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企业竞争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1:11:13

定企业竞争

定企业竞争范文篇1

从战略层面来分析,进攻和防守是一种姿态,然而这种姿态的基础是对规则的把握,如果是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如80年代的松下电子所建立的录像机技术规则,或者是微软视窗所建立的技术垄断),那么它们所面对的进攻则通常是红海上的比拼,例如松下的对手东芝,微软的对手网景等。如果不是具有核心能力,那么通常企业竞争都要首先服从于行业的规则。那么我一直相信,很多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我们尝试着从我们玩的棋类游戏来做一个类比。

斗兽棋的规则是所有的子力都是直行或横行,所以由于规则,战术组合变化相对简单,由于是子力一级降一级,而最弱的老鼠能俘获最强大的大象,所以制衡是战略重点。由于规则的制定,决定胜利的条件是占领对方的司令部,子力的效率也在于如何发挥制约与突破。

象棋的规则除了子力都是直行或横行,又加上了马,象,士,炮等特别的行棋规则。从而战术的组合大大丰富了,马的日字走法和炮的隔子攻击,大大丰富了单调的战术组合,所以象棋的战略在于灵活和组合。规则的变化决定了胜利在于让对方的帅屈服。子力的效率的发挥变的更加注重整体的攻击和组合。围棋的规则是所有的子,你想放哪就放哪,没有对和错之分。所有的愚型可能在某个环境下是巧手。空间一下子拓展出来,空间的拓展是由于规则的突破,所有的子力都没有固定的规则,只有每一手的效率,但这个效率还是随棋局发展的。规则的突破决定了战术组合没有了规范,只有定式。每步的效率,大局观,手筋,配置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胜利的决定条件不在是个体的损失程度,占有位置的程度,而是是否围空的大小,因此战略更加强调大局观和长远得失观与放弃的艺术。过去对产业我们分的很细,这是因为很多企业在提供相似的服务或产品,那么自然的我们就界定它为一个行业。就如同是因为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但事实上,对产业类别的定义,确实是我们为了分析而定的。但做为企业来讲,要想获得新的市场机会,就如同我们刚才所谈到的那样,对自己所在的产业总习惯于自己是哪个产业的习惯思维,所以总是太多的规则束缚,现在当我们以未来为导向的时候,就需要释放我们的习惯思维,学会从没有路,没有产业界限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对习惯的产业划分中寻找突破,只有通过产业中的合并或分解找到行业的发展机会,从而来达到打破规则给我们带来的新的视野与商机。当产业环境发生变化了,过去企业的能力也许就可以不能称做优势了,就需要去寻找新的优势。我们可以从围棋和象棋的分析中得出。如果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就会对象棋和围棋的规则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首先这两种棋类的相同点都是强调胜利,即战胜竞争对手。但是因为规则的不同,他们的竞争手段和理念都完全的不同。

首先我们看看游戏规则方面:象棋的规则在于:将对方的帅将死,即使你没有了车,马,炮,士,象,只要能将死对手(将对方的帅将死或对方的将在该走时无处可走)通过结构的优化和子力的配置达到胜利。围棋的规则在于:只要你围的地方比你的对手多,那么你就取得了胜利,而不在你多少子被提,通过子与子的位置获得胜利。在管理上,行业与行业是不同的,在行业中约定的规则也是不同,所以对行业中的游戏规则的了解将是重要的。因为只有知道了规则,才知道取得胜利的条件,企业才能有目的的去完善和努力。仅仅的规则变化,将会使企业的优势化为无形。(见图1)

定企业竞争范文篇2

摘要:企业的执行力是对一个企业来说,如何在企业管理者的领导下,把具有一定岗位技能的人安置在可以发挥其能力的地方,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也就是根据人的不同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特长,加以利用,而衡量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山东常林集团深刻的认识到企业执行力在企业发展中重要作用,积极贯彻和执行企业执行力,采取不拘一格和能者上的用人策略,选拔了大量的年轻的技术能手和业务精英作为部门的领头人,坚决执行企业发展的执行力策略,不仅培养了大量的业务能手,并且使人才队伍形成梯队态势,为常林的发展攻城略地。关键词:企业执行力;企业竞争力;山东常林Abstract:Theenterprisecarriedoutthestrengthistoanenterprise,howundertheenterprisesuperintendent''''sleadership,tohavecertainpostskillpersontoplaceinmaydisplayitsabilitytheplace,madethebestuseofthings,enableseachpersontodevelophistalents,wasalsothecharacteristicwhichandthespecialskilldisplayedaccordingtoperson''''sdifferentindividual,used,butweighedthestandardwaswhethercouldcompleteownworkmissionontimeinproperamountaccordingtothenature.Shandongoftencarriesoutthestrengththeforestgroupprofoundunderstandingtotheenterpriseintheenterprisedevelopmenttheinfluentialrole,implementsandcarriesouttheenterprisetocarryoutthestrengthpositively,adoptswithoutrestraintofstylewiththosewhoareable''''sonpersonnelstrategy,hasselectedthemassiveyoungtechnicalexpertandtheserviceoutstandingpersontakesdepartment''''sleader,carriesouttheenterprisedevelopmenttocarryoutthestrengthstrategyfirmly,notonlyhastrainedthemassiveserviceexpert,andcausesthetalentedpersontrooptoformtheechelonsituation,tooftentheforestdevelopmentattackacityseizesterritory.keyword:Theenterprisecarriesoutthestrength;Enterprisecompetitivepower;ShandongChangLin前言山东常林集团认识到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要创大业,办大事,首先要学会用人,用人是一门学问,通俗的说法,就是要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并且要干出领导顾客满意的事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人不分肤色,国籍,管理一个企业首先都是以人为根本的,人才就相当于大厦的根基,一旦在这个方面出现问题,即使很有能力的企业管理者也会无力回天,常林集团企业的执行力首先是从人开始的,先改造员工的思想,然后才贯彻执行力,也就是才能够把领导的想法目标真正落实。而企业的执行力的问题,我本人从对余世维博士后的企业执行力的讲座的理解来看,他反复的强调,企业的管理不是象大学教授那样把很简单的东西讲的越复杂越好,越能够表现自己的知识渊博,而在现实的经济管理当中,管理者的能力就是把复杂的烦琐的经济管理理论简单化,系统化,条理化,让处于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清楚的理解其中所要表示的意思和涵义,并且在现实工作过程中坚定不移的执行管理者的意图。山东常林集团组织管理者观看商务讲座,要企业管理者从他的讲座得到启发,从这个出发点引入中国企业的执行力,虽然可以说中国的企业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是逃不了历史这个环境的,但是把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现在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认为历史上中国和日本发生的所有战争和冲突,都是日本企业发展的需要的形成的,因为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日本企业的发展必须是要借助于外来资源的,距离日本较近,且资源丰富的中国就成了侵略的首选对象,它也侵略过其他国家,但相对于中国的侵略可以说是最为严重的,日本的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如此的发展,本来就是一个奇迹,索尼,本田,丰田,松下等这一系列的世界500强企业遍布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除了企业在发展策略和方向都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以外,对人的运用可以说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在企业执行力方面是极其成功的。案例中讲到“慈禧太后挥霍北洋海军的军费,明治天皇则拿出自己的私产来扩建日本海军,每天只吃一顿饭。民族性格差异不言而喻,却证明中日近代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人,而不在武器。[1][2][][]在讲义中余世维讲到中国企业界的代表人物联想总裁柳传志,美国的GE的韦尔奇,DELL公司的老板戴尔,是如何在自己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对执行力的理解和运用。柳传志认为企业的执行力就是“积极选拔合适的人到恰当的岗位上,还要锻炼员工队伍的执行能力”,这样他的企业的PC方面选择了杨元庆,至1996年,联想作为中国的品牌,中国自己的电脑,在中国市场当中占据了第一的位置,一直到后来的和IBM在个人电脑方面的整合,可以说杨元庆就是柳传志所说的放到恰当位置的人,也就是积极的贯彻执行力的人;韦尔奇认为就是“GE最痛恨官僚主义,我们杜绝将资源浪费在行政体系上的作法,摈弃所有美丽外壳的计划与预算,”同样选择了伊梅尔特,继承了韦尔奇的心愿,把GE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当然戴尔的理解“完全是由于戴尔公司的员工在每一个阶段都一丝不苟地切实执行”,也是从企业的发展出发,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作为企业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山东常林集团企业管理者如何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能够真正地把执行力三个字的涵义贯彻下去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仅仅在企业管理制度中强调如何去做,但真正并不是那样实行的,对于企业的发展时候很不利的,尤其是对于企业员工的管理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不但不可能达到预想的目的,且可能发生抵触情绪,上级对下级的工作不满意,下级对上级的管理怨言冲天,有责任互相推辞。日本尼桑汽车由于在执行力方面出现问题,而导致企业经营亏损,后来在全球十大CEO卡洛斯戈恩的领导下才走上盈利的正轨,他认为管理者应该在工作过程中时保持紧迫感,不要有一点时间就去打高尔夫,功成名就之后再去还来得急,从他的领导思维来看,对工作绝对不是说的过去就可以的,并且要把这种管理思维扩展到每一个管理者和每一个企业员工。充分体现了企业管理的穿透力,而企业管理的穿透力是指透过管理者的部署,使下属主动完成工作的能力,实际上就是管理者对下属的真实领导力。管理的穿透力强调下属工作的主动性,强调管理者所拥有的领导力的真实性。同样的企业在人的运用上存在的差别很大,尤其是企业老总对人的理解,可能有人认为作为企业的员工就是坚定不移的执行企业的制度,但当制度和老总的意思产生冲突的时候,员工如何做出选择,而老总是强制性的执行自己的意思呢?还是征求员工的意见,这不仅是体现着企业管理者对人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充分的证明企业执行力的使用力度,在讲座中同时还提到了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马明哲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企业的执行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顾客观点说是这个产品没有替代品,而从竞争者的角度出发就是这种能力别人没有能力模仿。伊犁集团董事长郑俊怀的理解“好的执行力必须要有好的管理团队;领导以身作则,人力资源就可以发挥最大的执行力,”作为企业管理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经过合理的有效的配置,以达到最大效用是最为重要的,尤其是对人力资源的运用,可以说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同样是亚洲的企业,为什么韩国的三星电子可以发展到世界的顶端,通过对中国企业家和中国人对企业执行力的态度就可以看到原因所在,首先是对企业执行力的执行偏差没有任何的感受,也不觉的证明重要;在发展个性上,也不时追求完美,能说的过去就可以了,生产产品不追求质量的完美,而在强调自己有多么好的售后服务队伍,不是说三星电子没有修理的,但人家追求的就是没有缺陷,宁可生产量的减少,也要追求质量的尽善尽美;还有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不敢承担责任,往往是把责任层层上移,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处理,也不敢处理,因为有些时候的领导意图和咱们自己考虑的不同,企业的管理制度时有时无,形同虚设;对要求的标准,不管是中层管理人员,还是底层的员工,不是积极的执行,即使执行了也没有一贯性和系统性。从各个方面来看,中国的企业走出国界还有好多的地方必须进行大力度的改革。这不仅中国企业界的任务,也是国家政策决策层应该考虑的。山东常林集团的发展是企业员工和管理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紧密相扣,层层推进,员工积极的配合领导的工作意图和方案,管理人员可以民主的提取员工的声音,积极贯彻企业执行力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竞争力,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企业的发展才能够突破资源、人力等的束缚,开创一个光明的未来,明天的山东常林一定会以更加强大的姿态屹立于农机企业之林,并在多元化发展中取得成功。

