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7:09:45

陈涉范文篇1

陈胜,字涉,秦末阳城人。他曾经帮人做过工,但是并不安于现状,所以会发出“苟富贵,勿相忘”的慨叹;他也有着足够的自信,所以在遭到同伴质疑的时候,他回敬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对统治阶级也有着很独特的思维,不像一般人那样相信天命,而是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当然他也有抓住时机的魄力,因而首当其冲的揭开了轰轰烈烈反秦农民革命运动的序幕。他只称王六个月,应该说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毕竟他称了王,过了一段他敢想而别人却不敢奢望的生活,出尽了风头,显尽了威风。短短的一百八十天,一切似一场梦,华美而又不真实。而他的命运由于他的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也注定像昙花般不能长久。

革命的开始还是很成功的,由于他很明白“天下苦秦久矣”的现实状况,并且成功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先是在渔人捕到的鱼肚子中塞入写有“陈胜王”的帛书,制造一点神秘气氛,等于说有点惑乱军心的味道,然后又指使吴广并且是“强令”他在半夜到驻扎地的祠堂边,点着火把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果真“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目指陈胜。”然后又利用吴广想来爱护士卒,士卒多为其所用的有利条件,杀死押送他们的尉兵,还要诈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威名领兵起事,开始了他向富贵生活迈进的第一步。由于士卒们被秦欺负的忍无可忍,并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总之横竖都是死,权衡来权衡去,还是跟着反了比较划算,再说一旦起义成功指不定还能捞上一官半职呢,于是皆曰:“敬受命。”从此历史上开始有了农民运动这一说法。

从攻下大泽乡开始,然后又一口气攻下了蕲、铚、酂、苦、柘、谯等地然后入陈,然后就赶紧听从所谓三老、豪杰的拥戴下,无视陈余“先立六国后人为王,为秦朝树敌,然后快速西进,取咸阳,号令天下,这个颇有远见的构想”连忙自立为王,号张楚。虽然表面上很威风,似乎达到了他的目的,然而却很不明智的为自己的覆亡埋下了伏笔。要知道此时的秦朝,并不是想象的中的那么不堪一击,他还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的革命队伍,所以陈胜的称王就等于把自己竖为箭靶等待秦军的攻打。贪图名利,目光短浅,这是陈胜失败原因之一。

无法识别、重用人才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二。对于张耳、陈余这两个魏国名士,他们曾为陈胜制定过夺取天下的战略。然而看透了没有政治眼光的陈胜,便寻找机会溜之大吉开辟另一片可以更长远生存下去的土地了。“著名儒者叔孙通在陈胜手下无所作为,在刘邦那里却屡有建树。孔子八世孙孔鲋提出一条重要建议,未被采纳,从此销声匿迹。汉相陈平曾投靠魏咎,也就等于投靠了陈胜,因未受重用而改换门庭。”[2]有才的被他冷落忽视掉了,而他任用的吴广骄横,有不懂得用兵权谋,结果被手下假冒命令砍掉了脑袋。那个所谓的陈县有名的贤人,自诩曾是项燕军中的占卜望日官,也在楚相春申君黄歇手下做过事。于是陈胜就给他金印,让他领兵西去攻秦,他一边走一边招兵买马,到达函谷关时,居然达到战车千乘,士兵几十万人。然而这庞大的军队在周文的领导下却不堪一击,章邯一出手就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周文无颜面见人不得不自杀。这是策略和战场上用人的失败,如果说是因为陈胜远离了前线,不在基层不能很好了解任用人才,似乎还有一点可以同情的理由,然而在行政管理上,在他的身边同样没有什么好的表现。他任命自己信任的朱房做中正,胡武做司过,专门督察群臣过失,而这两个人颠倒是非凡是自己不喜欢的,就擅自给予惩治而不经司法部门的审理,这样一来,律例便形同虚设,没有实际意义,一切行事都变的随便没有规矩。下面的将领也各有私心,不大遵从上面的命令,各自为政。有令不行,这恐怕也是自取灭亡的一个征兆吧。

论文关键词:陈胜革命失败

论文摘要:陈胜引领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他虽有豪情,虽有壮志,但目光短浅,不会用人,缺乏政治头脑的性格缺陷最终导致了他的覆亡。本文试就这几个方面来解读陈涉,了解其失败的原因。

从高中课本中,牢牢记住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1],陈涉的勇气与志向也牢牢印在脑海中。当时虽然从众所周知的历史知识中很清楚的知道陈胜革命最终没能成功,然而事隔多年,完整的看完《史记·陈涉世家》之后才明白,他的失败是一种必然,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陈胜,字涉,秦末阳城人。他曾经帮人做过工,但是并不安于现状,所以会发出“苟富贵,勿相忘”的慨叹;他也有着足够的自信,所以在遭到同伴质疑的时候,他回敬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对统治阶级也有着很独特的思维,不像一般人那样相信天命,而是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当然他也有抓住时机的魄力,因而首当其冲的揭开了轰轰烈烈反秦农民革命运动的序幕。他只称王六个月,应该说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毕竟他称了王,过了一段他敢想而别人却不敢奢望的生活,出尽了风头,显尽了威风。短短的一百八十天,一切似一场梦,华美而又不真实。而他的命运由于他的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也注定像昙花般不能长久。

革命的开始还是很成功的,由于他很明白“天下苦秦久矣”的现实状况,并且成功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先是在渔人捕到的鱼肚子中塞入写有“陈胜王”的帛书,制造一点神秘气氛,等于说有点惑乱军心的味道,然后又指使吴广并且是“强令”他在半夜到驻扎地的祠堂边,点着火把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果真“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目指陈胜。”然后又利用吴广想来爱护士卒,士卒多为其所用的有利条件,杀死押送他们的尉兵,还要诈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威名领兵起事,开始了他向富贵生活迈进的第一步。由于士卒们被秦欺负的忍无可忍,并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总之横竖都是死,权衡来权衡去,还是跟着反了比较划算,再说一旦起义成功指不定还能捞上一官半职呢,于是皆曰:“敬受命。”从此历史上开始有了农民运动这一说法。

从攻下大泽乡开始,然后又一口气攻下了蕲、铚、酂、苦、柘、谯等地然后入陈,然后就赶紧听从所谓三老、豪杰的拥戴下,无视陈余“先立六国后人为王,为秦朝树敌,然后快速西进,取咸阳,号令天下,这个颇有远见的构想”连忙自立为王,号张楚。虽然表面上很威风,似乎达到了他的目的,然而却很不明智的为自己的覆亡埋下了伏笔。要知道此时的秦朝,并不是想象的中的那么不堪一击,他还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的革命队伍,所以陈胜的称王就等于把自己竖为箭靶等待秦军的攻打。贪图名利,目光短浅,这是陈胜失败原因之一。

