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6:14:10

腹痛范文篇1

腹痛是胃脘以下、耻骨以上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病证。《内经》对腹痛病证的论述,其内容分述于各篇之中,大体已构成对该病证认识的一个雏形,但其内容较为零散。笔者试从病变脏腑、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几个方面予以归纳分析,以期对该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有所裨益。

1与腹痛相关的病证

在《内经》,腹痛并没有作为单独的病证而列出,而是一个症状,见于多种相关病证中。

1.1疝瘕《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了疝瘕的症状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情继续发展,就会出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的危象[1]。

1.2疝《素问·长刺节论》指出了疝的症状及治法。“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1]。

1.3伏梁《素问·腹中论》指出伏梁的病因及症状特征。“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1]。

1.4胞痹《素问·痹论》指出了胞痹所出现的腹痛。“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1]。

1.5脾疟《素问·刺疟》指出了脾疟所出现的腹痛。“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1]。

2病变脏腑

腹痛的发生,与多个脏腑相关,其中与肝、脾、肾,以及胃、大小肠、膀胱的关系最为密切。

《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了脏腑病变所导致的腹痛。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1]。

《素问·刺热篇》指出了肝热病所出现的腹痛特征。“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1]。

《素问·厥论》中,论述了发生于厥阴、太阴的厥证腹痛特征。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1]。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了大肠、小肠、膀胱病变所致的腹痛。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问候,取巨虚上廉”。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2]。

《灵枢·胀论》中,论述了肝、大肠、小肠胀所致的腹痛。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

“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2]。

《灵枢·师传》中,论述了胃热腹痛。

“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3病因病机

寒邪入侵,滞留经脉,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此外,风、热、湿、燥,以及气逆、虫积、食积、瘀血、气血不足等原因,均可导致疼痛。《内经》中提示了“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理论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如《素问·举痛论》指出了寒邪阻滞经脉,导致经脉不通则痛:“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1]。又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指出气血及阴精亏虚而导致的失荣作痛:“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2]。

3.1寒《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1]。

3.2风《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酸,善怒,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1]。

3.3湿《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1]。

3.4火《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1]。

3.5热《素问·举痛论》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1]。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颊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1]。

3.6燥《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1]。

3.7虫积《灵枢·厥病》曰:“心肠痛,懊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蛔也”[2]。

3.8瘀血《素问·举痛论》曰:“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1]。

3.9食积《灵枢·百病始生》曰:“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2]。

4辨证诊断

4.1辨寒热痛得寒则重,得热则止为寒痛;得热则重为热痛。《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1]。

4.2辨虚实痛之拒按为实痛;按之痛缓为虚痛、寒痛;按之无益则病位较深。《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1]。

4.3腹痛的脉象特点《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曰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1]。

4.4腹痛的色诊《灵枢·五色》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圆直为茎痛”[2]。

5治疗特色

《内经》中对腹痛的治疗,多采用针灸和按摩的方法,指出了以热治寒,以及按摩除寒的治疗方法。《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1]。

《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1]。

《素问·骨空论》曰:“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1]。

《灵枢·经脉》曰:“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腹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1]。

《灵枢·四时气》曰:“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2]。

《灵枢·五邪》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2]。

《灵枢·热病》曰:“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以第四针,针嗌里”[2]。

《灵枢·厥病》曰:“心腹痛,懊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2]。

《灵枢·杂病》曰:“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2]。

《灵枢·卫气》曰:“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2]。

【参考文献】

腹痛范文篇2

疼痛原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属于主观性感觉。”现又增加了“无交流能力却不能否定一个个体有疼痛体验和需要适当缓解疼痛的可能性。”而腹痛是儿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诱发腹痛的病因比较复杂,由于小儿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各种调节功能也不稳定,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差,应激能力低,对疾病易感性强,对其痛苦或疾病的程度常不能用语言表达,啼哭和躁动常掩盖病情,护理儿科疾病的微小变化或治疗反应都应高度警觉,仔细观察和正确判断,以便能正确处理,防止病情恶化或逆转,给治疗造成措手不及。因此,护理人员要认识到小儿腹痛的复杂性,重视小儿腹痛的评估和处理。

1腹痛的病因评估

1.1肠痉挛:疼痛多位于脐周围,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的持续时间以数分钟到十分钟。症状有轻有重,孩子一般状况都比较好,多数可自行缓解,勿需特殊治疗。若哭闹得厉害,适当给点镇静剂或用热毛巾敷腹部可缓解。

1.2便秘:小儿便秘不仅能够引起腹痛,而且常可伴有发热、呕吐、不愿进食等。幼儿发生便秘的原因除消化系统的组织、器官疾病所致外,还可因大肠运动失常而致,这种便秘医学上称为“慢性功能性便秘”。其腹痛是由于气体及结肠扩张所致。此种腹痛的程度随年龄而异。哺乳期的幼儿喂奶时气体不易通过痉挛的肠管,使小肠扩张而发生腹痛,孩子常常是哭闹不止,而母亲又常认为是饥饿,再次喂乳,其结果是气体更加增多,幼儿也就更加哭闹。这不是什么大病,而是由于喂奶姿势不当造成的,在此种情况下,大便的性状也多有改变,可出现水样大便、硬便或两者交替出现。哺乳期的幼儿若出现这种情况,不要滥用药物,只要注意一下喂奶的体位,保持直立,喂奶的时间也别太长,喂后用手轻轻拍拍孩子的背部,促使气体排出或减少吞气,慢慢也就可以缓解了。倘若孩子哭闹不止,烦躁、睡觉不宁,要暂停喂奶,可行温水浴,天凉时注意保温,严重时可用甘油栓或肥皂条轻放入肛门,促使大便,气体排出。较大的孩子若出现此种情况,大便性状有改变,硬便、稀便交替出现,稀便中偶有少量粘液但无脓血,这种情况多属于功能性,用药治疗常效果不佳,限制进食也无必要。若不了解这个道理,盲目限制进食,致使孩子体质瘦弱,抵抗力低下,还可感染其它疾病。遇到这种情况给予适量的镇静剂,解痉药,大便缓下药,再加用腹部热敷,常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1.3肠道寄生虫性腹痛:少儿比较多见由于蛔虫体对小肠的刺激或虫体分泌的毒素激惹肠管而使肠管发生剧烈的蠕动而引起的小儿腹痛。若蛔虫寄生在肠道过多时,在腹部可触及绳索状物。防治的方法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教育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瓜果、蔬菜不经洗净不得进食。在少儿时期最好定期服用驱虫剂。

