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2:26:29

稿源范文篇1

【关键词】信息;重复;缺失;稿源;原因

引言

“关于信息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信息,因而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焦点。对媒体研究而言,信息源正是这样的“关于信息的信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源的情况对于信息的接受者①来说,也许意味着判断信息的价值、真实性、权威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而对于信息的者来说,则常常是身份定位(做原创的信息提供还是集成性的信息整合)和实力大小(丰富的信息资源通常意味着雄厚的实力基础)的外在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媒体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选择从信息源的角度考察网络媒体的“关于信息的信息”——稿源的话题。

第一部分:失误现象

网络新闻传播中,信息的重复与缺失并不是偶发情况,从稿源的角度来看,这种重复与缺失可能体现在直观的稿件编排中。

1.在文章转贴中出现的重复转载

重复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同一篇文章被贴了两遍,甚至更多。例如《太阳系“找水工程”月球火星上都有水?》②与《月球火星上都有水?科学家的太阳系“找水工程”》③内容一模一样,标题也基本上相同,出现在2002年6月21日千龙新闻网的新闻中心的首页上。

另外一种重复的情况是同一个话题的各篇文章之间内容重叠。在不少的例子中,部分段落的遣词造句都完全相同。例如,2002年2月25日的人民网二级页面新闻中心首页经济频道中关于“降息对股市的影响”的新闻有4篇④,其中3篇属于转载。这4篇文章的基本观点相同,所引述的材料也有重合之处,而人民网在转载这3篇文章时,采取了全文复制、粘贴的方式。

2.转贴过程中丢失信息

这种情况包括在转贴的过程中没有注明作者,没有写清楚最初的刊载媒体,没有写清楚直接的刊载媒体,没有注明是全文转贴还是节选等等。概括来说,就是没有提供正确的全面的关于稿源的信息,是信息缺失。

这方面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艾滋病一旦流行中国每年损失411亿》这篇文章,12月初国内有14家网站转载了,不同的网站提供了不同的文章来源,总计有8个不同的来源,但没有一个是准确的,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现在根本找不到出处。像这样的例子虽然不普遍,但性质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第二部分: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上文所提到的这些现象呢?下面从稿源的角度来探究一下原因。为了方便说明问题,以人民网为例来具体分析。

人民网的稿源丰富而且方便转载,这使大量的转贴成为可能,而自采稿件占的比重较低促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并且类似的大量转贴行为共存于几家与人民网性质类似的媒体中,使文章的转贴关系容易出现混乱的状况。

人民网稿源很丰富且方便网络媒体利用,这种丰富和方便正是网站上出现大量的转贴文章的前提所在。在人民网的新闻中心中,一个栏目的稿源平均大概会有6到9家媒体,多的时候达到了15家左右,少的时候也有三、四家。稿源的类型,有综合性的全国性媒体、有影响的地方性媒体及行业性媒体等等。

人民网稿件中自采的比较少,要维持很大的稿件量,就得大量转贴。而与人民网性质相似的其他媒体也采用了大量转贴的方法,故而网站之间文章相互转贴成为一种惯常的、频繁发生的行为,使转贴中出现失误的概率增大了。人民网对中国新闻网和中国日报网站的转载比较多,这3家网络媒体的受众构成在国内的这一部分是很类似的。很多情况下,人民网转贴其他媒体的稿件时,国内的几大综合性网络新闻媒体,例如千龙网、东方网等等,也常常会有同样的行为。而比起新闻内容来,稿源信息的全面完整保留的意义并没有完全被大家认可,失误中和稿源有关的情况也就尤其多。

上文分析过的稿源丰富、自采稿较少、同质媒体转贴较多等等现象的存在客观上要求人民网有一个强大的新闻编辑系统,来确保在这样一种以转载为主的媒体状态下,失误率最大可能地降低,那么人民网在这方面做得如何呢?

现在,人民网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每篇文章都注明责任编辑。在人民网二级页面新闻中心的首页上,在时政等《人民日报》的传统强项方面,会有3到9位责任编辑。特别是有重大的时政活动时,例如两会的召开,会有专人来负责。而在科教、社会、IT等等的领域,一般只有一位责任编辑来负责。

从具体的数字来看,责任编辑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平均每个责任编辑负责的文章数⑤是8.53,但是这个数字不能静止地来看,因为网络新闻不是定时定点出现的,而是需要时刻关注的,近9篇的工作量只是最后作为一天中的精华选取的东西。而且这个数值的波动特别大,从1.56到20,正是因为上文提到的不同领域的区别所致。

具体从一个子栏目来看,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不同的责任编辑的不同取向。以经济类为例,有的责任编辑比较注意金融方面的消息,有的比较注意和平民生活更相关的消息,还有的比较在意经济界名人的活动情况。相应的稿源的情况也有类似现象,有些编辑比较喜欢选取地方媒体的报道,有些更偏爱所谓的大媒体登载的新闻,有些编辑比较在意媒体的新闻取向是不是严肃,有些更热衷于贴一些能最大程度吸引眼球的东西。

可以从人民网的20条左右的消息编排中看到这些兴趣倾向,这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一点,人民网在现阶段,整个网站的编排特色还不够明显,很多时候新闻的编排体现出的是编辑的个人兴趣。同时,编辑力量未形成系统的另一方面也就意味着出错可能的增加,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位编辑工作量又相当的大,极大的新闻量不允许严格的审阅,所以失误出现很难避免。

这两方面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深究下去,便会出现问题不止于此,可以说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思考,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看:一是网络新闻传播所允许及需要多大的信息重复;二是稿源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对一个具体媒体的影响。

[page_break]

克劳德·香农和韦弗(ClavdeShannon&Weaver)的经典传播学模式中提到了噪声,噪音(noise)被定义为——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加在信号上的任何东西。噪音是假的信息。对发送者或信源来说,高度的不确定性或选择的自由性(熵)是他们所希望的。但是从信宿的观点看,由于含有错误或噪音,因此不确定性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为了得到有用的信息,信宿必须从接收到的消息中删去假的信息(噪音)。传播者必须增加讲话中的冗余(通常是对要点的重复)以抵消来自一个有竞争性信源的噪音。⑥通过冗余来克服传播渠道中的噪音,在特定时间内可传送的信息量就会减少。⑦

作为一位好编辑,所需的主要就是处理好熵和冗余之间平衡的艺术,即在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之间达到平衡。反过来说,如何实现这种平衡,又要看编辑的作用,他要确定观众需要什么,什么是他们能够吸收的,什么是应该给予的。当然,所有这些都受制于传播所使用的媒介。⑧

网络从出现之初就是以海量传播著称,但是冗余(信息的重复)也同样如影相随。是不是只有一篇文章被到处转贴时才可能在网络上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如果的确如此,那么就算带来的资源浪费可以忽略不计,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力的浪费是否也能不管不顾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么对于具体的网络媒体有什么影响呢?

以人民网为例,从稿源的情况来看,人民网在极力追求无所不包的媒体传播效果,但是编辑力量没有相应的加强,就出现了很多失误,这正是所谓规模和效益的问题,究竟是要架子搭得越大越好,还是要每一篇都经得住推敲?在人民网的宣传册上,没有对这个问题的明确表示,“最大”“精品”之类的字眼似乎要说人民网可以做到两者兼顾,这实际上容易产生“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到最好”的现象。虽然在现阶段,人民网不必考虑盈利的问题,但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硬件软件投入的比例关系等等要求即使作为国家重点的网络媒体建设对象,也要算算是不是摊子铺得太大。冗余信息的消除应当是媒介的责任所在,但是如果试图在网站上体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话题以及每个话题的方方面面,同时又要求极低的信息冗余,就必然需要极大的工作量。这仅仅是把问题假设为冗余是由同一位编辑的失误造成,如果是不同子栏目中不同编辑之间“撞车”,又由谁来监看和处理呢?这就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还包括了管理的问题。

和稿源的丰富同时出现的是自采稿件少以及对同质媒体稿件的采用。也就是说,面对同样的受众,不同的媒体网站的面孔越来越趋同,现在我们几乎不能在网络媒体上单纯从采编上看出来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等等的区别,这是否意味着网络媒体品牌打造的失败?

