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20:59:32

春江花月夜范文篇1

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

最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春江花月夜范文篇2

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

最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春江花月夜范文篇3

高中音乐欣赏的内容可说是纵横古今几千年,横贯东西几万里,包含了各类音乐作品(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剧舞剧音乐、民族器乐、管弦乐、室内乐、交响乐和协奏曲等),各个中外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和西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现代音乐等)的音乐作品,可谓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仿佛艺术百花园中的鲜艳花朵。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作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的关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有关的学科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谈高中音乐欣赏与学科综合的做法。一、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如欧洲音乐的发展就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时期等等。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美国音乐”这节课,我讲了美国的历史: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是一个移民国家,而且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量的非洲黑奴被卖到美洲,大量黑奴被卖到美洲,也把黑人音乐带到了美洲,美国于1776年独立后,所以黑人音乐就成了美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欧洲、非洲等不同国家的人聚集在一起,使美国音乐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特点。美国音乐在黑人音乐、欧洲音乐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到20世纪才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并取得了与西方音乐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又如,我在讲“中国民歌”时,讲了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也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来讲,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音乐风格便也委婉秀丽;西北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二、音乐与文学的综合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课时,我制作了包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投影片,一边讲解乐曲所描写的意境,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还一边让学生观赏那些景色优美的投影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做到了眼、耳并用,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艺术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欣赏相衬托,学生就做到了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解。课后,我布置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意境写一首诗或散文。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有不少文章、诗歌写得相当不错,既有诗歌的优美,也有音乐的韵味。如,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最后两段“项王败阵”与“乌江自刎”中所表现的苍凉、悲哀与明朗欢快交替的情绪,我把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抄写在黑板上,学生就容易理解这两个乐段中“明朗欢快”的情绪是为了表现楚王项羽的最后英姿,以及后人对楚王项羽的较高评价。这节欣赏课引用了两首古诗,增进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又如,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小黑板写出来,让一个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复习了初中时所学的那首著名诗篇。再如,我在讲“中国民歌”时,讲到陕北民歌“信天游”,有不少同学对“信天游”不太了解。我给同学们演唱了一段“信天游”----“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上下来些游击队”,然后举了初中课本贺敬之的《回延安》这首诗的例子,告诉同学们这就是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这样,同学们就很快掌握了陕北民歌“信天游”这种民歌及用“信天游”格式所写的诗歌形式。三、音乐与美术的综合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就能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了。又如,在欣赏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大草原风光摄影。然后,让学生看着那张美丽的草原风光图片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学生欣赏作品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管弦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东西方音乐融合的交响音画。四、音乐与政治的综合音乐作为一种文艺手段,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亿万人民起来保家卫国,《延安颂》号召了多少年轻人投身到革命圣地延安,投身到解放全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中。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音乐作品也为当时的政治服务,也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如著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一部经典作品,乐曲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歌颂中华民族的雄伟气概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由于这部作品创作于1969年,不免打上了“”的政治烙印,在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中加上了《东方红》的曲调。虽然加上了《东方红》的曲调,但并不影响这部钢琴协奏曲的价值。在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我向同学介绍了钢琴家殷承宗在回忆改编、创作《黄河》时的一些文章,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了当时的政治背景。高中音乐作为提高高中学生艺术修养的一门课程,对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有着良好的教育作用。在音乐教学中,综合历史、地理、文学、美术、政治、哲学、美学、戏剧、影视等学科知识,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会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上心得,愿与同行共勉。

春江花月夜范文篇4

创设故事情节,发散思维

我在讲老舍写的《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先讲一个故事给学生听,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亲情的情感体验中。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2000年秋,广西一组游客到贵州兴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游玩,在乘坐缆车时出现意外,造成5死11伤。其中一家三口,在缆车下坠的时候,父亲用手高高托起年仅二岁的儿子,使儿子幸免于难,但小孩的父母永远离开了人世。事后歌手韩红以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作为素材,并以小孩的口吻,创作了《天亮了》这首歌。韩红还毅然把孩子给领养了。故事讲完后,许多学生还沉浸于故事的氛围中,于是我缓缓地说到“的确,父母的爱是世上最纯洁无私的,在关键时刻他们甚至可以不顾个人安危来保护他们子女的安全,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的文章《我的母亲》,看看在作家老舍眼里,母爱又是怎么样的。”我顺势将他们的思绪引入老舍的《我的母亲》,在情感的潮流已经流畅之际,他们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适当播放音乐,激活思维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到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时,我先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曲子,把学生带入一个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中,学生在音乐声中深情吟诵诗歌,进入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结果一堂课下来,一些学生居然能把全文背诵下来。

