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3:40:54

荒漠范文篇1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大致可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温暖期气候温热,水草增加;寒冷期气候干凉,风力强劲。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无论是干旱的西北地区,还是多水的西南地区,都曾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如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关中连年大旱,百姓流亡殆尽,出现“人相食”的悲剧。再如1983年4月27日,沙暴吹袭陕北,顿时天地昏黑,伸手不见五指。在野外耕牧的农民来不及躲避,或迷路失足,或为狂风卷起,或被沙尘窒息,死伤者多达数十人。水灾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就意味着地力下降,开始向荒漠化的方向发展。旱灾的后果是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发。而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给。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如果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土壤发育成干旱土时,植物便会干枯死亡。而当土壤上层长期处于干燥状态,植被衰败以后,就容易受到风蚀破坏,从而出现沙漠化。地下水位越深,荒漠化的可能性越大,植被越少,荒漠化等级越高。风灾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更为明显。风是沙漠扩展的原动力,地表一旦失去植被保护就会受到风蚀。在风蚀的作用下,地表的枯枝落叶层、粗腐殖质层、腐殖质层、泥炭层、盐聚层逐渐被风吹掉,形成光板地。当风沙流作用于裸露的地表时,会产生线状风蚀擦痕,擦痕加深,形成略微凸起的土墩与风蚀线状凹地。随着风蚀作用的不断发展,光板地演变成风蚀劣地,被吹蚀的物质形成风沙流。当风沙流速度降低或遇到障碍时,所挟沙尘下落堆积,受不同风向的影响而形成各种类型的沙丘,从而使该地变成沙漠景观。

从社会方面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历史时期在西部的许多地区都曾发生过滥垦滥牧的事。滥垦主要发生在西部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农牧交错地带,其结果往往与土地荒漠化相联系。如在塔里木河上游的阿拉尔地区,1959年至1996年,耕地面积从22870.6公顷发展到37691.7公顷,增加14821.1公顷。同期下游阿拉干地区沙漠化土地则由137120公顷发展到149420公顷,增加12307公顷。而塔里木河下游的铁干里克农耕区1970年后因缺水灌溉被迫弃耕的16600公顷土地已经沙化。滥牧主要发生于草原区,其结果也与草场退化联系在一起。如内蒙古的锡盟草原在20世纪80年代放牧超载15.4%。由于放牧过度,导致大量草场严重退化,迫使175户牧民迁往他乡。这样的事例在史籍中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由于滥垦滥牧、毁坏森林、草原的事件时有发生,其后果是森林和草原不断缩减,有些地方甚至成为濯濯童山。这种情况在黄土高原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黄土高原地区曾经存在过大片的森林和草原。在原始社会末期,黄土高原东南部、秦岭山脉、中条山、吕梁山、豫西诸山及渭河、涑汾河、伊洛河诸平原都属于森林地带,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则属于草原地带或森林草原地带。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黄土高原的平原河谷地带逐渐被开垦成农田,平原河谷地带的森林随之缩减。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农业区的扩大,平原地区规模较大的森林逐渐消失,除关中地区的上林苑中尚有较多林木外,其他平原上已经很少有森林的记载。平原地区的森林消失以后,陇山以西、秦岭、晋西北诸山及阴山山脉的森林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和草原继续缩小。到了宋代,秦岭、陇山、黄龙山、岚州、石州、汾州等地的林木被大量破坏。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和草场进一步缩小。由于大量屯田,过度开垦,加之滥砍滥伐,平原地带自不必言,丘陵和山区的森林也迅速减少。陕北地区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黄陵、洛川、富县、延安、延长、宜川等县的某些山区。据说在周至至洋县的300里间,砍伐林木的人经常不下数万。如此乱伐,自然对森林的存在构成巨大的威胁。此外,清代对河套等地的大规模开垦,不仅使草原面积越来越小,而且也使畜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耕区的植被大量减少。据民国《横山县志》讲,“草地仅十之二三”。森林和草场的毁灭,使土壤失去了应有的屏障,不仅难以含养水分,而且在风力、水力侵蚀的作用下日益退化,甚至就地起沙。这两个原因互为表里,恶性循环,使土地荒漠化情况愈演愈烈,不少地方因此变成了沙漠。

此外,对水资源使用不当也曾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如塔里木河两岸在汉、唐时期曾有不少规模较大的城镇,天然植被良好,农业发达,但过度开垦用水,使河流萎缩,水系变迁,从而导致大片土地荒漠化,昔日繁荣的城镇也相继沦为废墟。土地荒漠化严重地制约着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治理荒漠化的土地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当务之急。

荒漠范文篇2

论文摘要:从育苗、苗木出圃、造林地选择、造林和抚育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梭梭荒漠造林技术,以期为人工梭梭林建设提供参考。

梭梭是防风固沙、改善沙漠戈壁环境的优良树种,也是人工固沙造林的先锋树种,人工栽植的梭梭生长速度快,防风固沙效果好,在荒漠地区无需灌溉,能够自然生长成林。现将梭梭荒漠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1育苗

1.1选择苗圃地

培育梭梭可建临时苗圃,每年更换苗圃地;也可建固定苗圃,但要设置轮换区。苗圃地要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便于灌溉的沙质土壤。

1.2整地

苗圃地要深翻,然后整平,耙耱,于10月5日前后灌足底水。

1.3播种

1.3.1播种时间。梭梭播种可在春季进行,也可在秋季进行。春播应在早春白天地表5~10cm厚土层解冻时进行,但在北疆地区,此时积雪融化,土壤湿度大,影响播种质量和覆土,造成出苗不匀不齐,费工费时。因此,在北疆地区宜采用秋播。秋季播种应根据天气情况,在晚秋封冻前进行,一般在11月5日前后,播种前轻耙浅耙苗圃地,耙地深度掌握在3cm左右,不能过深。