无法识别、重用人才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二。对于张耳、陈余这两个魏国名士,他们曾为陈胜制定过夺取天下的战略。然而看透了没有政治眼光的陈胜,便寻找机会溜之大吉开辟另一片可以更长远生存下去的土地了。“著名儒者叔孙通在陈胜手下无所作为,在刘邦那里却屡有建树。孔子八世孙孔鲋提出一条重要建议,未被采纳,从此销声匿迹。汉相陈平曾投靠魏咎,也就等于投靠了陈胜,因未受重用而改换门庭。”[2]有才的被他冷落忽视掉了,而他任用的吴广骄横,有不懂得用兵权谋,结果被手下假冒命令砍掉了脑袋。那个所谓的陈县有名的贤人,自诩曾是项燕军中的占卜望日官,也在楚相春申君黄歇手下做过事。于是陈胜就给他金印,让他领兵西去攻秦,他一边走一边招兵买马,到达函谷关时,居然达到战车千乘,士兵几十万人。然而这庞大的军队在周文的领导下却不堪一击,章邯一出手就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周文无颜面见人不得不自杀。这是策略和战场上用人的失败,如果说是因为陈胜远离了前线,不在基层不能很好了解任用人才,似乎还有一点可以同情的理由,然而在行政管理上,在他的身边同样没有什么好的表现。他任命自己信任的朱房做中正,胡武做司过,专门督察群臣过失,而这两个人颠倒是非凡是自己不喜欢的,就擅自给予惩治而不经司法部门的审理,这样一来,律例便形同虚设,没有实际意义,一切行事都变的随便没有规矩。下面的将领也各有私心,不大遵从上面的命令,各自为政。有令不行,这恐怕也是自取灭亡的一个征兆吧。

不会笼络人心,刚愎自用。陈胜称王以后,就不在奔赴前线,成就个大的事业,而是呆在自己的宫殿内,享受荣华富贵。因为他曾经的“苟富贵,勿相忘。”被当时的哥们牢牢记在心底,于是在他发达之后,那人便忘记当日的嘲笑来分一杯羹。在宫门守了三天,终于得以到陈王的宫殿中一饱眼福,然而这位伙计不识好歹,寓指责于感慨中道“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不仅在宫殿到处乱窜,为了显耀,还到处乱讲陈涉过去的不堪经历,这可怎么得了,如今的陈涉已非昔日的佣耕之人,怎么能被随便谈论呢,何况还是抬不上桌面的不雅之语。他再继续嚷下去,陈胜王的颜面何存?于是为了保卫陈涉的尊严,这个人就不明不白的掉了脑袋。这一刀,似乎将陈涉的威严拔高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然而人心却悄悄地散了,以前的好哥们都毫不留情的杀了,我们又算什么呢?“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有才能的自立门户了,像陈余、张耳;没用的被杀了像吴广、周文;本来还可以依靠一下的旧友又被吓的躲得远远的;陈胜还有谁可以依靠呢?他将自己一步一步孤立起来,没有人愿意在为他效劳,一个被架空的王,不死何为?于是他的车夫很痛快的结束了他的生命,让他不再无助不再失落。

想掌管天下,封王做侯,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时的豪情,更不可能是只具有喊出一句口号的能力。仔细研读,陈涉并不能称得上英雄,他只能算得上一个对权力对富贵有着强烈渴望的人,因为有了渴望便有了追求的动力,变得有头脑,变得有哲理,然而一旦得到了荣华富贵,所有进取的意志就会消亡。自从陈胜起,历代的农民起义都会走进起初轰轰烈烈,最后都不免销声匿迹的失败结局,虽然朝代不同,领导人换了,但都无法脱离这个怪圈。这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特定地位决定了他们特定的思维方式也造成了特定的失败方式,许多人称之为小农意识。

论文关键词:陈胜革命失败

论文摘要:陈胜引领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他虽有豪情,虽有壮志,但目光短浅,不会用人,缺乏政治头脑的性格缺陷最终导致了他的覆亡。本文试就这几个方面来解读陈涉,了解其失败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史记》简体字本(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2000年

【2】《陈胜的长处与短处》陈晓光《国学》2009年02月

【3】《陈胜的两张“脸”》宋军伟《党员干部之友》2005年01期

陈涉范文篇2

论文摘要:陈胜引领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他虽有豪情,虽有壮志,但目光短浅,不会用人,缺乏政治头脑的性格缺陷最终导致了他的覆亡。本文试就这几个方面来解读陈涉,了解其失败的原因。

从高中课本中,牢牢记住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1],陈涉的勇气与志向也牢牢印在脑海中。当时虽然从众所周知的历史知识中很清楚的知道陈胜革命最终没能成功,然而事隔多年,完整的看完《史记·陈涉世家》之后才明白,他的失败是一种必然,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陈胜,字涉,秦末阳城人。他曾经帮人做过工,但是并不安于现状,所以会发出“苟富贵,勿相忘”的慨叹;他也有着足够的自信,所以在遭到同伴质疑的时候,他回敬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对统治阶级也有着很独特的思维,不像一般人那样相信天命,而是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当然他也有抓住时机的魄力,因而首当其冲的揭开了轰轰烈烈反秦农民革命运动的序幕。他只称王六个月,应该说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毕竟他称了王,过了一段他敢想而别人却不敢奢望的生活,出尽了风头,显尽了威风。短短的一百八十天,一切似一场梦,华美而又不真实。而他的命运由于他的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也注定像昙花般不能长久。

革命的开始还是很成功的,由于他很明白“天下苦秦久矣”的现实状况,并且成功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先是在渔人捕到的鱼肚子中塞入写有“陈胜王”的帛书,制造一点神秘气氛,等于说有点惑乱军心的味道,然后又指使吴广并且是“强令”他在半夜到驻扎地的祠堂边,点着火把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果真“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目指陈胜。”然后又利用吴广想来爱护士卒,士卒多为其所用的有利条件,杀死押送他们的尉兵,还要诈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威名领兵起事,开始了他向富贵生活迈进的第一步。由于士卒们被秦欺负的忍无可忍,并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总之横竖都是死,权衡来权衡去,还是跟着反了比较划算,再说一旦起义成功指不定还能捞上一官半职呢,于是皆曰:“敬受命。”从此历史上开始有了农民运动这一说法。

从攻下大泽乡开始,然后又一口气攻下了蕲、铚、酂、苦、柘、谯等地然后入陈,然后就赶紧听从所谓三老、豪杰的拥戴下,无视陈余“先立六国后人为王,为秦朝树敌,然后快速西进,取咸阳,号令天下,这个颇有远见的构想”连忙自立为王,号张楚。虽然表面上很威风,似乎达到了他的目的,然而却很不明智的为自己的覆亡埋下了伏笔。要知道此时的秦朝,并不是想象的中的那么不堪一击,他还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的革命队伍,所以陈胜的称王就等于把自己竖为箭靶等待秦军的攻打。贪图名利,目光短浅,这是陈胜失败原因之一。

