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5:03:32

高句丽范文篇1

【关键词】高句丽,赏罚制度,《三国史记》,比较

一、有关高句丽赏赐记事的研究

关于高句丽赏赐的记事,在《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中,有以下17个记录。

〈表一〉高句丽赏罚记事表

王代--公元纪年--原因--对象(人物)--赏赐程度

⑴东明圣王(1年)--前37年--善养马--朱蒙--赐瘦马

⑵东明圣王(1年)--前37年--愿为王臣--再思、武骨、默居--赐再思姓克氏,武骨仲室氏,默居少室氏

⑶东明圣王(2年)--前36年--以国来降--松让--封为多勿都主

⑷琉璃明王(11年)--前9年--献计击降鲜卑--扶芬奴--赏食邑不受,赐黄金三十斤,良马一十匹

⑸琉璃明王(21年)--2年--愿为王臣--丈夫--赐名沙勿,姓位氏

⑹琉璃明王(24年)--5年--愿为王臣--异人--赐姓羽氏,俾尚王女

⑺琉璃明王(37年)--18年--求王子尸体--后沸流人--赐祭须金十斤、田十顷

⑻大武神王(4年)--21年--愿为王臣--壮夫--赐姓负鼎氏

⑼大武神王(5年)--22年--万余人来投--扶余王从弟--封为王,安置掾那部,赐姓络氏

⑽大武身王(5年)--22年--有大功劳--怪由--葬于北溟山阳,命有司以时祀之

⑾大武神王(15年)--32年--以智惩恶--壳素--赐姓大室氏

⑿太祖大王(46)--98年--获白鹿--栅城守吏--赐物段

⒀新大王(2年)--166年--下令大赦,邹安逃窜回国--次大王太子邹安--赐狗山濑、娄豆谷二所,封为让国君

⒁新大王(8年)--172年--打败汉军--答夫--赐坐原、质山为食邑

⒂山上王(13年)--209年--有孕王子--酒桶村女--赠与深厚

⒃东川王(20年)--246年--击退魏军,复国论功--密友、纽由--赐密友巨谷、青木谷,赐屋句鸭渌、杜讷河原以为食邑。追赠纽由为九使者,又其子多优为大使者

⒄烽上王(2年)--293年--打败廆军--高奴子--爵为大兄,兼赐鹄林为食邑

以上17个记录说明了一下问题。第一、记录(7)(13)说明了高句丽封建国家从建国初期,便承认个别地主的土地私有化,而且国王以“赐田”名义,把土地分赐给个别人,这便进一步助长了土地的私有化过程。关于“赐田”的性质,还不是很清楚,但能从国王得到赐田的人,绝非被压迫阶级,而是贵族官僚和因功受奖的人物,因此,这类土地实际上是能够转为受田者的私人所有地。可以说,高句丽的“赐田”是贵族土地所有者的主要来源之一,这类土地作为不向国家纳地税的免税地,最有可能成为地主私有所有地,进而成为促进土地私有化的重要基础。

第二、记录(4)(14)(16)(17)说明了高句丽实行的食邑,这也是刺激和加速封建贵族、官僚、地主的土地私有化过程的重要基础。史学界一般认为,食邑并非分给土地,而是分给一定范围土地上的按规定终生收取租税的权限。但是,食邑获得者以滥用权势等各种途径,把这类土地逐渐变为自己的私有地。例如,高句丽将在战争中俘获的俘虏作为奴婢,分给有功者,于是获得食邑的人同时也得到不少俘虏,他们将这些俘虏变为奴婢束缚在食邑的未开垦地上,令其从事农活。这样,食邑虽然原则上是限于本人终生的收租地,但食邑获得者所开垦的土地,却有不少变为食邑获得者自己的私有地。

第三、记录(2)(5)(6)(8)(9)(11)是高句丽王赐姓给有功臣民。在此我们可以看出高句丽最初的赐姓是“克•仲室•少室”三姓,之后出现的赐姓是“位•羽•负鼎•络”等诸姓。这反映了高句丽初期特别是东明王元年开始已经存在了赐姓制度。高句丽的赐姓一般是与赐姓的原因结合的,例如:王田于箕山之野得异人,两腋有羽。登之朝,赐姓羽氏;是鼎吾家物也。我妹失之,王今得之,请负以从。遂赐姓负鼎氏;以其背有络文,赐姓络氏等等。高句丽的赐姓是王以赐姓的方式表达了对功臣的封赏与恩宠。

第四、记录(1)(4)(7)(10)(12)(14)(15)(16)(17)是王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的。“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是古今中外行军打仗必须遵守的原则。对于通过积极的军事行动,不断扩大领土的高句丽来说,论功赏赐是激励君臣们的一种无形的“武器”。在以上9个记事中,(1)(7)之外,都是通过战争而赏赐的。其赏赐的内容来看,有黄金、良马、食邑等,这些在当时是相当丰富的赏赐。可以说,高句丽的赏赐在高句丽对外扩张政策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第五、记录(3)(9)(13)说明高句丽继承和发展了古朝鲜的侯国制度。国王在巩固了自己地位的基础上,分封割据各地的领主一类的人为“王”、“君”、“侯”、“主”等,并承认他们在一定管辖区内一定程度的统治地位,史称“侯国”。这样,高句丽在建国初期,并存在着直属于中央的“城邑”制度和有相对独立性的“侯国”制度。

二、高句丽惩罚记事的研究

关于高句丽惩罚的记事,在《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中,有以下17个记录。

〈表二〉高句丽惩罚记事表

王代--公元纪年--原因--对象(人物)--惩罚程度

⑴琉璃明王(19年)--前1年--刀断郊豕脚筋--托利、斯卑--坑中杀之

⑵琉璃明王(22年)--3年--进谏,王怒--陜父--罢职,俾司官园

⑶琉璃明王(28年)--9年--不孝--解明--自杀

⑷大武神王(15年)--32年--恣其所欲--仇都、逸苟、焚求--罢职,贬为庶人

⑸大武神王(15年)--32年--不孝--好童--自杀

⑹慕本王(4年)--51年--暴虐,进谏--臣民--杀死或射死

⑺次大王(2年)--147年--进言--高福章--诛之

⑻次大王(3年)--148年--大祖大王元子--莫勒--杀之

⑼次大王(3年)--148年--进言--师巫--杀之

⑽故国川王(12年)--190年--恣其所欲--王后亲戚子弟--欲诛之

⑾中川王(1年)--249年--谋叛--王弟预物、奢句等--伏诛

⑿中川王(4年)--251年--妒忌--贯那夫人--革囊投海

⒀西川王(17年)--286年--谋叛--王弟逸友、素勃等--诛之

⒁烽上王(1年)--292年--疑惑--安国君达买--谋杀

⒂烽上王(2年)--293年--有异心--王弟咄固--赐死(自杀)

⒃烽上王(7年)--298年--咄固之子--乙弗--欲杀之

⒄阳原王(13年)--557年--谋叛--干朱理--伏诛

以上17个记录说明了以下问题。第一、记录(10)(11)(13)(15)(16)(17)说明了高句丽王及其大臣为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了惩治谋反谋叛法。《旧唐书》称“高句丽有反叛者”,《周书》则称“谋反及叛者”,这里所指的谋反、谋叛两种罪。谋反,注曰“谋危社稷”,社稷比喻国家,凡企图以各种手段推翻现有政府的行为皆为谋反。谋叛,注曰“背国从伪”,《旧唐书》所谓:“守城降敌,临阵败北”可能属于此类。高句丽对犯有此罪的,前者“缚之于柱;爇而斩之,籍没其家”;对后者“守城降敌,临阵败北,杀人行劫者斩”。可见,高句丽对谋叛罪极为重视,不仅行动要受惩处,对言论的悖逆也不放过。

第二、记录(1)(4)(10)说明高句丽国家为了保护王有和个人私有财产而实行了反盗窃法。虽然我们难以见到高句丽有关此方面的详明文字,但从其处理一些盗案的规定和史实中还是可见一斑的。例如,高句丽第十五代王美川王乙弗在为王前,就曾受过“征赃”或“酬赃”的处罚。其中记录(1)说明王家所拥有的或使用的人力、物力,如果遭到损坏或侵犯,也要受到制裁。《旧唐书》记载高句丽其法“杀人行劫者斩和杀牛马者没身为奴婢;盗物者,十二倍酬赃。倘若贫穷不能征赃和酬赃,就如同负公私债,皆听评其子女为奴婢以偿之”。《周书》记载高句丽其刑法“盗着,十余倍征赃”。

第三、记录(2)(4)(7)(8)(10)(11)(13)说明了高句丽的司法机关,在中央为王和权臣,诸加大辅、左辅、右辅、国相,在地方则有郡县的长官。王握有立法权和司法审判的最后决定权,有时王还亲自审判和审核刑狱。如故国川王亲自处理中畏大夫沛者於畀留和评者左可虑的谋反叛乱,中川王和西川王自己下令诛杀谋反的王弟等等。故国川王时任国相的乙巴素,因能至诚奉国,“明政教,慎赏罚”,故能国泰民安。郡县地方长官主持审判案件亦见于记载:南部使者邹勃素被派到沸流部任代部长官,处理原长官仇都、逸苟、焚求等案件,邹勃素“不用威严,能以智惩恶”,被大武神王赞为“可谓能矣”。以及鸭绿宰审判乙弗“偷屡”之案件。

第四、记录(12)与表一中(15)说明了在高句丽既实行一夫多妻制,又反对妇女妒忌。山上王既纳嫂并立为后,又娶酒桶村之女为小后。中川王先立椽氏为王后,又娶贯那女为夫人。贯那女因与王后争宠相妒而被投诸大海。可见,在后宫争宠斗争中,妒忌、陷害的刑罚是死罪。

第五、记录(3)(5)说明了高句丽建国初期儒学已经传入高句丽。儒学重视“忠孝一致”,认为“孝”是“忠”的基础,是儒学思想的最基本。王子解明和好童,明知自己没错,但为遵守“父之命”和“孝”的伦理道德,而选择自杀的行为,很好的证明公元一世纪初的高句丽王族已深受儒学“孝道”思想的影响。

三、高句丽赏罚制度的特点

从以上关于高句丽赏罚制度不算全面的分析研究中可知,高句丽为维护其王权统治并为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所必需的那些法规及制度都是具备的。与中原王朝和东北其它地方民族政权相比较,高句丽的赏罚制度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第一、具有渊源的继承性。高句丽法律中明显吸收了中原王朝法律的内容,如谋反、谋叛、盗窃、诛杀、没为奴婢等罪称刑名,均与内地相同或类似。朝鲜最古老的法律“犯禁八条”,记载道:“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扰着之,嫁取无所售。……妇人贞信,不淫辟。”这些古老的法律内容可能是高句丽赏罚制度产生、发展的一个渊源。扶余国的法律与高句丽的法律也有一致之处。扶余“用刑严急,杀人者死,没其家人为奴婢。窃盗一责十二。男女淫,妇女妒,皆杀之。”

第二、内容中的原始性。高句丽建国初期,与建国时的中心势力即“五部”的贵族联合。这种联合表现为高句丽层存在发挥贵族民众职能的非常设性的几个“诸加评议会”。古书曾有高句丽实行过“有罪,诸加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的记载,这是带有明显的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的习俗特征。

第三、赏罚实施的残酷性。高句丽“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所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统治非常残酷。《周书》记道:“谋反及叛者,先以火焚爇,然后斩首……”。《隋书》记道:“反逆者缚之于柱;爇而斩之……”。《旧唐书》记道:“有谋反叛者,则集众持火炬竟烧灼之,燋烂备体,然后斩首……”。这种严刑苟法的结果,据史料记载:达到“少有反者,乃至路不拾遗。”

四、高句丽赏罚记事的比较及其影响

(一)高句丽赏罚记事的比较

〈表三〉高句丽赏罚记事的比例

初期(%)中期(%)末期(%)

赏赐(33)10000

惩罚(16)93.806.2

由表三可以看出,高句丽初期赏赐与惩罚的记事比例各占100%与93.8%,这是总记事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而中期与末期的记事比例占极少部分甚至没有。这说明了高句丽在初期的对外领土扩张中赏罚制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到了小兽林王三年(公元373年)开始颁布律令。之后,随着高句丽王权的强化到了中期与末期时,高句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惩罚制度。

〈表四〉高句丽赏罚记事的类型比例

赐姓(%)论功(%)分封(%)

赏赐(17)35.35311.7

诛杀(%)罢职(%)自杀(%)

惩罚(17)7512.512.5

由表四可以看出,首先、高句丽赏罚记事类型的赏赐中,论功行赏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赐姓。这说明论功行赏和赐姓,在高句丽前期的对外领土扩张的战争中赏赐有功之臣是激励士兵的最佳“良药”。其次、高句丽赏罚记事类型的惩罚中,诛杀占总记事的绝大部分。这说明当时高句丽初期王以不同的原因诛杀臣民,是要巩固刚建立的封建王朝,以及说明当时高句丽的赏罚制度非常严厉。

(二)高句丽赏罚记事的影响

第一、对高句丽国家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形成起到了催化剂作用。高句丽建国时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封建制度。高句丽建国初期,已有新兴封建地主的私有土地,在高句丽建国过程中国王以“食邑”或“赐给”等形式把土地分给功臣和贵族,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高句丽初期的赏赐自然而然的促进并加速了高句丽国家的建立及封建制度的形成。

第二、对中央及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及发展起到了基础作用。“依法治国”这是从古至今治理国家的原则。高句丽在赏罚制度的基础上,在中央及地方设置了各种官制,这使高句丽封建统治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第三、对新罗的赏罚制度起到了母法作用。高句丽赏罚制度不仅在高句丽国内实行,而且直接影响了新罗政治。

第四、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抗,阶级矛盾日趋激化。虽然在封建史书中找不到人民起义的史料,但通过《三国史记》中的“国人怨愤”、“人皆忿怨”等片断记载,也可看到当时阶级矛盾的激化和人民的反抗。

总之,上述高句丽的赏罚制度在高句丽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句丽的赏罚制度与高句丽700多年的历史中特别是高句丽初期对外领土扩张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及巩固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高句丽赏罚制度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姜孟山主编.朝鲜通史[M].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

