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1:48:39

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范文篇1

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SS)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和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为主且具有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不一,以口、眼干燥为常见症状,但多数情况下常伴有多系统损害并出现多种临床表现。有报道称SS在我国发病率为0.3%~0.77%[1]。本病多起病隐匿,病情差异较大,但临床发病主要可分为外分泌腺受累表现和系统病变导致的血管炎表现。故西医在治疗上常以治疗外分泌腺如口干燥症、眼干燥症及合并系统损伤而有所侧重。

1.1干眼症的治疗常规治疗干眼的药物种类较多,如进口的人工泪液,国产的视黄酸,以甲基纤维素、硫酸软骨素和复合维生素为主要成分的干眼滴剂等,均有一定疗效。其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痛苦,但基础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治疗价值有待商榷。同时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导致外分泌腺体依赖性增加,药物的疗效减低。

除外用药物之外,近几年来,口服药物也逐渐为临床所应用。如拟胆碱药匹鲁卡品(PilocarpineNitrate)能明显改善口干、眼干和其他干燥症状,且用药后耐受性好。最新应用于临床的西维美林(cevimeline)属胆碱酯能受体的激活剂,与匹罗卡品相比较,对M3受体的选择性高10倍,半衰期长8倍,副作用也更少,临床应用表明其对口干、眼干都有作用。Fife等[2]通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报道了患者使用西维美林后可以很好地耐受并且口干症状显著减轻。

1.2系统损伤的治疗SS是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一旦明确诊断,其临床症状都已经较明显,应考虑使用中、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这有助于提高体内多种腺体的分泌功能,改善病情,延缓病程进展,同时控制炎症。控制炎症反过来既有利于腺体最大程度的分泌,又可以中止炎症的活动。当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脏器受累时,如肺间质性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血管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脏损伤、肾小球肾炎、肌炎等,需要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曾小峰[3]报道一诊断干燥综合症的27岁女性患者使用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联合化疗一个疗程后淋巴结、腮腺肿大消失,其他症状也明显缓解,疗效确切。

2中医治疗进展

古代医籍中虽无本病病名可寻,但多见“燥证”的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首先提出感受燥气之病因学说,并描述了燥邪伤人出现与本病相似的口眼与皮肤干燥、目赤痛、关节痛、身痛乏力等症状。而《金匮要略》有记载:“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描述了“干血”导致的“燥”,并创大黄螫虫丸治疗瘀血所致的肌肤甲错。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中医学界对干燥综合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全国中医痹证委员会于上世纪90年代在其颁行的《痹病论治学》中称本病为“燥痹”。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各医家各有阐发,尚未统一。有医家认为本病应属于中医“内燥”的范畴,应采用养阴生津、增液润燥的治疗大法。又有认为本病应属气阴两亏,治疗应注重补气、调畅气机,以宣降肺气、调理脾胃、疏肝养肝、补益肾气达到滋阴作用。朱良春教授[4]辨证论治本病:①燥热内盛,肺胃津伤,治以清养肺胃,生津润燥;②脾胃阴伤,燥热内生,治以益脾养胃,生津润燥;③肝肾阴虚,虚热内生,治以滋养肝肾,清热润燥,佐通络止痛。李贵安[5]将本病辨证分型为燥气伤肺证、脾胃阴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四型,分别采用清燥救肺汤、益胃汤、杞菊地黄汤、生脉饮治疗,经过足疗程治疗后结果提示总有效率为82.14%。王燕青[6]等认为,干燥综合征的病机瘀血贯穿始终,是疾病发展和缠绵不愈的重要原因,治疗时不能单纯强调滋阴生津,活血化瘀亦至关重要,可使瘀去血活,气机调畅,津液畅达,符合《血证论》中“瘀去则不渴”之意。

3中西医结合治疗

近年来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收效良好。马琳等[7]以养阴生津液(天花粉、茯苓、党参、沙参、玄参、天门冬、麦门冬各9g,鲜石斛12g)配合左旋咪唑、浓维生素AD肌注,或浓鱼肝油滴剂口服治疗干燥综合征,总有效率为70%。邱承林[8]用中药杞菊地黄丸和雷公藤片,部分重症患者配合丹参注射液静滴,西药用螺旋霉素、强的松,局部对症治疗用1%甲基纤维素与氯霉素、链霉素合剂滴眼,有腮腺肿大或感染症状者配合以庆大霉素作腮腺灌洗治疗干燥综合征18例,总有效率为94.4%。易俊贇等[9]以干扰素5万单位、胸腺肽5mg隔日交替肌注,结合中药黄芪、生地、麦冬、天冬、石斛、当归、丹参、连翘、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治疗干燥综合征12例,有效率92%。戴恩来[10]运用益气滋阴活血方药(麦冬、沙参、百合、西洋参、黄芪、牡丹皮、天花粉、知母、生地黄、丹参、紫草、蜈蚣)的同时配合口服西药溴已新(必嗽平)增加腺体分泌,并配合雷公藤制剂,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4结论

目前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合并系统损伤的应用免疫抑制剂,药物副作用较大。而中医治疗本病辨证分型尚未统一,治法各异,多从阴虚、气阴两虚、血瘀、燥毒立论,分别治以滋阴润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解毒润燥,疗效不一。中西医结合的治法多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加益气养阴润燥的中药,经多方面报道效果好。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方法值得推广及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乃峥,曾庆赊,张凤山,等.中国风湿性疾病流行情况的调查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7,1(1):31~35.

[2]FifeRS,ChaseWF,DoreRK,etal.CevimelineforthetreatmentofxerostomiainpatientswithSjogren′ssyndrome:arandomizedtrial.ArchInternMed,2002,162(4):1293~1300.

[3]曾小峰,张奉春,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非何杰金淋巴瘤一例.ChinJInternMed1998,l(1):6.

[4]吴坚.朱良春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8):501.

[5]李贵安,陈爱林.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干燥综合征56例.陕西中医,2007,28(2):168~169.

[6]王燕青,刘学法.从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微[J].中医函授通讯,1998.17(4):16-17.

[7]马琳,刘明伟.中西医两法治疗眼结膜、口腔黏膜干燥综合征20例.中医药学报,2000,(1):58.

[8]邱承林.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观察.现代中西结合杂志,2000,9(18):1790~1791.

干燥综合征范文篇2

干燥综合征(sjogrensyndrome,SS)是一种以外分泌腺受损为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患者最突出的损伤和最早受累的部位为唾液腺、泪腺,主要表现为口干、眼干。我国SS的患病率为0.33%~0.77%。近年来,经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确诊的风湿病患者中,SS患者人数仅次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位居第三。但由于许多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再加上该病早期口眼干症状易被忽视,因而常被漏诊、误诊。陶筱娟主任临床观察到,有相当一部分SS患者表现肝气郁结和瘀血征象,以疏肝解郁和活血化瘀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其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介绍如下。

1病机探讨

1.1以肝肾阴虚为本本病发病以中年以上女性居多。女子六七肾气当衰,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肝肾阴虚,加之后天经孕产乳之苦,可致津亏血耗而成阴虚血弱之体。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肾主水生精,肾阴亏损则津不上承,口干咽燥。肝肾同源,肝主藏血,肝开窍于目,肝失濡养,目失濡润则双目干涩,视物模糊,月经亏少或闭经。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之阴不足,筋骨失于荣养则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类证治裁》云:“燥有外因、有内因……因于内者,精血夺而燥生。”提示肝肾精血亏虚是内燥的根本[1]。干燥综合征患者舌苔、脉象多表现为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舌干燥有裂纹、脉细数,这些均为阴虚之表现。

1.2因郁致瘀,因瘀致燥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藏血之脏。如血虚阴亏之体,复加情志郁结,气机不畅,可致气滞血瘀;或气郁肝火,灼伤津液,形成津亏郁热血瘀。瘀血形成之后,可阻碍气机升降,使津液敷布失常。津液在人体属阴,起滋润濡养作用,其散布于体表能润泽皮肤毛发,其流注于体内能滋灌五脏六腑,其注入孔窍能濡养眼耳口鼻诸窍,其流注于筋骨关节能使之柔润滑利。瘀血内停,津液敷布失常,脏腑不荣,机体失润,则燥病乃成。正如《血证论》曰:“瘀血在里则口渴……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另一方面,瘀血化热,可进一步耗伤津液,加重口眼干燥症状。干燥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为皮肤结节性红斑或紫癜样皮疹、雷诺氏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女子经血瘀滞、关节肿痛不移、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此皆为瘀血阻络的表现[2]。

