疫点(独立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城镇街道或厂矿、学校)的普通人群进行麻风病调查。基层医务人员经过培训,在专业人员现场指导下,一同对疫点的全体居民进行逐一体检,筛查可能被传染而发病的遗漏患者,详细登记被查情况,由乡村医生填报《麻风病线索调查情况登记表》(见《省麻风病线索调查项目实施工作方案》附件)。对拒查和漏查者,将其名单交由乡村医生进行补查。

3.流动人口麻风病监测:由各卫生院组织所辖村卫生室定期对来自于麻风高流行地区的流动人口进行麻风病线索排查,对发现的麻风疑似病例按照麻风疑似病例登记、报告和转诊程序处置。

4.麻风现症病例监测:

(1)市皮肤病防治所对所有现症病例每月1次进行随访检查,检查结果在患者麻风病历的病程记录中予以记录。

(2)市皮肤病防治所对每例麻风现症病例填写《麻风初发病例初诊、现症病例年度随访检查及复发病例登记报告卡》逐级上报,并及时录入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

(3)市皮肤病防治所对每例现症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每年进行1次麻风病相关症状和体症的询问和检查,并登记《省麻风病密切接触者检查登记表》(见《省麻风病密切接触者检查实施工作方案》附件)。

5.麻风病周围神经炎病例监测

全省实行麻风病周围神经炎病例复核诊断和季报制度。市皮肤病防治所按规定对所有现症病例每月1次进行麻风周围神经功能的检查,具体检查方法参见《省麻风病患者周围神经炎监测与治疗实施工作方案》,并填写《麻风患者畸残记录表》(见新版病历);对确诊为麻风周围神经炎的患者,按照麻风周围神经炎治疗方案及时治疗,治疗期间每月随访检查并记录1次,填写《麻风患者畸形记录表》。市皮肤病防治所应将神经炎监测和处理情况使用《省麻风周围神经炎监测与治疗情况季报表》(见《省麻风周围神经炎监测与治疗实施工作方案》附件)逐级报告上级业务负责单位。

6.麻风病耐药病例监测

市皮肤病防治所如遇可疑耐药监测病例,应及时通过省疾控中心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联系,做好病例耐药监测工作。

六、保障措施

1.市卫生局成立麻风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10),负责麻风病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把该项工作纳入疾病预防控制日常工作进行考核和管理,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工作进行日常督导和评估,并将对实施麻风病监测工作取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麻风病范文篇3

为了解我市2015年度性病防治、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下称VCT门诊)及麻风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总结工作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市性病综合及麻风病防控工作,根据《市卫生局关于开展市2015年度皮肤性病综合防治工作考核的通知》(三卫[2016]14号)文件要求,我局于2016年1月中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医疗卫生单位进行综合考核。现就有关考核结果通报如下:

一、考核单位

(一)性病皮肤病综合防治工作

9家市级医疗单位: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农垦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分院、解放军425医院、华侨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17家基层医疗单位:田独卫生院、荔枝沟卫生院、育才卫生院、马岭卫生院、崖城卫生院、保港卫生院、梅山卫生院、林旺卫生院、藤桥卫生院、凤凰卫生院、河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滨农场医院、南田农场医院、南岛农场医院、南新农场医院、立才农场医院;4家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

(二)麻风病防治工作

4家综合性医院;11家基层卫生院;5家农场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考核内容

(一)性病综合防治工作

1.性病疫情监测;2.性病临床干预与健康教育;3.性病实验室建设;4.性病试验项目;5.性病监测

(二)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

1.组织措施;2.咨询室建设;3.咨询服务一资料管理;4.HIV检测能力;5.工作任务完成及效果。

(三)麻风病防治工作

1.组织管理;2.现场管理;3.宣传教育。

三、考核方法

(一)现场考核:采取听取汇报、访谈、查阅资料、现场查看等方式进行;

(二)反馈:现场考核完成后,考核组对各单位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汇报,对存在问题进行反馈。