[2]姜孟山等主编.中国正史中的朝鲜史料[M]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12

[3]朴真奭等.朝鲜简史[M].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4

[4]耿铁华,倪军民主编.高句丽历史与文化[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4

高句丽范文篇2

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朱蒙建国前曾有过“句丽国”,这个“句丽国”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时就曾“居住过五个血缘集团(五族)”,而“随着他们进入阶级社会便被强大的涓那部统一,编成为五个地方行政单位(五部)”,“高句丽是继承句丽的国家”,因此所谓“句丽国”的领域也就在初期高句丽的领域范围之内,“其地区相当于以现在浑江流域为中心,包括鸭绿江中游、太子河上游、浑河上游、伊通河流域的今日中国辽宁省桓仁县、新宾县、清源县和吉林省柳河县、通化县、集安县、临江县以及我国(指朝鲜)的慈江道一带”。1笔者认为,所谓“句丽”应是“高句丽”的简称,将其说成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不同的政权乃是毫无根据的。至于将“五族”与“五部”看成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乃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更不值一驳。需要认真讨论的是关于“五部(族)”领域形成的时间问题。笔者认为,前述高句丽五部的范围既不是朱蒙建国前的高句丽民族的分布区,也不是朱蒙建国初期的疆域范围。实际上,高句丽五部领域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关于这一点,学界尚未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关于“五部(族)”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和《三国志》的《东夷传》,彼时五部业已形成,范晔和陈寿所云“五部(族)”是既成事实的情况,对其变迁情况只是提到了原本涓(消)奴部为“王”、为“国主”、后来由桂娄部取而代之一事。显然,上述二史的相关记载是颇为模糊的。正因如此,所以使学界在理解问题时歧义频出。对此,金富轼的《三国史记》所提供的某些史料,可以帮助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去探求五部形成的奥秘。金富轼《高句丽本纪》(下简称《丽纪》)云:“(朱蒙与三贤)俱至卒本川(《魏书》云至纥升骨城),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国号高句丽……四方闻之,来附者众。其地连部落,恐侵盗为害,遂攘斥之,畏服,不敢犯焉。王见沸流水中菜叶逐流下,知有人在上流,因以猎往寻,至沸流国,其国王松让……曰:‘我累世为王,地小不足容两主,君立都日浅,为我附庸可乎?’……二年(公元前36年)夏六月,松让以国来降,以其地为多勿部,封松让为主。”《三国史记·百济本纪》(下简称《济纪》)又云:“(朱蒙)自北扶馀逃难,到卒本扶馀。扶馀王无子,只有三女子。见朱蒙,知非常人,以第二女妻之。未几,扶馀王薨,朱蒙嗣位。”

关于“沸流水”是现在的哪条河,学界有不同说法,但以今浑江支流富尔江之说为最可信。所谓“卒本川”,无疑是沸流水的另一个名字。据上引史料推测,朱蒙到卒本川之前,在这一带可能有一个夫余移民所形成的部落(《济纪》有朱蒙的后妻之前夫优台是北夫余王解夫娄庶孙之说),朱蒙始建国号可能是“卒本夫余”,在吞并了一些原高句丽部落之后改名为“高句丽”。笔者将朱蒙建国前的高句丽称“古高句丽”,这“古高句丽”就是以沸流国为首的某些部落小国,诸如《丽纪》中所载“黄龙国”、“荇人国”皆是。实际上,朱蒙在沸流水下游落脚以后,是利用了夫余移民的力量威服或征服了古高句丽各部的。这里必须强调,古高句丽应是在原高夷某些部落中脱胎出来的新的民族共同体,自西周就已存在的高夷在高句丽族诞生前应是处于一种部落分散、各有君长、总不相一的状态,及古高句丽在富尔江流域形成后,该族各部形成了一个范围并不太大的部落联盟,其盟主就是沸流国国王(酋长),松让所说的“我累世为王”即指沸流国累世为古高句丽部落联盟的酋长。有人把“累世为王”理解为沸流国已是奴隶制国家并实行国王的世袭制是错误的。

笔者还要进一步指出,古高句丽虽然已形成部落联盟,但这一联盟的领域还没有包括原高夷的全部地区。西汉第二玄菟郡的辖区共有三个县,即高句丽县、上殷台县和西盖马县,古高句丽族的分布区应仅在高句丽县的辖境之内,其它两县所辖应是尚未融入高句丽族的高夷部落或貊人部落。即使在高句丽县的辖境之内,也还分布着梁貊(今太子河上游一带)部落,而梁貊融入高句丽已是晋代的事了。关于古高句丽同西汉地方政府的关系,《三国志·东夷传》有一段记载:“汉时赐鼓吹技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娄。沟娄者,句丽名城也。”关于“汉时”发生上述之事,成书晚于《三国志》的《后汉书·东夷传》中记为“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显然是错误的。《汉书·昭帝纪》载:“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春正月,募郡国徒筑辽东玄菟城”。此“辽东”非指城而是指郡,因为彼时辽东郡的首府是襄平,称“辽东城”是后来高句丽占领辽东郡以后的事;“玄菟城”无疑就是高句丽县县城,其遗址即今辽宁新宾县永陵镇南的汉代古城。笔者曾考证,西汉第二玄菟郡是于昭帝六年前后在原辽东郡塞外地区侨置的,其辖区基本是古高夷(今浑江流域)和貊国(今朝鲜慈江道)故地。2因此,高句丽县的设置与汉武帝灭朝鲜并无联系,高句丽县令管理古高句丽是昭帝时的事。朱蒙建国以后,高句丽国取代了沸流部对古高句丽地区的统治。《丽纪》载有朱蒙派人攘斥靺鞨、“伐太白山东南荇人国,取其地为城邑”以及“伐北沃沮,以其地为城邑”的事,学界有人以此为据认为朱蒙在位时高句丽的地盘已扩展得颇大了。这实在是一种误解。金富轼在这里说的“”应指北沃沮而言,但从彼时高句丽的国力来看,它不可能威服远在今延边地区的北沃沮,更谈不上征服乃至吞并。至于荇人国的位置,也不可能距沸流水太远,其中的“太白山”也不可能是今长白山。理由很简单:朱蒙在位时,西汉的玄菟郡还在有效地管辖着高句丽地区,高句丽之北不远的地方就是上殷台县(今通化县赤柏松古城)。考察历史,首先应对史料进行鉴别,做到去伪存真。

在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王在位时,高句丽依然不甚强大,除了汉玄菟郡对其尚有相当的制约力外,北邻夫余国给它的压力也很大。据《丽纪》载,公元前6年,夫余王带素曾遣使请高句丽送交质子,为此琉璃王颇为害怕。为了远离高句丽县的控制和夫余国的威胁,琉璃王于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市),但对距原首都纥升骨城(今桓仁东北五女山城)不远的黄龙国尚不敢得罪。据《丽纪》载,琉璃王为安民固邦,竟将结怨于黄龙国的太子解明赐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汉末年,由于中原多事而大大影响了对东北边郡的控制力,在高句丽迁都之前,西盖马县(今集安)业已内徙于辽东郡境,但上殷台县依然存在,王莽于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曾改高句丽为“下句丽”,将上殷台改为“下殷台”。当然,由于王莽篡权后执行了一条错误的民族政策,伤害了高句丽人的民族感情,激化了民族矛盾,使高句丽向着叛逆的道路愈走愈远。据《丽纪》载,在公元12年以后,高句丽“寇汉边地愈甚”,并于公元14年“西伐梁貊,灭其国(实为征服);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自此,汉玄菟郡的大部分辖区已为高句丽控制,玄菟郡全部内徙于长城以内的辽东郡境。及高句丽第三代王大武神王时,首先于公元4年击败了夫余国。夫余国的王弟逃到鸭绿谷(今鸭绿江上游地区)杀海头王而自立国于曷思水(鸭绿江一支流),是为曷思王。夫余王从弟亦率万余人投奔高句丽,高句丽封之为王并将其安置于掾那部。又于公元26年冬十月“王亲征盖马国……以其地为郡县”,于同年12月句茶国王又“举国来降”,高句丽“由是拓地浸广”。自琉璃王迁都国内城开始,高句丽利用国内地区土地肥美、物产丰富、山水深险、易守难攻的绝好条件,不断向周边发展割据势力,它的南界已达萨水(今清川江)北岸。及至第六代王太祖王时,公元68年,“曷思王孙都头以国来降”;公元72年“遣贯那部沛者达贾伐藻那,虏其王”;公元74年“王遣桓那部沛者薛儒伐朱那,虏其王子乙音为古邹加”。大致在太祖王执政之时,高句丽的五部疆域业已形成。其中部(亦称内部或黄部)为桂娄部,它是五部的中心,亦即国内地区,即王畿地区,为今集安市辖境,它是高句丽王直属的地缘部落,当是由夫余人(王族)、高夷人(盖马国、句茶国)以及貊人(大水貊)融合而成的;西部为涓奴部(亦称右部),该部形成较早,其主要居民为“古高句丽”人及“卒本夫余”的后裔;南部为灌奴部(亦称前部),其位置应是今桓仁县南部和宽甸县北部的浑江下游地区,与辽东郡以长城线相隔,它是由小水貊同夫余王从弟所率夫余人融合而成的地缘部落;北部为绝奴部(亦称后部),其地域即今临江、长白、抚松、靖宇等县辖境,它是由迁入这一带的夫余人(如曷思国)同当地土著高夷人融合而成的地缘部落;东部为顺女部(亦称左部),其领域是古貊国故地,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它是由一部分迁入的高句丽人同貊人残部(朱那、藻那)融合而成的地缘部落,形成的时间是最晚的。陈寿未察上述历史变迁,只是模糊地说桂娄部替代了涓奴部对高句丽的统治,致使人们的认识造成混乱。所谓高句丽开始便以涓奴部为王是不确切的。

二、高句丽疆域向辽东方面的扩展

如前所述,高句丽五部的范围基本是汉第二玄菟郡的辖区,它与辽东郡、第三玄菟郡的界限即辽东长城,这条长城在辽东地区的走向应是:自今铁岭以北而东南,经抚顺大伙房水库以东的南杂木一带穿越浑江、苏子河而南走,越太子河中游一带,经宽甸县以东地区越鸭绿江而与朝鲜半岛的“大宁江长城”相接。3高句丽五部形成后进出玄菟、辽东二郡皆可谓“入塞”、“出塞”,汉魏时的夫余、高句丽皆是塞外民族。

从古文献记载来看,高句丽入塞犯二郡始于太祖王宫执政之时,但其疆界尚未扩展到塞内。及新大王伯固、故国川王男武、山上王延优(伊夷谟)在位时,由于公孙度雄张海东,形势比较平静,在公孙康执政时,甚至发生了涓奴部脱离高句丽而直接归附公孙政权的现象,而公孙康又曾征讨高句丽,“破其国,焚烧邑落”,4高句丽险些亡国。及曹魏时期,发生了毋丘俭征讨高句丽的事件,高句丽失败得更惨。有人根据《后汉书》和《三国史记》关于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高句丽遣将侵袭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的记载而断定高句丽在东汉之时果真远征过黄河以北之地,并根据《丽纪》关于公元55年高句丽“于辽西地方筑城十座”的记载,妄说高句丽将其领土扩张至大凌河东南医巫闾山一带。5实际上,上述所据两条史料是不可靠的,应是一种误解误记。前条误记置于高句丽第五代王慕本王执政时期,而慕本王是个“为人暴戾不仁,不恤国事”、民怨极大的国王,在位仅六年即为近臣所杀。6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国君的“领导”下,高句丽会作如此之远征。关于对这条史料的认识,曹德全同志已有中肯的分析,7此不赘述。至于第二条史料所云,亦应是以讹传讹。如果说历史上果真有过高句丽在“辽西”筑城的事,那也不是发生在太祖王时期,而“辽西”也不是指医巫闾山之西的辽西郡,而应指小辽水(今浑河)之西的辽东郡地区。如前所述,考察历史必需首先鉴别史料的真伪与可靠程度,不能见风就是雨。辽东地区的形势发生根本的变化,当在两晋时期,而这种变化最初的迹象则是“新城”的修筑和梁貊的消失。“新城”之名最早见于《丽纪》西川王七年(276年)条:“四月,王如新城猎获白鹿。”金富轼在“新城”下加注云:“新城,国之东北大镇也。”学界公认,此“新城”即今高尔山山城(在抚顺城高尔山上),它不是在高句丽的“东北”,而是在西北。新城之设,标志着高句丽的领域已突破了长城线。关于梁貊的问题《丽纪》有所记载,它是位于今太子河上游第二玄菟郡高句丽县南部塞外的貊人部落,是古高句丽的近邻,及高句丽五部基本形成之后,梁貊时叛时附于高句丽,最晚见于史载是高句丽烽上王元年(292年),而此后不见于史,说明这一貊族部落已完全融入高句丽,其故地已正式纳入高句丽的版图。笔者同意这种说法:今新宾县西南下夹河乡北太子河南岸的太子城的修筑年代的下限不应晚于“国北新城”,从建筑技法来看,它几乎集中了“貊人”和高句丽山城修筑的所有特点,应属高句丽山城修筑的早、中期类型。当然,联系文献的相关记载,将其下限定为三世纪晚期还是比较妥当的。像今本溪地区的边牛山城、下堡山城亦应是修建于西晋之时,这两座城亦皆进入塞内地区。从史书记载以及考古发掘来看,在西晋大半个时期内,由于慕容氏的强有力抵御,高句丽向辽东的扩张基本上限制在新城、边牛山城、下堡山城一线,但到了西晋晚期,情况就不同了。

首先,在美川王执政时,高句丽加强了对辽东的侵蚀。据《丽纪》载,美川王三年(公元302年、西晋太安元年)秋,丽王“率兵三万侵玄菟郡,虏获八千人,移之平壤”;十二年(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秋八月,高句丽遣将“袭取辽东西安平”。西安平县为西汉所置,即今辽宁丹东叆河尖古城,它既是进出鸭绿江水路的咽喉之地,也是辽东地区往来于朝鲜半岛的要冲所在,该县的陷落应是高句丽在向辽东及朝鲜半岛扩张过程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胜利。至美川王十六年(公元315年、西晋建兴元年)春二月,高句丽终于攻破了玄菟郡(今抚顺市浑河北岸劳动公园古城),并大肆杀获。彼时晋平州刺史、护东夷校尉崔毖阴结宇文部、段部和高句丽共谋攻慕容,企图灭之而三家共分其地,但廆采取反间之计而巧破三家联盟,并率军东攻辽东郡治襄平(今辽阳),崔毖于美川王二十年(公元319年、东晋太兴二年)冬十二月弃家率数十骑投奔高句丽,廆遣其子慕容仁镇守辽东,“官府市里,案堵如故”,8辽东郡遂为慕容氏所统。另外,《丽纪》有云,美川王二十年高句丽将领如孥曾据于河城,“廆遣将军张统掩击擒之,俘其众千馀家归于棘城(今辽宁义县稍西)”。对“河城”的位置,学界无确解,《满洲历史地理·晋代之满洲》认为河城即侨置后的朝鲜县治,在辽西,其理由是:张统是侨置后的乐浪太守,由他去攻打河城,意味着张统在收复本郡之地。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如果说彼时因三家联盟而高句丽派兵临时驻札在辽西地区,也不可能拖带着千余人家进住河城,而从高句丽的国力来看也不可能将其势力延伸到棘城附近。因此,此河城应在辽东郡北部或玄菟郡境内。廆派张统率部征讨,是因为张统原是辽东人,对辽东的情况比较熟悉。

