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5:12:14

空岗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实行岗位总量控制、结构比例控制和最高等级控制,组织引导所属事业单位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换,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促进畜牧兽医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竞聘岗位限额

依据《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和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批复,我单位专业技术中级岗位设置:八级岗14人,九级岗14人,十级岗14人,共42个岗位。上次竞聘占用35个岗位,本次补缺竞聘7个十级岗位。

三、竞聘条件

取得中级资格而未聘中级岗位的人员,且符合南牧字[2012]53号文件规定的竞聘条件。

四、竞聘原则

岗位竞聘,贯彻以人为本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科学人才观,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与能力。

五、竞聘程序

1.成立“空岗补缺”竞聘委员会。此次“空岗补缺”竞聘委员会仍由本聘期内经职代会差额选举产生的岗位竞聘委员会担任。竞聘过程中的监票人和计票人仍由本聘期内岗位竞聘委员会提名并经职代会表决通过的人选担任。

2、组织报名与资格审查。拟竞聘人员持书面申请、有关证件(聘书、最高学历、学位、继续教育证书、荣誉证书、科研成果)在规定时间报局综合科。由竞聘委员会进行资格审查,将符合竞聘条件人员张榜公布,公布期3天。

3、量化积分。

(1)工龄:每满一年计0.6分。

(2)任拟竞争职务年限:每满一年计0.4分。

(3)学历学位:研究生毕业计2分(获得博士学位的加计1分;获得硕士学位的加计0.5分),本科毕业计1.6分(获得学士学位的加计0.2分),专科毕业计1.4分,中专毕业计0.9分。按最高学历学位计分,不重复计算。

(4)继续教育:上一任期至2010年8月31日止,继续教育学分达到或超过80学分的计1分(以继续教育证书为主)。

(5)年度考核:上一任期至2010年8月31日止,优秀等次每次计0.5分,合格等次的每次计0.3分。

(6)荣誉称号:上一任期至2010年8月31日止,获得荣誉称号,部级计1.8分,省(部)级计0.8分,地(市)级计0.6分,区(市)级计0.4分,各项累计得分不超过2分。同一称号按最高级别积分,不重复计算。

(7)科研成果:上一任期至2010年8月31日止,获得部级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的,分别计2.5分、2.2分、1.7分;获得省级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的,分别计2.3分、1.8分、1.3分;获得地(市)级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的,分别计2分、1.5分、1分;获得区(市)级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的,分别计1.3分、1.0分、0.8分。以上加分仅限获奖额定人员。同一成果获得多次奖励的,按获得的最高奖励计分,不重复计算。

4、任期考核。本次中级“空岗补缺”,竞聘人员向竞聘委员会进行任期口头述职。竞聘委员会根据竞聘人员述职情况、履行聘约情况、任期内年度考核情况和平时表现情况等对其进行任期考核,并量化计分(实行百分制,其中任期工作目标考核占70%,竞聘委员会评议占30%),计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5、民主测评。组织职工代表参加民主测评会,与会人员根据竞聘人员的德、能、勤、绩、学、廉等表现情况进行评议打分(实行百分制),计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6、确定拟聘任人选。按照“竞聘人员竞聘得分=量化积分+任期考核得分×60%+民主测评得分×40%”的公式,计算竞聘人员竞聘得分,依得分顺序由高到低确定拟聘任人员。

7、公示。竞聘委员会将竞聘得分明细及竞聘结果及时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天。对公示期间反映的问题,竞聘委员会负责调查核实并及时答复。

8、备案。公示结束后,形成报告,以书面形式报市人事局备案。

9、办理聘任手续。按聘任权限实施聘任,签订聘约,办理聘任手续。

六、有关规定及待遇

1、新聘任人员的聘任时间自办理聘任手续之日算起,聘至该聘期结束。

2、非组织派出而离职、脱岗超过六个月的,不得参加竞聘,可作为待聘人员管理,符合竞聘条件后,参加竞聘。

3、上一任期至2010年8月31日有考核不合格经历的,不能参加本级竞聘。

4、根据“以岗定薪、薪随岗变”原则,从岗位变动次月起,按新岗位兑现工资。

七、时间安排

1、9月6日—10日,报批方案、张榜公布。

2、9月11日—13日,组织报名与资格审查、量化积分。

3、9月14日,任期考核与民主测评。

4、9月15日—21日,确定拟聘任人选与公示。

八、其它

空岗范文篇2

关键词:就业失业结构性失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一方面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出现失业率持续攀升,另一方面则出现了“招工难”,这种矛盾现象并存的情况在金融危机后更为显著。针对空岗与失业问题并发的这一特殊现象,本文尝试从劳动力供求总量、区域与职业结构等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失业与空位”并存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现状

金融危机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部分职业的供求缺口进一步扩大,并且出现了区域分布、岗位构成的非均衡现象。

我国就业岗位供求总量呈非对称递增。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回暖,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从供求总量看,监测的93个城市中,2010年第一季度的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比上季度增加了94.4万人和53.9万人,各增长了21.4%和11.7%。与去年同期相比较,本季度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139万人和37.7万人,各增长了35.4%和8%,但总体而言,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

我国就业岗位供求区域呈非对称分布。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劳动力供求人数均有所回升,其中环渤海、闽东南、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供求增长幅度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三大区域城市劳动力需求人数均呈增长态势,其中东部地区尤其长三角、闽东南地区劳动力的需求增长幅度较大,求职人数珠三角、中、西部地区有所减少。

我国就业岗位供求职业呈非对称结构。新兴劳动者对自身职业期望时可能过于注重职业地位、职业收入、职业发展等因素,而忽视了自身的性格和素质与这些职业的相互匹配性,导致了职业期望和实际就业的巨大偏差,从而加剧了失业问题。从就业岗位供求的职业构成看,技能人才的供求集中在初、中级技术人员;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需求缺口较大。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存在原因