1.4精神性腹痛:也叫神经官能性腹痛,这种腹痛由于表现程度不同,性质变化不定,常见少儿,临床上与器官性腹痛不易鉴别,有时被误诊为“急腹症。”这种腹痛常因患儿情绪波动而引起,除腹痛外,常伴有精神紧张、头痛、头晕等。见于有神经质的少儿,不需用药物治疗,适当的给予暗示疗法,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1.5变态反应性腹痛:多由于食物引起,腹痛发作时间常与进食有关。常常与哮喘、荨麻疹、皮疹、嗜伊红血球增多症等变态反应同时存在。另外,有的孩子对牛奶过敏或耐受力差而发生腹痛。常伴有腹泻,腹胀。腹痛的发作时间常见于喂奶后数小时或一个月以后,发生这种现象,可能由于小肠粘膜缺乏乳糖酶,使乳糖不能分解、吸收。或由于牛奶蛋白引起肠粘膜损伤所致。关于小肠粘膜损伤的原因,近年来有人认为可能与机体免疫的暂时缺陷有关。只要停服牛奶及致过敏的食物即可好转。

1.6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小儿腹痛就更为复杂了。如小儿阑尾炎、小儿肠套叠、胃肠道溃疡、胆道、胰腺等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膜疾患、肝、脾疾病,小儿血液病,心肌病引起的肠系膜栓塞等均可引起腹痛,在临床护理观察中要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地观察患儿的一举一动,加强医护患三者的联系,把握有利时机为患儿解除痛苦。

2症状体征评估

2.1疼痛部位:器质性疾病常见特定的固定部位,一般在脐周以外,但亦并非固定不变,例如急性阑尾炎早期是上腹痛,以后固定于右下腹。非器质性疾病的腹痛往往在脐周或含糊不清。

2.2严重程度:腹痛可轻可重,轻者诉说疼痛,较重者有痛苦表情,辗转不安或哭闹,严重者翻滚,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痛苦不堪。肠道蛔虫、过敏性紫癜、尿路结石、急性阑尾炎、胰腺炎等,常引起剧烈腹痛。儿科疼痛程度评估,采用脸谱法评估,从0级到5级,不同面部表情的娃娃脸,适合小儿阶段不能清楚用语言表达的特点判断疼痛程度。

2.3疼痛性质,分为持续性钝痛、阵发性绞痛和持续性疼痛伴有阵发性加重。

2.4伴随症状,这是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

2.4.1呕吐:注意呕吐的量、频度、发生时间。肠梗阻时常频繁呕吐,呕吐量较多,发生时间与梗阻部位高低有关。内科疾病引起的呕吐常发生在疾病早期。

2.4.2大便次数、性状和排气情况:腹泻引起腹痛,大便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肠套叠时呈果酱样大便,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常见带有脱落组织的血便,溃疡病出血为柏油样便。腹痛后无排便、排气,伴频繁呕吐则很可能是肠梗阻。

2.4.3黄疸:腹痛过程中出现黄疸则以肝胆系统疾病的可能性大。

2.4.4其他:注意是否伴有咳嗽、发热、尿路刺激症状,关节痛和皮疹等。

3减轻患儿腹痛的方法对非器质性疾病的腹痛患儿可采用非药物方法来减轻患儿痛苦。

3.1认知—行为方法:用简明易懂的语言与患儿交流有关疾病的信息,对年长儿童可采取想象转移注意力、放松、呼吸技巧、积极性强化等方法。

3.2物理方法:温度调节(包括冷敷和热敷)、按摩、改变体位等。

3.3情感支持:陪伴、安慰、抚摩。

3.4协助进行日常活动,创造舒适环境。

以上方法,护士最常用的是向患儿提供相应疾病知识,同室病儿病例介绍,给其提供一个榜样的作用,安慰鼓励患儿,采取积极性强化,可表扬患儿和给予物质奖励,创造舒适的环境,转移注意力和改变体位。综上所述,作为儿科护士,应加强疼痛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吸收国内外疼痛处理方面的最新知识。要善于观察、分析、判断小儿腹痛的病因,症状体症,作为一个持续的评估过程,及时反馈信息,采取有效的镇痛措施,对非器质性疾病的腹痛,护士可采取一些有效的非药物方法来减轻患儿腹痛,消除患儿痛苦。

【参考文献】

[1]徐东娟,王克芳.新生儿疼痛的评估工具[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90-792.

腹痛范文篇3

关键词:;外科急性腹痛观察护理

;;;外科急性腹痛(也称急腹症)是外科常见临床症状之1,可发生于腹部损伤及多种腹部疾病如阑尾炎、肠梗阻、胆道疾患、胰腺炎等。护理人员对病情的严密观察,能为医生提供早期疾病演变的信息,使其得到及时抢救与治疗;耐心细致的周密护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使病人早日康复。现笔者结合临床护理实践,浅谈如下体会。

;;;外科急性腹痛的观察要点

;;;生命体征的观察: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血压下降,脉搏快弱,脉压缩小,呼吸急促或腹式呼吸减弱等均是腹部病变加重的表现,其中血压、脉搏的变化是极为重要而又简便易行的观察项目,特别是对于腹部闭合性损伤疑有实质脏器破裂者,可以反映病人失血程度及血容量变化。1般来讲,休克早期血压下降之前常出现脉搏细而速,休克晚期因心搏无力,故脉搏弱而慢。但对于1些失血量较少的病人,机体有1定的代偿能力,故血压、脉率并不1定能及时反映机体失血情况,而只能作为参考指标,决不能因为血压、脉率的所谓正常而掉以轻心。对于体温的观察,外科急腹症常无明显高热,反复发作的寒战、高热是菌血症的特征,在阑尾炎时伴有此征常提示有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在胆道系统疾患中,寒战、高热加上黄疸和低血压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表现。