定企业竞争范文篇3

竞争锁定是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通过将企业的目标集中在某一领域以获得企业绝对竞争优势的竞争行为,也是企业防范和控制竞争风险的重要举措。企业锁定的领域可以是核心技术、服务范围、产品种类,也可以是企业的生存空间或是其他内容。

2.竞争锁定策略

①企业生存发展与技术锁定

技术锁定是国际上研究跨国公司的经济学家最新提出来的一个名词。技术锁定常用来解释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很难有创新型的跨国公司出现的原因,并断言这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技术差距所产生的。技术锁定作为企业竞争的有效策略之一,并不仅仅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竞争,同时也有别于企业竞争中采取的技术封锁、技术壁垒或是技术垄断等竞争策略。所谓技术锁定,是指企业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对市场前景的把握,专注于对某一核心技术的绝对竞争优势的培养,从而实现对该技术领域产品的绝对市场控制。

Arthur提出的锁定思想是指,当多种技术在市场中竞争时,使用不同的技术所需支付的成本和所获得的收益不同,并且不同的技术使用者具有不同的偏好性。当在某一时期内使用某种技术的人数增多时,这一技术将相对成熟起来,由此使得采用其他技术的使用者也转向使用这一技术。随着使用者的数目越来越多,该技术在竞争中的相对优势越来越明显,并且这种相对优势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下去,也就是实现了对技术的锁定。本文所界定的技术锁定不同于Arthur所提出的锁定思想,这里的技术锁定是指企业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某一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之上,以点带面,从而保证企业在某一竞争领域的相对优势。

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企业的规模由小到大,实力逐步增强,企业逐步走向成熟期。技术是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本,如果企业缺乏必要的技术积累,不能把握技术的发展方向,预测不到技术前景,也就无法锁定技术,企业只能在模仿、跟随中生存,企业将很快由成熟期进人衰退期。缺乏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锁定,企业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企业生命周期将大大缩短。

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和并购战略都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企业实力不断的增强,企业为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所采取的策略。然而,太阳神、沈阳飞龙、巨人集团等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实施实践表明,多元化经营不再是“馅饼”,而是陷阱。企业并购战略失败的例子同样比比皆是。究其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的盲目扩张。企业的相关多元化战略,特别是同心多元化战略相对于其他方式的战略来说,成功率更大,风险更低。同样的道理,如果并购方与被并购方存在业务上的关联性越高,成功率也越大。归根结底,企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实现对技术的锁定。如果企业不能锁定自己的技术领域,涉足新的领域、新的市场,将导致资源的过度分散,企业最终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②生态位理论与生存空间锁定

所谓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用以描述物种在非生物和生物环境中占有的地位。生物的生态位,既包括其栖息地的温度、湿度等非生物环境的范围,也包括其食物和能量来源,以及它与天敌的关系等。哈奇森以多维空间或超体积描述物种的生态位,并称物种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为基础生态位,把有竞争者存在而实际上占有的空间称为实际生态位。生态位理论表明生物的生存空间是一定的,处于竞争状态中的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群体,其生存空间也是一定的。

综观现今企业的市场竞争,正逐渐由无序、感性、盲目跟随性的竞争走向追求有序、理性、个性化的经营之路。生态位理论所倡导的企业生存空间错位,也就是错位竞争,可以有效避免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具体来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寻找原始生态位。企业的产品在刚刚进人市场时,由于竞争对手来不及作出反应,企业往往没有竞争对手从而独占市场,企业的赢利空间很大:但随着市场挑战者和市场跟随者的逐渐进人,专利保护到期或是竞争对手模仿成功甚至技术突破,企业的生存空间将相对缩小。特别是当市场份额一定时,企业与其竞争对手为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必然会产生残酷的恶性竞争,因此企业需要寻找原始生态位,即市场空档。格力集团公司进人空调时间较晚,当时春兰、华宝、美的等一批国内企业已经崛起,在市场份额与品牌声誉等方面占有了很大优势,格力的实力显然不足以与这些企业抗衡,于是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营销策略。格力公司集中开发“春兰”、“华宝”等著名企业影响较弱的地区,在皖、浙、赣、湘、桂、豫、冀等省树立品牌形象,建立巩固的市场阵地。格力在这些市场空档中重点经营专卖店,通过良好的售后服务保证顾客利益。20世纪90年代中期,格力已经基本锁定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国内较大的城市北京、广州、南京等地发展,同时逐步进人海外市场。根据有关资料,在1998年全国主要城市各种品牌空调器的占有率中,格力占13.5%,春兰占11.2%,三菱占8.5%。格力的产品出口量位居全国同行第一。

第二,避免生态位重叠二生态群落中的动物为了避免因争夺食物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它们栖息、捕食的时间和生存空间都是错开的。市场竞争也是如此,当两个企业同时去争夺某一有限的市场时,必然会导致价格大战或是广告大战的两败俱伤局面,这是理性的企业所不愿接受的。虽然市场竞争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开竞争对手的制约,这种策略可以有效减少竞争的激烈程度和企业不必要的损失。避免生态位重叠,需要企业有特色经营的思想。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由于浙江民营经济各自形成自己的特色,使自己的生态位不与同行重叠,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浙江民营经济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俄国生态学家CP.Gause提出的竞争排斥法则认为,如果两个竞争种体能共存于同一生存环境中,那么他们一定是生态位分化的结果,也即它们的现实生态位之间存在着分化。再以武汉市的酒店为例,“醉江月”以物美价廉为特色,“大中华”以瓦罐汤为特色,“谢先生”以富丽堂皇为特色,“湘里菜”以湖南风味为特色,“口味堂”以农家餐饮为特色……。由于这些酒店形成自己的特色,锁定自己的生存空间,使自己的生态位不与同行重叠,才使得餐饮市场得到了最大利用。

第三,合作竞争与相互依存。现实的企业竞争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当企业越是以自我为中心,压制竞争,企业的业绩反而平平。反之,企业与竞争对手共同谋求发展,互惠互利,却能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将蛋糕不断做大。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人到他们中间去。”事实上,现在企业的竞争已不完全是生物界中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合作性的竞争使得企业不必再为生存空间争得你死我活,惠普与康柏合并,共同打造“新惠普”;微软与Intel的战略联盟,共同引导计算机潮流,等等,这些都是合作竞争的成功典范。依存性的合作竞争使得企业与竞争对手具有相同的生存空间,共生共荣,但根据生态位原则,此时的企业的生态位仍然是不可重叠的,也就是企业与竞争对手的锁定不可能锁定在同一空间。因此合作竞争中的生存空间锁定是短期的、瞬时的。

③注意力经济与眼球锁定

所谓注意力,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主题、信息等保持关注的持久程度。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可以将人们关注信息和事件等中的接受端提取出来加以量化,企业的顾客群或市场份额是与这种量化的注意力成正比的,因此注意力具有无可估量的经济价值。现在世界上的信息量是无限的,而注意力是有限的,有限的注意力在无限的信息量中会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张朝阳认为:“再好的产品,如果不与注意力和瞩目性相结合,也创造不了市场价值。”