一是岗位变化导致的摩擦性失业。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逐步回暖,定单回升导致珠三角、长三角等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用工需求增长较快,用工量大幅上升,但现在达成意向的人数仅占需求人数的15%左右。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因定单不足而裁员或者没有再进行补员计划,当定单增加时,部分企业招工告急,而工人在转换工作时需要时间,因而就产生了相应的临时性失业,即摩擦性失业。

二是供求结构性失衡造成结构性失业。首先是职业性结构失衡,数据表明,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多为技能型比较强的工人,而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或求职人员多为低技能的工人或者缺乏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其次是区域性结构失衡。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市场,在大城市资源配置完备、工资水平高和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下,绝大部分劳动者把大城市作为他们理想的终生就业地,致使大城市中的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导致“大城市人满为患,小城市人才凋零”的区域结构失衡特点。

三是人力资本水平供求差异造成的持续性失业。随着劳动者的群体结构和求职心理的变化,新一代劳动力就业预期和维权意识都有所提高,而这部分青年劳动力大多是初次就业,且较大部分劳动力素质不符合技能型就业岗位的需求,企业不愿意寓公缺乏工作经验,这就造成了青年人失业问题不断加重,陷入缺乏经验、就业困难、失业、不能积累工作经验、持续失业的恶性循环中,从而造成了长期的持续性失业。

三、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政策措施

1.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面临着外部需求萎缩的现状,随着我国汇率等各项政策的转变,我国劳动力价格优势可能会逐渐消失,为维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变出口导向型为内需拉动型,降低对外依存度,实现经济体的内部良性运行,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另外还要发展各类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经济组织,通过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扶持,以及加强各方面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微型企业和劳务派遣组织的发展,提高就业增长弹性,扩大就业规模。

2.增强技能培训,强化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教育、强化技能培训,是增强劳动者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的现实选择。充分发挥各职业介绍和培训机构的功能,为供求双方提供信息交流,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低效率与供需脱节,提高劳动力职业转换的效率,降低摩擦性失业水平。增强对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更新失业者的技能水平,使劳动者的素质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实现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这样既可降低劳动力技能供需结构的失衡,也可以避免劳动力因技能缺失而造成的持续性失业问题。

空岗范文篇3

关键词:就业失业结构性失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一方面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出现失业率持续攀升,另一方面则出现了“招工难”,这种矛盾现象并存的情况在金融危机后更为显著。针对空岗与失业问题并发的这一特殊现象,本文尝试从劳动力供求总量、区域与职业结构等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失业与空位”并存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现状

金融危机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部分职业的供求缺口进一步扩大,并且出现了区域分布、岗位构成的非均衡现象。

我国就业岗位供求总量呈非对称递增。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回暖,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从供求总量看,监测的93个城市中,2010年第一季度的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比上季度增加了94.4万人和53.9万人,各增长了21.4%和11.7%。与去年同期相比较,本季度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139万人和37.7万人,各增长了35.4%和8%,但总体而言,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

我国就业岗位供求区域呈非对称分布。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劳动力供求人数均有所回升,其中环渤海、闽东南、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供求增长幅度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三大区域城市劳动力需求人数均呈增长态势,其中东部地区尤其长三角、闽东南地区劳动力的需求增长幅度较大,求职人数珠三角、中、西部地区有所减少。

我国就业岗位供求职业呈非对称结构。新兴劳动者对自身职业期望时可能过于注重职业地位、职业收入、职业发展等因素,而忽视了自身的性格和素质与这些职业的相互匹配性,导致了职业期望和实际就业的巨大偏差,从而加剧了失业问题。从就业岗位供求的职业构成看,技能人才的供求集中在初、中级技术人员;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需求缺口较大。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存在原因

一是岗位变化导致的摩擦性失业。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逐步回暖,定单回升导致珠三角、长三角等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用工需求增长较快,用工量大幅上升,但现在达成意向的人数仅占需求人数的15%左右。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因定单不足而裁员或者没有再进行补员计划,当定单增加时,部分企业招工告急,而工人在转换工作时需要时间,因而就产生了相应的临时性失业,即摩擦性失业。

二是供求结构性失衡造成结构性失业。首先是职业性结构失衡,数据表明,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多为技能型比较强的工人,而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或求职人员多为低技能的工人或者缺乏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其次是区域性结构失衡。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市场,在大城市资源配置完备、工资水平高和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下,绝大部分劳动者把大城市作为他们理想的终生就业地,致使大城市中的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导致“大城市人满为患,小城市人才凋零”的区域结构失衡特点。公务员之家

三是人力资本水平供求差异造成的持续性失业。随着劳动者的群体结构和求职心理的变化,新一代劳动力就业预期和维权意识都有所提高,而这部分青年劳动力大多是初次就业,且较大部分劳动力素质不符合技能型就业岗位的需求,企业不愿意寓公缺乏工作经验,这就造成了青年人失业问题不断加重,陷入缺乏经验、就业困难、失业、不能积累工作经验、持续失业的恶性循环中,从而造成了长期的持续性失业。

三、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政策措施

1.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面临着外部需求萎缩的现状,随着我国汇率等各项政策的转变,我国劳动力价格优势可能会逐渐消失,为维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变出口导向型为内需拉动型,降低对外依存度,实现经济体的内部良性运行,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另外还要发展各类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经济组织,通过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扶持,以及加强各方面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微型企业和劳务派遣组织的发展,提高就业增长弹性,扩大就业规模。

空岗范文篇4

金融危机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部分职业的供求缺口进一步扩大,并且出现了区域分布、岗位构成的非均衡现象。