其次,故国壤王攻陷辽东、玄菟。美川王于公元331年死去,同年,其子故国原王(名斯由,又名钊)继位。在位初期的十二年中,先后“增筑平壤城”,“(加)筑国北新城”,“修葺丸都城,又筑国内城”,加强了防卫力量,并“遣世子,朝于燕王皝光”。此时,慕容皝光为前燕国王,并于公元342年(故国原王十二年)冬迁都龙城(柳城改,今辽宁朝阳)。为消除进军中原的后顾之忧,皝于这年十一月出兵五万五千亲征高句丽而大获全胜,“发美川王墓,载其尸,收其府库累世之宝,虏男女五万余口,烧其宫室,毁丸都城而还”。9自此之后,高句丽纳质修贡,称臣于燕,不敢窥视辽东。及至小兽林王于公元371年继父位之后,因前秦统治东北,秦丽关系颇好,辽东无事。然而到了故国壤王在位二年(公元385年)春正月,高句丽出兵四万而“陷辽东、玄菟,虏男女一万口而还”。即在这一年的冬十一月,燕将慕容农率军收复了辽东、玄菟二郡。10

最后,好太王向辽东开拓疆域。好太王名谈德,是高句丽第19代王,故国壤王之子,“生而雄伟,有倜傥之志”。大约在好太王继位之初,就曾出兵攻取了玄菟、辽东二郡,这可由《好太王碑文》(下简称《碑文》)所载永乐五年(公元395年)好太王征讨碑丽之后取“襄平道”回军可证。但是,到好太王九年(依《碑文》应是永乐十年)春正月时,后燕慕容盛借口高句丽朝贡“礼慢”,便“自将兵三万袭之……拔新城、南苏二城,拓地七百余里,徙五千户而还,11无疑又收复了辽东失地。然而,好太王十一年(应是永乐十二年)局势又变,高句丽“遣兵攻宿军,燕平州刺史慕容归弃城走”;十三年冬十一月,高句丽又“出师侵燕”。12显然,宿军地处龙城东北,即今北镇一带,13宿军陷落,则辽东难保。学界认为辽东、玄菟最后被高句丽占领的时间是公元404年还是可信的。后来燕王慕容熙虽欲收复辽东,但并未成功。有的外国学者在探讨高句丽西部疆域时妄将龙城置于今凌源附近,将宿军置于凌源东部、大凌河西部,认为“到五世纪初,高句丽的西界到达凌源以东、大凌河以西,即热河东北地区”。14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高句丽军在宿军并未停留多长时间,亦即未将其纳入版图。还有人根据在朝鲜大安市德兴里发现的“幽州刺史”壁画墓的文字资料而认为高句丽于四世纪七十年曾在中国北部设置过幽州刺史以管辖“包括今辽河以西的辽宁省、河北省的北半部和山西省的东北部这样广阔地区。”15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不值一驳。至于对“幽州刺史墓”主人如何认识,后文略有涉及,此处不述。

三、高句丽北部疆域之变迁

高句丽之北部疆域,是指高句丽五部以外所占夫余的领土。夫余地处塞外,其疆域主要在今吉林省中部,前期王城在今吉林市。各种迹象表明,自大武神王大败夫余以后,夫余南部领土便已纳入高句丽版图。太祖王之母是夫余人,死后葬于夫余,太祖王曾于公元119年“幸夫余祀太后庙,存问百姓穷困者,赐物有差”。16所幸之夫余应是早先夫余国的南疆,是王太后的故乡。《丽纪》载,西川王十一年(公元280年)冬十月,“肃慎来侵……达贾出奇掩击,拔擅卢城,杀酋长,迁六百余家于夫余南乌川”。关于“乌川”为何水,因资料缺乏而不得其详,但它肯定是高句丽版图内的某条河流,笔者暂认为它是今伊通河上游段。

在考察高句丽北部疆域时,不能不涉及契丹同高句丽的矛盾问题。据《丽纪》载,小兽林王八年(公元378年)秋九月,契丹发兵侵犯高句丽的北边,“陷八部落”。契丹是位于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汇流处的新兴民族,彼时的领土已达今下辽河北段西岸地区,所侵“八部落”应是今辽北开原、西丰地区,该地区亦是夫余故地。及好太王继位的第一年(公元392年)九月,就“北伐契丹,虏男女五百口,又招谕本国陷没民口一万而归”,17收复了失地。大概是为了更有效地阻止契丹人的入侵,以保北疆的平安,好太王于永乐五年(公元395年)又亲率大军征讨碑丽,过富山,“至盐水上,破其三部落六七百营,牛马群羊,不可胜数”。18关于“碑丽”即契丹之一部(亦写作“匹黎”),学界无大异议,但其地理位置究竟在何处,则众说纷纭,其中就有太子河上游说、浑江流域说、浑河流域说、西拉木伦河说、赤峰西北说、甘肃西北说等。有的人认为,将高句丽作战地区说得愈远就证明高句丽愈强大,这种不负责任的治学陋习反映了一种扭曲的不健康的治学心态,不是科学的东西,不足取。笔者认为,好太王如果真的率军远征西拉木伦河更西的甘肃西北而置慕容氏、百济国的威协而不顾,实在是太愚蠢了。然而,他毕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征讨不会走得太远。笔者认为碑丽应是位于今辽河西部的康平、法库、彰武一带的契丹部落,以辽河为界与高句丽的北疆相隔,所谓的“盐水”应是辽河西岸的某个支流(如秀水河、拉马河等),战斗是在辽河西岸进行的。考古界认为今沈阳东北蒲河上游棋盘山水库北岸的石台子山城、铁岭市东南汛河北岸的催陈堡山城、西丰县凉水碾盘河(清河支流)右岸的城子山山城等应是高句丽中晚期的山城,其修筑年代当在四世纪末好太王占有辽东前后。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正确的,而这些山城主要是防备契丹等草原民族的入侵而修筑的。在高句丽的历史上,其疆域基本上没有超过辽河一线。在隋代辽河西岸的“武厉逻”,仅是一个孤立的据点或观察哨所,被隋军拔掉之后已不复存在。

关于好太王向北拓疆的伟业还有征讨夫余一事。《碑文》云:“廿年庚戌(公元410年)东夫余旧是邹牟王属民,中叛不贡。王躬率往讨,军到余城,而余城骈首归服。王赦宥,均追念王恩普处,于是旋还。又其慕化,随官来者,味仇娄鸭卢……。”好太王所到余城即夫余城,应是其前期王城(今吉林市),作别的理解皆非是。理由很简单,这里有高句丽山城,如龙潭山山城、东团山山城、三道岭子山城等。自吉林市往南,高句丽山城还有:辽源市的龙首山古城、工农山古城、城子山古城,盘石县的城子沟坝山城、纸房沟坝山城,东丰县的城子山山城,辉南县的辉发城山城等。在夫余故地南部所筑山城主要是防备契丹的入侵,而北部的山城主要是防备挹娄(后来的勿吉)的入侵。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高句丽千里长城北端的“夫余城”与《碑文》中的“余城”是否同一城的问题。学界对这一问题也是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二者不是一回事。夫余的前期王城为今吉林市,后期王城为今农安是学界流行的说法,实应如是。但是,高句丽千里长城向北到达的却不是这两座城,因为从各种迹象表明,唐朝军队作战的范围远未达夫余的王城,所到者仅是夫余南部故地而已;再说,农安和吉林市在唐代也不再属于高句丽所管之地(详见后文)。薛仁贵拔一夫余城而使“扶余川中四十余城皆望风请服”,19这扶余城无疑应在扶余川最南部。近来王绵厚同志提出今柳河罗通山城即“余城”的主张,颇有道理。但是,此城何以叫做夫余城,笔者却有自己的看法:这座城很可能是公元494年(高句丽文咨明王三年)安排降附的夫余王而命名的。所谓“夫余川”,自然指的是诸如柳河、三统河、辉发河及各支流而言的。夫余乃是被勿吉所逐而亡国的(详见后文)。勿吉占领了夫余的两个王城后,高句丽的北部疆界应为今铁岭、开源、西丰、辽原、盘石、辉南一线。

四、高句丽东北至东南疆域之沿革

此处所说的疆域指的是今延边地区而至朝鲜半岛东部地区,亦即古代沃沮、东秽之故地。高句丽五部形成以后,其疆域向东已达不咸山(长白山)北麓,向南已达萨水(清川江)上游,其东南则是盖马大山(狼林山脉)。如此,才具备了向外发展的条件,但高句丽向盖马大山以外地区的发展要比五部最后形成的时间还要早一些,其契机则是王子好童的出游。《丽记》载,公元32年(高句丽大武神王十五年,东汉建武八年)夏四月,高句丽王子好童“游于沃沮”,恰巧与“乐浪王崔理”相遇,崔理便将女儿相许而结成婚烟,于是就发生了好童设计袭取乐浪国的故事,高句丽终于在公元37年灭掉了崔理的乐浪国。关于这件事,学界罕有正确的理解,有的外国学者借口“崔理的乐浪国”来否定中国在朝鲜半岛设置乐浪郡的事实。20笔者认为所谓“崔理的乐浪国”乃是公元25年乐浪东部都尉汉朝地方官趁乐浪郡混乱之机而在“岭东七县”建立的割据政权,因笔者另有专文谈及,故此从略。21但需要强调的是,高句丽通过与崔理之国打交道,了解了东沃沮(武帝所建玄菟郡之故地,今朝鲜咸境南道)的情况,虽灭掉乐浪国后又将该地移交给了东汉,但为后来高句丽向该地发展开辟了道路。许多迹象表明,高句丽人最早是通过五部中的东部(今慈江道地区)而逐渐了解朝鲜半岛的,好童的沃沮之行,走的应是后来丘俭派王颀尾追高句丽王位宫逃亡的道路。22据《丽纪》载,早在公元30年(大武神王十三年)秋七月买沟谷(北沃沮)人尚须及堂弟于刀等就曾来投高句丽;公元47年(闵中王四年)九月,“东海人高朱利献鲸鱼目,夜有光”。由此可见,无论北沃沮还是南(东)沃沮,自大武神王在位时就与高句丽有了来往,有了经济交流。及太祖王执政第四年秋七月,高句丽便派兵“伐东沃沮,取其土地为城邑,拓境东至沧海,南至萨水”。“沧海”无疑是今之日本海。大概在此后不久,高句丽又征服了北沃沮。《丽纪》载:“(太祖王)四十六年(公元98年)春三月,王东巡栅城,至栅城西山,获白鹿。及至栅城,与群臣宴饮,赐栅城守吏物段有差,遂记功于岩,乃还。”太祖王五十年(公元102年)秋八月,高句丽“遣使安抚栅城”。

关于“栅城”之名应作何种理解,学界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栅城”即“置城”的音转,其理由是:《三国志·东夷传》中有“北沃沮”一名“置沟娄”和“沟娄者句丽名城也”的记载,故而“置沟娄”即“置城”,“置”与“栅”为一音之转。23其二,认为“栅城”就是用木栅建筑的城,指出“此城最初并非以石头或泥土筑成,而是以设大量木栅为防御和规划的主要手段”。24笔者认为前一种说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后一种说法只是望文生义的附会之谈。至于栅城的故址为今何地,学界亦众说纷纭,其中就有朝鲜钟城说、25庆兴及镜城说、26俄国双城子说、27我国珲春城墙砬子城说、28珲春八连城说、29珲春温特赫部城说、30珲春萨其城说、31延吉一带的三城(城子山山城、兴安古城和河龙古城)说32等。笔者认为栅城为萨其城(又写作“沙齐城”、“萨奇城”)的说法是可取的,其理由主要有二:其一,从城名来看,“萨”、“沙”与“栅”音近,“萨其(奇)”与“栅”的内在联系如同“朱理真”与“肃慎”或“女真”一样,皆为音近而异写,在本音的快、慢之读时,音节的译字有所多寡;其二,从《丽纪》所云“王东巡栅城……遂记功于岩”来看,萨其城是山城。栅城在今珲春境内是无疑的,不可能在离海较远的地方。

关于沃沮被高句丽占领的情况,在考古学方面已得到证实。从考古界提供的可靠资料看,高句丽在延边的古城址主要分布在延吉(城子山山城、兴安古城、河龙古城)、龙井(土城屯古城、仲坪古城)、珲春(石头河子古城、萨其城、温特赫部城)一带,而其它县市的高句丽遗存并不明朗,说明高句丽在北沃沮地区的控制面还是相当有限的。所谓北沃沮,即考古界所云“团结——克罗乌诺夫卡文化”分布区,它包括我国的延边地区、牡丹江地区东部直到俄国滨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古城主要集中在咸镜南道北青一带,如青海古城、居山山城、龙田里山城、安谷山城等。

从史书的记载看,东秽纳入高句丽的统治区是比较晚的。《三国志·东夷传》载:“(氵歲)汉末更属句丽。”《后汉书·东夷传》则载:“(元初五年,高句丽)复与貊寇玄菟,攻华丽城。”《丽纪》太祖王六十六年(公元118年、东汉安帝元初五年)亦载:“夏六月,王与(氵歲)貊袭汉玄菟,攻华丽城。”这里的“(氵歲)貊”应指沃沮而言,而“华丽城”则是今朝鲜咸镜南道永兴一带,原为岭东七县之一,是东汉乐浪郡地区“县候”所在地。由此而知,元初五年时华丽城尚未纳入高句丽的势力范围之中。但大约过了数年之后,东秽终于落入高句丽之手。《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下简称《罗纪》)载:“(祗摩尼斯今)十四年(公元125年、汉安帝延光四年)春正月,靺鞨大入北境,杀掠吏民。秋七月,又袭大岭栅,过于泥河。”这里的“靺鞨”应指沃沮和东秽。由于东秽已归附于高句丽,同沃沮成为一体,靺鞨才可直接同新罗接触。“泥河”为今之哪条水,学界看法不一,有人误解即今咸镜南道的龙兴江。作如此理解,则丢掉了高句丽的一大片土地,是不可取的。关于泥河究在何处,再看《罗纪》所提供的下面的资料:(1)讷祗王三十四年(公元450年、高句丽长寿王三十八年)秋七月,“高句丽边将猎于悉直之原,何瑟罗城主三直出兵掩杀之。”(2)慈悲王十一年(公元468年、长寿王五十六年)春,“高句丽与靺鞨袭北边悉直城。秋九月,征何瑟罗人年十五已上,筑城于泥河。”(3)照知王三年(公元481年,长寿王六十九年)“高句丽与靺鞨入北边,取狐鸣等七城。又进军于弥秩夫。我军与百济、加耶援兵分道御之。贼败退,追击破之泥河西。”《新增东国舆地胜览》(下简称《胜览》)将弥秩夫置于庆尚(北)道兴海(今兴海),将悉直城置于江原(南)道三陟(今三陟),而何瑟罗必不能在三陟北。有人将何瑟罗比定为今庆尚北道之蔚珍,33还是颇有道理的。既如此,泥河为三陟地区的五十川就是无可置疑的了。34由此可见,自二世纪初直到五世纪末,高句丽、靺鞨同新罗接境之处基本保持了东秽时期的状态。