;;;1般情况的观察:包括面色、体位、姿势、神志、皮肤血运温度及有无出血点、瘀斑、尿量等。精神状态的改变是休克早期出现的症状,它能反映大脑血供情况,结合对血压、脉搏及皮肤血运温度的观察,可判断病情进展情况。尿量是反映肾脏血液灌流情况的指标,并可由此推测生命器官血液灌流情况。失血时可因机体应激反应或感染性休克时毛细血管扩张所致肾血流量减少,早期即出现尿量减少,故患者入院后在记录尿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尿色,如为血尿,则可能为泌尿系统疾病。此外,还要注意皮肤情况,如有黄疸,则提示有胆道梗阻的可能,黄疸越深,说明梗阻越重。如果是过敏性紫瘢,在出现腹痛时,可同时出现皮肤瘀血及紫癜,仔细观察有助于鉴别诊断。

;;;腹痛及伴随症状的观察: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早期病人述说疼痛处往往是病变脏器的部位。在观察中要做到全面、仔细、动态地观察,在病人主诉的基础上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记录疼痛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发展过程以及疼痛的规律性、痛点转移性和病人对疼痛的反应,同时在观察时还要注意观察1个完整的疼痛周期及伴随症状的改变。如果发现腹痛进行性加剧,腹腔脏器穿孔或出血,应提醒医生行腹腔穿刺以明确诊断。就1般情况而言,持续性腹痛或隐痛,通常是炎症或出血刺激腹膜的结果;阵发性绞痛则是某些空腔器官发生阻塞后痉挛性收缩的缘故;两种腹痛兼有者,说明炎症与梗阻并存。

;;;伴随症状:恶心呕吐是外科急腹症常见症状,且常出现在腹痛之后,恶心呕吐十分显著并伴有停止大便及肛门排气者为肠梗阻的症状,如发生血便、血性腹泻者,应考虑绞窄性肠梗阻、血管栓塞等可能。另外,还要详细询问病史及月经情况。

;;;腹部体征的观察:注意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症状,可随病情的轻重、早晚期和原发病因而有所变化。患者常采取仰卧式,两下肢屈曲,不敢移动的强迫体位以减轻疼痛,腹式呼吸减弱甚至消失,腹部有压痛,局限性者压痛固定在1个区内,弥漫性者几乎全腹有压痛和腹肌紧张、反跳痛,在原发病灶处尤为明显。腹肌紧张的程度与患者胖瘦、年龄、病因、刺激物性质有关。如胃穿孔时,因受胃酸和胆汁的强烈刺激腹肌可呈“木板样”强直状态。胃或结肠穿孔者腹腔内有多量游离气体,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腹腔内有大量液体时叩出移动性浊音。肠麻痹时腹胀严重,听诊肠鸣音消失。必要时需做直肠指诊。在病情观察中掌握鉴别是否为外科急腹症:急性腹痛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等科的许多疾病。外科急腹症的特点是:起病急骤、腹痛明显,然而有些内儿科许多疾病也以急性腹痛而就诊,那么怎么予以鉴别呢?1般说来,外科急腹症根据其病变部位及性质的不同都有各自的特点,其腹痛大都是先出现或是最主要的症状,腹痛程度较重,部位明确,常伴有较明显的腹膜刺激征。而内儿科疾患所出现的腹痛,1般不是最突出或最早出现的症状,且腹痛1般较轻,痛点不固定,往往无腹膜刺激征,而且常伴有心肺系统的症状体征。对于腹痛与发热兼有的急腹症,先有腹痛,后有发热的往往是外科急腹症,反之是内科病。详细询问既往史及有无明显发病诱因也有助于疾病鉴别。如1个有溃疡病史的患者,在饱餐后突发上腹痛,如伴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即可诊断为胃穿孔。再如既往有冠心病史患者,出现上腹痛,则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先兆。

;;;外科急性腹痛的护理要点

;;;病人须卧床休息,切忌走动或随意搬动,以免加重病情。

;;;对于诊断未明确的急性腹痛病人,观察期间应尽量避免使用吗啡、杜冷丁或其他镇痛剂,以免掩盖腹部体征,延误诊断和治疗[1]。但可以应用解痉剂如阿托品或山茛菪碱减轻疼痛,以避免因过度疼痛而导致或加重休克。禁止灌肠及服用泻药,防止有大肠损伤时而加重腹腔污染。

;;;急性腹痛大多需要禁食1段时间,且常需胃肠减压,因此,应保持胃肠减压管道畅,观察引流物量及性质,及时遵医嘱补液以维持生理需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对休克患者要建立两条静脉通路,1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另1路扩容使用,按医嘱给予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足量抗生素、止血药等,以疏通微循环,防止休克进1步发展。

;;;重视心身整体护理:此类病人起病急,病情重,病人缺乏心理准备,会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不利于病人配合治疗,因此应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尤其是对于1些特殊病人,如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能力低下,症状不典型,体征较轻,体温及血象改变不明显,由于腹肌萎缩及脂肪较多,肌紧张也不典型,加上常伴有心血管、肺、肾等慢性疾病以及便秘、腹胀等症状,给病情观察带来1定困难,因此我们要从整体护理中发现问题,协助医生及早明确诊断。

;;;根据病情1旦决定手术,应迅速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常规化验检查、备全血、备皮、麻醉前用药、留置胃管、尿管,重症者须置中心静脉测压管等。操作的同时向患者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争取其合作,消除紧张情绪。

;;;术后护理:①定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②了解麻醉方法、病情及手术方法,做好腹部各种导管的护理,需负压引流的及时装好负压器,了解各管道作用,密切观察引流物量、色、质,作可靠固定,了解和预防导管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更换收集袋要注意符合无菌要求。③观察腹部情况,肠蠕动,肛门排气的时间,作为进食的参考。④术后血压平稳,病人可取有效的半卧位,并鼓励与帮助其多翻身,早期下床活动。其意义为利于腹腔引流和减少毒素吸收,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增加肺活量,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预防肺部并发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腹胀,增进食欲,预防肠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静脉瘀血,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⑤注意体温观察:术后48小时内体温不超过38℃为吸收热,如38℃以上且持续升高,提示腹腔感染可能[3],应及时查看伤口、敷料,有无红肿、渗出,配合医生做妥善处理。⑥对重危病人应注意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肾功能的变化,注意用药反应,重点是造血、泌尿、消化3系统的反应。

【参考文献】

;1吕学正.外科护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225.