注意力形成经济,争夺眼球形成竞争,这已是世界不争的理论和事实。早在1996年英特尔的前总裁葛鲁夫就提出“争夺眼球的竞争”。他认为,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21世纪的主宰。

注意力经济使得眼球成为诸多企业的竞争目标,其主要原因在于工业文明形成生产过剩导致竞争目标转移。特别是随着生产同类和同质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的绝对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小。企业生产能力过剩,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产品的生产力同需求相比,从不足到过剩导致竞争目标从直接经营商品转变为经营注意力。企业若想在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实现对眼球的锁定,吸引更多顾客的注意力。

以眼球锁定作为策略的竞争方式在互联网络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在互联网流行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俗语受到了质疑,注意力比“酒香”更为重要。眼球的锁定意味着更多的点击率、浏览量、访问时间和登陆数量,而这些指标正是一个网络的生存之本。因此对于网络经营者而言,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要能够吸引到网民的注意力,企业就有机会因此而产生巨大的商业利润。在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当中,产品质量、产品功能往往相差并不是太多,谁更能获得顾客的亲睐,就在于谁更能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当产品的外形、款式、色彩等的差异化因素能够锁定顾客的眼球时,产品就能够在较量中胜出。

对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了解的人数越多,企业的市场空间也越大,这就是企业不惜重金加大广告投人、媒体炒作甚至发动广告大战的真正原因。请歌星、影星、球星做形象代言人,花巨资赞助运动会,报纸宣传,路牌标识等等,企业的这些举措无一不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广告宣传让更多人的认识和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秦池酒以2.2亿元赢得央视一套节目黄金时段的使用权,成为当年的“标王”,秦池酒也因此一炮打响,红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就是眼球锁定的魅力所在。

定企业竞争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执行力;企业竞争力;山东常林

Abstract:Theenterprisecarriedoutthestrengthistoanenterprise,howundertheenterprisesuperintendent''''sleadership,tohavecertainpostskillpersontoplaceinmaydisplayitsabilitytheplace,madethebestuseofthings,enableseachpersontodevelophistalents,wasalsothecharacteristicwhichandthespecialskilldisplayedaccordingtoperson''''sdifferentindividual,used,butweighedthestandardwaswhethercouldcompleteownworkmissionontimeinproperamountaccordingtothenature.Shandongoftencarriesoutthestrengththeforestgroupprofoundunderstandingtotheenterpriseintheenterprisedevelopmenttheinfluentialrole,implementsandcarriesouttheenterprisetocarryoutthestrengthpositively,adoptswithoutrestraintofstylewiththosewhoareable''''sonpersonnelstrategy,hasselectedthemassiveyoungtechnicalexpertandtheserviceoutstandingpersontakesdepartment''''sleader,carriesouttheenterprisedevelopmenttocarryoutthestrengthstrategyfirmly,notonlyhastrainedthemassiveserviceexpert,andcausesthetalentedpersontrooptoformtheechelonsituation,tooftentheforestdevelopmentattackacityseizesterritory.

keyword:Theenterprisecarriesoutthestrength;Enterprisecompetitivepower;ShandongChangLin

前言

山东常林集团认识到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要创大业,办大事,首先要学会用人,用人是一门学问,通俗的说法,就是要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并且要干出领导顾客满意的事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人不分肤色,国籍,管理一个企业首先都是以人为根本的,人才就相当于大厦的根基,一旦在这个方面出现问题,即使很有能力的企业管理者也会无力回天,常林集团企业的执行力首先是从人开始的,先改造员工的思想,然后才贯彻执行力,也就是才能够把领导的想法目标真正落实。而企业的执行力的问题,我本人从对余世维博士后的企业执行力的讲座的理解来看,他反复的强调,企业的管理不是象大学教授那样把很简单的东西讲的越复杂越好,越能够表现自己的知识渊博,而在现实的经济管理当中,管理者的能力就是把复杂的烦琐的经济管理理论简单化,系统化,条理化,让处于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清楚的理解其中所要表示的意思和涵义,并且在现实工作过程中坚定不移的执行管理者的意图。

山东常林集团组织管理者观看商务讲座,要企业管理者从他的讲座得到启发,从这个出发点引入中国企业的执行力,虽然可以说中国的企业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是逃不了历史这个环境的,但是把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现在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认为历史上中国和日本发生的所有战争和冲突,都是日本企业发展的需要的形成的,因为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日本企业的发展必须是要借助于外来资源的,距离日本较近,且资源丰富的中国就成了侵略的首选对象,它也侵略过其他国家,但相对于中国的侵略可以说是最为严重的,日本的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如此的发展,本来就是一个奇迹,索尼,本田,丰田,松下等这一系列的世界500强企业遍布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除了企业在发展策略和方向都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以外,对人的运用可以说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在企业执行力方面是极其成功的。案例中讲到“慈禧太后挥霍北洋海军的军费,明治天皇则拿出自己的私产来扩建日本海军,每天只吃一顿饭。民族性格差异不言而喻,却证明中日近代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人,而不在武器。

在讲义中余世维讲到中国企业界的代表人物联想总裁柳传志,美国的GE的韦尔奇,DELL公司的老板戴尔,是如何在自己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对执行力的理解和运用。柳传志认为企业的执行力就是“积极选拔合适的人到恰当的岗位上,还要锻炼员工队伍的执行能力”,这样他的企业的PC方面选择了杨元庆,至1996年,联想作为中国的品牌,中国自己的电脑,在中国市场当中占据了第一的位置,一直到后来的和IBM在个人电脑方面的整合,可以说杨元庆就是柳传志所说的放到恰当位置的人,也就是积极的贯彻执行力的人;韦尔奇认为就是“GE最痛恨官僚主义,我们杜绝将资源浪费在行政体系上的作法,摈弃所有美丽外壳的计划与预算,”同样选择了伊梅尔特,继承了韦尔奇的心愿,把GE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当然戴尔的理解“完全是由于戴尔公司的员工在每一个阶段都一丝不苟地切实执行”,也是从企业的发展出发,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

作为企业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山东常林集团企业管理者如何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能够真正地把执行力三个字的涵义贯彻下去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仅仅在企业管理制度中强调如何去做,但真正并不是那样实行的,对于企业的发展时候很不利的,尤其是对于企业员工的管理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不但不可能达到预想的目的,且可能发生抵触情绪,上级对下级的工作不满意,下级对上级的管理怨言冲天,有责任互相推辞。日本尼桑汽车由于在执行力方面出现问题,而导致企业经营亏损,后来在全球十大CEO卡洛斯戈恩的领导下才走上盈利的正轨,他认为管理者应该在工作过程中时保持紧迫感,不要有一点时间就去打高尔夫,功成名就之后再去还来得急,从他的领导思维来看,对工作绝对不是说的过去就可以的,并且要把这种管理思维扩展到每一个管理者和每一个企业员工。充分体现了企业管理的穿透力,而企业管理的穿透力是指透过管理者的部署,使下属主动完成工作的能力,实际上就是管理者对下属的真实领导力。管理的穿透力强调下属工作的主动性,强调管理者所拥有的领导力的真实性。

定企业竞争范文篇5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信息的产品得以大幅提高,“信息爆炸”已经不再仅仅是不可捉摸的名词术语,打开浏览器便可搜寻到数之不尽的信息,又是几乎没有时间浏览。但是这些信息对企业决策有多大帮助呢?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获得有用的信息呢?

竞争性情报才是企业家进行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每个企业家都会为其独有的魅力所吸引,他们都会自然地把决策建立在竞争性情报的基础之上。如何获得竞争性情报、如何利用竞争性情报自然成我们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竞争性情报、企业战略

竞争性情报的获取对企业的战略决策的意义最为重大,它可以在产品设计、产品价格、产品生产乃至销售服务各个阶段为企业制定进行商战的策略起到帮助作用,直接针对竞争对手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同样道理,可以被竞争对手关注的商业秘密也就成了企业需要特别警惕的地方,加强保密的意义甚至比安排获取竞争性情报更为重要。竞争性情报的泄露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样具有毁灭性打击的可能。

竞争性情报便在企业决策和企业管理中存在明显的两面性,刺探获取竞争对手的情报和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都是企业要采取的行为和措施,也是一件细腻的行为。在情报学的研究中,获取情报的手段或防护性措施都是并存的,他们是对等的两个方面。

竞争性情报的这种对等性往往被忽视,因为获取对方情报的任务只需要少数几个人便能完成,而情报保护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行动才能达到效果的。企业如果成立管理竞争性情报的专门部门的话,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授权,在保密企业机密方面有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一、竞争性情报的范畴

信息时代的企业发展的特征是速度加快,企业成长的速度和衰败的速度都在加快,几年的功夫互联网便在世界各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美国的雅虎、中国的搜狐等等,而迅速成为昨日黄花的也数不尽数。究其原因与信息流动的速度是极为相关的,特别是企业在经营模式上上的迅速跟进,使得“马太效应”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非常突出地得到映证。

