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3:07:37

浪潮范文篇1

这次全市发改、物价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委届次全会精神,落实全省发改和物价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总结去年全市发改和物价工作,研究安排今年工作。市政府对这次会议很重视,副市长同志到会并将作重要讲话。现我根据会议的安排,就我市发改方面的工作先讲三个问题:

一、过年的一年乘风破浪

过年的一年,我市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90.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20.9%和1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69.8亿元,增长27.5%;农业总产值147.41亿元,增长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97亿元,增长2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56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44亿元,增长19%;外贸进出口总额10.5亿美元,增长15.4%,其中出口总额6.8亿美元,增长19.9%;实际利用外资0.26亿美元,增长24.7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25元,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58元,增长13%;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6%;人口自然增长率5.6‰,城镇登记失业率2.37%。这些成绩的得来,是市委市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其同努力的结果,这其中也凝结着我市发改部门及其干部职工的一份心血和辛劳。

过去的一年,我市发改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发改委的指导支持下,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职责,团结拼搏,迎难而上,不懈努力,从而使整体工作乘风破浪,傲首向前,取得了“五个新成效”,推动着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重大项目攻关取得新成效。在副市长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带领下,我市发改部门去年始终把重大项目攻关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多方的支持配合,使我市重大项目攻关在2006年取得新突破的基础上又取得重大进展。装机容量2×30万千瓦的发电厂三期扩建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已报国家发改委待核准,省发改委已将其列入今年动工的全省重大项目建设计划;装机容量为2×60万千瓦的华润西江发电厂首期工程项目,省发改委已发文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报批所需的材料除接入系统和环评外均已就绪,省发改委已将其列入今年全省重大项目预备计划;2×100万千瓦的核电站首期工程项目,项目建议书已报省发改委,并已于去年11月启动可行性研究;20万千瓦的风电站项目,市政府已与投资方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目前正开展测风塔选点工作;云硫集团年产40万吨硫酸扩建工程和云安3万吨钛白粉项目均已获省批准动工建设。

二是经济社会运行监测取得新成效。去年,全市发改部门都按照年初全市发改工作会议的要求,对经济社会运行监测着力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创新监测手段。每次综合分析的第一手数据,不再是简单从电话和上报报表的途径收集取得,而是通过电话、报表收集与重点现场核查相结合的途径取得,从而使综合分析的结果更加准确;二是拓宽监测范围。对当地各个时期经济社会运行的监测,改变过去单纯着眼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做法,放眼整个经济社会大运行,增加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监测内容,使经济运行监测工作更加体现人本精神,更加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三是即处监测结果。市、县两级发改部门,对监测经济社会运行得出的结果,经综合分析提出相应建议后,都即形成书面材料报当地党委政府作决策参巧,使党委政府更好地驾驭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如市局在去年的监测中,发现全市当年43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普遍缓慢,于是组织力量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找出原因,提出对策,书面报市委市政府。市委市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即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全市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向上争取资金取得新成效。为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市发改部门坚持主动出击,着力从以下三个渠道为地方向上争取资金支持。一是国债。按照有关规定,对号入座,选准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供水、排污等项目申报,积极争取国债资金;二是专项补助资金。主动与有关部门联动,多争取交通公路、水利水电、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等项目的专项补助;三是高新技术项目扶持资金。一方面积极动员企业技术升级,一方面积极向上反映企业情况,争取资金扶持。通过上述途径,去年共争得国家和省支持我市项目21个,支持资金总额达4.84亿元,比上年增加2.32亿元,增长92.1%。其中国债1360万元,补助和扶持资金4.7亿元。仅温氏集团“高效瘦肉型良种猪新配套系统选育与产业示范工程”项目,争得国家扶持资金就达800万元。

四是经济动员工作取得新成效。为进一步搞好我市经济动员工作,以适应未来战争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去年我市发改部门创造性地开展经济动员工作。在又好又快做好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和编制经济动员预案的同时,创新开展经济动员中心建设,创建了保障能力为日产大米50吨的“市(罗定)粮食应急加工动员中心”和日加工肉鸡10万只、肉猪1000头的“市(新兴)肉食应急生产动员中心”。两个中心均于去年6月获省经动办批准。省发改委、市军分区和省经动办的有关领导都直接共同为这两个中心衔牌。至此,我市经济动员保障工作在全省已先走了一步。

五是体制改革工作取得新成效。为使我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跟上全省的步伐,市发改局年初研究提出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年度总体指导意见后,重点推进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首先,健全领导机构。鉴于人员工作的变动,及时报请市府调整充实了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其次,组织调整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经调整清理,我市行政审批事项按规定保留516项、取消46项、下放给县4项、转移给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24项、不列入行政审批按正常业务管理66项。根据调整清理的结果,已形成《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项目目录》报市府审定印发执行;再次,规范审批行为。市发改局以市审改办的名义,督促有关单位增加行政审批透明度,加强收费项目监管,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严格按规范依法行政。经省检查组认真检查,给予了我市“工作重视、措施到位、改革落实”的高度评价。

在取得上述“五个新成效”的同时,我市发改部门在完成政府工作重点分工、计划规划编制、项目审批上报、工青妇和计划生育、驻村帮扶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也取得较好成绩。但成绩不能掩盖不足,我们存在的问题仍不少,尤其是工作成效未够理想、工作开展未够平衡和工作水平未能适应等问题仍较突出。这些,都有待在今后认真加以解决。

二、面临的形势责任重大

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的发展对全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极大。经过三十年的努力,虽然经济社会发展总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已不能再靠拼投入、拼资源和拼环境去求发展,必须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从有到好的飞跃。省委最近召开的十届二次全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初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科学判断后,提出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新目标。是建立最迟的地级市。建市后,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济社会逐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最近召开的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结合实际,也提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争当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排头兵”的新目标,要求全市以解放思想引领社会发展,以改革创新增创优势,以奋力拼搏寻求突破,以赶先争超提升形象,全力推进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省委市委已吹响经济社会全面向科学发展的进军号,我们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是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我们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浪潮是科学发展的新浪潮!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特征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又好又快。

新的形势、新的发展,新的浪潮,对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的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发改部门是政府主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综合协调部门,面临的形势要求是: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精心编制好各项计划规划;二要为地方政府全面准确及时监测好当地经济社会运行;三要为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组织更多的项目和资金。这三条,工作量都不少,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发改部门在新的发展浪潮中一定要奋勇前进,要用战略和全局的视野充分认识发改部门肩负的新任务和新使命,要用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树立有利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思想和新观点,要用世界和未来的眼光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趋势,要用求真务实和不断进取的观念探索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和新举措。要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科学发展,为我市争当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排头兵作出新的应有贡献。

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我们搞好工作的法宝。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工作大推进。过去我们靠解放思想,实现发改工作新突破;今天我们要靠继续解放思想,开创发改工作新局面。要深刻审视所处环境的变化,深刻反思思想精神状态,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结合我们发改队伍的实际,继续解放思想,当务之急就必须破除“难、满、懒”三个字。“难”就是怕工作难、组织项目难和开创新局面难,破“难”就是要做到正视困难,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胆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满”就是自认为工作搞得可以、搞得差不多和搞得不错,破“满”就是要做到永不骄傲,永不自满,不懈拼搏,不断进取;“懒”就是懒学习、懒动脑和懒工作,破“懒”就是要做到生命不息,学习、工作不止,在其位谋其政,尽职尽责,创造性地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破除了“难、满、懒”三个字,我们的思想才能真正实现新一轮的解放。

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就是我们搞好工作的动力源泉。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把工作不断向前推进。事实证明,我市发改部门近年开创了组织大项目的新局面,关键在于改革和创新。在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浪潮中,我们全市发改部门一定要发扬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跳出发改看发改、跳出看,用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找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只要符合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要有利地方科学发展,就要大胆去试、大胆去闯、大胆去干。要在全市发改部门上下营造一个“支持创新、鼓励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谋大事、干大业的环境。

推进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好坏的根本标志。在经济社会发展新浪潮中,发改部门能否勇往直前,根本在于发改部门能否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因此,全市发改部门都必须增强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作计划、编规划、搞监测和攻项目,都要符合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这个衡量标杆,任何时候都不旁移和不动摇;要少讲多做、埋头苦干、团结奋进、赶超争先,不断创造出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无愧时代!无愧人民!

三、在新的一年,勇往直前

同志们,我们已跨入了新的一年。新的一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初步确定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外贸出口总值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中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以下。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上述主要预期目标的实现,在新一年,全市发改部门要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发改委的指导帮助下,紧紧依靠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认准目标,把住航向,奋勇向前,突出做到“三个当好”:

第一,当好山区经济强市的推进器。一是大力支持一、二、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按照我市“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促进一、二、三产业布局的落实;要根据市场需要,促进一、二、三产业发展档次的提升;要以项目和资金为突破口,千方百计为一、二、三产业发展争取和组织更多的项目和资金。二是大力支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要通过本身的职能作用,主动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市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逐步形成合理科学的工业群、城镇群和农业产业群。三是大力支持重大项目落户。坚持市县两级发改部门联动,提前介入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重大项目攻关力度,竭力做好重大项目落户前的各项服务,确保年年出新成效。新的一年重大项目攻关目标是:发电厂三期扩建项目动工建设,华润西江电厂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并申报国家审批,核电站项目基本完成可行性研究,继续争取粤泷电厂二期扩建项目和郁南抽水蓄能项目,继续开展西水南调和开展建设西江水电站的可行性探索,争取这批项目在我市落户早日变为现实,努力把建设成为山区电力大市,重要的电源基地。

第二,当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促进派。一要主动协助省发改委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中央提出编制全国主体动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一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调协的空间开发格局。主编制体功能区规划以省为单位,由国家综合衔接。我们协助省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很重要的就是要争取省科学规划好我市,确定好我市的主体功能定位,为我市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科学规划支撑。二是立足可持续发展把好项目准入关。要改变过去对项目来者不拒的做法,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坚决限制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坚决支持“低投入、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益”的项目,绝不以牺牲环境、牺牲未来和牺牲后代的根本利益为代价去换取地方一时的经济发展。要建立项目审批问责制,对违法违规审批项目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三要大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要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现代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千方百计节能减排,尽最大努力遏制高耗能高排污行为;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新的一年,尤其要坚持完成省下达我市小火电等的关停计划任务,大力推进发电厂和粤泷发电厂脱硫设施建设。

第三,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一要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当年各项计划、规划的编制,并指导组织实施好;二要为当地党委政府及时全面准确做好经济社会运行监测,发现问题能处理的即处理,不能处理的提出相应对策报党委政府研究定夺;三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当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实施“十一五”规划到今年底就满三年,做好中期评估很重要。要通过中期评估,找出薄弱环节和不足,及时采取相应有效措施,以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浪潮范文篇2

关键词:体育化浪潮埃利亚斯全球体育化现代性

当代思考近些年中国体育社会学多汲汲于西方体育社会学理论的引介与转译特别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需要融通西方社会学及体育社会学资源埃利亚斯是唯一对国际体育社会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且有重要地位的社会学家[1]3-5在他及其追随者的共同努力下创建了体育型构社会学(FigurationalSociologyofSport)或者说是体育社会学的“莱斯特学派”(LeicesterSchool)体育化(sportization)是体育型构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用以描述英国“消遣活动”(pastime)向“现代体育”(sport)转变的过程以及其中一些现代体育运动几乎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过程ꎮ但他本人对体育化并未予以清晰界定ꎮ基于体育型构社会学体育化在中国被释义为文明进程中个体的体育运动行为从外在强制逐步到内在自我控制的进程除所阐释的体育型构中个体自我控制社会发生与心理发生的互构逻辑外还更为注重考虑中国体育概念的特色性即更为强调“育”的过程[2]ꎮ正是体育化的进程让本是消遣的休闲活动一步一步转向体育甚至发使球体育化迈向体育全球化ꎮ进入全球体育化的全球式阶段后期全球地缘政治力量的中心正从大西洋地区转移到亚太地区体育正在走向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文化场景而不再是西方文化的保留地或者说是西方国家主导和组织下的产物ꎮ“亚洲式”文化传统正在撼动过往“欧式”“美式”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传统故而“亚洲式”逐渐成为全球体育化的主要文化元素所蕴含的亚洲力量正在改变全球体育运动的方向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现代体育的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逆全球化”的隐忧也日益显现体育全球化趋向“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两大思潮交锋期”未来更为先进的体育化浪潮趋向及中国应对值得深思

1消遣活动的体育化:现代体育的发生与形成

在18世纪的英格兰体育首次获其现代内涵即“消遣”发生两次体育化后转变为“现代体育”:第一次是18世纪的体育化浪潮作为现代体育开始出现的主要消遣是板球、猎狐和拳击等意味着现代体育的发生而第二次则是19世纪的体育化浪潮足球、橄榄球、网球以及田径等开始采取现代形式[3]其中埃利亚斯本人主导了第一次体育化浪潮并声明邓宁所建立的体育型构社会学的发展是作为第二次体育化浪潮的一部分发生的[4]