画面再现情境,启发思维

用图画再现课文情景,比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在课堂中,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画来创设情景,直观、形象、贴切,运用图画再现情景时,不仅画面有“形”,还有“境”,配以教师讲述时的“情”,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景,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如在讲《孔雀东南飞》这首长篇叙事诗时,我借助于画面将整个故事情节展现出来,其栩栩如生的画面从视觉感官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主题思想,其中我穿插了让学生介绍《天仙配》及《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梗概的环节,然后我又启发学生们思考:这两个民间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同学们认为都是爱情悲剧,反映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及封建社会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追求幸福生活的压制与摧残。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热情鼓励,然后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学生总结道:当时的社会,要求青年男女在个人的婚姻大事上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选择的权利与个性的自由。这同样也是造成刘焦悲剧的社会根源。学生们在读、观与听的过程中将刘兰芝、焦仲卿、焦母的人物形象分析得很到位。

创设问题情景,诱发思维

春江花月夜范文篇5

一、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意氛围

教师需要抓住一切可能营造“多彩”的诗歌教学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诗意氛围。唐诗宋词之美不言而喻,李白飘逸绚丽、杜甫沉郁顿挫、苏轼豪放雄壮、李清照婉约含蓄。学生在模块学习伊始,基本能保证热情高涨。但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我发现学生会慢慢产生审美疲劳。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反”感多于“美”感,这个结果显然与我们新课程设置的初衷相背离。所以,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进入诗歌的殿堂。首先,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

教师可利用音乐,朗诵、视频、画作以及自己诗化的语言等多种方式营造诗意的空间,让学生被诗歌所引领的艺术天地、被教师的诗才所折服;让学生上讲台诵读、讲解自己课外学得的诗歌,形成良好的学诗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著名诗句来概括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在阅读写作中能很好运用诗句的大力表扬,鼓励学以致用。其次,在课外,班级的或年级性的诗歌朗诵、背诵大赛,让学生能得到极大的赏识,激励学诗;鼓励诗歌创作,可利用校园刊物将学生自创的诗歌、鉴赏诗歌的文章进行刊载;向学生推荐名家诗作鉴赏,拓宽学生视野。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乐知”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诗词教学事半功倍;充满诗意的环境则更利于激励学生学诗,我们要努力创造一切可能给学生营造最好的诗歌教学环境。

二、探究教学方法,让诗歌教学充满流动美

诗歌的教学,要使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形象,领会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就势必要注重优化教学结构的设计,渗透美学教育,从而优化教学艺术,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成为有始有终的充满流动美的生命流程。

(一)读!读!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富有鲜明的节奏,讲究押韵与平仄,富有音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而且通过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很容易把人带入一个诗化的美好境界,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使其带着探究的心情去读。读诗百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要结合一定的篇目进行朗诵训练,使学生通过朗诵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理解作品大意,把握作品主题,以达到对作品的真正掌握。比如在教学《将进酒》一课时,就是先要求学生做到发音准确,然后结合背景分析作者的情感,确定朗读的抑扬顿挫,重音停顿以及速度。班级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参与了朗读和点评,中间共采取了默读、齐读、分段读、个人读,品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最后自然成诵。整个课堂讨论热烈,学生积极主动,对李白的在诗中传达出的复杂情感把握得十分到位,学生的朗读越来越精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理解了诗人情感起伏,更读懂了诗人一身傲骨,体会了诗意,读出了诗情诗意,就读出了真正的诗味。

(二)重视对诗歌“情”的感悟

春江花月夜范文篇6

我认为取得较大成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学社针对课堂写作教学疲软的现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丰富,内容多彩的课外活动课。我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入手,通过组织社员积极参与到写作实践,使他们开拓视野,锻炼思维,培养能力,尤其是作品发表后更获得了成功的方法和自信心,写作的潜力被充分地挖掘出来了。本人也多次荣获“征文比赛优秀指导老师”和“文学社优秀辅导员”称号。

课堂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无非就是出出题目、念念范文、作作点评,造成了很大的程式化和机械化,导致了学生写作兴趣的渐渐丧失。每二周开设一次的活动课,就是为了重新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挖掘学生的创作潜力而开设的。对于怎样上好文学社的活动课,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种课型开展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1、名作欣赏课:从朗读名篇名作入手,让学生直接从佳作中吸取写作经验,避免理论指导的枯燥无味。一般分年级和层次来选取材料,低年级以精短美文为主,如《母爱深深》、《背后的故事》;高年级以中外名著选段为主,如《围城》、《红楼梦》。再从模仿和创造两个等级布置课后作业,既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社员已在《益阳日报》“含英咀华”栏目发表名著赏析文章二十多篇。

2、作品争鸣课:把收集到的学生作品中有创意和想象力的文章拿出来,供社员观摩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由作者谈他的创作设想,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自然双方都会有所启示和进步。或者在高水平社员中把当代文坛上引起争鸣的文学作品拿来,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组织分析和讨论,再写出评论文章。其中韩寒和郭敬明的作品是讨论最受欢迎的,春树的《北京娃娃》是争论最激烈的。