这里要说明的是,在曹魏毋丘俭征讨高句丽时,曾派遣玄菟太守王颀与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在“岭东七县”地区堵截过高句丽王位宫,原南沃沮及东秽地区曾一度摆脱高句丽的控制,北沃沮也因王颀的征讨而元气大伤,高句丽的势力大大削弱,由此而导致了挹娄人的南下。从俄国考古界提供的资料看,作为挹娄遗存的波尔采文化叠压在滨海地区北沃沮遗存克罗乌诺夫卡文化之上,足见挹娄人南下并非虚言,本文前述肃慎(挹娄)人曾与高句丽发生冲突而高句丽将肃慎六百余家迁往夫余南乌川一事,又从文献学方面证实了挹娄人南下的事实。《晋书·肃慎传》说:“肃慎一名挹娄,在不咸山(今长白山)北。”说明彼时挹娄人已到达今延边地区。又据我国考古界提供的资料看,高句丽于东晋时期在今延边地区的东南部修筑了为防备挹娄人南侵的“边墙”、“长城”,其中一段位于珲春平原北部山丘上,东自哈达门乡太平村西山始,向西延伸横跨珲春北部山区,直到英安乡关门咀子西山,总长约25公里;另一段蜿蜒于和龙和延吉市北部山区,西自和龙八家子镇丰产始,东至龙井长安镇鸡林北,总长100余公里。由此可见,彼时挹娄人南下的前锋已到今延吉、珲春以北地区。及挹娄发展到南北朝的勿吉时期,情况又发生变化。据《魏书·勿吉传》载,在公元475年(北魏延兴五年、高句丽长寿王六十三年)勿吉就已夺取了“高句丽十落”,并密谋与百济“从水道并力取高句丽”。学界对这一记载的理解并不一致,而笔者同意杨保隆先生的说法,即“高句丽十落”不是指今吉林市一带,而是指今珲春和延吉市地区。35也就是说,勿吉人已对高句丽在图们江流域的统治区发起了进攻。关于勿吉欲联合百济共谋高句丽的问题,有的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二者相距遥远,不可能结成联盟而共同对付高句丽。笔者认为,勿吉与百济密谋之事是实际存在的。所谓从水道并力攻击,不一定就是指双方在一条战线上联合作战,而应指在两条战线上从水道夹击共同的敌人高句丽;亦即:勿吉从图们江或日本海攻打朝鲜半岛的沃沮故地,而百济从半岛的西海岸攻击高句丽地区。事实上,后来勿吉人已经取得了今延边东部及朝鲜半岛东北部地区,而这一地区则成为勿吉及后来靺鞨粟末部、白山部的控制区。有些学者将白山部置于今延边地区是不妥当的,若如此,又丢掉了靺鞨的一部分土地。笔者同意董万仑同志的意见,36白山靺鞨的分布区应是今朝鲜东北部,粟末部最初的中心地区应是今敦化一带,后来方移至吉林市一带。

关于好太王时期高句丽是否征讨肃慎的问题,学界亦有不同看法,然而从《碑文》永乐八年条的记事来看,即使其中的“帛慎”是指肃慎,充其量证明高句丽曾抄掠过彼地,但并未占有该地。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将好太王所到之处皆视为领土所辖之地的思维方式,无疑使自己走入了历史研究的误区。至于好太王时期高句丽巩固单单大岭以东地区还是明白无误的。《丽纪》好太王十八年(公元409年)条云:“秋七月,筑国东秃山等六城,移平壤民户;八月,王南巡。”有的学者认为今江原道安边郡境鹤城山山城即好太王所筑六城之一,颇有道理。由此可见好太王的南巡之地应是东秽故地,即今江原道地区。又据朝鲜考古界云,在今江原北道铁岭地区发现高句丽遗址和高句丽铁马模型以及铁铸的四神模型,其中有一小型的骑马模型与黄海南道新院郡长寿山城发掘出的铠马模型在大小或形态上非常相似。37不难看出,铁岭遗址的下限不应早于长寿山城的修筑年代,而铁岭同安边地区皆为彼时高句丽东疆重地。但是从大量的资料可知,自五世纪,新罗北进的势头大增。据《罗纪》载,公元505年(智证王六年)置悉直州(今三陟),512年(智证王十三年)置何瑟罗州(今江陵),556年(真兴王十七年)置比列忽州(今江原北道北部安边),至此,高句丽的东疆已大大退缩。据《胜览》载,新罗东部沿海地区的疆域最北可达今江原道北部文川稍南地区,高句丽曾在此地设泉井郡,新罗则在此改设井泉郡。到唐代渤海时,新罗与渤海则以今龙兴江为界。《新唐书·渤海传》云:“(渤海)南与新罗以泥河为境。”从三陟之五十川到永兴之龙兴江,同一名称的河流恰在南北两头,实与不同历史时期疆域的变迁有着直接关系。前述两个“何瑟罗”(蔚珍、江陵)亦同一道理。此种现象在朝鲜半岛是屡见不鲜的。

五、朝鲜半岛西部高句丽疆域的伸缩

高句丽的五部之一的东部应在今慈江道地区,因此,高句丽的领土伸向朝鲜半岛已是很早的事了。后来向朝鲜半岛的发展,首先是得到了半岛的东部比较落后的沃沮、东秽地区,而高句丽向西部汉族聚居的发达地区发展,当是从西晋末期开始的。高句丽抓住中原发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有利时机,便展开了对西晋东北四郡的频繁进攻。公元313年(美川王十四年)冬十月,高句丽“侵乐浪郡,虏男女二千余口”。亦即这一年,乐浪太守王遵建议正在半岛连年与高句丽酣战的辽东张统率其民千余家投奔雄据辽西的鲜卑首领慕容,于是便将乐浪郡侨置于辽西,以张统为太守,王遵参军事38。314年秋九月,高句丽又“南侵带方”,39带方亦侨置于辽西地区。从此,曾统治朝鲜半岛420余年的中原边郡宣告结束,代之而来的则是中国少数民族割据政权高句丽对该地的管辖。从文献记载看,高句丽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在乐浪、带方二郡内徙后第一仗是于公元369年(百济近肖古王二十四年、高句丽故国原王三十九年)在雉壤一带(在今黄海南道东南地区)进行的。40就时间来讲,这年距乐浪、带方内徙的时间已有50余年,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二郡故地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况?笔者认为,史书虽未记载,但通过考古学所提供的资料完全可知:在这一阶段原居留该地的汉人同新迁来的汉人(如冬寿等)于二郡故地形成了一个“自治社会”,即该地依然由汉人自己进行管理。彼时高句丽只是忙于辽东之事,而百济则忙于内部治理以及与新罗友好往来。对此笔者另有专文探讨,此不多述。从丽、济第一次开仗的地点便知,彼时高句丽基本占据了乐浪、带方故地的大部领土。丽、济在争夺二郡故地的战争中,高句丽则多吃败仗。公元371年高句丽又在氵贝河(今礼成江)战败,百济王与太子“帅精兵三万侵高句丽,攻平壤城(今平壤),丽王斯由中流矢而死,济王引军而退,并将首都移至汉山城(今京畿道广州)。41其后,双方依然进行“拉锯战”,互有胜负,但到好太王执政时形势急转。好太王首次伐百济是在公元392年。他率兵四万攻打百济的北鄙,陷石砚(今黄海道开丰境内)等十余城,汉水以北土地多被高句丽占领;这年冬十月,高句丽又攻陷了位于乔桐岛(在江华岛西海中)的关弥城。42公元396年好太王率水军亲征,在百济的南境登陆,攻城略地,逼近百济首都,迫使济王屈服,43使其疆域扩至汉江北岸。之后百济又大征兵马,并结好日本,一方面对抗高句丽,一方面进攻新罗。好太王应新罗之请于公元400年(永乐十年)大败倭兵;404年(永乐十四年)好太王又亲率大军在带方地界大败倭、济联军;407年好太王又发步骑五万攻打百济,百济全军覆没,并在回军时连破百济六城。44好太王在位时虽频频对百济用兵,但其疆土并未越过汉江。

公元427年(长寿王十五年)高句丽移都平壤,是高句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标志着高句丽战略目标的重大转移。自此,高句丽锐意南进,专心与百济、新罗争夺朝鲜半岛。终于在公元475年(盖卤王二十一年)由长寿王亲率三万大军攻陷百济首都汉城,济王被杀,其子文周王继王位,并移都于熊津(今忠清南道公州);然而,后来百济又收复了汉城,东城王于483年春二月出猎于汉山城并抚问军民。45关于高句丽南疆的全盛期应在长寿王执政晚期以及文咨明王在位初期的年月里。《魏书·高句丽传》载述员外散骑侍郎李敖访问高句丽回朝的汇报云,高句丽“南至小海”;同书《百济传》云,百济国“去高句丽千余里,处小海之南”。学界多认为此“小海”即今牙山湾,这是不错的。我们翻阅《胜览》可知,高句丽建置最南可达今之江华、仁川、南阳、稷山、镇川、槐山、延丰、荣州、清河一线,包括了京畿道全域、忠清南北道北部以及庆尚北道东北大部。1979年在韩国忠靖北道中原郡可全面龙日里石木发现的高句丽文咨明王时所立高句丽碑便是高句丽拓疆的有力物证。但是,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高句丽的南疆随着时间的流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于百济奋发图强以及新罗的迅速发展,高句丽南疆到后来又有了收缩。

正当高句丽全盛时期而咄咄逼人的时候,百济和新罗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一度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高句丽。史载,公元484年(照知王六年、东城王六年、长寿王七十二年)罗、济联军在母山城(全罗北道东南天岭郡云峰地方)击败了高句丽46;494年(照知王十六年、东城王十六年、文咨明王三年)秋七月,高句丽“与新罗人战于萨水之原”,新罗人“保犬牙城”,丽兵围之,而百济“遣兵三千援新罗”,丽兵退去。47此处之“萨水”,有的学者将其与朝鲜半岛西北的萨水(今清川江)混为一谈,并将“犬牙城”比定为清川江左岸安州郡安州邑的高句丽安州城。48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妥的。很难设想彼时的新罗、百济人能北上到高句丽首都平壤以北的清川江南岸与高句丽作战。因此“萨水”的位置应结合彼时的时代背景到汉江流域去考察。有人根据《三国史记·地理志》和《胜览》关于“清州”、“清川县”、“清川里”、“清川”、“萨买县”等地名的某些关联而考证三方作战的“萨水之原”应是流经今报恩(在忠清北道南部)的“清川”地方。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符合实际的。显然,所谓的“萨水”就是今流经忠清北道境内的汉江支流达川,而“犬牙城”则应到达川附近去找。就此而言,说明在五世纪之末三国已在今忠清北道地区展开了争夺领土的战斗。又据史载,公元495年高句丽曾围攻雉壤城(今黄海南道海州首阳山城)而被罗、济联军击退49,502年百济发五千兵袭击了高句丽的水谷城(今黄海北道平山郡南山城里礼成江西岸太白山城,又名城隍山城)50,507年高句丽将领高老与靺鞨共谋袭取汉城(百济故都,今广州)“进屯于横岳下”而被百济击退51,523年高句丽至氵贝水(今礼成江)而被百济一万步骑击退,548年“高句丽王平成(阳原王)与(氵歲)靺鞨谋攻百济汉北独山城”而被罗、济联军击败。53由上述情况可知,自五世纪末而至六世纪前期,在罗、济两国的共同打击下,高句丽节节败退,百济不仅收复了汉江以南之地,而且也占领了汉江以北某些地方,并努力同高句丽作战。但是,罗、济所获得的胜利果实的相当部分不久便被新罗给独占了。

据《罗纪》载,公元550年(真兴王)十一月新罗趁丽、济争斗之机,从中渔利而巧取道萨、金岘二城;551年罗王“命居深夫等侵高句丽,乘胜取十城”(十城皆在今忠清北道东北竹岭西北);553年秋七月又取百济东北鄙而置“新州”(今广州地方)。由此可见,自六世纪中叶开始,新罗便占领了汉江南北的广大地区。从《胜览》所载的情况看,统一新罗出现之前其疆域最盛期的西北界已达今临津江南岸,而高句丽的南部疆域大大向北收缩。考古界发现的黄海南道延安邑的凤势山城(又名飞凤山城)、丰川里的丰川城、瓮津郡西部的瓮津山城、海州市的首阳山城、新院郡的长寿山城、月堂里山城、殷栗郡东部的九月山城以及黄海北道平山郡南的太白山城、瑞兴郡北部的大岘山城、凤山郡东南的鸺鹠山城、黄州东侧的黄州城(一名得月山城)等,都是高句丽最稳固的南疆中的重镇。隋、唐时期高句丽同罗、济皆有领土之争的“拉锯战”,这种争夺战直至百济、高句丽灭亡之后才宣告结束。高句丽绝大部分领土都被唐朝统一过来而被纳入安东都护府的辖区,中国同新罗的边界基本保持在西至大同江、东至龙兴江一线。

注释:

1.姜仁淑著、文一介译:《关于先行于高句丽的古代国家句丽》,《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1992年1期。

2.刘子敏:《高句丽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延吉。

3.刘子敏:《战国秦汉时期辽东郡东部边界考》,《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5期。

4.《三国志·东夷传》。

5.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延边大学朝鲜问题研究所译:《朝鲜全史》第三卷,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延吉。

6.8.9.10.11.12.16.17.39.40.47.《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

7.曹德全:《〈后汉书〉、〈三国志〉中〈高句丽传〉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4期。