腹痛范文篇4

[摘要]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持续泵入治疗过敏性紫癜腹痛的效果。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山莨菪碱,根据腹痛的程度以3~5mg/h速度用微量注射泵泵入,再递增1mg/h直到腹痛缓解,然后剂量递减至0.5mg/h,维持24h撤泵。对照组给予山莨菪碱10mg,重症者给予杜冷丁50mg临时肌肉注射缓解腹痛。结果:观察组腹痛完全缓解时间为(9.7±5.9)d,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5.1±7.2)d,P<0.01。结论:山莨菪碱持续微量泵入给药缓解过敏性紫癜腹痛调整剂量方便,作用持续,安全有效。

过敏性紫癜属于一种全身性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主要分为皮肤型、关节型、腹型、肾型和混合型。腹型紫癜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多与皮肤型混合存在,以阵发性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很多患者腹痛剧烈,持续时间长,一般镇痛药物效果不好。我科20**年6月~20**年6月使用微量注射泵将山莨菪碱小剂量持续泵入治疗过敏性紫癜腹痛3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公务员之家

1.1一般资料

20**年6月~20**年6月,收住院的腹型或伴有腹痛的混合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共54例,男35例,女19例;年龄14~45岁,平均22.6岁。有诱因可寻者25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者9例,药源性引起者8例,食鱼虾者8例。54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或阵发性腹部疼痛,18例患者有便血,4例患者有呕血、便血同时存在。腹泻者7例,关节肿痛者29例,肉眼血尿者2例,皮肤水肿5例,均伴有皮肤紫癜。25例做腹部B超或腹部透视排除外科急腹症。治疗前后检查肝功能、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观察组2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统计学方法

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1.3方法

两组均给予维生素C、潘生丁、西米替丁、赛庚啶等常规治疗,重症者给予糖皮质激素。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先按山莨菪碱1.0mg/kg溶于生理盐水浓度为1mg/ml,根据腹痛的程度以3~5mg/h速度用微量注射泵泵入,如果2h内腹痛不能缓解则加量每次1mg/h,直到腹痛缓解。然后每24小时递减1mg/h,至1mg/h时减为0.5mg/h,维持24h可撤泵。在此期间如腹痛又出现或加重,可依照上述方法加量。对照组给予山莨菪碱10mg,重症者给予杜冷丁50mg临时肌肉注射缓解腹痛。观察腹痛完全缓解时间、药物的副作用。

2结果

观察组腹痛完全缓解时间为(9.7±5.9)d,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5.1±7.2)d,t=2.87,P<0.0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观察组是持续给药,腹痛缓解后逐渐减量,腹痛症状一旦缓解很少反弹。观察组药物副作用主要是山莨菪碱引起的心率加快、视物模糊、口干。其严重程度与山莨菪碱单位时间内泵入的量呈正相关,而与用药时间的长短无关。对照组因肌肉分次注射山莨菪碱,血药浓度波动大,短时间血药浓度很高,上述症状反而比观察组明显。

3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释放出组织胺、乙酰胆碱类物质,导致毛细血管痉挛,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皮肤、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亦可同时伴发血管神经性水肿、寻麻疹等其他过敏表现[1,2]。其病理特征是真皮内毛细血管炎,血管壁可有灶性坏死及血小板血栓形成,严重病例有坏死性小动脉炎、出血及水肿,胃肠道及关节有类似的病理改变。腹型紫癜是消化道黏膜及腹膜脏层毛细血管受累而产生的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和体征,表现为持续性或阵发性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呕血、腹泻、血便等。体征为肠鸣音活跃或亢进,脐周或全腹有压痛,多无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常与皮肤型紫癜同时存在。内镜下见胃、肠黏膜呈不同程度的水肿,黏膜下出血点,少数融合成片,有的破溃呈现黏膜表浅糜烂或溃疡,大小、深浅不等,表面有轻微缓慢渗血,有的呈猩红热样出血点,黏膜较脆,触之易出血。少数特别严重患者胃、肠黏膜下有积血,局部隆起形成暗红色血肿[3]。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复杂,诱因以感染为第一位[4],病毒感染已成为最常见的诱因,一旦病毒介导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亢进,呈超敏状态,则可能对多种异性蛋白、药物及外界花粉等原来不过敏的因素过敏。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特别嘱咐患者注意饮食,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山莨菪碱是一种M胆碱受体阻断药,可减少过敏性物质释放,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恢复其自律功能,改善微循环,减少内皮细胞损伤,稳定溶酶体膜,解除血小板聚集和释放,改善缺血区组织和器官的血液灌流等,并有镇痛作用。也有人认为山莨菪碱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出血减轻、停止,并可对抗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防止血管壁的免疫性损害。本文使用微量注射泵将山莨菪碱持续泵入,调节剂量方便,使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平,缓解腹痛效果好,作用持续,避免了山莨菪碱肌肉注射药效时间短、需要多次重复注射等缺点。因此,该法是一种缓解紫癜型腹痛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碧丽,王文红,范树颖.儿童过敏性紫癜575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1):646.

[2]王晓春,宋金福.小儿过敏性紫癜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135.

