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脓肿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4:21:22

肝脓肿范文篇1

1病例简介

患儿,男,2岁9个月,因胆道闭锁于2010年1月28日行劈离式肝移植手术。术后病情平稳。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T)最高39.5℃,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反流性胆管炎,先后给予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患儿仍发热,间断腹泻,2010年5月26日转入我院治疗,诊断为反流性胆管炎。入院后查体患儿发热体温T39.2℃,白细胞(WBC)22.1×109?L-1,初步诊断为反流性胆管炎。B超示移植肝实质回声不均,肝内多发低回声区,门静脉流速轻度偏低,肝内胆管扩张,行腹部核磁共振(MRI)检查显示肝内多发异常信号,诊断为肝脓肿。在全麻下由CT引导行S2段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留取脓液培养回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应用美罗培南抗感染。药师于2010年7月1日介入该患儿的治疗,患儿肌酐(Cr)12.9mmol?L-1,尿素氮(BUN)3.24μmol?L-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为42.5IU?L-1,45.4IU?L-1。考虑患儿的目前状况,药师从几个方面配合医生进行抗菌治疗的药学监护,患儿经过3个多月的治疗,肝脓肿治愈出院。

2药学监护点

2.1明确肝脓肿的治疗现状及患儿的疾病特点细菌性肝脓肿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起病急、病情重的化脓性疾病,是肝胆外科常见的严重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以往该病病死率较高,未经治疗的肝脓肿有95%~100%的死亡率[1]。不及时有效治疗,也可威胁患者生命,死亡率达6%~14%[2]。肝脓肿为原位肝移植术后罕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0%~2.8%[3]。非移植肝脓肿患者治愈率虽可达90%以上,但Tachopoulou等[4]报道12例原位肝移植后肝脓肿病例治愈率仅为58%。因此对于移植后肝脓肿的治疗至关重要。该患儿的感染特点为年龄小、肝移植术后、长期使用激素及钙调磷酸酶类免疫抑制剂治疗、肝脓肿多发、胆汁反流造成感染反复、病原菌致病力强且不易杀灭、抗菌疗程长等。上述疾病特点造成目前细菌感染的难治性。治疗主要在脓肿穿刺引流的基础上,采取药物抗感染治疗。

2.2对目前患儿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评估及分析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5],对本例肝脓肿患儿的治疗情况进行评估,原则中腹腔感染疾病包括胆道感染和细菌性肝脓肿,通常为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属和拟杆菌属等厌氧菌的混合感染。该患儿脓液中检出的大肠埃希菌为腹腔感染常见病原菌,而铜绿假单胞菌为较难治愈的G-性杆菌,仅用一种美罗培南难以控制感染,经验需要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由于患者年龄小,不适用于氟喹诺酮类药物,而药敏结果显示对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虽然氨基糖苷类药物对小儿有较高耳肾毒性发生的可能性,但患儿感染严重,又为肝移植术后,且入院前已反复应用多种抗菌药物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密切监护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该类药物与碳青霉烯类药物联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肝脓肿。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中继续选择美罗培南治疗的目的在于其对肝肾的影响弱于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

2.3抗菌治疗方案的分析针对微生物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结合患儿曾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一月余的实际情况,药师为患儿提出4种抗菌治疗方案,供临床参考。方案1:美罗培南iv250mg,q8h+阿米卡星iv100mg,q12h。优点: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效,联合用药加强抗菌效果。缺点:阿米卡星霉素耳毒性、肾毒性较强。婴幼儿应尽量避免使用该类药物,临床有明确指征需应用时则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给药方案。方案2:美罗培南iv250mg,q8h+磷霉素iv3.6g?d-1,分2~3次给药美罗培南iv250mg,q8h+阿米卡星iv100mg,q12h。优点:磷霉素对上述两种细菌均有效,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时多呈协同抗菌作用。且磷霉素能破坏大肠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生物被膜或抑制其形成。磷霉素儿科用药较多见,毒性较低。缺点:磷霉素抗菌效果较弱。方案3:美罗培南iv250mg,q8h+阿奇霉素口服,120mg?次-1,qd*3。优点:阿奇霉素有破坏细菌生物被膜的作用,可使联用的药物进入细菌,更好地发挥抗菌作用。缺点: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对大肠埃希菌疗效不确定。鉴于其具有一定的肝毒性,选用此方案需慎重。方案4:美罗培南iv250mg,q8h+哌拉西林/舒巴坦iv2g?d-1,分2~3次给药。优点:舒巴坦与碳青酶烯类或头孢吡肟合用[6],抗菌活性更佳,国外严重感染病例推荐使用。缺点: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均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目前一般情况下联用较少,对其认识仅限于少数严重病例。医生综合4种治疗方案,先行采用“方案一”进行抗菌治疗,其他作为备选方案。由于患儿的抗菌治疗疗程长,在整个治疗中,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耐药性产生,曾多次根据当时的药敏结果换用不同的抗菌治疗方案。

2.4抗菌药物的联用治疗中曾根据当时的情况换用不同的联合治疗方案,包括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包括碳氢酶烯类)与氨基糖苷类药物或磷霉素联用。磷霉素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抗菌疗效,且与他类抗菌药物联用可呈现良好的协同作用,对治疗多药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积极作用,而且副反应低,在儿科感染中常用。本次治疗中多次与他药联用,治疗中药师建议结合时间差攻击疗法[7]给药,静脉滴注磷霉素后时间隔60min,再给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从最终体温恢复正常的情况看,与美洛培南相比,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与磷霉素的联用对该患儿肝脓肿的疗效更好。

肝脓肿范文篇2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与肝脓肿的鉴别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肝血管瘤和肝脓肿都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结果两例误诊延误治疗.结论:一些原发性肝癌与肝脓肿及肝血管瘤之间存在相似之处,正确鉴别二者之间关系,才能及时诊断及有效治疗。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且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尤在沿海地区乙型肝炎高发区发病率较高,早期诊断治疗者,预后亦不乐观;临床误诊误治的情况常有发生。

1临床资料

从2000-2007在新加坡医院,本组共收集10例误诊为肝血管瘤,5例误诊为肝囊肿。

1.1误诊为肝囊肿

本类为女性6个,男性4个,大都以上腹胀满不适伴发冷,发热半月到两个月,在院外科作“B”超提示“胆囊炎,多发性肝脓肿”经抗感染治疗仍无好转,转入院。一般情况较好,“T”38-39℃,无黄疸,心肺无明显异常发现,腹软、无肌紧张、右上腹及剑突下有压痛、未及包块、肝右肋下约1-2公分、脾未及、肝区叩痛较明显、肠鸣正常。WBC12-21.0×109/LN0。8-O.95。“B”超提示“肝内有多个大小不等其周围有低回声晕圈病灶”。CT检查提示“肝内有多个底密度灶,病灶外周有一密度较高,较厚的壁,增强后病灶内强化不明显,外周壁有强化,病灶内CT值为23.5-30.3Hu。决定行手术门静脉插管滴入抗生素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

1.2误诊为肝血管瘤

患者男性4人,女性1例,第一次均因左下肺大叶性肺炎住院期间行B超检查诊断为肝多发转移癌,以后由于经过多普勒超声及腹部CT检查均考虑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查甲胎蛋白为10,因而否定上述诊断,2-4个月后患者情况迅速恶化,肝脏急剧增大,B超检查肝转癌的图像均更趋典型,患者日益衰竭,迅速死亡。

2结果

一年后随防,所有病人均在3-10月内死亡,血的教训肝癌不能误诊.

3讨论

3.1本组第一类肝癌病例均以发热、肝区疼痛等为首发症状,与肝脓肿症状相类似,尤其当癌肿内出血,继发感染或合并胆道感染时更加难以区别。

影像学检查作为肝脏疾病诊断的一项重要方法,其准确性受多方面影响。当肝脓肿还未液化之前,在影像学上与肝癌不易区分;当肝癌瘤内出血尤其继发感染时与肝脓肿相似。另外影像医师的经验对诊断起到关键作用。本例凭B超或CT检查误诊为肝脓肿,但如能仔细观察B超或CT所示,肝癌与肝脓肿仍存在差异。AFP测定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具有相对的专一性。本例进行AFP检测,且只测1次,如能反复多次检测可能提高阳性检出率。文献报道肝癌患者AFP阳性率为70%[4],故有一定比例阴性病例存在,对于AFP阴性病例,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HbsAg检测阳性,B超或CT证实肝内孤立或多发性肿块要考虑肝癌的可能。.