1.1埃利亚斯论猎狐运动:体育化的嵌入

猎狐并不是一项新的运动而是一项有猎物的古老运动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对任何形式的变化或批评都特别抵制ꎮ这标志着猎狐运动与大多数其他运动的发展不一样因此埃利亚斯选择阐述猎狐运动的变迁以抽绎体育化ꎮ根据埃利亚斯的说法猎狐是最早发生体育化并将消遣娱乐转变为现代体育的案例之一针对这一转变埃利亚斯曾做过五方面的关键性观察:第一猎人与被猎物的关系发生变化即猎人超脱杀戮(暴力)其主要行动者地位由猎狗取代第二狩猎从以前更多是机会主义的转变为现代猎狐所涉及的高度分化和人为的“追逐”更为追求运动品质ꎻ第三严格的禁令对猎狐运动的制约涉及猎人射杀、食用狐狸这是英国人对“运动”的高度关注与全新审美第四从自发的乡村消遣到专业化、组织化和规范化发展猎狐运动引入新的运动日历、设立新的专业狩猎区以及制定普遍的运动礼仪等并以此激发运动激情和奉献精神而导致全职猎人的出现开启了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ꎻ第五涉及娱乐性质的变化从为寻求“杀戮”“美食”“务农”的乐趣到为寻求“狩猎”“运动”“体育”的乐趣的转变这体现出猎狐运动重返追逐本身兴奋的寻求也由切身感知的身体参与转为视觉图像即观看猎犬的表演[1]150-174从这一变迁的角度来看猎狐运动发生了体育化其中的暴力(如杀戮)逐渐消除成为一种高度具体、受规则约束和仪式化的运动项目这当然离不开英国狩猎的高度仪式化和法规化的本质以及人们暴力忍受程度的提高以及“追寻兴奋”方式的改变从埃利亚斯阐述的猎狐运动来看体育化社会发生体现在对动物造成痛苦的情况下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出台禁令、规则、礼仪等限制猎狐运动并且猎狐运动与强大的乡村新贵族的出现不谋而合他们热衷于通过一种仪式性的排斥———狩猎来证明和“归化”其对土地的经济统治地位ꎮ其心理在于“模拟战斗”产生的紧张刺激为参与者或观众带来乐趣从而由猎狐运动引发情感层面的升华这是在一场抽象的、超然的模仿战斗充满排他性的审美享受

1.2现代体育的发生

第一次体育化浪潮是18世纪英国上层阶级流行的竞技活动改变基本型构与游戏规则实现既能保持兴奋愉悦又能减轻暴力程度的过程ꎮ它(英国上层阶级娱乐活动的体育化)与英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和结构(英国议会政治的去暴力化和规则化)有着明显的相似性ꎮ埃利亚斯笔论的猎狐运动是阐释第一次体育化浪潮的最优例证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的英国猎狐运动无疑是最早将“消遣”转变为“现代体育”的狩猎运动之一[1]160其他形式的狩猎运动最多是边缘化运动ꎮ与英国早期和其他国家简单性的、缺乏监督的、自组织的狩猎形式相去甚远猎狐运动已然成为一项高度专业化、组织化以及监管化的消遣即不为“杀戮”“美食”而为“体育”面对这一改变埃利亚斯声称狩猎运动型构的行动者关系发生变化:早期的狩猎型构为“杀戮”“美食”人(猎人)是行动者(主要角色)猎犬是旁观者(从属角色)而猎物“投机”更为追求机会主义(投机主义)即狐狸不是唯一被猎杀的动物而猎狐运动则是一场高度分化且精心设计的“追逐”人(猎人)脱离杀戮(远离暴力)猎犬成为核心“玩家”在严格禁令下超脱“杀戮”“美食”而升格为“体育”并产生专业的狩猎区、普遍的运动礼仪以及定型的风俗仪式更出现“全职猎人”这种完整的生活方式ꎮ随着人(猎人)对猎犬追逐任务和杀戮功能的授权以及狩猎的绅士们对精心设计的、自我约束的准则的服从狩猎运动的部分乐趣已经转化为视觉享受即从行动中直接获得的乐趣已经转化为间接看到行动的乐趣ꎮ从早期的狩猎到19世纪初的英国猎狐运动狩猎形式的变化方向非常清晰地表明了“文明的进程”的总体方向即人的行为和感觉在某一方向(暴力控制的垄断与相应良知的形成)的改变ꎮ彼时社会对暴力的控制或禁止日益内化并对暴力厌恶程度日益提高诸如猎狐运动此类及其他领域出现的文明化迹象代表了文明的突飞猛进ꎮ而这一改变与国家权力机构对暴力垄断的控制及其效力日益增长有关都是朝向国家“和平的进程”方向发展ꎮ由此第一次体育化浪潮旨在通过间接的、非参与式的观赏暴力寻求没有任何遗憾的愉悦ꎮ

1.3现代体育的形成

第二次体育化浪潮发生在19世纪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共同利用公学体育率先发展足球、橄榄球、曲棍球、网球以及田径等运动项目ꎮ邓宁是第二次体育化浪潮研究的引领者重点是对体育社会学领域内的足球主题研究特别是足球和橄榄球发展的体育化历程符合埃利亚斯所说的“文明的进程”即现代足球(modernfootball)源于足球(soccer)和橄榄球(rugby)而从足球和橄榄球到现代足球这一发展过程是作为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一部分发展起来的在中世纪和近现代人们称之为“足球”的民间游戏是粗糙、野蛮的缺乏高度的组织性在游戏队伍的组织上是多变的且规模也不平等并根据不成文的惯例或约定的习惯在全国各地以及在城镇的街道上进行ꎮ足球的现代形式直到19世纪30、40年代才开始发展英国的公学和大学则是民间游戏向足球现代形式转变的重要场所ꎮ在公学改革的背景下特别是对早先成为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身体和性虐待源头的学长学弟制度(prefect-faggingsystem)的改革英国公学男生主要负责创建现代体育将他们玩的足球规则写成文字同时遏制或消除早期的一些更野蛮、更暴力的足球玩法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世纪中期伊顿公学和拉格比公学之间通过足球比赛来实现“地位竞争”而足球和橄榄球的比赛方式也开始出现分歧ꎮ之后邓宁以此为基础撰写了«足球的早期阶段»(FootballinItsEarlyStages)和«足球的演化»(TheEvolutionofFoot ̄ball)被公认为英国最早关于体育的历史社会学文献[5]ꎮ从带有竞技意味的“游戏(play)”(无组织无规则)、“比赛(game)”(有组织少规则)之野蛮到近现代“体育(sport)”(有组织有规则)之文明第二次体育化属于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其与民间游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体育规则的书面化、体育竞赛的非暴力化以及体育组织的科层化ꎮ因此文明进程意味着社会对暴力的控制或者说是暴力变得更为隐秘而隐匿在背后而体育正是对人类社会关键方面管中窥豹的“自然实验室”(naturallaboratory)[6]同时体育到体育文明的过程发生在第二次体育化浪潮中体育文明也相应出现

浪潮范文篇3

关健词:网络化趋势校园文化冲击对策

从美国ARPAnet建设的未雨绸缪到现今“信息高速公路”初具雏形,互联网络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它触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掀起了一场势不可挡的网络浪潮。不同于一般性的社会思潮,网络化趋势不仅深刻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诸方面发生了变化;不仅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网络化趋势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

任何一种亚文化都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是对社会文化的投影,同时也彰显着其独有的特征。大学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为底蕴,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规范准则以及校园物质基础的总和。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敏锐的时代精神是这种特殊文化的特征所在。我们可以将大学校园文化分为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层面。从文化传播学角度来看,文化接触是影响固有文化模式的重要诱因,其表现为“人员的接触,货物的接触和信息的交流”三种形式。网络化趋势下,这种接变得深刻具体,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及对物的接触(尽管是虚拟的)更为容易,而且信息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网络化趋势势必要对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1.大学道德精神的永恒性遇到挑战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永恒的道德精神”是大学精神的要义所在,是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亚文化,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德性以社会道德为底蕴,与大学理性相凝结,无声无息地滋养着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大学正是在道德“永恒”的文化氛围下,才造就了至高至远的大学精神。愈是时代变迁这种道德精神就愈发清晰可见。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祯在抗战时西迁途中对学生说过,“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是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然而网络化趋势下,网络为人类开拓了另一个道德空间。网络“无中心”的设计思想与其虚拟性和平等性的运作方式为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大学的道德永恒性对学生群体行为选择的规范效力和促进效力,以及其所起到的精神支撑与解释依据正日趋式微。无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道德相对主义已成了诸多上网大学生默认的道德准则。网络名言,“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淋漓尽致地描述了道德相对主义蔓延的态势。

互联网络所构建的公共平台与上网者个人的行为隐秘性构成了既公开又私密的复合情景。在这种没有“熟人”虚拟交往的网络社会中,学生可以不受社会他律的约束,“想怎样就怎样”,心理回归到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状态,大学“永恒的道德精神”会逐渐消解。网络社会中,学生以不固定的身份,在“不在场”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寻呼(OICQ)、网络论坛(BBS)、电子邮件(E-mail)等间接途径与假定的对象进行虚拟交往,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至于聊天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传递的可靠性、网络爱情的纯洁性他们是很少问津的。这也就使得大学道德的约束力日益单薄,网上信用危机频频泛起。同时网络上空间的虚拟性、上网者身份的不确定性为上网者构造了一个所谓言论“自由”,行为“自主”的“完全的自由”世界,其聊天话语和言论发表充斥着大量肮脏的内容,各种无聊的信息垃圾和色情、暴力信息泛滥为患,弹指一挥间进行犯罪成为可能。大学生通过对网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拼凑或全盘“拷贝”的学术刹窃行为,也正在站污着大学“自觉的学术精神”的学术道德。学生如果长期沉酒于这种网络环境而得不到正确、及时的引导,困惑于虚拟道德的相对性与现实道德的稳定性的比较,必然导致人格的迷失和双重人格的出现,对大学“永恒的道德精神”提出了新的挑战。

2.校园行为文化发生异化

行为文化是在一定环境中对精神文化的反映。绚丽多彩、独具韵味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动态中展示了校园文化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拓展、充实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行为文化犹如一只触摸不到的手拉近了学生彼此间心灵上、空间上的距离,恰到好处地强化了个体对群体依赖、归属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以积极的心态与生活对话,以坚实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精神对话,可以加强修养、开阔视野、维护心理健康,提高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世界中虽未应有尽有却也是面面俱到,网络新闻组、网络论坛、电子邮局、电子商务、娱乐频道、个人主页等等构建了一个新的行为空间。网络的超时间、超空间特质,以及受众百分之百的主体选择性,必然引发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

网络浪潮下,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有了深刻的变化,“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受到了触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休憩方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一种“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的平面化、虚拟化特征充斥着校园交往方式的主流。网络的跨地域性、即时性在为学生交往提供有效途径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隔阂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情感交流的屏障,出现了人情淡薄,人际关系疏离的迹象;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心游万切,“逐万物而不返”,使得学生热衷于对个人心理的休戚,情感的宣泄,享受优劣的计较和关切,淡化了对群体和个人生命意义的关怀,身心游离于校园文化活动之外,减少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会出现心理自锁、自我至上、群体意识淡薄的情况。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进行文化传递,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现,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良好的校园行为文化是和谐人际交往和高品位文化活动的融和,对校园文化的“传递”起到了促进和调适的功效,促使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校园文化的濡染和熏陶。网络对大学生行为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待生活群体归属和对校园文化建设趋同的程度,深刻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质量。

3.校园文化的物质层与制度层变得模糊

同行为文化一样,载刻着校园变迁,蕴涵着校园文化价值的物质文化和在长期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制度文化都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能够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而制度文化的规定性给学生提供了行为模式,为校园正常的生活、学习、科研诸多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网络化趋势在对上述校园文化的几个层面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正逐渐染指校园文化的物质根基和制度规范。

在物质层上,随着三维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网络在不断地刻画出引人人胜的虚拟现实,对这种虚拟现实的过度迷恋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对校园环境文化意义上的关怀。另外,由专家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界面模块所构建的“虚拟大学”在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的同时,也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分界。正是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在一部分学生眼里校园建筑变成了冷冰冰的存在,弱化了大学校园的物质现实性及其所体现的文化价值,骤降了人文氛围的温和。在制度层上,网络的信息架构及创新对现存的制度规范或制度存量的渗透将日益深人,既存的制度必然要有所变动去适应网络化趋势和信息化管理的时代要求。制度的规定性仅是制度文化的一个表层体现,其深层次的涵义是人与制度的结合情况,即制度的运作状况。虽然网络也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和所谓的“游戏规则”,但是在开放共享、时空超越的网络空间里以及虚拟交互的运作方式下,网络的制度又是无秩序的、不确定的,对大学生的规范效力是微不足道的。在网络上随便惯了的大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对校园规章制度的抵触心理,模糊了校园制度的规定性,导致各种违规现象(如利用上课时间上网,上网“包宿”)的发生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校园制度文化。尽管网络化趋势对校园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影响还不是十分明显,但从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发展角度而言,对此我们的确应该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二、面对网络冲击的对策初探

