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7:56:13

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范文篇1

大家好!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人生的精彩源于生命的安全和心理的健康》。

一、生命的安全在于防灾减灾

经国务院批准,自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一)设立全国“防灾减灾日”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二)设立“防灾减灾日”的目的

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如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为“防灾周”;韩国政府自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防灾日”;印度洋海啸以后,泰国和马来西亚将每年的12月26日确定为“国家防灾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6级地震后,巴基斯坦政府将每年10月8日定为“地震纪念日”等。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三)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

国家减灾委决定2009年4月底至5月中旬在全国集中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其中5月6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日”宣传周。

2009年5月12日是我们国家首个“防灾减灾日”。国家减灾委对组织开展首个“防灾减灾日”活动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专题活动。宣传周期间,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专题活动。通过组织防灾减灾演练、主题班会、板报宣传、观看防灾减灾影视作品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主题活动,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素养。

2、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活动。针对本地本部门主要灾害风险,立足群众广泛参与,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干部和群众介绍灾害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3、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卫生防疫、自救互救、转移安置等内容,针对特定人群,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防灾减灾演练。针对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医疗救护等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技能练兵活动。

4、开展“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宣传周期间,各类媒体集中开展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活动。通过开设专栏、专题,播出有关专题片和影视节目,报道各地活动开展情况、防灾减灾措施经验以及取得的成绩,宣传防灾减灾政策法规,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近年来,安全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小学师生安全意识也随之增强,防范能力逐渐提高,但是重特大伤亡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据联合国专家统计分析,每年全球死于意外事故约200万人,其中青少年儿童接近100万人。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中小学生因意外事故死亡每天有40多人,就是说几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面对每一次残酷的事故,以及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瞬间逝去,每一颗心要在流血、颤抖、哭泣过后深思警醒,每一个人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发挥积极的作用,人人要珍爱生命,善待自己和他人。因此,在第一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即将到来之际,我请同学们平时要记住以下几点:

4.1要注意运动安全。运动时尽量不要剧烈地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使用体育运动器械,必须按照规定操作,严防意外事故发生。

4.2要注意交通安全。乘公共汽车要相互礼让,做到文明乘车。骑自行车要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不要拿生命安全开玩笑。

4.3要注意食品安全。不要买吃过期的、变质的、不卫生的食品,尽量不要在街头小摊上买东西吃。吃饭喝水都要讲究卫生,预防传染病。

4.4要注意游泳安全。不要随便到江河湖海游泳,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

二、心理的健康在于心动行动

学校把5月份定为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题是“关爱心灵,用心沟通”;倡导的理念是“珍爱自己,关爱他人,努力构建和谐心灵和谐校园”;开展的活动有六项:

1、母亲节“心意卡”创作大赛,

2、相约“蓝月湾”团体辅导活动,

3、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及主题黑板报,

4、放映心理电影,

5、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测试,

6、全校范围内的心理调查。

防灾减灾范文篇2

本研究在对我国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关系以及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现状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海洋生态文明的视角,对加强我国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进行探讨和思考,希望能够有助于我国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关系

海冰是所有在海上出现的冰的统称,除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外,还包括来源于陆地的河冰、湖冰和冰川冰[5]。海冰灾害则是指由海冰引起的影响到人类在海岸和海上活动实施和设施安全运行的灾害,尤其是造成生命和资源财产损失的事件[5-6],如港口码头封冻、海上设施和海岸工程损坏、水产养殖受损等。受气候和地理条件影响,我国的渤海及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7],并造成损失。据统计,仅2009/2010年冬季,我国因海冰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63.18亿元[8]。严重的海冰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都造成了很大危害[9]。同时,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冰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趋势,直接影响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由此可见,海冰防灾减灾与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另一方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提升海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为核心[3]。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海冰防灾减灾密切相关。只有加强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和助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好,又可以有效减轻甚至减少海冰灾害。