四、考核结果

(一)皮肤病性病综合防治工作考核情况

1.性病综合防治工作

2.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工作

(二)麻风病防治工作考核情况

五、主要存在问题

(一)皮肤病性病综合防治工作

1.性病疫情监测工作

一是性病疫情管理。性病现场准确性复核,要求梅毒、淋病病例报告准确率不得低于85%。此项考核发现:农垦医院、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解放军425医院、华侨医院及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梅毒准确性低于85%。淋病病例报告准确率低于85%的是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分院、解放军425医院、华侨医院及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二是定期开展漏报自查。要求每年开展两次漏报调查,有通知、小结、自查报告、覆盖主要报病科室等,漏报率小于5%,自查报告应向上级及存在问题进行反馈。此次考核发现:解放军425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未完全开展此项工作;三是性病知识培训。要求举办二级性病专业培训,资料齐全,培训内容包括“性病诊断与报病标准”。此项考核发现:解放军425医院、华侨医院及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有开展培训,但资料不全。

2.性病临床干预与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性病咨询与检测服务。要求向性病门诊就诊者主动提供咨询检测服务,首诊者梅毒检测率不低于80%。此项考核发现:解放军425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分院、农垦医院、市中医院、华侨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首诊者梅毒检测率均低于80%;农垦医院现场被发现性病门诊医生未主动向性病就诊者提供咨询检测服务1例;二是干预包服务发放。要求向性病门诊就诊者发放“性病干预服务包”,登记发放情况并上报。此次考核发现:解放军425医院存在发放率较低且登记不完整。

3.性病实验室建设

一是华侨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人员2015年度未派专职实验室人员参加省级及以上性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培训,无培训证书;二是市人民医院、华侨医院及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无专项经费投入实验室;三是解放军425医院、华侨医院仪器设备,实验室缺乏规定应有的仪器设备。

4.性病试验项目

一是解放军425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分院、市人民医院、华侨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及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未开展暗视野检查梅毒螺旋体;二是华侨医院未开展淋球菌培养或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5.实验室管理工作

一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未制定实验室制度文件;二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无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三是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解放军425医院、市人民医院、农垦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及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检验项目分类有登记不全(缺乏临床诊断)现象;四是解放军总医院分院、华侨医院及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实验室室内质控工作未开展或开展不完善。

6.性病监测工作(基层医疗机构)

一是藤桥卫生院、林旺卫生院、南新农场医院、河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崖城卫生院、梅山卫生院、立才农场医院、南岛农场医院对市级下传文件存档不完整;二是荔枝沟卫生院、南滨农场医院、立才农场医院、南岛农场医院年度工作计划、阶段性总结及年终总结不全;三是凤凰卫生院、保港卫生院二级专业培训资料不全;四是性病健康教育促进方面。南岛农场医院、凤凰卫生院、马岭卫生院、保港卫生院、南田农场医院、河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宣传栏、宣传海报、折页或小册子等宣传资料不全。

7.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工作

一是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HIV实验室检测资料未设独立保存;二是市人民医院对艾滋病自愿咨询者抗体检测后提供咨询的比例未达到100%标准要求。

(二)麻风病防治工作

一是凤凰卫生院、南滨农场医院未能及时开展并协助完善麻风防治随访现症或愈后病人及其家属检查资料情况;二是农垦医院、河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新农场医院、凤凰卫生院未能及时上报可疑病例、现症及愈后病人的资料管理情况。

六、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1.继续加大对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投入力度,科学认识通有过性病疫情监测、临床干预、健康教育促进,对遏制性病传播、降低艾滋病感染机率的重要意义。

2.加强对麻风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配合麻风病防治中心开展麻风病人的防治工作,健全麻风防治工作管理小组,确保各项防治措施有效落实。

(二)加强培训,完善队伍建设

岗位业务知识熟练与否直接影响性病及麻风病防治各项工作的开展,各区卫计局要加强各辖区基层医疗单位开展性病及麻风病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完善队伍的能力建设,提升基层队伍能力。