腹痛范文篇5

关键词:针药结合;产后腹痛(儿枕痛)

新产后以小腹疼痛为主症者,称为“产后腹痛”。引起腹痛的原因有产后子宫收缩痛、感受风寒腹痛、伤食腹痛及产褥感染腹痛等。《金匮要略》和《女科经纶》等文献记载,由血瘀引起的产后腹痛,又称“儿枕痛”。笔者自2007年8月-2009年8月运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产后腹痛30例,取得满意疗效。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0例患者中,年龄最大38岁,最小21岁;其中初产妇26例,经产妇4例;病程最长22天,最短3天。

1.2分型标准根据2007版《中医妇科学》结合临床辨证分为三型[1]:(1)血虚腹痛:产后小腹隐痛、腹软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目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大便干结。苔薄,舌淡红,脉细弱。(2)血瘀腹痛:产后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得热痛减,恶露色黯,量少不畅或狭小血块,舌质暗紫,脉弦涩。(3)寒凝腹痛:产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质黯淡,苔白滑,脉弦紧。

1.3诊断要点根据新产后下腹部阵发性收缩痛,不伴发热,在腹痛时下腹部可扪及隆起的质地较硬的收缩状态的子宫,与产褥感染引起的腹痛鉴别,感染腹痛者伴发热,恶露酱红色,伴秽臭气味,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

1.4治疗

1.4.1取穴关元、气海、三阴交、合谷、血虚腹痛者加足三里、肾俞;寒凝腹痛者加命门、关元;血瘀腹痛者加中极、血海、太冲。

1.4.2治疗方法常规消毒,无菌操作。(1)血虚腹痛:针刺采用补法,先用毫针捻转进针,得气后迅速出针。(2)寒凝腹痛:平补平泻。(3)血瘀腹痛:针刺采用泻法,迅速进针,得气后缓慢出针。

1.4.3治疗时间每日针刺l次,每次留针40min,每5min行针1次。

1.4.4中药配合针灸期间配合口服中药,药物为生化汤加味:当归9g,川芎9g,炮姜6g,桃仁9g,炙甘草3g,生蒲黄12g(包煎)。血虚腹痛加熟地6g,阿胶3g,麦冬3g;血瘀腹痛加红花10g,益母草30g;寒凝加木香9g,川乌3g,肉桂3g(后下)。上述中药每日1剂,5天为1个疗程。

疗程期间可根据病情需要,血虚加服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血瘀加用益母草膏,寒凝加用艾附暖宫丸等中成药。

1.5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腹痛完全消失未再复发者;好转:治疗后腹痛消失或缓解,1个月后偶有复发或加重者;无效:治疗后腹痛无任何缓解者。

二、结果

30例患者中,痊愈21例,占70%;好转7例,占23%;无效2例,占7%;总有效率为93%。治疗时间最短2天,最长3个疗程。

三、讨论

产后腹痛具有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在治疗上应遵循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景岳全书·妇人规》:“产后腹痛,最当辨别虚实。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无血而痛者,虚痛也”。《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中说:“失血过多则气亦虚馁,滞而为痛”。《妇科心法要诀·腹痛证治》中说:“产后腹痛,若因去血过多而痛者,多血虚痛;若因恶露去少,及瘀血壅滞而痛者,为有余痛;若因风寒乘虚入于胞中作痛者,必见冷痛形状”。清《傅青主女科》说:“夫产后亡血过多,血室空虚,原能腹痛,十妇九然。但痛有虚实之分,不可不辨”。如产时流血过多,冲任二脉失养,血少气弱,气血运行不畅,隐隐作痛,即是血虚腹痛。若由血流失畅,寒邪内停所致的疼痛,则为血瘀腹痛,古称“儿枕痛”,宋《妇科大全良方》说:“儿枕者,由母胎中宿有血块,因产时其血破散,与儿俱下,则无患也。若产妇脏腑风冷,使血凝滞在于小腹不能流通,则令结聚疼痛,名曰之儿枕”。本病以血虚、血瘀和寒凝为主,治当分清轻重缓急,把握病机之关键,辨证施治,治标勿忘于本,方能取得全效。公务员之家:

针刺时应该辨明分型,采取不同针刺方法。“虚则补之”,“寒则热之”,针刺补法具有温养血脉、补益气血的作用,而泻法能够活血祛瘀、疏通经脉。生化汤系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傅青主治产后诸证之名方,本方配伍精当,药精力专。方中当归辛温滑润,养血活血;川芎补血祛瘀,行气搜风,升清阳而开诸郁,润肝燥而补肝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归芎二药皆为血中之气药,两药相伍则补阴血之虚而行气血之滞,更兼桃仁破血散瘀,使恶血去而新血生;炮姜大热回阳,除脏腑之沉寒,使阳生阴长;甘草炙用,温中和中,兼能补气,甘以缓行且能调和诸药。中药组方中,当归、熟地、阿胶、麦冬滋阴补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附子、炮姜、川乌温经散寒止痛;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共奏温经养血、活血祛瘀之效,产后诸痛用之最宜。针刺和中药结合治疗产后腹痛,共同起到益气养血、温通经脉、散瘀止痛的治疗功效。

腹痛范文篇6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全身性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常累及皮肤、关节、胃肠和肾脏。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腹痛、便血等症状出现在紫癜之前往往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1997~2006年住院期间初诊的误诊的9例作一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文本误诊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3~6岁1例,6~12岁6例,12~14岁2例。

1.2初诊的误诊的病种及临床表现误诊为急性胃炎3例,均表现为突然剧烈阵发性痉挛性腹痛,以脐周为主,伴不同程度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未见咖啡样物,低热1例,血WBC:7.5~13.0×109/L,血小板均正常。入院后仔细查体确诊2例,1例在12小时后出现紫癜确诊;误诊为急性胰腺炎一例,患儿此前有腮腺炎病史,入院后查血尿淀粉酶正常,后经仔细查体确诊,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2例,患儿有上感史,伴发热,体温37.5℃~38.6℃,血WBC大于11.0×109/L。入院后8~12小时双下肢出现紫癜而确诊,误诊为急性阑尾炎2例,患儿均存在下腹压痛,无肌紧张、反跳痛,不伴发热,血常规正常,均先收入外科,后请儿科会诊而确诊。误诊急性细菌性痢疾1例,大便常规不支持,大便培养阴性,入院后1天双下肢出现紫癜而确诊。9例患儿血小板均正常,BT、CT正常,经抗过敏、对症治疗,均痊愈出院。

腹痛范文篇7

一、如何做好预诊工作

一个疾病的正确诊断,一般是依靠病史,体检、化验及其它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但护士的预诊工作则与医生诊断疾病不同,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预诊要求快速,往往要在1-2分钟内做出判断,决定分科。有时患者向预诊护士提供的主诉过于简单,甚至遗漏了重要症状,如大叶肺炎患者,可能只诉述上腹痛而不报告发热,咳嗽症状,这就要求预诊护士掌握正确的问诊技术,才能了解到患者的真正病情。问诊应包括有无发热,腹痛开始的部位,时间、性质、排便、排气情况及患者的既往史等。对每一个急腹症患者都需要测体温、脉搏和血压、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移动性浊音及肠鸣音等。同时,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神志等的变化,正确使用各项常规化验并理解其含义。综合以上各项资料进行分析,才能迅速作出预诊诊断,决定分科,若为危重患者,应立即通知有关科医生进行必要的抢救。