网络浪潮作为一种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是不可避免且无法扭转的,我们绝不能回避或等闲对待这个既存的事实。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对校园文化产生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益处。我们要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网络浪潮对校园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细致、具体的工作,建设好网络化趋势下的大学校园文化。

1.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和教育,维护大学道德精神的永恒性

道德一向都是评定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的重要尺度。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学术道德、生活道德的规范和教育,不仅符合优秀传统道德的民族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积淀,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和大学道德精神先导性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网络道德、信息管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大学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素质状况,网络普及情况以及周边网络环境的影响情况,制定出与学生德育评定相挂钩,切实可行且具有较高约束效力的网络规范,在硬性规定及学生监督等层面加强对上网学生的他律;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和老师教育、学生互助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明确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在虚拟世界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慎独”,自觉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具体要求,进而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自觉的学术精神和责任与义务观念。

2.网上网下联动,营造校园文化新氛围

网络化趋势下,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文化活动与丰富现实校园文化相结合,来消除校园行为文化异化的不良倾向。其一,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以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方式,以网页制作、网上创意大赛、网络班级创建、网上社团建设、网上学术论坛等形式铺展开一个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科学创新能力,也拉近了学生在物理上和心灵上的距离,强化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其二,学校有关部门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把关工作,应统揽全局,合理规划,既要创造出高品味、高档次的“名牌”活动,又要注意到参与者的层次性,适宜地举办一些大众化、轻松型的娱乐性活动,如舞会、联谊活动、文艺汇演等。以人文与科技相结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交融的理念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文化传递”陶冶人格和灵魂的育人作用。其三,利用网上在线交流,开发心理咨询系统软件和现实解惑等方式对部分学生存在的人情冷落,人际关系疏离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矫正。

浪潮范文篇4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国际投资活动中,外国投资者通过兼并或收购东道国的经济实体,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在东道国的市场地位,比在东道国新设一个企业在时间长短、手续的繁简、资金与商誉的利用上都更具优势。对东道国而言,外国投资者对国内企业的并购会给东道国带来更多的国际资金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技术,起到盘活存量资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外资并购也会对东道国的国民经济整体和国内其他经济实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在“横向并购”的情况下,则有可能导致外资对某些行业的垄断。譬如我国的某些行业(如饮料、洗涤剂、化妆品等行业)已经或正在形成被外资垄断的情况。对企业并购中的垄断问题进行规制一直是西方国家对并购实施监管的核心内容。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随着市场竞争的开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经济的集中。”为了防止经济力量的过度集中,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一般通过反垄断法对企业并购进行控制。反垄断法是一个由公平、自由和社会整体效益等多种价值构成的法律系统。而我国的外资并购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而产生的,相关规范和制度制定较晚,也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外资并购的反垄断体系。随着我国的入世,在外资并购中暴露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反垄断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二、并购浪潮中的我国反垄断立法相关问题探讨

(一)我国是否有必要在反垄断法中规定对企业并购的控制

早在1987年8月,国务院法制局就成立了“反垄断法”起草小组。1988年就有《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暂行条例草案》提出。但是1993年9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却未能同时亮相。反垄断立法搁浅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立法者和学术界对彼时制定反垄断法是否恰当产生了争议,而争议的焦点就是反垄断法对企业并购的控制问题。当时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中国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企业平均规模过小,企业间的联合刚刚开始发展,企业集团的组建还在初期,如果将有关限制企业并购的条文规定在反垄断法中,势必会不利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执行。故认为中国应当鼓励企业集中,而不是反垄断。本文认为,从我国当前所处的企业并购浪潮的时代背景来看,有必要在未来的反垄断法中规定控制企业并购的条款。

1.垄断法中规定对企业并购进行控制的制度,是增加我国吸引外资力度的重要举措。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中,企业并购已成为国际经济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虽然过去8年来中国一直是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但近3年来利用外资速度放慢,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利用其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同中国争抢国际资本。相比之下,我国利用外资形式比较单调,并购市场并未全面开放,并购法律制度也不完善。《反垄断法》是企业并购的支柱性法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同时,完善的《反垄断法》的颁布也可以使外国公司在做出并购决策时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减少其在华并购的不确定因素,其结果无疑可以增加外资并购数量,更多地吸引外资。

2.在反垄断法中规定对企业并购进行控制的制度是外资进入我国市场的防御需要。随着国内与国际市场连为一体,我国经济不但要面对本国企业垄断的威胁,更要遭受外国企业对我国市场的控制,随着外资进入我国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发展,制定反垄断法有利于限制外国企业对本国市场的社会。跨国并购的负面影响的核心问题是垄断倾向,而垄断会带来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福利的损失和社会效率的降低。这种垄断还容易压制我国发展不成熟的民族工业,破坏我国的市场竞争秩序。反垄断法被称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宪法”,我国可以在反垄断法里规定对外资并购的控制制度,以克服跨国并购的负面影响。

(二)我国反垄断法规制外资并购的应对措施

1.可以通过立法确立外资并购待遇标准。西方各国一般都赋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从长远来看,我国外资待遇标准的发展趋势是逐步采用国民待遇标准。西方发达国家一般要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赋予外资国民待遇一个限制(通常称为国民待遇的例外)。我国即使赋予外资国民待遇,也有必要规定较多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1)行业限制。国民经济要害部门、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国防、新闻等部门,必须严格限制或禁止外资以并购方式进入。(2)目标企业限制。在行业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或者涉及国家机密和国家重点保护的传统技术的企业,应当严格限制外资兼并收购,或者规定较严格的审批程序和标准。(3)并购规模的限制。对于交易金额达到相当规模的外资并购项目,应当予以限制。(4)支付方式与支付时间的限制。外资并购一般应由作为并购方的外国投资者以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支付,而且应当在并购协议生效时即支付全部价款。(5)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的限制。企业并购中的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不适用于外资并购。

2.立法规范外资并购审批制度。在我国,由于跨国公司并购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我国还未建立一套专门的跨国公司并购审批制度。仅有的规定也太过原则,相当零乱,无法操作,而且存在审批权限过于下放、审批权行使混乱、审批环节过多、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等弊端。在未来的反垄断法中,可尝试规定以下内容:(1)在外资并购的审批范围上,除了对“购买”股权或资产的外资并购方式进行审批外,也应将不按现有持股比例的股份认购、股份消除、认购配股及转配股等致使外商取得企业一定控制权的行业的外资并购纳入审批范围。(2)设立专门的外资并购的审批机构,外资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还应当报中国证监会审批,并应遵守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3)在外资并购的审批程序上,外资并购项目在立项时就应先进行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并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出具文件予以确认。

(三)对某些外资并购中的垄断行为的豁免

对某些外资并购中的垄断行为的豁免竞争虽然是配置资源的最佳方式,但在有些市场或经济部门由于特殊的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只能在限制竞争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因此,综观世界各国反垄断立法情况,为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即使一个行为被认定为符合垄断的标准,但是如果这种行为符合国家的经济政策或其给市场或消费者带来的利益超过了它的消极影响,则对这些行为也可以不按照垄断来处理或给予其一段时间的宽展期,在此期间内,对其行为不按照垄断予以制裁。但是,反垄断法适用例外的行业能得到反垄断法某些条款的豁免而不是全面的豁免,尤其不能得到反垄断法中“滥用监督”的豁免。因此,确定反垄断法适用例外的范围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范围包括:(1)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公益事业。我国大多数的基础设施行业、公用事业都被认为属于自然垄断,如水、电、煤气等。(2)知识产权领域,该产权本身就具有独占性和垄断性,除非知识产权人滥用权利限制竞争,否则一般不适用反垄断法。在现阶段,知识产权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领域,短时间内还不可能明确规定在反垄断法中,但是,随着我国的入世与知识产权法的完善,融入国际潮流是必然的趋势。(3)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况下的垄断行为和联合行动,主要指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合并、兼并以及发生严重灾害及战争情况下的垄断行为。(4)反垄断法对企业间为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而实行的协作,对中小企业的联合行为,发展对外贸易中的国内企业之间的协调行为等一般也予以豁免。

浪潮范文篇5

一、乡村社会面对城市化的召唤:现状与问题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城市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总是与乡村社会相关联。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迁。二元经济体制导致中国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在中国的体制下,一种称为“半城市化”的现象产生了。“半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农村流动人口虽然进入城市,也找到了工作,但是没有融入城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系统,在城市的生活、行动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疏远乃至不认同的感受,处在“半城市化”状态。具体表现为:一是非正规就业和发展能力的弱化。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有效保护,经常受到市政管理部门的清理和追赶;报酬低,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得不到正常的休息保证,更享受不到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权利;就业不稳定,缺乏职业经历累计和晋升的保证机制。二是居住边缘化和生活“孤岛化”。政府只允许农村人口进城工作,而没有从体制上接纳他们,流动人口也没有能力租住或购买体面的住房,他们的居住条件是非常“边缘化”的,往往居住在城市最简陋、环境最恶劣、区位最差的房子里。三是社会认同度差。其一是他们要么对城市社会不认可,或者不被城市社会所认可。更多的情况是他们不被城市认可。其二是对农村社会逐渐失去了认可或者不被认可。在这一点上,更多的是他们不认可农村社会。其三是逐渐转向对自己群体的认可,或被自己群体所认可,在这点上认可与被认可同时存在。[1]

与半城市化相对应的是,今天的中国乡村越来越陷入衰败的困境。中国乡村社会受到来自城市的强势挤压,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占有的失衡导致农民强烈的失落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持续扩大,社会政策上的不公平使农民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农民成为没有“劳保”、“老保”的“二等公民”,“孔雀东南飞”导致的农村空巢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伦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凡此种种都表明,城乡不公平是当今中国最大的不公平,乡村社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以应对城市化浪潮的挑战。

二、城市化语境下的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三个基本估计

进入21世纪以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对城市化语境下的农村、农民和农业,我们有三个基本估计:

1.农村的命运

中国正致力于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中国将着眼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政府正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切实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完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设置,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村是城市的温床。在未来社会里,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将不复存在。95%的农村将聚集在数千人口规模的城镇。个别聚落虽然人口规模小,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地位也城市化了。与“大部制”改革同步,中国近期正在广大农村推动村庄合并,“大村庄制”将与“大部制”一起,成为中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实行村庄合并的“大村庄制”,对于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起好步”、“开好头”的重要作用。村庄合并的真正意义,还在于推动中国农村由村民自治迈入“社区化管理”,令农村变成城镇,农民变成市民。[2]

2.农民的命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兹曾说,21世纪之初影响世界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信息化,一是中国的城市化。2007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45%,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经济发展的轴心转向了城市。

21世纪工农业差别将趋向消失,二元结构解体,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将不复存在,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人们将能得到平等的对待,生存在小城镇的则是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者在全社会的比例大为减少。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说:在传统农业时代,90%的美国人生产100%美国人所需要的粮食,而在今天,3%的美国人生产120%美国人所需要的粮食。茅于轼也认为,“现在我国大约有六亿城里人、七亿农村人。在未来的三五十年中,将有大约六亿人要进城,农村只需要一亿农民就够了”。[3]

3.农业的命运

21世纪,农业不会因城市化和工业化而消失,只是农业生产采取了现代化的作业方式而已。人的生物性需求决定了农业存在的必然性。在三次产业中,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中国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中国将十分重视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国持续多年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努力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

三、乡村社会的诉求和应对

基于上述三个基本估计,笔者认为,在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中国,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将非常艰巨。但是只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统筹城市和乡村社会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有可能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一,发挥新型城市化道路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统筹功能。城市化不只是一个由农业向非农业转化的过程,更是一个通过结构变动、人口素质提高、城市功能增强、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资源合理配置、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新型城市化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和“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相融合的城市化,但起主导作用的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其显著特征是,在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下,周边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城市化转型。从我国的国情看,社会经济结构的城市化转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转型,二是就业结构的城市化转型,三是空间结构的城市化转型,四是文化结构的城市化转型。可以发现,这四大结构的城市化转型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新型城市化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统筹功能。[4]

第二,搞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县域经济并举。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发展小城镇。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2008年8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该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和202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48%和58%。在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以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和谐稳定发展上,小城镇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搞好小城镇建设,要与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要以工业化为龙头,以产业集群和专业镇为载体,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工业化更多地惠及农民。要从实际出发,选准和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结构。要理顺和规范乡镇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财力保障机制。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第三,要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了一个全方位、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第四,要积极推动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城乡协调发展内在包含着城乡制度统一和权利平等的诉求。根据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逐步进行诸项改革:一是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通过给予农民工准市民待遇到市民待遇的逐渐过渡,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二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机制,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发展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三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5]要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要合理配置城乡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总之,21世纪城市化语境下的乡村社会变迁的趋势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将不复存在,农村逐步变成城镇,农民逐步变成市民。二元结构趋于解体,工农业差别日趋缩小,中国农民生存状态彻底改观历史时期已经到来。但农业不会因城市化和工业化而消失,只是农业生产采取了现代化的作业方式而已。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和乡村社会的区别在未来社会中转化为大中城市和城镇的区别、居民从业结构的区别。

参考文献:

[1]王春光、王芳.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现象堪忧.中国信息报,2007.10.10.