无法识别、重用人才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二。对于张耳、陈余这两个魏国名士,他们曾为陈胜制定过夺取天下的战略。然而看透了没有政治眼光的陈胜,便寻找机会溜之大吉开辟另一片可以更长远生存下去的土地了。“著名儒者叔孙通在陈胜手下无所作为,在刘邦那里却屡有建树。孔子八世孙孔鲋提出一条重要建议,未被采纳,从此销声匿迹。汉相陈平曾投靠魏咎,也就等于投靠了陈胜,因未受重用而改换门庭。”[2]有才的被他冷落忽视掉了,而他任用的吴广骄横,有不懂得用兵权谋,结果被手下假冒命令砍掉了脑袋。那个所谓的陈县有名的贤人,自诩曾是项燕军中的占卜望日官,也在楚相春申君黄歇手下做过事。于是陈胜就给他金印,让他领兵西去攻秦,他一边走一边招兵买马,到达函谷关时,居然达到战车千乘,士兵几十万人。然而这庞大的军队在周文的领导下却不堪一击,章邯一出手就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周文无颜面见人不得不自杀。这是策略和战场上用人的失败,如果说是因为陈胜远离了前线,不在基层不能很好了解任用人才,似乎还有一点可以同情的理由,然而在行政管理上,在他的身边同样没有什么好的表现。他任命自己信任的朱房做中正,胡武做司过,专门督察群臣过失,而这两个人颠倒是非凡是自己不喜欢的,就擅自给予惩治而不经司法部门的审理,这样一来,律例便形同虚设,没有实际意义,一切行事都变的随便没有规矩。下面的将领也各有私心,不大遵从上面的命令,各自为政。有令不行,这恐怕也是自取灭亡的一个征兆吧。

不会笼络人心,刚愎自用。陈胜称王以后,就不在奔赴前线,成就个大的事业,而是呆在自己的宫殿内,享受荣华富贵。因为他曾经的“苟富贵,勿相忘。”被当时的哥们牢牢记在心底,于是在他发达之后,那人便忘记当日的嘲笑来分一杯羹。在宫门守了三天,终于得以到陈王的宫殿中一饱眼福,然而这位伙计不识好歹,寓指责于感慨中道“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不仅在宫殿到处乱窜,为了显耀,还到处乱讲陈涉过去的不堪经历,这可怎么得了,如今的陈涉已非昔日的佣耕之人,怎么能被随便谈论呢,何况还是抬不上桌面的不雅之语。他再继续嚷下去,陈胜王的颜面何存?于是为了保卫陈涉的尊严,这个人就不明不白的掉了脑袋。这一刀,似乎将陈涉的威严拔高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然而人心却悄悄地散了,以前的好哥们都毫不留情的杀了,我们又算什么呢?“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有才能的自立门户了,像陈余、张耳;没用的被杀了像吴广、周文;本来还可以依靠一下的旧友又被吓的躲得远远的;陈胜还有谁可以依靠呢?他将自己一步一步孤立起来,没有人愿意在为他效劳,一个被架空的王,不死何为?于是他的车夫很痛快的结束了他的生命,让他不再无助不再失落。

想掌管天下,封王做侯,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时的豪情,更不可能是只具有喊出一句口号的能力。仔细研读,陈涉并不能称得上英雄,他只能算得上一个对权力对富贵有着强烈渴望的人,因为有了渴望便有了追求的动力,变得有头脑,变得有哲理,然而一旦得到了荣华富贵,所有进取的意志就会消亡。自从陈胜起,历代的农民起义都会走进起初轰轰烈烈,最后都不免销声匿迹的失败结局,虽然朝代不同,领导人换了,但都无法脱离这个怪圈。这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特定地位决定了他们特定的思维方式也造成了特定的失败方式,许多人称之为小农意识。

参考文献

【1】《史记》简体字本(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2000年

【2】《陈胜的长处与短处》陈晓光《国学》2009年02月

【3】《陈胜的两张“脸”》宋军伟《党员干部之友》2005年01期

陈涉范文篇3

历代文人、政治家选取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而后又顷刻瓦解这一历史现象作为议论的题材,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贾谊的《过秦论》。贾谊作为西汉一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辞赋家,以赋体笔墨写论说文,使其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作家。

汉代盛行的赋体作品,假设问答,韵散间出,文采华丽,辞藻丰富,铺张扬厉,踵事增华,力求层层铺垫,造成波澜壮阔的场面,雄厚充沛的气势。而提到汉代辞赋,不能不提到贾谊。正是因为贾谊是一个辞赋、散文皆长的作家,他在写作论说文时,行文波澜起伏,文笔酣畅淋漓,可谓滔滔而言,其势不可犯,其理亦无穷,致使后代诸家以论说文标准来匡衡《过秦论》难以合矩。近现作理论者认为,论说文要充分说理,对事物进行周密细致的分析;在分析、论证过程中要运用一定的推理、论证方法,使分析论证合乎逻辑地展开。如果以此标准来衡量《过秦论》,它很难算得上一篇入格的论说文。但是,这并未妨碍它成为一篇绝纱的论说文。《文心雕龙·论说》早就指出:“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辩史则与赞、评并行,诠文则与叙、引共纪。……”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根据《过秦论》的经验认为,“敷陈则与辞、赋通家”,并援引了一系列前人关于文无常体的议论,得出“足见名家名篇,往往破体,而文体亦固以恢弘焉”的结论。《过秦论》实是一篇多方吸收辞赋滋养的破体之作。