1.3.2播种量。播种量应根据种子纯度确定,一般纯度较高的情况下,播种量为37.5~45.0kg/hm2;但若是自己采种,纯度不高,应加大播种量(近几年,新湖农场是自己采种,播种量为60~75kg/hm2)。

1.3.3播种方法。采用开沟条播,即用开沟器人工开沟,深度3cm,把种子撒在沟内,行距30cm,然后用扫帚顺沟左右轻扫,覆土厚度0.5~1.0cm,覆土不能过厚,否则影响出苗。

1.4苗期管理

1.4.1灌水。梭梭育苗,苗期不能多灌水,否则易得立枯病,造成苗木死亡。一般情况下,头一年灌足底水,苗木从出土到冬前休眠,整个生长期不需要灌水,能够正常生长。

1.4.2定苗。当苗木生长比较稳定时,要及时间苗,留强去弱,播种行上1m均匀留苗20株左右,保苗60万株/hm2左右。

1.4.3田间管理。出苗后要及时除草,结合除草进行松土保墒,松土深度3~4cm。进入6月,每隔10~15d喷洒粉锈宁等药剂防治白粉病。

2苗木出圃

2.1起苗

在苗木休眠期进行。若春季造林,起苗应根据土壤解冻情况进行,越早越好;若秋季造林,起苗应根据封冻时间和造林时间确定,不能过早。起苗前,在苗木进入休眠期后,即10月10日左右,应当适量灌水,保证土壤湿度,以利于起苗;否则,土壤过干,起苗困难,伤根严重。

2.2分级

起出的苗木应按照苗木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分出I、II级苗木用于造林,III级以下苗木不能用于造林。

2.3假植

苗木分级后,应进行假植。假植时,挖20~30cm深的沟,将苗木斜放于沟的一边,从沟的另一边挖湿土掩埋根系,分层放苗,逐层埋土塌实,防止风干。

3造林地的选择

造林地选择土壤含水量2%以上、土壤含盐量小于2%、地下水位1~8m的沙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流动的沙丘及轻盐化土壤。4造林时间

梭梭造林分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春季造林时间在3月底至4月初,此时土壤已经解冻,墒情较好;秋季造林时间在秋末冬初,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进行。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相比较,春季造林成活率明显高于秋季,其原因:一是秋季造林,苗木贮存水分相对较少,冬天根系处于休眠状态,易发生抽干现象,而春季造林,现起苗现造林,苗木水分散失少,加上定植后根系开始生长,可吸收水分;二是秋季常常降水少,造成30cm以上沙层墒情差,根系容易失水,而春季融雪的水分能迅速进入沙层,形成地表下40cm以上的湿沙层,有利于苗木根系吸水,提高成活率。

5造林方法

5.1合理组织劳力

梭梭造林地点常常是在交通不便、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而造林又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合理组织劳力是造林成功的重要环节。在劳力组织上要有明确分工,要有专人负责分片调配、造林技术和造林质量的落实以及苗木运输分发。

5.2深挖定植坑

梭梭造林根据苗木根系长度和地上部分高度,要求尽量深栽。原因是沙地、沙丘表层是流沙,随风流动,湿沙层随表层干沙的流动,不断向下降低,要使根系处于湿沙层,根系生长进度要大于湿沙层下降速度,就要保证栽植深度。挖坑时将上层干沙和下层湿沙分开堆放,定植深度不低于30cm。

5.3定植

定植时先将苗木放入定植坑内,填入坑深1/3的湿沙,边提苗边塌实,保证根系伸展然后再回填湿沙踏实,直到与地面齐平,最后在苗木基部覆盖些干沙即可。定植时,一是保证定植深度不低于30cm;二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先把苗木放入坑内,每株浇3~4kg清水,然后再回填。原因是新湖垦区沙地、沙丘水分表层10cm是干沙层,10~50cm是湿沙层,往下是15~20cm的干沙层,再往下又是湿沙层,浇3~4kg水可打破干沙层,保证根系下扎,能大大提高成活率;三是回填湿沙一定要踏实,否则由于挖坑时破坏了沙的紧密结构,空隙度加大,加快了水分的蒸发速度,造成定植坑土壤失水,影响造林成活率。

5.4造林密度

梭梭造林密度应根据降水量、地下水位、单株土壤占有量、土壤水分含量以及病害发生情况来确定。造林密度不宜过大,密度过大,成林后水分、养分消耗增大,易造成梭梭死亡,并且成林后郁闭度加大,易发生白粉病,影响生长,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为保证单株生长量和正常生长年限,株行距一般为1.5m×2.0m或2.0m×2.0m。

6抚育管理

6.1病鼠害防治

梭梭病害以白粉病为主,发病时可喷洒石硫合剂、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连续喷2~3次,间隔10~15d,基本可控制危害。通过适当减小定植密度,也可减轻白粉病危害。鼠害主要是沙鼠危害,近几年随着人工梭梭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树龄的不断增加,鼠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鼠害防治应在入冬下雪前和翌年4月,在认真做好调查的基础上,用无二次毒的灭鼠药剂进行灭鼠,同时注意保护天敌。

荒漠范文篇3

1.1选择苗圃地

培育梭梭可建临时苗圃,每年更换苗圃地;也可建固定苗圃,但要设置轮换区。苗圃地要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便于灌溉的沙质土壤。

