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4:19:43

多视角

多视角范文篇1

关键词:会计准则变革;校企合作;企业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和高校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合作的频度越来越密,然而,企业和高校不同的管理制度对其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在新时代环境下,结合校企合作背景,积极有效的探索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的影响,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准则变革的重要意义

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应经济活动,确认产权关系的规范收益分配的一种技术标准,它是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重要保障,本身政府作为调控经济活动、规范经济秩序引导社会资源保护政府和投资者利益的一种手段。会计准则分为两类,一种是基本准则,是概括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是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依据。另一种是具体准则,是基本准则各项要求的体现,同时是各项工作流程性、严密性的具体说明,比如: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分类及其确认计量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等。而具体准则一般也分为三类,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和及时报告准则。三项准则适用范围不同,约束能力不同,对应客体不同,一般业务准则是规范各类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确认等范围,特殊业务准则主要针对租赁业务、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业务等范围,及时报告类准则普遍适用于财务报表、现金流等范围。会计准则在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企业的发展中尤其显现出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前的会计目标确认的过程中,熟悉会计准则的发展与要求,这不仅为其财务状况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参考目标,更是使得人们在责任观念的影响下不断提高资产的一种使用频率,同时这也是重视企业经营业绩计量结果的一种体现。为了更好的在会计准则变革背景下推动校企合作有新的发展,只有将我国会计准则更好与国际财务标准对接,在国际财务标准影响下不断提升会计变革对当前信息质量的影响,通过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校企合作科学发展。

二、会计准则变革对校企合作理念的影响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角色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新型的会计准则成为当前的企业变革的重要依据。会计准则的变革体现了当前企业财务报告的时效性,也突出体现出了会计观念的一种创新。会计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由责任目标向决策目标不断递进的一个过程,其中最主要的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中正在向公允成本的转化,其中最主要的收益部分应该是由收入费用转向资产绩效,这些观念的变革将直接导致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经营理念的变革,从而对企业加入校企合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毋庸置疑,会计准则对于校企合作的发展以及政府或投资者也都有很大的影响,从本质而言经济变化是指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于当前经济管理者的一种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决策性。校企合作作为高校发展的一种尝试,必然会受到此变革的影响。根据当前会计变革的理念而言,任何的经济行为都是建立在数字规则之上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来直接影响决策者的判断,而会计准则就是根据校企合作的财务报告以及契约对管理的行为产生影响,因为,会计准则本身作为影响校企合作经营理念的一种观念,直接引导其未来的发展和走向。因此,很多外国学者一致认为,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而企业的决策又直接导致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从而直接决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担当和参与程度。在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合作理念对于高校和企业当前的意识形态有一定的影响,管理者或决策者都希望双方未来能够达到一定的价值层面,运营目标都为推动双方整体的发展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但是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无论是简单的或者是复杂的都需要一定的会计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很多高校受会计制度的影响都需要约束自己开放的合作范围。因此,高校或者企业都需要适应新的会计准则,结合新的变革,制定新的合作范畴,以更加开放、创新的理念指导在合作领域的探索。

三、会计准则的变革对校企合作行为的影响

在当前校企合作发展变化的背景下,会计目标决策对于当前的会计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当决前的策目标与高校当前的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冲突,在合作范围内,谁说了算不仅仅是股份制的问题,它需要一种制度或者说规范来约束它,我们根据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股东的利益以及企业面向资本市场的利益都需要会计准则不断地推动当前的企业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中重塑,在当前的会计报告中我们要不断构建会计体系,以及对企业管理层的一次次的提升,很多企业在这个管理过程中不断为当前财务报告的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在校企合作变化中我们只有不断改善会计准则中与时展相脱轨的部分,比如会计观念、会计确认等要素。在研究会计准则发展过程中,我们这种不断提高会计行为与财务行为的运作理念对于双方发展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其中主要的会计行为包括会计职业判断、盈余管理以及即时报告等行为主义,我们只有通过财务管理的行为,才能不断融合当前企业发展的管理理念。尤其是在当前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当前的评价才能集中解决企业的问题,包括各种利益等冲突。

四、会计准则的变革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影响

会计准则变革是历史陈本观向公允价值观的一种转变,这对于企业的经营理念也有一定的影响,促进企业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的责任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责任价值,在这样的转化过程中会不断的提高各种计量的标准,包括相关决策的有用观,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也是一种行为资本的一种转换。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当今的信息调整过程中,很多企业对于当前的收益并不满足。我们只有在当前历史状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包括信息时代的各种决策能力,这对于企业发展而言都是一种百利而无一害的。我们在当前市场过程中对于买卖双方之间是否存在公平交易也有一个整体的价值判断。随着会计目标的不断构建,很多会计目标的计量属性以及目标的确立都在发展中不断变化,在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确立正确的资产观念。根据调查研究得知,会计准则变革能够通过多元化的视角推动当前的企业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效率。我们探究当前会计体系,一方面会计准则的变革可以通过我们日常的经营管理进行改革,这对于校企合作未来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兼顾当前的日常管理进行改革,对于校企合作各种风险收益以及当前会计目标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傅荣,贾兴飞,晏超.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分析[J].会计研究,2014(6):31-39.

[2]翟明国.基于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分析[J].中国市场,2016(27):149-150.

多视角范文篇2

关键词:多视角;建筑节能;综合评价

1引言

建筑节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算法作为建筑节能研究的核心内容核心内容,对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在建筑节能研究中显得至关重要得至关重要。随着建筑节能的研究不断推进,目前主要有三种建筑节能体系的评价种建筑节能体系的评价,分别是建筑节能体系的经济评价与选择选择、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理论的基础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建筑节能综合评价的建筑节能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综合了建筑节能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能够很好地实施建筑节能措施。

2主成分分析法的介绍

主成分分析是借助一个正交变换主成分分析是借助一个正交变换,将分量相关的原随机变量转换成分量不相关的新变量变量转换成分量不相关的新变量,化繁为简,将原来的复杂的原指标转变成新的指标原指标转变成新的指标,而且提供了大部分原指标,通过少量的新指标的分析结果来代表原有指标的意思表示的新指标的分析结果来代表原有指标的意思表示。够做主成分分析的应用软件是SPSS,它作为一款最具代表性的统计软件件,能满足本文指标数据的分析求解。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神经网络法比较,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依据人的主观臆断依据人的主观臆断,判定和筛选出建筑节能项目中的重要指标和非重要指标标和非重要指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标准的特点,无法排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模糊综合评价的权重系数是人为确定的的,无法满足评价体系、权重的准确性的重要要求。神经网络法的学习速度慢法的学习速度慢,算法比较低效,且需要大量的数据,对于建筑节能体系评价可行性和代表性较差筑节能体系评价可行性和代表性较差。主成分分析法运用SPSS统计软件统计软件,能够正确地筛选主成分,排除相关性,准确地建立评价体系和权重建立评价体系和权重。

3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筑节能评价

3.1构建建筑节能评价体系

对建筑节能进行评价时对建筑节能进行评价时,必须依据我国节能指标的规定性指标性指标、性能性指标、年能耗评价三种标准,坚持系统性原则、实际测量原则实际测量原则、相互独立原则、可调性原则等指标筛选的原则则,衡量各种影响因素,做到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保证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构建全面筑节能评价体系的构建全面、系统。现今的建筑节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作为基准点能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作为基准点,过于注重建筑结构、材料料、器具和产品等方面的节能,忽略了建筑节能给用户带来的需求度需求度。因此在建筑节能评价体系中还应该兼并考虑用户需求度求度。用户需求度不仅包含建筑物使用者的舒适性,还包括建筑物管理者管理的方便程度建筑物管理者管理的方便程度。因而,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段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根据施工方案指定相应的节能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3.2主成分分析法节能算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降维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降维方法,是用较少的变量去解释原来资料中的大部分变量原来资料中的大部分变量,将相关性的变量转化成独立或不相关的变量相关的变量。通常是选出比原始变量个数少,能解释大部分资料中变量的几个新变量资料中变量的几个新变量,即所谓主成分,并用以解释资料的综合性指标综合性指标。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始数据收集主要是采取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来确定每个指标在该体系的作用和意义系的作用和意义,根据专家对建筑节能的熟悉程度和其研究的领域对问卷进行筛选的领域对问卷进行筛选,决定出有效的问卷,利用这些有效的问卷的原始数据问卷的原始数据,借助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3建立多节能方案比选模型

利用主成分方法进行方案的综合评价利用主成分方法进行方案的综合评价,目前运用较多且比较成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英国统计学家肯德尔的第一主成分样本综合排序法分样本综合排序法,因为第一主成分反映的原始数据最多,某些情况下可以代表原始数据的意思表示;另一种是加权综合评价通用作法价通用作法,这种方法综合考虑各项主成分,基本不会丢失信息。

4结语

根据建筑的设计到使用的过程根据建筑的设计到使用的过程,应该建立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运营后的使用阶段全过程相对全面的节能指标体系系,并通过大量的原始专家问卷数据的处理建立了评价模型型。该评价模型的评价角度广,可以根据投资者不同的需求取相应的权重值取相应的权重值,满足了当前多业态共存的社会需求。

作者:李海鹏 单位:山东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郭蓉,王乾坤,李红兵.多视角建筑节能综合评价应用[J].建筑节能,20162016(10):100~105.

多视角范文篇3

引言

"洞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它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未可轻视的地位。对这项珍贵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最初是由云南巍山县洞经乐团1988年8月首次赴京展演而正式拉开帷幕的。他们的精彩表演引起了强烈的振撼和极大的反响。随後更由於丽江洞经乐团1995年9月和1998年5月相继到英国同挪威的展演,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巨大的成功。英国的《泰唔士报》等几家报刊发表评论,许多电视台争相录音录像,从而使联合国所属的教科文组织也正式将中国的洞经音乐列为"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挪威的展演还多次得到了国王的接见与热烈的赞扬!中国古老的洞经音乐也更加名扬世界!

