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7:03:12

旧区范文篇1

一、明确旧区改造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

(一)明确总体要求。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筹办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在总结历年旧区改造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实事求是,尽力而为,积极探索适合特大型城市发展规律的旧区改造新机制,全力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

(二)确定工作原则。具体为:坚持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建立与尊重民意、住房保障、多渠道安置相结合的旧区改造方式,并注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操作性。

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进一步突出旧区改造公益性的特征,努力形成居民主动参与、操作规范有序、社会广泛支持的良好局面。

坚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在积极推进已启动旧改项目改造的同时,加大力度,重点推进中心城区成片、成规模和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

坚持政府主导、以区为主。市政府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和政策制定等工作,有关区政府作为旧区改造的责任主体,具体承担组织实施和推进工作。

二、积极探索旧区改造新机制

(三)扩大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制度试点。在试点地块启动改造前,按照市建设交通委、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制定的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制度的规定,开展两轮征询,充分听取市民群众对旧区改造意见。第一轮,征询改造区域居民意愿,同意改造户数超过规定比例,办理地块改造前期手续;第二轮,征询居民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意见,在一定时间内,签订附生效条件的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居民户数超过规定比例,进入实施改造阶段。

(四)完善居住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居住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试行以被拆除房屋的市场评估价为基础,增加一定的价格补贴和套型面积补贴的办法。对补偿安置后居住仍然困难的被拆迁人,符合本市住房保障条件的,可申请保障性住宅解决居住困难。具体办法由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另行制定。

(五)实行多种安置方式。在居住房屋拆迁实行货币补偿或跨区域异地安置的基础上,增加本区域就近安置方式。货币补偿、就近安置和跨区域异地安置的补偿安置标准基本等同。

三、加大旧区改造政策扶持力度

(六)加大市、区财力支持力度。对市、区合作,纳入年度土地储备计划的旧区改造项目,市发展改革、财政、土地部门在审核市土地储备专项资金年度收支计划时,按照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安排改造资金。有关各区在编制年度财政预算时,相应增加对旧区改造资金投入。

(七)实行旧区改造土地储备资金先行拨付办法。对出让的土地储备旧改地块,在取得土地出让收入后,按照市发展改革委批准的土地储备投资总额90%的比例,先行拨付部分土地储备资金,在核定土地储备成本后再予以清算。

(八)优先供应配套商品房和就近安置房建设用地。市、区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配套商品房和就近安置房建设用地,确保土地供应。在符合城市规划情况下,企业提供自有土地建设就近安置房,且就近安置房建造面积比例不低于可建面积50%的,土地管理部门采取招标方式确定建设单位。

(九)建立旧区改造审批绿色通道。按照“精简、高效、规范、透明”的原则,完善旧改项目审批方式,优化办理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十)引进社会资金参与旧区改造。积极探索选择有品牌、有实力、有经验的开发企业参与旧区改造的途径。

(十一)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旧区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根据信贷原则和监管要求,对土地储备机构和房地产企业参与旧区改造,提供融资支持和相关金融服务。探索通过信托、债券等金融工具,拓宽旧区改造融资渠道。

四、多渠道筹措动迁安置房源

(十二)积极推进就近安置房建设。有关各区根据市建设交通委制定的保障性住宅建设技术标准,在本区域范围内建设适配的紧凑型、小户型就近安置房。就近安置房建设、销售、管理等,参照本市配套商品房有关规定执行。

(十三)加快配套商品房建设。市、区相关部门根据旧区改造计划和动迁房源需求情况,抓紧推进配套商品房建设,加大供应力度。同时,继续完善配套商品房基地市政、公建、公用、公交等配套设施建设。在配套商品房大基地内,积极引进优质的教育、卫生、商业等社会资源。

(十四)收购中低价普通商品住宅。有关各区政府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和动迁居民实际需求,可收购适配的中低价普通商品住宅,供动迁居民选择安置。

五、继续坚持“拆、改、留”多种改造方式

(十五)进一步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对部分结构相对较好、但建筑和环境设施标准较低的旧住房,按照“业主自愿、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多元筹资”的原则,通过成套改造、综合整治、平改坡以及拆除重建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改善市民群众居住质量和环境。

(十六)继续推进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整治。在严格执行*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规划和《*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有关规定的情况下,继续推进历史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整治试点,在有效保护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努力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六、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和工作制度

(十七)建立旧区改造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市旧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建设交通委、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金融办、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新闻办、市信访办和中心城区10个区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设交通委。

有关各区政府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区域范围内旧区改造组织实施工作。有关街道(镇)要全力配合,协同推进旧区改造,并做好社会稳定和居民思想工作。

(十八)落实工作责任。有关区政府主要领导是本区旧区改造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并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以及社会各界、市民群众的监督。

旧区范文篇2

一、明确旧区改造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

(一)明确总体要求。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筹办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在总结历年旧区改造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实事求是,尽力而为,积极探索适合特大型城市发展规律的旧区改造新机制,全力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

(二)确定工作原则。具体为:坚持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建立与尊重民意、住房保障、多渠道安置相结合的旧区改造方式,并注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操作性。

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进一步突出旧区改造公益性的特征,努力形成居民主动参与、操作规范有序、社会广泛支持的良好局面。

坚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在积极推进已启动旧改项目改造的同时,加大力度,重点推进中心城区成片、成规模和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

坚持政府主导、以区为主。市政府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和政策制定等工作,有关区政府作为旧区改造的责任主体,具体承担组织实施和推进工作。

二、积极探索旧区改造新机制

(三)扩大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制度试点。在试点地块启动改造前,按照市建设交通委、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制定的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制度的规定,开展两轮征询,充分听取市民群众对旧区改造意见。第一轮,征询改造区域居民意愿,同意改造户数超过规定比例,办理地块改造前期手续;第二轮,征询居民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意见,在一定时间内,签订附生效条件的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居民户数超过规定比例,进入实施改造阶段。

(四)完善居住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居住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试行以被拆除房屋的市场评估价为基础,增加一定的价格补贴和套型面积补贴的办法。对补偿安置后居住仍然困难的被拆迁人,符合本市住房保障条件的,可申请保障性住宅解决居住困难。具体办法由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另行制定。

(五)实行多种安置方式。在居住房屋拆迁实行货币补偿或跨区域异地安置的基础上,增加本区域就近安置方式。货币补偿、就近安置和跨区域异地安置的补偿安置标准基本等同。

三、加大旧区改造政策扶持力度

(六)加大市、区财力支持力度。对市、区合作,纳入年度土地储备计划的旧区改造项目,市发展改革、财政、土地部门在审核市土地储备专项资金年度收支计划时,按照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安排改造资金。有关各区在编制年度财政预算时,相应增加对旧区改造资金投入。

(七)实行旧区改造土地储备资金先行拨付办法。对出让的土地储备旧改地块,在取得土地出让收入后,按照市发展改革委批准的土地储备投资总额90%的比例,先行拨付部分土地储备资金,在核定土地储备成本后再予以清算。

(八)优先供应配套商品房和就近安置房建设用地。市、区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配套商品房和就近安置房建设用地,确保土地供应。在符合城市规划情况下,企业提供自有土地建设就近安置房,且就近安置房建造面积比例不低于可建面积50%的,土地管理部门采取招标方式确定建设单位。

(九)建立旧区改造审批绿色通道。按照“精简、高效、规范、透明”的原则,完善旧改项目审批方式,优化办理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十)引进社会资金参与旧区改造。积极探索选择有品牌、有实力、有经验的开发企业参与旧区改造的途径。

(十一)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旧区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根据信贷原则和监管要求,对土地储备机构和房地产企业参与旧区改造,提供融资支持和相关金融服务。探索通过信托、债券等金融工具,拓宽旧区改造融资渠道。

四、多渠道筹措动迁安置房源

(十二)积极推进就近安置房建设。有关各区根据市建设交通委制定的保障性住宅建设技术标准,在本区域范围内建设适配的紧凑型、小户型就近安置房。就近安置房建设、销售、管理等,参照本市配套商品房有关规定执行。