1.2整地

苗圃地要深翻,然后整平,耙耱,于10月5日前后灌足底水。

1.3播种

1.3.1播种时间。梭梭播种可在春季进行,也可在秋季进行。春播应在早春白天地表5~10cm厚土层解冻时进行,但在北疆地区,此时积雪融化,土壤湿度大,影响播种质量和覆土,造成出苗不匀不齐,费工费时。因此,在北疆地区宜采用秋播。秋季播种应根据天气情况,在晚秋封冻前进行,一般在11月5日前后,播种前轻耙浅耙苗圃地,耙地深度掌握在3cm左右,不能过深。

1.3.2播种量。播种量应根据种子纯度确定,一般纯度较高的情况下,播种量为37.5~45.0kg/hm2;但若是自己采种,纯度不高,应加大播种量(近几年,新湖农场是自己采种,播种量为60~75kg/hm2)。

1.3.3播种方法。采用开沟条播,即用开沟器人工开沟,深度3cm,把种子撒在沟内,行距30cm,然后用扫帚顺沟左右轻扫,覆土厚度0.5~1.0cm,覆土不能过厚,否则影响出苗。

1.4苗期管理

1.4.1灌水。梭梭育苗,苗期不能多灌水,否则易得立枯病,造成苗木死亡。一般情况下,头一年灌足底水,苗木从出土到冬前休眠,整个生长期不需要灌水,能够正常生长。

1.4.2定苗。当苗木生长比较稳定时,要及时间苗,留强去弱,播种行上1m均匀留苗20株左右,保苗60万株/hm2左右。

1.4.3田间管理。出苗后要及时除草,结合除草进行松土保墒,松土深度3~4cm。进入6月,每隔10~15d喷洒粉锈宁等药剂防治白粉病。

2苗木出圃

2.1起苗

在苗木休眠期进行。若春季造林,起苗应根据土壤解冻情况进行,越早越好;若秋季造林,起苗应根据封冻时间和造林时间确定,不能过早。起苗前,在苗木进入休眠期后,即10月10日左右,应当适量灌水,保证土壤湿度,以利于起苗;否则,土壤过干,起苗困难,伤根严重。

2.2分级

起出的苗木应按照苗木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分出I、II级苗木用于造林,III级以下苗木不能用于造林。

2.3假植

苗木分级后,应进行假植。假植时,挖20~30cm深的沟,将苗木斜放于沟的一边,从沟的另一边挖湿土掩埋根系,分层放苗,逐层埋土塌实,防止风干。

3造林地的选择

造林地选择土壤含水量2%以上、土壤含盐量小于2%、地下水位1~8m的沙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流动的沙丘及轻盐化土壤。4造林时间

梭梭造林分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春季造林时间在3月底至4月初,此时土壤已经解冻,墒情较好;秋季造林时间在秋末冬初,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进行。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相比较,春季造林成活率明显高于秋季,其原因:一是秋季造林,苗木贮存水分相对较少,冬天根系处于休眠状态,易发生抽干现象,而春季造林,现起苗现造林,苗木水分散失少,加上定植后根系开始生长,可吸收水分;二是秋季常常降水少,造成30cm以上沙层墒情差,根系容易失水,而春季融雪的水分能迅速进入沙层,形成地表下40cm以上的湿沙层,有利于苗木根系吸水,提高成活率。

5造林方法

5.1合理组织劳力

梭梭造林地点常常是在交通不便、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而造林又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合理组织劳力是造林成功的重要环节。在劳力组织上要有明确分工,要有专人负责分片调配、造林技术和造林质量的落实以及苗木运输分发。

5.2深挖定植坑

梭梭造林根据苗木根系长度和地上部分高度,要求尽量深栽。原因是沙地、沙丘表层是流沙,随风流动,湿沙层随表层干沙的流动,不断向下降低,要使根系处于湿沙层,根系生长进度要大于湿沙层下降速度,就要保证栽植深度。挖坑时将上层干沙和下层湿沙分开堆放,定植深度不低于30cm。

5.3定植

定植时先将苗木放入定植坑内,填入坑深1/3的湿沙,边提苗边塌实,保证根系伸展然后再回填湿沙踏实,直到与地面齐平,最后在苗木基部覆盖些干沙即可。定植时,一是保证定植深度不低于30cm;二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先把苗木放入坑内,每株浇3~4kg清水,然后再回填。原因是新湖垦区沙地、沙丘水分表层10cm是干沙层,10~50cm是湿沙层,往下是15~20cm的干沙层,再往下又是湿沙层,浇3~4kg水可打破干沙层,保证根系下扎,能大大提高成活率;三是回填湿沙一定要踏实,否则由于挖坑时破坏了沙的紧密结构,空隙度加大,加快了水分的蒸发速度,造成定植坑土壤失水,影响造林成活率。

5.4造林密度

梭梭造林密度应根据降水量、地下水位、单株土壤占有量、土壤水分含量以及病害发生情况来确定。造林密度不宜过大,密度过大,成林后水分、养分消耗增大,易造成梭梭死亡,并且成林后郁闭度加大,易发生白粉病,影响生长,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为保证单株生长量和正常生长年限,株行距一般为1.5m×2.0m或2.0m×2.0m。

6抚育管理

6.1病鼠害防治

梭梭病害以白粉病为主,发病时可喷洒石硫合剂、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连续喷2~3次,间隔10~15d,基本可控制危害。通过适当减小定植密度,也可减轻白粉病危害。鼠害主要是沙鼠危害,近几年随着人工梭梭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树龄的不断增加,鼠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鼠害防治应在入冬下雪前和翌年4月,在认真做好调查的基础上,用无二次毒的灭鼠药剂进行灭鼠,同时注意保护天敌。

