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少主义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1:44:36

极少主义范文篇1

关键词:极少主义艺术;表现主义;自然主义;生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素质与文化修养的提高。“设计”已完全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古有训之:“一室之不制,何以天下国家为”。室内设计也随之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今世界设计思潮百花齐放,各有其说。有的呼吁“人文主义”;有的遵循“简约主义”;还有的倡导“极少主义”等等。

一、极少主义概念

所谓“极少主义”,起源于60年代北美洲的一场现代雕塑运动。它是在特殊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对一系列压力所产生的反应,尤其是对同时代与运动所形成的艺术风气的批判。如抽象主义、波普艺术及视幻艺术。因此通过大量具有挑战性的彻底的研究和实验,一个多样化的艺术产物浮出水面。其目的在于以“最少”的手段获得“最大”

的张力。确切地说,极少主义艺术如同一股绞合的绳索,以简单、基本的几何结构,去掉多余的装饰元素,追求其最基本的成分。因此,所有的引经据典都被排除在外,除了在特殊场合反复出现的实体造型。它的确涉及到连续性生产的工业水准———或是选择原料(既包括传统原料,也包括工业原料),以便与位置、场地、主体、环境等因素建立密切的联系。

“极少主义”与“简约主义”有着不同的概念。

“简约”的宗旨是“以装饰为主”,就是所谓的轻装修重装饰,这是我国近年来人们提出的一种说法。

“极少主义”更讲究线条简洁明快、活泼愉快、庄重大方利于营造气氛,但不失于文化底蕴。

二、衡量作品的准则

衡量一种建筑流派(室内流派)或一件建筑作品(室内作品)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它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简而言之,大凡有生命力的作品,无一不是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具体的说,所有的绘画、雕塑艺术作品几乎都是从建筑中派生出来的,从建筑发展的历史看,那些只凭个人好恶而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才华”而不顾及当时,当地的物质技术条件的设计,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例如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的代表们竟然没有一件可以付诸实施的建筑作品。

虽说建筑(室内)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但它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建筑虽不象绘画雕塑那样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但可以通过它自身的尺度感、体量感、材料的质感、造型、色彩以及建筑(室内)自身的绘画雕塑艺术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是强烈的。当你跨入故宫太和殿的大门之后,首先被巨大的空间尺度所控制,高大耸立的柱子给人以挺拔向上的感觉,精美华丽的彩画不能不使人为之惊叹。然而这种宏伟的艺术效果绝不是随心所欲所能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成功的建筑(室内)设计,无一不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任何一种建筑(室内)形式以及它的装饰艺术手法的形成都取决于它的材料特性,材料特性决定了建筑自身的结构特点,结构特点决定了装饰艺术的形式手法。这就是建筑艺术的一种形式可以久远地流传而不衰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艺术生命力的强大之所在。

材料的更新促进了建筑结构的变化,结构的变化又促进了建筑形式的演变,建筑形式变了,那么它的装饰艺术手法自然也就变了。这就是说新生的事物一定会以强大的生命力去突破传统势力的束缚而创造出新的艺术手法。

建筑的形式变了,室内设计的手法也肯定随着变化。建筑的设计是室内设计的载体,室内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建筑的影响,而建筑也受材料的及工艺的限制。追其根源,当然是由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的文化素质所决定的。

三、中国的建筑文化

中国有着自己的国情及三千年的文化历史。

有世界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有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故宫群建筑,还有祖先留下来的大量保存完好的历代建筑物。随着世界的共同进步,带有中国传统的砖、瓦、木结构逐渐被钢筋混凝土、钢材、玻璃、石才所代替。在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景下,现代设计应运而生,但是有着中国独特文化底蕴的园林怎样与现代建筑挂钩,以及怎样体现中国自己的文化特征不得不引起现代设计师的深思。世界一体化是不是就意味着大众化和新朝化或两者兼之。这就说明现代设计不仅仅只局限于加入建筑符号就符合设计的发展方向,更着重于设计体现的文化底蕴。

原始社会使用大自然的石器工具,夏代有了村落,商代有了城镇,到汉代建筑与家具有了初步特色,直至唐代建筑与室内有了更大的突破,有了一整套严格的建筑与室内的建设模式,明、清两代把建筑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把木材的特性发挥到极点,极具繁缛与华丽。从建立新中国到八十年代建筑与家具趋于简化。虽然在系列中以木材为主,但也有新材料的发现与运用。当代新型材料层出不尽,又具有高超的工艺。建筑与室内设计日渐重要,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设计思潮各有千秋,但哪种思潮是主流,哪种思潮是支流?面临新世纪经贸一体化的呼声日响,世界建筑也随着一体化,世界室内设计也逐步一体化,此时如何保持或体现民族特色?地域不同其环境也不同,造就的人也不同,其文化习惯也都不同,其建筑及室内也应不同。材料可能相同,但形式与空间应有文化与习惯的不同。所以设计的发展方向应与人文与地理与环境与习惯相协调,合理地运用现代材料,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环境与室内居住环境,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现代材料以钢材、混凝土、玻璃、石才、乳胶漆及现代工业生产的化学材料为主。建筑也由原先的浑厚向简洁明快高耸发展。室内设计也有室内转向室外,以便于接近大自然。空间设计的多样化,装饰繁简、位置的讲究,照明灯光的合理设置,营造气氛颜色的运用,适于人体活动尺寸的调节,以及材料给人的感受等,都能成为影响设计思潮的因素。

四、西欧建筑文化

纵观欧洲建筑历史的发展长河,意大利胜产优质石才,由此而产生了梁板结构的特定形式,建造出无比辉煌的古希腊建筑。火山灰的运用产生了原始的混凝土结构,新的结构创造出大跨度的穹顶建筑,所以宏伟的罗马建筑便诞生了。两河流域的土坯建筑演变成波斯建筑。哥特教堂结构的精美、尺寸的巨大、色彩的迷离神幻唤起人们的激情。巴洛克建筑几乎把装饰艺术发展到极致,创造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动荡的、放荡不羁的、光怪陆离的装饰形象,以至发展到一种病态的装饰艺术。

五、极少主义的追求

从一般意义上说,极少主义艺术的基础是将建筑简化至最基本的成分,如空间、光线、及造型,而非机械地减少、否定,去掉多余的装饰,抑或崇尚清教徒式的生活准则,即使这样,浮浅的阅读概念,依然可能会对预定的外表或一系列准则产生错误的概念(如单调的白色或对空白的迷恋),这将导致过分简化。“极少主义艺术”定义的概念性,使其不得不融入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极少主义艺术的批判眼光对准的是预先确立的概念,与此不同的是,不含任何社会思想体系的极少主义建筑是现代建筑某些方面的补充或延续,它具有极端规范的抽象概念,在当今建筑实践中被广泛的采用,同时也是运用高精密度光洁材料及干净利落的技术线条的典范。它与场地及环境形成强烈的对话———改变并赋予它们以新的个性,并以多重反复作为品质的保证,以达到整体的统一。

“极少主义艺术”的室内设计追求简洁明快,以简洁的线条和几何体来满足功能与气氛的营造。但同时含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建筑与室内设计以“人文主义”为主,引进“自然主义”,追求简洁明快的潮流中,“极少主义艺术”似乎只是一条支流,但不得不承认其有独特的见解,也可以说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某种补充与延续。在它追求质朴的同时也很讲究线条的变化,灯光的照明也极具韵味,有它自身的准则和规律,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公务员之家

