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1:59:32

灰霉病范文篇1

关键词:番茄灰霉病;发生;防治措施;山区

番茄是人们喜爱的主要蔬菜之一,利用塑料大棚栽培春提早番茄产量高、效益好。岳西县近几年种植面积已超过133.33hm2,由于山区春季雾天多、凹地风力小、空气相对湿度大等独特的气候因素,影响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灰霉病日益严重。笔者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春提早番茄灰霉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1危害症状与发生规律

1.1危害症状

该病可为害花、果、叶和茎。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多为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先被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致果皮呈灰白色、软腐,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果实失水后僵化;叶片染病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轮纹深浅相间,后干枯表面生有灰霉致叶片枯死;茎部染病,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1.2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该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腐生。发育适温20~25℃,最高温31℃,最低温2℃。对湿度要求很高,一般12月至翌年5月,棚内温度20℃左右,持续阴雨或晨雾的天气最易发病。同时,密度过大、郁蔽度高、通风不当、排水不畅都会加快加重此病的发生。

2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2.1.1选用抗病品种。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研究所培育的世纪华冠、北京中研益农种苗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中研958、河南农大豫农种业生产的新星三号、上海合作903等。

2.1.2合理密植。无限生长型品种栽5.25万株/hm2左右,有限生长型品种栽6.00万株/hm2左右。

2.1.3适时抹杈整枝,摘除病叶、病果和病枝。秧苗进入分枝期,对非目标分枝应在晴天及时抹除,改善行间通风条件。当果实叶片或侧枝发病后应在晴天露水干后及时摘除,并集中带出棚外烧毁或深埋,严禁随地乱扔,以免造成人为污染和病菌再传播。

2.1.4强化通风措施。具体方法:一是利用高温控制孢子萌发速度,即晴天上午晚通风,使棚内温度升至31~35℃,并持续15~30min,后再降至20~25℃;二是合理通风排湿,当棚内相对湿度接近90%且温度高时,应延长通风时间。当晨雾天气出现时,应在雾散30min后开始通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保证夜间棚温在14℃以上。

2.1.5加强肥、水管理。基肥应以农家肥为主,一般施优质农家肥450m3/hm2、过磷酸钙450kg/hm2、硫酸钾150kg/hm2。追肥以沼液与硫酸钾复合肥交替使用,控制氮肥用量。浇水都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每浇必透,减少浇水次数。发病初期控制浇水量,杜绝植株夜间结露。

2.2化学防治

2.2.1秧苗处理。定植前1~2d,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秧苗进行透喷,定植苗优中选优。

2.2.2带药沾花。在配好的2,4-D药液中加入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粉剂,进行沾花,使花器着药。

2.2.3初期喷药保护。当叶片初感病时,先摘除病叶,再用50%农利灵(乙稀菌核利)干悬浮剂1.125~1.500kg/hm2加水900kg全株均匀喷雾,最好叶片背面也要喷到。视病情,可按间隔7d连喷2~3次。若遇连续阴雨天气,也可施用烟雾剂,方法是按每100m3空间计算,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250g夜间熏施,隔7d左右重熏1次。

2.2.4科学用药,延缓抗药性。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应尽量控制用药量和施药次数,注重药剂交替及混合使用。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加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加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有利于提高防效,延缓抗药性。参考文献

[1]吕佩珂,刘文珍,段半锁,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

[2]姜巍,王德爽.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2007(8):22.

[3]郑艳敏.番茄灰霉病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瓜菜,2007(2):32.

[4]甘芳.大棚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2(12):25.

[5]王玉堂.棚室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6(12):44.

[6]鲍五元.茄子和番茄灰霉病防治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6(4):32.

[7]薛玉华.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06(10):27.

灰霉病范文篇2

论文摘要阐述山区春提早番茄灰霉病的危害症状与发生规律,并总结出防治措施,即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适时抹杈整枝、强化通风措施、加强肥水管理等农业防治措施,以及秧苗处理、带药沾花、初期喷药保护、科学用药等化学防治措施。

番茄是人们喜爱的主要蔬菜之一,利用塑料大棚栽培春提早番茄产量高、效益好。岳西县近几年种植面积已超过133.33hm2,由于山区春季雾天多、凹地风力小、空气相对湿度大等独特的气候因素,影响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灰霉病日益严重。笔者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春提早番茄灰霉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1危害症状与发生规律