6.2封育管护

梭梭的抚育管理比较简单,造林后可自然生长,原则上不需要除草、松土和修剪。但梭梭幼林易受牲畜践踏啃食,造林后应派专人管护,严禁牲畜和人为破坏。

荒漠范文篇4

论文摘要:从育苗、苗木出圃、造林地选择、造林和抚育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梭梭荒漠造林技术,以期为人工梭梭林建设提供参考。

梭梭是防风固沙、改善沙漠戈壁环境的优良树种,也是人工固沙造林的先锋树种,人工栽植的梭梭生长速度快,防风固沙效果好,在荒漠地区无需灌溉,能够自然生长成林。现将梭梭荒漠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1育苗

1.1选择苗圃地

培育梭梭可建临时苗圃,每年更换苗圃地;也可建固定苗圃,但要设置轮换区。苗圃地要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便于灌溉的沙质土壤。

1.2整地

苗圃地要深翻,然后整平,耙耱,于10月5日前后灌足底水。

1.3播种

1.3.1播种时间。梭梭播种可在春季进行,也可在秋季进行。春播应在早春白天地表5~10cm厚土层解冻时进行,但在北疆地区,此时积雪融化,土壤湿度大,影响播种质量和覆土,造成出苗不匀不齐,费工费时。因此,在北疆地区宜采用秋播。秋季播种应根据天气情况,在晚秋封冻前进行,一般在11月5日前后,播种前轻耙浅耙苗圃地,耙地深度掌握在3cm左右,不能过深。

1.3.2播种量。播种量应根据种子纯度确定,一般纯度较高的情况下,播种量为37.5~45.0kg/hm2;但若是自己采种,纯度不高,应加大播种量(近几年,新湖农场是自己采种,播种量为60~75kg/hm2)。

1.3.3播种方法。采用开沟条播,即用开沟器人工开沟,深度3cm,把种子撒在沟内,行距30cm,然后用扫帚顺沟左右轻扫,覆土厚度0.5~1.0cm,覆土不能过厚,否则影响出苗。

1.4苗期管理

1.4.1灌水。梭梭育苗,苗期不能多灌水,否则易得立枯病,造成苗木死亡。一般情况下,头一年灌足底水,苗木从出土到冬前休眠,整个生长期不需要灌水,能够正常生长。

1.4.2定苗。当苗木生长比较稳定时,要及时间苗,留强去弱,播种行上1m均匀留苗20株左右,保苗60万株/hm2左右。

1.4.3田间管理。出苗后要及时除草,结合除草进行松土保墒,松土深度3~4cm。进入6月,每隔10~15d喷洒粉锈宁等药剂防治白粉病。

2苗木出圃

2.1起苗

在苗木休眠期进行。若春季造林,起苗应根据土壤解冻情况进行,越早越好;若秋季造林,起苗应根据封冻时间和造林时间确定,不能过早。起苗前,在苗木进入休眠期后,即10月10日左右,应当适量灌水,保证土壤湿度,以利于起苗;否则,土壤过干,起苗困难,伤根严重。

2.2分级

起出的苗木应按照苗木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分出I、II级苗木用于造林,III级以下苗木不能用于造林。

2.3假植

苗木分级后,应进行假植。假植时,挖20~30cm深的沟,将苗木斜放于沟的一边,从沟的另一边挖湿土掩埋根系,分层放苗,逐层埋土塌实,防止风干。

3造林地的选择

造林地选择土壤含水量2%以上、土壤含盐量小于2%、地下水位1~8m的沙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流动的沙丘及轻盐化土壤。4造林时间

梭梭造林分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春季造林时间在3月底至4月初,此时土壤已经解冻,墒情较好;秋季造林时间在秋末冬初,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进行。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相比较,春季造林成活率明显高于秋季,其原因:一是秋季造林,苗木贮存水分相对较少,冬天根系处于休眠状态,易发生抽干现象,而春季造林,现起苗现造林,苗木水分散失少,加上定植后根系开始生长,可吸收水分;二是秋季常常降水少,造成30cm以上沙层墒情差,根系容易失水,而春季融雪的水分能迅速进入沙层,形成地表下40cm以上的湿沙层,有利于苗木根系吸水,提高成活率。

5造林方法

5.1合理组织劳力

梭梭造林地点常常是在交通不便、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而造林又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合理组织劳力是造林成功的重要环节。在劳力组织上要有明确分工,要有专人负责分片调配、造林技术和造林质量的落实以及苗木运输分发。

5.2深挖定植坑

梭梭造林根据苗木根系长度和地上部分高度,要求尽量深栽。原因是沙地、沙丘表层是流沙,随风流动,湿沙层随表层干沙的流动,不断向下降低,要使根系处于湿沙层,根系生长进度要大于湿沙层下降速度,就要保证栽植深度。挖坑时将上层干沙和下层湿沙分开堆放,定植深度不低于30cm。

5.3定植

定植时先将苗木放入定植坑内,填入坑深1/3的湿沙,边提苗边塌实,保证根系伸展然后再回填湿沙踏实,直到与地面齐平,最后在苗木基部覆盖些干沙即可。定植时,一是保证定植深度不低于30cm;二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先把苗木放入坑内,每株浇3~4kg清水,然后再回填。原因是新湖垦区沙地、沙丘水分表层10cm是干沙层,10~50cm是湿沙层,往下是15~20cm的干沙层,再往下又是湿沙层,浇3~4kg水可打破干沙层,保证根系下扎,能大大提高成活率;三是回填湿沙一定要踏实,否则由于挖坑时破坏了沙的紧密结构,空隙度加大,加快了水分的蒸发速度,造成定植坑土壤失水,影响造林成活率。