我国就业岗位供求总量呈非对称递增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回暖,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从供求总量看,监测的93个城市中,2010年第一季度的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比上季度增加了94.4万人和53.9万人,各增长了21.4%和11.7%与去年同期相比较,本季度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139万人和37.7万人,各增长了35.4%和8%,但总体而言,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

我国就业岗位供求区域呈非对称分布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劳动力供求人数均有所回升,其中环渤海、闽东南、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供求增长幅度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三大区域城市劳动力需求人数均呈增长态势,其中东部地区尤其长三角、闽东南地区劳动力的需求增长幅度较大,求职人数珠三角、中、西部地区有所减少。

我国就业岗位供求职业呈非对称结构新兴劳动者对自身职业期望时可能过于注重职业地位、职业收入、职业发展等因素,而忽视了自身的性格和素质与这些职业的相互匹配性,导致了职业期望和实际就业的巨大偏差,从而加剧了失业问题从就业岗位供求的职业构成看,技能人才的供求集中在初、中级技术人员;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需求缺口较大。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存在原因

一岗位变化导致的摩擦性失业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逐步回暖,定单回升导致珠三角、长三角等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用工需求增长较快,用工量大幅上升,但现在达成意向的人数仅占需求人数的15%左右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因定单不足而裁员或者没有再进行补员计划,当定单增加时,部分企业招工告急,而工人在转换工作时需要时间,因而就产生了相应的临时性失业,即摩擦性失业。

二供求结构性失衡造成结构性失业首先职业性结构失衡,数据表明,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多为技能型比较强的工人,而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或求职人员多为低技能的工人或者缺乏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其次区域性结构失衡中国劳动力市场典型的二元结构市场,在大城市资源配置完备、工资水平高和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下,绝大部分劳动者把大城市作为他们理想的终生就业地,致使大城市中的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导致“大城市人满为患,小城市人才凋零”的区域结构失衡特点。

三人力资本水平供求差异造成的持续性失业随着劳动者的群体结构和求职心理的变化,新一代劳动力就业预期和维权意识都有所提高,而这部分青年劳动力大多初次就业,且较大部分劳动力素质不符合技能型就业岗位的需求,企业不愿意寓公缺乏工作经验,这就造成了青年人失业问题不断加重,陷入缺乏经验、就业困难、失业、不能积累工作经验、持续失业的恶性循环中,从而造成了长期的持续性失业。

三、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政策措施

1.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面临着外部需求萎缩的现状,随着我国汇率等各项政策的转变,我国劳动力价格优势可能会逐渐消失,为维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变出口导向型为内需拉动型,降低对外依存度,实现经济体的内部良性运行,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另外还要发展各类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经济组织,通过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扶持,以及加强各方面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微型企业和劳务派遣组织的发展,提高就业增长弹性,扩大就业规模。

空岗范文篇5

为更好的发挥就业信息网络优势,解决招工难、求职难等就业矛盾,促进公共职业介绍工作再上新水平,实现创新工作与“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紧密结合,在全市“三级联网信息共享”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我区“公共职业介绍信息共享工作”(以下简称“信息共享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强化规范管理

各街(镇)要切实加强对“信息共享工作”的管理,明确工作内容,完善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硬件设备建设及管理制度建设,推动“信息共享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实现市、区、街(镇)三级联网信息共享。有条件的街(镇)可将信息共享工作逐步引向村(居),实现市、区、街(镇)、村(居)四级联网信息共享,使公共职业介绍工作更加深入基层服务群众。

(一)明确“信息共享工作”的内容

1、搜集和各类用人单位空岗信息;

2、搜集和各类求职人员求职信息;

3、完善职业介绍服务;

4、综合分析、统计、上报相关数据。

(二)“信息共享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

1、各街(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安排2名以上、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熟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微机操作、爱岗敬业的专职工作人员,统一培训上岗;各村(居)劳动保障协理员负责信息搜集及上报工作。

2、配备符合信息要求的计算机、大屏幕等设备;

3、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网络管理规定等。

(三)强化规范管理

区就业办公室(区职业介绍中心)对各街(镇)“信息共享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派专人负责,每天对录入信息进行抽查,定期从“劳动99”三版软件中提取相关数据进行全区通报,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二、空岗信息采集与审核

(一)空岗信息采集

1、建立空岗信息采集制度,疏通空岗信息来源渠道,做好日常空岗信息的收集工作,实现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和劳动力状况的动态管理。各街(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专职工作人员,采取对口联系、分片负责等形式,有针对性地主动与行政区域内各公司厂企、园区法人、个体业主等各类用人单位联系,对岗位需求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登记,动态掌握本行政区内用人单位的岗位缺口和用工需求。同时加强与工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工会、工商联合会、民营企业协会、外资企业协会和工业园区的联系,动态监测行业用工形势,定期开展用工需求分析,做好批量招工预测,并及时运用到日常职业指导中。

(二)空岗信息审核

用人单位办理招用人员登记手续,必须出示营业执照(副本)或其他法人登记证件、单位介绍信、经办人身份证(市外用人单位还应出具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外出招聘证明”),填写《单位招用人员登记表》。

三、求职信息采集与审核

(一)求职信息采集

1、做好城镇失业人员登记和各种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工作。充分发挥村(居)劳动保障协理员的职能作用,经常性地宣传和组织求职人员到各街(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进行求职登记,同时专职工作人员也要深入基层进行摸底调查,了解行政区域内未就业人员情况,动态掌握行政区域内求职人员的就业需求和就业愿望,做到行政区域内求职人员信息的实时更新、维护。

2、加强与行政区域内各类高校、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技师院校、技术院校及高、中等学历教育院校联合办学的民办学校建立联系和合作渠道,收集毕业生就业求职信息;加强与部队、民政、妇联和残联等部门联系,收集复转退役人员、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人力资源信息,重点推荐就业。