2治疗大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丹溪心法》亦云:“燥结血少,不能濡泽,理宜养阴。”所以本病治疗上以滋阴救液为大法,再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施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阴阳双补等治法。

3辨证论治

3.1阴液亏虚型症见口干唇燥,饮水不解,咽干,鼻腔干燥,吞咽干性食物需水送服,唾液量少,眼干涩少泪,视物模糊,大便秘结,舌干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救液以治其本。偏于肝肾阴虚者,用杞菊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偏于脾胃阴虚者,用益胃汤合玉女煎加减;偏于肺胃阴虚者,用百合固金汤合益胃汤、玉女煎加减[3]。肝阴不足,阳亢火盛,选加当归、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炒枣仁、石决明、白蒺藜、青葙子、枸杞子、谷精草、龙胆草等药物,以峻补肝阴,泻火潜阳。脾阴不足,胃火炽盛,可选加山药、白扁豆、黄精、天花粉、石斛、麦芽、淡竹叶等药物,以养阴健脾,清泻胃火。肺阴不足,虚火旺盛,可选加天冬、百合、生地黄、天花粉、阿胶、黄芩、知母、桑白皮、射干等药物,以清热润肺,利咽止咳。肾阴不足,相火妄动,可选加熟地黄、山药、何首乌、女贞子、知母、黄柏等药物,以填精补肾、滋阴降火[4]。

3.2气郁瘀血阻滞型症见忧思郁怒、肝郁不舒,口眼干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肌肉关节疼痛,肌肤甲错,皮肤结节红斑,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方选四逆散、桃红四物汤及血府逐瘀汤加减。四逆散具有疏肝理气,透达郁阳之功,在此用以疏肝养肝。桃红四物汤具有养血活血的功用。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功用。《血证论》曰:“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得随气上升”,说明血瘀内停、气机受阻、水津不布是瘀血致燥的病机所在。活血化瘀可使瘀去血活,气机调畅,津液畅达,“瘀去则不渴”(《血证论》)。肝郁明显者,可加用青皮破气行气。瘀滞丛生可加用一些虫类药,如水蛭、地龙、地鳖虫等,以期瘀去络畅,津液流通,燥亦荡然无存[5]。但因虫类药大多有毒,且有耗气伤阴之弊,临床用量宜轻,不宜久服。

3.3气阴两虚型症见口、眼干燥,气短,倦怠乏力,舌淡而干,少苔,脉沉弱无力。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方选补中益气汤合沙参麦冬汤[6]。《类证治裁》云:“燥有外因、有内因,因于内者,精血夺而燥生”,提示精血亏虚是内燥的根本,认为内燥之质以阴虚津亏为本,阴虚津亏之源则在于之精血不足。“精血同源”,失血亦失津,又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治当益气生津,补阴养血。常用药物为黄芪、炒白术、党参、炒当归、白芍、冬虫夏草、山药、西洋参、甘草。

3.4阴阳两虚型症见口、眼干燥,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气急胸闷,面色萎黄,舌红或淡少津,脉沉细。治宜滋阴补阳,益肾固摄。方选桂枝汤或小建中汤。部分干燥综合征病人因素体阴阳俱亏,或病延日久,阴损及阳,或年老体虚,而呈现阴阳两虚的表现[7]。治疗应在滋阴补液的同时温补肾阳,阴阳双补,阳气充沛方可推动血液循行、津液输布,同时也可以起到反佐的作用。然选药须防温燥伤阴,宜选用肉苁蓉、淫羊藿、补骨脂、鹿角胶等温润之品。

4病案举例

女性,48岁,10年前出现眼睛发痒,伴眼干,外院诊为“结膜炎”,予对症处理,效不佳。当时伴口干,查RF阳性,ANA(+),抗SSA抗体(+),诊为“干燥综合征”,予中药治疗,仍有口干、眼干;6年前开始服用“雷公藤多苷片”10mg1天3次,治疗半年,症状无明显改善,因停月经而自行停服雷公藤多苷片;4年前出现牙齿逐渐脱落,未予特殊治疗。2007年5月来本院查血ANA(+)滴度为1:3200,抗SSA抗体(+),抗SSB抗体(+),行胸部CT检查未见异常。2007年6月行唇腺活检示间质内多量淋巴细胞浸润,予帕夫林治疗,为进一步治疗于2007年6月18日来本科住院。入院诊断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予强的松片20mg,1天1次,帕夫林0.6g,1天2次。

患者于2007年7月13日来陶主任专家门诊首诊,测血压为120/84mmHg。诉出院后感手足心热,寐劣,眼干,无口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养阴生津。组方:白芍15g,南沙参15g,桔梗12g,天花粉15g,柴胡6g,北沙参15g,石菖蒲15g,淮山药30g,百合30g,淡竹叶10g,枳壳6g,枸杞子15g,女贞子30g,白蒺藜15g,甘草3g。14剂,水煎服。次诊患者诉寐已佳,口干不甚,无眼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再予上方14剂,水煎服。此后,患者按时门诊复诊,中药在原方基础上随症加减。2个月后患者口眼干燥症状明显改善,一般症状消失,查血ANA(+),颗粒型+纺锤体抗体型,滴度1:3200,抗SSA(RO)抗体(+),血常规(),血沉正常,血免疫球蛋白(),血超敏C反应蛋白(),血RF(),血抗“O”(),血清蛋白电泳()。患者一直门诊随诊,病情稳定。

【参考文献】

1马武开.从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辨析.中医药学刊,2004,22(2):261

2董振华.活血化瘀法在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北京中医,2001,(3):10

3姜迎萍,李靖.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证治规律探讨.四川中医,2003,21(5):1415

4袁智宇.袁海波教授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中医研究,2005,8(18):8

5陆瑾.陆安康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精粹.中医药学刊,2003,12(21):12

干燥综合征范文篇3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临床表现

Clinicalanalysisof36patientswithprimarysjgren’ssyndrome

LUJun-yong,CHENJia-zhi,FANGQian-hua.DepartmentofStomatology,FengtaiHospital,Beijing10007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ssesstheclinicalfeaturesofprimarysjgren’ssyndromeinpatients.Ofthosepatients,5weremale,31female.Clinicalpictureandlaboratoryexaminationwereanalyzed.MethodsThirty-sixpatientswithdefinitprimarysjogren’ssyndrome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ResultsInpatients,initialclinicalsymptomswerevarious,drymouthanddryeyes,arthritisandarthralgia,parotidswelling,renaltubularabnormalitiesandrashweremorecommon.Thefrequencyofpulmonaryabnormalitiesandneurologicinjurywereless.Anti-SSA,anti-SSBantibodies,andIgGweremoreinpatients.ConclusionForpSSpatients,theclinicalcharacteristicsarevarious,whichcausesmoremisdiagnosisandshouldbeattachedenoughimportanceto.

[Keywords]sjgren’ssyndrome;clinicalfeatures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sjgren’ssyndrome,pSS),是一种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及泪腺和唾液腺,表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对靶器官的进行性浸润,造成靶器官功能障碍,除波及唾液腺、泪腺表现为口、眼干燥外,还波及关节、血液、皮肤和肾、肝等,腺体外多系统、多脏器均可受损。口、眼干燥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同时有多种血清学异常,该病为异质性疾病,病情发展快慢不一,预后差别大。本文通过对36例pS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成人发病的临床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两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确诊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36例患者进行分析。36例pSS患者均为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经口腔科、眼科、风湿免疫科、病理科医生协助检查共同诊断,符合1996年董怡等提出的pSS诊断标准[1]。36例发病的pSS中男5例,女31例,男女之比为1∶6.2;年龄范围16~65岁,平均(41±4.32)岁;发病年龄16~51岁,平均(37±3.11)岁;病程6个月~17年。

1.2方法对符合pSS的病例进行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分析。观察项目包括临床表现如:口干、猛性龋、眼干、腮腺肿大、关节肿痛、雷诺现象以及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病变等。实验室检查如:抗核抗体(ANA)、抗SSA/SSB抗体、ESR、IgG、IgA、IgM等,并进行唇腺活检。

