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方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7:59:21

定价方式

定价方式范文篇1

一、我国关联企业转让定价采用的主要方法

(一)货物的转让定价。集团公司利用其关联公司之间的提供原材料、产品销售等往来,通过采用“高进低出”或“低进高出”等内部作价办法,将收入转移到低税负地区的独立核算企业,而把费用尽量转移到高税负地区的独立核算企业,从而达到转移利润和减轻公司整体税负的目的。

(二)劳务的转让定价。关联企业之间除了上面提到的材料和产品贸易往来外,还会经常相互提供各种劳务服务。其做法同货物的转让定价基本相同,关联企业之间可以利用提供劳务服务的内部作价方式来实现利润的转移,达到减轻整体税负。

(三)管理费用的转让定价。企业集团总部为其下属公司提供各种管理服务。因此,有关的管理费用必须分摊给下属公司负担。集团公司为了降低企业整体税负,往往没有按合理标准来分配管理费用,而是对高税率子公司多分配费用,对低税率子公司少分配费用,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四)有形资产的转让定价。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关联企业之间经常发生生产设备等有形资产的租赁行为。这就为关联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空间。

(五)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商标、商誉、专利权、专有技术等产权。由于无形资产具有单一性和专有性的特点,转让价格没有统一的市场标准可供参照,其转让定价比货物及劳务更为自由灵活和方便,转让价格亦可包含于被转让的设备款之中,但是如果是国内企业将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包含于设备里面,则应考虑国家对出售固定资产征税的其他税收政策法规。

(六)资金的转让定价。资金的价格表现为贷款或借款的利息。关联公司之间可以通过其内部结算银行发生借贷行为,其常常表现为总公司对分公司进行贷款。这样,总公司就可通过对税率高的分公司实行高利率贷款的政策,而对税率低的分公司实行低利率贷款的政策,使公司利润从高税率公司向低税率公司转移,以减轻整体所得税税负。

总之,以减轻集团公司整体税负为目的的转让定价的基本做法是:当卖方处于高税率地区而买方处于低税地区时,其交易就以低于市场价进行;反之,则以高于市场价进行交易。

二、目前我国转让定价调整方法

对关联企业之间销售货物或财产的定价问题,一直是防止国际避税的一个焦点。其中的关键一环是确定一个公平的价格,以此作为衡量纳税人是否通过转让定价方式,压低或抬高价格,规避税收。我国对关联企业之间不合理转让定价进行调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是指以税务部门掌握的,非关联的独立竞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同类经济交易的价格,来确定跨国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可比非受控价格法被各国广泛应用于对商品销售、劳务提供、无形资产转让、贷款提供等方面转让定价的调整。

(二)再销售价格法。在无法得到具有可比性的非受控价格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再销售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是指以关联企业之间交易的买方将购进的货物再销售给非关联企业时的销售价格扣除合理利润后的余额为依据,来调整关联企业之间不合理的转让定价。

(三)成本加利法。在市场可比非受控价格和再销售价格都无法得到的情况下,税务部门可以采用成本加利法。成本加利法是指按照转出的关联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加上按合理的毛利率计算的合理利润,来确定跨国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在市场上无可比交易的某些独家产品。在使用成本加价法时,关键在于确定合理的毛利率。在确定毛利率时,应考虑市场的状况、货品的种类、无形资产的影响、卖方履行的职能等因素。

三、转让定价避税防范措施

(一)完善我国税收制度,加强立法。可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把举证责任转移给纳税人。如果没有反证,税务部门在税收争议中所举证的全部事实均认为属实;如果要推翻这一结论,那么纳税人应负举证责任。在争议诉讼过程中,纳税人应列举使人信服的证据,来反驳税务部门征税所依据的法律事实。但当税务部门依法对纳税人的不正常避税、偷税进行处罚时,则必须履行举证责任。

(二)加强纳税申报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必须按照我国税法要求,于纳税年度终了后四个月内,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年度所得税申报表,同时附送国家税务总局制发的《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情况年度申报表》。须填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关联企业的名称、地址、资本总额、主管项目、企业与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情况;包括业务往来交易的类型、内容、日期、数量、规格、型号、单位计价标准、金额等。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本年度内与两家或两家以上关联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的,应分别填写申报表。未按规定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的,应予以处罚。

(三)加强海关对关联企业之间进出口货物的监管作用和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对设备价值的鉴定作用。海关一旦发现企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偏高或偏低,即有权进行估价征税,海关可会同商检局对该批进出口货物进行认真检验鉴定。

(四)实行会计审计制度。税务机关在接到企业报送的与其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情况年度申报的两个月内,要专门组织委派熟悉涉外税收政策和企业财务知识、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税务人员,专门就企业会计核算过程的结果进行必要的审计,核查营业收入是否真实,成本费用有无多列少摊,利润所得有无匿报,经营活动有无违法等项内容。如审定企业有避税行为,应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整。

定价方式范文篇2

一、转移定价的成因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其成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法规制度、人员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各种不足,在客观上为外同投资者通过转移定价进行避税提供了便利条件。

1、外商投资企业为获取合资的高额利润

第一,逃避税收。跨国公司以全球税后利润最大化为最主要的经营目标,以尽可能减少缴税作为跨国公司的经营方略。第二,逃避外汇管制。和许多国家一样,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外汇管制,跨国公司为了及时从其投资的子公司取得股息、红利等,母公司便从货物价格、劳务费、特许权使用费、技术使用费等的支付中变相取得股利,以绕开我国对汇出利润的外汇管制。第三,最大程度上获得合资企业的利润。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主要以合资与合作的形式开展为了获得更多的税后利润,境外母公司利用与子公司交易,通过转移定价,把本来属于中方投资者的一部分利润也占为己有。第四,增强子公司的竞争能力。

2、国有企业改制落后,外企中方所有权架空

其实,中外合资企业里中方股权的真正所有人是国有资产管理局,但在企业的真正管理中,中方董事大多是由国有资产管理局行政委派的,被委派者以中方所有者代表的身份出现,负责监督公司的正常经营。但由于中方所有者只是“国有资产”的代表者,而在投资协议或合同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中方管理者对其所投资的国有资产所享有的权益以及中方所有者应承担的责任,从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被架空,其最终结果,是企业的管理及控制权落在了外方手中。国有资产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

3、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现状低

国外投资者之所以能顺利转移利润,是因为我国对外国投资者在供销、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首先,国内生产配套能力比较落后,造成许多技术、设备等必须从国外进口;其次,由于国际市场营销经验和知识不足,许多优良产品必须依赖于外国投资者的力量支持使得国际市场的营销权被国外投资人掌握。

4、有关部门配合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管理

我国利用外资的管理主要包括计划、法制、行政和政策等的管理方面,这四大管理要求工商、税收、海关等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密切配合。但在实际管理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注册、资产管理等方面,各部门间在监督管理上严重脱节,造成政出多门,形成混乱;有些监督管理项目形成真空;实行简政放权后,地方政府拥有较大自主权,为了追求合资成功率,盲目简化办事程序,形成很多管理上的漏洞;再者由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权利责任不到位,对一些违反规定的项目也无能为力;此外,我国虽然也规定,由注册会计师依法进行审计,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但是,国家相关部门并未出台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对不正常转移定价进行审查和监督的规定,因而注册会计师在转移定价面前无能为力,既便查出问题,也无法找到相应的依据进行处理,使我国反避税工作失去一个重要的监控部门。

5、中方投资者缺乏经验和知识

在多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下,我国特别缺乏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国际市场开拓的高级管理人才。

6、合同条款留下隐患

通过大量调查表明,外商之所以能利用转移定价获取不正当利益,经常是因为合资企业合同的某一些主要条款给外商以可乘之机。主要表现为:第一,投资方式。很多合资合同规定外国投资者可以以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投资,而中方则主要以不动产、现金等投资。这样,如果中方对行情不太了解,就会因合作态度不够真诚的外商漫天要价,而上当。第二,销售方式方面,采取产品由外国投资者包销。我国的企业和人员大多缺乏国际营销经验,更缺少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及进入市场渠道,中方为了能外销产品,取得外汇平衡,而希望外方包销产品,却忽略了产品的定价,在相应包销合同中未订立产品价格条款,从而为外商利用转让定价等手法转移利润创造了机会。第三,采购方面。有些合资合同规定由外国投资者负责原料等的采购,而在合同中未对原料的价格及相关费用进行约束,这样外国投资者便利用这一漏洞运用“高进”的手法,以达到转移利润的目的。

