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1:38:23

断层范文篇1

1、司法考试制度的实施本意上是促使法官素质的提高和阻止人员的滥入,但在目前法院的人事管理和司法地方化领导的框架内,反而成为了职业断层的原因。

一方面,高门槛对职业准入渠道带来了负面影响。修改后的《法官法》将法官任职的学历条件从大专提高到本科,并确立了司法考试的门槛,随后却出现了“法院想要的不肯来,想来的跨不过门槛”的困境。另一方面,非试法官的进入对司法考试制度以至对法官职业准入制度的排斥。未通过司法考试而不具有《法官法》任职条件的人以变通的形式超越法律规定完成为法官,使行政职级资源和法官审判委员会、合议庭组织资源受到了侵占和影响,削弱了法官严格选任的刚性影响,对未任法官心理造成了相当的影响,造成许多人心理的逆反和失落。

2、我国对法院编制的管理采取的是等同于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员额管理制度,未将法官编制员额与法院内部非法官编制员额分别规制。

此种情况造成法院在录用工作人员或编制管理机关对法院编制进行管理时无法专门录用或为法官定编,从而造成大量非法官员额挤占法官员额现象;也难以保证法官员额的动态平衡。

3、未将通过司法考试作为报考法院公务员的必备条件之一。

我国法官的录用仍然沿袭党政公务员招录程序和条件,在招录法官时将通过司法考试作为参加考试的必备条件之一的现象很少。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是两种不同的测试应考人员能力和水平的考试体系。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的人员不一定就能通过司法考试。这种不科学的录用法院公务员的方式造成了通过公务员招录程序进入法院的部分公务员长期无法过司法考试关而进入法官队伍。这部分人员也相对缩减了法官员额。

4、目前的司法环境给法官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方面,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法官办案在公平正义上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法官办案兼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法官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懂政治。另一方面,随着《监督法》的出台,人大对法院的监督力度也会逐渐加大;法院内部的案件评查、差错及错案责任追究等制度越来越规范,执行力度也越来越大。此外,多种因素导致司法裁判的权威性不高,许多案件“案结事不了”,当事人不断上访。法院已成为社会各种矛盾集中地,法官办案可以说是任务重、责任大、风险高。但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对法官工作目标绩效的考评缺少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法官的奖惩激励制度不健全,从而出现了“办案越多、错案几率越大,风险越大;办案越少,越安全”的怪圈,其结果必定是法官消极办案,积极转型,逐步丧失职业信心。

5、法官流失现象严重。

法官流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内部流失,即从事审判业务的法官向法院内部非审判业务部门流失。法院审判部门一般人员较多,职务升迁竞争较为激烈;非审判业务部门一般人员较少,职务升迁竞争较为平和。有些法官从职务升迁角度考虑则不得不到非审判业务部门谋职。法官流失的另一种现象是法官向法院系统外流失。法院相对于其他国家机关而言编制员额一般较多,但领导职数却相对较少,法官相对于其他国家机关公务员职务升迁竞争更大。法院是全社会监督的对象,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处理中心,因而法官的职业风险相对其他公务员也更大。诸多因素决定了法官与其他国家机关公务员相比具有一定的劣势。在个人收入上法官与律师相比显著的特点是法官的收入随着工龄的延长、职务的升迁其增长变化很小,而律师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及资历的加深,其收入增长幅度极大。从职业风险而言,律师的职业风险相对法官而言很小。因此,法官向其他国家机关或律师行业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

应引起注意的是,法官队伍断层问题在基层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这与目前法院所承担的任务是截然相反的:我国80%的法院是基层法院,80%的法官在基层法院工作,80%的案件由基层法院受理。这三个80%决定了中国要实现司法公正必须从基层的法官队伍建设做起。同时,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越需要有良好的法治环境,确保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应对法官短缺现象。

第一、实行法官员额编制管理制度。法官员额编制管理制度即由编制管理机关专门为法院内法官编制员额作出规定,实行动态管理,如遇法官员额空缺则及时面向社会从通过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中公开招录法官;禁止法院内其他非法官人员占用法官编制员额。

第二、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法院残存着一定的学历较低,专业不对口,缺乏法学自学能力而又长期无法通过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对这部分人员应该由党委政府在国家机关体系内进行人力资源优化,即将这部分人员优化到其他能施展他们专业特长的国家机关,将其他国家机关中通过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优化到法院工作。

第三、将通过司法考试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参加法院公务员招录考试的必备条件之一。今后,法院在招录公务员时应当将应考者通过司法考试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报考必备条件之一,防止有的人员虽然通过公务员招录考试进入法院,但长期无法通过司法考试获得法律职业资格,无法进入法官队伍现象。

断层范文篇2

关键词:语文学习;断层现象;初高中

语文衔接初中和高中分属于中学教育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从语文的教学角度来看,初中语文应是高中语文的基础,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建立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之上,两者成为一个前后连续的整体。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初高中语文之间存在很大的断层现象。这种现象直接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因此,有必要结合教学经验就初高中语文中的断层现象进行总结,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一、初高中语文断层现象的主要表现分析

(一)教学部分目标没有得以传承仔细研究初中语文教材和高中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的内容已经成了摆设。为何会这样说呢?虽然相对来说,高中语文教材的作品选材方面更加的广泛,几乎涵盖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文学作品。然而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区分上,很多的作品却被有意无意地归为不被重视的一类。这多多少少给高中语文教学蒙上了一层功利的色彩。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高中的学生不能够像初中时期那样自由地去感受教材的内容,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被用在了文言文、议论文、修辞手法等具体内容的学习上。因此,相比较来看,高中语文教学的范围实际上大大缩小了,这会让学生难以适应。(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十多年以来,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学生成了教学中的主体,而教师成为整个教学的主导。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自己作为学习主人的角色,他们的内在主动性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在主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收获更多的价值感和成就感。然而这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已经发生了变化。可能是迫于高考的压力,由于时间的压缩,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学生很难再像以前一样自由而主动,很多的内容,教师都给学生做好了安排,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复习就可以了。这是初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第二个断层。(三)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学生学习动力的不足,主要原因还是教师和学生角色地位的转变。长期以来,学生已经适应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地位。他们习惯在语文学习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是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还有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下,很多学生逐渐丧失了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随着成绩的下滑,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甚至丧失了信心。这种断层现象也不得不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中表现出断层现象的原因分析

断层现象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两个方面。初中和高中,在语文教学目标方面其实不存在多大的差异。初中是高中的基础,然而高中语文教学却受到了更多的干扰。这本身使得教师在教学理念的传承方面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各种不适应,进而也使得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有所下降。总体来看,初高中语文中出现的断层现象,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上欠缺内在的逻辑联系按道理来讲,初中语文是高中语文的学习基础。从难度上来讲,初中语文的难度较小,高中语文的难度较大。因此对于一些语法、修辞等内容的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要应用到在初中语文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的文言文和议论文的学习,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对这些内容也不太熟悉。所以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后,一下子很难跟上这种内容的变化,突然感觉高中语文的学习难度提高了,这直接造成很多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上丧失了信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各类语文知识只要求“在教学中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与点拨”“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可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语法词法句法等要求却提高了。句子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基础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初中阶段要求学生阅读时“体味推敲语言的意义和作用”,高中要求“揣摩体会语言的含义和表现力”,这两个阶段的标准之间缺乏层次感;古诗文阅读方面:初中课标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高中课标则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这些都是造成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相对于初中语文,难度提高的重要原因。另外,在写作要求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产生了畏难情绪。(二)学生旧有的习惯使得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难以适应高中阶段要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而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在基础知识的考查上,还是以课本为依据。由课内到课外的巨大跳跃,使得学生按照旧有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已很难适应,由此产生畏难情绪。

断层范文篇3

从经典文献来看,世界工业化升级的进程经历了四个主要过程。第一阶段为初级工业化阶段,主要为轻纺、冶金、化工等为主导的传统工业对传统农业的替代;第二阶段为中级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为新兴电子机械、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对传统工业的替代;第三阶段为高级工业化阶段,主要为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对一般精细加工业的替代,以金融、电信、工商、法律咨询业为代表的服务业长足发展;第四阶段为以信息化为特征的后工业化阶段,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和主要动力。这四个阶段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逐次递升的进程,经济成长必须逐次通过这四个阶段才能走向现代化。所谓经济成长的“产业断层危机”就是指经济成长从一个阶段转入下一阶段的经济转型期所发生的产业结构错落和经济动荡。

一、产业断层危机的特征

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处于从一个工业化阶段上升为上一级阶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产业升级的衔接问题。根据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如果经济运行处于一种完全自发的状态下的时候,产业衔接是一种缓慢而稳定的接续过程,一般不至于发生大规模的产业动荡。然而,这种自然过程过于漫长,人们通常在经济成长中都会将自己的主观发展意愿注入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或者提前发动产业革命,或者强制引进一种新的产业,而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开放型经济还受引进境外的产业的影响。这些因素,必定会影响产业升级的衔接方式,使产业衔接出现错落不齐的现象,产业断层就不可避免。产业断层危机作为产业转型期的经济错位,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产业断层的深层机理来自于技术升级的错落。产业断层导致的产业错落可能引发经济危机,这种“产业断层危机”不同于一般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它不是指一般的生产过剩危机,而是由于在进入新的经济成长阶段之前,新旧产业之间、新旧技术之间、新旧增长方式之间、新旧体制之间出现的磨擦和断层,并且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这个断层,主要表现为在经济转型中,结构剧烈失衡,增长速度放慢,市场秩序混乱,社会经济动荡。产业断层,作为产业结构变动的结果,显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发端于产业结构升级转换中的不协调。一些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技术水平提高缓慢,市场出现饱和,导致这些产业的增长迟缓,进而出现产业的夕阳现象。同时,由于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出现中空现象,具有高速成长意义的新兴产业没有在产值贡献上、利润增长上做出相应的反映,新兴产业的成长没有弥补夕阳产业的产值落差,从而带来相当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滑坡。