麻风病范文篇4

2017年1月31日是第63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29届“中国麻风节”。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中国残联和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开展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活动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17〕19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宣传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扎实推动各项防治措施的全面落实和《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现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今年主题“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的主题是“加速行动,消除麻风危害”。实现消除麻风危害的目标,任务紧迫,需要动员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加速行动,积极履行承诺,切实消除麻风病对患者、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二、活动时间

2017年1月31日

三、活动要求

(一)2017年1月19日,市麻风病防治中心要积极配合由市政府组织市卫生局、市民政、市财政、红十字会、市残联等有关部门对市麻风病院住院病人、现症麻风病人及第一线麻防工作者的慰问工作。

(二)2017年1月31日,各级医疗单位要积极组织开展“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宣传活动,设立宣传咨询点,发放宣传资料,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认知程度,消除社会歧视。

(三)各区卫计局及市级医疗机构要加强有关医务人员麻风病防治的宣传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诊断治疗麻风病的水平,尽量减少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

麻风病范文篇5

一、控制现状

麻风病在**流行已有很长的历史,我省原属麻风病中等流行区,防治初期,全省有*个县市为高流行区,28个中流行区,38个低流行区及4个非流行区,患病率最高为19**年的0.2775‰,全省的病人集中分布在杭、嘉、湖和宁、绍平原,浙南和浙西病人较少。到19*年底全省患病率降至0.0099‰,19**年为0.0032‰,在全省实现以县(市)为单位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指标,并全部通过了省级考核验收,19*年12月通过卫生部审核予以确认,是全国第4个“达标”省份。至20**年底,全省共累计发现病人*例,尚有现症病人**例(其中外省流动病人21例),较20**年(**3例)下降5.83%,

患病率为0.0**1‰,其中35个县(市)已无现症病人。近年来,由于部分县(市)在外省流动人口中发现麻风新病例较多,个别县(市)疫情出现了波动,超过以县(市、区)为单位基本消灭的部颁标准。

全省近5年新病人的发现方式以报病、皮肤科及专业机构门诊居多,而主动发现者较少,20**和20**年各发现一例儿童病例,麻风新发现病人中每年仍有25%左右存在II级或II级以上可见性畸残,大多数麻风病人都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治疗,也有个别发现较迟的,年平均病期为3年左右。

目前,我省有麻风病治愈存活者约7000余名,其中约50%存在不同类型的可见畸残,约近500名治愈残老者滞留在全省13所麻风院(村)内,麻风院(村)的建设和麻风病人及其治愈者的医疗、康复、生活等问题,迫切需要与相关部门协商解决。

二、指导思想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科学防治、巩固成果、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对麻风病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合作;充分调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多渠道筹集资金,加以合理使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切实落实综合防治措施;保持麻风病防治事业持续、健康的发

展,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三、规划目标和工作指标

(一)规划目标

进一步加强对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继续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坚持不懈地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巩固和发展防治成果;加强康复工作力度,增加康复资金投入,扩大健教范围,提高健教效果,探索麻风病防治工作纳入到社区医疗服务的新路子。新的五年规划期间(20**—20**年),要求全省现症病人减少20%以上,年递减3%以上,到20**年底力争把麻风现症病人控制在80名以内。巩固防治成果,提高病例发现、畸残预防等防治工作水平,探索适合当地的麻风病防治可持续发展机制。出现疫情反复的个别地区,要在规划期间重新达标。

(二)工作指标

1.麻风病联合化疗的覆盖率达到**0%;

2.麻风病联合化疗的规则率达到95%以上;

3.麻风病联合化疗治愈率达到95%以上;

4.新发现麻风病人中Ⅱ级畸残率控制在20%以内;

5.现症病人完成治疗时新发生的畸残率控制在**%以内;

6.完成治疗的现症病人每年随访监测率达到95%以上;

7.现症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每年检查率达到90%以上;

8.皮肤科医生接受麻风病诊疗培训率达到90%以上;

9.乡村医生麻风病防治培训率达到80%以上;

