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虫草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5:16:05

蚕虫草范文篇1

论文摘要:以家蚕幼虫为寄主的北虫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综述了蚕虫草的人工培育、化学成分分析及感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北冬虫夏草(Cordycepsmilitaris)亦称北虫草或蛹虫草,是一种国内外公认的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真菌,是寄生于夜蛾科等蛹体上的不同于冬虫夏草的另一种虫草。目前北虫草一般采用蚕蛹作寄主或大米等作培养基进行培养。

以家蚕幼虫为寄主栽培北虫草简称蚕虫草。家蚕是世界上人工饲养最多的昆虫,利用家蚕幼虫栽培北虫草有着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另外,采用蚕幼虫作栽培材料较蚕蛹所需工时短、节省劳动力、成本低。因此,利用家蚕幼虫栽培北虫草可取得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同时也为蚕业的综合利用开拓一个新领域。

1蚕虫草的人工培育方法研究

1.1菌种

家蚕本身不是虫草菌的天然寄主。因此,培养蚕虫草需筛选对家蚕感染力强且生产性能优良的虫草菌株。在目前关于蚕虫草人工培养成功的报道中,所用菌种多为北虫草菌(Cordycepsmilitaris),还未见到有关冬虫夏草菌(Cordycepssinensis)对家蚕感染成功的报道。北虫草分布范围较广,全国各地都有,目前所有相关报道中所用菌种都是在各地野生虫草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筛选,人工驯化而获得的对家蚕具有良好感染力的菌株。

不同的菌种剂型对家蚕的感染效果是不同的,斜面菌种、液体菌种和菌悬液均可用于感染家蚕,温鲁等研究认为,利用无菌水刮洗斜面菌种而制备的菌悬液感染的效果最好。

1.2接种方法

1.2.1活蚕体接种。北虫草菌种不是家蚕的致病菌种,而且家蚕肠道消化液呈强碱性,虫草菌孢子不易存活。因此,采用单纯的食下或体喷均不能使家蚕有效感染,只有用昆虫针穿刺接种和注射接种才能使家蚕感染菌种,温鲁认为其中以穿刺接种效果最好。但我们的试验结果则是注射接种效果要明显优于其他方法。还有一种活蚕体接种方法,是将消毒的蚕体撒在固体菌种上,再用菌种盖住虫体空间,然后用消毒的塑料薄膜盖住,四周压严实,10d左右虫草菌丝可感染蚕体。

1.2.2以家蚕做培养基接种。这种方法是要将5龄蚕经过高温蒸汽灭菌后晾干,再加入一定量的营养成分,在无菌条件下用组织块法,将培养的菌接种于家蚕的体表,然后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也可以致使家蚕感染。这种方法实际上相当于以家蚕做培养基,提供虫草菌所需的动物性营养源。

1.3接种时间

以家蚕做培养基的是选用5龄蚕,这时期蚕体比较大,营养比较充足。用固体菌种感染家蚕的是选用3龄蚕或5龄蚕。至于穿刺感染家蚕的最佳时间,则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5龄6d感染率最高,也有人认为5龄起蚕和5龄6d蚕接种都比较好。因为5龄起蚕后家蚕不再休眠,且有8~9d龄期,正好与病程相吻合,是接种最佳蚕龄;5龄6d接种虽然成功率最高,但2~3d后即吐丝结茧,不能有效利用丝腺蛋白,营养成分和虫草重量受到影响。总之,1~4龄的蚕体较小,对接种于其体内的虫草菌可提供的营养有限,而且各龄的龄期较短,感染的家蚕在眠期内不能正常蜕皮,容易感染其他病原菌。而5龄后期的蚕在感染致死前能够正常结茧,这样不仅其体内的丝腺蛋白没有被虫草菌利用,而且给生产带来不便。只有5龄前期的蚕体大、龄期长,比较适宜接种。

1.4消毒方法

家蚕接种虫草菌前的消毒方法有紫外线消毒和消毒剂消毒等。

1.5感染后的症状

家蚕感染北虫草后,初期无明显症状,幼虫感染致死后的初期蚕体柔软、具有弹性、头胸伸出、体表有针尖状褐色小病斑,2~3d后虫体逐渐硬化,体表节间膜、气门处长出白色的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上着生圆形的分生孢子。