二、转移定价转移的方式

从我国税务机关日常工作的经验来看,跨国公司主要采用以下四种转移定价方式。

1、实际物品交易中的转移定价

实际物品交易中的转移定价大体包含产成品、设备、原料、零件部件购销、投入资产评估等业务中进行的转移定价,这是现今转移定价的重中之重、也是现今被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其重要手段是采用“高进低售”或“低售高出”,以此转移经济利润或逃避我国税收。

2、货币及证券交易里的转移定价

货币、证券交易里的转移定价大体是说跨国公司关联企业之间的货币、证券借贷业务里运用的转移定价,通过自行提升或压低利率,在跨国公司里重新分配支配利润。

3、劳务合作、租赁中的转移定价

劳务合作、租赁中的转移定价滋生于境内外关联企业公司之间的相互提供劳务合作和租赁服务中,他们经常会有高报或少报、甚至不报服务费用。更严重者,有的将境外公司发生的特别巨大管理费用摊销到境内的公司,以此转移经济利润,规避纳税收入。

4、无形资产存在的转移定价

定价方式范文篇3

在市场营销方面,众多理论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价格策略和非价格策略。本文对价格策略方面的研究作了系统地梳理和整合,研究了营销中适用的定价方法和价格策略,以期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企业定价依据与影响因素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成本是价格的基础,因为没有任何厂商愿意长期以低于平均成本的价格销售,因而企业正确地核算出包括机会成本在内的完全成本,是科学定价的前提和关键。价格形成及变化是商品经济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除了价值这个形成价格的基础因素外,现实中企业价格的制定和实现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企业定价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化,价格越高,需求量越低;反之,价格越低,需求量越高。这就是所谓的需求规律。我们常说的“薄利多销”就体现了这一道理。如果某一时期商品的需求旺盛,适当地提价可以获得较多的利润;反之,适宜采取降价措施。企业在制定商品价格时,市场需求状况往往是主要参考因素。

市场竞争状况。企业定价的“自由度”首先取决于市场竞争格局,商品经济中的市场竞争是供给方争夺市场的竞争。在不同的市场类型,企业定价的“自由度”有所不同。垄断愈强的企业定价“自由度”愈高;反之,竞争愈强其“自由度”就愈低。在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这四种不同的市场类型中,企业不得不越来越多地考虑同类商品的价格。

政府的干预程度。除了竞争因素之外,各国政府干预企业价格制定也直接影响这些企业的价格决策。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对价格的干预甚至控制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如规定企业的定价权限、作价原则、利润水平、价格浮动等。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政府对价格的干预会越来越少。

商品的特点。一是商品的种类。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降低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品牌奢侈品如果价位太低反而无人问津,因为高价位才能标榜成功人士的身份和地位,对于这些消费者来说,心理需求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奢侈品的需求规律是“买贵不买贱,买涨不买跌”。二是标准化程度。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容易产生路径依赖。比如当大多数人习惯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时候,别的操作系统就很难挤进市场,标准化程度低的产品如服装,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三是需求弹性。需求弹性为商品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商品的弹性大于1称为富有弹性;等于1称为单位弹性;小于1称为缺乏弹性。对于弹性大于1的商品家电,减价可以增加销售收入;对于弹性等于1的商品,降不降价对收入没有影响;而对于弹性小于1的商品食盐,降价反而会减少销售收入。四是生命周期阶段。一般来说,商品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定价策略也有不同。信息产品在初销期一般采用高价策略,后期反而把价格降下来。因为信息产品研发成本高而盗版很容易,这样定价才能及时地收回投资。有的产品则相反,在销售初期采用低价,等站稳市场以后则把价位提高以收回投资并赚到利润。五是时尚性。时尚性商品在其时尚期一般定价比较高,而流行过后则定价较低。六是商品的易腐、易毁和季节性。这类商品因其特殊的自然属性或时令特点,一般在快过期的时候都采用特价、打折、“买一赠一”等方式以求快速售完,以避免或减少损失。

企业自身的状况。一是企业的规模与实力。规模大实力雄厚的企业可以成为领导企业,其定价的自由度就大;而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作为追随企业,其定价的自由度就小。二是企业的销售渠道。销售渠道健全畅通的企业,其定价就会比较稳定;而初建销售渠道的企业,一般要考虑向销售商让利,以尽快地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是企业的信息沟通。企业的信息沟通处于“健康态”的企业调整定价会比较容易实施,因而定价会灵活一些;反之,则一般不轻易调价。四是企业营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如果企业营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强,则销售就比较容易,这个时候

价格稍高一些也可以把产品推销出去;反之,则要考虑低价策略。

企业定价方法

成本导向定价法。一是完全成本加成法。大多数商品都采用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就是用平均成本再加上平均利润得到产品的单价。这种定价方法的好处是公平合理,简单易行。当然,这里的成本应该是考虑了税收和机会成本的完全成本。二是边际成本定价法。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知道,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充分条件是边际收益的变化率小于边际成本的变化率。所以,从理论上讲,把商品的售价定为边际成本可以获得最大利润。边际成本指的是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或减少)的总成本。三是盈亏平衡定价法。盈亏平衡定价法能够保证回收成本,因而也是一个被广泛采用的定价方法。其定价公式为:保本定价=固定成本/损益平衡销售量+平均可变成本,而损益平衡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产品价格-平均可变成本)。

竞争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是企业根据市场竞争的格局和势态,明确自己的位置而采取的定价方法。市场按照竞争程度的不同,由低到高依次分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四种类型。在不同的市场,企业的定价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在垄断市场,市场里面只有一个厂商,厂商即行业,所以企业完全没有竞争对手,可以把价格定得很高;在寡头垄断市场,市场里面只有几个实力雄厚的厂商,这时价格战和合谋抬价的现象都是有的,企业定价必须考虑对手的反应;在垄断竞争市场,市场上有为数众多的厂商参与竞争,价格选择的余地就比较小;而在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数量无限多,产品无差异,每个企业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

需求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是以消费者的需求和好恶为依据,消费者愿意花多少钱就定多高的价,这种定价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占用消费者剩余。第一,理解价值定价法。新商品在销售初期,消费者对其缺乏了解,应该通过媒体广泛地宣传引导,让消费者认识到商品的效用和价值。在消费者理解了商品的价值以后就可以以消费者认为“值得”的价位定价。第二,区分需求定价法。区分需求定价法也称为差别定价法或价格歧视,最早是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提出来的。价格歧视按照歧视程度的高低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是对单件商品,消费者愿意付多少就收多少,因而可以占有全部的消费者剩余,如服装的销售。二级价格歧视是对消费者进行数量折扣,量大价低,这样有利于商品的快速销售,如1斤白菜2元,而1吨白菜每斤1.5元。三级价格歧视对市场进行细分,不同的市场定不同的价位,比如同样的商品销到欧洲和非洲其价位可能完全不一样。

企业价格策略

新产品价格策略。其一,撇脂价格策略。也称速取策略或高额定价策略,采用此策略的企业一开始便高价厚利,其做法很像从牛奶的表层撇取奶油,故得名。这种策略适用于创新产品和信息产品,使用这种策略能快速收回投资,避开跟进者的模仿和复制。比如一部电影在新推出时会全球同时高价公映,后来票价就很低了。其二,渐取价格策略。也称渗透定价策略或低额定价策略。与撇脂定价策略刚好相反,企业在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时,尽量把价格定得低一些,薄利多销,等站稳市场再把价格提高。比如可口可乐公司低价或免费把饮料提供给二战中的士兵,等士兵们都习惯了这种口味、离不开这种饮料的时候,再把价位提高。不但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地占领了市场,还赚得盆满钵满。其三,中间价格策略。这是介于“撇脂”与“渐取”之间的定价策略,即按照本行业的平均定价水平或者按当时的市场行情来制定价格,是一种“随大流”的策略。