5.4造林密度

梭梭造林密度应根据降水量、地下水位、单株土壤占有量、土壤水分含量以及病害发生情况来确定。造林密度不宜过大,密度过大,成林后水分、养分消耗增大,易造成梭梭死亡,并且成林后郁闭度加大,易发生白粉病,影响生长,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为保证单株生长量和正常生长年限,株行距一般为1.5m×2.0m或2.0m×2.0m。

6抚育管理

6.1病鼠害防治

梭梭病害以白粉病为主,发病时可喷洒石硫合剂、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连续喷2~3次,间隔10~15d,基本可控制危害。通过适当减小定植密度,也可减轻白粉病危害。鼠害主要是沙鼠危害,近几年随着人工梭梭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树龄的不断增加,鼠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鼠害防治应在入冬下雪前和翌年4月,在认真做好调查的基础上,用无二次毒的灭鼠药剂进行灭鼠,同时注意保护天敌。

荒漠范文篇5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今日向媒体2007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了主题标识。

这位负责人说,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2007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冰川消融,后果堪忧”。为呼应这一主题,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行动,环保总局将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确定为“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位负责人表示,中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并将这一约束性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各相关行业。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工作力度明显加大,约束性指标的导向作用开始显现。推动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而且需要取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动员最广泛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将“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旨在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减少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友好相处成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荒漠范文篇6

1.1选择苗圃地

培育梭梭可建临时苗圃,每年更换苗圃地;也可建固定苗圃,但要设置轮换区。苗圃地要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便于灌溉的沙质土壤。

1.2整地

苗圃地要深翻,然后整平,耙耱,于10月5日前后灌足底水。

1.3播种

1.3.1播种时间。梭梭播种可在春季进行,也可在秋季进行。春播应在早春白天地表5~10cm厚土层解冻时进行,但在北疆地区,此时积雪融化,土壤湿度大,影响播种质量和覆土,造成出苗不匀不齐,费工费时。因此,在北疆地区宜采用秋播。秋季播种应根据天气情况,在晚秋封冻前进行,一般在11月5日前后,播种前轻耙浅耙苗圃地,耙地深度掌握在3cm左右,不能过深。

1.3.2播种量。播种量应根据种子纯度确定,一般纯度较高的情况下,播种量为37.5~45.0kg/hm2;但若是自己采种,纯度不高,应加大播种量(近几年,新湖农场是自己采种,播种量为60~75kg/hm2)。

1.3.3播种方法。采用开沟条播,即用开沟器人工开沟,深度3cm,把种子撒在沟内,行距30cm,然后用扫帚顺沟左右轻扫,覆土厚度0.5~1.0cm,覆土不能过厚,否则影响出苗。

1.4苗期管理

1.4.1灌水。梭梭育苗,苗期不能多灌水,否则易得立枯病,造成苗木死亡。一般情况下,头一年灌足底水,苗木从出土到冬前休眠,整个生长期不需要灌水,能够正常生长。

1.4.2定苗。当苗木生长比较稳定时,要及时间苗,留强去弱,播种行上1m均匀留苗20株左右,保苗60万株/hm2左右。

1.4.3田间管理。出苗后要及时除草,结合除草进行松土保墒,松土深度3~4cm。进入6月,每隔10~15d喷洒粉锈宁等药剂防治白粉病。

2苗木出圃

2.1起苗

在苗木休眠期进行。若春季造林,起苗应根据土壤解冻情况进行,越早越好;若秋季造林,起苗应根据封冻时间和造林时间确定,不能过早。起苗前,在苗木进入休眠期后,即10月10日左右,应当适量灌水,保证土壤湿度,以利于起苗;否则,土壤过干,起苗困难,伤根严重。

2.2分级

起出的苗木应按照苗木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分出I、II级苗木用于造林,III级以下苗木不能用于造林。

2.3假植

苗木分级后,应进行假植。假植时,挖20~30cm深的沟,将苗木斜放于沟的一边,从沟的另一边挖湿土掩埋根系,分层放苗,逐层埋土塌实,防止风干。

3造林地的选择

造林地选择土壤含水量2%以上、土壤含盐量小于2%、地下水位1~8m的沙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流动的沙丘及轻盐化土壤。

4造林时间

梭梭造林分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春季造林时间在3月底至4月初,此时土壤已经解冻,墒情较好;秋季造林时间在秋末冬初,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进行。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相比较,春季造林成活率明显高于秋季,其原因:一是秋季造林,苗木贮存水分相对较少,冬天根系处于休眠状态,易发生抽干现象,而春季造林,现起苗现造林,苗木水分散失少,加上定植后根系开始生长,可吸收水分;二是秋季常常降水少,造成30cm以上沙层墒情差,根系容易失水,而春季融雪的水分能迅速进入沙层,形成地表下40cm以上的湿沙层,有利于苗木根系吸水,提高成活率。

5造林方法

5.1合理组织劳力

梭梭造林地点常常是在交通不便、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而造林又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合理组织劳力是造林成功的重要环节。在劳力组织上要有明确分工,要有专人负责分片调配、造林技术和造林质量的落实以及苗木运输分发。

5.2深挖定植坑

梭梭造林根据苗木根系长度和地上部分高度,要求尽量深栽。原因是沙地、沙丘表层是流沙,随风流动,湿沙层随表层干沙的流动,不断向下降低,要使根系处于湿沙层,根系生长进度要大于湿沙层下降速度,就要保证栽植深度。挖坑时将上层干沙和下层湿沙分开堆放,定植深度不低于30cm。