1.1危害症状

该病可为害花、果、叶和茎。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多为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先被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致果皮呈灰白色、软腐,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果实失水后僵化;叶片染病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轮纹深浅相间,后干枯表面生有灰霉致叶片枯死;茎部染病,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1.2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该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腐生。发育适温20~25℃,最高温31℃,最低温2℃。对湿度要求很高,一般12月至翌年5月,棚内温度20℃左右,持续阴雨或晨雾的天气最易发病。同时,密度过大、郁蔽度高、通风不当、排水不畅都会加快加重此病的发生。

2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2.1.1选用抗病品种。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研究所培育的世纪华冠、北京中研益农种苗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中研958、河南农大豫农种业生产的新星三号、上海合作903等。

2.1.2合理密植。无限生长型品种栽5.25万株/hm2左右,有限生长型品种栽6.00万株/hm2左右。

2.1.3适时抹杈整枝,摘除病叶、病果和病枝。秧苗进入分枝期,对非目标分枝应在晴天及时抹除,改善行间通风条件。当果实叶片或侧枝发病后应在晴天露水干后及时摘除,并集中带出棚外烧毁或深埋,严禁随地乱扔,以免造成人为污染和病菌再传播。

2.1.4强化通风措施。具体方法:一是利用高温控制孢子萌发速度,即晴天上午晚通风,使棚内温度升至31~35℃,并持续15~30min,后再降至20~25℃;二是合理通风排湿,当棚内相对湿度接近90%且温度高时,应延长通风时间。当晨雾天气出现时,应在雾散30min后开始通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保证夜间棚温在14℃以上。

2.1.5加强肥、水管理。基肥应以农家肥为主,一般施优质农家肥450m3/hm2、过磷酸钙450kg/hm2、硫酸钾150kg/hm2。追肥以沼液与硫酸钾复合肥交替使用,控制氮肥用量。浇水都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每浇必透,减少浇水次数。发病初期控制浇水量,杜绝植株夜间结露。

2.2化学防治

2.2.1秧苗处理。定植前1~2d,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秧苗进行透喷,定植苗优中选优。

2.2.2带药沾花。在配好的2,4-D药液中加入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粉剂,进行沾花,使花器着药。

2.2.3初期喷药保护。当叶片初感病时,先摘除病叶,再用50%农利灵(乙稀菌核利)干悬浮剂1.125~1.500kg/hm2加水900kg全株均匀喷雾,最好叶片背面也要喷到。视病情,可按间隔7d连喷2~3次。若遇连续阴雨天气,也可施用烟雾剂,方法是按每100m3空间计算,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250g夜间熏施,隔7d左右重熏1次。

2.2.4科学用药,延缓抗药性。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应尽量控制用药量和施药次数,注重药剂交替及混合使用。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加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加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有利于提高防效,延缓抗药性。

参考文献

[1]吕佩珂,刘文珍,段半锁,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

[2]姜巍,王德爽.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2007(8):22.

[3]郑艳敏.番茄灰霉病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瓜菜,2007(2):32.

[4]甘芳.大棚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2(12):25.

[5]王玉堂.棚室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6(12):44.

[6]鲍五元.茄子和番茄灰霉病防治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6(4):32.

[7]薛玉华.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06(10):27.

灰霉病范文篇3

论文摘要阐述山区春提早番茄灰霉病的危害症状与发生规律,并总结出防治措施,即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适时抹杈整枝、强化通风措施、加强肥水管理等农业防治措施,以及秧苗处理、带药沾花、初期喷药保护、科学用药等化学防治措施。

番茄是人们喜爱的主要蔬菜之一,利用塑料大棚栽培春提早番茄产量高、效益好。岳西县近几年种植面积已超过133.33hm2,由于山区春季雾天多、凹地风力小、空气相对湿度大等独特的气候因素,影响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灰霉病日益严重。笔者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春提早番茄灰霉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1危害症状与发生规律

1.1危害症状

该病可为害花、果、叶和茎。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多为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先被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致果皮呈灰白色、软腐,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果实失水后僵化;叶片染病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轮纹深浅相间,后干枯表面生有灰霉致叶片枯死;茎部染病,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1.2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该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腐生。发育适温20~25℃,最高温31℃,最低温2℃。对湿度要求很高,一般12月至翌年5月,棚内温度20℃左右,持续阴雨或晨雾的天气最易发病。同时,密度过大、郁蔽度高、通风不当、排水不畅都会加快加重此病的发生。

2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2.1.1选用抗病品种。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研究所培育的世纪华冠、北京中研益农种苗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中研958、河南农大豫农种业生产的新星三号、上海合作903等。

2.1.2合理密植。无限生长型品种栽5.25万株/hm2左右,有限生长型品种栽6.00万株/hm2左右。

2.1.3适时抹杈整枝,摘除病叶、病果和病枝。秧苗进入分枝期,对非目标分枝应在晴天及时抹除,改善行间通风条件。当果实叶片或侧枝发病后应在晴天露水干后及时摘除,并集中带出棚外烧毁或深埋,严禁随地乱扔,以免造成人为污染和病菌再传播。

