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7:16:39

故居范文篇1

游先烈故居忆革命情怀树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份。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革命先烈的精神是无限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没有一种自己的文化,那这个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前人精神将是我们民族振兴的最具价值的资源。

活动目的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3周年,我局组织全体党员到绍兴,参观了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故居和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秋瑾的故居。这次党日活动,通过实地参观,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对党的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激励我局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发扬传统,开拓进取,为推进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我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活动经过

绍兴位于长江三角,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越文化中心。绍兴以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著称于世,虽无名山大川,却有稽山鉴水,钟灵毓秀。“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会稽山,“人在镜中,舟行画里”的鉴湖等构成了令人神往的水乡自然景观,人称“东方威尼斯”。绍兴向以“鱼米之乡”著称,更以“人杰地灵”、“名人荟萃”而闻名。大禹治水计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书法圣人王羲之,爱国诗人陆游,巾帼英雄秋瑾,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化巨匠鲁迅,一代伟人等等英才辈出,引人景仰。

在春光明媚的四月天,沿着前人当年的足迹,我们走进绍兴,来这片孕育过无数英豪的热土,感受她自有的风情,解读她特有的文化。

我们首先参观了秋瑾故居。他位于绍兴城内塔山脚下,坐北朝南,木构筑,深五进,均为阴阳分瓦硬山造,是一座较典型的江南民居。故居大门上面悬挂着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题的“秋瑾故居”匾额。1988年,秋瑾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在绍兴的大街小巷,感受最深的就是那浓郁的鲁迅文化,满目都是以鲁迅名字命名的单位、社会团体等,如鲁迅幼儿园、鲁迅小学、鲁迅中学、树人中学、鲁迅图书馆等等,还有各种各样以鲁迅作品为店名的旅游纪念品商店。

鲁迅纪念馆,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季节,莘莘学子来这里缅怀先生的战斗历程,学习先生的崇高人格;大批徜徉于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之间的游客,更会感受到鲁迅故乡浓浓的鲁迅氛围。

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着鲁迅,从鲁迅身上吸取忧国忧民、甘为孺子牛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韧性战斗精神,博采众长、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并身体力行。

活动体会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过渡,近代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转折时期。在这历史的交叉点上,站立起了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他在对民族文化深刻研究的基础上,以敏锐的眼光,广博的胸怀,研究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自觉地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来发现传统文化的痼疾,发现阻碍我们民族迈向现代化的深层的文化心理制约机制,提出了建设中国新文化的许多观点,成为一代思想文化领域的旗手。他的这些思想对21世纪的中国,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来说,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对传统文化既要澄清和改造,又要“择取”和“承传”。传统文化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在吸收、借鉴、继承传统文化时,难免受到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地权衡利弊,进行改革,这是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的惟一出路。建设新文化必须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新文化决不可能“突然从天而降”,而是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抗”与“对立”中,在澄清与批判的过程中“择取”和“承传”有益的“遗产”。鲁迅关于对待传统文化的一些观点,启迪我们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

二、对待西方文化“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世界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自己文化的优长,所以才能在历史发展中占据应有的位置。同时,每个民族的文化也有其弱点和不足,需要在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树立拿来主义精神。拿来主义者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既不一概排斥,也不会全盘继承,而是占有、挑选,分清什么是鱼翅,什么是鸦片,什么是烟枪和烟灯,也就是分清中外文化遗产中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从而分别采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不同态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在学习西方文化时,系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做到贯通中西,实现西方文化中国化。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对待西方文化观,启迪我们,建设当代先进文化,必须科学把握开放性即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些优秀文化成果。实行对外开放的文化政策,为我们吸收国外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提供了机遇。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对外开放条件下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挑战和影响,采取有力措施和对策,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就必定能始终把握好前进的方向。

故居范文篇2

敬爱的党组织:

**月**日,我们小组组织前去参观了故居以及**五大会址,真实的感受了那个年代的环境,感触颇深。在中学历史中,我们学习20世纪20年代这段历史时就讲到了不少历史人物以及相关史实,像、、夏明翰、蔡和森及陈潭秋等一批革命分子,但当时并未形成什么感性认识,只能凭借书上仅有的几张图片和结合文字想象他们为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和牺牲。今天,我如此近距离的走近了他们。

**五大会址纪念馆展出的基本陈列有《中国**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陈潭秋在武汉》;复原陈列有**五大开幕式会场、陈潭秋、徐全直夫妇卧室,学校的教室和传达室等。与前四次代表大会相比,“五大”是一次半公开举行的党代会。从五大开幕式会场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台签,了解到参加五大的有、蔡和森、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等等,甚至还有共产国际的代表出席本次大会。**五大是在集团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半个月,武汉集团日趋反动,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的背景下召开的。**五大虽没能完成从危难中挽救革命的使命,但却是幼年中国**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务员之家:

据了解目前**“五大”会址纪念馆征集到的文物珍品有117件。历史资料800多份,还有一批图书资料,每一件都来之不易,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在这里我们通过一件件的历史文物以及相关补充介绍,了解了那个年代的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所做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和牺牲,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感谢你们!

通过此次参观,我更懂得了自己肩上的重任。站在新世纪,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和我的同学们等组成的青年一代,是这个世纪的建设者,当我们踏出校园的时候,就是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时候。我们,应该学学老一辈的中国***战士,在中国**的领导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谱写中国社会主义的新篇章而持续不断的努力!

故居范文篇3

绍兴鲁迅故居保护利用的意义

从目前的旅游业态及形式可以看出,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以下是针对绍兴鲁迅故居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意义。作为重要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名人故居已然成为民众“文化旅游”的休闲场所[4]。鲁迅故居是绍兴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它所塑造的历史符号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品读过鲁迅作品的游客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让旅游者心驰神往。要想跟随鲁迅的文笔追寻其作品中塑造的一个个经典形象,只有尽力去保护并发展绍兴鲁迅故居的旅游资源,才能真正地盘活“鲁迅文化”经济。保护重要的鲁迅文化历史遗址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各类旅游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宋丹莉提出:“旅游资源保护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二是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5]同时学者王艳指出:“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与管理,不仅有利于景区经济效益的保持与提升,还能够更好的保护地貌、水质、大气以及动植物等生态资源,从而造福后代。”[6]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做好对资源的保护工作是大家一致同意的观点。只有通过对绍兴鲁迅故居进行研究,对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背景和绍兴当时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和理解,才能真会体现鲁迅生活和鲁迅文学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理解鲁迅日后的革命思想,才能在地理和文脉的传承与结合中,去探索文化与艺术本身的魅力。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绍兴鲁迅故居拥有鲁迅这样一位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的革命先驱,其言论、精神以及思想都是民族之瑰宝,具有显著的教育研究价值。毛泽东曾称赞道,“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7]可见鲁迅在中国的地位和价值。鲁迅的故居是最直观、最真实、最有意义的教育材料,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弘扬先辈精神、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后人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良教材。游客可以通过参观游览绍兴鲁迅故居,切实地体验、理解和弘扬名人精神,探索其人生成就和精神价值,这也是保护鲁迅故居的一种可行性操作。名人故居是历史的宝库,其意义远远超出传统美学下的风景建筑,名人故居承载并涵盖着中华民族的光荣和自豪,是国人极其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是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替代不了的。

绍兴鲁迅故居旅游开发保护面临的挑战

缺乏文化内涵的整合人们熟知鲁迅并且愿意来参观鲁迅故居,主要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和革命思想,大多数人是从中小学课文开始认识鲁迅先生的,人们希望可以从鲁迅少年时期居住的地方找到些记忆中的痕迹,能从故居中寻得鲁迅先生创作的源泉。因此绍兴鲁迅故居要把小说、散文中让读者们记忆犹新的情节、传统、文化元素生动地展现出来,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这也是对故居最好的保护。但就目前的表现情况来看,绍兴鲁迅故居的文化元素仍然只停留于表面。虽然故居里有根据小说情节建造的咸亨酒馆、孔乙己、鲁迅先生的画像等,但建筑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其文化内涵,所有的建筑没有“鲁镇文化”的支撑就显得没有灵魂,游客来此游玩并不能完全感受到鲁迅先生笔下的“鲁镇”,虽然可以看到建筑雕塑,但游客记忆中和鲁迅文中鲁镇的文化、传统、习俗已消失不见。因此,若绍兴鲁迅故居希望得到更好的发展,势必要倡导景区周围原住居民捡起丢掉的文化传统,结合鲁迅先生笔下对其美好童年的构思,让游客体验到鲁镇文化,这样不仅能使鲁迅故居本身得到更好的保护,还可以保护承载名人文化的周边环境,以保持整体文化环境的完整性。

