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3:54:48

藏书

藏书范文篇1

[关键词]宋代;皇室;殿阁;藏书

宋代宫廷藏书(皇室藏书),即专门为皇帝与皇室成员建造藏书机构和处所,是宋代官方藏书的重要方面。宋代的皇室藏书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分布于禁中的专门藏书处所与皇帝个人读书宴息的殿阁;二是继位的君主为收藏已故的前一朝皇帝的御制御书及所撰诗文、书画手迹而专门建造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档案馆性质的殿阁。在北宋建造的殿阁中,同时藏有数量可观的其他各类图书。对于宋代皇室前一方面的藏书机构、处所与藏书情况,笔者已有专文介绍。本文是对宋代宫廷中后一方面的藏书的考述,以对宋代皇室藏书有一个较全面了解。

一、龙图阁

龙图阁是真宗为存放太宗御书、御集而下令建造的殿阁,开创了宋代为前朝君主专门建阁收藏其御书、御制的制度。

关于龙图阁的建造时间,《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五及《文献通考》卷五四《职官考八》、《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均称大中祥符中,误。《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四四“咸平二年(999)闰三月庚寅’’条纪事:“诏三馆写四部书二本来上,一置禁中之龙图阁,一置后苑之太清楼,以备观览。”李焘注云:“此据本《志》,《实录》但云写一本置禁中,不及龙图阁也。《东京记》云大中祥符初建龙图阁。据此则咸平初,阁已建矣。”《玉海》卷一六三“咸平龙图阁”:“祥符初建龙图阁,以藏太宗御书。”但注云:“阁初建无岁月,咸平四年十一月丁亥始御是阁,见于《国史》。”后又谓:“按《会要》大中祥符所造,以奉太宗御书,然自咸平四年十一月丁亥已尝御是阁。”反驳甚是。《长编》亦明确记载真宗于咸平四年十一月“丁亥,幸龙图阁,召近臣观太宗御书及古今名画”。《玉海》卷二七“御书目录”所载同。事实上,《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五、《文献通考·职官考八》、《宋史.职官志二》所载与此三书其他章节所记,多自相矛盾。如《文献通考·职官考八》“龙图阁学士·直学士·待制”条既谓“宋朝大中祥符中建龙图阁”,又称“(龙图阁)直学士景德四年置”,“待制,景德元年置”。如龙图阁建于太中祥符初,何有先数年真宗召辅臣于龙图阁观书之事?又何有未建阁而先置龙图阁直学士、待制?故据《玉海》所引《国史》及《长编》所载咸平四年(1001)十一月真宗御龙图阁事,龙图阁当建成于咸平四年十一月前。

据《玉海》、《长编》所载,龙图阁建成后即藏以太宗御制御书。另《长编》卷五三“咸平五年十月己卯”条纪事亦载:“先是,上(真宗)于龙图阁藏太宗御书。己卯,召近臣观之。上手执目录以示近臣,谓曰:‘先帝圣文神笔,朕集缀既久,至于题记时事,片幅半纸及书在屏扇或微损者,悉加装褙,已三千七百五十卷矣。’”此亦进而说明龙图阁早在咸平间已建成,并在建成不久即收藏太宗御书、御制3750卷,还编有藏书目录。

尔后,龙图阁的藏书数量有了大幅增加。《长编》“景德二年(1005)四月戊戌”条纪事:“阁上藏太宗御书五千一百十五卷、轴,下设六阁:经典阁三千七百六十二卷,史传阁八百二十一卷,子书阁一万三百六十二卷,文集阁八千三十一卷,天文阁二千五百六十四卷,图画阁一千四百二十一轴、卷、册。上(真宗)曰:‘朕退朝之暇,无所用心,聚此图书以自娱耳。’”

宋太宗赵匡义和其兄赵匡胤一样,原是军伍出身,是后周禁军的一名中级军官,也是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者。他比赵匡胤更重文教,更重视读书学习。他曾对近臣说:“他无所爱,但喜读书。”“辰巳间(午前八时)视事,既罢,即看书,深夜乃寝。五鼓(四时)而起,盛暑永昼未尝卧。”宋初他命大臣们所编的三部大书之一《太平总类》,足足有一千卷,太宗命令史馆每天进呈三卷,在一年中把它通读了一遍,是书因此改名为《太平御览》。太宗喜读书,也喜欢吟诗撰文,勤于著述。朝廷每有庆典及与臣下宴游欢娱,经常作诗赐予大臣,并命大臣们一起唱和。《宋史·艺文志》著录太宗著作有:《文明政化》10卷(子部儒家类)、《棋图》1卷(子部杂艺术类)、《太宗御集》120卷(集部)。又据《长编》卷二四载,太平兴国八年,太宗“撰《莲华心轮回文偈颂》十部二百五十卷,《回文图》十轴,示近臣”。另据《杨文公谈苑》记载:“太宗善飞白,其字大者方数尺,善书者皆伏其妙。又小草特工。”又说:“太宗善草、隶、行、八分、篆、飞白六体,皆极其妙,而草书尤奇绝。今上(真宗)悉赂求编次,凡三十余卷。”

龙图阁除了收藏上述太宗的御制、御书、诗文著作、书法墨迹外,还藏有其他各类图书与书画、瑞物等。景德二年龙图阁建立不久,所藏图书、书画总数达到29511卷(轴)。到了大中祥符三年(1010)十一月,“三馆秘阁所藏(图书)外,又于后苑及龙图阁并留正本各及三万余卷”。

龙图阁有藏书目录,见上引《长编》等所载。《直斋书录解题》卷八著录有《龙图阁瑞物宝目·六阁书籍图画目》一卷,当时有印本颁降各地。龙图阁还有藏书印记,大中祥符二年三月铸,曰“龙图阁御书记”。龙图阁所藏图书不但数量多,校勘亦精。真宗曾不无夸耀地说:“龙图阁书屡经雠校,最为精详。”“朕求书备至,故奇书秘籍无隐焉。”

从以上有关典籍所载龙图阁的规模、藏书数量、质量来看,龙图阁在北宋皇室藏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太清楼同为皇宫中规模最大的藏书处所。太清楼位于后苑,龙图阁位于禁中君主日常处理朝政处,是真宗退朝之暇读书、休息、“自娱”之处。而且,自真宗朝起,龙图阁也成为君臣观书、宴饮、举行文化集会之地。

景德元年(1004)十月,置龙图阁待制;四年,置龙图阁直学士;后又于大中祥符三年置龙图阁学士。皆为侍从官等荣誉性带职名(元丰改制后为贴职名),不参与阁事,实际工作由内侍三人掌之。

二、天章阁

“天章阁在会庆殿西,龙图阁之北”,以收藏真宗御书、御制为主,真宗在世日就已建成。其建造过程《长编》卷九六有较详细的记载:

(天禧四年十一月戊午)上(真宗)御龙图阁,召近臣观圣制文论、歌诗。上曰:“朕听览之暇,以翰墨自娱,虽不足垂范,亦平生游心于此。”丁谓等言:“圣制广大,宜有宣布,请镂板以传不朽。”许之,遂宴于资政殿。庚申,内出圣制七百二十二卷示辅臣。壬戌,宰臣等言:“圣制已约分部帙,望令雕板摹印,颁赐馆阁,及道释经藏名山胜境。仍命内臣规度禁中严净之所,别创殿阁缄藏。”诏可。寻于龙图阁后修筑,命入内都知张景宗、副都知邓守恩管勾,是为天章阁。

透过《长编》这段委婉记述中君臣心照不宣的对话,可以清楚地看到,天章阁的建造完全是宋真宗直接授意,而宰执大臣们心领神会,投其所好。所以,天章阁也是宋代唯一由皇帝生前建造、命名,收藏本朝君主御制、御书的殿阁。在天章阁的筹建、建造过程中,真宗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与关心。就在天禧四年(1020)十一月决定建造天章阁以后数日,真宗“出御制文草及赐中宫诗手书等示宰相。命宰相都大管勾新修天章阁,张景言、邓守恩等提点之”。接着,又以“天章阁兴功”,分别于当年十二月乙巳与次年正月乙亥,宴辅臣、近臣于龙图阁、承明殿。天禧五年二月“癸酉,幸天章阁,观上梁,宴从臣,赐物有差”。由于真宗的亲自过问,天章阁只用了五个月的时间,于天禧五年三月戊戌即竣工建成。真宗又迫不及待地于两天后“令两街僧道具威仪,教坊作乐,奉真宗御集、御书白玉清昭应宫安于阁”,并赐宴阁下。

真宗生前就授意臣下建造天章阁收藏自己的御制、御书与其他图书,固然与其好大喜功、标榜自己有关,但综观真宗一生,在政治上虽无建树,并为了使其父太宗篡夺帝位与自己的继承皇位合法化,符合天意,还亲自导演了天书下降的闹剧。不过其在位期间,进一步推行太祖、太宗开创的重文政策,重视图书业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于三馆之外,首创在禁中建造龙图阁,收藏太宗御制、制书、诗文墨迹和经史子集等其他各种图书,并扩大了太清楼的藏书,使龙图阁和太清楼成为与三馆有同等地位的皇室最大的藏书机构及处所。真宗本人亦重文好学,喜欢读书。他尝谓近臣日:“朕听政之外,未尝虚度时日,探测简编,素所耽玩。”对此,不少宋代史籍都有关于真宗读书、讲经读史的记述。如宋人江少虞所编《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引述有关真宗读书著述的记载就有整整一卷,达三十余条。甚至在他外出巡行途中,也撰述不辍。据《湘山野录》记载:“真宗西祀回,召臣僚赴后苑,宣示御制《太清楼聚书记》、《朝拜诸陵因幸西京记》、《西京内东门弹丸壁记》,皆新制也。笑谓近臣曰:‘虽不至精优,却尽是朕亲撰,不假手于人。’”而《青箱杂记》卷三记载说:

真宗听政之暇,唯务观书,每观毕一书,即有篇咏,使近臣赓和,故有御制《看尚书诗》三章,《看春秋》三章,《看周礼》三章,《看毛诗》三章,《看礼记》三章,《看孝经》三章。复有御制《读史记》三首,《读前汉书》三首,《读后汉书》三首,《读三国志》三首,《读晋书》三首,《读宋书》二首,《读陈书》二首,《读魏书》三首,《读北齐书》一首,《读后周书》三首,《读隋书》三首,《读唐书》三首,《读五代梁史》三首,《读五代后唐史》三首,《读五代晋史》二首,《读五代汉史》二首,《读五代周史》二首。可谓近代好文之主也。

另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一一记载,天禧五年(1021)二月,修天章阁功毕,四月时,阁中真宗著作计有:

辅臣集《御制》三百卷,凡《颂铭碑文》十八卷、《赞》八卷、《诗》三十七卷,赐中宫《歌诗手书》七卷,赐皇太子《歌诗箴述》五卷、《龙图阁歌诗》四卷、《西凉殿歌诗》一卷、《清景书事诗》二卷、《宜圣殿四园歌诗》三卷、《读经史诗》四卷、《维城集》三卷、《奉道诗》十卷、《岁时新咏》五卷、《歌》十五卷、《词》四卷、《乐章》一卷、《乐府集》三卷、《乐府新词》二卷、《论述》十卷、《序》八卷、《箴》七条各一卷、《记文》三卷、《祭文挽歌词》一卷、《书》十卷、《正说》十卷、《承华要略》二十卷、《静居集》三卷、《法音集》七卷、《玉宸集》五卷、《春秋要言》五卷、《试进士题目》一卷、《密表》、《密词》六十九卷;又有《玉京集》三十卷、《授时要录》二十四卷;又取至道元年四月讫大中祥符岁,中书、枢密院时政记、史馆日历、起居注善美之事,录为《圣政记》,凡一百五十卷。并命工镂板人以御书石本为九十编。