2.1.4强化通风措施。具体方法:一是利用高温控制孢子萌发速度,即晴天上午晚通风,使棚内温度升至31~35℃,并持续15~30min,后再降至20~25℃;二是合理通风排湿,当棚内相对湿度接近90%且温度高时,应延长通风时间。当晨雾天气出现时,应在雾散30min后开始通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保证夜间棚温在14℃以上。

2.1.5加强肥、水管理。基肥应以农家肥为主,一般施优质农家肥450m3/hm2、过磷酸钙450kg/hm2、硫酸钾150kg/hm2。追肥以沼液与硫酸钾复合肥交替使用,控制氮肥用量。浇水都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每浇必透,减少浇水次数。发病初期控制浇水量,杜绝植株夜间结露。

2.2化学防治

2.2.1秧苗处理。定植前1~2d,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秧苗进行透喷,定植苗优中选优。

2.2.2带药沾花。在配好的2,4-D药液中加入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粉剂,进行沾花,使花器着药。

2.2.3初期喷药保护。当叶片初感病时,先摘除病叶,再用50%农利灵(乙稀菌核利)干悬浮剂1.125~1.500kg/hm2加水900kg全株均匀喷雾,最好叶片背面也要喷到。视病情,可按间隔7d连喷2~3次。若遇连续阴雨天气,也可施用烟雾剂,方法是按每100m3空间计算,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250g夜间熏施,隔7d左右重熏1次。

2.2.4科学用药,延缓抗药性。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应尽量控制用药量和施药次数,注重药剂交替及混合使用。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加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加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有利于提高防效,延缓抗药性。

参考文献

[1]吕佩珂,刘文珍,段半锁,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

[2]姜巍,王德爽.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2007(8):22.

[3]郑艳敏.番茄灰霉病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瓜菜,2007(2):32.

[4]甘芳.大棚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2(12):25.

[5]王玉堂.棚室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6(12):44.

[6]鲍五元.茄子和番茄灰霉病防治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6(4):32.

[7]薛玉华.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06(10):27.

灰霉病范文篇4

1寄主及其为害症状

灰霉病可为害50种以上的草本、木本花卉,如:丽格海棠、仙客来、瓜叶菊、蝴蝶兰、一品红、牡丹、翠菊、山茶、菊花、秋海棠、大丽花、天竺葵、唐菖蒲等。灰霉病为害花卉叶片、花、花梗、叶柄以及嫩茎,也为害果实。受害叶片往往在叶缘或叶尖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并不断向叶片中心扩展,湿度大时造成褐色腐烂,其上长满灰色霉状物;湿度低时,因花卉种类不同,病部呈褐色、浅褐色、枯黄色等干枯状。花瓣上症状也因花卉种类不同,可出现褐色、浅褐色、白色等水渍状斑块,继而腐烂。嫩茎或含水量高的茎上出现褐色斑块,温湿度合适,病斑扩展很快,病部腐烂,枝、茎折断或倒伏,病部以上部分萎蔫、枯萎死亡,发病严重时整株死亡。在高温条件下,病部长出灰色霉状物是灰霉病在各种花卉上的共同特征,也是该病的重要症状。

2病原菌及发生特点

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属半知菌灰葡萄孢属真菌,病部出现的灰苞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及菌核附着在病残体上,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该菌发育温度最高32℃,最低4℃,适宜温度18~23℃,相对湿度要求保持90%以上。

病部所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是再侵染的主要病源,温暖、潮湿是灰霉病流行的主要条件。成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棚室滴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病菌对花器及叶片致病力较强,主要通过植株伤口侵染,也可由开败的花器、坏死组织和表皮直接侵染引起发病。空气湿度大时,病害发展迅速;空气干燥,发展缓慢,灰霉少;花盆放置过密、通风不良的温室中发生严重;氮肥过多、植株组织嫩弱,发病重。

3防治措施

3.1基质消毒,减少侵染源

无论花卉是园栽还是盆栽,均要求土壤用无病新土,或对盆土消毒,随时清除病花、病叶、病株等残体,并集中进行高温堆沤或深埋。用种球、种苗种植的,种植前先剔除病株,用0.3%~0.5%的硫酸铜浸0.5h,然后水洗晾干后再种植。

3.2加强田间管理

定植时施足底肥,尽量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以保持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盆花管理要注意通风透光,花盆之间应留有充分的空间,浇水要见干见湿,盆土不宜过湿,防止积水。大田同样要注意植株间的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管理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植株的伤口,防止病菌侵人。