[2]中国正推动村庄合并“大村庄制”成未来政改新目标.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1.30.

[3]黄胜利.以更科学高效的方式推进城市化.中国经济时报,2009.1.16.

浪潮范文篇6

论文摘要:21世纪的今天,曾经辉煌的日本型经营的发展和变化,引起了探究日本社会变化的广大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是以日本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一一“和谐”管理思想基础上构建的。在国际化浪潮涌向世界每一角落的今天,“面向复杂性,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框架”的构建,是21世纪经济模型建立的基础之一,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日本型经营体系的再探索,是和谐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尝试.

论文关键词:日本型经营和谐主题和则谐则

一、前言

日本型经营的特色是基于组织论的探究方法及社会学的探究方法等,从而形成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的经营方式,也就是被称为“三种神器”的日本型经营方式。自上世纪9O年代以后,日本企业又形成以TQC(TotalOualityContro1)、OJT(OntheJobTraining)和LRP(LongRangePlanning)为“新三种神器”的经营管理方式。

终身雇佣制促进了企业劳资关系的安宁;年功序列工资制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协调了劳资关系,从而保证了日本社会的稳定。TQC使质量管理贯彻在生产运营的全过程;OJT使员工把握了知识和技术,培养了员工的协作精神;LRP使日本企业在多变复杂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日本型经营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达到系统的和谐性。“和谐”是日本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

现在,日本正在国际化、信息化、科技革命化等方面进行着高速发展,并且向成熟化社会转变。现代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方向是由公害、资源浪费型向环境保护型发展;由企业中心型向人间尊重型转换;由企业自我优先向企业的市民性、社会性的重视等方面逐渐过渡。日本经济的崛起,对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日本又存在长达1O年之久的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涨等新问题。21世纪的今天,曾经辉煌的日本型经营的发展和变化,引起了探究日本社会变化的广大学者的关注,非凡对于中国的学者,更应该深入地思索和探究。在此,本文以上述若干方面为背景,对建立在和谐管理思想基础上的日本型经营体系的构筑进行分析和探究,以便对我国的经营管理有所启迪。

二、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的构筑

和谐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复杂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组织要素,以消减不确定性对组织的不良影响为手段,提供新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其中和谐主题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中。在人和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新问题”。“和”定义为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组织中的“合意”的“嵌入”;而“谐”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的“合理”的“投入”。从图l可以看出。“和”和“谐”的并置并不是指“和谐状态的必然出现——比如‘和谐态’出现在角平分线上”(虽然理论答应我们虚构这样一个“极值”),而是“和则”和“谐则”和组织运动过程中不断浮现的“和谐主题”相互动。在对一个给定时间段落、地域和行业的组织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则”、“谐则”体系内部规则的递进。

现在,日本企业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方向进展,景气和外汇市场的变动因各种规则的缓和,各行业间的进入壁垒逐渐模糊,企业内外的环境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发生连续的变化。在2l世纪的今天,日本型经营体系的再构筑是建立在面向复杂性,围绕日本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发现人和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新问题,寻找现代日本型经营的和谐主题。

近年来,日本企业在组织、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化基础上发展起来。集中表现在:一是实施地域划分制并据此推行地域统括本部制。即将世界划分为数个地域,设立地域统括公司,统一管理本地域公司群的各种事务,拥有如同国内总公司式的权限。例如,索尼、松下电器、京陶等,在欧洲、亚洲、美洲这3个地域,本田技研、旭玻璃等在欧洲、美洲这两个地域分别设立了地域统括公司(总部)。二是各个据点超越国境有机结合。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据点中,进行最佳的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制造零部件,相互供给,组装产品,推行水平分工。例如日本电气在其美国和新加坡的企业间实行半导体的生产的合理分工,而彩色电视的生产则在美国和马来西亚的企业间推行最佳分工。三是确立在当地生根,并设法被该国视同本国企业的思想熟悉。基于这种初衷,当地日本公司把宣传、新闻活动等作为重要手段,使自己和当地社会融为一体。有意识地以当地社会一员的身份。开展事业活动。

在信息化方面采取两个步骤:第一,日本政府对企业信息的宏观管理,包括:①信息政策的制定体现企业利益;②重视国家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扶持企业的信息要素和信息服务产业;③强调经济信息的长远规划;④重视信息联合开发。第二,综合商社发挥信息职能,包括:①综合商社设立信息中心;②信息中心达到机构健全;③收集信息方式多样灵活。

技术革新是企业进步的原动力,也是企业在生产上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技术革新在日本制造业,非凡是汽车工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当前,日本各汽车公司正在进行技术改造,积极推进车辆的工厂化、高附加价值化。这主要是以探究开发为中心,从发动机运转到车轮部件、空调部件、平安保障部件等新产品和通讯等的研制和开发,使汽车的功能不单纯是运输手段,而且进一步增加舒适性和通讯等新功能,在缩短新车开发周期方面,已初见成效。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创新”是日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也应该是日本企业家的原动力,日本型经营的和谐主题应该是“创新”,根据现代日本社会及企业的情况,可以进一步深化为“力变求存勇于创新”。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包含:①以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内含制度创新);②制定企业经营战略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③生产销售均以顾客为中心;④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筑

基于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的指导下,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造,还是要建立在和谐管理中“和则”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探究。所谓“和则”是从“和”的概念派生出来的一套嵌入组织的规则或者说主张。换言之,他们是用来应对组织中“人的永恒的不确定性”的专门装置,以调整人际间的共处,人群问的共处,乃至组织问,组织和社会间的共处。“规则、契约、文化、舆论、社会观念等等”是这些装置的现实对应物。从和的基本约定出发,发展了三个层次的“和”的原则体系。和则一提供人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诚信”和“责任”;和则二提供人群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合作”:和则三提供组织于社会、自然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可持续的遵从”和“积极地回馈”。

日本型经营和则的建立应该在宏观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探索,日本企业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战略发展中,“力变求存勇于创新”的和谐主题的引导下,和则的形成应该是“村”的延续,建立在“地球村”的基础上来分析日本企业的内外环境,寻求结论。现代日本企业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是:①作为全球化企业,如何适应国际经济社会的激烈变动和可能发生的新问题:②国际规模的事业再构筑战略的如何展开;③作为多国籍企业,在全球化战略下企业内国际分工体制如何编制,如何适应激烈变动的国际经济和事业的再构筑:④日本全社会信息化如何和国际信息化接轨;⑤国际信息化人才的如何培养;⑥技术革新的全球化优势互补等新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和探究,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

和则一,提供“地球村~‘村民”在日本企业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如何培养员工的“忠诚心”和“责任感”。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①尊重员工的民族文化,传统观念和个性化;②OJT的维持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③年功主义和能力主义、实力主义的相互结合;④人才的多样化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和则二,提供“村民群体”在日本企业集团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国际合作”。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点内容,①在国际构造的调整中,提升地域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②地域性企业文化的提炼和培养,使之成为企业有效的战略资源:③培育国际互补性团队的创造力:④国际性生产运营组织的建立和国际合作战略体制的构筑等方面。

和则三,提供日本企业集团于国际社会、自然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日本企业集团对可持续的遵从”和“地球村的积极地回馈”。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点内容:①遵循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向,力争在信息产业领域有所突破:②以技术革新为突破口,造福于人类社会:③企业经营应具有迅速的决策和资源的有效利用;④企业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价值观为经营理念,使顾客从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综合效用等方面。

四、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谐则的构筑

“谐则”是指任何可以被最终要素化的管理新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模式,方程”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和目标下去追求结果的最优化。它可以是结构,也可以是过程,流程;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总之,它的主要特征在于,确定性(概率意义)中的效率新问题,我们通称之为“优化性”。从物要素的类型特征出发,我们也提出了3个基本的“谐则”:谐则一是指物要素问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日一致性(比如结构和功能的协调,资产和负债的平衡等):谐则二是指物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比如负债率的平安值域,业务流程的再造);谐则三是指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比如最短运输路径,最大产出规模)。

通过对日本型经营的宏微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型经营在用“数学模式,方程”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和目标下去追求结果的最大化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这是探究日本型经营的误区。日本的经营工学也是支撑日本型经营的基础,日本型生产系统在国际上产生很大的影响,成为现代管理学发展的源泉之一。非凡是以丰田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精益生产管理思想的建立,为现代工业企业的运营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此,以和则的建立为基础,从物要素的类型特征出发,以提高日本企业的确定性(概率意义)中的效率新问题,即“优化性”为导向,来构思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下谐则的建立。

谐则一是指企业内外物要素问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日一致性。主要包括:①资源的全球化调配、企业内外部生产运营结构和功能的调整:②资本运营体制的构筑,投资渠道和投资区域全球化配置等方面。谐则二是指企业内外物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包括:①信息产业、技术革新的投资比例及平安值域:②国际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的再构筑等方面。谐则三是指企业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主要包括:①利用信息技术,全球配送物流系统的构筑:②加快技术革新,有效利用资源,达到最大产出规模等方面。

浪潮范文篇7

论文摘要:网络化趋势是必然的客观进程,它对社会各领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刹析网络特征及网络化趋势,从校园文化的精神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等几个方面初步分析了网络的负面彩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从美国ARPAnet建设的未雨绸缪到现今“信息高速公路”初具雏形,互联网络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它触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掀起了一场势不可挡的网络浪潮。不同于一般性的社会思潮,网络化趋势不仅深刻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诸方面发生了变化;不仅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网络化趋势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

任何一种亚文化都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是对社会文化的投影,同时也彰显着其独有的特征。大学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为底蕴,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规范准则以及校园物质基础的总和。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敏锐的时代精神是这种特殊文化的特征所在。我们可以将大学校园文化分为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层面。从文化传播学角度来看,文化接触是影响固有文化模式的重要诱因,其表现为“人员的接触,货物的接触和信息的交流”三种形式。网络化趋势下,这种接变得深刻具体,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及对物的接触(尽管

是虚拟的)更为容易,而且信息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网络化趋势势必要对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1.大学道德精神的永恒性遇到挑战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永恒的道德精神”是大学精神的要义所在,是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亚文化,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德性以社会道德为底蕴,与大学理性相凝结,无声无息地滋养着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大学正是在道德“永恒”的文化氛围下,才造就了至高至远的大学精神。愈是时代变迁这种道德精神就愈发清晰可见。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祯在抗战时西迁途中对学生说过,“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是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然而网络化趋势下,网络为人类开拓了另一个道德空间。网络“无中心”的设计思想与其虚拟性和平等性的运作方式为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大学的道德永恒性对学生群体行为选择的规范效力和促进效力,以及其所起到的精神支撑与解释依据正日趋式微。无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道德相对主义已成了诸多上网大学生默认的道德准则。网络名言,“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淋漓尽致地描述了道德相对主义蔓延的态势。

互联网络所构建的公共平台与上网者个人的行为隐秘性构成了既公开又私密的复合情景。在这种没有“熟人”虚拟交往的网络社会中,学生可以不受社会他律的约束,“想怎样就怎样”,心理回归到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状态,大学“永恒的道德精神”会逐渐消解。网络社会中,学生以不固定的身份,在“不在场”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寻呼(OICQ)、网络论坛(BBS)、电子邮件(E-mail)等间接途径与假定的对象进行虚拟交往,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至于聊天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传递的可靠性、网络爱情的纯洁性他们是很少问津的。这也就使得大学道德的约束力日益单薄,网上信用危机频频泛起。同时网络上空间的虚拟性、上网者身份的不确定性为上网者构造了一个所谓言论“自由”,行为“自主”的“完全的自由”世界,其聊天话语和言论发表充斥着大量肮脏的内容,各种无聊的信息垃圾和色情、暴力信息泛滥为患,弹指一挥间进行犯罪成为可能。大学生通过对网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拼凑或全盘“拷贝”的学术刹窃行为,也正在站污着大学“自觉的学术精神”的学术道德。学生如果长期沉酒于这种网络环境而得不到正确、及时的引导,困惑于虚拟道德的相对性与现实道德的稳定性的比较,必然导致人格的迷失和双重人格的出现,对大学“永恒的道德精神”提出了新的挑战。

2.校园行为文化发生异化

行为文化是在一定环境中对精神文化的反映。绚丽多彩、独具韵味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动态中展示了校园文化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拓展、充实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行为文化犹如一只触摸不到的手拉近了学生彼此间心灵上、空间上的距离,恰到好处地强化了个体对群体依赖、归属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以积极的心态与生活对话,以坚实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精神对话,可以加强修养、开阔视野、维护心理健康,提高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世界中虽未应有尽有却也是面面俱到,网络新闻组、网络论坛、电子邮局、电子商务、娱乐频道、个人主页等等构建了一个新的行为空间。网络的超时间、超空间特质,以及受众百分之百的主体选择性,必然引发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