3、写作讲座课:由高水平社员根据兴趣和特长事先选定一个写作知识点,然后针对专题查阅资料、学习理论、整理讲义,再在专题讲座上汇报个人的独到见解和学习成果。这既有助于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培养社员的独立钻研精神,改变了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先后有高中各年级分社的社长主持过讲座,很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还出现过争相签名提问的现象。

4、问题研讨课:为写作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或难题展开探讨,如审题、立意、选材、语言、表达等方面,分析其来龙去脉,找到失误症结所在,并结合历届中高考不同等级的文章,先由学生打分,再与实际情形相对照,找出问题和差距,从而领悟出写作的道理和奥妙。学习后的心得在校报校刊上择优发表,并开辟疑难信箱,由老师或学生负责解答。

5、调查研究课:又叫社会实践课。带学生走出校园去感受生活,了解社会,搜集材料,调查情况,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然后写出文章,激化他们对国家、民族、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和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自深切体验的表达将是那样丰厚、真切,又将是那样独到、深刻、感人。今年我们先后参观了周立波故居、长沙世界之窗、佛教胜地浮邱山、益阳植物园、四方山庄等人文或自然景区。

6、集体创作课:每逢遇到重大赛事,如圣陶杯作文比赛、新概念作文大赛、放胆作文比赛等,就先出示题目,再分组讨论和构思,然后即兴表达思路,允许争辩和补充。这样集思广益,使大家都有收获,动起笔来就胸有成竹啦!因此不仅激发了社员的写作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益阳日报》每周的“正方反方”辩论栏目的论题,最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我们每月都有至少一组文章发表。

7、音乐欣赏课: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对古典民乐的欣赏,如《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二泉映月》等,要求社员学会领略音乐的优美意境,用文字表达出聆听时的美妙感受来。二是对优秀歌曲歌词的赏析,如《懂你》、《二泉吟》、《望乡》等,无不让人思绪连绵、感慨万千!另外还推荐一些已谱成曲谱的古典诗词传唱,如《虞美人》、《但愿人长久》、《相见时难》等。

8、研究学习课:由集体讨论每学期定出五个课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划定研究范围,指定研究任务,最后行文成册。如本学期的五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相关资料;益阳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考察报告;当前青少年喜爱的音乐和书籍调查与分析;报刊杂志征订广告语的搜集整理;对举办“竹文化节”的探索与思考。既有分散,又有集中;既有独立,又有合作;既有吸收,更有创新。所培养的能力符合新世纪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总之,活动课的特点就是要“活”,活得适当,活得有效,让学生提高写作兴趣和能力是目的,是根本,充分让学生或获得写作的经验,或懂得文章的基本要求,或取得丰富的材料,或激发最佳的思维状态,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和个性发展,它所具有的目的性、参与性、实践性、趣味性、个体性,为实施大语文教学和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探索和追求下去,并将取得更大的成果!

附成果代表作三篇:

1、蔡静《幸福永恒的真谛》——读〈圣经故事〉有感

2、夏风《聆听〈春江花月夜〉》——民乐欣赏

3、孙易成//李若辰《学生上学可以//不可以带手机》——集体话题辩论

幸福与永恒的真谛——读〈圣经故事〉有感

巴勒斯坦的加利利海是一片美丽而富有生机的海,也是一片睿智的海。它将约旦河给予自己的每一滴水容纳进来,又以同样的速度放出自己的一滴滴水,在这一加一减之间,它得到了永恒,美丽的永恒。

接受和付出是同等重要的,就像小鸟的双翼,无论哪只翅膀不协调都不可能飞得高远。

如果天空不懂得接受和付出,它就不会总是那么蔚蓝;如果大树不懂得接纳和付出,它就不会总是那么青翠;如果蜜蜂不懂得接纳和付出,它就不会总是那么快乐。

付出是一种快乐,一种源于灵魂深处的喜悦。当天空慷慨地洒下清凉的细雨时,当大树慷慨地吐出清新的氧气时,当蜜蜂酿成甜美的蜂蜜时,它们的内心一定是喜悦的,充满骄傲的。它们的生命因此更有光彩,更有活力。

每一个人都渴望快乐,渴望被呵护,被关爱,恨不得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沉溺其中。我们心安理得地接受着父母的照顾,朋友的关怀,情人的爱护,甚至对他们颐指气使,尽显骄纵本性。直到有一天,情况悄悄地开始变化。于是,我们便开始抱怨父母的狠心,朋友的冷漠,情人的背叛,但口气仍是理直气壮的,岂知是自己心灵的双翼失去了平衡?