在后工业化时代的今天,品牌已经是在消息选择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了。但如前所述,类似的内容,类似的服务种类,类似的编辑方式,让媒体网站都是类似的面孔。当然就谈不上品牌形象的问题。

另一方面来看,虽然不停地点击,不停地开窗口,但是真正想要看到的东西却不是很多。精神消费品如果不能提供最大限度的满足与愉悦,购买的欲望就会大打折扣。对网络新闻最初的好奇与惊异消失之后,如果再没有实实际际的服务,已经成熟的其他媒体当然还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不断的拷贝、粘贴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有添油加醋,缺斤短两或者以讹传讹的事情发生。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能清楚地记得是从哪一家具体的媒体网站上面得到的错误信息,但是长期下去的结果是网络新闻整体公信力的下降。

第三部分:问题解决

上文提到的问题在整个网站来看也许只是个小小的问题,但是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小事一桩,需要整个系统的努力。

1.技术平台的完善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硬件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日,智能控制和信息处理完全可以由计算机来解决。例如上文提到的信息冗余,如果人民网内部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可以对这一问题合理地解决,可以大大节省人力和时间。

2.管理秩序的建构

金字塔式的管理曾经是媒体管理中最为常见的方式,但是信息的层层缺失、错误概率的增加、效率的降低是这种管理模式无法避免的。管理的模式现在谈论最多的莫过于扁平模式——让每一个节点多一点自主决定的权力,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是媒体的特性、中国的国情、人民日报报业集团的整体体制赋予人民网的管理自由度等等都会对管理模式的构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他的网络媒体也都要面对这个问题。

在纯理论状态下来讨论的话,尽可能依赖硬件作常规性的监控,让每一位编辑有尽可能大的决定权,同时让媒体整体的目标定位和风格取向成为不言自明的软规则应该是最佳的管理状态。

而考虑了实际中的变通可能的话,缺席应该提供一个适量的对失误的允许的空间以及及时的纠错机制。设计再好的软件也会有出错的时候,经验再丰富头脑再聪明的人也会有犯晕的可能,严格的制度的意义不言自明,但是不能假想没有违规的情况发生,所以什么样的制度空间可以让失误最大限度地减少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其中涉及到对不同的人个性的包容和对人际关系的调整等等诸多方面。

3.人员素质的培养

俗话说,“再好的经也可能被念歪了”,所以好的管理秩序也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来实现,可见人员素质的培养很重要。这显然不是单凭一家媒体之力就可以完成的,整个行业对网络传播特性的认识,行业规范的可行度和力度,职业教育的实施情况,个人的态度和能力等等都是造就一个合格的网络编辑必不可少的。

综合看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的建设过程,没有一步登天的好事,但是没有理由因为不能立竿见影或者可能会举步维艰就轻言放弃。

参考书目:

1.[美]托马斯·鲍德温史蒂文森·麦克沃依查尔斯·斯坦菲尔德著,龙耘、官希明译:《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陆晔著:《整合传媒:传媒竞争趋势与对策》,中信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3.[美]麦克尔·辛格尔特里著,刘燕南、和轶红、朱霖译:《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4.[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孟颖、赵丽芳、邓理锋、郑宇虹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注释:

①在这里,用“信息的接受者”而不是“受众”一词,是考虑到“受众”一词会暗含被动接受、身份隐匿性、缺乏发言权等等的附属信息,而在媒体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三大大众传播媒介的时候,这样的附属信息是不恰当的。

②文章所在的地址:千龙新闻网科技〉〉今日要闻2002-6-228:04:32(编辑:沈英甲来源:人民网)。

③文章所在的地址:科技〉〉科技大观〉〉科学探索2002-6-2115:01:04(稿源:科技日报)。

④这4篇文章分别是:①《降息使存款和游资流入股市?长远眼光看降息》(《上海证券报》)②《降息促股市马年开门红》(新华网)③《股市有望开市大吉高开幅度过大须谨慎》(《北京晨报》)④《25日股市盘中现报:降息春风急马年开门红》(人民网)载于人民网2002年2月25日新闻中心首页经济频道。

稿源范文篇2

【关键词】信息;重复;缺失;稿源;原因

引言

“关于信息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信息,因而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焦点。对媒体研究而言,信息源正是这样的“关于信息的信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源的情况对于信息的接受者①来说,也许意味着判断信息的价值、真实性、权威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而对于信息的者来说,则常常是身份定位(做原创的信息提供还是集成性的信息整合)和实力大小(丰富的信息资源通常意味着雄厚的实力基础)的外在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媒体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选择从信息源的角度考察网络媒体的“关于信息的信息”——稿源的话题。

第一部分:失误现象

网络新闻传播中,信息的重复与缺失并不是偶发情况,从稿源的角度来看,这种重复与缺失可能体现在直观的稿件编排中。

1.在文章转贴中出现的重复转载

重复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同一篇文章被贴了两遍,甚至更多。例如《太阳系“找水工程”月球火星上都有水?》②与《月球火星上都有水?科学家的太阳系“找水工程”》③内容一模一样,标题也基本上相同,出现在2002年6月21日千龙新闻网的新闻中心的首页上。

另外一种重复的情况是同一个话题的各篇文章之间内容重叠。在不少的例子中,部分段落的遣词造句都完全相同。例如,2002年2月25日的人民网二级页面新闻中心首页经济频道中关于“降息对股市的影响”的新闻有4篇④,其中3篇属于转载。这4篇文章的基本观点相同,所引述的材料也有重合之处,而人民网在转载这3篇文章时,采取了全文复制、粘贴的方式。

2.转贴过程中丢失信息

这种情况包括在转贴的过程中没有注明作者,没有写清楚最初的刊载媒体,没有写清楚直接的刊载媒体,没有注明是全文转贴还是节选等等。概括来说,就是没有提供正确的全面的关于稿源的信息,是信息缺失。

这方面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艾滋病一旦流行中国每年损失411亿》这篇文章,12月初国内有14家网站转载了,不同的网站提供了不同的文章来源,总计有8个不同的来源,但没有一个是准确的,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现在根本找不到出处。像这样的例子虽然不普遍,但性质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第二部分: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上文所提到的这些现象呢?下面从稿源的角度来探究一下原因。为了方便说明问题,以人民网为例来具体分析。

人民网的稿源丰富而且方便转载,这使大量的转贴成为可能,而自采稿件占的比重较低促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并且类似的大量转贴行为共存于几家与人民网性质类似的媒体中,使文章的转贴关系容易出现混乱的状况。

人民网稿源很丰富且方便网络媒体利用,这种丰富和方便正是网站上出现大量的转贴文章的前提所在。在人民网的新闻中心中,一个栏目的稿源平均大概会有6到9家媒体,多的时候达到了15家左右,少的时候也有三、四家。稿源的类型,有综合性的全国性媒体、有影响的地方性媒体及行业性媒体等等。

人民网稿件中自采的比较少,要维持很大的稿件量,就得大量转贴。而与人民网性质相似的其他媒体也采用了大量转贴的方法,故而网站之间文章相互转贴成为一种惯常的、频繁发生的行为,使转贴中出现失误的概率增大了。人民网对中国新闻网和中国日报网站的转载比较多,这3家网络媒体的受众构成在国内的这一部分是很类似的。很多情况下,人民网转贴其他媒体的稿件时,国内的几大综合性网络新闻媒体,例如千龙网、东方网等等,也常常会有同样的行为。而比起新闻内容来,稿源信息的全面完整保留的意义并没有完全被大家认可,失误中和稿源有关的情况也就尤其多。

上文分析过的稿源丰富、自采稿较少、同质媒体转贴较多等等现象的存在客观上要求人民网有一个强大的新闻编辑系统,来确保在这样一种以转载为主的媒体状态下,失误率最大可能地降低,那么人民网在这方面做得如何呢?

现在,人民网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每篇文章都注明责任编辑。在人民网二级页面新闻中心的首页上,在时政等《人民日报》的传统强项方面,会有3到9位责任编辑。特别是有重大的时政活动时,例如两会的召开,会有专人来负责。而在科教、社会、IT等等的领域,一般只有一位责任编辑来负责。

从具体的数字来看,责任编辑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平均每个责任编辑负责的文章数⑤是8.53,但是这个数字不能静止地来看,因为网络新闻不是定时定点出现的,而是需要时刻关注的,近9篇的工作量只是最后作为一天中的精华选取的东西。而且这个数值的波动特别大,从1.56到20,正是因为上文提到的不同领域的区别所致。

具体从一个子栏目来看,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不同的责任编辑的不同取向。以经济类为例,有的责任编辑比较注意金融方面的消息,有的比较注意和平民生活更相关的消息,还有的比较在意经济界名人的活动情况。相应的稿源的情况也有类似现象,有些编辑比较喜欢选取地方媒体的报道,有些更偏爱所谓的大媒体登载的新闻,有些编辑比较在意媒体的新闻取向是不是严肃,有些更热衷于贴一些能最大程度吸引眼球的东西。

可以从人民网的20条左右的消息编排中看到这些兴趣倾向,这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一点,人民网在现阶段,整个网站的编排特色还不够明显,很多时候新闻的编排体现出的是编辑的个人兴趣。同时,编辑力量未形成系统的另一方面也就意味着出错可能的增加,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位编辑工作量又相当的大,极大的新闻量不允许严格的审阅,所以失误出现很难避免。

这两方面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深究下去,便会出现问题不止于此,可以说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思考,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看:一是网络新闻传播所允许及需要多大的信息重复;二是稿源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对一个具体媒体的影响。

克劳德·香农和韦弗(CLAVDESHANNON&WEAVER)的经典传播学模式中提到了噪声,噪音(NOISE)被定义为——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加在信号上的任何东西。噪音是假的信息。对发送者或信源来说,高度的不确定性或选择的自由性(熵)是他们所希望的。但是从信宿的观点看,由于含有错误或噪音,因此不确定性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为了得到有用的信息,信宿必须从接收到的消息中删去假的信息(噪音)。传播者必须增加讲话中的冗余(通常是对要点的重复)以抵消来自一个有竞争性信源的噪音。⑥通过冗余来克服传播渠道中的噪音,在特定时间内可传送的信息量就会减少。⑦

作为一位好编辑,所需的主要就是处理好熵和冗余之间平衡的艺术,即在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之间达到平衡。反过来说,如何实现这种平衡,又要看编辑的作用,他要确定观众需要什么,什么是他们能够吸收的,什么是应该给予的。当然,所有这些都受制于传播所使用的媒介。⑧

网络从出现之初就是以海量传播著称,但是冗余(信息的重复)也同样如影相随。是不是只有一篇文章被到处转贴时才可能在网络上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如果的确如此,那么就算带来的资源浪费可以忽略不计,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力的浪费是否也能不管不顾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么对于具体的网络媒体有什么影响呢?