13.孙进己等:《东北历史地理》第二卷。

14.33.48.李址麟等著、李云铎与顾铭学译:《四—六世纪前半期高句丽的领域》,《朝鲜史通讯》第2期,1980年。

15.朴容绪著、李云铎译:《德兴里壁画古墓考—德兴里壁画古墓说明什么》,《朝鲜史通讯》第3期,1981年。

18.43.44.《好太王碑文》。

19.《资治通鉴·唐纪》。

20.尹乃铉著、顾铭学译:《汉四郡的乐浪郡和平壤的乐浪》,《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1990年2期。

21.刘子敏:《“崔氏乐浪”考辨》,《北方文物》2001年2期。

22.刘子敏:《关于毋丘俭征伐高句丽的探讨》,《史学论丛》,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年,延吉。

23.郭毅生:《两汉魏晋时期东北地方史资料》,见孙进己等《东北历史地理》第一卷。

24.李宗勋:《也谈高句丽栅城遗址》,《史学论丛》,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年,延吉。

25.持此说者为朝鲜学者丁茶山,见《大韩疆域考》,载《丁茶山全书》,汉城,弘益人间出版社。

26.持庆兴说者为日人吉田,见《日韩古史断·中古纪》第3章;持镜城说者为日人松井等,见《渤海五京考》。

27.持此说者为日人鸟居龙藏,见《东北亚搜访记》第13章《尼古里司克之探访》。

28.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175页,黑龙江文物出版编辑室,1982年;孙进己等《东北历史地理》第一卷。

29.持此说者颇多,其代表性的学者有斋藤甚兵卫(见《半拉城渤海遗迹调查》)、金毓黻(见《渤海志长编》)、鸟山喜一(见《渤海东京考》)、《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的编者以及朝鲜学者朴时亨、我国学者王承礼等。

30.持此说者有《延边文物简编》的编者及严长禄(见《对主要高句丽古城的考察》,载于1989年《延边大学朝鲜学国际学术讨论文集》、方学凤(见《渤海遗址及其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等。

31.持此观点的学者是李健才先生,见《珲春渤海古城考》,载于《东北史地考略》,吉林省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又见《关于高句丽历史地理的几个问题》未刊稿,转引自《东北历史地理》第一卷。

32.持此观点者是朴真奭先生,见《高句丽栅城遗址考》(载于《朝鲜中世纪史研究》)、《高句丽栅城遗址再考》(载于1997年高敬洙主编的《朝鲜学韩国学论丛》)。

34.《延边文物简编》,延边人民出版社,1998年,延吉。

35.杨保隆:《勿吉地域西南部边至考》,《北方文物》1985年5期。

36.董万仑:《东北史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哈尔滨。

37.38.《资治通鉴·晋纪·孝愍上》。

高句丽范文篇3

1、高句丽与东汉:打打停停

高句丽立国之初,主要精力在于吞并周边小国以及应付象夫余这样的大国,还没有力量敢向天朝叫板。高句丽建国称王后,西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也承认其高句丽王号,并令玄菟郡管理。事情还是从王莽同志那里搞糟的,这个王皇帝一来比较讲究礼仪规矩,象高句丽这样的小国怎么好僭越称王?于是降一级为侯;二者还有给别人改名字的喜好,比如“匈奴单于”改作“降奴服于”,等等。待匈奴反了,就集三十万大军准备讨击,并征发高句丽人助攻。高句丽人不愿和匈奴打仗,派去的兵纷纷逃亡塞外为盗寇,还打死了辽西大尹田谭。这还了得,王皇帝派大将严尤来讨,严尤摆了个鸿门宴,斩了高句丽边将延丕,大获全胜。王皇帝大悦,又发挥了一下自己的嗜好:下旨贬高句丽为“下句丽”,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高句丽从此以后就成为东北的一大边患。公元14年高句丽人占领了属于玄菟郡的高句丽县〔注:高句丽既是族国名,也是县名〕,这是第一次攻陷了汉家的郡县。

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大武神王高无恤坚壁清野,退入国都〔注:时国都为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县〕附近的丸都山城〔注:今集安县西之山城子〕据守。汉军围困了三个月,高句丽人粮食将尽,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派人给辽东太守送去了酒和捉到的鲤鱼。太守以为城里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了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四年后,汉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册封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但高句丽并未因此而停止对东汉的侵扰,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注:今清川江〕以南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属高句丽统领。从此时起,高句丽的触角开始伸入了朝鲜半岛。

此后高句丽与东汉中间维持了六十余年的和平,高句丽太祖王高宫在一世纪的下半期一直频频出击,周边小国陆续纳入其麾下。待周围统一,内部的王权经整合而大大增强后,于二世纪时重新寇边。至146年太祖王传为于弟次大王时〔注:太祖王在位91年传位于弟,又活了近二十年才死,寿命之长真是罕见!〕,高句丽与东汉发生了以下的几次较大的冲突:

105年春,高句丽人寇略辽东六县,被太守耿夔击破,斩其渠帅;

118年,高句丽与秽貊联合寇汉玄菟郡,攻华丽城;

121年春,汉幽州刺史冯焕等击高句丽,被高句丽用诈降计打败,死伤二千余人;

同年夏,太祖王合鲜卑共八千人侵辽东,太守蔡讽以下百余人战死;

同年冬,太祖王合马韩、秽貊共万余攻玄菟郡,汉军得到两万夫余军的援助,击退之;

146年袭扰汉乐浪郡,杀带方县令,掠太守妻子。

太祖王之后,次大王、新大王、故国川王三代,对东汉采取了顺服的态度,除偶尔小冲突外,基本上罢兵休战,达半个多世纪。

2、高句丽与公孙氏:远交近攻

东汉末年,公孙氏雄踞辽东,远近戎夷咸服。高句丽与公孙氏的关系初时较睦,还曾出兵帮助其剿灭山贼。但196年高句丽新大王初即位时,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孙度之助,起兵争位,旋败死。从此高句丽与公孙氏就结下了墚子。公孙氏欲入中原争锋,必须要先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高句丽要想实现独霸辽东的预想,也必须要排除掉公孙氏这个障碍。二者都心怀鬼胎,互相提防。但高句丽毕竟力弱,主要采取保境安民的守势,待机而动。公孙康时曾给高句丽以重击,并焚毁其国都国内城,高句丽被迫迁都山城丸都(吉林集安以西之山城子)。

高句丽在外交上对待公孙氏的一招就是远交近攻,分别与吴、魏建立了关系。233年,东吴曾派使者出使辽东公孙渊处,后来公孙渊反目,杀死为首的两使者。使者团中有几个逃亡到高句丽,假称奉孙权之命而来。从此高句丽与东吴一度打得火热,东吴还赐予高句丽东川王为“单于”的称号。但好景不长,曹魏当然不愿看到这种关系继续发展下去,频频派人出使高句丽,促其与东吴断交。几年后高句丽迫于魏国压力,与吴绝交,斩吴使胡卫等,送首级与幽州。

形势发展很快,随着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国西南战线压力减轻,开始腾出手来收拾桀骜不训的公孙渊。237年,司马懿率四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征辽东,并要求高句丽出兵相助。高句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派出主簿大加率数千精兵帮助魏军作战。几个月后,襄平城破,公孙渊走死于梁水,公孙氏在辽东的势力土崩瓦解。魏军随即潜军浮海,又收乐浪、带方二郡。魏在原公孙氏所辖地区设平州,辖辽东、昌黎、玄菟、乐浪、带方五郡,并置东夷校尉于襄平以统管之。

3、高句丽与曹魏:毋丘东征

公孙氏败亡后,辽东诸郡尽入魏手。当时魏正忙于与吴、蜀的战争,内部司马氏与曹氏又斗得正欢,无暇回顾。高句丽故态复萌,东川王又开始频频入寇,攻打辽东几个小城,获得一些小胜,便自以为兵强马壮,大吹大擂。有大臣沛者得来绝食死谏,劝国王不要惹恼大魏,招来亡国之运,东川王哪里听得进去。

果然,不久吴蜀方面战事稍息,魏国派毋丘俭东征,以报高句丽侵寇之仇。公元246年,毋丘俭带领魏军步骑万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高句丽东川王亲自率领步骑2万余人迎敌至沸流水,战魏军于梁口(注:今通化市江口村)。两军对阵,以死相搏,魏军以方阵迎敌。东川王被打得大败,魏军斩首数千级。东川王率少数残军狼狈逃回,据守坚固的丸都城。毋丘俭围城后,见山城的西北面山体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偷袭的战法,选派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带着兵器长绳,偷偷地顺着山崖爬上去,先杀死上面的守兵,“束马悬车”,攻破了丸都山城。据《三国志》所载,魏兵“屠丸都”,采取了烧光杀光的策略,唯独对当初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沛者得来一家网开一面,“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不久,毋丘俭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奔买沟(注:今朝鲜咸北会宁)。毋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紧追东川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而还〔注:1904年毋丘俭刻石记功碑在吉林辑安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注:据《三国史记》载,高句丽以诈降计刺杀王颀,打败魏追兵。此事不见于中国史籍,应为其吹嘘之语。〕魏军两次征讨,每次均俘获高句丽人口数千,将他们迁入内地。

毋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秽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4、高句丽与前燕:千钧压顶

斗转星移,到了西晋末年,国内狼烟四起,高句丽也欲借中原衰微之机东山再起,并先后蚕食吞并了朝鲜半岛上的乐浪和带方二郡。不料,一个强大的对手――汉化的鲜卑慕容氏政权在辽西崛起了。慕容氏本为东部鲜卑三大部之一,时其首领慕容廆受晋封为“持节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平州牧,封辽东郡公”。使慕容氏取得统辖辽西、辽东、玄菟、乐浪、带方五郡的合法权力。333年,慕容廆死后,第三子皝继立,337年称燕王,正式建立前燕政权。

慕容氏立国前后,与高句丽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据记载,从293年至320年,高句丽先后七次入寇辽东、玄菟、乐浪、带方诸郡;慕容廆也还以颜色,两次进攻高句丽腹地,还掘了西川王的王陵。及慕容皝称燕王后,为进图中原,准备先一劳永逸地解决后方的高句丽问题。建威将军慕容翰指出:通向高句丽有南、北两道,南路险狭,北路平阔。建议佯攻北路,以精锐出南道直捣丸都。此建议为慕容皝采纳。

342年十一月,慕容皝先派遣长史王寓率兵1.5万从北道大张旗鼓进发。高句丽故国原王果然中计,派王弟武帅精兵5万把守北道的关马山城,自己率部分老弱守南道。不料慕容皝亲领精兵4万,以慕容翰、慕容霸为先锋,偃旗息鼓,从南路掩杀过来。结果不言而喻,高句丽军大败,两员大将被斩。燕军一鼓作气,杀进了丸都城,故国原王落荒而逃。燕军还抓获了国王的母亲和王妃。慕容皝本准备追击,但北路的王寓因力弱战败阵亡,遂决定班师。燕军将丸都劫掠一空,虏走了高句丽百姓五万多口,还挖了国王父亲美川王的墓,带走了王父尸体。最后燕军一把火焚毁了丸都,然后班师回国。

故国原王返回后只好重建家园,这次不敢再和燕人抬杠,而是收集了各种珍宝和虎皮、人参、鹿茸等特产,派王弟到燕国称臣纳贡。慕容皝只把国王父亲的尸体还给了高句丽。过了十三年后,慕容皝看到高句丽还算俯首听命,又接到送来了大量贡品,才把国王的母亲送回了高句丽,并封故国原王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高句丽王”。

又过了十几年,前燕被前秦所灭。高句丽将逃亡而来的燕太傅慕容评执送前秦,并向苻坚称臣。高句丽与前秦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372年前秦送僧人、佛像、佛经与高句丽,从此佛教传入高句丽。

5、高句丽与后燕:攫取辽东

长期以来,高句丽一直没有忘记向辽东的扩张。然而一直没有如愿,还多次遭到中原王朝和辽东地方政权的大规模讨伐,几次使其邑落残破,王都被毁,濒临灭亡。因此在那个时期,高句丽的疆域很不稳定,经常是得而复失。

风水轮流转,明天到我家。到了东晋末年,高句丽第十九代广开土王时,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高句丽向外扩张的变化。中原地区的东晋政权已衰败不堪,早已失去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能力;各割据势力纷纷拥兵称雄;慕容氏的后燕政权也因内讧叠起,失去了对高句丽争雄的资本;北魏政权刚刚建立,其势力还达不到辽东;南面的百济政权也因天灾人祸,呈现衰败之象。此时,历史为广开土王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广开土王,又称好太王,名谈德。中国古籍中称其为高句丽王安。他生于公元374年,公元391年18岁时即位,公元412年39岁卒,其谥号全称为“国岗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在高句丽历史上,广开土王以武功显赫而获得赞颂。在好太王碑碑文中,称他雄伟有奇才,“思泽洽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是高句丽各王中比较突出的人物。他即位后,先后打败契丹、百济、夫余,并出兵帮助新罗驱逐了盘据半岛南部任那的倭人,声威大震。

然而,广开土王的最大业绩,是使高句丽终于占据辽东,称雄东北。在广开土王执政的前期,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征伐百济的战争中,还腾不出力量进攻辽东,又加上当时控制辽东的慕容氏政权(后燕)还很强大,高句丽人还无力战胜慕容氏,不得不对慕容氏采取臣附朝贡,接受封王的策略。如公元396年,慕容宝嗣位后,曾封广开土王为平州牧、辽东、带方二国王。400年,后燕以广开土王“事燕礼慢”为借口,发起进攻,慕容盛亲统3万人马前来讨伐,高句丽不能敌,连失新城、南苏两邑,仅此一役,慕容氏拓地700余里,掠得高句丽5000户。当时,高句丽和后燕相比,后燕还占有一定的优势。

好太王在顺利打败了百济以后,把主要力量转移到了辽东。公元404年,好大王一反臣服后燕的方针,与慕容氏进行了殊死的争斗,几经反复,终于将辽东地区据为已有。燕王慕容熙两次出兵反击,力图夺回辽东地区,均未达到目的,辽东自此牢牢地掌握在高句丽手中。从太祖王首次进攻辽东,到好太王最后占据辽东,整整经历了300年,此间,经过了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高句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实现了十几代国王的梦想。

不久,后燕灭亡,北燕据有辽西。待北魏兴起,北燕灭亡时,高句丽迎北燕末主冯弘及北燕遗民至辽东。后因冯弘欲去刘宋,被高句丽长寿王(广开土王之子)遣人杀害。高句丽乘机兼并了北燕一部分遗民,并稳固了在辽东的地位,从中原内战中渔利。

