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0:42:41

操控范文篇1

一、审计风险及其成因

(一)审计风险的定义。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审计风险又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公允可以接受,但实际上会计报表却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不能接受,但实际上是公允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

(1)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但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

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

(3)法律环境的影响。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衍接,审计人员就会失去统一标准,增加风险机会。近年来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因种种原因而引发的诉讼事件不断出现,审计准则中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谨嗔”和“适当的职业关注”已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法律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审计工作人员面临的风险将日趋增大。

(4)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被审单位经济活动记录都已变成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然而储存在电脑中的会计信息很容易被修改、删除或转移,而且并无明显的痕迹,从而也就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

(1)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不高。审计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因此对人的要求就相应较高。如果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强,职业道德水平较差,那么审计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则就会造成很大的工作失误,而形成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所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落后。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审计人员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他们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上,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而抽取的样本及其代表的整体主观结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可能存在一定偏离,从而形成一定审计风险。

(3)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薄弱。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当前,我国有许多的被审计单位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影响对其经济活动记录的会计报表真实性、合法性,进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4)被审计对象的复杂化。现代市场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谋求发展,所进行的交易也就日趋复杂化,这就使得会计核算中记录不恰当业务的可能性就随之增大了,从而审计风险,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二、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一)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

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一般情况下,除老客户外,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和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并不了解,而这些方面的状况又恰恰是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能否得出客观、真实审计结论,发表客观、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

(二)审计抽样的风险。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每一经济事项在财务会计上的反映真实与否,又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这就有一个“公允”的问题。要达到公允的程度并不容易,误差必须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这就要求抽样要有可靠性,组成适量、有效的样本,以尽可能提高样本对总体的反映程度。

(三)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

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充足的审计证据必然会得出片面、不可靠的审计结论。

(四)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

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按照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做出的,好像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计程序和正常逻辑思维审计报告是依据审计约定书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审计环节。事实上,撰写审计报告本身不但存在风险,而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审计风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审计人员个人素质的高低,因此审计人员应当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并树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二)优化审计方法。

在方法上,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保证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方法。如审阅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有关书面资料的仔细观察和阅读,来查明有关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和有效,适用于各种书面资料的检查。它是最基本的技术方法之一,但审阅法不是一种独立的审计方法,运用审阅法常常只是提供审计线索,为了更好地收集审计证据,必须将审阅法与其他审计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交叉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来获取审计证据,这样所获得审计证据不论从数量上还要从质量上都显得更为充分,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三)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被审计单位应从加强经济业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激励制度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其经济活动经济资料合法性合理性。

操控范文篇2

由於国内对於大型企业电脑化的发展和影响已有许多详尽的研究,如张委良(民79)、赖柏乔(民84)、吴东霖(民87)等人作过资讯技术对组织结构、竞争优势的研究;许志甫(民84)、林志宏(民87)则针对资讯技术运用对企业作业流程影响作探讨;而中小企业电脑化的相关著作或报导也甚多,如彭俊华(民77)、王惠真(民86)对中小企业电脑化的程序作过研究;李馥源(民84)、张力人(民88)、詹怡婷(民89)、王长智(民89)、陈俊良(民89)、甘文政(民89)等人则针对中小企业导入电子商务等资讯科技的程序、因素及效益作过探讨;综观上述,专注在电脑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之探讨较為缺乏。

而就中小企业而言,长久以来最為人所詬病的,即是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特别是在会计制度方面,大多不甚健全,内部的作业程序也未标準化,缺乏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其财务资料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备受质疑,发生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也相对增加,这些都是我国中小企业在传统人工作业环境下的普遍缺失。依据资策会(民86)的调查结果,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电脑的比例约為68%,且有逐年提昇的趋势,故本研究的目的即欲探讨我国中小企业是否能藉由电脑化而建立管理制度,并在作业流程中植入关键性的控制点以提昇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而探讨在不同的电脑化应用程度下,其作业流程与内部控制的调整情况。

研究目的

中小企业电脑化的情形

包括电脑化的时间、资讯专职人员多寡、电脑作业系统的复杂程度、电脑化的范围以及资讯系统的开发方式為何。

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

瞭解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以及是否受到组织系络或电脑化情形的影响。

电脑化前是否先合理化

瞭解中小企业在会计电脑化前,是否先进行作业流程的标準化或合理化,以及探讨合理化与资讯系统使用满意度的关系。

会计电脑化对企业作业流程的影响

探讨中小企业的作业流程是否因為会计电脑化而有所改变以及不同的会计电脑化程度是否对企业的作业流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会计电脑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瞭解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对作业的效率、组织结构以及整体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共四项,以下针对各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的结论:

[1]、瞭解我国中小企业电脑化的情形

研究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由於资金人才的欠缺及本身业务性质较為单纯的关系,对於资讯专职人员或电脑专业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大多在2人以下;硬体设备与架构方面,使用中型以上电脑者佔少数,大多使用个人电脑搭配单机作业系统,部分企业可能因业务需要搭配使用工作站,并以架设区域网路居多,显示样本企业的电脑系统复杂程度不高。样本企业对於ERP或电子商务等当前的新兴资讯技术应用的普及率不高,显示中小企业由於资金、技术及专业人才的不足,对於新兴资讯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意愿都不高,大部分企业仍以购买套装软体的方式导入会计资讯系统进行电脑化。

[2]、探讨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以及是否和组织系络与企业电脑化的情形有关

本研究以导入会计资讯系统模组个数衡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样本企业导入的会计资讯系统模组中,以会计总帐和进销存系统居多数,显示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不高,以帐务处理与作业控制层次居多,王惠真(民86)曾对中小企业引进会计资讯系统的程序作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小企业採用会计资讯系统的动机,主要是基於企业本身的需要,当企业规模扩增、业务量增加时,进销存及帐款的管理能够对企业的商务往来提供最直接有效的帮助,而且作业层次的电脑化所需投资的成本最少但收效却最快,恰能符合中小企业投资的经营特质。

在探讨组织系络和电脑化情形是否与会计电脑化程度有关方面,本研究提出组织系络、电脑化时间、资讯部门人数、电脑系统复杂度以及资讯系统使用满意度等因素并形成相关的研究假说,藉由适当的分析方法验证是否与企业会计电脑化程度之间有关联存在。研究结果显示,会计电脑化程度会受组织规模、成立年数、电脑化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企业随著时间经过,业务量及规模的扩增,会计管理的相关作业变得更加复杂,為提昇效率,自然会导入更多的会计资讯系统以因应企业所需。

[3]、探讨会计电脑化是否对企业的作业流程造成影响

有关作业流程合理化与会计资讯系统使用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样本企业在导入会计资讯系统前若曾进行作业流程的标準化或合理化,其资讯系统的整体使用满意度较高,显示先合理化再电脑化成功机率较高,系统的使用满意度也会较高,国内也有相关的研究支持此一说法。

关於会计电脑化是否对企业的作业流程造成影响,本研究採用相依样本t检定验证样本企业的作业流程控管在会计电脑化前后是否有显著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作业流程控管五个构面下的各变项在会计电脑化前后均呈现显著的差异,表示会计电脑化对企业的作业流程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企业会随著会计制度的电脑化,在其作业流程中建立原先没有的控制点,并强化原先并未确实执行的程序,进而提昇整体的内部控制制度。

而会计电脑化程度高低与企业作业流程控管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成正相关,但是,进一步对作业流程各构面进行分析,结果并无显著的情形,亦即会计电脑化程度越高的企业,整体而言其作业流程的控管越健全,但无法观察其对各个作业流程的影响程度是否显著。

[4]、探讨会计电脑化是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造成影响

根据个案结果可知,企业的文件表单并未因為会计电脑化而消失,大部份企业仍要求将重要的凭证和报表印製出来供审核,只有部分作业可由电脑稽核取代之,可能原因是中小企业电脑化的程度普遍较低,且大多以购买套装软体的方式进行资讯系统的开发,缺乏整体性的规画,各子系统无法有效整合,导致资料的传输和稽核无法透过电脑执行一贯性的作业,只好延用电脑化前人工书面审核的方式。

就资料处理的速度而言,会计电脑化后,资料处理的速度明显增加,為企业节省许多的时间,但并不代表输出的资讯就一定正确,资料在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人為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遗失、隐瞒、增加、重覆处理或其它不正当的异动,导致最后输出的并非正确完整的资讯。

就资料处理的成本而言,企业的软体若选购不当,资讯系统的品质即受到影响,如系统的维护及维修和使用不易导致错误或无效率等等,而使资料处理的成本增加。除此之外,使用者本身的素质也会影响资料处理成本的高低,企业的员工流动率高或训练不足等都会使资料在处理过程当中发生错误,导致处理资料的成本增加。

同时,企业在电脑化后,许多资料的储存、传输方式均已格式化或标準化,导致弹性调整的空间相对变小;且电脑化省却了一些人工作业下的繁琐动作,员工的工作方式也会变得较為单调且例行化,工作的负担和责任也有所减轻,但也导致职务的分工程度降低,有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