六、结论

通观历史长河,室内设计的发展虽有其社会背景,也就是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安稳与动乱。更有人为的继承、创造和发展。它遵循着“简单———复杂———简单”这一规律。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中国当今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发展、应着重于中国人文文化,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深究其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宝贵资料,应从中发掘、继承和创造。因此作为设计师必须了解历史、了解本土文化、了解各种材料、了解人体工程学、了解时代技术才能创造出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引导潮流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朱小平。欧洲建筑与装饰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极少主义范文篇2

关键词:室内设计;极少主义;应用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出现,其借助简练的建筑空间形式,遵循理性主义的设计理念,选择纯净、静默的设计方式,以创造出具有一定视觉效果的空间表现形态。在进行室内设计过程中,极少主义将建筑自身以外的一些不重要的元素排除,并尽可能还原室内各要素的本质属性,并与现代材料和技术结合在一起,衍生出了一套独具风格的设计理念。

一、极少主义在室内设计中的概述

在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室内设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体现着整个设计的细节,也是整体设计的关键环节。如今室内设计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且与室外设计更好的衔接在一起。不管是进行建筑设计还是进行室内设计都隶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这两个方面都与工艺美术、绘画以及雕塑共同构成艺术设计的内容,并且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上世纪60年代,建筑室内设计开始与极少主义相结合,并且大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光洁派,主要特征为:(1)抽象形体的构成,并对室内的板、柱、窗、梁、门、柜等构成元素进行了优化,并借助雕塑感的几何造型来使室内设计趋于光洁平整。(2)光线与空间属于光洁派进行室内设计的主要元素,为了保证室内空间的明亮,一般选择开口比较大的门洞、窗口,并且尽可能保持与室外环境相沟通。(3)室内空间在功能上使用舒适,在结构上具有明晰的轮廓,而且空间相对比较流通。(4)室内设计经常会用到金属、玻璃、塑料等硬质光亮材料。(5)室内设计时,一般会将现代派绘画作品或者艺术品悬挂于墙上。(6)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和材料来进行室内设计的高精度装饰,可以使其转化为欣赏对象,这样一来就不需要采用过多的装饰品。如今,随着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也在推动着极少主义定义的改变,并且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PasoAsensio将极少主义定义为:一些额外的室内设计符号,一些非常节制的作品,被最大限度的简化后便是极少主义。同时,AnnMcArdle将极少主义定义为:室内设计一般强调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美。此外,詹姆斯.史蒂勒认为:极少主义将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全部去除,重点体现建筑自身内在“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极少主义中的少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极少主义并非简陋,不仅在关注的重点上囊括了空间场所的的材质和基本设施,而且还关注了整个空间场所所营造出来的分为和给人创造出来的精神情感,在极少主义下的室内设计并非贫乏的室内设计,其能够更好的体会室内设计的精髓。通过对上述极少主义室内设计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极少主义室内设计遵循“减少”、“否定”、“净化”的思维,尽可能的去繁从简,摒弃琐碎的定式,通过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精炼的设计语言,来表述复杂的内部设计结构,用这种化繁为简的方式,来带给人一种简约化和纯粹华的心理体验。

二、在室内设计中极少主义的精神内涵

1、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分析

1)西方哲学下的极少主义在古希腊的哲学家看来,单一物质是万千世界的本源,万物归根到底是单一物质。泰勒斯的观点指出世界上存在的物质最根本的是由水构成的,赫拉克利认为世界是永恒的活火,阿那克西认为世界的原质是气。德漠克里特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原子组成的。这些理论都是为了对单一的物质进行还原,以便对世界有个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上述所提及的水、火、气是世界上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质,因此世界上的万物能够被人所接触,进而被人的思想所认识和理解,长期如此反复的作用之下人类就从最初的神话思维,逐渐演变成了理性思维,开始理性地看待世界的各种现象和事物。同时,极少主义还认为室内设计是可以被理解的,具备一定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来对其进行设计,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从简去繁的原则,以更好的表达建筑室内设计的含义,体现建筑物的本质。2)东方哲学下的极少主义在东方哲学中,最具代表的人物非老子莫属,其在《道德经》中曾经提出过:“因为一个杯子的中间是空的,才具有盛物的用途;一个房间,正是由于具备一定的空间才能够起到居住的作用;一扇门窗正是因为可以开关才能够更好的与外界进行连通。”因此,任何一个空间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它“有”什么,而是在于他是否存在独特的“无”。《道德经》中还提及过:“少则得,多则惑”,“五音令人耳聋,无色令人目盲。”这句话与极少主义反装饰所要表达的立场是一样的。密斯曾经说过:“少则多”,其意味着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追求精简。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密斯的作品,都采用这种“少则多”的设计理念,通过都采用清晰简洁的设计语言,塑造出一种开放式的流动空间,配合以立体化的几何结构,展现给人一种极简的设计。3)完美学上的极少主义早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就次提出了美学所涉及的范畴,即认为美学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和感受。他认为美符合和谐的理念,同时和谐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随后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将这一关系推广到绘画、雕刻、建筑艺术之中,其认为美在于“适当的比例”和“各部分之间的对称”,任何一幅作品的成就都离不开数的关系,而且细微的差别如果不认真对待很容易诱发比较严重的后果。任何一个简单的几何形体都具备了美的图形,而球形是一切立体图中最美的图形,圆形是一切平面图中最美的图形。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将极少主义应用其中,可以更好的提升建筑的整体美学。

2、从文化现象角度对极少主义室内设计进行分析

极少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对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抗衡,或者说是一种反抗,具有“反装饰”的设计理念。从文化的发展来看,在历经物质刺激之后,逐渐衍变出了委婉的修辞艺术,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真实表现出来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偏离,甚至违背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而就在此时,人们陆续回过头来思考,进而逐渐产生了极少主义思想的火苗。可以说,极少主义可以视作对如今让人无法喘息的快节奏生活和拥挤嘈杂城市的保护性反应,是人们追求简单和自由的情绪释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每天我们都会体会到来自于多元文化的碰撞,过度秩序的管理,图像过剩的视觉冲击。此时,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够寻求洁净的人生,逐渐从繁杂中解脱,以更好的体会大自然的美。但是一些娇揉作态的丰富形式和表面上的美丽已经无法让人感到感动了。建筑室内设计过程中,除了对生理上的保护与遮蔽之外,还需要为人类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空间。极少主义的出现,开始以理性或是冷漠的姿态来反抗夸张的、一时的、浮躁的社会思潮。其为室内设计提供了一个淡泊和明净的设计理念。将极少主义应用到室内设计之中,曾经一段时间内出现过矫情的浮华风格,但是由于极少主义对粗放奢华的修饰给予了全面的摒弃,强调以简洁通畅来引导室内设计,从而为人类营造一个耳目一新的设计风格。