3我国海冰防灾减灾能力现状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海冰防灾减灾工作,尤其是1969年渤海发生特大冰封以来,我国逐渐加大了海冰防灾减灾的工作力度,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减轻海冰灾害造成的损失,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积累了应对重特大海冰灾害的宝贵经验,使我国的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是,面对我国实施“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及潜在海洋灾害风险等,现有的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结冰海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海冰监测能力依然比较薄弱、精细化海冰预报和海冰灾害预警产品缺乏、海冰灾害风险管控能力不足、海冰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不强以及灾害损失评估技术不高等。

4加强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思考

4.1总体要求。我国的结冰海区主要集中在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域。众所周知,环渤海地区不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而且是我国北方地区通向海洋的重要门户,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0]。随着“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建设的深入实施,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各类海洋开发活动必将更加迅猛地发展,无疑会使海冰灾害损失上升的概率增大。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海洋和谐相处、协调发展[11],因此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必须充分体现海洋生态文明,而且要将其作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海冰防灾减灾切实融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中。这是对当前形势下开展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4.2基本原则。作为自然灾害,海冰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2种属性。开展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必须坚持并遵循6个基本原则。(1)客观与科学性原则。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应尊重客观事实,始终贯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2大科学体系,做到标准化、系统化、数值化。(2)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重原则。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应根据结冰海区的海洋、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条件,综合考虑国家和结冰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3)统筹兼顾原则。既应考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部署和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也应兼顾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海冰防灾减灾的实际状况,上下结合,统筹兼顾,使海冰防灾减灾能够满足各个层面上的不同需求。(4)因地制宜原则。应遵从结冰海区的冰情特点和客观规律,做到因地制宜。(5)可靠性原则。对基础资料来源、数据精度及数据质量等应有明确的要求,对不同来源的基础资料应该进行标准化,保证所用数据权威、可靠。(6)系统性原则。基于海冰灾害系统组成,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分类、分布及脆弱性、海冰灾害防御能力等因素。4.3主要建设内容。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资料获取、海冰预警报、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海冰灾害损失评估以及海冰灾害应急预案等。(1)基础资料获取。基础资料是海冰防灾减灾的工作基础。因此,应不断提升基础资料获取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基础资料的获取应通过海冰监测和历史资料收集等方式进行。其中,海冰监测方式应当包括岸基海洋站、沿岸巡视、卫星遥感、岸基雷达(包括车载雷达)、航空、船舶以及海上平台等。同时,应加大先进海冰监测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及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2)海冰预警报服务。实践证明,海冰预报和海冰灾害预警,可以使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冰情变化信息,并为各级政府提供海冰防灾减灾决策依据。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海冰预报及海冰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尤其是要切实提升小区域、精细化海冰预警报能力和技术水平。(3)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通过开展不同尺度的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不仅可以为结冰海区沿岸发展规划、防灾减灾、工程设计及选址等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对各级政府的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制(修)订及实施等提供理论指导,并对海冰灾害应急期间的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不同尺度的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能力建设。(4)海冰灾害损失评估。对海冰灾害损失进行评估是制定海冰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和灾后恢复重建、补偿和救助等工作的重要依据[9,12-13]。因此,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努力提升海冰灾害损失评估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并加大对评估技术方法研究的资金投入等。(5)海冰灾害应急预案。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可以科学规范海冰灾害应对处置工作,合理配置海冰灾害应急的相关资源,并提高海冰灾害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因此,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制订相应的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对已有的预案,要根据当前海冰防灾减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及时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

5结语

防灾减灾范文篇3

何谓防灾减灾的文化价值?防灾减灾事业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它的客观文化价值体现在人们或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作出贡献的大小、。贡献大,则文化价值高;反之,则文化价值低。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们在目常生活中用到了多少防灾知识和设备,这些知识和设备起到了多大作用。这些“作用”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价值。