根据个案结果显示,当企业在人工作业的环境之下已具备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时,电脑化并不会改变原先的作业流程,大部份仍维持原先的程序,电脑化带来的效益只是让处理的动作变得更有效率。反之,当企业在人工作业的环境之下并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时,电脑化会促使企业进行作业流程的标準化或合理化,并建立或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但前提是企业导入电脑时有妥善的规划,且资讯系统也符合需求的情况。

[二]、研究限制

[1]、样本取得问题

本研究的样本资料取自中华民国中小企业协会所出版之民国八十九年中小企业协会会员名册,事实上我国中小企业家数、行业眾多,加入中小企业协会的会员只佔少数,样本较不具代表性。

[2]、样本数有限

本研究的有效问卷77份,回收率仅12.83%,样本数稍嫌不足,可能原因是本研究问卷的题项过多,寄发时间又正逢企业的忙季所致。

[3]、衡量变数的问题

本研究变数的衡量有部分為主观性的指标,并无相关的文献支持,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问题看法上很有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以致於本研究在作变数的分析时,可能流於主观或武断。

[4]、访谈深度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电话访谈方式进行资料的蒐集,由於访谈的时间有限,仅能针对简要的问题作询问,自个案公司所得的资料的品质不高。

[三]、建议

[1]、对企业的建议

1.本研究的调查发现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不高,并以导入交易处理与作业控制层次的会计资讯系统居多,显示企业会计资讯系统的应用层次有待提升,方能确实改善企业的经营体质,提升企业的形象与竞争优势。

2.本研究的调查发现会计电脑化对企业的作业流程及内部控制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有受访企业是藉由会计资讯系统的导入而建立了较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显示企业在导入会计资讯系统之前并无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可藉由会计电脑化的进行,检讨己身的管理制度,进而促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2]、对后续研究者的建议

1.本研究是以问卷调查辅以电话访谈的方式进行,在资料的可信度方面较為欠缺,故未来相关研究可以藉由个案访谈的方式,对会计电脑化是否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作更為深入详尽的探讨。

2.本研究探讨的是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情形以及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未来相关研究可以针对大型企业引进资讯技术对其内部控制的影响作探讨,相信可以对大型企业在导入资讯技术时,在其内部管理及控制制度上造成的影响以及因应方式提供有用的资讯。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会员名册(民89),中华民国中小企业协会。

王长智(民89),中小企业导入企业间电子商务之研究,文化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王义云(民85),会计电脑化对会计原则的衝击,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36-45。

王蕙真(民86),中小企业会计资讯系统引进程序之研究,台湾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甘文政(民89),中小企业面临电子商务发展推行企业再造之研究,长荣管理学院经研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朱文源(民85),企业会计电脑化备忘录,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27-29。

江敏志(民83),会计资讯系统内部控制之建立-以电脑化总帐会计系统為例,东海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江瑞凯(民77),台湾中小型製造业电脑化困难之探索性研究,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吴东霖(民87),会计资讯系统对资讯使用者及竞争策略影响之研究,政治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吴棕璠(民88),审计学,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吴棕璠、谢清佳(民87),资讯管理理论与实务,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吕方尧(民85),跨越会计制度电脑化的障碍,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19-27。

李馥源(民84),中小企业策略运用资讯科技的初探,中央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周政贤(民73),中小企业电脑化过程对组织之影响研究,中原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林志宏(民87),资讯技术与企业流程再工程关系之探讨,交通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林耀钦(民83),资讯科技对企业程序之影响研究,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博士论文。

侯君溥(民87),中小企业电脑化与组织变革过程--一个服务业之个案探讨,中山管理评论,第46卷第12期,pp.1137-1170。

柯琼凤、陈专涂、谢清杰(民88),会计资讯系统。沧海出版社。

柳中冈(民83),中小企业管理电脑化指南,松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洪许智源(民89),电脑化资讯系统内部控制之研究与评估—以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為例,成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范明玲(民85),企业会计电脑化现况大调查,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12-18。

高孔廉、王约成(民72),台湾中小企业合作经营可行性之研究,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人伟(民75),会计制度内容及设计方法,台北中国预算管理学会。

张力仁(民88),影响中小企业管理者导入电子商务因素之研究,东华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淑光(民75),我国职场合理化、民主化对劳动者人格之影响,中国文化大学劳工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纬良(民79),资讯技术之运用对组织的影响,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许志甫(民84),资讯科技运用对企业作业流程的影响研究,成功大学工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功源(民71),中小企业中长期资金筹措问题之研究,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吴美如(民88),企业内部网路企业内部网路(Intranet)对会计人员之影响,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俊良(民89),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彭俊华(民78),中小企业电脑化之策略性规画分析—企业制度典之构想与应用设计,淡江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汤宗泰(民85),中小企业电脑化之难题、失败原因与成功因素,台北银行月刊,第26卷第11期,PP.39-55。

经济部工业局网站(民87),www.moeaidb.gov.tw/

经济部中小企业处网站(民88),www.moeasmea.gov.tw

詹怡婷(民89),电子商务资讯与环境特性对中小企业衝击之模式,元智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资策会(民76),我国软体发展环境、问题及需求之现况调查。

刘士豪(民83),资讯系统与组织竞争优势关系之研究—资源基础理论之应用,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博士论文。

刘水深(民78),台湾中小企业之内部管理问题,臺湾银行季刊,第34卷第3期,pp.127-137。

楼雍仪(民86),由价值鍊观点探讨EDI在及时存货管理上的运用—以电子业為例,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蔡千姿(民78),中小企业电脑化资讯系统发展之描述性研究,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蔡文贤(民74),台湾地区电脑化资讯系统规划之研究,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邓泗堂(民73),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问题之研究,政治大学财政研究所硕士论文。

萧国庆(民80),资讯安全的门神-通行码,资讯教育丛书(三)。

萧逸之(民85),中小型零商业合理化与电脑化优先顺序之个案研究,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萧开平(民84),中小企业製造业内部控制现况探讨,中兴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赖柏乔(民84),后勤资讯技术运用策略与竞争优势之研究─以电子相关產业為例,台湾科技大学管理技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钱钦嫄(民84),作业电脑化与企业再造工程,今日会计,第58期,pp.71-73。

戴西君、张家铭(民78),台湾中小企业发展之研究,经社法制论丛,第三期,PP.151-170。

闕志铭(民85),企业电脑化与合理化孰先孰后的主张--从组织程序模式来推论解释,中央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苏淑慧(民86),电子资料交换使用状况及其对内部控制影响之探讨,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苏耀新(民88),会计资讯系统,松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Anthnoy,R.N.andJ.Dearden(1980),ManagementControlSystem,Illinois:RichardD.Irwin,Inc.pp.6.

Banerjee,R.I.(1993),DeLong,D.W.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HowMuchCompetitiveAdventage?LongRangePlanning,pp.29-40.

Cushing,B.EandRomney,M.B.(1994),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Addison-WesleyPublishingCompany,6thE.D,pp.59.

Delone,W.H.(1990),DeterminantsofSuccessforComputerUsageinSmallBusiness,MISQuarterly,pp51-61.

French,J.A.(1990),TheBusinessKnowledgeInvestment-BuildingArchitectured,NewJersey,YourdonPress,pp.15-20.

Murray,R.J.(1991),TheQuestForWorldClassITCapability-ITISKeytoAchievingQualityGoal,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Management,pp.7-15.

Nunally,J.C.(1978),PsychometricTheory.Mcgraw-Hill,NewYork,pp.21-23.

Porter,W.tandPerry,W.E(1987),EDPControlsandAuditing,KentPublishingCompany,5thEd.Boston,pp.176-180.

Rahman,M.andHalladay.M(1988),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Principles,ApplicationsandFuturesDirection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pp.26.

Raymond,L(1985),OrganizationCharacteristicsandMISSuccessandFailureofanInformationSystemforProductQuality,MISQuarterly,pp37-52.

Thong,JamesY.L(1999),Anintegratedmodelofinformationsystemadoptioninsmallbusinesses,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pp.1152-1159.