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发展速度的提升、成功与失败都在迅速放大,竞争性情报也就自然成为广受关注、为企业所青睐的重要活动,成为企业进行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信息服务者如图书馆、科技情报研究所也都纷纷借此机会把他们的服务市场化,以体现更好的社会价值。

商场如战场,企业通过获取竞争性情报,获得关于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信息,特别是关于竞争对手的信息,便可以形成更好的定位、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服务,甚至出手收购对方,达到扩张企业的目的。

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或服务,并不是建立在盗取企业机密的基础之上的,着眼点更放在企业的长期发展方面,通过对竞争对手的研究,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判断与其他企业建立何种关系中发挥作用。

■关于产品的竞争性情报

产品是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几乎是企业展开竞争的起点,产品方面的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市场机会也就不能低估。围绕产品所形成的竞争性情报需求是非常强烈的,任何企业都会关心处于同一细分市场中的竞争对手的产品策略和发展方向。

围绕产品的竞争性情报包括产品的功能、外观、成本、价格、工艺、生命周期等等。其中最为隐蔽的是生产工艺,功能、外观可以通过购买产品的样品来掌握,而生产工艺往往是企业的机密部分,而且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很大。

化工、医药、饮料、饲料等产品中的配方则是特别重要的竞争性情报,这些领域的配方试验成本甚为高昂,但得到配方和工艺后,进行模仿的成本却非常低廉。配方便是这些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竞争性情报。

产品的市场预测、盈利机会是企业决策所关心的竞争性情报,较之上述内容有更高的战略意义,这些情报的收集成本同样很高,企业的裂解与这些情报的泄露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

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IBM从97年进行战略调整,开始转变成为服务提供商,到目前其顾问服务方面的营业收入已占到整个收入的1/3。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被企业广泛接受,成重要的发展项目也与服务理念的提升有直接的关系。

于有形的产品不同,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更难于获得,也更难于模仿。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分,不仅仅存在于条中之中,而更多地存在于整个企业文化之中。服务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建立在长期的培训和熏陶之中。

关注服务方面的竞争性情报,需要对目标对象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掌握其服务规范、服务流程的精要,同时还要包括收集其企业理念,从其员工身上的言谈举止中获得需要的情报,从其客户那里投射来的信息也同样重要。

围绕服务所收集到的竞争性情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对建立正确的战略方向也更为重要。服务的执行者必定是企业所聘用的员工,要获得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最好的手段便是对其员工的行为进行跟踪分析。

■关于投资的竞争性情报

企业间的任何竞争优势最根本的来源是投资,企业的产品、厂房、设备、设计能力都是投资所带来的回报,资本的投入酝酿着竞争优势的增长。竞争对手的投资行为自然是最受关注的竞争型情报,而且由于投资、收益及其它财务指标更是企业运行的商业秘密,这些情报的获得更加困难。

企业的投资行为包括产品的升级换代、生产设备的革新改造、生产工艺的优化调整、人力资源的吸纳与变动。这些投资行为中,有些甚至只会体现在企业内部,比如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人力资源状况,可能永远都是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的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可能永远不会公布。

拥有自主品牌产品的企业在产品方面,自然会采用销售一代、开发一代、构思一代的产品策略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行开发研制的产品便是最为重要的竞争性情报,掌握产品投放市场的先机,或在性能上超越竞争对手,都是制胜的关键。

生产设备及工艺方面的投资非常隐蔽,而这两方面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品质保证又影响重大,是非常宝贵的竞争性情报。在引入外资企业、发展私营企业的市场环境中,人力资源的投入已经不可能通过职称调查来判断企业的投入了,人才的竞争策略同时也就成为更受关注的竞争型情报。

二、获得竞争性情报的途径

与商战中的价格战、服务战、品牌战等争夺战一样,竞争性情报也是一种激烈的信息战。有的企业甚至采用谍报工作方法,挑选工业间谍来获得竞争对手的商业秘密。其实把工业间谍与竞争性情报的获取等同看待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对企业在信息战中取得成功也是一种误导。

雇佣工业间谍的确是获得竞争性情报的一种手段,但那是一种违背法律规范的行为,企业要冒承受法律惩戒的风险。实际上,从企业公开的信息中,也可分析整理出非常有价值的竞争性情报,这些可以用到的渠道包括互联网上的资讯、技术交流中的报告、展览会上的表现、市场调查中的数据等等。

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最重要的是确定出哪些信息

对企业决策是有价值的,这些信息可能被在哪些场所,哪些媒体上。企业中总是存在一些喜欢炫耀的人,把本来属于商业秘密的事情当成是提升企业价值的内容到处宣扬,邀请其他部门同事或合作伙伴参观。这些人也会把本来应该保密的内容,不经意地流露出去。

商战毕竟不同于真正的战争,企业在竞争性情报方面所投入的资源和研究不可能与战争中的情报活动相比较。每次战役或战略获胜的只有一方,而企业间的竞争更是长期的行为,打败竞争者需要的是持续发展,所以竞争性情报对最大贡献更在企业的决策支持方面。

■来自互联网的竞争性情报

互联网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容器,已经成为企业扩散自己产品和个人宣泄思想的场所。许多网站还开发出非常方便快捷的搜索引擎,使我们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变得非常方便。

互联网上的信息具有很好的时效性,速度非常快。把互联网作为竞争性情报的信息源,关键要掌握搜索工具和进行分析整理的手段,上面已经把应该列入竞争性情报的信息作了分析,这里重点讨论搜索工具的使用。

以注册网站为线索的包括新浪、搜狐等,配备了搜寻机器人采集网站信息的有Goolge等,这些搜索引擎所得到信息都是公开与网站上的。利用简单的关键词进行组合,便能找到大量的信息。

Dialogue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一些专业的信息数据库,其内容更为专业,设计企业产品、价格方面的或科技文献的内容更为准确,也成为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查询的平台。这些数据库中的内容是更为有价值的数据来源,可以进行比较深入的挖掘分析。

■技术交流中的竞争性情报

技术成就的宣扬应该是人的天性,技术人员或市场人员都喜欢把最新的技术成果作为产品的卖点来宣扬,从市场角度来看也无可厚非。但技术交流中,却含有很多属于竞争性情报的内容。技术人员的交流中更可能会无意识地把本来应该保密的情报泄露出去。

在技术交流的场合,技术人员往往会忘记为企业保密。这是因为有的企业本来就没有技术保密的指引,有的技术人员需要利用技术交流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有的技术人员甚至会为自己掌握的技术寻找市场。

利用技术交流会收集产品和技术方面的竞争性情报是成本非常低廉的做法,进行适当培训,派出或委托略懂技术的人员参加技术交流会,便可能大有斩获。其实,技术交流会上的新技术,很多都是没有进入市场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对企业长期发展策略的影响更甚,其情报价值也就更高。

来自技术交流中的情报主要包括产品的功能设计、工艺方法、材料特性等内容,对于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进行竞争性情报研究或服务,不能忽视这一渠道。

■展览会上的竞争性情报

展览会是企业进行产品比拼的最佳场所,也是竞争性情报的最好来源。展览会上,企业都会将最新的成果拿出来展示,在向客户展示自己的产品的同时,许多属于竞争性情报的资料也被公布出来。竞争对手的产品状态几乎可以一览无余,只要细心收集所获一定不菲。

利用展览会进行竞争性情报的收集非常容易进行。因为参观者甚众,企业不容易分辨参观者的身份,其资料发放也是公开和无限制的,以任何身份几乎都可以获得产品资料,甚至关于产品功能的详细说明书。几乎没有任何企业注意到在展览会上的保密措施。

当然从展览会上获得的资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整理,甚至跟踪调研。从竞争性情报分析的角度来看,不仅仅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调研,甚至要对来自于竞争者的产品进行市场调研。也包括成本估算,技术含量的分析。这些更深入细致的情报研究所得到的报告,对企业决策具有重要的支持意义。

许多企业都缺乏如何参展的经验,参展人员的反情报意识就更为薄弱了。从展览会上获得产品情报的身份包括客户、记者等等,以分销商的名义拿取资料是更为透彻的做法。展览会可以说是成本最为低廉的竞争性情报来源。

■市场调查中的竞争性情报

市场调查、市场分析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步骤,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一些建立了市场部的企业一般都有进行市场调查的行为。一般来说市场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定位、价格定位和渠道定位,是展开销售和制定市场策略的前奏。

利用市场调查获得竞争性情报可以是市场调查的另一个作用,把自己的产品与竞争者的产品进行比较更能帮助企业确定市场策略,对市场的发展有正确的预期。进行同比研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参考性。

市场调查所得到竞争性情报还可以包括品牌分析、服务分析、客户满意度分析等多方面的资料,通过市场调研来研究竞争对手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展开产品之外的竞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新发展趋势。

服务和客户满意度两项指标是竞争性情报所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通过市场调查的问卷设计的、调查者抽样安排,便可以很方便地获得相关的情报。利用市场调查展开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活动,更好地提升了市场调查在企业发展的作用和价值。

■竞争性情报与策略联盟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参与者力图获得更多的资源,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包括企业间的合作,通过合作来分享各种资源,形成更为有利的竞争链。现在联盟策略已普遍为企业接受,成长中的小企业有自己的联盟政策,处于竞争关系中的企业也有联盟策略。