(十三)加快配套商品房建设。市、区相关部门根据旧区改造计划和动迁房源需求情况,抓紧推进配套商品房建设,加大供应力度。同时,继续完善配套商品房基地市政、公建、公用、公交等配套设施建设。在配套商品房大基地内,积极引进优质的教育、卫生、商业等社会资源。

(十四)收购中低价普通商品住宅。有关各区政府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和动迁居民实际需求,可收购适配的中低价普通商品住宅,供动迁居民选择安置。

五、继续坚持“拆、改、留”多种改造方式

(十五)进一步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对部分结构相对较好、但建筑和环境设施标准较低的旧住房,按照“业主自愿、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多元筹资”的原则,通过成套改造、综合整治、平改坡以及拆除重建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改善市民群众居住质量和环境。

(十六)继续推进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整治。在严格执行*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规划和《*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有关规定的情况下,继续推进历史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整治试点,在有效保护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努力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六、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和工作制度

(十七)建立旧区改造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市旧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建设交通委、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金融办、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新闻办、市信访办和中心城区10个区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设交通委。

有关各区政府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区域范围内旧区改造组织实施工作。有关街道(镇)要全力配合,协同推进旧区改造,并做好社会稳定和居民思想工作。

(十八)落实工作责任。有关区政府主要领导是本区旧区改造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并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以及社会各界、市民群众的监督。

(十九)引入第三方参与房屋拆迁的监督。在坚持“阳光拆迁、公开操作”制度的基础上,有关各区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工作者、法律界人士等,参与房屋拆迁全过程监督。

旧区范文篇3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实施旧区改造、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和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全面改善民生及构建和谐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和持续发展,坚持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齐驱并进,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政策推动,实现城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旧区改造要按照《土地法》、《城乡规划法》、《城市房屋拆迁条例》等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二)公平性原则。既要保障群众的利益和权利,又要让企业得利,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统一。

(三)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旧区改造要与主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道路、给排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供热、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改造区块要成片开发,限制零星开发、沿街开发和低档次重复建设。

(四)区别对待,改造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旧区改造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实现资源节约。对部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地段,以改、扩、修缮等方式实现。对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段应保护修缮、开发和利用,以延续城市的传统文脉。

(五)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原则。成立旧区改造指挥部及办公室,实施主导拆迁,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六)周密计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分期分地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建设和改造。

三、改造目标

按照《县以力更镇城市总体规划》和《以力更镇旧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底,将镇旧区改造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功能完善、配套齐全、清新秀美、和谐统一的宜居区域。

四、改造范围

(一)旧城区

城市雏形的原始城区(如镇北大街、文化街、南大街段)。特点:1、人口密度大,居住拥挤;2、建筑物破旧,出行难,城市景观差;3、基础设施薄弱;4、建筑密度大,改造成本高。

(二)新旧结合区

随着城区框架的逐年拉大,在新建成现状区交错地带出现了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城市角落(如健康街、影视街、学府街、昌兴街)。特点:1、地理区位优势强;2、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3、基础设施完善,出行方便;4、建筑密度低,宜于改造。

(三)城郊结合区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因行政区划变更,部分村庄在区划和位置上均已进入城区(如村、村、村等村)。特点:1、边界不清晰,管理不明确;2、居住人口混杂;3、基础设施(如道路)已入村,但公用设施落后,环境差;4、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体制,出现了部分失地农民乱占滥建、建设无规划、管理状况差等问题。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旧区改造指挥部并下设办公室,规划、拆迁、建设、房产、国土、发改、公安、法院、镇及相关社区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建设规划局。指挥部全面负责旧区改造项目的立项、政策制定、用地规划、建设规划、拆迁安置补偿、销(预)售许、物业管理指导等工作,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办公室承担改造指挥部的具体日常工作。

(二)注重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旧区改造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全面报道旧区改造的成果和经验,不断激发社会各个阶层的改造热情,以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工作。

(三)拓宽融资渠道

改造资金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一是作为城市建设投资的一部分,政府为改造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二是通过吸引开发商投资,争取信贷支持,鼓励社会投资参与旧区改造,以弥补政府资金不足;三是通过土地收储出让获得的收益作为旧区改造专项资金;四是旧区改造建设项目的同级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再全部用于旧区改造资金。

(四)完善安置工作

妥善安置被拆迁群众是实施旧区改造工作的重点,旧区改造区域内的拆迁工作要严格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的有关政策、法规执行,实行拆迁公示制度,充分发挥社区的积极性,耐心做好群众工作,调解拆迁矛盾。对阻挠正常拆迁的,公安、法院等执法部门要主动配合,做好强制拆迁工作。

(五)加强改造管理

1、政府统一组织项目的和招商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项目招标。

2、严格审批程序。旧区改造投资者在取得项目改造开发权后,应严格按照规划编制项目详细设计方案,经审定后实施。

(六)改造开发并举

以旧区改造为契机,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新区开发建设,提升新区土地价值,完善功能。通过新区开发,使旧区的居民、企业向新区流动。

六、规划设计要求

(一)用地性质:严格按照《县以力更城市总体规划》和《以力更镇旧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的用地性质,确定建设项目。

(二)退红线要求:各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所临街道实际的退红线要求。

(三)容积率:住宅不高于1.8,工业不高于1.2。

(四)绿化率:不低于25%。

(五)采光系数:新旧区交错带按新区执行,即不小于1.73,旧城区适当放宽按1.6执行。

(六)建筑限高:住宅以5-6层为宜,商业按详规执行。

(七)建筑物造型要符合规划要求。

(八)旧区改造要充分考虑消防和排水工程。

(九)旧区改造要做到不留边角,不留死角。

(十)旧区改造各小区主要出入口要建设如公厕和社区服务站等公用设施。

(十一)取得改造区块土地使用权,不得出卖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若无正当理由在一年内未动工(完成投资额不足25%)的,征收土地出让金20%的闲置费;两年内未动工,政府无偿收回土地。

七、旧区改造配套优惠

改造区块用地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或建筑面积达到50000平方米(单体建筑达到5000平方米)和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均享受以下优惠:

(一)旧区改造项目建设用地,实行挂牌和招标拍卖出让的方式供应。

(二)拆迁密度较大的改造区块,在项目符合消防、抗震、人防、城市道路等有关规定且满足自身功能需要的前提下,适当增大项目容积率。

(三)旧区改造项目,建设用地出让获得的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费足额征收后,地方留成部分的90%用于改造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新旧结合区改造项目,建设用地出让获得的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费足额征收后,地方留成部分的70%用于改造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

(五)城郊结合区改造项目,建设用地出让获得的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费足额征收后,地方留成部分的100%用于改造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地方财政再给予一定的补贴。

(六)拆迁过程中涉及到的给水、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等基础设施的主管支管移位安装,分别由相应部门按规划要求在规定期限内负责拆除并恢复功能,投资小的项目费用企业自行负担,投资较大的项目费用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改造区块所临主要街道的硬化、亮化、绿化、电力、通讯工程由相关部门负责;给排水工程以及供热入网费按70%收取。

(七)给排水主管网由政府负责铺设,支管网由开发商自行铺设,但均必须在城建部门或自来水公司的监督下限时施工。

(八)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按物价部门核发收费标准的下限收取,用于旧区改造。

(九)旧区改造中涉及到企业搬迁等问题,原则上安置在南北两个园区内,由发改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金三角开发区管委会、国土局和建设规划局为搬迁企业确定新址,优先办理相关手续。

旧区范文篇4

一、旧区改造对于加快新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旧区改造是新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增长期,如何推进旧区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不仅是当今城市化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更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目前,国内许多城市为改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以惊人的速度推进旧区改造,使一些原本破烂不堪的旧城区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xx新城建设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新建区发展得越快、功能设施越齐全、城市形象越现代,那么旧区改造就越迫切。否则,整个新城建设就失去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基础,城市化发展就显得越来越不协调、不平衡、不和谐。

2、旧区改造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从xx城区新建区情况看,基础和公共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也比较舒适优美。然而城区中的旧区(特别是城中村),绝大部分是平房,人均居住面积小,占用土地面积大,基础配套设施差,公共服务设施少,人口稠密,脏、乱、差和社会治安复杂等顽症,在现有条件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只有对旧区(城中村)进行综合改造,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否则将直接影响xx新城建设的整体进程。