文广宣传力度不足

无论旅游资源多么优质和独特,如果缺乏有效而广泛的宣传,其吸引力都会大打折扣,而目前绍兴鲁迅故居在文化宣传方面的成效相对比较薄弱。旅游宣传包括公共、工作、公益、普法、专项、形象、产品等诸多种类或层次[8]。宣传既是改善旅游目的地整体旅游形象的基本条件,也是优化旅游环境、科学改革产品供给、促进业态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更是新时期推动行业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力。“酒香也怕巷子深”,旅游资源宣传不足或宣传力度不够,也会对绍兴鲁迅故居的大规模开发和旅游收益预期产生负面影响,紧接而来的资金链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目前绍兴鲁迅故居的文化及广播宣传活动大多由政府单位组织,易受多种审批条件的限制,存在运营组织者固化、文广宣传规划缺乏时效性等问题。在对绍兴鲁迅故居的调查中发现,与对西湖、千岛湖、普陀山等自然风景旅游资源的宣传相比,浙江省对绍兴鲁迅故居的景点宣传宣传力度相对较小。浙江省对绍兴鲁迅故居的营销一般由当地政府以及电视台或网站对景区做简单介绍,宣传方式也存在缺陷。因此,改善绍兴鲁迅故居的宣传措施和方法迫在眉睫。旅游设计缺乏独创性通过研究目前已开发的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发现,此类景点中故居类型及开发模式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很多地区在故居资源开发中都偏向于突出纪念馆性质,造成景点规划定位模式固化,在此环境下大多数名人故居就显得缺乏创造力和独特性。目前已经开发的名人故居一般都由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组成,都是只有单纯的游客接待和游客服务,故居内的陈设、展览以及解说都很相似。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旅游服务的不断完善,简单相似的游览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人们的需求。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缺乏独特性的名人故居使得绍兴鲁迅故居处于行业弱势。

鲁迅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路径

《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守则》中指出:“文物建筑保护的最好方法是继续使用它们,或者使它们现代化,而不是不做或只做一点适应性的改变。”[9]重点打好“保护”牌,配合打好“开发”牌,打造新的故居旅游资源融创点,才是绍兴鲁迅故居实现保护开发的可行之策。深入挖掘绍兴鲁迅故居的文化资源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底蕴和文化力量,这个城市就没有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没有特色的文化,就不能凸显地域特色发展的品牌[10]。好的历史文化基础对区域发展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黑龙江依兰县利用冰雪丝绸之路旅游文化资源助力经济建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较于鲁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绍兴鲁迅故居更应注重鲁迅精神和文学创作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围绕名人的历史成就、突出贡献、社会影响等,分析建筑作为“故居”的价值内涵。深入挖掘鲁迅年少时的故事,找出隐藏在鲁迅学习、成长和生活经历中的文化资源,从而挖掘鲁迅所处时代的精神与力量,挖掘更多的文化内涵,体现名人故居该有的教育性。这样的故居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深刻挖掘“鲁迅文化”是实现这一价值的必要之举。

广泛传播和扩大故居宣传影响力

旅游发展应避免走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误区,旅游产品宣传力的大小已成为旅游目的地营销成败的关键。随着近年来国内旅游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各大旅游平台也逐渐开始提供直接获取名人故居宣传旅游信息的服务,且蜂窝网、携程、大众点评等旅游相关App上多有游客参观后的旅游攻略,有利于游客体验信息的数字化总结,但也存在信息偏差较大、信息与实际景点信息不对等、信息更新较慢的情况。因此,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建立官方渠道,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进行故居文化宣传,及时监督旅游服务与反馈旅游质量势在必行。绍兴鲁迅故居可在网络上为民众开放全新的参观体验平台,建设网络数字展馆,通过AR、VR等技术将景区的内容放置在网页上,对内部陈列物品进行数字化模拟展示,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的体验。挖掘旅游者心理以塑造故居独特性不同地区的旅游者以不同的旅游动机来到绍兴鲁迅故居,有着不同的旅游心理。抓住旅游者在物理和心理上的平衡点,本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综合性体验需求和期望。旅游者通过旅游商品这个“讲述者”及其与地方之间的联结,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与旅游地的感情。加大对旅游者旅游心理的探索,就是在准确定位市场需求,有利于故居旅游的个性化发展。目前,名人故居旅游普遍还停留在大众化旅游模式阶段,除了参观游览故居建筑、周边环境和附加雕塑外,缺少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创新和吸引力的传统艺术活动,极度缺乏参与性强、旅游体验好的旅游产品。因此,绍兴鲁迅故居可根据鲁迅先生对鲁镇的描述,增添一些特色文化内容,结合相关史志,开发以休闲文化为基础的参与式旅游产品,打造创意性鲁迅文化景点。这不仅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带来更高的旅游效益,还可增进游客与故居文化内涵之间的互动。提高社会层面的保护意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对其自身历史和文化的肯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生态保护体系的构建需要向文旅融合的方向发展,以整合思维推动文化生态保护的多维联动。名人故居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政府部门只是进行保护,文化遗产的具体保护、开发和利用是基于公众共同参与的基本行为,需要依靠社会力量来完成。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害意识的教育应从学校开始,从社会开始,从不同年龄段开始,涵盖经济、管理、文史、美学等多学科的具体教学,以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换取充分的社会认同。在宣传教育实践中,应明确发展故居旅游对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只有使公众自觉参与保护,驱动内在动力,才能让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保护故居资源不仅能提高整体经济收入,还能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最终实现对鲁迅故居文化遗产的保护。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长期工作,针对绍兴鲁迅故居中目前存在的缺乏文化内涵的整合、文广宣传力度不足、旅游设计缺乏独创性以及文旅融合不足等问题,开展保护策略研究,能够有效地揭露故居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使个体和群体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故居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提出深入挖掘绍兴鲁迅故居的文化资源、广泛传播和扩大故居宣传影响力、挖掘旅游者心理以塑造故居独特性、提高社会层面的保护意识等保护策略,期望未来故居旅游不仅能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能够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绍兴市人民政府.绍兴重点景区接待游客232万人次[EB/OL].(2019-10-8)[2021-7-31].

[2]陈宇飞.名人故居的文化意味[J].人民论坛,2019(05):125-127.

[3]董晓峰,陈春宇,朱宽樊.名人故居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利用研究——以北京市总布胡同梁林故居一带为例[J].中国园林,2014,30(04):75-78.

[4]陈不染,纪兰香,陈笑笑,等.嘉兴市区名人故居现状调查及利用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9(05):142-143.

[5]宋丹莉.论旅游资源的保护[J].科技资讯,2008(13):177.

[6]王艳.完善黄龙景区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7(08):57+59.

[7]高欣然,李永杰.鲁迅的方向仍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2-02(001).

[8]高舜礼.旅游宣传的薄弱与强化[J].旅游学刊,2015,30(07):7-9.

[9]崔诚亮.城市名人故居保护性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江南论坛,2020(03):43-45.

故居范文篇4

聊城市东昌府区的姜堤村是一个只有100多人的小村,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靠近城郊的优势,把全村300亩农田改造为集生态观光、民俗娱乐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年纯收入达300多万元。就我市而言,*年,淄川区实现旅游总收入5.2亿元,临淄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5亿元,博山区实现旅游总收入2亿元,我县的马踏湖风景区旅游总收入也达到3000万元。淄博市计划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34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9.8%。

*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县财源建设的发展重点。面对这种时代大趋势,为加快*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县政协将渔洋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查列入今年的工作计划,组成调研组,在尹德喜主席的带领下,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先后深入到新城、起凤、田庄等镇和周边有关区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座谈,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并就如何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业开发进行了探讨。

一、丰厚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开发文化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是文物大县。特别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新城,是一代诗宗、清初诗坛领袖、"神韵说"的倡导人王渔洋的故里,该城虽经历了700多年历史的风雨洗涤,至今仍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世宫保坊、忠勤祠外,极具保护开发价值,亟需开发的主要是王渔洋故居。该故居位于新城西南角,总占地24亩,其中包括王渔洋祠、牡丹祠等清代建筑64间,是我国北方不可多得的按民族传统设计建造的明清北方古建筑群,也是我县不可多得的以人文景观为主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珍贵遗产。新城王氏家族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的300多年,从一个无立锥之地的贫寒之家,发展为横跨明清两朝,名扬大江南北的世家大族,科甲蝉连,名臣满门,诗家辈出,成为"江北青箱"。蜚声清代文坛的一代诗宗王渔洋,更为这个家族留下了永远的光辉。新城王氏家族独特的家族精神,以及这个家族所留存下来的四世宫保坊、忠勤祠、渔洋故居、渔洋祠、清音堂等优秀建筑群与王渔洋博大精深的诗文著述、文学思想、洁己爱民的卓著政绩,共同构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渔洋文化。此外,新城的戏马台遗址、北极阁遗址、徐夜故居、米脂祠、耿家大院,高楼华严寺,马踏湖会城遗址、冰山遗址、五贤祠及索镇的云涛古迹、炉姑苑也是我县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以渔洋文化为主的新城古城游和马踏湖风景区自然观光游已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两大重点品牌。