2结果

2.1pSS主要临床表现见表1。表1pSS主要临床表现在本组病例中,pSS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化,以口眼干燥、关节痛、发热、腮腺肿大为多见,另外还有紫癜、肾小管酸中毒、雷诺现象、神经系统病变等。此外还有夜尿增多、血液异常等表现,14例猛性龋中有5例龋齿龋坏发展快,以至最后无法充填修复,部分呈残根状,2例患者的全部牙齿可见龋坏,龋病极为严重。

2.2实验室检查见表2。表2pSS实验室检查pSS实验室检查中,唇腺活检阳性率最高为91.7%,表现为腺体上皮细胞增生,腺体间淋巴细胞浸润成灶,或淋巴细胞浸润散在存在,伴腺体萎缩、纤维化。ANA、抗SSA、抗SSB、ESR分别表现出一定的阳性率。

3讨论

pSS是一种影响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广泛的免疫学异常,涉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导致多系统受累。pSS在临床并不少见,有报道人群的患病率为0.4%~0.7%,在老年人可高达3%~4%[2]。分泌腺受侵表现为口干、眼干、皮肤干燥、阴道干燥等,常侵及多系统、多脏器,因而临床表现复杂,涉及多学科。其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加之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使一些患者得不到及时诊断,贻误了治疗,影响了预后。

pSS主要发生于女性,发病高峰为40~50岁,主要表现为口干、眼干、关节痛、低热、软瘫、血象改变等。本组病例以中年女性为多见,与文献报道接近,绝大部分症状多样化,且因起病隐匿,症状多不明显或缓慢进展,患者常不引起重视,早期口干不明显(唾液腺破坏不明显),常以其他症状就诊于相关学科

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至今尚未统一,科研分析与治疗结果也不尽相同[3]。本文通过对36例pSS分析发现,pSS口眼干燥发生的百分率较高,高于其他症状,其他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痛、发热、紫癜、腮腺肿大等,pSS神经系统、肝胆受累多见,雷诺现象易见。另外,在辅助检查方面:腮腺造影多数显示末梢导管斑点、小球状扩张,主导管基本正常。唇腺活检阳性率、抗SSA、抗SSB抗体、IgG、阳性率高。

pSS患者的实验室检查ANA、抗SSA、抗SSB、ESR阳性及IgG、IgA升高等在pSS诊断中有重要意义。ESR升高提示患者的病情处于活动进展期,免疫性风湿病中的抗核抗体谱表明,抗SSA、抗SSB抗体除SLE患者有少数阳性(35%以下)外[4],其他相关免疫性风湿病中未有阳性表达,说明抗SSA、抗SSB抗体与pSS密切相关。也有学者报道[5],抗SSA、抗SSB抗体的出现与pSS的系统性损害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对pSS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出以下特点:pSS的临床症状多样化,以口、眼干燥,肾小管酸中毒多见。病程中肝肾、神经系统受累多见;皮疹以紫癜多见,有雷诺现象发生,抗SSA和(或)抗SSB抗体、IgG、IgA、IgM阳性率较高。

当pSS临床症状轻微或不典型时,常常造成漏诊或误诊。分析其原因可能有:某系统症状明显,而未将口干、眼干作为主诉,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未详细询问病史及进一步检查。因眼干、异物感、腮腺肿大、龋齿等到眼科或口腔科就诊。一些医院缺乏风湿病自身抗体的检查。虽然干燥综合征与其他风湿病如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相比,其致病性与致残性要小得多,但它可引起肾、肝、神经系统等严重损害,且淋巴瘤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故当患者因以上症状就诊时,要引起医师的警惕,进一步完善检查,及时诊断,减少漏诊或误诊。

造成pSS外分泌腺和系统器官损害的原因主要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6],故治疗上需及时给予患者口腔卫生指导外,还需给予增加唾液量的药物,或用免疫药物治疗,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根本性改变[7]。

总之,pSS是一种多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能及早诊断和治疗,一般预后较好,晚期患者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则预后不良。由于pSS患者常在口腔科首诊,多以龋病、口干、腮腺肿大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因此,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特别是作为口腔科医生,更应对此病的口腔临床特点有足够的认识,掌握其临床表现及一些特殊检查方法,并加强与其他学科合作,减少误诊漏诊,及早明确诊断。提高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率的关键在于加强各科医生对干燥综合征的了解和认识,口腔科和眼科应开展口、眼干燥综合征的相关检查项目,如唇腺活检等,抗核抗体谱的检查结果有助于对此病的确诊、治疗和预后。

【参考文献】

1董怡,赵岩,郭小燕,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初步研究.中华内科杂志,1996,35(2):114.

2牛秀风,孙东红,吴谨.老年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疑难病杂志,2003,2(6):340-342.

3翦新春,蒋灿华.口干综合征(Sjgren’ssyndrome)的治疗.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19(6):377.

4葛长存,王芬,颜雨春.以口腔症状首症的干燥综合征37例临床分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3,38(1):72-74.

5庄俊汉,许香广,叶志中.132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抗SSA、抗SSB抗体的检测与系统性损害.广东医学院学报,2002,20(6):431-433.

干燥综合征范文篇4

1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与复发性流产、胎儿生长受限(fetalgrowthrestriction,FGR)、早产、死胎、子痫前期等不良母胎结局密切相关。诊断标准采用2012年系统性红斑狼疮国际协作组(SLICC)制定的SLE分类标准[1]。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syndrome,APS)是一种以体循环内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antibody,APL)不同程度升高,伴动、静脉血栓形成和(或)复发性流产(recurrentspontaneousabortion,RSA)等产科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可继发于SLE等结缔组织病,也可原发。

1.1计划妊娠

根据《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围产期管理建议》SLE患者孕前咨询和风险分层,建议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SLE患者,才可考虑妊娠:①病情不活动且保持稳定至少半年、最好1年以上。②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剂量为泼尼松<15mg/d(或相当剂量)。③无肾脏、神经系统、肺脏等重要器官组织的损害。建议肾功能稳定(Cr≤140μmol/L,尿蛋白≤0.5g/24h)。④停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雷公藤、霉酚酸酯等至少6个月,对于服用来氟米特的患者,建议先进行药物清除治疗后,再停药至少6个月后才可以考虑妊娠[2]。大部分单纯APL阳性患者可自然受孕,对于既往有≥孕10周自然流产、胎死宫内、子痫前期、FGR等胎盘功能不全病史的典型APS患者,建议计划受孕当月月经干净开始给予预防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并持续整个孕期至产后,而对于既往有动静脉血栓史的APS患者则建议计划受孕当月月经干净后使用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并联合低剂量阿司匹林。因华法林在孕早期6~14周胎儿器官发育过程中可致畸,故服用华法林者建议孕前停用华法林改用低分子肝素和低剂量阿司匹林。

1.2孕期管理

对于合并SLE的妊娠女性,《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围产期管理建议》推荐监测疾病活动度以预防产科不良事件和疾病加重。在确定妊娠后,SLE患者需立即到风湿免疫专科进行随诊,其频率和产科随诊一样即在妊娠28周前每4周1次,自第28周始每2周1次,进行全面检点评估血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沉、血小板聚集试验及免疫学指标,包括抗ds-DNA抗体水平、抗Ro/SSA和抗La/SSB抗体、免疫球蛋白定量及血清补体(CH50、C3、C4)等,对于APS患者应当定期监测抗心磷脂(ACL)抗体、狼疮抗凝物(LA)、抗β2糖蛋白-1(抗β2GP-1)[2]。需要指出的是正常妊娠期间,补体水平可能升高10%~50%,而SLE疾病活动时补体减低,中和后可见补体水平可能保持正常,所以补体水平的变化趋势比起实际值往往更有价值,同时可综合其他免疫学指标及临床表现判断SLE是否活动。而产科的随诊内容则包括常规的产科检查、胎心监测、超声检查。脐动脉、子宫动脉、大脑中动脉的多普勒超声对于妊娠20~24周胎盘相关性疾病,如子痫前期和早期FGR,具有良好的阴性预测价值,但阳性预测价值中等。欧洲抗风湿病联盟(TheEuropeanLeagueAgainstRheumatism,EU-LAR)的“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或)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女性健康管理的推荐意见”指出,对于晚发型FGR即妊娠34周后诊断的FGR,腹围生长速度减慢或脑胎盘率(cerebroplacentalratio,CPR)降低是胎儿不良预后的一个预警。对于抗SSA/Ro和(或)抗SSB/La的抗体阳性,尤其是高滴度者,或既往有新生儿狼疮生育史的患者应在孕期密切监测,同时做好新生儿出生后的随访[3]。近50%的患者妊娠期间会出现病情活动或复发。出现病情活动时,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重要脏器受累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及是否需要终止妊娠。治疗药物的选择上以能控制病情的药物最低剂量为宜,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病情轻度活动患者,可以将糖皮质激素加量至中等剂量,持续4周,然后逐渐减量至15mg/d以下并维持。妊娠前未使用羟氯喹的患者应加用,推荐剂量为200mg,每天2次。病情中、重度活动患者,可采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或)血浆置换,以控制病情为宜,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快将激素药物剂量减至15mg/d以下。如果肾脏病变严重需要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时,可在风湿科医生的指导下酌情使用硫唑嘌呤、环孢素及他克莫司[4]。孕期SLE的疾病活动状况与母胎妊娠结局息息相关,如何预测疾病的活动以及不良妊娠结局对于改善SLE母胎预后是目前研究热点所在。目前孕期疾病活动的评估方法主要依赖妊娠期SLE活性指数以及专科医师的整体评估。需要引起临床医师注意的是一些妊娠期生理变化可能与SLE临床症状类似,如水肿、血沉及C反应蛋白的升高等。肾损害的严重程度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可通过尿蛋白定量、尿沉渣分析以及血清肌酐水平/肾小球滤过率监测。而血清标志物[包括补体C3/C4水平下降趋势(即使在正常范围内)和(或)抗双链DNA滴度增加]可以辅助鉴别诊断SLE活动和子痫前期[3]。目前已有部分SLE妊娠预测模型和风险评估体系可供临床医师筛选SLE孕期高危人群,以此来增加对这些高危孕产妇的孕期监测[5,6]。