到长寿王末年时,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其南境自牙山湾经鸟岭、竹岭到平海与百济、新罗相接,扩大到今朝鲜大同江、载宁江、临津江、汉江沿岸,为高句丽全盛时期。据《魏书·高句丽列传》载,其“民户三倍于前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抵辽河为界,是东北亚地区最为强大的王国之一。

6、高句丽与南北朝:封贡不绝

公元412年广开土王死后,其子长寿王即位。长寿王是高句丽诸王中精于分析形势,善于掌握全局,敢作敢为,颇为难得的人才。面对高句丽疆域扩大的新形势,他头脑特别冷静,采取了北和中原诸朝,南侵新罗、百济的策略。其时,北魏咄咄逼人,中国北方即将统一,高句丽向中原内地扩张的可能性已经不大。长寿王于427年将首都迁往平壤,这一举措具有两方面的好处:1)为抵御北部中原诸朝的进攻提供了弹性,保证了王都的安全,不会再轻易出现以前都城多次被毁那样的情况了;2)为推进南进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来的事态发展,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这样,从长寿王起,高句丽采取了南进的方针,重点打击百济、新罗;对中原诸朝采取事大纳贡的策略。从五世纪初到六世纪末,将近两个世纪,高句丽与中原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事。朝贡的次数大大增加,从东汉到十六国近四百年,史书记载的高句丽入贡只有12次;而整个南北朝不到二百年,记载的入贡次数却高达109次。是高句丽诸王接受南、北朝册封的记载不绝于史:

413年,晋安帝册封长寿王乐浪郡公,高句丽王;

420年,宋武帝封长寿王征东大将军;

422年,宋武帝加封长寿王散骑常侍、都督平州诸军事;

435年,北魏世祖册封长寿王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63年,宋孝武帝册封长寿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督平营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479年,齐高帝册封长寿王为骠骑大将军;

491年,北魏孝文帝册封长寿王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92年,北魏孝文帝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朗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94年,南齐郁林王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496年,齐明帝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将军;

502年,梁武帝萧衍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大将车;

508年,梁武帝加封文咨明王抚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518年,北魏孝明帝册封安藏王为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20年,梁武帝册封安藏王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26年,梁武帝令安藏王之子安原王延袭其父爵,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45年,阳原王嗣位,梁武帝其袭父爵位;

550年,北齐文宣帝册封阳原王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宁东将军、高丽王;

559年,陈文帝诏授平原王为宁东将军;

559年,北周高祖封平原王为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60年,北齐废帝册封平原王使持节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丽王。

562年,陈文帝授平原王宁东将军。

上述诸多册封中,值得注意的是领护东夷校尉一官职,本是为加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管辖而设立,原由中原王朝派人担任,后改由少数民族首领兼任,仍为中原政权的官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北魏与东晋南朝诸政权有些区别,北魏视高句丽为属国,故封此官;而东晋南朝诸政权以高句丽为藩属国,故在高句丽王前加“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等称号。从公元520年起,中原各王朝不再称其为高句丽王,而称高丽王,这都是由册封诏令而起。但是在《三国史记》中,始终称高句丽,就连中原册封之号,均记做“高句丽王”。可见,“高丽王”是中原王朝所加之号。

7、高句丽与隋朝:炀帝三征

隋代周后,又于589年灭陈而统一中原。然而,高句丽在隋灭陈作战时,就担心祸将临头,积极备武积粮,“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引起隋文帝极大不满,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很不客气地威胁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灭陈的次年,高句丽的婴阳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丽王。

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十分恼怒,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并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注: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但已无力投入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

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至突厥启民可汗大营,遇到高丽使者。炀帝以高丽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汉、晋时皆为所辖的郡县,命使者转告高丽国王高元速来朝见,不然将率大军巡游高丽国土。高句丽王闻报甚为恐惧,一直未前来。结果611年(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于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炀帝将军队分成左、右12军,史称全军队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这年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隋先头渡河的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等战死。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每当城池将陷时,守军便用缓兵之计,诸将为炀帝训令束缚,不敢专擅,致使辽东城久攻不下,数十万大军困顿于一坚城之下。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宇文述军一日七胜,很快渡过萨水(注:今朝鲜清川江),进至距平壤30里处。乙支文德佯为请和,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殿后的左屯卫大将军辛世雄战死,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浿水(注:今朝鲜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退屯海边。及闻宇文述兵败,亦引军还。八月底,炀帝下令撤军,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次出征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包围辽东城,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正当辽东岌岌可危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炀帝大惊,不得不密令撤军,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等皆弃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丽又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大业十年,隋炀帝发动第三次攻高句丽之战。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注:即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句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时高句丽因连年作战,已困弊不堪,无力再战,乃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

8、高句丽与唐朝:最终败亡

唐朝建立后,时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为缓和与中原关系,接连遣使入唐朝朝贡,积极与唐朝修好。唐高祖以国家初立,也对其采取了安抚政策,如册封荣留王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并放回隋时虏获的高句丽人;高句丽也放还华人万余,并毁了由战死隋军尸体筑成的纪念物“京观”,让唐收敛安葬隋军骸骨等。双方使者来往频繁,高句丽曾派人11次入贡,甚至还曾派世子朝唐,一时表现出和平的景象。但背后,双方都明白最终不免一战。高句丽花费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边境修筑了长城,自夫余城(注:今吉林四平市以西)至海,长千余里,十六年修成。

唐太宗贞观后期,大唐已空前强盛,东突厥也被消灭了,四夷威服,下面就开始着手收拾高句丽了,用太宗的话就是“为中国报子弟之仇”。贞观十七年(**3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次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李勣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驻: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唐太宗此次出征,攻占辽东等十城,获七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

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共有以下几次:

**7年,太宗命牛进达和李勣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拔石城,高句丽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8年,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

655年,因高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

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

659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

公元660年,唐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发35军,水陆分道并进。苏定方在坝江击败高句丽军,屡战屡胜,进围平壤;契苾何力于鸭绿水大败盖苏文之子男生,斩3万人。时百济旧将叛乱,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662年二月命唐军自高句丽班师。退军时,左骁卫将军、沃沮道总管庞孝泰在蛇水战败,庞孝泰和他的13个儿子(何其多也!)皆战死。

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唐高宗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击高句丽,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李勣攻取高丽军事重镇新城(注: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李勣等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再战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注: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

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

参考资料

杨春吉、耿铁华、倪军民编,《高句丽史籍汇要》

黄斌、刘厚生,《高句丽史话》

刘子敏,《高句丽历史研究》

朴真奭、姜孟山,《朝鲜中世纪史研究》

姜孟山,《朝鲜通史》(一)

《朝鲜历史概要》,北朝鲜出版

《韩国史新论》,韩国出版

张博泉,《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

张碧波,《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上)

王禹浪,《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中)

耿铁华,《中国高句丽文化研究十年》

耿铁华,《集安高句丽历史与好太王碑》

范犁,《毋丘俭征高句丽的几个问题》

徐光辉,《中原高句丽碑》

李健才,《唐代高句丽长城与夫余城》

刘永祥,《从都城变迁看高句丽的不同发展时期》

李殿福,《东北考古研究》(二)

张文才,《中国军事通史(九)》

杨希义、于汝波,《中国军事通史(十)》

《中国历代战争史(七,八)》,台湾三军大学

高句丽范文篇4

1、高句丽与东汉:打打停停

高句丽立国之初,主要精力在于吞并周边小国以及应付象夫余这样的大国,还没有力量敢向天朝叫板。高句丽建国称王后,西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也承认其高句丽王号,并令玄菟郡管理。事情还是从王莽同志那里搞糟的,这个王皇帝一来比较讲究礼仪规矩,象高句丽这样的小国怎么好僭越称王?于是降一级为侯;二者还有给别人改名字的喜好,比如“匈奴单于”改作“降奴服于”,等等。待匈奴反了,就集三十万大军准备讨击,并征发高句丽人助攻。高句丽人不愿和匈奴打仗,派去的兵纷纷逃亡塞外为盗寇,还打死了辽西大尹田谭。这还了得,王皇帝派大将严尤来讨,严尤摆了个鸿门宴,斩了高句丽边将延丕,大获全胜。王皇帝大悦,又发挥了一下自己的嗜好:下旨贬高句丽为“下句丽”,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高句丽从此以后就成为东北的一大边患。公元14年高句丽人占领了属于玄菟郡的高句丽县〔注:高句丽既是族国名,也是县名〕,这是第一次攻陷了汉家的郡县。

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大武神王高无恤坚壁清野,退入国都〔注:时国都为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县〕附近的丸都山城〔注:今集安县西之山城子〕据守。汉军围困了三个月,高句丽人粮食将尽,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派人给辽东太守送去了酒和捉到的鲤鱼。太守以为城里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了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四年后,汉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册封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但高句丽并未因此而停止对东汉的侵扰,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注:今清川江〕以南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属高句丽统领。从此时起,高句丽的触角开始伸入了朝鲜半岛。

此后高句丽与东汉中间维持了六十余年的和平,高句丽太祖王高宫在一世纪的下半期一直频频出击,周边小国陆续纳入其麾下。待周围统一,内部的王权经整合而大大增强后,于二世纪时重新寇边。至146年太祖王传为于弟次大王时〔注:太祖王在位91年传位于弟,又活了近二十年才死,寿命之长真是罕见!〕,高句丽与东汉发生了以下的几次较大的冲突:

105年春,高句丽人寇略辽东六县,被太守耿夔击破,斩其渠帅;

118年,高句丽与秽貊联合寇汉玄菟郡,攻华丽城;

121年春,汉幽州刺史冯焕等击高句丽,被高句丽用诈降计打败,死伤二千余人;

同年夏,太祖王合鲜卑共八千人侵辽东,太守蔡讽以下百余人战死;

同年冬,太祖王合马韩、秽貊共万余攻玄菟郡,汉军得到两万夫余军的援助,击退之;

146年袭扰汉乐浪郡,杀带方县令,掠太守妻子。

太祖王之后,次大王、新大王、故国川王三代,对东汉采取了顺服的态度,除偶尔小冲突外,基本上罢兵休战,达半个多世纪。

2、高句丽与公孙氏:远交近攻

东汉末年,公孙氏雄踞辽东,远近戎夷咸服。高句丽与公孙氏的关系初时较睦,还曾出兵帮助其剿灭山贼。但196年高句丽新大王初即位时,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孙度之助,起兵争位,旋败死。从此高句丽与公孙氏就结下了墚子。公孙氏欲入中原争锋,必须要先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高句丽要想实现独霸辽东的预想,也必须要排除掉公孙氏这个障碍。二者都心怀鬼胎,互相提防。但高句丽毕竟力弱,主要采取保境安民的守势,待机而动。公孙康时曾给高句丽以重击,并焚毁其国都国内城,高句丽被迫迁都山城丸都(吉林集安以西之山城子)。

高句丽在外交上对待公孙氏的一招就是远交近攻,分别与吴、魏建立了关系。233年,东吴曾派使者出使辽东公孙渊处,后来公孙渊反目,杀死为首的两使者。使者团中有几个逃亡到高句丽,假称奉孙权之命而来。从此高句丽与东吴一度打得火热,东吴还赐予高句丽东川王为“单于”的称号。但好景不长,曹魏当然不愿看到这种关系继续发展下去,频频派人出使高句丽,促其与东吴断交。几年后高句丽迫于魏国压力,与吴绝交,斩吴使胡卫等,送首级与幽州。

形势发展很快,随着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国西南战线压力减轻,开始腾出手来收拾桀骜不训的公孙渊。237年,司马懿率四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征辽东,并要求高句丽出兵相助。高句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派出主簿大加率数千精兵帮助魏军作战。几个月后,襄平城破,公孙渊走死于梁水,公孙氏在辽东的势力土崩瓦解。魏军随即潜军浮海,又收乐浪、带方二郡。魏在原公孙氏所辖地区设平州,辖辽东、昌黎、玄菟、乐浪、带方五郡,并置东夷校尉于襄平以统管之。

3、高句丽与曹魏:毋丘东征

公孙氏败亡后,辽东诸郡尽入魏手。当时魏正忙于与吴、蜀的战争,内部司马氏与曹氏又斗得正欢,无暇回顾。高句丽故态复萌,东川王又开始频频入寇,攻打辽东几个小城,获得一些小胜,便自以为兵强马壮,大吹大擂。有大臣沛者得来绝食死谏,劝国王不要惹恼大魏,招来亡国之运,东川王哪里听得进去。

果然,不久吴蜀方面战事稍息,魏国派毋丘俭东征,以报高句丽侵寇之仇。公元246年,毋丘俭带领魏军步骑万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高句丽东川王亲自率领步骑2万余人迎敌至沸流水,战魏军于梁口(注:今通化市江口村)。两军对阵,以死相搏,魏军以方阵迎敌。东川王被打得大败,魏军斩首数千级。东川王率少数残军狼狈逃回,据守坚固的丸都城。毋丘俭围城后,见山城的西北面山体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偷袭的战法,选派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带着兵器长绳,偷偷地顺着山崖爬上去,先杀死上面的守兵,“束马悬车”,攻破了丸都山城。据《三国志》所载,魏兵“屠丸都”,采取了烧光杀光的策略,唯独对当初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沛者得来一家网开一面,“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不久,毋丘俭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奔买沟(注:今朝鲜咸北会宁)。毋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紧追东川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而还〔注:1904年毋丘俭刻石记功碑在吉林辑安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注:据《三国史记》载,高句丽以诈降计刺杀王颀,打败魏追兵。此事不见于中国史籍,应为其吹嘘之语。〕魏军两次征讨,每次均俘获高句丽人口数千,将他们迁入内地。

毋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秽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4、高句丽与前燕:千钧压顶

斗转星移,到了西晋末年,国内狼烟四起,高句丽也欲借中原衰微之机东山再起,并先后蚕食吞并了朝鲜半岛上的乐浪和带方二郡。不料,一个强大的对手――汉化的鲜卑慕容氏政权在辽西崛起了。慕容氏本为东部鲜卑三大部之一,时其首领慕容廆受晋封为“持节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平州牧,封辽东郡公”。使慕容氏取得统辖辽西、辽东、玄菟、乐浪、带方五郡的合法权力。333年,慕容廆死后,第三子皝继立,337年称燕王,正式建立前燕政权。

慕容氏立国前后,与高句丽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据记载,从293年至320年,高句丽先后七次入寇辽东、玄菟、乐浪、带方诸郡;慕容廆也还以颜色,两次进攻高句丽腹地,还掘了西川王的王陵。及慕容皝称燕王后,为进图中原,准备先一劳永逸地解决后方的高句丽问题。建威将军慕容翰指出:通向高句丽有南、北两道,南路险狭,北路平阔。建议佯攻北路,以精锐出南道直捣丸都。此建议为慕容皝采纳。