3.2第二类患者采用普通B超,对肝癌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常不易确切。此时可行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因为在三维成像中,肝血管瘤的轮廓最为清晰,立体感较强。有些作者指出,因为肝血管瘤回声较肝组织回声稍增强,由于灰阶差异较大,所重建的三维图像效果较佳,相反,原发性肝癌多为浸润性生长,其轮廓与周围邻近组织的灰阶差异较小,所重建的三维图像则逊于血管瘤,而某些回声的转移瘤征象的三维显示效果欠佳[1].

据文献报道,磁共振对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有肯定价值,特别是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超过所有其它影像诊断片[2],童华山认为无论原发性肝癌还是继发性肝癌多为多发病灶,在磁共振图像中,T1W时多为较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楚,占位表现最常见;而肝血管瘤多为单发病灶,在T1W时一半为低信号,T2W时多呈很高强度信号,信号均匀,边缘清楚[3]。

4.1在本例的诊断过程中,我们认为应吸取以下经验教训:①本类CEA15.50-18μg/L(超过了正常参考值上限10μg/L),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有学者提出怀疑为肝癌的患者如AFP阴性,则应联合检测CEA、FT和βz-MG,只有当三者均呈阴性时,才可能排除肝癌;③在第1次行囊肿穿刺活检,可避免第2次穿刺。并使确诊日期提前;④该类患者既往无胆道及门静脉引流区感染的病史,穿刺抽出液培养阴性.

4.2全面检查可防止漏诊并提高正确诊断率。血清学检查主要是转氨酶(ALT)及甲胎蛋白(AFP)检测,检测ALT是为排除非肝癌原因所致的AFP升高;B超检查主要是明确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和肝脏有无硬化。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诊断某一疾病时,不要一叶障目,对可能导致相同症状的不同疾病均应考虑到,逐一加以排除,以免误诊,从而延误治疗,甚至造成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曹辉,等,三维超声成像对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的探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6;11(6);250.

[2]程红岩.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2:8(3):55.

肝脓肿范文篇3

本组共63例,男44例,女19例;年龄15~72岁,平均44岁。闭合性损伤46例,开放性损伤17例,交通事故致伤36例,刀刺伤12例,高空坠落致伤8例,其他伤7例。右肝叶损伤39例,左肝叶损伤15例,两叶肝均有损伤6例,肝门部损伤3例,合并肝外脏器损伤27例。按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1989年)分级标准:Ⅰ级7例、Ⅱ级23例、Ⅲ级23例、Ⅳ级9例、Ⅴ级1例。非手术治疗(NOM)8例;手术治疗55例,其中有6例为NOM中转手术。单纯缝合25例,大网膜填塞15例,缝合并用明胶海绵压迫10例,不规则性肝部分切除7例,纱布填塞5例,肝右动脉结扎1例。本组病人痊愈58例。死亡5例,其中2例死于早期失血性休克,另3例死于腹腔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肝脓肿1例,肝肾间隙脓肿2例,均行经皮穿刺引流治愈。

2讨论

2.1诊断肝损伤的伤情多较复杂,病情凶险,及时诊断及合理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肝损伤的诊断可根据腹部受伤时,有内出血及腹膜炎体征辅以特殊检查得到确诊。但是,部分肝破裂病人就诊时血压、心率正常,腹痛不明显,易被忽视;部分病人另有较严重的合并伤,致使肝破裂的表现被掩盖或忽略。这些均提示肝破裂的诊断有其特殊性。外伤性肝破裂多死于失血性休克。对于肝破裂的早期诊断体会如下:(1)肝破裂的辅助检查可借助腹腔穿刺、B超或CT,首选腹腔穿刺。(2)多方位穿刺及动态观察反复穿刺可提高阳性率。(3)对于伴有腹部以外严重合并伤者应常规行腹腔穿刺以免漏诊和误诊。(4)B型超声、CT检查仅为可疑病例的第二选择。(5)术中不可仅满足于肝破裂的诊断,还应全面仔细地探查脾脏等其他脏器。

2.2急救肝损伤多伴有失血性休克,必须及时、有效地复苏。术前复苏的重点是:(1)迅速建立多条输液通道,最好采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联合外周浅表静脉留置针,这既便于抢救复苏,又利于术中观察。(2)迅速输入平衡盐溶液或林格液,并同时输注羟乙基淀粉、血浆。(3)如出血量大,应补充新鲜血。(4)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充分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5)妥善处理合并伤[1]。根据复苏效果、病人全身情况、肝损伤的程度及分类、合并伤等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2.3手术治疗对于肝脏损伤手术的主要要求是控制出血,彻底清创,消灭死腔,充分引流。在重度肝损伤时常常需几种术式联合应用,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1)单纯引流:对于Ⅰ~Ⅱ级轻度肝损伤,伤口已无出血且无需清创者,行单纯肝周引流。(2)清创缝合或加明胶海绵、大网膜填塞后缝合:探查(同时清创)肝实质内损伤范围和程度,不需做其他修补时做单纯缝合或填塞缝合。(3)选择性肝动脉结扎:对创面清创止血填塞缝合后仍有明显活动性出血或严重肝外伤血液循环动力学情况不稳定,无条件行过多操作者,采用伤侧肝动脉结扎(无肝硬化表现者)。(4)清创性肝部分切除:对于局限一侧的严重肝损伤组织破碎片并有大片肝组织坏死或肝叶段主要血管、胆管断裂伤者则行清创性肝切除,即切除失去血供的毁损肝组织,尽量保留正常肝组织,结扎或修补血管和胆管,大网膜覆盖创面,腹腔充分引流。黄志强[2]指出肝切除的指征为收缩压>60mmHg,动脉血pH值>7.2,体温>32℃,无凝血障碍的证据。(5)肝周纱布填塞:纱布填塞止血对损伤严重而一般情况极差的患者可作为暂时压迫止血的应急措施,为决定性手术创造条件。采用此法的体会是:(1)为防止拔除填塞物时再出血,主张在纱布与肝创面之间衬一层带蒂大网膜,使纱布不直接接触创面。这样,既可清除死腔,又可防止拔除纱布条时再出血。(2)肝周填塞而不是伤口内填塞纱布。填塞纱布要抹凡士林,以免取出纱布时粘连创面出血。(3)一般在术后48~72h血流动力学稳定、凝血功能正常后取出填塞物,以减少术后再出血或肝周脓肿的发生[3]。术后在肝创面及膈下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并注意保持通畅。其作用为防止残余积液引起感染,同时,便于术后观察出血情况。

2.4非手术治疗(NOM)部分肝破裂病人可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4]。笔者所掌握的非手术治疗的指征是:(1)血流动力学稳定;(2)无腹膜炎体征;(3)腹腔穿刺阴性;(4)B型超声或CT检查确定肝损伤程度为轻度(Ⅰ~Ⅱ度);(5)未发现其他内脏合并伤。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我们所掌握的中转开腹的指征是:(1)经输液或输血后,血压和脉率仍不稳定;(2)反复行B型超声、CT检查,腹腔内积血量明显增加;(3)腹痛加重或怀疑有其他脏器损伤;(4)腹腔穿刺极易抽出不凝血。

2.5合并伤的处理肝损伤常存在合并伤,这也是肝损伤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处理程序按胸→腹→脑→四肢脊柱先后进行[5]。在剖腹探查时一定要全面、仔细地探查其他腹内器官,以免漏诊。

【参考文献】

1汪维生,梁力健,吕明德,等.外伤性肝破裂的急诊诊断与处理.中国临床医学,2002,9:379-381.

2黄志强.肝脏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0.

3齐生伟,陈振生,徐振元.创伤性肝破裂98例.创伤外科杂志,2003,5(1):95.

4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55-467.