1.3终止妊娠的时机和方式

若患者在妊娠前3个月即出现明显的SLE病情活动,建议不宜继续妊娠,应当尽快终止妊娠并及时治疗原发病。而对于孕晚期的患者来说,SLE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应根据疾病的稳定性决定分娩方式。对于整个孕期疾病稳定的患者且产科条件允许,可以采取自然分娩的方式。而对于孕期疾病不稳定或者产生产科并发症的患者可以采取剖宫产。而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当及早终止妊娠:①孕妇SLE病情严重,危及母体安全,无论孕周大小;②胎盘功能低下,危及胎儿健康,经产科与风湿科治疗后无好转;③出现以下并发症时:精神和(或)神经异常、脑血管意外、弥漫性肺部疾病伴呼吸衰竭、重度肺动脉高压(估测肺动脉压>50mmHg)、24小时尿蛋白短时间内显著上升或伴有肾功能下降;④对于病情平稳的患者,胎龄已满38周,胎儿已发育成熟。对于每日口服激素超过5mg/d泼尼松(或相当剂量)的患者在分娩或手术当日及术后2天应当使用必要的激素治疗冲击[2]。阿司匹林应在计划终止妊娠前1周停止用药,产后可立即恢复使用;低分子肝素分娩前24~48小时停药,分娩后12~24小时继续给药[3,7]。

1.4SLE的生殖健康管理

根据EULAR的“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或)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女性健康管理的推荐意见”,诱导排卵治疗和体外受精过程等辅助生殖技术可安全用于病情稳定的SLE患者[3]。对于育龄期SLE患者而言,应在自身疾病活动度和血栓风险(尤其是合并APL阳性)基础上,咨询合适有效的避孕措施:包括放置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device,IUD)和口服避孕药。首先,IUD(带铜IUD)避孕适用于所有无妇科禁忌证的SLE患者,使用含有激素(左炔诺孕酮)IUD时应充分评估血栓形成风险。对于口服避孕药的使用仍存在争议,APL阳性或活动性SLE患者应避免使用雌激素,使用前需仔细评估病情活动程度、APL是否阳性及血栓形成风险[3]。

2妊娠合并干燥综合征

SS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除唾液腺、泪腺受损功能下降而出现口干、眼干外,尚有其他外分泌腺及其他器官受累而出现的多系统损害的症状。对孕期的影响主要涉及肾、血液及神经系统。其血清中可发现抗SSA和SSB抗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及高免疫球蛋白血症。诊断可参考2016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EULAR原发性SS的最新分类标准。SS的孕期管理频率及内容与SLE相似,但由于抗SSA和SSB抗体阳性率较高,临床医师需更加警惕胎儿发生心脏传导阻滞的风险,需密切监测胎儿心率,必要时做胎儿超声心动图。产后仍需密切随访新生儿是否出现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已有明确研究显示羟基氯喹能降低胎儿发生心脏传导阻滞的风险[8]。

3妊娠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

RA主要表现为对称性、进行性多关节炎。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检查,参考2010年ACR/EULAR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大约50%~80%的女性RA患者在孕期疾病会有所缓解,疾病的缓解一般开始于早孕期,并且会持续至产后数周至数月。然而,大约90%的患者在产后会发生疾病的复发,尤其是在产后3个月内。产后3个月是RA的高发期,尤其是对于初产妇。许多临床专科医生建议在产后立即应用药物治疗。对于需要孕期持续治疗或者孕期疾病加重的患者,治疗方案不仅要考虑疾病活动性的控制更要考虑药物对于胎儿的潜在毒性。对于会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的药物应该在备孕期和孕期禁用,包括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一些药物除了一些特定的使用限制,在孕期使用基本安全,包括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阿司匹林、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可以在整个孕期安全使用的药物包括羟氯喹和柳氮磺胺吡啶[9]。

4妊娠合并未分化结缔组织病

干燥综合征范文篇5

【关键词】干眼症辨证施治针刺治疗局部治疗综述

干眼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或量及动力学的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面的异常,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1]。是眼科常见的疾病,角结膜干燥症也被用来表示干眼症,它是从眼表上皮病理改变的角度描述干眼,1996年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将干眼与角结膜干燥症作为同一概念称为干眼症。干眼症属于中医的“白涩”“神水将枯”“神水枯瘁”“燥”证范畴。目前,随着电脑、空调等的普及和广泛运用,干眼症的发病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且年龄趋向年轻化,严重的干眼病将导致角膜表面磨损、丝状角膜炎和角膜溃疡等,并最终导致角膜混浊和视力丧失等严重后果。近年来干眼病的研究和治疗成为眼科的热门话题,综述如下。

1中医中药对干眼症的治疗

1.1辨证施治郝小波[2]教授将干眼治疗分为3型:肺阴不足型: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阴虚挟湿型:方用三仁汤合二妙散加减。肝肾阴虚型: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合二至九加减。傅彦江[3]临床治疗干眼病分3型:肺阴不足型:方用清燥救肺汤加减。阴虚湿热型:方用养阴清肺汤合三仁汤加减。气阴两虚型:方用杞菊地黄丸合四君子汤加减。周婉瑜[4]治疗干眼病分2型:肺阴不足型:方用干眼1号方(玄参、麦冬、生地、玉竹、天花粉、五味子、菊花等)。肝肾阴虚型:方用干眼2号方(熟地、生地、茯苓、枸杞子、菊花、石斛、麦冬、鬼针草)。倪云[5]分3型:肝肾阴虚型:选增液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脾虚气弱型:方选补中益气汤。气滞血瘀型:方选桃红四物汤。潘文奎[6]认为内燥之象,治宜润燥护津;阴伤之质,治宜滋阴生津;阳虚之由,治拟益气布津。干症状消失,皮损好转,病灶稳定、缩小。周秀[7]治疗干眼症80例,燥伤肺阴型: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燥伤肝阴性:方用补肝散、大补阴丸。

1.2专方治疗高卫萍[8]等用润目灵(鬼针草、枸杞子、菊花水提纯沉淀后制成颗粒剂,每袋含生药30g)1袋冲服/d,治疗本病57例,总有效率为73%,发现润目灵有促进泪液分泌、延长泪膜破裂时间、促进角膜病变修复的作用。田月娥[9]用加味沙参麦冬汤,心烦失眠加柏子仁、炒枣仁;食欲不振加陈皮、白术;头晕耳鸣加菊花、枸杞子;溲赤便干加酒大黄、黄芩;郁闷嗳气加柴胡、郁金治疗104眼,总有效率74%。初培莲[10]等用润眼爽目汤治疗干眼病119例,对照组49例,局部用泪然眼液点眼,并口服鱼肝油丸、维生素E。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81%。