其二,结构磨擦剧烈,表现为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不足并存。既然是产业结构转型出现的经济成长落差,结构性矛盾就成为此时的主要矛盾。一般情况下,夕阳产业的市场过剩显著,有时也伴以品种型、技术型过剩为特点。这就是说,夕阳产业的产品并不是一概表现为所有产品的过剩,而仅仅是技术档次低、花色品种陈旧的产品出现过剩。这种过剩足以使传统产业步履维艰,似有整个产业垮掉的趋向。实际上,传统产业中也存在某些产品、某些项目通过技术创新而出现生机,其中有的传统产业经过升级转入新兴产业,有的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更新改变了被动局面,得以在新的技术平台上继续成长。至于新兴产业在诞生之初,规模化和产业化不足,难以支撑整个经济增长,出现增长落差在所难免。

其三,经济增长率明显下滑但不一定表现为负增长。经济增长是综合性的,不同产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各自产业的增长率。但是,不同产业毕竟存在自己的成长规律,有些产业经济增长具有阶段性,有的产业经济增长受资源瓶颈和技术瓶颈制约较为严重,这些产业的衰落,不仅使自己的产业经济增长出现下滑,也会通过产业链条牵动整个经济出现增长率下滑的局面。这就是所谓“产业链陷阱”。

其四,产业断层危机持续时间较长。由于产业断层的弥补需要较长时间,故而产业断层危机持续时间较长。尤格拉周期的下降阶段多的一般持续20几个月,少的持续数月,即转入萧条阶段。而产业断层导致的断层危机,由于矛盾积累深,结构错位严重,供给调整需要时间长,故而,经济增长的下降就会出现持续不断的现象,有时可长达数年。为此,这种断层危机对国民经济的打击将是巨大的。日本经济自1989年下半年发生泡沫危机以来,直到1995年才出现经济平衡,前后经历了6年之久。东南亚金融危机自1997年5月到1999年7月,时间持续24个月以上。

其五,伴随较大规模、较长时期的结构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尤格拉周期的失业通常都是有效需求不足型的失业,这种失业通常要通过刺激总需求来缓解。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主要就是需求管理的理论。由产业断层导致的断层危机,其失业的类型大多表现为技术进步型的失业或结构性失业。产业升级必然伴随技术进步,伴随结构性调整,相当一些传统产业通过市场调整而被迫收缩,由此引起大批剩余人员进入失业状态。这些结构性失业大军,由于技术性障碍,一时难以转岗,被迫进入失业状态,只有通过较长时期的技术培训和吸纳,才能缓解。

断层危机的发生或多或少都将给国民经济带来冲击,就冲击力测定来说,可以有如下四条定律:(1)发展阶段越低,发生断层危机的冲击力就越大。一般来说,经济发展阶段低,新兴产业诞生和接续能力不足,当传统产业衰落时,新兴产业接续不上,经济衰退的深度就会加强。(2)发展速度越慢,发生断层的冲击力就越大。经济发展速度是衡量一国经济动力大小的标志。经济发展速度慢,市场反应不快,居民承受能力不足。产业转型的落差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3)技术创新能力越薄弱,发生断层危机的冲击力就越大。一国经济成长过程中,是否能够顺利实现产业升级的替代,主要依靠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又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将使产业替代能力发生空虚,经济成长将发生断裂。(4)对外依存度越低、越封闭,发生断层危机的冲击力度就越大。一国对外开放水平直接关系到一国的资源获取和技术引进的力度。如果国民经济过于封闭,势必面临资源获取的瓶颈和技术升级的瓶颈,在进行产业升级中将不可避免地要陷入重大困境。

二、中国经济转型期可能遇到的断层危机

从历史上看,各国工业化在几个产业转型期都会发生经济成长断层危机。根据工业化的进程,可以将断层危机分为初级断层、中级断层和高级断层。初级断层,是从工业化前期进入工业化转型期的断层,中级断层是指从传统工业化进入高级工业化期间的断层,至于高级断层是指从工业化进入信息产业化期间出现的成长断层。

根据断层危机的引发机制我们可以将断层危机分为几种类型:(1)康氏周期拐点型,如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2)尤格拉周期导致型;(3)泡沫经济导致型,如日本经济20世纪90年代大滑坡;(4)货币危机导致型,如东南亚1997年危机。此外还有资源瓶颈导致型和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型断层危机等等。

目前,中国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成长可能将面临“产业升级型”的断层。未来的5年内,中国经济将面临着支柱产业的大规模全面替代或质的变化。届时,我国新技术、新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将出现一个较大的浪潮,势必由于我国经济内在的矛盾,引发国民经济的大幅动荡。

其一,资源瓶颈的制约。总体来看,我国部分基础原料生产规模已经达到世界前列。但是部分战略性资源仍然构成我们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水资源和石油资源的日渐短缺已成为我国“十五”计划乃至今后长期的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缺水的威胁,在旱季部分城市甚至连生活用水都困难,这将严重限制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近年来能源生产和消费一度出现双双下降的局面。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减慢,能源需求量锐减;另一方面,能源行业结构调整,造成相当数量的中小煤矿关闭或停产,能源供应出现了“买方市场”,使得中国能源发展的矛盾逐渐由总量平衡为主,转变为结构调整为主。然而,就石油资源来说,我国的石油储量和持续生产能力很难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些缺口只能依靠进口石油来弥补。据国家计委透露,2000年我国进口石油7,000多万吨,花费近200亿美元。据预测,中国未来石油进口依存度由1995年的6.6%上升为2000年的25%,到2010年将上升为30%。按此计算,2000年国内石油消费为28,000万吨,按石油消费年递增5.5%计算,到2010年,我国国内石油消费将达到47,826.8万吨,届时进口石油将达到14,348万吨。我国能源消耗系数高,节能难度大。为此,依靠进口石油维持经济增长,将面临重大的进口风险。

其二,产业结构的回补。中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其产业转换与其他东亚国家相似,也具有“跨越性”的特点,产值结构相对于人均产值更为前移,或者说相对于产值结构的转型,就业结构转型明显滞后。面对未来几年的劳动力就业压力,几年后必将面临一个产业结构回流回补的要求,即在产业高度化进程中重筑劳动密集型产业。据统计,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很大,占全国劳动力就业总数的50%左右,而农业创造的产值仅占18%(1998年),说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从整体上降低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不仅如此,由于现阶段我们可以吸收更为成熟的传统工业技术和新兴工业技术,相对于其他东亚国家,我国经济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经济转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经济的速度将会更快。韩国、新加坡等国转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经济花了15年,我们也许只要7年~8年就可以完成转换。快速转型自然是好事,但在就业结构相对滞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教育落后的条件下快速转换,势必导致人均生产率难以提高,劳动力质量无法改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新兴技术产业将长期并存,新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磨擦和矛盾将成为5年内的难解之结,将来就不能不面对阶段性升级的停顿和回补。

其三,出口结构的压力。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很大,中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已经很高,出口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0%以上。但是,中国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技术以引进适用技术为主,在产业技术转移中属于被动接受的下游,出口结构中仍然以传统工业品为主。这种产业构成水平,在今后的国际市场剧烈竞争中,势必将面临更大的产业调整的压力。东亚国家和地区,经过20世纪末的金融危机,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出口产品中精细加工产品比重上升;泰国、孟加拉等后起国家的传统工业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势头上升,使得今后我国出口空间受到挤压。而我国工业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即精细加工、高级制品生产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导致出口产品竞争能力不高,换汇能力低。据调查,我国目前的工业产品中,性能和质量能达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水平的比重不到10%,约有80%属于50年代~60年代的水平。此种技术结构难以快速实现出口结构的更新换代,继续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传统工业品维持出口规模也难以为继。未来可能遇到的出口需求约束,势必将导致经济增长的迟滞。

其四,技术创新瓶颈。技术创新是支撑未来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不高,主要依靠高投入支撑国民经济增长,因而劳动生产率较低。中国目前的劳动生产率是英国的1/30、美国的1/36、日本的1/40、德国的1/45。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民教育水平发展滞后,限制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世界上一般把“同年龄阶段可上大学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5%”作为普及或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标志线。美国、前苏联及西欧国家分别在1950年、1960年、1970年就达到了这一标志线。亚洲、拉丁美洲甚至非洲一些国家,早的在1980年,晚的也在1990年就达到了这一标志线。而目前我国才达到7%。这必然导致新兴产业所需要的高级人才供给不足。另据国家老龄委调查,目前全国100多万高级职称人才中45岁以下的仅占6.3%,35岁以下的仅占1.1%。未来几年,我国这两部分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都将降低到近20年来的最低点。这将使我国今后教育、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大大下降,出现转换的智力成果相对减少。