《过秦论》中的赋体因素,最明显的莫过于在说理时援史实以为据,让自己的结论在历史事实的叙述中得出,作者自己的议论却很少。论说文体决定了该文的铺陈不可能照搬汉赋的铺张扬厉,描写事物面面俱到,形成图案化。但对史实的逐一陈说分明形成了一股强烈气势,用明人方孝孺的“深笃有谋,悲壮矫许”(《逊志斋集、张彦辉文集序》)来概括,是比较恰当的。这可以从《过秦论》与《阿房宫赋》的对比中窥见一斑。就体裁而言,《过秦论》是史论,《阿房宫赋》为赋体。两篇的共同之处都充分发挥了赋的“铺采chī@①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或是先极言秦之兴,秦之强,秦之盛,或是先极写阿房宫建设之美,宫中生活之侈,收藏之丰。无独有偶,两文同在极尽铺陈渲染的基础上,笔锋突转,分别加以对比,而后点出画睛之笔,得出结论。这种方式都可说是“一气团结,直至末段,一齐例卷,画出结句,何等神力”。又正如刘勰所云:“丽词雅文,符采相旺,如组织之占朱紫,画绘之若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文心雕龙·诠赋》)。那么,贾谊为何将《过秦论》上篇写得如此雄骏宏肆?这还得从上篇在全文中的作用来看。金圣叹的评说很是精当:“《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后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六)可见贾谊在上篇铺陈雄肆,完全出于危言耸听,痛陈秦过以诫汉的目的。上篇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漂亮的凤头,作者用秦兴盛时之一往无前、势如破竹与覆亡时的一败涂地、顷刻瓦解构成巨大的反差,制造悬念,以引起读者的惊骇和疑问:为什么秦在统一前能打败力量大于自己的六国,却在统一天下后亡于远弱于六国的陈涉?在发问后遂即提出论点。文章前部大量铺陈夸张的叙述都是为结尾处的几句作准备,从而揭示中心论点。为了增强设疑的效果,强化“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反差,贾谊在前部引入六国作陪,叙六国抗秦力量之强,正是反衬秦在攻取天下时的所向披靡;借六国贬抑陈涉力量之弱,正是突出秦统一后之不堪一击。只有写出极强的秦朝亡于极弱之陈涉,才能耸动视听,引人探寻究竟。

赋体作品在结构上常取主客对话的形式,各自阐明自己的观点,描绘各自喜爱的景和物,如《七发》、《子虚赋》、《上林赋》等都是如此,从而成为赋体一个重要的标志。在《过秦论》中,贾谊并未照搬主客对话,而是独具匠心地运用抑扬之法进行极化对比。以上文为例,作者先进行纵比:六国合纵抗秦声势浩大,结果却一败涂地,这是前后形势之比;陈涉起义,一举灭秦,这是秦的兴亡之比,同时以此衬托出攻守之势的巨大变化。作者用大半篇幅详述孝公以来秦之兴起过程,用意也在为第二段中秦的迅速崩溃作对照和铺垫。对前者的大肆渲染。主旨却在极力夸张后者,“扬”秦正是为“过”秦。这种先扬之于九天之上,然后猛然一扣,击之于九地之下的手法,实在堪称空绝。接下去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横比:极力写陈涉的出身贫贱、才能拙劣、地位卑下,起义军人少力弱,疲弊不堪,目的却是反衬秦朝败亡之易。此外,尚有兴与亡时“天下非小弱”之比,雍州之地与崤函之固相比。对比之后提出“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一明显的问题,而后用一个过渡句“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承上启下,再以“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概括前半篇,同以“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总结后半篇作一个总括的对比。这样,多种比较造成层层进逼步步蓄势的强烈气氛,而后来采用设问得出的结论就如山洪爆发,势不可挡。立足此论点,我们再回顾作者不惜工本,用墨如泼极写秦之强盛,乃是为了说明这一切是秦在统一六国的攻势中采取“高诈力”的结果,而秦在统一中原后的守势中没有认识到“安定者贵顺权”的道理,没有按照实际情况来制定一套新的政治方案,施行仁义,而把“守”和“取”混为一谈,用对待敌人的办法来对待人民,必然招致速亡之祸。这种先含于内,后托于外,先扬后过,“扬”秦是为了张扬仁义,“过”秦是为了指斥“仁义不施”,手法可谓别致工巧。

汉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赋体迅速兴起并走向成熟,也使赋体作品在写物、体物上极尽夸饰之能事。纵观汉代大赋,多写宫观园囿之盛以夸耀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过秦论》中,贾谊则借其来进一步增强文章的气势。通过夸饰与排偶的结合,使全文文势如长江巨浪,峰谷相寻,奔腾而下,势不可当。为了力求行文气势顺畅,语意词句的排偶,因此有些地方的叙述并不完全合于史实。如文中列举的许多六国抗秦之士,吴起其实在秦孝公出生前便死了,乐毅之功绩在伐齐,孙膑之功劳在攻魏,都与谋秦无关。又如把“吞二周而亡诸侯”之事记在始皇的帐上,实际上吞并西周的是秦昭襄王(始皇的曾祖父),灭东周的是庄襄王(始皇父)。但贾谊文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虽然对某些事件的叙述失实,却仍保持其本质的真实。因为凭贾谊的才华,并非是不知史实而是有意为之,实乃赋家本性使然。这正如西方印象派大师塞尚所言:“我们既不太细,也不太诚实,又不太顺从大自然,可是,我们多少总是自己模特的主人”。贾谊的《过秦论》既不像司马迁那样精雕细刻,也不像左思的《三都赋》那样言必有据。他的夸饰,不仅符合历史本质的真实,并且给人以更强烈的印象,因而他所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才能够深入人心。所以尽管它在细节上有失实之处,历来人们仍然予以高度评价。

为了力求行文气势流畅,贾谊还十分注重运用赋体所擅长的排偶。他善用同文叠句,如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句只一意,而必当叠写,极言秦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也”(《古文观止》);写秦始皇“撮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而鞭笤天下”四句,也只涉及始皇登帝位对人民的驱使奴役;写陈涉“翁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也”三句,共同形容陈涉地位之卑微。而排比在文中更是俯拾皆是。如“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四个相同的主谓短语写合纵范围之大;“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三个相同的并列短语写四君子品德之高,威望之重;“有宁越徐尚、苏秦、社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绶、颛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写合纵一方人才济济,势力之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伏,弱国入朝”八个并列、动宾、主谓短语交错,极写秦夺取天下摧枯拉朽之势。这些语言技巧的运用都为作者有意的反复对比做了有力的铺垫,也折射出汉赋在语言上骈散结合的特点,既富有文彩,又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一般说来,从战国到西汉再到东汉,文风凡三变:战国文雄奇,西汉文醇厚,东汉文俳丽。由于贾谊在《过秦论》中充分发挥了赋家的长处,使该文既有战国文的雄奇,又有西汉文的醇厚,同时也露出俳丽的端倪,开一代创作的先河。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贾谊和晁错的散文为“西汉鸿文”,“沾溺后人,其泽甚远”,是很有见地的评价。

陈涉范文篇4

历代文人、政治家选取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而后又顷刻瓦解这一历史现象作为议论的题材,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贾谊的《过秦论》。贾谊作为西汉一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辞赋家,以赋体笔墨写论说文,使其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作家。