2蚕虫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研究表明,北冬虫夏草含有虫草素、虫草酸、虫草多糖、蛋白质、超氧化物歧化酶、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与冬虫夏草基本相同。其中,虫草素的化学结构为3’-脱氧腺苷,是虫草中特有的核苷类活性物质,它具有抗癌、抗菌、抗病毒等功能;虫草素的生物活性越来赿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在国际市场上虫草素纯品的售价为25000美元/g。现已有用含虫草菌素发酵生产的保健食品、防腐抗菌剂和化妆品投放市场,由虫草菌素制成的治白血病的药物也已进入第一期临床实验,作为区别细胞中不同RNA聚合酶的工具,总之虫草菌素已引起药学界的重视。虫草酸(甘露醇)可以显著地降低颅压、促进新陈代谢,进而使脑溢血和脑血栓病症得到缓解;虫草多糖被认为是当前世界上非常好的免疫促进剂之一,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以家蚕做寄主的北虫草(蚕虫草)中的化学成分含量与冬虫夏草的比较研究,国内报道认为,蚕虫草与蚕蛹草相比,虫草酸相近,虫草多糖是蚕蛹草的2.5倍,虫草素则为其4倍,只有腺苷是其1/2;蚕虫草与冬虫夏草相比,虫草素是冬虫夏草的数百倍,腺苷也为其4倍,而虫草多糖和腺苷则是它的1/2左右。以上比较结果说明,蚕虫草的活性成分含量优于蚕蛹草,同时也优于冬虫夏草,尤其是虫草素的含量远高于蚕蛹草和冬虫夏草。

在对蚕虫草的不同部位进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菌核(僵蚕体)的虫草菌素含量最高,蚕虫草的虫草多糖含量最多,子座的腺苷含量最高。

3家蚕感染北虫草菌种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3.1侵染脂肪体,破坏脂类的代谢

接种家蚕血淋巴的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的含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作为昆虫能量代谢重要指标的甘油酯含量下降最为显著,健蚕在试验5d甘油酯含量为2.073mmol/L,而接种组在接种后5d甘油酯含量只有0.199mmol/L,远远低于对照组的水平。

3.2破坏家蚕的能量供应体系

家蚕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海藻糖,海藻糖酶是家蚕分解海藻糖为葡萄糖而直接用于能量供应的酶,海藻糖含量的下降可以直接影响对其他组织器官的能量供应,从而间接影响其生理功能。接种家蚕从第3天开始血淋巴中海藻糖含量大大低于未接种家蚕。

3.3接种初期,家蚕体内迅速作出了免疫反应

接种后家蚕3种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在接种后初期呈现较快上升趋势;但后期,除CAT活性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外,SOD和POD活性有不同程度下降。

4讨论

(1)虽然蚕虫草的人工培养在我国已获得成功,但批量生产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难题。一是北虫草菌种的退化问题。因为北虫草对生长基质及生态环境要求与一般食用菌有所不同,而且长期采用无性繁殖及多次转管的北虫草菌种,其母种基因容易变异,表现为出草畸形甚至不出草,产量和质量都不稳定。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摸索出一种有效防止虫草菌种退化的方法,推动蚕虫草的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使家蚕这一丰富的昆虫资源得以更好地利用。二是批量生产时接种的蚕容易发生败血病,如何从菌种培养、接种及环境控制等各方面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关于北虫草的药理作用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是以蚕蛹为寄主或以大米作培养基生产的,以家蚕幼虫作寄主的蚕虫草的药理作用研究仍未见相关报道,而同样的菌种在不同的寄主或培养基上生长,其虫草成分含量与药理作用可能有所不同。另外,家蚕幼虫体的药用价值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在《本草纲目》等许多古代医书中都有家蚕幼虫体入药的记载。现代医药学也进一步证明了家蚕幼虫体的药用价值,并在其药理学基础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推动了家蚕幼虫的药用产品开发与临床应用。目前,5龄3d的家蚕幼虫经过冻干后制成的全蚕粉,是开发得较好的家蚕幼虫体保健品;然而利用家蚕幼虫作寄主的虫草是否会有特别的药理功能还是一个未知数。从蚕虫草的活性成分的含量来看,其开发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

5参考文献

[1]温鲁,张以俭,张天宝,等.蚕虫草人工培育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4(1):91-93.

[2]李安.活蚕体培育高效益虫草新技术[J].广西蚕业,2003(2):50-52.

[3]薛三勋,王晓文,钟勇玉,等.秦巴虫草的人工培养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1(3):93-95.