三、极少主义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单纯性和有序性

在进行室内设计过程中,极少主义能够呈现出一个明晰的秩序性,一个纯粹而有序的空间形式,而且与早期的功能主义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通过对他们进行本质性的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且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就如同空间对于雕塑和绘画形象的关系一样,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未知性,空间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室内设计来打动观者的感情,让人们能够进行复杂的联想。极少主义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一般会选择普通的几何形式来获得有序而纯粹的空间形式,能够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慢慢的感受到空间的本质,并逐渐失去对表面现象的意识,这样一来就使得形式开始超越其自身的特征,使空间成为刺激感觉的触点,成为精神的最终载体。在极少主义中,形式语言也开始慢慢的简化为简明的几何形体,并被广泛的应用到室内设计之中。室内空间一般是由严格的几何形体围合而成,并进行了相对比较复杂的流线部署和功能分区,各种自然元素和建筑元素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之为一个有序的理性整体。如图所示,这是著名的极少主义艺术家丹•佛莱温的作品。他采用荧光灯来代替线条,通过将荧光灯摆成有序化的结构图形,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一种理性的氛围,并且具有伸展性的视幻艺术感。

2、独立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极少主义出现和发展初期,具有其特有的独立性,在其发展的初期,可以清楚地从雕塑艺术中看到极少主义的“身影”。雕塑创作最初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打断外界与雕塑的联系,并对边界之间的区别进行描述,突出雕塑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雕塑作品强烈的自明性将会使不同作品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并且使各个作品之间的联系逐渐被打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室内设计一般是借助围合手段来对空间状态进行描述,当其逐渐被分割之后就具备了一定的功能意识。围合不仅是空间创作的根本手段,同时也是空间生成的基本法则,而极少主义一般是通过精确的围合来创造空间的独立性,使“界”与“界”之间的界限更好的清晰,由此产生了室内设计的独立性特点。但是,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也存在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室内设计与艺术作品存在一定的差异,室内设计往往置身于建筑,而建筑又置身于环境,室内空间往往是连续的、开放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独立性。这样一来,就使得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独立性与开放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其既保存了室内空间的私密性,又使空间与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极少主义在地域文化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如今,大部分的建筑室内设计基本上是千篇一律,从而使人产生一定的乏味和厌倦,缺乏一定的魅力。而极少主义强调设计的创造性和个性,并加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其重视与当地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在室内设计过程中适当的加入地域文化的某些要素。同时在艺术发展的历史上,任何一次国际化现象都会有效的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播,而且在不同民族或地域中,一种风格的先后出现,可以代表着一个地域的精神符号,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容纳。同时,极少主义室内设计还需要尽可能汲取不同地域文化的美学特征,不断的进行发展和创新,从而使室内设计充满生命力。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有助于人们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界线,体现出强烈的空间感受,并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地域文化、民族特征,因此极少主义值得被应用到室内设计之中。

四、结束语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喧嚣与混乱的时代,因此将极少主义引入到室内设计之中,可以从构思到施工、整体到局部,给人营造一种理性而严密的设计理念,而且极少主义室内设计还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把握室内空间的本质,从而使室内设计更加的符合人类和自身的发展需求,有效的推动我国室内设计和建筑行业的发展。

作者:赵伟铎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小同,樊强强.浅析极少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的应用与表达[J].美术大观,2015,7(3):163-164.

[2]周丹.浅谈黑白灰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才智,2014,2(7):65-66.

[3]苏晓琛,张轶.中式元素符号在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2(9):112-113.

[4]朱傲楠,齐伟民.空间•材料•意念——浅议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中的禅宗思想[J].室内设计,2008,04:31-33.

[5]魏慧慧.极少主义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

极少主义范文篇3

二十世纪中期最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之一密斯。凡德罗(1886-1969),通过自己一生的实践提出了“少即多(lessismore)”的立场和原则,开创了极少主义建筑装饰的先河,他主张形式简洁、高度功能化与理性化的设计理念,反对装饰繁琐的设计风格,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装饰的艺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种极少主义设计风格曾经风靡了一时,成为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里程碑,直至今日依然散发着无限的魅力。有人说选择了设计就是在选择了生活方式,那么是否选择了极少主义就意味着选择了现代生活呢?

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传统的大家庭模式,追求自我价值、独立的的个性成为时尚。各种小户型的热销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这些人群可以不追求空间的大小、可以不考虑交通、小区等诸多不利因素,但是居室装修一定要精致和个性,而时尚、个性的设计理念就是简约。于是极少主义设计如一夜春风似的迅速上升了。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特征就是要做到高度理性化,摒弃无谓的繁琐装饰。它不仅是否决、减少和净化。而且对家具选择、空间布局都很有分寸,从不过量。它减少了创作设计的步骤,甚至只是对室内光线。传统概念下的的室内设计总是将室内空间装饰得尽可能丰富,而极少主义设计却会留下足够的“灰空间”,达到人对空间的潜在要求。它惯用硬朗、冷峻的直线条,这些基本要素有可能只有几组简单的线条,光洁而通透的地板及墙面,利落而不失趣味的设计装饰细节等,极少主义室内设计还主张运用大片的中性色与大胆而强烈的重点色、轮廓鲜明的直线条与少量的图案装饰作夸张的对比,达到一种视觉冲击力。

这些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十分符合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在严谨而简洁的形态中有时暗藏着复杂的技术构造,它去掉了一些多余元素,余留下了空间的纯净和强烈感受。极少主义忽略的是空间物质的根本方面,而反其道强调其非本质的特征,并且将焦点集中于那些缺省。例如造型简单但不失优雅,常常采用黑、白或灰的色彩计划,很少有装饰图案,显得含蓄而大方。力求从视觉感官上体现“简约、纯粹、高雅、时尚的风格。”。

下面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极少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具体运用时的一些想法。

一、家具的设计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就是把设计简化到本质,强调内在的感染力。这体现在用很少的装饰营造出美的居室环境,重点在于家具的精心摆放和陈设品的选择。布置家具要统一、完整,稍大的家具要远离墙体,家具可以通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在造型上竟可能的简洁,运用一些大元素,使之有一种仿佛浮在空间中的感觉。周围的装饰元素要少,把淡色系元素相应的减少,这样可以使陈设品更加的突出,更加富有活力。设计时充分利用家具的收纳功能。比如,在厨房做吊柜来收纳厨具和餐具,在卧室做壁橱来收纳衣物和床上用品,书房做书柜,客厅有展示柜和背景墙……把平时单摆浮搁的杂物藏起来。用具有一定风格、完整统一的柜子来掩饰室内的一些繁琐,从而达到视觉上的整体简洁的感觉。另外,极少主义在家具材料上的“减少”,功能上的彻底剖析,在某种程度上能使人的心情更加放松、创造一种安宁、平静的生活空间。

二、空间的摆设

房间的摆设应从基本的要素开始,包括空间和它的边缘及必要的家具摆饰。选择一种单一的色系,灰色系或鲜艳的色调。极少主义设计能够通过更多传统的空间或传统的要素获得。把设计简化到它的本质,强调它内在的魅力。它体现于用极少的装饰营造美的家居环境,同时也体现在对室内摆设的精挑细选。简化室内的摆设,让空间中的重点富有活力,可以使人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寻找一个简洁的休闲空间,使视觉、身心得到放松,除提供仅有的必须品外,不再放置其他多余的东西。设计的目的是要使整个空间看起来简洁而有内涵,通过精挑细选的室内摆设营造独特的气氛来体现主人独有的生活情趣和品位。