汉代盛行的赋体作品,假设问答,韵散间出,文采华丽,辞藻丰富,铺张扬厉,踵事增华,力求层层铺垫,造成波澜壮阔的场面,雄厚充沛的气势。而提到汉代辞赋,不能不提到贾谊。正是因为贾谊是一个辞赋、散文皆长的作家,他在写作论说文时,行文波澜起伏,文笔酣畅淋漓,可谓滔滔而言,其势不可犯,其理亦无穷,致使后代诸家以论说文标准来匡衡《过秦论》难以合矩。近现作理论者认为,论说文要充分说理,对事物进行周密细致的分析;在分析、论证过程中要运用一定的推理、论证方法,使分析论证合乎逻辑地展开。如果以此标准来衡量《过秦论》,它很难算得上一篇入格的论说文。但是,这并未妨碍它成为一篇绝纱的论说文。《文心雕龙·论说》早就指出:“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辩史则与赞、评并行,诠文则与叙、引共纪。……”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根据《过秦论》的经验认为,“敷陈则与辞、赋通家”,并援引了一系列前人关于文无常体的议论,得出“足见名家名篇,往往破体,而文体亦固以恢弘焉”的结论。《过秦论》实是一篇多方吸收辞赋滋养的破体之作。

《过秦论》中的赋体因素,最明显的莫过于在说理时援史实以为据,让自己的结论在历史事实的叙述中得出,作者自己的议论却很少。论说文体决定了该文的铺陈不可能照搬汉赋的铺张扬厉,描写事物面面俱到,形成图案化。但对史实的逐一陈说分明形成了一股强烈气势,用明人方孝孺的“深笃有谋,悲壮矫许”(《逊志斋集、张彦辉文集序》)来概括,是比较恰当的。这可以从《过秦论》与《阿房宫赋》的对比中窥见一斑。就体裁而言,《过秦论》是史论,《阿房宫赋》为赋体。两篇的共同之处都充分发挥了赋的“铺采chī@①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或是先极言秦之兴,秦之强,秦之盛,或是先极写阿房宫建设之美,宫中生活之侈,收藏之丰。无独有偶,两文同在极尽铺陈渲染的基础上,笔锋突转,分别加以对比,而后点出画睛之笔,得出结论。这种方式都可说是“一气团结,直至末段,一齐例卷,画出结句,何等神力”。又正如刘勰所云:“丽词雅文,符采相旺,如组织之占朱紫,画绘之若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文心雕龙·诠赋》)。那么,贾谊为何将《过秦论》上篇写得如此雄骏宏肆?这还得从上篇在全文中的作用来看。金圣叹的评说很是精当:“《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后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六)可见贾谊在上篇铺陈雄肆,完全出于危言耸听,痛陈秦过以诫汉的目的。上篇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漂亮的凤头,作者用秦兴盛时之一往无前、势如破竹与覆亡时的一败涂地、顷刻瓦解构成巨大的反差,制造悬念,以引起读者的惊骇和疑问:为什么秦在统一前能打败力量大于自己的六国,却在统一天下后亡于远弱于六国的陈涉?在发问后遂即提出论点。文章前部大量铺陈夸张的叙述都是为结尾处的几句作准备,从而揭示中心论点。为了增强设疑的效果,强化“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反差,贾谊在前部引入六国作陪,叙六国抗秦力量之强,正是反衬秦在攻取天下时的所向披靡;借六国贬抑陈涉力量之弱,正是突出秦统一后之不堪一击。只有写出极强的秦朝亡于极弱之陈涉,才能耸动视听,引人探寻究竟。

赋体作品在结构上常取主客对话的形式,各自阐明自己的观点,描绘各自喜爱的景和物,如《七发》、《子虚赋》、《上林赋》等都是如此,从而成为赋体一个重要的标志。在《过秦论》中,贾谊并未照搬主客对话,而是独具匠心地运用抑扬之法进行极化对比。以上文为例,作者先进行纵比:六国合纵抗秦声势浩大,结果却一败涂地,这是前后形势之比;陈涉起义,一举灭秦,这是秦的兴亡之比,同时以此衬托出攻守之势的巨大变化。作者用大半篇幅详述孝公以来秦之兴起过程,用意也在为第二段中秦的迅速崩溃作对照和铺垫。对前者的大肆渲染。主旨却在极力夸张后者,“扬”秦正是为“过”秦。这种先扬之于九天之上,然后猛然一扣,击之于九地之下的手法,实在堪称空绝。接下去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横比:极力写陈涉的出身贫贱、才能拙劣、地位卑下,起义军人少力弱,疲弊不堪,目的却是反衬秦朝败亡之易。此外,尚有兴与亡时“天下非小弱”之比,雍州之地与崤函之固相比。对比之后提出“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一明显的问题,而后用一个过渡句“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承上启下,再以“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概括前半篇,同以“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总结后半篇作一个总括的对比。这样,多种比较造成层层进逼步步蓄势的强烈气氛,而后来采用设问得出的结论就如山洪爆发,势不可挡。立足此论点,我们再回顾作者不惜工本,用墨如泼极写秦之强盛,乃是为了说明这一切是秦在统一六国的攻势中采取“高诈力”的结果,而秦在统一中原后的守势中没有认识到“安定者贵顺权”的道理,没有按照实际情况来制定一套新的政治方案,施行仁义,而把“守”和“取”混为一谈,用对待敌人的办法来对待人民,必然招致速亡之祸。这种先含于内,后托于外,先扬后过,“扬”秦是为了张扬仁义,“过”秦是为了指斥“仁义不施”,手法可谓别致工巧。

汉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赋体迅速兴起并走向成熟,也使赋体作品在写物、体物上极尽夸饰之能事。纵观汉代大赋,多写宫观园囿之盛以夸耀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过秦论》中,贾谊则借其来进一步增强文章的气势。通过夸饰与排偶的结合,使全文文势如长江巨浪,峰谷相寻,奔腾而下,势不可当。为了力求行文气势顺畅,语意词句的排偶,因此有些地方的叙述并不完全合于史实。如文中列举的许多六国抗秦之士,吴起其实在秦孝公出生前便死了,乐毅之功绩在伐齐,孙膑之功劳在攻魏,都与谋秦无关。又如把“吞二周而亡诸侯”之事记在始皇的帐上,实际上吞并西周的是秦昭襄王(始皇的曾祖父),灭东周的是庄襄王(始皇父)。但贾谊文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虽然对某些事件的叙述失实,却仍保持其本质的真实。因为凭贾谊的才华,并非是不知史实而是有意为之,实乃赋家本性使然。这正如西方印象派大师塞尚所言:“我们既不太细,也不太诚实,又不太顺从大自然,可是,我们多少总是自己模特的主人”。贾谊的《过秦论》既不像司马迁那样精雕细刻,也不像左思的《三都赋》那样言必有据。他的夸饰,不仅符合历史本质的真实,并且给人以更强烈的印象,因而他所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才能够深入人心。所以尽管它在细节上有失实之处,历来人们仍然予以高度评价。