342年十一月,慕容皝先派遣长史王寓率兵1.5万从北道大张旗鼓进发。高句丽故国原王果然中计,派王弟武帅精兵5万把守北道的关马山城,自己率部分老弱守南道。不料慕容皝亲领精兵4万,以慕容翰、慕容霸为先锋,偃旗息鼓,从南路掩杀过来。结果不言而喻,高句丽军大败,两员大将被斩。燕军一鼓作气,杀进了丸都城,故国原王落荒而逃。燕军还抓获了国王的母亲和王妃。慕容皝本准备追击,但北路的王寓因力弱战败阵亡,遂决定班师。燕军将丸都劫掠一空,虏走了高句丽百姓五万多口,还挖了国王父亲美川王的墓,带走了王父尸体。最后燕军一把火焚毁了丸都,然后班师回国。

故国原王返回后只好重建家园,这次不敢再和燕人抬杠,而是收集了各种珍宝和虎皮、人参、鹿茸等特产,派王弟到燕国称臣纳贡。慕容皝只把国王父亲的尸体还给了高句丽。过了十三年后,慕容皝看到高句丽还算俯首听命,又接到送来了大量贡品,才把国王的母亲送回了高句丽,并封故国原王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高句丽王”。

又过了十几年,前燕被前秦所灭。高句丽将逃亡而来的燕太傅慕容评执送前秦,并向苻坚称臣。高句丽与前秦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372年前秦送僧人、佛像、佛经与高句丽,从此佛教传入高句丽。

5、高句丽与后燕:攫取辽东

长期以来,高句丽一直没有忘记向辽东的扩张。然而一直没有如愿,还多次遭到中原王朝和辽东地方政权的大规模讨伐,几次使其邑落残破,王都被毁,濒临灭亡。因此在那个时期,高句丽的疆域很不稳定,经常是得而复失。

风水轮流转,明天到我家。到了东晋末年,高句丽第十九代广开土王时,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高句丽向外扩张的变化。中原地区的东晋政权已衰败不堪,早已失去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能力;各割据势力纷纷拥兵称雄;慕容氏的后燕政权也因内讧叠起,失去了对高句丽争雄的资本;北魏政权刚刚建立,其势力还达不到辽东;南面的百济政权也因天灾人祸,呈现衰败之象。此时,历史为广开土王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广开土王,又称好太王,名谈德。中国古籍中称其为高句丽王安。他生于公元374年,公元391年18岁时即位,公元412年39岁卒,其谥号全称为“国岗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在高句丽历史上,广开土王以武功显赫而获得赞颂。在好太王碑碑文中,称他雄伟有奇才,“思泽洽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是高句丽各王中比较突出的人物。他即位后,先后打败契丹、百济、夫余,并出兵帮助新罗驱逐了盘据半岛南部任那的倭人,声威大震。

然而,广开土王的最大业绩,是使高句丽终于占据辽东,称雄东北。在广开土王执政的前期,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征伐百济的战争中,还腾不出力量进攻辽东,又加上当时控制辽东的慕容氏政权(后燕)还很强大,高句丽人还无力战胜慕容氏,不得不对慕容氏采取臣附朝贡,接受封王的策略。如公元396年,慕容宝嗣位后,曾封广开土王为平州牧、辽东、带方二国王。400年,后燕以广开土王“事燕礼慢”为借口,发起进攻,慕容盛亲统3万人马前来讨伐,高句丽不能敌,连失新城、南苏两邑,仅此一役,慕容氏拓地700余里,掠得高句丽5000户。当时,高句丽和后燕相比,后燕还占有一定的优势。

好太王在顺利打败了百济以后,把主要力量转移到了辽东。公元404年,好大王一反臣服后燕的方针,与慕容氏进行了殊死的争斗,几经反复,终于将辽东地区据为已有。燕王慕容熙两次出兵反击,力图夺回辽东地区,均未达到目的,辽东自此牢牢地掌握在高句丽手中。从太祖王首次进攻辽东,到好太王最后占据辽东,整整经历了300年,此间,经过了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高句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实现了十几代国王的梦想。

不久,后燕灭亡,北燕据有辽西。待北魏兴起,北燕灭亡时,高句丽迎北燕末主冯弘及北燕遗民至辽东。后因冯弘欲去刘宋,被高句丽长寿王(广开土王之子)遣人杀害。高句丽乘机兼并了北燕一部分遗民,并稳固了在辽东的地位,从中原内战中渔利。

到长寿王末年时,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其南境自牙山湾经鸟岭、竹岭到平海与百济、新罗相接,扩大到今朝鲜大同江、载宁江、临津江、汉江沿岸,为高句丽全盛时期。据《魏书·高句丽列传》载,其“民户三倍于前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抵辽河为界,是东北亚地区最为强大的王国之一。

6、高句丽与南北朝:封贡不绝

公元412年广开土王死后,其子长寿王即位。长寿王是高句丽诸王中精于分析形势,善于掌握全局,敢作敢为,颇为难得的人才。面对高句丽疆域扩大的新形势,他头脑特别冷静,采取了北和中原诸朝,南侵新罗、百济的策略。其时,北魏咄咄逼人,中国北方即将统一,高句丽向中原内地扩张的可能性已经不大。长寿王于427年将首都迁往平壤,这一举措具有两方面的好处:1)为抵御北部中原诸朝的进攻提供了弹性,保证了王都的安全,不会再轻易出现以前都城多次被毁那样的情况了;2)为推进南进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来的事态发展,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这样,从长寿王起,高句丽采取了南进的方针,重点打击百济、新罗;对中原诸朝采取事大纳贡的策略。从五世纪初到六世纪末,将近两个世纪,高句丽与中原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事。朝贡的次数大大增加,从东汉到十六国近四百年,史书记载的高句丽入贡只有12次;而整个南北朝不到二百年,记载的入贡次数却高达109次。是高句丽诸王接受南、北朝册封的记载不绝于史:

413年,晋安帝册封长寿王乐浪郡公,高句丽王;

420年,宋武帝封长寿王征东大将军;

422年,宋武帝加封长寿王散骑常侍、都督平州诸军事;

435年,北魏世祖册封长寿王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63年,宋孝武帝册封长寿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督平营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479年,齐高帝册封长寿王为骠骑大将军;

491年,北魏孝文帝册封长寿王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92年,北魏孝文帝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朗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94年,南齐郁林王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496年,齐明帝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将军;

502年,梁武帝萧衍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大将车;

508年,梁武帝加封文咨明王抚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518年,北魏孝明帝册封安藏王为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20年,梁武帝册封安藏王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26年,梁武帝令安藏王之子安原王延袭其父爵,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45年,阳原王嗣位,梁武帝其袭父爵位;

550年,北齐文宣帝册封阳原王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宁东将军、高丽王;

559年,陈文帝诏授平原王为宁东将军;

559年,北周高祖封平原王为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60年,北齐废帝册封平原王使持节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丽王。

562年,陈文帝授平原王宁东将军。

上述诸多册封中,值得注意的是领护东夷校尉一官职,本是为加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管辖而设立,原由中原王朝派人担任,后改由少数民族首领兼任,仍为中原政权的官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北魏与东晋南朝诸政权有些区别,北魏视高句丽为属国,故封此官;而东晋南朝诸政权以高句丽为藩属国,故在高句丽王前加“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等称号。从公元520年起,中原各王朝不再称其为高句丽王,而称高丽王,这都是由册封诏令而起。但是在《三国史记》中,始终称高句丽,就连中原册封之号,均记做“高句丽王”。可见,“高丽王”是中原王朝所加之号。

7、高句丽与隋朝:炀帝三征

隋代周后,又于589年灭陈而统一中原。然而,高句丽在隋灭陈作战时,就担心祸将临头,积极备武积粮,“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引起隋文帝极大不满,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很不客气地威胁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灭陈的次年,高句丽的婴阳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丽王。

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十分恼怒,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并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注: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但已无力投入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

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至突厥启民可汗大营,遇到高丽使者。炀帝以高丽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汉、晋时皆为所辖的郡县,命使者转告高丽国王高元速来朝见,不然将率大军巡游高丽国土。高句丽王闻报甚为恐惧,一直未前来。结果611年(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于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炀帝将军队分成左、右12军,史称全军队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这年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隋先头渡河的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等战死。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每当城池将陷时,守军便用缓兵之计,诸将为炀帝训令束缚,不敢专擅,致使辽东城久攻不下,数十万大军困顿于一坚城之下。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宇文述军一日七胜,很快渡过萨水(注:今朝鲜清川江),进至距平壤30里处。乙支文德佯为请和,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殿后的左屯卫大将军辛世雄战死,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浿水(注:今朝鲜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退屯海边。及闻宇文述兵败,亦引军还。八月底,炀帝下令撤军,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次出征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包围辽东城,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正当辽东岌岌可危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炀帝大惊,不得不密令撤军,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等皆弃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丽又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大业十年,隋炀帝发动第三次攻高句丽之战。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注:即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句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时高句丽因连年作战,已困弊不堪,无力再战,乃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

8、高句丽与唐朝:最终败亡

唐朝建立后,时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为缓和与中原关系,接连遣使入唐朝朝贡,积极与唐朝修好。唐高祖以国家初立,也对其采取了安抚政策,如册封荣留王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并放回隋时虏获的高句丽人;高句丽也放还华人万余,并毁了由战死隋军尸体筑成的纪念物“京观”,让唐收敛安葬隋军骸骨等。双方使者来往频繁,高句丽曾派人11次入贡,甚至还曾派世子朝唐,一时表现出和平的景象。但背后,双方都明白最终不免一战。高句丽花费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边境修筑了长城,自夫余城(注:今吉林四平市以西)至海,长千余里,十六年修成。

唐太宗贞观后期,大唐已空前强盛,东突厥也被消灭了,四夷威服,下面就开始着手收拾高句丽了,用太宗的话就是“为中国报子弟之仇”。贞观十七年(**3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次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李勣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驻: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唐太宗此次出征,攻占辽东等十城,获七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

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共有以下几次:

**7年,太宗命牛进达和李勣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拔石城,高句丽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8年,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

655年,因高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

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

659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

公元660年,唐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发35军,水陆分道并进。苏定方在坝江击败高句丽军,屡战屡胜,进围平壤;契苾何力于鸭绿水大败盖苏文之子男生,斩3万人。时百济旧将叛乱,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662年二月命唐军自高句丽班师。退军时,左骁卫将军、沃沮道总管庞孝泰在蛇水战败,庞孝泰和他的13个儿子(何其多也!)皆战死。

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唐高宗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击高句丽,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李勣攻取高丽军事重镇新城(注: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李勣等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再战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注: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

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

参考资料

杨春吉、耿铁华、倪军民编,《高句丽史籍汇要》

黄斌、刘厚生,《高句丽史话》

刘子敏,《高句丽历史研究》

朴真奭、姜孟山,《朝鲜中世纪史研究》

姜孟山,《朝鲜通史》(一)

《朝鲜历史概要》,北朝鲜出版

《韩国史新论》,韩国出版

张博泉,《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

张碧波,《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上)

王禹浪,《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中)

耿铁华,《中国高句丽文化研究十年》

耿铁华,《集安高句丽历史与好太王碑》

范犁,《毋丘俭征高句丽的几个问题》

徐光辉,《中原高句丽碑》

李健才,《唐代高句丽长城与夫余城》

刘永祥,《从都城变迁看高句丽的不同发展时期》

李殿福,《东北考古研究》(二)

张文才,《中国军事通史(九)》

杨希义、于汝波,《中国军事通史(十)》

高句丽范文篇5

1.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差异性旅游文化品牌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人文历史,为集安旅游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0多年前,高句丽民族迁都集安留下了大量历史遗迹,2004年7月1日,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共43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42处在集安境内,集安成为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地,高句丽遗迹被评为4A级景区。集安洞沟高句丽古墓区拥有近万座古墓,是目前所知全国数量最多的古墓群。此外还有碑刻、石柱、彩色古墓壁画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高句丽遗迹在文化性、独特性和唯一性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为深入挖掘高句丽文化,全面增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按照“整合资源、促进发展、优化管理”的原则,组建了集安市高句丽文化旅游管理开发委员会,负责全市旅游政策研究、产业规划、项目建设、市场监管、宣传促销、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等。同时,组建了集安市文化旅游发展协会,下设13个行业分会,发展会员300多人,营造了全市上下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2007年,根据高句丽历史和墓葬壁画记载,集安与上海边玉宽艺术团联合投资1000多万元共同筹划、设计、编排的以展示高句丽文化为主,融歌舞、杂技、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音舞诗画《梦萦高句丽》,受到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根据高句丽时期建筑特点,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高句丽王家园林项目,其中一期豆谷离宫项目已开始内部装修;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按照“黑白灰、素淡雅、精秀美”的小城风格设计理念,对全市居民楼和公共建筑外墙进行了整体改造。编撰出版了《集安风物传说》、《高句丽风情书画集》、《历代诗人咏集安》、《集安市旅游》、《集安史话》等一批全面反映高句丽文化风情的书籍。

2.深入挖掘边境文化资源,构建完善的精品旅游线路

集安作为吉林省对朝三大边境口岸城市之一,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如何利用好这一有利位置打好边境牌,成为旅游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鸭绿江是部级水利风景名胜区,集安境内拦江建有云峰和老虎哨两座大型水电站,形成了云峰湖和老虎哨两大界湖景区。中朝共同合作开发的望江楼电站和长川电站,已于2010年3月开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名城工建设,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集安境内鸭绿江水面开阔,水流平稳,两岸青山耸立,风光秀美,有“游一江之水,观两国风光”之说,别有一番情趣。优美的边境风光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组合,对国内外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近年来,集安沿鸭绿江旅游线路,累计投资10多亿元,开发建设了云峰湖3A级景区及十里滨水、老虎哨、绿江源、羊鱼港码头等有特色、有效益的旅游精品项目,开设了老虎哨和云峰湖游船游艇和漂流线路,打造了以云峰湖、绿江源和老虎哨为三个节点的鸭绿江集安段黄金旅游观光精品线路,增强了旅游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同时,为深入挖掘边境文化旅游资源,积极争取开通赴朝旅游项目,于2010年赴朝进行了实地踏查,与朝鲜签订了集安至满浦一日游协议书,有望短期内开通集安赴朝鲜旅游线路,推动集安甚至全省旅游事业快速发展。