以消防文化为例:消防的文化价值,有着它的特殊意义。消防文化作为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一种反映,既抽象又具体,既有形又无形。消防文化往往表现为人的精神和意识、观念和理论、知识和素质、情操和品格,是社会精神风貌与精神内蕴、美学情趣与美学追求、价值尺度与价值取向的高宴凝聚。消防文化是中华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防的文化价值绝非仅仅是保护几座名胜古迹不受火灾侵害,或是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它的文化价值更在于引导人们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先进的文化思想塑造人的灵魂。试想,那些消防队员、那些赴汤蹈火者们,如果没有高尚的人生观、生死观,怎能面对熊熊烈火,舍己救人,义无反颐?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防灾减灾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我国安全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了牛存、繁衍和发展,人类祖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对付灾害的经验,找到了保护自身生存、维持自身发展的方式。人类对安全或灾害的认识经历了无知、盲目、被动的阶段,才发展到局部有知识、有意识、有系统的阶段。

需要指出,现在倡导的大安全观的安全文化绝不单单是“文化安全”,而是一种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安全信息化、安全产业化、安全科教化的现代化文化形态。这不是过去安全管理的简单翻版,也绝不是故意要将安全文化这一实践性专题搞得神秘化,更非另起炉灶,而是控制事故的新探索,是实践的新需求。

提升安全文化价值,不仅仅是喊一个口号,发表一个宣言,讲几句理论而已,问题的关键是要有~批人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去创造,如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案例研究,对全民进行安全文化素质教育等。

防灾减灾范文篇4

一、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

1、深入抓好学习贯彻。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注重打基础促规范,尽快建立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机制,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将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防范风险意识,坚决克服麻痹思想,紧盯防御重点,坚决落实各项防御措施,提升防灾减灾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

二、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灾害风险防控

3、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风险监测评估会商机制。应急、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等部门要加强极端天气的监测预警,建立预警信息统一机制,完善分工合理、职责清晰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升灾害风险预警能力。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工作专项督查,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要环节进行全面检查,不留盲区。

三、加强预案体系建设,强化救灾准备工作

4、健全灾害救助预案体系,完成《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结合实际组织全县乡镇(街道)、村,各部门单位、企业、医院、学校、大型商场超市编制专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从而使我县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并根据预案规定,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四、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5、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时段为契机,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作用,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全力提升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加大防灾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推进力度,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救护等知识教育培训。

五、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强化救灾效能

6、建立完善多灾种综合响应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优势,实现灾前、灾中、灾后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县减灾委员会与气象、农业、粮商等相关成员单位间建立工作协同制度,健全工作规程,形成救灾合力。

7、完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指挥协同、常态业务协调、灾情动态通报、应急资源保障等机制,实现军地高效有序联动。

8、完善应急值守制度,切实贯彻落实领导带班制、24小时值守制度,做好应急值守和突发灾害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工作。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灾前能预判、灾中能报送、灾后能统计”的“三能”灾害信息员队伍。

六、落实救灾物资保障,强化物资储备

9、物资保障计划,做到门类齐全,满足需求,保障供给,调拨快捷。立足常见自然灾害,加强先进设备和特殊装备器材配备,提高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满足本行政区域救灾工作需要。健全多元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积极探索多渠道救灾物资社会储备机制,完善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机制建设。

七、确保救助精准规范、强化监督管理

10、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帮助受灾群众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原则,切实把“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当做当前头等大事。

11、力求“准”严格按照自然灾害救助程序确定需救助人员,严格落实“公平、公正、公开”评议制度。

防灾减灾范文篇5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对策;建议

随着全球变暖,气象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需要我们积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更好的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在现阶段,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还不够完善,对于人们的生活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更好的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1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意义