(二)求职信息审核

求职人员携带公民身份证(原件)或带有身份证号码的有效证件(就失业登记证、再就业优惠证、特困证和驾驶证等)办理求职登记,填写统一印制的《人力资源登记表》,技能人才须出示职业资格证书,大专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须出示相应的学历证书。16周岁以下的人员按照《劳动法》规定不予办理求职登记。

四、空岗资源信息录入

(一)根据用工单位填写的《单位招用人员登记表》,准确录入单位信息和空岗信息。单位信息内容包括:单位名称、单位性质、营业执照号码、单位地址、工作地点、联系人、联系电话;空岗信息内容包括:工种名称(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的工种中选取与用人单位招工登记的相符或相近的工种)、工种说明(用人单位空岗的实际工种)、性别、人数、年龄、文化程度、从业年数、身高、籍贯、劳动报酬、备注(吃、住、单位大致位置和其它要求)等。

(二)要真实、全面、准确、及时将采集的空岗信息录入市“劳动99”三版软件。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录入方法,对录入信息要定期维护和更新,保证用人单位空岗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做好录入信息的跟踪及汇总,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招、用情况,做到责任到人。

五、求职信息录入

(一)根据求职人员填写的《人力资源登记表》,真实、全面、准确、及时录入个人求职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公民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码是15位的升位到18位)、姓名、性别、人员类别、民族;个人求职信息包括:文化程度、身高、政治面貌、联系电话、家庭住址、健康状况、毕业学校、毕业时间、所学专业、学位、职称、专业技术职务、是否特殊人群、是否专业技术人才、婚姻状况、户口性质、户籍所在地、备注(再就业优惠证、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等;求职意向包括:工种名称(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的工种名称中选取与求职者择业愿望相符或相近的工种)、工种说明(求职者的全部择业愿望)、从业年数、工资待遇等。

(二)对录入信息及时更新维护,跟踪了解求职人员就业情况,未就业的继续推荐,成功就业的及时录入反馈信息,其他渠道就业的强制归档个人求职信息,保证求职信息的有效性。

六、空岗信息及推荐就业

(一)信息内容

1、各街(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将自己采集的空岗信息和市、区、其他街(镇)采集的空岗信息一并通过电子大屏幕滚动,实现市、区、街(镇)三级信息共享。的内容主要包括空岗编号、单位名称、工种说明、性别、人数、年龄、文化程度、工资待遇、备注(吃、住、单位大致位置和其它要求)等,联系人、联系电话在确认求职者身份后再告知求职者。

2、信息的时间,原则上规定,室外大屏幕全天招聘信息,室内大屏幕为工作日的上午8:30-11:30,各街(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可本着便民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做适当调整。

(二)推荐就业

1、根据求职人员在电子大屏幕上选择的空岗编号或根据求职人员需求在系统内查询岗位,遵循“人职匹配”原则,为求职者推荐就业。

2、根据求职人员最后的岗位选择,通过“劳动99”三版软件出具就业推荐信,加盖推荐就业印章,求职者持推荐信到用人单位面试,保留推荐信存根并存档。

3、信息反馈,建立档案

对推荐就业的相关岗位要进行延伸服务,进一步了解求职者的面试情况、就业情况,一帮到底,跟踪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视情给予用工指导,提出建设性建议和解决办法,并按信息维护的要求录入反馈信息,保证公共职业介绍的成功率。各服务平台要对信息共享工作建立工作档案专门存放管理,留作备案。

空岗范文篇6

一、公益性岗位的界定

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投资、政策扶持或社会筹资,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主要包括:

(一)政府投资开发的社会公共管理类岗位。具体包括劳动保障协管员、交通协管员、基层工会协管员、民政低保协管员、社会保险协管员、社区治安联防协管员、劳动监察协管员、卫生监督(行政执法)协管员等岗位。

(二)社区公益性岗位。具体包括区、街道、社区开办的非营利性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敬老院等机构;在街道、社区开发的保洁、保绿、保安及社会化服务等公益性岗位。

(三)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保障及公共管理服务岗位。主要指收发、驾驶、门卫、打字、物业管理等需要招用编制外人员的机关后勤公益性岗位。

二、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对象

具有本市城镇户口、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

(一)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

(二)城镇大龄失业人员(男30岁以上,女25岁以上)且已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进行了求职登记,一年内介绍三次,非本人原因仍未就业的失业人员。

(三)夫妻双方无一人就业且无一子女就业的困难家庭失业人员(即零就业家庭)。

(四)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一年以上就业确有困难的人员。

(五)因病或肢体残缺又未达到完成丧失劳动能力的失业人员。

(六)登记失业一年以上的大中专毕业生、随军家属、复转军人、城镇退役士兵、两劳释放人员。

三、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招聘

(一)公益性岗位必须优先安排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4**0”人员(即截止20**年底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一年以上就业确有困难的人员、随军家属、复转军人、城镇退役士兵、两劳释放人员。

(二)新增公益性岗位人员招聘时,应面向社会,自愿报名,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择优录用。招聘工作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具体承办,用人单位协办,相关部门配合,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新增公益性岗位在招聘公益性岗位时,必须由用工单位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申报,提出具体用工条件,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招聘,办理招聘登记手续,招聘信息,内容包括岗位介绍、拟聘人数、招聘时间、录用条件等。

2.招聘工作采取“面向社会、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公开招聘。由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组织报名,向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推荐,报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合格者经考核,由用工单位按照择优录用原则确定人员报社区张榜公布一周后,由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出具**市公益性岗位人员认定证明,凭认定证明由代管公益性岗位的劳务派遣组织开具统一的《公益性岗位上岗通知书》上岗。