更值得一提的是:洞经音乐的美妙旋律及其高雅悠扬的演奏技巧和风格,已经使酷爱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国音乐家李海伦博士深深陶醉。以至她从1991年起,连续几年来到云南深入调查,几乎跑遍了整个云南。她搜集了大批宝贵资料,并写出了颇有水平的博士论文。她说:"洞经音乐是中国的无价之宝,是打开中国传统音乐宝库的金钥匙。它确实很美,它不仅属於中国,而且属於世界。"

人们或许要问:既然洞经音乐如此珍贵,那麽它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诞生於何时?起源於何地?又如何传播到云南?甚至流布到缅甸……,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并探求其中的奥秘,笔者通过长期的调查,梳理今人成果,略陈管见,以供大家研讨。

一、洞经音乐的起源

"洞经音乐"是个珍贵而独特的古典乐种。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得名,并与文昌崇拜密切相关。探索它产生和演变的原因及特点需要哲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音乐学以及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合作。只有多视角的研究,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揭示它形成、发展的规律。中国洞经音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这些普遍广泛、紧密而复杂的联系中产生的。它有中国相应的社会、思想、文化、音乐和人才的丰厚积淀与背景为基础,还有充分而适当的生成条件为依据。

从历史的视角而言:中国自周秦至唐宋,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尤其是唐宋以来盛行的科举制度,更把全国的知识分子纳入了中举做官、修身治国的轨道。高官厚禄的诱惑与驱动,促使仕人举子皆把立身仕途作为毕生奋斗的最高目标。科举制度确为知识分子提供了飞黄腾达,荣宗耀祖的晋升良机。因而成了文昌崇拜产生发展兴旺繁荣的催化剂,兴奋剂和凝固剂。

从思想与宗教的视角来看: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唐宋时期,经济文化都有了巨大发展。唐宋皇帝竭力扶持道教,更使道教文化急剧发展。斯时,道教神灵已经大批产生,宫观殿阁遍布全国。著名道师层出不穷,道教经典如潮涌现。《白云观重修道藏记》称:"唐天宝间篡辑成藏,统曰三洞","统计183万44卷,天下颁行。"道藏中收集的《上清大洞真经》便为洞经音乐组织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从音乐的视角而言:中国也是世界上音乐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唐宋音乐更加丰富多彩,辉煌灿烂。宫庭宴乐,祭祀音乐,民间音乐十分兴旺。武后一度把内教坊改名为云韶府,玄宗不但令道士,大臣进献道曲,还亲自在宫庭内设道场教道士"步虚声韵"。①步虚声韵即是道教特有的科仪音乐,它是道士朝真礼斗,赞咏上帝,行道啸唱的玉洞乐章。"步虚声"包括乐曲与唱词两个部份。乐曲颂扬虚空神灵仙境缥渺之美,唱词歌咏众仙万圣玄妙之德。约在魏晋南北朝时便已产生。"著名道士寇谦之早在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写出《老君音诵诫经》,制定了乐章诵戒新法。"②作为道士用音乐伴奏诵经的科仪。当时所用的"八胤乐"即为後世之"步虚声"奠定了基础。成书於五世纪的《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中收有《洞玄步虚吟》十首,即是道士最早在科仪中使用的步词。"③其体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不等。隋炀帝、唐玄宗、宋太宗、宋徽宗皆好之。"此时已有《玉音法事》之书辑录了唐宋道曲五十首。"④明代永乐年间则将若干道曲编成《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元代以後,随著道教分为全真和正一两大流派後,道教音乐也分为"全真正韵"和"正一科韵"。成为道士早、午、晚三朝诵经以及做各种法事使用的音乐。特别是《玉皇经》於唐宋之际出现之後,道士即将谈演此经的道乐称为"钧天妙乐"。所有这些,都为洞音乐的产生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有了上述基础,还需以下条件,洞经音乐才能产生:第一,道教天师派及其後裔上清派的出现。张陵所设的24治范围已包括了云南北部和陕西西部广大地区。天师道曾沿著"南方丝绸之路"传入云南。四川青城山即是早期天师道的圣地。唐代更有著名道士杜光庭在此宏道,宗风浩荡,劲吹云南。滇西道众争相以杜为师。

第二,文昌帝君的形成。据学者们研究:"文昌帝君"的产生经过了从雷神、星神、树神、蛇神到人神的复杂变化。最初文昌神是星神,《史记天官书》载:"斗魁六星、戴匡曰文昌宫",皆天神,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也。《春秋元命苞》云:"上将建威武,次将正左右,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士"。先秦时,梓潼县七曲山便有雷神庙,人称"善板祠"。王象之《地纪胜》说:"梓潼县灵应庙所供之神即是张育。"⑤唐天宝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奔蜀避难,在梓潼县七曲山夜梦张神,将其封为"左丞相"。事隔百余年,黄巢起义,唐僖宗又逃到梓潼避难。为求神灵保佑,又将张神封为"济顺王",还解下佩剑相赠。宋朝时张神又屡受封号,光宗赵、理宗赵先後追赠"圣烈王"、"忠仁王"。道士抓住机遇,便以绍熙六年(1196)以降乩方式宣称"玉皇大帝"已将张神封为"文昌帝君"。道士杜南强亦以同样手法编造《清河内传》,将梓潼神张育说成是多次转世的张亚子。民间则将二人视为一人。元朝皇帝看到汉民信道的事实,为控制汉民,便於延佑三年(1317)正式将张亚子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遣使献祭。从此"文昌帝君"便成了中国境内掌管文籍官禄,声威显赫的大神,受到仕人举子与平民百姓的广泛崇拜。文昌庙也遍及天下。

第三,《文昌大洞仙经》的产生。所谓"大洞经"者,有广狭二义之分。广义的"大洞经"系指道藏中上清众经的总称。道藏有三大类。上清经便归在洞真部里。里面有部《上清大洞真经》,狭义之"大洞经"系指《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和元代的卫琪本。据黄海德先生考证:"前者成书於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作者为四川宝屏山玉虚台道人刘安胜"。⑥後经宋理宗景定年间四川甘山摩维洞主罗懿子重新校刊。胡传淮先生又进一步考定:"刘安胜实为四川逢溪县人。《蓬溪县志:山川》载:"赤城山即宝屏山,其山赤色,中峰蔚然,左右环拱,上有七曲老人祠,张神君解道德经於此。''''《蜀中名胜记》与《四川通志》均录其事"。⑦元代又有蓬溪县的另一道士(中阳子)卫琪,撰成《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并於公元1310年献给朝庭。内容与刘本及古本一脉相承。当时的"翰林学士"张仲寿也明确指出:"《大洞仙经》盖西蜀之文,中原未见也。"七年之後,元仁宗皇帝正式加封梓潼张神为"文昌帝君",卫琪本即为范本流向全国,并成了云南洞经会的主经。

第四,文昌庙的建立。全国第一座文昌宫始建於梓潼而且是从七曲山的张神庙演变来的。唐宋时随著张亚子神爵与封号的不断晋升,庙宇也逐步扩大。"以至宋代绍熙十年(1146)朝庭降旨命按王宫规格扩建"。⑧元明清时相继重修,庙宇变得更加雄伟状丽,气势磅。现存大庙(即文昌宫)堪称全国最大的同类建筑。"占地面积为1.4万平米,包括山门、前殿、後殿、桂香殿、盘陀殿、天尊殿、家庆堂、白特殿、灵官殿、谷父殿、三霄殿、瘟祖殿、飞鸾殿、风洞楼、百尺楼、观象台、应梦亭、望水亭、三皇门、钟鼓楼、寝殿和影壁等23处金碧辉煌,飞彩流金的宏大建筑",⑨成了中国文昌崇拜的祖庭。每年都有数十万中外游人到此朝拜。

第五,文昌庙会之形成。宋人吴自牧曾在《梦梁录》中写道:"二月初三日,梓潼帝君诞辰,川蜀仕宦之人,就观建会。"可见文昌庙会迟至南宋就在四川形成了,地点都在道观,掌坛之者当系道士高功,唱诵之乐皆为道乐。这在刘安胜本之中已明确记载,书中多次提到了"檀炽钧音"。所谓"檀炽钧音",即是羽士淡演《皇经》所用的韵律优美古朴典雅的道教音乐。元人卫琪书中更有"文昌胜会"一目称:"文昌会上有通悟禅师、波沦禅师,蜀中诸禅师皆观音菩萨化身,并与嗣禄道场,号曰心珠会,仍以帝君为主。每观各师生辰,诸山释子大作胜会,广化香火,庆赞称贺,官员士庶,钦仰者比比焉。故凡二教科仪,多禅道混融互用。"足见当时文昌胜会已在四川广为流行。此时的"檀炽钧音"仍以歌咏"帝君"为主,而且卫琪书中尚有"苍胡颉宝檀炽钧音之图",画著笛、箫、锣、鼓、钟、磬、筝、钹与琵琶等二十多件乐器。川大学者王兴平先生指出:"洞经音乐和文昌大洞仙经一样,产生於西蜀,也最早流行於西蜀"B10是完全正确的。值得一提的是:黄枝生、刘长荣先生又进一步指出:"洞经音乐发祥於梓潼",他们的依据是卫琪书中再三言及的"七曲山"、"凤凰山""五妇岭"、"剑泉"等处都在梓潼城北。并且书中所示的种种乐器,都是文昌宫作会的所用之物。这些依据大体上是可信的。今年八月中旬,笔者曾与王兴平、甘绍成先生到梓潼考察。在文昌镇访问了一些洞经老人。他们说:"明清时梓潼有很多文昌庙,每个庙里都有洞经音乐,我们称作''''大棚音乐'''',做会时热闹得很。民国年间全县尚有一百多支洞经乐队。"谢焕智先生著文介绍了县城的"文昌出巡"盛况。B11他说:"文昌行宫(始建於乾隆四十四年),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八日都要举行文昌出巡大典"。届时,用迎神大轿将"文昌帝君"(木刻神像)从大庙中接来,全城官民尽皆夹道迎接。"文昌帝君"在数百名仪仗的呼拥之下进入城内。随行人员分为三组,每组之前皆有乐队奏乐。役夫鸣锣开道,全套鸾驾跟随。各家各户皆焚香化符。帝君圣驾进入行宫以後,接连数日,每天早、午、晚三场都要在宫前广场演奏洞经音乐。还有川戏,杂耍和龙灯狮子表演。满城欢庆,鼓乐喧天。此时又值元霄灯节,全城张灯结彩,万家灯火,彻夜通明。此习延至民国年间。近两年又恢复了这项活动。从杨世昌手中的数十张彩照来看:梓潼的文昌胜会确比云南任何地方洞经会的谈经活动声势要浩大得多、场面要壮观得多,礼仪更隆重得多。

由此可见,洞经音乐起源於四川,发祥於梓潼的观点是可信可靠的。因为别的地方都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

二、洞经音乐的传播

洞经音乐从四川产生以後,便在元朝皇帝的大力扶持下逐渐向川外传播。《清史稿·卷84》载:"文昌帝君。明成化间,因元祠重建,在京师地安门外,久圯。嘉庆五年,潼江寇平。初,寇窥梓潼,望见祠山旗帜,却退。至是御书''''化成耆定''''额,用彰异绩。发中帑重新祠宇,明年夏告成。仁宗躬谒九拜,诏称:"帝君主持文运,崇圣辟邪,海内尊奉;与关圣同,允宜列入祀典。礼官遂定议。岁春祭以二月初诞日,秋祭,仲秋诹吉。将事,遣大臣往。前殿供正神,後殿则祀其先世。祀典如关帝。咸丰六年跻中祀,礼臣请崇殿阶,拓规制,遣王承祭。後殿以太常长官亲诣,二跪六拜。乐六奏,文舞八佾,允行。直省文昌庙有司以时飨祀。无祀庙者,设位公所,毕,彻位随祝帛送燎。"这段记载充分表明:第一,北京已在元代便有了文昌宫。第二,清代仍将文昌祭祀列入国家祀典。第三,祭祀必用音乐。