折扣价格策略。一是数量折扣。为了促销,很多商家采用打折、“买一赠一”、积分优惠等办法。积分优惠既能促销又能留住顾客,是一种不错的销售方式。二是季节折扣。有的商品销售有旺季和淡季之分,在旺季可以把价格定得高一些,在淡季则需要降价促销,以减少库存或快速回笼资金。如夏装在冬季会降价,冬装在夏季会降价。现金折扣。为了快速回笼资金,有时候可对现金支付给予一定的折扣。比如房地产开发商给一次性付清房款的买房者1%至3%的折扣。四是业务折扣。生产商为了扩大销路和稳定销售渠道,可以给销售商一定的折扣。比如图书市场的出版商甚至半价把图书批发给经销商,经销商又以封面上的价格“明码标价”地把图书卖给购书者。

心理价格策略。人在作出选择的时候并不总是“理性”的,有时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些“感性”的色彩。

定价方式范文篇4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销售工作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如何将产品转化为商品成了企业经营中永无止境的话题。销售不仅是企业价值转换的重要链条,更是资金运转的关键步骤。销售工作往往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生死存亡,现代企业的负债经营模式更使销售工作成为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销售不畅导致资金链断裂成为许多企业经营困难的直接原因。作为包钢销售战线上的一员,在十几年销售工作中,对于销售有一些拙见,在此提出,以供探讨。首先要坚持多种销售模式并举。“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显而易见,过分依赖单一销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还会增大销售风险,对稳定销售渠道极为不利。

经过多年探索,我公司形成了抵押销售、直供销售以及外埠自营销售三分天下的局面,这几种销售模式各有千秋,相辅相承。抵押销售即与流通商签订长期销售协议,并收取一定比例的抵押金来约束流通商。钢厂负责保证流通商抵押期内的资源量并在价格上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流通商负责保证销售量,如不能完成则要承担不能返还抵押金的风险。由于钢厂生产较为稳定,产能也相对固定,有条件将大多数资源量在期初与流通商签订框架协议,以期保证市场份额。这种销售模式适合产能、需求较大,销售范围比较大的产品。由于生产商相对流通商来说于无法将大量精力和资金用于采购环节,也不愿承担采购成本的剧烈震荡,所以大多依赖长期供货商。为了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往往会选择有实力的供货商,“抵押销售”的模式不仅使流通商的资源得到保障,在价格上也有相当竞争力,“抵押销售商”的名片功能也是他们在市场竞争上有力的砝码。培育这样一只稳定的销售队伍是企业必不可少的销售渠道,也是成本较低、见效较快的一种销售方式。直供销售与抵押销售相类似,只是客户对象为产品直接使用者,而不是流通商。相对抵押销售来说抵押金比例更小,而价格优惠更大。由于直供销售属于供需双方直接接触,免除了中间环节,所以双方合作意向更加明显,销售成本更低,合作更加稳定。这种销售方式最好选择与企业规模、生产能力相适应的下游生产单位,以便使双方产销结合更加顺畅。直供销售是企业销售的最佳方式,但在付款方式、交货期等方面要求比较严格,也受到销售半径以及运输条件、产品结构等方面的限制。

采用这种销售方式往往会受到下游企业以及行业的影响,需要其它销售方式的补充,以应对突然变化。外埠自营销售是指钢厂变坐商为行商,主动到市场聚集地设立自营销售机构,直接参与主销区竞争的销售方式。外埠销售分公司既是包钢在外埠设立的销售机构,又是包钢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市场研究的前沿阵地,而且是宣传包钢、扩大包钢知名度的窗口。外埠分公司销售方式采取直发销售和仓储销售并行。作为销售的前沿阵地,外埠自营销售机构在销售产品、对外联络、开拓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税法规定跨地区运输商品视同销售会导致企业纳税前置,所以采用这种销售方式要处理好本埠销售与外埠销售的关系。如何规划、设立销售分公司也是外埠自营销售的关键,因为这种销售方式会增加企业仓储成本、销售费用,如果没有一定的销量作保证,会在经济效益上蒙受损失。其次要有灵活多变的定价政策与销售策略相配套,销售价格是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最直接的要素,灵活多变的价格对销售策略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价格制定不及时、不合理往往会使销售策略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甚至制约销售策略的贯彻实施。而合理灵活的价格决策体系会成为销售工作的催化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采取成本定价策略、撇脂定价策略、渗透定价策略、中间定价策略相结合的方式,依据市场需求、产品特点以及成本变化等因素合理制定价格,努力保持市场价格平稳,避免市场波动。在制定本企业产品价格时,应随时注意竞争者的价格变动,并及时做出反应。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成本定价策略是保证利润率的法宝,但对于供大于求的中国钢市来说,这种单一定价方法已经不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需要,多种定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必不可少。对于不易模仿、没有竞争又具有显著优点的新产品往往可以采用撇脂定价策略,既短期内采取高价格政策,以期在短期内收回研制开发新产品的成本及费用,及时获得较高的收益。渗透定价是指在产品或服务初上市场时定价较低,以吸引大量的购买者,提高市场占有率。

对于产能较大,技术含量不高,市场容量也较大的产品适合采取这种定价政策。由于此类产品具有市场规模较大,存在强大的竞争潜力,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稍为降低价格需求量会大大增加,再通过产能释放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来巩固市场占有率。中间定价策略即介于“撇脂”与“渗透”之间的定价策略,按同行业的平均定价水平或按当时的市场行情来制定价格,是一种“随大流”的策略。企业可以在不承担较大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比较稳定的市场,适用于产能和市场都相对稳定的定价政策。价格制定周期也是企业定价策略的重要补充,他反映企业对于市场的应变能力,对顺利实现企业销售目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对于价格变动较大的建材产品价格制定周期要比其它产品短一些,才能掌握市场主动权;而对于需求相对稳定的型材来说价格频繁变动则会影响客户心理,造成市场炒作。价格制定周期中还要建立应急预案,才能紧跟市场变化,实现经济效益,保证市场占有率。再次要在各种销售模式中根据产品特点、市场形式采取灵活多变的销售策略,而不是生搬硬套,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销售模式和定价策略只是在理论上提供了销售的基本思路,要想让它们转变为销售业绩,运用上更要下功夫。比如对于建材产品由于产能偏大,技术含量不高,价格成为主要竞争手段,市场波动大,应当坚持抵押销售并缩小销售半径以降低销售成本,保证企业合理的经济效益。盲目追求高利润或扩大销售半径会降低企业产品竞争能力,造成用户流失;而对于无缝管产品由于市场需求窄应当采取直供销售为主配合中间定价策略,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来稳定销售渠道。对客户实行市场细分,充分了解客户需求,提供管家式服务来建立良好的供需关系,因为这样的市场一旦失守将很难重建;板材市场产销两旺,且主要需求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就应当向外埠自营销售方式倾斜配合成本定价策略,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以现货配送方式满足客户需求。

还可以进一步与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以稳定供需双方的渠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分享收益。销售中还应大力贯彻服务营销和文化营销的理念,提高全员服务意识,牢固树立顾客是“上帝”的观念,加强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工作,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是生产力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要求。突出客户经营特性、实现规模需求、品种结构优化三者目标的统一。提供信息支持,提高在销售管理、市场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效率。通过企业文化树立自身形象,宣传企业产品,激励员工斗志,增加企业实力。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不断创新的销售模式与策略,只有搞好市场营销,才能畅通销售渠道,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减少入世后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带来的冲击,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定价方式范文篇5

第一条为规范政府制定价格听证行为,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透明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政府制定价格听证(以下简称定价听证),是指定价机关依法制定(含调整,下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过程中,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采取听证会形式,征求经营者、消费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对制定价格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的活动。

前款所称定价机关,包括有定价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统称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和经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市、县人民政府。

第三条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实行定价听证。听证的具体项目通过定价听证目录确定,但容易引发抢购、囤积,造成市场异常波动的商品价格,通过其他方式征求意见,不纳入定价听证目录。

中央定价听证目录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依据中央定价目录制定并公布;地方定价听证目录由省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据地方定价目录制定并公布。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行定价听证的项目自动进入定价听证目录。

制定定价听证目录以外的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定价机关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实行定价听证。

第四条定价听证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效率的原则。

第五条听证会应当公开举行,允许旁听和新闻报道,但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的除外。