三、材料与色彩的对比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非常强调室内各种材料与色调的丰富对比,或微妙或夸张,是体现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彩度、纯度的色彩可以强调形状的运动感,色彩与形态的相互联系使得作品充满了生机。墙体是对空间的营造有着最大的束缚,流动的空间是符合一定审美的。传统建筑的隔断大都采用了厚重的实体墙,其实在设计是用色彩、地面材料、隔断、灯光等不确定的要素,都可以暗示不同的空间区域。墙体的设计若使用砖、镜面、钢材或光洁的乳胶墙面涂料等材质,色调则以纯白、奶油白、淡色系为主体,在适当的地方运用明亮而强烈的重点颜色加以突出。同时地面应该是墙体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所以要选择同样类型,如质地的近似和色彩的统一。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不宜运用大面积的软体织物,地面材质适用单色调的木材或石材。窗帘的材料应选择素色的百叶窗或半透明的纱质窗帘,这种窗帘可以增加房间的空间感,也更方便了室内的采光。极少主义用色原则是先确定空间的主色调,通常是“软”而亮的调子,然后决定家具和室内陈设的色彩范围,配合一定的绿色植物,例如:在冷调深色的硬质实木地板上放置一块柔软的灰棕色羊毛地毯,房间顿时会充满情趣。

四、织物选择以及灯光的合理运用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适当的运用软质材料是十分重要的。如纤维绒、天鹅绒、皮革、亚麻布、丝、棉等。但是这些装饰织物的色调应尽可能的自然,图案不应该太强,应为一些暗花为或没有花纹的织物,应该突出其质地触感。尺寸要根据空间的大小,家具陈饰的颜色来选择,充分发挥织物的作用。

灯光的布置是所有室内空间的重要元素。如果人们能科学地掌握光和色彩的基本知识,然后结合空间大小、家具的组合,各种房间功能需求、灯光明暗色调的相互搭配等条件,进行精心设计安排,一定会给居室增添无限的情趣和许多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在色彩单调的情况下,灯光可以用来丰富视觉感受,极少主义偏爱良好的自然光照,尽量不用华丽的花式大吊灯,而以一两排可调节角度的小射灯取而代之,从直接照明变成间接照明,这样能使房间更明亮,而且能使小空间显得敞亮,从而实现简洁整体的效果,尽现空间的温馨与浪漫。

选择自然色调配合一定数量的灯光,例如,可以把淡色的小吊灯从天花垂落下来,也可用暗藏或嵌入墙面和天花的筒灯,灯光来烘托织物、手工艺品和建筑要素强调明朗、平和、恬静、给人以高雅清新的感觉。

五、总结

把极少主义的设计原则应用到每一个空间,设计的重点是采用现代设计手法与简洁的形式。

在室内设计方面应简洁明快。无论空间、隔断、摆设,东西越多对生活的束缚也就越大。一件作品内容被减至最低限度,当物体的所有组成部分,所有细节以及所有的连接都被减少或压缩至精华时,它就会散发出完美感觉的这种特性,这就是去掉非本质元素的结果。

极少主义向我们证明:无须多余的装饰采用极为简洁的、通常是几何化的形式,只用简洁的手法,就可创作出有活力,高质量的作品。

参考书目

[美]安。麦阿德、杨玮娣译。简约主义[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上官消极。现代住宅空间设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发行所,2002

[西]奥罗拉。奎特、蔡红译。极少主义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极少主义范文篇4

摘要:本文简述当代世界设计潮流,扼要论述了中国与西欧建筑(室内)的历史,概述了极少主义的定义和衡量作品的准则,阐述设计师应立足国情和本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

关键词:极少主义艺术;表现主义;自然主义;生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素质与文化修养的提高。“设计”已完全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古有训之:“一室之不制,何以天下国家为”。室内设计也随之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今世界设计思潮百花齐放,各有其说。有的呼吁“人文主义”;有的遵循“简约主义”;还有的倡导“极少主义”等等。

1极少主义概念。

所谓“极少主义”,起源于60年代北美洲的一场现代雕塑运动。它是在特殊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对一系列压力所产生的反应,尤其是对同时代与运动所形成的艺术风气的批判。如抽象主义、波普艺术及视幻艺术。因此通过大量具有挑战性的彻底的研究和实验,一个多样化的艺术产物浮出水面。其目的在于以“最少”的手段获得“最大”的张力。确切地说,极少主义艺术如同一股绞合的绳索,以简单、基本的几何结构,去掉多余的装饰元素,追求其最基本的成分。因此,所有的引经据典都被排除在外,除了在特殊场合反复出现的实体造型。它的确涉及到连续性生产的工业水准———或是选择原料(既包括传统原料,也包括工业原料),以便与位置、场地、主体、环境等因素建立密切的联系。

“极少主义”与“简约主义”有着不同的概念。

“简约”的宗旨是“以装饰为主”,就是所谓的轻装修重装饰,这是我国近年来人们提出的一种说法。

“极少主义”更讲究线条简洁明快、活泼愉快、庄重大方利于营造气氛,但不失于文化底蕴。

2衡量作品的准则。

衡量一种建筑流派(室内流派)或一件建筑作品(室内作品)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它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简而言之,大凡有生命力的作品,无一不是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具体的说,所有的绘画、雕塑艺术作品几乎都是从建筑中派生出来的,从建筑发展的历史看,那些只凭个人好恶而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才华”而不顾及当时,当地的物质技术条件的设计,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例如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的代表们竟然没有一件可以付诸实施的建筑作品。

虽说建筑(室内)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但它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建筑虽不象绘画雕塑那样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但可以通过它自身的尺度感、体量感、材料的质感、造型、色彩以及建筑(室内)自身的绘画雕塑艺术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是强烈的。当你跨入故宫太和殿的大门之后,首先被巨大的空间尺度所控制,高大耸立的柱子给人以挺拔向上的感觉,精美华丽的彩画不能不使人为之惊叹。然而这种宏伟的艺术效果绝不是随心所欲所能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成功的建筑(室内)设计,无一不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任何一种建筑(室内)形式以及它的装饰艺术手法的形成都取决于它的材料特性,材料特性决定了建筑自身的结构特点,结构特点决定了装饰艺术的形式手法。这就是建筑艺术的一种形式可以久远地流传而不衰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艺术生命力的强大之所在。

材料的更新促进了建筑结构的变化,结构的变化又促进了建筑形式的演变,建筑形式变了,那么它的装饰艺术手法自然也就变了。这就是说新生的事物一定会以强大的生命力去突破传统势力的束缚而创造出新的艺术手法。

建筑的形式变了,室内设计的手法也肯定随着变化。建筑的设计是室内设计的载体,室内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建筑的影响,而建筑也受材料的及工艺的限制。追其根源,当然是由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的文化素质所决定的。