1.3局部治疗中药外治是中医治疗外障眼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周婉瑜[4]用润燥明目液喷雾(菊花、黄连、柴胡、冰片)治疗干眼并配合全身用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傅彦江[3]自拟中药方(菊花、生地黄、石菖蒲、蝉衣、决明子),武火煮沸10min后用纱布浸药液湿敷双眼,温度与体温相同。每日3次,每次1015min。王筠[11]等用中药人工泪液1号方(雪梨、荸荠、菊花、黄连、羧甲基纤维素粉、蜂蜜)局部滴眼,发现它确能提高环孢霉素A的临床疗效,并能减轻环孢霉素A的眼部刺激症状。李民坚[12]用中药熏蒸治疗干眼症,取得不错疗效。

1.4针灸治疗祁宝玉[13]针对干眼的治疗纲领性提出针灸疗法,初期先针攒竹、承泣、迎香,待目微生泪液时,再刺少泽、后溪等穴。庞雅菊等[14]采用针刺治疗本病30例,穴位:四白、攒竹、承泣、迎香、百会、少泽、后溪等,有效率63.33%,针刺后患者泪液明显增加。何慧琴[15]等证实针刺疗法能提高干眼症患者泪膜稳定性,取穴:四白、迎香、曲池、合谷、血海、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照海等。高卫萍等[16]通过针刺促进泪液分泌,穴取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合谷等,每日1次,平补平泻。

2西医治疗

2.1药物治疗目前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是人工泪液,主要是通过模仿人的泪液成分,滴于眼表有缓解干眼症状的作用,但维持时间较短,目前常用的有泪然、倍然、甲基纤维素眼药水等。此外,一些缓释的人工泪液已用于临床,将给病人带来很大的方便。不过大多数的人工泪液都含有防腐剂和添加剂,长期使用对眼表有损害的作用。庞雅菊等[17]报道应用0.5%CSA局部点眼,可增加泪液量。孙雯[18]报道已使用人工泪液的中重度干眼患者加用0.1%氟米龙滴眼液后,干眼症状好转。孙洪臣等[19]将润舒滴眼液用于治疗干眼症,可替代人工泪液。此外,可口服抗生素。近年来,性激素在干眼症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被认为是干眼症患者新的治疗方法。Bizzarroa[20]曾对3例原发Sjogren’s综合征者运用十一烷睾丸酮(TU)160mg/d治疗,60d后发现有效。另外,Worda[21]在对1例蒸发过强性干眼症患者局部应用雄激素治疗时,2~3月后发现其症状以及泪膜脂质层厚度和泪膜破裂时间明显改善。

2.2手术治疗泪点或泪小管堵塞可阻止泪液的排出而提高泪液的数量和质量,是治疗干眼病最常用的非药物疗法。此外,采用舌下腺游离移植的手术方法来治疗严重的干眼病成为了研究重点[22]。其次对于严重的干眼病行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眼睑缝合术。

3结语

目前,干眼症的治疗西医主要以对症和局部用药为主治疗,多采用人工泪液替代物、永久或暂时封闭泪道系统、戴湿房眼镜等方法来增加角膜表面水液存留,提高角膜湿性,刺激泪液分泌,保存泪液等,来改善临床症状,但毒副作用较多,对潜在病因未予治疗,尚不能从根本上取得治愈效果。手术治疗方法有多种,但适应症应慎重选择。因此,找到一种安全可靠、疗效满意的干眼病治疗新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治疗干眼病历史悠久,临床上也反复证明中药对干眼症有较好疗效,但研究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应当利用中医药的优势,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局部用药直达病所,同时,应强调整体观念,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从致病机制、病理生理及对症治疗方面着眼,中西医联合药物治疗干眼症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惠延年.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062.

[2]张彩霞.郝小波教授辨证治疗干眼症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5,37(4):23.

[3]傅彦江.干眼病的中医治疗[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1):56.

[4]周婉瑜.干眼症的中医治疗[J].家庭中医药,2005,6:18.

[5]倪云.中医辨证治疗眼干燥症[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6,(4):13.

[6]潘文奎.试论口眼干燥综合征的辨证论治[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8,(1):20.

[7]周秀.辨证论治干眼症80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3):4041.

[8]高卫萍,王育良,陆绵绵,等.润目灵治疗干眼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8,(3):158.

干燥综合征范文篇6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185例肺弥漫性疾病患者,男112例,女73例。平均年龄53岁(11~70岁)。病程15天至20年。主要症状和体征:呼吸困难128例(69%),咳嗽95例(51%),咳痰70例(37%),胸痛30例(16%),杵状指65例(35%),健康体检发现胸部X线异常阴影42例(22%)0。X线胸片显不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病灶,包括斑点状、粟粒状、小结节、网结节、蜂窝状病灶。

2方法纤支镜检查前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心电图。麻醉采用2%利多卡因表而麻醉,吗啡、阿托品术前半小时肌注,然后在X线透视下,用活检钳伸出,取材部位在病灶相对密集处的肺段,每例取肺组织5块以上,钳检完毕后做刷检。活检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理,切片HE染色,部分病例做特殊染色。刷检标本做涂片染色查找抗酸杆菌和病理细胞。

结果

结果见附表。(见附表)

讨论

肺部弥漫性疾病的发牛率有增高的趋势,肺部弥漫性疾病按病因学分为九个人类:(1)感染包括持异性感染和非特异性感染;(2)吸入性(有机或无机);(3)肿瘤性(原发性和转移性);(4)结缔组织病肺损害;(5)药物性;(6)全身性疾病的肺部表现;(7)气管细支气管疾病;(8)放射性肺炎;(9)原因不明的肺弥漫性疾病。诊断较困难,肺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具有较大价值。Levin等1974年曾在开胸肺活检证实的9例肺部弥漫性疾病病人,做了经纤支镜肺活检,结果7例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一致。Anderson等1978年报告939例经纤支镜肺活检,阳性率为79.4%。而肺部弥漫性疾病中慢性肺间质纤维化365例(38.9%),各种肉芽肿121例(12.9%),转移性肺癌47例(5.0%),全身性疾病的肺部表现45例(4.8%)。本组主要由:(1)特发性肺纤维化41%;(2)继发性肺纤维化7%;(3)肺癌11%;(4)肺结核5%;(5)肺结节病4%组成。肺部弥漫性疾病病种分布与文献报适类似,肺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国内外报适诊断符合率在36%~84%。本组肺弥漫性肺病经纤支镜肺活检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率77%,特别是肺癌、肺结核、肺结节病的经纤支镜肺活检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具有特异病理改变,对肺部弥漫性疾病的诊断有可靠的诊断价值。

本组病例诊断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共76例(41%),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一般诊断程序:(1)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2)杵状指和Velcro罗R;(3)胸片不小结节,网状一蜂窝状阴影;(4)肺功能检查呈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5)动脉血气检查PaO2下降或正常;(6)肺活体组织检查,主要是经纤支镜肺活检和BALF。另外从临床X线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单纯依靠病理学,如因引起的临床表现不是患者主要的症状时更易引起误诊。因为各种病因引起肺纤维化病理上的表现相似,本组继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在病理上均表现为肺泡且型细胞增牛,肺泡壁增厚,肺间质胶原沉积,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病理上的表现相似,有3例干燥综合征,2例药物引起的继发型肺纤维化,均是依靠病史细致询问,结合其它检查方得已诊断,而单纯依靠肺组织活检亦不能最后确诊。

肺活检常是肺弥漫性疾病的最后诊断程序,如果对肺弥漫性疾病,经临床综合分析,包括病史,X线影象学,肺功能,BALF,痰细胞学等检查得不出临床诊断时,要进行肺活检以期达到诊断目的。各种活检方法中开胸肺活检最有确诊价值,但是国内不易被患者接受,现在多采用经纤支镜肺活检(TBLB),取得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肺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国内外报适诊断符合在36%~80%,本组诊断率77%,与已往报适相仿。但是,(l)由于TBLB取得肺组织过少(<2mm},难于见到病理学的全貌;或取得肺组织但病理学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或肺间质纤维化,非特异性肺间质纤维化是各种肺间质疾病的发展后果,其诊断价值受到一定的限制;(2)部分患者TBLB取的标本为支气管粘膜,本组病例有32例取材一次为气管粘膜组织,其中12例经第二或第三次TBLB取材,4例取得肺组织标本,得出特异性病理诊断,有3例患者经3次纤支镜肺活检(TBLB)不能明确诊断,其中2例经开胸肺活检,病理诊断为肾癌肺转移和肺泡蛋自沉积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经纤支镜肺活检技术对肺弥漫性疾病中的人部分疾病如原发性肺癌和转移性肺癌、肺结核、肺结节病等,可以获得特异性的病理诊断,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需综合判断,并需除外易与特发性肺纤维化混淆的继发性肺纤维化疾病。