以人民网为例,从稿源的情况来看,人民网在极力追求无所不包的媒体传播效果,但是编辑力量没有相应的加强,就出现了很多失误,这正是所谓规模和效益的问题,究竟是要架子搭得越大越好,还是要每一篇都经得住推敲?在

[page_break]人民网的宣传册上,没有对这个问题的明确表示,“最大”“精品”之类的字眼似乎要说人民网可以做到两者兼顾,这实际上容易产生“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到最好”的现象。虽然在现阶段,人民网不必考虑盈利的问题,但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硬件软件投入的比例关系等等要求即使作为国家重点的网络媒体建设对象,也要算算是不是摊子铺得太大。冗余信息的消除应当是媒介的责任所在,但是如果试图在网站上体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话题以及每个话题的方方面面,同时又要求极低的信息冗余,就必然需要极大的工作量。这仅仅是把问题假设为冗余是由同一位编辑的失误造成,如果是不同子栏目中不同编辑之间“撞车”,又由谁来监看和处理呢?这就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还包括了管理的问题。

和稿源的丰富同时出现的是自采稿件少以及对同质媒体稿件的采用。也就是说,面对同样的受众,不同的媒体网站的面孔越来越趋同,现在我们几乎不能在网络媒体上单纯从采编上看出来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等等的区别,这是否意味着网络媒体品牌打造的失败?

在后工业化时代的今天,品牌已经是在消息选择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了。但如前所述,类似的内容,类似的服务种类,类似的编辑方式,让媒体网站都是类似的面孔。当然就谈不上品牌形象的问题。

另一方面来看,虽然不停地点击,不停地开窗口,但是真正想要看到的东西却不是很多。精神消费品如果不能提供最大限度的满足与愉悦,购买的欲望就会大打折扣。对网络新闻最初的好奇与惊异消失之后,如果再没有实实际际的服务,已经成熟的其他媒体当然还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不断的拷贝、粘贴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有添油加醋,缺斤短两或者以讹传讹的事情发生。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能清楚地记得是从哪一家具体的媒体网站上面得到的错误信息,但是长期下去的结果是网络新闻整体公信力的下降。

第三部分:问题解决

上文提到的问题在整个网站来看也许只是个小小的问题,但是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小事一桩,需要整个系统的努力。

1.技术平台的完善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硬件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日,智能控制和信息处理完全可以由计算机来解决。例如上文提到的信息冗余,如果人民网内部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可以对这一问题合理地解决,可以大大节省人力和时间。

2.管理秩序的建构

金字塔式的管理曾经是媒体管理中最为常见的方式,但是信息的层层缺失、错误概率的增加、效率的降低是这种管理模式无法避免的。管理的模式现在谈论最多的莫过于扁平模式——让每一个节点多一点自主决定的权力,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是媒体的特性、中国的国情、人民日报报业集团的整体体制赋予人民网的管理自由度等等都会对管理模式的构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他的网络媒体也都要面对这个问题。

在纯理论状态下来讨论的话,尽可能依赖硬件作常规性的监控,让每一位编辑有尽可能大的决定权,同时让媒体整体的目标定位和风格取向成为不言自明的软规则应该是最佳的管理状态。

而考虑了实际中的变通可能的话,缺席应该提供一个适量的对失误的允许的空间以及及时的纠错机制。设计再好的软件也会有出错的时候,经验再丰富头脑再聪明的人也会有犯晕的可能,严格的制度的意义不言自明,但是不能假想没有违规的情况发生,所以什么样的制度空间可以让失误最大限度地减少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其中涉及到对不同的人个性的包容和对人际关系的调整等等诸多方面。

3.人员素质的培养

俗话说,“再好的经也可能被念歪了”,所以好的管理秩序也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来实现,可见人员素质的培养很重要。这显然不是单凭一家媒体之力就可以完成的,整个行业对网络传播特性的认识,行业规范的可行度和力度,职业教育的实施情况,个人的态度和能力等等都是造就一个合格的网络编辑必不可少的。

综合看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的建设过程,没有一步登天的好事,但是没有理由因为不能立竿见影或者可能会举步维艰就轻言放弃。

参考书目:

1.[美]托马斯·鲍德温史蒂文森·麦克沃依查尔斯·斯坦菲尔德著,龙耘、官希明译:《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陆晔著:《整合传媒:传媒竞争趋势与对策》,中信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3.[美]麦克尔·辛格尔特里著,刘燕南、和轶红、朱霖译:《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4.[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孟颖、赵丽芳、邓理锋、郑宇虹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注释:

①在这里,用“信息的接受者”而不是“受众”一词,是考虑到“受众”一词会暗含被动接受、身份隐匿性、缺乏发言权等等的附属信息,而在媒体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三大大众传播媒介的时候,这样的附属信息是不恰当的。

②文章所在的地址:千龙新闻网科技〉〉今日要闻2002-6-228:04:32(编辑:沈英甲来源:人民网)。

③文章所在的地址:科技〉〉科技大观〉〉科学探索2002-6-2115:01:04(稿源:科技日报)。

④这4篇文章分别是:①《降息使存款和游资流入股市?长远眼光看降息》(《上海证券报》)②《降息促股市马年开门红》(新华网)③《股市有望开市大吉高开幅度过大须谨慎》(《北京晨报》)④《25日股市盘中现报:降息春风急马年开门红》(人民网)载于人民网2002年2月25日新闻中心首页经济频道。

稿源范文篇3

【关键词】信息;重复;缺失;稿源;原因

引言

“关于信息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信息,因而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焦点。对媒体研究而言,信息源正是这样的“关于信息的信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源的情况对于信息的接受者①来说,也许意味着判断信息的价值、真实性、权威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而对于信息的者来说,则常常是身份定位(做原创的信息提供还是集成性的信息整合)和实力大小(丰富的信息资源通常意味着雄厚的实力基础)的外在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媒体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选择从信息源的角度考察网络媒体的“关于信息的信息”——稿源的话题。

第一部分:失误现象

网络新闻传播中,信息的重复与缺失并不是偶发情况,从稿源的角度来看,这种重复与缺失可能体现在直观的稿件编排中。

1.在文章转贴中出现的重复转载

重复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同一篇文章被贴了两遍,甚至更多。例如《太阳系“找水工程”月球火星上都有水?》②与《月球火星上都有水?科学家的太阳系“找水工程”》③内容一模一样,标题也基本上相同,出现在2002年6月21日千龙新闻网的新闻中心的首页上。

另外一种重复的情况是同一个话题的各篇文章之间内容重叠。在不少的例子中,部分段落的遣词造句都完全相同。例如,2002年2月25日的人民网二级页面新闻中心首页经济频道中关于“降息对股市的影响”的新闻有4篇④,其中3篇属于转载。这4篇文章的基本观点相同,所引述的材料也有重合之处,而人民网在转载这3篇文章时,采取了全文复制、粘贴的方式。

2.转贴过程中丢失信息

这种情况包括在转贴的过程中没有注明作者,没有写清楚最初的刊载媒体,没有写清楚直接的刊载媒体,没有注明是全文转贴还是节选等等。概括来说,就是没有提供正确的全面的关于稿源的信息,是信息缺失。

这方面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艾滋病一旦流行中国每年损失411亿》这篇文章,12月初国内有14家网站转载了,不同的网站提供了不同的文章来源,总计有8个不同的来源,但没有一个是准确的,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现在根本找不到出处。像这样的例子虽然不普遍,但性质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第二部分: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上文所提到的这些现象呢?下面从稿源的角度来探究一下原因。为了方便说明问题,以人民网为例来具体分析。

人民网的稿源丰富而且方便转载,这使大量的转贴成为可能,而自采稿件占的比重较低促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并且类似的大量转贴行为共存于几家与人民网性质类似的媒体中,使文章的转贴关系容易出现混乱的状况。