3.3高温控病

灰霉病菌在高于32℃条件下停止生长发育和侵染。利用这一原理,在保护地栽培中可以通过提高温度来控制病菌的发育和侵染。一般采取上午迟放风,使大棚和温室内温度提高到31~33℃,超过33℃开始放风。如果近中午时仍在25℃以上,可以继续放风,但下午温度需要维持在20~25℃,降至20℃必须关闭通风口,使夜间温度保持在15~17℃之间。如果掌握好该方法,可以起到不用药而防治灰霉病的目的。

3.4药剂防治

此病的防治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应以预防为主,可以抓准时机进行叶面喷药,也可以熏蒸、施粉尘预防病害发生。

(1)发病前和发病初期,用1∶1∶200波尔多液喷洒,每15d喷施1次。

(2)发病后及时剪除病叶,并喷洒药剂进行防治。有效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异菌豚可湿性粉剂(扑海因)1000~1500倍液,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万霉灵)10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这些药剂均为保护性杀菌剂,喷药应细致周到。用药时间最好在上午9时以后,并避免高温和阴雨天气用药。在喷药时,宜多种药剂交替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

灰霉病范文篇5

论文摘要:摘除番茄幼果上的残留花瓣和柱头降低了灰霉病菌的初侵染点,再辅以施用适当农药压低苗期和开花前期病情,能有效防治番茄果实的灰霉病。该项技术防治目标明确、成本低、无公害,建议在生产上大力推广。

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引起的番茄重要病害。该病主要危害番茄果实,首先侵染花瓣和柱头,进而向果蒂、果柄、果脐和果实的腹部扩展,最后蔓延到果实的其它部位。近年来,随着保护地番茄大量种植,番茄灰霉病日趋严重,一般年份损失20%左右,病重年份50%以上,已成为保护地番茄生产的一个制约因素。由于目前尚没有发现抗灰霉病的材料和品种,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防控其危害。但由于灰霉菌具有繁殖速度快、遗传变异大和适应性高的特性,生产上频繁施药,导致病菌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越来越差,且化学农药残留量较大,污染严重。

为了探索无公害番茄生产技术,针对番茄灰霉病的危害和侵染特点,笔者于2006年进行了摘除番茄幼果上残留花瓣及柱头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试验研究,现小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点和材料

试验于2006年3月上旬至6月中旬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生物工程分院园艺场进行。

供试作物为结果期大棚番茄,品种为中杂9号。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处理①:2,4-D蘸花7~10天后摘除番茄幼果上残留花瓣和柱头,不施药;处理②:常规喷药,从3月中旬起,每隔7~10天,喷施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万霉灵1000倍液,共7次;处理③:2,4-D+50%速克灵粉剂1000倍液蘸花7~10天后摘除番茄幼果上残留花瓣和柱头,不施药;处理④(CK):不摘除番茄幼果上残留花瓣和柱头,不施药。

以上各处理在试验期间不另施杀菌剂,其它田间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

各处理小区面积25m2(5m×5m),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从3月下旬起至5月16日,在番茄灰霉病的主要发生期每隔5天用5点取样法检查各处理小区病果数并摘除各小区所有病果,检查时每小区随机固定5点,每点4株,合计每小区20株,统计全程病果数和采收的好果数,计算病果率和防治效果。

1.3防治成本核算

在番茄盛花期随机抽样摘除100个幼果上的残留花瓣和柱头,记录所需时间,再根据667m2采摘果实数,折算其所需工本,比较各处理的防治成本。

2结果与分析

2.1摘除残留花瓣及柱头防治效果

试验表明,①、②、③三种处理均能有效控制番茄灰霉病的病情发展,处理①各小区在病害主要发生期(3月25日至5月20日)的全程病果率为5.17%~10.15%,平均为8.96%;处理②各小区全程病果率为6.32%~10.10%,平均为8.70%;处理③各小区全程病果率为3.63%~7.89%,平均为5.72%,CK各小区全程病果率为38.17%~57.33%,平均为49.66%(详见表)。处理①和处理②的防治效果经LSD法检验后没有显著差异,说明采用摘除花瓣及柱头法防治番茄灰霉病已达到一般杀菌剂的效果,处理③的防治效果显著,已达88.48%。

2.2摘除残留花瓣及柱头防治成本分析

根据测试,摘除667m2幼果上的残留花瓣约需8个工,以每工25元计,合计成本200元;而采用常规施用农药方法防治,一般每茬用药约6~7次,667m2需2.5~3个工,以每工50元计,折合人民币125~150元,加上农药成本89~100元,其防治成本略高于摘除残留花瓣和柱头的防治成本。