看看周围依然精彩的世界,你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样交往中的法宝——对他人的付出。在父母疲倦时递上一杯清香扑鼻的茶,在朋友失意时伸出一只友善的援助之手,在情人寂寞时送出一句贴心的问候。也许,这些表面上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是从你的心灵的死海中流出的第一滴澄明的水,在滋润他人的同时也在解救着你自己。在这第一滴水之后,还有第二滴、第三滴……你会惊讶地发现,流出的越多,流进你的心田的爱和关怀也就越多。“死海”也就开始复活了,湖水变得澄清,鱼儿在这里畅游,湖边树木成荫,一片生机勃勃,又一个加利利海幸运地诞生了。

接受和付出是心灵的两翼,只有二者相互协调,心灵才能轻松、从容地展翅高飞;接受和付出也是生命的两个筹码,只有当二者相当时,天秤上称量出的才是幸福的重量,永恒的重量。

抓住幸福的翅膀,创造永恒的奇迹,难道你不愿意吗?

————发表于2004年9月〈〈语文学习报〉〉

《益阳日报》教育周刊“含英咀华”系列稿件之一:

聆听古典民乐《春江花月夜》

千百年来,人们以月仰视天文、感怀人世、推演春秋,不知从月的阴晴圆缺中编织了多少神话传说,挖掘了多少蕴涵其中的恬静之美、眷恋之情、乡情之思、流逝之悲。有太白低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东坡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而音乐,尤其在我国的古典民乐中,也有不少以月为题的佳作,如《二泉映月》、《月儿高》、《汉宫秋月》等等。我最喜爱的则首推《春江花月夜》。每当聆听此曲的时候,我的心情就会格外的宁静,似乎一切的烦情琐事都已在音乐中缓缓沉淀,而慢慢浮托出的是一隅平平静静的心灵空间。它以高雅的情趣、隽永的意境、清丽的旋律俘获了我的心------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为我们勾勒出了色彩柔和、淡雅清丽的山水画卷,向我们展示了在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迷人景色,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妍容美貌和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它舒展的旋律线如波浪般进行,使得音乐格外柔美与和谐,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美丽景色,在深远的意境中,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给人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感受,仿佛看见在那星斗满天和薄云掩映下,一轮皓月渐渐向西移去------

一百多年来,《春江花月夜》以其清秀细腻的风格、婉约含蓄的意蕴、古色古香的气息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聆听它的人。不仅仅是春江月夜的绰约风姿令人无法忘怀,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音乐那份空灵与超然的美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艺术的乐、诗、画同构于一体的艺术神韵。希望每一位热爱音乐的朋友都会因聆听而喜欢它!

————同时发表于2004年10月〈〈语文学习报〉〉

《益阳日报》教育周刊“正方反方”稿件之一:

正方:

学生上学可以带手机

我知道,对于目前校园中“手机一簇”现象,已引起很多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和重视,不过大都是视手机为,并打入“禁品”行列,不少家长和学生也就只好把它变为“地下武器装备”。我个人认为,只要控制得当,学生上学可以带手机,理由如下:

一、手机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早上可以利用它的闹铃功能提醒你起床,每天可以存入个人的资料和信息备查,学习疲倦之余可以玩玩简单的游戏轻松一下大脑,还可以用手机联络免除劳碌奔波之苦,比如你忘了带什么东西或办什么要紧事,拨个电话就可以搞定------如此等等,何乐而不带?

二、手机可以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作息情况。比如;放学时因故不能按时到家,家长肯定会焦急不安,如果有手机,就可以事先给家长通气,报个平安。一些自觉性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也得配个手机作为“紧箍咒”,让家长必要时“查岗定位”,以免却找寻之劳。另外,学生如果在途中遇上意外事情的发生,也可以利用手机报警、求援等。

三、手机可以增进与老师、家长、同学、亲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学习或生活上遇到了麻烦、矛盾和挫折,就可以通过短信交往,无须有难为情的担心与尴尬;节假日给多时不见的亲朋师友送上真诚的祝福,给他们一个意外的惊喜,以增进感情和友谊。

另外,你还可以利用手机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超级小英雄的报名和答题,学生电视节目的有奖征答等。你还可以定制奥运新闻、气象预报等有用信息为自己服务。当然,你要学会合理安排,不要把手机当宝贝一样捧着,更不要与人家攀比贵贱,而要当作一件普通文具一样平常对待,否则就是得不偿失了。

总之,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手机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它,尽可能为我所用。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监督,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和自觉性,那么,你尽可以圆你的手机梦!