竞争性情报也可以使这些联盟者可以分享的资源,由于竞争性情报具有一定的隐秘性,获得竞争性情报需要相当多的投入,且不说直接采用间谍手段的工业间谍的成本,即便从公开的信息中分析出具有价值的竞争性情况也成本不菲。国内最近也开始出现为企业获取市场情报的专业人士,他们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是企业雇佣的“神秘人”,年薪已超过10万。

竞争性情报不仅仅可以由联盟企业拿出来分享,也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合作,联合收集、分析、整理和利用竞争性情报。由于竞争性情报的贡献也在支持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联盟策略是一脉相承的,联盟企业更有分享竞争性情报的必要。

企业联盟中如果存在竞争倾向,竞争性情报又变得需要特别给予重视,在向合作伙伴公开自己的资源时,需要保护好自己的企业机密。

三、保护企业机密

■保护企业机密的价值

竞争性情报是关乎企业发展的决策性情报,获取竞争性情报的价值有多大,相应地保护企业机密的价值就有多大。由于企业的在产品、服务、投资等方面的实际投入比情报挖掘的投入更大,企业机密的保密价值肯定还要超过获取竞争性情报的价值。

获取竞争性情报与保护企业机密是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有许多企业机密如果不为竞争对手掌握,对于其他人来讲是没有什麽价值的,所以也很容易被第三方人员获取,比如客户、顾问公司、媒体的记者、合作伙伴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可能泄漏企业机密给竞争对手的渠道。

企业离职的员工更是企业机密最大泄漏点,他们可能有对企业不满的情绪,根本不会承担为企业保密的义务,而且也特别容易被竞争性情报的收集者作为接近的对象。这些离职的员工手

上甚至拥有企业的核心机密文件,即便其职位非常低,只是一个普通的清洁工。

保护企业机密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是保密的意识,然后是制度,再者是对制度的检查执行,在有员工离职的情况下,对重要系统中的密码的修订变更等等。当然,也不是说要在企业里成立内务部来监视员工的行为。

■与员工的合作

竞争性情报的传播有两条渠道,公开的新闻、展览会上的展品等是进行竞争性情报的收集对象,另一各方面如果从企业内部获得,其情报更准确更隐蔽。事实上企业员工成为竞争性情报的泄露者并不鲜见,当员工掌握了企业的运作机密,而有对企业不满时,企业的任何保密措施都可能失效。

保护企业机密首先要从员工做起,包括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指导、保密意识的培训、建立保密制度,甚至签订保密协议。堵住这一漏洞对任何企业都更为重要,在国防、金融、科研机构中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一般的制造型企业可能就不太熟悉这方面的运作。

我们可以假定一般来讲员工会遵守公司的制度,泄密往往是不经意间的事,制定制度、加强培训是请员工为企业保密的首要任务。企业保密制度需要体现在文件管理、样品管理、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中,使员工能不断形成和加强为企业保密的意识。

签订保密协议就更全面的规定了员工在为企业保密方面的责任,保密协议主要规定不得将受管制的文件转播给第三者,不得将样品携带给第三者,不得陈述自己承担的研究课题等等,同时也要规定在出现泄密事件时,员工所要承担的责任。

■与合作伙伴的合作

行业划分导致供应链的形成,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共同合作参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任何企业都以自己的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最终客户都是企业的合作伙伴,甚至同时竞争者也会结成战略联盟而成为伙伴。

伙伴之间自然存在商业活动,甚至共同投资、整合资源完成技术研究项目,这些合作中都存在大量有价值的竞争性情报,在合作圈外转播的话都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对企业发展是一种打击。

定企业竞争范文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竞争战略技术创新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1990年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尔在《哈佛商业周刊》发表的《企业的竞争力》一文,首次提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概念。随后,许多学者开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研究与探索。Hamel与Prahalad在其合著的《竞争大未来》一书中所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用户提供某种特定好处的一组技能和技术,而不是指单个技能和技术。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技能,是企业长期、独立拥有的竞争优势,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和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或者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企业独有的、支撑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一步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核心竞争力是资源与能力的转换。核心竞争力不能只是资源,也不能只是能力,而是两者的有效整合。资源是基础,没有资源,企业就失去了竞争的基本条件;但仅有资源优势而不具备转化创新资源的能力,也不足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其次,核心竞争力是独具性和持续性的结合。独具性就是区别于他人的优势,但独具性必须与持续性联系在一起,以保证企业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优势。再次,核心竞争力是对资源的有效整合。不论是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应进行有效整合,特别是人力资源,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没有对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协调,无论企业的先天条件多么好,其优势都难以真正发挥。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一系列复杂技能的集合,也是建立在企业内外职能互动基础上的集合。最后,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动态的实现过程。企业的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和培养,才能建立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是正常意义上所指的企业功能领域上的竞争能力,只要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具有一定优势就都可以具有竞争力。因此,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具体形式上可表现为企业的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技术竞争能力等。这些竞争能力只是企业活动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竞争能力,是一种相对的优势,其稳定性也相对较差,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处于企业核心地位,使竞争对手在长时期内难以超越的竞争力,它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稳定性,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整体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具有的比竞争对手更强更持久的某种优势、能力与知识体系,是从企业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而产生的;关键在于“协调”和“有机结合”,而不是某种可分散的技术和技能。因此,它是由众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企业的产品质量、技术、服务、制度、战略、文化等,绝不是仅仅由某一个要素或某几个要素所构成。其载体是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存在形态基本上是结构性的、隐性的,而非要素性的、显性的。

价值性。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就能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和创造价值等方面比竞争对手做的更好,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最具权威性的评判者是市场,即消费者群体,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能给目标顾客带来独特、更多、更好的价值和利益,另一方面,通过满足顾客的需要,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价值。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用户价值除了体现在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上外,还包括企业对用户价值的维护和增值,它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价值创新三个方面。价值保障是一个价值传递的过程,它要求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价值的有效传递,保证产品价值和顾客可接受的价值不受影响;价值增值是一个增值的过程,是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不断改进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含量;价值创新则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企业运用核心竞争力开发研制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新的需求。

动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它作为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主动力,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生命周期也远远超过了一般产品的生命周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竞争优势,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积累而成的,总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要素息息相关。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发展演变是客观必然的,也有一个产生、成长、成熟乃直衰退的过程。

异质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沉淀下来的个性化的东西,它是特定的人员组成的特定的组织、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而形成的,因此,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不打上该组织的特色烙印,其他组织在短期内往往难以模仿。独特性又称异质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独一无二、为企业所特有,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其长期经营活动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不仅与企业独特的技能与诀窍等技术特性高度相关,还深深印上了企业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特殊烙印。作为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企业核心竞争力既具有技术特性又有组织特性,企业的运作模式、营销方式、规章制度,企业员工的素质、能力、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因素共同支撑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掌握而轻易复制,更难进行市场交易。企业核心能力的异质性,不仅决定了企业的异质性,也决定了不同企业的效率差异、收益差别与发展潜力。

延展性。延展性是指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核心竞争力有从核心竞争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延展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使企业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仅是当前的需求,而且包括了潜在的需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一部分,影响其他能力发挥。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知识技能,既可以使企业在现有领域保持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溢出效应在相关领域扩展,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层面

市场层面。主要包括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两个方面。从核心业务来看: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营业务;主营业务是否能为企业带来主要收益;主营业务是否具有稳定的市场前景;企业在主营业务中是否有稳固的市场地位。从核心产品来看: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要产品;主要产品是否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强的差异性和品牌忠诚度;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主要产品延伸至其他市场领域的能力。

技术层面。主要指核心技术或创造核心技术的能力。其指标主要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具有多大的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先进性;企业能否不断吸取新技术和信息,以巩固和发展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能否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优势技术和专长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企业能否基于核心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

管理层面。主要指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能力,或者说企业的成长能力。其指标主要有:高层领导是否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如何;企业是否有充足的各类技术管理人才;企业对技术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是否完善和有效;企业是否有追踪和处理新技术及相关信息的系统和网络;企业是否有围绕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各层次培训体系;高层领导是否关注市场及其变化趋势;高层领导是否有不断学习与进取的精神;企业是否有明确的长远规划;企业是否有有效的运行控制系统。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制定竞争战略:战略是一个组织长期的发展方向和范围。企业无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都应该认知战略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他们真正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才可能在重视和关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的特色,最终才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就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加强技术创新: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在了解的前提下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归类和整合,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制度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改造和改革现有的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首先要实现组织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企业实际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优化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要实现管理创新,主要包括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控制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习惯。企业文化表现为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它在构建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整合内外部文化资源,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最关键的就是对人力资源的整合,对企业员工的精神塑造。对企业外部资源的整合,就是发现、选择、利用外部优秀的文化资源。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建立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激励员工为此而自觉奋斗。

(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定企业竞争范文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强劲动力。与此同时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人、财、物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是用文化进行管理,因此,企业经营者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塑造,企业文化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一、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1990年的《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中,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并指出,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有三个标准:(1)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即能够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机会;(2)核心竞争力必须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帮助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造价值来扩大客户的利益;(3)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得以持续。

2.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一般而言,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其在本质上所反映的则是企业生产力成果的进步程度。纵观国内外所有在经营上取得巨大成功并拥有著名品牌的企业,不管是美国的GE和微软,还是我国的海尔和联想,无不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理念的营造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的根本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二、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是企业文化