人民网稿源很丰富且方便网络媒体利用,这种丰富和方便正是网站上出现大量的转贴文章的前提所在。在人民网的新闻中心中,一个栏目的稿源平均大概会有6到9家媒体,多的时候达到了15家左右,少的时候也有三、四家。稿源的类型,有综合性的全国性媒体、有影响的地方性媒体及行业性媒体等等。

人民网稿件中自采的比较少,要维持很大的稿件量,就得大量转贴。而与人民网性质相似的其他媒体也采用了大量转贴的方法,故而网站之间文章相互转贴成为一种惯常的、频繁发生的行为,使转贴中出现失误的概率增大了。人民网对中国新闻网和中国日报网站的转载比较多,这3家网络媒体的受众构成在国内的这一部分是很类似的。很多情况下,人民网转贴其他媒体的稿件时,国内的几大综合性网络新闻媒体,例如千龙网、东方网等等,也常常会有同样的行为。而比起新闻内容来,稿源信息的全面完整保留的意义并没有完全被大家认可,失误中和稿源有关的情况也就尤其多。

上文分析过的稿源丰富、自采稿较少、同质媒体转贴较多等等现象的存在客观上要求人民网有一个强大的新闻编辑系统,来确保在这样一种以转载为主的媒体状态下,失误率最大可能地降低,那么人民网在这方面做得如何呢?

现在,人民网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每篇文章都注明责任编辑。在人民网二级页面新闻中心的首页上,在时政等《人民日报》的传统强项方面,会有3到9位责任编辑。特别是有重大的时政活动时,例如两会的召开,会有专人来负责。而在科教、社会、IT等等的领域,一般只有一位责任编辑来负责。

从具体的数字来看,责任编辑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平均每个责任编辑负责的文章数⑤是8.53,但是这个数字不能静止地来看,因为网络新闻不是定时定点出现的,而是需要时刻关注的,近9篇的工作量只是最后作为一天中的精华选取的东西。而且这个数值的波动特别大,从1.56到20,正是因为上文提到的不同领域的区别所致。

具体从一个子栏目来看,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不同的责任编辑的不同取向。以经济类为例,有的责任编辑比较注意金融方面的消息,有的比较注意和平民生活更相关的消息,还有的比较在意经济界名人的活动情况。相应的稿源的情况也有类似现象,有些编辑比较喜欢选取地方媒体的报道,有些更偏爱所谓的大媒体登载的新闻,有些编辑比较在意媒体的新闻取向是不是严肃,有些更热衷于贴一些能最大程度吸引眼球的东西。

可以从人民网的20条左右的消息编排中看到这些兴趣倾向,这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一点,人民网在现阶段,整个网站的编排特色还不够明显,很多时候新闻的编排体现出的是编辑的个人兴趣。同时,编辑力量未形成系统的另一方面也就意味着出错可能的增加,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位编辑工作量又相当的大,极大的新闻量不允许严格的审阅,所以失误出现很难避免。

这两方面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深究下去,便会出现问题不止于此,可以说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思考,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看:一是网络新闻传播所允许及需要多大的信息重复;二是稿源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对一个具体媒体的影响。

克劳德·香农和韦弗(ClavdeShannon&Weaver)的经典传播学模式中提到了噪声,噪音(noise)被定义为——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加在信号上的任何东西。噪音是假的信息。对发送者或信源来说,高度的不确定性或选择的自由性(熵)是他们所希望的。但是从信宿的观点看,由于含有错误或噪音,因此不确定性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为了得到有用的信息,信宿必须从接收到的消息中删去假的信息(噪音)。传播者必须增加讲话中的冗余(通常是对要点的重复)以抵消来自一个有竞争性信源的噪音。⑥通过冗余来克服传播渠道中的噪音,在特定时间内可传送的信息量就会减少。⑦

作为一位好编辑,所需的主要就是处理好熵和冗余之间平衡的艺术,即在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之间达到平衡。反过来说,如何实现这种平衡,又要看编辑的作用,他要确定观众需要什么,什么是他们能够吸收的,什么是应该给予的。当然,所有这些都受制于传播所使用的媒介。⑧

网络从出现之初就是以海量传播著称,但是冗余(信息的重复)也同样如影相随。是不是只有一篇文章被到处转贴时才可能在网络上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如果的确如此,那么就算带来的资源浪费可以忽略不计,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力的浪费是否也能不管不顾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么对于具体的网络媒体有什么影响呢?

以人民网为例,从稿源的情况来看,人民网在极力追求无所不包的媒体传播效果,但是编辑力量没有相应的加强,就出现了很多失误,这正是所谓规模和效益的问题,究竟是要架子搭得越大越好,还是要每一篇都经得住推敲?在人民网的宣传册上,没有对这个问题的明确表示,“最大”“精品”之类的字眼似乎要说人民网可以做到两者兼顾,这实际上容易产生“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到最好”的现象。虽然在现阶段,人民网不必考虑盈利的问题,但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硬件软件投入的比例关系等等要求即使作为国家重点的网络媒体建设对象,也要算算是不是摊子铺得太大。冗余信息的消除应当是媒介的责任所在,但是如果试图在网站上体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话题以及每个话题的方方面面,同时又要求极低的信息冗余,就必然需要极大的工作量。这仅仅是把问题假设为冗余是由同一位编辑的失误造成,如果是不同子栏目中不同编辑之间“撞车”,又由谁来监看和处理呢?这就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还包括了管理的问题。

和稿源的丰富同时出现的是自采稿件少以及对同质媒体稿件的采用。也就是说,面对同样的受众,不同的媒体网站的面孔越来越趋同,现在我们几乎不能在网络媒体上单纯从采编上看出来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等等的区别,这是否意味着网络媒体品牌打造的失败?

在后工业化时代的今天,品牌已经是在消息选择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了。但如前所述,类似的内容,类似的服务种类,类似的编辑方式,让媒体网站都是类似的面孔。当然就谈不上品牌形象的问题。

另一方面来看,虽然不停地点击,不停地开窗口,但是真正想要看到的东西却不是很多。精神消费品如果不能提供最大限度的满足与愉悦,购买的欲望就会大打折扣。对网络新闻最初的好奇与惊异消失之后,如果再没有实实际际的服务,已经成熟的其他媒体当然还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不断的拷贝、粘贴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有添油加醋,缺斤短两或者以讹传讹的事情发生。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能清楚地记得是从哪一家具体的媒体网站上面得到的错误信息,但是长期下去的结果是网络新闻整体公信力的下降。

第三部分:问题解决

上文提到的问题在整个网站来看也许只是个小小的问题,但是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小事一桩,需要整个系统的努力。

1.技术平台的完善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硬件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日,智能控制和信息处理完全可以由计算机来解决。例如上文提到的信息冗余,如果人民网内部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可以对这一问题合理地解决,可以大大节省人力和时间。

2.管理秩序的建构

金字塔式的管理曾经是媒体管理中最为常见的方式,但是信息的层层缺失、错误概率的增加、效率的降低是这种管理模式无法避免的。管理的模式现在谈论最多的莫过于扁平模式——让每一个节点多一点自主决定的权力,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是媒体的特性、中国的国情、人民日报报业集团的整体体制赋予人民网的管理自由度等等都会对管理模式的构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他的网络媒体也都要面对这个问题。

在纯理论状态下来讨论的话,尽可能依赖硬件作常规性的监控,让每一位编辑有尽可能大的决定权,同时让媒体整体的目标定位和风格取向成为不言自明的软规则应该是最佳的管理状态。

而考虑了实际中的变通可能的话,缺席应该提供一个适量的对失误的允许的空间以及及时的纠错机制。设计再好的软件也会有出错的时候,经验再丰富头脑再聪明的人也会有犯晕的可能,严格的制度的意义不言自明,但是不能假想没有违规的情况发生,所以什么样的制度空间可以让失误最大限度地减少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其中涉及到对不同的人个性的包容和对人际关系的调整等等诸多方面。

3.人员素质的培养

俗话说,“再好的经也可能被念歪了”,所以好的管理秩序也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来实现,可见人员素质的培养很重要。这显然不是单凭一家媒体之力就可以完成的,整个行业对网络传播特性的认识,行业规范的可行度和力度,职业教育的实施情况,个人的态度和能力等等都是造就一个合格的网络编辑必不可少的。

综合看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的建设过程,没有一步登天的好事,但是没有理由因为不能立竿见影或者可能会举步维艰就轻言放弃。

参考书目:

1.[美]托马斯·鲍德温史蒂文森·麦克沃依查尔斯·斯坦菲尔德著,龙耘、官希明译:《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陆晔著:《整合传媒:传媒竞争趋势与对策》,中信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3.[美]麦克尔·辛格尔特里著,刘燕南、和轶红、朱霖译:《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4.[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孟颖、赵丽芳、邓理锋、郑宇虹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注释:

①在这里,用“信息的接受者”而不是“受众”一词,是考虑到“受众”一词会暗含被动接受、身份隐匿性、缺乏发言权等等的附属信息,而在媒体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三大大众传播媒介的时候,这样的附属信息是不恰当的。

②文章所在的地址:千龙新闻网科技〉〉今日要闻2002-6-228:04:32(编辑:沈英甲来源:人民网)。

③文章所在的地址:科技〉〉科技大观〉〉科学探索2002-6-2115:01:04(稿源:科技日报)。

④这4篇文章分别是:①《降息使存款和游资流入股市?长远眼光看降息》(《上海证券报》)②《降息促股市马年开门红》(新华网)③《股市有望开市大吉高开幅度过大须谨慎》(《北京晨报》)④《25日股市盘中现报:降息春风急马年开门红》(人民网)载于人民网2002年2月25日新闻中心首页经济频道。

稿源范文篇4

以编辑身份登录《湖北林业科技》网站主页,选择“统计分析”功能,在“稿件统计”下选择2015-2019年进行数据检索。

二、结果与分析

1.投稿总量分析。从本刊近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2015~2019年总收稿量为1140篇,退稿量286篇(占25.09%),录用量630篇(占比55.26%),送审量419篇(36.75%)。5年中主办单位投稿总量285篇,投稿至《湖北林业科技》总计144篇,占比50%,刚好二分之一。由图1可知:①从投稿数量来看,2015-2019年《湖北林业科技》在投稿前10名(5年投稿总量≥18篇)的单位中,投稿主力军第一梯队为主办单位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5年投稿比为10.41%-15.32%,总量为144篇;第二梯队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总量为57篇。第三梯队为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等7个单位。②从投稿量趋势来看,华中农业大学5年投稿比为(0.74%-3.38%);长江大学5年投稿比为(0-3.86%),浙江农林大学5年投稿比为(0.37%-1.45%),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中心5年投稿比为(0-2.35%),湖北省林业厅林木种苗管理总站5年投稿比为(0-2.35%)。投稿数量基本持平的单位为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5年投稿比为(1.18%-2.02%);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5年投稿比为(0-1.57%);投稿逐步下降的单位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5年投稿比为(2.75%-7.81%)和湖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5年投稿比为(0-4.37%)。2.稿件来源分析。(1)按照稿件来源来分:部级基金资助论文10%~22%,省级基金资助论文12%~44%,其他33%~77.5%。其他类文章波动幅度较大,文章类型差异较大。(2)按照作者来源来分:湖北省内作者占比72%~83%,省外作者17%~28%。省外一般稿件占比也同比上升。(3)从投稿单位来源来看,投稿主力依然为主办单位。其次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第三梯队为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等7个单位;从投稿量趋势来看,稳步上升的为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和湖北省林业厅林木种苗管理总站,近5年高校投稿逐步上升,需要继续扩大宣传,争取吸收更优质的稿源;投稿略有下降的单位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近5年逐步降低,需要加强同局直单位的横向联系,争取稿件;从文章综合质量来看,主办单位以及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高等院校投稿中,项目基金资助文章、试验研究类文章占比略高。农林类高等院校各类项目支持多,文章质量相对高。这是今后本刊约稿的重点。除此之外,市级林科所有持续稳定的稿源,也是投稿主力,不容忽视。例如咸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宜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三峡植物园管理处、河南南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等。这也是今后稿件争取的重点和方向。3.稿件类型分析。(1)从稿件组成来看,本刊以自由投稿为主,其中第一部分为省内林业工程系列职称晋升投稿;第二部分为大专院校学生自由投稿;第三部分为推荐投稿;最后一部分为省外自由投稿。约稿占比甚微。这四部分稿件中,以省内林业工程系列职称晋升稿件为多;在大专院校学生自由投稿中,因为硕博士毕业对发表文章有严格的要求,所以这一部分优质稿件难以挽留,比例也不高。还有一部分稿件为业务单位或熟人推荐稿件。需要继续加强局直单位的横向联系,争取稿件。而在省外自由投稿中,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优质的省外稿件,首先被各大学学报录用,其次各省林业科技瓜分或争取,所以这部分收稿占比不高,质量并不理想。(2)按照文章类型来分:试验研究论文占比32.5%~44%,综述论文0~14%,实用技术论文11%~31%,工作研究及问题探讨21%~48%,其他4%~68%。自2017年期刊整体未分栏目以来,部分文章类型模糊,难界定。目前以优质稿源缺乏及稿件质量下降两大问题凸显。很难吸引有第一手试验数据的研究类和可读性、实操性强的科技文章。疫情期间,投稿数锐减。2020年1月23日~2020年4月13日,投稿数<15篇。在目前稿源和期刊质量均不高的情况下,筹措稿源措施虽多,诸如根据基金项目从高校博士、硕士组稿等措施却并不现实,第一是争取不到,第二对接不上。坐等稿件的局面愈演愈烈,面临的办刊环境十分严峻。

三、稿源拓展及质量提升措施

稿源范文篇5

1转变办刊理念

传统办刊模式主要依托纸质期刊按期出版,期刊对于读者的作用侧重于单向信息传播。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在发生改变,期刊也应该转变观念,在多种媒介融合发展方面积极探索。科技期刊要积极拓展全媒体出版形式、充分构建学术资源知识体系、持续融合先进技术,依托网站、移动终端、公众号、APP等,拓展延伸阅读功能,全方位为读者、作者服务,构建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甚至读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将单向传播转化为互动传播。可以融合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扩展期刊的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科技成果,将作者、读者围绕在一起,提高作者、读者的黏性。通过加强论文在移动客户端的出版,充分利用读者的碎片化时间,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科学研究中,科技论文是辅助的信息材料之一,科技论文需要与其他科研材料关联使用,这也是每名科研人员都要面临的问题。科技期刊在多媒介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媒介关联多种内容数据,帮助读者“一站式”获取更多科研信息,提高论文传播质量和知识服务能力。

2吸引优质稿源

稿件的学术水平直接影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优质稿源是打造优质期刊的基础,是期刊学术水平的决定因素。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竞争力,核心为争取更优质的稿源。争取优质稿源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优质的稿源能够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术水平的提升又能促进优质稿源的增加。目前,各领域的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科研投入、科技产出整体上相对稳定,优质稿源有限,需要出版单位发挥主动性,不能完全被动等待作者投稿,而应结合自身期刊定位,制定有效的约稿工作方案,多吸引优质稿源。为了使约稿更有针对性、更高效,需要认真策划,做好约稿前的准备工作。可以针对行业动态策划选题,利用网络、数据库等对所处领域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研究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力争全面,广泛约稿;也可以针对研究前沿,向研究方向内的专家单独约稿。文献计量学方法是分析学科领域总体现状的重要研究方法,是对研究前沿和研究趋势进行判定的有利工具。可以利用文献计量学的词频分析、引文关系分析、共词分析、科学知识图谱和突发监测等方法,把握行业发展动态,针对关注度高的主题邀约稿件。如《消防科学与技术》编辑部通过分析FireTech-nology与《消防科学与技术》收录文章的论文名称、作者、单位、引用信息、下载量、关键词等信息,使用主题模型对论文进行处理,提取出每月的研究主题,识别消防科研领域内的科研趋势,得到随着下载量变化的动态研究科研趋势的模型,为高效开展约稿工作提供参考。随着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一些重点研究内容都形成了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析出的文章往往质量较好、言之有物。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行业内的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把握科研新趋势,对比不同级别的研究成果和科研单位的科研投入,总结研究热点及变化趋势,预测科研发展方向,适时发出稿件邀约。

3发掘优秀作者

优质的稿源来自于优秀的作者。每本期刊都有相对固定的作者群,期刊编辑部可依据文献计量学统计方法,筛选出高被引论文、高被引作者、高被引主题等,依托吸引优秀作者投稿提高期刊质量。利用数据统计,针对本刊的投稿作者筛选出高影响力作者,更进一步针对同领域各期刊的作者,通过比较发文量、下载量、引用量等指标,将优秀作者筛选出来。期刊编辑部也可以通过检索各高校的师资力量,检索各科研单位和高校等的科研投入、项目申请情况、科技成果等,发现优秀科研团队、优秀作者,适时邀约质量高、时效性强的稿件。优秀作者对期刊认可,在同一期刊多次投稿,也是保证优质稿源的重要一环。编辑部在开发优质的作者资源后要切实维护其稳定性,使刊物成为作者投稿的首选,提高优质稿源的延续性。还可以充分挖掘作者资源,邀请投稿作者推荐同一领域内其他优秀作者。约稿前应充分调研专家的研究课题,适时发出邀约,使作者感受到尊重,为后续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在投稿过程中的投稿体验也是影响作者投稿的一项重要因素。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期刊的时效性都非常重要。作者在投稿过程中能够得到编辑的及时回复,能够与编辑顺畅交流,及时解决问题,缩短出版周期,就能使作者有非常好的投稿体验,也对增加作者黏性有很大帮助。科技期刊不仅是科技成果发表的载体,还具有培养人才的作用。作者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专家都是由第一篇科技论文的发表开始逐步成为专家的。科技期刊不但要维护好优秀作者,还要慧眼识珠,挖掘科研能力强、科研热情高的作者。在修稿过程中对作者文章中存在的问题耐心指导,提高其写作能力,帮助其成长。科研工作注重精与专,很多作者在自己的细分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容易重视深度而忽略广度。期刊编辑面对不同的文章,接触大量科技信息,在科学研究的全局性把握方面可能好于一些作者,在不同研究方向的融会贯通方面可以适当提出建议供作者参考,帮助作者快速成长。