四、公益性岗位人员劳动关系的建立及解除

公益性岗位人员由各区(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委托协议的方式交由劳务派遣组织代管,并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为1年,各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劳动合同进行鉴证。合同期满后,经考核合格者续签下一年劳动合同。劳务派遣组织与各用工单位签订派遣协议。

合同期满,年终考核不合格者;或合同期内,有违反本单位公益性岗位考核和奖励办法情节严重的由各用工单位报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备案后退回劳务派遣组织,由劳务派遣组织解除劳动关系。各用工单位不得自行解除公益性岗位人员劳动关系。

公益性岗位人员在合同期内,经各用工单位考核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可由各用工单位退回劳务派遣组织,报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调至其它公益性岗位,二次被退回者,直接辞退,由劳务派遣组织予以解除劳动关系。

五、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标准及资金来源

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岗位补贴按我市最低月工资标准支付,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按自治区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60%执行,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含个人应缴纳部分)由市、区两级就业再就业经费承担。

公益性岗位人员使用期限暂定到2008年12月31日。

六、岗位补贴及社会保险补贴申领程序

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岗位补贴及社会保险补贴按月支付,由劳务派遣组织统一办理。公益性岗位人员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含个人应缴部分),由劳务派遣组织报所在地社会保险机构核准后,由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

各用工单位按照本单位公益性岗位人员的考核办法和实际考勤按月编制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报表,于次月10日之前报劳务派遣组织,由劳务派遣组织审核汇总后填写《公益性岗位岗位补贴审批表》、《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审批表》及本月缴纳社会保险凭证报各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后,每月15日前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经市财政局核定,以转移支付的方式拨付各区(县)财政部门,由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将公益性岗位的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拨付劳务派遣组织。

七、公益性岗位的空岗申报和统一调配

(一)空岗申报及岗位调整。

各用工单位及岗位调整如出现空岗,必须在每月5日前将岗位空岗情况填写《公益性岗位空岗申报表》、《公益性岗位调整情况表》报劳务派遣组织,劳务派遣组织负责汇总报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由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备案审批。

(二)统一调配。

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将各用工单位公益性岗位的空岗信息和岗位用工要求及时传送给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由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不突破下达公益性岗位总数的前提条件下,五个工作日内负责推荐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上岗。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跟踪空岗落实情况,及时收回未落实的空岗信息并重新调配。

八、公益性岗位的管理

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任务、考核、考勤、服装、袖标、工作牌、劳动工具等由各用工单位负责,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发放工资工作等由劳务派遣组织负责,各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监督、指导。

(一)由各用工单位制定本单位公益性岗位考核奖惩管理办法。

(二)各用工单位在每月向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报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时应如实上报增、减、调整情况,由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第七条进行增、减、调整。

(三)各用工单位将在岗的公益性岗位人员,调整至不属于原招收的公益性岗位工种范畴之内的,不得再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已认定公益性岗位的用工单位新增其他公益性岗位的,应按本办法第三条规定进行补充认定。

(四)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按街道(乡镇)进行档案备案管理,由各区(县)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按公益性岗位工种建立本辖区内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基础档案及台帐,做到一人一档,区(县)劳动保障部门建立本区(县)公益性岗位人员台帐,作为公益性岗位专项目标考核依据。

(五)市、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对公益性岗位分布情况、公益性岗位申报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人员有关数据进行计算机管理并实现连网,同时将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申报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起始时间等情况在《再就业优惠证》上予以记载。

(六)对在岗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建立定期检查制度。一年内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对本辖区内公益性岗位管理情况进行不少于四次的检查。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一年内不少于两次不定期抽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入就业责任考核内容。对出现弄虚作假、人岗分离、把专项资金挪作他用的单位,一经查实,将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

(七)各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建立和完善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发放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的审核、发放和管理工作,对玩忽职守的工作人员要严肃处理,并追究领导责任。

(八)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对虚报冒领、骗取岗位、社保补贴的单位和个人,除追回所有补贴资金外,还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进行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法律责任。

空岗范文篇7

一、夯实失业人员基础台帐。首先,我们建立了失业人员台帐,完善失业人员基础信息和空岗信息,对社区失业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我社区档案在街道的失业人员有154人,我们通过电话访问、登门拜访、打听左邻右舍等方式对这些失业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分类建立了台帐。在社区做过求职登记的失业人员30余人,经过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已经促进就业的失业人员有25人。

二、“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零就业家庭”调查工作开展后我社区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切实加强开展“零就业”家庭解困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在辖区开展了不漏户、不漏人拉网式“零就业家庭”筛查,确定目前本社区没有零就业家庭,但是社区将对失业人员进行动态管理,承诺发现零就业家庭,48小时登门服务,并针对零就业家庭制定了“因人而异、帮扶到位”等相应的帮扶措施,深入实施再就业救助工程,切实为“零就业”家庭困难群体办好事办实事。

三、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我们社区充分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寻找就业信息。我们除了参加街道社保所举办的和其他形式的招聘会外,还与社区内企业单位保持联系,时刻掌握社区内用人单位空岗信息,一旦有了空岗,马上与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联系,促进其就业。家住背阴37号的仝志红,失业后没有什么技能,还得接送孩子,愿意干些小时工的服务工作,我们就为她就近寻找单位,同时也参加了街道组织的招聘会。最后,经我们的多方联系在离她家不远的农业银行找到了一份卫生保洁工作,她非常满意,既照顾了家,又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四、发挥社区居委会的基层网底作用。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联系群众直接、广泛,熟悉社区情况、了解社区失业人员情况,并且与社区内企业单位保持较为融洽的关系,便于掌握社区内用人单位空岗信息。这些"天然"的优势对于开展再就业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再就业服务中充分发挥居委会的基层网底作用,社区居委会再就业援助站做了大量工作,通过走门串户,对我地区失业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台帐,为安置这些人员,居委会主任们不辞辛苦,多方奔走,付出了很大努力,2006年先后安置失业人员20多人次。