二、我县渔洋文化旅游业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投资对忠勤祠进行了修复,对渔洋故居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以《王渔洋》电视剧的拍摄为契机,加大了对渔洋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县文化和旅游部门围绕文化旅游开发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由于受观念、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县文化旅游业开发规模小、数量少,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大量的文物景点处在"锁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县在利用文化遗产,加快旅游开发工作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对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业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思考不够、工作落实不够的问题,没有把对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二)政策、规划不到位,没有具体的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相关政策和具体的规划实施意见。(三)资金不足,制约了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且开发速度慢,造成资源浪费。王渔洋故居自1992年市、县协调移交,到1999年7月正式移交到文化部门,移交已近5年时间,至今仍处于闲置状态。而淄川的蒲家庄因蒲松龄故居为市属文化事业单位,其最早的旅游依托只有蒲松龄故乡这一声名,文物景点几乎为零。而蒲家庄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认准了发展蒲文化的路子,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建成了有50多处景点的聊斋城,成为全国有名的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园林融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景区,年收入达到1200多万元,而我们却守着金饭碗要饭吃。(四)已开发的项目,如忠勤祠规模小、景点文化含量低、旅游文化产品少,造成游人游程短,缺少休息娱乐场所和所要购买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文化产品,经济效益不显著。蒲松龄故居*年门票纯收入达到70多万元,忠勤祠不及其十分之一。

三、加快我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围绕如何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建议: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认识。我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历史文化遗产本身是无价之宝,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资源,一旦经过科学的开发利用,就会产生巨大的效益。这种效益体现在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还可带动交通、餐饮、小商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几年来,经过全县上下合力扶工,我县已由农业大县迈向工业强县,由吃饭财政转向建设财政,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舆论环境和经济基础。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加快转移农民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建设文化大县提高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提高*知名度的需要,也是建设绿色、开放、现代化新*的重要内容,更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因此,全县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大文化、大旅游意识,把对文化旅游的开发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像抓工业强县建设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那样来抓,把其建设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三产发展的龙头。

(二)搞好规划论证,为文化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保障。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人文旅游景观,必须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规划的目的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文物的永续利用。规划是开发的前提,只有高起点的规划设计,才能使开发有章可循,才能更快地吸引投资者,才能使文化旅游业的开发成为现实。当前最紧迫的工作是尽快聘请文物部门高层次的专家制定出新城文化古城及渔洋故居的总体开发规划。规划应做到起点高,可持续发展,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应充分体现新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凸现文物之邦的优势。规划经费可由县、镇两级财政负担。新城的规划应突出两条主线。一条是渔洋文化景区,包括忠勤祠、渔洋故居、渔洋祠等。一条是牌坊古城区,即建设明清文化旅游一条街,包括四世宫保坊、关帝庙、北极阁、文庙、古县衙、部分牌坊等。明清文化一条街两侧的建筑应与景点建筑相协调,并做到景点建设到哪里,商贸服务设施就延伸到哪里。马踏湖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应借鉴外地经验对原有规划进行修订和提高。

(三)加快制定优惠政策,形成全县上下共同参与和扶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与工业强县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一样,也需要政府的优惠政策,否则就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县委、县政府应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尽快制定出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业开发的实施意见》,运用政策,驱动文化旅游业的加快发展。

(四)以特色定位,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各地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证明,旅游与文化二者紧密相连,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产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业,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我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渔洋文化这一特色品牌,依托王渔洋故居的开发,以浓厚的历史积淀,增加景点特色和文化附加值,增强景点的竞争力。新城应紧紧围绕渔洋文化这一品牌,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如制作关于王渔洋、王氏家族文化的光盘、连环画、仿古书画及其它文物制品;马踏湖应充分利用湖区资源优势,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丰富旅游商品的种类和文化内涵。

(五)突出开发重点,分步实施。规划论证完成以后,要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突出开发重点,当前新城的开发重点是渔洋故居的开发。渔洋故居中作为独立院落的王渔洋祠、牡丹祠保存完好,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今年可先行开发好渔洋祠,增加祠内的文史资料存量,恢复其院落,争取国庆节前对外开放,使其尽快与忠勤祠、四世宫保坊形成互补优势,扩大旅游规模,增加经济效益。渔洋故居的其它古建筑也要强化保护措施,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渔洋故居全部修复开放。新城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开发的规划要求,规划区域内主要街道两侧的新建建筑要停止施工,今后新建建筑物要按照规划的要求恢复为明清时期的建筑色彩。

(六)创新投资机制,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投入不足是影响我县文化旅游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应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开发文化旅游业。一是县财政每年都应拿出一定的资金,建立开发基金,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市的临淄、张店、淄川等区,每年区财政都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政府投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通过市场运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投资渠道,重视吸引社会投资,特别是吸引民间投资加入到文化旅游业开发的行列。与景点配套的附属设施如商服、民俗文化等设施的投入均可放开。三是政府投入的资金在使用上应突出重点,争取支持一个就建成一个、叫响一个、回报一个。四是充分利用好国家的相关政策,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近年来,国家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文物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虽然资金争取难度大,但并不是不能为,只要工作做到家,就能得到上级的支持。

故居范文篇5

建设*旅游文化大州和原生态民族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是中共*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来的奋斗目标。她是对*州情深刻分析研究的科学决策,是对*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准确定位,也是*州产业结构调整的努力方向。这一决策代表了全州各族人民的发展愿望,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时代心声,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和变革力量。在全州各族人民的努力下,近年来*州旅游文化的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全州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快速提升,凯里市还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2007年,*州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全年旅游人数达到8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7亿元,增长27﹪。这些都是令人欣慰和振奋的。旅游文化大州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旅游专家和中外游客对*州旅游业的发展总的印象和评价依然是:*旅游总体资源虽然特色鲜明,但居处分散,体量较小,内容单薄,同质性强,旅游产品少,仍处于旅游欠发达欠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文化大州”的恢宏景象依然千呼万唤未出来。

当代旅游学告诉我们,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和“根脉”。“旅游文化大州”目前还“大”不起来,从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提升、宣传、利用上来看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不够。历史文化是一种高品位、高档次的旅游资源。*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今却几乎还沉睡未醒。如: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教育家、文学家王阳明,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明代工部尚书孙应鳌,南明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中湘王”何腾蛟,任过云贵总督的徐之铭、谭钧培,一品名将罗大春、朱洪章,光绪戊戌科状元夏同龢,农民起义领袖吴勉、林宽、张秀眉、姜应芳,革命家龙大道、周达文,高级将领杨至成上将、王天培上将、李世荣军长、吴绍周中将、张卓中将等等,文学艺术家吴文彩、龙绍讷、张毕来、任虹等,科学家周恭寿、周昌寿、乐嘉藻、乐森璕、龙咸灵、潘维俦等等。据粗略统计,仅明清时代的副将、总兵、提督、巡抚、总督就不下30余人,进士约100人。以上历史人物中,除了夏同龢、龙大道、周达文、杨至成等得到一定的挖掘利用外,其余的都“沉睡未醒”,死矿一堆。更别说还有红军革命文化、“锦屏文书”等一大批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文化遗产了。

(二)博物馆类文化设施不足。*州的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文化设施却非常滞后,全州仅有各类馆舍近10个,形成不了规模和体系。而且不少馆藏资源贫乏,内容单薄,形式雷同,布展落后,科技含量低,尤其是自然类、科技类、专业类、特色类博物馆偏少。*州民族博物馆也不能发挥“龙头”馆的功能作用。因此,在旅游文化产业中“节”和“馆”不能互相滚动配合。