《宋史·艺文志》著录真宗著作有:《奉神述》1卷(史部传记类),《正说》10卷、《承华要略》20卷(子部儒家类),《汴水发愿文》1卷(子部道家类),《授时要录》12卷(子部农家类),《真宗御集2300卷、《目》10卷、《御集》150卷(集部)。

以上所引多种记载,说明真宗确实勤于著述,且都为本人亲撰。故《青箱杂记》称真宗“可谓近代好文之主也”,确不为过。

另外,真宗尤喜收藏图书,自谓“在东宫时,唯以聚书为急,其间亡逸者多方搜求,颇有所得”。而作为听政后偃息之处的玉宸殿,景德四年(1007)时,真宗收藏的图书,不包括小说他书,唯正经正史屡校定者就达八千余卷,“其后,群书增及一万一千二百九十三卷,太宗御集、御书又七百五十三卷”。故天章阁是宋代各阁中仅次于龙图阁的另一重要的专藏皇帝御书、御制与其他图书的宫廷藏书处所。尤其是天章阁还藏有皇家的符瑞宝玩、太祖与太宗的御容画像,更使其具有特殊地位。

天禧五年,天章阁建成之次年二月,真宗就去世了。后仁宗与大臣们多次去天章阁观书,谒太祖、太宗御容,观瑞物。而在天章阁接见大臣,向大臣问御边大略、军政要事,成为对大臣们最高规格的待遇。如庆历三年(1043)九月,仁宗为支持范仲淹、富弼等推行新政,特“开天章阁,召对赐坐,给笔札使疏于前”。对此,南宋人岳珂(1183-1234)有一段鲜为人注意的叙述:

及考典故,庆历三年九月三日召辅臣,天章阁朝拜太祖、太宗御容及观瑞物。熙宁五年九月辛亥,编排三司帐案所言太宗尹开封日,移牒三司,有御笔见存,诏送天章阁。元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中书言录事孟述古编排诸房文字,得英宗藩邸转官六件文字,诏送天章阁。元丰八年六月十三日,诏延安郡王閤旌节择日移置天章阁。崇宁元年三月丁巳,自天章阁迁哲宗神御于景灵西宫宝庆殿,又更其殿曰重光。宣和四年四月二十二日,诏天章阁崇奉祖宗神御,诸色人并不许抽差。夫西清列阁均以奉祖宗,而天章正居其次,太宗御笔当藏龙图,英皇告敕当附宝文,凡皆置之。于是阁神御之在禁中,自有钦先孝思殿,纵复为原庙,亦当在首阁。瑞物已藏龙图,而今天章亦有之。哲宗初嗣位,藏奉藩邸旌节,当是时已有三阁,而摘取其中一阁而特藏焉……前乎此对群臣率在龙图,自庆历而后多开天章。仁宗之问边事,神宗之议官制,皆在焉。

天章阁初未建官,仁宗天圣八年(1030)十月,始置待制;景祐四年(1037)三月,增置侍讲;庆历七年(1047)又置学士、直学士。

三、宝文阁

宝文阁在天章阁的西序,群玉殿、芯珠殿之北,旧日寿昌阁,仁宗庆历元年(1041)改为宝文阁。仁宗在位时,宝文阁已是禁中一重要的藏书处所。嘉祐间,曾因欧阳修奏,补写秘阁太宗御览书籍,“遂诏龙图、天章、宝文阁、太清楼管勾内臣,检所阙书录上,于门下省补写”。其地位已并列于龙图阁、天章阁、太清楼之间。仁宗听政之余,常在宝文阁挥毫泼墨并与皇室成员、近侍大臣诗文酬唱。如嘉祐七年(1062)十二月丙申,召辅臣、近侍、皇子、驸马等在龙图阁、天章阁观祖宗御书后,“又幸宝文阁,为飞白书,分赐从臣,下逮馆阁。作《观书诗》,韩琦等属和。遂宴群玉殿,传诏学士王珪撰诗序,刊石于阁”。而仅过了三天,“庚子,再会于天章阁观瑞物”。所以,宝文阁在仁宗生前就已有,但它不是为藏仁宗御制、御书而特地建造的,而是由旧寿昌阁改名而成。

史载,仁宗也是一位重文好学的皇帝。在听政、读书之余,仁宗作诗、撰文,著述颇丰。宋代自太宗朝起,“每进士及第,赐闻喜宴,常作诗赐之,累朝因以为故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赐诗尤多”。当然,这些赐诗不都是仁宗所作,但大部分赐诗当是仁宗亲作。

《宋史·艺文志》著录仁宗著作有:《明堂新曲谱》1卷、《景祐乐髓新经》1卷、《审乐要记》2卷(经部乐类),《宝元天人祥异书》10卷(子部天文类),《洪范政鉴》12卷(子部五行类),《攻守图术》3卷、《神武秘略》10卷、《行军环珠》1部(卷亡)、《四路兽守约束》1部(卷亡)(子部兵书类),《仁宗御集》100卷、《目录》3卷(集部)。

仁宗亦好书法。据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记载:“仁宗万机之暇,无所翫好,唯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渑水燕谈》卷九亦谓:“仁宗天纵多能,尤精书学,凡宫殿门观,多帝飞白题榜,勋贤神道,率赐篆螭首。”

嘉祐八年(1063)四月,仁宗去世,英宗继位,即“以仁宗御书藏宝文阁,命翰林学士王珪撰记立石”。于是,宝文阁就正式成为专藏仁宗御制、御书、书法墨迹的皇室藏书机构。

英宗在位前后不到五年,在此期间,宝文阁未设官职。治平四年(1067)一月,英宗去世,神宗即位。是年始置宝文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并将英宗御制、御书附藏于宝文阁。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直到元符元年(1098),十余年后,才确定建造收藏其御制、御书的殿阁,即显谟阁。在这之前,神宗御制、御书亦收藏在宝文阁。

四、显谟阁

显谟阁,专藏神宗御制、御书。宋神宗死后多年,一直未建阁收藏其御制、御书。据《长编》卷四三四记载,元祐四年(1089)十月戊申,在神宗去世五年半以后,受命编次神宗御集的翰林学士苏辙上奏称,神宗御制文集凡著录935篇,为90卷,目录5卷,请求建阁收藏。苏辙在奏疏中说:“臣窃见祖宗御集皆于西清建重屋,号龙图、天章阁、宝文阁,以藏其书,为不朽之训。又别刻板模印,遍赐贵近,欲乞降付三省,依故事施行。”时由旧党太皇太后高氏听政的朝廷,对苏辙的奏请未予采纳,仅下诏将神宗“御集于宝文阁收藏”,“更不别建阁”。距苏辙奏请后九年,元符元年(1098)二月丙申,大臣邓洵仁再次奏请为神宗建阁,时已亲政的哲宗立即采纳了邓洵仁的意见,“诏令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每员各撰阁名五名以闻”。两个月后的四月丙申,正式“诏建阁藏神宗皇帝御集,以显谟为名”。

综上所述,由于神宗在位期间,支持王安石等新党推行新政,在旧党支持者太皇太后高氏听政期间,否定王安石的变法,涉及到对神宗在位时的政策、政绩的评价,联系《神宗实录》几经反复重修,对已形成制度、为前朝君主建造专藏御制、御书的殿阁,在其去世十几年后才建成,证明在建造殿阁时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宋史·神宗本纪一》称神宗“天性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这虽然是封建社会史家对君主常用的一般性赞誉,但《宋史·神宗本纪》结尾《赞》中,对其用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大不以为然,而对其读书论经史却大加称颂,可见神宗继承了前朝各帝好学重文的传统。就如神宗在政治上虽然不采纳司马光的意见,但对其编修《资治通鉴》却十分支持,允许他借阅三馆所藏图书,还特许借阅龙图阁、天章阁中皇室的藏书。并“数促使终篇,赐以颍邸(引者按:神宗当太子时居处)旧书二千四百卷”。这同时说明,神宗当太子时就喜欢收藏图书。《宋史·艺文志》集部著录《神宗御笔手诏》21卷、《(神宗)御集》160卷。

显谟阁建立后,久未设官。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显谟阁改名为“熙明阁”,置学士、直学士、待制,其序位在宝文阁学士、直学士、待制下。崇宁元年(1102),恢复原名。

五、徽猷阁

哲宗去世两年多后,徽宗崇宁元年(1102)十二月十六日,诏实录院编修哲宗御书。崇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书成,共100册,凡2057篇。大观元年(1107)二月、四月,又两次下诏重加编纂删定,成693篇,30册。赵士炜辑《中兴馆阁书目》著录有《哲宗御书》前后集27卷,《前集》政事18卷、文辞1卷,《后集》文辞1卷、政事7卷。《宋史·艺文志》集部著录《哲宗御制》前后集共27卷。

在哲宗御集编定之次年,大观二年(1108)二月十三日,徽宗下诏建阁以藏哲宗御制、御集,以“在《诗》有之‘君子有徽猷’,是为论德之美,而观道之成,于是乎在。其哲宗皇帝御集,建阁以徽猷为名”。如前龙图阁等例,置学士、直学士、待制。政和六年(1116)九月,增置直徽猷阁。

六、敷文阁

宋徽宗赵估是宋代最为昏庸的君主之一,但多才多艺,在诗词、书画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徽宗一生留下了数量十分可观的著作。《宋史·艺文志》著录有:《黄钟征角调》二卷(经部乐类),《宣和殿记》一卷、《嵩山崇福记》一卷、《太清楼特宴记》一卷、《筠庄纵鹤宣和阁记》一卷、《宴延福宫承平殿记》一卷、《明堂记》一卷、《艮岳记》一卷(史部传记类),《老子解》二卷、《天真示现记》三卷(子部道家类),《徽宗御制崇观宸奎集》一卷、《(徽宗)宫词》一卷(集部)。

绍兴八年(1138)南宋定都临安后,加快了原作为行宫的皇宫建设,恢复北宋在禁中建阁收藏前朝君主御制、御书的制度。在此之前,多次下诏号召朝野臣民踊跃进献图书,收集到不少前朝的《实录》、《会要》、《国史》及其他图书,包括徽宗的御书笔札。如绍兴三年(1133)正月,访知“湖州管下故执政林摅家有道君皇帝(徽宗)御书”,“令本州守臣劝诱献纳”;当年五月一日,承奉郎林俨又上徽宗御书、御画、御笔札答共七轴。绍兴十年(1140),徽宗的御制、御集编集完成。于是,是年五月十一日,“诏特建阁,以敷文为名,置学士以下官”。此后,对徽宗御书、御札又广加收集。绍兴二十四年(1154),实录院重新编类徽宗御集,“凡百卷,上(高宗)自序之”。先“权奉安于天章阁”,后藏于敷文阁和秘阁。集中“凡诗百五十有五、词二百、赋一、序十有二、记十、碑四、策问九、文七、乐章三、挽词二十有七、杂文十有五、《诗解》九、《论语解》二、《道德经解》八、《南华真经解》八、《冲虚至德真经解》十有二、《广济经》十、《经录科仪》二、政事手札千五百五十、边机手札二百四十有四”,比前绍兴十年所编御集在内容和数量上都有了增加。

七、绍兴重建天章等阁

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几经流离颠沛,绍兴八年终定都临安。在此前后,着手建造皇宫及各司机构。为恢复在宫中建阁收藏前朝君主御书、御制的制度。绍兴六年(1136)三月丁酉,高宗“诏于皇城内修盖天章阁,以奉祖宗神御。后以亲征,未及行”。此后,恢复建造北宋诸阁之事也就搁置下来。原天章阁所藏各帝御容、瑞物由大臣专门护卫,凡高宗所幸处必择地安奉,恭称日“天章阁神御”。如绍兴元年(1130)十一月,“诏天章阁祖宗神御二十四位,权于临安府院奉安,朔望节序酌献供飨一分而已”。又如绍兴十年三月“壬寅,奉安徽宗皇帝、显恭皇后、显肃皇后神御于天章阁西之神御殿”。这里的天章阁都是指当时恭奉原北宋天章阁祖宗神御的临时殿阁。正式恢复建造天章诸阁是在绍兴二十四年。《要录》卷一六七载,绍兴二十四年九月“乙亥,诏建天章等六阁”。记载十分简单,也未列六阁具体阁名。而《咸淳临安志》卷二《行在所录二·宫阙二》祖宗诸阁所记较为具体:

太祖皇帝。太宗皇帝龙图阁、真宗皇帝天章阁、仁宗皇帝宝文阁、神宗皇帝显谟阁、哲宗皇帝徽猷阁、徽宗皇帝敷文阁……祖宗诸阁皆以藏御制御书图籍宝瑞等,惟天章阁自东京时以奉列圣御容。中兴以来,驾所幸处必择地安奉,恭称日天章阁神御。绍兴二十四年十一月,始讨论制度,重建天章一阁,而诸阁所藏皆在其中,自龙图至(显)[敷]文之阁凡二十四字合为一扁。

据此,绍兴二十四年所建太宗龙图阁至徽宗(显)[敷]文阁在内北宋六阁,实为一阁,故阁之匾额“二十四字合为一扁”。由于天章阁恭奉祖宗神御的特殊地位,遂总称为天章阁。需要指出的是,六阁中虽然包括敷文阁,但敷文阁是徽宗死后高宗遵祖宗遗制,于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专门“诏特建阁,以敷文为名,置学土以下官”。而北宋建造过的另五阁,由于阁中的御书御制与原藏的大量图书多已不存,故五阁只是名义上的恢复重建。另,以上诸阁各帝与徽宗都是北宋东都时的“祖宗”,把敷文阁与天章等五阁建于一处,合为一匾,也就在情理之中。

南宋时,为徽宗建敷文阁后,自高宗以下至理宗所建各阁有:高宗焕章阁、孝宗华文阁、光宗宝谟阁、理宗显文阁、宁宗宝章阁,都建在天章阁内,然虽有阁名,实际却无专门的殿阁。“天章、龙图、宝文、显猷、徽猷、敷文、焕章、华文、宝谟九阁,实天章一阁”。且南宋五帝之阁,与北宋在东京所建诸帝之阁不同,仅收藏各帝御制、御书,很少收藏其他图书。限于篇幅,兹省略不述。

度宗去世(1274)后不到五年,元灭宋,故度宗及以后几个短命皇帝都未建阁收藏其御制御书。

综上所述,自宋太宗去世,真宗建造龙图阁收藏太宗的御制御书、诗文墨迹起,建造专藏皇帝著作的殿阁作为一项制度,一直延续到南宋后期度宗朝。这是中国古代藏书史和档案收藏管理史上前所未有,后世亦无的独创。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宋代最高统治者重视文教,高度重视图书典籍与档案材料的收藏。联系宋代官方、私家、书院、寺观等其他方面的藏书,充分证明宋代在中国古代藏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阶段。

藏书范文篇2

一、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沿革

我国藏书历史延绵千年,商周时就有了收藏档案、简册的官方机构。私家藏书相比官府藏书出现得晚,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沿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国私家藏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广搜文献。“定礼乐,明旧章”。但早期图书的载体多为笨重的竹木简,贮藏、书写、携带均不方便。靠手抄复制,成之不易,聚之更难,私藏者寥寥。还有部分载体为成本昂贵的帛书。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了当时藏书活动的发展速度。

第二阶段,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时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藏书数量规模上有明显的增加。这不仅得益于这个时期的学术文化的大发展,更有赖于东汉末年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进突破。纸比竹木简易于收藏、携带、书写,比帛书的成本又低廉,对典籍的复制流通起了革命性的作用。

第三阶段,古代私家藏书的兴盛时期,由宋代到清朝末年。两宋尊文抑武,文化的繁荣使得藏家人数激增,私人藏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同与仿效。加之宋代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世代藏家,像新喻刘氏、安阳韩氏、宋城王氏等: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部各有特色的私家藏书目录,对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称。中国古代私家藏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藏书活动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图书、藏书楼等实体文化,藏书措理之术和藏书习俗、风尚的行为文化,还有藏书家们主体的心态文化等,可以从文献收藏文化、学术传承衍生文化、书楼营造文化进行初步的解析。

(一)、文献收藏文化

私家藏书收藏文献,不仅数量多,种类遍及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而且系列互补,价值较高。对于辩证和考实提供详实的帮助,有着官藏有时无法达到的质量和利用价值。同时,突破地域限制,不限于本地而面向全国跨域搜求和收藏。

历代藏书家都非常注重对收藏的文献典籍进行整编,认真严格的沿循整修、鉴别、勘误、补缺、编目等流程。他们也很重视与其他藏书者,官府藏书和书院、寺观等其他藏书机构互通有无。这些为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学术传承衍生文化

私家藏书本因学术所生,为治学而藏。藏书家和学问家往往合二为一,以达到对收藏的典籍实现学术传播衍生的目的。尤其是世家藏书,既以文献收藏传承为己任,更以学术编纂传衍为使命。如明代海盐好古堂胡震享,出身书香门第、藏书世家,毕生搜求和修治唐诗,编撰了《唐音统签》和《唐音癸签》两大鸿篇巨制。胡震享去世以后,两书仍陆续刻印流传社会。清代朝廷《四库全书》和《全唐诗》,都是以《唐音统签》为底本集编唐诗。藏书家们校正辑佚、编总刻印、自撰著述,形成了一种学术的传承衍生文化。(三)、书楼营造文化

私人藏书家们对于藏书的处所偏爱有加,从外部选址到内部布局,甚至楼院匾额名称都匠心斟酌,形成一套独特的文化景观。

藏书楼的构筑、造境、匾名都独具匠心。在拟象构筑方面,私家藏书楼形而下的务实技艺和形而上的虚道超越,交感相渗。互妙相生。如宁波“天一阁”楼下六间,一字排开。一一隔断;楼上六问,合而为一,中间用书橱隔开,用以藏书。在园林造境方面,如清代朱彝将后花园改建为私家藏书园,不仅累石垒山,而且引水为涧。

三、发挥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的积极作用

私家藏书文化,既有如藏书风尚、习俗、藏书心态和有关整理、研究典籍的知识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又有如图书、藏书楼、藏书印,图书的交换和流通等属于社会存在领域的内容。尽管这些物质和精神的形态不同,但它们同属于人们精神生活和精神生产的范围,能够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因此,应充分发挥私家藏书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继续发挥保存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绵延数千年的我国藏书文化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优秀传统,藏书文化对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很大。我国私家藏书有大量的私藏书目留存,采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私藏书目进行计量上的描述和分析,可以较为直观而准确地说明某种文化风气的流变。由于私家藏书相对于官府藏书更具有韧性,使它保存下来一些官府藏书没能保存或根本不可能保存的书目,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文献佐证。

(二)、给现代图书保护技术有益的参考

在长期的藏书活动中,为了减轻各种因素对图书的破坏,私人藏书家们在学习官府藏书经验和总结民间智慧的基础上,归纳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护图书典籍的措施。这些技术仍可以为现代图书馆印刷型文献的保存提供指导。

(三)为现代图书馆提供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借鉴

藏书范文篇3

关键词:藏书结构;藏书建设

1关于藏书结构的概念

肖自力最初给藏书结构下的定义为:“把各种不同学科、不同水平、不同语义、不同形式的知识情报载体,搜集、整理、组成一个有主有从,有专有博,互相配合的整体,这就是藏书结构”。显然,肖自力一开始便指出藏书结构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结构,但对“多维”的量没有明确限定,于是藏书结构便没有明确的外延,各维在独立作概念使用时也没有明确的外延。

综观已有十几种关于藏书结构的定义,除个别同志将藏书结构定义为藏书比例(主要原因在于对肖自力初始定义理解有误所至)之外,其他定义均较统一,认为藏书结构就是运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从整体角度认识藏书体系内部——各门学科、各种主题、各种水平、各种文种、各种出版类型、各种载体形式的出版物的组织与搭配,寻找它们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联系和关联。这种藏书体系内部各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的方式就是藏书结构。

藏书结构的概念有如下四点。

藏书结构是藏书体系的组织法:藏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各种不同成分的藏书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藏书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的组成状况及相互联系就是藏书结构。藏书结构的实践结果形成藏书系统。

藏书结构是一个整体概念:组成藏书系统的各要素,即各种不同成份的藏书并非毫无关联地凑合在一起,而是处在彼此联系,相互配合之中,一旦这种联系、配合发生突变,藏书结构就要受到破坏。

藏书结构是一个多维结构:它既要考虑文献的学科属性,又要兼顾文献的类型、语种、出版时间,更要照顾读者的需求水平等等,所以它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结构。美国图书馆协会曾从18个方面构思藏书结构的框架,国内一般的考虑五个方面,即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语文结构,类型结构。

藏书结构的参照系不同于藏书比例:藏书比例以馆藏总量为参照,考虑的是藏书的种数、册数,要求的是数量;而藏书结构则以“世界3”为参照,考虑的是藏书所含信息、知识、情报量的完整与否,能满足读者需要的程度,要求的是质量。藏书结构的这一特点,使藏书建设的研究摆脱了“比例说”的狭小视域而迈向“结构论”的新阶段。

2关于等级结构

(1)肖自力“五级”之说。

根据美国图书馆的作法,针对我国图书馆的现状与条件,以读者需求水平和藏书内容的学术水平以及藏书的情报量为划分等级的标准,肖拟就了五级结构方案。

甲级:完整的藏书

乙级:研究水平藏书

丙级:大学水平藏书

丁级:基础水平藏书

戊级:最低水平藏书

(2)黄本华“三级”之说。

以读者需求特点为标准,将藏书划分成从低到高的三个级别。

一级:专业学习水平

二级:一般专业研究水平

三级:高级专业研究水平

(3)张炎烈“七级”之说。

以图书本身的学术水平和读者的使用水平为划分标准。

Ⅰ级:专业研究水平藏书

Ⅱ级:大学生及相当于该水平的藏书

Ⅲ级:中学水平及相当于该水平的藏书

Ⅳ级:幼小读物藏书

Ⅴ级:知识性、趣味性及科普读物藏书

Ⅵ级:特殊用途藏书

Ⅶ级:综合性参考工具书

(4)李银生“四级”之说。

在张炎烈和肖自力学术观点的基础上,李以图书内容的深浅程度和藏书的情报量为标准拟定了四级结构方案。

甲级:完整级

乙级:研究水平

丙级:大学水平

丁级:基础水平3关于藏书结构与藏书比例的关系

从比例到结构是藏书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其深刻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1)参照系的变更;(2)功能的扩展;(3)意义的升华;(4)方法的更新;(5)理性思维的延伸。

结构研究和比例研究有着重要的区别,但二者并不相互排斥。结构研究向量化发展,必然用及比例。比例研究是结构研究的手段和途径。比例研究隶属于结构研究,它必须纳入结构研究的范畴,成为结构研究的子研究,否则,便失去其应有的价值。结构研究是比例研究的目标和归宿。

4关于藏书结构一览表

藏书结构一览表是藏书结构的框架设计,它从系统的角度对藏书结构的各方面做了组织综合,其功能一方面可据此分析图书馆藏书结构的现状,另一方面可规划未来发展蓝图。

肖自力利用图书结构五个方面(五维)的层次划分及其代码设计了一张颇有影响的藏书结构一览表(表1)。该表为全国图书馆界半定量评价某馆或某地区馆藏文献合理性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该表也充分暴露出藏书结构作为一种多维结构在付诸实际时的艰难和复杂性,这一致命弱点,极大地影响了该表的实用价值。为克服此缺陷,李银生提出一种二维框架模式,建议学科设立100条左右,藏书等级划为四级,各级藏书内容深浅程度、藏书所含信息量、出版物类型、语种等方面都有详细、准确的规定(表2)。

相比之下,肖拟一览表具有较好的理论引导价值,而李拟一览表则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

藏书结构研究通过二十多年的艰难探索,在取得丰硕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效益,在高校系统,愈来愈多的图书馆运用藏书结构理论提供的方法建设本馆的藏书,力求使图书馆决策建立在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基础上。可以预计,当藏书结构理论深深植根于各个图书馆的业务实践之日,便是全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立之时。

参考文献

[1]肖自力.试论藏书结构[J].图书情报工作,1981,(1).