五、真情相助,做失业人员的贴心人。再就业工作中我们及时发现难点,及时攻克。辖区低保就业和残疾人就业是我们的难点。我社区有低保户家庭23户,其中有工作能力但就业困难的人有两个,要为他们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非常难。如我社区的居民何平,由于受身体条件限制,给他找工作时让我们费尽了心思。去年8月我们为他找到了一份餐饮部门的工作,他很高兴,工作干的也很好,可后来因单位转行,工作又黄了。今年从年初就为他寻找合适的工作,有就业机会就赶紧找他,有交通队食堂,有交通协管员,还有保安员,因种种原因,都没成功。他本人着急,我们的工作人员心里更着急。11月份,区残联需要一批导盲人员,我们得知消息,立刻到街道残联为他争取到了一个名额,让他参加了区里的引导盲人培训学习,为他日后就业奠定了一个工作基础。辖区失业人员有了困难就到居委会聊天,通过聊天我们适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在生活中做他们的知心人、在工作中做他们的好向导。不论群众有什么困难,我们都真情相助,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空岗范文篇8

一、增强岗位意识。值班人员要切实履行职责,不得空班、空岗,如有特殊情况须及时请示,并安排好代班人员。

二、增强防范意识。对外来人员要询问、登记,与公事无关的人员一般不予入内,并有权拒绝推销商品,收购废品等闲杂人员进入楼内。夜间要关好院门、楼门,不定时进行巡查。

三、增强服务意识。每日在机关工作人员上班前,清理好楼内卫生、下班后要对房门、水电等方面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处理。

四、增强协作意识。值班时间内,负责接传电话、通知;通过机关人员了解各股室节假日活动安排,以做好接待、防范工作。

五、增强责任意识。值班人员擅离职守,出现空岗,除批评教育外,对所造成的损失,要负全部责任。

空岗范文篇9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

一、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属于政府的“后勤部门”。改革开放后,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上看,存在着许多遗留问题。

1.队伍庞大,构成复杂

2.素质普遍较低,存在问题严重。成因不同,情况各异

传统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普遍不高,各个层次人员都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且许多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困难。

3.除以上各类人员情况外,分包劳务队伍的状况也有许多问题

许多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多年以前就开始尝试建立劳务基地,就是与一些“建筑之乡”劳动部门订立协议,由他们负责培训、管理,建筑公司负责使用;随着用人机制走向市场化,这种办法已显然带有计划色彩(基地的队伍和用人单位双方都存在着面向社会市场问题),因此不切合实际,推行不开,自有劳务队伍如前文所分析已没有战斗力,那么只能是面向市场,灵活招用,这里面就有了劳务队伍素质不易掌握的问题。经常是引进一家劳务队伍进了工地后,才发现人员上不足,技工水平低,质量难保证,进度上不去,管理很混乱,合同难兑现等问题,于是不得不临时再调换队伍,造成经济纠纷,给工期和质量都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彻底扭转被动局面

对目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构成情况和素质情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和提高。

1.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岗位技术技能

实施人员培训有利于提高职员的素质和能力,提高组织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在这项工作上,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对工作人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教育和训练工作。主要培训形式有入场教育、在岗培训、待岗培训、转岗培训、上岗证书培训等等;自1999年以来,公司每年都要举办技术、质量、工程、料具、经营、财审等在岗专业培训,培训3500余人次,平均每人每年都有一次专业培训机会;组织大中专学生入场教育5次,每批大中专学生进入公司,都要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一天时间的基本管理知识和厂史及厂规厂纪的教育培训,并要写出学习心得,进行思想交流,增强新进公司职员对企业的了解和信心;对因工程任务不饱满而暂时从项目上退下来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待岗培训,各基层单位请公司各部门业务负责人进行授课,对工程施工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实行“互动式”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002年以来,组织待岗期间培训20余期。上岗证书培训采取“送出去”的方法,从2000年起我们就规定公司机关管理人员必须持有大专以上学历文凭,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积极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社会注册类或职称类考试,在2003年工资方案中,为获得注册类证书、中级以上职称以及一级项目经理、工人中技师等方面职称、资格的管理及技术人员发放津贴,促进了职工学业务、学技术拿证书的积极性,在全公司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为使培训不流于形式,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用考试的方法来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保证了每一次培训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实行优胜劣汰

劳动合同是职员与企业劳动关系的法律文书,是维系个人与组织关系的纽带。只有通过对劳动合同的管理,才能使“人员能进能出”这一用工政策落到实处,才能在现有国家政策条件下建立一种较为有效的“退出”机制。在劳动合同管理方面,我们首先是对合同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公司的劳动合同用的是劳动部门标准文本,我们一般都按标准文本执行,但在执行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了“甲乙双方协商同意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条款,通过与广大职工的讨论同意,增加了对劳动时间和合同期限不满擅自解除合同的违约责任,对用人单位和职工在现在一些政策不太明确的问题上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使企业在职工“退出”问题上操作办法更切合实际,通过签订补充条款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是加强合同到期续订合同的考核工作,纠正以往“看面子,轻考核”的合同管理倾向。明确规定,企业内部待岗人员合同到期原则上不再续订合同,并且通过部门、基层单位和公司人劳部对合同到期人员三级考核,使优胜劣汰落到实处,优秀者续订合同期限可以放到五年以上,特别优秀者可续签无固定期长期合同(成为终身合同),考核不胜任者一律不再续订合同。对劳动合同到期不积极采取行动与企业商谈合同条款人员,由人劳部门负责及时通知本人,采取一切措施,使合同得到及时终止,坚决防止“实事合同”产生,对因人劳部门有关人员不负责形成“实事合同”的给予严重处理。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加强对劳动合同管理,使从业人员队伍得到“净化”。3.充分发挥工资杠杆作用