5.3定植

定植时先将苗木放入定植坑内,填入坑深1/3的湿沙,边提苗边塌实,保证根系伸展然后再回填湿沙踏实,直到与地面齐平,最后在苗木基部覆盖些干沙即可。定植时,一是保证定植深度不低于30cm;二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先把苗木放入坑内,每株浇3~4kg清水,然后再回填。原因是新湖垦区沙地、沙丘水分表层10cm是干沙层,10~50cm是湿沙层,往下是15~20cm的干沙层,再往下又是湿沙层,浇3~4kg水可打破干沙层,保证根系下扎,能大大提高成活率;三是回填湿沙一定要踏实,否则由于挖坑时破坏了沙的紧密结构,空隙度加大,加快了水分的蒸发速度,造成定植坑土壤失水,影响造林成活率。

5.4造林密度

梭梭造林密度应根据降水量、地下水位、单株土壤占有量、土壤水分含量以及病害发生情况来确定。造林密度不宜过大,密度过大,成林后水分、养分消耗增大,易造成梭梭死亡,并且成林后郁闭度加大,易发生白粉病,影响生长,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为保证单株生长量和正常生长年限,株行距一般为1.5m×2.0m或2.0m×2.0m。

6抚育管理

6.1病鼠害防治

梭梭病害以白粉病为主,发病时可喷洒石硫合剂、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连续喷2~3次,间隔10~15d,基本可控制危害。通过适当减小定植密度,也可减轻白粉病危害。鼠害主要是沙鼠危害,近几年随着人工梭梭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树龄的不断增加,鼠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鼠害防治应在入冬下雪前和翌年4月,在认真做好调查的基础上,用无二次毒的灭鼠药剂进行灭鼠,同时注意保

护天敌。

6.2封育管护

梭梭的抚育管理比较简单,造林后可自然生长,原则上不需要除草、松土和修剪。但梭梭幼林易受牲畜践踏啃食,造林后应派专人管护,严禁牲畜和人为破坏。

荒漠范文篇7

1.1选择苗圃地

培育梭梭可建临时苗圃,每年更换苗圃地;也可建固定苗圃,但要设置轮换区。苗圃地要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便于灌溉的沙质土壤。

1.2整地

苗圃地要深翻,然后整平,耙耱,于10月5日前后灌足底水。

1.3播种

1.3.1播种时间。梭梭播种可在春季进行,也可在秋季进行。春播应在早春白天地表5~10cm厚土层解冻时进行,但在北疆地区,此时积雪融化,土壤湿度大,影响播种质量和覆土,造成出苗不匀不齐,费工费时。因此,在北疆地区宜采用秋播。秋季播种应根据天气情况,在晚秋封冻前进行,一般在11月5日前后,播种前轻耙浅耙苗圃地,耙地深度掌握在3cm左右,不能过深。

1.3.2播种量。播种量应根据种子纯度确定,一般纯度较高的情况下,播种量为37.5~45.0kg/hm2;但若是自己采种,纯度不高,应加大播种量(近几年,新湖农场是自己采种,播种量为60~75kg/hm2)。

1.3.3播种方法。采用开沟条播,即用开沟器人工开沟,深度3cm,把种子撒在沟内,行距30cm,然后用扫帚顺沟左右轻扫,覆土厚度0.5~1.0cm,覆土不能过厚,否则影响出苗。

1.4苗期管理

1.4.1灌水。梭梭育苗,苗期不能多灌水,否则易得立枯病,造成苗木死亡。一般情况下,头一年灌足底水,苗木从出土到冬前休眠,整个生长期不需要灌水,能够正常生长。

1.4.2定苗。当苗木生长比较稳定时,要及时间苗,留强去弱,播种行上1m均匀留苗20株左右,保苗60万株/hm2左右。

1.4.3田间管理。出苗后要及时除草,结合除草进行松土保墒,松土深度3~4cm。进入6月,每隔10~15d喷洒粉锈宁等药剂防治白粉病。

2苗木出圃

2.1起苗

在苗木休眠期进行。若春季造林,起苗应根据土壤解冻情况进行,越早越好;若秋季造林,起苗应根据封冻时间和造林时间确定,不能过早。起苗前,在苗木进入休眠期后,即10月10日左右,应当适量灌水,保证土壤湿度,以利于起苗;否则,土壤过干,起苗困难,伤根严重。

2.2分级

起出的苗木应按照苗木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分出I、II级苗木用于造林,III级以下苗木不能用于造林。

2.3假植

苗木分级后,应进行假植。假植时,挖20~30cm深的沟,将苗木斜放于沟的一边,从沟的另一边挖湿土掩埋根系,分层放苗,逐层埋土塌实,防止风干。

3造林地的选择

造林地选择土壤含水量2%以上、土壤含盐量小于2%、地下水位1~8m的沙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流动的沙丘及轻盐化土壤。

4造林时间

梭梭造林分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春季造林时间在3月底至4月初,此时土壤已经解冻,墒情较好;秋季造林时间在秋末冬初,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进行。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相比较,春季造林成活率明显高于秋季,其原因:一是秋季造林,苗木贮存水分相对较少,冬天根系处于休眠状态,易发生抽干现象,而春季造林,现起苗现造林,苗木水分散失少,加上定植后根系开始生长,可吸收水分;二是秋季常常降水少,造成30cm以上沙层墒情差,根系容易失水,而春季融雪的水分能迅速进入沙层,形成地表下40cm以上的湿沙层,有利于苗木根系吸水,提高成活率。

5造林方法

5.1合理组织劳力

梭梭造林地点常常是在交通不便、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而造林又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合理组织劳力是造林成功的重要环节。在劳力组织上要有明确分工,要有专人负责分片调配、造林技术和造林质量的落实以及苗木运输分发。