3、旧区改造是提高新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城市竞争力主要取决于这个城市对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人力、资金、物质、信息等)的吸引能力。纵观竞争优势明显的城市,在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信息化程度过程中,无不在加快新区建设的同时,对旧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提高了城市整体竞争力。xx要实施以城市化为主导率先发战略,建设京津之间最具实力和竞争力地区,就必须充分挖掘旧区的资源要素并将其发挥极致,从而使新区与旧区相互支撑,浑然一体。因此,只有大力推进旧区改造,才能有效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4、旧区改造已经成为新城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国家日益强化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下,利用规划调整,外延式扩大城市建设区域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城市旧区(城中村)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内涵式发展空间。因此,大力推进旧区改造步伐,不仅可以改善城市整体形象,解决现存问题,加快新城建设速度,而且也是新形势下加快xx新城建设别无选择的途径。虽然旧区改造情况复杂、任务艰巨、难度巨大,但有效破解旧区改造难题,对加快xx新城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

二、xx旧城区现状分析

1、总体情况:xx旧城区主要包括杨村街道的17个村街(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六街、七街、八街、九街、十街、上朱庄、北郑庄、小东庄、楼前、上下园、大王庄、小王庄)和规划住宅区内的平房区(大桥东道、教育局后、中医院西)。17个村街的村庄占地5349亩,属集体建设用地;规划住宅区内平房区277亩,属国有建设用地。旧区占地共计8.4平方公里,涉及农业人口22274人。

2、现状分析:xx城区中的17个村街及公产平房(旧区)大部分分布在老城区,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大部分旧区居民渴望改善现有居住条件和环境,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但由于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形成的“城中村”是城市中的一块“夹缝地”,使现有的村街滞后于时展的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居,治安环境差;二是房屋密度高,违法、违章建筑集中;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各种管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街巷狭窄,卫生环境差;四是土地利用存在诸多问题,宅基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相互交织,非法出租、转让、倒买情况较多,难于管理。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城市形象,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痼疾”。应该看到,城市旧区的存在固然是城市发展的一块短板,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它正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是整个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和潜力所在。只要我们找准切入点,大力实施旧区改造,那么xx新城建设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旧区改造的几点建议

旧区改造是一项情况复杂、涉及面广、耗资巨大、群众工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量力而行、市场运作”的原则,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综合改造”的思路进行,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1、必须有完善的旧区改造规划和系统的实施计划。要结合xx新城建设阶段性目标,提前编制科学的旧区改造规划,并根据旧区的实际情况和难易程度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明确旧区改造的先后顺序、实施步骤和方法,使旧区改造更好地按照新城建设规划和功能布局要求扎实推进。

2、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明确的政策体系。区政府应成立旧区改造的专门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深入研究旧区改造的规划、实施方案及不同改造模式的相关政策、办法等,确定旧区改造的大政方针,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各村街党政组织充分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旧区改造工程。

3、必须选择切合实际的改造模式。旧区改造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异,很难找到一种适合所有旧区改造需求的模式。因此,要根据旧区房屋性质、人员身份、土地性质、经济组织状况等情况,提出不同的改造模式,供群众选择。针对旧区现状情况及在城区规划中的功能定位,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最终选择适宜的改造模式。

4、必须确定适宜的改造主体。在确定改造模式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改造主体。一般来说,政府、企业、业主都可以作为改造主体。具体到特定区块,可根据改造模式,选择不同的改造主体。涉及公共和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由政府作为主体比较合适;涉及纯粹的经营性项目,由开发商作为主体比较合适;涉及还迁改造项目,如果业主具有足够的开发实力和资质,由业主作为主体组织改造也是理想选择。当然,多数改造项目并非涉及单一内容,谁作为改造主体应根据改造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实际情况由政府确定。

5、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对已经确定改造的旧区,政府不宜直接介入,否则除了巨大的建设投入之外,还将承受巨大的补偿压力,并容易引起业主的抵触。政府可通过规划、相关政策,吸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旧区改造。政府应重点把握五个环节:一是审批改造方案;二是审批建设规划;三是审核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四是根据群众同意率,批准改造工程启动;五是批准土地征用及出让。在实施建设阶段,要通过市场化运作,由改造主体负责征求意见、房屋评估、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和购房合同、组织拆迁、开发建设和还迁安置等实际工作。

针对旧区改造模式的选择问题,应根据城区总体建设规划要求和各个旧区实际,在百分之百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可选择以下三种模式:

1、撤村建居。主要适用于城区规划范围内的周边村和城中村。撤村建居模式已有成功经验,可按东蒲洼撤村建居模式由政府统一运作实施。此种模式是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建设、统一拆迁安置。

2、捆绑开发。主要适用于非农业和农非混居的国有土地区块。在符合城区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本着“群众得实惠,开发商得利益,政府得形象”思路,将改造区块整体出让给开发商进行综合开发建设,由开发商负责被拆迁户的安置。这种模式是由开发商按照政府的规划和相关政策,负责拆迁、建设和安置,政府不直接参与建设,不用资金投入,只承担监督职能,以此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的形象。

3、自建公助。适用于城中村的集体所有土地区块。本着“土地统征、资金自筹、政府支持、自主建设”的原则进行。旧区土地政府一次性征用,减免相关收费,收益用于补助被拆迁户。以村街作为建设主体,在旧区内或另处划拨还迁建设用地,自行或委托开发商组织旧房拆迁、建设和安置。这种模式是以村街为工作主体,减轻了政府的建设资金压力和拆迁阻力,有利于调动被拆迁人积极性,和谐推进旧区改造。

四、旧区改造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远期规划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旧城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城市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高效利用城市各种资源,促进城市合理布局和有序建设的战略性、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区改造也一定要重视规划。要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旧区改造进行规划控制,同时要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避免因规划控制不力而造成近期实施的旧区改造出现混乱,诱发新的矛盾。充分兼顾经济功能和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的协调,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2、处理好重点突破与分步实施的关系。城区内各旧区现状规模、管理体制、经济条件、人员身份都有很大差别。因此旧区改造,不能不顾主客观条件,以一个模式整体推进,而只能是抓住重点,分步实施。先选择那些条件成熟、矛盾较少、规划较好的旧区,借助人民群众、各单位、各部门及社会力量实施改造,实现既可快见成效、又能起到示范和带动的效果。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从而达到集腋成裘、由小变大、片片相联的旧区改造整体目标。

3、处理好旧区改造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旧区改造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居民的切身利益。要把和谐理念贯穿于旧区改造始终。在旧区改造过程中,要克服盲目性和片面性,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避免简单粗暴的做法,遵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旧区的更新与发展。拆迁补偿安置是旧区改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群众利益的保护。不论是产权置换还是货币补偿,不论是就地还迁还是异地安置,都应当尊重群众意愿,考虑群众的利益,确实通过旧区改造,使群众实现“安居、乐业、有保障”,创造和谐稳定的新社区。

旧区范文篇5

一、明确旧区改造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

(一)明确总体要求。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筹办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在总结历年旧区改造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实事求是,尽力而为,积极探索适合特大型城市发展规律的旧区改造新机制,全力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

(二)确定工作原则。具体为:坚持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建立与尊重民意、住房保障、多渠道安置相结合的旧区改造方式,并注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操作性。

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进一步突出旧区改造公益性的特征,努力形成居民主动参与、操作规范有序、社会广泛支持的良好局面。

坚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在积极推进已启动旧改项目改造的同时,加大力度,重点推进中心城区成片、成规模和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

坚持政府主导、以区为主。市政府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和政策制定等工作,有关区政府作为旧区改造的责任主体,具体承担组织实施和推进工作。

二、积极探索旧区改造新机制

(三)扩大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制度试点。在试点地块启动改造前,按照市建设交通委、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制定的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制度的规定,开展两轮征询,充分听取市民群众对旧区改造意见。第一轮,征询改造区域居民意愿,同意改造户数超过规定比例,办理地块改造前期手续;第二轮,征询居民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意见,在一定时间内,签订附生效条件的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居民户数超过规定比例,进入实施改造阶段。