蚕虫草范文篇2

论文摘要:以家蚕幼虫为寄主的北虫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综述了蚕虫草的人工培育、化学成分分析及感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北冬虫夏草(Cordycepsmilitaris)亦称北虫草或蛹虫草,是一种国内外公认的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真菌,是寄生于夜蛾科等蛹体上的不同于冬虫夏草的另一种虫草。目前北虫草一般采用蚕蛹作寄主或大米等作培养基进行培养。

以家蚕幼虫为寄主栽培北虫草简称蚕虫草。家蚕是世界上人工饲养最多的昆虫,利用家蚕幼虫栽培北虫草有着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另外,采用蚕幼虫作栽培材料较蚕蛹所需工时短、节省劳动力、成本低。因此,利用家蚕幼虫栽培北虫草可取得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同时也为蚕业的综合利用开拓一个新领域。

1蚕虫草的人工培育方法研究

1.1菌种

家蚕本身不是虫草菌的天然寄主。因此,培养蚕虫草需筛选对家蚕感染力强且生产性能优良的虫草菌株。在目前关于蚕虫草人工培养成功的报道中,所用菌种多为北虫草菌(Cordycepsmilitaris),还未见到有关冬虫夏草菌(Cordycepssinensis)对家蚕感染成功的报道。北虫草分布范围较广,全国各地都有,目前所有相关报道中所用菌种都是在各地野生虫草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筛选,人工驯化而获得的对家蚕具有良好感染力的菌株。

不同的菌种剂型对家蚕的感染效果是不同的,斜面菌种、液体菌种和菌悬液均可用于感染家蚕,温鲁等研究认为,利用无菌水刮洗斜面菌种而制备的菌悬液感染的效果最好。

1.2接种方法

1.2.1活蚕体接种。北虫草菌种不是家蚕的致病菌种,而且家蚕肠道消化液呈强碱性,虫草菌孢子不易存活。因此,采用单纯的食下或体喷均不能使家蚕有效感染,只有用昆虫针穿刺接种和注射接种才能使家蚕感染菌种,温鲁认为其中以穿刺接种效果最好。但我们的试验结果则是注射接种效果要明显优于其他方法。还有一种活蚕体接种方法,是将消毒的蚕体撒在固体菌种上,再用菌种盖住虫体空间,然后用消毒的塑料薄膜盖住,四周压严实,10d左右虫草菌丝可感染蚕体。

1.2.2以家蚕做培养基接种。这种方法是要将5龄蚕经过高温蒸汽灭菌后晾干,再加入一定量的营养成分,在无菌条件下用组织块法,将培养的菌接种于家蚕的体表,然后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也可以致使家蚕感染。这种方法实际上相当于以家蚕做培养基,提供虫草菌所需的动物性营养源。

1.3接种时间

以家蚕做培养基的是选用5龄蚕,这时期蚕体比较大,营养比较充足。用固体菌种感染家蚕的是选用3龄蚕或5龄蚕。至于穿刺感染家蚕的最佳时间,则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5龄6d感染率最高,也有人认为5龄起蚕和5龄6d蚕接种都比较好。因为5龄起蚕后家蚕不再休眠,且有8~9d龄期,正好与病程相吻合,是接种最佳蚕龄;5龄6d接种虽然成功率最高,但2~3d后即吐丝结茧,不能有效利用丝腺蛋白,营养成分和虫草重量受到影响。总之,1~4龄的蚕体较小,对接种于其体内的虫草菌可提供的营养有限,而且各龄的龄期较短,感染的家蚕在眠期内不能正常蜕皮,容易感染其他病原菌。而5龄后期的蚕在感染致死前能够正常结茧,这样不仅其体内的丝腺蛋白没有被虫草菌利用,而且给生产带来不便。只有5龄前期的蚕体大、龄期长,比较适宜接种。

1.4消毒方法

家蚕接种虫草菌前的消毒方法有紫外线消毒和消毒剂消毒等。

1.5感染后的症状

家蚕感染北虫草后,初期无明显症状,幼虫感染致死后的初期蚕体柔软、具有弹性、头胸伸出、体表有针尖状褐色小病斑,2~3d后虫体逐渐硬化,体表节间膜、气门处长出白色的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上着生圆形的分生孢子。