第二章听证的组织

第六条定价听证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

省级以上定价机关制定价格需要听证的,由同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听证。省级人民政府授权市、县人民政府制定价格的,由市、县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听证。

制定在局部地区执行的价格需要听证的,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听证。委托听证的,应当出具书面委托书。

第七条听证会设三至五名听证人。听证人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指定的工作人员担任,部分听证人也可以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聘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听证会主持人由听证人中的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

前款所称听证人是指代表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专门听取听证会意见的人员。

第八条听证人履行下列职责:

(一)听取听证会参加人的意见陈述,并可以询问;

(二)提出听证报告。

第九条听证会参加人由下列人员构成:

(一)消费者;

(二)经营者;

(三)与定价听证项目有关的其他利益相关方;

(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五)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参加听证会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其他人员。

听证会参加人的人数和人员的构成比例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听证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中消费者人数不得少于听证会参加人总数的五分之二。

第十条听证会参加人由下列方式产生:

(一)消费者采取自愿报名、随机选取方式,也可以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委托消费者组织或者其他群众组织推荐;

(二)经营者、与定价听证项目有关的其他利益相关方采取自愿报名、随机选取方式,也可以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委托行业组织、政府主管部门推荐;

(三)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其他人员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聘请。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听证项目的实际情况规定听证会参加人条件。

第十一条听证会参加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可以向有关经营者、行业组织、政府主管部门了解与听证事项相关的情况;

(二)出席听证会,就听证事项发表意见、阐明理由;

(三)保守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遵守听证会纪律。

第十二条听证会设记录员。记录员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指定的人员担任,如实记录听证会参加人的意见。

第十三条公开举行的听证会设旁听席。旁听人员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报名情况,按照报名顺序选取或者随机抽取。

旁听人员不得进行发言、提问,不得有妨碍听证秩序的行为。

第十四条公开举行的听证会设记者席。与会采访的新闻媒体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根据新闻媒体报名情况,按照报名顺序选取或者随机抽取。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可以邀请新闻媒体采访听证会。

第三章听证程序

第十五条定价听证依据下列情况提起:

(一)定价机关是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含与其他部门联合定价)和市、县人民政府的,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起;

(二)定价机关是其他部门的,由该部门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起。

第十六条定价机关提起定价听证时,属于第十五条(二)项规定情形的,应当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交定价听证方案和定价成本监审报告。

第十七条定价听证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拟制定价格的具体项目;

(二)现行价格和拟制定的价格,单位调价额和调价幅度;

(三)拟制定价格的依据和理由;

(四)拟制定价格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分析;

(五)其他与制定价格有关的资料。

第十八条听证会举行30日前,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听证会参加人、旁听人员、新闻媒体的名额、产生方式及具体报名办法。

第十九条听证会举行15日前,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听证会举行的时间、地点,定价听证方案要点,听证会参加人和听证人名单。

第二十条听证会举行15日前,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向听证会参加人送达下列材料:

(一)听证会通知;

(二)定价听证方案;

(三)定价成本监审结论;

(四)听证会议程;

(五)听证会纪律。

第二十一条听证会应当在有三分之二以上听证会参加人出席时举行。出席人数不足应当出席人总数三分之二的,听证会应当延期举行。

第二十二条听证会可以一次举行,也可以分次举行。听证会按照下列议程进行:

(一)主持人宣布听证事项和听证会纪律,介绍听证会参加人、听证人;

(二)定价听证方案提出人陈述定价听证方案;

(三)定价成本监审人介绍定价成本监审结论及相关情况;

(四)听证会参加人对定价听证方案发表意见,进行询问;

(五)主持人总结发言。

第二十三条听证会参加人应当审阅涉及本人的听证笔录并签字。

第二十四条听证会举行后,听证人应当根据听证笔录制作听证报告。听证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一)听证会的基本情况;

(二)听证会参加人对定价听证方案的意见;

(三)听证人对听证会参加人意见的处理建议。处理建议应当包括对听证会参加人主要意见采纳与不采纳的建议和理由说明。

第二十五条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在听证会举行后15日内将听证笔录、听证报告一并提交定价机关。

第二十六条定价机关作出定价决定时应当充分考虑听证会的意见。

定价机关根据听证会的意见,对定价听证方案作出修改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再次举行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征求社会意见。

第二十七条定价机关作出定价决定后,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定价决定和对听证会参加人主要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第二十八条定价机关需要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定价机关批准后才能作出定价决定的,上报定价方案时应当同时提交听证报告。

第二十九条定价机关可以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就听证事项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第三十条制定在局部地区执行的价格或者降低价格的,听证会可以采取下列简易程序:

(一)只设主持人;

(二)听证会参加人由消费者、经营者构成;

(三)听证会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四)、(五)项规定的议程进行。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定价机关制定定价听证目录内商品和服务价格,未举行听证会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宣布定价无效,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程序组织或者举行听证会,情节严重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听证会的组织或者举行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听证经费应当申请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三十五条省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定价方式范文篇6

[内容提要]在国有股减持势在必行的今天,减持定价方案也是各方关心的焦点,目前国有股存量直接转成A股高价发行上市不被市场接受,关键是定价不合理。本文评价了目前盛行的策略观点,并提出自己的定价方案设想。

[关键词]国有股减持市场定价净现值内在价值

国有股减持,已成为当前阶段中国股市最敏感的问题,不仅管理层为此颇费周章,更牵动着数千万股市投资者的心。其实,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十分关心国有股的问题,最早的国有股减持案例可以追溯到94年珠海恒通收购棱光实业的“恒棱模式”,但是直至党的十五大和十五界四中全会有关国有减持的具体政策出台,提出“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总体原则,这才真正为减持国有股给予了方向上的指引和政策上的保证。经过多年对资本市场改革的探索和尝试,我们深刻认识到国有股减持是当务之急、是必由之路却也是任重道远。

国务院今年6月12日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但此执行办法出台数月,股市重挫数百点,业已形成利空影响。广大投资者对现行减持办法多抱反对态度,究其根源是定价策略的不妥。很显然,国有股减持定价是比国有股减持的方式更复杂、更敏感的问题。对减持定价策略的分析和探讨就是本文的重点。

现有减持方案定价策略评价

国有股减持的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市场是由供需双方构成的,只要国有股减持的价格公允,市场是能接受的。而如果价格由单方面决定且不公平,投资者就还是只能选择“用脚投票”。在价格不确定的情况下,市场只会增加不确定因素,投资者无法判断能否获得稳定的预期,就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国务院6月12日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六条规定“减持国有股原则上采取市场定价方式”。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含糊,让市场来定价这个大原则是好的,但我们目前的具体操作方法却是把国有股减持与新股发行捆绑在一起,以市场定价方式存量发行。也就是说,现行的政策可以概括为将国有股存量直接转成A股高价发行上市。应该说,这一政策从国有股与社保基金的利益最大化出发,操作起来一步到位,简便易行,比较符合市场化的大方向。但是,这种定价方式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国有股当初以面值认购的股份现在直接以新股市价上市流通,这首先就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原则,强化了国有股的持有者、券商和行政主管机关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的机制。国有股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产物,是我国股份经济内在机制扭曲的突出表现。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过程中,国有资产经过评估,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增值。即使按净资产减持,国有股的持有者也已经得到了比较多的溢价收入,但现在的减持方案却根本不考虑国有股形成时的定价过程,相反,却以几十倍的市盈率向社会出售,市场又怎能接受呢。二是现行定价政策对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有失公允,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价位存在较大偏颇,股民们可谓处于“骑股难下”的地步,最后只有买不起、躲得起。投资者的信心由此受到极大打击。这也是导致数月来股市成交量急剧萎缩,股指狂泻500点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这种定价方式又引出了一个新问题:现在国有股可以高价直接上市变现,按照同股同权的原则,其他民间机构持有的为数不少的法人股是不是也可以引用这一定价权利?四是目前国内股市市盈率已经很高,泡沫较大,管理层一直强调要温和的挤掉泡沫,实现“软着陆”。但国有股直接以高价如此大规模的上市流通,对降低市盈率,减少股市泡沫是毫无益处的。