灰霉病范文篇6

关键词:宣木瓜灰霉病;危害症状;发病特点;防治措施

宣木瓜是蔷薇科木瓜属灌木,其果入药。宣木瓜产自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是著名的中药材。明医学家李时珍在其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第三十三卷·果部木瓜篇中记载:“木瓜处处有之,唯宣城者佳”。近几年,宣州区把宣木瓜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现全区营造宣木瓜丰产林1200hm2。然而,大面积木瓜林的形成也给病虫害提供了滋生场所。在进行宣木瓜苗木培育及木瓜林栽培管理过程中,发现木瓜的苗木和成林木瓜树的嫩梢感染一种病害,经鉴定为灰霉病。据笔者观察,木瓜受此病危害普遍,且逐年加重。为此,开展了防治研究,现将其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一、危害症状

1.1苗木受害症状

病害侵染苗木嫩茎及嫩叶。叶部感病自叶脉开始,造成整叶或半片叶片凋萎,失水如水烫一般。苗木茎杆以地表受害最重,病斑初为淡褐色小点,随着嫩茎长粗病斑扩大,当病斑扩大至嫩茎一周时苗木地上部分死亡,整株立枯,遇阴雨天气从病斑处长出灰褐色霉状病原子实体。

1.2大树受害症状

病原主害新生嫩梢、嫩叶、花瓣及幼果。病斑先为褐色小点,当扩大至茎干一周时即形成枯梢。另外,木瓜的花、幼果也能感病。在潮湿的条件下,从病斑、病叶、病梢及残花嫩果上长出一层灰褐色霉层即病原子实体。

二、病原

灰霉病病原的无性世代为BotrytiscinereaPer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丝孢科葡萄孢属。分生孢子梗大小为(280~550)μm×(12~24)μm,丛生灰褐色。分生孢子亚球形或卵形在(9~15)μm×10μm之间。

三、流行规律及发病特点

病原以菌丝、孢子和菌核在木瓜的枯枝落叶层中及土壤里越冬,借气流、雨水传播,3月份侵入木瓜的幼嫩组织,以后再次侵染其他木瓜苗木或木瓜树的嫩枝。温、湿度是木瓜灰霉病发生与感染的首要条件。当气温在15℃左右且土壤湿润时病原的分生孢子开始侵入木瓜幼嫩组织。一般苗圃用塑料拱棚或地膜覆盖育苗,棚内温度高、湿度大,极易感染;苗木过密,生长纤细,木质化程度低感病严重;木瓜林光照不足,低温潮湿和长时间阴雨易造成灰霉病流行。

四、防治措施

4.1苗木防治措施

(1)圃地选择。选择易排易灌的农田或旱地作圃地,忌重茬地。

(2)圃地消毒。用溴甲烷20mL/m2对土壤进行处理。

(3)冬季播种、拱棚育苗促早出苗,适时间苗,合理稀植,留苗30~40株/m2,促进苗木早木质化,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4)多施基肥,少用氮肥作追肥。

(5)晴天揭棚,雨前盖棚,保持通风透光,降低棚内湿度、温度,使环境利于苗木生长而不利病菌滋生,及时清除病株,防止病原扩散传播。

(6)药剂防治。苗木出土时用等量式波尔多液喷雾,每7d喷1次,用药2~3次;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或苯来特1000倍液,每隔10d喷雾1次,连续用药3~4次。

4.2木瓜林防治措施

(1)造林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易排易灌、土层肥沃、光照充足的林地造林。山洼积水处,要采用暗沟或明沟排水、高垄沥水。造林密度以3000株/hm2为宜。公务员之家:

(2)适时修剪。木瓜林培育要适时修剪,控制木瓜冠幅和剪去过密枝、重叠枝,以利木瓜林通风透光。

(3)冬季清园。修剪老弱病枝,及时清理林地里的病死枝、病残果及枯叶堆积焚烧;深翻林地深埋病原,减少病原越冬基数。

(4)药剂防治。冬季用石硫合剂对木瓜树和林地喷雾1次杀灭病原,早春在木瓜萌发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苯来特10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交互使用,每隔7~10d喷雾1次,共用药4~5次,控制病原扩散。

(5)周边环境治理。灰霉病可侵染多种树木和农作物,在开展木瓜灰霉病防治时还要顾及周边林木和农作物的防治,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玉洲,张家俊,邢开贵,等.安徽省木本药用植物害虫发生与危害记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380-384.

[2]吴红,魏伟,吴成义.木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62-64.

[3]施再喜.宣木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1(5):56-57.