气象灾害的发生,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通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可以更好的降低居民的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2我国气象灾害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气象灾害的现状。气象灾害是人类生活的大气圈内自然形成的由大气运动而产生的灾害,是众多自然灾害的原生灾害之一。气象灾害特点如下:一是种类繁多,如高温、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冷害、绵雨、风雹等;二是危害范围广,无论是高山、海岛、平原、丘陵、江河、湖海及高空等都会出现气象灾害。三是产生的频率较高,如我国的台风、旱涝等灾害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他灾害。四是持续时间长,如干旱、秋绵雨等会连续造成损害。五是损失严重,每年我国因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1500亿左右,受灾人数达到1.3亿人。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气象灾害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2存在的问题。一是气象防灾减灾统一协调指挥能力还存在薄弱环节、系统资源整合还不够完善。硬件上没有建立各级区域内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软件上各部门资源整合还不到位,不能直观反映各部门的防灾减灾实时信息。比如:气象部门预警信息是一套系统,水务部门水库水情监测是一套系统,国土部门地质灾害监测又是另外一套系统,各部门资源并未有效整合,不能实时共享,存在各行其是的现象。二是农村等基层气象灾害主动防御意识还需加强。主要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普及不够,农村气象防灾减灾防御机制还不够完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仍然薄弱。

3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措施

3.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防灾意识。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大众的防灾意识。在以前的农业生产中,由于人们缺乏防灾意识,一些人认为自然灾害是无法控制的,导致在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中,对于气象灾害防御缺乏一定主观性,从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降低气象灾害对人们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大众认识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大众的防灾意识,从而降低自然灾害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3.2建立统一防灾减灾指挥系统。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需要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指挥系统。在自然灾害的发生中,各个地区自然灾害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如果只是其中一个部门是很难发挥出防灾减灾效果的,需要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指挥系统。通过统一建立防灾减灾指挥系统可以更好的对自然灾害进行防御,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能力。3.3不断完善相应的监测预警系统。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需要建立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监测预警系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及时捕捉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从而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好的保护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3.4发挥出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引导作用。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指导作用。在防灾减灾工作中,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工作,可以更好的维护社会稳定。通过政府牵头建立防灾指挥机构,设置相关负责人,可以更好的提升防灾减灾能效。在防灾减灾工作中,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带头作用,带领所有行业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4总结

在社会发展中,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逐渐突出,气象服务工作者应该积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更好地服务广大居民,做好基础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工作。同时对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逐步形成统一的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实现区域经济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彬.浅谈如何做好气象灾害预警报道[J].南方传播,2009(11):149-150.

[2]穆治霖.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15-19.

[3]张斌.浅议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3):102-104.

[4]李阳,常石鸣.努力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J].人大建设,2009(7):10.

防灾减灾范文篇6

关键词:抗震设计;结构最优化;结构可靠性;分灾模式;结构控制

Rethinkingofconceptofstructuraldesignagainstnatural

Hazardbasedondamage-reductionmode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structuraldesignagainstnaturalhazardisreviewedbriefly.

Thestructuraldesignbasedondamage-reductionisstudied,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damage-reductionmodeandstructuralcontrolisdiscussed.Examplesshowthatthemethodhereinisrationalandhelpfultostructuraldesignagainstnaturalhazard.

Keywords:aseismaticdesign;structuraloptimization;structuralreliability;damage-reductionmode;structuralcontrol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和成灾模式认识的加深,人类有可能采取更加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防灾减灾设计方法,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建立合理的结构设计概念,使结构以较低的造价,得到较高的安全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

1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的发展

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人们关于结构防灾减灾设计的概念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主要有以下这些设计概念(以地震灾害为例):

“刚性结构体系”设计概念:即大大增加结构的刚度,使其与基础成为一个刚性整体.这种设计很不经济,较难实现[6-8]。

“柔性结构体系”设计概念:这种设计虽然可以有效地减少作用于结构的地震荷载强度,但在大震作用下会由于结构变形过大而导致结构破坏,甚至倒塌;在小震及常规荷载作用下,又会由于刚度过低而很难满足结构的正常使用要求[9]。

“延性结构体系”设计概念:这是目前采用较为普遍的设计概念,即适当控制结构的刚度,使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变形状态,以消耗地震能量,保证结构不倒塌[10]。

“结构控制体系”设计概念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是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一次突破。