由此可见,《暂行办法》之所以得不到良好的市场反响,不为投资者所赞同,症结就是定价策略的不妥当。吴晓求认为:国有股减持方案不应该成为市场大起大落的根源,如果一种方案成为市场大起大落的根源,那么这个方案、这个办法、这个措施本身就存在问题,需要修改。我很同意这个观点。其实,无论什么时候,广大投资者从来也没有反对过减持国有股,只是高价减持的方案无疑有失公允,有“圈钱”之嫌,投资者们才纷纷采取“用脚投票”的方法来加以反对。于是无奈之下,管理层于10月22日宣布首发增发股票停止执行《暂行办法》。可是,虽然国有股减持方案的暂停执行,意味着国有股高价减持的方案暂时被搁置,但国有股减持的具体操作办法,日后还会出台。除非新的减持方案与定价办法能够完美处理好国有股股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做到多赢,否则后市的变数和隐患仍旧存在。那么,到底我们的减持定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定价原则

很显然,国有股减持定价是比国有股减持的方式更复杂、更敏感的问题。我认为,在研究国有股减持定价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定价方案必须坚持公平原则。

这是我们国有股减持定价方案首要遵循的原则。所谓公平,是指凡是参与国有股减持的交易各方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处理相关事物,各自相应的权益得到公平的保护,机会均等。这一点体现在国有股定价上就表现为既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要考虑到二级市场的预期;既不能以牺牲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也不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行的减持定价方案就是没有把握好这一原则,广大投资者普遍认为购买按市场定价配售的国有股并不是“股有所值”,没有投资价值。

第二、定价方案必须以市场稳定为前提。

市场的稳定以及持续发展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市场稳定。如果一种方案的实施会造成市场巨大的动荡,无疑这种方案本身就存在着问题。我们要尽量采用多渠道、多元化的定价方式,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既要保证国有股减持顺利进行,又要保护市场健康发展。

定价策略探讨

我国加入WTO后,证券市场将在今后5年内逐步对外开放,因此时间上是不允许中国证券市场仍然保持如此大的国有股控制比例,减持是迫在眉睫的。政府与管理层也表现出积极与客观的态度:11月15日,证监会开始公开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证券会首席顾问梁定邦也曾对媒体称,关于减持的国有股如何定价,政府会请包括承销商在内的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去操作。有理由相信,在政府、专业人士以及市场参与各方努力下,国有股减持将在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方式与价格水平上进行。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比较能代表市场各方意见的目两类定价策略:一种是以公司净资产为依据;一是以公司股票价值为依据。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以公司净资产为依据的定价方式。今年以来,关于如何科学合理定价,实现国有股减持平稳过渡的说法、建议很多,其中投资者最能接受的是按净资产减持的办法,或曰以略高于净资产的价格按比例配售给原流通股持有者。持这种观点的人普遍认为,国有股在形成时,经过资产评估和溢价发行股票,已至少得到两次增值,就是按净资产来减持国有股,那国有股东也都赚了不少,所以国有股应以净资产价格甚至更低的价格出售。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不得不说是中小投资者的单方意愿,未免考虑问题过于片面和主观。其实,以净资产为依据的方法,是静态的观点,过分看重国有股形成时的升值比例,忽视当时国有资产是已形成的有经营能力的资产与货币资产之间的区别,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国有股长时间沉淀的机会成本,从而低估了业绩一直较好的公司国有股的价值。因此这种定价方式不能激发减持主体的积极性。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以公司价值为依据的观点。该观点的出发点是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的确,公司股票价值是由所有股份创造的,依照“同股同权”的观点,国有股在变现时,也应以公司价值为依据,这样才能保证国有股的合法权益。

同样,以公司股票价值为定价依据的方法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历史上曾推出并实行国一些参照股票价值的定价方法如市盈率法等。1999年黔轮胎、中国嘉陵采用了市盈率法定价,以三年每股收益均值乘以10倍市盈率进行了配售,此举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同。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定价时所选用的每股收益以及市盈率两个指标的不合理。我国目前二级市场的市盈率是在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的条件下形成的,采用何种标准的市盈率来判断国有股流通定价的确很难掌握尺度。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综合以上观点,我个人认为可以以国有股股权内在价值为基础进行定价。在确定公司的内在股权价值时,理论上可以采取贴现现金流估价法(包括红利贴现模型、股权自由现金折现模型)和相对估价法等方法。鉴于目前国有减持尚在初探时期,各公司之间减持价格缺少可比性,所以相对估价法不可取。另外,因为我国的战略投资者一般追求的是资本增殖带来的超额收益而不在乎短期的红利,所以上市公司大多没有很强的较强的红利支付压力,派现的红利普遍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红利贴现模型对股权的估价就不够准确。所以采用股权自由现金折现模型最为合理: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包括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和不可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两个部分,公司的股权总价值也是由这两部分股票所对应的价值组成的。我们可以用公司股权总价值减去流通股的价值得到非流通股整体的内在价值,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同质,非流通股整体的内在价值除以非流通股股数就可以得到国有股每股的内在价值。这种方法具体操作上,难点在于公司的股权总价值如何确定。计算步骤包括两部分:

一、股权自由现金流(FCFE)的计算。一般来说:FCFE=净收益十折旧一资本性支出一营运资本追加额一债务本金偿还十新发行债务。我们在计算期内还要考虑到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公司的行业特征等可增长因素,对公司成长性进行合理的预测,在预测的结果上得出实际的FCFE。

二、贴现率的计算。根据Rf:无风险利率(通常用十年期政府债券利率)Rm:平均股本资本市场回报率、企业负债的价值等按照公式计算出资本加权平均成本(WACC)作为股权自由现金流模型中的折现率。根据以上两步的计算结果推算出公司的股权总价值,然后可以进一步计算出非流通股整体的内在价值乃至国有股每股的内在价值。由于国有股的实际成本过低,具体定价过程可以国有股每股的内在价值为基础进行不同程度的折扣发行。

定价方式范文篇7

[关键词]国有股减持市场定价净现值内在价值

国有股减持,已成为当前阶段中国股市最敏感的问题,不仅管理层为此颇费周章,更牵动着数千万股市投资者的心。其实,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十分关心国有股的问题,最早的国有股减持案例可以追溯到94年珠海恒通收购棱光实业的“恒棱模式”,但是直至党的十五大和十五界四中全会有关国有减持的具体政策出台,提出“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总体原则,这才真正为减持国有股给予了方向上的指引和政策上的保证。经过多年对资本市场改革的探索和尝试,我们深刻认识到国有股减持是当务之急、是必由之路却也是任重道远。

国务院今年6月12日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但此执行办法出台数月,股市重挫数百点,业已形成利空影响。广大投资者对现行减持办法多抱反对态度,究其根源是定价策略的不妥。很显然,国有股减持定价是比国有股减持的方式更复杂、更敏感的问题。对减持定价策略的分析和探讨就是本文的重点。

现有减持方案定价策略评价

国有股减持的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市场是由供需双方构成的,只要国有股减持的价格公允,市场是能接受的。而如果价格由单方面决定且不公平,投资者就还是只能选择“用脚投票”。在价格不确定的情况下,市场只会增加不确定因素,投资者无法判断能否获得稳定的预期,就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国务院6月12日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六条规定“减持国有股原则上采取市场定价方式”。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含糊,让市场来定价这个大原则是好的,但我们目前的具体操作方法却是把国有股减持与新股发行捆绑在一起,以市场定价方式存量发行。也就是说,现行的政策可以概括为将国有股存量直接转成A股高价发行上市。应该说,这一政策从国有股与社保基金的利益最大化出发,操作起来一步到位,简便易行,比较符合市场化的大方向。但是,这种定价方式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国有股当初以面值认购的股份现在直接以新股市价上市流通,这首先就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原则,强化了国有股的持有者、券商和行政主管机关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的机制。国有股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产物,是我国股份经济内在机制扭曲的突出表现。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过程中,国有资产经过评估,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增值。即使按净资产减持,国有股的持有者也已经得到了比较多的溢价收入,但现在的减持方案却根本不考虑国有股形成时的定价过程,相反,却以几十倍的市盈率向社会出售,市场又怎能接受呢。二是现行定价政策对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有失公允,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价位存在较大偏颇,股民们可谓处于“骑股难下”的地步,最后只有买不起、躲得起。投资者的信心由此受到极大打击。这也是导致数月来股市成交量急剧萎缩,股指狂泻500点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这种定价方式又引出了一个新问题:现在国有股可以高价直接上市变现,按照同股同权的原则,其他民间机构持有的为数不少的法人股是不是也可以引用这一定价权利?四是目前国内股市市盈率已经很高,泡沫较大,管理层一直强调要温和的挤掉泡沫,实现“软着陆”。但国有股直接以高价如此大规模的上市流通,对降低市盈率,减少股市泡沫是毫无益处的。