工资是激励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稳定职工队伍的主要方法。如何使工资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通过工资杠杆,促进广大职工学习技术、增长才干,努力工作,在满足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职工收入水平,这是我们工资工作的重点。结合整体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实行“承包”和“日常考核”双监控,在平时工资发放问题上,坚持与实现利润及完成工作业绩紧密结合,和经济效益紧密挂钩,实行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的融合,固定岗位基数,搞活效益工资浮动,明确规定了“缴足国家税费,完成公司确定的利润指标后,其余全部归承包人进行分配”的承包原则。在日常工资发放中,按完成利润和上交资金比例增发效益工资,如发生亏损,除不得发放效益工资外,全体管理人员岗位固定工资相应下浮。从而真正打破了“大锅饭”现象,既稳定了队伍,又促进了企业发展。

4.大力吸收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近二年中,先后二十余次参加了省市人事劳动部门组织的主题招聘会,对外招聘大学本科以上高素质人员50余人;另外,我们通过互联网常年设立招聘网站,吸收各类人才加盟;为了能稳定大学本科以上人员,在待遇上制定特殊政策,规定了新进公司大学本科以上持有学位证书的专业人员两年内的最低工资待遇,保证他们的工资收入。两年以后可以根据自我发展确定工资标准,实行优胜劣汰,从而使高素质、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安心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好后续人才储备。

5.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搭建内部人才流动平台

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是使企业人才做到合理流动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做到人尽其才,而且对防止人才“部门所有”。我们在工作中,加强对人力资源调配工作的管理,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建立人力资源台账。并且在公司局域网上设置了“空岗需求”栏目,规定各基层单位凡是发生人员退休、调离或者业务范围扩大需要增加或补充人员时,必须填写空岗需求申请,经批准后上网公布,公司所有职工都可以根据空岗需要的条件参加竞争上岗,不经过空岗、竞争上岗这一程序,任何单位不能调进人员,如公司内部确实招聘不到合适人员,方可到社会人才市场进行招聘。通过“空岗,竞争上岗”程序,打破以往“工作靠安排”的思想观念,改变计划经济下“安排工作”的传统作法,在全公司实行“双向选择”上岗机制。该工作已运行半年多,空岗需求10期,组织竞争上岗20余次,通过竞争后上岗人员达100余人。公司内部人员流动近百人次,并且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存在的人才“部门所有”的陋习,使企业内部人才市场功能得到较好地发挥。

6.通过契约形式,加强对待岗人员管理,使其成为企业储备力量

不管是因工作能力低长期没岗上,还是喜欢“外面的世界”有岗不上,或者是由于单位短期内工程项目承接不上,造成人员无岗可上,企业内部待岗人员数量比重过高是目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一个不争的实事。对这部分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大难题,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点。为了克服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两不管”现象,针对一些职工不愿意回公司参加竞争上岗的倾向,摸索建立了一套签订“待岗人员协议”的办法,在这个办法中,企业作为一方,待岗职工作为一方,就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用书面形式明确地界定下来,明确规定待岗人员在待岗期间向企业交纳的各项费用及交纳时间,规定待岗人员在协保期间,如发生意外事故企业不承担承任,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企业有权将其除名及解除劳务合同等;并且在协议中,还明确规定,如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待岗人员应在规定的五天时间内回公司商谈合同,否则,按自动离职处理。通过双方自愿签订协议办法,对职工进行约束,使企业的不利因素尽量减少,一旦发生纠纷,有双方签字认可的文字契约,可以帮助企业处于主动地位。另外还可以利用这一方法使企业待岗人员成为后备资源,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时,能够尽快地组织起项目管理班子,使队伍组建渠道畅通。并可以激励在岗人员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更加努力工作。

空岗范文篇10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

一、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属于政府的“后勤部门”。改革开放后,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上看,存在着许多遗留问题。

1.队伍庞大,构成复杂

2.素质普遍较低,存在问题严重。成因不同,情况各异

传统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普遍不高,各个层次人员都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且许多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困难。

3.除以上各类人员情况外,分包劳务队伍的状况也有许多问题

许多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多年以前就开始尝试建立劳务基地,就是与一些“建筑之乡”劳动部门订立协议,由他们负责培训、管理,建筑公司负责使用;随着用人机制走向市场化,这种办法已显然带有计划色彩(基地的队伍和用人单位双方都存在着面向社会市场问题),因此不切合实际,推行不开,自有劳务队伍如前文所分析已没有战斗力,那么只能是面向市场,灵活招用,这里面就有了劳务队伍素质不易掌握的问题。经常是引进一家劳务队伍进了工地后,才发现人员上不足,技工水平低,质量难保证,进度上不去,管理很混乱,合同难兑现等问题,于是不得不临时再调换队伍,造成经济纠纷,给工期和质量都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彻底扭转被动局面

对目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构成情况和素质情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和提高。

1.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岗位技术技能

实施人员培训有利于提高职员的素质和能力,提高组织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在这项工作上,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对工作人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教育和训练工作。主要培训形式有入场教育、在岗培训、待岗培训、转岗培训、上岗证书培训等等;自1999年以来,公司每年都要举办技术、质量、工程、料具、经营、财审等在岗专业培训,培训3500余人次,平均每人每年都有一次专业培训机会;组织大中专学生入场教育5次,每批大中专学生进入公司,都要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一天时间的基本管理知识和厂史及厂规厂纪的教育培训,并要写出学习心得,进行思想交流,增强新进公司职员对企业的了解和信心;对因工程任务不饱满而暂时从项目上退下来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待岗培训,各基层单位请公司各部门业务负责人进行授课,对工程施工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实行“互动式”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002年以来,组织待岗期间培训20余期。上岗证书培训采取“送出去”的方法,从2000年起我们就规定公司机关管理人员必须持有大专以上学历文凭,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积极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社会注册类或职称类考试,在2003年工资方案中,为获得注册类证书、中级以上职称以及一级项目经理、工人中技师等方面职称、资格的管理及技术人员发放津贴,促进了职工学业务、学技术拿证书的积极性,在全公司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为使培训不流于形式,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用考试的方法来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保证了每一次培训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实行优胜劣汰