(四)完善居住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居住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试行以被拆除房屋的市场评估价为基础,增加一定的价格补贴和套型面积补贴的办法。对补偿安置后居住仍然困难的被拆迁人,符合本市住房保障条件的,可申请保障性住宅解决居住困难。具体办法由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另行制定。

(五)实行多种安置方式。在居住房屋拆迁实行货币补偿或跨区域异地安置的基础上,增加本区域就近安置方式。货币补偿、就近安置和跨区域异地安置的补偿安置标准基本等同。

三、加大旧区改造政策扶持力度

(六)加大市、区财力支持力度。对市、区合作,纳入年度土地储备计划的旧区改造项目,市发展改革、财政、土地部门在审核市土地储备专项资金年度收支计划时,按照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安排改造资金。有关各区在编制年度财政预算时,相应增加对旧区改造资金投入。

(七)实行旧区改造土地储备资金先行拨付办法。对出让的土地储备旧改地块,在取得土地出让收入后,按照市发展改革委批准的土地储备投资总额90%的比例,先行拨付部分土地储备资金,在核定土地储备成本后再予以清算。

(八)优先供应配套商品房和就近安置房建设用地。市、区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配套商品房和就近安置房建设用地,确保土地供应。在符合城市规划情况下,企业提供自有土地建设就近安置房,且就近安置房建造面积比例不低于可建面积50%的,土地管理部门采取招标方式确定建设单位。

(九)建立旧区改造审批绿色通道。按照“精简、高效、规范、透明”的原则,完善旧改项目审批方式,优化办理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十)引进社会资金参与旧区改造。积极探索选择有品牌、有实力、有经验的开发企业参与旧区改造的途径。

(十一)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旧区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根据信贷原则和监管要求,对土地储备机构和房地产企业参与旧区改造,提供融资支持和相关金融服务。探索通过信托、债券等金融工具,拓宽旧区改造融资渠道。

四、多渠道筹措动迁安置房源

(十二)积极推进就近安置房建设。有关各区根据市建设交通委制定的保障性住宅建设技术标准,在本区域范围内建设适配的紧凑型、小户型就近安置房。就近安置房建设、销售、管理等,参照本市配套商品房有关规定执行。

(十三)加快配套商品房建设。市、区相关部门根据旧区改造计划和动迁房源需求情况,抓紧推进配套商品房建设,加大供应力度。同时,继续完善配套商品房基地市政、公建、公用、公交等配套设施建设。在配套商品房大基地内,积极引进优质的教育、卫生、商业等社会资源。

(十四)收购中低价普通商品住宅。有关各区政府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和动迁居民实际需求,可收购适配的中低价普通商品住宅,供动迁居民选择安置。

五、继续坚持“拆、改、留”多种改造方式

(十五)进一步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对部分结构相对较好、但建筑和环境设施标准较低的旧住房,按照“业主自愿、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多元筹资”的原则,通过成套改造、综合整治、平改坡以及拆除重建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改善市民群众居住质量和环境。

(十六)继续推进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整治。在严格执行*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规划和《*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有关规定的情况下,继续推进历史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整治试点,在有效保护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努力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六、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和工作制度

(十七)建立旧区改造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市旧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建设交通委、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金融办、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新闻办、市信访办和中心城区10个区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设交通委。

有关各区政府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区域范围内旧区改造组织实施工作。有关街道(镇)要全力配合,协同推进旧区改造,并做好社会稳定和居民思想工作。

(十八)落实工作责任。有关区政府主要领导是本区旧区改造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并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以及社会各界、市民群众的监督。

(十九)引入第三方参与房屋拆迁的监督。在坚持“阳光拆迁、公开操作”制度的基础上,有关各区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工作者、法律界人士等,参与房屋拆迁全过程监督。

旧区范文篇6

一、旧区改造对于加快新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旧区改造是新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增长期,如何推进旧区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不仅是当今城市化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更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目前,国内许多城市为改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以惊人的速度推进旧区改造,使一些原本破烂不堪的旧城区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xx新城建设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新建区发展得越快、功能设施越齐全、城市形象越现代,那么旧区改造就越迫切。否则,整个新城建设就失去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基础,城市化发展就显得越来越不协调、不平衡、不和谐。

2、旧区改造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从xx城区新建区情况看,基础和公共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也比较舒适优美。然而城区中的旧区(特别是城中村),绝大部分是平房,人均居住面积小,占用土地面积大,基础配套设施差,公共服务设施少,人口稠密,脏、乱、差和社会治安复杂等顽症,在现有条件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只有对旧区(城中村)进行综合改造,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否则将直接影响xx新城建设的整体进程。

3、旧区改造是提高新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城市竞争力主要取决于这个城市对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人力、资金、物质、信息等)的吸引能力。纵观竞争优势明显的城市,在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信息化程度过程中,无不在加快新区建设的同时,对旧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提高了城市整体竞争力。xx要实施以城市化为主导率先发战略,建设京津之间最具实力和竞争力地区,就必须充分挖掘旧区的资源要素并将其发挥极致,从而使新区与旧区相互支撑,浑然一体。因此,只有大力推进旧区改造,才能有效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4、旧区改造已经成为新城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国家日益强化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下,利用规划调整,外延式扩大城市建设区域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城市旧区(城中村)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内涵式发展空间。因此,大力推进旧区改造步伐,不仅可以改善城市整体形象,解决现存问题,加快新城建设速度,而且也是新形势下加快xx新城建设别无选择的途径。虽然旧区改造情况复杂、任务艰巨、难度巨大,但有效破解旧区改造难题,对加快xx新城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

二、xx旧城区现状分析

1、总体情况:xx旧城区主要包括杨村街道的17个村街(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六街、七街、八街、九街、十街、上朱庄、北郑庄、小东庄、楼前、上下园、大王庄、小王庄)和规划住宅区内的平房区(大桥东道、教育局后、中医院西)。17个村街的村庄占地5349亩,属集体建设用地;规划住宅区内平房区277亩,属国有建设用地。旧区占地共计8.4平方公里,涉及农业人口22274人。

2、现状分析:xx城区中的17个村街及公产平房(旧区)大部分分布在老城区,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大部分旧区居民渴望改善现有居住条件和环境,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但由于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形成的“城中村”是城市中的一块“夹缝地”,使现有的村街滞后于时展的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居,治安环境差;二是房屋密度高,违法、违章建筑集中;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各种管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街巷狭窄,卫生环境差;四是土地利用存在诸多问题,宅基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相互交织,非法出租、转让、倒买情况较多,难于管理。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城市形象,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痼疾”。应该看到,城市旧区的存在固然是城市发展的一块短板,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它正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是整个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和潜力所在。只要我们找准切入点,大力实施旧区改造,那么xx新城建设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旧区改造的几点建议

旧区改造是一项情况复杂、涉及面广、耗资巨大、群众工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量力而行、市场运作”的原则,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综合改造”的思路进行,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1、必须有完善的旧区改造规划和系统的实施计划。要结合xx新城建设阶段性目标,提前编制科学的旧区改造规划,并根据旧区的实际情况和难易程度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明确旧区改造的先后顺序、实施步骤和方法,使旧区改造更好地按照新城建设规划和功能布局要求扎实推进。

2、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明确的政策体系。区政府应成立旧区改造的专门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深入研究旧区改造的规划、实施方案及不同改造模式的相关政策、办法等,确定旧区改造的大政方针,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各村街党政组织充分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旧区改造工程。

3、必须选择切合实际的改造模式。旧区改造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异,很难找到一种适合所有旧区改造需求的模式。因此,要根据旧区房屋性质、人员身份、土地性质、经济组织状况等情况,提出不同的改造模式,供群众选择。针对旧区现状情况及在城区规划中的功能定位,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最终选择适宜的改造模式。

4、必须确定适宜的改造主体。在确定改造模式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改造主体。一般来说,政府、企业、业主都可以作为改造主体。具体到特定区块,可根据改造模式,选择不同的改造主体。涉及公共和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由政府作为主体比较合适;涉及纯粹的经营性项目,由开发商作为主体比较合适;涉及还迁改造项目,如果业主具有足够的开发实力和资质,由业主作为主体组织改造也是理想选择。当然,多数改造项目并非涉及单一内容,谁作为改造主体应根据改造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实际情况由政府确定。