由此可见,《暂行办法》之所以得不到良好的市场反响,不为投资者所赞同,症结就是定价策略的不妥当。吴晓求认为:国有股减持方案不应该成为市场大起大落的根源,如果一种方案成为市场大起大落的根源,那么这个方案、这个办法、这个措施本身就存在问题,需要修改。我很同意这个观点。其实,无论什么时候,广大投资者从来也没有反对过减持国有股,只是高价减持的方案无疑有失公允,有“圈钱”之嫌,投资者们才纷纷采取“用脚投票”的方法来加以反对。于是无奈之下,管理层于10月22日宣布首发增发股票停止执行《暂行办法》。可是,虽然国有股减持方案的暂停执行,意味着国有股高价减持的方案暂时被搁置,但国有股减持的具体操作办法,日后还会出台。除非新的减持方案与定价办法能够完美处理好国有股股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做到多赢,否则后市的变数和隐患仍旧存在。那么,到底我们的减持定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定价原则

很显然,国有股减持定价是比国有股减持的方式更复杂、更敏感的问题。我认为,在研究国有股减持定价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定价方案必须坚持公平原则。

这是我们国有股减持定价方案首要遵循的原则。所谓公平,是指凡是参与国有股减持的交易各方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处理相关事物,各自相应的权益得到公平的保护,机会均等。这一点体现在国有股定价上就表现为既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要考虑到二级市场的预期;既不能以牺牲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也不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行的减持定价方案就是没有把握好这一原则,广大投资者普遍认为购买按市场定价配售的国有股并不是“股有所值”,没有投资价值。

第二、定价方案必须以市场稳定为前提。

市场的稳定以及持续发展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市场稳定。如果一种方案的实施会造成市场巨大的动荡,无疑这种方案本身就存在着问题。我们要尽量采用多渠道、多元化的定价方式,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既要保证国有股减持顺利进行,又要保护市场健康发展。

定价策略探讨

我国加入WTO后,证券市场将在今后5年内逐步对外开放,因此时间上是不允许中国证券市场仍然保持如此大的国有股控制比例,减持是迫在眉睫的。政府与管理层也表现出积极与客观的态度:11月15日,证监会开始公开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证券会首席顾问梁定邦也曾对媒体称,关于减持的国有股如何定价,政府会请包括承销商在内的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去操作。有理由相信,在政府、专业人士以及市场参与各方努力下,国有股减持将在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方式与价格水平上进行。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比较能代表市场各方意见的目两类定价策略:一种是以公司净资产为依据;一是以公司股票价值为依据。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以公司净资产为依据的定价方式。今年以来,关于如何科学合理定价,实现国有股减持平稳过渡的说法、建议很多,其中投资者最能接受的是按净资产减持的办法,或曰以略高于净资产的价格按比例配售给原流通股持有者。持这种观点的人普遍认为,国有股在形成时,经过资产评估和溢价发行股票,已至少得到两次增值,就是按净资产来减持国有股,那国有股东也都赚了不少,所以国有股应以净资产价格甚至更低的价格出售。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不得不说是中小投资者的单方意愿,未免考虑问题过于片面和主观。其实,以净资产为依据的方法,是静态的观点,过分看重国有股形成时的升值比例,忽视当时国有资产是已形成的有经营能力的资产与货币资产之间的区别,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国有股长时间沉淀的机会成本,从而低估了业绩一直较好的公司国有股的价值。因此这种定价方式不能激发减持主体的积极性。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以公司价值为依据的观点。该观点的出发点是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的确,公司股票价值是由所有股份创造的,依照“同股同权”的观点,国有股在变现时,也应以公司价值为依据,这样才能保证国有股的合法权益。

同样,以公司股票价值为定价依据的方法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历史上曾推出并实行国一些参照股票价值的定价方法如市盈率法等。1999年黔轮胎、中国嘉陵采用了市盈率法定价,以三年每股收益均值乘以10倍市盈率进行了配售,此举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同。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定价时所选用的每股收益以及市盈率两个指标的不合理。我国目前二级市场的市盈率是在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的条件下形成的,采用何种标准的市盈率来判断国有股流通定价的确很难掌握尺度。

综合以上观点,我个人认为可以以国有股股权内在价值为基础进行定价。在确定公司的内在股权价值时,理论上可以采取贴现现金流估价法(包括红利贴现模型、股权自由现金折现模型)和相对估价法等方法。鉴于目前国有减持尚在初探时期,各公司之间减持价格缺少可比性,所以相对估价法不可取。另外,因为我国的战略投资者一般追求的是资本增殖带来的超额收益而不在乎短期的红利,所以上市公司大多没有很强的较强的红利支付压力,派现的红利普遍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红利贴现模型对股权的估价就不够准确。所以采用股权自由现金折现模型最为合理: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包括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和不可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两个部分,公司的股权总价值也是由这两部分股票所对应的价值组成的。我们可以用公司股权总价值减去流通股的价值得到非流通股整体的内在价值,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同质,非流通股整体的内在价值除以非流通股股数就可以得到国有股每股的内在价值。这种方法具体操作上,难点在于公司的股权总价值如何确定。计算步骤包括两部分:

一、股权自由现金流(FCFE)的计算。一般来说:FCFE=净收益十折旧一资本性支出一营运资本追加额一债务本金偿还十新发行债务。我们在计算期内还要考虑到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公司的行业特征等可增长因素,对公司成长性进行合理的预测,在预测的结果上得出实际的FCFE。

二、贴现率的计算。根据Rf:无风险利率(通常用十年期政府债券利率)Rm:平均股本资本市场回报率、企业负债的价值等按照公式计算出资本加权平均成本(WACC)作为股权自由现金流模型中的折现率。根据以上两步的计算结果推算出公司的股权总价值,然后可以进一步计算出非流通股整体的内在价值乃至国有股每股的内在价值。由于国有股的实际成本过低,具体定价过程可以国有股每股的内在价值为基础进行不同程度的折扣发行。

定价方式范文篇8

[关键词]国有股减持市场定价净现值内在价值

国有股减持,已成为当前阶段中国股市最敏感的问题,不仅管理层为此颇费周章,更牵动着数千万股市投资者的心。其实,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十分关心国有股的问题,最早的国有股减持案例可以追溯到94年珠海恒通收购棱光实业的“恒棱模式”,但是直至党的十五大和十五界四中全会有关国有减持的具体政策出台,提出“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总体原则,这才真正为减持国有股给予了方向上的指引和政策上的保证。经过多年对资本市场改革的探索和尝试,我们深刻认识到国有股减持是当务之急、是必由之路却也是任重道远。

国务院今年6月12日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但此执行办法出台数月,股市重挫数百点,业已形成利空影响。广大投资者对现行减持办法多抱反对态度,究其根源是定价策略的不妥。很显然,国有股减持定价是比国有股减持的方式更复杂、更敏感的问题。对减持定价策略的分析和探讨就是本文的重点。