肝脓肿范文篇4

一、肝外伤的非手术治疗

在1908年PringleE阳最先描述了外伤性肝破裂手术治疗。然而不幸的是8例患者都死亡,为此他建议对肝脏外伤患者应非手术治疗。近二十年来,非手术治疗肝外伤逐渐变成重要的治疗手段[6。7],80%以上的钝性肝外伤患者可应用非手术治疗治愈[8]。这种观念的转变主要因为:(1)超过50%的肝外伤患者在开腹手术时已经自行止血;(2)儿科患者非手术治疗的成功先例;(3)认识到肝脏外伤后具有极大的自愈修复能力;(4)肝脏CT影像的改善和发展凹』。一般认为如果钝性肝外伤患者在完成CT扫描后生命体征依然平稳,那么他很可能成功应用非手术治疗治愈。然而经验之谈毕竟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肝脏外伤。若患者肝外伤真性破裂,出血量较大,病情凶险。为此,非手术治疗必须掌握其适应证。应用非手术治疗肝外伤的基本条件为:(1)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2)没有合并需要开腹治疗的其他脏器损伤;(3)在病情紧急时有可用的人员和配备齐全的手术室;(4)经验丰富并且警觉的外科医生[1…。当前,对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肝外伤的争议和讨论持久而热烈。Norrman等[1妇对非手术治疗的钝性肝损伤患者进行调查总结,在46例患者中除11例需急诊手术治疗,余35例采取非手术治疗。其中49%的患者虽然出现了可导致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但是仍然有89%的非手术治疗的患者治愈。George等[121对206例腹部实质器官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发现采用非手术治疗肝外伤的失败率要比脾和肾低的多。为此,他同样也建议对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对超声检查阳性或CT扫描腹膜后出血超过300ml,以及需要输血的患者应认真评估其损伤后再决策手术治疗。在众多学者对非手术治疗肝外伤肯定的同时,也有部分学者持保留意见。Trunkey[13]认为有些学者过分强调非手术治疗肝外伤的作用和地位。他尖锐批评了那些没有将全部医疗设施应用于严重肝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带来的并发症在目前是不能接受的。随着影像学进展和肝外伤诊疗经验的积累,非手术治疗在肝外伤救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而言,在急救措施完善、血液动力学稳定、低等级肝外伤的情况下,可考虑采取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肝外伤的手术治疗

严重肝外伤或伴多发损伤,有明确的腹腔活动性出血,经积极抗休克治疗血压仍不稳定的患者需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时机要根据肝外伤损伤情况、失血休克程度及是否伴有合并伤决定。紧急手术时多选择腹正中切口或右侧经腹直肌切口,有利于肝外伤伴有腹腔内多器官损伤的探查和处理。若肝右叶损伤或肝后血管损伤可加横向切口[1“。对于肝外伤所致右叶损伤明确者可行右侧肋下斜切口。肝外伤手术治疗处理原则主要是迅速止血、清除失活肝组织、认真探查并处理合并伤以及有效的腹腔引流。进腹后首要任务是快速止血。可在吸除腹腔积血的同时迅速于腹部四个象限填塞纱布压迫暂时止血。术中首先移除下方纱布以便快速探查肠管并顺势移除污染物。其次移除左上方纱布探查脾脏。如伴有损伤,应权衡患者整体伤情,在多发损伤情况下一般应予以切除。最后移除右上方纱布探查肝脏损伤情况。注意纱布压塞勿使肝脏移位,否则可引起进一步的出血。在探查肝脏时由第一或第二助手轻推纱布压迫肝脏向膈肌方向可减少出血。肝周纱布填塞可保持这种压迫止血状态,多数的小静脉出血和肝脏较小的裂伤可暂时止血,以便逐步处理。如术中出血量仍较多,应使用Pringle手法或无损伤血管夹暂时阻断门静脉和肝动脉的血供。此时,出血若仍无减少则高度怀疑肝静脉或肝后下腔静脉损伤。若确定为肝后下腔静脉或近肝静脉损伤,可根据伤员状态和术者经验决定进一步探查修补或行损伤控制性手术。近肝静脉及肝后下腔静脉损的伤处理难度较大,可采取全肝血流阻断,依次阻断肝门、肝下下腔静脉和肝上下腔静脉,显露肝后静脉后进行修补或部分结扎。然而阻断下腔静脉可引起剧烈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和肠管淤血,患者常难以耐受,死亡率较高。如肝实质及其静脉或肝后下腔静脉毁损严重,可采取肝周纱布填塞进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控制出血、稳定病情,分阶段救治。在暂时肝血流阻断和充分吸引时清除肝坏死失活组织,可采用指捏法捻除分离失活的肝组织及凝血块,清晰术野下结扎肝创面上断裂的血管和胆管。对于大片失活、毁损严重的肝实质,可行非解剖学的肝切除术,也称不规则性肝切除。应用超吸刀、林氏肝钳及射频切割闭合器等器械可加快完成不规则性肝切除手术。规则性肝切除则按肝解剖学分区切除肝段或肝叶,其手术时间较长,对肝外伤患者损伤较大,仍然存在争议。术后充分有效的引流可预防膈下脓肿或肝脓肿的发生,预防术后胆漏及胆汁性腹膜炎,观察术后有无活动性出血。

三、损伤控制外科(damagecontrolsurgery,IX;S)理念

在肝外伤诊治中的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的含义是迅速控制伤员复杂、危重的伤情,利于抗休克和复苏,避免过多操作、延长手术时间而增加损伤[1“。严重创伤后可出现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等病理生理表现,三者形成恶性循环,是导致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严重肝外伤合并多发损伤时,可按患者生命体征和生理病理状态仔细甄选DCS适应证患者。严重肝外伤患者行损伤控制外科手术应严格遵循其适应证口“:(1)伤员自身的损伤情况,高能量的闭合性腹部损伤、多发性腹部穿透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凝血障碍或低体温;(2)合并复杂损伤,腹部重要血管损伤、多发内脏损伤、多灶或多腔隙出血并内脏损伤;(3)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pH≤7.30)、低体温(T≤35℃)、复苏和手术时间>90min、凝血障碍和大量输血(>10U)。由于肝脏血供丰富,其实质及大血管损伤时出血量较大、操作难度大等因素,严重肝外伤患者除考虑全身性因素外还应考虑局部因素:(1)肝清创、切除及血管结扎后肝创面继续出血不止;(2)广泛肝实质挫裂伤或广泛的肝包膜下血肿不断扩展;(3)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或肝内外大血管的损伤;(4)基层医院因技术、设备因素无法完成损伤控制手术和后期的复苏与确定性手术。实施损伤控制性开腹手术,其首要目的旨在快速控制出血;其次,控制和清除胃肠道污染,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应采取保温、抗酸中毒等措施[1“。肝周填塞压迫(peri-he—paticpacking,PHP)止血虽可引起胆漏、肝脓肿等并发症,但在严重肝外伤结扎和缝合后仍无法止血、伴有肝周大血管损伤及出血量较多的情况下,仍然是快速控制出血和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重要方法。Nicol等[18]对72例应用肝周填塞治疗肝外伤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24h内移除填塞纱布的25例患者中11例再次出血,48和72h后移除填塞纱布的47例患者只有5例再次出血。他们认为填塞压迫时间的延长并不会增加脓毒血症和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如低血压、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已纠正,再次开腹时间应在DCS48h后。过早再次开腹可导致术后出血。Aydin等[191对肝外伤患者的填塞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采用充分适当填塞压迫的患者(10例)在输血量和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均比没有适当填塞的患者(9例)多。填塞过多可导致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和多器官衰竭,填塞不足则可导致继续出血。他们认为如确定行PHP方法必须适当充分填塞,且不留置腹腔引流管。