美国著名企业文化专家沙因在《企业文化与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从更深层次上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做文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而技术竞争力是由制度竞争力所决定的,制度高于技术。但是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因此,理念高于制度,理念才是第一竞争力。总之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理念,才具有最强的竞争力。国际上众多知名大公司的实例证明,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基础。

2.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只能根植于本企业之中,一个人离开企业,可以带走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但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即全体人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却不可以轻易地照搬过去。人们可以重新塑造或者变革企业文化,但绝不能照抄照搬其它企业的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一个企业只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力。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包括人、财、物的合理使用,都必须受企业文化的指导,因此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只能起因于先进的企业文化。

3.企业文化有利于培育团队精神,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在现实的竞争中,任何企业都很难凭个人的力量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团队是企业赢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团队也在现代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功的创造一种团队文化的企业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向心力,能够吸引、培养和挽留一些优秀的员工,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源泉——人力资源,团队也可以对团队内个体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逐渐形成自身的行为规范,使每个个体的期望值与团队所要达成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并通过增强企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能够加速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速度。4.企业文化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更新。

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与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特点相一致的。然而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本身也需要不断调整战略,这就需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相应调整。但是,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惰性,这种惰性产生的原因首先来自企业文化。人们普遍认为,企业的硬件资源容易更新,而软件资源包括企业文化则很难改变。当内外环境需要核心竞争力做出改变时,企业文化能否顺利转型决定着这种改变能否取得成功。积极向上、不断追求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激励员工不断创新,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用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前面我们分析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究竟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措施:

1.建立诚信文化,取得企业声誉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所在,是建立规范经济秩序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便是信用缺失,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合同和广告、虚假信息披露、逃避债务等失信行为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已加入WTO,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诚信经营紧密相联。诚信经营是根基和根本保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器。一个企业只有有了诚信,企业才能够最终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赢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由此看来,诚信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诚信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

2.树立品牌意识,强化企业个性

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企业信用的标志,也是企业经营活动最为重要的经营手段。品牌对于企业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企业有无品牌是竞争力强弱,以及企业优势的重要标志,一个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很难说明自己是一个强势企业的。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品牌的文化含量在品牌价值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市场竞争的焦点之一是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的竞争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来取胜。由此看来,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坚持品牌文化创新,强化企业个性。

3.重视企业家因素,发挥企业家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第一身体力行者、第一宣传者。企业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企业家的文化。企业家不仅要在企业领导者更替过程中使企业文化保持稳定,更重要的是警于捕捉发展机遇,准确进行决策。企业家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培育独特的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的关键所在。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企业精神的核心,是影响企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决策力、领导力将越来越重要。企业家要注重自我修炼、自我珍重、自我提高。以人格魅力张扬企业个性,并进行恰当的形象塑造和传播。要学会用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横向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特别是战略性的思考,并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和企业新的“情景”修正企业战略和经营策略,调整自己的领导方法和管理方式,引导和影响企业员工进入“有信心、有能力”状态进行创新,迎接挑战。

定企业竞争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动态竞争竞争战略竞争优势

竞争的全球化和技术改革打破并重新塑造了许多行业的竞争规则,使市场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不可预测,与此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竞争与发展的机遇。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强烈地影响着企业的竞争战略.并使它变得难以持久。以动态的竞争思想应对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1动态竞争理论的发展

国际竞争环境的改变,企业之间竞争方式、强度的变化使企业及相关学者对企业竞争理论有了新的理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西方管理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在总结七八十年代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动态竞争理论。1994年,理查德·达韦尼在其主编的(Hyper—Competition:Man.agingtheDynamicsofStrategicManeuvering)提出了“超级竞争”的概念.1996年乔治·戴和大卫-瑞伯斯坦合编的(WhartononDynamicCompetitiveStrategy)中将这种竞争现象归纳为“动态竞争”,并对动态竞争战略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发达国家在各种产业中市场份额较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之间的强烈竞争性对抗为动态竞争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和丰富的市场案例.促进了动态竞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现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产业结构的变革与成熟,我国某些行业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动态竞争倾向,企业对动态竞争理论有着强烈的需求。动态竞争理论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运用与丰富。

2我国企业对动态竞争理论的需求日益迫切

当前世界贸易总额大约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3O%。几乎是1970年的4倍。这充分表明世界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融合的,企业的市场已经是世界性的市场.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已经是世界性的竞争.我国企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积极地融人到这个世界性经济融合的大趋势中去2004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第三个年头,我国外贸进出口和对外经济合作取得了大幅度增长,对外贸易额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世界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使我国企业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国企业需要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国外企业会积极登陆我国,同时关税的下降也会使大量国外产品进人我国市场与我国的本土企业进行竞争。但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很多产业却存在着发展不成熟、竞争意识及能力弱等问题。如何与长期处于动态竞争环境中、实行动态竞争战略的国外企业竞争已经是我国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而要处理好这个问题,企业就必须学习并实行动态的竞争。

3动态竟争环境需要动态竞争战略

以静止的眼光去看待现有的企业竞争战略是不可取的,一个特定竞争战略的有效性不是由最初所采取的措施所决定的.而取决于它对竞争对手行为和反应的准确预测和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满足程度。这使得企业竞争战略不可能是永存或永远有效的.竞争战略也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如图I示)。

企业竞争战略形成、确立之后受到多方面力的影响.这些力在企业竞争战略的生命周期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最终决定着竞争战略生命周期的长短。一方面.领先者利用环境及其自身有利因素,竭尽全力去维持及改善现有竞争战略并形成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竞争对手以及一些环境因素。(如技术更新,法律对垄断、环境的限制等等)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缩小与领先者之间的战略差距,甚至使其能够赶超领先者,如跨国企业在资金以及人力资源上的雄厚实力使其可以较为轻易地战胜那些依靠规模经济而实行总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维持、改善与破坏、削弱,这些力在企业竞争战略中冲突、碰撞,并最终导致了现有竞争战略的失效与消亡以及新的竞争战略的形成,使企业竞争战略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暂,新老战略的更替变得越来越频繁。与竞争对手之间越来越快速的相互博弈性的出牌,使企业对动态竞争战略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4动态竞争的定义

动态竞争是指在集中度较高的一定市场领域内,处于类似地位的少数几个企业,为了争夺一定的市场地位而产生的具有很强对抗性和针对性的竞争行为,并且竞争行为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竞争对手对这个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反应。决定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是否是动态竞争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4.1是否是在相同的领域决定是否是处于动态竞争状态的企业对规模没有必然的限制,关键在于是否是在相同的竞争领域主要企业,这类企业不仅可以是跨国公司或者国家性的企业,甚至可以是地区性的企业。例如,某城市中两个主要的地区性牛奶场为争夺同一地区的顾客而产生的很强交互性和针对性的竞争行为。

4.2是否是针对某些或某个对手在动态竞争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战略和竞争行为通常针对特定的竞争对手.交互性很强且相互之间的竞争节奏很快,因为决定顾客选择的主要因素不是产品或服务本身的质量究竟如何,而是和对手比较起来该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如何。

4.3竞争行为的效果与对手反应是否具有必然的联系乔治·S·戴伊曾写道:一个战略或策略所带来的冲击不仅决定于它最初所采取的措施,也决定于竞争对手、顾客和竞争环境中其他参与者对该战略或策略的反应。一个战略就如同涟漪一舣通过对手和消费者扩散出去.然后再放射回企业自身。竞争对手或市场不会轻易地接受企业的竞争行为,竞争对手对该行为反应或反击将对竞争战略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竞争结果是竞争双方都难以预期的。

劲量电池与金霸王在美国碱性电池市场上白热化的竞争可以让我们更为容易地理解动态竞争行为。1990年.金霸王率先在其部分产品中引入的放在包装内的电量测试器。专家估计这一举措使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增加了3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为了抵消金霸王包装内电量测试器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并抢占先机.劲量电池在1995年年末宣布了更为昂贵的直接附加在电池上的电量测试计划,而金霸王为了保有其优势几乎在同时也宣布了相同计划。到1996年5月份,拥有内置式电量测试器的电池涌人了市场.而随后双方首批网上测试器的推出也仅相差一个月的时间。为了不让竞争对手率先引入变革而获取相对的竞争优势,双方都积极推动产品的变革,但几乎同时拥有的产品革新却没有给其中的任何一家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竞争的双方不仅不能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取革新及推广产品所额外支出的研究和广告费用,更就网上测试器的专利权同题在法庭上打起了官司。

5动态竞争行为的利弊分析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个企业战胜另一个企业并夺取其市场份额的竞争结构是存在的,但是更多企业之间的动态竞争的短期结果更趋向于一种“零和”甚至是“负和”的游戏。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之间的动态竞争就犹如种群之间生存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双方都得到了进化和发展。出现“零和”竞争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在市场规模已经相对固定,市场需求无法增长的情况下(动态竞争环境的主要特征),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只能围绕着现有市场空间进行.一个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就意味着另一个企业市场份额的缩小而产业总的市场空间却没有得到发展。竞争行为和结果与企业利益的密切相关导致了企业更加热衷于针对对手的市场竞争,这个状况会影响企业的文化甚至使企业员工都会树立一种针对某个竞争企业的敌对意识,进而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负和”竞争结果是指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导致参与竞争双方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失甚至整个产业利润的下降。“负和”的竞争结果往往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并且通常都不是企业所期望的。竞争对手对于企业行为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竞争的结果。激烈的市场动态竞争而导致的“负和”竞争结果屡见不鲜。