操控范文篇3

关键词:智能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技术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有关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造也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的黄金阶段,机电一体化的技能也逐步老练成熟。由于相关系统所处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在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中开始广泛使用智能系统,其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现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机电一体出现飞跃的发展。本文从机电一体化及智能系统的视点动身,将这两部分进行融合,剖析研究机电一体化体系中智能操控的使用。需注意的是,虽然中国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农业领域及工业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在实际工程过程中面临的对象存在不确定性、多层次及非线性等特点,从而给该系统的发展造成了很多阻碍。伴随着智能控制系统的使用给该系统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其科学发展。所以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逐步受到各领域的关注重视,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是需要的。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述及定义

1.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含义

机电一体化系统又被称作机械电子学,其具体内容是由多种技能进行有机结合,且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进行归纳综合应用的一种综合性技能。其所有机融合的多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信号改换技能、传感器技能、电工电子技能、接口技能、信息技能、微电子技能及机械技能等。

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内容原则要求组成要素

该系统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6个环节,即:a)计算机与信息技能;b)自动操控技能;c)机械技能;d)系统技能;e)伺服传动技能;f)传感检查技能。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原则要求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a)能量变换;b)构造耦合;c)构造耦合;d)运动传递。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a)感知构成要素;b)结构构成要素;c)运动构成要素;d)功能构成要素[1]。

2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上的应用和前景

2.1煤矿机械

增加机电一体化技术含量,提高煤矿企业生产能力。机电一体化可把有关煤炭生产的各种机械与技能科学的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将其在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进行综合应用。这些机械与技能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微电子技能、传感器技能、信息变换技能、电子电工、接口技能等。在煤矿机械上的应用机电一体化可依据煤炭企业生产关键点及技能要求对相应机械设备进行设计,或对某些技术技能进行改革完善。同时,应用机电一体化还可借助智能化的操控系统从而不断增加机电一体化技术含量,有效提高煤矿企业生产能力。

2.2有效提高煤矿企业实际的生产效益

机电一体化本身具有很多特性,采煤机械具备良好的牵引能力便是其中之一。在煤矿的采煤过程中,采煤机行走时可为其提供较大的牵引力,帮助其有效攻克移动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同时还可在采煤机变频降速时进行有效制动。在煤矿机械上的应用机电一体化可把煤矿企业的能量、物流及信息融为一体,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个煤矿企业实际的生产能力,有利于煤矿企业在不久的将来走向高效、安全及可持续发展道路[2]。

3智能控制的概述及定义

3.1智能控制的含义

智能控制其本质指的是在没有人进行干预的状况下,可自主自立地驱动相关智能机械做到对目标进行有效操控的一类自动操控技能。其是借助计算机进行人类智能拟的一类重要范畴,主要针对比以往传统控制更加复杂多样的操控任务和目的,给目前中国社会各大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适应空间,同时有效解决了传统操控不能完成的复杂体系的操控。以往传统的操控仅归属于智能操控的一个简单环节,是智能操控最底层的组成部分。智能操控的理论基础有很多,如主动操控论、信息论、人工智能及运筹学等。其属于一项由多种学科彼此相互穿插所构成的学科。

3.2智能控制的基本特征

智能控制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即:a)其具有组织性特点,核心主要是由高层来进行有效控制的;b)智能操控具有变构造特色;c)其智能控制器具备非线性的特点;d)智能操控系统可达到多样性方针的高性能要求;e)智能操控系统具备总体自寻优的特点;f)智能操控系统属于一种新兴的研讨课题;g)智能操控系统归属于一种边缘交叉的学科。

3.3智能控制的基本类型

智能控制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即:a)专家操控体系(ExpertSystem);b)进化核算与遗传算法;c)人工神经网络操控体系;d)组合智能操控办法;e)分级递阶操控体系;f)复合(混合)或集成操控;g)学习操控体系。

3.4智能控制的发展趋势

这些年,智能操控技能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甚至很多已进入实用化及工程化的时期。不过智能操控技能作为一种新式的理论技能,目前依然处于发展阶段。但伴随着计算机技能及人工智能技能的快速成长,智能操控也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走进一个属于它的新时期。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往往会应用很多技能,其中最常用的便是神经网络、专家体系及遗传算法等相关技能,这些技能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而目前机电一体化方面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便是广泛使用智能控制系统,因为其具备很多良好的特性,有利于机电一体化健康发展,如其具备极强的适应性、组织性功能及学习功能等[3]。

4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始往智能控制方向发展,从而打开了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智能控制的新时代,该系统将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一定是以智能化为主,其将直接影响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全体水平。

4.1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包括很多环节,其中机械制造便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把计算机辅佐技能和智能操控技能进行有机融合的技术便是目前最领先的机械制作技能,往智能控制方向发展,借助科学的计算机技能来代替部分脑力劳动,来模仿人们有关机械制作的行动,这是其最终的意图目标。同时,智能操控技能可借助神经网络体系的核算方式来动态模拟制作机械的详细过程。对所搜集到的数据经过传感器融合技能来进行预处理,然后操控修正模式中的有关参数数据。智能操控在机械制作中的应用环节有很多,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智能学习、智能监控与检查、智能诊断机械故障及智能传感器等。

4.2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数控领域中的应用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大领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数控技能也逐渐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标准,不但需要其实现很多智能功能,还需要其具有模仿、延伸及拓展等新的智能功能,从而促使其数控技能完成智能监控、建立智能数据库及智能编程等意图,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科学应用智能操控技能就可完成这些任务。例如借助专家系统能综合解决数控领域里的很多问题,如难以确定及结构不明确的算法等;使用推理规则可有效推理数控现场的部分数控故障熟悉信息,得到某些指导性建议从而有利于数控机械的维修等。

4.3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机器人领域中的应用

机器人在动力系统中存在很多自身的特点,如时变性、强耦合及非线性等,而多边变性及多任务性是机器人在控制参数的系统容易体现的特征。这些特点有利于智能操控技能的使用。现在机电一体化系统机器人领域中使用智能操控技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四大环节:a)机器人在视觉处理及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这两方面能实现智能操控;b)可智能控制机器人的手臂动作及相关姿态;c)经过专家操控体系可科学定位、建模、计划及监测机器人所处的运动环境,从而进行相关的控制及探究;d)可以智能控制跟踪机器人的行走轨迹及走路等。

4.4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建筑工程中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即:a)能智能操控建筑物内的空调,例如能智能控制有关空调的风阀,不仅能有效保证建筑内空气质量,还能大幅度减少浪费能量的现象发生;同时还可经过比例积分来对其闭环方法进行调整,从而有效设置在冬季和夏季时空调的使用模式;b)可经过计算机联网和通信实现智能操控所有照明系统,如智能操控照明体系的节能、照明时刻及照明逻辑等。

4.5智能控制在煤矿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煤矿机械所处工作环境一般情况下比较恶劣,往往都是在井下进行作业,从而导致煤矿机械容易被恶劣的环境侵袭,同时还可能会遭受各种采煤冲击及振动的干扰。由此可知,井下作业具有某种程度的危险性,同时还需要煤矿机械能适应各种环境并达到高产的要求。而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就可将井下作业的危险性大幅度降低,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确保其安全性。

5结语

由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机电一体化系统已逐步开始往智能控制方向发展。针对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做了详细讲解,阐述了有关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概述定义、原则要求、基本内容及组成要素等。介绍了智能操控的概述及定义、基本类型、发展趋势及基本特征。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很多领域都可使用智能控制系统,如:煤矿机电、机器人领域、数控领域、统建筑工程及机械制造过程等。

作者:庞海龙 单位:同煤集团机电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田永利,邹慧君,郭为忠,等.基于DPAM-F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广义执行机构子系统智能设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1):66-70.

操控范文篇4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机械电子工程;融合

当物理学领域出现晶体管以来,物理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造成信息技术的一次历史性革命。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增强,机械电子工程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且已经呈现成熟态势,为优化机械电子技术,需要不断融合计算机技术,两种技术的不断融合,使其能够广泛应用到社会各行各业。

1.现阶段机械电子工程发展状况

通过研究得知,传统的机械工程的生产形式着重于手工制造,利用传统仪表工具对关键生产指标进行操作控制;然而在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中,在精准控制操作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的同时,还要求有效控制操作的速度与压力,这就造成手工制造费时费力。对于上述状况,企业在了解机械生产原理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完善生产技术,利用计算机实现智能操控,对生产参数进行相应调整,并且可以操控生产的整个过程。目前,制造行业生产所用的技术基本上都是机械电子工程技术,或者成为机电一体化。该项技术包含变结构控制、模糊控制以及PID控制等,模糊控制技术的理论依据为模糊数学,利用拟人操控系统的构建,使其对有关情况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与了解。这种操控方式,使得操控过程更为精准、合理,更快实现生产目标,使得操控难度进一步降低。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内容较多,变量较为繁多,因此利用机电操控系统,方可解决相关问题,有效操控生产过程。

2.现阶段计算机发展状况

本文对计算机操控系统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为状态理论、差分理论、采样理论以及变换理论。将上述理论进行有机的整合,才可以形成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操控理论,通过多元化的理论给予指导,推动操控技术的改革创新,并且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从系统结构上看,计算机操控系统相当复杂,并且具有可变性,隶属非线性系统。如若工业生产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操控系统,就需要与理论系统相机和,融合各种操控理论,例如鲁棒控制、模糊控制以及预测控制等理论,将各种理论融合到计算机操控理论中,使得工业生产操控系统逐步完善,趋于成熟。通过研究得知,化工制造生产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在自动检测环节应用计算机科技,得到的管理参数与数据更为精准、高效。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生产操控过程,利用数字操控,使得生产过程更为标准、规范。目前,计算机操控系统的关键是CPU,CPU在提高计算机操控效率的同时,还能够使得生产管理过程的调解更具针对性,这样不仅可以优化生产过程,还可提升生产效率。