云南则是洞经音乐兴旺发达的沃土。然而它从何时何地传入?民间传说与文献记载出入较大。从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大体上有明初、明中、明末和清代传入几种说法。传入的地点有四川、北京、南京和江西几种。从材料而言还是以四川为多。例如《华坪县文史资料·第二辑》说:"洞经音乐於明永乐七年(1409)由四川梓潼县传入大理"。《南涧县文史资料·第一辑》亦言:"是明永乐七年由四川梓潼传入大理,再由大理传到云南各地"。《通海县资料》也说是"从梓潼传入的"。《大理洞经音乐·序言》称:"明嘉靖十三年(1534)大理、下关曾派人到梓潼习演大洞仙经,并带回仙经各两部。"四种说法时间虽有差距,但都明确肯定是从梓潼传入的。这些说法是比较可靠的。它有明人李元阳所编撰的《云南通志》可作参考。是书记载了明初云南各州县文昌宫的情况。文昌宫是洞经会活动的大本营,洞经音乐便在这里演奏。书载:"昆明文昌宫在西门外"。"楚雄梓潼庙在城西仁福门外"。"武定文昌祠在旧府治内"。"鹤庆文昌祠在府治南太玄宫内"。"永胜梓潼庙在州治南"。"保山文昌祠在城西太和山麓,弘治间副使林浚建。岁春秋上丁後四日祭。腾越州亦有祠"。"凤庆文昌祠在府治东北三里,嘉靖间土官知府猛寅建。"可见,文昌宫早在嘉靖以前便已普遍存在。民国学者由云龙所编的《姚安县志·卷55》载:"滇省经会各县皆有。姚邑自明季即立社崇奉文昌,歌讽洞经,皇经等,以祈升平。间亦设坛,宣讲圣谕,化导愚蒙,殁道家之支流也。但信仰者多系士人,故每届举行,均礼乐雍容,古代礼乐得籍以保存於不坠焉"。"姚邑经会,创史於东山老会(原在白鹤寺)。明末奉人席上珍,始於城中立桂香社。清初有耿裕祈者,游江浙,精习乐律,颇多传导。逮光绪初,马驷良由浙东解组归,精乐谱,就光禄社矫正音律,桂香社亦摹习之。自是姚安经会乐曲始归雅正。乐器则有筝、琶、管、钟、鼓、铙、钹之属。经费物品各社多寡不一,统由纠仪保管,每年轮迁充任。先入社者曰经长,年髦者曰前辈。入其社但觉长幼有序,礼陶乐淑,气象肖焉,并见社会。"杨履乾《昭通县志稿》(卷六)载:"洞经坛,其教传自省垣,以谈演诵经为主,辅以音乐。凡祈晴、祷雨、圣诞、庆祝、超度事,悉为之其经,杂以佛道,附会入坛者,皆属男子,而无女流也。"这些记载表明云南的洞经音乐在明代已经开始兴盛,其它几种说法只是四川传入的变种。

清代则是洞经音乐在云南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大融合的鼎盛时期。全省120多个县凡人口较多的大村镇,都有数量不等的洞经乐队定期活动。而且组织健全,活动都已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了。并已随著马帮的行踪,逐渐传到缅甸、越南。明末清初因社会动荡,滇西楚雄、大理、保山、腾冲的人迁入缅甸密支那和曼德勒经商。滇南的蒙自、个旧、石屏、建水的人跑到越南,洞经音乐流入异帮,在华人中生根开花。滇人离乡背井,"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之际,便展开经书,操起乐器,那悦耳动听的乡乐,曾使多少华人流下思恋故土的热泪……

"民国年间,洞经音乐仍在云南各地依例演奏。甚至唐继尧出师讨伐袁世凯之前,还请省城洞经会谈经祭旗。解放前夕,昆明市区内还有八九支洞经乐队存在。云南解放,以彭幼山为首的一批洞经老人成立了《古乐研究会》,开展搜集整理乐谱工作。

三、洞经音乐的流变特徵

洞经音乐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产生以来,迄今有830多年历史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初传、渐盛、鼎盛、衰微与重振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因经济、社会与宗教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就云南而言主要是:

第一,乐曲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初期全省数百支洞经乐队尚有二千余支曲子,後经有关部门大力搜集、整理、鉴定(除掉同曲异名者)尚有1500多支。仅《大理洞经古乐》(1990出版)书中便有270首。包括《南清宫》、《北评洲》、《玉华音》、《洞仙赞》、《何仙姑》、《天女散花》、《诵经偈》、《玉律贺章》、《圆通赞》、《梅花引》、《元皇赞》、《迎仙来》、《真武赞》、《妙华音》、《上清宫》、《南华章》、《神洲渡》、《瑶台月》、《长春宫》、《仙花歌》、《金纽丝》、《银纽丝》、《碧溪三叠》、《翠珠帘》、《迎仙驾》、《天尊颂》、《月殿仙》、《柳青娘》、《吉祥音》、《清华赞》、《咏宝章》等。"昆明洞经乐曲据彭幼山先生说曾有150多首"。经省市文化局干部记录整理出132首。包括《玄蕴咒》、《小桃红》、《迎仙令》、《道师令》、《青鱼令》、《折桂令》、《哪叱令》、《清水令》、《将军令》、《得胜令》、《叨叨令》、《南令》、《品令》、《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南扮妆》、《北扮妆》、《阳扮妆》、《苏扮妆》、《吉祥音》、《太平音》、《天机音》、《翠花音》、《普光音》、《虚昙音》、《闹元霄》、《山坡羊》、《一江风》、《水龙呤》、《万年欢》、《汉东山》、《满庭芳》、《柳摇金》、《老挂腔》"等"。唐鑫先生整理出"巍山洞经音乐100多首,"包括《步蟾宫》、《漫五言》、《柳青娘》、《庆天宫》、《八神咒》、《贺圣朝》、《风入松》、《金蝉噪》、《四平腔》、《锁南枝》、《小鹧鸪》、《水龙呤》、《下山虎》、《点绛唇》、《一江风》、《雁落沙》、《贺归依》、《开经偈》、《五称》、《新腔》、《叠落金钱》、《仙鹤展翅》、《浪淘沙》、《六五调》、《观音扫殿》"等。"弥勒县有111首,包括《千秋岁1、2、3》、《万莲花1、2、3、4》、《得胜令1、2》、《一江风1、2》、《圣号1、2、3》、《仙家乐1、2》、《老忏1、2、3、4》、《朝天子》、《一篷松》、《倒垂莲》、《大功曹》"等。"通海县有《功课》、《步步娇》、《叠落金钱》、《茶供养》、《香赞》、《寂寂至》、《七星丹》、《阴阳调》《鹧鸪天》、《醉花云》、《得胜令》、《新荷叶》、《雀踏枝》、《古歌记》、《楚天遥》、《蓬来宫》、《锁南枝》、《月儿高》、《沙落雁》、《祝皇天》、《仙家乐》等50多首"。"曲靖市有《山坡羊》、《南进宫》、《浪淘沙》、《柳摇金》、《四字调》、《普光》、《太上说法》、《苍胡》、《大洞》、《咒烛》、《西江月》、《炉烟满席》、《香供养》、《散花吟》、《清平调》等20多首。此外,宣威、会泽、昭通、师宗、罗平、沾益、陆良、富源、新平、石屏、建水、个旧、丽江、保山、腾冲、永胜、华坪、武定、玉溪、剑川、鹤庆、楚雄、客川、祥云、南华、姚安、晋宁、泸西、文山等地都有许多乐曲。

这些乐曲不少被记录在工尺谱中,可惜多数工尺谱已在当作"四旧"烧毁。谱中记录了许多宫庭音乐、江南丝竹、民间音乐和部分戏曲音乐的曲调。据省城音乐大师彭幼山先生说:"有的笛子和唢呐曲是直接套用川戏、滇戏和昆曲的,还有一些民间吹打乐。这些乐曲大体上分为"牌子音乐"和"非牌子音乐"两类。"牌子曲"就是器乐曲,它又分"大牌子"、"小牌子"两种,是专为各种科仪服务的。非牌子乐曲是专为谈经时唱赞仪节服务的,配有唱词,又分"唱腔"和"吟诵"两类。B21不管哪种乐曲,都普遍使用了装饰音、滑音、颤音、加花艺术手法。旋律的宛转曲折,音质音高的圆润浑淳等均有规律性和多层次的巧妙变化。并充分地表现了洞经音乐的广泛性、灵活性、多样性、地方性与民族性特点。

第二,乐队扩大。云南洞经会过去都有一支编制完善,组织良好,造诣高深,素养谆厚的专业乐队。队员有明确的分工和专门的座次。16把椅子是最基本的编制。超过此数的人皆坐机动位。座次分东四座,西四座,上四座和下四座。首座居长,副座次之。"16把椅子不许乱座"。谈经时又按"八字"排列,这种严格的规定与分工,恰恰是音响效果的最佳组合。许多乐队中都有些以吹笛,吹唢呐,弹古筝或打响器而著称的高手。如昆明的彭幼山,八十七岁还能按《将军令》、《得胜令》吹得四邻皆惊。丽江和毅安,曲靖窦信三和巍山赵从宽等都是身手不凡的老人。乐师们都经过严格训练,凡不能通经熟乐者皆不得上座。"通经"是必须熟悉《文昌大洞仙经》、《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所有谈经。熟乐必须熟练掌握每一章经和每一个科仪的配曲,自然顺畅地拉出每一支曲子,并且不准错乱一音。乐师最少16人,多的可达24、36、64甚至72以上。(这是做超大型胜会所用的特殊阵容)

1992年3月,我在滇西调查时记录到两支洞经乐队的情况:(一)巍山县文华镇乐队:司鼓赵铁氏83岁,李泽甫60岁,杨炳华51岁。大钹李昌81岁,杨福昌51岁。云铄杨奎72岁兼大钹。笛子杨镇坤57岁。唢呐顾西76岁,杨景光55岁。高胡赵德坤77岁。二胡杨镇国51岁,赵悟77岁。中胡顾西76岁,李炳华76岁。大胡张富贤60岁。扬琴郭晓梅38岁。古筝鲍金惠20岁。中阮王忠祥55岁。段跃南60岁。三弦包成汤65岁。小钹李少堂60岁。赵志58岁。小锣杨锡尧58岁,张旺60岁。木鱼张赵武62岁。机动人员杨胜照、陈忠宪杜忠远等。