**.公众麻风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

11.完成麻风院(村)的改造建设任务,并投入正常运转。

四、任务与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麻风病防治工作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的规定,切实加强领导。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针对控制流行和解决麻风病的社会问题,制定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协调有关部门,采取扶助、救济和其他福利措施,不断改善麻风病人及麻风病休养员的工作与生活条件。要把麻风病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到整个麻风病防治工作中去,做到防治与康复并重,切实帮助和解决一些麻风病残疾者的实际问题,让麻风病引起的残疾者与其他残疾者一样,都能得到残联的帮助。各级卫生部门对麻风病防治应实行宏观调控和目标管理,以减少患病率、提高存活病人生活质量为中心,突出重点,带动全面,抓好督促检查。

(二)健全防治体系,落实各级职责

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中,要将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考虑。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改革和调整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

强化和健全麻风病防治体系,明确各级防治业务负责单位的职责和任务。

县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是麻风病健康教育、病例发现、治疗管理、疫情监测、病人畸残预防等工作的基本单位,负责督导检查乡镇级麻风病防治情况。市(地)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负责对所辖县(市、区)麻风病防治工作的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监督检查和管理评价等工作。省级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负责组织协调麻风病防治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实施,对防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督导监测、健康教育、规划评估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有麻风病疫情的县级及以上地区,要明确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配备与防治任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应设兼职人员,负责落实病例发现、随访等具体防治措施。

建立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明晰、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逐步提高麻风病人早期发现和诊断的水平。要积极发挥综合性或皮肤病专科医疗机构的作用,配合当地麻风病防治业务负责单位开展疫情监测、疑难病例诊断、合并症治疗、神经炎和麻风反应处理等工作,为畸残病人提供医疗及康复的规范服务。

(三)完善监测系统,准确掌握疫情

按照《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以县(市、区)为基本登记报告单位的麻风病疫情监测系统,做到疫情报告及时、准确。掌握全省麻风病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及早发现麻风反应和神经炎病例,减少畸残的发生。做好麻风病流行趋势的预测,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四)加大培训力度,重视防治队伍的建设

继续重视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补充,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要发挥业务指导的骨干作用,根据需要制定各类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计划,按照逐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利用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培训方式,开展麻风病防治策略、技术、方法等培训,突出重点、保证效果,努力培养一批防治骨干,从整体上提高我省的防治技术和服务水平。各地要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全省性的培训,同时,要承担起培训当地兼职医生的重任,为提高当地医护人员麻风病防治的业务水平开展短训和复训。要特别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麻风病症状的认识,促进及早发现病人,开展积极的治疗。要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努力稳定和发展防治队伍,充分调动防治人员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三级防治网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保证各项防治

措施的落实。

(五)早期发现病人,及时进行规则治疗

最大限度地及早发现病人是防治麻风病成功的关键。通过健康教育、报病奖励等措施,促进报病工作的深入开展;医疗卫生人员要提高对麻风病的警觉性和识别能力,推动各级综合性及专科医疗机构参与麻风病诊断,把好日常门诊发现和报告关;坚持主动发现与被动发现相结合,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疫点调查、接触者检查、线索调查等工作。及时发现新发病人,并把新发现病人中的可见畸残率至少控制在20%以下。

根据不同地区流动人群的特点,强化麻风病人发现和治疗的属地管理。对新发现的麻风病人,要在一周内按照国家统一的联合化疗方案免费给予全程、规则的治疗,并及时做好麻风反应和并发症的处理。尽力查清失访者,做好拒治者的工作,使联合化疗覆盖率达到98%以上,规则治疗率达到95%以上。同时,要加强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按临床治愈标准及时做好判愈。并按照《麻风联合化疗后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完成规定疗程病例的监测与愈后随访,及时发现复发病例和神经损害,并给予治疗和处理。

(六)广泛开展麻风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

要把麻风病防治知识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健康教育计划。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普及麻风病防治科学知识,宣传早发现、早治疗的好处,消除群众对麻风病的误解、歧视等不良现象,增进公众的自我保健意识,促使患者自我发现,鼓励人们提供可疑线索。要使麻风病健康教育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做到有计划,有评估,不断提高其效益,并充分利用“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等活动形式,促进观念的转变。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医务人员等要以身作则,引导和带动社会公众转变观念,消除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和偏见,弘扬尊重和关爱麻风病人的社会风尚,为病人主动就医、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