3.计算机与机械电子工程的不断融合

(1)技术的融合将机械电子科技和计算机科技加以融合,构成机电一体化,使得计算机科技的优势与机械电子技术的优势全都得以发挥。增强电子科技功能,融入操控功能,实现信息有效处理,利用应用软件,配置机械装置,将一些复杂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得机电一体化形成系统。利用机电一体化,使得两种功能都得以实现,并完成优化,因此机电一体化可以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2)计算机科技在机电一体化的应用目前,机电一体化科技重点应用在柔性制造行业,且整个过程都被应用。机电一体化科技的构成主要为自动化仓储、信息传输系统、计算机技术以及数控机床等。根据工业生产的具体要求,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对产品进行具体加工,最终达到批量生产的目标。在将两种技术进行针对性融合的时候,生产操控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了优化,实现了可编程操作,使得工业生产过程的更具针对性,机电一体化中计算机科技的应用将工业生产中的不足彻底消除。(3)技术融合发展展望机械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技在融合过程中改革创新,展望未来,通过长期的努力,两项科技的融合将会更为紧密,机电一体化将会具备更为良好的功能,在社会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功能呈现多样化,与传统动力系统相结合,添加众多智能因素,使得智能一体化的实际应用价值更高。人工智能机器人随着科技的发展,必将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人类从一些具有危险性、环境恶劣的工种中解脱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人力资源,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舒适。

4.总结

总而言之,机械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技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计算机系统日渐完善,性能更为先进,伴随机械电子工程的不断发展,将计算机融合其中,实现了技术性能的优化与提高,助推工业生产步伐,工业生产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产品质量与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实现工业生产升级优化。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科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彼此在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两种技术在融合的时候,切不可分别对待,应当将其加以练习,使其发挥各自优势,融合形成新的科技。机械电子工程与计算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机电一体化。该项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使得各个行业更具智能化。一方面,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机械生产过程中,拓宽机械生产发展领域;另外一方面,随着机械电子工程难度的提升,计算机技术随之发展,推动高新技术研发。

参考文献:

[1]张建义《机械电子科技融合计算机的发展历程》[J];南京工程技术职业技术学院校刊;2015年4月

[2]沈明欢《计算机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与产业论坛,2014年3月

操控范文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工程机械;发展运用;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要求工业机械的操作向智能化、标准化、批量化的方向发展。当前可满足工业机械发展的常用技术为两种:一种是由计算机操作的数控技术,一种是由PLC操控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从生产改造、降低工业机械操作成本、迅速使工人掌握操控技术这三方面因素来说,工业机械生产更适合应用PLC电气自动化技术,即在工业机械化生产中,要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优化电气工程,让电气自动化技术推动工业机械生产。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含义

在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前,必须探讨自动化控制技术。当前大量的机械生产设备均带有简单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这是指工业机械生产设备均自带有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生产工人可以应用控制器向机械设备输出指令,让机械设备应用自动的、批量化的、标准化的方式生产。过去最简单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是应用这样的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生产,然而这样的控制技术无法满足现代工业机械生产的需求。在现代工业机械中,人工干预得越多,生产效率就越低、生产成本就越高,可能还会带来人工生产差异性的问题。现代工业机械生产要求控制系统必须让机械设备应用自动的、批量化的、标准化的方式生产,减少人工干预。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人们把计算机与机械设备联系起来,人们在计算机中进行工业机械生产操控,计算机则能操控每台机械的可控制系统,让可控制系统下达生产指令。这种把计算机与机械自动化技术结合起来的技术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后,人们就能在工业环境中全程的、远程的操控机械设备生产,减少生产中的人工干预。机电一体化技术可建立一个适合在工业生产环境中运行的计算机控制环境,人们可应用计算机控制机械设备,可以应用键盘、鼠标、触摸视屏下达操控指令。人们下达指令后,计算机会应用软件程序下达生产指令,计算机则能与机械设备中的可操控系统相连,可操控系统可接受计算机软件程序提出的要求,自动下达生产指令。机械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允许计算机与一台机械设备一体化相连,让计算机控制一台设备的生产,也支持计算机控制多台设备批量化的生产,允许机械设备在计算机下达的指令中彼此协作。现代机械工程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种让机械设备成为具备自动化操作系统的安装、设计、调试、维护、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工业机械一体化技术是为了有效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让设备具备电气自动化技术,使设备能够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发展电气工程能够把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结合起来,应用先进生产力推动我国工业生产发展。

2现代机械工程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要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为工业生产创造自动化生产的条件,使工业生产具备PLC自动化生产的功能。如果现代机械工程是从宏观角度的规划,让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技术得以实现的一种工程,那么电气自动化技术就是从微观技术的角度,让现代机械工程这一宏观规划得以实现的技术。现代机械工程要达到三个目标:第一,应用集成化的思路让工业机械生产设备一体化。虽然当前工业生产设备普遍自带PLC设备,但是电气工程发展的目标不是为了让工业生产设备孤立运作,而是要应用集成化的思路统一控制工业生产设备。第二,实现工业设备智能化的生产,即工业设备在操作过程中,可以自动、批量化地生产。工业设备自带自动保护机制与自动故障排除机制,当生产遇到问题时,能够自行进行决策,得到最佳生产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机械设备不太依赖人工的干预。第三,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即人们可以应用监控设备监控生产全部过程,可即时获得生产预警、及时干预工业生产流程,应用监控技术可以及时响应生产故障,解决生产问题。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要让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

3现代机械工程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法

为了说明现代机械工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方法,以船舶制造机械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为案例,说明该技术实施的要点。第一,优化造船主体的硬件设备,这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的基础。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后,人们对设备主体的要求更高,这是因为一旦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将由计算机来操控船舶,计算机的操控方式是精确化的、流程化的,在人工干预的环境中,即使船舶设备生产不够精细,人们也可以应用经验和技术弥补设备的不足,然而在计算机操控的环境中,只要设备生产不够精细,可能就会影响计算机的操控。为了实现机械一体化技术,必须优化硬件生产,人们可以应用高科技船舶建造技术,优化船体曲面结构,优化船体的建工、转配、焊接的环节,强化设备的整体性能,进一步提高船舶的性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计算机完成的只是操控的过程,而能让机械实现生产的,则是机械生产技术。人们如果要应用机械一体化开展机械生产,一方面要强化生产技术,一方面要使该技术适用于计算机操控的环境中。第二,优化信息技术应用,打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软件基础。如果要使计算机操控机械设备,就必须做好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存储、管理工作。如果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计算机就无法了解设备作业的情况,也就不能进行分析决策,无法下达指令。人们必须优化传感器的应用,为采集船舶生产数据信息打下基础。人们必须建立多渠道的数据传输通道,便于数据传输,比如:建立光纤传输通道及无线传输通道。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可以应用光纤高速传输数据的优势传输数据,而在光纤设备无法支持的环境中,可应用无线传输的方法传输数据。应用自动切换数据传输平台技术,可以加强数据传输的流畅性,对做好数据管理分析、存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要通过了解数据掌握当前计算机操控的情况,提出机电一体化优化的对策。第三,建立集成化的操控环境,提高机电一体化操控水平。可以建立机电一体化操控平台、远程操控的子平台、优化设备生产监控方法,以加强船舶生产的操作控制,人们可以全程监控造船的决策、经营、采购、设计、排产、制造、物资配送生产等全部过程,在必要时应用操控计算机的方法进行人工干涉。第四,应用智能化控制模型控制生产流程,比如:在设计船舶生产流程时,人们可以根据生产目标提出生产方案,每个方案的操控侧重点不同,人们可以建立安全生产系统,一旦机械发生故障,则安全生产系统启动,做出最佳的生产决策。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在现代机械工程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这一技术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生产人员的劳动量。在现代机械工程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内外机械生产发展的趋势,只有应用该技术,才能提高我国工业机械生产竞争力,提高工业机械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振强.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03):70-71.

操控范文篇6

1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发射机故障监测与处理

出现故障的具体现象1:发射机已打开,电源已接通,目标正常。调制推进,电流正常。前向功率为2.6kW,反射功率正常。发送器出现故障警报,备用发射机激活。对于存在的故障原因进行剖析:发生该故障的时候,先对于小盒模块进行替换,如果替换之后之前出现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说明该故障的原因是小箱有所损坏。如果各个指示灯和指示表显示是正常情况,此时的发射机的启动模块也是正常情况下进行的运作,那么该故障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操控的监控器出现问题。此时,就需要用正常的代替备用的监测器,来确认是否是监控模块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应用万用表对监测输出的电平进行测试,如果发现前向功率输出电平不正常,正向功率计显现2.6kW应正常。相反,怀疑正向功率监测的基准电平是不是存在问题。对于产生的故障进行的处理:考虑电压由可变电阻RP202进行的设置。在对于RP202进行测量后,如果没有产生损坏的情况,那么就对于电阻值进行一定的调整,进而使基准的电压恢复到3.7V的预设值,此时的发射机可以恢复正常进行广播。出现故障的具体现象2:对管理播出的按钮进行关闭操作,此时的广播灯会出现闪烁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的正向入射功率和反射功率显示的是正常的,另一个指示器正常,但发射机在几秒钟内被阻断,备用的发射机被激活。对于存在的故障原因进行剖析:发射机面板上的所有小盒和监控模块指示器正常显现,无法经过索引查看。替换模块箱和操控监控模块箱仍然是相同的。持续查看到发射机,运用万用表测量连接操控监控器的正电源、反向电源和其他指标。经过测量,发现正入射功率计连接到操控监控器线已断开呈虚拟焊接线,然后操控监控器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不能够对于存在故障问题的地方的功率的相关的数据进行接收。而且,操控的监控器会被错误地认为是正向的功率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的状况,因此会对于发射机产生阻塞的情况,因而需要启动备用的发射机。对于产生的故障进行的处理:对于各个位置的焊点进行重新的焊接,之后的发射机即能够恢复正常的播出状态。出现故障的具体现象3:当发射机的广播的按钮进行关闭的时候,此时,如果调制/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盒子上的指示器未能亮起,而此时的前向输出功率仅为1.7kW,低于阈值功率2kW,以及电流过充电指示器与广播指示灯亮起,如果此时发射机还是没有办法播出,那么发射机的备用机出现激活状态。对于存在的故障原因进行剖析:此时如果输出的信号调制存在不正常的情况,而正向的功率太小,那么就需要对于调制/高频功率放大器进行检查,运用万用表来对于小盒的调制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进行检测。调制管和功率放大器管在测量电路中都有短路击穿。因为功率放大器电路是调制器的负载,在遭遇雷击后,调制管的负载电流非常大,然后导致过流引起的调制管的损坏。如果此时的过电流的监测的信号在经过对于电流的采样板进行采集的过程之中,发现该电流的数值是比较大的情况时,此时的提示电流就会因为过载而报警。那么就需要操控监测器进行停止指令,开启备用的发射机。对于产生的故障进行的处理:将小灯箱中的调制管和放大管进行替换,把小盒放回到发射机之中去,关上主电源的按钮,如果此时的指示灯显示的是正常的状态,那么此时的警报可以解除,该情况下的发射机能够进行正常的广播。