(二)大理城(中合镇)乐队:云铄张学忠。锣鼓杨炳干63岁。大钹段文章66岁。小锣郑锐61岁。小钹赵富坤56岁。笛子段如鹏61岁。唢呐杜杰惠49岁。大鼓王仁庆46岁。二胡赵林55岁。大胡杨国亮50岁。二胡杨焕春61岁。大锣段德兴69岁。三弦杨树强40岁。小钹杨国祥。宣经张绍先68岁、赵子贤59岁。朝拜杨元灿61岁、段继元、赵明和。会长杨保良、副会长杨兆林。

第三,乐器增加。南宋时使用的乐器已经包括吹、拉、打、弹四类。经过八百余年的演变,已有较大变化。原在《苍胡撷宝檀炽钧音之图》中的笛、筝、瑟琶、钟、磬、铙、钹和锣鼓继续保留外,悬吊式的玉片琴、箫已经消失。增加了唢呐、芦笛、色古笃(四弦琴)、大三弦、葫芦琴、高胡、锣(俗称包包锣、乳锣)等。这些乐器的增加使云南洞经乐队大大增强了演奏,旋律悠美,热烈欢快,开朗明亮曲子的能力。尤其是重低音乐器(大筒筒、大三弦)的增加,使音色更加深沉、淳厚多了。

另外,洞经乐队对各种乐器的要求大都十分严格,选购乐器力求尽善尽美,还不惜代价派专人到内地购买。"昆明洞经会的笛子固定使用"苏笛",甚至在唢呐上包上银皮。拉弦乐器专用大蟒皮崩的,连琴筒上的"千斤"都要用象牙做的"。谈经前,还要焚香点烛先祭乐器。入座前便把音调调准。开坛後不许妄发一音。正是这些极其严格的要求,才使音乐的最佳效果得到充分发挥。难怪古朴典雅的洞经音乐要被人们称为悠美动听的"钧天妙乐"了。

第四,组织与会员的增加。洞经会常以"学"、"会"、"社"、"坛"、"堂"、"斋"相称。各地名称虽异,实质完全相同,皆以"谈经演教"为本。如昆明洞经会称:"宏文学"、"宏仁学"、"同人学"、"桂香学"、"齐礼学"、"上九会"、"元会经坛"等。"大理称''''礼仁学''''''''感应会''''、''''尊圣会''''、''''洪仁学''''、''''圣文会''''同文会''''、''''福像会''''、''''鹤云会''''等"B24。"通海称''''五经会''''、''''妙善会''''、''''名文学''''、''''兴文学''''、''''崇圣学''''B25。南涧县称"永生社"、"吉祥社"、"永和社"。曲靖市称"保善堂"、"辅元堂"、"忠心堂"、"安庆堂"、"广化堂"、"道自生"。丽江县称"新善乐会"、"松花乐会"、"白马乐会"、"开文乐会"、"石鼓乐会"、"大同乐会"、"鲁甸乐会"、"巨甸乐会"B26等。保山市有"至善坛"、"妙真坛"、"赞化坛"、"无极坛"、"从善坛"等。而四川省梓潼县则称"自新斋"、"明道斋"、"广德堂"等。这些组织的负责人分别称"学长"、"会长"、"坛主"、"社长"、"堂主"、"斋长"。成员少则二三十,多至两三百。人数越多,实力越强,影响越大。乐队阵容也越大。此外每个经会都处在不断分化进程中,或因意见分歧,或因经济问题,或因管理问题,往往从原会中分出一些人又另组新会。

第五,活动多表文多。迟至清代,洞经会的谈经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祭"文昌帝君"的范围,而广泛地参与包括佛教和民间宗教的许多祭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洞经会从年头到年尾,做的会不下三十来种。如"上九会"、"关圣会"、"土主会"、"吕祖会"、"龙王会"、"地母会"、"朝斗会"、"天官会"、"地官会"、"火神会"、"朝山会"、"真武会"、"娘娘会"、"城隍会"、"财神会"、"瘟蝗会"、"雷神会"、"太乙会"、"中元会"、以及"安龙奠土"、"驱瘟除邪"、"解冤释结"、"庆寿"、"送殡"等,几乎搬用了道教的全套科仪。

随著经会范围的不断扩大,采用的表文,圣诰,神咒也越来越多。常用的表文有《请神表》、《送神表》、《庆诞表》、《求雨表》、《祈吉表》、《文昌表》、《关圣表》、《先师表》、《第君表》、《观言表》、《斗姥表》、《地母表》、《玄天表》、《三宫表》、《功曹表》、《雷祖表》、《灵官表》、《金仙表》、《真官表》、《地藏表》、《城隍表》、《灶君表》、《土地表》、《谢恩表》、《太乙表》、《南斗文》、《北斗文》、《九皇文》、《奠土文》、《吃素文》、《祭亡文》、《白龙文》、《勾销文》、《净厨文》、《虫蝗文》、《解冤文》、《雷火文》等上百种。常用圣诰有《元始天王诰》、《老君诰》、《玉皇诰》、《文昌诰》、《观音诰》、《关圣诰》、《真武诰》、《灵官诰》、《雷祖诰》、《三丰诰》等一百多种。神咒更是多如牛毛。

第六,经典增多。洞经会最早只用一部《文昌大洞仙经》。但随著社会的发展与时间的推移,使用的经典越来越多。各地因做会的要求不同渐有所谓"八洞经"、"十洞经"、"十二洞经"、乃至"三十六洞经"和"七十二洞经"之说。最常用的经书有《文经》、《武经》、《皇经》、《雷经》、《明圣经》、《宏儒经》、《玉枢经》、《报恩经》、《三官经》、《太上感应篇》、《十王经》、《血湖经》、《救苦经》、《五斗经》、《道生经》等。

四、余论

由上可知:洞经音乐的确是天师道後裔上清派宣扬道教的手段和工具。此派因有广大仕人举子阶层为门徒,而在元明清时发展迅速。洞经音乐毫无疑问确是道教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从四川产生以後便逐渐向外地拓展,在长期的流变过程中,又吸收了其它音乐成份而成为古朴典雅韵律悠美的珍贵乐种。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完全应该加大对洞经音乐这笔宝贵资源的开发力度,使之更好地为发展旅游经济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服务。

①②③④《中华道教大辞典》。

⑤王家佑《梓潼的演变》(梓潼报97年1月13日)。

⑥黄海德《文昌大洞仙经》考述之一(梓潼报97年10月25日)。

⑦胡传淮《刘安胜为四川蓬溪县人》(梓潼报98年5月9日)。

⑧⑨刘长荣《话说梓潼文昌宫》(梓潼报96年3月20日)。

B10王兴平《文昌崇拜与洞经音乐》(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B11黄枝生《洞经音乐发源於文昌祖庭梓潼》(梓潼报98年5月9日)。

B12、B13谢焕智《牧瘟摄毒说瘟祖》(梓潼报96年3月20日)。

B14、B15、B16、B22、B23、B24、B25雷宏安《昆明洞经音乐调查笔记》。

B17、B18唐鑫《云南巍山洞经古乐曲选》(油印本)。

B19雷宏安、彭幼山《云南洞经音乐探索》,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1987年3期。

B20吴学等搜集《通海洞经音乐》(油印本)。

多视角范文篇4

关键词:女性艺术多视角理论思考

性别意识是中国声乐艺术的热点话题,“在艺术创作中,性别差异,或者说,性别意识形态即使算不上最热门的话题,也肯定是最富意味的重要问题之一。性别,尤其是女性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和文明的首要问题。对待女性的态度,是对待历史、对待文明以至于对待宇宙的态度的一个缩影。要对历史、文明、文化,要对艺术文化关系进行探讨,同样取决于是否能认清这个因素。”

一、假如我们从文化和审美的广角,对女性声乐艺术在中国声乐乃至整个音乐表演艺术发展史上的艺术成就进行研究的话,便不难看出,其中有一些颇为有趣的现象。

纵观20世纪中国女性声乐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与审美的蜕变,虽然她们在社会生活以及艺术舞台上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但对于审美理想和艺术的追求是她们的永恒主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她们心中已经扎下了根。

由此,使得我们穿越时空联想到封建社会的女性,由于受到封建礼教以及传统思想、传统观念的束缚,她们封闭在极其有限的活动范围生存,“大家可能也知道昆曲《牡丹亭》里的杜丽娘,这样的太守之女,她的生死缘起都因为一个梦。其实她做梦的地方并不远,就在她家的后花园。杜丽娘长到十六岁,竟然从没有去过自己家后花园,因为父母对她管教很严,除了让她勤习女工,还请来了一个腐儒陈最良教她读书。

但是,就在这一年的春天,杜丽娘读着‘关关睢鸠’,‘没乱里春情难谴,摹地里怀人幽怨’,她的青春突然间觉醒了。”当然,事实上,这种觉醒仅仅是以梦幻的形式出现,也之能随着梦幻之美收场,最终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外面的世界的确很精彩,但哪个时候显然还不属于女性;只有男性才有资格享用。女艺术家又怎么样呢?比如女声乐家、女艺人她们仍然处在男性职业之外,20世纪初,“五四”运动的风暴,打破了对于女性长期不公平的腐朽陈规。作曲家、剧作家创作了大量需要女性参与的艺术作品,为女性提供了展示才能、享受外面精彩世界的“舞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宣传科学、崇尚西洋的时代,西洋声乐艺术伴随着其它艺术形式引入中国;诸多知识女性大踏步奔赴西方国家开始正规地学习西洋声乐艺术。西方声乐艺术的引入以及女性声乐家的大量出现,中国表演艺术舞台,开始出现了更多的艺术形式,比如有了戏曲艺术以外的声乐艺术,声乐艺术的出现,中国艺术舞台越来变的丰富多彩,一个争奇斗艳、绚烂夺目、星光无限的局面正在形成。

女性声乐家的出现,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思想和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重重清规戒律,她们的出现,向世人证明:女性的活动范围并不全是家庭而是像男人一样是社会公众;而社会、公众效仿和仰慕的不仅仅是贤妻良母型的家庭妇女形象,还有杰出的艺术家。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吸引着社会公众眼球的女性声乐家、女歌手,以她们动人的歌唱、以她们亮丽的服饰、以她们美丽的形象引领着社会的文化潮流和艺术时尚;并不断的改变颠覆着艺术的审美。