参考文献

1.LevinDC,etal,TransbronchiallungbiopsyviathefibropLicbronchoscopeAmRevRespirDis,1974,110:4

干燥综合征范文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09年3月至2018年6月病理证实为腮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10例患者,男5例,女5例,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接受CT扫描,其中2例为CT增强扫描。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57.3岁。临床以无痛性耳后包块为主,病程2天~5年,1例合并口干症状。实验室检查:HIV均为(-),2例合并补体降低,4例合并球蛋白增高,2例血脂异常。

1.2仪器与方法

MRI检查:采用SIEMENSMAGNETOMAera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头颈联合线圈。MRI平扫包括横轴位T2WIFatsatutationTSE(TR3000ms、TE35ms)、横轴位T1WITSE(TR500ms、TE10ms)、冠状位T2WITSE(TR3800ms、TE36ms)。层厚5mm,层间距0.5mm。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0.2mL/Kg后行T1WITSE横轴面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和T1dxion(TR530ms、TE11ms)冠状面扫描。CT检查:采用GE公司Lightspeed64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参考电流300mA,层厚3mm,层距3mm。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眉弓至胸廓入口。增强扫描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浓度350mg(I)/mL],流率3.5mL/s,注射剂量1.5~2mL/kg体重,注射对比剂后动脉期约25s扫描,静脉期约50s扫描。

1.3影像学评价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主治医师共同阅片,意见不一致时由上级医师决定评价结果,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边界、密度及信号特征、增强方式及程度、与周围血管关系等。腮腺以下颌后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内侧的连线为界分为浅叶和深叶,以下颌后静脉为界将腮腺浅叶分为前、后极。

2结果

2.1病变形态、部位及边界

病变部位:单侧单发结节4例,双侧多发结节3例,双侧弥漫浸润生长3例。单发结节局限于腮腺浅叶后缘2例,局限于腮腺浅叶前缘1例,单发跨腮腺浅深叶者1例;多发结节型3例,大部分病灶且大病灶均位于腮腺浅叶;弥漫浸润型1例无结节,2例见多发不规则小结节。病变形态及边界:单发结节或多发结节型腮腺体积大多无明显变化或病变突出于腮腺轮廓。弥漫浸润型呈腮腺体积肿大,边缘规则。本研究的结节型病变中,6例形态均以楔形为主,且尖端指向腮腺深叶(图1),另偏椭圆形1例。单发或多发结节型病变位于浅叶者大部分外缘与腮腺包膜紧贴,病变外缘平直4例,3例病变外缘及6例病变内缘不规则或模糊。弥漫浸润型病变多边界不清。MRI扫描的序列中,2例结节型T2WI压脂显示病变边界较清楚,1例结节型及1例弥漫型常规T1WI显示病变边界最清,而常规T2WI无法显示病变边界及范围。1例多发结节型病变内似可见残留腮腺组织。

2.2病变密度及信号

CT表现:单发结节4例,弥漫浸润型2例。结节型病变多呈等密度影,CT值30~40HU,密度欠均匀。病变以实性为主,其内伴多发小囊变及微小囊变,1例伴有点状及砂砾样钙化影(图2)。增强扫描,病变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腮腺组织(动脉期强化幅度约为40~60HU,静脉期稍降低),囊变区无强化。弥漫浸润型表现为双侧腮腺密度不均,多发斑片状等密度影,平扫边界不清,见囊变,增强扫描边界更清楚,呈片状或楔形,无明显软组织肿块形成,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小圆形囊变部分无强化。MRI检查4例,均行增强扫描,多发结节型3例,弥漫浸润型1例。结节型MRI表现:呈长T1信号,T2呈等或稍高于正常腮腺信号,T2压脂病变呈高信号,常规增强扫描病变强化程度等或稍弱于正常腮腺组织,压脂增强扫描病变强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腮腺。弥漫浸润型MRI表现为:双侧腮腺T2呈等或稍高于正常腮腺的信号,T2压脂呈高信号,其内见多发条状及小片状低信号。T1呈低信号为主,其内见条状及小片状高信号,与T2压脂低信号位置较一致。增强扫描病变呈较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另见小囊状无强化区域,此患者同时伴有双侧泪腺及下颌下腺对称性肿大。

2.3病理改变

肉眼观察病变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质中。组织学检查HE染色可见腺体实质萎缩,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且聚集在腮腺腺泡及导管周围,取代正常的腺泡及导管,有散在的上皮—肌上皮岛结构形成。免疫组化:CK(+)、P53(-)、CD3(+)、B细胞CD20(+)、bcl-2(+)、Kappa(+)。

3讨论

3.1命名及其临床表现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LEL)原称Mikulicz病,是1888年JohannMikulicz首次提出并命名[3],1952年Godwin提出“BLEL”这一病理名称[4]。1933年,Sjogren描述了Mikulicz病和干燥综合征(SS)的组织学相似性,并认为Mikulicz病是干燥综合征的一个亚型。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Mikulicz病更名为BLEL。近年来,日本研究人员认为该病与IgG4水平升高和IgG4阳性浆细胞显著浸润有关[4],且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该病是IgG4相关性疾病[5],Sergey等[6]认为BLEL可以是在HAART环境中HIV感染的早期表现,发病率为3%,有时代表HIV感染的初始表现。近年有文献报道,腮腺BLEL有恶变的可能性[7],4%~7%的BLEL最终可发展为淋巴瘤,尤其是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8]。腮腺BLEL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可合并其他涎腺或泪腺肿大,少数伴有疼痛、口干或眼干症状,病程长短不一,一般较长,呈缓慢生长,本研究病例中结节型患者发现包块2天到半年不等,而弥漫浸润型病程2年~5年。局部无红肿,皮温不高,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或轻度粘连,活动度可或稍差;双侧腮腺导管开口无发红、水肿及脓性分泌物。本病中老年多见,有文献报道女性更多见[7],本研究的10例患者中,无明显性别优势。

3.2影像学表现

干燥综合征范文篇8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中医体质;风湿病;研究进展;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主要累及周围关节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畸形,治疗原则主要是通过延缓疾病进展和降低疾病活动度以预防关节损伤和残疾[1]。体质是机体在先天禀赋、后天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使体质具有对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对某些疾病的倾向性。中医体质学说将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研究个体不同体质特性、体质类型的生理与病理特征,系统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变化机制。近几年关于中医体质与疾病的研究成为学者聚焦的热点之一,中医体质与RA之间的研究亦日益增多。

1中医学对RA的认识

中医学对RA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随着历代中医医家的深入钻研,本病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RA属中医学“痹证”“尪痹”范畴,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其有诸多论述。《素问•痹论篇》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指出引起痹证的主要因素是风、寒、湿三邪。《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以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类证治裁•痹症》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论述了痹证关键病机是气血凝滞。路志正[2]提出,RA发病关键在于正气亏虚与风寒湿侵袭,正气亏虚主要责之于营卫不和、气血不足、肝脾肾亏虚三个方面。焦树德[3]认为,RA的根本病机是肾气亏虚,复受寒湿之邪侵袭所致。周仲瑛[4]提出RA的病因主要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其认为风寒湿热既是发病因素,也可以是病理因素,指出RA中晚期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本,痰瘀互结、风湿痹阻为标。金明秀[5]强调肾精亏虚应作为RA发病的基础条件,而痰瘀痹阻则是引起RA病情活动的重要因素,肾虚、痰瘀两因相合而致病。吴生元[6-7]立足于扶阳学术思想及长期临床经验,指出“阳虚邪凑”是RA发病的重要环节,多因阳虚寒生,或风寒湿邪外侵,从阴化寒,凝滞筋脉,痹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对称性疼痛、肿胀等临床表现。总之,RA的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要点,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阳气虚衰是发病之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痹阻是发病之标。