其五,产业虚高度化和产业空洞化趋向。中国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服务业的大发展。未来中国的服务业产出比重将由今天的30%上升到50%以上。未来10年中,伴随传统工业化向高级工业化升级转换,传统工业的逐步淘汰、萎缩,新兴产业尚不足以吸收从传统产业转移出来的资本,加上大量民间资金急于寻求有利的投资项目,必然会导致餐饮、商贸业等传统服务业的长足发展,也将带来房地产业和证券投资业的蓬勃发展。当这些服务业发展超出了实业投资正常需求之外的时候,必然导致无形交易的过度发展,产业空洞化必将随之出现。这些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达9%以上,但工商业企业却很困难,GDP增长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服务、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支撑。第三产业的替代会引起一部分过剩资本游离实业之外,刺激房地产业、证券市场畸形发展,调控不当,风险会加大。尤其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汇率联系制度、利率联系制度导致国际资本空前流动,国际游资、热钱对我国的冲击也会加大,也会引发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和国民经济泡沫化。2005年股市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将由目前的10%上升到15%。

断层范文篇4

关键词:隧道断层破碎带支护施工

东风隧道是朔黄铁路线上第四长大隧道,系双线隧道,全长3290m,我部施工出口端DIK47+610-DIK48+974段,长1364m.其中DIK47+880-Dm48+040段通过Ⅱ类围岩断层破碎带,岩性主要为片岩、页岩、砂岩且夹薄层泥灰岩,节理、层理及裂隙发育,层面交错,风化极为严重,呈压碎状态,致使围岩自稳能力极差,成型困难。

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施工生产要素及施工生产能力,按照“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不(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测量、速反馈”的施工原则,在拱部超前小管棚注浆预固结围岩的保护下,采用三部台阶法进行施工。拱部预留核心土,周边采用风镐开挖,核心土及中槽运用PC200挖掘机开挖。

一、超前小管棚施工

1.1工艺原理在破碎松散岩体中超前钻孔,打入小导管并压注具有胶凝性质的浆液,浆液在注浆压力的作用下呈脉状快速渗入破碎松散岩体中,并将其中的空气、水分排出,使松散破碎体胶结、胶化,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抗渗阻水能力的以浆胶为骨架的固结体,从而提高围岩的整体性、抗渗性和稳定性;使超前小管棚与固结体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强度的壳体,在壳体的保护下进行开挖支护施工。

1.2小管棚及注浆设计采用4m/根的∮42mm小导管布设在拱部,外插角5°~7°,环向间距33cm,纵向环距2.5m,即每施作一排小导管,开挖支护2.5m;压注1:1水泥浆液,采用525#普通硅酸盐水泥,浆液中掺水泥用量3~5%的40Be‘水玻璃,以缩短浆液的胶化固结时间,控制浆液的扩散范围。

1.3施工要点1.3.1小导管加工4m/根的∮42mm小钢管一端加工成尖锥形,距另一端100cm的位置开始至尖锥端之间按梅花型间距为20cm布设∮6mm的孔眼4排,以利于小导管推进和浆液渗入破碎岩体。

1.3.2小导管安设如岩体松软,采用YT-28型风动凿岩机直接推送,如遇夹有坚硬岩石处,先用YT-28型风动凿岩机钻眼成孔后再推进就位。

在施作小导管前应注意:

第一,喷3~5cm厚混凝土封闭掌子面作为止浆墙,为注浆作好准备工作;

第二,准确测量隧道中心线和高程,并按设计标出小导管的位置,误差±15mm;

第三,用线绳定出隧道中心面,随时用钢尺检查钻孔或推进小导管的方向,以控制外插角达到设计的标准;

第四,施工顺序为从两侧拱腰向拱顶进行,为提前注浆留好作业空间。

1.3.3注浆选用UB6型注浆泵注浆,采用浆液搅拌桶制浆。为防止浆液从其他孔眼溢出,注浆前对所有孔眼安装止浆塞,注浆顺序从两侧拱脚向拱顶。由于岩体孔隙不均匀,考虑风镐环形开挖的方便,同时要达到固结破碎松散岩体的目的,保证开挖轮廓线外环状岩体的稳定,形成有一定强度及密实度的壳体,特别是确保两侧拱脚的注浆密实度和承载力,采取注浆终压(0.8~1.2MPa)和注浆量双控注浆质量,拱脚的注浆终压高于拱腰至拱顶。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拱脚终压为1.2MPa,拱腰范围为1.0MPa,拱顶为0.8MPa.注浆时相邻孔眼需间隔开,不能连续注浆,以确保固结效果,又达到控制注浆量的目的。

二、开挖为控制超欠挖及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拱部弧形及边墙周边均采用风镐分台阶开挖,核心土及中槽均采用挖掘机开挖,开挖进尺根据围岩稳定性确定为l—2棍钢格栅的间距,即0.5~1.0m,边墙按钢格栅的两个单元分两个台阶施工,上下台阶相距2m,左右边墙错开2m.

三、锚喷初期支护

3.1初期支护参数系统锚杆采用3m/根的WTD25型中空注浆锚杆,纵向、环向间距均为100cm,梅花型布置;拱墙设钢格栅,间距50cm,钢格栅每侧拱脚设4m/根的WTD25中空注浆锁口锚杆,按梅花型布置在钢格栅的两侧,环向间距50cm;挂∮6双层钢筋网,网格尺寸为15cm×15cm,喷射混凝土厚25cm.

3.2喷射混凝土材料及机具选定

3.2.1机具喷混凝土采用Bz—5型混凝土喷射机,压力为0.2~0.4MPa.

3.2.2水泥及细骨科采用425并普通硅酸盐水泥;细骨料选用山西原平市忻口砂,砂率控制在50%,含泥量≤3%。

3.2.3粗骨科采用规格为7~15mm的碎石,经试验选用石灰岩生产的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的碎石。

3.2.4粘稠剂选用STC型粘稠剂,经现场试验,最佳掺量为水泥用量的10%,3min初凝,6min终凝,而且可大量减少回弹量。

3.2.5水灰比水灰比过大、过小都会使混凝土回弹量增加,浪费大量的材料;经现场多次试验确定,水灰比为o.47的混凝土喷射效果最佳。

3.3喷射混凝土开挖后为缩短围岩的暴露时间,防止围岩进一步风化,必须先初喷混凝土3~5cm厚再封闭围岩;待钢格栅及钢筋网安设好后,再喷混凝土10~12cm°;最后在下一循环喷射混凝土时分两次喷射至设计厚度。

(1)采用掺STC型粘稠剂半湿式喷射混凝土工艺,减小洞内粉尘污染及回弹量。

(2)喷射前用高压风将岩壁面的粉尘和杂物吹干净,水泥、粗、细骨料加少量水,用搅拌机干拌,水量按水灰比配制混凝土应加入水总量的20%;拌好后将干料运至喷射作业点再进行人工拌和,并按水泥用量的10%掺入粘稠剂。

(3)喷射作业分段、分片由下向上依次分层进行,每段长度为3m.为加快混凝土强度的增长速度及提高混凝土的喷射效果,用多盏碘钨灯提高作业环境温度。

(4)喷头喷射方向与岩面偏角小于10°,夹角为45°;喷头至受喷面距离在0.6~1.0m之间,喷头呈螺旋形均匀缓慢移动,一般绕圈直径在0.4m为宜。

3.4注浆在初喷混凝土封闭围岩后按设计布设锚杆和注浆。锚杆孔位误差控制在《铁路隧道施工规范》规定的误差范围之内。

3.4.1钻进用YT—28型手持式风动凿岩机凿孔并清孔,应沿径向进行钻孔,确保锚入稳定岩层的深度。

3.4.2插入锚杆将安装好锚头的WTD25中空注浆锚杆插入锚孔,锚头上的倒刺立即将锚杆挂住。

3.4.3安装止浆塞、垫板、螺母在锚杆尾端安装止浆塞、垫板和螺母。

3.4.4注浆通过快速注浆接头将锚杆尾端和UB6型注浆机连接。开动机器压注1:1水泥浆,掺水泥用量3%的40Be‘的水玻璃,为了保证锚固质量及改良围岩结构,注浆终压必须达到0.8MPa.3.5挂钢筋钢筋网片采用∮6圆钢,除锈处理后按设计加工成100cm×200cm的网片;挂设时网片必须随受喷面的起伏铺设,与受喷面间留3cm作为保护层,网片与系统锚杆焊接牢固,确保喷射混凝土时不移动。

3.6安设钢格栅钢筋除锈后按设计要求分节加工成型,钢格栅分节间通过钢板用螺栓联接。

(1)钢格栅严格按设计间距架立。

(2)为充分发挥钢格栅的承载能力,首先要求钢格栅必须垂直且与线路方向垂直;其次,架立拱部钢格栅时,严格控制左、右拱脚标高,以防拱架偏斜,影响与边墙钢格栅架的圆顺连接或侵入衬砌厚度。