5、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对已经确定改造的旧区,政府不宜直接介入,否则除了巨大的建设投入之外,还将承受巨大的补偿压力,并容易引起业主的抵触。政府可通过规划、相关政策,吸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旧区改造。政府应重点把握五个环节:一是审批改造方案;二是审批建设规划;三是审核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四是根据群众同意率,批准改造工程启动;五是批准土地征用及出让。在实施建设阶段,要通过市场化运作,由改造主体负责征求意见、房屋评估、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和购房合同、组织拆迁、开发建设和还迁安置等实际工作。

针对旧区改造模式的选择问题,应根据城区总体建设规划要求和各个旧区实际,在百分之百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可选择以下三种模式:

1、撤村建居。主要适用于城区规划范围内的周边村和城中村。撤村建居模式已有成功经验,可按东蒲洼撤村建居模式由政府统一运作实施。此种模式是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建设、统一拆迁安置。

2、捆绑开发。主要适用于非农业和农非混居的国有土地区块。在符合城区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本着“群众得实惠,开发商得利益,政府得形象”思路,将改造区块整体出让给开发商进行综合开发建设,由开发商负责被拆迁户的安置。这种模式是由开发商按照政府的规划和相关政策,负责拆迁、建设和安置,政府不直接参与建设,不用资金投入,只承担监督职能,以此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的形象。

3、自建公助。适用于城中村的集体所有土地区块。本着“土地统征、资金自筹、政府支持、自主建设”的原则进行。旧区土地政府一次性征用,减免相关收费,收益用于补助被拆迁户。以村街作为建设主体,在旧区内或另处划拨还迁建设用地,自行或委托开发商组织旧房拆迁、建设和安置。这种模式是以村街为工作主体,减轻了政府的建设资金压力和拆迁阻力,有利于调动被拆迁人积极性,和谐推进旧区改造。

四、旧区改造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远期规划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旧城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城市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高效利用城市各种资源,促进城市合理布局和有序建设的战略性、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区改造也一定要重视规划。要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旧区改造进行规划控制,同时要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避免因规划控制不力而造成近期实施的旧区改造出现混乱,诱发新的矛盾。充分兼顾经济功能和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的协调,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2、处理好重点突破与分步实施的关系。城区内各旧区现状规模、管理体制、经济条件、人员身份都有很大差别。因此旧区改造,不能不顾主客观条件,以一个模式整体推进,而只能是抓住重点,分步实施。先选择那些条件成熟、矛盾较少、规划较好的旧区,借助人民群众、各单位、各部门及社会力量实施改造,实现既可快见成效、又能起到示范和带动的效果。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从而达到集腋成裘、由小变大、片片相联的旧区改造整体目标。

3、处理好旧区改造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旧区改造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居民的切身利益。要把和谐理念贯穿于旧区改造始终。在旧区改造过程中,要克服盲目性和片面性,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避免简单粗暴的做法,遵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旧区的更新与发展。拆迁补偿安置是旧区改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群众利益的保护。不论是产权置换还是货币补偿,不论是就地还迁还是异地安置,都应当尊重群众意愿,考虑群众的利益,确实通过旧区改造,使群众实现“安居、乐业、有保障”,创造和谐稳定的新社区。

旧区范文篇7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用途分区的基础上,按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要求,通过对废弃工矿企业及砖瓦厂等项目拆旧区进行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以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试点工作原则

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县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试点工作,通过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挂钩周转指标合理安排项目区拆旧建新规模,调控实施进度;

(二)以项目区实施为核心,拆旧区以行政辖区为主,实行县、乡双重审批、统一考核、统一管理,确保拆旧区实施后,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三)采取“先垦后用”方式开展工作;

(四)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先易后难,零拆整建,分步实施;

(五)尊重群众意愿,维护被拆人的合法权益;

(六)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挂钩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政府县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试点申报、项目区拆旧、建新安置方案的落实。

四、试点范围及时间安排

*县挂钩试点项目区拆旧区所涉及水泉乡、甘招乡、山咀子镇、南公营子镇、白塔子镇、老爷庙镇等六个乡镇及白塔子煤矿、道虎沟铁路、南汤火车小站、原沈空雷达站范围内建设用地总面积为50.2417公顷。

*县城乡建设用地挂钩项目实施期限为2年,周转指标安排为2009年20公顷,2010年20公顷。具体计划安排如下:

(一)2008年8月至12月完成拆旧地块摸底调查,制定方案。

(二)2009年1月至6月完成县冶金铸造工业园区挂钩拆旧地复垦工作,归还周转指标20公顷,拆旧地块面积21.5703公顷。验收按实际面积计算。

(三)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完成县利州工业园区挂钩拆旧地复垦工作,归还周转指标20公顷,拆旧地块面积28.7328公顷。验收时按实际面积计算。

旧区范文篇8

一、增减挂钩工作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主要依据

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为出发点,满足各类建设用地、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需要,充分挖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二)工作目的。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土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和结构调整,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建设用地指标,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主要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7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69号)、省政府《关于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鲁政发[]17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关问题的意见》(鲁政办发[]79号)、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省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鲁国土资发[]168号)、省国土资源厅《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管理办法》(鲁国土发[]111号)和市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的通知》(济农建改组发[]3号)。

二、增减挂钩工作的基本原则

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坚持依法自愿原则,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作、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要求,严格管理。挂钩周转指标从项目区整体审批至指标归还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

(一)符合规划的原则。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选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镇村体系规划,与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二)城镇建设用地相挂钩,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原则。

(三)以点带面,群众自愿的原则。增减挂钩工作应在街、镇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资金有保障、资源有优势的街镇、村开始,不搞违背群众意愿的大拆大建,妥善安置好农民生产生活,做到建一批、拆一批、复垦一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挂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有效推进挂钩工作的开展,区政府决定成立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国土分局、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住建委、市规划局直属第三分局、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民政局、区监察局、区审计局、区环保局、区城管执法局、区投融资中心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挂钩办),办公室设在区国土分局。各项目实施的街、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和所涉及的村书记、主任具体负责,主要抓好项目实施中的宣传、协调、纠纷处理等问题,负责拆旧区的拆旧工作和拆旧区所在村复垦前土地权属登记以及复垦后土地的分配与承包问题,确保项目有组织地实施。

四、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前期工作

1、挂钩项目区的设置。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设置要与城乡统筹、农村住房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结合。挂钩拆旧区选点要以居民点整体搬迁、集中连片整理为主,且不准在新一轮规划的建设预留区作为挂钩拆旧区(置换复垦区),挂钩区拆旧整理的农村居民点所占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项目区总面积的70%,条件成熟的项目区所在街、镇分别向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区国土分局提出申请,按照先安置再拆迁后复垦的原则进行,并完善以下有关资料:

(1)市、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村庄改造建设项目总体策划方案的批复;

(2)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出具村庄改造用地审核意见;

(3)市、区发改委出具村庄改造项目核准文件;

(4)村庄改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环保部门批复意见;

(5)村庄改造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6)村庄改造项目规划审批文件;

(7)安置区单体设计与施工图纸;

(8)其他提报的材料。

2、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区国土分局依据《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区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根据省、市有关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确定全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与建新项目区的规模、范围和布局,聘请专业技术队伍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并按程序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查,报省政府批准项目区规划。

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的内容和材料:

(1)项目区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区的人口、户数、面积、自然地理概况、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土地利用规划情况等;

(2)分析项目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条件、潜力和可行性,并确定拆旧地块的规模范围位置,确定建新地块的规模范围位置;

(3)制定项目区拆旧地块整理复垦与拆迁安置补偿方案;

(4)拆旧区权属证明及权属汇总表;

(5)提出挂钩周转指标的使用和归还计划;

(6)提出建新地块的土地使用安排;

(7)资金来源保障证明;

(8)安置方案;

(9)区人民政府批准农村居民点撤并、改造及相关方案的文件;

(10)相关听证会纪要与签到表;

(11)区人民政府关于归还周转指标的承诺书;

(12)区国土分局、街镇与村签署的复垦协议书;