…………

3.2分灾子结构

作为框-剪结构的分灾子结构,非灾害荷载作用下,带缝剪力墙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灾害荷载作用下,一方面利用带缝剪力墙的缝隙联结面材料进行耗能;另一方面,联结面开裂,刚度降低,结构动力特性发生变化,周期变长,有利于结构抗震.框-桁结构,用一个桁架代替剪力墙作为结构的分灾子结构.框-桁结构。

具有受力明确、计算简单、可人为控制破坏顺序(弱腹杆→中强梁→强柱)、结构全部由杆件组成而不会出现刚度突变、可人为控制刚度、不易造成材料浪费等优点。

参考文献

[1]陈向东,蔡文学.基于分灾模式的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初探[J].自然灾害研究,1996,(4):22-27.

[2]OUJP,YOSHIDAO,SOONGTT,etal.Recentadvanceinresearchonapplicationsofpassiveenergydissipationsystems[J].EarthquackEng,1997,38(3):358-361.

[3]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3(5).

[4]牛光庭,李亚杰.建筑材料[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

[5]KAYEYAMAM.Incompatibledisplacementmethods[A].SPRIETJA.NumericalandComputationalMethodsinStructuralMechanics[C].NewYork:AcademicPress,1973.43-57.

[6]徐道远,符晓陵,寿朝辉.混凝土三维复合型断裂的FCM和GF[A].涂传林.第五届岩石、混凝土断裂和强度学术会议论文集[C].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19-24.

[7]隋允康,王希诚.DDDU(2)程序原理和结构的简要说明[R].大连:大连工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1984.

[8]陶建人.动接触减振法及其应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1988.

防灾减灾范文篇7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重要性;加强;防灾;减灾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也实现了飞速发展,其中公共气象服务事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其发展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高水平的公共气象服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非常重要,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整处于发展状态,人们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程度也不够,需要加强对公共气象服务的研究,充分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改善气象防灾减灾效果。

1概述公共气象服务

所谓的公共气象服务是指公共气象事业单位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应用气象监测技术,对各地区的未来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并将气象服务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反馈给用户,让用户掌握气象科学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气象变化。公共气象服务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其本质是将气象服务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决策、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气象服务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领域,其与众多行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也非常之大。

2高水平公共气象服务重要性分析

通常来讲,公共气象服务可以向旅游业、种植业、畜牧业、交通业等诸多行业提供气象信息,这些行业的人们在生产生活都需要提前参考气象情况,良好的气象条件可以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有利条件,相反恶劣的气象条件也可以对行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高水平的公共气象服务可以更加全面的、精准的、细致的提供气象信息,监测出恶劣气象情况如台风、暴雨、冰雹等,对于各个行业的人们生产生活来说都非常重要,可以充分做好预防措施,确保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等,有效实现气象防灾减灾,将恶劣气象条件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小;对于公共气象事业本身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故而,高水平公共气象服务对于气象事业及众多行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探讨如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相关措施有很多,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气象防灾减灾效果,为了更好的确保公共气象服务成为防灾减灾的先决条件,切实优化防灾减灾工作效果,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以下是对如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具体探讨。

3.1提高气象服务受众定位的服务效益

做好受众定位是优化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正确的定位受众人群有利于集中精力强化气象信息传播力度,让更多需要了解气象信息的人及时接收到正确的气象信息,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效果,更好的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工作。在受众定位过程中,要综合分析不同受众的年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等;强化与多种媒体的合作,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现阶段我国已基本进入网络时代,网络让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气象服务也可以充分结合网络优势,向公众提供气象信息、科普宣传及防灾减灾知识等拓宽服务渠道。与此同时,也不可忽略传统气象服务途径的影响力,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优势,比如电视对受众的文化层次没有限制,可实现声、画一体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气象信息传播的形象性,故比较适用于利用电视媒体进行科普宣传。而重大灾害性气象信息的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因此手机之类的新媒体因其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可以及时将灾害预报到广大受众手中,为公众避险、安全转移等争取更多时间,降低灾害损失。故而善于将传统的服务与现代化的服务途径相结合,最大程度上发挥着服务作用。