3中国的建筑文化。

中国有着自己的国情及三千年的文化历史。

有世界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有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故宫群建筑,还有祖先留下来的大量保存完好的历代建筑物。随着世界的共同进步,带有中国传统的砖、瓦、木结构逐渐被钢筋混凝土、钢材、玻璃、石才所代替。在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景下,现代设计应运而生,但是有着中国独特文化底蕴的园林怎样与现代建筑挂钩,以及怎样体现中国自己的文化特征不得不引起现代设计师的深思。世界一体化是不是就意味着大众化和新朝化或两者兼之。这就说明现代设计不仅仅只局限于加入建筑符号就符合设计的发展方向,更着重于设计体现的文化底蕴。

原始社会使用大自然的石器工具,夏代有了村落,商代有了城镇,到汉代建筑与家具有了初步特色,直至唐代建筑与室内有了更大的突破,有了一整套严格的建筑与室内的建设模式,明、清两代把建筑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把木材的特性发挥到极点,极具繁缛与华丽。从建立新中国到八十年代建筑与家具趋于简化。虽然在系列中以木材为主,但也有新材料的发现与运用。当代新型材料层出不尽,又具有高超的工艺。建筑与室内设计日渐重要,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设计思潮各有千秋,但哪种思潮是主流,哪种思潮是支流?面临新世纪经贸一体化的呼声日响,世界建筑也随着一体化,世界室内设计也逐步一体化,此时如何保持或体现民族特色?地域不同其环境也不同,造就的人也不同,其文化习惯也都不同,其建筑及室内也应不同。材料可能相同,但形式与空间应有文化与习惯的不同。所以设计的发展方向应与人文与地理与环境与习惯相协调,合理地运用现代材料,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环境与室内居住环境,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

现代材料以钢材、混凝土、玻璃、石才、乳胶漆及现代工业生产的化学材料为主。建筑也由原先的浑厚向简洁明快高耸发展。室内设计也有室内转向室外,以便于接近大自然。空间设计的多样化,装饰繁简、位置的讲究,照明灯光的合理设置,营造气氛颜色的运用,适于人体活动尺寸的调节,以及材料给人的感受等,都能成为影响设计思潮的因素。

4西欧建筑文化。

纵观欧洲建筑历史的发展长河,意大利胜产优质石才,由此而产生了梁板结构的特定形式,建造出无比辉煌的古希腊建筑。火山灰的运用产生了原始的混凝土结构,新的结构创造出大跨度的穹顶建筑,所以宏伟的罗马建筑便诞生了。两河流域的土坯建筑演变成波斯建筑。哥特教堂结构的精美、尺寸的巨大、色彩的迷离神幻唤起人们的激情。巴洛克建筑几乎把装饰艺术发展到极致,创造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动荡的、放荡不羁的、光怪陆离的装饰形象,以至发展到一种病态的装饰艺术。

5极少主义的追求。

从一般意义上说,极少主义艺术的基础是将建筑简化至最基本的成分,如空间、光线、及造型,而非机械地减少、否定,去掉多余的装饰,抑或崇尚清教徒式的生活准则,即使这样,浮浅的阅读概念,依然可能会对预定的外表或一系列准则产生错误的概念(如单调的白色或对空白的迷恋),这将导致过分简化。“极少主义艺术”定义的概念性,使其不得不融入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极少主义艺术的批判眼光对准的是预先确立的概念,与此不同的是,不含任何社会思想体系的极少主义建筑是现代建筑某些方面的补充或延续,它具有极端规范的抽象概念,在当今建筑实践中被广泛的采用,同时也是运用高精密度光洁材料及干净利落的技术线条的典范。它与场地及环境形成强烈的对话———改变并赋予它们以新的个性,并以多重反复作为品质的保证,以达到整体的统一。

“极少主义艺术”的室内设计追求简洁明快,以简洁的线条和几何体来满足功能与气氛的营造。但同时含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建筑与室内设计以“人文主义”为主,引进“自然主义”,追求简洁明快的潮流中,“极少主义艺术”似乎只是一条支流,但不得不承认其有独特的见解,也可以说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某种补充与延续。在它追求质朴的同时也很讲究线条的变化,灯光的照明也极具韵味,有它自身的准则和规律,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6结论

通观历史长河,室内设计的发展虽有其社会背景,也就是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安稳与动乱。更有人为的继承、创造和发展。它遵循着“简单———复杂———简单”这一规律。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中国当今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发展、应着重于中国人文文化,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深究其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宝贵资料,应从中发掘、继承和创造。因此作为设计师必须了解历史、了解本土文化、了解各种材料、了解人体工程学、了解时代技术才能创造出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引导潮流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朱小平。欧洲建筑与装饰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极少主义范文篇5

关键词:当代艺术;设计;流派;创作思维

一、抽象表现主义

以马列维奇、蒙得里安等人开创的抽象主义流派产生于20世纪40到50年代,它的影响十分深远,可以说是二战前对于众多艺术的总结归纳和对于新的艺术试验的源头。抽象主义流派大多数都将艺术家本身的表现手法融入其中,同时也将艺术理念引入,因此比原来的抽象艺术思想更加超前,也因此开始了对于抽象派艺术更深入的探索研究。抽象表现主义的辉煌历史证明了该流派不可小觑的艺术地位,更让美国纽约取代了法国的巴黎成为新的艺术之都,其具有独特的转折性,是当代西方艺术的核心,处于重要地位。尽管在创作时的绘画风格有所不同,但是在绘画理念中却与其他流派不尽相同,都是着力想将传统的观念打破,推崇比较自由的、善于创新的、直观的绘画理念,因此这一理念被罗伯特•科德斯称为“抽象表现主义”,成为了独具一格的流派。

二、波普艺术

随着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波普艺术也随之而来,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艺术领域的智慧,并且取代了抽象表现主义的位置,在很大范围上进行了传播。该流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伦敦产生,由“独立派”的一个团体组织所研究推出,该团体包含有评论家、画家和建筑师,他们热衷于新型的城市文化艺术。该组织的评论家劳伦斯•阿罗威将他们研究的成果冠名为“波普”,是“大众艺术”的简称,产生于大众宣传媒体。劳伦斯•阿罗威认为波普作为一种艺术的风格,主要采用夸张的手法,运用于广告宣传和卡通插画中,对于商业的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之后,又把波普的内容范围扩大到大众影像,并使其成为艺术领域的活动。

三、极少主义

波普的出现风靡一时,随后出现的就是极少主义,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极少主义在70年代时面临着危机,80年代后又精神焕发,在艺术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对建筑和空间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流派的衰败到复兴,足以实现了实践后经验积累的强大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进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的文化不断的出现,从而导致简单的几何体开始受到追捧,极少主义恢复了热度。在设计中,极少主义主要注重对于艺术美的视觉体验,极力地想帮助艺术品摆脱深度的阐释,运用理性来抵御当时的思潮。因此,极少主义不仅在当时很受欢迎,在当今时代也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四、观念艺术

艺术领域的流派层出不穷,从最开始的抽象表现主义到波普艺术,再到极少主义流派,最后发展出现了观念艺术。艺术流派的出现使得艺术远远的脱离了本身的艺术形态,然而观念艺术又进一步的将艺术带领到了一个革命新高度,最终瓦解。观念艺术最开始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展现,后来随着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的出现,使得观念艺术变得更加完善。观念主义是以达达主义和杜尚主义为基本,并且与构成主义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最终形成的。所以,对于观念主义的阐述,首先需要进行艺术知识的了解和整合。