[2]李银生.从比例到结构——藏书建设理论研究的重要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1990,(1).

藏书范文篇4

关键词:藏书票;应用设计;题材;内容

藏书票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微型版画艺术,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大众艺术形式,这种小小的标志以艺术的方式标明藏书的拥有者,也是书籍的美化装饰。藏书票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它用另一种方式满足了读书者对于书的热爱。最早的藏书票是1470年由德国人制作的,署名勒戈尔(Lgler),画面中一只刺猬衔着野花,脚踩落叶,趣味十足。藏书票也被称为“版画珍珠”,源于其形制精巧,色彩设计丰富。藏书票的创作多使用木刻或其他形式版画;在画面的构成与色彩的搭配方面,需要不断琢磨装饰效果。手工制作使藏书票具有独特的差异性与趣味性,方寸之间彰显收藏者的知识、品位、格调,故而同时具有较高文化艺术收藏价值。在各种规模的藏书票展览及收藏交流活动中,藏书票的创作者和爱好者通过交流可感受到不同地域或国家之间独特的艺术文化。本文针对《本草纲目》之“草部”元素与藏书票相结合的设计应用进行分析。

一、目前当代藏书票设计存在的不足

(一)纸媒的萎缩带来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模式也开始多种多样,纸质书籍逐渐转化为电子模式,书和书的文化正在远离人们的视野,纸质书的使用率大大降低,这就使与书紧密相关的藏书票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发展到今天,藏书票的实用性功能逐步向艺术审美的层面推进,现代藏书票的艺术性已经超越了早期藏书票的实用性。”[1]人们对于藏书票更倾向关注其审美价值。

(二)现代藏书票设计的乱象

因为市场需求多样化,藏书票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元化、自由化,但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现代藏书票的设计乱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画面。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复古”的兴起成为一个创作方向。有部分人在进行藏书票的创作时,开始借鉴传统的配色或元素,但许多设计师的借鉴无法提取传统元素的精华,藏书票的市场流转需要冠以“大师”的名号,这就致使这类藏书票作品的设计忽视了社会的需求。第二是结构。市面上大多藏书票设计师其实是在进行“裸设计”,他们不懂藏书票应有的规格,常常把藏书票与书签和版画相混淆。设计师作为创作者,对于藏书票的了解少之甚少,设计了大批不是藏书票的作品,有的藏书票其实就是小版画,连国际通用藏书票符号都没有,却被冠以藏书票的名号。藏书票之所以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存在,就在于其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属性。

二、当代藏书票艺术形式的变化

(一)当代审美变化对藏书票艺术形式的影响

近几十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人的知识素养逐渐提高,人们从追求物质满足逐渐过渡到追求精神满足,与此同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大幅度的改变。如今,藏书票自身价值所占的比重也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原始的以实用价值为主向以审美价值为主转变。藏书票既有实用性,又有审美与收藏、投资功能,还可以使画家、作家与收藏家等建立交往[2]。审美价值的比重提高决定了藏书票的艺术表现形式要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偏好,所以现代审美变化正对藏书票艺术形式产生影响。人们的偏好对藏书票艺术形式产生影响主要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色彩。色彩是艺术的重要部分,色彩审美与人的心理活动密不可分,与人的喜好直接相关。色彩分为单色和多色,应用不像以往那样随意,现在应用单色或多色是有目的性、服务性的,根据某一类群体的喜好而去设计。二是表现形式。一方面,近几年“复古”一词的流行,不单影响时尚圈,对艺术圈的影响也颇大。在现代藏书票作品里,“复古”显得尤为单纯而彰显本色,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敬仰和怀念。图2杨忠义《挂帅出征》直接搬用传统戏剧题材,构图居中,能够使品鉴者强烈共情。根据个人需求,创作者将传统元素以新身份、新的表达效果重现在我们眼前,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图3李雪慧《戏剧文化元素》借用戏剧元素,通过再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另一方面,“极简主义”也影响着藏书票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类书票作品不是通过对自然物进行简单描述,而是寥寥几笔,不求形似,更注重主体感受的表达,画面通过大部分留白,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图4邱桂兰《远方》画面中运用大片的黑色和少部分的留白,给予鉴赏者想象的空间。

(二)当代设计手段变化对藏书票艺术形式的影响

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既便捷又开放的科技时代,发达的多媒体和软件的介入使藏书票在创作手法上得到了一定创新,软件的应用使藏书票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直接将照片导入软件中,加上“版画”滤镜,一张藏书票就做好了,这种做法省时省力,还可以转换多重效果,获得丰富的视觉体验。

三、《本草纲目》中“草部”元素与藏书票设计的步骤

(一)《本草纲目》中“草部”元素的相关研究

明代医学家、药物学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人类充分发掘自然规律并使之为人所用的典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

(二)《本草纲目》中“草部”元素如何提取

《本草纲目》中各类中草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设计师需要对相关元素进行筛选,而不是一味照搬,要在传承中华传统药学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本次当代主题藏书票设计,在文献分析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本草纲目》中“草部”元素进行视觉要素的归纳和整理,运用图形艺术手法,绘制出各类中草药,形象化地呈现《本草纲目》中各类草药的肌理结构;从计算机插画设计的角度更新《本草纲目》中与众不同的中草药形态,以视觉符号输出形成统一的图形语言;从现代平面编排设计的角度把《本草纲目》中的元素在藏书票设计中变成灵活多变的图文组合;最后结合印刷工艺、版式审美取向,让藏书票传统文化新作变成现实。以新颖的方式展现丰富的自然资源,将藏书票与传统药学相结合,寓意是传承藏书票文化和《本草纲目》,也希望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四、以《本草纲目》中“草部”为元素的藏书票设计

目前,国际上将藏书票大致分为四类:版画藏书票、手绘藏书票、通用(复制)藏书票和电脑藏书票。本次当代主题藏书票设计研究的藏书票属于电脑藏书票,电脑藏书票最后也是以打印的方式完成,主要是通过电脑软件制图,属于新时代的产物。此类藏书票最适合传播与普及,具有简单便捷、传播速度快的优点。《本草纲目》主要讲述本草药籍与药性理论,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文化属性和丰富的创作元素。中国传统文化藏书票通过与《本草纲目》有机融合,借藏书票艺术的推广价值传播中国的中草药传统文化是本次创作的主要目的。

五、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藏书票艺术

藏书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源自西方的藏书文化,后传入中国。“我国版画藏书票艺术在当代尊重个性、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深深植根于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3]在我国特有的文化属性中,藏书票也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风格,而这些藏书票题材内容多反映日常生活、思想观念、社会事件等,经过时间的推移、艺术的塑造和文化的沉淀,如今藏书票的题材和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从秦砖汉瓦兵马俑到京剧皮影年画剪纸,从彩陶到唐三彩再到青花瓷,中华文化在小小的票面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图案细致精美,充满灵气和吉祥喜气,多角度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国藏书票注重东方神韵的营造,强调彰显文人意趣和个性,含蓄而富有诗意。”[4]通过藏书票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能够让受众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发现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藏书票中的表现力,最终达到共同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在当代,艺术创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稍显不足。年轻创作者缺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藏书票从根植于西方传统文化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转变需要创新。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文化属性和丰富的创作元素。借藏书票艺术的推广价值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笔者尝试此次创作的意义。

六、结语

藏书票这门艺术在科技时展背景下,其创作思维、制作手法、材料运用等方面都有创新。“藏书票被誉为‘袖珍艺术’,是各国文化交流、学习收藏的桥梁。”[5]固然藏书票只在方寸之间,却包含丰富的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笔者希望藏书票设计可以突破发展困境,被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不再是一门边缘艺术。同时,新时代也对藏书票艺术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例如:如何让藏书票更好地走进民众的生活、如何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等。作品既要能适应当代人的心理需要求,又要能表达创作者的自我诉求,并通过强调藏书票的创作内涵与精神、拓宽藏书票市场领域等方式,进入民众生活。我们要善于从多种角度分析藏书票设计、制作、营销等各个流程。我相信,通过藏书票制作者及周边产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藏书票艺术必定能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宝贵价值,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董坤兴,李海峰.藏书票的功能性转向研究[J].大众文艺.2019(5):53.

[2]舒惠芳.藏书票的鉴赏与收藏研究[J].大众文艺,2010(21):200-201.

[3]王雅琪.当代版画藏书票的艺术创作与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

[4]督忠跃.藏书票的艺术考量与商业价值研究[J].美术界,2018(1):78-79.

藏书范文篇5

价标准、信息资源的保障方式、馆藏文献购置经费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适应网络

环境的变化,图书馆在馆藏发展中应该更新传统藏书观念,合理配置馆藏资源和网络资

源,加强馆藏资源的特色化建设和分工协调,建立起信息资源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

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并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网络环境/馆藏发展/文献资源建设

【正文】

图书馆藏书是图书馆赖以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而图书馆藏书的发展,总是要

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方兴未艾的信息

网络化浪潮,无疑会给图书馆藏书发展带来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分析这种影响,探讨在

网络环境中如何制定图书馆藏书发展策略,是世纪之交图书馆事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与图书馆

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网络环

境。所谓网络环境,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

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

数国乃至全球(注:谢阳群:《试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定位问题》,载《图书馆》19

97年第3期。)。在网络环境中,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将彻底改变,分散于不同

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方式存贮,通过通信网络相互联接,人们可以借助网络上任

一终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这种信息网络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或信息存贮处,而

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虚拟的信息体系。在这个信息体系中,信息资源组织是通过网络

动态地围绕用户特定需要来进行的,信息的检索、获取、处理和利用也是根据用户需要

,通过灵活联结、调用各类资源和系统集成地完成的。用户只要将自己的电脑与网络连

接,便可不受时间限制,不受信息存放地点影响,方便地在网上检索、选择,获取自己

需要的信息。

国际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在全世界的迅速扩展,标志着这样的网络环境正在

形成。Internet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将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联系起来,提供一系列

的信息资源联结、组织、检索机制和信息传递、服务形式,如电子邮件服务、电子公告

牌服务、远程信息系统检索服务、文件传输服务、电子文献出版和检索服务等。目前In

ternet在全球的用户已达7000万,并正以165%的年增长率在全球铺展,加入Internet

的国家已达175个(注:赵培云、郑淑荣:《信息高速公路与Internet》,载《中国

信息导报》1997年第5期。)。这个国际性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正将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

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联结起来,实现网间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面对全球信息网络化的

趋势,我国也及时规划了信息网络化建设进程。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中国公用分组数据

交换网(CHINAPAC)和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公用

经济信息通信网(金桥工程)已经启动。全国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中国教育与科

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它内联全国主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