二、如何鉴别常见急腹症

要及时正确地鉴别各种急腹症,预诊护士不但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还要具备广泛的理论知识,除掌握各科急腹症的典型症状外,对某些少见的情况也要有所了解,才不致误诊.例如,心肌梗死和铅中毒的患者,均可表现出急性腹痛症状。一种急腹症常具有一个或几个突出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对正确预诊工作十分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对疾病的全面分析。例如,腹痛加黄疸是胆道疾患的突出特点,但当右大叶肺炎导致中毒型肝损害时,也可出现黄疸。因此,预诊时要非常慎重。

1、上腹部痛并伴有低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常为内科疾患。

对右上腹呈阵发性剧痛,痛时辗转反侧,坐卧不安,两次发作之间表现安静的患者,结合其蛔虫病史,应考虑为胆道蛔虫症;对右上腹痛伴有发热、黄疸,疼痛并向右肩放射,检查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及肌紧张,且白细胞升高的患者,应考虑为胆囊炎;有时右大叶肺炎者因刺激膈肌亦可造成右上腹疼痛,并伴有黄疸和发热,此时应结合肺炎的特点,如咳嗽、咯铁锈色痰、胸痛等症状考虑及时胸透即可迅速确诊;上腹正中剧痛伴有低热、恶心呕吐,检查上腹明确胰腺炎的诊断。

2、老年患者出现上腹部严重疼痛时,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伴有胸闷、脉律不齐时,则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更大,应一面立即为患者做心电图,一面立即通知内科医生组织抢救。

3、下腹部痛伴高热,腹泻患者,常为内科疾患,如急性菌痢、急性肠炎等。但溃疡病穿孔患者亦可出现高热,腹痛及腹泻,应注意鉴别。一般有溃疡病史的患者,若突然腹痛加重,检查腹部为高度肌紧张(呈板状腹)时,应考虑为溃疡病病穿孔。

4、疼痛自上腹及脐周开始,渐移至右下腹,伴有低热、白细胞升高,检查右下腹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并有肌紧张的患者,应考虑为阑尾炎。

5、下腹痛伴大量呕吐,无排便,排气,腹部可见肠型,并可听到肠鸣音亢进。有时有发热的患者,应疑为肠梗阻。

6、已婚育龄妇女患急性下腹痛,有停经史,伴阴道出血检查腹部有移动性浊音时,应考虑为宫外孕。但当输卵管狭部妊娠破裂早期,患者可能只出现腹痛,此时,应注意由于有内出血,患者表现为急性失血的严重面色苍白,应立即测血压。观察血压应与患者原基础血压比较,对原有高血压患者,当收缩压较原来下降20-30mmHg时,即需引起警惕。

7、腹痛兼有外伤史的患者,当血压下降,脉速,检查腹部有明显的压痛及反跳痛,并呈现逐渐膨隆状态时,应考虑到内出血的情况,患者病情可能很快发生变化,预诊及抢救工作必须分秒必争。

腹痛范文篇8

【关键词】芒硝;急性重型胰腺炎;疗效

急性胰腺炎(AP)是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发病急,变化快,病程严重,预后差。临床以急性腹痛、发热伴有恶心、血与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伴或不伴有其它器官功能改变。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按病理组织学及临床表现,分为轻型(水肿型胰腺炎)(mildacutepancreatitisMAP)和重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a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两种。MAP多见,临床上占急性胰腺炎的90%,预后良好。SAP由于胰腺组织受损坏死,大量含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及内毒素等腹腔液的渗出,引起消化道组织肿胀、胃肠道蠕动功能障碍、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病情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对该病的综合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

2008年1月~2009年月12月我科收治急性胰腺炎病例中选取增强CT表现符合D、E级者4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AP诊断标准,且具有下列之一者: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器官衰竭;Ranson评分≥3;APACHE一Ⅱ评分≥8。通过前瞻性随机方式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芒硝治疗组22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禁食、胃肠减压、柴芍承气汤口服及灌肠、制酸抑酶、预防感染、维持酸碱及电解质平衡、补液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芒硝外敷。方法:取医用芒硝500g,碾成粉状,装于长筒状布袋内,均匀铺于患者的左上腹部(胰腺区),当芒硝完全吸水后更换,待不间断外敷12h左右均无明显浸湿成块后停用。

1.3观察指标

治疗中严密观察发热、腹痛、通气排便等临床表现和CRP、CT及住院天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部病例中1例因中毒性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自动出院,其余均为临床治愈。全部治愈病例中平均住院19天,腹痛减轻最短2天,最长8天,CRP下降至正常最短4天,最长17天,CT改变最短14天,最长28天。治疗组腹痛缓解、通气排便、住院天数、CRP下降及CT改变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其中腹痛缓解和通气排便时间比较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2。表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讨论

芒硝别名芒消、盆消,白色细粒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有吸湿性,无臭,无毒。是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质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前体为朴硝,经萝卜炮制成芒硝后,其中钠元素含量略降,钾元素含量明显升高,钙元素和镁元素含量显著下降,多方检测,其中不含重金属铅[1]。内服有润燥软坚,泻热通便之功效;外用可清热解毒,破血行血散结消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芒硝具有止痛消炎、改善局部循环、刺激肠蠕动、防止肠麻痹、松弛Oddi括约肌、降低胰胆管压力的作用;对网状内皮系统有明显刺激作用,使其增生现象与吞噬能力有所增强,加强抗炎作用;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反射使局部血液供给丰富,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增强,从而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加快淋巴细胞生成。