五、结语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看待艺术,会发现当代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联系十分零散,对于当代艺术的进步发展情况并没有受到一定的关注。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西方艺术对于空间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观念上,艺术的观念对于空间设计的理念有着很大影响作用,并且这种影响不是表面的,是更深一层次的影响。相比而言,艺术的语言和创作方法上的影响就是表面上的,是对于视觉感受的影响。在艺术发展的思潮中,波普艺术使得空间设计有了进步,观念主义使得空间设计有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创作思维,让空间设计有了更多的发展范围。在艺术的发展中,层出不穷的流派对空间设计的不断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其发展不断提供动力。艺术语言对于现代艺术有着深远影响,但是相比较而言,当代艺术更多的是在观念上对于空间设计产生深远影响。

极少主义范文篇6

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其在造型、建筑、园林等设计美学上与其它国家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反映人性的美学观——瑕疵美学

瑕疵的美学观,是认为完美是不切实际的意念,转为欣赏残缺的事物,这种美学观强调的是“不完整的状态”也就是在事物不完整或不足的情况下,借由“缺”“拙”来表现美,因为有瑕疵,缺憾或不完美才有余韵的空间来体会感受不足之处,进而延伸、体悟物象传递的观念或涵义,通过观者与物象的互动将这种“不完全”的空白空间加以“完全”。瑕疵因为不完美才更具有人性化,正如禅学所主张的不完全的形式与有瑕疵的状态更能表达精神特性,因为完美的形式容易使人仅仅注意形式本身,而忽略内在的精神。“没有终极”的理念代表着未完成的状态,也因此预留了极大的空间予观者来演绎这个未完成的空间。同时因为不足衍生出无限增进的可能性,带给观者更大的想像空间。

这种“未完成”的设计观念,传达出“设计的开放性”,在这种设计理念中一直存在着正向和反向的思维,设计者面对正反的设计思辨扮演着诠释的角色,注重平衡完成与未完成的状态,并利用不同的正反假设来评估最终完成的形态。在我们长期接受的知识与训练追求完美无暇之际,接受这种从日本文化涵构所衍生的瑕疵美学,使我们能从不同角度及观点去欣赏、学习不同文化所衍生的美学及美学背后的人文思想,进而创造出更体贴人性的设计哲学。

2、极少主义

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论述:“一个物体用尽可能少的结构把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我们说这个物体是简化的。”特征是事物的结构特质,结构特征因总体式样而确定,局部成分的特征越少,其总体结构的特征的数目反而会越多,换言之,局部越简单,整体反而越复杂。这就是“极少主义(Minimalism)”的美学宗旨。即“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

西方这种简单的、功能性的美学精神,与当代日本的设计理念相对照,二者殊途同归。

在这种近乎禅宗的设计理念影响下,日本的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及平面设计产生了独特的美学观。在建筑设计方面,房子的规模一般适中与周围环境共融共生甚至建筑延伸至环境中去。建筑的外观形式也最大限度地与环境相融,体现了“所有事物的和谐价值,都是以自然为基础并顺应自然、与自然共存的和谐之美。”的美学思想。

由于日本环境空间的狭小,同时受禅宗的影响,日本的室内设计表达出对简朴信念的尊崇。简朴的精神体验是清除多余物质回归本质。因而日本室内空间中的视觉符号很精炼,由于被减至最基本元素,因此设计元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就变成设计中的关键,极少主义在室内设计细节上的处理上十分低调,以似无设计中体现出设计感,无声的阐述抽象、无形的难以言传的美学精神。这种方式体现出极少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极少主义用简洁的方式回到了设计的起点,在设计形式的表达上由于去掉了多余的元素,因此无论立体和平面空间的都显现得异常纯净。如同美国建筑师莱特所言:“琐碎的排除“。当物体的所有组成部分,所有细节以及所有连接都被减少或压缩至精华时,它就会拥有这种特性。这就是去掉非本质元素的结果。这种减退的状态促成精炼的形式,将内在特征隐藏在表象的特征上,以最少的元素表现丰盈的内涵意义。其形式表征即呼应了“极少主义”美学观,也体现了日本讲究和谐论与折衷论的形式原则。设计语言能够达到精炼的状态,无疑是艺术层次中的最高表现——恰到好处,任何增减都会破坏它的纯粹之美。精炼的美学不仅是外观表征上的简约,在内在层面的思维中亦传达出一种精炼的思想层次。日本当代的平面设计正是以这种样式在多元化的世界平面设计中独树一帜,一般来说设计者很少以开门见山的明喻方式呈现符号的意义。常借用造型、色彩等设计元素,以暗喻的手法运用符号的观念让观者自行去转译。使得观者借由符号的点状暗示,进而连成线,并由线构成面,最后纵观整个设计的全貌。在设计中出现的诸多隐而不显的设计传达,除了表现传统文化的智能外,更展现了设计师匠心独具的巧思。

3、阴阳美学

日本的阴阳思想来自于中国的宇宙论,其论点就是宇宙间的所有现象以阴阳二元论来加以说明,因为各类事物,现象都具有阴阳两极,且彼此对立,但到达另一极的顶点时即相互转化达到统一的状态,亦宇宙的和谐状态。此极具哲学意念的宇宙观,日本将之运用在设计美学、设计思维上,就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主张。即所谓的均衡与和谐的日本设计美学。阴阳美学是相对两极的和谐论,从理性与感性的角度来解释:理性着重“逻辑、技术与功能”的运作,感性则着重“意象、精神”的塑造,因此可将“理性/感性”的表征延伸为“功能/美学”的对照,并进一步地对应“形随机能而走的设计主张。由于必须兼顾功能与美学上的协调,前者着重“外在的秩序”,后者着重“内在的混沌”,因此阴阳美学亦可称为“折衷美学”。依照阴阳美学的诠释以及形态学的意涵,属于阴性的图案设计,形态以圆形或曲线为设计表征,属于阳性的图案设计,则以直线或以直线所构成的尖锐形态为主,使得日本在处理图案的构成设计与西方有所不同,同样装饰一个以直线构成的表面,西方会倾向水平或垂直的平行分割,以达到平衡的状态。而日本设计家在设计中更倾向于在画面上采用对角线不对称的分割,以留白空间造成对比的丰富性。这种模糊的边界既避免了直接的分界,又使得图案具有视觉动感。

日本的阴阳美学观主张利用对立的两个元素取得和谐的理想状态,极力避免对立的状态的产生。纵贯日本设计中利用表面肌理的光滑与粗糙、造型的曲线与直线、主体与局部的形态呼应,图形与画面留白的配置,都是通过阴阳元素的调和传达出感官之美,使对立状态相互和解。正如日本传统的各类容器、橱柜大多以直线构成,诉求秩序性的理性表征,呈现阳性美学的表征。而这些传统器物的表面由漆器工艺表现,上面缀以细致、精巧的以流畅性曲线构成的图案,呈现高雅、阴柔的阴性美学意象。

当下设计的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但设计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在多元化发展中却随之增强.日本的平面设计用30余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路程。并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就是因为他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强烈的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设计文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佩玲著《和风赏花幕:日本设计的文化性格》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斯蒂芬•贝利、菲利普•加纳著罗筠筠译《20世纪风格与设计》.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极少主义范文篇7