(3)为方便拱部钢格栅与边墙钢格栅的连接,在拱脚连接处铺不小于20cm厚的粗砂或石屑。边墙钢格栅底部必须置于基岩上,以防下沉变形。

四、监控量测初期支护完成后,在拱顶、拱脚及边墙的内轨顶面标高处埋设测点进行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量测。测试元件用∮12圆钢加工而成,每根元件长25cm,锚入初期支护体20cm,外露5cm,以防震动影响量测结果。水平收敛量测采用铁科院武汉岩体力学研究所研制的收敛仪进行观测。量测频率开始6h观测1次,然后根据变形量的减小而减小量测频率,即12h、24h、48h、72h、168h,根据量测结果及时调整工序及预留变形量、开挖进尺等,便于指导施工,确保施工安全。量测点每隔5m布设1组。经量测,拱顶最大累计下沉量为11mm,水平最大累计收敛量为13mm.通过对断层破碎带采用超前小导管棚预支护、人工环形及周边开挖技术和锚喷初期支护措施,且通过现场监控量测得出以下结论:

(1)周边人工开挖可减小对围岩的扰动,有效控制超欠挖。

断层范文篇5

问题:学农不管农、管农不懂农

学农不管农、管农不懂农、懂农高校还不愿多招农。矛盾显现,已成现象。

去年从江西农大农学院毕业的张华,应聘到南昌一家家电连锁公司上班。张华出生在江西上饶一个偏僻农村,家境贫穷,祖辈都是农民。他告诉记者,当年高考时,他没填报江西农大,是被调剂过来的,录取后苦恼了好长一段时间。毕业后,他没想过回农村,农村太苦,工资又低,回去没出息,等于没考上大学,同班毕业的同学好像没有一个下到农村,他的目标是当一名公务员,有稳定工资,准备今年考公务员。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张华是学农大学生的一个缩影,学农大学生不管农,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少数管农的也只是留在城市的农类研发公司,下到农村一线管农的极其少见。与此同时,管农不懂农,又在农村司空见惯。今年3月,江西农大农学院对江西省各县市农业局调查问卷统计报告显示,农业局上班人员学农专业的本科生很少见,不到1%,而乡镇一级学农专业的领导比例为零。

懂农高校,却不愿多招农类学生。一组数据显示:江西农大近几年都是按2∶8来招农类专业和非农专业的学生。2006年,江西农大招生4000余人,农类的不到800人。江西农大校长石庆华向记者道出了苦衷,自从1999年扩招以来,政府取消了成本补贴,培养农类学生成本约为9000元,而实际上学费每人只收3350元,教育财政拨款每人约3500元,这样,多招一个人,学校就要亏本约2000元,再者学生不愿报考农大,因此尽量控制招生计划。

危机:江西农类人才

在未来10年会断层

矛盾凸显,如不及时调研解决,农村发展就会出现农类人才断层,危机也会随之接踵而来。

目前,在江西县市一级农林系统担当中坚力量的大部分都是江西农大80年代、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而这批人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陆续退出历史舞台。令人感到担忧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绝大部分的农林系统10多年未引进一个专业人才,势必会造成人才断层。江西农大宣传部长、人文学院院长刘步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预言,如果这个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农类专业人才在未来5至10年就会出现断层,那时危机就会不断出现。

其实,近几年,人们因缺失农类专业人才而正遭受更多的灾害。今年进入秋季以来,农民养的一些鸭鹅和鱼因不能及时准确掌握疾病原因,而导致鸭鹅和鱼大面积死亡。8月16日,江西宜丰农民张秋芳发现自己承包水库鱼翻白,四处找人寻问原因,无人能懂,结果一水库20多万斤鱼全死了,直接损失70多万元。

对策:中央该出台倾斜政策

破解矛盾,关键是中央政府要重视,出台相宜的倾斜政策,建立农类专业人才生活保障和发展晋升制度。

断层范文篇6

Designofacurrentsourcewithhighstabilityforbrainelectricalimpedancetomographysystem

【Abstract】AIM:Toimprovethestabilityofthecurrentsourceforbrainelectricalimpedancetomography(EIT)dataacquisitionsystem.METHODS:Ashieldguardtechniquewasemployedtominimizetheshuntingeffectofthestraycapacitanceofwiresbetweenelectrodesandcurrentsource.Atthesametime,anoutputcurrentcompensatingmethodwasadoptedtocompensatethecurrentlosscausedbythemultiplexersstraycapacitance.RESULTS:Thesimulationresultsshowedthatafterthosemethodswereused,themaximumrelativecurrenterrorona1.5kΩloaddroppedfrom7%to0.4%inworkingfrequencyrange,andthepracticalresultsalsoshowedthatthefinalmaximumrelativecurrenterroronthisloadwaslessthan1%.CONCLUSION:Theshieldguardmethodforwiresandtheoutputcurrentcompensatingmethodforcurrentsourcecaneffectivelyimprovethestabilityofcurrentsourcesoutputcurrent.

【Keywords】electricalimpedancetomography;currentsource;straycapacitance;shieldguard

【摘要】目的:提高脑部电阻抗断层成像数据采集系统的恒流源的输出稳定度.方法:采用屏蔽驱动的方法减弱电极导线分布电容的分流作用,同时采取输出电流补偿的方法对多路开关上的分布电容分流作用进行补偿.结果: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这些措施后流经1.5kΩ负载的激励电流的幅度在工作频率范围内最大相对偏差可由原来的7%降至0.4%以下.最终所实现的激励源的最大相对偏差也小于1%.结论:所采取的电极导线屏蔽驱动和输出电流补偿的方法可以达到有效提高恒流源输出电流稳定度的目的.

【关键词】电阻抗断层成像;恒流源;分布电容;屏蔽驱动

电阻断层抗成像(electricalimpedancetomography,EIT)是一种通过体表弱电信号激励和体表电信号测量的方法获取目标区域(某一断面)内组织电阻抗分布信息,并以图像的方式反映出来的新型医学成像技术[1].与现有的成像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设备小巧、易于操作、无创无害等特点,在对机体生理或病理状态的功能成像等方面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学者,是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是该技术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之一.

我们目前的研究目标是利用EIT技术研制一种能实现对人脑出血、脑水肿等疾病进行长时间图像监护的仪器.由于有颅骨这样高电阻率组织的存在[2],脑部EIT测量时,目标区域电阻率相对较高,同时又由于颅骨的影响,由颅内组织电阻率变化所导致的体表电信号的变化量也相对较弱,因而对相应的数据采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本研究以提高数据采集系统中恒流源的输出稳定度为目标,分析影响系统工作时输出电流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以屏蔽驱动和输出补偿的方式弱化这些因素的影响,达到提高输出稳定度的目的.

1原理

目前的EIT数据采集系统多采用电流激励、电压测量的工作模式.测量时,以等间距贴于目标外周的16或32个电极中的1对(或多对)进行激励,注入一定频率的弱激励电流,同时测量其余电极对上的电压差[4].理想情况下,恒流源的输出阻抗无穷大,此时不论负载阻抗如何变化,流经负载的电流始终是恒定值,因而通过电压与电流间的比值可精确求解出测量电极间的传输阻抗.但如图1所示,对于实际的EIT系统,虽然恒流源自身的输出阻抗可以达到数MΩ以上的水平,但由于激励电流要通过多路开关和长达1m以上的电极导线才能进入目标区域,多路开关的导通电阻、公共端等效电容、等效输入电容以及电极导线的杂散电容等因素会对激励电流形成一定的影响.为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设恒流源输出阻抗为Zs,多路开关公共端等效电容为C1、任意一对相邻的输入端等效并联电容为C2、各通道的导通电阻为R,同时,假设负载阻抗为ZLoad,导线间电容为Cline.在忽略导线电阻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恒流源工作时的等效电路(图2).此时,令C=C2//Cline=C2+Cline,可得实际流过负载的电流Iload:式中,ω为激励电流的角频率.

可以看出,Iload不仅会随负载阻抗而变化,同时还会随激励信号频率的改变而改变.由于我们的系统要求在1~200kHz的频率范围内提供相对可靠的阻抗信息,同时,前期的实验结果表明,脑EIT成像时,采用准对向驱动模式[1]情况下,相对恒流源而言,负载阻抗一般在0.5~1.5kΩ之间.因而,我们根据现有电子元件的相关参数,取R=300Ω,C1=30pF,C2=2pF,Cline=100pF,Zs=4MΩ,并将恒流源输出电流设为1mA,以仿真的方式获得了如图3所示的ZLoad分别为0.5kΩ,1kΩ和1.5kΩ时,负载电流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可见,随着频率的上升,流经负载的电流急剧下降,特别是当负载为1.5kΩ,频率为200kHz时,负载电流下降幅度可达7%以上,严重影响了EIT系统的测量精度.因而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这种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2方法和结果

通过公式(1)可以看出,由于恒流源输出阻抗Zs远大于多路开关的导通电阻R和负载阻抗ZLoad,导致负载电流随频率和负载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分布电容.其中,导线分布电容Cline由导线的长度和布局决定,往往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为减小Cline对激励电流的分流作用,我们对电极导线进行了屏蔽驱动,具体方法是以同轴电缆的芯线连接电极与恒流源,同时还与一个增益为1的电压缓冲放大器的输入级相联,缓冲放大器的输出级与同轴电缆的屏蔽层相连.工作时,由于芯线与屏蔽层电压相等,激励电流不会分流,从而将Cline的影响减到可以忽略不记的程度.