[4]何家宝,李程斌,郑艳,等.地道药材宣木瓜产区病虫害调查初报[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8(1):7-9.

灰霉病范文篇7

关键词:番茄灰霉病;发生;防治措施;山区

番茄是人们喜爱的主要蔬菜之一,利用塑料大棚栽培春提早番茄产量高、效益好。岳西县近几年种植面积已超过133.33hm2,由于山区春季雾天多、凹地风力小、空气相对湿度大等独特的气候因素,影响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灰霉病日益严重。笔者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春提早番茄灰霉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1危害症状与发生规律

1.1危害症状

该病可为害花、果、叶和茎。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多为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先被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致果皮呈灰白色、软腐,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果实失水后僵化;叶片染病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轮纹深浅相间,后干枯表面生有灰霉致叶片枯死;茎部染病,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1.2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该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腐生。发育适温20~25℃,最高温31℃,最低温2℃。对湿度要求很高,一般12月至翌年5月,棚内温度20℃左右,持续阴雨或晨雾的天气最易发病。同时,密度过大、郁蔽度高、通风不当、排水不畅都会加快加重此病的发生。

2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2.1.1选用抗病品种。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研究所培育的世纪华冠、北京中研益农种苗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中研958、河南农大豫农种业生产的新星三号、上海合作903等。

2.1.2合理密植。无限生长型品种栽5.25万株/hm2左右,有限生长型品种栽6.00万株/hm2左右。

2.1.3适时抹杈整枝,摘除病叶、病果和病枝。秧苗进入分枝期,对非目标分枝应在晴天及时抹除,改善行间通风条件。当果实叶片或侧枝发病后应在晴天露水干后及时摘除,并集中带出棚外烧毁或深埋,严禁随地乱扔,以免造成人为污染和病菌再传播。

2.1.4强化通风措施。具体方法:一是利用高温控制孢子萌发速度,即晴天上午晚通风,使棚内温度升至31~35℃,并持续15~30min,后再降至20~25℃;二是合理通风排湿,当棚内相对湿度接近90%且温度高时,应延长通风时间。当晨雾天气出现时,应在雾散30min后开始通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保证夜间棚温在14℃以上。

2.1.5加强肥、水管理。基肥应以农家肥为主,一般施优质农家肥450m3/hm2、过磷酸钙450kg/hm2、硫酸钾150kg/hm2。追肥以沼液与硫酸钾复合肥交替使用,控制氮肥用量。浇水都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每浇必透,减少浇水次数。发病初期控制浇水量,杜绝植株夜间结露。

2.2化学防治

2.2.1秧苗处理。定植前1~2d,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秧苗进行透喷,定植苗优中选优。

2.2.2带药沾花。在配好的2,4-D药液中加入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粉剂,进行沾花,使花器着药。

2.2.3初期喷药保护。当叶片初感病时,先摘除病叶,再用50%农利灵(乙稀菌核利)干悬浮剂1.125~1.500kg/hm2加水900kg全株均匀喷雾,最好叶片背面也要喷到。视病情,可按间隔7d连喷2~3次。若遇连续阴雨天气,也可施用烟雾剂,方法是按每100m3空间计算,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250g夜间熏施,隔7d左右重熏1次。

2.2.4科学用药,延缓抗药性。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应尽量控制用药量和施药次数,注重药剂交替及混合使用。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加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加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有利于提高防效,延缓抗药性。参考文献

[1]吕佩珂,刘文珍,段半锁,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

[2]姜巍,王德爽.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2007(8):22.

[3]郑艳敏.番茄灰霉病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瓜菜,2007(2):32.

[4]甘芳.大棚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2(12):25.

[5]王玉堂.棚室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6(12):44.

[6]鲍五元.茄子和番茄灰霉病防治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6(4):32.

[7]薛玉华.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06(10):27.

灰霉病范文篇8

关键词:番茄灰霉病;发生;防治措施;山区

番茄是人们喜爱的主要蔬菜之一,利用塑料大棚栽培春提早番茄产量高、效益好。岳西县近几年种植面积已超过133.33hm2,由于山区春季雾天多、凹地风力小、空气相对湿度大等独特的气候因素,影响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灰霉病日益严重。笔者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春提早番茄灰霉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1危害症状与发生规律

1.1危害症状

该病可为害花、果、叶和茎。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多为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先被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致果皮呈灰白色、软腐,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果实失水后僵化;叶片染病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轮纹深浅相间,后干枯表面生有灰霉致叶片枯死;茎部染病,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1.2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该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腐生。发育适温20~25℃,最高温31℃,最低温2℃。对湿度要求很高,一般12月至翌年5月,棚内温度20℃左右,持续阴雨或晨雾的天气最易发病。同时,密度过大、郁蔽度高、通风不当、排水不畅都会加快加重此病的发生。