3.深入挖掘餐饮文化资源,树立富有特色的餐饮品牌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时尚,许多城里人喜欢品尝一下农家菜、感受一下乡土气息。如何提高农民经营意识和整体素质,规范行业管理,培育独特的乡村旅游文化,成为市政府重点研究课题。为做精乡村游品牌,集安市政府出台了“在市区控制性发展,以少数民族为主,要具有地域特色;在市郊合理性规划,以农民发展为主,要具有民俗特色;在偏远位置选择性发展,以临近山水为主,要具有生态特色”的指导政策,避免了重复、低水平建设。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以果树村、长川村、上活龙村、秋皮村、地沟村为代表的田园采摘度假区12个,扶持发展农家饭庄120余家。同时,为充分展示朝鲜族民俗特色,在集安经济开发区高句丽古迹景区附近投资600余万元,建设了一处占地75亩、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集餐饮娱乐、水果采摘于一体的太王民俗村。经过精心培育,农家乐旅游得到规范,服务质量和品位档次明显提升,已成为当地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品牌。集安原生态自然环境较好,可食用的野生菌、菜、果、中药材资源丰富,种、养、栽、繁基地多。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因此餐饮文化的底蕴也较为深厚。一是位于鸭绿江边,游客可品尝到鸭绿江鱼等特色水产品。二是老岭山脉由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境,森林植被覆盖率高,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培育了许多野生特产资源,可发展长白山“山珍”餐饮。三是高句丽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高句丽特色烧烤等深得游客的青睐。四是农家特色的民俗餐饮以其生态、健康的特点,在餐饮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全市规划建设了鸭绿江鱼宴一条街、高句丽烧烤一条街、高句丽火盆一条街。高句丽特色餐饮、朝族烧烤、高丽火盆、鸭绿江鱼宴及绿色山珍系列旅游特色饮食,已成为集安特色的餐饮品牌。

高句丽范文篇6

高句丽是岁貊族的一支。高句丽自公元前37年立国,于公元668年被唐帝国攻灭,历经705年,28世。高句丽政权存在期间,正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经济文化空前大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潮流推动下,高句丽也取得了自身经济、文化的繁荣容。高句丽全盛时期,占据了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三分之二的领域。由于始终同中原王朝保持臣属关系,不断吸收中原文化,所以创造出灿烂的高句丽文化,对后世朝鲜半岛的文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高句丽“其民喜歌舞”,歌舞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是历代史书常见的记载。他们每年十月祭天,祭祀时“昼夜饮酒歌舞”,称之为“舞天”。高句丽的丧葬也离不开歌舞,即“葬则鼓舞作乐以送之”。3高句丽的宫廷音乐颇为讲究且场面壮观。从史书的记载和吉林集安高句丽壁画中的舞乐来看,高句丽的宫廷音乐是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中原宫廷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而形成的。早在汉武帝时,高句丽是汉朝的一个县,为了让高句丽更好的臣服于汉朝,故投其所好“赐鼓吹伎人”。后高句丽建立政权,不断与中原乃至西域进行文化交流,使其宫廷音乐得到完善。高句丽的宫廷音乐集歌、舞、乐于一堂。乐舞中以舞蹈为主体,分单人舞、双人舞和群舞,表演的同时有男女歌伎伴唱和伴奏的乐队。伴奏的乐器有琴、筝、阮咸、腰鼓、排箫、笛、竽、胡角、长角、箫等。高句丽人平时就擅装扮,演员就更加讲究化妆、服饰。身着彩色绸缎,饰以鸟羽、飘带的演员,浓妆艳抹,呈现出一派五彩缤纷的景象。由此可以想象,高句丽的宫廷音乐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高句丽的宫廷音乐除了较大的歌舞形式外,还有琴与舞蹈乐器合奏,琴独奏等形式。从高句丽宫廷音乐的演出组合形式和乐器的使用来看,中原的乐器、乐曲已广泛传入东北,成为高句丽宫廷中主要的音乐表演形式;另一方面也可看出,高句丽人已能自如的运用中原的乐器与乐曲了。

二、扶余国乐

“扶余国……以腊月祭天,大会连日,饮食歌舞,明曰迎鼓。……行人无昼夜,好歌吟,音声不绝。”扶余是岁貊族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国较早(公元前108年-公元494年),发展较快。扶余国立国的600年间,开拓了松嫩平原,创立了比较发达的文化。平时,扶余人不分老幼,不论白天劳动,还是晚上休息,经常“昼夜老幼皆个,通日声不绝”。如逢祭祀之日,更是接连数日尽情歌舞,歌舞中大约有鼓助兴,所以称“迎鼓”。

三、三韩乐

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有马韩、辰韩、弁韩三个族系,统称三韩。三韩喜歌爱舞,马韩“常以五月下种迄,祭鬼神,群聚歌舞,饮酒昼夜无休。其舞,数十人聚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响应,节奏有似‘铎舞’。”他们不仅在5月农忙以后饮酒歌舞,便是10月庄稼活完毕,也是这样。辰韩“俗喜歌舞饮酒,有瑟,其形似筑,弹之亦有音曲。”可见,辰韩人不仅酷爱歌舞,并且善弹瑟。他们的瑟既为歌舞伴奏,也用来独奏。

四、契丹乐

从史料中记载:契丹族是鲜卑的后裔,他们“逐寒暑,虽水草为牧”,往来徙居,以车帐为家。契丹族在丧葬活动中要唱“祝歌”:“冬月时,向阳食。若我涉猎时,使我多得猪鹿。”契丹族,父母死后,把父母尸体“置于山树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葬之”。收葬父母时他们会在歌中把对父母的崇敬和狩猎生活联系在一起,没有迷信荒诞色彩,在对劳动和生活的朴素追求中,寄托对先人的哀思。

五、库莫奚乐

库莫奚,“其先东部胡宇文之别种”,即隶属于宇文鲜卑。我国弓弦乐器胡琴的前身———奚琴,便产生于这个部族。“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4奚琴由奚族传入中原。他的形制特征是:圆形琴筒,有两根弦,以竹片为弓,夹于两弦间。后来也叫稽琴。从库莫奚族产生古老乐器奚琴这一史实来看,当时库莫奚人不仅熟练的掌握了这件乐器,而且还有反映他们生活的奚琴乐曲,或者独奏,或者为歌舞伴奏。

六、乌洛侯部

高句丽范文篇7

一是要高起点的规划,加快建设高句丽文化旅游开发区。以高句丽文化旅游城为龙头,加快建设能够体现高句丽文化特色、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健全,有较强的辐射、积聚和带动效应的高句丽文化旅游开发区。

二是高品位开发,全力打造有特色、有影响、有市场和有效益的旅游精品。按照文化差异性的要求,全力打造,综合展示高句丽古文化的高句丽文化旅游城、鸭绿江畔金字塔群——丸都山城,以及大型的户外原生态表演——高句丽印象。此外,还要推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人参园、匍头园、果树园和农家乐等生态旅游精品。形成以人文古迹游为主体、边境风情游和生态风光游为两翼,集名山、名水、名城和名胜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树立*旅游的良好形象。按照人性化、个性化和亲情化的理念。全力推进无障碍旅游区的建设。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服务的规范化。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四是全方位的宣传策划,不断扩大*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大旅游的理念,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和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全面推进旅游业发展的网络化和国际化。精心策划举办好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会展节庆等一系列营销推介活动,使*成为东北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优秀旅游城市。把*也建设成为全国最具特色的世界遗产地之一。

高句丽范文篇8

20*年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总体工作思路是:实施“4321”工作规划,即“落实四项工程”,“建设三个基地”,“主抓两个重点”,“实施一项战略”,具体内容如下:

落实四项工程是:一是《回眸古高句丽》乐舞表演工程,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演出人员暂定50人,第二阶段再增加70人,最终完成120人的乐舞编排表演工作。要进一步提高乐舞表演的质量,增加演出人员,修改提高文字剧本,制作完善乐舞舞曲,细化改进舞蹈动作,增加音响灯光和舞台背景设置,落实装修演出场所,整台节目演出时间框定在1小时10分钟左右,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争取把高句丽乐舞表演打造成*的知名文化旅游品牌节目。二是新体育场建设工程,早日促成新体育场开工建设,抓紧办理开工建设所需的各项手续,尽快落实前期开工所需资金。文新体局将成立新体育场筹建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协调和开展。三是大型演艺广场建设工程,为促进*旅游业发展,带动二,三产业发展,为演艺广场建设发挥参谋和助手的作用,抽调文艺专业人员,参与前期建设工程的设计规划,协助建设单位做好基础性工作。四是新图书馆建设工程,督促开发商尽早开工建设新图书馆,争取在20*年12月末以前建设并回迁完毕。成立筹建处,负责协调开发商和政府相关部门,争取早日开工并保质保量地建设新图书馆。

建设三个基地是:一是健美操与高句丽乐舞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通过积极协调省体育局,决定在*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建立健美操培训基地,统一招生,统一培训,统一参加各级各类健美操比赛,同时对健美操队员进行高句丽乐舞舞蹈培训,以市场化运作方式补充高句丽乐舞表演舞蹈演员不足问题。一才多用,一举两得。二是摔跤和跆拳道及高句丽乐舞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市少年儿童学校现有教练员的专业特长,以基地招学员,以学员促训练,以训练出成绩,并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参加高句丽乐舞中摔跤等有关节目的表演。达到既为上级体育部门输送更多优秀运动员又能在十六届省运会夺得更多金牌还能为高句丽乐舞表演提供舞蹈演员一举三得的目的。同时也能促进我市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三是网球基地建设。网球基地建设是为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形象,丰富*的体育活动,待投入使用后,要做好网球场的日常管理工作。

主抓两个重点为:一个重点是承办中国*首届“山地”户外挑战赛,争取在20*年7月至9月份举办。以市场化方式运作解决承办资金问题,前期协调和准备工作争取在20*年底前完成。第二个重点是开展“净化文化市场,唱响主旋律”活动,重点整治未成年进入网吧及游艺娱乐场所等文化市场热点和难点问题,充分开展“三下乡”活动和农村电影“2131”工程,全年进行各类文艺演出100场,城乡放映电影500场以上,并为全市11个乡镇在“十一五”期间分期分批地新建3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站。

实施一项战略即“文化兴市”战略,重点开展“5大亮点”工作,要借助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体制和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培养文化市场主体,增强文化单位活力,快速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为把*建设成为拥有较强经济实力、充满发展活力、独具江南魅力的边境生态文化旅游名城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为此,在20*年要开展以下亮点工作:

一大亮点是采取多种形式,打造和宣传5位文化名城文化人,提升*的知名度和和影响力。

二大亮点是开展好20*年“三节”期间文体活动,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三大亮点是与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传统性节日和纪念性节日文体活动。

高句丽范文篇9

重点抓好高句丽文化旅游城、长城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榆林溶洞、迎宾岭游客中心、绿江源垂钓中心、长城宾馆等项目的建设。力争年内投资5000万元,完成高句丽文化旅游城一期建设;投资8000万元完成长城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主体建设并部分交付使用;投资1000万元完成榆林溶洞洞内景观建设,基本达到接待游客水平;投资180万元完成迎宾岭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争取8月末正式接待游客;投资2000万元完成长城宾馆装修,力争7月1日正式营业;投资2000万元完成绿江源垂钓中心的大坝二期建设、鱼苗基地建设、2.5公里道路硬化建设、60个垂钓台建设,完成20个单体别墅和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深度开发旅游产品。

一是深度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投入资金500万元,积极开发果树村、新红村、秋皮村、上活龙村、地沟村等以乡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旅游线路。采取政府扶持和个人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年内在上活龙村发展10户,在果树村、新红村、秋皮村、地沟村各发展5户“农家乐”。会同规划设计单位搞好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并适时对外宣传推介,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二是深度开发*特色餐饮。4月末前将高句丽套餐推向市场;发挥餐饮分会的作用,研制出鸭绿江鱼宴套餐和山珍食品套餐,并推向市场;同时引导特色餐饮集中经营,形成特色饮食服务区。拟在江边引导规范部分餐馆推出山珍食品和鸭绿江特色鱼宴,在文化演艺中心后面的老烧烤街内规范高句丽特色烧烤饮一条街。三是深度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7月末举办第二届旅游商品、纪念品设计大赛,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新开发旅游纪念品20种以上,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四是旅游景区、宾馆达标升级。年内完成五女峰4A级景区和云电山庄四星级饭店的评定工作。

三、积极培育旅游市场。

创新宣传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大力宣传*。4-9月份,继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和新闻频道黄金时段投放旅游宣传广告,投入资金159万元;发挥政府网站对外宣传职能作用,不断更新内容,打造*旅游新形象,做好与其他各大网站的链接,年内协调省政府网站,专门制作*旅游网页,宣传*;“五一”前夕,组织主要客源地的旅行社负责人到*进行实地踏察,并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6月份组织专人到北京、沈阳等地组织召开旅游推介会,开拓好主要客源地市场;积极参加由国家旅游局、省旅游局主办的各种大型旅游交易会和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4月末前在长白山西坡、沈阳市内增设固定宣传牌;充分利用影视外景基地,年内争取在*拍摄一部有影响力的电视剧;积极开发边境旅游精品线路,力争恢复赴朝旅游。

高句丽范文篇10

大家好!

在这秋高气爽、层林尽染的金秋时节,20*年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暨首届*“五女峰”国际登山节隆重开幕了。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和23万*人民,向参加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向参赛的各位运动员、裁判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此次大会成功举办做出不懈努力的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表示衷心的感谢!

*地处长白山南麓,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鸭绿江相望,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83.12%,是吉林省平均降雨量最多、积温最高、无霜期最长的地域,素有“塞外小江南、国家生态园”之美誉,是部级生态示范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作为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425年之久,创造了灿烂的高句丽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年7月,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国第30处世界遗产地。*旅游资源丰富,地方特色浓郁,拥有“世界遗产高句丽、长白山下小江南、中朝界河鸭绿江”三大品牌,形成了以人文古迹游为主体,生态风光游和边境风情游为两翼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20*年6月,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吉林省第一个获得这一称号的县级市。*还拥有悠久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历史,现有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类体育健身协会20余家,有多处国家及省、市体育先进社区,是全国体育先进县(市)。

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是*的重点景区之一,1994年被林业部批准为首批全国20个示范森林公园之一,2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2A级风景区,被林业部评为重点国家森林公园。园内山高林密,古木参天,植被繁茂,自然风光秀丽神奇,共有10大景区、26座较大山峰、36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高峰海拔1350米,尤以鲜艳如火的枫树叶最为著名。“赏十一角枫叶,品小江南风情”是本次活动的主题,也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心愿。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单位,*市委、市政府将以最大的热情、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服务,全力以赴办好这次大会,使大家能融入自然,愉悦心情,更能强身健体,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

最后,祝愿20*年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暨首届*“五女峰”国际登山节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