为了力求行文气势流畅,贾谊还十分注重运用赋体所擅长的排偶。他善用同文叠句,如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句只一意,而必当叠写,极言秦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也”(《古文观止》);写秦始皇“撮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而鞭笤天下”四句,也只涉及始皇登帝位对人民的驱使奴役;写陈涉“翁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也”三句,共同形容陈涉地位之卑微。而排比在文中更是俯拾皆是。如“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四个相同的主谓短语写合纵范围之大;“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三个相同的并列短语写四君子品德之高,威望之重;“有宁越徐尚、苏秦、社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绶、颛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写合纵一方人才济济,势力之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伏,弱国入朝”八个并列、动宾、主谓短语交错,极写秦夺取天下摧枯拉朽之势。这些语言技巧的运用都为作者有意的反复对比做了有力的铺垫,也折射出汉赋在语言上骈散结合的特点,既富有文彩,又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一般说来,从战国到西汉再到东汉,文风凡三变:战国文雄奇,西汉文醇厚,东汉文俳丽。由于贾谊在《过秦论》中充分发挥了赋家的长处,使该文既有战国文的雄奇,又有西汉文的醇厚,同时也露出俳丽的端倪,开一代创作的先河。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贾谊和晁错的散文为“西汉鸿文”,“沾溺后人,其泽甚远”,是很有见地的评价。

陈涉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立足检察职能,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主动配合纪检、组织部门和换届选举机构,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防止干扰、危害和破坏换届选举职务犯罪的发生,为确保我区党政换届工作健康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

二、成立专题预防工作领导机构

根据全国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换届选举专题预防工作座谈会要求,我院成立专题预防工作领导小组,检察长、党组书记陈民任组长;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李珩、党组副书记纪惠树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张廷东、马海斌、陈家祥副检察长、纪检组长吴东年、政工科长张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职务犯罪预防科科长陈满满任办公室主任;反贪、反渎、侦监、公诉、控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副主任,上述部门有关干警为办公室成员,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开展工作。

三、工作部署和安排

区检察院要加强与区人大、政府、政协等机关的联系,掌握详细具体的换届选举工作时间,制定相应的预防工作计划。根据换届选举工作的特点和换届选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应当分三个阶段做好换届选举预防工作。

(一)换届选举前要加强法制宣传。正式换届选举开始前的一段时期,是各类违纪违法选举活动的易发高发期。贿选、拉票甚至境内外敌对势力插手破坏选举现象时有发生。检察机关应当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和预防在先的原则,切实加强预防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公民参与投票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意识。要教育广大选民、候选人和组织选举活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拥护宪法和法律,自觉遵守选举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稳定;要警示潜在的违法违纪分子,破坏选举秩序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二)换届选举中要加强监督检查。在换届选举进行中,要积极配合纪检、组织部门和选举机构加强对换届选举的各个环节的监督,及时发现可能影响换届选举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对干扰破坏换届选举的职务犯罪,要依法查处。

(三)换届选举结束后要加强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换届选举结束后,检察机关要积极与党委和组织部门联系,抓住换届选举后的关键时期,对新任领导干部进行有深度、有警醒作用的预防职务犯罪教育。

四、工作分工

这次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换届选举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尽其责、相互沟通、密切配合。根据高检院的要求,这项工作由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牵头,控申、反贪、反渎、侦监、公诉等部门通力配合,形成服务和保障换届选举的合力。各部门具体分工如下:

(一)职务犯罪预防部门要充分发挥预防监督作用,防范换届选举中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一要充分发挥预防宣传作用,教育广大选民、参选人和备选人等要遵纪守法、珍惜权利、合法投票、合法参选。二要发挥警示教育作用,警示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廉洁守法,不搞贿选、买官卖官、操纵选举等违法行为。三要发挥预防咨询与调查作用,为换届选举工作人员提供法律服务,应纪检、组织等部门的要求,对有关的参选干部进行选前调查,防止“带病上岗"、“带病参选"、带病提拔"等事件的发生。四要发挥法律监督作用,对换届选举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督,防止发生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行为。五要进行预防调研,剖析涉选职务犯罪案件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研究预防对策,探讨预防措施,总结预防经验。

(二)控申部门要认真做好涉选处理、信访接待和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一要认真处理好涉选举报线索。对收集到的这类线索,要专门归类,认真分析,及时处理,认为具有侦查价值的,要迅速移送反贪、反渎部门。二要高度重视涉选信访上访案件,依法妥善处理。三要特别注重化解涉选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反贪、反渎部门要做好涉选职务犯罪案件查处工作。反贪、反渎等部门要充分发挥查处的打击力和威慑力,对控申部门移送的涉选举报线索,要认真受理,积极做好初查工作,发现确有职务犯罪行为的,要果断立案,及时查处,严厉打击。案件查处过程中,要注意维护正在进行的选举秩序,做到既不干扰换届选举的正常进行,又不影响案件的侦查工作。要积极与纪检、组织部门进行沟通,认真调查分析案情,慎重确定办案时机,注意办案影响,努力达到办案的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侦监部门要做好涉选案件的侦查监督工作。侦监部门要将涉选案件列为重点案件进行处理。要加强对公安机关管辖的涉选案件的侦查监督,对暴力破坏选举、聚众围攻选举现场等涉暴涉选案件要及时受理和审查,依法作出批捕或不捕的决定,为换届选举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要高度重视对涉选职务犯罪案件的受理,对企图通过贿选、买官卖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操纵选举等赢得选举结果的案件要做到依法审查,该捕即捕,为换届营造一个风清气正、民主公正的选举环境。

(五)公诉部门要做好涉选案件的审查起诉工作。对移送审查起诉的涉选案件,公诉部门要及时进行审查,严把证据关,确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后,依法提起公诉。对有重大影响的涉选案件,要注意舆情反应,既要做到依法处理案件的司法过程,保守有关的案件秘密,又要及时澄清公众对案件的误解,避免舆论炒作。要正确处理好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打击涉选刑事犯罪与维护换届选举政治环境的关系,既做到公正司法,又做到维护政治大局。

五、工作要求

一要认清大局,加强沟通。要充分认识换届选举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做好换届选举服务工作,是检察机关坚持党的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神圣职责。要积极与党委、纪委和组织部门等加强沟通,主动配合开展预防工作,及时汇报有关的换届选举监督预防情况。

陈涉范文篇6

一、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并非基层用药量小而未发现药品不良反应,而是存在着一定的主客观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不愿报。一些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责任意识不强,片面认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只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事,无人抓,无人管,就是出现了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也是听之任之,不主动收集上报;还有的单位嫌此项工作繁琐,不愿详细记录,分析填报。二是不上报。少数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把药品不良反应等同于医疗事故或药品质量事故,怕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对有不良反应的信息和病例敷衍塘塞,隐瞒不报。三是不会报。部分涉药单位人员少、素质低,他们不清楚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方法和时限,有的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对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认为是患者的个体差异,简单对症处理,放任自流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法规的宣传与培训。一是要把学习与宣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纳入涉药单位专业法学习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尤其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和经营企业的教育与宣传,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强对社会与公众的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增强公众参与意识。三是要联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涉药单位临床医师的培训力度,指导其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和填报药品不良反应病例。