重症急性胰腺炎由于应急反应,腹腔神经丛受刺激和渗液直接作用于肠管,可导致胃肠功能衰竭。胃肠功能衰竭是SAP最常见并发症,常发生在其他脏器衰之前,既是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的一种局部表现,又是引发和加重MSOF的“动力部位”、“扳机因素”。临床证实及时预防和治疗胃肠功能衰竭,对减少和预防MSOF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按中医理论,急性胰腺炎是由肝失疏泄,湿热蕴结导致腑气不通而发病。正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理。通腑泄热祛瘀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诊治常规推荐的有效方法[2]。外敷芒硝主要起到清热消肿软坚之功,能够促进胰酶性腹水的吸收,从而减轻腹内炎症及肠壁水肿,减少肠间脓肿和胰腺囊肿的发生率,缩短腹胀症状持续的时间。随着腹痛腹胀的改善或消失,其它临床表现亦随之改善。

本研究表明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积极采用内科综合疗法治疗同时,予芒硝外敷具有消炎止痛,减轻渗出的作用,尤其在缓解腹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等方面疗效显著。在使用中注意外敷的位置和及时更换,因为变硬的芒硝敷在腹部,不但起不到作用,而且容易损伤潮湿的皮肤。芒硝价廉易得,外敷方法简单,效果显著,尤其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腹痛范文篇9

【关键词】异位妊娠;甲氨蝶呤;护理

目前对无内出血或仅有少量内出血、无休克、病情较轻的非破裂性输卵管妊娠患者,尤其是需要保留生育功能者可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目前首选甲氨蝶呤(MTX)。MTX杀胚迅速,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亦不增加以后妊娠的流产率和畸胎率。由于治疗方案的特殊性,对相应的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本科2005年7月~2006年3月异位妊娠住院患者共31例,年龄22~38岁,孕1~4次,其中1次6例,2次12例,≥3次13例。均有停经史和盆腔包块且包块<4cm,有阴道流血并伴有一侧下腹隐痛,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156~2000mmol/ml。入选标准:(1)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2)生命体征稳定,无活动性腹腔内出血;(3)盆腔包块<4cm;(4)无胎血管搏动;(5)血β-HCG<2000mmol/ml;(6)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7)肝肾功能及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8)要求并同意保守治疗或保留生育功能并签字者。

1.2治疗方法将MTX0.4mg·kg-1·d-1溶于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5d为1个疗程,给药期间应检测β-HCG及B型超声严密监护。如用药后14dβ-HCG呈下降趋势并连续检测3次均为阴性,症状缓解或消失,包块缩小为有效;若β-HCG不降或反而升高,症状不缓解或反而加重为无效,若有内出血应考虑急诊手术治疗。如血HCG下降慢,盆腔包块缩小不理想,可间隔14d后行第2疗程。

1.3疗效评价用药3d后B超检查胚囊萎缩,2次检查血β-HCG值明显下降,阴道出血减少,腹痛减轻,计为有效。

1.4治疗效果住院观察10~20d,药物治疗后B超显示胚囊萎缩29例,1例血β-HCG由治疗270mmol/ml上升至治疗后的460mmol/ml,B超检查盆腔包块增大,剖腹探查为输卵管壶腹部妊娠。1例自觉腹痛难忍要求手术,术中见胚胎死亡,但内出血约500ml。

1.5副反应31例患者中治疗期间有腹痛者16例,轻度恶心及胃部不适10例,停药后症状均消失。

二、护理

2.1一般护理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尤其应注意阴道出血量与腹腔内出血量的比例。护士应告之患者病情发展的一些指征,如出血增多、腹痛加剧、肛门坠胀感明显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给予相应处理。若患者出现腹痛、阴道出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同时做好输液、输血及腹部手术的准备工作。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变化体位及增加腹部压力的动作(如用力排便),从而减少异位妊娠破裂的机会。注意外阴部的卫生。护士应指导患者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富含铁的物质,如动物肝脏、鱼肉、豆类、绿叶蔬菜及黑木耳等,以促进血红蛋白的增加,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2.2用药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治疗计划,包括用药的目的、方法、副作用等,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同时配合医师行相关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β-HCG、B超等。(1)腹痛症状:用药后最初3d出现轻微的下腹坠胀痛,可能和MTX使滋养细胞坏死、溶解,并与输卵管管壁发生剥离,输卵管妊娠流产物流至腹腔刺激腹膜有关。如腹痛加剧须及时报告医师,做好术前准备;(2)注意观察阴道流血及阴道排出物情况:滋养层细胞死亡后,不能支持子宫蜕膜组织的生长而出现阴道流血,特点为阴道流血呈点滴状,量不多,色呈深褐色。只有腹痛而无阴道出血者多为胚胎继续存活,腹痛伴阴道出血或阴道排出蜕膜通常第4d出现点滴状阴道流血。

2.3心理护理异位妊娠者随时有胚囊破裂引起大出血的可能,且大多数患者对MTX治疗异位妊娠不了解,表现为紧张和担心,甚至持怀疑态度。符合适应证且主动要求保守治疗者,因惧怕手术而产生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尤其是未生育者心理压力大,担心异位妊娠影响生育。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者说明MTX保守治疗可避免手术创伤及腹腔干扰,方法简便,毒副作用小,成功率高,有保留生育功能等特点。同时应详细交待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诚相待,因人施护,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顺利完成治疗。

2.4不良反应的护理副反应:(1)胃肠道反应,包括口腔炎、口唇溃疡、咽喉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2)肝功能损害;(3)骨髓抑制,主要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口腔溃疡是患者不良反应的首发体征,可用亚叶酸钙解毒,本组中治疗期间出现腹痛者16例,轻度恶心及胃部不适10例,停药后症状均自行消失。

2.5出院指导注意会阴部卫生,减少盆腔炎的发生;再次妊娠宜在半年后;禁性生活1个月,加强营养;每月门诊复查1次,以了解包块和游离液吸收情况;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用药3~4个月后行输卵管碘油造影,以了解输卵管通畅情况。公务员之家

三、讨论

MTX为一种对滋养细胞肿瘤高度敏感的化疗药物,可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故杀胚作用肯定。使用药物治疗能使异位妊娠组织完全溶解,无管壁损伤,避免因手术造成的瘢痕及周围组织的黏连,且操作过程简便易行,痛苦少,大大减少了医疗费用。但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用药方法,积极配合医师密切观察病情,给予正确的用药护理和心理护理,及时处理不良反应,严密观察异位妊娠症状缓解情况,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腹痛范文篇10