2中医体质学之古今所见

体质的起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最早对其进行描述,由此古人开创中医体质学的先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个体的形体、肤色、性格、认知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综合对季节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人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明确划分为25种体质[8]。《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灵枢•五音五味》中阐述了不同性别存在体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导致其发病的倾向性出现差别[9]。《灵枢•行针》中将体质划分为重阳型、重阳有阴型、多阳少型、阴阳和调型[10]。“是人者,素肾气胜”“此人者质壮”等条文亦从不同方面对体质进行描述[11]。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的中医体质思想,并将其与临床实践结合,提出强人、羸人、盛人、瘦人、尊荣人、湿家、淋家、喘家、失精家等概念[12-13],虽未明确提及体质,却体现出体质差异指导辨证论治的思想,为后世探索中医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景岳全书•杂证谟》记载:“翔体质贵贱尤有不同,分黎藿壮夫,及新曝之病,自宜消伐。”说明张景岳亦较早认识到了个体体质的差异性。近代医家以经典为据,综合地域差异、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提出了更加细化的中医体质分类方法。姚晓天等[14]认为,体质是根据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虚实变化进行划分的。匡调元[15-16]不仅对体质类型进行划分,即正常质、腻滞质、晦涩质、燥热质、倦㿠质、迟冷质,而且详细阐述不同体质的病因病机、用药配伍禁忌、饮食指导。王琦[17]提出九分法进行体质分型,其认为体质可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以王琦的九分法为框架,制定中医体质辨识量表,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18],使中医体质学的发展逐步迈向科学化、合理化,也推动临床和基础各项研究的展开。

3中医体质与风湿病

邵明伟等[19]提出痰湿质应作为痛风发病的前提条件,痛风的发病存在家族遗传性,而痰湿质本就是由先天禀赋而产生,痰湿质与痛风的家族性关系紧密。亦有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者的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为主,痛风患者集中表现为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血瘀质,研究还发现对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的腹型肥胖有显著影响的是湿热质[20-23]。刘云达[24]对痛风患者常见的3种体质类型与证型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其着重提出痛风的易感性及病邪的从化受到体质的影响,如痰湿体质的痛风患者感邪后易从湿化、寒化,前期以痰湿阻滞证为主,若日久湿郁化热则易发展成湿热蕴结证;湿热质患者主要表现为湿热蕴结证,病程后期因热邪灼伤血络集中表现为痰湿瘀阻证;瘀血质患者多体现为瘀热阻滞证;同时各种体质的痛风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多会累及肝肾而兼有肝肾阴虚证。何栩等[25]研究显示,97例中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患者中阳虚质31例、平和质23例、血瘀质12例、气虚质10例、阴虚质7例、气郁质5例、痰湿质4例、特禀质3例、湿热质2例;研究结果亦表明,气郁质与病程呈正相关(r=0.150,P=0.041),气郁质患者的体质积分与其病程呈正相关(r=0.714,P=0.042),其认为临床治疗中应注意偏颇体质和情志的调理。周明旺等[26-29]通过对甘肃地区的KOA患者展开研究调查,结果显示,KOA患者的偏颇体质以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居多,研究还发现,阳虚质KOA的发生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关节软骨内蛋白激酶C的表达水平有一定相关性,气虚质KOA的发生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水平降低有关。黄明辉等[30]通过对1591例KOA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及临床证型的研究,结果表明,肝肾亏虚证KOA患者体质类型主要表现为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风寒湿痹证患者体质类型多为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痰瘀互阻证患者体质类型以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血瘀质最为集中,研究认为,KOA的临床证型与中医体质存在一定相关性。钱佳丽等[31]研究结果表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偏颇体质以阳虚质、痰湿质为主。鲁士友等[32]对3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以特禀质为基础,合并阳虚质者多属肾虚督空证,合并痰湿质与湿热质者多属痰浊痹阻证,合并气郁质与瘀血质者多属气滞血瘀证,其认为辨证论治或可与体质分类在强直性脊柱炎未成期、已成期、康复期结合应用。有学者研究表明,阳虚、阴虚体质是干燥综合征的好发人群,从阴虚、阳虚体质论治干燥综合征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33-34]。张明英等[35]以10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体质调查,结果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为主,其中年龄差异对阳虚质、湿热质的患者有显著影响(P<0.05),病程长短对阳虚质的患者有显著影响(P<0.05)。

4中医体质与RA

彭海聪[36]将300例RA患者纳入临床调查,研究其与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①RA患者的体质类型主要是痰湿质、瘀血质,两者占比66.67%;②参与研究的RA患者中男性多表现为痰湿质,而女性以瘀血质为主,RA患者的体质类型在性别方面存在差异;③不同体质类型在各级关节功能分期的构成比具有显著差异。凌志兰[37]通过采集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在香港、深圳两地医院就诊的595例RA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体质类型分析及研究,结果发现,RA体质类型主要为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且2种和3种体质类型混合存在者共有432例,约占73.5%;RA患者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在RA患者的辨证及遣方用药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尹友鑫[38]通过对200例北京地区RA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学分型分析,结果表明,200例患者体质类型以阳虚质、阴虚质为主,分别占32.0%、27.0%;并提出RA患者病程长短与体质类型分布存在一定相关性。韩盛昊[39]选取182例RA患者病例资料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虚性体质是RA的易感体质,研究还发现,病程、年龄、关节受累、骨密度在不同体质类型的RA患者中具有差异,同时指出中医体质与RA有明显相关性,在未来的防病治病中应更多地应用中医体质分型,以期更好地治疗疾病。李博等[40]对186例RA患者进行体质判定,发现阳虚质为RA的好发体质,其认为中医体质可能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146a的表达、病情活动度及特定临床表现相关。

5小结

干燥综合征范文篇9

【关键词】同证异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1同证异治的理论依据

对于同病同证异治,一鸣鸣[1]认为,疾病同,证也同,但由于地理、水土的不同。或素体的强弱,情志的喜忧,因而病机上有区别,治疗也就不同。张济民[2]则认为同病同证如异质或异因则应异治。孙世发[3]则从“证”与“治”的关系出发,阐述同证异治内涵。主为同证之所以异治是因为证形成中遗漏了许多与治疗有关的重要因素,诸如体质、性别、年龄、职业、居住环境、发病时令等。诸如此类,要求我们对相同“证”型的不同个体采取“同证异治”的方法。李顺民[4]提出,证同病不同治有不同,证同病同治有不同,病同人不同治有不同,亦主为同证异治分异病同证异治和同病同证异治两种情况。对于异病同证异治,是因为病变基本矛盾的不同,决定了传统辨证下的“同证”,在微观病理改变上必有不同之处。临床上也必然相应而异,从而必须异治。舒鸿飞[5]具体从病因不同、病理不同、病位不同、症状不同4个方面做了说明。认为这种异病同证异治实质上体现了异病异治的精神。《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提出:“证候的内容常由一种或多种病机要素所构成,这是一切证候赖以存在的基础。……临床所见的具体证候,多半以复合的形式出现。”构成证候的各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环环相扣,结为一体。故断其一个或多个环节,则可能导致证候解体,而针对不同环节的治法自不相同。证候既是多因素多环节之高度整合,就可能难以反映病情之全貌,仅反映疾病某一层次之本质,而更深层次之内部联系不能全面揭示。是故同一证候,其内部关系尚有差异,而治法因之各异。机体自身调节作用,作为治疗方案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临床过程中往往易被忽视……治疗不求除恶务尽、斩草除根,缘于机体自身之调节功能可赖也。而同证异治正是借此机能,在证候解体之后,以终其善[6]。