(二)建立健全基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网络。目前市区的二甲以上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比乡镇卫生院等其他涉药单位做得要好,但是从实践看,大量的药品不良反应出现在基层涉药单位,二甲以上医院上报的部分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很多都是由于基层涉药单位不重视,出现严重症状到二甲以上医院就诊时才发现的。所以有必要在现有的监测网络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健全乡镇以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要把乡镇卫生院和零售药店作为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成员单位。同时,逐步建立卫生、药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电子档案,详细记录病床数、住院人次、门诊人次、经营品种数、新药监测期内药品品种数等。做到信息互通、报送及时。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陈涉范文篇7

一、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药械市场

监管

在日常执法工作的基础上,要注重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药械市场的监管。一是明确责任,分工协作,所有一线执法人员注意收集各方面不合格药械信息,及时互通,形成打击一条线;二是和相关部门强化协作。在与邮政、公安等部门协作基础上,今年来又加强了与计生、基层政府的沟通,利用各部门掌握的信息共同开展了多项整治活动,树立药监公正执法的形象;三是抓住重点,寻找突破,结合本地实际,借助省、市局稽查信息平台的作用,第一时间梳理信息、第一时间快速反应,第一时间查办结案,使执法工作开展具有针对性、目的性、高效性,从而有效地打击违法经营药械的行为。四是充分发挥药检所的技术优势,建立快检机制,对药品进行初筛,及时发现可疑药品,提高不合格药品的抽验率,大幅降低抽验成本,真正做到"靶向抽样,目标检验"。今年以来,利用信息手段查获案件30余起,涉药涉械案值2万多元。

二、注重宣传,提高百姓用药用械安全意识

今年以来,我们在不断强化执法工作的同时,把打假、防假宣传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是把近几年来查获的部分假劣药、械品种在陈列柜中展示,且配以文字说明,指定专人定期对外开放假劣药、械陈列室。二是采取形式多样化进行宣传,让假劣药、械流动展示深入社区、农村、街道和群众进行面对面宣传。三是结合药品快检车开展了进小岗村宣传用药知识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百姓识假辨假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赢得了老百姓拍手称赞,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三、以执法工作通报会形式,促进涉药单位规范经营

为促使涉药单位对检查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达到规范经营、守法经营的目。不定期地开展执法工作通报会,来规范经营、使用药械的行为。会上通报当前药品零售在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逐一分析,提出整改的意见和解决办法,安排下一步整改情况进行落实。并要求涉药单位代表做表态发言。

陈涉范文篇8

一、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学习是贯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学深学透,才能贯彻好落实好。自条例公布以来,党组一班人不但自己认真细致的学习和研究,同时,积极组织全体干警对条例进行定时、定期的学习,让全体干警理解《信访条例》修订的指导思想、宗旨和意义,并正确把握条例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深刻领会条例各章各条规定的准确含义,提高贯彻落实条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依法处理信访案件的能力和水平。

由于法院系统涉诉信访案件大量存在,肖扬院长批示:“缠诉缠访问题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实际上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事关人民法院形象的大事,一定要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工作魄力,果断有效的措施,痛下决心,切实办好”。所以,如何认识和处理好新形势下涉诉信访这一难题,确保当事人的诉权,切实肩负起司法为民这一神圣职责,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信访条例》,尽管涉诉信访工作在信访主体,工作程序,处理机制,法律及政策的适用上与政府信访工作不同,存在自身特点,但是,涉诉信访是国家信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法院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绝大多数最终要集中到人民法院,我们要认真研究涉诉信访的特点,并结合审判实践,畅通民意渠道,协调各方利益,抓住当前法院信访工作的主要矛盾,冷静应对涉诉信访中的各种复杂局面,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及时发现和纠正审判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努力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力争做到公正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把握实质,完善制度

这次条例的修订,以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宪法的有关原则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条例针对性和操作性强,是指导我们搞好涉诉信访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我们在贯彻落实条例时一定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畅通渠道和维护信访秩序并重;坚持创新机制与强化责任并举;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坚持依法办事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的产生。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法院自身工作特点,我们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畅通涉诉信访渠道,搞好热情接待。涉诉信访工作既是审判工作,也是一项艰巨的群众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司法权威,畅通涉诉信访渠道,为当事人来信来访提供便利的条件,切实加强“文明窗口”建设。今年我院在信访接待室添置了饮水机和一次性口杯,并为来访者提供了笔和纸张,改过去每周一的院长轮流接待,为每周二党组集体接待,大大提高了接访和处理信访案件的效率。2、建立组织,及时研究,责任到人。我们进一步充实了以院长李光同志为组长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信访目标责任书。并实行每周一上午召开信访领导小组例会,听取各庭室有关信访案件的汇报,摸清底数,并针对具体案件,不同的上访对象,细化、量化目标任务,责任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重点抓老户的工作方针。3、完善制度,预防和减少信访案件发生。我们首先从案件的审理抓起。从立案、审理、到判决送达上下协夫,努力做到优质服务,并不断增强法官的自身素质,强化法官的职业道德,使所办案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二是加大调解执行力度,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尽量减少信访隐患。三是建立案件审结评查、来访登记和案件复查听证制度,对错案及时纠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初信、初访机制,提高了初信、初访的化解成效。4、在处理信访问题上始终坚持宽严并举,所谓宽,即对有序来访的群众要宽,要热情认真的听取他们的诉求,并千方百计的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如今年10月份,我院全体干警在党组的号召下为一上访户陈某捐款4500元,帮助其解决住房问题,陈某接到捐款时表示,以后决不在上访。二是严,即对接访者要求要严,同时,对无理缠访、闹访者予以依法打击,如田某越级上访一案,田某从20**年开始,先后到市人大、市政法委、市中院、省人大上访。该案经上述机关复查,均认定案件在审理上没有问题,但田某仍上访不止。今年4月田某被行政拘留,现已停访息诉。5、加强信息沟通,争取政府支持。对重大信访案件或有集体上访势头的案件,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二参加区信访联席会议这种机会,对涉及法院和区委、区政府需要联动的信访案件及时汇报,努力赢得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发挥区信访工作组督办协调作用。解决好这类信访案件。如五七集团破产改制案,198名该集团职工联合起诉破产清算组,要求支付三金,因该案审理无证据,我院没有受理,198名职工准备到市内上访,我院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汇报这一情况,区委召开了由书记、区长参加的专题信访联席会议,使该问题及时有效的得以解决。