2总结

本文对无线电发射机的故障监测和处理进行了简要的研讨和剖析。广播发射机是有监控模块和具有各种的功能的模块的小盒进行组成的,其中每个不同的模块都具有相应不一样进行显示的指示灯。因此可以在对于无线电发射机的故障进行检修的工作中,结合指示灯在的显示情况,以及对于功率和过电流等监测的具体数值的结果来进一步的分析存在的故障,及时进行处理,以保证广播量,降低停机率。

参考文献:

[1]王禛.广播电视发射机故障检测方法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7(5):227.

[2]潘新民.广播电视发射机故障诊断流程研究[J].气象科技,2018(3):443-449.

操控范文篇7

1电气设备运行维护措施

1.1守时做好基础检查。工作人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针对电气设备展开定期检查,能够发现设备存在的安全问题并且及时采取方法展开维修,避免电气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工作人员在进行设备操作时发生人身安全事故以及影响电网安全的重大问题。因此,为了能够让电气设备足以安全高效的运转,提升安全检查的工作强度,工作人员在对电气设备展开检查时,对电气设备机械故障最有效的检测方式就是让设备处于运转的状态,在设备运转过程中,检测人员务必针对设备展开最仔细的检测,避免忽略任何设备故障安全问题。假如在检查过程中有任何设备被发现故障,务必对故障因素展开分析,采用适合的维修举措,避免产生更大的事故;即便在检测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电气设备存在安全问题,检测人员也需要按照规定,做好记录,给以后的检测提供参照。1.2保证规范操作电气设备。为了促使员工能够熟练以及准确的操控电气设备,让电气设备能够在正常运转的基础上达到最大程度的效益,企业需要在电气设备的操控流程上制定一整套完善的培训方法,促使员工在了解设备运行原理和规律的时候,能够加强对设备的认知程度,让员工在设备的日常检修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完善企业电气设备日常检测系统。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底层设备操控人员组织与电气设备操控相关的培训活动,促使员工在培训活动中对电气设备的操控原理认知程度提高。同时针对操控人员组织模拟训练,让员工能够熟练掌握操控流程,利用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加强员工对电气设备操控的熟练度,除此之外,在员工操控设备的开始,企业需要专门指派技术人员展开现场指导,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员工们在操控流程上的不足之处以及错误,能够及时改正。1.3做好电气设备日常维护工作。在完成电气设备的日常检测之后还需要做好日常运转维护。例如:在针对变压器展开日常运站维护时,维修人员需要针对以下几点展开仔细观察,来保障设备整体的正常运转;(1)检测变压器的防雷举措,做好接地保障;(2)检测变压器铁芯绝缘的外部保护层有没有老化的问题存在等等。假如在展开日常维修的过程中变压器发生了这些问题,维护人员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对设备展开维修处理,同时确保设备维修无法对操控人员和设备自身造成危险之后,针对造成事故的原因展开科学的分析,同时做好记录,为以后的检修工作提供参照。此外,在针对发电机的日常检修工作过程中,检修人员务必结合设备自身的特性在不直接接触设备的状态下,定期针对机器散热口以及机箱内存在的灰尘和杂物展开清洁,避免在清洁垃圾的过程中对设备造成污染,导致设备老化加快,减少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维修人员也需要避免直接接触设备导致发生人身安全事故,还有就是检查发电机的接地状况是否正常,提高发电机的安全性能。1.4防治触电事故发生。在电气设备安全运转管理以及维修工作开展的时候,管理工作人员务必做好对员工的管理工作,严格把关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性。总而言之,针对每一个进入电厂展开电气设备维修管理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开展岗前训练,严格按照制度保证每个工作人员都是拥有专业能力的。关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可以通过现场模拟操控工作来展开岗前培训,从而提升员工对设备操控的熟练度。此外,维修人员在进入电气设备安放区域时,务必保证不发生乱碰、乱撞、胡乱操控的状况,这需要工作人员熟悉电气设备的放置位置以及各个电路的分布情况,来保证维修工作开展的顺利进行,同时为了以免发生触电事故。在开展电气设备安全运转管理时,严格按照流程保证设备的维修工作是在断电之后开展的,并且工作人员在维修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坚决按照操控流程以及操作要求开展工作,不能随意的更改。最后,在一系列操控的过程中着重与工作人员之间的配合,通过配合,开展电气设备的维修以及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术业有专攻,员工之间配合默契,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2电气设备的管理对策探析

2.1优化管理。比如:电厂针对电气设备展开维护以及创新运转流程,完善电气设备故障处理的标准化,同时在相对应的研究运用的协助下,大幅度的提高电厂的供电效率。因此,针对电厂设备管理工作以及维护工作来说,电厂务必了解各类设备运转故障的特性,总结一些科学有效的优化管理措施,来改善设备本身低效运转状况。此外电厂还需要按时对设备展开维护,就是维护重要设备以及二次设备。关于重要设备,它一般包含电压保护设备,变压器辅助设备等等的改善优化。二次设备大多是针对断路器电路,中央信号装置电路以及重合闸设备的创新升级。升级后的电气设备正常情况下都能够维持良好的运转状况。按时检查隔离器等等设备,同时做好记录。除了这些,假如是没有看管的发电厂务必全面清洁。2.2重视电厂电气设备的监管环节。为了加强提升电厂相关设备的工作效率,保证供电系统的良性运转,务必对设备展开严格管控,按时展开相关设备的会议。例如: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展开以设备为主的会议。在会议时间,组织大家仔细分析一些电气设备管理工作人员的优秀管理经验,此外刺激管理工作人员主动将自身的管理工作经验分享出来。电气设备管理热情是提高发电厂电气设备全面管理能力提升的主要动力来源。构建相关的电气设备部门,特别需要重视管理层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培养一群在技术方面能力强和安全管理方面责任心重的专业性人才。在具体管理工作展开时,务必在管理工作标准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绩效考核措施,做到双管齐下。还有就是在健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保障管理方式的有效性以及持续发展。最后,在不干扰电气设备的良性运转的基础上寻找平衡点,来提升设备的运转效率。2.3提高检修人员操作技术水平。想要提高检修人员在电气设备维修工作过程中的专业性,应该让工作人员清楚认知到维修工作的重要程度,再针对员工展开系统的专业培训,同时研究一整套电气设备维修护理措施,让维修人员就措施展开实践活动,提升自身实践经验,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技能,促使电气设备维修以及维护工作能够高效开展;为了能够让维修维护工作人员正确认知维修工作,企业管理部门务必针对此成立电气设备运转维护和故障维修部门,同时制定相关的制度,给优秀员工奖励,提升部门员工的工作热情以及提升维修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益。2.4优化电气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技术。针对电力系统相应工作来说,技术优化的作用影响巨大。因此工作人员需要总结传统技术的优点,同时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科研技术与思想展开创新,,提升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运转效率。此外,关于引入先进技术需要展开仔细的了解以及合理的安排,促使这门技术能够在具体工作中产生巨大的作用。最后检修人员也务必提高自身的知识含量以及具体操控能力,自主学习先进技术以及操控先进设备,促使电气设备运转工作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结语

维修工作人员要在电气设备的日常运转维修以及故障检测工作过程中增强工作的有效程度。此外,企业的相关部门也务必从企业自身发展方向考究,增强对员工的专业性知识以及能力的培训,促使企业在维修以及检测这两个方面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让维修工作人员认知到自己的工作职责,使得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新涌,孙序营.电气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特点及管理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17.

[2]王祝玲.电气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特点及管理策略研究[J].环球市场,2016.