(13)涉及拆迁的需提供被拆迁对象(村民或原用地单位)签署的意见;

(14)拆旧地块的实施前的现状影像资料;

(15)项目区(包括拆旧地块与建新地块)位置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16)拆旧地块勘测定界图(比例尺一般不小于1:2000);

(17)拆旧地块实施规划图(比例尺一般不小于1:2000);

(18)建新地块勘测定界图(比例尺一般不小于1:2000)。

3、项目审核。区挂钩办对项目区设置合法性进行严格审核,并对项目区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4、拆旧区复垦规划设计和预算。根据项目区实施规划,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做好拆旧区复垦规划设计及预算,市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项目设计和预算已经批准不得擅自修改,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须按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5、实施复垦区工程招投标。区国土分局会同区检察院、区监察局、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住建委等部门,依据规划设计和工程预算,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建设项目进行招投标。

(二)施工阶段

1、项目区实施的街、镇负责做好拆旧地块的调查摸底工作,进行土地权属登记,拆旧房屋的丈量、补偿费的计算等;

2、实行工程规范管理,拆旧区地块整理严格执行土地整理复垦的有关规定,涉及工程建设的,应当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公告制、合同制等制度。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三)验收阶段

在强化项目实施质量和进度,规范项目管理的同时,严格按照《省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验收暂行办法》的要求,切实落实地块实施前后的影像对比、新增耕地面积的勘测和质量检测。区国土分局根据项目区实施单位提出的申请,组织开展项目区竣工验收,自查合格的,向市国土资源局提出初验申请,市国土资源局初验合格后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验收申请,由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终验。

(四)土地权属调整

相关街、镇及村在规划整理前进行统一权属登记,并收回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项目区新增耕地所有权属归项目区所在村集体所有,使用权可以采取公开发包的形式承包给最合适的单位或个人,也可以由村集体重新发包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五、资金来源

1、财政拨款,主要是财政部门预留专项资金,用于城镇增减挂钩项目区拆旧、建新和复垦;

2、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除统筹安排当地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公益事业和村镇二三产业发展用地外,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由区政府在区内统一调配,实行有偿调剂。供求双方签订用地指标有偿使用合同,有偿调剂费用原则上按20万元/亩;

3、集体、农民和经济实体共同投资;

4、吸纳社会资金投入。

六、资金管理和使用

(一)城镇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管理遵循“政府筹资、财政监管、项目运作、区域平衡、封闭运行”的总原则;

2、增减挂钩项目资金实行预算管理原则。项目法人必须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不得超预算支出;

3、专户管理、专账核算的原则。所有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由区财政部门实行专户储存和收支两条线管理,设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资金专户,用于核算拆旧区项目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二)城镇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管理、使用

1、拆旧区项目资金的管理,由区国土分局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总预算。预算方案必须根据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标准》、《市土地征收管理办法》、《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编制项目投资预算,由区国土分局会同财政部门对预算共同审核,编制资金预算,制定资金拨付方案。由区财政部门根据资金预算将资金分期拨付到具体项目承担的街、镇,专项用于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拆迁补偿等方面。

项目实施单位和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和严格的资金拨付程序,根据项目施工合同和项目实施的进度从专户分期拨付。资金拨付应有工程监理出具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的意见。

指标使用单位将有偿调剂费直接拨付区财政指定帐户,专款用于挂钩项目区的农房建设、拆迁安置、土地复垦和综合整治。然后由区国土资源分局和区财政部门与供求双方签订用地指标有偿使用的四方合同,区财政部门先拨付合同总额的50%给指标提供者作为启动资金,复垦验收后再拨付合同总额的50%。指标调剂费用计入使用者土地熟化成本。

七、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保障措施

1、区挂钩办负责对增减挂钩项目区按季度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备查,以切实加强对项目实施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区挂钩办应按照项目区实施规划确定的时间计划和工程设计标准,每月对项目区工程进度进行监督检查。

2、挂钩项目区批准后,对于未按照批准的实施规划开展工作的,或检查不合格的,区政府责令限期整改;连续两次检查不合格的,予以全区通报,对确不能开展挂钩工作的由区财政部门扣回先期拨付资金;相应限制下一期周转指标的使用。

对于擅自扩大增减挂钩项目区范围,突破下达周转指标规模的街、镇,停止该街、镇的增减挂钩工作,并由区财政部门扣回先期拨付资金。

3、加大对资金的监管,并采取相应措施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加大投入,确保完成任务。对发现有截留、挪用和挤占挂钩项目资金等违纪、违规行为的,由监察部门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旧区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农村宅基地(包括其它集体建设用地)置换,是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确保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人自愿的前提下,按照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复垦耕地质量有保证,节约集约用地程度有提高的要求,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利用率较低的农村宅基地(简称“拆旧区”)和集中安置的用地、节余的建设用地(简称“建新区”)共同组建成农村宅基地置换项目(简称“置换项目”),采取建设新村(居)与货币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搬迁安置,把旧址复垦为农田,将缩减的农村宅基地调剂到其他急需建设项目中使用的过程。

农村宅基地置换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让农民切实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解决工业化、城镇化“缺地”、新农村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城乡统筹“缺抓手”等难题,达到城乡用地布局更加合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发展。

二、基本原则

农村宅基地置换试点工作,要按照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的方针,坚持保护耕地、统筹规划、自愿合法、惠农利民、政府主导、综合整治、产权清晰的原则实施。

㈠保护耕地原则农村宅基地置换拆旧区必须按照耕地、林地、草地的优先顺序复垦,确保复垦农用地质量及实际生产能力不低于周边原有农用地,并及时组织利用。各个置换项目都必须保持农用地基本平衡,建新区占用非建设用地面积不得大于拆旧区复垦的非建设用地面积,建新区占用耕地面积不得大于拆旧区复垦的耕地面积。

㈡统筹规划原则组织实施置换项目必须符合市和各旗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拆旧区、建新区要因地制宜分类制定拆旧安置的途径,将选址建设新村、在原有城镇(村)建设安置等统一纳入城镇村庄布局规划,与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土地整治等专项规划设计及其实施充分衔接,统筹决策、分期分批安排实施。

㈢自愿合法原则农村宅基地置换试点工作,要切实尊重法律赋予农民集体和农民的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确保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宅基地使用权人自愿前提下开展工作,杜绝强行或采取破路、断电、断水等办法变相强行拆迁,防止违背群众意愿大拆大建、过度集中或强行迁入城镇。

㈣惠农利民原则组织实施置换项目,要在拆旧复垦、建新安置、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收入环节充分体现惠及农民、方便农民、让利于民的政策。拆旧补偿公平到位,复垦农用地使用权归还农民,建新安置要合理负担、便利生产生活、明显提高居住条件和改善居住环境,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收入全额用于拆旧复垦和建新安置。

㈤政府主导原则农村宅基地置换试点工作,是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协调、领导和监督管理下,以置换项目所在地旗县区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由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的创新性系统工程,涉及民生和区域统筹发展大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原则。

㈥综合整治原则

组织实施置换项目,要坚持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与新、旧农村宅基地,以及周边的农田基本建设体系实现有机对接。置换项目座落在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土地整治计划项目区的,应当统一组织编制和实施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和施工。

㈦产权清晰原则组织实施置换项目,要坚持权属、产权管理及时跟进,确保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原状清晰、有据可查,完整准确反映置换项目实施引起的土地权属和产权的调整变化,同步完成调整变化后土地权属和产权的变更登记发证。

三、组织实施置换项目的条件

㈠置换项目拆旧区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

㈡农村宅基地自然形成、居住分散、空闲地和废弃院落较多、农村人口城镇化趋向明显、户均建设用地面积大,整理复垦有潜力。

㈢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响应并积极参与。㈣置换项目所在地旗县区人民政府能够及时、足额筹措并支付所需资金。

㈤土地管理基础业务扎实,地政管理到位、规范,具有较强的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能力。

四、置换项目申报

㈠专项调查,征求意见对符合置换项目条件的区域,要组织专项调查,查清置换项目区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现状及其潜力、农村地籍、土地权属、住房现状、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方式等情况,充分调查了解项目区群众对农村宅基地置换的民情民意。项目区选点布局、安置补偿和土地使用权调整方案要实行公告、听证,尤其要吸收当地农民和社会公众的意见。