反方:

学生上学不可以带手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的普及率和使用频率不断上升,不少家长还给自己的孩子也配上了手机。在校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同学娴熟地用手机收发短信或是玩游戏,还有的在一起谈论或者炫耀最新款式的手机。那么,手机到底该不该走进我们的校园,成为我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呢?我的看法是:学生不可以带手机上学。

首先,自从手机走进校园以后,课堂上不守纪律、破坏秩序的现象明显增多。他们在课堂上偷偷收发短信,玩游戏,甚至把一些不良的短信和画面互相传看,还有的把它当作考试作弊的重要工具,种种负面作用,不一而足。这些都严重损害学生身心的健康,给老师的教育也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中学时代正是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天性好奇,追求时尚,,能够很快接受新鲜的事物,对手机这个现代通讯工具的向往和追求也在情理之中。倘若一机在手,就难免会分散精力,把注意力更多地用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事物上,为学习和学校之外的世界所吸引,偏离正道。

另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手机的更新换代自然也快。学生容易把手机作为身份的象征而互相攀比,自然就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理:你买国产的我买进口的,你买黑白的我买彩屏带摄像头的,你发短信来我回一条更精彩的------这样比来比去不仅浪费了父母的血汗钱,更可怕的是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正可谓“玩物丧志”。那些没有手机的难免心里痒痒,自制力差的同学手也会痒起来,一时冲动来个“顺手牵羊”,最后闹个“身败名裂”,值吗?!

春江花月夜范文篇7

“语文教学的人性化是指语文教学要高扬人性,遵循人道的原则,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人类情感的;既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又满足其心理需求;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求,更是通过人的全而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当代大学语文教育依然依附于传统的纸质版阅读和墨守陈规的课堂方式,上课形式基本处在任课教师一人主讲、同学们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上,同学们在课堂上开口发言的机会太少,教师布置的阅读目标也不够明确,甚至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遗忘了,大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也很弱。究极原因,就是任课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目的,没有引导大学生培养对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把本来形神兼备的文学作品变成应付考试的一门枯燥学科。不读文学作品,又如何形成自己对作品主旨的思考,又何谈对通过阅读语文作品从而对人格的培养呢?当代大学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应该采取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要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协作的基础上,采取最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

一、新媒体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当代大学生都是新媒体技术的拥护者和使用者,新媒体颠覆了传统的教育形式,有见效快、更新快、无纸化的优点。任课教师可以及时建立语文教育的微博、微信群等,及时最新的文学新闻动态和文学新作品,让学生可以在简短的作品导读中了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在课后进行深度阅读。同时还可以在微信群、微博上建立读者分享模块,让每个同学都畅所欲言。同时,这也是当代90后大学生熟悉的传播方式,让大学生不仅在新媒体中学会沟通,也学会通过公众平台去了互相交流思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丰富课堂教学的元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书本、ppt,比较单一和枯燥,再优美的诗词再壮烈的语文句子也需要环境的烘托,可以采取音乐和书画的形式,丰富课堂教学的元素。学习诗词,可以先让学生听一段相关的民族音乐,从感性上对诗词有一个把握和了解,再来讲读课文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或者先从一些绘画作品、舞蹈等入手,在欣赏完文艺作品后讲读课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在课堂中把学生主体放在第一位。在讲读课文前,可以先让学生先行阅读文学作品,并在课堂中让他们对作品畅所欲言,不管是同意的观点还是反对的观点,允许主题理解的多样性和自由性。如果是一本巨著,也可以让学生从一个小角度去理解作品和人物,不要求学生对整部作品都了解得滴水不漏。在课堂上,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代表多多发言,或者让学生制作PPT或者采取演讲的形式,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教育模式。大学语文正是一门囊括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课程。它同中小学语文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语文学科而言,首先是工具学科,它是旨在发展学习其他学科所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学科;其次,它又是人文学科,是理解、创造或表达思想的学科,它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但大学语文是面向具备中学语文基础的大学生开设的语文学科,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更倾向后者,另外,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其功能在扩展,其重要性也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下面以课文《春江花月夜》为例,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格培养的实操案例。《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品,以清丽优美的文笔,勾勒出江南夜色旖旎动人的朦胧美景,同时,也寄托了对时空变迁、人事更迭、时光飞逝的思考和感慨。整个诗篇空灵梦幻,唯美动人,实境虚景相互交融,在江水、春色、月夜、花开的意象中穿越古今,思考韶光易逝和生命的价值。

本篇课文不仅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而且是各种艺术形式偏爱的题材,例如根绝本文改编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曲子缠绵悱恻、优美脱俗,还有绘画作品等。在课前,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作品和欣赏绘画作品,让学生把呆板的文字转换成有声、有色的形象,以声、色、文三者相结合的形式,让虚幻的文学审美变成可视、可听的理解。以诗词的第一部分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在天水一色的空间范围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审视平时常见的一些景物,并从而培养对身边常见之物的审美和思考。诗词的第一部分是实景,而诗词第二部分开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则是从景物中转入对时空人生的思考,应该引导学生探索这种触景生“思”的精神高度,引导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之物的表面欣赏,仅仅用眼睛去体验生活,而应该引导学生从自然之物上升到一个理性的审美高度。

春江花月夜范文篇8

月是民族、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在喜庆的同时,深入挖掘中秋节的浓厚文化内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度中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爱国热情、提高文明素质。人和、事和,和和美美,月圆、家圆,团团圆圆,在这花好月圆的美好时刻,我们共同祝福天下所有的家庭平安、幸福,祝我们的祖国更辉煌。