[3]李华明.石油化工电气设备运行管理问题及处理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

操控范文篇8

1数字技术融入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优势

1.1数字技术系统的操作更为简便快捷

相较于其他技术,在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中应用数字技术对企业的各个生产设备进行实时操控,其操控方式更为简便和快捷。由于数字技术所采用的是全新的信息化技术设备和系统来进行操控,所以它的计算以及控制更为精准,并且其操作方式也得到了更多简化,让人更加容易上手,并且对于各种信息都能够及时且准确地识别并经过计算和加工将其展现出来。整个环节都只需要对其输入相应的代码指令便能够让信息化技术设备进行自动且智能地数据计算和传播,完全避免了过于复杂的人为操作而带来的失误和错误判断[2]。

1.2应用数字技术可以节约成本

数字技术的操作系统不仅仅拥有更为简便快捷的操控方式,并且其对于企业生产设备的控制能够更加准确,以此来让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生产安全得到保障,而且因为应用数字技术所需要投入的资金成本更少,所以在提高整体生产水平的同时还能大大减少资金投入,从而让数字技术应用的性价比凸显得更高,让整个行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获得更好地推进。与此同时由于其能够更快且更准确地识别以及处理相关数据,所以数字技术的应用还能对生产设备和系统的故障和损伤进行及时地发现和预警,从而让企业生产设备和系统的使用寿命能够得到延长,同时也能减少由于系统或者设备故障而导致的事故发生和企业的经济损失。

1.3数字技术更加安全可靠

由于数字技术的控制系统是目前较为前言的信息化技术和设备来进行操控,他不同于过去的一些旧式设备需要那么多的人工检查和操控,其避免了人为失误所造成的事故和风险,并且其操控更为方便,可以让工人对生产设备进行更加精准且快捷的控制。并且因为数字技术的前沿性,他的智能化能够帮助生产设备的运行变得更加安全可靠。数字技术将生产设备和系统所产生的数据利用网络和互联网平台来完成及时的输送,同时也保证了整个企业生产能够顺利且安全地进行。这种较为前沿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在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中也能够让整个企业的技术含量获得提升,使得企业的运营和生产都能够更加安全且可靠[3]。

1.4数字技术使数据的传输更加精准

在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中运用数字技术,其网络传输载体的选择最为常见的就是光纤,光纤的运用在目前已经广泛普及于各个需要利用网络传递信息与数据的设备之中。其自身就拥有了极强的稳定性以及极快的数据传输速度,所以将光纤运用在各个企业的数字技术化设备当中也能够极大程度地增强相关信息的输送速度和精准度,因此这种材料对于数字技术在生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尤为关键。将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以及数字技术的计算机设备数据接口连接上光纤材料就能够将其系统的控制精准度和信息识别以及计算速度进行更高的提升,并且系统的整体也能够更加安全可靠,以此让企业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和各个生产设备以及工人的安全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2利用数字技术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实际应用

通过前文所述能够看出在生产管理系统中合理运用数字技术能够为整个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所以想让国内的现代化企业获得更好地发展和进步,就需要对数字技术的实际运用方式进行不断研究和创新,以此来保证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能够时刻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目前来说,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对于数字技术的实际应用大概分为以下几点[4]:

2.1将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进行完善

在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运用数字技术的过程中,数字技术可以帮助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在其管理系统获得完善之后能够帮助其整个产业链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获得有效的提升。由于企业生产链中的管理系统对于整个企业的生产安全和利益收入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所以只要将数字技术合理应用到对于其控制系统的操控中,就能够将之前控制系统和企业生产设备中隐藏的故障和风险问题更为精准地发现,让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地对其进行处理和维修,从而最大化地降低事故的发生和企业的资金造成损失的概率。只要将数字技术合理运用,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所无法处理和精确识别的数据都能够得到改善,让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更加的智能和高效。但是想要让数字技术能够在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中得到合理地运用,就需要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相关知识技巧进行培训以及提升,对于应用数字技术的生产管理系统也应当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护,以此让其系统能够顺利地运行,让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得到完善的建立。

2.2GOOSE虚端技术在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运用

所谓GOOSE虚端技术就是数字技术运用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其中一种具体的技术运用,GOOSE虚端技术可以帮助工业电气自动化的二次回路进行调整并简化,以此让相关人员对于相关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的时候能够加方便快捷,让整个产业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可以更加智能。所以当GOOSE虚端技术实际运用到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中的时候,它所设计的系统可以让设备温度的监控以及信号接受的工作得以更加完善地进行,从而能够让其对于企业生产设备和生产控制系统二次回路的调整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使其更加简化和快捷。并且GOOSE虚端技术在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优势还不仅于此,这项技术还可以把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监控设施以及智能终端之间的数据流通做到更好地完善,其完善方法就是利用这项技术对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中的整体线路、开关、主变以及母线的操控,对连闭锁的间隔层保护做出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GOOSE虚端技术还有更多出色的功能能够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运用中实现,所以我们能够看出这项数字技术对于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的管理体系建设起到了尤为重要的推进作用[5]。

2.3智能集成终端在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运用

智能集成终端对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于GOOSE虚端技术一样,同时也是数字技术于工业电气自动化中运用的一种具体的技术运用。前面有说过数字技术在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设计中的运用选用光纤材料能够使其的应用水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在光纤材料的运用中,这项技术就可以实现相关信息的输送和收集工作。同时智能集成终端也可以利用信息的输送进行双重化处理,然而这里所说的双重化处理表示即时的数据输送以及对于第一重跳闸保护处理的强化。这种双重化处理总体来说是想让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中的数字技术运用可以更加完善地进行,并且能够让整个企业产业链的生产效率以及技术水平获得有效地提升。总的来说,在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中合理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操控和管理可以帮助企业产业链的发展和产业效率获得有效地提升,并且还能够将其整体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操控变得更为简便和快捷,相较于其他技术来说更加安全且可靠。然而想让这项技术能够完全融入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中并且得到完善的开发和使用,仅仅依靠对于数字技术的研究和分析还远远不够,因为想要让生产设备能够受到数字技术系统的操控必须要让其设备能够拥有相应合适的数据接口,所以还必须能够获得这项技术的智能终端的支撑,以及工作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素养的提升。有了这些因素的整体支撑才可以让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数字技术运用能够获得更快的发展以及更完善的开发,以此让各个现代化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获得更加完善的建立[6-8]。

3结语

操控范文篇9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发展相比西方国家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关注,我国的有关实务操作和学术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开始。这一方面受到我国赴海外上市公司需要按照上市地规范进行操作的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偏低,各种造假和盈余管理层出不穷。2001年银广夏事件成为当时的一个典型代表。这虽然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发展有关,但企业缺少合理有效的内控不能不说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007年,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年度报告中全面披露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进行自评估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提供技术标准和依据,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作提供了指引。以此为代表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于2011年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开始实施,并于2012年开始在主板上市公司实施。另一方面,随着2007年上市公司正式开始实施2006年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及其形成的盈余质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9]①。通常,实务界主要通过会计造假、应计项操纵(Accrual-BasedEarningsManagement)和真实活动操控(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这三种途径实施盈余管理②。我国的会计准则变化虽然一直贯彻了稳健性原则[10],但实证研究发现,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应用仅改变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方法,却无法从总体上约束盈余管理行为[11]。而且随着会计制度趋于严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应计项的操纵空间不断减少,真实盈余管理已经切实存在[12],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13]。西方有关研究已经发现企业通过减少研发费用或调整其处理方法来满足盈余标准[14][15]、出售固定资产以避免报告亏损[16][17]、控制支出进行盈余管理[18][19]等,真实盈余管理逐渐增多[20]。进一步来看,真实盈余管理以牺牲公司未来经营能力为代价,最终会损害企业价值[21],且管理层甚至可以利用公司的供应商和客户构建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22],隐蔽性很强。也就是说,真实盈余管理具有严重的经济后果并不易被相关利益者察觉。这亟需引起我国企业的重视。因为即使对于企业内部人,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也存在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同样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内部控制效率和盈余质量的关系对于这两个领域的实务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内部控制效率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最基本度量是观察企业所披露内部控制报告中包含的重大缺陷[4][23]。在此基础上,大量研究关注了内部控制缺陷与应计项的质量[24]。Ash-baugh-Skaife等[25]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的应计项噪音更多,应计项最终转换为真实现金流的比例显著小于内控无缺陷企业,证明内控薄弱会导致有意的盈余管理和无意的会计错报。Chan等[26]发现报告内控缺陷的企业与未报告内控缺陷的企业相比,盈余管理程度更高。Epps和Guthrie[27]按应计项目的高低分层,将样本分为高的正向、高的负向、低的应计项目三组,对比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与没有缺陷的公司的应计利润,发现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更容易利用可操纵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总之,即企业内部控制效率与应计项质量高低显著相关[28][29]。近年来,也有学者发现,萨班斯法案的颁布带来了管理层披露决策的变化和投资者对信息反应的变化[30]。在法案颁布后,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减少[31],但管理层盈余操纵的行为并未减少,主要就是采取了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32]。我国有学者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财务报告可靠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3],认为内部控制形成了严谨的内部制衡关系,任何破坏规则的一方都会被及时发现并受到相应惩罚,所以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很难成功[34],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显著负相关[35]。并且有研究发现无论是应计项操纵还是真实活动操控,都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而减少[36][37]。然而,张国清[38]以2007年公司自愿提供的、并获得外部审计师或保荐人的无保留核实意见的内部控制报告代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未伴随高质量的盈余,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改善并没有伴随着盈余质量的提升。(三)盈余质量的经济后果高质量的盈余信息可以为使用者了解公司业绩提供更多参考[39],所以企业内外的利益相关者在进行决策时更容易依赖会计盈余[40][41]。根据契约理论,盈余作为企业契约中人努力程度的一个很好替代[7],其质量的变动会影响契约的完备性[42]。一个典型表现是盈余质量不同的上市公司三类冲突的严重程度不同,盈余质量得到改善的上市公司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缓解[43],盈余质量与权益成本、债务成本负相关[41]。而且盈余质量作为很多企业管理层薪酬的标准,其改进还能够影响薪酬业绩敏感度[44][45],进而影响管理者薪酬[46]。与之相反,低质量的盈余则会使契约的有效执行受到冲击,特别是采取真实盈余管理的公司,其经营业绩会出现明显下滑[21]。我国学者李彬、张俊瑞也发现[47][48],操控生产的企业在其随后两期的经营活动中,现金流水平都低于配对样本,操控费用的企业随后三期的经营业绩水平普遍低于配对样本的对应水平,操控销售的企业随后三期的股东获利能力和公司投资水平普遍低于配对样本的对应水平,证实了生产操控、费用操控以及销售操控对企业未来的业绩会造成负面冲击。(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已有研究围绕内部控制效率和盈余质量取得了很多有益成果,但仍有以下问题需要我们思考:第一,我国企业中成体系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实施时间较短,其效率的显现尚存在不同声音,需要在内部控制发展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进一步研究其对盈余质量的具体影响。第二,随着新会计准则实施时间的增长,已有的应计项盈余管理方式在发生一些变化,内部控制对于真实盈余管理所产生的效果需要重新加以验证。第三,盈余质量有利于契约的完备,内部控制建设也是多个契约的组合,那么盈余质量能否帮助包含“信息与沟通”等核心模块在内的内部控制实现效率提升,尚无足够的经验证据。所以,本文准备从理论上厘清两者间的关系,并给予大样本的数据检验,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内部控制效率与盈余质量的动态依存关系分析