多路开关的公共端和输入端的等效电容C2和C1由现有器件水平决定,无法降低.但根据公式(1),负载电流总是随频率的升高而降低,如果我们能使恒流源输出电流Is随频率的升高而升高,则会产生补偿作用,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负载上的电流.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实现了如图4所示的恒流源.图中A1为美国AnalogDevices公司的AD844型电流反馈型运算放大器.当其同相输入端(In+)有一电压Vs时,放大器内部电路会在负相输入端(In-)建立一个与之相等的电压,同时通过内部电流镜的作用在输出端建立一个与负相输入端大小相等的电流.因而可得恒流源输出电流Is:因而,我们取负载阻抗为1kΩ,同时取Ri=4kΩ代入上式,可得Ccomp=12.5pF.此时,通过仿真可得如图5所示的负载阻抗分别为500Ω,1kΩ和1.5kΩ时负载电流随频率的变化曲线.从中可见:由于Ccomp的引入,当负载取为1kΩ时,负载电流基本不随频率而改变.而当负载取为1.5kΩ时,负载电流的最大相对偏差也不到0.4%,相对未加补偿时7%的最大偏差而言,降低了10倍以上.

根据以上结果,在实际电路的实现上,我们通过匹配,将补偿电容设置为13pF,同时引入微调电位器,使Ri可在3.9~4.1kΩ调整.最终测量得的激励源在负载为1kΩ时工作频带内负载电流的最大相对偏差不大于0.2%,负载为1.5kΩ时负载电流的最大相对偏差也在1%以内,提高了负载电流的稳定度.

3讨论

EIT技术由于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和对人体无创等优点受到了国内外众多的学者的青睐.在EIT研究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测量系统的精度的问题是困扰研究人员的难点之一.

我们根据国外在脑EIT成像方面的研究基础[5-6]和课题组在前期研究的工作基础,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将EIT技术应用于人颅脑出血、水肿等病的动态床旁图像监护,并通过近期的研究基础也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7].但由于头部高电阻率颅骨的存在,由颅内阻抗变化所导致的体表电信号被大大减弱,从而要求测量系统具有相对更高的测量精度.而根据目前现有的器件水平,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多路开关对恒流源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主要表现是由于多路开关和电极导线等的分布电容的存在使得最终流入成像目标区域的负载电流不稳定,并随负载阻抗以及频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会引入较大的非线性测量误差.为减小这种误差,本研究一方面从减小电极导线分布电容的影响的角度出发,对电极导线进行了屏蔽驱动;另一方面从减小多路开关等效分布电容的影响的角度着手,采取对恒流源进行补偿的方法使实际流过负载的电流保持相对稳定.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采用这些措施后,负载电流的稳定性提高了10倍以上.在实际应用中虽然受器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负载电流的稳定度无法达到仿真的水平,但测量结果也表明电路的输出电流稳定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提高了EIT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史学涛,董秀珍,帅万钧,等.适用于脑部电阻抗断层成像的单源驱动电流模式[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3):279-282.

[2]GoncalvesS,deMunckJC,VerbuntJPA,etal.InvivomeasurementofthebrainandskullresistivitiesusinganEITbasedmethodandthecombinedanalysisofSEF/SEPdata[J].IEEETransBiomedEng,2003,50(9):1124-1128.

[3]MurrietaLeeJC,PomfrettCJD,BeattyPCW,etal.EITvoltagechangesonthehumanscalpduetobrainstimulus[J].Proceedingsofthe1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lectronics[C].CommunicationsandComputers(CONIELECOMP2005).

[4]史学涛,尤富生,付峰,等.同时工作于四种频率的多频电阻抗断层成像系统[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6,19(1):47-50.

[5]YerworthRJ,BayfordRH,CusickG,etal.DesignandperformanceoftheUCLHMark1b64channelelectricalimpedancetomography(EIT)systemoptimizedforimagingbrainfunction[J].PhysiolMeas,2002,23(2):149-158.

断层范文篇7

关键词:缺失;断层;分析

1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建筑是一种文化,是随着朝代政治制度和民俗习惯而演变的一种文化遗产。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各朝代金碧辉煌的宫殿、绵延万里的长城、曲折多变的各式园林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佼佼者,皇宫彰显了权利与信仰,长城见证了古代人民抵御入侵者的血和汗,而各式的园林则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优雅、恬淡生活的追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类艺术,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变革,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框架式结构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框架式结构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结构。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在古代,对木材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不同地区选用不同的木材,大多数都以樟木和楠木居多,而宫廷等显赫府邸多用金丝楠木。金丝楠木也成为权力和富裕的象征。

1.2装饰独特

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大特点,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如故宫太和殿,太和殿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

1.3庭院式组庭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现在已为数不多的北京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消逝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座座现代建筑崛地而起,然而在这种现象下,大量的古建筑文化却在我们城市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消失了,其实并不是只有现在才这样,我们历史上就是如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破坏欲,对历史遗产的不珍惜,甚至是故意的破坏。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使得我国古建筑遭受损害、破坏的程度极大。虽说,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重建,但是部分工程却走着一种徒劳之路。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油漆、现代的殿堂以及现代的钟鼓楼,难见始建时的痕迹。在中国历史上就普遍存在对古代建筑肆意毁坏的现象,中国历史经历了无数朝代和种族,而每一次的改朝换代就意味着对以前的文化和建筑予以摧毁,再重新建造属于自己朝代的建筑。例如秦朝的咸阳城、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长乐宫,大明宫等等,都是因为改朝换代而人为摧毁。其次改朝换代必须经历战争,每一次战争都意味着杀戮和打砸烧灼,这也很大程度的毁坏了中国古代建筑,其中抗日战争和两次国共内战以毁坏主要建筑物和公路为主对对方进行打击。所以说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正在一点点的消逝。

3中国建筑文化出现断层

由于古建筑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新的建筑体系又无法短时间内形成,建筑师只能凭自己的灵感去建造各式建筑,或者是对西方建筑的一味模仿,造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断层。在当今社会,不论是从原料、工艺或是环保,都存有不合适时宜的现状,北方的四合院需要占到一定的面积,在当今人口迅速发展下,四合院的存在已无法满足需要,而南方的天井围合院落在采光、通风等方面也无法满足现代生活要求。而主观原因则是由于国内的富人们对于古建筑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如对中国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那样强烈的自信心。现在我国的各个城市建筑,不仅没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建筑风格上杂乱无章,简直是一锅锅的大杂烩。即使是在传统建筑保护的最好的北京,这种风格也已经被严重破坏了。这不仅让我们这些保护和传承传统特色的人感到心痛,而且让那些追求西方化的人心痛。只不过我们比后者更多了许多忧愁和悲愤罢了!同时,中国建筑文化出现另外一个问题,有些地方或者政府试图挽救古建筑文化,可惜弄巧成拙。在损坏的古建筑基础上进行整改、修缮,结果是既不像古建筑,又没有当时代特色。更有甚者,直接仿刻古建筑,这是对古建筑文化的亵渎,有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

4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重建

建筑是一个国家表面而深层次的文化体现,特别是城市建筑。在面临古代建筑文化缺失和中国建筑文化断层的窘迫际遇下,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急需一场彻底的重建。中国杰出的建筑师在中国优秀建筑师论坛中讨论了“中国当代建筑共同体和范式重建”,他们也一直认为中国建筑文化急需改变和重建。

4.1建筑学向公众推广

把真正的建筑学向公众推广,让大家知道什么才是目前比较健康的建筑学,而不是某一种风格,同时让公众指出缺陷,提供建议,给设计者出谋划策,营造良好建筑行业环境。公众也是由个体构成的,甲方、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官员也是来自于公众,所以他代表的权利也需要通过某一种意愿来实施,这个意愿也受到深层价值观的影响,是有这个文明价值观在规范的。

4.2保护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业是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一部分,重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也应当保护古建筑,古建筑文化属于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保护传统建筑的关键是处理好传统建筑与周围现代建筑的关系,这是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史内涵深厚,而要把这种无形的精髓融入有形的建筑设计之中,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对层次的把握。这种追求,是对传统修养的灵活的掌握,也是设计理念创新的基础。

4.3合理借鉴西方建筑风格

中国当代建筑共同体的建造是要融合中西文化的,建筑师虽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但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共通点,这就是共同体。西方建筑师在设计和建筑上给中国带来的正面冲击力,中国可以适当学习。这样可以对我们建筑的行业、对文明的发展有所推动。

5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进行着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中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内涵深厚。要把这种无形的精髓融入到有形的建筑设计之中,了解建筑的内涵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

作者:李琼 单位:山西省文物技术中心

参考文献

[1]本刊特约评论员.复兴中华建筑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古建园林技术,2012(04):3-7,30.

[2]赵红.古建筑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J].兰台世界,2012(S1):78-79.