(三)文化记忆失落。文化记忆在发展旅游业、打造旅游产品中又是形成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民族特色的旅游人文内涵、创造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没有或失落了这些文化记忆,旅游产品就失去了文化个性与特质而显得苍白无力。如今的凯里原来的四个城门、老街古巷道、民间吊脚楼房都遭到建设性破坏而不复存在。过去那满街苗裙、苗衣、苗帽、苗语、苗歌、苗舞、苗乐器、苗银饰、苗风情这些活态文化已风光不再。州内清水江、都柳江、氵舞阳河等两岸的城镇集市,如今那古城文化、会馆文化、祠堂文化、码头文化、寺庙文化等等,不少也已随风而去。全州很多古老村落也恢复、唤醒不了人们的民族文化记忆。所有这些,使得*的旅游业无法酿造民俗气息酽浓的文化环境,这也是旅游文化大州“大”不起来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对策建议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旅游文化大州的建设。要建设旅游文化大州和原生态民族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州“人文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的核心内涵来挖掘、整合、培育和利用。再配以秀美奇特、山川灵丽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作依衬,使“红花绿叶”相得益彰。那么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就能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第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学、合理、创新地挖掘、整合、利用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州的人文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而要挖掘、整合、利用人文文化成为旅游文化项目和产品,就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开发利用民族宗教文化。我们可以把“吃牯脏”、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之中最古老、最神秘、最震撼人的灵魂而又集民族文化的说唱文学、歌舞表演、宗教祭祀、民间绝技、玩龙斗牛、饮食习俗、服饰文化等为一身的文化习俗整合、提升为旅游文化项目和产品。

二是盘活名人文化资源。对待名人,不管是什么性质、流派或时期的名人,我们都要尊重其历史过程,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包容态度对待历史、对待名人及其故居。因为名人和名人故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在保护名人故居就是保护将来的历史。

三是宣传利用民族起义的历史文化。清“咸同起义”中苗族的张秀眉、侗族的姜映芳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起义领袖。范文澜、罗尔纲、胡绳等著名史学家在其史著中都有记载和论述。同志也曾肯定,只有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而作为苗族侗族的自治州,我们却没有一个“咸同起义”的纪念馆,也未对起义领袖的故居进行保护和利用,使之成为富有历史文化价值而又独具民族区域特色的旅游项目。

第三,建立一批博物馆,为文化旅游腾飞添翼。具体操作可以这样考虑:一是对*州民族博物馆、镇远历史名城博物馆、台江古生物博物馆、台江苗族刺绣博物馆、黄平民俗博物馆等进行充实、丰富展馆内容和藏品。二是兴建一批综合或专题博物馆。比如凯里芦笙博物馆、黎平侗族博物馆、锦屏林业博物馆或锦屏文书博物馆、榕江西瓜博物馆、从江椪柑博物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博物馆、张秀眉纪念馆等等。三是抢救保护一批名人故居。如孙应鳌故居、何腾蛟故居、谭钧培故居、张毕来故居、王天培故居、吴绍周故居、龙咸灵故居、乐森璕故居,并建立陈列馆,等等。

第四,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州是革命老区之一。在全州依托十分珍贵、丰富、厚重、独特的红军革命文化和革命名人故居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故居范文篇6

工程实例一:愚园路刘长胜故居迁移工程

刘长胜故居位于静安区愚园路81号,是四层砖、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房屋始建于1916年,是刘长胜1946年在上海时的寓所,也是中共中央上海局和上海市委的秘密机关所在地。1991年公布为上海市革命纪念地点。房屋东西长14.6m,南北长14.69m,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总重约1000吨。

由于要在该地段建造九百城市广场,而故居正处于规划位置的一角,如不将其迁移,不但影响到九百广场的建筑面积和综合效益,且保留下来的故居由于与九百广场太近,其历史价值也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有关方面经反复论证后,决定采用建筑物平移技术将故居迁出原址,从而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该工程于2001年4月开工,于2002年3月底结束,累计平移79.5米,抬升45cm。

目前,九百城市广场主体已经完成,迁移到位的刘长胜故居也已大修改造完毕,重新装修后拟作为党史纪念馆对中外游人开放。

工程实例二:上海音乐厅整体迁移与顶升工程

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位于延安东路523号,建于1930年。由何挺然等人组织的怡怡股份有限公司所购爱多利亚路(今延安东路)原潮州会馆冢地兴建。1930年3月25日以美国寰球电影公司的新片《百老汇》(Broadway)首映开幕。1951改名为北京电影院。1959年,为举办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经改造后更名为上海音乐厅。

上海音乐厅长48.76米,宽27.56米,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为中国著名建筑师范文照设计的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的实例之一,1989年市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音乐厅以其特殊的构造特点所产生的音响效果为中外音乐家所称道,但长期以来,由于其狭小的舞台、临近延安路噪音大、周围无法停车、功能设施不全等缺点严重影响了其优势的发挥和经济效益。有关方面急需改变这种状况。随着人民广场综合改造工程的实施,上海音乐厅整体迁移也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划要求,音乐厅向东南方向平移66.4米,整体抬升3.38米。

音乐厅整体平移到位后,恰处于延中三期新建绿地的中间,就像镶嵌在绿地中间的一颗明珠,不仅使音乐厅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同时使音乐厅获得更大的扩建和发展空间,提高了其艺术品位和人民广场的文化氛围,给上海市人民奉献了一件建筑、文化艺术精品。

平移到位后,音乐厅的交通条件将更加便利,通过扩建,其配套设施及演出条件将大大改善,通过提升高度,将使其更加瞩目,良好的休闲环境及浓厚的艺术氛围将为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该工程于2002年12月16日开工,于2003年7月8日迁移到位,目前已进入接柱及新结构施工阶段。

上述两例工程都采用了如下关键技术:结构加固、基础托换和同步顶推。其中刘长胜故居还采用了旋转技术,上海音乐厅还采用了同步顶升技术,在设备上音乐厅采用了更为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的液压同步系统。

1.房屋加固技术:

对于文物建筑由于使用年代较远,结构较为松散,材料老化严重,经有关部门对房屋进行质量、安全鉴定后,一般都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固,加固时以不改变房屋外貌为原则。

刘长胜故居以强度加固为主,稳定性加固为辅。

刘长胜故居房屋结构设计无抗震构造,木结构局部腐朽并损坏严重,墙体砂浆强度较低,部分粘土砖已风化剥落,有多处空洞及裂缝,个别内墙开裂,承载力有所降低。为保证平移过程中房屋的安全,对一楼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和型钢进行加固,对二、三楼则只用型钢进行拉,如下图所示。

加固后的故居在先后三阶段平移一次旋过程中,均完好无损,没有出现任何结构裂缝。

上海音乐厅加固以空间刚度加固为主,强度加固为辅。

音乐厅具有如下结构特点:

a.占地面积广、体量大,结构空旷,空间刚度差,结构较为复杂;

b.平面荷重分布极不规则,墙、柱布置不对正,立面上错层较多,结构抗震性较差;

c.梁柱之间缺少拉结,舞台部分柱子自由度较大,稳定性差;

d.使用年限较长,混凝土强度较低,柱的检测强度只有6.3~13.2Mpa,局部结构已经开裂或变形;

e.结构现状不清晰,传力路线不明确,结构构件安全度不一致,不可预知因素多;

f.因其为保护性建筑,建筑艺术高,保护要求严,平移过程中不能损坏原有风貌风格,这就为平移前的加固增加了相当难度,也是历史保护性建筑成功迁移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上述结构特点,为了提高音乐厅的整体稳定性,对音乐厅总体上采用空间轻型钢桁架进行外拉内撑式“捆绑”加固法,重点对东西两则、观众厅及舞台进行加固。通过加固增加该部分梁柱之间的连接,降低墙、柱的自由度,从而改善原有结构的受力状态,增加音乐厅整体稳定性及整体刚度。加固总体布置图如下

音乐厅加固的特点与效果:

与刘长胜故居及以往移楼加固相比,音乐厅加固具有如下特点:

1.全部为空间刚度加固为主,以弥补音乐厅空间刚度不足,稳定性差的缺点

2.全部为轻型空间钢桁架,与原结构点状连接,不会对原建筑装饰造成破坏;

3.只是为保证平移安全而进行的临时加固,到位后全部拆除。

4.在平移和两次顶升过程中有效发挥了作用,保证了音乐厅的结构安全。

5.验收结果表明,由于采用了有效的加固措施,迁移结束后没有发现任何结构裂缝,吊顶及壁饰完好无损。

刘长胜故居与音乐厅加固对比表如下:

工程项目加固重点加固范围加固方式加固效果是否需要拆除

刘长胜故居强度主要承重墙钢丝水泥网、型钢良好型钢拆除

上海音乐厅刚度观众厅,舞台轻型空间桁架良好全部拆除

2.基础托换技术

所谓整体托换技术就是将滑动面以上的结构从原基础转换到一个新的可移动体系上,这个新的体系通常由夹墙梁、上滑梁、抱柱梁、连系梁等组成,总称为托盘梁系。其布置要与平移方向、墙柱分布、顶点布置相适应。

刘长胜故居基础托换:

刘长胜故居属砖混结构,托换主要是墙托换,局部有柱托换。托盘总布置图如下:。

音乐厅基础托换:

音乐厅总体上是框架结构,主要是柱托换,还有对保留墙体的托换,由于局部荷载比较集中,平移前利用托盘四根荷载较大的柱进行了卸荷。音乐厅托盘总体布置图如下:

与刘长胜故居及其它类似工程相比,上海音乐厅因其体量大,需要顶升的特点,托盘的设计与施工要复杂很多:增加了顶升上支墩、卸荷支撑梁、钢结构支撑梁、限位梁等多种结构。正是这些梁系很好的保证了音乐厅在迁移过程中的安全。

3.同步移位技术

所谓同步平移是指房屋各轴线在平移过程中保持方向不变,各滑道上的位移相同。如果说刘长胜故居的“同步”还处于肉眼观察、人工控制的初级阶段,那么上海音乐厅的“同步”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其整个过程可以实现自动监测、自动控制,其精度提高了十倍以上。音乐厅的平移就位误差可以较好的说明这一点:最大误差不超过13mm。

为了减少平移阻力,在音乐厅施工过程中第一次将不锈钢板-四氟板磨擦应用到平移领域,其摩擦系数只有0.02-0.025,而刘长胜居所采用的钢板-钢板的摩擦系数为0.1-0.2。

同步顶升技术:

建筑物提升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建造年代较远的老建筑,由于上海近几十年来的地层沉降和道路多次修建,使得这些老建筑的底层地坪低于室外道路0.5-1.0甚至底于排水管道;常常因雨天积水室内潮湿而无法正常使用,为了改变其现状,可以通过整体提升的办法解决,刘长胜故居即属于这种情况。

(2)建筑物本身极具保护价值,但建筑面积小,功能不全,土地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历史价值无法得到充分挖掘,或经济效益不明显,或建筑效果不理想。通过整体提升并增加地下室进行扩建的方法可以解决此类问题,上海音乐厅即属于这种情况。

整体提升可以两种方式实现:爬坡提升和同步提升。

在刘长胜故居的迁移过程中,由于其平移距离较长,提升的高度不大,且现场施工条件较好,适宜于爬坡提升的方法,通过单向爬坡和正反坡平移将故居累计提升45cm,提升后的室内地坪高于室外人行道。

由于要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及增加地下室的需要,上海音乐厅累计提升高度3.38米,为实现这一目标,经过专家反复论证,采用了整体顶升技术,顶升分两步:第一次在原地顶升1.7米,平移66.4米到达新址后再提升1.68米,整个顶升过程历时二十天,顶升结束后,吊顶等外装饰及结构完好无损。如此大规模,大体量的顶升,在国骨尚属首例,在国外亦不多见,该工程因其特殊性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4.PLC同步控制系统

在国内已经实施的建筑物移位项目中,无论是平移或是顶升,多以手动控制为主,同步控制的自动水化水平还较低,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更少。且多用在纠偏顶升中,顶升的高度一般不超过80cm。上海音乐厅整体平移66.4米,累计顶升3.38米,迁移重量达5850吨,其综合施工难度堪称国内之最,在国外亦不多见。该方案集成了国内房屋平移、顶升方面先进的设计理论及施工实践经验,并运用了国际上先进的平移及顶升设备,代表了国际、国内在文物建筑平移领域的领先水平,该项目首次采用了PLC控制的液压同步系统,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的空白。

该套系统由由液压系统(油泵、油缸等)、检测传感器、计算机控制系统等几个部分组成。液压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可以全自动完成同步位移,实现力和位移控制、操作闭锁、过程显示、故障报警等多种功能。该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具有友好Windows用户界面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整体安全可靠,功能齐全;液控单向阀可防止任何形式的系统及管路失压,从而保证负载有效支撑;所有油缸既可同时操作,也可单独操作;同步控制点数量可根据需要设置;适用于大体积建筑物或构件的同步位移;

由于在音乐厅迁移工程中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材料,并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设备,综合各方面,音乐厅平移与刘长胜故及类似的工程相比具有如下先进性:

工程项目摩擦系数平移速度(max)监测同步精度就位误差

刘长胜故居0.1-0.26cm/min肉眼观察30mm50mm

上海音乐厅0.02-0.0255cm/min计算机实时监控2mm13mm

除了上述关键技术外,在刘长胜整体平移工程中还采用了旋转技术、正反坡平移技术;在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中还采用了卸荷技术和限位技术等。其中正反坡平移和限位技术在国内属首次使用。

目前,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特别是上海音乐厅的成功迁移,使这项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刘长胜故居和上海音乐厅成功迁移的工程实例表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类似的问题完全可以采用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进行解决,它对于解决城市建设中继承与发展的矛盾提拱了一条新思路。

故居范文篇7

冷冷热热

与不在少数的名人故居及行业博物馆一样,这个名人故居平日也是门庭冷落。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中共一大会址、上海美术馆等博物馆、纪念馆却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

今年,上海的博物馆、纪念馆已逾百家,去年参观人次达1000万。行业博物馆蓬勃发展,对名人故居的保护意识也大大增强,各区纷纷为名人故居挂牌。但是,这些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现状却冷热不均、喜忧参半。不少行业博物馆、名人故居平日难得有观众上门,基本处于半歇业状态。画家李先生住在鲁迅故居旁,他说,那故居平日大门紧闭,偶尔有参观者来,不得不把门敲得山响,或大声喊,才会有人来开门。

躲躲藏藏

门难找,门难进,是一大通病。银行博物馆高居金融大厦7楼,门禁森严。即使记者去采访,也要提前预约,到达那里还被要求详细登记才获准进入;一周只有一天向公众开放。不少行业博物馆的选址存在先天不足,难以面向公众,如上海音乐学院内部的东方乐器博物馆,虽然藏有29个国家的200多种乐器,但是深处学校内部,鲜为人知。上海民族乐器博物馆位于闵行区七莘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内,陈列场地200多平方米,从1986年10月开馆以来,只接待了参观者1万余人次。著名的上海监狱博物馆,建在提篮桥监狱大墙内,戒备森严,只接待团队预约。

兴兴衰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上海自然博物馆1960年开馆,曾经很受欢迎,现在却门可罗雀。据分析,原因除了大门被高架道路遮挡外,更在于其陈列内容和陈列形式陈旧,观念落后,缺乏新的学术整理,也欠缺积极的公众服务意识。

但也有专家认为,博物馆、纪念馆冷热不均是正常的,因为不可能所有博物馆都像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那样门庭若市。

故居范文篇8

关键词:清代建筑;建筑空间;江淮民居;装饰文化;宗族文化

一、前言

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悠久,无论是建筑技艺还是艺术装饰都有极高的造诣。笔者希望从身边入手,亲自考察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造诣。因此,此次选题以合肥的民居典范——李鸿章故居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探讨其建筑格局以及与当时宗教文化的关系。

二、合肥清代建筑以及宗教影响

本文主要讨论对象为合肥及江淮一带的清代建筑,在考察中发现该地区有不少清代民间建筑。因此列举一二,作为对照案例展开分析。第一个是同样位于合肥周边的清代民居建筑——肥西县的三河镇杨振宁旧居。该旧居位于三河古镇的南街古巷内,原址是一个老药铺。整个建筑前后五进,拥有一座庭院,呈现出明清时期宅院典型的砖木结构。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天井-院落-过堂-天井”的中心轴对称结构,内部由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构成。建筑的外立面由青瓦和灰砖组建,马头墙微微出挑构成线脚。柱子和梁架等屋体结构刷有朱漆。窗上装饰图案主要有梅花和冰凌花,体现出主人对坚韧不拔、坚贞气节、奋勇开拓的品性追求。第二个是潜山宗祠建筑——杨氏宗祠。该建筑建于清初,坐西朝东,背靠青山,面临水系[1],主要包括古戏楼、明伦堂和寝堂,戏楼前两侧有观戏用的厢廊。整个建筑为三进两厢结构,材料构成为灰瓦、青砖,粉墙也是典型的安徽传统建筑风格。另外,作为宗祠建筑,它也是民间礼制类公共建筑,隐藏在建筑中的木雕和彩绘都蕴含了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寄托情意的宗族德育文化。从该建筑的丰富装饰中可以得知,儒、释、道三教文化都被杂糅进建筑装饰中,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上述建筑,一个是民居,建筑结构体现家国礼制传统,建筑中的装饰体现屋主个人的精神追求;另一个是宗祠建筑,是宗族集体聚会的公共建筑,在功能空间上虽然体量不突出,但是在结构和装饰上反映出一种集体的文化追求,包括结合儒道佛三教的宗教元素以求吉祥顺遂,映射出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可以看出,合肥以及江淮一带人民,在当时的社会思想环境中,生活在敬宗收族、秩序井然、等级严明有度的规制格局下,这也正反映了当时社会奉行的儒家礼制原则[2]。从安徽地区宗教发展的历史来看,该地区如同整个国家一样,主要受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文化的影响,到清代宗教文化都趋于圆熟[3]。近代时期,佛教、道教等传统宗教在社会发展中逐渐世俗化,宗教教义在民居生活中不再强烈展现,更多的是与儒家伦理观念相融合,体现在建筑格局当中。在装饰要素上,民居会取更为简化质朴的元素来装饰家居,而宗教繁复华丽的装饰只用在宗教寺院中。合肥作为皖中地区,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江淮一带的天井式和院落式民居建筑更是从建筑的尺度大小、轴线对称和群体序列上都反映出人们对宗族社会的尊重,百姓生活秩序感强,家族等级森严,社会环境被宗法礼制明确地界定着。