活动目的

1、弘扬民族文化,体会我国传统的中秋节活动的热闹氛围。

2、让广大市民更爱自己的家园和中华传统文化。

3、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增添广大群众对娱乐生活的热爱。

4、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

活动主题

晚会以“花好月圆迎佳节·春江花月夜中华”为主题,表达了人民对中秋节家庭团圆美好的向往。大力营造热爱家乡,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为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

活动策划思路

以“花好月圆”为思路,感受并拓展春、江、花、月、夜的奇妙艺术境界,醉赏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中间穿插“猜灯谜送月饼”的互动环节,台上台下形成一片热闹欢快的海洋,让朋友们度过一个温馨喜庆的夜晚。晚会共分为五个乐章,以点带面、突出典型的艺术表现形态。

第一乐章:春潮。以民国富强,万象更新的音乐为主,表达盛世明月华光,万家团圆共庆的欢乐之情。

第二乐章:江魂。以为祖国自豪和骄傲的音乐为主,表达四海笙歌,普天同庆,盛世和谐的豪迈之情。

第三乐章:花信。以表达友情的音乐为主,营造一种全球华人共度佳节的温馨气氛。

第四乐章:月圆。以赞美亲情的音乐为主,表达赏月、思乡、思亲之情。

第五乐章:夜情。爱情是人类恒古永恒的主题,祝福大家爱情甜蜜,合家团圆,温馨永伴。

针对中秋节的传统历史将策划一台多视觉、多方位、大视野、全景式的晚会,又是一台思想性高、内容好、艺术性强的文艺晚会,将把精彩纷呈、观赏性较高的节目献给所有人

晚会形式

1、晚会融合歌舞、独唱、器乐、配乐诗、杂技、川剧艺术等艺术表现形式,充分突显晚会的多元性。

2、舞美效果突出:高清的LED、顶尖舞台设置、动感的视频画面结合,使整台晚会视听效果更加完美。

3、节目内容紧扣“花好月圆迎佳节·春江花月夜中华”这一主题,突出对祖国的讴歌、热爱、赞美。

4、节目的基调雅俗共赏,以情感为主,温馨喜庆,大气豪放,热烈欢快,

晚会基本流程:

1、暖场节目(艺术舞狮、腰鼓队、扭秧歌等)

2、军乐队、礼仪小姐迎宾、领导嘉宾签到

3、主持人宣布晚会开始,并介绍出席晚会的领导和嘉宾

4、领导致辞、宣布文艺晚会开幕

春江花月夜范文篇9

“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意思是说:“《韶乐》的内容好极了,伟大极了!像天一样笼罩了一切,像地一样负载了一切”。在这里,季札把音乐的作用与养育万物的天地并列,可见古人对音乐的重视。公元前517年左右,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曾激动得很长时间都尝不出肉的美味。

《论语·述而》曾这样记叙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连孔夫子都感叹“真没有想到听音乐竟有如此美妙的境界”,可见中国古典音乐的神奇魅力和感人的力量。为什么中国古典音乐会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们为之如醉如痴呢?我想,这主要是音乐具有一种与人类心灵息息相通的美质,这种美质,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古典音乐具有惊心动魄的崇高美什么是崇高?《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崇高,相当于我国通常所说的‘壮美’。一种美的对象,具有形象上或精神上的伟大的特点,令人惊心动魄,向往神驰”(1816)。所谓形象上或精神上的伟大的特点,常常是在主、客体的对比中所显示出来的,在主、客体处于矛盾的对立和激化中,一方显示出要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和不可阻隔的强大气势,这种力量和气势给人的鼓舞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人热血沸腾,并为之献出自己的一切。如古曲《满江红》,就具有这种崇高的美质,《满江红》是宋元时期最流行的词牌之一,现行曲调本来是和元代萨都剌的词《满江红·金陵怀古》配在一起的。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著名古琴家杨荫浏先生将它与相传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词相结合,从而成为一首人人爱唱的古代歌曲。岳飞的词表达了自己“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收复国土、重振山河的决心,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激情。全曲紧配歌词,由两大段构成,全用五声调式写成,曲调既具有回忆感慨的色彩,又具有刚劲威武的气势,音调淳厚,节奏稳健,感情昂扬而壮烈。词曲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状态,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情感,有力地激发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歌曲中所表现的以岳飞为代表的正义力量所显示出要收复失地的矢志报国的决心和要战胜侵略者的强大力量和宏伟气势,就是歌曲中“崇高”美质的具体体现。正是歌曲中所蕴含的这种崇高美质,激励着后代无数仁人志士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所以,只要是中华民族遭到外敌入侵,人们歌唱得最多的,便是这首《满江红》古曲,这就是中国古代音乐中崇高美质的巨大力量所在。