4精心策划栏目

栏目体现了专业领域内的发展态势,能为专业发展起导向作用。特色栏目可以提升期刊的品牌形象与知名度,打造特色栏目、精品栏目也是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与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以专题的形式集中讨论某一学术问题,有助于对问题进行全面讨论,增强内容深度,也是提升期刊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增加栏目种类、丰富栏目内容是提高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栏目设置应丰富多样,除设固定栏目外,还可由编辑部邀请专家针对重点、难点策划重点号。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邀请编委推荐各学科的高端专家。学科专家在专业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研究方向及前景有比较准确的预测,有助于期刊把握研究热点。栏目策划应体现期刊特色,差异化发展,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开设特色栏目,体现品牌意识,同时还应兼顾不同读者的需求。为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可开设讨论、争鸣栏目。期刊应顺应科学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将科研探索的阶段性成果及时呈现给读者,增强作者、读者、编者之间的讨论、学习,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文献计量学方法也可以用于指导栏目策划。如《消防科学与技术》编辑部分别利用ScienceDirect与CNKI进行数据检索,将ScienceDirect检索结果与CNKI检索结果对比分析,根据发文量等数据得出国内外消防领域研究热点。按栏目进行分类,根据关键词对各栏目文章进行细化分析,对栏目的设置、容量适时做出调整。

5调整论文类型

综述文章是对某一领域研究进展的综合性论述,是科研人员快速了解某一领域研究进展的有效途径。某学科领域的专家对学科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撰写的高质量综述文章对研究进展的把握更加全面、准确和深入,通常具有很高的下载量和引用量,对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有很大帮助。德国科技期刊繁荣发展,国际化水平高,其原因在于突破了语言限制,及时向英语出版转变。德国出版策略的成功,足以让我们对英文出版引起重视。大力发展英文期刊的同时,中文科技期刊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发表英文论文,利用英语在国际科技交流中的先天优势,降低学术交流门槛,提升论文传播力,进而提升期刊影响力。《消防科学与技术》曾在期刊中收录英文文章,在向研究领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推广的同时,在中国消防协会举办的“中国国际消防设备技术交流展览会”上向全球几十个国家的近千家消防科研机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产品生产商积极推广。

稿源范文篇6

一、精准服务,增加期刊在读者间的影响力

读者是任何期刊存在的根本,因此不管什么类型期刊都要以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作为行业期刊,这点尤为重要,在指导行业技术和发展的方面,读者对其的要求更加简明扼要,即可以用“有用”来形容,对其工作毫无价值的内容很难获得作者的认可。因此本文认为行业期刊在求得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

(一)立足自身特色,找准定位。同质化是期刊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另一方面,行业高质量的科技期刊却并不多。我国很多行业科技期刊,受行业领域限制,在主流评价体系中的影响因子都不高,虽然本领域内的竞争小,但受众小,传播范围窄影响了期刊的发展。但如果能挖掘本行业的空白领域,找准读者,在期刊水平和内容上做精仍能取得好的发展。相关行业研究建议,发展填补国内学科期刊空白的学术期刊,能避开期刊同质化竞争的蓝海,也能为这些空白领域提供科技交流的平台,实现自身价值。

(二)新形势下的精准读者服务。在传统的编辑部内容中,编读往来是一项重要内容,是编辑了解读者需求和把握办刊内容的主要渠道。在新形势下,这样的沟通交流也同样要保持,甚至更加重要。以我刊为例,因为本刊的读者群体均为实践为主的人员,因此读者在阅读科技论文的时候会结合自身工作有一些疑问,本刊通过建立读者作者qq群和微信群等交流渠道,搭建读者与作者的沟通平台解决问题,获得双方的认可。对一些行业共性问题,编辑还利用刊物的专家委员会的“智库”,组织专家论坛等活动,为读者答疑解惑。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期刊的口碑就在行业内传播了出去,吸引了很多潜在的读者和作者,利用网络传播的裂变性让期刊在读者中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二、寻找好稿源,提升作者认可度

期刊质量是期刊的灵魂。对于科技期刊来说,除了编校质量和印刷质量,科技论文质量的好坏占据了期刊评价的关键。有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近年来部分中文科技期刊质量和稿源呈现下滑趋势,究其根源是在各方因素的作用下,我国优秀作者更倾向于将科研成果在影响力更大的国际期刊上,因此导致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导向作用薄弱,更加难以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也是我国下大力气发展一流中文期刊的初衷。头部期刊尚且如此,稿源短缺问题对于行业科技期刊来说更为严重。好的稿源对于刊物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如何吸引优秀的作者投稿,是行业期刊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总结起来,本文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优质稿源。

(一)行业内专家的稿件。优质文章的引入对于期刊质量提升是一个正向的作用,与此同时,期刊质量提升又有助于吸引更多优质作者的加入,长此以往,将形成一个刊物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过程。拓展稿源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编辑的主动约稿,特别是针对本领域内的专家,他们的稿件能提高期刊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量,而这些对传统期刊评价体系中的影响因子有一定帮助,进而增加作者对期刊的认同度。专家约稿对编辑来说表面上看很简单,但它绝不是简单地通过发邮件打电话,直接简单邀请专家撰写稿件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从发掘线索、有针对性有策略地邀请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确定稿件主题,到参与和协助作者写稿和投稿的工作,再到安排刊登期次和版面以及文章推广与传播等一系列后续工作的完整流程。只有这样才能约到真正高质量的稿件。

(二)行业专家的推荐稿件机制。邀请业内专家作为期刊的专家委员参与期刊的组稿工作,是国际大刊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在作者的工作经验中,这种方式对于期刊推广和稿源质量的提高经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实际上行业科技期刊受制于人力和财力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完全照搬过来。但本文认为,利用期刊与编辑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工作关系,与一些行业专家建立经常性的联系,经由专家推荐,可以获得相关研究人员的优质稿源。

(三)在作者数据库中筛选优质作者。此外,期刊建立作者数据库,筛选优质作者也是挖掘优质稿源的途径之一。在投稿的作者中,那些在本领域有一定研究实力的作者、的被下载和引用数据好的作者、基金负责人、标准起草人等,甚至通过投稿内容,看出论文写作水平高的作者等都是本刊日后具有科研潜力的作者。某种意义上说,寻找优质作者,是编辑的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但这种积少成多的积累对于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多渠道提升期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对于行业科技期刊来说,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积极“走出去”提升在行业内的指导作用和影响力,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中国猪业》等农业期刊属于传统行业,与先进技术无缘,影响因子也不高,但由于其在我国农业及畜牧业提供的生产指导、技术推广、信息传播等服务非常重要,很好地满足了行业实际需要。又比如《中兴通讯技术》期刊立足本公司的实际问题,通过向业界知名专家邀稿的形式,策划了一系列技术专题,如新型光互联与光接触技术、5G通信安全技术等,实现了期刊的技术主导功能,提升了刊物的学术影响力。我刊也在不断地探索深耕行业内技术主导作用上做了一些工作,简单分享如下:

(一)参加各类行业会展。每个行业都有各种行业展览会、交流会等,基本上也都有媒体展示区,这种活动能够直接向行业从业人员展示期刊,如果有能力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热点活动推广,在专业人员云集的展会上亮相,对于行业期刊的影响力提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深入行业学术活动。行业内的技术研讨会、论坛、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与科技期刊的学术属性直接相关,且是编辑策划行业热点选题、向专家和业内推广宣传期刊的绝佳机会,也能为日后的组稿约稿做好铺垫,因此积极参加这类学术活动,不仅能直接拓展专家和刊物的作者数据库,也能在行业中直接快速提升刊物的影响力。

(三)组织专家委员会交流研讨。很多行业科技期刊的专家委员会,受本职工作和时间的限制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刊物编辑需要定期与专家进行沟通交流,寻求办刊建议。同时可以利用现有资源,期刊自己策划学术活动,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主题内容交流,刷新“存在感”,提升刊物在行业技术方面的主导作用。

(四)利用移动端进行宣传。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起来后,各类移动终端平台在信息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有的实现刊物读者的服务功能,有的实现的是刊物运营功能。本刊的微信公众号在读者投稿、查稿等功能之外,以行业信息、检测技术、政策解读以及本刊科技内容的推广为主,个别“科技爆文”在行业内受到广泛关注。