2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2.1.1选用抗病品种。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研究所培育的世纪华冠、北京中研益农种苗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中研958、河南农大豫农种业生产的新星三号、上海合作903等。

2.1.2合理密植。无限生长型品种栽5.25万株/hm2左右,有限生长型品种栽6.00万株/hm2左右。

2.1.3适时抹杈整枝,摘除病叶、病果和病枝。秧苗进入分枝期,对非目标分枝应在晴天及时抹除,改善行间通风条件。当果实叶片或侧枝发病后应在晴天露水干后及时摘除,并集中带出棚外烧毁或深埋,严禁随地乱扔,以免造成人为污染和病菌再传播。

2.1.4强化通风措施。具体方法:一是利用高温控制孢子萌发速度,即晴天上午晚通风,使棚内温度升至31~35℃,并持续15~30min,后再降至20~25℃;二是合理通风排湿,当棚内相对湿度接近90%且温度高时,应延长通风时间。当晨雾天气出现时,应在雾散30min后开始通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保证夜间棚温在14℃以上。

2.1.5加强肥、水管理。基肥应以农家肥为主,一般施优质农家肥450m3/hm2、过磷酸钙450kg/hm2、硫酸钾150kg/hm2。追肥以沼液与硫酸钾复合肥交替使用,控制氮肥用量。浇水都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每浇必透,减少浇水次数。发病初期控制浇水量,杜绝植株夜间结露。

2.2化学防治

2.2.1秧苗处理。定植前1~2d,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秧苗进行透喷,定植苗优中选优。

2.2.2带药沾花。在配好的2,4-D药液中加入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粉剂,进行沾花,使花器着药。

2.2.3初期喷药保护。当叶片初感病时,先摘除病叶,再用50%农利灵(乙稀菌核利)干悬浮剂1.125~1.500kg/hm2加水900kg全株均匀喷雾,最好叶片背面也要喷到。视病情,可按间隔7d连喷2~3次。若遇连续阴雨天气,也可施用烟雾剂,方法是按每100m3空间计算,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250g夜间熏施,隔7d左右重熏1次。

2.2.4科学用药,延缓抗药性。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应尽量控制用药量和施药次数,注重药剂交替及混合使用。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加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加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有利于提高防效,延缓抗药性。参考文献

[1]吕佩珂,刘文珍,段半锁,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第二版)[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

[2]姜巍,王德爽.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2007(8):22.

[3]郑艳敏.番茄灰霉病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瓜菜,2007(2):32.

[4]甘芳.大棚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2(12):25.

[5]王玉堂.棚室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6(12):44.

[6]鲍五元.茄子和番茄灰霉病防治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6(4):32.

[7]薛玉华.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06(10):27.

灰霉病范文篇9

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是温室蔬菜生产中常发性的3种重要病害,近几年来,随着各地温室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日趋严重。如何有效防治以上几种病害,保证蔬菜生产安全,已成为当前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课题。

1霜霉病

霜霉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真菌侵染所致,病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83%以上,叶面有水滴或水膜。在阿克苏地区1年在温室中有2次发病高峰期,一次是10~11月,即扣棚初期,另一次是2月下旬至4月中旬,即气温回升到揭棚前。目前在生产中对霜霉病主要采用甲霜灵、恶霉灵、苯霜灵、甲呋酰胺等苯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但近年来随着病害的发展已对甲霜灵(瑞毒霉)、恶霉灵(杀毒巩)、苯霜灵、甲呋酰胺等苯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出现高度抗性,防效已下降到保护剂的水平,在生产上建议推广霜霉威、霜脲氰、烯酰吗啉、氟吗啉等具有良好防效的新药剂。另外,长期连续使用单一的内吸性杀菌剂,易导致病菌产生抗性,因此建议把内吸性杀菌剂与代森锰锌、铜制剂等保护剂复配,可具有提高防效、扩大杀菌谱、延长药效期、延缓抗性产生等多重作用,但复配剂易对温室作物产生药害,应慎用。大田作物的苗期也应慎用,以确保安全。

2白粉病

白粉病是蔬菜常发生的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病菌侵染适温10~15℃,分生孢子的发芽和侵入适宜相对湿度90%~95%,但无水或低湿也可发芽侵入,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病害极易流行。特别是在保护地栽培的条件下,近年来温室白粉病发展迅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逐年加重,温室发生危害期一次是9~11月中旬,另一次是3月底至6月,当前在生产中发病时主要使用的25%粉锈宁对白粉病无任何治疗和铲除作用,同时在瓜类作物上使用粉锈宁应慎用,建议在发病时用12.5%烯唑醇1000倍液,或45%烯唑酮1000倍液、10%世高可湿性微粒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效果较好。3灰霉病