2蚕虫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研究表明,北冬虫夏草含有虫草素、虫草酸、虫草多糖、蛋白质、超氧化物歧化酶、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与冬虫夏草基本相同。其中,虫草素的化学结构为3’-脱氧腺苷,是虫草中特有的核苷类活性物质,它具有抗癌、抗菌、抗病毒等功能;虫草素的生物活性越来赿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在国际市场上虫草素纯品的售价为25000美元/g。现已有用含虫草菌素发酵生产的保健食品、防腐抗菌剂和化妆品投放市场,由虫草菌素制成的治白血病的药物也已进入第一期临床实验,作为区别细胞中不同RNA聚合酶的工具,总之虫草菌素已引起药学界的重视。虫草酸(甘露醇)可以显著地降低颅压、促进新陈代谢,进而使脑溢血和脑血栓病症得到缓解;虫草多糖被认为是当前世界上非常好的免疫促进剂之一,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以家蚕做寄主的北虫草(蚕虫草)中的化学成分含量与冬虫夏草的比较研究,国内报道认为,蚕虫草与蚕蛹草相比,虫草酸相近,虫草多糖是蚕蛹草的2.5倍,虫草素则为其4倍,只有腺苷是其1/2;蚕虫草与冬虫夏草相比,虫草素是冬虫夏草的数百倍,腺苷也为其4倍,而虫草多糖和腺苷则是它的1/2左右。以上比较结果说明,蚕虫草的活性成分含量优于蚕蛹草,同时也优于冬虫夏草,尤其是虫草素的含量远高于蚕蛹草和冬虫夏草。

在对蚕虫草的不同部位进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菌核(僵蚕体)的虫草菌素含量最高,蚕虫草的虫草多糖含量最多,子座的腺苷含量最高。

3家蚕感染北虫草菌种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3.1侵染脂肪体,破坏脂类的代谢

接种家蚕血淋巴的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的含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作为昆虫能量代谢重要指标的甘油酯含量下降最为显著,健蚕在试验5d甘油酯含量为2.073mmol/L,而接种组在接种后5d甘油酯含量只有0.199mmol/L,远远低于对照组的水平。

3.2破坏家蚕的能量供应体系

家蚕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海藻糖,海藻糖酶是家蚕分解海藻糖为葡萄糖而直接用于能量供应的酶,海藻糖含量的下降可以直接影响对其他组织器官的能量供应,从而间接影响其生理功能。接种家蚕从第3天开始血淋巴中海藻糖含量大大低于未接种家蚕。

3.3接种初期,家蚕体内迅速作出了免疫反应

接种后家蚕3种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在接种后初期呈现较快上升趋势;但后期,除CAT活性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外,SOD和POD活性有不同程度下降。

4讨论

(1)虽然蚕虫草的人工培养在我国已获得成功,但批量生产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难题。一是北虫草菌种的退化问题。因为北虫草对生长基质及生态环境要求与一般食用菌有所不同,而且长期采用无性繁殖及多次转管的北虫草菌种,其母种基因容易变异,表现为出草畸形甚至不出草,产量和质量都不稳定。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摸索出一种有效防止虫草菌种退化的方法,推动蚕虫草的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使家蚕这一丰富的昆虫资源得以更好地利用。二是批量生产时接种的蚕容易发生败血病,如何从菌种培养、接种及环境控制等各方面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关于北虫草的药理作用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是以蚕蛹为寄主或以大米作培养基生产的,以家蚕幼虫作寄主的蚕虫草的药理作用研究仍未见相关报道,而同样的菌种在不同的寄主或培养基上生长,其虫草成分含量与药理作用可能有所不同。另外,家蚕幼虫体的药用价值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在《本草纲目》等许多古代医书中都有家蚕幼虫体入药的记载。现代医药学也进一步证明了家蚕幼虫体的药用价值,并在其药理学基础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推动了家蚕幼虫的药用产品开发与临床应用。目前,5龄3d的家蚕幼虫经过冻干后制成的全蚕粉,是开发得较好的家蚕幼虫体保健品;然而利用家蚕幼虫作寄主的虫草是否会有特别的药理功能还是一个未知数。从蚕虫草的活性成分的含量来看,其开发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

5参考文献

[1]温鲁,张以俭,张天宝,等.蚕虫草人工培育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4(1):91-93.

[2]李安.活蚕体培育高效益虫草新技术[J].广西蚕业,2003(2):50-52.

[3]薛三勋,王晓文,钟勇玉,等.秦巴虫草的人工培养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1(3):93-95.