肠梗阻为腹部外科常见疾病,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为主要原因[1],但对腹部无手术史的肠梗阻,其原因判断较为困难。本院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无腹部手术史肠梗阻病82例,经手术或肠镜得到病因证实66例,现将其原因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6例,其中男49例,女17例,年龄16~92岁(平均52岁)。主要症状和体征:腹痛64例(96.8%);腹胀59例(89.4%);肛门停止排便排气55例(83.3%);X线见肠胀气或液平59例(89.4%)。发病到诊断明确或手术时间6h~22d(平均3.8d)。

1.2梗阻原因

肿瘤27例(大肠癌24例,胃癌晚期2例,胰腺癌晚期1例),柿石、粪石6例,胆石性肠梗阻3例,嵌顿疝(入院前或入院时立即发现嵌顿疝者除外)6例,成人肠套叠3例,乙状结肠扭转3例,粘连性肠梗阻6例,肠系膜血管栓塞3例,粪块积聚堵塞4例,继发性腹膜炎肠麻痹(术前已发现或初步发现腹膜炎原因者除外)4例,美克尔憩室索带致肠扭转1例。治疗前诊断明确或基本明确33例、剖腹探查明确诊断33例。

1.3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9例,包括肿瘤5例、粪块积聚4例,肿瘤患者或家属拒绝手术;粪块积聚患者经挖粪、灌肠肛门排便排气后肠梗阻解除,再经肠镜检查未发现大肠梗阻物。手术治疗57例,手术方式包括结、直肠肿瘤切除、内吻合、外造瘘、肠切除、疝结扎修补等针对各种病因的手术方式。

2结果

非手术治疗9例,梗阻解除或缓解出院。手术治疗57例中,发现肠坏死9例(嵌顿疝肠坏死3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肠系膜血管栓塞3例,乙状结肠扭转1例);死亡(包括病情垂危自动出院)6例,其中肠系膜血管病变3例,胃癌晚期1例,结肠癌2例。

3讨论

随着我国卫生水平和人均寿命的提高,腹部无手术史肠梗阻患者中,结肠癌比例明显增高[2],而腹外疝及蛔虫性肠梗阻患者明显减少。腹部无手术史肠梗阻病因诊断在术前常难以明确,故保守治疗时间也较长,易造成肠缺血坏死[1],本组术前诊断明确或基本明确的仅53.2%,保守治疗时间3.8d,也显得较长,肠坏死比例也较高(14.5%),但通过了解各种肠梗阻的特点、详细询问病史、规范体格检查、合理的辅助检查对原因分析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本资料分析,腹部无手术史肠梗阻的诊断特点,大致如下。(1)大肠肿瘤急性肠梗阻:一般年龄较大,平时常有腹部不适、大便规律及性状改变,部分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表现,另一特点为此类肠梗阻一般腹胀严重,但腹痛不是很剧烈,在保守治疗后部分患者可恢复少量排便排气,有较长时间做肠镜、B超、CT等辅助检查,血肿瘤标记部分可升高,肛指有的可及肿块。本组大肠肿瘤24例,平均年龄56岁,平均保守治疗时间5.2d,经辅助检查后术前明确诊断17例,无肠坏死。(2)柿石或粪石性肠梗阻:大多年龄较轻,阵发性腹痛较剧,呕吐较多,部分患者病史中可了解到有食柿子史,B超检查有时可发现肠腔中可疑结石,胃镜如发现胃腔中残留结石对诊断有帮助,口服泛影葡胺摄X线片见小肠梗阻形态对诊断有帮助。本组1例胃镜检查见胃腔内有残石,有食大量柿子史,右下腹回盲部可明显触及结石样团块,2例B超检查见小肠内结石样可疑物。(3)胆石性肠梗阻:对有长期胆囊或胆管结石史患者出现肠梗阻应要考虑上述疾病,B超检查有时可探及胆囊结石及小肠内结石样物质。本组1例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降部间有一巨大胆石,1例B超见小肠内结石样团块。(4)肠套叠:多见于回盲部肠套,阵发性腹痛明显,晚期可有血便,右下腹可及条索状肿块,B超可见肠有多环影,本组通过B超检查明确2例。(5)嵌顿疝:腹股沟部肿块伴腹胀、腹痛可确诊该疾病,理论上斜疝或股疝嵌顿术前应均可发现,但仍有漏诊,本组除1例闭孔疝及1例Richter疝外余腹股沟均有小包块,但入院检查时均未发现。(6)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老年患者,平时大便较硬,突然腹痛,腹痛较剧,X线检查有时可见下腹部孤立肠襻,钡灌肠可见鸟嘴状影,肠镜有诊断及治疗作用。(7)粪块阻塞:一般多见于老年人,有便秘史,腹胀为主要表现,腹痛较轻,肛指可及坚硬大便,手挖大便和灌肠可排出大量大便,症状即可缓解,但仍应肠镜检查以排除大肠肿瘤。(8)粘连性肠梗阻:腹部无手术史仍可有粘连性肠梗阻,特别多见于以往有阑尾炎或妇科炎症经保守治疗治愈患者,有上述病史应考虑该疾病,但术前诊断病因仍较困难。(9)肠系膜血管栓塞:对高龄、有高血压、房颤病史且腹痛与体征不相符时要注意本病,D-二聚体可升高,晚期可有血便及腹膜炎体征,在无DSA的基层医院术前诊断困难,本组仅有1例怀疑本病可能,余均误诊。(10)继发性腹膜炎肠麻痹:一般发生在年老体弱患者,且就诊时发病时间已较长,由于老年人对疼痛不敏感,腹肌反应也差,但及时仔细的检查仍大多能鉴别出腹膜炎情况。本组4例中3例为急性阑尾炎穿孔、1例为胃穿孔。(11)美克尔憩室条索肠扭转:本病较少见,对肠梗阻右下腹部压痛伴较多肠襻者要考虑,术前明确诊断仍困难。腹部无手术史肠梗阻在治疗时必须注意:既要努力寻找病因,也不要过于强调明确病因,有肠梗阻手术指征时应及时手术,以减少肠坏死及各种并发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