与其它艺术门类如美术、文学艺术相比,舞台艺术似乎具备直接进入人们视线的优势,而女声乐家、女歌手更具备了与公众互动交流的“先天”优势和条件。这也正是当今舞台上,为什么女声乐家、女歌手比男声乐家、男歌手更容易出名更容易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女性声乐艺术家、女歌手的大量涌现,不仅丰富和推动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而且她们创造了20世纪中国声乐艺术的百年审美和属于自己鲜明的女性声乐文化史。从第一位跨出国门留学学艺的周淑安、20世纪初被称作声乐艺术界“四大名旦”的喻宜喧、黄友葵、郎毓秀、周小燕;到从延安走出来的王昆、李波、孟于、郭兰英、;再到建国初期走出国门的郭淑珍、邹德华、民族声乐百花园中的邓玉华、朱逢博、黄婉秋、才旦卓玛;流行歌坛的邓丽君、李玟、毛阿敏、那英、韩红以及当下人们所熟知的:殷秀梅、、宋祖英、吴碧霞等。她们在属于自己显著的位置上发挥着男性歌唱家所不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关于这一点正是需要我们从社会学、心理学、审美学研究问题之一。

多视角范文篇5

关键词:会计准则变革;企业理念;企业行为

1引言

会计准则对于企业财务会计活动起到了规范性与约束性作用,企业基于会计准则开展决策与经营管理。会计准则环境下,资本市场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企业会计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保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对会计准则变革的具体内容,乃至会计准则变革对于企业理念与行为的影响加以了解。

2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产生的影响

2.1影响企业决策

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会影响企业的决策理念。一般来说,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就是企业决策者,在新理念的影响下,企业决策者会对会计状况进行评估,预估企业的未来发展与资金形势。会计准则变革使企业财务报告得以改善,会计工作更加真实完整,借由会计准则,企业决策人员可以对企业价值信息与运营风险加以预测,确定会计目标,深入分析市场,并引用会计准则制定企业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

2.2影响企业增值

会计准则影响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变革保证了企业增值与保值理念的公正披露。企业资产负载表就是公允价值的体现,可以很好地对企业的经济价值加以反映,并且借由新的会计准则来帮助企业及时掌握其资产价值信息,通过呈递相关信息来保证其可靠性与有效性。现代企业的经营者与决策者,可以利用会计准则变革这一重要契机,深化企业增值,提升企业公允价值,深化企业增值与保值理念。

2.3影响价值管理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应用公允价值以突显会计活动主体,可以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联,形成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显示企业日常管理与经营中的消耗与获益,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凸显了企业风险,也吸引了企业员工对于企业价值与风险的关注。实际上,会计准则变革所带来的变化与影响,可以推动企业价值管理水平的提升,以会计准则改革为基础,企业在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下,初步实现了企业净资产管理。公允价值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凸显企业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经济增长。

3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3.1会计确认方式变革的影响

会计确认是会计准则变革的重要方面,是会计信息在进入信息系统之前,审查信息资格与确认会计报告的过程,需要提前编制会计记录与会计报表。会计确认的变化体现在对于资产要素的确认,总结为以下方面:其一,对于投资分类的修改。权益法与成本法的适用范围调整之后,出于减少公允价值变动影响企业受益的需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并对可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其二,会计准则变革后,会计确认方式发生变化,房地产投资被作为公允价值被纳入到核算规范当中,这就给投资性房地产行业提供了新的会计准则,便于房地产行业更好地追求经济利益;其三,会计确认方式的革新给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的初始确认带来了预计弃置费用的增加,这是企业环保效益的体现,便于凸显企业社会价值,为煤炭等行业提供了潜在的无形资产;其四,公允价值计量中增加了非货币性交易,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其五,调整了长期资产的规定,一旦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则不具备转回资格,是一种对上市企业的限制。

3.2会计计量方式变革的影响

会计计量是基于某种计量尺度,选择相应的会计计量属性,结合相应的会计计量单位,记录相应的经济事项金额。会计计量的影响因素包括计量尺度、计量属性、计量单位与经济事项,在会计准则变革下,会计资产数值与计量规范发生了转变,在公允计量方面,会计计量变革使公允价值计量工作更加详尽。比如,当初始计量单位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不同的公允计量方法,以保证会计计量的有效性与精准性。例如,对于企业购买商誉或者投融资租赁时,将公允价值计量引进其初始计量,减少投资收益的计量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与计量精准性。会计准则变革影响会计计量规范,以往的存货计价方式所采用的计价方法被摒弃,按照无形资产的不同类型开展会计计价工作,保证其实际价值计算更加精准与真实。

3.3会计报告方式变革的影响

会计报告是企业以表格或文字形式对外出具的财务文件,是企业财务状况的集中展示,也可以作为企业某时段经营成果的展示,包括现金流量、会计报表及其附注、财务会计说明等。会计准则变革环境下,会计报告也发生了相应调整,主要体现在部分报告制作规范的调整。例如,以往仅在会计附表中含有所有者权益,在会计报告方式变革之后,所有者权益成为会计报告的主要项目内容。另外,会计报表中的利润表,营业利润项目的具体范围有所扩大,新纳入了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利润表的每股收益指标也进行了调整。企业营业收益纳入了企业投资,以便于企业之间的收益对比,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与依据。

4结语

会计准则变革影响企业理念与企业行为,关系到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模式,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企业在明确会计准则变革影响的基础上,需要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结合会计准则变革要求,转变以往的发展观念,强化企业管理机制与决策机制,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适应时展与会计准则变化的环境,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侯雅玮.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3).

多视角范文篇6

一、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

自从1996年10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早提出知识经济的论题后,知识经济的概念便迅速风靡全球。

知识经济时代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是知识员工成为主体管理对象。据有关统计与预测:20世纪初,体力员工与知识员工的比例关系为9比1;20世纪中叶为6比4;20世纪末为3比7;到2010年体力员工与知识员工比例关系将成为2比8。如果说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以体力劳动者为主要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的话,那么,21世纪则是一个以知识员工为主体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按照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定义,知识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及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进行工作的人。主要用“头脑”进行工作的知识员工,其受教育程度、需求结构、工作期望、价值观念、行为能力等,都不同于主要依靠“肌肉”进行劳动的体力员工。因此,管理对象的历史性变化,必然逐渐导致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管理理念的变革先行于管理模式变革。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员工为主要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需要确立经营知识和人才的发展理念。既然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知识取代了资本而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知识创造财富的逻辑改变了资本产生利润的生财之道,企业组织的经营理念就应该由经营资本转变到经营知识的思路上来。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员工尤其是拥有知识优势的人才,经营知识的理念又推导出经营人才的理念。按照这一逻辑,知识和人才可以看作推动社会和组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近几年来,人们提出了人才强国、人才强市、人才强企等人才强“X”的发展战略。

其次需要确立员工主权的根本理念。有史以来,无论是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农业经济时代,劳动者都处于被资本或土地雇佣的依附地位。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支配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核心要素,知识又存在于知识员工头脑之中,何况知识本身是智力工作者所创造的,因此,从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中必然引申出知识员工主权的结论,或者说员工主权是知识经济应有之义。

再者需要确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工业经济时代,由于劳动者在生产要素的组合关系中处于依附地位,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奉行的是组织本位、工作本位和管理本位,实行的是一种很少考虑劳动者因素的非人格化、甚至是非人性化的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员工成为主权者,对主权者的管理应该是一种充分考虑工作者因素的人本主义管理,反过来说,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是员工主权理念的体现。人本主义既体现于组织与员工之间的目标兼容、共进双赢、双满意的管理战略之中,也体现于尊重管理、关怀管理、赞扬管理、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柔性管理以及工作再设计的各种管理行为之中。

二、互联网与人力资源管理新方式

互联网是指建立在当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相互连接的全球电脑信息网络系统。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互联网及其信息技术正在引发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工作方式历史性变革的核心概念是远程办公。远程办公(Teleofficc)是指办公人员通过电子通讯手段在传统集中化工作场所之外的任何地点进行分散化办公,其典型的工作空间特征是小型办公室和家庭办公室(SOHO),同时也包括公务旅行中的客房办公室和车厢办公室(TO)。另外,在工作时间特征上包括每周在家工作一天或两天的偶然在家工作(WOAH)。远程办公者常常被称为“电子员工”或“SOHO族”。传统在家上班的人群大多是自由职业者,如作家、画家、音乐工作者、律师、记者、编辑等,但目前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催化下已经扩大到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和职业领域。据统计,美国在家上班的人数,2000年为420万,2001年为500万,其中硅谷的1.4万居民中有15%的人在家上班;日本在家上班的人数,2000年是246万,2002年增加到300多万(占全部就业人口的5%),2005年将达到445万;我国的香港地区目前有不需到公司上班的流动员工45万人(占全部工作人口的15%)。在企业界,IBM公司的20%以上的员工取消了坐班制,加拿大的北方电信公司有25%的员工在家上班。另据预测,今后采取远程办公方式进行工作的人数将会以年均15%的速度扩大。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远程办公系统技术方案的逐步成熟,凡是人机对话的工作(即在电脑显示屏前点击键盘和鼠标进行工作)几乎都可以实现远程办公。可以预言,21世纪将在更大范围出现一场工作方式或办公模式的革命,这就是地点分散、时间弹性的工作方式取代工业时代的那种集中地点、统一时间的传统工作方式。这场工作方式的革命如同工业化工作方式取代分散化的农业工作方式一样具有历史意义,所不同的是土地加锄头变成了家庭加电脑。

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是人力资源管理的“E”化。E化人力资源管理(HER)亦称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应用IT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化。目前,欧美国家的许多大公司尤其是IT行业的知名企业,如通用、IBM、GE、微软、朗讯、思科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进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中期“E”化阶段;在我国,一些著名外商投资企业以及联想等IT企业,也已经进入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初期“E”化阶段,越来越多的国营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开始筹划“E”化和触“电”项目。据有关机构2003年初的抽样调查,有超过60%的国内企业计划在以后的两年中着手进行HER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的“E”化范围将随着IT技术及HR软件的成熟发展而逐步扩大。初期阶段主要局限于事务性管理活动层面,如人事信息管理、福利管理、考勤管理、休假管理等;中期阶段从事务性管理层面扩展到常规性管理活动层面,涉及网上招聘、网上培训、网上学习、网上考评、网上沟通等职能;后期阶段将在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实现自上而下的战略性E化人力资源管理。HER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管理活动的价值,也就是说,它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低价值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高价值的战略性管理活动。

三、经济全球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新课题

学术界对经济全球化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就相对共识的解释而言,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并使各国经济相互关联度及依存度日益强化的历史进程或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具有三个标志性特征:市场全球化,即以国家边界分割的国际市场向无国界的一体化国际市场发展,并最终形成全球统一市场;生产要素配置全球化,资本、技术、知识以及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趋向于跨国界自由流动,逐步实现全球范围的合理、优化配置;企业全球化,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出现一批由跨国公司发展而来的“全球公司”,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涉及不同程度的国际联系。经济全球化及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正在对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组织管理等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样也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日益明显的影响。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一些新课题。