(七)积极开展畸残预防和康复医疗

畸残预防的重点是保护神经功能和视力,对有神经损害的病人要予以安全生活训练,防治足底溃疡和指导穿着防护鞋,这对患者个体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各地要将麻风病畸残预防和基本的康复医疗作为麻风病防治日常工作的内容,并协调各级有关部门,纳入到残联康复的总体规划中。康复对象的重点是现症病人和中青年患者,要创造条件开展整复外科,帮助他们恢复或补偿功能。通过对病人预防畸残的健康教育,使其掌握眼、手、足自我护理等知识和技能。加强对麻风病人的周围神经炎及眼部损害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加以正确处理。要密切关注现症病人和青壮年病人,保护劳动力,提高其生命质量。

(八)改造建设麻风院(村),加强规范管理

对全省麻风院(村)现状进行调查,重点研究解决麻风院(村)的功能定位、日常管理、经费保障等问题,制定可行的改造建设规划,争取以中央专项投入为主,重点加强省武康疗养院的建设和对绍兴、桐乡、慈溪、金东等麻风院(村)的改建,使生活在麻风院(村)休养员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各级卫生部门要协调发改、财政、民政、残联等部门,统一规划,制定可行的配套政策,确保麻风院(村)正常运转,提高现有麻风院(村)残老病人的医疗、生活和康复质量。

(九)健全防治资料的统计和管理

健全防治资料的统计和管理是制订计划、评估绩效、改进策略和措施的依据。我省各级卫生部门应将其列入防治工作计划,组织好报病、确诊、登记、统计和管理工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应做好麻风病疫情监测资料的应用、总结和分析,更好地为决策、防治和科研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职责,密切部门合作

各地要高度重视麻风病防治工作,加强对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将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发改、财政、民政、卫生、残联等部门的职责,建立防治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配合,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共同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

(二)加大政府投入,确保规划实施

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麻风病防治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担、多方筹集资金的经费投入机制。根据麻风病防治工作形势与任务,统筹规划、合理使用,资金使用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制度要求执行。卫生部门应会同发改、财政等部门共同研究确定防治工作重点和优先领域,发改、财政部门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保障。麻风病院(村)改造建设工作要与落实配套政策和加强管理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改建和调整后麻风病院村的作用。

(三)稳定防治队伍,提高人员待遇

高水平的防治队伍是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有力保证。我省麻风病防治队伍正处于新老交替时期,面临人才断层、人员流失和转岗等严峻形势。各地要提高麻风病防治人员的待遇,积极落实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厅联合下发的《转发人事部财政部卫生部关于调整卫生防疫津贴标准的通知》等国家有关工资、职称晋升政策,建立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充分发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提高麻风病防治骨干的比例,建设一支精干的防治队伍。

(四)开展科学研究,增进国际合作

围绕我省消灭麻风病的目标,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技术、

新理论,以发现病人、规则治疗、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社会医学等应用性研究为主,解决好本地区的防治技术问题。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及其他科研单位的横向联系,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麻风病防治科研,及时推广先进的科研成果。充分发挥省麻风病防治协会的作用,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改革和加强对国外援助物资和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最大限度地使麻风病患者(包括现症病人和治愈者)获益。

麻风病范文篇6

在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县“两会”即将召开之际,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全县麻风病防治项目启动暨培训工作会议,这充分说明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刚才,局长传达了全区消除麻风病危害项目启动暨培训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全县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任务,对医改工作进行了再安排。一会儿,县疾控中心还将对麻风病的相关知识进行集中培训,我完全赞同,请与会同志集中精力开好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患者皮肤及其周围神经,经常导致患者肢体畸残,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麻风病防治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防治麻风病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是树立新形象,是配合完成省、地整体工作部署和提升全县卫生水平的需要。