三、李鸿章故居特点

李鸿章故居作为合肥建筑遗产的典型民居,并且位于市区最繁华地段,对此进行研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力求探讨这座清代民居的一梁一栋是怎样具体体现安徽省中心地段的建筑风格及社会信仰的。李鸿章作为晚清名臣重臣,他的家宅自然是与普通百姓民居有所不同,因此更能体现出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的秩序和美感。这座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中段208号,是合肥市区最为热闹的地段。当时李鸿章家族昌盛,人丁兴旺,住宅规模十分宏大,时称“李府半片街”。但随着近现代战争的破坏和城市发展的规划改造,很多建筑体逐渐消逝,如今的李鸿章故居只是过去大宅的很小一部分。实地走访下来,整座建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在布局上由南到北依次为门厅、前厅、中厅、走马楼,其中走马楼因曾供李氏家族女眷居住,又称“小姐楼”。该官住民居的建筑风格布局整齐、结构严谨,在柱梁窗门处配以精美的雕梁画栋。(一)功能分析。前厅用来会客接待,中厅主要为家族生活使用,走马楼是家眷生活区域。功能布局上主次分明、流线清晰、合理且实用,同时随着层层递进的结构安排体现一定的等级制度。(二)布局分析。李鸿章故居是五进院落的集中式建筑。天井结构,受皖南的建筑形制影响,作为典型江淮民居建筑也采用了天井式结构,在功能上起到了采光、通风、引自然环境入内的作用,使建筑布局更加严谨巧妙。建筑内人们的生活以“天井”为中心,厢房多环绕在天井的周围。环廊结构,是该建筑走马楼的一大特点。二层的回形楼房中部设为庭院,环境安静,乍一看似乎显得封闭不畅,但是这一结构是房房相连、户户相通,不仅提升了空间使用率,趣味性也大大增强了。(三)材料分析。屋面铺青瓦,墙身为砖石,材料多使用本土材料,建造方式简洁而成熟,不加其他的装饰,能与周围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协调而又自然。在材料的应用上,故居体现出江淮地区建造文化中的自然和谐之道。(四)结构特点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如图1),该结构充分发挥了木材的力学性能,当房屋使用年限久远或者遇到特大洪涝灾害时,木梁柱基受损下沉,墙体就开始支撑[4]。木结构与墙体共同发挥作用,建筑的结构耐用性大大加强(如图2)。瓦当和滴水也相得益彰。故居中的瓦当是弧形的,与如意形滴水共同构成屋顶檐部构件和装饰。底瓦到盖瓦反正相叠(如图3),简洁的堆叠方式和墨色的材料表达出质朴的地域特色,滴水纹样也具有吉祥的寓意。(五)屋顶分析。屋顶形式为硬山式(如图4),屋面前后有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整体以悬山青瓦的构造方式建造,有少量雕塑。(六)细部分析。隔扇门上木雕以圆雕为主,形式比较简洁,方圆走向的图案为主。门板上有浮雕,出现的图案有梅兰竹菊、花鸟、荷塘、元宝等,寓意吉祥。如图5门板上部分为线条简洁的木棂窗,中段刻有花鸟浮雕,下端部分则刻有辟邪吉祥的简易化蝙蝠纹作为装饰[5]。屋梁上有“喜鹊登梅”“八仙过海”和文成武将聚首相贺图,体现了匠人精湛的木雕技艺。(七)装饰分析。建筑梁枋上的装饰不多,在建筑大门前和立柱下都有石雕,分别为石狮和雕花柱础。石狮子立于大门前,左雄右雌,脚踩绣球威严勇猛,具有辟邪纳吉、预卜灾害、彰显权贵、装饰艺术等多种意味和作用[6]。建筑内部几乎没有多余的色彩和装饰,多处木雕,大多数表现在具有功能性的木结构上(如图6),如撑拱、隔扇、门板等。木雕是李鸿章故居中的主要装饰元素。梁柱结构下的斜撑上刻有木雕,以植物图纹为主;寝房内的圆光罩(如图7)木刻清晰精美,主要纹样为竹子。包括小姐楼的房间里、书房摆设的琴架上,都有祥云纹木雕。(八)颜色分析。由于江淮地区气候比较湿润,石灰粉刷在湿润环境下容易霉变脱落,所以江淮民居多以清水砖为墙体材料,配合以深棕色木材结构和墨色瓦当覆盖,整体颜色显得自然、质朴、淡雅。通过对李鸿章故居的平面布局、建造结构、材料使用、装饰纹样等方面的分析,李鸿章故居作为江淮民居,受清代时期杂糅多家的儒教影响,体现出内向、闭塞、等级森严的宗族文化内涵。但作为官臣家宅,其建筑设计精巧,装饰虽然较为朴素,但在很多细节之处仍不失精致讲究,常用梅兰竹菊和花鸟走兽等吉祥元素,寄托屋主高雅情操和对子孙后代的培养之意[7]。

四、结语

经实地考察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清代主要表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整体特点。使用斗拱结构,梁坊的比例比过去更加沉重,屋顶的线条逐渐消逝,所以整体呈现出一种既拘束又稳重并显示严谨的风格,形式越来越精炼化,符号性越来越强。江淮地区的建筑风格,体现出当时儒家思想和社会礼制。在安徽江淮一带更是以简洁肃穆为主,装饰性表现较少,通常与建筑功能部件相结合,颜色也使用建造材料原色,不易察觉,但尽显古朴典雅。合肥处安徽中部,在清代属于重要的战略位置。在社会信仰上,佛道两教的历史悠久,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儒家作为官方思想与佛道相容,是宣扬礼制等级和君子仁人所追求的主流思想意识。人民在这种宗法社会下以完美的伦理关系和社会的稳定为幸福的指标。因此,在李鸿章故居这一典型实例中,从多个方面反映了儒家文化的礼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辉周.潜山杨氏宗祠装饰艺术及其文化内涵[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8-102.

[2]唐乐.清代合肥县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3]陆勤毅,余秉颐.安徽宗教[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

[4]刘胜华.古代建筑中的科学知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5]金夏.中国红•中国建筑装饰[M].合肥:黄山书社,2012.

[6]刘许鹏.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百问百答[M].合肥:黄山书社,2014.

故居范文篇9

全省“十一五”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出笼,“大成都旅游区”建设将成为重中之重。我省旅游资源丰富,如不见自然纤尘、纯净的“童话世界”九寨沟,乐山大佛,巍峨、秀丽、古老、神奇的峨眉山等响誉国内外的休闲旅游胜地。距成都仅2小时车程的资阳市乐至县,拥有良好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方便快捷的交通等优势,享有“川中丘陵明珠”的美誉。

一、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川中丘陵明珠”——乐至,地处沱、涪二江的分水脊上。东接遂宁市安居区,南界资阳市安岳县、雁江区,西连简阳市,北邻成都市金堂县、德阳市中江县、遂宁市大英县,东西相距约46km,南北相距约65km。国道318、319线交汇于县城,连接着成、渝、内、遂等大中城市,距成都106km。

乐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种丰富,草木繁茂,县境森林覆盖高达32.6%,是全国最早的绿化先进县,造林百佳县、首批长防工程达标县。年平均气温1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优美的环境,最宜人居人游。

二、人文资源、名胜古迹

(一)浩气长存—旧居及文物陈列馆

旧居位于乐至县城北30公里的劳动镇旧居村,距成都105公里,从国道318线上的童家镇去参观,仅17公里。旧居是全县绿化美化得最好的地方之一,旧居前临横塘,背倚青山,松柏修竹常青,景色十分幽静。