近15年来,我国彩电市场价格战频繁暴发,其“负和”的竞争结果清晰可见。虽然我国彩电业在1989年的第一次价格战有力地淘汰了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促进了彩电生产的集中,使我国彩电业的技术档次、质量水平与世界水平接近了.但是此后我国的彩电厂家似乎把价格战当成了一种习惯而乐此不疲。在随后的几次价格战中,众多商家刻意宣传降价.损害了国产彩电的形象,对消费者产生了误导,使他们相信彩电的降价可以并将会更低,从而持币观望。在几次价格战中.商家的降价不仅降低了他们的利润.此外宣传的费用和消费者持币观望所减少的市场份额更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在地方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之下.价格战却没有起到淘汰多余企业,促进生产集中的作用。价格战是成熟产业竞争中最为常用、最为有效,同时也是最为激烈的一种竞争手段.这种竞争方式很容易损害产业利益而导致“负和”的竞争结果.因而企业必须慎重使用。

除价格战之外.广告战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竞争手段.不同的是它经常使企业处在一种无奈的“负和”竞争之中。起初.广告的运用可以起到树立企业形象、宣传产品品牌、挖掘市场潜力的作用,但是未作广告的企业也不会忍受竞争对手如此轻易地获得竞争优势而纷纷傲起广告。国内、国际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广告战场已经硝烟弥漫.就如国际软饮料产业的巨头——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他们在广告上的全方位竞争达到了自热化,其中任何一方在某个领域的任何创意都会立刻受到另一方的反击。广告战也有着其自身的缺点一方面.广告战耗费了竞争双方大量的企业资源,减少了企业的利润,例如MCI的每一个广告都会引起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反应.反之亦然.结果导致在广告战上的所有花费合计超过数十亿美元,许多产业无法承受的巨额的广告投入只好转移到了消费者的身上.进而降低了社会的福利;另一方面,随着广告宣传的成熟与深入.在产品及企业形象已深人人心的情况下,广告宣传的效用逐步降低。但是企业却无法单方面考虑减少其广告投入.因为这很容易导致企业的市场份额会被未减少广告投入的企业所战领。此时的广告宣传就如同一块“鸡肋”,企业无利少利却无法舍弃。从而陷入一种无奈的“零和”或“负和”竞争状态。尽管动态竞争容易造成企业之间一定时期“零和”甚至“负和”的竞争结果,但是从长期效果来看,其为企业及产业所带来的益处也是不容忽视的。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深层次挖掘市场游力一方面,当现有市场空间的争夺已达白热化时,企业就可将注意力转向开发新的市场空间。对于企业来说,占领新的市场会比从竞争对手手中抢夺市场更为轻松,且一般新的市场空间会给企业带来比现有市场空间更为丰厚的利润。例如,TCL将注意力转向农村市场获得了比原有城市市场更多的利润;华龙集团避免了城市中高档方便面市场的激烈竞争,从农村低档商品人手,在充分开发占领农村市场后掉过头来抢占城市高档市场。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可以使现有的市场空间开发得更为彻底。多轮的交互式的激烈竞争会引起顾客群的关注,企业产品的推陈出新更会吸引新的消费者尝试产品进而扩大原有市场的规模。同时,企业会更为细致地开发已有市场。将其划分为更为狭小的细分市场并充分开发。

定企业竞争范文篇9

[关键词]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1990年,Hamel和Prahalad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论文首次正式论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后两人于1994年发表的合著则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理论替代MichaelPorter基于产业结构分析范式的竞争理论的里程碑。此后,一些学者尝试着把核心竞争力理论应用到国家、地区及行业的层面,并产生了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

一、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核心竞争力理论回答的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最根本要素的问题,即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的问题。从整个企业资源的角度,可以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经由集体学习而积累起来的,有助于帮助企业为客户带来价值的能力和技术的总和”(Hamel和Prahalad,1990,1994)。核心竞争力是属于组织共有的学识,而不属于个人或业务单元专有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技能协调和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即需要管理的介入,通过有计划的市场调研、技术研发、生产过程的控制、有效营销体系和方法,确保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突出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技术性。

保险企业有着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征。由于保险商品无法申请专利,同时监管机关要求保险产品的相关信息要公开和透明,因此,竞争对手的模仿非常便利,从而,在保险业以新产品为手段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不可靠的。因此,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品牌”的竞争。具体而言,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强大的晶牌塑造能力;适应市场细分的、定价定位合适的产品开发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与能力;灵活的市场反映和风险防范、控制、处理能力;强大的资金运用和增值能力。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保险公司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扩展应用潜力和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也有一些文献对保险业内某些部门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界定和描述,例如,把人寿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寿险公司长期形成的,建立在先进的经营要素基础上的相互融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整体运作的能力”;把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为创新能力、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把保险经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界定为“适应市场细分的战略定位、强大的技术运作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内部机制的适应能力、特色的客户服务体系和资金运用增值能力”。

二、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对于帮助企业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有着巨大的价值。西方学者的研究认为,就一般企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1)学习能力与战略的灵活性;(2)技术管理能力;(3)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学习型企业能够快速地获取、创造和转移知识,并能针对新形势和新知识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战略。学习型企业不是一夜之间就创造出来的,它需要在企业内形成鼓励学习的环境,并消除一切影响思想交流的障碍。从长远来看,学习能力与战略灵活性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体现为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更迅速地通过学习调整自己。

技术是关乎企业增长和获取业绩的一个重要变量,如果一个企业能够获取到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企业活动的技术,企业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成功的技术管理需要特殊的技能、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更需要能整合企业的技术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强调把个人动机与企业目标有效结合的管理能力、建立一个善于学习的员工团队的能力、维持一个能有效应变的管理团队的能力(Wisher,1994)。

具体到保险企业,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分为外部来源与内部来源。外部来源包括市场结构、产业竞争程度、产业政策和保险需求;内部来源则包括制度、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管理、技术、企业文化、信息化和保险产品等。由于外部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保险企业应主要从内部来源考虑增强自身竞争力。

三、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从经济学角度看,核心竞争力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为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企业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主要路径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更关注自身的根本优势,因为只有不易被他人模仿和学习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二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扩张起着战略指导作用,企业选择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与大小;三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要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动态成长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机制和创新机制(薛可,2001)。

对保险业来说,随着保险业人世保护期的全面结束,我国保险业将面临全面开放的新形势,核心竞争力对保险企业也将具备更为重要的功能。首先,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从市场分工的角度来看,分工将不断细化,最终将迫使保险企业修理“枝蔓”,强化“主干”,以主干的竞争力优势即核心竞争力强化或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第二,保险企业为了保持和巩固自身的市场定位,必须集中全力,调动所有的资本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强化自身最具优势的特色——核心竞争力;第三,核心竞争力将引导新的经营理念,即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过分关注市场份额,而是关注市场价值,不再强调垂直一体化,而是强调产品研发与保险服务提供的内部化、销售的外部化。因此,总体来看,后WTO时代,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呈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四、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对比差距法、内涵解析法、模糊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多种方法,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是综合指数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分析,首先选取若干一级指标并赋予各指标一定的权重,然后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进一步选取若干二级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权重,最后根据各指标的取值及权重计算所有指标的加权平均数即为企业的竞争力总指标。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自1990年起,使用300多项指标对2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10个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排名,并合作出版年度《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他们的研究在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我国,焦谨璞(2002)以WEF和IMD的评价体系为基础,构建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并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国人民银行(2004)主要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对2003年北京市的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了外资银行竞争力强于内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竞争力强于国有银行的结论。

也有一些学者对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进行了研究。姚壬元(2004)从保险公司的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环境要素三个大类中选取了9个基本指标及40个具体指标,构建了一个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徐爱荣(2004)则以财务指标为主要基础,从保险公司的产品创新及资本管理两个方面选取了15个具体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景丽英(2006)则从保险公司的创新能力、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三个方面,通过分别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方法,对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

五、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应是企业战略的重心,培育与提升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国内学者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很多论述与研究,总体来看,研究的视角包括企业内部微观视角与外部宏观视角,其中以企业内部视角的文献居多。

从企业内部来看,对保险企业而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举措,保险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资金运用创新、销售渠道创新等方面。此外,保险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对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外部环境来看,完善市场环境、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也有助于保险企业构建和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应从保险市场的进出制度、保险业税收政策、保险投资政策以及保险服务贸易政策四方面调整保险产业政策,为中资保险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王文祥和魏华林,2002);就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而言,发达的保险中介市场对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监管机构应从发展中介市场体系的角度出发,完善中介市场监管制度(姚庆海,2005)。

六、总结、评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门研究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数量不多,且研究重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目前,从一般企业管理层面介绍、引进和研究国外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对其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需要把一般理论与行业特征相结合才能深入进行。许多学者在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专门研究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来源、作用、识别与评价、培育与提升的文献并不多,系统性研究的文献更是少见。