5.2深挖定植坑

梭梭造林根据苗木根系长度和地上部分高度,要求尽量深栽。原因是沙地、沙丘表层是流沙,随风流动,湿沙层随表层干沙的流动,不断向下降低,要使根系处于湿沙层,根系生长进度要大于湿沙层下降速度,就要保证栽植深度。挖坑时将上层干沙和下层湿沙分开堆放,定植深度不低于30cm。

5.3定植

定植时先将苗木放入定植坑内,填入坑深1/3的湿沙,边提苗边塌实,保证根系伸展然后再回填湿沙踏实,直到与地面齐平,最后在苗木基部覆盖些干沙即可。定植时,一是保证定植深度不低于30cm;二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先把苗木放入坑内,每株浇3~4kg清水,然后再回填。原因是新湖垦区沙地、沙丘水分表层10cm是干沙层,10~50cm是湿沙层,往下是15~20cm的干沙层,再往下又是湿沙层,浇3~4kg水可打破干沙层,保证根系下扎,能大大提高成活率;三是回填湿沙一定要踏实,否则由于挖坑时破坏了沙的紧密结构,空隙度加大,加快了水分的蒸发速度,造成定植坑土壤失水,影响造林成活率。

5.4造林密度

梭梭造林密度应根据降水量、地下水位、单株土壤占有量、土壤水分含量以及病害发生情况来确定。造林密度不宜过大,密度过大,成林后水分、养分消耗增大,易造成梭梭死亡,并且成林后郁闭度加大,易发生白粉病,影响生长,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为保证单株生长量和正常生长年限,株行距一般为1.5m×2.0m或2.0m×2.0m。

6抚育管理

6.1病鼠害防治

梭梭病害以白粉病为主,发病时可喷洒石硫合剂、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连续喷2~3次,间隔10~15d,基本可控制危害。通过适当减小定植密度,也可减轻白粉病危害。鼠害主要是沙鼠危害,近几年随着人工梭梭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树龄的不断增加,鼠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鼠害防治应在入冬下雪前和翌年4月,在认真做好调查的基础上,用无二次毒的灭鼠药剂进行灭鼠,同时注意保

护天敌。

6.2封育管护

梭梭的抚育管理比较简单,造林后可自然生长,原则上不需要除草、松土和修剪。但梭梭幼林易受牲畜践踏啃食,造林后应派专人管护,严禁牲畜和人为破坏。

荒漠范文篇8

今年6月17日,是第十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土地荒漠化是全球的生态问题,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心腹之患。加速以防沙治沙为主要内容的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我国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在工程布局、政策机制、法制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防沙治沙工作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生态效益明显,改善了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以来,累计完成治理任务6400万亩,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平均增加20%;与治理前相比,北京市区可吸入颗粒物减少7.8%,密云水库近四年的泥沙输入量减少10万多吨。三北四期工程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000万亩,其中营造农田防护林300万亩,新增防护农田3700多万亩,为确保我国北方粮食的稳产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防沙治沙在确保生态改善的同时,注重结构调整,发展沙区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宁夏美利纸业集团实施林纸一体化工程,近两年营造沙地速生丰产林30万亩,受益农户年均增收300元。内蒙古自治区化德县实施围栏封育,禁牧舍饲,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水平,全县仅草业一项人均年增收353元。河北省平泉县利用刺槐发展食用菌生产,2003年实现产值3.5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据统计,有1622万人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中直接受益,与工程启动前的1999年相比,工程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80元。

社会效益突出,加快了生态文明进程。沙区人民在治沙实践中亲身感受到,土地沙化意味着贫困和落后,沙化土地上也蕴藏着希望和财富,获得这笔财富,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这种意识不断凝聚和升华,逐步形成了不屈不挠的“治沙精神”。防沙治沙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更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更加坚定了人们改善生态状况、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推动着整个社会向生态文明迈进。

二、防沙治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当前,我国土地沙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并且以年均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沙化不仅直接影响沙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威胁国土生态安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对新时期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搞好防沙治沙工作,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防沙治沙,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是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的关系,居民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关系。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生态承载能力相对不足,惟有进一步改善生态条件,恢复生态平衡,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防沙治沙,促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据统计,全国有60%以上的贫困县集中在沙区,2002年我国重点沙区省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不到2000元,最低的仅1590元,远远低于2476元的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更大。搞好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建设祖国北疆绿色屏障,改善区域生产、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能够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防沙治沙,改善生产条件,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从区域上看,我国粮食主产区大部分集中在北方旱区,干旱缺水严重。受土地荒漠化影响,土壤风蚀、水蚀加剧,耕地质量下降。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减少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切实增强旱区节水抗旱能力,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创造有利条件,是保护和提高农牧业生产能力,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第四,防沙治沙,促进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沙区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在有效开展治理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原料基地,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林产品加工业、草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可以全面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开辟农村牧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促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推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防沙治沙,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我国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并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为平台,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治沙经验,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的快速发展,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国际社会和舆论的普遍赞扬。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开创防沙治沙工作新局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宏伟目标,为防沙治沙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重大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防沙治沙工作,制定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防沙治沙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在总体思路上,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着力构建两大体系,努力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心,全面恢复和提高沙区的生态承载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着力构建两大体系,就是要构建比较稳定的沙区生态防护体系和比较高效的沙区产业开发体系。努力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我们设想到2010年,重点治理一批影响较大、危害较重的沙化土地,初步遏制沙漠化扩展的趋势,使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到2020年,使一半左右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有较大改善,沙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到2050年,适宜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沙区的生态状况显著改善,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