据县志记载,古老的宅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距今已有260余年历史。宅院属木质结构,小青瓦盖顶坐脊,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古朴的川中丘陵民居。故居坐西向东,是一个三重堂四合院,现存大小房屋36间,好些房间中都有木板楼。建筑面积750余平方米。故居由石砌围墙缠绕。围墙内面积为1050平方米。围墙外有绿地和坡地,院落总面积13000余平方米。“故居”四个大字是邓小平同志1986年9月亲笔书题,它被做成匾额醒目地挂在故居大院的双扇大门上。

建国后时故居被分给10多家农民居住,元帅1959年偕夫人回乡时与乡亲合影留念。1980年政府出资给住户们另修了住房,培修了故居,同年8月26日元帅生日时正式对外开放。

1987年8月,在故居前200米处左侧坡上,修建成了“故居文物陈列馆”,这是一座具有川中民舍气息又略有苏杭园林风味的仿古建筑。系砖混结构,有大小庭院5个,房屋40间,其中有展示厅5个,展厅面积700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故居文物陈列馆,分为青少年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5个展厅。陈列展出文物、照片、图表等共计500余件,基本再现了同志光辉的一生。一、二展厅的庭院内有一水池,池中植有睡莲,池正中立黑色大理石诗碑,碑上刻诗歌手迹4幅:“大雪压青松”、梅岭三章。三、四、五展厅的庭院内有花圃,花圃里有几株长得特别茂盛的棕榈树,如蒲扇的大叶层层叠叠犹如一朵绿云。整个陈列馆内有兰草、栀子、牡丹、芍药、菊花、腊梅、翠竹、铁树、棕榈等植物相衬,既庄严肃穆,又优雅清静。陈列馆风景区四季长青,鸟语花香。县城直通故居的公路已经完工使用,目前,正在修建一个面积宽广内容丰富的“故居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

故居和故居文物陈列馆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400余万人次,故居既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一处风景秀美的旅游休闲娱乐胜地。

(二)一代名人—谢无量

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民国初期在孙中山大本营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著有《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诗经研究》、《佛学大纲》、《楚辞新论》、《中国古田制考》、《中国妇女文学史》、《谢无量书法》等。

(三)千年古刹—报国寺

乐至报国寺位于乐至县龙门乡金龟山上,距县城18公里,沥青混凝土公路可直达寺庙。近年来。乐至报国寺香火鼎盛,游人络绎不绝,人们津津乐道纷纷赞誉乐至报国寺有七大奇观:

一是“摩崖石刻”。乐至报国寺历史悠久,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历代在崖石上造佛像无数,据道光版《乐至县志》记载“多至百千万亿”。虽历经毁蚀,新中国建国后,仍存千佛崖石刻八龛,上镌0.33米佛像千余尊。1952年列入全国文物简目,“”中又遭破坏。现仍存后蜀广政二十年(公元957年)的石碑及部分石刻佛像。

二是“历代石棺”。乐至报国寺所在地称为“金龟山”,无数圆形巨石犹如龟卵,周围都没有这样的地貌。历朝历代留有许多石头掏空做成的石棺,其中明朝正德九年的石棺留有碑文,字迹隐约可辨,镂空的石花冠非常精美。

三是“玉佛耀辉”。乐至报国寺先后从缅甸迎回佛菩萨及高僧玉佛像34尊,其数量之多,形体之高大,造型之精美,在全国寺庙中也不多见,蔚为奇观。

四是“古树包佛”。乐至报国寺有千年古榕树根巧包千年佛像佛龛,古树饱经风霜,佛像安然坐立,蔚为奇观。

五是“万木朝佛”。乐至报国寺周围林木环抱,郁郁葱葱,所有的树木都向寺庙中心倾斜点头,疑是“万木朝佛”,蔚为奇观。

六是“高僧辈出”。乐至报国寺为历代高僧驻锡、修持、成道的地方。近代高僧本空法师、思摩法师“沉寂少言,状类颠,”其“人法之深,非常人能测”;前任住持离欲法师为佛教禅宗之临济宗第21代传人,道法精深,德行高尚,107岁时预知时至,安详坐化;现任住持昌臻法师曾任四川省佛学院教务长,来到乐至报国寺后大力弘扬佛法,身体力行各种善举,深受四方信众爱戴。

七是“道场清净”。乐至报国寺道场清净,寺风淳良。寺内不许喝酒、吃肉、,僧人严守戒律,信众自觉依教奉行。长期坚持拨出资金救济失学儿童,支持受灾群众。被评为四川省宗教界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先进集体。

报国寺除是朝佛胜地外,还是一个纯天然氧吧,绿化面积达100%,历年均被评为园林式单位。

报国寺开放至今,先后接待过全国各地和10个国家的僧侣、居士、佛教团体、旅客来寺朝山拜佛,参学朝觐,乐至报国寺不愧为众所瞩目的蜀中净土道场,观光旅游的胜地。

(四)、神奇的蟠龙湖

蟠龙湖是人工湖,旅游区位于g318国道南侧6公里处,遂宁、安岳与乐至县三县交接之间,距乐至县县城37公里,也是乐至县最大的水利工程,始建于1958年7月,能蓄水2200万立方米。运行40多年来,在发电、防洪、灌溉、养鱼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在旅游方面更是前景可观。

蟠龙湖水域面宽,水质好,有众多的湖心岛,湖滨绿树成荫,奇石成群,隐约可见残存的石雕佛像,在水道两侧及大岛上有农家居住,种植大量桃树及桑树,过着“世外桃源”的农耕生活。蟠龙古镇静卧在蟠龙湖岸,名胜古迹很多,有远古人在岩上开凿的古石洞,有古人对外经济交往的石板古道,有建于唐代的古刹石匣寺,有建于清代的蟠龙湖石桥,还有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记录着古镇曾经有过的辉煌。

(五)丰富的旅游活动

1、乐至烤肉节

乐至不仅仅是元帅的故乡,有红色革命的足迹,还有被喻为天下第一烤的“乐至烤肉”。“乐至烤肉”源远流长,早在三国时期,蜀国将领张飞常常用乐至烤肉作为犒赏三军将士的美食而得名。80年代以来,乐至烤肉以其香、辣、脆、麻等特色逐渐赢得了群众的喜爱,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扩展到了成都、重庆、内江、资阳、遂宁等大中城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川中民俗饮食文化。什么新疆烤羊肉、韩国烧烤与乐至烤肉那可没得比,那味道,那就一个字:绝!在乐至,有很多小巷子,每条巷子都有几家资深烤肉馆,一到晚上,全都出来,个个象娶媳妇一样开心,来一盘有竹签串的烤肉,金黄金黄,香飘飘,突然让人想起小时候电视剧里那些大侠打了野鸡烤着吃,那满嘴的香气。

2、童家桃花节

乐至县童家镇桃花节是乐至县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已从单纯的赏花观景发展成为集农业开发、旅游休闲、招商引资为一体的特色“桃花经济”,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每年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本县及周边县、市、区游客纷纷来到这里,阳光、花香、品茗、麻将,到处能看见三五成群的人在享受悠闲时光。

三、充分利用资源、发展乐至旅游

要让乐至成为旅游目的地,必须融入成渝旅游大环线,成为一个真正意义对接成渝的接点城市,发展乐至旅游就是全方位推进这种融入的捷径,坐拥区位优势的乐至开始用心反思,蓄势发力。乐至有自己独特的人文、名胜资源,关键是如何将这些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和经济优势。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发展,抓旅游就是抓开放,树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理念、打造大旅游的理念、大环境的理念。

“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秉承这一理念,乐至逐渐构建起一个囊括多个方面的大旅游产业格局,旅游资源向旅游产业强市跨越的步伐,愈发鲜明而坚定。

乐至旅游业的着力点,正是朝着这样一条清晰独特的路径前行走——打响本土品牌,将故居、乐至报国寺、蟠龙湖建设成鲜明的风景区,大力包装红色革命文化,办好、建好“乐至烤肉节”、“乐至童家桃花节”。

乐至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方便、快捷的交通及区位优势,可充分利用乐至“川中”的天然地理位置,启动“成、渝、乐”自驾车旅游环线,吸引大量成都、重庆、遂宁等周边城市游客。加强品牌宣传,加强与大型旅游公司的多元化合作,实现乐至景点融入成渝旅游一体化研究。

融入成渝旅游一体化,乐至将依托大旅游环线,实施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展战略,主动把乐至融入成渝大旅游经济圈,在更大区域范围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本转变,努力把故居、龙门报国寺、蟠龙湖等旅游品牌打造成全国性旅游产业品牌,把乐至打造成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名城。

融入成渝旅游一体化,乐至将依托成、渝交相辐射,大力实施小城市化发展战略,在区域城市集群发展中加快推进乐至城市化进程,叫响故居、龙门报国寺、蟠龙湖等城市品牌,努力把乐至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生态山水园林城市。