(二)在已有的文献中,较为多见的是把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简单地应用到保险企业,而在保险企业的行业特征基础上研究其核心竞争力的文献较少。保险企业作为专业经营风险的企业,其产品形态主要表现为无形的产品,其与客户之间的保险合同关系可能长达数十年之久,其产品销售主要依靠中介机构与人进行,其利润来源包括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两个方面,其稳健经营有赖于充足的偿付能力,作为中国的保险企业,还面临市场规模迅速发展、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分别占据了寿险和非寿险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市场体系有待完善等外部环境。上述保险业务的特性、保险企业经营的特征及保险市场的结构特征都会对我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如何把这些特征与一般理论进行良好的结合,构建适合中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体系与分析框架,仍是一个需要解决与完善的问题。

(三)对保险企业竞争力的评价过多地依赖于财务指标。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最终会体现到其财务指标中,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保险企业,其财务指标会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较好的流动性保持能力和充足的偿付能力。然而,财务指标更多的只是反映了过去或当前保险企业的经营业绩,它是过去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和反映,但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能完全通过财务指标得到评价。例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完善、公司创新体系的建设都属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但其成果在短期内未必会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另一方面,在中国保险市场规模迅速增加、未开发市场空间较大的情况下,从增长趋势来看,部分保险企业的销售规模、利润率等财务指标看上去可能比国际保险业巨头还要高,但实际这些数字并不能反映保险企业的真实竞争力水平。特别是在评价和比较来自不同国家的保险企业的竞争力时,过多地依赖财务指标,有时可能会得到不真实的结论。

(四)研究方法有待完善。总体来看,目前已有的研究尚缺乏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这一问题导致的结果之一,表现为不同的文献对相同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呈现出较大的不同,对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也往往得出各不相同的结论。

上述问题的存在实际也提示了未来我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在此,作者主要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定企业竞争范文篇10

[关键词]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1990年,Hamel和Prahalad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论文首次正式论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后两人于1994年发表的合著则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理论替代MichaelPorter基于产业结构分析范式的竞争理论的里程碑。此后,一些学者尝试着把核心竞争力理论应用到国家、地区及行业的层面,并产生了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

一、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核心竞争力理论回答的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最根本要素的问题,即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的问题。从整个企业资源的角度,可以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经由集体学习而积累起来的,有助于帮助企业为客户带来价值的能力和技术的总和”(Hamel和Prahalad,1990,1994)。核心竞争力是属于组织共有的学识,而不属于个人或业务单元专有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技能协调和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即需要管理的介入,通过有计划的市场调研、技术研发、生产过程的控制、有效营销体系和方法,确保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突出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技术性。

保险企业有着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征。由于保险商品无法申请专利,同时监管机关要求保险产品的相关信息要公开和透明,因此,竞争对手的模仿非常便利,从而,在保险业以新产品为手段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不可靠的。因此,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品牌”的竞争。具体而言,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强大的晶牌塑造能力;适应市场细分的、定价定位合适的产品开发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与能力;灵活的市场反映和风险防范、控制、处理能力;强大的资金运用和增值能力。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保险公司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扩展应用潜力和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也有一些文献对保险业内某些部门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界定和描述,例如,把人寿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寿险公司长期形成的,建立在先进的经营要素基础上的相互融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整体运作的能力”;把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为创新能力、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把保险经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界定为“适应市场细分的战略定位、强大的技术运作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内部机制的适应能力、特色的客户服务体系和资金运用增值能力”。

二、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对于帮助企业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有着巨大的价值。西方学者的研究认为,就一般企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1)学习能力与战略的灵活性;(2)技术管理能力;(3)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学习型企业能够快速地获取、创造和转移知识,并能针对新形势和新知识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战略。学习型企业不是一夜之间就创造出来的,它需要在企业内形成鼓励学习的环境,并消除一切影响思想交流的障碍。从长远来看,学习能力与战略灵活性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体现为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更迅速地通过学习调整自己。

技术是关乎企业增长和获取业绩的一个重要变量,如果一个企业能够获取到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企业活动的技术,企业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成功的技术管理需要特殊的技能、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更需要能整合企业的技术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强调把个人动机与企业目标有效结合的管理能力、建立一个善于学习的员工团队的能力、维持一个能有效应变的管理团队的能力(Wisher,1994)。

具体到保险企业,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分为外部来源与内部来源。外部来源包括市场结构、产业竞争程度、产业政策和保险需求;内部来源则包括制度、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管理、技术、企业文化、信息化和保险产品等。由于外部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保险企业应主要从内部来源考虑增强自身竞争力。

三、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从经济学角度看,核心竞争力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为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企业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主要路径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更关注自身的根本优势,因为只有不易被他人模仿和学习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二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扩张起着战略指导作用,企业选择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与大小;三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要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动态成长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机制和创新机制(薛可,2001)。

对保险业来说,随着保险业人世保护期的全面结束,我国保险业将面临全面开放的新形势,核心竞争力对保险企业也将具备更为重要的功能。首先,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从市场分工的角度来看,分工将不断细化,最终将迫使保险企业修理“枝蔓”,强化“主干”,以主干的竞争力优势即核心竞争力强化或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第二,保险企业为了保持和巩固自身的市场定位,必须集中全力,调动所有的资本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强化自身最具优势的特色——核心竞争力;第三,核心竞争力将引导新的经营理念,即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过分关注市场份额,而是关注市场价值,不再强调垂直一体化,而是强调产品研发与保险服务提供的内部化、销售的外部化。因此,总体来看,后WTO时代,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呈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四、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对比差距法、内涵解析法、模糊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多种方法,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是综合指数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分析,首先选取若干一级指标并赋予各指标一定的权重,然后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进一步选取若干二级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权重,最后根据各指标的取值及权重计算所有指标的加权平均数即为企业的竞争力总指标。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自1990年起,使用300多项指标对2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10个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排名,并合作出版年度《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他们的研究在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我国,焦谨璞(2002)以WEF和IMD的评价体系为基础,构建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并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国人民银行(2004)主要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对2003年北京市的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了外资银行竞争力强于内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竞争力强于国有银行的结论。

也有一些学者对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进行了研究。姚壬元(2004)从保险公司的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环境要素三个大类中选取了9个基本指标及40个具体指标,构建了一个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徐爱荣(2004)则以财务指标为主要基础,从保险公司的产品创新及资本管理两个方面选取了15个具体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景丽英(2006)则从保险公司的创新能力、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三个方面,通过分别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方法,对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

五、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应是企业战略的重心,培育与提升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国内学者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很多论述与研究,总体来看,研究的视角包括企业内部微观视角与外部宏观视角,其中以企业内部视角的文献居多。

从企业内部来看,对保险企业而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举措,保险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资金运用创新、销售渠道创新等方面。此外,保险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对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外部环境来看,完善市场环境、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也有助于保险企业构建和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应从保险市场的进出制度、保险业税收政策、保险投资政策以及保险服务贸易政策四方面调整保险产业政策,为中资保险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王文祥和魏华林,2002);就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而言,发达的保险中介市场对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监管机构应从发展中介市场体系的角度出发,完善中介市场监管制度(姚庆海,2005)。

六、总结、评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门研究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数量不多,且研究重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目前,从一般企业管理层面介绍、引进和研究国外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对其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需要把一般理论与行业特征相结合才能深入进行。许多学者在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专门研究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来源、作用、识别与评价、培育与提升的文献并不多,系统性研究的文献更是少见。

(二)在已有的文献中,较为多见的是把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简单地应用到保险企业,而在保险企业的行业特征基础上研究其核心竞争力的文献较少。保险企业作为专业经营风险的企业,其产品形态主要表现为无形的产品,其与客户之间的保险合同关系可能长达数十年之久,其产品销售主要依靠中介机构与人进行,其利润来源包括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两个方面,其稳健经营有赖于充足的偿付能力,作为中国的保险企业,还面临市场规模迅速发展、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分别占据了寿险和非寿险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市场体系有待完善等外部环境。上述保险业务的特性、保险企业经营的特征及保险市场的结构特征都会对我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如何把这些特征与一般理论进行良好的结合,构建适合中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体系与分析框架,仍是一个需要解决与完善的问题。

(三)对保险企业竞争力的评价过多地依赖于财务指标。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最终会体现到其财务指标中,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保险企业,其财务指标会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较好的流动性保持能力和充足的偿付能力。然而,财务指标更多的只是反映了过去或当前保险企业的经营业绩,它是过去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和反映,但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能完全通过财务指标得到评价。例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完善、公司创新体系的建设都属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但其成果在短期内未必会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另一方面,在中国保险市场规模迅速增加、未开发市场空间较大的情况下,从增长趋势来看,部分保险企业的销售规模、利润率等财务指标看上去可能比国际保险业巨头还要高,但实际这些数字并不能反映保险企业的真实竞争力水平。特别是在评价和比较来自不同国家的保险企业的竞争力时,过多地依赖财务指标,有时可能会得到不真实的结论。

(四)研究方法有待完善。总体来看,目前已有的研究尚缺乏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这一问题导致的结果之一,表现为不同的文献对相同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呈现出较大的不同,对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也往往得出各不相同的结论。

上述问题的存在实际也提示了未来我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在此,作者主要强调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