四、肝外伤的介入治疗

肝动脉造影(hepaticangiography,HA)和肝动脉栓塞(hepaticangioembolization,HAE)对于采取非手术治疗的、病情相对稳定,但仍有出血的肝外伤患者是一种较适合的治疗方法。也适用于损伤控制手术填塞压迫术后病情趋向稳定的再次出血的患者,尤其对于手术要求快速完成或不便操作的深部肝实质损伤[2…。Monnin等[z1]将肝动脉栓塞作为严重肝外伤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即使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和术后出血的患者。他们从84例闭合性肝外伤患者中选择14例严重损伤者(Ill~VI)实施肝动脉栓塞治疗,除2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和1例死亡外,余均成功治愈。肝动脉栓塞控制出血成功率超过90%,其再出血的概率很低并且明显减少输血量。Wahl等[221对126例肝外伤进行了回顾分析。在肝损伤程度和等级相同的情况下,早期栓塞组患者的输血量明显低于晚期栓塞组;肝动脉栓塞术后只有26%的患者需要外科干预。因此,将其作为严重肝外伤治疗的补充形式是安全有效的[2“。肝动脉栓塞导致死亡并不常见,但有一定风险和并发症,主要是胆囊缺血坏死、肝实质坏死、肝脓肿和胆汁瘤。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最初是应用于指导外科干预手术的造影技术。近年来ERCP作为非手术治疗的一种方法开始应用于肝外伤胆漏患者,主要适用于生命体征平稳的、肝外伤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后的未完全离断的胆道损伤。Lubezkyd等口43回顾总结了11例肝外伤患者,其中包括钝性和锐性损伤病例。结果除1例因并发症肺脓肿死亡外,其余胆漏患者ERCP术后10d内皆治愈,无肝胆管后遗症。ajaj等[25]对9例肝外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采用单独行乳头肌切开或结合经括约肌支架的方式,除1例需手术治疗外其余均在ERCP下完成治疗。肝外伤患者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均有胆漏发生的可能,再次开腹手术可能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采取括约肌切开和经乳头支架处理闭合性和开放性肝外伤术后的胆漏十分有效,治愈率超过800A[2“。此外,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ERCP还为已经历数次较大创伤患者提供了微创治疗的机会。即使不适合ERCP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诊断技术查找胆漏位置,为后续的再次开腹手术提供指导。

五、快速通道外科(fast-tracksurgery,FTS)理念在肝外伤治疗中的应用

FTS是指为了加快择期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及缩短住院时间而采取的一系列围手术期多学科技术综合运用措施。FTS主要包括快速通道麻醉(fast-trackanesthesia,FTA)、微创技术(minimallyinvasivesurgery,MIS)、最佳镇痛技术及强有力的术后护理(如术后早期进食、运动)口“。严重肝外伤患者往往合并腹部多器官损伤,其并发症(如消化道瘘、感染、心肺功能障碍、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高。有时会出现手术已顺利安全实施,但治疗结果不甚理想,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痛苦,甚至死亡的情况。由此可见,患者术后恢复状况不单纯取决于外科医生实施的手术过程。更重要的在于要对围手术期病理、生理改变所致全身应激反应以及影响导致术后恢复延迟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根据FTS理念和内涵,对于肝外伤患者,在确定行手术治疗的同时还应考虑患者的术后恢复。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

(1)术前的思想准备:腹部损伤患者已经历较大的创伤,在面对再次手术时可出现恐惧、焦虑,心理辅导干预可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手术;

(2)快速通道麻醉是实施手术成功的保障:包括短效麻醉药、小剂量阿片类药物、p受体阻滞剂及区域、硬膜外和神经阻滞麻醉技术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肝外伤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时,出血量大,术前血液制品,如红细胞、冰冻血浆、血小板及冷沉淀等应先于患者的需要提前备足;

(3)微创技术的应用:包括腹腔镜技术、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切口选择、综合无血术野等;

(4)术后镇痛:可应用小剂量阿片类止痛剂或非甾体类药物,重度疼痛患者可采取持续硬膜外镇痛;

(5)引流管的管理:肝外伤手术留置的胃管、尿管长期留置可引起肺部及泌尿系统并发症。引流管不但可引起手术部位感染,并且还限制患者术后早期运动并推迟进食时间。因此,术后拔出指征具备的情况下应尽量早期拔除。

六、肝外伤诊治的现代外科技术

肝脓肿范文篇5

(1)多数病灶位于右肝,单发,直径较大,超过l0CM者可达50%以上,最大者可达30CM。也可呈多发病灶,分布于肝左、右两叶。

(2)其内部回声多样化,可表现为囊性、囊实性、实性回声,因病程发展、病理改变、是否合并感染而不同。

国内学者将肝包虫囊肿回声分为以下6型。

①单发囊肿型:多见,约占70%,为无子囊包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无回声暗区,囊壁较厚,直径可达3~5CM,回声增强,光滑,与肝实质分界清楚,囊肿后方回声增强。典型者囊壁呈双层结构,其间可见极窄无回声间隙,囊内可见“囊沙”所致的点状或簇状强回声沉积物,改变体位后光点漂浮于囊内,呈“落雪征”。也可表现为薄壁囊肿,囊壁无双层结构。动态观察,囊肿逐渐增大。

②多发囊肿型:肝内见多个独立或彼此相连的囊肿,为肝内多发包虫或外生性子襄所致。囊肿大硝、、囊壁、内部回声不尽相同,以右肝多发较多见。

③子囊孙囊型:为含子囊包虫。大的囊肿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小囊,即“囊中囊”征象,具有特征性。子囊、孙囊较多时,可呈蜂窝状、花瓣状、车轮状等多房性改变,亦是包虫囊肿特征性表现。

④内囊分离型:包虫囊肿因自然衰亡、感染或损伤等原因,使内囊壁破坏。表现为内囊壁部分分离,内外两层无回声间隙不均匀增宽,内囊不光滑;或内囊壁完全分离破裂,囊液内可见不规则强回声带漂动。

⑤囊壁钙化型:囊壁增厚呈圆形或弧形三习声,可伴声影,提示钙化。囊内为不均专无回声或低回声,也可见斑点状强回声,兰示包虫多已死亡。

⑥囊肿实变型:包虫衰退或死亡后,内囊退化,囊液被吸收,虫体机化。声像表现类似实性肿块,边界模糊,内部呈杂乱不均的高回声或强回声,有时可见声影。

(3)CDFI显示肝包虫囊肿内部及周边无明显血流信号。

(4)多数肝脏增大,肝脏左、右叶比例失常,局部肝表面驼峰状隆起,病灶附近管道受压显示欠清。

(5)并发症:包虫病的并发症具有危害性,常为突发致病的原因。常见并发症有感染及囊肿破裂。

①继发感染: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增厚,囊腔内回声强弱不均,有时可见内有气体强回声及声影。

②囊肿破裂:引起变态反应并易发生感染。如肝包虫破入腹腔,可见腹腔积液,有时可见移植在腹腔内的包虫囊肿;如包虫囊肿位于肝右叶近膈顶部,可因感染引起穿孔,破入胸腔内,超声显示胸腔内有不均匀强回声团,与肝包虫囊肿相连,横膈连续性中断;若突破心包,则心包腔内可见积液;如破裂后囊液或包虫进入胆道,可致胆道阻塞,超声显示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与肝包虫囊肿相连,胆管及胆囊内可见点状细弱回声漂浮。

2.肝泡棘球蚴病

(1)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无包膜,边界不清,内部呈实性不均匀回声,可见散在点状、斑片状、圆圈状大小不等的钙化强回声,后伴声影。

(2)小病灶内可见粗砂粒样强回声,或大小不一的结节状强回声;巨大病灶内部回声极不均匀,可见大小不一的斑片状或环状高回声及低回声,呈“地图样”改变。

(3)病灶坏死后,出现大片液性暗区,可类似“假囊肿”声像,但其内侧边缘不规则,呈“虫蚀样”改变,囊壁显示不清或无囊壁。

(4)CDFI显示病灶内部及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5)肝脏增大。病灶周边管道可受压移位,胆管可轻度扩张。

(6)并发症

①继发感染:病灶内可见脓液,呈粗细不均回声。

②侵及肝门静脉、肝静脉、肝内胆管:可见管壁增厚,回声增强,管腔显示不清或管腔内可见实性回声,梗阻水平以上胆管不同程度扩张。

③肝门静脉高压声像:脾大、附脐静脉等侧支开放等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超声发现肝脏囊性肿块,表现为“囊中囊”、或壁厚呈双层结构的囊肿、或多房性囊肿,结合临床资料,可断肝包虫囊肿。但对于实变型肝包虫囊肿及肝泡棘球蚴病,超声诊断有一定困难,需合临床资料,特别是皮内变态反应试或血清补体结合试验进行诊断。肝包虫病常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1.肝囊肿单发囊肿型肝包虫囊肿需与肝囊肿鉴别。前者壁厚,或呈双边结构;后者一般壁薄光滑,再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则可明确鉴别诊断。