故居范文篇10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李劼人;成都

成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历史文化名人数不胜数。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主要是指历史文化名人自身以及与历史文化名人有关的一切物质遗存和文化现象[1],李劼人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广泛社会联系且在诸多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文化名人,成都至今仍保留了不少与李劼人有关的、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资源。然而,作为李劼人故里的成都,并未在全国打响“李劼人”旅游品牌,李劼人相关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相对滞后,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一、历史文化名人李劼人旅游资源概述

李劼人(1891—1962),生于四川成都,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美食家、民俗学家。1912年,李劼人发表处女作《游园会》,23岁任《四川群报》主笔、编辑和《川报》总编辑,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等。李劼人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发展史上都有重要意义,郭沫若称其是“中国的左拉”,称颂其小说为“小说的近代史”[2]。同时,李劼人在语言学、民俗学乃至社会学等方面都有较高造诣。李劼人的文学创作、学术造诣、对后世的影响、李劼人故居纪念馆等诸多元素共同构成了内容广博、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并延伸着历史文脉和民族精神。李劼人旅游资源作为李劼人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部分,主要依托其故居纪念馆而形成。李劼人故居纪念馆(下称纪念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外东沙河堡菱窠西路70号,始建于1939年,馆舍建筑面积3303平方米,展厅面积120平方米,教育空间面积411平方米,是一所地方历史人物博物馆,由李劼人亲自设计并题为“菱窠”。纪念馆现今由主楼、厢房临展厅、影视宣传厅、李劼人生平事迹展厅、庭院等构成,主楼一楼陈列有李劼人生前书房、客厅、卧室、餐厅等;二楼陈列有藏书室书柜、李劼人藏书籍字画展;厢房临展厅藏展出李劼人珍藏书画和手稿,影视宣传厅播放李劼人的影像资料;庭院中尚存李劼人生前种植的多株树木[3]。

二、李劼人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当前,国内诸多地区都在进行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的发掘、发扬与发展,相关部门给予其高度重视,但在具体执行时缺少合理的规划,李劼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面临着这样的情况。

(一)品牌形象知名度不高,缺乏规划

旅游品牌打造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四川历史名人研究及文化传承工程的建设,精心选择一批历史名人,建立全国性的研究基地和传播中心;开展四川名人手稿征集和口述历史资料征集工作,建立反映四川名人手稿资料库和口述历史资料库[4]。成都市人民政府提出,要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为重点,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5]。2004年12月,纪念馆由成都市文化局移交锦江区政府管理,2006年,李劼人故居文管所更名为李劼人故居博物馆,2012年,更名为李劼人故居纪念馆。锦江区文史委郑容委员指出,李劼人故居纪念馆应和媒体持续合作,加大推广与宣传力度,吸引年轻群体,提高社会认知度[6]。保护与利用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方面。但成都在推出“李劼人”品牌后,开发的只是物质层面的故居建筑,对拥有深厚文化根基与优势的纪念馆并未投入太多精力,打造“李劼人”品牌的后续工作一直没能得到合理规划。现如今,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大途径,纪念馆虽设有专门的网站,但对李劼人、李劼人故居、李劼人相关研究的介绍过于简单,缺少吸引力。查看成都市人民政府网站,以“李劼人”为标题进行搜索,结果较少。查看锦江区人民政府网站,在“品味锦江”版块虽然找到了李劼人故居的简介,但同样存在介绍过于笼统,没有吸引力的问题。同时,成都政府在传统媒体宣传负面也没有积极行动,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为载体的传统媒体上均少见以“李劼人”为关键词的宣传、公关,导致“李劼人”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较低。

(二)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客源市场竞争力不强

旅游景区的旅游设施状况是影响旅游者出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主要包括行、游、食、住、购、娱六大要素[7]。当前,李劼人旅游资源在这六大要素的建设中没有突出的地方,与周边其他景点相比优势不大。首先,纪念馆当前虽有专人管理,馆内配有宣传厅、展厅、庭院等相关配套设施,但餐厅、纪念品店等旅游延伸服务产品缺失,纪念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算作一个“景区”。其次,纪念馆位于东郊上沙河堡,距离成都主城区有一定的距离,但旅游专车或者景点直通车未开通。再次,纪念馆周边仅有一个东门市井文化体验街区,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旅游商区,外地、本地游客从性价比的角度出发,很少会选择到纪念馆游览,来此旅游的游客寥寥无几。

(三)旅游资源开发滞后,内容单一

当前,李劼人旅游资源主要依托纪念馆,物态层面的内容过于单一。纪念馆隶属锦江区人民政府,区域内除故居外,并未建造李劼人文化研究中心、李劼人文化陈列室、李劼人图书馆等。同时,当前对李劼人旅游资源物态层面的开发仅停留在与李劼人本身有关的实体建筑,并未涉及其文学创作中经典场景。李劼人的作品大都以成都和四川为背景,具有独特的巴蜀地域色彩,俨然一部蜀地风俗史,如他的代表作“大河三部曲”之一——《死水微澜》就以成都天回镇为主要场景,天回镇在李劼人资源的发掘与发展上有先天优势,但目前天回镇街道乃至金牛区人民政府都未展开李劼人文化资源研究的相关工作和李劼人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

(四)忽视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节研究,文化传承意识缺失

除了文献史料、人文建筑等有形的文化载体,历史文化名人留给人们更多的是精神文化财富。重新审视李劼人的文学作品和思想,有助于站在世界文学史角度研究李劼人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以及李劼人对全人类的贡献,彰显其文学、思想中体现的普世价值和对人的终极关怀。当前,李劼人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仅停留在表面,有关部门尚未意识到李劼人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他的精神和思想。学界对李劼人的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起至今已走过90余年的历程,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总体说来是一个空白,学界对李劼人研究处于沉寂状况。进入21世纪,学界对李劼人的研究逐渐深入,这一时期对李劼人研究的专著较之前明显增多,但当前学界对李劼人的研究重点还是集中在其人与作品上,对其在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等方面的研究挖掘不够深入,对其文化资源的研究认识不足。唯有真正重视李劼人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李劼人身上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使保护与利用相匹配,才能做好名人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李劼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更进一步,并实现质的飞跃。

三、李劼人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和途径

(一)挖掘李劼人旅游资源的内涵,发扬李劼人精神气节

李劼人旅游资源的意蕴丰富,不仅包含文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方面的贡献,而且包含精神传承、后世影响及故居纪念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李劼人的学术、精神及与其有关的物质、社会意义、民俗的总称。挖掘李劼人旅游资源的内涵,一是可以拓宽李劼人旅游资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实现蜀地文化名人的研究与保护;二是能够深化成都乃至四川文化的内涵,提升区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城市竞争力,丰富地区历史文化名人教育资源;三是将李劼人精神中积极、科学的部分与当代优秀主流文化相结合,推广并发扬李劼人精神,可助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作为李劼人资源开发的主体,成都人民政府应牵头进行李劼人资源内容和特征、价值和意义、开发路径等的全面研究工作,成立专门的李劼人文化研究中心、李劼人文化陈列室和李劼人图书馆等,加强对李劼人旅游资源的研究和整理,挖掘其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同时,成都人民政府还可以与省内高校合作,搭建李劼人课题的学科交流平台,发行与李劼人相关研究的学术刊物。抛砖引玉,探究李劼人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合理路径,瞻前顾后,挖掘地方乃至全球对李劼人研究的文化底蕴。

(二)形成品牌特色,打造李劼人品牌形象

要推动李劼人成为成都对外宣传的新品牌,发展独具“李劼人”特色的文化产业,助力成都优化区域文化生态、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都人民政府应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加大对李劼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在全国打响李劼人品牌。打响李劼人品牌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完善纪念馆的基础设施,提供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服务,如将李劼人文化融入相关景观的打造设计中,进一步提升景区的辨识度和游客满意度;加强区域间的统筹与规划,一方面纪念馆可以与成都市其他景区,如与太古里、杜甫草堂、文殊院、武侯祠等景区形成联盟,在其他景区投放李劼人与纪念馆的宣传资料、标语等,同时与其他景区联合推出旅游套票、旅游直通车等项目,另一方面,借助以电视台、报刊等为主的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等为主的新媒体,以播放宣传片、招募推广大使、开通社交媒体公众号等形式进行宣传;聘请专业团队指导纪念馆官网的改版工作和日常维护工作,增加互动发帖版块,提升网站用户体验;围绕李劼人及其作品拍摄相关电视剧和电影、进行戏剧改编、打造情景模仿体验馆等,这些都是推广李劼人旅游资源的直观方式,也是当下行之有效的推广手段。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