网络浪潮下,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有了深刻的变化,“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受到了触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休憩方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一种“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的平面化、虚拟化特征充斥着校园交往方式的主流。网络的跨地域性、即时性在为学生交往提供有效途径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隔阂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情感交流的屏障,出现了人情淡薄,人际关系疏离的迹象;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心游万切,“逐万物而不返”,使得学生热衷于对个人心理的休戚,情感的宣泄,享受优劣的计较和关切,淡化了对群体和个人生命意义的关怀,身心游离于校园文化活动之外,减少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会出现心理自锁、自我至上、群体意识淡薄的情况。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进行文化传递,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现,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良好的校园行为文化是和谐人际交往和高品位文化活动的融和,对校园文化的“传递”起到了促进和调适的功效,促使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校园文化的濡染和熏陶。网络对大学生行为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待生活群体归属和对校园文化建设趋同的程度,深刻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质量。

3.校园文化的物质层与制度层变得模糊

同行为文化一样,载刻着校园变迁,蕴涵着校园文化价值的物质文化和在长期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制度文化都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能够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而制度文化的规定性给学生提供了行为模式,为校园正常的生活、学习、科研诸多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网络化趋势在对上述校园文化的几个层面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正逐渐染指校园文化的物质根基和制度规范。

在物质层上,随着三维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网络在不断地刻画出引人人胜的虚拟现实,对这种虚拟现实的过度迷恋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对校园环境文化意义上的关怀。另外,由专家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界面模块所构建的“虚拟大学”在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的同时,也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分界。正是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在一部分学生眼里校园建筑变成了冷冰冰的存在,弱化了大学校园的物质现实性及其所体现的文化价值,骤降了人文氛围的温和。在制度层上,网络的信息架构及创新对现存的制度规范或制度存量的渗透将日益深人,既存的制度必然要有所变动去适应网络化趋势和信息化管理的时代要求。制度的规定性仅是制度文化的一个表层体现,其深层次的涵义是人与制度的结合情况,即制度的运作状况。虽然网络也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和所谓的“游戏规则”,但是在开放共享、时空超越的网络空间里以及虚拟交互的运作方式下,网络的制度又是无秩序的、不确定的,对大学生的规范效力是微不足道的。在网络上随便惯了的大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对校园规章制度的抵触心理,模糊了校园制度的规定性,导致各种违规现象(如利用上课时间上网,上网“包宿”)的发生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校园制度文化。尽管网络化趋势对校园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影响还不是十分明显,但从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发展角度而言,对此我们的确应该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二、面对网络冲击的对策初探

网络浪潮作为一种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是不可避免且无法扭转的,我们绝不能回避或等闲对待这个既存的事实。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对校园文化产生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益处。我们要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网络浪潮对校园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细致、具体的工作,建设好网络化趋势下的大学校园文化。

1.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和教育,维护大学道德精神的永恒性

道德一向都是评定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的重要尺度。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学术道德、生活道德的规范和教育,不仅符合优秀传统道德的民族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积淀,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和大学道德精神先导性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网络道德、信息管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大学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素质状况,网络普及情况以及周边网络环境的影响情况,制定出与学生德育评定相挂钩,切实可行且具有较高约束效力的网络规范,在硬性规定及学生监督等层面加强对上网学生的他律;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和老师教育、学生互助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明确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在虚拟世界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慎独”,自觉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具体要求,进而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自觉的学术精神和责任与义务观念。

2.网上网下联动,营造校园文化新氛围

网络化趋势下,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文化活动与丰富现实校园文化相结合,来消除校园行为文化异化的不良倾向。其一,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以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方式,以网页制作、网上创意大赛、网络班级创建、网上社团建设、网上学术论坛等形式铺展开一个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科学创新能力,也拉近了学生在物理上和心灵上的距离,强化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其二,学校有关部门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把关工作,应统揽全局,合理规划,既要创造出高品味、高档次的“名牌”活动,又要注意到参与者的层次性,适宜地举办一些大众化、轻松型的娱乐性活动,如舞会、联谊活动、文艺汇演等。以人文与科技相结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交融的理念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文化传递”陶冶人格和灵魂的育人作用。其三,利用网上在线交流,开发心理咨询系统软件和现实解惑等方式对部分学生存在的人情冷落,人际关系疏离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矫正。

浪潮范文篇8

关键词:纳米科学纳米技术纳米管纳米线纳米团簇半导体

NanoscienceandNanotechnology–theSecondRevolution

Abstract:Thefirstrevolutionofnanosciencetookplaceinthepast10years.Inthisperiod,researchersinChina,HongKongandworldwidehavedemonstratedtheabilitytofabricatelargequantitiesofnanotubes,nanowiresandnanoclustersofdifferentmaterials,usingeitherthe“build-up”or“build-down”approach.Theseeffortshaveshownthatifnanostructurescanbefabricatedinexpensively,therearemanyrewardstobereaped.Structuressmallerthan20nmexhibitnon-classicalpropertiesandtheyofferthebasisforentirelydifferentthinkinginmakingdevicesandhowdevicesfunction.Theabilitytofabricatestructureswithdimensionlessthan70nmallowthecontinuationofminiaturizationofdevicesinthesemiconductorindustry.Thesecondnanoscienceandnantechnologyrevolutionwilllikelytakeplaceinthenext10years.Inthisnewperiod,scientistsandengineerswillneedtoshowthatthepotentialandpromiseofnanostructurescanberealized.Therealizationisthefabricationofpracticaldeviceswithgoodcontrolinsize,composition,orderandpuritysothatsuchdeviceswilldeliverthepromisedfunctions.Weshalldiscusssomedifficultiesandchallengesfacedinthisnewperiod.Anumberofalternativeapproacheswillbediscussed.Weshallalsodiscusssomeoftherewardsifthesedifficultiescanbeovercome.

Keywords:Nanoscience,Nanotechnology,Nanotubes,Nanowires,Nanoclusters,“build-up”,“build-down”,Semiconductor

I.引言

纳米科学和技术所涉及的是具有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的结构的制备和表征。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举世瞩目。例如,美国政府2001财政年度在纳米尺度科学上的投入要比2000财政年增长83%,达到5亿美金。有两个主要的理由导致人们对纳米尺度结构和器件的兴趣的增加。第一个理由是,纳米结构(尺度小于20纳米)足够小以至于量子力学效应占主导地位,这导致非经典的行为,譬如,量子限制效应和分立化的能态、库仑阻塞以及单电子邃穿等。这些现象除引起人们对基础物理的兴趣外,亦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器件制备和功能实现的想法和观念,例如,单电子输运器件和量子点激光器等。第二个理由是,在半导体工业有器件持续微型化的趋势。根据“国际半导体技术路向(2001)“杂志,2005年前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和微处理器(MPU)的特征尺寸预期降到80纳米,而MPU中器件的栅长更是预期降到45纳米。然而,到2003年在MPU制造中一些不知其解的问题预期就会出现。到2005年类似的问题将预期出现在DRAM的制造过程中。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的深度缩小不仅要求新型光刻技术保证能使尺度刻的更小,而且要求全新的器件设计和制造方案,因为当MOS器件的尺寸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基础物理极限就会达到。随着传统器件尺寸的进一步缩小,量子效应比如载流子邃穿会造成器件漏电流的增加,这是我们不想要的但却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解决方案将会是制造基于量子效应操作机制的新型器件,以便小物理尺寸对器件功能是有益且必要的而不是有害的。如果我们能够制造纳米尺度的器件,我们肯定会获益良多。譬如,在电子学上,单电子输运器件如单电子晶体管、旋转栅门管以及电子泵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微尺度好处,他们仅仅通过数个而非以往的成千上万的电子来运作,这导致超低的能量消耗,在功率耗散上也显著减弱,以及带来快得多的开关速度。在光电子学上,量子点激光器展现出低阈值电流密度、弱阈值电流温度依赖以及大的微分增益等优点,其中大微分增益可以产生大的调制带宽。在传感器件应用上,纳米传感器和纳米探测器能够测量极其微量的化学和生物分子,而且开启了细胞内探测的可能性,这将导致生物医学上迷你型的侵入诊断技术出现。纳米尺度量子点的其他器件应用,比如,铁磁量子点磁记忆器件、量子点自旋过滤器及自旋记忆器等,也已经被提出,可以肯定这些应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潜在的好处。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基础研究(探索基于非经典效应的新物理现象)的观念出发,还是从应用(受因结构减少空间维度而带来的优点以及因应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持续减小而需要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驱使)的角度来看,纳米结构都是令人极其感兴趣的。

II.纳米结构的制备———首次浪潮

有两种制备纳米结构的基本方法:build-up和build-down。所谓build-up方法就是将已预制好的纳米部件(纳米团簇、纳米线以及纳米管)组装起来;而build-down方法就是将纳米结构直接地淀积在衬底上。前一种方法包含有三个基本步骤:1)纳米部件的制备;2)纳米部件的整理和筛选;3)纳米部件组装成器件(这可以包括不同的步骤如固定在衬底及电接触的淀积等等)。“build-up“的优点是个体纳米部件的制备成本低以及工艺简单快捷。有多种方法如气相合成以及胶体化学合成可以用来制备纳米元件。目前,在国内、在香港以及在世界上许多的实验室里这些方法正在被用来合成不同材料的纳米线、纳米管以及纳米团簇。这些努力已经证明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这些合成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材料纯洁度较差、材料成份难以控制以及相当大的尺寸和形状的分布。此外,这些纳米结构的合成后工艺再加工相当困难。特别是,如何整理和筛选有着窄尺寸分布的纳米元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迄今仍未有解决。尽管存在如上的困难和问题,“build-up“依然是一种能合成大量纳米团簇以及纳米线、纳米管的有效且简单的方法。可是这些合成的纳米结构直到目前为止仍然难以有什么实际应用,这是因为它们缺乏实用所苛求的尺寸、组份以及材料纯度方面的要求。而且,因为同样的原因用这种方法合成的纳米结构的功能性质相当差。不过上述方法似乎适宜用来制造传感器件以及生物和化学探测器,原因是垂直于衬底生长的纳米结构适合此类的应用要求。

“Build-down”方法提供了杰出的材料纯度控制,而且它的制造机理与现代工业装置相匹配,换句话说,它是利用广泛已知的各种外延技术如分子束外延(MBE)、化学气相淀积(MOVCD)等来进行器件制造的传统方法。“Build-down”方法的缺点是较高的成本。在“build-down”方法中有几条不同的技术路径来制造纳米结构。最简单的一种,也是最早使用的一种是直接在衬底上刻蚀结构来得到量子点或者量子线。另外一种是包括用离子注入来形成纳米结构。这两种技术都要求使用开有小尺寸窗口的光刻版。第三种技术是通过自组装机制来制造量子点结构。自组装方法是在晶格失配的材料中自然生长纳米尺度的岛。在Stranski-Krastanov生长模式中,当材料生长到一定厚度后,二维的逐层生长将转换成三维的岛状生长,这时量子点就会生成。业已证明基于自组装量子点的激光器件具有比量子阱激光器更好的性能。量子点器件的饱和材料增益要比相应的量子阱器件大50倍,微分增益也要高3个量级。阈值电流密度低于100A/cm2、室温输出功率在瓦特量级(典型的量子阱基激光器的输出功率是5-50mW)的连续波量子点激光器也已经报道。无论是何种材料系统,量子点激光器件都预期具有低阈值电流密度,这预示目前还要求在大阈值电流条件下才能激射的宽带系材料如III组氮化物基激光器还有很大的显著改善其性能的空间。目前这类器件的性能已经接近或达到商业化器件所要求的指标,预期量子点基的此类材料激光器将很快在市场上出现。量子点基光电子器件的进一步改善主要取决于量子点几何结构的优化。虽然在生长条件上如衬底温度、生长元素的分气压等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点的尺寸和密度,自组装量子点还是典型底表现出在大小、密度及位置上的随机变化,其中仅仅是密度可以粗糙地控制。自组装量子点在尺寸上的涨落导致它们的光发射的非均匀展宽,因此减弱了使用零维体系制作器件所期望的优点。由于量子点尺寸的统计涨落和位置的随机变化,一层含有自组装量子点材料的光致发光谱典型地很宽。在竖直叠立的多层量子点结构中这种谱展宽效应可以被减弱。如果隔离层足够薄,竖直叠立的多层量子点可典型地展现出竖直对准排列,这可以有效地改善量子点的均匀性。然而,当隔离层薄的时候,在一列量子点中存在载流子的耦合,这将失去因使用零维系统而带来的优点。怎样优化量子点的尺寸和隔离层的厚度以便既能获得好均匀性的量子点又同时保持载流子能够限制在量子点的个体中对于获得器件的良好性能是至关重要的。

很清楚纳米科学的首次浪潮发生在过去的十年中。在这段时期,研究者已经证明了纳米结构的许多崭新的性质。学者们更进一步征明可以用“build-down”或者“build-up”方法来进行纳米结构制造。这些成果向我们展示,如果纳米结构能够大量且廉价地被制造出来,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成果。