二中国古典音乐具有令人震撼的悲剧美什么是悲剧?《辞海》认为悲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在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耿飞认为悲剧性“是历史的与现实的生活悲剧的升华,是非常激烈的矛盾冲突,给人以痛苦、悲哀第5期2007年10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ofHunanInstituteofHumanities,ScienceandTechnologyNo.5Oct.,2007的感受与体验,以化悲痛为力量的震撼,激励意志、发人深省,……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感和心灵震撼,以其特殊的艺术感召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出人们的美感”。所谓给人以痛苦、悲哀的感受和体验,是指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最深沉、最激越、最动人的悲剧性情感,给听众以强烈的共鸣。即听众随着如泣如诉、婉转低回的旋律,而感受着乐曲所传达的痛苦和悲哀,并随着音乐的痛苦和悲哀而痛苦和悲哀,如琴曲《胡笳十八拍》,就显示了这种浓厚的悲剧美质。《胡笳十八拍》是根据同名诗作谱写的乐曲,据传《胡笳十八拍》的词曲均为蔡文姬所作,内容和公元208年以前蔡文姬自己的经历有关。此曲以感人的音调,悲愤的词句诉说了蔡文姬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连年战乱后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对祖国、乡土亲人的思念以及痛别稚子的强烈情感。琴曲的感情有时凄婉伤感,有时好似捶胸泣血,表现了极其强烈的悲楚心情,全曲一方面继承、发展了古琴音乐所要传达的“雅”的意境,又饱含音乐古朴、委婉、迂回的特点,似在低泣自己的不幸与国家、民族面临动乱的悲伤。尤其是第八拍的惊天动地的诅咒和诘问,更为荡气回肠,郭沫若先生曾称之为“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迸发出熔炉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灵魂倾吐出来的绝唱”,给人以强烈的共鸣,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感和心灵震撼,这就是中国古典琴曲《胡笳十八拍》的悲剧美质所产生的巨大的艺术效果。唐朝著名诗人李颀的诗作《听董大弹胡笳》中曾这样赞美这首琴曲:“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由此可见《胡笳十八拍》的艺术魅力。《胡笳十八拍》也正是以其独特的悲剧美质,感动了当时和后代的无数听众,而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永远散发出夺目的光辉。

三中国古典音乐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意境一词,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我这里采用大家比较赞同的《辞海》的释义。《辞海》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可以使听众通过想象和联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极大的感染。在中国古代音乐中,“文人音乐”占有很大的比重,即作曲者大多是文人、雅士,尤其在古琴曲中,特别追求意境美,可以说,古曲的意境美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灵魂。如中国古典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就是表现中国古典音乐意境美的佼佼者,《春江花月夜》的旋律,来自传统的琵琶古曲《夕阳萧鼓》,从历史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夕阳萧鼓》这支琵琶曲在宋代即已流行。我们今天见到的《夕阳萧鼓》,最早见于清代乾隆年间(约公元1736—1820年)浦东派《鞠士林琵琶谱》手抄本中。19世纪20年代,柳尧章、郑觐文等人将琵琶独奏曲改编为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全曲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名曲。它以清新、优美的曲调,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色彩柔和、淡雅清丽的山水画卷,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的迷人景色:月亮从东方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船夫唱着动听的渔歌,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月夜春江的妍容美貌和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在迷人的音乐中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演奏中,各种民族乐器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作用,琵琶着重用于模拟江楼钟鼓和急浪拍岸之声;二胡着重表现绵邈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古筝着重模仿跳荡或舒缓的水流之声;洞箫则表现了舟子晚归、渔歌互答的悠扬之美;钟声衬托了静谧的气氛;鼓声则表现了明月映照下惊涛拍岸的气势。各种乐器在演奏时或简或繁,或高或低,或正或反,或长或短,或分或合,既千姿百态,又围绕着同一主题进行演奏。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十分鲜明生动。整个作品就如一首典雅而浪漫的诗篇,又犹如一幅抒情而又写意的山水画,在诗情画意中尽情地歌颂和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听众在这优美的意境中,得到高雅而惬意的享受,并随着这饱含优美意境的旋律,走进作者所描绘的诗情画意之中,这就是中国古典音乐意境美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四中国古典音乐具有自然恬淡的和谐美和谐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一种传统美德。在中国音乐史上,儒家提倡恬静淡雅的中和之乐,道家则主张法天贵真的自然之乐,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把“和谐”看成是音乐审美的最高理想。现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也把“和谐”作为治国的理念,可见和谐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和谐的美质呢?