一是稀缺人才的“零距离”国际竞争问题。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是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其中包括人力资源要素配置的全球化。因此,一般意义上说,人力资源将成为全球共有共享的财富,劳动力将突破一国的市场区域而进行跨国界的流动,因而将会引发全球性人力资源竞争。从实际情况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供求关系上,中低层次的劳动力相对充裕,高层次人力资源相对不足,高端人才尤其显得稀缺,全球性人力资源竞争势必体现为高层次紧缺人才竞争。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和开放引资的国内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研发机构等外资组织进驻中国,它们往往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用人战略而与国内组织进行人才争夺,因此,全球化紧缺人才竞争所表现的空间形式已是短兵相接的“零距离”竞争,即国际化人才竞争国内化,而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国内的国有企业等组织又缺乏竞争优势。如何应对“零距离”的稀缺人才竞争,如何克服人才竞争中的“马太效应”,如何吸引和留住组织所需要的人才,这是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尤其是对国内的国有企业等体制内组织来说更是如此。

二是企业跨国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近些年来,为了规避或降低竞争结局的风险及成本,“双赢”或“多赢”的竞争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的“博弈”竞争逻辑,由此,企业间尤其是大公司的跨国兼并和收购之风盛行。企业并购中涉及多方面资源的重新洗牌问题,如产品、市场、技术、资本以及人力资源的整合等,其中,人力资源整合具有统领性效应。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风格以及不同的员工组合结构,企业在兼并和收购过程中,是否有能力以及如何进行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人力资源存量、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的优化整合,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正效应,而不是一加一小于二的负效应,并通过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整合,实现产品、市场、技术、资本的整合,这是决定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

多视角范文篇7

[关键词]《士兵突击》此者他者

2007年的暑假,有一部军旅题材的影片引起了犹如“超女”般的追捧——《士兵突击》是一部记载了普通士兵的心路历程,讲述一个中国军人的传奇故事,构造出一个纯“爷们”的感情世界。这边没有美女(甚至连一个女性角色都没有)、没有爱情、没有明星的“三无”电视剧一下子冲进了人们的视野,并成为观众所热爱的电视剧,多少有点出人意外。更有这样的评论:男人看了折服,这才是真汉子;女人看了失色,这才是完美男人。这部电视剧热播之后,很多观众成为了这部片子的忠实“粉丝”,并称自己为“兵迷”,其中不乏众多年轻的“女兵迷”。在日韩剧流行、港台剧泛滥的言情电视世界中,为什么一部关于士兵的电视剧会引起这么大的效应呢?本文尝试用女性主义的他者视角来分析。

“此者”是相对于“他者”而言,更多的研究者所思考的是相对性的研究。且学界对于“此者”的研究很多,但是这种提法却很少,主要是基于女性主义的“他者”视角。对于他者内涵的探讨,较早出之波伏娃的《第二性》“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此后的研究中认可了女性作为他者是相对男性作为此者而言,两者之间虽有相互性,但并不是他者在把本身界定为此者的过程中树立了他者。这也就是说,他者是被此者界定的。而《士兵突击》这部影视作品所构造出来了一个纯“此者”的世界,而在众多“他者”眼中,“此者”又是被“他者”所建构。也这是这样一种两者互相建构的过程中,《士兵突击》取得了成功。两种气质(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常会相提并论,而且具有内涵往往也是两者相对而言。女性气质指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女性形象特质(如:被动、依赖、柔弱等),这些特质包括了对男性的性吸引力。而男性气质则指社会文化中男性被界定应有的生理和行为特质(如:强壮、勇猛、刚强等)。这二元观不但是社会关系的结构,也会影响个人心理的发展(如: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并非永恒不变和各地皆然,而是在不同的地方、时间,有不同的内容。《士兵突击》在剧情上,又紧紧扣住一个最为关键的因子——气质,剧中都为男性,男性所具有的刚毅和坚强等气质特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不乏柔弱和敏感等女性气质因素的一面。正是这种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碰击,并且被赋予在传统的强者——士兵身上则更是一种升华。

剧中所描述的是“此者”的军旅生活《士兵突击》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叫许三多的农村“傻”孩子被父亲逼迫参军,成了一位“钢七连”的兵,然后在魔鬼般的残酷艰苦训练中出尽洋相,逐渐磨练成全团的尖子兵,并成为兵梦寐以求的“老A”。但是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失手杀了人,他迷失了方向,此后又在连队里找回了自我。其实故事不仅仅就是许三多一个人故事,而是在他周围一群兵的故事。在许三多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位曾经给予他帮助的兵,都展示出“此者的女性气质”一面。

整个电视剧一直以部队为场景,描述了一群当兵人的故事,虽然故事的主角是一个“中国阿甘”式的人物,但是所展示出来的却是柔情似水的战友情。特别是在钢七连解散、善良的史班长、真男人伍六一以及硬汉袁朗的身上,看出的是那种本不该是男性所具有,但是却又着实让人感动的气质——阴性气质。

如果说钢七连解散时,和别的连搭伙的连长和三多执着的吼着钢七连的歌时是将男人的阳刚与无奈发挥到了极致,那么史班长对许三多父亲般的教导则是一种真挚的善良,他所代表的是军营里最温情最善良的部分。善良到面对许三多这样一个呆头呆脑死不开窍的家伙,他生生的得罪了全连的人:善良到为了一个承诺,他能陪上自己的前途。他是一个永远都会为别人着想,可却将微笑之后的苦楚独自扛下的人。复员前长安街的车里,他在连长的怀里放声大哭,像个孩子一样,哭出了他所有的苦楚和对军营的眷恋,也哭痛了所有人的心。这似乎本不该作为一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所应该展示出来的,可是《士兵突击》却真实地展示了那份柔情,并且博得了众多观众的心。

伍六一和袁朗在剧中所要体现的正是男性所具备的完美气质,刚毅、硬朗、坚强、勇敢,似乎他们都是男人中完美的典范。伍六一的感动在为了帮许三多劝他爹回家,无悔的背负起军旅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记过处分:在于老A选拔的最后关头达到高潮,瘸了一条腿的伍六一不愿被同情,不愿成为负累,在挣脱不了许三多的时候,毅然拉开了求救弹,在弥漫的黄烟里,竟如胜利般狂笑:“跑不动了!弃权了!”摔倒在地的他将求救弹扔向已经惊呆了的许三多:“跑!你看我已经被你逼成什么样子了!跑啊!”当许三多顺利到达,躺在担架上被抬走的伍班副向许三多招着手,脸上的笑却是那样纯那样美。

多视角范文篇8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互联网+教育”;卫生法

2015年“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广泛应用于第三产业,随后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互联网+教育”的新理念,对整个教育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互联网+教育”理念的逐步推进,对高校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产生了强烈得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在依法治国和医疗卫生法制化的背景下,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卫生法》课程的开设是增强医学生卫生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卫生法》是适应法制建设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门医学与法学交叉的学科。卫生法律规范也是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主要内容,因教学内容较多,课时量有限,教师多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1],这就要求公共卫生专业教师“回归本分”,潜心教书育人,提升教学艺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模式教学,打造有深度的“金课”[2]。

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各教学方法简介

1.1慕课。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一种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教学内容以视频为主,它由教学目的、教学计划、课件、教案,互助环节等部分组成,以兴趣为导向,“多、快、好、省”的特点极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3]。1.2微课。微课(Micro-lecture),以某个核心知识点为主,通过简短的视频以及相应的配套资源完成授课。微课是一种教学资源,是组成慕课的一部分。1.3雨课堂“雨课堂”(RainClassroom),是由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与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一种新型智慧教学工具,其突出的特点是门槛低,只需要借助于Powerpoint、微信及插件,就可将任务清单、各种课件、网络MOOC视频、习题等推送到学生手机,师生沟通及时反馈,实现师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全面互动,为持续性学习及反馈提供了便捷。

2多媒式教学在公共卫生专业教学中的(SWOT分析)优缺点

SWOT分析法,原本是企业用于分析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来制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的工具,但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SWOT分析法从优势(S)、劣势(W)、机遇(O)、威胁(T)四个方面对影响《卫生法》多媒式线上课程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在优势和劣势方面,本文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视角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卫生法教学实践提供教学指导策略。2.1优势。从学生的视角,临床医学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医学知识的学习,多媒式教学可以让学生进入一流水平的专业讲堂,体验高质量教学;可以充分实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教师的视角,在教学效果方面,当堂就能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利于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及措施;卫生法相关视频案例的提前观看,有效节约了时间,又可以加强同学间的交流,活跃课程气氛。2.2劣势。从学生的视角,大学丰富的课余活动及学生的自制力不同,容易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手机观看流量收费限制会影响学生手机学习视频的热度。从教师的视角,多年的教学经验导致思维定式,对于新型的教学形式,认识不够全面,;无法保证课下学生的学习效果,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不如传统授课法直观。虽然多数高校已推行混合式教学,但在政策、资源上支持力度不足,持观望态度的教师较多。2.3机会。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为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本科教育进入瓶颈期,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学生要有效“增负”,提升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信息化教育步伐一直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018年《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强调: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2.4挑战。卫生法学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大量的理论和法律条款,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医药卫生相关社会热点事件时有发生,法律、法条也时有更新,临床执业医师《卫生法规》大纲知识点每年略有调整.多媒式教学既要凝练知识点又要合理的课外延伸,课前、课上、课后,三部分内容的设计,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3混合式教学在卫生法课程的应用建议通过对卫生法多媒式教学中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构造SWOT分析矩阵,对影响多媒式教学发展的各类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的发展提出了4类组合战略(见表1)。

在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有这样一条界定:在道德和素质层面上,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其中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是优秀临床医师必备的素质。多媒式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法具有极大的优势,卫生法课程应改变过于注重知识点传授模式,提倡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式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完善培训机制,增强教师对“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及信心;多媒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势必会增加卫生法学课程的活力,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Z].卫人发[2011]15号.2011-2-12.

[2]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教高[2018]2号.2018-9-17.