灰霉病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温室新上升的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病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0~23℃,并且随着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大,一般温室相对湿度在60%~70%,平均发病率为11.4%;相对湿度在70%~80%,平均发病率为17.3%;相对湿度在80%~90%,平均发病率为23.6%;而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温室,平均发病率高达45.6%。在阿克苏地区的温室中其发生高峰期为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从栽培技术来看,高垄栽培、全膜覆盖、膜下滴灌或暗灌,因其灌水量和蒸发量小,温室相对湿度一般可控制在70%以下,发病率较低,而末覆膜、明沟灌溉的温室,相对湿度一般都大于70%,发病率相对较高。对灰霉病目前尚无抗灰霉病的品种和种质资源,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防治来控制。灰霉病菌对常用的苯并咪唑类(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来特)、二甲酰来胺类(如速克灵、扑海因、农利灵)、N-苯氨基甲酸酯类(如乙霉威)等杀菌剂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抗药性。发病初期建议使用新型杂环类杀菌剂45%扑霉灵1500~20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另外,可在沾花时加入0.1%速克灵进行局部施药也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4叶霉病

灰霉病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随着各地温室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病害日趋严重。由于多年来反复使用几种农药,病菌已对农药产生抗性。针对温室蔬菜生产中常发性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叶霉病,提出了比较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方法。

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是温室蔬菜生产中常发性的3种重要病害,近几年来,随着各地温室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日趋严重。如何有效防治以上几种病害,保证蔬菜生产安全,已成为当前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课题。

1霜霉病

霜霉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真菌侵染所致,病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83%以上,叶面有水滴或水膜。在阿克苏地区1年在温室中有2次发病高峰期,一次是10~11月,即扣棚初期,另一次是2月下旬至4月中旬,即气温回升到揭棚前。目前在生产中对霜霉病主要采用甲霜灵、恶霉灵、苯霜灵、甲呋酰胺等苯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但近年来随着病害的发展已对甲霜灵(瑞毒霉)、恶霉灵(杀毒巩)、苯霜灵、甲呋酰胺等苯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出现高度抗性,防效已下降到保护剂的水平,在生产上建议推广霜霉威、霜脲氰、烯酰吗啉、氟吗啉等具有良好防效的新药剂。另外,长期连续使用单一的内吸性杀菌剂,易导致病菌产生抗性,因此建议把内吸性杀菌剂与代森锰锌、铜制剂等保护剂复配,可具有提高防效、扩大杀菌谱、延长药效期、延缓抗性产生等多重作用,但复配剂易对温室作物产生药害,应慎用。大田作物的苗期也应慎用,以确保安全。

2白粉病

白粉病是蔬菜常发生的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病菌侵染适温10~15℃,分生孢子的发芽和侵入适宜相对湿度90%~95%,但无水或低湿也可发芽侵入,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病害极易流行。特别是在保护地栽培的条件下,近年来温室白粉病发展迅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逐年加重,温室发生危害期一次是9~11月中旬,另一次是3月底至6月,当前在生产中发病时主要使用的25%粉锈宁对白粉病无任何治疗和铲除作用,同时在瓜类作物上使用粉锈宁应慎用,建议在发病时用12.5%烯唑醇1000倍液,或45%烯唑酮1000倍液、10%世高可湿性微粒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3灰霉病

灰霉病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温室新上升的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病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0~23℃,并且随着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大,一般温室相对湿度在60%~70%,平均发病率为11.4%;相对湿度在70%~80%,平均发病率为17.3%;相对湿度在80%~90%,平均发病率为23.6%;而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温室,平均发病率高达45.6%。在阿克苏地区的温室中其发生高峰期为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从栽培技术来看,高垄栽培、全膜覆盖、膜下滴灌或暗灌,因其灌水量和蒸发量小,温室相对湿度一般可控制在70%以下,发病率较低,而末覆膜、明沟灌溉的温室,相对湿度一般都大于70%,发病率相对较高。对灰霉病目前尚无抗灰霉病的品种和种质资源,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防治来控制。灰霉病菌对常用的苯并咪唑类(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来特)、二甲酰来胺类(如速克灵、扑海因、农利灵)、N-苯氨基甲酸酯类(如乙霉威)等杀菌剂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抗药性。发病初期建议使用新型杂环类杀菌剂45%扑霉灵1500~20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另外,可在沾花时加入0.1%速克灵进行局部施药也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