《现代汉语词典》说,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而匀称”。

《语言大典》说,和谐就是“音乐上的协调”。仔细分析两书的解释,可以看出,所谓和谐,其基本点是要协调。作为音乐的和谐美,其协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声情要和谐,即音乐的曲调要与所表达的感情相协调;二是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要与万事万物融合协调,给人以和谐之美的享受。在中国古典音乐中,表现这种和谐美的作品比比皆是,最著名的可以说是古琴曲《流水》了,《流水》为琴曲《高山流水》的一部分,最早传谱见于明代朱权于1425年所编的《神奇秘谱》中。该琴曲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模拟性的描写为辅;用情景交融、交相辉映的艺术手法,深刻地表现了人们对万紫千红,富寓生机的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颂。

春江花月夜范文篇10

关键词:钢琴作曲创作风格

贺绿汀写于1934年的《牧童短笛》,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曲。乐曲完全用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写成。曲中运用了中国笛子曲中的“加花变奏”方法,以及加入了欢快的民间舞曲。

一、根据汉族民歌及创作歌曲改编的钢琴曲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它一般是口头流传,受到地理、历史、审美、风俗等多方面的影响。根据汉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多以这类民歌为素材,将单声旋律改编为多声织体,利用音区、音型、和声的不同变化来达成新的音响效果,使民间旋律产生了新的色彩,其发展手法多以装饰变奏为主。如汪立三的《兰花花》。《兰花花》原是陕北民歌,叙述一个农村的姑娘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钢琴曲以民歌为主题,不仅表现出兰花花的美丽,还容纳了惊慌,悲痛,反抗等等情绪。在比较短小的结构内,形成了叙事性,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对比,乐曲的主题音调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广板。音乐的主题能够立刻把听众带到陕北高原,那么辽远,那么迷人,也会想到兰花花是那么纯朴,美丽,故事就从此这儿开始了。乐曲用变奏手法展开,通过织体的改变,和声的力量,节奏的推动,讲述了那令人激动的故事。结尾深沉而又有遥远的感觉,仿佛暗示这是过去的故事。王建中的《绣金匾》、《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周广仁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等也是根据汉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都达到相对高的艺术成就。

根据创作歌曲改编的有《黄河》,此曲时段承宗、储望华等人根据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根据冼星海1939年完成的《黄河》大合唱改变而成。首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以磅礴气势展开黄河上船夫与波浪搏斗的情景。粗狂的划船声,狂号的浪涛风声,在钢琴连串的琶音与乐队的呼应下,到达乐曲的第一个高潮。然后,引入钢琴的华彩乐段,经过短暂的喘息,在钢琴强劲的跑句带引下,全曲又再返回乐曲开始时的紧张搏斗场面。第二乐章《黄河颂》以《黄河》大合唱中的同名独唱曲的旋律作基础发展,描绘出黄河与中原大地的河山美景。乐曲逐渐加以展开,层次与力度逐渐加强,终于形成歌颂,以强有力的和弦终结全曲。第三乐章《黄河愤》,以《黄水谣》的曲调作骨干,中间插入《黄河怨》的材料。全曲结构宏大,情绪变化多而富有深度。钢琴在与乐队呼应交织下,从愤恨的高潮滑落,在带有无奈伤痛的和弦中结束。终章《保卫黄河》以铜管乐奏出短促庄严的引子,带出钢琴的华彩乐段。由钢琴奏出《保卫黄河》的主题曲调。进入高潮时,庄严雄浑的曲调营造出一个恢宏气势的胜利高潮,终结全曲。这部作品从思想感情的深度,乐曲的规模和乐器性能的发挥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此外还有崔世光的《松花江上》,储望华的《红星闪闪放光彩》、《南海小哨兵》,周广仁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

二、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钢琴曲

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的《春江花月夜》(黎海英);夕阳箫鼓》是中国古曲,最初由琵琶演奏,后至民国时期改编成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黎英海的这首改编曲保持了原作的风格韵味,在增强转调的基础上对原曲结构有所删减。它吸收中国民乐支声复调的织体写法,着力模仿琵琶与古筝的音色,体现出中国文人音乐的审美况味,乐曲以柔宛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当那暮鼓送走夕阳,萧音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驾起轻舟,在平静的春江上漫游,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根据古琴曲《梅花三弄》改编的同名钢琴曲(王建中);根据二胡改编的同名钢琴曲《二泉映月》(储望华)等。公务员之家:

运用中国传统乐曲的大量滑音、装饰音、特殊技巧和音律表现民族色彩。这些作品在追求民族风格和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手法丰富,标志中国钢琴曲创作达到新的水平。

三、采用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创作的钢琴曲

这类作品的音乐主题往往源自于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民间音乐,音调与节奏很有特点——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及旋律线条的平稳进行与大跳的结合等。

如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维吾尔族);桑桐的《内蒙古民族主题小曲七首》(蒙古族)权吉洗的《长短的组合》(朝鲜族)等。这些都表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能歌善舞、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与淳朴热情。民族化是作曲家永远的追求,任何一个伟大的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必然是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广沃土壤之中。

综上所述,钢琴音乐欲在中国有更广阔的发展,在世界乐坛占有地位,民族化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