多视角范文篇9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地球”、“数字区域”与“数字城市”等概念的提出及其实施,地理上分布的部门、公司、用户对地理信息的应用要求GIS运行环境逐步走向网络化,对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与传播由集中式走向分布式,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1-3]。

各种不同的用户对地理信息的不同需求以及各种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地理信息共享的研究,并使其成为当前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为了促进地理信息共享,许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跨区域组织等付诸了许多实际行动,虽然在新技术的运用、新观念的引进、新政策的出台、新的标准的制订、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但其最终成果却不甚显著,地理信息共享的实施甚至在某些领域举步维艰,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主要是技术因素还是非技术因素引起的[4]?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地理信息共享研究领域,一直以来从技术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处于主流位置,但实践证明,并不能期望所有地理信息共享的障碍都能通过技术上来解决,因此对地理信息共享必须进行多视角的研究,才能对其本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数据来源

几十年来,从技术的视角对地理信息共享的研究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对技术视角的过度关注能掩盖个人和组织的地理信息共享效率。大多数研究完全从技术的视角去理解地理信息共享的优缺点,而并未研究地理信息共享行为的社会文化特征。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地理信息共享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文献检索范围包括:国内的各种有关地理信息共享和组织合作的文献,以及国外的地理信息共享合作关系的文献。

对于中文研究成果,通过中国知识门户网站——“中国知网”()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CNKI系列源数据库”进行检索,包括其中的期刊、硕博论文和会议论文,以及通过“维普资讯网”()检索期刊文章,时间涵盖了2009年8月以前这些数据库所涉及的所有时间,检索词包括:地理信息共享、空间数据共享、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组织间关系、组织协作及其各种组合。在分析方法上,采用的是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统计。

对国外(限于英文)关于地理信息共享合作关系方面的文献进行检索,基本上涵盖了从1990到2009年间的所有文章,它们是在“ISIWebofScience”、“SCOPUS”和“GEOBASE”中通过关键词“GeographicInformationSharing”、“Inter-OrganizationalRelationship”或“OrganizationalCollaboration”等搜索得到的论文。通过检查这些文献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来确定是否同地理信息共享以及地理信息共享合作关系方面相关,未涉及到地理信息共享合作关系的文献不在分析范围内。

3文献样本的多视角分析

3.1国内文献分析

通过对“CNKI系列源数据库”进行检索,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检索条件内,文献总数为891篇,同地理信息共享相关的文献共有836篇,占总量的93.83%。通过文献检索的主要目的是试图发现地理信息共享的关于组织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但通过关键词组合却没有发现满足条件的文献,找到的55篇和组织之间关系相关的文章也同地理信息共享无关。通过对与地理信息共享相关的836篇文献进行分类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到地理信息共享在技术上的方方面面,诸如数据库、数据格式、Web服务等。WebGIS的研究在检索结果中占了14.14%,这也是同网络化的地理信息共享环境的背景相一致的。若加上其它同网络相关的地理信息共享研究,如网格技术、WebServices等,这个比例将会更高。总之,目前国内对地理年共享的研究焦点仍然主要集中在技术研究上。

3.2国外文献分析

通过文献检索,最后的样本包括28种期刊中的48篇论文,这些样本文献的作者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芬兰、日本、荷兰、埃及、英国等多个国家。

3.2.1组织关系的研究视角分析

Hall认为有三种类型的跨组织关系:双重(成对)关系、跨组织集合和跨组织网络。双重关系仅仅发生在两个人或组织之间;集合强调的是一个焦点组织和所有与它成双重关系的组织;网络是通过一个特定类型的关系联结的多个个人或组织所组成的,用以达到某种目标或解决特定问题[5]。

组织间关系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组织为何参与合作关系?在地理信息共享领域,从组织间关系的视角就是要研究激励个人或组织去共享地理信息的因素。Oliver综合了160多篇(从1960到1990年)有关跨组织关系的决定因素的文章的成果,确定了主要的六个决定因素[6]。这一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也可将其引入到地理信息共享行为研究中,其相应的定义如表2所示。如表3所示,每种地理信息共享类型的研究数量随着复杂性水平的升高而下降:双重关系占47.92%,跨组织集合占31.25%,跨组织网络占20.83%。双重关系表示的是发生在两个共享地理信息的组织之间的关系,当考虑长期关系时,这种关系可能特别重要。由于个人和组织通常有多中动机来参与地理信息共享,特别是对从中获得利益有更多的关注,因此可以预见全球样本的地理信息共享的动机是根本不同的。表3表明,效率在研究中作为一个动机的占45.83%。显然,节约成本的预期是几乎所有决定共享数据的基础。非对称性作为动机的占18.75%,互惠性占14.58%。必要性作为地理信息共享动机的比较少,Damsgaard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其研究考虑的是行业协会在迫使组织共享数据中作用[7]。当地理信息共享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有适应性的响应,并且其目的是这种关系的可预料性和可靠性时,稳定性就作为地理信息共享动机来研究。

很显然,效率在所有类型的关系(双重、集合和网络)都作为地理信息共享动机。非对称性在网络类型中作为动机的研究很少,这可能是由于网络的本性决定的,因为理论上在网络中没有一个占优势的组织,地理信息共享根据对一个组织的权力和控制的响应而形成的可能性很小。与此相反,在双重关系或者集合关系里,当要说服权力很小的合作者共享地理信息时,非对称权力关系可能是清晰而重要的。另外,互惠性在双重关系被经常作为一个动机,这种结果可以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一是双重关系比集合关系和网络关系容易研究;二是在双重关系中,互惠性作为一个动机是由于互惠性易于注重同一个组织的关系。

3.2.2理论运用的研究视角分析

表4表示研究样本中,用于研究地理信息共享关系所使用的理论及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交易成本经济理论在地理信息共享关系研究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占25.00%,因为该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组织如何最小化其生产和交易成本总额,它已用于研究地理信息共享对生产和交易成本的影响。排在第二位的是组织理论,所占比例为22.92%;第三位是资源依赖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二者都占14.58%;第四位是采纳理论,占8.33%。地理信息共享的采纳与使用依赖于三个主要的因素:一是所采用的地理信息共享技术的特性,因为一些技术问题能产生许多共享困难,即抑制地理信息共享的采纳;二是采纳的组织,因为该组织是发起和执行地理信息共享的主要组织;三是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因为地理信息共享对该组织产生显著的影响。排在第五位的是计划行为理论,占6.25%,该理论主要是通过影响个人行为意向的因素来研究个人行为。政治经济理论占4.17%,该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在地理信息共享关系研究中,所占比例最低的是文化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二者均占2.08%。

3.2.3方法论的研究视角分析

表5为研究样本中,地理信息共享研究所关注的主题领域及其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同对前因后果的关注度10.42%相比,已有研究对成果/利益/成本、采纳与实施、组织间协作、信任/风险/权力的关注都比较高,它们分别占22.92%、20.83%、22.92%、16.67%;而对这种关系的特定方面,如地理信息共享行为,在样本中只有3篇文章进行了研究,占总体的6.25%。

表6为研究样本中,地理信息共享进行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数据收集类型及其分布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58.54%的研究使用调查作为研究方法,而29.27%的采用案例研究方法。75.61%的研究使用的是单一数据收集,仅仅17.07%的使用纵向数据收集的较为长期的方法。所有5个现场研究和24个调查研究中的21个都采用单一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与此相反,案例研究在使用纵向、单一和多种数据收集方法上分布比较均匀。

表7表明,在地理信息共享研究中,以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的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在研究样本中占58.33%,描述性的研究占29.17%,解释性的研究仅占12.50%。所有解释性的研究或者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或者采用调查研究方法,或者采用现场研究方法,而以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则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在以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中,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

4研究视角评价

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信息共享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视角:技术的视角、组织关系的视角、理论运用的视角和方法论的视角。这四个视角目前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也影响着对地理信息共享的完整的理解。

1)对技术视角的关注能掩盖个人和组织的地理信息共享效率。大多数研究完全从技术的视角去理解地理信息共享的优缺点,而并未研究地理信息共享行为的社会文化特征。

2)在组织关系的研究视角上,目前缺少对个人和组织间地理信息共享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框架,并且对地理信息共享行为的激励因素也不明确。

3)对从理论运用的研究视角的成果进行分析显示,地理信息共享进行研究的最常用的理论是交易成本经济理论、组织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采纳理论、政治经济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这些理论不一定能对地理信息共享关系的成功和失败作以充分的解释;并且由于这些理论主要用于研究经济方面,因此也不能预测地理信息共享行为。

4)在研究的方法论上,需要对地理信息共享行为有充分的理解;纵向研究也主要是案例研究,这不具有普适性。

多视角范文篇10

关键词:质的课程研究;方法论

教育领域素有“质的(qualitative)”和“量的(quantitative)”方法论之争,它们构成了20世纪以来教育研究方法的两条发展主线。诚如瑞典教育家胡森(T.Husen)所指出的:“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的、可定量化的观察。研究的任务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作出解释。另一范式是从人文学科推演而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1]近年来,随着质的研究方法在课程领域的广泛运用,质的课程研究独具特色的方法论思想也开始引起课程学界的普遍关注。

质的课程研究方法与传统的量化课程研究方法和定性课程研究方法之间的根本区别不在于研究内容的变化,也不在于研究手段的改进,而在于研究视角的转向和研究目的的改变。质的课程研究关注的是课程活动自身的存在,是活生生的课堂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关注有着各自独特境遇和逻辑的课程事件,以及它的处境、它的发展变化和它的最终命运,而不是致力于发现一种先在的、不变的客观规律来解释一切课程现象。因此,就方法论意义而言,质的课程研究处处透露着一种鲜明而强烈的人文精神。这种方法论上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它反对盲目崇尚自然科学客观主义研究范式,反对实证主义原子论和物理主义机械还原论,倡导以人为本的课程研究取向,重视事物的本源性和整体性,尊重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多样性等方法论思想上。

一、崇尚自然主义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当中,“自然主义”(naturalism)指的是一种研究者直接面对真实社会现实的哲学态度和方法论信念,它有别于“理性主义”(rationalism)或“科学主义”(scientism),将自然科学的研究逻辑运用于社会现实研究的信念和趣好。在科学主义范式下的量化课程研究中,研究者总是倾向于对研究对象施加影响,尤其是对于实验性研究,研究者要精心设计一个人造的实验情境,在实验过程中系统地操纵变量的变化,以便精确地发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的研究一般来说内外部信度都会很高,但效度由于受到研究者的人为因素干扰而大大降低,因为它同实际的自然情形相差甚远,是对人的原本特性和事件过程的本真状态的人为扭曲。质的课程研究为了避免上述情况,采取了一种自然主义的研究态度,力图在真实的情境状态下把握研究过程。

质的课程研究认为,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性经验的有机整体,它不仅包括了学生各类经验的有机融合,也包括了学生获得经验的历程。这一历程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程序和环节。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人类的共同经验、教师个体经验、学生个人经验往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学生在课程为他们展开的丰富的经验世界中自由想象、创造、学习、理解、交流、游戏、活动,不断建构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经验和意义建构过程,它具有非预期性、非控制性、情境性、历时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要想真正认识课程的实际意义,就必须把它放在丰富、复杂、流动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考察。质的课程研究者通常是在不引人注目(unobtrusive)的情况下进入研究现场,不控制任何变量,也不从外部强加任何因素于研究情境和被研究者身上,方法论者将这种自然情境中的研究称为“现场研究”(fieldresearch,文化人类学称之为“田野研究”)。