稿源范文篇7

地方高校学报的现状

稿源不充足对季刊或双月刊的学报来说准时出刊,有时会面临稿子不充足。不少学报稿子采用率大于60%,退稿率比例较低,遴选困难。并且稿源在各学科间很不平衡。有时只要论文论证正确实验无误,虽无多少创新,而仅做了些平行性工作,经修改,最终也给予发表,从而影响刊物的学术创新性。稿件质量不高现有的职称评定方法,即必须凑足一定量的论文数。因此不少作者只为评职称而匆匆赶写论文,未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也未广泛查阅资料,进行深层次剖析。从而产生了不少一般的甚至平庸的稿子,影响刊物的学术质量。作者队伍不稳定教学科研队伍的不稳定,导致某些专业的作者素质有所下降。例如,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些学者、教学科研人员下海经商,或利用业余时间干第二职业,无心坐下来认真做学问,在学术界产生一股浮躁之风,导致作者队伍素质有所下降。学校对学报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校对自己的学报重视程度不够,自己瞧不起自己,给学报定级太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和编辑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报在教职工心目中的地位。编辑队伍不稳定,缺乏敬业爱岗精神由于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作为清水衙门的学报,首当其冲地受到震动。一部分编辑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不安心修炼内功。

地方高校学报的质量意识

学报的学术质量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应从下列几方面入手:积极宣传,主动约稿利用刊物的宣传办刊宗旨,介绍刊物发展概况,推荐并介绍重点、优秀论文。主动向科教第一线的同志约稿。以此拓宽稿源,获取优秀稿件。主动向高一级刊物推荐优秀论文鼓励作者向著名刊物或国外投稿。向著名刊物或国外投稿,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作为学报,可以做一些我们应该做的工作。比如,与国内外著名的刊物建立联系,开展学术交流;组织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吸收到的学术水平高的论文,继续向专业刊物、部级刊物、国外刊物推荐。这样做不仅能激发作者对本刊物的兴趣,使部分作者能间接地通过本刊向高一级刊物或专业性杂志。而且,对本刊来说,一方面开拓了稿源,吸引住高质量稿子,更主要的是融入了一股学术气氛,从中也提高了自己刊物的质量和知名度,也为学校争得荣誉。积极吸纳高质量外稿引进高质量外稿的好处:1.促进双向交流,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关注本刊。2.扩大影响,提高刊物的知名度。3.扩充稿源。因为学报特别是自然科学版学报,稿源并非十分充足,吸收部分外稿一方面有利于编辑遴选,保证一定的录用比例,另外,增加优秀外稿,同样可提高刊物质量。4.可收取一定量的版面费,以补充办刊经费不足。认真组织专家审稿、评稿专家审稿,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另一方面,对稿件的学术水平做出评价,以便编辑更准确地了解稿件的学术质量,为进一步评审和取舍稿件提供依据。只有认真负责地组织审稿,才能做到不发错稿,不遗漏好稿,真正把好学术质量关。稳定编辑队伍,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编辑队伍的不稳定是指人员的不稳定和人员心理的不稳定。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学校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拨款外,更主要的是要给予一定的宽松政策,使其有一定的自主权。另外也不能疏忽对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编辑的主体知识结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面对新形势下“知识爆炸”局面,学报编辑在其编辑活动中如何提高评价选择能力,提高判断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编辑唯有进一步提高自己,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慧眼识英雄,在众多平凡的稿件中选择学术精品。才能有效抑制论文造假、抄袭现象,保证论文的学术质量,维护学术的纯洁度。

稿源范文篇8

1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本文的发文量和被引数据来自于中国知网,数据截止到2017年6月。各刊优先出版情况主要参考各刊官网和中国知网优先出版平台。考虑到目前中国知网只能查到2016年的完整数据,且2015年和2016年各期刊所发论文目前只有两年内的被引数据,为便于对比分析,本文统计了上海部分高校学报2005—2014年10年所发文论文在2005—2016年12年间被引情况。需要说明的是,2005—2014年每年所发论文在当年被引频次为第1年数据。比如,2005年所发论文被引频次是从2005年统计到2016年共12年数据,而2014年所发论文被引频次是从2014年统计到2016年仅3年数据。

2结果分析

稿源范文篇9

1能源类SCI刊物的概况

2019年,能源类SCI收录刊物共112种,影响因子排名最高的为《NatureEnergy》(46.495),而总引用次数排名位列前三的依次是《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BioresourceTechnology》《JournalofPowerSource》,被引次数分别为12万次、11.8万次、11.6万次。2019年,能源类SCI刊物Q1区、Q2区、Q3区、Q4区的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9.959、3.652、2.251、0.928。以下分别从主办国家、出版商、刊文量等方面分析能源类SCI刊物的办刊情况。1.1国家分布。能源类SCI科技期刊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但是绝大多数来源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科研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中,英国的能源类SCI刊物数量排名第一,占能源类全部SCI刊物的33.98%;美国紧随其后,占全部的26.21%;中国有6种刊物入选SCI,占总数的5.83%。在办刊水平方面,英国、荷兰所办刊物以Q1区、Q2区为主,整体办刊质量很高;美国、德国的能源类刊物分布得较为均衡;中国和日本的能源类刊物主要集中在Q3区、Q4区,水平相对较低,简单来说,这是文章外流、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2出版商情况。能源类SCI刊物中,由国际三大出版商(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威利)运营的占全部刊物的55.34%。其中,爱思唯尔运营的刊物最多,共出版了37种能源类刊物,33种位于Q1、Q2区,整体办刊水平很高。此外,各大学会创办并运营的刊物数量也较多,占总数的14.1%,主要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美国化学学会(ACS)、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以及美国物理学会(AIP)。这些学会创办的刊物水平也相对较高,多集中在Q1区、Q2区。1.3刊期情况。刊期既能反映刊物的刊文量,也能体现刊物所处的发展时期。位于Q1区的能源类SCI刊物多采用月刊或半月刊的模式;刊期为季刊或双月刊的多位于Q3、Q4区。在一定程度上,这体现了刊物的发展时期——季刊、双月刊多处于SCI收录初期,发文量较小,便于冲击高的影响因子;月刊、半月刊大多长期被SCI收录,具备一定的知名度,稿源稳定且质量较高,已进入了良性发展模式。此外,能源类SCI刊物的刊期分布还反映了期刊发展的进程。通常来说,创刊初期为保证稿件质量,大多期刊采用少量发文的模式,多位于Q3区、Q4区;随着曝光度及知名度的提升,期刊稿源数量与质量逐步提高,影响因子提升后逐步扩大发文量,最终稳定在一个影响因子和发文量均较高的理想状态。整体上,位于能源类Q1区的刊物,平均影响因子高达9以上,Q2、Q3、Q4区分别在3.6、2.2、1左右。同时,三种引用量最高的刊物均位于Q1区,这反映出本领域排名前列的刊物吸引了多数读者的关注和大量引用。在国家分布方面,英国、美国、荷兰占据较大优势,这样的数据符合科研水平的整体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荷兰是最大的出版商爱思唯尔的所在地,因此其能源类SCI刊物的发文量超过了德国和中国,占总数的13.6%。在出版商方面,爱思唯尔、威利和施普林格•自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占据优势,位列前三。在刊文量方面,季刊数量最多,占比略高,双月刊、月刊紧随其后,半月刊数量较少,同时也有一些刊物采用单篇出版的模式,每年出版1期。