科技信息机构,外联国际互联网,与全球范围的现代信息网络接轨。这一切表明,网络

环境已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正在到来的现实。

网络环境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信息网络使图书馆的资源基础突破

了传统的“馆藏”局限而扩展到整个网络,从而使可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

网络环境提供了图书馆拓展信息服务的广阔空间,如通过电子文献传递来提供图书馆资

源、开展馆际互借、接受和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可以从大量联机数据库、电子期

刊、电子论坛和电子布告栏中寻找、收集适用的信息,再利用网络为用户服务,也可在

自己的系统上建立电子公告牌,收集各类公共信息,使图书馆成为社区或校园信息

场所。网络环境还给图书馆提供了基于电子数据交换的文献采访、基于中央书目数

据库的共享编目、基于OPAC检索的流通服务以及基于数据通信的其他各种信息服务。然

而,网络环境也给图书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图书馆保守封闭的办馆思想、重藏轻

用的藏书观念、以馆藏文献的流通阅览为基础的服务模式以及落后的技术设备和传统的

手工操作方式等等,已难以适应网络环境的需要。面对挑战,图书馆采取怎样的对策,

将直接关系到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NextPage]

二、网络环境对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影响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对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具

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影响

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而且使

信息资源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是经过图书馆收集、

整序、贮存并拥有“所有权”的文献。现在,人们从网上存取的信息,虽然不同于馆藏

资源具有“所有权”的属性,但它如同馆藏资源一样具有可资利用的属性。因此,图书

馆的信息资源可以分为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两部分。对读者来说,需要获得的某一信息

,无论是图书馆收藏的,还是通过网络存取而获得的,信息本身的质量并没有区别。只

要信息方便存取,易于获得,读者就无须顾及这些信息存放的位置离自己有多远。因此

,对图书馆来说,网上资源与馆藏资源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而且,网络资源极为丰富

,存取便捷,因而将成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基础。如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印刷

期刊2200种,但提供的电子期刊竟达34500种(注:李希明等:《传统模式与图书馆的

发展》,载《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年第5期。)。可以说,在网络环境中,每个图书

馆都必须在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2.对馆藏资源获取方式的影响

图书馆传统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获取文

献。文献入藏后,图书馆便拥有该文献的永久所有权和使用权。然而图书馆对网络信息

资源的获取,情况就不一样了。图书馆通过网络获取的电子信息,往往不是信息资源的

本体,而是信息资源的网络使用权。信息的获得,则有购入、入网、联机使用权、租用

、交换和免费等多种方式。这些新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需要新的技术、设备和专业技

术人员。

3.对图书馆资源质量评价的影响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馆藏建设,而对馆藏质量的评价,则主要围绕馆

藏的数量、结构、重点、利用率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对象就是馆藏文献本身。在网络环

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质量评价就不能仅以本馆的实际收藏为评价对象,还要看其在

网络上获得全世界信息资源的能力。因为用户更加期待的是图书馆提供更及时、更准确

的信息服务,而不在于沧海一粟般的一馆之藏。根据这样的评价标准,馆藏质量将被检

索质量取代。这里,检索质量是指能满足读者需要的程度,评价的对象是文献(信息)

的提供率。

4.对信息资源保障模式的影响

建立信息资源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图书情报界多年来致力的目标,但由于各种主、客

观原因,在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图书馆基本上仍是自给自足的保障模式。在网

络环境下,这种保障模式已完全不适应了。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分工

协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为当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转化为电子文献并能通过网络向用户

提供服务时,其他图书馆相同的藏书再加工、上网,就成为多余的。网络环境使处于不

同地理位置的图书馆能相互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保证网上信息资源的全面

、充足和系统,减少冗余和浪费,客观上就要求各图书馆必须摒弃自给自足的信息资源

保障模式,将自己纳入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网络中,根据网络的要求和用户需要

去收集、加工文献资料,使各图书馆上网的信息资源各具特色,避免雷同,从而建立起

功能较强的信息资源社会保障模式。

5.对馆藏文献购置经费的影响

购书经费短缺是多年来困扰图书馆的难题。除了书刊价格上涨客观因素外,就图书

馆自身而言,主要是缺乏馆际协调。在藏书发展中,各馆不仅要入藏本馆读者常用的文

献,以满足最大量、最经常的信息需求,而且要入藏那些较少使用的资料,以满足读者

偶然的特殊的需要。网络环境为解决这道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网络环境中,各图书

馆可以便捷地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从而使图书馆有了可靠的信息资源保障。

由于有了网络资源作为后盾,各图书馆可以将有限的经费去购买本馆最常用的、有特色

的文献,而其他信息需求则依靠网络资源去满足。所以,网络环境为图书馆购书经费的

合理使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网络环境中图书馆藏书发展对策

网络环境给图书馆藏书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适应信息环境的变化,制定正确的

藏书发展对策,是图书馆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藏书发展观念

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发生变化,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共同构成图书

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任何图书馆离开网络资源而幻想靠自己有限的馆藏文献资源来

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图书馆藏书发展不能局限于建立一个有限的

物理实体的馆藏,而要着眼于对全球信息资源的掌握和选择。除了选择入藏有明显载体

形式的文献,努力获取重要的联机信息资源的使用权,也应成为藏书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对图书馆资源的评价方面,不应局限于考察馆藏文献的数量、质量,还要看图书馆能

从网络上获取多少资源,以及如何把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转化为图书馆资源的一部分

提供给广大用户。但是应该指出,虽然网络资源大大丰富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基础,但并

不意味着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取代图书馆馆藏文献。那种认为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图书

馆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资源,因而没有必要花钱去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的观点显

然是错误的。因为,网络信息资源大多是在图书馆馆藏文献基础上形成的,目前信息生

产者直接以电子形式生产并提供上网的信息资源毕竟不多,相当一部分文献还必须靠图

书馆去搜集、加工,然后转换成电子形式才能提供网上使用。而且,目前网络信息资源

仍以二次信息居多,即使在今后,是否所有的图书馆馆藏都有可能且有必要转换成全文

数据库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没有原始文献的全文提供,从网络获取的二次信息

,其使用价值是有限的。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各图书馆仍应致力于馆藏文献的发展,

使网络资源与馆藏资源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

2.从实际出发,合理配置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的扩展,许多图书馆正在改变传统单一的馆藏模式,变静态的收藏为动态

收藏加网上信息存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新模式。这一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各类型图书馆

的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要不同,在安排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的比重方面也应该有所

区别。一般说来,非研究型的公共图书馆,主要承担社会教育职能,担负提高广大人民

群众科学文化水平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任务,读者需要的主要是各类型文献,因

此,这类图书馆应以扩充馆藏资源为主要任务。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情况较

为复杂。大学生围绕专业课程系统学习,其主要需求集中在馆藏文献方面,正因为如此

,近年来大学生对图书馆新书太少的抱怨之声不绝于耳;同时,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从事

科研工作又需要从网络上及时、广泛地获取最新的学术信息。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采取

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建设并重的方针。一些大型的研究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主要是为

科学研究服务,因此应该更注重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总之,各类型图书馆都要

从实际出发,在认真研究本馆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馆藏资源与

网上资源的比例,从而实现两种资源的最佳配置。

[NextPage]

3.加强馆藏资源的特色化建设和分工协调

在网络环境中,各图书馆拥有的信息资源重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各图书馆上

网的文献资源具有各自的特色,互不雷同,网络才真正是资源丰富的宝库。如“Intern

et网上的WWW虚拟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由世界各地不同学科的信息资源共同构成的资料

库,如生物学方面的信息资源由哈佛大学负责,化学方面的信息资源由加州洛杉矶大学

负责,等等。每个单位都开发一个Web服务器,由它与其他学科的Web服务器相联,然后

将这些分布在各地的各学科服务器联结在一起,共同构成设在瑞士的主服务器上的虚拟

图书馆。”(注:刘兹恒:《论虚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关系》,载《图书情报工作

》1997年第4期。)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彻底转变“大而全”

、“小而全”的馆藏模式,加强在馆藏发展中的分工协调,使各馆致力于馆藏特色化建

设。如果说过去我们还缺乏紧迫感的话,那么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中,解决这个问题已成

当务之急。

4.建立信息资源社会保障体系

笔者曾在另一文中探讨过建立由地区(省、市、自治区)级、区域(行政大区)级

和部级文献资源网构成的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问题(注:肖希明:《我

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论纲》,载《图书馆》1996年6期。)。网络环境为我国信息资源

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部级文献资源网作为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

系的主导,其网络成员应通过分工协调,将各自承担的学科领域的文献尽量收集齐全,

以保证国家从整体上最大限度地占有文献信息资源,起到国家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作用

。此外还要充分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大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的书目数据库、事实数

据库和数值数据库,并提供上网,使国家网同时成为我国的书目中心、馆际互借中心、

联机检索中心。地区网和区域网中各类型图书馆则应以现有馆藏为基础,以国家网的资

源为后盾,加强特色化馆藏建设,成为全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中坚,满足人们经常性

的信息需求。同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在地区范围开展联机编目,生产联合目录数据库

,开展馆际互借、联机检索等活动,实现地区性的信息资源共享。

5.加大和优化对馆藏发展的投入

经费短缺仍然是许多图书馆藏书发展面临的难题。近年来各类型图书馆都出现了文

献收藏量持续下滑的严峻局面,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图书馆提供传统文献信息服务能力,

而且会削弱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大对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投入。优

化投入,就是指各图书馆要根据用户要求、书刊的利用率以及相关工具书确定哪些文献

是应该订购的,哪些是应该而且可以从网络上获取的,从而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出更大的

效益。

6.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内容大大扩展了,如对信息源的选择、甄别,就

从传统的文献信息源发展到网络信息源;又如信息资源的特色化建设,不仅是馆藏文献

的特色化,而且包括如何努力发掘网上的特色资源以及如何开发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因

此,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藏书发展,不仅是采访部门的工作,还涉及图书馆众多的部门

。为此,图书馆必须通过培训、继续教育、吸收其他专业领域人员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人

藏书范文篇6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藏书布局藏书管理布局体系增加流通率

我校新的图书馆已经建成投放使用近三个月了,图书馆从一个只有一间大教室到现在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拥有了现代化设备齐全的学生阅览区、教师阅览区、电子阅览区、密集型书架藏书室、书库以及工具书库,在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和因地制宜地布局自己学校藏书的过程中有了一点小小的认识和体会。

目前绝大多数图书馆均是按照文献类型及读者对象,分设学生书库、教师书库、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及教师资料室等,这样“二库三室”的布局模式,不分藏书新旧,不考虑图书利用率高低,使馆藏资源不能科学地分散于各科室中,针对这些现状,改变当前的布局模式,确定合理的藏书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

按照图书文献利用率的高低及新旧程度,结合服务方式,将藏书依次划分为四个区域,根据图书的流通率分为四个藏书书库的布局体系,我认为中学图书馆的藏书体系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我个人的设想是这样的:

一、图书主库1

该书库实行借阅一体,服务对象是全体师生,其藏书的特征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流通率高、参考性强、近期出版的图书。

在该书库里,我们还增设了一个本校特色阅览区,鉴于我校是全省的体育、文艺特长学校,每年都为全国各著名的文艺、体育学院输送大批的优秀特长生,我们在最醒目的地方利用12组书架把近期出版的、参考性强的、时效性强的有关文艺、体育方面的专业图书开架借阅,这样就大大缩减了师生的找书时间,提高了效率,也增加了图书的利用率和流通率。

该书库我们尽量做到了藏的图书无“死书”,藏书数量保持在3万册左右。该书库要具有推荐书库的作用,所藏图书要体现和服务于中学教育教学的原则,图书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政治和品德修养方面的读物,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启迪学生知识和智力发展的读物,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中外文学名著和其它作品,艺术和美学知识普及读物等。还有做好对学生的导读工作,每一个月有新书介绍、热门书排行榜。

二、图书主库2

该书库也称为“工具书库”。将教育教学必备的、常用的工具书,在该书库中设闭架书柜,便于查阅。这种“师生一体”、“借阅一体”、“书报刊一体”、“管理一体”的布局模式,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一切都是从读者方便利用的角度考虑设置的。这样的书库基本上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师生的需要,节省了师生各室奔走的时间和精力。