近年来,我县的麻防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通过麻防工作者和广大医务人员的辛勤工作,始终遵循“预防为主”的方针,以“积极防治,控制传染”为原则,以宣传和发现患者为中心,全面使用联合化疗,取消强制隔离,由防疫医生走村串户送药上门,采取查治结合、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等措施,发现和治愈了一批麻风病患者,患病率大幅度下降,流行强度明显减弱,全县的麻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县交通不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专业人员相对不足,麻风病流行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据专家预测,在我县仍有少数现症病人尚未被发现,与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公众对麻风病的社会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流动较大,麻风病患者的发现和治疗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增大。全县现有麻风病治愈存活者114名,其中65名存在不同类型的可见畸残;11名治愈残疾老人滞留在麻风村内,其余麻风病患者均已康复。麻风院的建设和麻风病人及其治愈者的医疗、康复、生活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解决,患病率和畸残率较高,居全区中上水平,防治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各级各相关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和医务人员,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综合防治”的原则,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统一到这次会议精神上来,切实做好麻防工作。

二、强化领导,明确责任

县政府已成立了麻风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麻风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了技术指导组,各乡镇必须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负责辖区内麻风病防治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管理、实施、技术指导、项目培训、现场调查、健康教育、质量控制、督导考核、方案制定和资料汇总上报等工作;要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落实好办公场所和配备专业的医务人员,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麻防工作的领导,确保消除麻风病目标如期实现。

卫生部门要将麻风病防治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责任管理,负责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订麻风病防治政策、策略和措施,将防治工作纳入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县疾控中心是麻风病健康教育、病例发现、诊断、治疗管理、疫情监测、病人畸残预防等工作的基本单位,要负责督查乡、镇麻风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做好麻风病流行趋势的预测,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乡镇卫生院要在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接受县疾控中心的业务指导,负责开展健康教育,发现、报告和转诊麻风疑似病人、可疑复发病人和反应病人等。乡镇卫生院、卫生所、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设兼职人员,负责落实病例发现、随访等具体防治措施;要积极发挥综合医院皮肤病专科的作用,配合县疾控中心开展疫情监测、疑难病例诊断、并发症治疗、神经炎和麻风反应处理等工作,为畸残病人提供医疗及康复的规范服务;要按照《麻风病监测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登记报告单位的麻风病疫情监测系统,做到疫情报告及时、准确。宣传部门负责组织广播、电视、报刊等当地主流媒体开展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负责协调、督促相关部门按要求完成全县麻风病院(村)新建、改扩建工作。教育部门负责在中、小学校开展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并在医学院校相关课程中增加麻风病防治的内容;保障麻风病人及麻风病患者子女公平享有入托、入学的权利。公安部门负责为异地搬迁麻风受累者办理户口迁移手续,依法打击侵害麻风病患者及家属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民政部门负责为符合条件的麻风病患者、麻风病治愈者提供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协助卫生部门做好流浪乞讨麻风病患者救治工作。财政部门将麻风病防治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配套资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优先安排麻风病聚居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将属于农村危旧房改造对象的麻风受累者家庭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残联要根据国家项目资助情况,协助麻风病畸残者办理残疾证等工作。红十字会等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助开展麻风病患者及受累者求助、慰问等关爱活动。

通过实施麻风病防治项目,我县麻风病患病率控制在0.1/万以下;麻风病联合化疗覆盖率达100%;治愈率达95%以上;新发现麻风病人中2级畸残率控制在20%以内;现症病人完成治疗时新发生的畸残率控制在10%以内;完成治疗的现症病人每年随访监测率达95%以上;现症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每年检查率达95%以上;皮肤科医生接受麻风病诊疗培训率达90%以上;乡村医生麻风病防治培训率达80%以上;公众麻风病知识知晓率达70%以上。

三、强化督查,严格奖惩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7亿元,在全国麻风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等省开展防治工作。省级财政每年按与卫生部补助资金比例不低于3:7落实配套资金,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财政每年分别按当年中央和省级补助经费总和的10%落实配套资金,在全省42个一类县和46个二类县在2015年末实现消除麻风病危害的目标。县委督查室、县人民政府督查室、县效能办要加大督查力度。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加强对项目的组织管理,严格按项目要求和技术规范落实工作,项目工作结束后,及时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县疾控中心要加强项目管理,落实责任,严格按照项目方案组织实施,项目完成后,及时将项目汇总数据、工作总结及技术总结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中心。