断层范文篇8

关键词:煤矿开采;地质构造;安全生产

目前,中国煤矿开采的煤层多位于几百米甚至千米的地层之中,在进行煤层开采时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地质构造。若在生产时忽视了地质构造或采取的安全措施不当,则很容易引发煤矿地质灾害,给煤矿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1-2]。因此,非常有必要认识到煤矿地质构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地质构造有很多种,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是不同的,需要具体全面地认识。本文围绕煤矿常见的地质构造展开分析,重点探讨了由煤矿地质构造引发的灾害。只有对地质构造产生的过程进行全面研究,并了解对应因素,才能更好地防范事故的发生。

1煤矿生产中常见的地质构造

为了更好地认识煤矿地质构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需要详细全面地了解煤矿生产中常见的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主要有断层、陷落柱、褶皱,下面将进行具体介绍。1.1断层。断层是煤矿开采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引发岩层断裂造成的。通常情况下可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及平移断层(见图1),其中正断层和逆断层最为常见。根据断层的落差又可分为大断层(落差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和小断层(落差几米)。在煤矿开采的工作面内,通常有几十条甚至上百条断层。对于大断层可通过地质勘探找到,而对于小断层只能通过井下勘探找到。断层是完整的岩层破断后的产物,这导致附近岩体的密封性和力学性质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例如断层附近应力集中、断层附近对气体的密封性较差。在开采时不仅需要注意大断层的影响,还要注意小断层的影响,以免引发煤矿地质灾害事故。通常情况下,在靠近断层面附近进行开采、掘进作业时,需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1.2陷落柱。陷落柱是流动的地下水长期溶蚀而形成的一个岩层破碎带(见图2)。破碎带的范围与侵蚀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时间越长破碎带也就越大。当陷落柱穿越煤系地层时,对煤层完整性有影响。陷落柱通常以锥形分布,从上到下横截面积逐渐增大。陷落柱多存在于煤矿岩层中含水层比较发育的地方。陷落柱对原岩体的完整性产生破坏,其内部容易导水。因此,在陷落柱附近施工时需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首先要探测陷落柱的范围,然后要测量陷落柱内部的水流情况和瓦斯情况,最后再采取一些安全施工措施。1.3褶皱。褶皱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局部凸起或凹陷的情况(见图3)。褶皱又可分为向斜和背斜。虽然褶皱不会改变岩层的完整性,但是会对岩层应力分布有较大的影响。这种应力分布对岩层内水和瓦斯的流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图3岩层褶皱形成示意图褶皱的出现不仅会导致工作面回采变得困难,还容易引发一定的煤矿安全事故。在向斜的轴部,瓦斯容易大量积聚。若开采时破坏这些区域,则很容易引发煤矿瓦斯事故。多数背斜的部分存在于煤层上部,其围岩的密封性要比向斜轴的部分差很多,所以瓦斯不太可能直接被密封,煤层中瓦斯的浓度也会不断降低。

2煤矿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分析了煤矿中几种常见的地质构造,这些地质构造对煤矿安全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将重点分析煤矿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的关系。2.1断层冲击地压灾害。在大断层附近进行煤层开采作业时,很容易发生冲击地压灾害。这是由于煤层开采会对断层造成一定的扰动,引起断层上的应力突然释放,导致工作面前方的巷道发生冲击地压灾害。一般地来说,断层冲击地压的发生不仅与工作面开采方式有关[3],还与断层与工作面的距离有关。为了防治断层冲击地压,采矿工程师们通常在断层附近预留一定量的保护煤柱。但对于保护煤柱的留设宽度,现在只能通过经验法来确定,这导致在很多时候难以准确地防治断层冲击地压灾害。比较典型的断层冲击地压矿井是义马煤业的千秋矿和跃进矿。在义马煤田内部有1条F16大断层,且断层带内应力异常,导致千秋矿和跃进矿发生过多次冲击地压。值得注意的是,防治断层冲击地压的难度比较大,且防治措施十分有限。2.2断层突水灾害。断层突水灾害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煤矿地质灾害,其主要是煤矿开采引起断层活化,导致地下水顺着导水裂隙带涌入工作面中。断层带附近的岩体通常比较破碎,丧失了对地下水的隔离作用。一旦开采扰动传递到断层面,断层很容易发生松动,断层面上会形成一个地下水流通通道。断层突水事故虽然是煤矿防治水的重点,但是由于断层附近应力场比较复杂,很难对地下水的涌入量进行精准预测。防治断层突水事故的关键在于找到断层活化的关键点。2.3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随着中国煤矿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煤与瓦斯突出灾害有增加的趋势。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的发生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煤层都具有突出性。根据瓦斯地质学理论,煤与瓦斯突出多与煤层中存在构造煤有关。所谓构造煤就是地质构造形成过程对煤体产生揉搓作用导致煤体原生结构被破坏的煤体。构造煤内部的孔隙结构大量发育,能吸附大量瓦斯,但渗透性非常差。这导致其在外力增加的情况下,内部的瓦斯压力也会急剧增加。很多情况下,煤矿工作面开采到小型地质构造内时容易发生突出事故,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郑煤集团大平矿的“10•20”矿难。这场矿难共造成149人死亡,其主要原因是煤矿开采时揭露1条小断层诱发了煤与瓦斯突出,并引发了瓦斯爆炸。因此,在煤矿开采时需要特别注意工作面内的小断层,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来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2.4其他煤矿地质灾害。除了断层冲击地压灾害、断层突水灾害及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以外,还有很多的煤矿地质灾害。常见的有陷落柱突水、陷落柱附近大面积冒顶及褶皱附近巷道冲击地压等[4]。这些灾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质构造区域附近的应力异常引起的,这里不再赘述。

3结语

煤矿地质构造是煤矿开采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地质问题,防治地质构造异常引发的煤矿地质灾害是煤矿企业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分析了煤矿开采中常见的3种地质构造,分别是断层、褶皱及陷落柱,重点分析了断层与冲击地压、突水及煤与瓦斯突出的关系。专业人员需要在分析不同的地质灾害之后找出合适的应对措施,以便更好地预防各类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李国栋.煤矿地质构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J].当代化工研究,2020(16):37-38.

[2]李宏伟.煤矿地质构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3):137-138.

[3]闫斌.煤矿地质构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32):72.

断层范文篇9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断层解剖学;教学实践;探讨

人体断层解剖学作为一项后起新兴学科,主要是利用断层方式对人体形态结构及相关功能的解剖形态加以研究,这门学科是传统局部解剖学及系统解剖学外的独立解剖系统。目前已随着CT、B超及彩超等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登上临床诊断舞台[1]。本次研究立足于专科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设断层解剖学,提升人才培养力度的大背景下,将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互融合,满足临床需求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人才能力,提升专科院校人才综合竞争力,为专科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

1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

1.1课程教材。断层解剖学的专业学习教材选择需以专科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的课程教材,另外因学生存在一定购书压力,也可依照学生学习情况,自行制定教材内容,以正常教学现状为背景,系统、局部及断层结构学为理论依据,以局部解剖学及断层解剖学为教学切入点,在课程数量不变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临床要求开展相应学习,另外在课程教材安排过程中,教师需纵观整个学期所有学科教材,以临床最终要求为最终目的,适当删减临床应用意义较小的学习内容,精简教学内容后,将断层解剖学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容适当加入[2]。1.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需符合专科院校学生实际学习及实践现状,本次研究制定以下几项内容:颅脑部、胸腹部、四肢等常规结构的CT、MRI、平片学习。1.3教学目的。本次研究以人体断层解剖平面标本以及CT、MRI等影像学图片的对应传授过程,让学生学习并了解人体脑、胸腹及四肢等常规结构的结构特点,并明确掌握主体在连续断层面上的形态、具体位置变化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整体到断层的思维想象过程,提升局部、系统及断层解剖学综合分析能力,为医院临床工作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保障之一,教师需提升自我能力,通过学习其他院校影像专业中关于断层结构学的课程讲解,了解并加深断层解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及主要教学方案,并深入医院影像科室向专业影像学临床医师学习,明确掌握断层解剖学基础知识、注意事项、难点、重点,能够胜任专科院校断层结构学的教学任务[3]。

3教学内容安排

课程安排需合理完善,因该学科内容较少,可安排在第一学期,结束系统解剖学学习后进行局部及断层解剖学学习,共设定24课时,其中颅脑课程为4课时,头部局部结构1课时,头部断层解剖结构3课时,以此为标准,设定颈部、腰部、腹部、盆部、四肢等内容。教学过程中安排1课时局部解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人体结构认知,为断层结构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局部断层结构学习需要学生利用思维能力,主要是借助横断面、矢量数据加深印象,过程中需借助CT、MRI等数据支持,学习时间较长,需做到精确、细致、重点讲解。

4断层解剖与局部解剖、影像解剖三结合”的教学形式

局部解剖作为本次教学基础,断层解剖为重点内容,影像解剖学为最终辅助内容,学习过程中首先讲解人体各局部的结构,随后学习断层标本上的主要器官结构,明确其位置、形态、毗邻关系,还要重点学习器官在断层时发生的连续性变化规律,最后将之前的理论与思维学习内容与CT、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明确立体空间形象,提升学生三维空间定位思维想象能力。另外还需深刻意识到断层解剖教学始终建立在断层标本与影像学资料的对比学习中,这样才能让给学生完成基础与临床完美结合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4]。

5总结

断层结构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专科学习中的重要课程之一,目前大专院校中对于断层解剖学的课程安排及专业学习尚存处于发展状态,大多数学校并无专门经费进行教学支持,因此相关实验室设备及教学标本不够充分,需给予一定的支持完善,这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挑战和困扰,以至于专科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中断层解剖学的发展速度缓慢[5]。设备及专业基础差增加教学难度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极高的专业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严峻挑战。教师在断层解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提升和掌握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及断层解剖专业知识,还需积累相应的教学经验,具备极强的结构及解剖知识分析能力。可以系统性全面性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充分明确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及断层解剖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形成一种具有特点的临床教学模式。另外因断层解剖学必须与临床相互结合才有发展和学习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建立在临床实用的基础上,提升教师影像学专业技术学习,提升该学科学习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罗夙医,张祥,范贵航,etal.临床医学专业开设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实践和探讨[J].大学教育,2016,21(4):152-153.