㈡编制方案、科学论证旗县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农村宅基地置换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统筹确定项目区规模、范围和布局。

置换项目实施方案容主要包括:

⒈置换目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依据和实施期限;

⒉置换项目区基本情况。项目区所涉及村庄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和土地利用现状、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情况等,拆旧区、建新区的范围和规模布局;

⒊置换项目区土地利用平衡统计分析。分析项目建新区占用耕地及其他用地情况,以及土地整理复垦耕地和其他地类面积等;

⒋置换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分析。项目的合法性、土地整理复垦的潜力及可行性、建新区开发建设的条件及可行性、拆迁补偿安置的可行性;

⒌置换项目规划方案。项目建新安置区规划方案、项目建新安置地块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用途情况,与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情况,项目区安置补偿方案;

⒍置换项目工作计划。项目的总体安排与工作计划、置换周转指标规模的使用和归还计划;

⒎置换项目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项目融资平台组建和资金筹措渠道,拆迁补偿、建新安置区建设、拆旧区土地整理复垦和项目管理等资金使用计划和安排;

⒏置换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方案。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提出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和具体调整措施;

⒐拟定实施置换项目方案和规划的保障措施。

㈢申报材料

⒈市、旗县区人民政府置换项目请示文件;

⒉市国土资源局审查意见;

⒊置换项目实施方案(含文本、图件及附表等);

⒋旗县区人民政府组织的专家论证意见;

⒌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进行农村宅基地置换的意见书(苏木镇人民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签章);

⒍旗县级人民政府出具的资金保证证明和按规划完成拆旧区复垦的承诺书;

⒎置换项目区影像资料(建新拆旧区照片,最新遥感影像资料);

⒏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标注项目区范围情况)、1:1万置换项目实施规划示意图(标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置换项目总体布局图、置换项目区1:2000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和勘测定界图;

⒐置换项目公告、听证、论证材料;⒑土地权属证明材料。

㈣申报审批

⒈置换项目申报单位为旗县区人民政府。置换项目申报材料经市国土资源局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审查后,参照《自治区建设用地置换办法》规定的程序报批。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置换项目实施方案时,一并下达农村宅基地置换周转分类指标及规模(简称置换周转指标)。

⒉置换项目实施方案进行整体一次性审批,建新区不再另行办理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用审批,拆旧区整理复垦项目不再单独立项。

⒊旗县区人民政府对置换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可行性承担直接责任,市人民政府为报批件审查核实的第一责任人。

⒋经批准的置换项目,必须在置换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之日起算的三个年度竣工并通过验收。

五、置换周转指标使用管理

㈠置换周转指标实行建库管理。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置换周转指标,分别由自治区、市、旗县区三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立置换周转指标储备库。

㈡市、旗县区国土资源局应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原则,建立置换周转指标管理台账,对置换周转指标的下达、使用和归还进行全程监管。置换周转指标应当在置换项目实施方案批准之日起算的三年归还。

㈢置换周转指标由市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主要用于城镇及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用地。置换周转指标异地调剂的,指标调入地应当向调出地旗县区人民政府支付不低于置换周转指标形成成本投入的费用。

㈣置换周转指标调剂实行分级审批。置换周转指标的调剂经市调出调入地旗县区人民政府双方协商,由调入地旗县区人民政府委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上报,市国土资源局代表市人民政府审批,并在批准后的10个工作日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备案。其他置换周转指标的调剂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国土资源厅审批。

㈤置换周转指标调剂所得收入在调出地旗县区人民政府财政设立专户,专项集中用于置换项目的拆迁补偿、土地复垦、拆迁安置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得挪作他用。

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组织对置换项目竣工验收时,具体认定拆迁安置用地归还、以及剩余复垦农用地可归还置换周转指标的类型和数量。

六、置换项目实施

置换项目实施工作主要包括:建新区、拆旧补偿复垦、置换项目验收、置换周转指标归还四部分。

㈠建新区

⒈安置建新用地

⑴建新村安置使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由旗县区人民政府依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对置换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确认并出具准予建设用地转用类型、面积、四至及用途的文件。

安置建新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规定标准,即城郊每户宅基地面积不超过250平方米,农区每户宅基地不超过400平方米、牧区每户宅基地不超过500平方米。

⑵建新村安置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土地的相关问题,由市人民政府依据本方案及相关法规政策规定组织研究解决方案。

⒉城镇建新用地使用建设用地置换周转指标涉及征用国有土地的,由市、旗县区人民政府依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对置换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依法依规批准和实施土地征用,按照规定程序和方式供应土地;涉及征收集体土地的,由旗县区政府组织建设用地置换批复、置换指标批文、及其他规定的土地征收材料,依法办理土地征收报批手续。

㈡拆旧补偿复垦

⒈旗县区人民政府应根据本方案及相关法规政策的规定,区分农户迁入安置新村、已在城镇定居并自愿放弃新村安置房、一户一宅以外宅院、原住房价值差异、区位差异、特困群体等情况,制定拆迁安置补偿办法。

⒉拆旧区土地整理复垦坚持以土地整治为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置换、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村镇建设、农村公路建设等进行深度整合,聚合资金,形成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工作格局。

⒊置换项目涉及工程建设的,应当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公告制等制度。严格执行置换项目规划设计、土地整理复垦标准,确保拆旧整理复垦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㈢置换项目验收

⒈申请验收置换项目应提交的材料

⑴竣工验收请示文件及自检报告;

⑵市国土资源局初验意见;

⑶竣工报告(包括置换项目规划设计执行情况、复垦耕地数量和质量情况,建新安置用地及城镇建新区用地情况、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土地权属调整与变更登记发证情况,档案资料管理、工程后期管护、置换周转指标归还情况等);

⑷竣工图、竣工后实测的勘测定界图;

⑸实施方案及批准文件;

⑹拆旧区复垦项目规划设计及批准文件;

⑺项目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及相关影像资料(包括实施前后同一拆旧区照片及遥感影像资料);

⑻土地权属调整方案落实情况报告;

⑼项目招投标、监理有关资料;

⑽资金使用、财务决算及审计报告;

⑾项目区农民满意程度调查报告及拆旧地块农民安置情况;

⑿项目区后期管护协议。上述材料除纸质材料外,还需提供电子文档。

⒉项目区验收程序

项目区验收采取自下而上方式进行。在完成拆旧区土地整理,具备农业灌溉和耕种条件,并完成建新区农村居民安置及其配套的公共和基础设施建设后,先由项目区所在试点旗县区国土资源局自检,再由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初验,初验合格后向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竣工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后,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出具项目区验收意见。

㈣置换周转指标归还置换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经确认的复垦农用地要严格加以保护,并不断提高质量,符合条件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经验收确认的复垦农用地用于归还置换周转指标,复垦的耕地面积归还耕地置换周转指标,复垦的其他农用地面积分类归还相应地类的置换周转指标。

项目区验收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暂停该旗县区实行置换试点政策,补缴经批准使用置换周转指标报批建设用地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等相关税费。

七、保障措施

㈠置换项目成果经验收不合格、整改不到位的,或因置换项目实施中违背群众意愿、强拆强建、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等造成较大影响的,暂停该旗县区建设用地审批,并依据有关规定实行问责。

㈡建立市长、旗县区长领导负责制,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置换项目顺利实施。市人民政府为置换项目组织实施监管的第一责任人,旗县区人民政府是置换项目组织实施的直接责任人。

㈢建立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分别由市、旗县区长牵头负总责,国土资源、发展和改革委、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建设、规划、交通、水务、农牧业、审计、新农办、电力、通讯等部门参与决策、协同动作、合力推进。