(一)内部控制效率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在由一系列契约联结而成的企业中,委托人与人在契约的签订执行和监督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后者可能会借助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不能够或者不能完满地履行受托责任进而导致问题的产生。此处的问题既可以发生在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同样也可以发生在企业内部的不同层级管理者乃至员工之间。不论人是谁,他都可以借助信息优势,通过损害委托人利益来谋求个人私利。从约束机制出发,内部控制是对这些自利行为的监督和防范,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可以减少盈余错报和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2][3],限制盈余管理的操纵空间。特别是对企业自身来说,有效的内控可以防止发生以损害长期企业利益为代价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避免业务部门管理者为了实现薪酬契约的目标而在职权范围内破坏正常的经营秩序。所以,本文提出假设1。H1:内部控制效率高的企业其盈余质量也较高,反之亦然。(二)盈余质量对内部控制效率的影响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市场中的企业实质上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组合和法律虚构[49],这种契约关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与供应商、顾客、债权人等之间,而且也存在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缔约各方通过契约明确约定各自的权利及义务,形成一个有序运转的整体。可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个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契约当事人或仲裁者无法证实或观察一切[6],往往造成契约条款的不完全。即使契约的签订是完全的,也并不代表它可以得到完全执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确立一个缔约双方都能接受的标准来衡量契约的执行情况。在有效资本市场前提下,会计是信息优势方向信息劣势方传递信号的一种手段,而且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手段之一[50]。所以以盈余为代表的会计信息作为人努力程度的度量[7],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股票定价、债务契约和管理层报酬契约中[51],以促使不完全的契约尽可能执行有效,盈余质量的高低反映了契约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进而,盈余质量会直接影响约束契约参与方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H2:盈余质量越高的企业内部控制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研究模型与样本

鉴于目前对于内部控制效率的评价没有普遍接受的方法,同时受到本文的篇幅限制,本文没有将内部控制效率评价方法纳入研究,而是选择采用“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效率的变量①。该指数②是在中国会计学会全国重点会计课题《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的基础上,由作为课题主持人之一的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的,具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为了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对盈余质量进行更好的度量,本文选择了应计项盈余管理模型和真实盈余管理模型进行对照和验证。(一)应计项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国内外学者对应计项盈余管理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针对其目的、方式、影响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全面的探索。在这些研究中,常见的有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Jones模型等。本文选用横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来计量应计项盈余管理的程度③:TAitAi,t-1=α0Ai,t-1+α1ΔSitAi,t-1+α2PPEitAi,t-1+εit(1)NAit=α0Ai,t-1+α1(ΔSit-ΔARit)Ai,t-1+α2PPEitAi,t-1(2)DAit=TAitAi,t-1-NAit(3)按照证监会CSRC行业分类标准对两市上市公司分行业运用OLS法估计等式(1)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α,将其带入等式(2),估计出企业的非操控应计利润,进而以等式(3)计算得出可操控应计利润,用以衡量应计项盈余管理。(二)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Dechow等[52]最早提出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以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酌量性支出和异常1生产成本三种变量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随后Roychowdhury[19]将各变量的数值由绝对量转换为相对量,以比较不同规模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李彬、张俊瑞[53]借鉴Roychowdhury修正后的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以异常值之和作为盈余管理的变量衡量真实活动操控行为,这一模型在我国目前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中应用较多。本文参照该模型,计算异常经营现金流量(ACFO)、异常酌量性支出(AEXP)和异常生产成本(APROD)。CFOitAi,t-1=β0Ai,t-1+β1SitAi,t-1+β2ΔSitAi,t-1+β3ΔSi,t-1Ai,t-1+β4TCitAi,t-1+β5ECitAi,t-1+β6OCitAi,t-1+εit(4)DISEXPitAi,t-1=β0Ai,t-1+β1Si,t-1Ai,t-1+εit(5)PRODitAi,t-1=β0Ai,t-1+β1SitAi,t-1+β2ΔSitAi,t-1+β3ΔSi,t-1Ai,t-1+εit(6)同上述计算应计项盈余管理的模型相同,对两市上市公司分行业运用OLS法估计上述模型(4)(5)(6)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β,然后代入(7)、(8)、(9)求出当年异常值:ACFOit=CFOitAi,t-1-β0Ai,t-1+β1SitAi,t-1+β2ΔSitAi,t(-1+β3ΔSi,t-1Ai,t-1+β4TCitAi,t-1+β5ECitAi,t-1+β6OCitAi,t)-1(7)AEXPit=DISEXPitAi,t-1-β0Ai,t-1+β1Si,t-1Ai,t()-1(8)APRODit=PRODitAi,t-1-β0Ai,t-1+β1SitAi,t(-1+β2ΔSitAi,t-1+β3ΔSi,t-1Ai,t)-1(9)上述三种异常值产生的方式不同,对盈余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异常经营现金流ACFO是由企业通过销售折扣或放宽信用政策等促销手段引起的,其提高了企业的当期利润,但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现金流量,导致当期经营现金流量的下降,则异常现金流量亦下降;异常酌量性支出AEXP是企业为了提高当期利润而削减研发支出、销售及管理费用引起的,直接提高了企业当期的现金流量;异常生产成本APROD是由过量生产引起的,通过扩大生产,企业能够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边际利润,从而提高企业当期利润,但过量生产同时增加了其他生产和库存成本,导致企业当期生产成本提高,则异常生产成本亦上升。若企业向上操控盈余,可实施的手段有:产品促销(结果会降低ACFO);削减酌量性支出(结果会降低AEXP);过量生产(结果会提高APROD)。为系统衡量不同的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引起的盈余操控程度,本文参考Zang[54]的做法,构建综合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10),值越高表示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盈余质量越低。RAMit=-ACFOit-AEXPit+APRODit(10)以上各公式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三)结构方程模型———非递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分析模型里有两种基本的类型:递归模型与非递归模型,其中非递归模型表示变量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基于此可以构建内部控制效率与盈余质量间动态影响关系的模型(见图1),用以验证两者的相互作用。图1非递归模型的基本框架(四)研究样本本文选取深沪两市所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金融、保险类及2010年之后上市的企业,共确定样本1659家企业,进一步剔除有数据缺失的企业,最终共得到研究样本1580家,其中深市768家,沪市812家。按照证监会颁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对样本企业进行分类,相关财务数据取自CCER、RESSET数据库,内部控制效率信息取自“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