蚕虫草范文篇3

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据反映,近期一些商贩到我省大别山区收购“虫草”,引发当地农民大量采挖。经省食品药品检验所鉴定,我省大别山区所产的“虫草”属“亚香棒虫草”,来源于麦角菌科真菌亚香棒虫草寄生在鳞翅目昆虫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性状为虫体呈蚕状,头部稍膨大,表面灰褐色。“亚香棒虫草”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所载的冬虫夏草。为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要按照中药材、中药饮片监督管理的有关要求,以及《中国药典》中冬虫夏草的鉴别标准,加大对辖区内药品经营企业特别是中药材经营集中场所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发现以“亚香棒虫草”冒充冬虫夏草进入药品流通环节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二、加大对中药材冬虫夏草监督抽验力度。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要结合日常监督抽验,加强对中药材冬虫夏草的监督检查和抽验力度。对可疑的冬虫夏草要及时抽样送药品检验机构检验。

三、强化宣传教育。在加强日常监管工作的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不要擅自采挖或盲目服用“亚香棒虫草”,严禁以“亚香棒虫草”冒充中药材冬虫夏草流入药品市场销售。同时,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真伪冬虫夏草的鉴别知识,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净化药品市场环境。

蚕虫草范文篇4

(一)“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

明清时期的太湖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为了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这一时期特别讲究和重视施肥。猪作为一种特殊的家畜,它可以舍饲,又能够吃人不能利用的农副产品以及残羹剩饭,因此,当时养猪不仅可以获得猪肉,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提供稻田所需要的肥料。因此,以农副产品养猪、猪粪肥田的良性农业循环结构在当时被大力提倡,养猪对于农家种植作物已非常重要。关于这一点,明清时期的文献有不少论述。如明代《沈氏农书》说:“种田地,肥壅最为要紧。”“,猪专吃糟麦,则烧酒又获赢息。有盈无亏,白落肥壅,又省载取人工,何不为也!”2《浦泖农咨》中说“:古老云‘: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也。岂不以猪践壅田肥美获利无穷。’”3明末之后,太湖地区的养猪已非常普遍,正如太湖地区普遍流传这样两句农谚:“养了三年无利猪,富了人家勿得之”,“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4反映当时养猪对农业和种植粮食带来的好处很大,进一步明确了养猪为农业和粮食生产服务的思想。张履祥在《补农书》中还对太湖地区“农副产品-猪-大田”的良性循环生态养殖系统进行了总结:“人畜之粪与灶灰脚泥,无用也,一入田地,便将化为布、帛、寂、粟。即细而桑钉、稻稳,非无家所需之物;残羹、剩饭,以至米汁、酒脚,上以食人,下以食畜,莫不各有生息。”5以上文献都反映了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在农家非常普遍,在“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中,首先是人们将自己不能利用的农副产品及废弃物,如糠、麸、各种秸秆、剩饭剩菜等作为猪的日常饲料来源,这样既节省了养猪的饲料成本,又实现了对农副产品及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其次,将猪的粪便等排泄物作为大田肥料的重要来源,即“若得小猪十四个,将八个卖抵前本,赢落六个自养。每年得壅八十担”6;最终人们获得了动物蛋白质猪肉和大田作物粮食用以食用。如此不断循环,良性运转。在当时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以一家一户单位为主的小农业阶段,“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将以养猪为主的养殖业和种田为主的种植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产生了正面的协同推动关系,是一种非常合理的农业资源生态循环利用方式。

(二)“蚕桑—湖羊—桑田”系统

“蚕桑—湖羊—桑田”系统是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太湖地区以养春蚕为主,桑树在每年夏伐之后会有大量的桑叶剩余,农民就将多余的桑叶喂养湖羊。湖羊都是舍饲的,春夏季节饲料以青草为主,秋冬寒冷的缺草季节饲料主要是枯桑叶,桑叶中蛋白质含量高、还富含维生素等,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饲料,用桑叶喂羊,不仅能使湖羊在缺草季节仍可膘肥体壮,还能使其品种质量得以改良。反映在“蚕桑—湖羊—桑田”系统中,就是太湖地区长期将蚕桑业和养羊结合,才培育了这种适应桑蚕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特殊优良羊种———湖羊。明清时,太湖地区已成为全国的蚕桑中心,所以将饲养湖羊和栽桑养蚕结合起来的“蚕桑—湖羊—桑田”系统对提高太湖地区蚕桑和养羊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是有好处的。养羊壅桑已成为太湖一带农家的习惯。如湖州一带农家养羊多以2-5只关养在一起,栏内垫稻草或吃剩的青草,或加以草木灰,垫草和粪尿腐烂后成为上好的厩肥。每头羊每年尿粪加上草藁共三千余斤,其中氮、磷、钾三要素的总量和比例能完全满足一亩桑地全年对肥料的要求,“以桑养羊,以羊养桑”是这一带农民的传统经验,“农家均皆蓄羊,家各四五头”。1张履祥在《策邬氏生业》一文中为其亡友邬行素遗嘱制定的生产规划时也写到:“畜羊五、六头,以为桑树之本。”2《沈氏农书》中称“:计羊一岁所食,取足于羊毛、小羊,而所费不过垫草,宴然多得肥壅”3,“羊一头可肥田三亩,故有田可耕者,无不畜羊,其数量以田亩之多寡而定”4。也是反映如此。太湖地区的“蚕桑—湖羊—桑田”系统紧密地将养蚕业、养殖业、林业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循环。在这一系统中,蚕桑区在湖羊的饲养与桑园的桑叶产量、肥料投入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循环关系,而且羊粪肥肥效持久,经常使用羊肥,还能够疏松土壤,改良桑地土壤。故当地有农谚称“养了三年羊,多了三月粮”5。