在具体措施上,我们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下大力气实施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要全面落实责任制,做到任务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奖惩明确,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要切实规范和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要切实加强保护,巩固治理成果,坚决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发生。

(二)遵循利益驱动原则,加快推进政策完善和体制创新。要坚持有利于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有利于加快防沙治沙步伐、有利于提高工程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防沙治沙资金扶持、税赋优惠、土地使用、人才引进政策以及保护治理者合法权益等措施。对于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参与防沙治沙、承包造林、管护的,国家要给予同等的投资和信贷扶持,轻税薄费,明晰产权,把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防沙治沙的积极性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

(三)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提高防沙治沙的整体水平。对现有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发展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一批高起点、高效益的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科技攻关,研究先进的造林种草技术和适应性强的植物良种;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技术素质和政策水平;制定和完善防沙治沙国家和地方(行业)标准、规程和规范,严格检查、监督。

荒漠范文篇9

在纪念第十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之际,我们召开这个座谈会,目的就是为了认真总结交流荒漠化防治工作经验,进一步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今天,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嘉璐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张思卿副主席在百忙之中出席会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我受周生贤局长委托,代表国家林业局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奋战在荒漠化防治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问候,向关心、支持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一、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成绩斐然,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荒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推动了荒漠化防治事业快速发展。在组织机构上,成立了以国家林业局局长为组长、由18个相关部委组成的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对协调各方力量搞好荒漠化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重点工程上,进一步突出了荒漠化防治特别是防沙治沙的地位,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都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是我国防治荒漠化的骨干工程。在政策机制上,贯彻了“谁治理、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激活了各种社会资源,投资荒漠化防治事业。在科技创新上,通过技术、模式的研究和推广,为提高荒漠化防治水平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在法制建设上,《防沙治沙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防治荒漠化事业进一步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在发展战略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的圆满完成,为实现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的快速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以此为指导,编制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在对外履约上,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要求,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国家行动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亚洲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网络运转良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际培训中心也在筹建之中,GEF-防治土地退化项目即将启动,重点为我国西部六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退化土地综合防治和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经过长期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03年底,全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050万公顷,有12%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据统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有1600多万人在工程建设中直接受益,与工程启动前的1999年相比,工程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1100元,工程区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发展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特别是沙化形势仍很严峻,搞好防治工作意义深远据监测,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沙化问题尤为突出,全国沙化土地174.3万平方公里,并且仍以年均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土地沙化是导致沙区群众经济困难最为重要的原因,在我国目前尚未脱贫的人口当中,有一半生活在沙区。由于沙化危害,使地力衰退,草场退化,粮食减产,影响畜牧业发展,农牧区基础设施、生产设施遭受破坏,降低了生产能力。沙患不止,穷根难除。今年我国确定荒漠化日的主题就是“防沙治沙与农民增收”。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今年,中央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在了突出位置。搞好防沙治沙工作,对于增加沙区农民收入至关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对于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农民增收指示精神的重大意义。第一,防沙治沙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异常脆弱,是全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土地沙化问题表现最为突出,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沙化问题不解决,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根本改善。

第二,防沙治沙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根本措施。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国近1/5的国土受到沙化危害,并且沙化仍在不断扩展,这对于本来就人地关系紧张的中国而言,更是严峻的挑战。防沙治沙,恢复和建立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生态防护体系,是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

第三,防沙治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沙化是贫困的根源和结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沙区。据统计,我国有近4亿人口受沙化影响,全国重点沙区2003年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努力改善沙区的生态环境,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防沙治沙工作新局面

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尊重科学,遵循“以防为主,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合理利用,恢复植被,协调发展”的原则和防、治、用结合的方针,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第一,要以人为本,积极创新思路。我国的土地沙化,主要是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滥用水资源等因素造成的,其深层原因是环境的人口容量问题,人口过多,生存与发展对自然资源消耗过度。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沙区的资源优势,在不断改善生态状况的前提下,积极培育沙区产业,增加沙区群众收入,促进沙区经济发展。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对农牧交错带、沙化草原区、城镇周围、江河源区、绿洲区、沙漠周边等地区,采取生态重建和生态恢复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对生态恶劣、不具备人居条件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

第二,要强化管理,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我国防沙治沙步伐,必须突出抓好国家重点工程。国家投入巨资实施防沙治沙工程,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建设取得实效。要严格执行好“四到省”的工程建设责任制度,把任务、资金、目标、责任真正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并严格监督和考核。要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资金安全运行,发挥资金最大效率。第三,要依靠科技,提高治理成效。科技是推动防沙治沙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防止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都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要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科技攻关,研究开发林草植被保护和营造技术,促进多林种、多树种的复合型防护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发展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一批高起点、高效益的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防沙治沙的整体水平。

荒漠范文篇10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对地区土地开发日趋扩大,出现了人们史料未及的全球性土地荒漠化问题,涉及各大陆的100多个国家,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截止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60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我国国土面积的总和,而且正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

目前世界人口已经超过53亿,到2050年预计会达到100亿,同时现在发展中国家60%最贫穷的人生活在生态脆弱的地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在下一个世纪中叶为预计近乎要翻一番的世界人口提供粮食的任务将变得更为艰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这个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1992年6月,包括我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170多个国家派代表参加的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之后,联合国通过了47/188号决议,成立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公约谈判从1993年5月开始,历经5次谈判,于1994年6月17日完成。“6.17即为”国际社会对防治荒漠化公约达成共识的日子。

在1994年10月14日至15日于巴黎举行的公约签字仪式上,林业部副部长祝光耀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