该书库中,还保留了2组书架典藏精美、核心图书的复本,为了保证核心图书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丢失、破损可以及时的补充,每套、每本流通快的图书,我们都将一套或一本复本典藏在不流通的工具书库中。

三、典藏书库

其藏书特征是:线装古籍书、善本书、利用率较低的资料性书刊、过期失效书刊及装订成册的报纸和3年以前的期刊合订本等,这些藏书只供教师教研参考时临时在馆内查阅。

四、阅览室的藏书区

在教师和学生阅览区,利用的一角增设期刊装订成册的藏书区,10组成列柜有将近三年内装订成册的精品期刊分编、加工后按照查阅功能分类上架流通,使以前一直压架的资料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四个藏书区域的图书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随着新书的补充,滞书的剔旧,以及教育教学的具体需要对各类书库进行合理的布局,更好地为师生服务,由于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大大提高了师生阅读的热情,图书馆成为每个师生每天课余时间必去的场所。

期刊与图书相比,它具有出版周期短、传递信息快、内容观点新,定期和不定期连续出版不断更新、种类多的特点。而且期刊非常适合信息社会的需求,对学校教育教学教研以及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增长知识、了解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的主要读者就是教师和学生,最重要的工作还是掌握读者的脉搏,了解读者的心理。期刊的摆放要有针对性,不同的读者群体对期刊的需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单是文化层次,职业差别也有很大影响。阅览室分为教师阅览区和学生阅览区,能够照顾到不同阅览群体的需要。

教师阅览区:主要是提供各学科方面的参考期刊,首先了解本校各学科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体现了国家对本学科在培养规格上的统一要求,一般简要地规定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和体系结构。掌握各门学科大纲要求,就可以针对性地订阅教学参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地理教学》等各科期刊。教师阅览区的核心期刊:文学刊物一贯是期刊的核心,如:《十月》、《啄木鸟》、《当代》、《收获》等权威性和代表性强的期刊,《诗刊》、《散文》、《幽默与笑话》等期刊作品做为搭配,以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阅读要求。生活、健康、情感、心理类的刊物也很受教师的欢迎,主要刊物有《家庭》、《家庭医生》、《心理健康》、《交际与口才》、《科技新时代》等。工作之余的娱乐减压期刊有《瑞丽风尚》、《家用汽车》、《旅游》、《时尚家具设计》、《贝太厨房》等,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而且还减轻了工作中的压力。公务员之家:

藏书范文篇7

【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项目论文

【内容提要】计算机信息网络环境给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馆藏资源获取方式及质量评价标准、信息资源的保障方式、馆藏文献购置经费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图书馆在馆藏发展中应该更新传统藏书观念,合理配置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加强馆藏资源的特色化建设和分工协调,建立起信息资源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并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网络环境/馆藏发展/文献资源建设

【正文】

图书馆藏书是图书馆赖以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而图书馆藏书的发展,总是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方兴未艾的信息网络化浪潮,无疑会给图书馆藏书发展带来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分析这种影响,探讨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制定图书馆藏书发展策略,是世纪之交图书馆事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与图书馆

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网络环境。所谓网络环境,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注:谢阳群:《试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定位问题》,载《图书馆》1997年第3期。)。在网络环境中,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将彻底改变,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方式存贮,通过通信网络相互联接,人们可以借助网络上任一终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这种信息网络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或信息存贮处,而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虚拟的信息体系。在这个信息体系中,信息资源组织是通过网络动态地围绕用户特定需要来进行的,信息的检索、获取、处理和利用也是根据用户需要,通过灵活联结、调用各类资源和系统集成地完成的。用户只要将自己的电脑与网络连接,便可不受时间限制,不受信息存放地点影响,方便地在网上检索、选择,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国际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在全世界的迅速扩展,标志着这样的网络环境正在形成。Internet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将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联系起来,提供一系列信息资源联结、组织、检索机制和信息传递、服务形式,如电子邮件服务、电子公告牌服务、远程信息系统检索服务、文件传输服务、电子文献出版和检索服务等。目前Internet在全球的用户已达7000万,并正以165%的年增长率在全球铺展,加入Internet

的国家已达175个(注:赵培云、郑淑荣:《信息高速公路与Internet》,载《中国信息导报》1997年第5期。)。这个国际性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正将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联结起来,实现网间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面对全球信息网络化的趋势,我国也及时规划了信息网络化建设进程。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中国公用分组数据交换网(CHINAPAC)和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金桥工程)已经启动。全国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它内联全国主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信息机构,外联国际互联网,与全球范围的现代信息网络接轨。这一切表明,网络环境已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正在到来的现实。

网络环境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信息网络使图书馆的资源基础突破

了传统的“馆藏”局限而扩展到整个网络,从而使可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

网络环境提供了图书馆拓展信息服务的广阔空间,如通过电子文献传递来提供图书馆资

源、开展馆际互借、接受和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可以从大量联机数据库、电子期

刊、电子论坛和电子布告栏中寻找、收集适用的信息,再利用网络为用户服务,也可在

自己的系统上建立电子公告牌,收集各类公共信息,使图书馆成为社区或校园信息

场所。网络环境还给图书馆提供了基于电子数据交换的文献采访、基于中央书目数

据库的共享编目、基于OPAC检索的流通服务以及基于数据通信的其他各种信息服务。然

而,网络环境也给图书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图书馆保守封闭的办馆思想、重藏轻

用的藏书观念、以馆藏文献的流通阅览为基础的服务模式以及落后的技术设备和传统的

手工操作方式等等,已难以适应网络环境的需要。面对挑战,图书馆采取怎样的对策,

将直接关系到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

二、网络环境对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影响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对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具

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影响

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而且使

信息资源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是经过图书馆收集、

整序、贮存并拥有“所有权”的文献。现在,人们从网上存取的信息,虽然不同于馆藏

资源具有“所有权”的属性,但它如同馆藏资源一样具有可资利用的属性。因此,图书

馆的信息资源可以分为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两部分。对读者来说,需要获得的某一信息

,无论是图书馆收藏的,还是通过网络存取而获得的,信息本身的质量并没有区别。只

要信息方便存取,易于获得,读者就无须顾及这些信息存放的位置离自己有多远。因此

,对图书馆来说,网上资源与馆藏资源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而且,网络资源极为丰富

,存取便捷,因而将成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基础。如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印刷

期刊2200种,但提供的电子期刊竟达34500种(注:李希明等:《传统模式与图书馆的

发展》,载《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年第5期。)。可以说,在网络环境中,每个图书

馆都必须在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2.对馆藏资源获取方式的影响

图书馆传统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获取文

献。文献入藏后,图书馆便拥有该文献的永久所有权和使用权。然而图书馆对网络信息

资源的获取,情况就不一样了。图书馆通过网络获取的电子信息,往往不是信息资源的

本体,而是信息资源的网络使用权。信息的获得,则有购入、入网、联机使用权、租用

、交换和免费等多种方式。这些新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需要新的技术、设备和专业技

术人员。

3.对图书馆资源质量评价的影响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馆藏建设,而对馆藏质量的评价,则主要围绕馆

藏的数量、结构、重点、利用率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对象就是馆藏文献本身。在网络环

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质量评价就不能仅以本馆的实际收藏为评价对象,还要看其在

网络上获得全世界信息资源的能力。因为用户更加期待的是图书馆提供更及时、更准确

的信息服务,而不在于沧海一粟般的一馆之藏。根据这样的评价标准,馆藏质量将被检

索质量取代。这里,检索质量是指能满足读者需要的程度,评价的对象是文献(信息)

的提供率。

4.对信息资源保障模式的影响

建立信息资源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图书情报界多年来致力的目标,但由于各种主、客

观原因,在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图书馆基本上仍是自给自足的保障模式。在网

络环境下,这种保障模式已完全不适应了。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分工

协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为当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转化为电子文献并能通过网络向用户

提供服务时,其他图书馆相同的藏书再加工、上网,就成为多余的。网络环境使处于不

同地理位置的图书馆能相互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保证网上信息资源的全面

、充足和系统,减少冗余和浪费,客观上就要求各图书馆必须摒弃自给自足的信息资源

保障模式,将自己纳入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网络中,根据网络的要求和用户需要

去收集、加工文献资料,使各图书馆上网的信息资源各具特色,避免雷同,从而建立起

功能较强的信息资源社会保障模式。

5.对馆藏文献购置经费的影响

购书经费短缺是多年来困扰图书馆的难题。除了书刊价格上涨客观因素外,就图书

馆自身而言,主要是缺乏馆际协调。在藏书发展中,各馆不仅要入藏本馆读者常用的文

献,以满足最大量、最经常的信息需求,而且要入藏那些较少使用的资料,以满足读者

偶然的特殊的需要。网络环境为解决这道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网络环境中,各图书

馆可以便捷地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从而使图书馆有了可靠的信息资源保障。

由于有了网络资源作为后盾,各图书馆可以将有限的经费去购买本馆最常用的、有特色

的文献,而其他信息需求则依靠网络资源去满足。所以,网络环境为图书馆购书经费的

合理使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网络环境中图书馆藏书发展对策

网络环境给图书馆藏书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适应信息环境的变化,制定正确的

藏书发展对策,是图书馆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藏书发展观念

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发生变化,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共同构成图书

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任何图书馆离开网络资源而幻想靠自己有限的馆藏文献资源来

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图书馆藏书发展不能局限于建立一个有限的

物理实体的馆藏,而要着眼于对全球信息资源的掌握和选择。除了选择入藏有明显载体

形式的文献,努力获取重要的联机信息资源的使用权,也应成为藏书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对图书馆资源的评价方面,不应局限于考察馆藏文献的数量、质量,还要看图书馆能

从网络上获取多少资源,以及如何把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转化为图书馆资源的一部分

提供给广大用户。但是应该指出,虽然网络资源大大丰富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基础,但并

不意味着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取代图书馆馆藏文献。那种认为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图书

馆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资源,因而没有必要花钱去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的观点显

然是错误的。因为,网络信息资源大多是在图书馆馆藏文献基础上形成的,目前信息生

产者直接以电子形式生产并提供上网的信息资源毕竟不多,相当一部分文献还必须靠图

书馆去搜集、加工,然后转换成电子形式才能提供网上使用。而且,目前网络信息资源

仍以二次信息居多,即使在今后,是否所有的图书馆馆藏都有可能且有必要转换成全文

数据库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没有原始文献的全文提供,从网络获取的二次信息

,其使用价值是有限的。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各图书馆仍应致力于馆藏文献的发展,

使网络资源与馆藏资源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

2.从实际出发,合理配置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的扩展,许多图书馆正在改变传统单一的馆藏模式,变静态的收藏为动态

收藏加网上信息存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新模式。这一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各类型图书馆

的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要不同,在安排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的比重方面也应该有所

区别。一般说来,非研究型的公共图书馆,主要承担社会教育职能,担负提高广大人民

群众科学文化水平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任务,读者需要的主要是各类型文献,因

此,这类图书馆应以扩充馆藏资源为主要任务。为教学科研服务的

高校图书馆,情况较

为复杂。大学生围绕专业课程系统学习,其主要需求集中在馆藏文献方面,正因为如此

,近年来大学生对图书馆新书太少的抱怨之声不绝于耳;同时,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从事

科研工作又需要从网络上及时、广泛地获取最新的学术信息。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采取

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建设并重的方针。一些大型的研究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主要是为

科学研究服务,因此应该更注重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总之,各类型图书馆都要

从实际出发,在认真研究本馆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馆藏资源与

网上资源的比例,从而实现两种资源的最佳配置。

3.加强馆藏资源的特色化建设和分工协调

在网络环境中,各图书馆拥有的信息资源重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各图书馆上

网的文献资源具有各自的特色,互不雷同,网络才真正是资源丰富的宝库。如“Intern

et网上的WWW虚拟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由世界各地不同学科的信息资源共同构成的资料