在未来的十年中,纳米科学和技术的第二次浪潮很可能发生。在这个新的时期,科学家和工程师需要征明纳米结构的潜能以及期望功能能够得到兑现。只有获得在尺寸、成份、位序以及材料纯度上良好可控能力并成功地制造出实用器件才能实现人们对纳米器件所期望的功能。因此,纳米科学的下次浪潮的关键点是纳米结构的人为可控性。

III.纳米结构尺寸、成份、位序以及密度的控制——第二次浪潮

为了充分发挥量子点的优势之处,我们必须能够控制量子点的位置、大小、成份已及密度。其中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将量子点生长在已经预刻有图形的衬底上。由于量子点的横向尺寸要处在10-20纳米范围(或者更小才能避免高激发态子能级效应,如对于GaN材料量子点的横向尺寸要小于8纳米)才能实现室温工作的光电子器件,在衬底上刻蚀如此小的图形是一项挑战性的技术难题。对于单电子晶体管来说,如果它们能在室温下工作,则要求量子点的直径要小至1-5纳米的范围。这些微小尺度要求已超过了传统光刻所能达到的精度极限。有几项技术可望用于如此的衬底图形制作。

—电子束光刻通常可以用来制作特征尺度小至50纳米的图形。如果特殊薄膜能够用作衬底来最小化电子散射问题,那特征尺寸小至2纳米的图形可以制作出来。在电子束光刻中的电子散射因为所谓近邻干扰效应(proximityeffect)而严重影响了光刻的极限精度,这个效应造成制备空间上紧邻的纳米结构的困难。这项技术的主要缺点是相当费时。例如,刻写一张4英寸的硅片需要时间1小时,这不适宜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电子束投影系统如SCALPEL(scatteringwithangularlimitationprojectionelectronlithography)正在发展之中以便使这项技术较适于用于规模生产。目前,耗时和近邻干扰效应这两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聚焦离子束光刻是一种机制上类似于电子束光刻的技术。但不同于电子束光刻的是这种技术并不受在光刻胶中的离子散射以及从衬底来的离子背散射影响。它能刻出特征尺寸细到6纳米的图形,但它也是一种耗时的技术,而且高能离子束可能造成衬底损伤。

—扫描微探针术可以用来划刻或者氧化衬底表面,甚至可以用来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材料在探针作用下引入的高度局域化增强的氧化机制的。此项技术已经用来刻划金属(Ti和Cr)、半导体(Si和GaAs)以及绝缘材料(Si3N4和silohexanes),还用在LB膜和自聚集分子单膜上。此种方法具有可逆和简单易行等优点。引入的氧化图形依赖于实验条件如扫描速度、样片偏压以及环境湿度等。空间分辨率受限于针尖尺寸和形状(虽然氧化区域典型地小于针尖尺寸)。这项技术已用于制造有序的量子点阵列和单电子晶体管。这项技术的主要缺点是处理速度慢(典型的刻写速度为1mm/s量级)。然而,最近在原子力显微术上的技术进展—使用悬臂樑阵列已将扫描速度提高到4mm/s。此项技术的显著优点是它的杰出的分辨率和能产生任意几何形状的图形能力。但是,是否在刻写速度上的改善能使它适用于除制造光刻版和原型器件之外的其他目的还有待于观察。直到目前为止,它是一项能操控单个原子和分子的唯一技术。

—多孔膜作为淀积掩版的技术。多孔膜能用多种光刻术再加腐蚀来制备,它也可以用简单的阳极氧化方法来制备。铝膜在酸性腐蚀液中阳极氧化就可以在铝膜上产生六角密堆的空洞,空洞的尺寸可以控制在5-200nm范围。制备多孔膜的其他方法是从纳米沟道玻璃膜复制。用这项技术已制造出含有细至40nm的空洞的钨、钼、铂以及金膜。

—倍塞(diblock)共聚物图形制作术是一种基于不同聚合物的混合物能够产生可控及可重复的相分离机制的技术。目前,经过反应离子刻蚀后,在旋转涂敷的倍塞共聚物层中产生的图形已被成功地转移到Si3N4膜上,图形中空洞直径20nm,空洞之间间距40nm。在聚苯乙烯基体中的自组织形成的聚异戊二烯(polyisoprene)或聚丁二烯(polybutadiene)球(或者柱体)可以被臭氧去掉或者通过锇染色而保留下来。在第一种情况,空洞能够在氮化硅上产生;在第二种情况,岛状结构能够产生。目前利用倍塞共聚物光刻技术已制造出GaAs纳米结构,结构的侧向特征尺寸约为23nm,密度高达1011/cm2。

—与倍塞共聚物图形制作术紧密相关的一项技术是纳米球珠光刻术。此项技术的基本思路是将在旋转涂敷的球珠膜中形成的图形转移到衬底上。各种尺寸的聚合物球珠是商业化的产品。然而,要制作出含有良好有序的小尺寸球珠薄膜也是比较困难的。用球珠单层膜已能制备出特征尺寸约为球珠直径1/5的三角形图形。双层膜纳米球珠掩膜版也已被制作出。能够在金属、半导体以及绝缘体衬底上使用纳米球珠光刻术的能力已得到确认。纳米球珠光刻术(纳米球珠膜的旋转涂敷结合反应离子刻蚀)已被用来在一些半导体表面上制造空洞和柱状体纳米结构。

—将图形从母体版转移到衬底上的其他光刻技术。几种所谓“软光刻“方法,比如复制铸模法、微接触印刷法、溶剂辅助铸模法以及用硬模版浮雕法等已被探索开发。其中微接触印刷法已被证明只能用来刻制特征尺寸大于100nm的图形。复制铸模法的可能优点是ellastometric聚合物可被用来制作成一个戳子,以便可用同一个戳子通过对戳子的机械加压能够制作不同侧向尺寸的图形。在溶剂辅助铸模法和用硬模版浮雕法(或通常称之为纳米压印术)之间的主要差异是,前者中溶剂被用于软化聚合物,而后者中软化聚合物依靠的是温度变化。溶剂辅助铸模法的可能优点是不需要加热。纳米压印术已被证明可用来制作具有容量达400Gb/in2的纳米激光光盘,在6英寸硅片上刻制亚100nm分辨的图形,刻制10nmX40nm面积的长方形,以及在4英寸硅片上进行图形刻制。除传统的平面纳米压印光刻法之外,滚轴型纳米压印光刻法也已被提出。在此类技术中温度被发现是一个关键因素。此外,应该选用具有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聚合物。为了取得高产,下列因素要解决:

1)大的戳子尺寸

2)高图形密度戳子

3)低穿刺(lowsticking)

4)压印温度和压力的优化

5)长戳子寿命。

具有低穿刺率的大尺寸戳子已经被制作出来。已有少量研究工作在试图优化压印温度和压力,但显然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工作才能得到温度和压力的优化参数。高图形密度戳子的制作依然在发展之中。还没有足够量的工作来研究戳子的寿命问题。曾有研究报告报道,覆盖有超薄的特氟隆类薄膜的模板可以用来进行50次的浮刻而不需要中间清洗。报告指出最大的性能退化来自于嵌在戳子和聚合物之间的灰尘颗粒。如果戳子是从ellastometric母版制作出来的,抗穿刺层可能需要使用,而且进行大约5次压印后需要更换。值得关心的其他可能问题包括镶嵌的灰尘颗引起的戳子损伤或聚合物中图形损伤,以及连续压印之间戳子的清洗需要等。尽管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良是必需的,但此项技术似乎有希望获得高生产率。压印过程包括对准、加热及冷却循环等,整个过程所需时间大约20分钟。使用具有较低玻璃化转换温度的聚合物可以缩短加热和冷却循环所需时间,因此可以缩短整个压印过程时间。

IV.纳米制造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上述每一种用于在衬底上图形刻制的技术都有其优点和缺点。目前,似乎没有哪个单一种技术可以用来高产量地刻制纳米尺度且任意形状的图形。我们可以将图形刻制的全过程分成下列步骤:

1.在一块模版上刻写图形

2.在过渡性或者功能性材料上复制模版上的图形

3.转移在过渡性或者功能性材料上复制的图形。

很显然第二步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先前描述的各项技术,例如电子束光刻或者扫描微探针光刻技术,已经能够刻写非常细小的图形。然而,这些技术都因相当费时而不适于规模生产。纳米压印术则因可作多片并行处理而可能解决规模生产问题。此项技术似乎很有希望,但是在它能被广泛应用之前现存的严重的材料问题必须加以解决。纳米球珠和倍塞共聚物光刻术则提供了将第一步和第二步整合的解决方案。在这些技术中,图形由球珠的尺寸或者倍塞共聚物的成分来确定。然而,用这两种光刻术刻写的纳米结构的形状非常有限。当这些技术被人们看好有很大的希望用来刻写图形以便生长出有序的纳米量子点阵列时,它们却完全不适于用来刻制任意形状和复杂结构的图形。为了能够制造出高质量的纳米器件,不但必须能够可靠地将图形转移到功能材料上,还必须保证在刻蚀过程中引入最小的损伤。湿法腐蚀技术典型地不产生或者产生最小的损伤,可是湿法腐蚀并不十分适于制备需要陡峭侧墙的结构,这是因为在掩模版下一定程度的钻蚀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个钻蚀决定性地影响微小结构的刻制。另一方面,用干法刻蚀技术,譬如,反应离子刻蚀(RIE)或者电子回旋共振(ECR)刻蚀,在优化条件下可以获得陡峭的侧墙。直到今天大多数刻蚀研究都集中于刻蚀速度以及刻蚀出垂直墙的能力,而关于刻蚀引入损伤的研究严重不足。已有研究表明,能在表面下100nm深处探测到刻蚀引入的损伤。当器件中的个别有源区尺寸小于100nm时,如此大的损伤是不能接受的。还有就是因为所有的纳米结构都有大的表面-体积比,必须尽可能地减少在纳米结构表面或者靠近的任何缺陷。

随着器件持续微型化的趋势的发展,普通光刻技术的精度将很快达到它的由光的衍射定律以及材料物理性质所确定的基本物理极限。通过采用深紫外光和相移版,以及修正光学近邻干扰效应等措施,特征尺寸小至80nm的图形已能用普通光刻技术制备出。然而不大可能用普通光刻技术再进一步显著缩小尺寸。采用X光和EUV的光刻技术仍在研发之中,可是发展这些技术遇到在光刻胶以及模版制备上的诸多困难。目前来看,虽然也有一些具挑战性的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需要克服电子束散射以及相关联的近邻干扰效应问题,但投影式电子束光刻似乎是有希望的一种技术。扫描微探针技术提供了能分辨单个原子或分子的无可匹敌的精度,可是此项技术却有固有的慢速度,目前还不清楚通过给它加装阵列悬臂樑能否使它达到可以接受的刻写速度。利用转移在自组装薄膜中形成的图形的技术,例如倍塞共聚物以及纳米球珠刻写技术则提供了实现成本不是那么昂贵的大面积图形刻写的一种可能途径。然而,在这种方式下形成的图形仅局限于点状或者柱状图形。对于制造相对简单的器件而言,此类技术是足够用的,但并不能解决微电子工业所面对的问题。需要将图形从一张模版复制到聚合物膜上的各种所谓“软光刻“方法提供了一种并行刻写的技术途径。模版可以用其他慢写技术来刻制,然后在模版上的图形可以通过要么热辅助要么溶液辅助的压印法来复制。同一块模版可以用来刻写多块衬底,而且不像那些依赖化学自组装图形形成机制的方法,它可以用来刻制任意形状的图形。然而,要想获得高生产率,某些技术问题如穿刺及因灰尘导致的损伤等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对一个理想的纳米刻写技术而言,它的运行和维修成本应该低,它应具备可靠地制备尺寸小但密度高的纳米结构的能力,还应有在非平面上刻制图形的能力以及制备三维结构的功能。此外,它也应能够做高速并行操作,而且引入的缺陷密度要低。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任何一项能制作亚100nm图形的单项技术能同时满足上述所有条件。现在还难说是否上述技术中的一种或者它们的某种组合会取代传统的光刻技术。究竟是现有刻写技术的组合还是一种全新的技术会成为最终的纳米刻写技术还有待于观察。

另一项挑战是,为了更新我们关于纳米结构的认识和知识,有必要改善现有的表征技术或者发展一种新技术能够用来表征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由于自组装量子点在尺寸上的自然涨落,可信地表征单个纳米结构的能力对于研究这些结构的物理性质是绝对至关重要的。目前表征单个纳米结构的能力非常有限。譬如,没有一种结构表征工具能够用来确定一个纳米结构的表面结构到0.1À的精度或者更佳。透射电子显微术(TEM)能够用来研究一个晶体结构的内部情况,但是它不能提供有关表面以及靠近表面的原子排列情况的信息。扫描隧道显微术(STM)和原子力显微术(AFM)能够给出表面某区域的形貌,但它们并不能提供定量结构信息好到能仔细理解表面性质所要求的精度。当近场光学方法能够给出局部区域光谱信息时,它们能给出的关于局部杂质浓度的信息则很有限。除非目前用来表征表面和体材料的技术能够扩展到能够用来研究单个纳米体的表面和内部情况,否则能够得到的有关纳米结构的所有重要结构和组份的定量信息非常有限。