3.2利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促进农业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非常之大,气象灾害来临之时,很容易造成农田颗粒无收,农民颠沛流离的情况发生。为了切实确保我国农业的顺利发展,要特别关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气象机构在处理气象信息时,要注意气象信息的细化与准确性,对监测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提高与农业生产的配合度。气象机构要加大与农业大户的沟通与联系,二者共建气象信息及获取渠道,保证气象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与权威性。针对气候多变的季节要适当加大气象信息的频率,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主动性,不仅要提供气象信息,还要对气象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辅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3.3建立特种气象监测系统,拓展气象预报服务

特种气象监测系统包括空气污染浓度监测、紫外线、花粉浓度、负离子、太阳辐射、粉尘、酸雨、土壤水分、泥石流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建立陆地生态、海洋气候、湿地气候、二氧化碳、太阳风等学科前沿的热点研究项目,进一步拓宽气象服务的内容,利用气象卫生监测技术进行土壤湿度、植被、河流水域、生态环境、草原森林火灾、城市热岛效应等进行监测,并对泥石流滑坡、自然灾害、城市环境等进行遥感评估。

3.4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各类气象灾害是导致国家、人民群体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重要因素,因此公众气象服务要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面要对气象灾害的预备应急处理方案予以完善。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及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理方案,完善已有的气象灾害预备应急处理方案;针对一些特殊的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其它类型灾难的自然灾害,则要特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方案。另一方面,要加强灾难应急处理的队伍建设,选择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才组成应急处理队伍,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组织各类实训活动,丰富应急处理人员的实战经验,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法。此外,要进一步提升抗击灾害及救灾的实际能力,比如滑坡、山洪等灾害就是其它灾害处理不当导致的,因此要提高灾难应急处理队伍的实际抗灾、救灾能力。

4结束语

防灾减灾范文篇8

【关键词】池州市;公共气象服务;防灾减灾;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气象服务进一步深入社会各个行业中。无论是政府制定政策,还是企业发展,农业实现增收增产及公众生产生活等,都离不开公共气象服务。池州市在安徽省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充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池州市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对于全市经济发展及人民正常生产生活都是极大威胁。所以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增强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能力,不断创新公共气象服务,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是气象部门公共服务重点工作。

1池州市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1.1公共气象服务得到进一步重视。池州市气象部门把公共气象服务当作工作重点,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气象服务意识增强,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并不断完善。气象部门服务于社会效益得到提升,为政府组织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事故灾难救助等方面,提供决策服务依据,防灾减灾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政府及公众肯定。1.2公共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近年来,池州市公共气象服务适应社会各行业需求能力进一步地提升,专业气象服务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并逐步建立起气象服务长效机制。1.3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进一步精细化。新时期气象服务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精细化,比如在提供天气预报同时,会加上当日天气污染情况、身体舒适度、穿衣指数及出行等等指导。在气象为农服务方面,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制定专业化、具有针对性气象服务信息,提供给农民春耕播种、防虫防灾等提示,从气象专业方面展开对农业气候利弊分析,提出技术建议和指导意见。1.4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池州市气象部门在保障社会各行业安全生产的能力不断地增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不断发展,已成为池州市经济建设和有序发展的保障力量。