各级各部门要把麻风病防治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实行责任追究、启动问责制;为有效提高群众报病和基层卫生人员发现病人的积极性,促进麻风病人的早期发现,设立麻风报病奖。

四、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麻风病范文篇7

[关键词]麻风病;尺神经炎;显微外科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丙类传染病,由挪威医生阿姆斯特朗·汉森初次觉察该菌[1]。未经医治的麻风病患者是本病的首要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飞沫、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携带麻风易感基因的个体、和麻风病患者有血缘联系的亲属是感染麻风的高危人群。本院收治了1例以尺神经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并被误诊为周围神经病变的麻风病患者,现结合其临床资料、相关文献复习进行分析讨论,以加强医务工作者对麻风病的认识,避免和减少误诊、漏诊及畸残的发生。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8岁,因“发现左上臂包块伴左上肢疼痛、麻木1个月”,于2021年2月24日在本院骨科行住院治疗。1个月前患者无意间发现左上臂包块,生长缓慢,伴局部放射痛及麻木,麻木范围逐渐扩大,左手小指不能伸直,无皮肤红肿发热,无头晕、头痛,无潮热、盗汗等,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周围神经病,经止痛及营养神经等药物医治,效果不佳,后转入本院。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双侧眉毛外侧2/3缺如;左上臂远端尺侧可扪及一大小为3.0cm×4.0cm的包块,质硬,活动度差,形态不规则,界限不清楚,周围无红肿,无波动感,包块处有压痛;左侧尺神经粗大;左手环指和小指弯曲呈爪形,小指内收,大拇指对掌功能受影响,小鱼际肌及骨间肌明显萎缩;左手前臂外侧、左手小拇指及环指尺侧半痛温触觉减退,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肢端血运可,夹纸试验及Froment征阳性。神经肌电图显示,左尺神经肘上5cm处中度稍偏重损伤。左侧肱骨核磁共振成像(MRI)结果显示,左侧肱骨内侧髁见小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边界模糊;左上臂内侧软组织内见条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边界模糊。初步诊断为:左尺神经炎。予甲钴胺等营养神经医治后症状缓解不明显,于2021年3月4日择期臂丛麻醉下行“显微镜下左尺神经探查松解活检术”(图1),术中发现左尺神经在上臂中下段明显增粗、变韧、有神经内干酪样病变,神经外膜、束膜广泛纤维化,神经束持续受压、水肿。在显微镜下对神经进行充分松解切除纤维化神经外膜、束膜并送活检。病理结果支持神经外膜、束膜广泛纤维化,部分神经变性,未找到抗酸杆菌(图2)。图1显微术后追问病史,患者3年前于某院确诊为麻风病,经联合化疗后,于2019年9月临床治愈。术后修正诊断为麻风性尺神经炎,并予脱水、营养神经等治疗。术后次日,患者神经症状迅速得到改善,疼痛消失、左手功能得到明显恢复。1周后患者疗效满意出院。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神经症状消失,左手功能已恢复,左小指、环指肌力5级。

2讨论

麻风病范文篇8

一、领导重视、部门配合

县疾控中心领导对麻风病防治项目工作高度重视,坚持科学防治、巩固成果、持续发展、力争消灭的原则,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狠抓麻风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病例发现、疫情监测等工作,督促指导县康复医院对麻风病人治疗管理、畸残预防;建立了与医院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提高了人民群众对麻风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确保麻风病防治项目工作顺利开展。

二、项目实施情况

(一)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对麻风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我县在人民群众中大力宣传麻风病防治知识,引导和带动社会公众消除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和偏见,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麻风病患者及畸残者这一特殊群体。全年出动宣传车1车次,下发自制宣传资料1000余份,图片展览5次,口头宣传100余次,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为病人主动就医创造良好氛围。同时,在2014年6月对现症病人居住地柴井乡的乡村医生共10余人进行了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诊断水平,促使我县麻风病人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二)调查存活治愈病人,严格筛查可疑病人