2.多囊肝多发囊肿型肝包虫囊肿需与多囊肝鉴别。后者肝内呈弥漫分布大小不等无回声区,常伴有多囊肾、多囊脾;而前者囊肝数目相对较少,囊肿间肝实质回声正常。

肝脓肿范文篇6

摘要肝胆管结石在我国是常见病,也是胆道外科领域的治疗难题,发病控制率约为95.3%,传统的手术治疗由于对于肝胆特殊生理特点,给手术治疗带来一定的限制性和盲目性,术后残石率为30%左右,从而导致手术治疗后复发,进行再手术发生率增加,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深入、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手术技术的进步,以及设备条件的改善,新手段、新技术的应用,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及再手术率均有下降。本文就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诊断

1.1临床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病根据病程及病理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可以是多方面的,从早期的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局限于肝内胆管某段肝管内的结石,至后期遍及肝内外胆管系统甚至并发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肝脓肿等的晚期病例,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在病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度不适。但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造成。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胆管炎,包括胆道梗阻三联症:疼痛、寒战发热、黄疸;重症胆管炎的五联症。在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梗阻,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甚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无明显的腹痛和黄疸。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种周期性的间歇发作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以间断右上腹痛伴发热为主要特点。无感染症状时,病人可自觉周身发热,往往无明显黄疸。但部分病人胆道感染使整个胆道系统梗阻时会出现黄疸表现。有些病人只有轻度上腹部不适,早期无典型胆道感染症状,后期,结石遍及肝内外胆道系统时可出现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1.2影像学诊断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除了在临床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外,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的检查发现。其中又分为无创类检查,包括:B超、X线腹部平片和排泄性胆系造影、MRI、CT、等;有创类检查,包括:术中胆道镜、纤维内镜及腹腔镜超声、PTC,术中B超等。由于ERCP检查技术经常导致患者强烈不适及潜在的严重并发症[2],我们把它归于有创类检查。

B超检查: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无射线辐射危害、价格低廉、方便易行,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受肠道气体的干扰,诊断的准确性优于肝外胆管结石。诊断正确率70%~80%,一直以来是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首选方法。肝内胆管结石的超声图象变化较多,一般要求在结石远端的胆管有扩张才能作出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因肝内管道系统的钙化也具有结石样的影像表现。但肝内胆管分支较多,不仔细扫描易漏诊,而且还要与肝内钙化点相鉴别。B超对肝内钙化点与肝内胆管结石鉴别困难在于,如果肝内点状、团状回声,其后若有声影,并不是典型的条索状回声,其后拽有声影,那么单纯依靠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比较困难,应结合其它手段综合判断。同时,有报道术中B超的应用可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率达91%,残石率降至9%[3]。

X线腹部平片和静脉胆道造影检查:既往临床曾经长期应用X线腹部平片和静脉胆道造影检查诊断胆管结石,包括PTC、ERCP、TCG,是用于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经典方法,一般均能作出正确的诊断,PTC和ERCP这2种方法能清楚显示呈“负影”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显示胆树图清晰,对制订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受到外科医生的欢迎。但是PTC和ERCP均为创伤性检查,对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的要求较高,有引发严重并发症的危险,随超声、直接胆管造影、CT和MRI的问世及临床应用,现在X线腹部平片和静脉胆道造影传统检查方法已经基本不用于本病的诊断[4]。

CT诊断:与超声检查比较,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高,对比度好,分辨力高,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含胆红素钙的色素性结石,钙的含量较高,故在CT照片能清楚地显示出来,除能确定结石的部位和数目外,还能显示出肝门的位置、胆管扩张及肝脏肥大、萎缩的变化。CT系统地观察各个层面CT照片,可以了解结石在肝内胆管分布的情况。有助于诊断和判断手术切除病灶的难度。在进行胆管结石检查时,应该应用薄层扫描,以避免遗漏细小结石;应用窄窗技术有利于显示略高密度的结石;除平扫外,还可进行增强扫描,能显示胆管扩张更为清楚,但是有时增强图像反而会掩盖密度稍高的结石,对肝内胆管结构及结石的分布情况实用价值有限,阅片时要注意与平扫图像进行对比观察。文献报道CT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准确率为50%~90%,其准确性的高低与结石的成分有关[5]。

核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MRI具有成像参数多、信息量大、多平面成像等优点。自1991年Wallner等[6]报道之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迅速广泛应用于临床。MRCP是一种操作简便、成像快速、无须应用对比剂即可无创伤显示胰胆管系统的MRI技术,它能从多方位清晰显示胆管树全貌,以及胆管结石的部位、数目、大小和胆管扩张的程度,使MRI诊断胆管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显著提高。据报道,MRCP检查对胆素结石敏感性可达81%~100%,特异性为98%[7]且可显示胆树全图像。有条件者,术前应行MRCP检查。

选择性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肝内胆管结石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清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确定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肝内胆管的狭窄或远端扩张。但完全梗阻者,梗阻以上胆管不能显示,应结合PTC检查。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PTC):PTC穿刺路径有前路、后路、侧路三种,以侧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方便,造影时影像清晰。对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者,PTC有很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尤其是B超引导下PTC,成功率较高。对于未做手术,而欲确定肝内胆管结石者,可考虑选用。

为了正确全面地评估胆管结石的部位、数目、大小、胆管扩张程度,以及有无合并症等情况,应该把超声作为术前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在超声检查的基础上,运用其它几种检查方法,结合病人实际临床情况,对肝胆管结石进行系统的诊断。

2治疗

2.1肝外胆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

适用于肝门部胆管无形显狭窄,未做左右肝管切开。肝内结石易通过切开肝外胆管冲洗、取出。胆管切开取石术可暂时通畅引流、控制胆道感染、改善肝功能,但其术后残石率较高,远期效果不佳。对于患者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大手术。或结石弥散,难以取净者,可通过术中或术后胆道镜取石。据报道,肝内胆管结石术中、后通过胆道镜结石取净率分别为94.4%和85.6%[8]。采用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其术后结石残留率低于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成为一种重要的术中、术后胆道内镜检查治疗方法,具有简易、微创、安全及效果确切的优点,已逐渐成为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中的常规手段。

2.2肝叶(段)部分切除术

肝叶部分切除术被认为是肝胆管结石最有效的治疗措施[9],其适应证为:局限于某区或段的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合并该段胆管狭窄或囊性扩张,结石难以取净,狭窄难以纠正者;局限于某叶或段末梢胆管多发结石无法取净者;合并肝区肝段纤维化、萎缩者;并发肝内胆管癌或可疑癌变者。本研究表明,在肝切除组术后优良率最高,残石发生率最低;当结石位于肝左叶或局限于肝右叶某一肝段,使用肝切除术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与其他两组没有差异;

2.3肝内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

2.3.1腹腔镜肝切除术

肝内胆管结石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有不少报道[10],大多认为具有微创效果,结石清除率与开腹手术无明显差异[11]。由于腹腔镜肝切除术手术风险大,技术难度高,手术器械不全等限制,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尚不能在广大医院普及。肝内胆管结石的腹腔镜切肝治疗仍仅适用于如下方面:肝内胆管结石并病灶纤维化萎缩;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狭窄;结石位于第Ⅱ~Ⅵ段肝表面和肝左外叶等处;不需要胆管整形;患者手术耐受良好,肝功能child分级为A或B级。

2.3.2介入治疗

随着介入器械的进步以及介入操作技术的改进,有学者[12]探讨通过介入技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并能取得较满意效果。经皮经肝胆道镜是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基础上进行瘘道扩张后利用胆道镜结合现代高科技的碎石、取石设备及引流支架对肝内胆管结石进行治疗,该方法简单、有效、安全、易重复进行。主要适用于:年老体弱、不适合或不愿意行传统手术者;有多次手术史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内胆管结石阻塞Ⅱ、Ⅲ级胆管形成胆汁池的患者。但此方法须先经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留置引流管1周后再行窦道探条扩张术,逐步将窦道扩张至F16~22,一般须2~3周后才能行PTCS治疗,较为费时,且可出现并发症如腹腔内出血、胆道出血、胆漏、胆汁性腹膜炎或窦道穿孔等,目前临床尚未推广。