浪潮范文篇9

从公元15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到19世纪末这4年左右的时间里,人类社会结束了彼此隔离的生存状态,封建制度开始解体,以资本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全球范围内地区之间相融合的新时代来临,一些西方国家首先进入现代社会,人类迎来了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在这样个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相交织的进程中,全球范围内展现出一幅以法制现代化和全球化为内容的法律发展图景,主要表现在:全球范围内,分散的、相对封闭的法律体系分布格局被打破,形成以近代自然法学为主要思想内容,法律历史主义、法律民族主义等其它法学思想为补充和发展的现代法制思想基础。全球范围内,相对趋同的现代法律体系逐步建立,有关法律制度的目的、价值、功能、实现方式等认知得到普遍深化,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法律的许多基本概念、法律的相关形式、法律的实践机制等认识趋于统一。全球范围内,用于调整不同国家之间以及不同国家、地区居民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全球性法律体系开始建立并获得发展。一些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法律体系实现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结,使原来属于主权范围内的法律制度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延伸。全球范围内,曾经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的人治型封建法律体系受到极大地削弱,成为非主流法制形态;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法治型法制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法律体系的主流形态等等。法制现代化、全球化过程本身是一个伟大的法律革命过程,通过革命实现法律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既然法制现代化是一种对传统法制的革命,那么,法制现代化就意味着现代法制对传统法制的突破、超越或者说是一种历史的否定。但这种否定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全盘的、决然的否定,伯尔曼提醒我们,论及西方的法律-传统.是想引起对以下两个主要事实的注意:第一,从11世纪后期和12世纪起,除了革命变革的某些时期,西方的法律制度持续发展达数代和数个世纪之久,每一代都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建设;第二,这种持续发展的自觉过程被认为(或曾经被认为)不仅仅是一个变化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有机发展的过程。¹塞缪尔#P#亨廷顿在处理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上更强调传统的历史地位,他说:这些传统的东西实际上构成了相当多数新兴国家的特定国情。问题不是去消灭它们,而是借助它们来实现社会动员和整合从而导致现代化。事实上,人类社会的法律传统中历史地蕴涵了许多现代的因素,现代的许多因素是在历史传统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16-19世纪末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中的法律发展,就是以源远流长的西方法律传统为基础的。

一、源远流长的自然法思想传统

自然法学思想在16世纪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始终处于法学的支配地位,成为近代法制现代化、全球化的主要思想基础。与古代自然主义的自然法和中世纪神学主义的自然法相比,16-19世纪的近代自然法学在自然法的渊源、归属、分类以及考察法律的视角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变化。近代自然法学排除了古代自然法学中朴素直观的自然主义和中世纪自然法学蒙昧的神学主义,但是,近代自然法毕竟是在其悠久的历史传统中生发出来的,在自然法的传统中,确有许多一脉相承的东西成为近代自然法思想的重要内容。古代自然法认为法律纯属自然现象,即自然形成的。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自然是不可侵犯的。当时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有主张必须要和自然相一致地生活。有的叫它为正义、理性、人性,有的叫它为神意等等。近代自然法崇尚的自然状态思想,自然法先于人定法,人定法应服从自然法的思想,都能在这里找到渊源,特别是古代自然法把自然法作为一种全人类意义上的、超国家(城邦)的法已经不知觉地包涵了原始的全球性、世界性的思想内涵。随着古代自然法在罗马的进一步发展,自然法的价值观和法律的普世思想日益显现。罗马法学家普遍地把法学分为自然法、市民法、万民法三种,认为自然法便是正义。自由依据自然法而存在(人在本性上是自由的)。其中,对正义的价值分析,对自由价值的重视等都成为近代自然法的重要内容。中世纪自然法把法分为永恒法、自然法、人定法和神法四种,宣布自然法是理性动物对永恒法的参与,自然法成为人定法通向永恒法的桥梁,是表现上帝与人之间关系的那一部分的永恒法。显然,他们进一步深化了自然法的普遍意义和超现实的价值观,为近代自然法在法律发展中取得重要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世纪自然法肯定了人的独立存在的地位,开始关注人在法律中的本位意义,把人的本作为自然法的基本规定。在中世纪自然法的这种规定之中,保全人的生命、维持人的各种本能和维持社会生活秩序这三大基本要素,是与自然倾向和上帝的意愿相一致的。天赋人权的近代自然法思想已隐约可见。他们认为,财产私有制和奴隶制度等都不是自然法的本来要求,表明中世纪自然法学已经注意到其自身的局限性,为近代自然法整体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财产自由等价值的确立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准备。

二、罗马法成为西方法律传统的重要基础

16世纪以前,罗马法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包括法律思想、法律制度、立法和司法实践等方面的雄厚基础,形成了独特的、保持着持久生命力的民法体系。在16)19世纪这一历史时期,罗马法传统不仅被欧洲大陆国家所继承,同样为其它加入民法法系的国家继承。甚至许多包括普通法系国家在内的其它国家在法制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中也积极借鉴了罗马法传统中许多有益因素。古老的罗马法较早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诉讼体系和较为独特的程序理念。他们依据少量的的法律,并根据诉讼程序以及裁判官这个执掌正义的司法官,发展出一套较为完备、灵活的法律诉讼体系,即在每一典型案例的审理中得出适当解决案件的法律手段。案例的解决方式极富创造性,法律丝毫不束缚司法官的创意。他们享有充分自由,以对每种情况的特殊解决方案作出设想。在此过程中,罗马法逐步形成了古老的程序理念。他们借助其作为司法官的权力,向争议双方命令以改变实际状况,并因而废止一条不受欢迎的法规或引入另一条更符合案例之实质公正的法规。裁判官可以创设法律未作规定的新诉讼,每种诉讼在于一种程式,亦即审理事实及法律意义的程序。在查士丁尼开始建构成文法体系后,罗马法的诉讼及诉讼程序在继承古罗马诉讼方式和程序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变化。他们从一种形式化的角度来看待万事万物,认为存在着不受时间影响的处理法律问题的技巧,形成了特有的组织诉讼方式、程序模式、推理技术并在各执掌法律的人员之间进行职能分配的方式。其中许多被近代大陆法系国家所继承,并形成近代独特的大陆法诉讼体系。罗马法造就了较早的、世俗化的成文法律体系。较早形成的古罗马法是一个由富有教养的精英阶层去研究、掌握甚至运用的数量较少的法律。自公元3世纪起,古罗马法开始渐渐地被行政化和世俗化,法不再是那种个案性的精细和思维的探索,而是具有普遍性和自动性,甚至连凡夫俗子都可以明白。公元6世纪中叶,在查士丁尼的推动下,在总结若干世纪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罗马法,开始建构成文法体系。查士丁尼专门组织人将收集到的古罗马法学家的作品和以前的立法文献进行汇编。正是这套自16世纪就被称作5民法大全6的法律丛书,成为中世纪和近代记载罗马法的文库。由于罗马成文法体系完全建立在欧洲当时社会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因此,罗马成文法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13世纪以后欧洲许多地方,特别是众多的城邦,市场经济开始形成并获得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法律依赖性很强的经济形态。它要求一种稳定的法律体系,以保障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要求建立一种平权型的法律关系,保障市场主体在市场中自主的法律地位。另外,当时逐步形成的欧洲统一市场还要求一种统一的法律规范。查士丁尼法正好是基本具备这些条件的一种法律体系。罗马法的抽象化同中世纪前期规范商业活动法律的个案主义形成鲜明对照,它将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归纳为一般规则,在司法实践中,以规则确定具体情境,具体情境在规则之中通过极端形式化或极其一般化的方式来描述。尤其是,罗马法系的基本原则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基本吻合:意思自治原则所保障的商业自由,罗马法中自然人或法人的观念使商人能灵活而易行地联合,对财产的使用不施加任何社会或道德限制的所有权使人们能在市场上投放财物和资本的权力不受限制等等。罗马成文法体系中客观地存在着调整人类关系之公正的普遍模式。所有这些普遍而永恒的公正模式思想使罗马法体系成为流传千古的西方法律传统。除了悠久的历史发展和不断的自我完善使罗马法本身具备了作为法典基本素质之外,中世纪后期,由于注释法学、评论法学和人文法学对罗马法的研究和传播以及遍及西欧大陆的接受罗马法运动,也都历史地促成了罗马法发展成为近代民法法系最重要的历史渊源。

三、英国普通法传统成为近代英美法系的基础

从公元2年到45年罗马统治英国的后期,罗马法律传统被分解并且对贫穷居民的习惯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英国从盎格鲁#萨克逊习惯法中的血亲复仇纠纷解决方法起,开始了漫长的普通法的发展史。时至16世纪前夕,近代普通法系的许多基本结构要素、许多法律思想以及法律精神已经在英国普通法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孕育形成。英国普通法传统不仅成为英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基础,也构成了近代法制全球化过程中以英美为代表的众多普通系国家的法律传统。英国普通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为近代普通法系诉讼机制的发展和完善探索了道路。早期盎格鲁)))撒克逊人司法按照欧洲日耳曼部落的原始法律习惯,血亲复仇被认为是解决财产或个人安全纠纷的惟一合法途径;到了五世纪基督教揭露血亲复仇的弊端,国王宣布血亲复仇为不合法,出现了依靠誓言和提交神明裁判的法院实践。到十三世纪陪审团审判成为解决纠纷的司法途径。近代诉讼体系中的司法层级结构、法官的职能、诉讼当事人的地位和权利、控辩对抗和竞争、司法过程程序化、举证规则及证明效力的确认等都能在这一历史过程找寻到发展的轨迹。英国普通法传统创立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必须遵守法律的原则。1215年封建贵族强加给约翰国王的大宪章,建立了限制王室权利的先例。这种观念演变成正当程序权利和承认一些权利是基本的,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犯,包括一些与羁押和审判被指控犯罪者有关的权利。正当程序和限制政府的要领起源于被称为大宪章的古老文件中,自产生大陪审团和审判陪审团的同一时期存在至今。大宪章被传统地认为是英国公民基本权利的起源,限制统治者的权利和统治者必须遵循合法的程序观念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英国的法律和政治思想,也为近代普通法系国家甚至大陆法系国家继承和发扬。英国普通法在诉讼法律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司法判例制度,并成为近代普通法系的一个基本特征。166年,威廉一世在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之后,开始建立国家统一法律体系。王室法院定期派巡回法官到全国各地实行巡回审判,巡回法官在判案时,依据国王的敕令,兼采各个地方的习惯法(主要是盎格鲁#萨克逊习惯法)。当各个巡回法官回到王室法院一起讨论、审理案件、确定判决时,就把各地的习惯法揉合在一起,逐步抽象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原理、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这样的司法制度就是判例制度。判例是法官造法的主要形式,具有法律约束力。判例成为全国的法律规范适用。这种司法制度的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到12世纪以后,就形成了通行的普通法体系。13世纪以后普通法的严格形式主义和保守性质造成了许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护,公平、正义难以实现。国王要求大法官根据实质正义的要求进行审判。大法官不再注重程序的形式要求,简化诉讼程序和方式,如不需要令状、不设陪审等;放宽案件受理条件;在适用判例时,大法官也不受普通法的拘束,以衡平原则和自己的判断来作出判决。至14世纪英国逐步形成了并立于普通法体系的法律体系)))衡平法体系。另外,英国普通法也形成了特定的制定法体系。虽然普通法和衡平法都是以不成文法为主要特征,但并不绝对排斥制定法。英国制定法从13世纪的2多件,发展到了16世纪的近2件。应该说,近代以前已形成的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传统构成了近代英美法系的历史基础。