我中心以主动发现与被动发现相结合,促进和鼓励自报与群众报病,针对性地开展线索调查、接触者调查、疫点调查等工作。2014年6月中旬对我县1例治完现症麻风病人进行了随访,对该例现症病人的密切接触者4人进行了麻风病筛查,密切接触者中无可疑的麻风病例。

(三)加强麻风病人管理和畸残预防

我中心高度重视病人的管理和畸残预防,常常到麻风康复医院督导麻风防治工作,并建议加强病人监测随访管理和病人的畸残预防工作,并亲临麻风病人居住地,对存活的1例治完现症病人进行自我护理培训,教会病人自我保护眼、手、足,并发放预防畸残的宣传画和小册子,并详细讲解畸残预防知识,为麻风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对该例现症病人进行了随访调查。

(四)整理LEPMIS系统麻风病信息资料

按照川皮所发(2014)44号文件要求,在2014年10月份完成LEPMIS系统内1949-2014年新、复发病人病历、随访记录的补充完整,确保LEPMIS系统历史资料的准确性。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1.麻风病健康教育仍有死角。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在家的多为老年人,新知识接受能力差,对麻风病旧的认识和恐麻思想不易改变;

麻风病范文篇9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麻风病防治能力、改善麻风病患者的医疗及生活条件、提高麻风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为目标,建立功能完善、管理科学、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市、县两级麻风病防治服务体系,保障麻风病防治工作深入开展。

二、建立麻风防治中心

(一)管理体制

为财政全额供给正科级事业单位,麻风防治中心在县麻风病医院基础上组建。实行市县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由市政府委托县政府代管。该中心属全省六个区域性麻风病防治中心之一,业务技术接受省级麻风病防治机构指导。

(二)工作职责

新发麻风病人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负责四市的麻风病患者收治和管理。麻风病残疾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麻风病防治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麻风病防治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工作。

(三)床位设置与人员配备

市麻风病防治中心设置总床位150张,按照卫发〔〕77号文件要求。目前设置床位80张;定编总数75名,首批使用编制50名,配备领导职务4人(主任1名,副主任3名)其中市卫生局聘任一名正科级中心主任,县委任一名中心党支部书记兼常务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正科级)人员从全市现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符合编制和人事管理规定的医务人员中在自愿的条件下直接过渡,不足部分由市县人社、卫生部门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择优”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四)病人管理

目前在四地麻风病防治机构治疗的病人和以后全市新发病人全部收入麻风防治中心治疗。三市的麻风病人收治和管理按省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五)经费保障

市级财政和县财政各解决25%。省、市经费由市级卫生、财政部门考核后拨付。项目建设地方配套资金由市财政和县财政一次性各补助20万元。麻风防治中心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由省级财政按政策补助50%。

三、改革现行麻风病防治机构体制

(一)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设麻风病防治科室。市级增加麻风病防控专职人员编制3名,县级确定2-3名麻风病防控人员,人员和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列入预算予以保障。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预防控制工作职责是负责所辖地区范围内的麻风病疫情监测、报告和评价工作;预防麻风病的业务技术指导。

(三)改革现有麻风病防治机构。县市现有皮肤病防治所(麻风村)将原来承担的麻风病预防控制职能整体移交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改造成专科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继续开展医疗业务。对不具备独立开展医疗业务的单位,实行归并或撤销。对现从事麻风监测、预防专业人员,由当地政府负责妥善安置,对原已离退休的人员,由当地政府负责统一纳入当地社会保障。

(四)落实全市丧失劳动能力的麻风病人的最低生活保障。所在地公安部门登记为非农业户口或城镇人口,民政部门负责将其纳入城镇低保范围。

四、工作要求

麻风病范文篇10

2005年国际麻风日主题是:持续控制,共享文明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给流行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积极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也叫做国际麻风节。1954年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广泛宣传麻风知识,消除人们对麻风的误解,改善麻风病人的生活待遇,促进消灭麻风病的伟大事业的发展,为人民造福,决定将每年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国际防治麻风病日”。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于1987年11月27日决定,自1988年起国际麻风节也作为中国麻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