关键词:工业设计艺术与科学设计风格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当中。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工业设计定义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在1980年的巴黎年会上为工业设计下的修正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交叉融汇的科学,涉足了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犹如工业社会的粘合剂,使原本孤立的学科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市场学、美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彼此联系、相互交融,结成有机的统一体,实现了客观地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与主观、能动地进行创造活动的艺术的再度联手。

一、工业设计的发展

工业设计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发挥作用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当时大量工业产品粗制滥造,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设计作为改变当时状况的必然手段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传统的工业设计是指对以工业手段生产的产品所进行的规划与设计,使之与使用的人之间取得最佳匹配的创造性活动。

工业设计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二战后,为了追寻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德国建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HochschuleGestaltungatUlm),重申“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主张。这所学院最大的贡献是系统设计和设计院校同企业挂钩。论文网毕业论文

可以说,从德国开始现代设计以来.第一次有可能把理想的功能主义完令在工业生产上体现出来。美国的设计体系与欧洲设计体系是泾渭分明的。欧洲的设计先由理念切入,然后有明确的设计目标。美国则是做完设计之后才加以总结,与欧洲弥漫着社会民主气息的设计完全不同。美国的设计起源于商业,加之没有社会意识形态为依据,曾经一度跟着市场走。美国虽然缺乏社会思辨,却是非常注重实用并且十分强大的经济动物,它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兼收并蓄、容纳各种积极因素,令自己的设计很快就取得了领先的地位。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日本的设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是日本的设计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转二、现代工业设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行业之间的界限产生模糊。这个现象所受到的最大刺激是设计师遇到问题不能按照产品的类别进行硬性分割。在设计时,他们必须注意设计对象与其它产品之间的关系,必须跨出设计对象的设计范围来考虑问题。如设计杯子,不是单纯地以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或以优美的造型为标准,而要考虑它在什么场合使用,要让杯子能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随着设计师考虑的设计范围日趋增大,出现了以品种分类的边缘的模糊化问题,各类学科也有了互相兼容的现象,即学科的交叉化。这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趋势。

学科交叉化和电脑的冲击对当今的设计是积极因素,它们将促进设计在新的时代面前更快地向好的一面发展。当然,现代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但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追求共性。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产品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后现代主义由建筑设计产生,对严肃的现代设计的负面冲击却是难以估量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极少主义(Minimalism)从近乎混沌的众多流派中脱颖而出,它较之现代主义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感性精神追求,它不仅是一种设计风格,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物质享受为中心的价值观被抛弃了,物欲被淡化了。极少主义追求清心寡欲以换取精神上的高雅与富足。这种思想与靠消费支撑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是格格不入的。极少主义以极少的直线语言来表现丰富的空间形式。它与“兼收并蓄”的后现代主义仍是水火不相容。工业设计产生以来不变的话题“简洁美”又有了一个新的诠释。

三、中国的工业设计

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已具有一定规模。设计人员从业者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设计机构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设计对象也比较广泛如政府机构、信息产业、家具制造业、家电业、医疗业、交通工具等。中国的企业家也认识到,工业设计既不是设计师满足自己表现欲望的东西,更不是简单的设计包装,而是能够提升品牌,促进销售,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设计潮流和设计风格上,中国的工业设计也逐渐与世界接轨,以人为本的设计,绿色设计已经逐渐提上日程。此外结合中国地域特色及民族传统元素的本土化设计也逐步开展起来。但是中国的工业设计发展起步较晚,在新的形势下工业设计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力发展设计教育,推动设计产业化,重视工业设计指导下的技术与管理的重构,才能增强中国工业设计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设计形式,设计风格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没有哪一种流派能够一统天下,也没有什么权威去剥夺某些流派存在的权力。理性与感性是天平的两端,它们谁也不能压倒谁而趋向于某种平衡。最近出现在汽车设计上的“新锋锐”风格就将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流线型与刚挺有力度的“硬线条”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感性认识、理性推理的协调,成为造型设计形式的新引导趋势。总之,当今时代多元化的形式之间只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高科技”转化为“高情感”,“改造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才是未来设计的主题。工业设计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需要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亮之.世界工业设计史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极少主义范文篇8

关键词:工业设计艺术与科学设计风格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当中。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工业设计定义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在1980年的巴黎年会上为工业设计下的修正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交叉融汇的科学,涉足了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犹如工业社会的粘合剂,使原本孤立的学科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市场学、美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彼此联系、相互交融,结成有机的统一体,实现了客观地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与主观、能动地进行创造活动的艺术的再度联手。

一、工业设计的发展

工业设计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发挥作用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当时大量工业产品粗制滥造,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设计作为改变当时状况的必然手段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传统的工业设计是指对以工业手段生产的产品所进行的规划与设计,使之与使用的人之间取得最佳匹配的创造性活动。

工业设计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二战后,为了追寻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德国建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HochschuleGestaltungatUlm),重申“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主张。这所学院最大的贡献是系统设计和设计院校同企业挂钩。论文网毕业论文

可以说,从德国开始现代设计以来.第一次有可能把理想的功能主义完令在工业生产上体现出来。美国的设计体系与欧洲设计体系是泾渭分明的。欧洲的设计先由理念切入,然后有明确的设计目标。美国则是做完设计之后才加以总结,与欧洲弥漫着社会民主气息的设计完全不同。美国的设计起源于商业,加之没有社会意识形态为依据,曾经一度跟着市场走。美国虽然缺乏社会思辨,却是非常注重实用并且十分强大的经济动物,它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兼收并蓄、容纳各种积极因素,令自己的设计很快就取得了领先的地位。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日本的设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是日本的设计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转二、现代工业设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行业之间的界限产生模糊。这个现象所受到的最大刺激是设计师遇到问题不能按照产品的类别进行硬性分割。在设计时,他们必须注意设计对象与其它产品之间的关系,必须跨出设计对象的设计范围来考虑问题。如设计杯子,不是单纯地以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或以优美的造型为标准,而要考虑它在什么场合使用,要让杯子能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随着设计师考虑的设计范围日趋增大,出现了以品种分类的边缘的模糊化问题,各类学科也有了互相兼容的现象,即学科的交叉化。这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趋势。

学科交叉化和电脑的冲击对当今的设计是积极因素,它们将促进设计在新的时代面前更快地向好的一面发展。当然,现代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但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追求共性。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产品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后现代主义由建筑设计产生,对严肃的现代设计的负面冲击却是难以估量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极少主义(Minimalism)从近乎混沌的众多流派中脱颖而出,它较之现代主义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感性精神追求,它不仅是一种设计风格,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物质享受为中心的价值观被抛弃了,物欲被淡化了。极少主义追求清心寡欲以换取精神上的高雅与富足。这种思想与靠消费支撑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是格格不入的。极少主义以极少的直线语言来表现丰富的空间形式。它与“兼收并蓄”的后现代主义仍是水火不相容。工业设计产生以来不变的话题“简洁美”又有了一个新的诠释。