28种典型能源类SCI刊物的具体分析

21世纪以来,能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大量科研人员投入研究,优秀论文和刊物不断涌现。作为一个交叉学科,能源涵盖了广泛的基础研究方向,包括化学、物理、材料、生物、机械等。相应地,各方向的刊物各具专业特色,编委及作者的地域分布也各不相同。为深入分析具体办刊情况,本文选取8种具有代表性的能源类SCI刊物,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8种刊物的主办单位涵盖高校、知名出版商以及专业学会,覆盖三大出版商、ACS及AIP两所刊物声誉较高的专业学会;第二,8种刊物分别由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主办,具有广泛的地域性;第三,8种刊物的刊文方向各有侧重,既有专注于新能源开发(氢能源、生物能源、太阳能等)的,也有侧重传统能源(石油勘探、炼制)以及能源设备(核电设施)的。以下从办刊模式、编委团队、作者分布等方面具体分析中外能源类科技期刊情况,为我国能源类科技期刊的建设努力方向。2.1办刊模式分析。本文选取的8种能源类SCI刊物,每区各两种,具体办刊情况见表1。8种期刊创刊时间从1977年至2016年均有分布,专业特色及办刊模式各有侧重。影响因子最高的刊物《NatureEnergy》创办于2016年,为《Nature》系列刊物,延续了《Nature》专职编辑负责学术水平的风格,栏目设置宽泛,包含研究论文、分析、综述、观点、新闻动态、通讯文章、续议、评论文章、书评以及专题文章。排名第二的是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并由爱思唯尔出版的《JournalofEnergyChemistry》,影响因子达7.216。该刊拥有庞大的国际顾问编辑团队,编委由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组成,按学科方向划分,分工明确,参与度高。据了解,《IEEETransactionsonEnergyConversion》由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办刊,主编为IEEE会员,同时设置栏目主编,编委会也由IEEE会员组成,人数较多,整体协同度高。《InternationalJournalofEnergyResearch》创刊于1977年,自1997年开始,其影响因子和发文量持续增长,该刊编委会设有6位副主编,分别负责不同的方向,以加强针对不同稿件的专业评审。《EnergyandFuels》是美国化学学会(ACS)的会刊,共11位副主编,2019年刊文量排在此8种期刊首位(1256篇)。《PetroleumScience》由中国石油大学主办,2009年被SCI收录,刊文量常年稳定在70篇左右,自2019年刊文量有所增加。该刊编委人数众多,主要由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组成,共22位副主编。《Journalof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编委会设1位主编,2位副主编,14位副编辑及一个由出版发行主管、执行编辑和编辑助理3人组成的期刊发展团队。该刊2010年被SCI检索,年刊文量维持在200~300篇,影响因子在0.9~1.6浮动。《JournaloftheJapanPetroleumInstitute》由日本石油学会主办,编委会由日本学者组成,作者也大多局限在日本,年刊文量在180~300篇,影响因子随刊文量增加而有所降低,自2013年起降低刊文量,影响因子回升至1.575。综合8种典型能源类SCI刊物的办刊模式可知,科技期刊多采用“科学家办刊”的模式,由主编、副主编带领编委团队负责稿件的学术质量,组织专刊、专题。根据以上数据,专业出版集团表现突出,他们具有丰富的办刊经验,其自身知名度也便于吸引顶尖科研工作者加入;由于分支机构分布广泛,专业出版集团具有国际化程度更高的特点。此外,《PetroleumScience》《JournaloftheJapanPetroleumInstitute》存在共同的问题——编委国家分布较窄,集中在本国学者,这通常会导致刊物的影响力偏低。2.2编委团队及作者分布情况分析。本节分析8种刊物2019年的发文情况,统计编委国家分布及作者国家分布情况,从编委和稿源国际化方面分析刊物特点。为了清晰呈现编委分布是否均匀,笔者引入了国际编委占全体编委的概率(𝑃=编委总数−本国编委数编委总数),此数值越高代表此刊物国际编委数量越多,编委会国际化程度越高,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编委分布率多集中在35%~60%,国际编委占比不宜过低是各刊普遍遵守的原则。其中,个别刊物达到90%以上,也有例如日本的刊物《JournaloftheJapanPetroleumInstitute》的编委全部来自本国。中国的两种刊物《JournalofEnergyChemistry》《PetroleumScience》都拥有相当庞大的编委会,并且编委来源国家相对集中,相较于日本,我国的两本刊物还是具有一定的国际性的,但是相比于欧美刊物,这两本刊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这也侧面体现了我国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的问题——编委团队的国际化程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在稿件来源方面,《JournalofEnergyChemistry》《PetroleumScience》逊于欧美,本国稿件占比均超过50%。其中,《JournalofEnergyChemistry》2019年发表的中国学者的文章占比85.51%,仅次于日本刊物的87.18%。综上,一方面,我国能源类刊物编委及稿源的国际化程度均相对较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学者已广泛占据了能源类科技期刊发文量第一的位置,这体现了我国能源科技软实力的增长,也侧面证明了我国能源类科技期刊发展滞后于能源科技进步的事实。2.3高被引文章情况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最近五年高被引文章数排名第一的是《NatureEnergy》,共182篇。《EnergyandFuels》排名第二,近五年仅14篇文章入选高被引,我国的《JournalofEnergyChemistry》以11篇高被引文章位列第三。表3总结了8种能源类刊物近五年的被引情况,其中前7种刊物施引文献占比最高国家均为中国,也反映出我国在能源领域的巨大投入和科研潜力。《JournalofEnergyChemistry》施引文献来自本国的比例高达87.72%,侧面反映出我国刊物的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主办的另一本刊物《PetroleumScience》施引文献中来自本国的比例为65.15%,也处于较高水平。笔者认为,施引文献的国际化程度对刊物的良性发展非常重要,可以体现阅读和使用此刊文章的受众群体范围。我国的两本能源刊物的施引文献多来自本国,这反映出目前我国能源刊物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因此,提高刊文水平和扩大国际宣传是两个重要的努力方向。整体看来,高被引文章数与刊物影响力、分区及影响因子呈正相关关系,与刊物创刊时间无关。其中,《NatureEnergy》文章质量出色,体现了行业引领地位,同时,由于其强大的宣传能力及创刊初期的高标准定位也提升了刊发文章的引用量。因此,笔者认为,吸引本研究领域的顶尖科研团队在刊物上发文、全方位打造旗舰平台是提升刊物影响力的关键。以上从刊物运营模式、编委会和稿源国际化、引用情况等3方面分析了8种典型能源类SCI刊物的情况,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在办刊模式方面,《NatureEnergy》区别于其他7种刊物,采用了专职编辑负责学术水平的模式。这种运营模式广泛应用于《Nature》系列刊物,对刊物的把控度较高,但是此模式对专业编辑的要求极高,其他刊物难以效仿。第二,编委会和稿源的国际化程度是决定刊物整体发展情况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三大出版商占据较大优势,它们凭借分布在各国的分支机构以及覆盖广泛的推广渠道整合了全球的学术资源,在国际化方面领先于高校和学会刊物。第三,文章引用量是评价刊物的关键指标,体现了刊物的整体水平及受众范围。在这方面,8种SCI能源类刊物中施引文献占比最高的国家为中国的有7种,这体现出我国在能源领域极大的学术活力。同时,《JournalofEnergyChemistry》《PetroleumScience》在稿源和国际化方面表现略有不足,来自本国的稿件和引用量均超过50%,在国际化方面仍有努力空间,可以通过扩大宣传、定向约稿等方式提升国际化水平。

3对我国能源类期刊的启示

稿源范文篇10

1期刊组稿的积极作用

以2017年《高电压技术》的14个组稿专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7年,《高电压技术》12期共刊出14个组稿专题,每个组稿专题刊出14.14篇文章,平均每期刊出44.17篇文章,整期文章的篇均下载、篇均被引、零被引文章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20.05、4.32、4.50;而组稿专题文章的篇均下载、篇均被引、零被引文章的平均值分别为273.10、5.28、0.92。说明专题文章的篇均下载和被引的平均值均高于2017全年文章的对应数据平均值。14个专题中,11个专题的篇均下载高于整期文章,9个专题的篇均被引高于整期文章。2017年所刊文章的总数为529篇,专题文章总数为198篇,占比为37.4%;2017年所刊文章的总被引数为2286,专题文章的总被引数为1046,占比约为45.8%;即数量占比为37.4%的专题文章产生了45.8%的引用。由此可知,组稿专题收录的文章的整体水平高于自然投稿文章,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组稿可以有效提升期刊的各项数据。此外,专题组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优秀的稿源,而这里所说的稿源,并不仅仅只是组稿专题所刊出的文章,还包括通过专题组稿提高期刊知名度、扩大期刊影响力,从而吸引到更多的优秀的自然投稿。因此,专题组稿还具有宣传期刊品牌和报道方向,以及扩大专家和作者群体的作用。2016年以前,《高电压技术》以传统高压作为主要报道方向,并充分发挥了小学科期刊的特色,期刊影响因子迅速上升。但当特高压东风吹过之后,随着高压学科研究热潮的退去,期刊也不得不面临转型问题。从2016年起,期刊进行了多次栏目调整,新增了大功率电力电子、城市电网、新能源等热点栏目,但始终缺少优秀稿源。为了解决稿源问题,期刊围绕新栏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多次专题组稿,在对新栏目进行宣传的同时,扩大了专家群和作者群,组稿结束后,期刊仍能持续收到相关作者的投稿,解决了新栏目的稿源问题。

2期刊组稿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专题组稿能够提高文章的被引数,提升期刊的影响力,但另一方面,也由此产生了不少新问题[3]。首先,在期刊总页码不变的情况下,频繁地刊登组稿专题必然会压缩自然投稿文章的版面,造成自然投稿文章刊出周期过长,而很多作者在投稿时会将刊出周期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因此较长的出版周期会导致原先稳定的作者群体流失。再者,一般情况下,期刊进行专题组稿时都会选定1~2个组稿专家,组稿过程中编辑部虽然具有最终决定权,但仍会考虑组稿专家的意见,因此难免会有一些人情稿,进而影响到整体稿件质量。此外,并不是所有的组稿文章质量都优于自然投稿文章。2017年的14个专题中,有5个专题篇均被引低于整期文章;而有8个专题的篇均被引低于全年文章的篇均被引(4.32),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部分专题不但没有对期刊数据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反而拉低了期刊的数据。

3期刊组稿工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