2.4肝胆管结石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本病在祖国医学属于“胁痛”、“腹痛”、“结胸”等病范畴[13]。肝胆管结石的治疗西医以手术方法为主,创伤大,残石率高,而且结石容易复发。尽管随着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很多手术方式的出现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的完善,但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尤其是远期结石复发率为5.6%~13.9%[14]。术后联用中药口服,通过溶石、排石、抑制结石形成等作用,可使残余结石顺利排出并有效预防结石复发。李运元[15]用口服中药(基本方药:柴胡12g,黄芩12g,郁金15g,延胡索9g,大黄6g,桃仁12g,莪术15g,威灵仙15g)治疗肝胆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86例,术后随访80例:结石全部排出,无任何症状50例(占62.5%),使很多患者免除再次手术之苦。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显示,中医中药对防治肝胆管结石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也应该看到,只用中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局限性。

3讨论

准确的诊断肝胆管结石的类型及临床分型,对下一步的治疗非常重要。随着医学的进展,对肝内胆管结石病因,病理的再认识及长期对各类手术治疗后患者转归及遗留问题均有许多相应措施产生,值得借鉴。肝胆管结石外科手术治疗原则应遵循“清除结石,解除狭窄,切除病肝,矫治畸形,通畅引流”20字方针[16]。解除胆管狭窄是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核心[17]。由于肝胆管结石个体化、多样性,目前大多数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仍以开腹手术治疗为主,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基本方法有肝部分切除术,肝胆管切开取石术,术中或术后胆道镜取石术等。微创治疗的比例仍有待提高,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人体技术的开发,特别是机器人手术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联合腹腔镜与内镜技术形成多路径综合治疗肝胆管结石,将会极大扩展微创外科在肝胆管结石中的适应证,同时还将实现远程摇控微创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目标,促进不同医疗单位间的资源共享。总之,医学在不断发展,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树立循证医学的理念,客观地观察和评价远期临床疗效,不断改进治疗手段和方法,肝胆管结石的诊断治疗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宋晓雪,谢炜,孙安仁,等.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6):1732-1734

肝脓肿范文篇7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男26例,女3例,年龄13-55岁,平均38.8岁,其中车祸伤17例,坠落伤3例,挤压伤2例,刀刺伤6例,其他1例。开放性损伤16例,闭合性损伤13例,对本组29例外伤性肝破裂的患者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综合治疗和高效护理,治愈28例,死亡1例。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体位:给病人取平卧位,可将头及下肢抬高15度,增加回心血量,以利于呼吸,或根据受伤部位选择合适的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血块,呕吐物等,畅通呼吸给予氧气吸入。

2.1.2病情观察:建立2-3条静脉通道,配血,使用留置针,一通道输药或遵医嘱给予平衡液,另一通道输血抗休克补充血容量。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全身局部情况的变化,动态监测脉搏、呼吸、血压、CVP和血氧饱和度及尿量等并记录。

2.1.3术前准备:根据病情手术和麻醉的方式迅速做好相关的术前准备,如抗休克同时做好皮试,备皮和备血及置入尿管等。

2.1.4心理护理:肝破裂的病人多在意外情况发生,而且并有内出血,患者多有紧张焦虑的情绪,应给予心理支持,安慰患者,以减轻和消除患者的恐慌情绪。

2.2术后护理

2.2.1基本护理:术后嘱病人取平卧位6小时,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和腹腔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鼓励病人定时咳嗽,防止肺部感染和隔下脓肿。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每15-30分钟观察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合度和尿量1次,病情稳定后1小时1次,并做好护理记录和记录24小时出入量。若体温过高,则及时查找原因,应考虑膈下或修补残腔内是否有感染情况。若术后血压进行性降低,应注意有无继续出血的可能,并及时告知医生配合处理。术后告知病人暂禁食水,待肠蠕动恢复后,可拔除胃管,慢慢给予流食和半流食至正常饮食。2.2.2基础护理:患者术后视病情卧床休息5~15天,可适当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免过早离床活动,防止诱发活动性出血,一般可采取半坐卧位,以利于呼吸和胸膜腔引流,减少毒性物质的吸收,防止隔下脓肿。注意皮肤及口腔护理,保持皮肤干燥,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以防肺部感染和压疮发生。

2.2.3再出血的观察护理:再出血是肝破裂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是术后早期观察及护理的重点,密切注意伤口渗出情况,有无腹痛、腹胀、并注意患者有无头晕、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和面色苍白等失血症状。腹腔引流液呈鲜红色,引流量增多,超过500mL/d或2h引流量200mL以上,提示腹腔内有活动性②,应立即通知医生尽快配合医生做好处理,另外还需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排血便等消化道症状。

2.2.4引流管的护理:肝破裂经手术清创止血后,应观察创面有无渗血和胆汁漏出,因为手术引流不仅可观察止血效果,还可减少腹腔感染及胆汁性腹膜炎,因此需特别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定时更换无菌引流袋,指导患者不要将引流袋抬高超过伤口平面,防止逆行感染。

2.2.5胆瘘的护理: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表现,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并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位,禁食,按医嘱使用抗感染和抑制胆汁的药物。

2.2.6感染的护理: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加强支持治疗。

2.2.7术后疼痛的护理:持续而剧烈的疼痛会使患者焦虑、失眠,根据病情及时给予止痛,镇痛泵的护理,按医嘱给予哌替啶、强痛定等止痛药物,并给患者创造安静和舒适的环境,以保证患者充分休息。

肝脓肿范文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217例,男101例,女116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3岁,平均(32±12.72)岁,患者均有多种病因或意外创伤突发性剧烈腹痛,部分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胸部疼痛等症状。其中外伤性胸膜腔积血6例;肝裂伤6例;脾裂伤9例;肾裂伤8例;可疑胰腺损伤1例;胆结石嵌顿颈部并发急性胆囊炎7例;胆总管结石梗阻4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发胆囊穿孔1例;急性胰腺炎8例,可疑急性胰腺炎2例;急性阑尾炎8例,可疑急性阑尾炎3例;肠梗阻13例;胃十二指肠穿孔4例,可疑胃十二指肠穿孔1例;腹股沟嵌顿疝9例,可疑腹股沟嵌顿疝2例;睾丸扭转2例,可疑睾丸扭转1例;输尿管结石23例,尿道膜部结石2例,异位妊娠20例。黄体破裂出血4例,卵巢囊肿蒂扭转8例,先兆流产31例,盆腔炎性包块15例。外伤性肠破裂误诊1例,漏诊1例;急性阑尾炎误诊4例;胃十二指肠穿孔误诊2例;自发性肠穿孔漏诊1例;异位妊娠误诊3例;黄体破裂出血误诊1例,漏诊1例;盆腔炎性包块误诊3例。全部病例中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36例,其余81例分别由临床、临床穿刺、CT、X线或检验证实。

1.2方法使用LOGIQ400、LOGIQ5、迈瑞MA77-0786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7.5MHz,本组病例不能要求空腹准备,盆腔检查要求憋尿或采用生理盐水注入膀胱充盈,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常规行全腹部多切面探查,胸膜腔探查时患者采取坐位。1.3判断符合和基本符合的标准符合指超声诊断与临床诊断一致,基本符合指超声仅见腹腔积血或积液或者仅见游离气体或者仅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显示病灶区血供减少。1.4统计学方法x2检验。

2结果

2.1超声检查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见表1。超声诊断符合率占86.63%,基本符合率占4.61%,误诊率占7.37%,漏诊率占1.37%。

2.2性别与病因分布217例患者不同性别病因分布见表2,两组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即男性外伤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急性病明显高于男性。

3讨论

急危重病常可危及生命,及时正确的诊断可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自从超声作为急诊患者的检查手段以来,为急诊患者赢得了及时确诊和有效救治的时间,使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本组肝脾胰肾裂伤24例,其中脾脏裂伤最多占9例,与文献报道一致[1]。超声显像表现[2-3]为:(1)肝裂伤见肝包膜中断,肝实质回声不均,在损伤部位的肝叶内可见局限异常回声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内部为增强回声,分布不均,伸入至肝包膜下,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2)脾脏裂伤见脾切面形态失常,脾包膜中断不齐、边缘不整,脾实质回声不均,大小不等,内部为低回声伴无回声小区,周边不清晰,似与包膜中断处相连,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3)肾裂伤见肾脏弥漫局限性肿大,肾包膜局部向外膨出或连续性受损,其内无回声或回声差,肾实质显示边界不规则的低回声区或内部结构不完整,其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暗区,肾窦或肾盂因出血的凝血块而扩大、外形不规则或低回声紊乱。