三、中国的工业设计

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已具有一定规模。设计人员从业者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设计机构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设计对象也比较广泛如政府机构、信息产业、家具制造业、家电业、医疗业、交通工具等。中国的企业家也认识到,工业设计既不是设计师满足自己表现欲望的东西,更不是简单的设计包装,而是能够提升品牌,促进销售,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设计潮流和设计风格上,中国的工业设计也逐渐与世界接轨,以人为本的设计,绿色设计已经逐渐提上日程。此外结合中国地域特色及民族传统元素的本土化设计也逐步开展起来。但是中国的工业设计发展起步较晚,在新的形势下工业设计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力发展设计教育,推动设计产业化,重视工业设计指导下的技术与管理的重构,才能增强中国工业设计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设计形式,设计风格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没有哪一种流派能够一统天下,也没有什么权威去剥夺某些流派存在的权力。理性与感性是天平的两端,它们谁也不能压倒谁而趋向于某种平衡。最近出现在汽车设计上的“新锋锐”风格就将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流线型与刚挺有力度的“硬线条”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感性认识、理性推理的协调,成为造型设计形式的新引导趋势。总之,当今时代多元化的形式之间只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高科技”转化为“高情感”,“改造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才是未来设计的主题。工业设计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需要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亮之.世界工业设计史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极少主义范文篇9

工业设计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发挥作用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当时大量工业产品粗制滥造,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设计作为改变当时状况的必然手段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传统的工业设计是指对以工业手段生产的产品所进行的规划与设计,使之与使用的人之间取得最佳匹配的创造性活动。

工业设计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二战后,为了追寻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德国建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HochschuleGestaltungatUlm),重申“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主张。这所学院最大的贡献是系统设计和设计院校同企业挂钩。论文网毕业论文

可以说,从德国开始现代设计以来.第一次有可能把理想的功能主义完令在工业生产上体现出来。美国的设计体系与欧洲设计体系是泾渭分明的。欧洲的设计先由理念切入,然后有明确的设计目标。美国则是做完设计之后才加以总结,与欧洲弥漫着社会民主气息的设计完全不同。美国的设计起源于商业,加之没有社会意识形态为依据,曾经一度跟着市场走。美国虽然缺乏社会思辨,却是非常注重实用并且十分强大的经济动物,它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兼收并蓄、容纳各种积极因素,令自己的设计很快就取得了领先的地位。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日本的设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是日本的设计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二、现代工业设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行业之间的界限产生模糊。这个现象所受到的最大刺激是设计师遇到问题不能按照产品的类别进行硬性分割。在设计时,他们必须注意设计对象与其它产品之间的关系,必须跨出设计对象的设计范围来考虑问题。如设计杯子,不是单纯地以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或以优美的造型为标准,而要考虑它在什么场合使用,要让杯子能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随着设计师考虑的设计范围日趋增大,出现了以品种分类的边缘的模糊化问题,各类学科也有了互相兼容的现象,即学科的交叉化。这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趋势。

学科交叉化和电脑的冲击对当今的设计是积极因素,它们将促进设计在新的时代面前更快地向好的一面发展。当然,现代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但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追求共性。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产品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后现代主义由建筑设计产生,对严肃的现代设计的负面冲击却是难以估量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极少主义(Minimalism)从近乎混沌的众多流派中脱颖而出,它较之现代主义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感性精神追求,它不仅是一种设计风格,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物质享受为中心的价值观被抛弃了,物欲被淡化了。极少主义追求清心寡欲以换取精神上的高雅与富足。这种思想与靠消费支撑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是格格不入的。极少主义以极少的直线语言来表现丰富的空间形式。它与“兼收并蓄”的后现代主义仍是水火不相容。工业设计产生以来不变的话题“简洁美”又有了一个新的诠释。

三、中国的工业设计

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已具有一定规模。设计人员从业者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设计机构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设计对象也比较广泛如政府机构、信息产业、家具制造业、家电业、医疗业、交通工具等。中国的企业家也认识到,工业设计既不是设计师满足自己表现欲望的东西,更不是简单的设计包装,而是能够提升品牌,促进销售,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设计潮流和设计风格上,中国的工业设计也逐渐与世界接轨,以人为本的设计,绿色设计已经逐渐提上日程。此外结合中国地域特色及民族传统元素的本土化设计也逐步开展起来。但是中国的工业设计发展起步较晚,在新的形势下工业设计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力发展设计教育,推动设计产业化,重视工业设计指导下的技术与管理的重构,才能增强中国工业设计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设计形式,设计风格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没有哪一种流派能够一统天下,也没有什么权威去剥夺某些流派存在的权力。理性与感性是天平的两端,它们谁也不能压倒谁而趋向于某种平衡。最近出现在汽车设计上的“新锋锐”风格就将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流线型与刚挺有力度的“硬线条”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感性认识、理性推理的协调,成为造型设计形式的新引导趋势。总之,当今时代多元化的形式之间只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高科技”转化为“高情感”,“改造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才是未来设计的主题。工业设计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需要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亮之.世界工业设计史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柳冠中.工业设计学概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3]张道一.主工业设计全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极少主义范文篇10

关键词:简约主义传统文化朴素

一、引言

简约主义作为当前设计界较为流行的设计手法,正在广泛地影响着国内许多设计师。如今在运用这一手法进行设计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着这一“国际主义”的手法,研究一种与中国国情和具体的设计实例相吻合的有效手段。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在关注“简约主义”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到社会文化环境的体现与营造,使“简约主义”与中国本土的文化发展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中式简约主义”。

二、现代简约主义

(一)定义

所谓简约主义,就是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同时,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以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这样的设计风格,在当今社会,被广泛的运用于各个设计领域。以室内设计为例,简约主义的设计风格已经逐渐超越欧式风格、田园风格,以其简洁时尚易打理的特点而被人们所广泛喜欢。人们经常会说:“简约而不简单”。实际上也是简约主义被社会大众广泛的所接受的一个体现。

简约主义的特点简单点来说,就是“少”。正是因为这个显著的特点,在以前也被人们称为极少主义,或者是减少主义。在设计上的表现就是,能不要的都去掉。但是,相关资料显示,简约主义的出现并不是现在这个时代,但是却在这个时代被人们和设计师广泛的推崇和采用,与目前的社会大环境是分不开的。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渴望一种相对较为简单轻松,但是同时又很有品质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简约主义兴起的重要原因。

(二)产生以及发展

简约主义的前身实际上实际上是减少主义,那时候减少主义的风格特点是:按照“减少、减少、在减少”的原则进行艺术创作。在当时,这种风格在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但是,简约主义作为一种主流设计风格被搬上世界设计的舞台,实际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兴起于瑞典,虽然在之后的10几年,出现了解构主义试图打破这种设计理念,但是,人们渐渐渴望在视觉冲击中寻求宁静和秩序,所以简约风格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精神内容上,都迎合了在这个背景下所产生的新的美学价值观。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简约理念的体现

(一)中国传统简约思想的体现

“简约主义”这一名词来源于西方,但并非只存在于西方。其实简约主义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早已有所体现,而且比西方首次提出“简约主义”的时间还要早得多。比如说我们国家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早就说“少则得,多则惑”。意思就是要把事物的本质加以总结与提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后来的“lessismore”的设计思想与老子他提倡的这种少胜于多的思想是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西方的简约主义只局限于设计,而中国的简约思想则深入到了文化、艺术,甚至是哲学思想的层面,并深深的影响了后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