实证分析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表2全样本描述性统计可以对比两种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应计项盈余管理均值为0,取绝对值后为总资产的7.84%,其中向上操控盈余的企业总数少于向下操控盈余的企业总数,但盈余管理的程度则是向上操控的高。真实盈余管理均值也为0,取绝对值后为总资产的16.66%,其中向上操控盈余的企业总数多于向下操控盈余的企业总数(808>772),但盈余管理的程度则是向下操控的高(0.1629<|-0.1705|)。即盈余管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高于应计项盈余管理;多数企业采用应计项盈余管理以降低其盈余,采用真实盈余管理以提高其盈余;当使用应计项盈余管理时,向上操控盈余的程度高于向下操控盈余,当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时,向下操控盈余的程度高于向上操控盈余。对比真实盈余管理的三种不同手段,向上操控盈余时,管理层多采用削减酌量性支出,其次是过量生产,最后使用销售促销(959>795>769),而向下操控盈余时,多采用销售促销,其次是缩减生产,最后使用调增酌量性支出(811>785>621);另外管理层操控生产的程度高于其余两种方式(0.0983>0.0648>0.0526)。就深沪两市来看,深市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比沪市略高。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可知,沪市上市公司的内控指数均值高于深市上市公司(690.97>679.18),可以初步断定,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盈余管理,包括应计项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进而提高盈余质量。区分企业性质来看,两市共有国有企业859家,非国有企业721家。无论是应计项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亦或是真实盈余管理的三种不同手段,非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均比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高。同样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可知,国有企业内控指数均值高于非国有企业(694.96>673.65),再一次说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盈余质量。(二)内部控制效率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分析从表3中的相关性指标来看,“迪博”公布的内部控制指数与应计项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均在0.01的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即内控指数越高,盈余管理越低,也就是盈余质量越高,初步验证了假设1。另外内控指数与描述真实盈余管理的三个指标也均显著相关。内控指数与异常现金流量、异常酌量性支出显著正相关,与异常生产成本显著负相关。因为异常现金流量和异常酌量性支出越高,说明企业向上操控盈余的程度越低,盈余质量越好。所以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盈余质量(向上操控盈余的程度)与内控指数正相关;而异常生产成本越高,说明企业向上操控盈余的程度越高,此处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内部控制效率越低则异常生产成本越高,盈余质量越低。(三)非递归模型分析图2至图6分别为修正后的应计项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以及三种异常值与内部控制效率的非递归模型,表4为上述五个模型的适配度检验结果。可以看到,经过修正后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效率的以上五个模型均满足上述所有适配度指标,表示这五个模型与数据都达到可以适配的标准①。表5为各模型路径系数表,五个SEM模型的所有路径p值均小于0.05,即载荷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满足模型内在质量的效度检验。在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效率模型中,内部控制效率对DA的载荷系数为-0.111,对RAM的载荷系数为-0.089,即内部控制可以抑制盈余管理,提高盈余质量,假设1得到验证,并且内部控制对应计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高于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同时,DA对内部控制效率的载荷系数为-0.002,RAM对内部控制效率的载荷系数为-0.006,说明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盈余质量越低)则内部控制效率越低,验证了假设2。对比两者的相互作用,内部控制效率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要高于盈余质量对内部控制效率的反作用。

操控范文篇10

关键词:无人机;电子信息;社团

1电子信息技术与无人机

无人机是指不载有操作人员,可以自主飞行或遥控驾驶的飞行器。无人机主要有“固定翼无人机”“无人直升机”“多旋翼无人机”三大平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计、陀螺仪、地磁传感器、惯性传感器的成本和功耗迅速降低,锂电池、高像素摄像头的性能急剧提升,GPS、WiFi等通信芯片的技术发生了质的突破;这些技术的发展让多旋翼无人机进入了加快发展期,让无人机逐步地成为一种生产生活常用的高科技电子产品。电子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与传感器等电子设备对数字、图像、视频等信息进行获取、处理、传输、使用并储存的技术[1]。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无人机上,就好像给无人机装上了大脑,配备了感官。各种传感器迅速地获取各种信息,通过电信号精确地将信息传输到电子控制芯片中进行存储、处理及控制。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多旋翼无人机现在广泛地应用在农业、气象、测绘、物流、摄影、抢险救灾等各个方面。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行业出现了极大的人才缺口。本文将阐述如何立足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背景,依托校企合作,在无人机社团中开设分段递进式培训项目,培养无人机人才的一些建议。

2无人机社团活动的原则

2.1以兴趣为抓手,分段、递进式培养学生。很多学生加入无人机社团的原因就是认为“无人机是高科技”,“无人机能够航拍”;他们的兴趣就是“操控-飞行”。无人机社团就抓住这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设置无人机操控模块。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电子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通过开设无人机电路原理,无人机装配、调试、维修等技术模块,分段、递进式培养学生的无人机综合能力。2.2校企合作,将兴趣变成职业。无人机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才缺口,仅在本地区(县级市),就有近10家无人机企业;无人机操作手、无人机装配、维修人员的缺口就在百人以上。既是自己的兴趣,又能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兴趣和自己的职业结合,是就业的最高层次。无人机社团以此为契机,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需要,引入企业设备和技术,聘请企业工程师进行针对性教与学,最大可能实现从兴趣到就业的无缝对接。2.3法律法规先行,规范飞行。无人机飞行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来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很多危害。例如在禁飞区飞行会给大飞机造成干扰;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携带危险物品,将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公共安全危害。如果无人机对私人领地、军事进行侦查偷拍,窥探隐私,将会对国家、社会、个人造成极坏的影响。所以无人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是真正飞行前必不可少的环节。2016年6月,民航局出台了《轻小无人机运行规定》,强调进一步维护轻小型无人机的飞行秩序,确保运行安全。这是第一部和无人机相关的法律。对法律的遵守,对无人机行业和无人机用户有效监管,是减少无人机安全事故和隐患的保障。

3无人机社团分段、递进式活动的安排

3.1初阶活动,无人机模拟操控训练。“飞”是学生加入社团的第一梦想。但是无人机毕竟是一种价格较贵的设备,一旦炸机,损失很大。所以在真机操控之前开设的是无人机模拟操控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培训成本,而且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进行操练。无人机真实操控是通过遥控器控制真实的无人机;无人机模拟操控是使用遥控器去控制计算机模拟无人机的飞行,这其实就是一个带手柄的飞行游戏。它实现了在没有真机的情况下,以最低成本,帮助学生快速学会无人机操控技巧。虽然各个厂商的遥控器都不一样,但是只要掌握了其中的一种,其他型号无人机也可以很快学会。无人机模拟操控训练系统是一个三维漫游全景的仿真训练平台,社团成员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各种模拟训练。学生的训练轨迹实时记录。老师和同学可以通过回放进行训练效果的评判。回放功能可以回顾每个操作步骤,精准地找到操作中的失误点,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要点,极大地提高训练的效果。3.2中级阶段,无人机操控训练。通过飞行模拟练习后,学生在实际无人机操作中,能够更快更好上手。目前团队中主要操作的是家用小型四旋翼无人机。社团主要在操场等空旷场地进行训练。社团将无人机操作分成了3个层次,开展培训。初级操作包括“垂直上升、悬停、下降”、四位悬停、自转、垂直矩形、垂直三角;中级阶段包括:盘旋、水平字、十米高度水平直线、45度下降着陆、迎风直线、顺风直线等;高级阶段包括M字带旋转,姜字带旋转,圆形带自转。螺旋上升、急停着陆等。在一个阶段的学习操练后,达到训练要求的同学才能晋升到高一阶段的学习操练中。在社团成员中经常开展对抗性比赛,促进学生操控技巧的提升。推荐技术好的学生参加校内各类活动的航拍任务。这些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一步步提升了他们的操作技能。3.3高级阶段,无人机装配与调试。为了将兴趣变成职业,社团成员不仅要会操控无人机,更要能够装配、调试无人机。在社团中先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讲解无人机原理和系统结构,为后续的组装、调试、维修工作打下理论基础。社团统一购买各类无人机散件。通过焊接、装配、调试家用无人机散件,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无人机的装配和调试,让学生对无人机的操控原则理解得更加深刻。根据企业需求,我们将理论好、操控好的学生推荐到企业实践。企业的实训场地、多样的无人机类型、企业的实战任务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操控经验和技能。因为前期的练习,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也能够很快上手。推荐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留在了无人机企业实习和工作[2]。3.4拓展阶段,无人机驾驶证的考取。通前面三个阶段的学习,部分社团成员已经熟悉了多旋翼飞行器的构造及原理,能够熟练使用主流无人机系统,实现姿态模式下空中悬停、轨迹飞行等操作;了解无人机的维护和保养,能够处理无人机常见故障;了解无人飞行器基本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掌握飞行准备的规范流程。这些学生我们会推荐到相关机构参加集训,然后参加无人机驾驶员考试,取得无人机驾驶证。该证书将有助于学生就业。

4总结

根据无人机行业的形势发展,很多企业愿意通过建设无人机实训室、捐赠无人机、设立无人机定向班等校企合作的方式去培养满足本企业需求的专业无人机人才。据此很多高职院校紧随潮流开设了无人机课程,或者在相关专业中开设了无人机方向,或者成立了无人机社团。本文认为在开设无人机专业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开设专业社团的方式,抓住该机遇,探索无人课程体系的搭建,迈开无人机人才培养的第一步,为社会、企业提供优秀、高端的实用型人才[3]。

参考文献:

[1]黄超.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无人机方面的应用[J].电力设备管理,2018(8):47.

[2]李川.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背景下无人机应用课程的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