[2]王巧玲,张萍,齐金萍,etal.微视频教学资源在“断层解剖学”实践课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39):203-204.

[3]陶恒,陈士文,李成,etal.拼图游戏在断层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2(2):137-139.

[4]白玉雪,臧文远,张其宇,etal.3D多媒体在影像专业断层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2(13):90-91.

断层范文篇10

1区域地质概况

库车前陆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位于塔里木盆地与天山造山带交接部位,是一个叠置在二叠纪至三叠纪前陆盆地之上的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1],其中主要沉积了一套巨厚的陆相沉积。三叠系为湖泊相沉积,边缘为三角洲相,中部为深湖相,包括砂岩、暗色泥岩和煤层,厚460~2300m。侏罗系为湖泊-沼泽相沉积,底部为厚层砂岩,中部为煤系,顶部为褐色砂岩、砾岩,厚330~2200m。白垩系和第三系主要为巨厚的河流相沉积,包括棕色、褐色砂岩、泥岩。其中早第三纪库车前陆盆地的西部有短时海侵,下第三系在盆地西部为一套膏泥岩沉积。白垩系和第三系总厚2000~6000m。库车前陆盆地三叠系、侏罗系有成熟度适中、厚度大的腐植型生油岩,侏罗系煤系与下第三系膏泥岩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各岩系发育多套砂岩储层,多以原生孔隙为主,具有优良的储集条件。总之,库车前陆盆地是一个中生代的生油坳陷,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主要勘探目的层为白垩系、侏罗系和三叠系,其次为第三系。1952年开始勘探工作。1987年该油田因枯竭而废弃。1995年在大宛齐构造上见工业油气流。1997年底以来,先后在克拉2井、克拉3井、依南2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使库车前陆盆地的勘探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库车前陆盆地的地表构造由北向南可以划分为7个构造带:Ⅰ.北部边缘冲断带;Ⅱ.东风背斜带;Ⅲ.北部背斜带;Ⅳ.拜城-阳霞向斜带;Ⅴ.南部背斜带;Ⅵ.西南雁列背斜带;Ⅶ.南缘剪切伸展构造带。这些构造带是新第三纪-第四纪统一的南北向水平挤压作用的产物,是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由北向南渐次扩展的结果。

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前陆盆地中部北侧,主要是根据地震剖面确定的地下构造,它对应着地表构造的东风背斜带、北部背斜带和拜城-阳霞向斜带。克拉苏构造带西起卡普沙良河西约15km,东至克孜勒努尔沟东侧15km,北起东风背斜带南侧向斜,南抵拜城-阳霞向斜带北部,即东经81°30′~83°29′和北纬41°50′~42°08′所圈定的范围。

2克拉苏构造带的构造特征

2.1克拉苏构造带的地面构造

克拉苏构造带的地面构造由南、北两个背斜带组成,北背斜带自西而东由库姆格列木背斜、巴什基奇克背斜和坎亚肯背斜构成。南背斜带自西而东由吐孜玛扎背斜、喀桑托开背斜、吉迪克背斜构成。上述各背斜均以N80°E左右的走向呈直线状延伸,其首尾相连或稍有错开,只有喀桑托开背斜的中段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图1)。地表所见的这些背斜以断层传播褶皱(faultpropagationfold)[2]为主,其次为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hybridfaultpropagation/detachmentfold)[3]、滑脱褶皱(detachmentfold),还有少量断层转折褶皱(fault-bandfold)[4]。上述不同类型的褶皱在空间上相互转化。

库姆格列木背斜为一断层传播褶皱,中段和东段属于典型的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背斜核部断层构造发育,但背斜的东、西两个倾状端保存完整。背斜西段倾向北的陡倾逆断层,是由形成断层传播背斜的缓倾逆断层,从断层端线向背斜的前翼打开形成的正向突破断层。中段、东段倾向北的陡倾逆断层,是由形成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背斜的缓倾逆断层,从断层端线或断坡上的某一点向背斜的后翼打开形成的反向突破断层(表1,图1,图2a)。

Fig.1SimplifiedstructuremapofKelasutectoniczone

1.逆断层;2.深部背斜;3.地表背斜;4.浅部正向、反向断层传播褶皱;

5.浅部断层转折褶皱;6.浅部滑脱褶皱;7.深部被动顶板双重构造;

8.深部断层转折褶皱;9.深部断层传播褶皱;10.浅部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

11.深部被动顶板双重构造和突发构造

巴什基奇克背斜是一典型的断层传播褶皱,南翼地层直立或高角度南倾,北翼地层向北缓倾。背斜轴部发育的北倾逆断层,是形成该断层传播褶皱的逆断层从断层端线向背斜前翼打开形成的突破断层(表1,图1,图2d)。

Fig.2StructuresectionofKelasutectoniczone

a.库姆格列木背斜东段剖图;b.坎亚肯背斜中段剖面图;c.喀桑托开背斜中段剖面图;

d.巴什基奇克背斜中段剖面图;e.吐孜玛扎背斜中段剖面图

坎亚肯背斜是巴什基奇克背斜的东延部分,总体上为一滑脱褶皱,但其西段为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反映了褶皱类型在空间上沿走向的转化。坎亚肯背斜核部发育的倾向南、倾角陡的逆断层是反冲断层,与巴什基奇克背斜核部发育的正向突破断层具有不同特征。尽管它们在走向上相连,但并非是一条断层。通过剖面研究推测坎亚肯背斜的滑脱层为侏罗系上部的泥岩或中部煤层,但西部较浅,东部较深(表1,图1,图2b)。

吐孜玛扎背斜是一个南翼陡倾、北翼缓倾的断层传播褶皱,背斜核部、向北陡倾的逆断层是由隐伏于地下的缓倾逆断层从断层端线(faulttip)向背斜核部打开的正向突破断层(图1,图2e)。由于强烈的挤压作用,使沿断层分布的下第三系膏泥岩组合发生底辟作用,形成盐穿刺构造,在背斜的东端甚至引起上盘第四系西域组地层的直立或倒转(表1)。

喀桑托开背斜西段是典型的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西端和中段皆为断层传播褶皱,东段为断层转折褶皱。背斜的中段发育规模较大的正向突破断层和和规模较小的反向突破断层,使背斜的中段有较大的位移量而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形成断层传播褶皱(图2c),而背斜的西段由于运动受阻形成了典型的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东段因位移向南传递而形成断层转折褶皱(表1,图1)。

吉迪克背斜表现为向南逆冲的缓倾盲断层控制的断层转折褶皱。由地面出露的背斜平顶宽度以及两翼地层产状,结合地震剖面中所表现出的下盘断坡、上盘断坡反射特征,确定吉迪克背斜的地面构造是由发育于康村组底部或吉迪克组顶部的逆断层所形成的断层转折褶皱(表1,图1)。

2.2克拉苏构造带的地下构造

克拉苏构造带的地下构造是由被动顶板双重构造(passive-roofduplex)和相互叠置的断层转折褶皱构成的复杂构造带,从未出露地表。克拉苏构造带的地下构造为两个大型构造,即克拉苏背斜和巴深背斜。

2.2.1克拉苏背斜

克拉苏背斜的中、西段位于地面的北背斜带和南背斜带之间的向斜带之下,主要为被动顶板反向逆断层和一系列较大规模的台阶状逆断层构成的被动顶板双重构造(构造三角带)[5,6,7],在克拉2井附近还发育突发构造(popup)[8](图3,图4)。东段位于喀桑托开背斜、吉迪克背斜之下,主要为简单的断层转折褶皱或相互叠置的断层转折褶皱构成(图1,表1)。克拉苏背斜西段的台阶状逆断层F4—F7的断距(即F4、F5、F6、F7断距之和)为13.5~21.25km,背斜高度为5006~7148m,背斜顶部下第三系底的埋深为2362~4089m,其中有两个高点,一个高点在BC95198.5线上,埋深2362m,即克拉1井的构造高点,另一个高点在BC95179线上,埋深2562m,即克拉4构造高点。在BC95179线(图3)上,克拉苏背斜主要受断层F4、F5、F7控制,断层倾角28°~30°。F4下盘断坡切过下第三系下部、白垩系和侏罗系的上部,后断坪在侏罗系中部,中断坪在下第三系中,因受F5侵位变形而呈背形。F5和F7下盘断坡也切过下第三系下部、白垩系和侏罗系,F5的后断坪可能位于侏罗系的底部,F5受F7侵位而变形。在BC95198.5线上,克拉苏背斜受断层F4、F5、F6、F7控制,断层F4、F5倾角22°左右,下盘断坡切过下第三系的下部、白垩系和侏罗系。断层F6、F7倾角25°左右,下盘断坡切过的地层也为下第三系下部、白垩系和侏罗系。

图3BC95179线地震剖面解释图(位置见图1,地震剖面来自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

Fig.3GeologicalinterpretationofseismicprofileofBC95179(ForlocationseeFig.1SeismicprofilefromTarimPetroleumandDevelopmentBureau)

Q.第四系;N1k.上第三系康村组;N1j.上第三系吉迪克组;E.下第三系;K.白垩系;PreK.前白垩系;T5.上第三系康村组底界;T6.上第三系吉迪克组底界;T7.下第三系膏盐顶界;T8.下第三系膏盐底界;T8-2.白垩系底界;F0、F2、F12、F3、F4、F5、F7、F8为断层编号