库,如生物学方面的信息资源由哈佛大学负责,化学方面的信息资源由加州洛杉矶大学

负责,等等。每个单位都开发一个Web服务器,由它与其他学科的Web服务器相联,然后

将这些分布在各地的各学科服务器联结在一起,共同构成设在瑞士的主服务器上的虚拟

图书馆。”(注:刘兹恒:《论虚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关系》,载《图书情报工作

》1997年第4期。)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彻底转变“大而全”

、“小而全”的馆藏模式,加强在馆藏发展中的分工协调,使各馆致力于馆藏特色化建

设。如果说过去我们还缺乏紧迫感的话,那么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中,解决这个问题已成

当务之急。

4.建立信息资源社会保障体系

笔者曾在另一文中探讨过建立由地区(省、市、自治区)级、区域(行政大区)级

和部级文献资源网构成的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问题(注:肖希明:《我

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论纲》,载《图书馆》1996年6期。)。网络环境为我国信息资源

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部级文献资源网作为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

系的主导,其网络成员应通过分工协调,将各自承担的学科领域的文献尽量收集齐全,

以保证国家从整体上最大限度地占有文献信息资源,起到国家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作用

。此外还要充分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大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的书目数据库、事实数

据库和数值数据库,并提供上网,使国家网同时成为我国的书目中心、馆际互借中心、

联机检索中心。地区网和区域网中各类型图书馆则应以现有馆藏为基础,以国家网的资

源为后盾,加强特色化馆藏建设,成为全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中坚,满足人们经常性

的信息需求。同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在地区范围开展联机编目,生产联合目录数据库

,开展馆际互借、联机检索等活动,实现地区性的信息资源共享。

5.加大和优化对馆藏发展的投入

经费短缺仍然是许多图书馆藏书发展面临的难题。近年来各类型图书馆都出现了文

献收藏量持续下滑的严峻局面,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图书馆提供传统文献信息服务能力,

而且会削弱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大对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投入。优

化投入,就是指各图书馆要根据用户要求、书刊的利用率以及相关工具书确定哪些文献

是应该订购的,哪些是应该而且可以从网络上获取的,从而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出更大的

效益。

6.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内容大大扩展了,如对信息源的选择、甄别,就

从传统的文献信息源发展到网络信息源;又如信息资源的特色化建设,不仅是馆藏文献

的特色化,而且包括如何努力发掘网上的特色资源以及如何开发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因

此,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藏书发展,不仅是采访部门的工作,还涉及图书馆众多的部门

。为此,图书馆必须通过培训、继续教育、吸收其他专业领域人员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人

藏书范文篇8

剔除旧图书一般指对破旧、过时的或者失去价值的图书进行清理。比如因年代久远变得陈旧或内容滞后而失去参考价值的图书、有新版或修订版的图书、残缺破损不利于阅读的图书、复本过多的图书、在规定时间内未流通的图书、借阅率低的图书,都可以作为剔旧图书而入藏旧书库。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残缺破损的或有新版、修订版的图书,剔除工作相对简单,复本过多的图书和借阅率低的图书的剔旧工作相对困难。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科学地分析图书的复本数,统计图书在一定周期内的借阅次数,从而得出借阅率。但单从借阅率低、复本数多等方面考虑剔除旧图书是不科学的。有些优秀的图书往往会被反复续借,并长期在某一特定用户手中,其借阅次数不一定很多,但借阅时间很长。这些图书并不一定能在借阅次数上体现其优势,因此,还需要统计图书的平均借阅时间,并依此设定平均借阅阈值,去掉未达到阈值的图书,找到馆藏中借阅时间较长的图书。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为例,统计中文图书的借阅率,并进行分析。设定借阅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借阅率小于0.3。通过数据挖掘得到如图1所示的统计结果。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晨读十分钟》复本数为12,借阅次数为2,借阅率低,可以适当降低复本数。同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本数为6,借阅次数为1,借阅率也比较低,可以降低复本数。

2数据挖掘应用于合理布局馆藏书架

图书排架就是将已经加工整理的图书按照某种标准和次序陈放在书架上的过程。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是根据图书分类号来排架的,其优点是,读者能够比较方便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图书,并在查找自己所要的图书的同时关注相似的图书。缺点:1)读者需要准确知道欲借图书的索书号。2)图书馆必须为各类新进图书预留合理的书架空间,否则会导致图书的重新整架甚至倒架,增加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3)读者进入图书馆借书,很可能就在某类自己感兴趣的图书中查阅,很少同时关注其他类别的图书。因此,需要对图书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了解各类图书的利用率和更新指数,统计各类图书借阅情况。可以根据图书的利用率合理排架,即将利用率高的图书陈放在容易查找的书架上。可以根据图书的更新指数预留书架空间。可以根据某一时期图书借阅次数排行榜找出最受欢迎的图书,开设《好书介绍》栏目,甚至可以针对特定群体进行好书介绍和推荐。设立专门的书架为图书展读处,最好设立在读者进入图书馆的必经之地,吸引读者注意。图书馆也可以主办各类读书节活动吸引读者。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为例,图书利用率统计结果详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B类(哲学类)、H类(语言、文字类)、I类(文学类)、K类(历史、地理类)、Q类(生物科学类)等图书的利用率高,可以将放置这几类图书的书架放在容易查找、方便上架的地方。

3结束语

藏书范文篇9

在早期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书写的材料即藏书的载体十分重要。载体是图书存在的依据,又是图书赖以传播的凭藉。由于载体的不同,出现了各种生产制作图书的方法,形成了各种书籍制度和多种不同形态的图书。同时图书馆藏书的编排和使用也随着载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事实上,在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中,人们几乎尝试过使用每一种可用的材料,希望能找出一种最合适的书写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试用木片、石片、各种金属片、各式的兽皮、树叶、树皮、布匹、泥土以及纸张作为书写材料。由于社会发展程度、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水平等诸多原因,中国和西方国家在使用的书写材料上存在很大差导。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代书写载体主要是龟甲、兽骨、青铜器、石头、竹木片和缣帛。中国文字发展到殷商时期,已经很进步了,当时记录文字的材料主要是甲骨。甲骨文大多是商王朝当时占卜的记录,因此又称它为卜辞。因为多是刻写的,所以又叫殷契、契等,清末河南安阳殷墟大量出土的甲骨,内容涉及很广,是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情况的真实记载。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并不都是单片存放的,有的是成套甲骨,即将较长的卜辞分刻在几块龟甲或肩胛骨上,有的三板,有的四板不等。龟甲有的截成半圆形,中凿一孔,贯连起来,称为龟册书。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中国图书馆,从殷墟甲骨卜辞起,即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蜿蜒曲折地前进,所以说,殷墟甲骨卜辞是对中国图书馆进行研究的起点。

随着殷商后期人们对冶炼铸造技术的掌握,生产了铜、锡等金属器物,青铜原是铜、锡的合金,以青铜为材料做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极受重视的器具,分为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及日用器物。其中礼器是统治权力的象征,所以被称为“重器”。当时的统治阶级凡遇重大事情,必铸器物一件,并把那桩盛事记于青铜器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铭文,或金文、钟鼎文。铭文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当时战争、盟约、条例、任命、赏赐、典礼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铭文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书籍,但却起了书籍的作用。它是商周时期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留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写的叫版牍。由于竹木方便书写和易得,汉代以前,简牍是我国图书的主要载体形式。竹木应用于书写起源很早,在甲骨文中“册”“典”二字不仅指甲骨龟册,也包括史官记录帝王诰命的“简策”。简策从公元前1300多年沿用到公元4世纪,对后世影响很深。

缣帛是丝织品的总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与制作丝织品的国家。制丝织绢在殷代已较发达。帛书与简策几乎同时并行使用。缣帛作为书写的材料,只要有笔墨,就能立刻写出来,具有质地轻软、便于携带、易于收藏等特点,且色白、吸墨、不易腐蚀、经久耐用,纤维能适当伸缩,卷舒自如,便于阅览,很适宜绘画和制图,可弥补简牍之不足。但缣帛当时是与同等重量黄金进行交换的贵重物品,而且产量也有限,所以价廉易得的简策是当时的主要文献载体。[2]

古代西方应用最普遍的书写材料有三种,大多数现存的早期文献都是记载在这三种书写材料上,即纸莎草纸、泥版和羊皮纸。其中应用时间最长、区域最广的可能就是纸莎草纸了。纸莎草纸出产于尼罗河下游和地中海沿岸。

羊皮纸卷的质地和外表与纸莎草纸不同,但其形态却相似。羊皮纸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羔皮纸,是经过处理的小绵羊皮或山羊皮。羊皮除去毛和油脂,然后经过硫化鞣制,做成薄薄的半透明薄片。制成的羊皮纸可以裁剪成页,也可以粘成长幅。羊皮纸是在天然羊皮用于书写几个世纪后才发展起来的。但后来特殊情况下仍然使用天然羊皮,特别是用于书写宗教著作和仪礼方面的文章。天然羊皮和羊皮纸比纸莎草纸耐用,并适于两面书写。而纸莎草纸则因为过薄,墨水可以渗透,只能单面书写。羊皮纸的使用始于公元前两世纪,而后数百年间与纸莎草纸同时被普遍应用。

第三种在西方古代广泛用作书写材料的是泥版。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及其邻近地区,泥版是用来书写楔形文字的。泥版使用的地域从波斯湾直到地中海地区,使用时间自公元前四千多年至公元后数世纪。

此外,在公元4世纪时,另一种形式的图书,折页式图书在西方开始广泛流行,其形式和现代图书基本相同。“折页书”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意是“树干”。最早的折页书是“书写板”,由两片木板或象牙板组成,在一边用链连在一起。两片板的里面涂上蜡,可以用带尖的笔书写,蜡面涂平后还可以再用。这种书写板是由单片的涂蜡板发展演变而来的,是将单片的蜡板用链连接而成的。书写板可用来写信函、演算、备课或做记录笔记。后来连接在一起的板片逐渐增多,有了金属片、木片、象牙片等。当易于折叠的羊皮纸广泛应用时,一张羊皮纸也可以像书写板一样,折成两页或四页来使用。几张折叠好的羊皮纸沿折线缝好,就成了单独的小折页本;若干这样的小折页本经缝合粘连而成册,加上皮革或木头的封面,就成了折页本图书,可以保存几百年之久。[3]

在古代西方虽然也有连句成篇的泥版书和纸沙草书的存在,但当时从形式上尚未编连成册

,更缺乏丰富的古代文献的直接描述。因而从文字体系的载体——典籍方面来讲,中国早于西方并优于西方。

第二个阶段: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后藏书文化的东学西渐

藏书范文篇10

关键词:修复工程电气设计

1对保护性建筑的一些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各地旧城区改造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其中不少地方采取“全拆全建”、“整旧如新”的改造方式,使一批历史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遭到破坏。近代上海的开埠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百余年来建造在这里的高楼大厦、亭台楼阁、园林场馆,有的巍峨魁伟,有的精致秀丽,有的典雅古朴,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是当之无愧的。至于与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有关的建筑更是不计其数,它们代表着各个年代的上海城市历史文化,有的是无价之宝。在描写上世纪30年代的一些小说以及影视剧中,往往会把上海外滩的海关钟声、国际饭店的雄姿、百乐门舞厅闪烁的霓虹灯等作为烘托历史故事的背景。这些已在一些国人心中埋下深深的印象,这就是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

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她的独特的建筑,这是城市创造力和城市精神的表现。这些代表历史文化的建筑物,不但显现城市文化的深度,体现城市特有的个性魅力,而且还能提升这座城市的神韵和光彩,是其它事物和新的建筑无法替代的。所以,如果无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简单地推倒了事,把历史的“文脉”切断,那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现在各级政府和部门已加大了对保护性建筑的保护力度,《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于2003年1月1日的实施,更是让许多人为之振奋。