2池州市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公共气象服务精准度不高。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各行业对于气象服务需求。受到科技支撑限制,公共气象服务创新能力有限,气象服务精准度不高,在制作气象服务产品上水平有限,无法制作具有针对性服务信息。现有气象服务产品缺乏趣味和吸引力,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愿意通过网络和移动终端接受图像、声音与影像、文字相结合的、内容丰富的气象信息。而传统气象服务产品过于陈旧,达不到公众全方位需求。2.2公共气象服务机制不完善。受到池州市气象部门业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影响,对于气象信息监测预警能力表现有所不足。公共气象服务人员多数身兼数职,工作量繁重,用于钻研业务和知识时间有限。而公共气象服务存在机制上不够灵在,奖惩制度也不完善,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以至于气象服务投入和产出不能成正比,反馈机制和监督工作都存在漏洞,公共气象服务管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2.3公共气象服务人才匮乏。随着气象事业现代化进程建设,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不再是依从于别的部门岗位,而是需要建立专业的、独立部门。然而,受到气象部门人员编制问题,目前池州市从事气象公共服务人员大多数是兼职,队伍综合素质不高,这是制约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瓶颈,没有专业复合型人才带领,池州市公共气象服务很能顺利地发展。2.4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诸多因素,公共气象服务建设进展较缓慢,气象部门领导对于公共气象服务不够重视,财力或人才投入有限,以至于公共气象服务不能跟得上日益发展社会需求。公共气象服务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于新形势下公众对于专业化及多元化气象服务需求还不能够完全适应,不能使其经济社会效益得到最大化需要。

3公共气象服务防灾减灾对策

3.1提高气象部门自身的影响力。气象部门要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手段,利用各种先进科技,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及时准确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并保证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和传递。制作相应科学有效防灾减灾对策,使社会所受到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做好公共气象服务,提升气象部门自身影响力,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3.2制作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产品。气象服务要根据社会各行业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气象服务产品,并保证服务产品能够不断及时更新。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精准化程度,以适应社会各行业对于气象服务产品需求。这样才能够保证气象服务产品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3为政府防减灾提供决策依据。气象服务于公共社会,不单单是气象部门的职责,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理解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公共气象服务要做好为政府提供气象灾害决策服务依据,建立政府搭建的服务平台,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进来,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公共气象服务效益,使社会经济和民众正常有序生产生活得到保障。3.4引进复合型人才,带动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公共气象服务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人才推动。而建立一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保证气象服务质量。因此有必要通过公开聘用,挖掘气象专业复合型人才,提高薪酬待遇,带动整支队伍健康发展,进一步优化公共气象服务。另外对原有气象服务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同时建立有效奖惩制度,保证人才稳定性。

4结语

池州市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必须正确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将会涉及更多领域,因此必须要加紧与各部门联动合作,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健全机制体系,创新服务手段,为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宋希娟.发展阳泉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农机化,2019(5):12.

[2]马文辉.基层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现状及需求[J].江西农业,2017(7):59.

防灾减灾范文篇9

一、充分认识做好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

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有利于唤醒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

二、广泛开展科普宣传

防灾减灾范文篇10

一、建立组织。乡政府建立了以乡长、副乡长、乡气象协理员为主的气象防灾救灾应急指挥部,各行政村成立了以村民主任、村气象信息员的领导小组。

二、加强必要的装备建设。乡政府有气象屏幕显示屏,有固定的气象自动接收装置,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有气象协理员的工作职责,制订并完善了各项制度并挂牌上墙。乡政府装有大型警报器,乡广播站和各行政村的大喇叭保持全年畅通。各行政村配备有气象信息员、预警员,配备有小型手摇警报器,手提广播喇叭、雨量筒、铜锣、强光手电筒等气象防范器材。有各项工作制度,并列入考核,利用电话手机及农民信箱等各种现代通讯工具确保在气象灾害来临前,能及时接收和分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遇有气象灾害,能做到上承下达。乡政府及时收集各村上报的由气象灾害引起的各种受灾情况,向县气象部门、县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备案。

三、积极组织培训。乡政府制订了全年有培训计划,对特殊的气象情况、春播育种、防洪防汛、防地质灾害、防山洪爆发进行培训。在5月份全乡进行了气象防洪防汛、防地质灾害、防雷的演练,全乡共有300多人参加。

四、建立了以、二个村的科普宣传村,利用广播、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并能定期印制分发县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材料,并向市、县气象灾害影响区域的群众分发明白卡,开展经常性的气象减灾宣传活动,各行政村都设立了气象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