四、教会法的形成、发展对近代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基督教教会在其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属于教会自己的法律体系。基督教在其头三个世纪中的非法性使它在实践上无法拥有自己的法律和司法工具。公元313年,由于君士坦丁皇帝关于信仰自由的许可令,教皇和主教从此开始了逐步建立教会法体系的历史工程。从5世纪起,教会的法院特权得到了罗马帝国及后来世俗权力的公开承认,并被赋予对僧侣的特别司法管辖权。到了1世纪,教会获得所有有关圣礼特别是婚姻的司法权。这一切为西方教会法体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教会法使法律体系从社会母体中分化出来。11世纪和12世纪早期前,西方国家还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西方各种法律秩序中被使用的法律规则和程序,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习惯、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并无差别。没有人试图将当时的法律和法律制度组成一种独特的结构。法律极少是成文的,没有专门的司法制度,没有职业的法律家阶层,也没有专门的法律著作。法律没有被自觉地加以系统化。11世纪晚期和12世纪早期,西欧的教会首次获得独立于皇帝、国王和封建领主的法律地位。教会与各种世俗权威相分离,以教皇法庭为顶层,分等级的教会法院被建立了起来。这样,教会法体系开始从整个社会母体中被系统地分离出来,形成一种相对独立、完善、自治的法律体系。教会法体系成为西方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法律体系。11世纪晚期和12世纪罗马教会对圣职权与管辖权作出区分,成为教会法最早的宪法性原则。圣职权的行使,可以依照法律而统治)))在法律的限度内宣布法律。通过管辖权,每一位主教在他的管区内具有从属于教皇的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教会宪法体系。不仅如此,教会法还逐步形成了关于婚姻法的法律体系、关于继承法的法律体系、关于财产法的法律体系、关于契约的法律体系、关于犯罪和侵权的法律体系。教会法还从古代罗马法和当时的日耳曼习惯法中汲取营养,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诉讼程序法体系。教会的诉讼程序是书面的,一项民事或刑事诉讼只有通过包含着对事实的简要陈述的书面诉请或控告方能开始。被告人也要以书面的形式回答原告人或控告人所提出的要点。判决也必须是书面的。无论是书面证据,还是口头证据,都需要在宣誓之后提出,并且对于伪证要加以重罚。允许当事人由人加以代表,人在法庭上根据证据所揭示的事实而对法律问题进行辩论。教会法学家还发明了一种二元程序体系,一个是庄重和正式的程序,一个是简易和衡平的程序。在刑事程序方面,教会法发展出一门对于案件事实进行司法调查的科学,这门科学要求法官依据理性和良心原则对当事人和证人进行询问。随着诉讼程序法体系附带产生的还有一个职业的法律家和法官阶层,分等级的法院制度,法学家,法律专著,以及把法律作为一种自治的、完整的和发展的原则和程序体系的概念。»教会法体系还较早地体现了近代法治思想。教会法体系以教规、教义进行层级管理的特性和教会自身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教会宪法体系。教会法体系要求每一个教会团体和世俗团体各自的首脑都应当采用和维护他们自己的法律体系并应当受到他们自己制定的法律的约束;要求每一种管辖权就其他的法律也是合法的而言,也都要受到其他管辖权的法律的约束。他们认为,国家存在于多种管辖权体系之中,两种权力只有通过对法治的共同承认,承认法律高于他们两者,才能和平共存。所有这些,客观上体现了法至上、依法而治的近代法治思想的基本要求。

五、西方社会中的地方法、习惯等是西方法律传统的重要补充

在欧洲大陆,除了罗马法、教会法之外,地方习惯法、商法等对大陆法系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中世纪,随着西欧社会封建化的发展以及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逐渐融合,属人主义原则渐渐让位于属地主义,同一地区的居民不分民族均适用本地区的法律。这种地方法律仅适用于封闭式的小型社会,建立在自然经济、封建等级特权和专制的基础上,法律制裁往往诉诸私人决斗和神明裁判,基本上是地方习惯的沉积,13世纪开始出现一些地方习惯法汇编。中世纪的地方习惯法对于现代民法法系的法律的形成具有相当大的影响。184年的5法国民法典6关于家庭、婚姻等部分就借鉴了习惯法的规定。中世纪后期兴起的商法渊源于欧洲的商业中心城市,特别是沿海港口城市通行的商业习惯,专门适用于商人或商事活动。商法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海事、票据、保险、公司及破产等各种习惯法律。这些法律中许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资本主义因素,在18-19世纪被现代的民商法所继承。另外,调整领主与封臣关系的、和依附性土地占有权相联系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封建法法律体系,调整领主与农民关系和农业生产关系的庄园法法律体系,中世纪西欧国家出现的治理新兴城市的城市法法律体系,以及维持王权秩序的王室法等其它法律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以及现代法律体系也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浪潮范文篇10

进入廿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在消耗自然资源、生产制造大量产品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地球日渐变暖、大气严重污染、陆地逐渐减少、水土大量流失、耕地瞬间沙化。我们人类正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加速毁坏自身的家园,大自然在不断为人类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连年不断的灾难!以上这些人类共同面临的窘境,已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一股以保护环境、保护有限资源、保护人类身健康为目标的绿色浪潮,正在全球兴起。在这绿色浪潮的带动下,相应的绿色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方法也成为工业设计师们所关注的焦点。

注重绿色设计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产品开发,是从对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始的,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使绿色设计不应仅是一个倡议和提议,它应成为现实文明和未来发展的方向。面对当前全球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温室效应,资源殆尽,每个地球人都感到生存的危机。

因此,工业设计师作为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设计家,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而绿色设计的实质就是使产品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并在本质上更接近自然。绿色产品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产品原料和能源的无公害和低消耗。现代科技的发展在为人们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隐患。如制造一台个人电脑需要用700多种化学原料,而这些原料大约有一半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例如,用于制造电脑机壳的塑料都含有一层防火的有害制剂。一台电脑显示器中含有约2.5磅的有毒元素铅,如果将淘汰的电脑垃圾掩埋在土壤中,这些玻璃中的铅就会渗透出来,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而现在采用的方法是将它们进行焚化处理,但在焚化过程中,这些原料将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重金属,对空气造成污染,最终形成酸雨。鉴于这种现象,目前许多电脑公司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产品从使用---废弃---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或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将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的能耗降至最低。最近,IBM公司宣布,该公司新的流水线中,制造中央处理器的塑料将可以百分之百的回收。瑞典的富豪汽车公司,最近也推出一项有关环境政策:该公司生产的所有汽车,从设计到变成废铁回收,都要考虑它对环境的影响,不仅最大限度地关注环境安全,而且关注产品从结构到设计、从生产,使用到最后处理的生命周期,以及购买零部件时,都要选择利于环保和可回收的材料。

提起消灭害虫,人们马上就想到施放农药,喷杀虫剂,可是当喷出大量的化学药剂时,不光杀死了害虫,还污染了环境,并使蔬菜瓜果中残留大量农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危害。而荷兰的一家蔬菜公司采用益虫吃害虫的构想:在蔬菜温室大棚内放置一台探测仪,测出该温室内的害虫数量,然后到专门生产益虫的工厂购买数倍于害虫的益虫投入大棚内,害虫寡不敌众,终被益虫一扫而光。这种绝妙的构想真可谓一举数得,既减少了污染(不用化学药剂),又保证了蔬菜瓜果的天然、洁净,而且还发展了一个相关产业-----益虫生产。

树立绿色设计观念重新审视现代设计

以往工业设计最终目标,是针对产品的基本属性:即在完成了该产品应达到的技术、功能、工艺以及市场的目标后,传统的设计目标就算大功告成了。而绿色设计则包含产品从创意构思到制造、使用以及废弃后回收、再生处理的各个过程,也就是包括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考虑产品环境属性的同时,预先考虑防止产品及工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以此作为绿色设计的目标。

树立绿色设计的观念就是要让工业设计师认识到绿色设计产品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式武器,因为个体的消费动机虽然来自于他们的心理需求,但那需求的产生和发展却不能不受到社会消费时尚的强烈影响。

在德国,政府立法规定电视制造企业必须回收自己的电视机方能生产,为此,施奈特电子公司不久前研制出了一种“绿色电视机”,其零部件回收率高达90%以上。目前德国30%的商品已成为绿色产品。这得利于该国1977年实施的“蓝天使”计划:对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符合环保要求,且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损害的商品,授予“绿色产品”标志。无此标志的商品,在进口时要受到数量和价格上的限制,虽带有明显的贸易歧视,却受到本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认同。而后,西方其他国家甚至包括日本也相继建立了绿色标志认证制度,以保证消费者能识别产品的环保属性,从而也激励企业去生产无公害、低污染的绿色产品。

在日本,许多储存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旧木酒桶,以往都被人丢弃或当柴烧,一家具公司偶然发现并加以利用,使这废弃的木酒桶成了家具的上好木材。具体作法是:先将木酒桶拆开,将弯曲的木板条进行热压处理,然后再将压直了的木板条拼成板材,进行抛光,上漆等工艺处理,成了桌、茶几、长椅等家具的面板。利用旧木酒桶做的家具,不仅低降成本35%以上,而且因木酒桶长时间被酒精渗透、浸泡,制造出来的家具竟然从未发生蛀虫现象,这真是歪打正着!

进入新世纪,工业设计师今天所担负的使命,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艰辛,他们必须面对许多新问题:要关注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方法和过程;要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和使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产品,以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量;还应从材料的选择、结构功能、制造过程、包装方式、储运方式、产品使用和废品处理等诸方面,全方位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应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使材料和部件能够循环使用,把产品的性能、质量、成本与环境指数列入同等的设计指标,使更多无污染的绿色产品进入市场。

工业设计从以往单调的机械化造型转向具有语意化、人性化的造型设计,并力求使造型简洁,设法减少空间、减少材料的浪费和消耗,使产品能耐久和持续使用,绿色设计不仅需要设计师的理性,更需要新兴科学和技术的融入,同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绿色设计的推广不应仅限于设计师本身,更应广泛深入公众和消费者。绿色设计是现代设计师应有的良知和责任。在设计中表达现代与传统的统一,设计与生产的调和,生产与消费的默契,生活与生态的和谐。工业设计师应经常提醒自己:你的设计会不会减少人类带给环境的压力?能否保护自然资源?能否抛弃不切实际的设计?是否是民众真正需要的产品设计?是否能用少量能源而发挥更大的功能,以保护不再生之能源?……

顺应绿色潮流迈向绿色世界

近一个时期以来,回归自然的热浪从西方席卷到东方,且波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生活领域:在饮食方面,现代人热衷于不含农药、化肥的天然绿色食品,连野菜都成了都市人的美味佳肴;使用的食具,也追求粗犷,简朴的木器、陶器,这些大方、又有浓厚人情味的制品成了都市人的新宠;在服饰上,回归自然的风尚更是经久不衰退,轻松、自由、舒适替代了往日的华贵、繁锁;在室内装饰方面,都市人追求简洁、安宁的装饰风格,并用绿色的植物点缀,使家庭生机盎然,豪华、阔气不再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家庭气氛,人们期望回到能与自然交融的理想家居中。在建筑方面,对回归自然的呼声更为强烈,现代建筑艺术大多体现人对自然的崇敬。但是,一些所谓的“现代建筑”,漠视自然,滥用材料,不仅给城市带来视觉污染,而且破坏生态平衡。在西班牙马德里的一座大型建筑物上,外墙用玻璃幕墙装饰,大片玻璃幕墙将蓝天溶入其中,一群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误将玻璃幕墙作天空,纷纷撞墙折颈而死,大厦底下堆积片死去的鸟儿。

在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出现许多新的绿色消费群,而且每年以20%的数量递增。他们在购商品时,拒绝购买受到保护动植物制成的产品。他们不光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还要考虑商品的环保、回收等一系列的问题,如:纯棉的服装穿着虽然十分舒适,但由于种植棉花需要使用大量的杀虫剂、化肥,所以纯棉的制品也许是破坏环境的非绿色产品。

我国虽然于1993年开始实行绿色标准制度,并制订了严格的绿色标志产品标准,但在某些方面还不尽人意:我国最大的工业和消费城市上海,每天都有50万不能回收的快餐盒流放市场,这些白色垃圾掩埋地下200年都不会腐烂,但常年累月与废水、废气等一起充斥我们的空间,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和生态环境。目前,在许多城市的快餐盒已改成可溶解的材料,一些大型商场、超市尽量不使用不易分解的塑料袋,而改用布袋或纸袋。合格的绿色产品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先进的发达国家,全民生态意识、绿色消费群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认识到蕴含在产品里生态方面的价值因素,并且从心里乐意接受它们,这就对绿色产品的工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只有无公害、耙能少的产品方能问世,方能走向市场,否则,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没有发展的潜力。

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实施的绿色标志认证,不仅可以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而且也可以促进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正如著名管理学家乔治.温特在其所著《企业与环境》一书所述:“总经理可以不去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将来的公司必须善于处理生态环境才能赚钱。”这说明,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绿色产品,谁就拥有发展前景。我们工业设计师如果对这些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或不认真去研究对策,进行预备工作,我们的工业设计将陷于被动的境地。

设计师要为人类的利益而设计,这个利益是指长远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短暂的。或者是顾及到这一面却又忽视另一面,或是当代人受益将来人遭难。目前市场上大量销售的一次性商品,从设计角度来看是可取的,因为它为人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利益。但是从“绿色设计”来看,从人类长远的利益考虑,从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考虑,一次性的消费品又是有害的。

多年来人们对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无污染的环境都习已为常。但是,人们眼前的这些生态环境都已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虽然造成被污染的河流、有害的空气的因素很多,但我们工业设计师对这环境加速恶化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我们人类经历了从惧怕自然、征服自然、贴近自然与等三个阶段,近年来的工业与设计的变革,人类生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的生存条件与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善,但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遭到极大的破坏。人类除了要面临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外,甚至还得面临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最近频繁出现在国际间的一个新名词——“可持续发展”,说明人类能否长久在地球上生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在设计理论界已有人提出“适度设计,健康设计”的原则,试图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以防工业设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防止社会过于物质化,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和人性人情的失落,防止人类异化,让人类过健康的生活。正如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主席彼得先生所言:“设计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除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绝路,也可能成人类到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捷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