劳动合同是职员与企业劳动关系的法律文书,是维系个人与组织关系的纽带。只有通过对劳动合同的管理,才能使“人员能进能出”这一用工政策落到实处,才能在现有国家政策条件下建立一种较为有效的“退出”机制。在劳动合同管理方面,我们首先是对合同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公司的劳动合同用的是劳动部门标准文本,我们一般都按标准文本执行,但在执行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了“甲乙双方协商同意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条款,通过与广大职工的讨论同意,增加了对劳动时间和合同期限不满擅自解除合同的违约责任,对用人单位和职工在现在一些政策不太明确的问题上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使企业在职工“退出”问题上操作办法更切合实际,通过签订补充条款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是加强合同到期续订合同的考核工作,纠正以往“看面子,轻考核”的合同管理倾向。明确规定,企业内部待岗人员合同到期原则上不再续订合同,并且通过部门、基层单位和公司人劳部对合同到期人员三级考核,使优胜劣汰落到实处,优秀者续订合同期限可以放到五年以上,特别优秀者可续签无固定期长期合同(成为终身合同),考核不胜任者一律不再续订合同。对劳动合同到期不积极采取行动与企业商谈合同条款人员,由人劳部门负责及时通知本人,采取一切措施,使合同得到及时终止,坚决防止“实事合同”产生,对因人劳部门有关人员不负责形成“实事合同”的给予严重处理。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加强对劳动合同管理,使从业人员队伍得到“净化”。

3.充分发挥工资杠杆作用

工资是激励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稳定职工队伍的主要方法。如何使工资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通过工资杠杆,促进广大职工学习技术、增长才干,努力工作,在满足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职工收入水平,这是我们工资工作的重点。结合整体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实行“承包”和“日常考核”双监控,在平时工资发放问题上,坚持与实现利润及完成工作业绩紧密结合,和经济效益紧密挂钩,实行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的融合,固定岗位基数,搞活效益工资浮动,明确规定了“缴足国家税费,完成公司确定的利润指标后,其余全部归承包人进行分配”的承包原则。在日常工资发放中,按完成利润和上交资金比例增发效益工资,如发生亏损,除不得发放效益工资外,全体管理人员岗位固定工资相应下浮。从而真正打破了“大锅饭”现象,既稳定了队伍,又促进了企业发展。

4.大力吸收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近二年中,先后二十余次参加了省市人事劳动部门组织的主题招聘会,对外招聘大学本科以上高素质人员50余人;另外,我们通过互联网常年设立招聘网站,吸收各类人才加盟;为了能稳定大学本科以上人员,在待遇上制定特殊政策,规定了新进公司大学本科以上持有学位证书的专业人员两年内的最低工资待遇,保证他们的工资收入。两年以后可以根据自我发展确定工资标准,实行优胜劣汰,从而使高素质、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安心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好后续人才储备。

5.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搭建内部人才流动平台

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是使企业人才做到合理流动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做到人尽其才,而且对防止人才“部门所有”。我们在工作中,加强对人力资源调配工作的管理,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建立人力资源台账。并且在公司局域网上设置了“空岗需求”栏目,规定各基层单位凡是发生人员退休、调离或者业务范围扩大需要增加或补充人员时,必须填写空岗需求申请,经批准后上网公布,公司所有职工都可以根据空岗需要的条件参加竞争上岗,不经过空岗、竞争上岗这一程序,任何单位不能调进人员,如公司内部确实招聘不到合适人员,方可到社会人才市场进行招聘。通过“空岗,竞争上岗”程序,打破以往“工作靠安排”的思想观念,改变计划经济下“安排工作”的传统作法,在全公司实行“双向选择”上岗机制。该工作已运行半年多,空岗需求10期,组织竞争上岗20余次,通过竞争后上岗人员达100余人。公司内部人员流动近百人次,并且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存在的人才“部门所有”的陋习,使企业内部人才市场功能得到较好地发挥。

6.通过契约形式,加强对待岗人员管理,使其成为企业储备力量

不管是因工作能力低长期没岗上,还是喜欢“外面的世界”有岗不上,或者是由于单位短期内工程项目承接不上,造成人员无岗可上,企业内部待岗人员数量比重过高是目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一个不争的实事。对这部分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大难题,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点。为了克服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两不管”现象,针对一些职工不愿意回公司参加竞争上岗的倾向,摸索建立了一套签订“待岗人员协议”的办法,在这个办法中,企业作为一方,待岗职工作为一方,就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用书面形式明确地界定下来,明确规定待岗人员在待岗期间向企业交纳的各项费用及交纳时间,规定待岗人员在协保期间,如发生意外事故企业不承担承任,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企业有权将其除名及解除劳务合同等;并且在协议中,还明确规定,如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待岗人员应在规定的五天时间内回公司商谈合同,否则,按自动离职处理。通过双方自愿签订协议办法,对职工进行约束,使企业的不利因素尽量减少,一旦发生纠纷,有双方签字认可的文字契约,可以帮助企业处于主动地位。另外还可以利用这一方法使企业待岗人员成为后备资源,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时,能够尽快地组织起项目管理班子,使队伍组建渠道畅通。并可以激励在岗人员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更加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