近年来,笔者有机会先后参加了对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百乐门舞厅、徐家汇藏书楼、国泰电影院等保护性建筑修复工程的电气设计。现以徐家汇藏书楼为例,谈谈笔者对保护性建筑修复工程电气设计的粗浅体会。

2工程概况

徐家汇藏书楼原系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是上海著名近代保护性建筑。包括两幢楼,均为砖木结构,始建于1867至1896年间。一幢为四层西式神甫楼,另一幢为两层外国传教士的藏经楼,重重叠叠的书架、栏杆、楼梯布局,是当年参照梵蒂冈图书馆书房的样式建造的。它汇集了原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亚洲文会图书馆、上海租界工部局图书馆等宗教和文化机构的32万册旧外文文献,其中1515年至1800年初欧洲出版的西文珍本计1800种二千余册,另有92种绝大部分都是在上海出版的外文报纸等等。其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法学、数学、天文学等各门学科;其语种包括拉丁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俄语等20种语言;其珍贵的版本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体现了馆藏旧外文文献资源的丰富内涵。它们是研究中西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欧美汉学等的珍贵史料。保护这些书籍先得保护书库。

目前人们对保护性建筑通常采取三种保护方式:一是完全保护型,即开展文物式原汁原味的保留;二是局部保护型,即在保留建筑外貌的基础上对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三是风貌保护型,即保留原规划布局、建筑语言符号和绿化环境,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更新改造。徐家汇藏书楼则是根据上海市委市府提出的“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要求,进行修复改造。

3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工程电气设计特点

保护性建筑的建造年代悠远,其电气部分大多是:用电负荷单一(原仅供照明),等级较低,用电量小(如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前用电量仅40kW左右),低压(220/380V)单电源引入;无专用配电间或配电间狭小;接地系统简单,仅在进户处作独立接地;电气线路年久失修,长期高密度超负荷使用,系统混乱;弱电部分仅有电话。

实施修复时,为满足文物保管与修复、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等三大功能的需要并实现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消防与安防技术,建筑形体的展示与艺术勾勒,而需给陈旧的楼房添加现代化设备并健全功能。主要包括:消防系统(消火栓和预作用喷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通信、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应急照明和泛光照明、空调等。上述系统和设备的增加,必然提高了建筑的用电负荷等级,并需配置相应的功能房。为遵循

“整旧如旧”的原则,电气专用房间的增设、电气线路的敷设方式和走向等,在满足现行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尽量做到不破坏原有建筑的结构,又不影响其使用功能。

4供配电

4.1用电负荷

随着藏书楼消防、安防等现代化功能的注入,用电负荷的级别有了提升。修复工程中新增的应急照明、消防、安防等按规范要求属二级负荷,其余则为三级负荷。空调功能的增加,使用电负荷大增,总计算有功功率达280kW。受总平面的限制,五位置安放将整个建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控制的集中空调系统的室外机组,而采用了可“见缝插针”相对分散布置的多联分体空调系统,使安装空间减少达50%,能耗降低。即便如此空调用电负荷仍占了整个用电负荷的49%,约为照明负荷的1.6倍。而二级负荷占整个用电负荷的24%。

4.2供配电系统

根据上海市《低压用户电气装置规程》(DGJ08—100-2003)修复后的藏书楼用电负荷已超过200kW,必须设置用户变压器,为此引入lOkV电源一路并选用10/0.4kV、400kV·A变压器一台(负荷率为0.7),供常用;另引入220/380V低压独立电源一路(容量65kW)作为备用。低压系统的接地采用TN—S型式。建筑内的工作照明、应急照明和空调采用树干式分层配电,既便于发生火灾时非消防电源的自动切断,又方便正常运行操作和检修;消防、安防和计算机网络等采用放射式配电,双电源末端切换。

4.3变配电间

利用建筑底层原杂房和部分走道改造为变配电间,把高压柜(真空开关)、带防护罩的干式变压器和抽屉式低压柜合置在同一间内。地坪重做架空楼板,并增设总等电位联结。采用下进上出的走线方式,柜下设电缆沟、顶板下吊电缆桥架。变配电间布置见图2。

5照明

修复工程电气设计将照明分为工作照明、应急照明、安防照明和景观(泛光)照明。

展室、文保研究室和修复室的工作照明要求较高,所以选用的光源色温小于3300K,显色指数Ra大于80,无眩光。为保护馆藏经书文物(有些是百余年前出版的羊皮书)不受紫外线的辐射损伤,设计选用了欧司朗的L36W型低紫外线荧光灯管作为书库内书架上的照明光源,并配以飞利浦灯具的特殊过滤遮光罩,以吸收紫外线而使光源产生的紫外线辐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

该修复工程的应急照明主要设在消防控制与安保监控室、疏散走道、公共阅览室、变配电间、消防泵房等处,是在正常照明失效时,为继续工作(暂时继续工作)而设的备用照明;以及在火灾的情况下,用以确保安全出口通道能被有效辨认,使人们能从室内安全撤离至室外(或某一安全地区),而在疏散走道和公共出口等处设置的疏散照明。应急照明采用了以电网引来有效独立电源作为后备交流应急电源的集中供电式系统,其供电容量、供电时间和转换时间均能满足要求,但在重大灾害时,其供电可靠性可能受到破坏,失去应急照明供电的作用。为此,对特别重要场所如消防控制与安保监控室、公共阅览室、变配电间、消防泵房的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灯具,另加带蓄电池并采用三线式配线,以使蓄电池处于常充电状态。

本工程中,安保照明实际为应急照明的一部分。由于安保摄像机的灵敏度与被摄目标的照度密切相关,不同灵敏度的摄像机所需的入射光通量是不同的。《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规定,监视目标的最低环境照度应高于摄像机最低照度的10倍。本工程中安保系统选用最低照度为1lx的高灵敏度彩色摄像机,参照《涉外建设项目安保电视系统设计规范》(DBJ08—16—99),其被摄目标的环境照度宜为30lx。为使夜间能有效地对藏书楼进行监控,在层应急照明配电箱另设与安保系统联动的开关,一旦防盗报警系统接收到入侵信号,将由安保控制室手动或自动直接开启安装有摄像机的走道、展厅、书库等处的相应应急照明灯,以保证摄像机清晰工作的足够照度。

泛光照明的设置是为充分表现藏书楼的整体建筑形象和艺术内涵,使其立面有比较均匀的照度、适当的阴影和亮度对比。设计确定沿街面为主要观察点,将泛光照明灯具离开建筑物一定的距离设置,采用同一方向照射,突出重点区域,从而达到了较佳的效果。

6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修复工程增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消防,设计考虑了使修复后的建筑能满足现行的有关消防规范和规定,同时结合原有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使之可行,而设置了消防泵及消火栓系统、预作用喷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消防水泵房设置于建筑的半地下室,而在建筑的底层专辟一间有直通室外出口的消防控制室,并兼作安防和网络控制室。

为节省安装位置和空间,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采用壁挂式主机,设有一个回路,实际使用地址总数为96个(其中智能型感烟探测器57个,地址编码器11个,带地址手动按钮11个,控制模块15块,警铃模块2块),并设有消防紧急电话。当确认火灾报警时,开启相关层警铃,消防广播;当喷头动作时,水流开关和预作用阀动作,由主机启动喷淋泵;当消火栓按钮动作时,消防泵直接启动,主机接收消火栓按钮动作信号;在以上设备动作的同时,由主机切断非消防电源,而设备动作的状态信号由主机接收、显示并打印。

7安全防范系统

根据《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GA27-92),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工程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按一级风险等级的保护要求进行设计,包括防盗巡更报警子系统、电视监控子系统和门禁管理子系统。白天以电视监控为主,对出入口、通道、展示厅、书库进行监视与计算机数字录像,并对进出重要书库的人员实现出入权限控制及出入信息记录;夜间以防盗报警为主,通过周界、书库窗户、出入口通道、展示厅、藏书库进行层层设防。同时要求值班人员定时定点对藏书楼周界进行巡逻,检查围墙、窗户、大门等有无异常情况。

7.1防盗巡更报警系统

防盗巡更报警系统是整个安防系统的核心,设有主控计算机一台,为避免现场大量的管线敷设,主机采用总线通讯方式,通过总线扩展模块接受现场报警点信号。系统由编程器1个、8防区总线扩展模块6块、2防区总线扩展模块2块、通信接口模块1块、数字量输出控制模块1块、系统打印机1台等构成。一旦报警,立即通过计算机CRT(图形显示技术)显示报警区域电子地图,该电子地图上的报警点由正常状态转变为红色闪烁,同时在信息窗口实时显示报警点位代号、报警区域名称及相应的处警预案。系统的联动控制是警后自动化处理功能的重要方面,通过串行通讯口由计算机直接控制数字量受控点。前端防盗探测器的防范配置是:围墙上设置7对主动红外探测器(采用双光束检知方式,适合在雨、雾、雪天等恶劣环境下使用),形成一道周界报警;内部主要通道、展厅、书库设置墙装双鉴探测器(带下视防潜行功能)23个与被动红外探测器(长距离,防尘、防虫密封,温度补偿)4个;一层、二层的书库窗户设置42个帘幕式探测器。巡更系统集成在防盗报警系统中,共设置8个巡更点,可任意设置巡更路线、巡更时间、巡更内容、巡更人员。

7.2电视监控系统

电视监控系统是日常管理与观察整个藏书楼运行状态的有效手段,更是报警以后现场发生情况取证的重要依据之一。由前端摄像机16台(其色15台)、矩阵切换主机、计算机数字硬盘录像、监视器显示切换四部分组成。为在夜间能有效地对藏书楼进行监控,将在安装有摄像机的通道、展厅、周界围墙等场所的照明与监控系统联动,在控制室值班员能手动或自动进行控制。一旦防盗报警系统接收到入侵信号,电视监控系统自动切换现场画面至指定监视器,并触发录像机进行报警实时录像。前端防盗探测器为直流12V,摄像机为交流24V,每层配置1个3A、12V、DC开关电源与1个3A、24V、AC的变压器。

7.3门禁管理系统

在藏经楼书库门及神甫楼二、三、四层书库门等6处,配置了非接触卡IC“一卡通”门禁管理系统。可根据管理的需要自由设置人员出入的区域与时间,能自动识别、判断、读写、记录出入人员的信息。当有非法闯入、门锁或感应器被破坏等情况出现时,系统会发出异常报警信息。考虑到门禁系统的工作电流较大,线路损耗较大,设计强电220V至每个门禁控制箱,每个门禁配1台开关电源,其输出电压为12V(3A)。

为提高整个安全防范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控制室内设置在线220VUPS不间断电源1台,保证整个安防系统连续60分钟以上的供电,防盗巡更报警部分单独供电可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

该修复工程中尚包括计算机网络、电话和有线电视系统。集中了交换设备和配线架的计算机网络柜,合置于消防、安保控制室内。计算机网络信息点的位置,特别考虑原有建筑和整排书架及家具等的布置,并与强电插座相对应。对较大空间布置的目录兼展示厅,则配置无线发射的网络信息点,从而避免了地面走线槽和地插座的设置。其余电话、有线电视系统均属常规设计,限于篇幅此处不赘述。

8其它

a.由于功能的增加使各类强、弱电线路大量增加,合理的走向及敷设方式对保护性建筑而言就,显得格外重要。该项目中电气设计把强、弱电干线金属线槽分布在走道两侧的吊顶里,支线及回路线则穿钢管埋墙暗敷,以尽量减少相互间的干扰。

b.用于消防、应急照明等二级负荷的线路均按规范规定采用耐火电线电缆,成束敷设在线槽里的电线也采用阻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