陈涉范文篇9

一、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学习是贯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学深学透,才能贯彻好落实好。自条例公布以来,党组一班人不但自己认真细致的学习和研究,同时,积极组织全体干警对条例进行定时、定期的学习,让全体干警理解《信访条例》修订的指导思想、宗旨和意义,并正确把握条例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深刻领会条例各章各条规定的准确含义,提高贯彻落实条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依法处理信访案件的能力和水平。

由于法院系统涉诉信访案件大量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存在,肖扬院长批示:“缠诉缠访问题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实际上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事关人民法院形象的大事,一定要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工作魄力,果断有效的措施,痛下决心,切实办好”。所以,如何认识和处理好新形势下涉诉信访这一难题,确保当事人的诉权,切实肩负起司法为民这一神圣职责,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信访条例》,尽管涉诉信访工作在信访主体,工作程序,处理机制,法律及政策的适用上与政府信访工作不同,存在自身特点,但是,涉诉信访是国家信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法院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绝大多数最终要集中到人民法院,我们要认真研究涉诉信访的特点,并结合审判实践,畅通民意渠道,协调各方利益,抓住当前法院信访工作的主要矛盾,冷静应对涉诉信访中的各种复杂局面,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及时发现和纠正审判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努力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力争做到公正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把握实质,完善制度

这次条例的修订,以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宪法的有关原则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条例针对性和操作性强,是指导我们搞好涉诉信访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我们在贯彻落实条例时一定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畅通渠道和维护信访秩序并重;坚持创新机制与强化责任并举;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坚持依法办事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的产生。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法院自身工作特点,我们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畅通涉诉信访渠道,搞好热情接待。涉诉信访工作既是审判工作,也是一项艰巨的群众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司法权威,畅通涉诉信访渠道,为当事人来信来访提供便利的条件,切实加强“文明窗口”建设。今年我院在信访接待室添置了饮水机和一次性口杯,并为来访者提供了笔和纸张,改过去每周一的院长轮流接待,为每周二党组集体接待,大大提高了接访和处理信访案件的效率。2、建立组织,及时研究,责任到人。我们进一步充实了以院长李同志为组长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信访目标责任书。并实行每周一上午召开信访领导小组例会,听取各庭室有关信访案件的汇报,摸清底数,并针对具体案件,不同的上访对象,细化、量化目标任务,责任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重点抓老户的工作方针。3、完善制度,预防和减少信访案件发生。我们首先从案件的审理抓起。从立案、审理、到判决送达上下协夫,努力做到优质服务,并不断增强法官的自身素质,强化法官的职业道德,使所办案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二是加大调解执行力度,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尽量减少信访隐患。三是建立案件审结评查、来访登记和案件复查听证制度,对错案及时纠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初信、初访机制,提高了初信、初访的化解成效。4、在处理信访问题上始终坚持宽严并举,所谓宽,即对有序来访的群众要宽,要热情认真的听取他们的诉求,并千方百计的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如今年10月份,我院全体干警在党组的号召下为一上访户陈某捐款4500元,帮助其解决住房问题,陈某接到捐款时表示,以后决不在上访。二是严,即对接访者要求要严,同时,对无理缠访、闹访者予以依法打击,如田某越级上访一案,田某从2003年开始,先后到市人大、市政法委、市中院、省人大上访。该案经上述机关复查,均认定案件在审理上没有问题,但田某仍上访不止。今年4月田某被行政拘留,现已停访息诉。5、加强信息沟通,争取政府支持。对重大信访案件或有集体上访势头的案件,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二参加区信访联席会议这种机会,对涉及法院和区委、区政府需要联动的信访案件及时汇报,努力赢得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发挥区信访工作组督办协调作用。解决好这类信访案件。如五七集团破产改制案,198名该集团职工联合起诉破产清算组,要求支付三金,因该案审理无证据,我院没有受理,198名职工准备到市内上访,我院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汇报这一情况,区委召开了由书记、区长参加的专题信访联席会议,使该问题及时有效的得以解决。

陈涉范文篇10

审美性是阅读之根本,是阅读诉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阅读发现美,转化美为我所用,要把“审”的功能真正体现出来,带着自己的视角去审视品味,这就是审美涉己阅读。具体来讲,包括语言美、思想美、句法美、意境美等等美的涉己发现阅读。比如康德有一段著名的话,他说常敬畏的是两个“上帝”,一个是“朗朗晴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令”。他把“晴空”和“律令”对着说,来衬托对“律令”的敬畏,又用了一个换喻“上帝”,来凸显和强调,对后者权威的无可怀疑性。如果用一句直白的话来说,“我心中最神圣的是道德律令”,已经明白晓畅了,但缺少了语言美和思想美的深度和内涵,更没有句法和意境之美,显得平淡而无味。李白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通过“想”就是“像”的贯通,形成了个比喻,“云”和“衣裳”、“花”和“容”又形成了个隐喻,在这种主客颠倒的对立中,建构了一个云、花、天上、地下,都在羡慕杨贵妃之美的联想聚合关系,从而更加突出了杨贵美之美的不可比性。通过自我的参与阅读和发现,就会大大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诸如此类的经典句子,语文老师要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有意识的加以耐心引导,注重学生的能动参与,和互文性探讨。不求唯一,但求百花齐放。从而一点带面的,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涉己阅读的自觉习惯。而不是浮光掠影的粗浅阅读,与己无关的无心阅读。叔本华《读书论》中说,“因读书太多而成愚蠢”,鲁迅认为其原因在于“在读书时,我们读书实际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不要“脑子里给别人跑马”,用脑用心的涉及阅读,是我们老师引导学生阅读的关键第一步。

二、求疑涉己阅读

宋代学者张载说:“学则须疑。”也就是带着问题意识和探究思想去阅读。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什么语文或其他问题,需要通过阅读得到解决,而自发去找来相关典籍进行阅读。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比如说为了写好作文,有针对性地读范文、读素材,为写作服务。为了全面把握和理解文学作品,带着知人论世的思想观念,去阅读相关原典。但这些也只是做好了进入阅读的第一步,还要在阅读中“以意逆志”,增强阅读主体和文本的互文性意义建构,创生和丰富文本意义,在不脱离文本语境的基础上,加以重合、丰富,或者有区别的见仁见智,不盲目轻信地加以考证匡正。这都是带疑阅读,不为书奴的创新精神。有了求疑,我们才有阅读收获。那么这种求疑涉己阅读,以孔子的话来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质疑问辩,是求疑涉己阅读全程的核心思想。《论语》20章记载,孔子和学生的谈话达117次,生问孔子105次,学生交流11次,仅有一次是孔子问学生。可见对学生求疑涉己阅读的思维培养重在课堂,老师要营造求疑的氛围,激发学生大胆释疑。每次的语文课上,要为下次的课,提出探讨的语文阅读问题,或者让学生轮流发出自己的阅读问题,运用“头脑风暴法”,发散思维,集思广益的集体阅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参与度,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借鉴转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