现有减持方案定价策略评价

国有股减持的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市场是由供需双方构成的,只要国有股减持的价格公允,市场是能接受的。而如果价格由单方面决定且不公平,投资者就还是只能选择“用脚投票”。在价格不确定的情况下,市场只会增加不确定因素,投资者无法判断能否获得稳定的预期,就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国务院6月12日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六条规定“减持国有股原则上采取市场定价方式”。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含糊,让市场来定价这个大原则是好的,但我们目前的具体操作方法却是把国有股减持与新股发行捆绑在一起,以市场定价方式存量发行。也就是说,现行的政策可以概括为将国有股存量直接转成A股高价发行上市。应该说,这一政策从国有股与社保基金的利益最大化出发,操作起来一步到位,简便易行,比较符合市场化的大方向。但是,这种定价方式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国有股当初以面值认购的股份现在直接以新股市价上市流通,这首先就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原则,强化了国有股的持有者、券商和行政主管机关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的机制。国有股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产物,是我国股份经济内在机制扭曲的突出表现。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过程中,国有资产经过评估,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增值。即使按净资产减持,国有股的持有者也已经得到了比较多的溢价收入,但现在的减持方案却根本不考虑国有股形成时的定价过程,相反,却以几十倍的市盈率向社会出售,市场又怎能接受呢。二是现行定价政策对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有失公允,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价位存在较大偏颇,股民们可谓处于“骑股难下”的地步,最后只有买不起、躲得起。投资者的信心由此受到极大打击。这也是导致数月来股市成交量急剧萎缩,股指狂泻500点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这种定价方式又引出了一个新问题:现在国有股可以高价直接上市变现,按照同股同权的原则,其他民间机构持有的为数不少的法人股是不是也可以引用这一定价权利?四是目前国内股市市盈率已经很高,泡沫较大,管理层一直强调要温和的挤掉泡沫,实现“软着陆”。但国有股直接以高价如此大规模的上市流通,对降低市盈率,减少股市泡沫是毫无益处的。

由此可见,《暂行办法》之所以得不到良好的市场反响,不为投资者所赞同,症结就是定价策略的不妥当。吴晓求认为:国有股减持方案不应该成为市场大起大落的根源,如果一种方案成为市场大起大落的根源,那么这个方案、这个办法、这个措施本身就存在问题,需要修改。我很同意这个观点。其实,无论什么时候,广大投资者从来也没有反对过减持国有股,只是高价减持的方案无疑有失公允,有“圈钱”之嫌,投资者们才纷纷采取“用脚投票”的方法来加以反对。于是无奈之下,管理层于10月22日宣布首发增发股票停止执行《暂行办法》。可是,虽然国有股减持方案的暂停执行,意味着国有股高价减持的方案暂时被搁置,但国有股减持的具体操作办法,日后还会出台。除非新的减持方案与定价办法能够完美处理好国有股股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做到多赢,否则后市的变数和隐患仍旧存在。那么,到底我们的减持定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定价原则

很显然,国有股减持定价是比国有股减持的方式更复杂、更敏感的问题。我认为,在研究国有股减持定价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定价方案必须坚持公平原则。

这是我们国有股减持定价方案首要遵循的原则。所谓公平,是指凡是参与国有股减持的交易各方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处理相关事物,各自相应的权益得到公平的保护,机会均等。这一点体现在国有股定价上就表现为既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要考虑到二级市场的预期;既不能以牺牲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也不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行的减持定价方案就是没有把握好这一原则,广大投资者普遍认为购买按市场定价配售的国有股并不是“股有所值”,没有投资价值。

第二、定价方案必须以市场稳定为前提。

市场的稳定以及持续发展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市场稳定。如果一种方案的实施会造成市场巨大的动荡,无疑这种方案本身就存在着问题。我们要尽量采用多渠道、多元化的定价方式,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既要保证国有股减持顺利进行,又要保护市场健康发展。

定价策略探讨

我国加入WTO后,证券市场将在今后5年内逐步对外开放,因此时间上是不允许中国证券市场仍然保持如此大的国有股控制比例,减持是迫在眉睫的。政府与管理层也表现出积极与客观的态度:11月15日,证监会开始公开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证券会首席顾问梁定邦也曾对媒体称,关于减持的国有股如何定价,政府会请包括承销商在内的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去操作。有理由相信,在政府、专业人士以及市场参与各方努力下,国有股减持将在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方式与价格水平上进行。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比较能代表市场各方意见的目两类定价策略:一种是以公司净资产为依据;一是以公司股票价值为依据。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以公司净资产为依据的定价方式。今年以来,关于如何科学合理定价,实现国有股减持平稳过渡的说法、建议很多,其中投资者最能接受的是按净资产减持的办法,或曰以略高于净资产的价格按比例配售给原流通股持有者。持这种观点的人普遍认为,国有股在形成时,经过资产评估和溢价发行股票,已至少得到两次增值,就是按净资产来减

持国有股,那国有股东也都赚了不少,所以国有股应以净资产价格甚至更低的价格出售。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不得不说是中小投资者的单方意愿,未免考虑问题过于片面和主观。其实,以净资产为依据的方法,是静态的观点,过分看重国有股形成时的升值比例,忽视当时国有资产是已形成的有经营能力的资产与货币资产之间的区别,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国有股长时间沉淀的机会成本,从而低估了业绩一直较好的公司国有股的价值。因此这种定价方式不能激发减持主体的积极性。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以公司价值为依据的观点。该观点的出发点是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的确,公司股票价值是由所有股份创造的,依照“同股同权”的观点,国有股在变现时,也应以公司价值为依据,这样才能保证国有股的合法权益。

同样,以公司股票价值为定价依据的方法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历史上曾推出并实行国一些参照股票价值的定价方法如市盈率法等。1999年黔轮胎、中国嘉陵采用了市盈率法定价,以三年每股收益均值乘以10倍市盈率进行了配售,此举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同。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定价时所选用的每股收益以及市盈率两个指标的不合理。我国目前二级市场的市盈率是在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的条件下形成的,采用何种标准的市盈率来判断国有股流通定价的确很难掌握尺度。

综合以上观点,我个人认为可以以国有股股权内在价值为基础进行定价。在确定公司的内在股权价值时,理论上可以采取贴现现金流估价法(包括红利贴现模型、股权自由现金折现模型)和相对估价法等方法。鉴于目前国有减持尚在初探时期,各公司之间减持价格缺少可比性,所以相对估价法不可取。另外,因为我国的战略投资者一般追求的是资本增殖带来的超额收益而不在乎短期的红利,所以上市公司大多没有很强的较强的红利支付压力,派现的红利普遍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红利贴现模型对股权的估价就不够准确。所以采用股权自由现金折现模型最为合理: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包括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和不可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两个部分,公司的股权总价值也是由这两部分股票所对应的价值组成的。我们可以用公司股权总价值减去流通股的价值得到非流通股整体的内在价值,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同质,非流通股整体的内在价值除以非流通股股数就可以得到国有股每股的内在价值。这种方法具体操作上,难点在于公司的股权总价值如何确定。计算步骤包括两部分:

一、股权自由现金流(FCFE)的计算。一般来说:FCFE=净收益十折旧一资本性支出一营运资本追加额一债务本金偿还十新发行债务。我们在计算期内还要考虑到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公司的行业特征等可增长因素,对公司成长性进行合理的预测,在预测的结果上得出实际的FCFE。

二、贴现率的计算。根据Rf:无风险利率(通常用十年期政府债券利率)Rm:平均股本资本市场回报率、企业负债的价值等按照公式计算出资本加权平均成本(WACC)作为股权自由现金流模型中的折现率。根据以上两步的计算结果推算出公司的股权总价值,然后可以进一步计算出非流通股整体的内在价值乃至国有股每股的内在价值。由于国有股的实际成本过低,具体定价过程可以国有股每股的内在价值为基础进行不同程度的折扣发行。

定价方式范文篇9

第二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和经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市、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定价机关)依法制定或者调整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以下简称制定价格)的行为,适用本规则。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国家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政府制定价格的范围依据《价格法》第十八条确定,具体以中央和地方定价目录为准。定价目录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经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市、县人民政府制定价格,具体工作由其所属价格主管部门负责。

定价机关应当按照法定的权限制定价格,不得越权定价。

第四条制定价格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和效率的原则。

第五条制定价格应当依据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社会承受能力。商品或者服务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联系紧密的,可以参考国际市场价格。

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特点,确定具体的作价原则和作价办法。

第六条定价机关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反映适时制定价格。

第七条定价机关制定价格,应当依法履行价格(成本)调查、听取社会意见、集体审议、作出制定价格的决定、公告等程序。

依法应当开展成本监审、专家论证、价格听证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消费者、经营者及有关方面(以下简称建议人)可以向定价机关提出制定价格的建议。

第九条定价机关制定价格,可以要求相关经营者、行业组织提供制定价格所需的资料。

第十条定价机关制定价格时,应当对市场供求、社会承受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对相关行业、消费者的影响。