旧区范文篇10

一、狠抓落实,有效实施城乡增减挂钩工作

1、完成2007年度城乡建设增减挂钩拆旧区拆迁、复垦工作。我县2007年度城乡挂钩拆旧区涉及两个乡镇,总规模为1000余亩,新增耕地面积数百亩,经省厅批准借用周转指标数百亩。拆旧区已按省厅和市局要求建立7个挂钩项目库,并已编制规划方案,通过省厅耕保处备案。为做好2007年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县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和组织组织实施挂钩试点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落实城乡挂钩工作,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对城乡挂钩工作进行安排并提出要求。列入挂钩试点的两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抓拆旧区房屋拆除、树木砍伐和复垦整理工作,目前拆旧区的900百余亩新增耕地已全部拆除复垦到位。挂钩项目库资料、图表、文件、台帐等内业档案已整理,城乡挂钩工作中的影像资料已制作成光盘,并通过市局验收。

2、完成**年度城乡挂钩年度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市局下达我县**年度城乡挂钩控制指标规模,我们及时编制了**年度规划方案。我县**年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共有2个项目区,拆旧区位于,由18个地块组成,总面积为1000余亩,可新增耕地数百亩,新增其他农用地100余亩。该项工作由县政府主要领导研究确定方案,涉及拆迁户174户,安排拆迁经费480万元,资金由县财政先行垫付。目前,年度规划文本已编制完成,并经过市局初审。另外,拆旧区影像资料已收集并制作光盘。县政府会议纪要、领导小组文件、拆迁户座谈会等证明材料均已做好,并通过市局审查,已上报省厅。

二、优环环境,积极开展“服务创优年”活动

**年是全市国土资源系统“服务创优年”,为此,我局从优化环境入手,重点在“形象”、“效率”四个字上下功夫,在全系统积极开展“四比四看”活动,即“比奉献精神,看谁无私工作最多;比宗旨意识,看谁社会公认最高;比敬业精神,看谁工作效率最佳;比大局意识,看谁团结协作最好”,并采取三项措施,力争实现我县国土系统“形象提升年、效率提高年”的目标。

1、健全制度,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一是着力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局纪检监察室不定期开展明查暗访活动,加强内部监督,严格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和纠正违法行政、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等行为。二是积极执行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公开指南,并上网公布。三是坚定落实干部职工培训制度。在坚持“周五学习日”的基础上,半年来我局在全系统先后开展了信息化培训、国土资源管理新法规培训、“五五”普法培训等。5月份,我局还编印了《国土资源政策法规选编》。

2、创新形式,进一步增强高效服务能力。一是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各类业务系统数据库建设逐见成效,在4月份全市工作例会上,我局展示了信息化建设成果。门户网站建设上便民措施不断加强,被省厅表彰为优秀县级国土资源局网站。二是突出社会服务,加强局和乡镇所服务大厅及窗口建设。在优化服务场所环境的同时,努力实现市局提出的“四零品牌”,即“办件手续零距离、审批材料零差错、服务对象零投诉、审批流程零障碍”。三是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上半年,我局被授予2005-2006年度省级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王店所被省厅授予2007年度优秀国土所。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我局在2月份举办了全系统迎新春文艺汇演、4月份举办了首届国土资源系统运动会、6月份举办了纪念建党87周年活动。5月份,我局职工还向灾区捐款1.84万元,交纳特殊党费2.64万元。四是抓好国土资源服务中心建设。目前,我局4个服务中心办公大楼框架如期完成,进入砌砖阶段,其中马坝二层已结束。

3、强化责任,进一步增强廉洁从政能力。在廉政建设方面,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防腐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市国土局《关于进一步完善招标择定国土资源项目实施(合作)单位的意见》。在开展述职述廉述学活动的基础上,4月份召开了系统党风廉政教育大会,6月份组织全体职工观看了抗震救灾英雄事迹报告会。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加大交流的力度和范围,适时抓好领导班子的调整配备和后备干部库的调整充实。今年安排系统内包括所长在内的48人进行了轮岗异地交流,对8名“业务强、素质高、能干事”的同志予以提拔重用。在履行职责方面,局与所、科室及工作人员间层层建立考核和责任追究制,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为,在全系统形成“为形象争光彩,为效率争速度”的氛围。

三、全县联动,努力争创“土地执法模范县”

一是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县”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标准,确保“土地执法模范县”创建质量。二是加大宣传,营造创建氛围。2月份,我局开展了送国土资源法律法规进万家活动,并组织了的一次“政风执线”;5月份,扎实开展“5.18”行政执法服务宣传日和送法“进企业”活动;6月份,举办了两期乡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培训班。特别是今年“6.25”土地日,我局采取了出动宣传车、设立咨询点、群众文艺演出、新闻媒体、龙虾节推介等多种形式做好“土地管理宣传月”活动。三是进一步明确土地执法责任制。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明确土地执法责任制的通知》,由县委、县政府5位分管领导对全县土地执法实行分片包干,我局党委成员切实配合做好落实工作,加大土地执法巡查力度。5月14日,对等3企业违建进行强拆;6月17日,对非法占用基本农田建设的养猪场进行拆除。四是坚持部门协同配合,加强共同监管。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国土资源执法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由县长任组长,纪委、政法、公安、开发区、法院等17个部门负责人及各乡镇长任成员。4月18日,我局与县检察院召开了联席会议。

四、规范操作,扎实推进第二次土地调查

一是通过招投标,确定监理队伍、作业队伍,并签订监理合同和工程合同。二是积极开展调查宣传。县政府了二次调查公告,并通过电视、报纸、宣传车等形式在全县广泛宣传。三是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分别培训了城镇地籍调查和数据库软件、农村土地调查业务等。四是城镇地籍调查试点全面完成。5月6日,市局在我县召开了二次调查(城镇)试点验收会。目前,面上已经全部推开,已经全部结束,属调查结束,也完成3000多宗地的权属调查。五是农村土地调查试点也基本完成。6月25日,市局对我县二次调查(农村)试点已进行验收。六是全面完善了《城镇土地调查技术设计书》、《农村土地调查技术设计书》以及《监理计划书》。七是召开16次工作例会,编发了8期《县第二次土地调查简讯》。

五、保障发展,及时做好用地报批供应工作

一是认真组织农用地转用和集体土地征收报批。上半年已上报省厅3个批次,第4批次材料正在抓紧完善之中。二是做好用地招拍挂工作。上半年经营性用地共挂牌6个批次,推出国有建设用地32个地块,土地总面积1396亩。其中已成交15宗地,出让国有建设用地574.644亩,总成交价33363万元;正在挂牌出让1宗地,挂牌面积38.1亩。上半年工业用地分4个批次共推出29宗对外挂牌出让,出让总面积934亩。其中已成交23宗地,出让土地面积618.7亩;正在挂牌6宗地,挂牌315.7亩。特别是东侧地块200亩土地,在第8届中国国际龙虾节期间推出,充分利用的机遇,进行了大力度的宣传推介。三是完成开发区用地情况调查工作并将材料上报市局。四是做好供地和宅基地审核工作。

六、夯实基础,不断推进精细化管理

1、抓好规划调整,加强项目库建设。研究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空间布局,完成等**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工作,调整方案通过专家论证。省投开发项目也通过上级竣工验收。不断探索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思路,努力提高项目科技创新水平,土地整理项目准备上报科技创新项目。巩固基本农田“争先达标”成果,建立健全组织,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基本农田管护长效机制。

2、维护群众权益,及时登记发证。上半年共发放各类土地证书942本,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799本(含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183宗),集体土地使用权证28本,另有抵押登记发放他项权利证书115本。还办理翻改扩建20宗,面积8150平方米。

3、积极开展测绘及地价评估。测量标志维护工作通过省验收,开展测绘持证单位年度资质注册工作。完成变更地籍调查205宗,挂牌及单位宗地测量90宗。完成县城区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协助评估地价34宗,并完成农用地产能核算相关工作。公务员之家

4、进一步矿业权管理。上半年办理砖瓦粘土矿变更登记6个,注销采矿权14个。截止6月底,我县持证矿山企业总数为50家。顺利完成2007年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统计年报、矿山占用储量登记表和各类汇总报表的填报任务,矿业权年检工作受到省厅表彰。按时完成矿山企业2007年度监督检查工作。

5、开展整顿和规范“回头看”行动。制定《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回头看”行动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深入矿山进行现场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同时,结合“回头看”行动,继续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全县将保留窑厂20个,新增关闭拆除窑厂8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