克拉苏背斜中段的台阶状逆断层F4—F7的断距为12.75~15.25km,背斜高度为4185~5510m,背斜顶部下第三系底的埋深为3552~4198m,背斜高点在BC95226线和BC95230线上,埋深分别为3552m和3573m。在BC95230线,克拉苏背斜主要由逆断层F4、F5、F7(断层倾角28°左右)与反向逆断层F0所构成的被动顶板双重构造和断层F4与反向逆断层F24所构成的突发构造共同控制(图4)。

Fig.4GeologicalinterpretationofseismicprofileofBC95226(ForlocationseeFig.1)

Q.第四系;N2k.上第三系库车组;J.侏罗系;F42、F24、F34为断层编号,其它代号与图2相同

克拉苏背斜东段是由F4和F7所构成的断层转折褶皱(图1),断层下盘断坡切过下第三系下部、白垩系和侏罗系地层,倾角28°左右,断距较小(<10km),背斜隆升的高度也较小(<3500m)。

研究表明,断层断距、背斜高度及下第三系底界T8的埋深在走向上的差异较大,反映了其变形在走向上的不均匀性,背斜隆升的高度受断层的数量,断层倾角和断距的大小等因素共同控制。

2.2.2巴深背斜构造

巴深背斜构造是位于巴什基奇克背斜和坎亚肯背斜之下的深层构造(图1),从未出露地表。背斜西段是由向南逆冲的台阶状逆断层F2、F13和被动反向逆断层共同控制的断层传播褶皱和断层转折褶皱所组成。在测线BC95230线(图4)上,巴深背斜是由断层F2和被动反向逆断层所控制的断层传播褶皱。断层F2岩切了下第三系的下部、白垩系和侏罗系的顶部,断距近7km。背斜东段是向南逆冲的一系列台阶状逆断层F4、F5、F6、F7、F8和被动反向逆断层F0所组成的双重逆冲构造(图5)。这里背斜隆升很高,白垩系和部分侏罗系出露地表,阳霞组上部煤层反射面(T8-2″)可形成圈闭。

Fig.5GeologicalinterpretationofseismicprofileofDQ95226(ForlocationseeFig.1)

J2-3.中、上侏罗统;J1.下侏罗统;PreJ.前侏罗系;

T8-2″.下侏罗统阳霞组煤层的顶界;T.三叠系;

PreT.前三叠系;其它代号与图3、图4相同

克拉苏构造带是由浅部和深部两个层次的构造组成的,二者的构造特征不同,上、下不同层次的构造具有不一致性。浅部层次的构造主要表现为断层传播褶皱、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在变形较强的地段的断层传播褶皱前翼或后翼发育突破断层,出露于地表的断层都属于这类断层,它们的位移规模较小,走向上有时具有不连续性,即使在走向上相连的断层,也并非同一条断层,有的地段属于正向突破断层,有的地段则属于反向突破断层(如库姆格列木背斜核部的断层)。深部层次的构造主要表现为发育有被动顶板反向逆断层的双重逆冲构造、突发构造和断层转折褶皱,这些构造在走向上是相互转变的,不同地段的构造特征各不相同。形成深部克拉苏背斜的台阶状逆断层规模较大,但从未出露地表。背斜隆升的高度在走向上的不同地段差异较大,主要受断层的数量、断层的倾角、断距的大小及断层发育的层位等因素的共同控制。

3构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前陆盆地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一种盆地类型,也是世界上最早从事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地区之一。然而,由于前陆盆地的构造变形相当复杂,地震剖面质量较差,就全球前陆盆地的数目来说,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也占少数,这就证明了前陆盆地的前陆逆冲带油气成藏具有其

特殊规律,必须把前陆盆地向前陆逆冲带演化的动态过程与供烃、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改造破坏相结合,找出构造与油气关系的实质。

3.1断裂是烃源岩排烃的有效机制

近年来的统计表明,烃源区烃源岩的断裂程度越高,盆地的油气丰度越高,说明了断裂作用对烃源岩排烃的促进作用。从烃源岩排烃机理上,断裂可以作为初次运移的有效通道,加强或提高烃源岩排烃效率[9]。克拉苏构造带形成于康村期(16.9Ma),直到西域期断裂仍在活动(图3),但断裂活动最强烈的的时期为库车期(5.3Ma)-西域期(2.5Ma),而本区中生界烃源岩的生油高峰在上新世早期[9],显然烃源岩的主生烃期与构造运动最强烈时期相匹配。

3.2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

克拉苏构造带的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自白垩系末期开始生油,渐新世末期进入生油高峰,上新世早期生油结束。可见生油时期与断裂开始活动的时间相匹配,克拉苏构造带的断裂应该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然而,油气的运移不仅仅受断裂活动与生油时期是否匹配的影响,而且还受断裂切过地层的岩性和断层倾角等因素的控制。

克拉苏构造带目前勘探的目的层主要是下第三系膏泥岩之下的下白垩统上部砂岩,在这套很

好的储层之下有巨厚的泥岩(>570m),就是说在三叠系、侏罗系生油层与储层之间有一套盖层。克拉苏构造带中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的断裂无疑切到了生油层,这些断裂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但必须注意,与断裂作用相伴随的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的每一岩片都可以看作断层转折褶皱,其上盘断坡对油气的运移并非有利,特别是在储层与生油层之间存在巨厚泥岩盖层的情况下(图6)。当断层倾角较陡时(≥30°),断坡处断层切层特征显著,断层在泥岩中的路径较短,有利于油气在断层中的运移。而当断裂倾角较缓时(≤20°),断坡处断层切层特征不明显,断层在泥岩中的路径较长,加上泥岩本身的封堵性较好,对油气的运移就十分不利。由地震剖面解释发现。克拉苏构造带的西段(BC95179线,克拉4井附近)、中段(BC95226线,克拉2井附近)和东段(DQ95183线,克拉3井附近)断层的倾角较大(30°±)(图3,4),而中西段(BC95198.5线,BC94195线,克拉1井,克参1井附近)断层的倾角较小(20°±)。克拉苏构造带中段克拉2井附近比东段、西段多了构成突发构造的断层F24、F34(图4),它们是重要的导油构造,主要储层下白垩统上部砂岩的气测显示良好,气层厚度达几百m,已成为我国少有的大型天然气田,所以克拉苏构造带的?卸伪榷魏臀鞫胃欣K淙豢死?井也打到了工业油气流,但主要储层下白垩统上部砂岩的油气显示并不好,工业气流主要产在这套砂岩与下第三系膏泥岩之间的钙质砾岩和膏泥岩的粉砂岩夹层中,证实了克拉苏构造带的某些地段导油通道并不十分畅通,这也给予了我们新的启示,下一步不仅继续勘探下第三系膏泥岩之下的下白垩统上部储层,而且应该把目光转移到下白垩统厚层泥岩之下的侏罗系储层中,寻找自生自储型油气藏。

图6克拉苏构造带油气运移示意图

Fig.6SketchmapofhydrocarbonmigrationinKelasutectoniczone

E.下第三系膏泥岩;K11.下白垩统上部砂岩;

K21.下白垩统下部泥岩;J.侏罗系烃源岩、砂岩和煤系地层

3.3断层相关褶皱是最有利的构造圈闭

前陆盆地内的主要圈闭有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混合圈闭[8]。但断层相关褶皱圈闭是前陆盆地内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类圈闭。克拉苏构造带的地下构造主要是被动顶板双重构造和断层转折褶皱,其生储盖组合齐全,导油构造发育,构成了本区最有利的圈闭。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由多个岩片组成,每个岩片都可以形成独立的圈闭。

3.4突破断层对油气藏的破坏作用

克拉苏构造带的地表构造主要为断层传播褶皱、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和滑脱褶皱,这些褶皱的突破断层非常发育,现在地表出露的断层都属于这种类型。突破断层使上述断层相关褶皱形成的构造圈闭中发育的油气资源遭到破坏。目前地表出露的大量油苗就是最好的证明。

基金项目:本文由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111010104)和“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补充专题(96111补21)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1LuH,HowellDG,JiaD,etal.RejuvenationoftheKuqaforelandbasin,northernflankoftheTarimbasin,NorthernChina.InternationalGeologyReview,1994,36:1151~1158

2SuppeJ.Geometryandkinematicsoffaultpropagationfolding.EclogaeGeologicalHelvetiae,1983,83(3):409~454

3MarrettR,BenthamP.Geometricanalysisofhybridfaultpropagation/detachmentfolds.JournalofStructuralGeology,1997,19(3,4):243~248

4SuppeJ.Geometryandkinematicsoffaultbandfolding.AmericanJournalofScience,1983,283:684~721

5BanksCJ,WarburtonJ.“passiveroof”duplexgeometryinfrontalstructuresoftheKirtharandSulaimanmountainbelts,Pakistan.JournalofStructuralGeology,1986,8(3,4):229~237

6JonesPB.Trianglezonegeometry,terminologyandkinematics.BulletinofCanadianPetroleumGeology,1996,44(2):139

7CouzensBA.Thecontrolofmechanicalstratigraphyontheformationoftrianglezones.BulletinofCanadianPetroleumGeology,1996,44(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