2同证异治的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同证之间是有区别的。如上海中医学院于1979年发现同是阴虚火旺证,10例心火旺尿儿茶酚胺值高于正常值,尿17羟值正常,而11例肝火旺者尿17羟值高于正常,尿儿茶酚胺值正常;6例心肝火旺者,有4例尿17羟值和儿茶酚胺均增高[7]。有学者还从病与证的结合上,指出异病同证必须异治。如王阶[8]等提出,血瘀证因病种不同,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都反映出差异。如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曲张,口唇齿龈暗红等是血瘀证的共同表现,但显示该病特异反应和指导临床用药的却是另外的体征。如冠心病心绞痛是其特异症状;脑栓塞和脑出血,以肢体麻木,瘫痪为特征;干燥综合征则以口燥渴,但欲漱水而不欲咽为特征,妇科疾患以经血色黑而有血块为特征。在血液流变学检查上,同是血瘀证,因病种不同而有差异。如冠心病心绞痛多表现为全血粘度和血小板异常型血瘀;脑栓塞和脑出血多表现为血栓型血瘀,有的病人全血粘度,血小板正常,但体外血栓形成和血栓弹力图却表现异常;心肌梗塞前或梗塞初多为各类指标增高的血瘀的综合征,梗塞后粘度多降低。据报道[9、10]气虚血瘀患者在用参芪类补气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异常血液流变学指标亦有改善(二者分别是气虚和血瘀较特异的客观指标);用活血药丹参后,临床心功能、气虚证与血瘀证分级均有改善,加用补气药黄芪后则进一步改善。血虚证,理当补血,治以四物汤,此乃正法正方。然气血相关,临床治疗亦有补血、补气养血、补气之剂。另有实验表明[11]对失血性血虚证,用八珍汤气血双补疗效优于四物汤之单纯补血,而用四君子汤补气与用四物汤补血疗效相同补气法尚能迅速改善脱血机体的虚弱状态。上述例证说明不同治法、方药对同一证候均有满意疗效,由此可见,同证异治是有客观物质基础的。

3同证异治的意义与应用

程指明[12]认为,《金匮》第一篇所说:同一肝虚证,可用直接补肝法治疗,亦可用补脾不间接益肝治疗,就是同证异治的典型示范。所谓“余脏准之”,就说明同证异治可以合理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孙世发[13]指出:“翻开历代广大医家的治疗经验,稍加分析,大量同证异治取效的病例屡见不鲜。黄星垣[14]指出:“运用同病同证异治的辨证论治形式,以总结疑难个案的证治规律和经验,是古代中医临床治疗研究常用的有效形式。具有简便易行、理论联系实际,能较集中地把医者理论水平和技术专长反映出来。因此,“深入探索”同证异治取效的原因。找出规律,既可以更好地指导将来的临床治疗,普遍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又可使辨证论治理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均得以完善。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同证异治取效的结果,提出反问,以便取得理论上的突破,推动整个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升华”。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同证异治和异证同治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我们研究他的规律,不仅可以提高防治水平,而且有利于中西医结合在理论上的探讨[15]。万晓刚[16]认为同证异治可为临床提供更宽阔的治疗思路。相对单纯的证候,其治疗思想相对单一;而复杂多变的证候,其治疗思路则相对灵活,因此同证异治对医者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结语

同证异治是临床上客观存在的,深入探索同证异治取效的原因,找出规律,既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而对中西医结合尤其是病症结合,在理论上的探讨也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但就笔者所及,对此进行的研究者甚少,特别是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西医诊病中医辨证的治病模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而在证候研究过程中,单纯从证候进行研究不但难以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从异病同证异治的角度,采用病证结合的证候研究思路,深入探索异病同证异治取效的原因和规律,有望解决上述证候研究面临的困境,从而使中医证的研究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手段的同时也不脱离中医特色。

【参考文献】

[1]一鸣鸣.读“略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后[J].江苏中医药,1963,(3):31.

[2]张济民.试从《金匮要略》探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规律[J].浙江中医杂志,1964,(3):1.

[3]孙世发.简述中医治则的分类[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3):12.

[4]李顺民.并非证同治也同[J].医学与哲学,1986,(5):43.

[5]舒鸿飞.试论同证异治[J].新疆中医药,1989,(4):14.

[6]赵金铎,主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沈自伊.从《伤寒论》与《内经》的不同学术渊源来研究“证”的本质[J].中医杂志,1984,(1):71.

[8]王阶.关于血瘀证诊断研究的若干方法学问题[J].中医杂志,1989,(1):511.

[9]朱伯卿.气血理论研究———补气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2):19.

[10]朱伯卿.补气活血药治疗气虚血瘀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0):25.

[11]黄广平.补血法、补气法、益气补血法治疗小白鼠实验性血虚证疗效观察[J].新疆中医药,1987,(3):48.

[12]程指明.“同病异治”与“同证异治”后[J].江苏中医药,1963,(3):31.

[13]孙世发.论治同证异治[J].全国首届中医治则学研究会《论文选辑》,1986,93.

[14]黄星垣.辨证论治形式和应用的探讨[J].中医杂志,1985,(4):63.

干燥综合征范文篇10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流气和络疏清化补@金实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高球蛋白血症、有多种自身抗体和汇管区呈碎屑样坏死为特征的肝脏炎症性病变。本病女性多见,起病多缓慢,病程一般超过6个月,症状轻重不一,常伴有肝外表现。目前对该病的病因本质知之甚少,西医治疗效果不佳。金实教授从事肝病、风湿病等临床诊治研究近40载,运用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有独到之处,疗效确切。笔者有幸侍诊,获益颇多,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1肝络郁滞为病机关键

按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该病应归于中医学“黄疸”“胁痛”等范畴。金实教授认为,其病机关键为肝络郁滞,证属本虚标实。患者因多种原因导致气血阴阳亏损,正气虚弱,复感湿热、疫毒之邪,肝络郁滞而发病。湿毒之邪最易留恋,正虚邪恋,故病情迁延,缠绵难愈;气机郁滞日久,血运不畅,又可形成瘀血,终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郁、湿、毒、瘀是本病之原,脏腑功能失调是本病之象,气血阴阳虚弱是本病之本,肝络郁滞是病机之重要环节。

2流气和络为治疗大法

金实教授认为,人体之免疫功能贵在平衡稳定,故立“流气和络”之法治疗此病。即运用疏肝理气、活血和络法以流顺气机,和畅肝络,进而祛除湿、毒、瘀诸邪,则气顺络畅,气血阴阳平衡,疾病痊愈。本病虚实夹杂,正虚邪恋,治疗应扶正以祛邪,但金教授认为本病贵在通,而不重在补,故用药重轻灵,忌蛮补壅滞,即从“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立法。

3疏清化补为具体治法

“流气和络”法具体体现在疏、清、化、补4法。

“疏”即指疏肝解郁。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脏受病,主要表现在于肝气不得疏泄,郁勃不畅,病在气分。木郁达之,金教授喜用小柴胡汤条达肝木。因为柴胡性温升散,所以宜用小量(6~8g),以防其劫肝阴之弊。

“清”即指清肝泻火、清热解毒。金教授认为清热解毒不可过于苦寒,否则冰遏邪气,损伤清阳,湿邪不化,致黄疸不退,故常用夏枯草、牡丹皮、山栀子、垂盆草、连翘、蒲公英、黄芩之属。即使患者火毒明显,需用黄连、黄柏等苦寒之品时,亦应配伍甘寒养阴之品,如用生石膏以保肝护胃。

“化”是指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活血化瘀。金教授喜用白蔻仁、藿香、石菖蒲等芳化湿浊,或配伍薏苡仁、茯苓、泽泻等以淡渗利湿,使湿邪从小便去,少用苍术等苦温燥湿之属。该病缠绵难愈,久病入络,常有肝络瘀阻之征象,金教授擅用莪术、姜黄、丹参、赤芍等平和之味,活血化瘀而不伤正,并常与理气药合用,二者相辅相成,使瘀去血行,血气条达。

“补”指柔养肝阴。肝病郁久自戕,木失濡润,症见胁痛隐隐,有时胀痛,头目昏眩等。金教授强调补肝需柔润,喜用芍药甘草汤,取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直入肝脏,补其虚而制其火,并配合南北沙参、天冬、麦冬、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之阴。

4以辨证为基础

结合运用现代中药研究成果,金教授临证时,重视辨证施治,同时结合现代中药研究的进展,根据实验室检验指标,加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如抑制体液免疫反应常用桃仁、丹参、莪术、栀子等;提高吞噬细胞功能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增强T细胞功能,促进蛋白代谢,改善肝功能用黄芪、党参、当归、茯苓、女贞子等;保护肝脏和降酶用连翘、垂盆草、田基黄等;利胆退黄用茵陈、大黄、赤芍、郁金等。临证时选用2~3味,借以增强疗效。

此病多有热毒之邪留伏,故金教授在治疗时,药味平和,稍有偏凉,极少用温补之法,恐助邪毒复燃。用药宜轻灵,忌苦寒阻遏,蛮补壅滞,燥湿动火,攻劫伤正。于疏肝解郁的基础上合用清、化、补之法,随证有所侧重,做到清热、解毒、化湿不伤脾胃,理气化瘀而不伤正,使全身气机通畅,阴平阳秘,湿化毒去、正气自复,疾病乃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