肾包膜与肾皮质分界不清。血块阻塞肾盂出口处或阻塞输尿管引起肾盂大量积血,表现为无回声中浮动着点状回声或低回声团块。肾蒂损伤除上述超声图像外,还呈现混合杂乱的团块,模糊不清。其中1例脾实质无回声内CDFI显示与脉搏一致的喷射状花色血流,手术证实为脾脏实质内动脉破裂。24例均进行CT检查为阳性。对实质性脏器破裂超声显像与CT检查虽有同等的诊断价值,但在经济上及观察脏器的血流时,超声显像加上CDFI较CT更具有优势。手术证实为外伤性肠破裂2例,1例误诊为胃损伤,另1例漏诊。本组超声确诊胆结石嵌顿颈部并发急性胆囊炎7例,其声像图表现胆囊明显增大,胆囊壁明显增厚,于胆囊颈部可见强回声光团伴声影。胆总管结石声像图表现肝内外胆管扩张,在扩张的胆总管内可见强回声团后伴声影。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发胆囊穿孔声像图表现增厚之胆囊壁连续性中断,并在该处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团,边界不清,周围可有不规则液性暗区。急性胰腺炎声像图表现[3]:急性胰腺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病理变化具有一定的声像特征,重症坏死性胰腺炎则表现为胰腺肿大,形态极不规则,呈不规则低至混合性回声区,由于胰腺脂肪组织坏死和胰周炎性渗出,超声可见胰周积液等。轻症急性胰腺炎因间质水肿、充血及炎症细胞浸润使胰腺肿大,超声常表现为胰腺体积增大,回声减低,边缘毛糙,轮廓稍模糊,但在探查中应考虑年龄因素;老年病人胰腺大小可在正常值范围内,甚至显示不清;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明显增高。

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特点[4]———(1)不同类型阑尾炎声像图特点如下: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肿大,直径>9mm,长轴呈腊肠样,根部与盲肠相续,末端见盲端,短轴呈双环状。阑尾管壁层次较清晰,从外到内呈高回声、低回声、高回声。腔内有积液,部分伴粪石。②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粗大,肿胀明显,形态仍可辨认,阑尾壁明显增厚,腔扩大,积液增多,并可见有少量斑片状的高强回声(此为腔内积脓的回声)。横切面呈强弱相间的环形回声或靶环征。③坏疽性阑尾炎。阑尾明显肿大,管壁层次不清,腔内积液积脓增多,阑尾张力增高,周围可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④急性阑尾炎合并周围脓肿。阑尾无法辨认,右下腹可见类圆形团状回声,内部呈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呼吸时活动度消失,阑尾腔内可能有粪石或气体强回声伴声影,周围被肠管及大网膜包绕形成脓肿。⑤阑尾穿孔。声像图似化脓性阑尾炎,但阑尾浆膜层可见有连续性中断,腔内液性暗区由此通过,且穿孔部位多在近根部和尖部。(2)阑尾位置变化较大,常见位置为盲肠内侧回肠前位、后位、盆腔位、盲肠外侧位,盲肠外侧位显示较困难。笔者曾遇1例阑尾位于右肋下肝肾间隙患者,就是这种情况。(3)急性阑尾炎可合并周围淋巴结肿大及周围肠腔积液。(4)CDFI:肿大的阑尾根部及周围可见彩色血流信号,阑尾壁也可有点状血流信号,脓肿周围也可见血流信号。肠梗阻声像图表现:肠梗阻中,小儿肠套叠占首位。主要声像图表现:腹部混合性包块,呈现“同心圆征”及“套筒征”,肠壁厚度及少量肠内容物流动可以显示,部分能分辨出鞘部、套入部和头部,可与腹腔实性肿瘤区别;还有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表现为上腹部可见大量的气体反射,肠腔明显扩张,内径约3.0-4.0cm,其内可见点状强回声往返运动,肠纤毛水肿,部分食物返流,肠蠕动明显减弱,X线透视可见气液平面。由于空腔脏器穿孔超声不易直接看到损伤图像[2],虽然在膈下肝或脾眼间隙见游离气体,但需仔细超声探查才能提高检出率。对于肠破裂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X线检查较超声更易发现腹腔内游离气体,易确诊,弥补超声的不足;而超声显像可发现腹腔内少量积液,在膈下肝或脾眼间隙见游离气体。腹股沟嵌顿疝声像图多表现为阴囊内肿块,疝囊内容物以肠袢最为常见,超声可显示增厚的肠壁、网膜及肠腔内无回声区(积液)以及蠕动明显减少或消失。CDFI:疝内容物血流信号较少。本组经手术证实为急性阑尾炎15例中4例误诊为消化道穿孔;胃十二指肠穿孔7例中有2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自发性肠穿孔1例被漏诊。输尿管和尿道内结石超声分别可见强回声团。

超声可行输尿管碎石监测和指导尿道小切口取石治疗。我们认为对胆道及泌尿道结石无需行X线造影,声像图表现强声团伴后方声影,较X线更具有优势,超声特异性强,快捷方便,在诊断上更具有价值。外伤性胸膜腔积血6例,超声检查极易发现胸膜腔内少量积血,声像图表现为“月牙形”无回声区(坐位背部探查),X线检查有肋骨骨折,但未发现胸膜腔内少量积血,故超声可弥补X线不足。109例女性急诊中异位妊娠23例,黄体破裂出血6例,卵巢囊肿蒂扭转8例,先兆流产31例,盆腔炎性包块20例。异位妊娠声像图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宫腔内无胚囊,常在子宫的一侧或附件区找到低回声或强回声或混合性团块。CDFI:团块区无血流信号,其声像图因发病时间、血块多少和发生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无典型图像,实性回声多为血块凝结,周围液性为积血,随着出血量的增加可延伸至盆腹腔,其中1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破裂二维超声可见细小光点流动的活动性出血。异位妊娠的声像图表现特征性强,由于病变周围有积血,可显示周围组织,结合患者多有明确停经史及不规则阴道流血。卵巢囊肿蒂扭转声像图均表现为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数囊壁较厚,内部分布可均匀或不均匀,盆腔少量积液,探头压痛阳性。CDFI:肿块区血流信号较少或消失。先兆流产声像图表现:宫内妊娠囊内见胚胎或胎儿,大小符合孕周,有胎心博动,胚囊与子宫壁之间见云雾状暗区,为绒毛膜从宫壁剥离、局部积血。盆腔炎性包块在超声图像上多表现为附件区的混合性包块,以低回声为多,内有不规则的液性暗区,包块边界欠清晰,部分患者子宫直肠陷凹内有少至中量积液,多为炎性渗出。也有表现为输卵管、卵巢脓肿时附件区可显示包块,包块形态不规则,壁厚,内为液性暗区及散在点状回声及纤维样分带等[5]。盆腔炎性包块与陈旧性宫外孕鉴别诊断:二者声像图表现相似,后者声像图上显示子宫较正常明显增大或稍大,宫内膜回声增强呈蜕膜样改变[6]。

肝脓肿范文篇9

1资料和方法

病人32例,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者29岁,最大者72岁,平均41.2岁。病史最长者1年,最短者10d。临床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其中4例以上腹包块为主要表现。32例中10例AFP<20μg/L,22例AFP>400μg/L。

32例中经综合临床表现、多种检查(DSA、US、CT、MR和化验检查)和/或手术病理检查符合肝癌诊断标准的原发性肝细胞癌(PHC)29例,胆管细胞癌2例。其中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为高分化腺癌,5例为中分化腺癌;1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1例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为肝组织坏死出血及纤维包裹。

全部32例均采用AlokaD-620型超声仪进行探查,探头频率为3.5MHz。

2结果

32例中血管造影显示病灶仅位于左叶者28例,左右叶均有病灶者4例,右叶病灶均为多血管型,左叶为少血管型改变。经造影确诊为肝癌者16例,误诊4例,发现病变却不能定性者12例。