崇尚自然主义的方法论思想有以下两个突出要点。

第一,研究者不人为干扰或改变研究现场和研究过程,即不将已有的理论框架、概念范畴、测量手段等强加于研究过程。研究者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访问者或参与者、行动者深入到课程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实地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具体详尽的描述,使之真实地再现于读者面前,由读者自行作出体悟和判断。

第二,注重对研究资料的情境性解释。质的课程研究并不热衷于撇开背景因素对资料进行抽象分析,也不关心研究结果的概括性和可推广性,而是着力于准确、详尽而又充分地描述研究的自然情境和情境中的现象,强调把研究资料放到收集资料的当下情境中去解释。这种自然主义的研究态度使得课程所包含的生活世界、经验过程得以自然显现。

二、注重整体探究

质的课程研究认为,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是完整的、现实的、具体的。依照现象学的观点,人的存在、生活说明了这个世界的存在,人的整体性、直接性、具体性说明了这个世界的整体性、直接性和具体性。“人的完整性揭示(证明)了这种‘不可分析性’,‘人’是分析方法的界限,而且人看出来的‘世界’,无不具有这种特点……”。[2]这个世界不是分析的、实证的、数理语言可描述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是本源的、直观的,与人是直接联系的,对这个世界的原子化分析必定会抹煞这个世界及人的生动性、完整性,必然会把人之为人最重要的精神性特征抛弃掉,从而把人及人的一切当做物来剖析,把人“抽象化”和“工具化”,把世界结构化和元素化。在质的课程研究者看来,世界是一个不可感知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是整体现实地组织成有意义的单元,而单元是由整体内在条件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总是在各单元构成整体时才凸现出来。因此,教育对人及人的活动的认识,就应该建立在这种现实的、具体的、变化的整体性之上。

在整体主义原则的指导下,质的课程研究主张采取整体探究的研究策略。从研究设计来看,质的课程研究的问题陈述是整体性的,它不同于量化研究的因果陈述、相关陈述;质的课程研究的假设也不是先前预设的,而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从资料的收集、分析来看,质的课程研究注重在整体的自然情境下广泛收集资料,并从整体角度组织分析材料,形成整体的分析框架,而不将注意力分散在资料的细枝末节上。质的课程研究者认为,对个别资料细节的理解不能撇开对广泛背景和整体意义的把握,这就是资料的整体分析原则。从研究结果的表达来看,质的课程研究报告重视课程过程的情境化、情节化描述,以及在此基础上作出简要的分析,而不是进行抽象的长篇推理和论证,这体现了整体性描述的原则。

三、关注互动过程

质的课程研究认为,课程研究是一个多方面探究和建构的过程。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存在着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主体间的双向互动,研究者不可能脱离被研究者进行研究,而必须与被研究者保持良好关系,这样才能对对方进行探究。双向互动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研究过程的千变万化,而不可能按照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固定的方案行事。研究的结果由研究过程本身决定,而非由预先的假设决定。质的课程研究者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往往采取的是“即时性策略”,即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选择何种研究方式,采取何种操作手段。他们并没有受到任何预设的“科学规范”的严格约束,他们在建构新的研究结果的同时也在建构着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对此,符号互动论者布鲁默(H.Blumer)曾明确表示,社会科学家不能建立不朽的、客观的理论框架,这是由于主体间的经验世界是由不同情境中的行动者(即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不断变化的符号互动过程所构成,那些只能在特定情境中剖析特定事物的概念就无法把握全部世界的整体性。他还进一步提出:“通向经验有效性的道路并不在于玩弄探讨方法之中,而存在于对经验世界的考察中。而要做到这一点,不能靠建立和解释耀人的理论,不能靠设计精巧的模式,不能靠追随自然科学的先进程序,不能靠采用最新的数学或统计学方法,或创造新的概念,也不能靠发展精密的定量技术或坚持某种调查统计的规则。”[3]布鲁默认为,通向符号的、互动的经验世界的探索方式应是参与观察、非结构访谈、个案研究、生活史研究等富有人文精神的研究方法,因为这些方法有利于展示人的生活意义、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本质特征。

质的课程研究强调,课程是历程性的,而这一历程又是开放性的,它没有固定的程序和环节,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客观性标准。课程的意义在于导引和唤起,在于提供经验交流和意义建构的情境。因此,它有目标,但不是在课程进行之前决定好的,而是在课程进行当中形成和实现的。课程目标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随着过程的进行,目标也在变化,旧的目标达成了,新的目标随之出现;目标的存在就是过程的导引,就是学习活动不断扩展和深化的动力。所以,相对于目标来说,活动过程本身是重要的。课程进行的整个过程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能够引起不同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和投入,使他们的每一活动或每一阶段的活动都有价值,使他们确确实实体验到活动的过程,体验到经验的变化,体验到进步的乐趣。这正是质的课程研究者关注过程研究的依据所在。

四、采用归纳分析

质的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归纳的,即研究者从实际的课程活动中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然后对有关的人和事进行描述与解释,不断扩大自己对研究问题的理解,最终创造性地将课程事件及其意义揭示出来。它同以演绎逻辑为基础的实验、调查、论证假说等方法在研究策略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进行质的课程研究并不一定要证明什么,重要的是从实际情境中发现什么,通过对实际过程的考察,了解课程活动的变化以及其中存在的各种关系和联系。

采用归纳的方法决定了质的课程研究对象的具体性和特定性。质的课程研究关注的是日常课程活动中一个个的独特事件,这些独特事件的原因都是由各个不同的原始条件决定的,都有各自独特的境遇和逻辑,因此对于这些独特事件的研究本质上都是历史的。研究的重点是深刻理解特定情境和条件下的各个课程事件本身,而不是对与该事件类似的情形进行推论。研究的结果不是通过重复实验或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证实,而是通过相关检验等方法进行证伪,其效度来自研究过程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特定的时空环境密切相关。

由于适应归纳方法的课程事件往往是具体的、历时性的,所以最适合于它的表达方式自然是详细描述。质的课程研究者以现场观察记录、访谈实录、文献、图片、实物等为主要资料来源,这些资料来源为其进行描述提供有关研究场所和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研究者在对这些有意义的资料进行生动的、详尽描述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归纳性解释和判断,使读者能对所发生的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和形象的认识,并凭借自己对这些事情的理解作出相应的解释和判断。在质的课程研究者看来,描述不仅是一种课程研究的手段,更是课程生活真实生动的再现形式,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研究者与读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和文化分享、理解、认同的“桥梁”。

五、主张多元理解

由于注重情境关系和研究过程,质的课程研究拒斥方法论上的一元论,认为方法论上的一元论更适合于表达事物而不是关系,呈现状态而不是过程。课程是丰富的、复杂的和变化的,任何一种单一的视角和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如实地反映出课程的整体面貌,它总是有所取舍,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研究者本人的立场、观点和兴趣等的影响。因此,质的课程研究者把课程视为具有多元价值和意义的文本,认为课程研究的问题呈现出陌生性、深层性、模糊性、意义性、独特性等特性,主张采用多种视角,结合各种理论观点,从各种不同的主体立场出发,运用各种方法来考察和解读,揭示那些隐藏在课程背后的、迄今为止一直被遮蔽的关系。这种多视角包括了各学科视角,如哲学视角、社会学视角、政治学视角、历史学视角、经济学视角、心理学视角、美学视角等;各学科内部的不同理论视角,如哲学中的实证主义视角、存在主义视角、现象学视角、解释学视角等,社会学中的功能主义视角、韦伯视角、后现论视角等,以及其他如宏观视角、微观视角、女性视角等。这些不同的视角强调了课程性质的不同层面,有着不同的长处和局限,多视角的课程研究方法就是要从多种多样的有利位置来理解课程活动,解释课程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质的课程研究所倡导的多视角原则并不等于奉行折衷主义多元化或“什么都行”的极端相对主义方法论。多视角分析不是不加区别地把各种视角囫囵吞枣地“综合”到一起,而必须去判断和选择,对于特定的情境和问题,哪些视角和方法更适合,哪些则不适用。多视角分析并不排斥就某些特定的课程现象进行集中而深刻的探究,也不排除形成某种特定的视角。折衷主义的多元论或极端相对主义方法论的缺陷在于无法确定在特定情况下哪些视角更为重要,也无法提供独特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分析方法。

多种视角,多元理解,意味着质的课程研究不仅需要选择和协调各种研究视角,而且还必须注意到不同文化、种族、性别、阶级群体以及这些群体内部的不同成员在视角上的差异,拒斥那种将自己群体中某个研究问题的观点或特有的偏见强加给其他人的文化霸权行为,尊重那些不能被同化到某种同质化的普遍结论或观点中去的差异性。此外,多元理解还要求研究者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必须谨防执迷于某一种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的刻板做法。在研究对象和材料收集的实践条件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必须与所要处理的问题相匹配,并且必须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对其进行检验。只要它们与所研究问题相关且可以在实践中加以利用,就兼容并包,为我所用。

六、承认价值关联

在人文社会科学当中,价值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领域。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一个选择性的问题,主体的价值选择不仅体现着人们需要的某种满足,而且还体现着人的主动追求。如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试图寻求一种普遍的人文规范来统摄人的生命欲求,遮盖人的价值世界,就会出现理性与价值关系的严重失衡,导致偏颇的结论。

与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不同,质的研究承认,对社会与人的研究从一开始就不能不面对价值问题,质的研究中不可能把事实与价值截然分开。质的研究所关注的不是社会科学研究应不应涉入价值的问题,而是如何涉入价值,确立价值的依据是什么,一个具体的研究会受到哪些方面的价值态度的影响,不同的价值观如何平衡和协调,社会科学研究应如何创造一种新型的人际态度和思维方式等一些贯穿社会科学研究始终的基本问题。质的研究目的不是致力于揭示客观规律,而是描述常识,反映事实背后存在的利益关系、价值选择和价值冲突。

作为一种人文社会现象,课程也是人们价值选择的结果。它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自在之物,而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肩负着人类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结晶,因而蕴含着丰富的潜在意义。课程活动就是通过沟通和解释,把人类的历史经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对人类生活的理解和对自身生存价值的认识,从而形成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验。因此,质的课程研究要求正视课程内容与过程中的各种价值因素,鼓励研究者在直面被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深入到意义世界中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探寻人类生存的现实境域和未来欲求。

承认课程研究是一种价值关联活动,不仅意味着对研究者和当事人价值选择的尊重和认可,而且也意味着对多元价值的包容与接纳。面对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活动的影响,研究者须以一种理性的态度作出积极回应,引领大家澄清观念,做出抉择,从而担负起价值整合和理想重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