第十一条定价机关制定价格,应当开展价格、成本调查。

依法应当开展成本监审的,按照成本监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制定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时,定价机关应当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

第十三条定价机关制定价格时,对依法应当听证的,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听证的具体内容按照价格听证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依法不实行听证的,定价机关可以选择座谈会、书面或者互联网等形式,听取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第十四条定价机关履行本规则第十条至第十三条规定程序后,应当形成制定价格的方案。方案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现行价格和拟制定的价格、单位调价幅度;

(二)制定价格的依据和理由;

(三)经过成本监审的,附成本监审报告;

(四)制定价格后对相关行业和消费者的影响;

(五)经过专家论证的,附专家论证意见纪要;

(六)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七)经过听证的,附听证会纪要;

(八)价格的执行时间和范围。

第十五条制定价格的方案原则上实行集体审议制。集体审议可以采用价格审议委员会讨论、办公会议讨论等方式。

实行集体审议的方式、人员组成和工作规则,由省级以上定价机关规定。

第十六条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制定重要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应当按照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七条定价机关是行业主管部门的,作出制定价格决定前应当书面征求同级价格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八条制定价格的方案经集体审议后,认为需要制定价格的,定价机关应当适时作出制定价格的决定。制定价格的决定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制定价格的项目、制定的价格;

(二)制定价格的依据;

(三)价格的执行时间和范围;

(四)作出决定的定价机关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制定价格的决定必须盖有作出决定的定价机关的印章。

第十九条除涉及国家秘密外,制定价格的决定作出后,由作出决定的定价机关在指定的报刊、网站等媒体上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定价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定价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上级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对下级价格主管部门定价行为的监督。

业务主管部门的定价行为应当接受同级价格主管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制定价格有建议人的,定价机关应当以适当的方式将建议办理情况告知建议人。

第二十二条制定价格的决定实施后,定价机关应当对价格决定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监测。跟踪调查和监测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价格的执行情况,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二)企业经营状况、成本、劳动生产率和市场供求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三)相关商品或者服务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的变化情况;

(四)社会各方面对所制定价格的意见。

第二十三条定价机关有违法行为的,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据《价格法》进行查处。

第二十四条定价机关的工作人员在制定价格工作中有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五条定价机关应当按照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制定价格的卷宗并存档。

第二十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可以依据本规则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定价方式范文篇10

与传统产品相比,信息产品有许多独有的特点。总结起来有以下特点:(1)高固定成本和极低的边际成本。在信息产品的研发阶段,需要投入高额的研究、开发、设计、推广费用。随着产品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需的的成本极低,边际成本几乎为零。(2)产品的时效性强,易于过时。“产品的有形损耗几乎没有,但无形损耗大”。信息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太多的消费者对其的拥有而丧失价值。(3)信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可以让很多人同时使用同一信息产品,并且每个人的效用不会因为他人使用同一产品而被分割或削弱。(4)信息产品是经验产品,消费者必须尝试一种产品才能对它进行评价。正因为信息产品有以上特点,决定了它在定价上和普通产品不同。

二、信息产品的市场特点

在传统经济学研究中,市场交易是否能够成功进行,是由产品生产商的参与约束和消费者的参与约束共同决定的。即产品的价值域应当在生产产品的成本和消费者的使用价值之间。传统产品的定价,可采用成本导向定价法或者需求导向定价法。在信息产品市场中,生产商的生产能力没有限制,生产商能够以极低的成本生产无限的产品;同一件信息产品对不同消费者可能有不同的效用。这意味着生产商行为只受到消费者效用的约束:只要信息产品的价格小于或等于消费者的保留效用,交易就能够完成。

信息产品自身特点导致其市场集中度较高,市场结构以垄断型和寡占型为主。从生产方面分析,信息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不会受到边际成本MC递增和平均成本AC递增的限制。IT产业的竞争表现为制定技术和行业标准为主的游戏规则的竞争,先进入者通常是技术和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后来者只能被动跟随。从需求方面分析,知识和信息产品必须投入精力学习,由于“学习曲线”的累进效应,用户一旦掌握了某项技术,以后只要更新这项技术,而不会转向别的技术。这种“锁定效应”把消费者锁在该产品的使用上,它增加了新进入者的进入壁垒。然而,由于信息产品市场技术进步快、产品生命周期短等特点,使得信息产品市场里的垄断地位的取得和失去将会变的越来越快,垄断者更替频繁。由于信息产品市场特殊的成本结构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信息产品市场呈现出垄断性与差别化的市场结构,而这种市场结构对于信息产品的定价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国内外信息产品定价策略研究现状

(一)捆绑定价

捆绑是“不同的产品被打包成一个价格出售”。由于捆绑产品的价格通常比分开的组件价格之和低,将两种产品捆绑销售实际上等于向一名顾客销售一种产品,同时以低于单独销售价格的增量价格向他出售另一种产品。捆绑策略利用了大数定理将消费者效用变化分布均匀化,从而导致了消费者需求曲线在效用均值处更加具有弹性。如果在不能使用差别定价,从而无法向评价高的用户收取更高的价格时,分散会导致部分顾客流失。捆绑销售会减少顾客支付意愿的分散,从而大幅增加厂商从顾客中获取的利润。

(二)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价格歧视,夏皮罗和瓦里安在研究信息产品定价时形象地将价格歧视的三种类型分为个人化定价、版本划分定价和群体定价。

1.个人化定价。由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信息产品厂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因此厂商有机会针对消费者个人的具体需求进行定价,从而尽可能的抽取消费者剩余。

2.版本划分定价。厂商在设计产品时,以不同的版本向不同的市场部分提供自己的信息产品,并对不同的版本制定不同的价格。这种策略就是版本划分定价。在产品的版本设计时,版本要“突出不同的顾客群体的需求。强调顾客差异使你能够从你创造的价值中抽取最大的利润,每位顾客可以选择最适合其需求的版本”。这样,消费者将根据自身的效用自行选择合适的版本,从而能将整个市场细分为不同部分。

3.群体定价。根据夏皮罗和瓦里安的论述,有四种原因使信息产品厂商向群体而不是直接向终端用户出售:⑴价格敏感:如果不同群体的成员在价格敏感上具有系统性的不同,你可以有利可图地向他们提供不同的价格。主要的例子包括学生和老年市民优惠。⑵网络效应:如果某种产品对一个用户的价值取决于其所属群体有多少其他成员使用该产品,把一种产品定为标准就很有价值。⑶额定:如果一个组织选定一种产品作为标准,由于协调和重新培训的成本,它要进行转移就非常昂贵。⑷共享:在许多情况下,单个用户管理或组织其消费的所有信息产品是很不方使的,像图书馆和系统管理员这样的信息中介可以完成这种协调工作。

(三)定制定价

所谓定制定价,是指信息产品厂商根据消费者的特殊需要进行生产。在传统的捆绑决策中,需要生产商决策的不仅有捆绑产品的价格,还要包括捆绑的内容,而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就将生产商从捆绑内容的决策中释放出来而使其专注于定价决策。产品差异化能使厂商更加方便的抽取消费者剩余,从而能够削弱厂商之间的价格竞争程度,即产品差异化的消费者剩余抽取效果。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市场的划分越来也精细,这样导致了厂商之间的竞争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此时实行产品差异化反而会加剧厂商之间的价格竞争程度,这即产品差异化的加强竞争效果。当消费者之间的差异性不是非常显著时,产品差异化的加强竞争效果将强于消费者剩余抽取效果,此时产品差异化将使厂商的利润受损。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考虑信息产品定价问题时,往往将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假设为零,而实际中,信息产品交易还涉及到搜寻成本、交易成本和监视成本等,边际成本为零的假设与现实不符。从消费者方面来看,过于纷繁复杂的定价往往会令他们无所适从(如移动电话套餐定价),从而更加倾向于简单明了的定价方式。同时,厂商制定不同定价方式时也需要付出相应成本,在这方面的研究缺少相关资料。

参考文献:

[1]姚婉燕.信息产品寡头垄断的定价模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4).

[2]黄璐,蒋瑛.信息产品多重价格定价模型研究[J].财经科学,2002,(4).

[3]蔡永英.信息产品定价分析[J].经济师,2001,(1).

[4]夏皮罗,瓦里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