超声检查显示病灶仅位于左叶者18例,左右叶均有病灶者6例,1例仅显示右叶病灶,左叶病灶未能显示,4例见病灶位于肝左叶外,3例未显示有明确的占位病变,其中1例仅显示左叶增大,1例伴有血吸虫性肝硬化,表现为弥漫性网状强回声图象及左叶增大,另1例表现为肝内回声不均匀及左叶增大。32例中伴有癌栓形成5例。病灶内部回声改变以回声减低为主者7例;以回声增强为主者5例;等回声型12例;混合回声型5例;伴有声晕者5例。

3讨论

少血管型肝癌文献报道较少,李彦豪等[1]报道150例HCC中约占8。其在血管造影中主要表现为肿瘤供血血管增粗,肿瘤血管呈弧形移位,牵张拉直,动脉侵蚀较少或无明显新生血管;少数于血管周边部出现少量新生血管,部分有门脉分支提早显影。肝实质显示肿瘤不染色或周边部少量染色[2]。由于少血管型肝癌缺乏肿瘤血管的特征性改变,常易漏诊及误诊。本组所有病例血管造影主要表现为少血管型,缺乏典型的肿瘤血管特征改变,故确诊率仅为50,漏诊及误诊率高达12.5,另37.5的病例造影当时无法确定病变的性质。

超声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约为90左右,其声像图改变主要分为五型,即(1)回声减低型;(2)回声增强型;(3)等回声型;(4)弥漫型;(5)混合型。以回声增高型所占比例最高59.2,弥漫型次之占14.8,回声减低型占13.1,混合型占10.7,等回声型占2.2[3]。一般认为早期肝癌低回声型占多数,而中晚期肝癌回声增强型占多数,这种变化的病理学基础与肿瘤间质的多少有关,回声减低型的肿瘤仅含有癌细胞,而回声增强型的肿瘤则为复杂混合性改变,包括有出血、纤维组织和坏死组织[4]。有作者[5]发现这种少血管型肝癌可能是些分化较好的肿瘤或是肿瘤细胞脂肪变。本组32例中,B超发现28例病灶位于肝左叶,其中6例肝右叶同时有肿瘤病灶。癌肿的实质回声以等回声及回声减低型为多,占65.5,无1例是早期肝癌,但经病理证实者均为中等分化程度以上。由于多数病例未行病理学检查,造成等回声型及回声减低型为多的原因是否与学者们的观点一致,很难确定。但是,结合血管造影的特点考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与肿瘤的组织结构有关外,可能与肿瘤组织肝动脉供血较少也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血管造影发现肝右叶的子病灶为多血管型,超声见这些子病灶均为强回声型,更从侧面说明肝动脉供血的多少与肿瘤的超声回声间有关。

回声减低型肝癌容易误诊为肝脓肿,而等回声型病灶常易漏诊。本组32例中超声确诊23例,仅占71.9,比文献报道[6]的确诊率要低,但比血管造影的确诊率要高。4例超声未能明确病变是否来自肝内;3例未发现肝内有明确占位病灶,但均有肝左叶增大;1例肝癌误诊为肝脓肿;1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肝组织出血坏死纤维包裹误诊为肝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病变多位于肝左叶,而左叶病灶易受胃肠气体干扰而显示不佳,左叶病变向肝外生长者不易与肝脏周围脏器病变区别有关;与肿瘤内部回声以等回声及低回声为多这种特殊性有一定关系。与血管造影相比,超声对这种少血管型肝癌的诊断率要高,并且对肝右叶的转移子灶及门脉癌栓的检出率亦较高。两者在临床上结合运用,诊断率有明显的提高,本组资料显示两者同时误诊仅2例。

从本组资料分析,我们认为少血管型肝癌在超声显像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1)病灶位于肝左叶较多;(2)超声声像图以等回声及回声减低型为多;(3)肝左叶病灶部分呈外生型;(4)检出率较多血管型者低,误诊率及漏诊率较高。为了提高超声对此类型肝癌的诊断率,对肝左叶增大者需仔细,多切面观察,辨清有无低回声或等回声病灶,尤其是界线不清者;声晕和癌栓的检出有助于肿瘤病灶的发现;对与肝左叶关系密切的病变可采用变换体位,饮水等多种方法加以观察以明确病变位置;对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均不能确诊者,可采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病理学检查帮助确诊,本组有1例是经此法而确诊。结合临床症状及化验检查是提高少血管型肝癌的检出率必不可少的。此类型肝癌多位于肝左叶,而肝左叶病变的手术切除率高,提高术前的诊断率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李彦豪,何晓峰,陈卫国等.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动脉造影分型.影象诊断与介入放射学,1993,2(1):8

2何晓峰,李彦豪,周克等,肝左叶占位病变血管造影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1,25(3):206

3周永昌,郭万年.超声医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622~623

4SheuJC,SungJL,ChenDSetal.Ultrasonographyofsmallhepatictumorsusinghigh-resolutionlinear-arrayreal-timeitruments.Radio-logy,1984,150:797

肝脓肿范文篇10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74例,其中男51例,女23例,年龄在12~68岁,发病到住院时间为1~12h,平均时间6h。通过血常规检查结果: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临床诊断均为急性阑尾炎。

1.2手术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如腹腔内已有脓液,可清除脓液后关闭腹膜,切口置乳胶片作引流;阑尾周围脓肿,如无局限趋势,行切开引流,视术中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可切除阑尾。

近年来开展了腹腔镜治疗,该方法对病人具有术后切口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低等优势,对于术前诊断不确定者,选择腹腔镜更为合适。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病情观察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及精神状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出现寒战、高热、黄疸,可能为门静脉炎,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剧痛多提示阑尾腔压力高,如腹痛突然减轻,并有明显腹膜刺激征,提示阑尾穿孔,应尽快手术治疗。

2.1.2对症处理禁食、输液,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诊断未明确之前禁用吗啡类镇痛剂,以免掩盖病情;禁服泻药及灌肠,以免肠蠕动加快,肠内压升高,导致阑尾穿孔或炎症扩散。

2.1.3做好术前准备协助病人完善相关检查;了解病人最后一次进食的时间和食物的种类并通知医生,嘱病人禁食、禁水;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排空膀胱等。

2.1.4心理护理做好解释安慰工作,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焦虑;向病人和家属介绍急性阑尾炎的相关知识,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担忧,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术后护理

2.2.1体位病人回病房后,根据患者的麻醉方法采用适当卧位休息。

神志清楚,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有助于炎性液体流至盆腔,便于引流和防止膈下感染。

2.2.2饮食肛门排气后可进流食,并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一般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肠蠕动恢复快,进食较早。术前麻痹性肠梗阻患者进食较晚。

2.2.3早期活动鼓励病人早下床活动。可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增进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开腹阑尾切除术术后24h可起床活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如无下床活动禁忌,下床活动时间可提前。

2.2.4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如引流量突然减少,应注意引流管是否堵塞。引流管多在术后48~72h酌情拔除。

2.2.5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切口感染系阑尾炎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阑尾坏疽、穿孔及弥漫性腹膜炎尤易发生,常表现为术后3天后体温逐步升高或仍有明显伤口疼痛。应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如切口周围皮肤红肿、触痛,应怀疑伤口感染,需及时报告医生,配合穿刺抽脓或拆除缝线、引流脓液,定期换药。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近年来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大大降低了切口感染率。

(2)肠粘连为常见并发症,重者可引起粘连性肠梗阻。早期手术,早下床活动及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可预防或减轻此并发症。

(3)腹腔脓肿由于腹腔残余感染、引流不充分或阑尾残端处理不当所致。表现为体温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又上升,有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可伴腹泻及里急后重感。术后采取半卧位,可使脓液流入盆腔,减少中毒反应。脓肿形成后可在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未见好转都应及时切开引流。

3讨论

阑尾为一细长管状器官,远端为盲端,近端开口于盲肠,长度以5~7cm,外径0.5~1.0cm,位于回盲肠袢2~3cm处。阑尾系膜由两层腹膜组成,是腹腔后壁的腹膜向前反折,并包绕阑尾的一个三角形皱襞,内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一般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阑尾的位置变异比较常见,其中以回肠前位、盲肠后位、盲肠内位三种位置较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