(三)“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养禽业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鸡、鸭的饲养非常兴盛,培育出诸如“三黄鸡”、“浦东鸡”、“太湖麻鸭”等一批著名鸡鸭地方品种。弘治《湖州府志》记载:“鸭,水乡人家畜之者甚多”,康熙《乌程县志》“:鸡,家户都畜”等等,是一般农家饲养鸡鸭的情况,此外,各地还有很多饲养群鸡、群鸭的养鸡养鸭“专业户”,如道光《分湖小识》载:“养鸭家,必驾小舟徜徉于二荡间,每一成群多至千百。”1《补农书》说到“:鸡以供祭祀、待宾客,鸭以取蛋,田家不可无。今计每鸭一只,一年吃大麦七斗,该价二钱五分;约生蛋一百八十个,该价七钱。……人家若养六只,一年得蛋千枚,日逐取给殊便。”2《农政全书》中也提及:“或设一大园,四周筑垣,中筑垣分为两所;凡两园墙下,东西南北,各置四大鸡栖,以为休息。每一间,拔粥于园之左地,覆以草,二日尽化为虫。园右亦然,俟左尽,即驱之右,如此代易,则鸡自肥而生卵不绝。”3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太湖地区鸡、鸭的饲养规模和数量都比较可观了,太湖地区的先民们在饲养鸡、鸭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利用鸡、鸭的废弃物作为大田或鱼塘有机肥料的来源,逐渐形成了“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在“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中,鸡、鸭以虫、草、谷为食,可使鸡肥蛋多,获得收益;鸡、鸭的粪便可作为有机肥直接返回大田为土壤提供养分,或者施撒到鱼塘中,增加塘中的有机质,由此不仅利于增肥塘泥,还利于塘中各种浮游生物的生长,从而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饲料,经过鱼塘内这一食物链过程转化为鱼。在“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中,虫草谷的投入与鸡鸭以及鱼塘和大田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合理的农业资源生态循环利用方式,并很好地将养殖业与种植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食物链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四)“稻鱼共生”系统

“稻鱼共生”系统是太湖地区先民利用稻田水面养鱼的一项重大创新技术,即在水稻田中开挖鱼沟、鱼溜,进行鱼类养殖的一种稻鱼兼作生产方式。据《太湖地区农史稿》所述:“太湖地区早在明代就有稻田养鱼的记载,明代成化《湖州府志》:“鲫鱼出田间最肥,冬月味尤美”是目前能看到的太湖地区最早出现稻田养鱼记载的史料,算来也经历了500多年了。其后是乾隆间府志、《乌程县志》和《长兴县志》等,也分别都有类似的记述。湖州以外,如嘉兴县的《闻湖志》也有“湖田稻熟鲫鱼肥”的诗篇,歌颂这一带农户田中亦稻亦鱼双丰收的情景。1此外,康熙《吴江县志》“物产•鲫鱼”条下,亦注明“出水田者佳”,2乾隆《震泽县志》称:“岁既获,水田多遗穗,又产鱼虾”。3可见,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鱼共生”系统在全区已经比较普遍了。与单一的水稻种植或鱼类养殖相比,“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为田鱼提供可以躲避阳光直射的藏身之所;田鱼捕食稻田里的猪毛草、鸭舌草等杂草以及害虫、浮游生物等,其排泄物又可直接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田鱼觅食时,搅动田水和泥土,使水中的含氧量增加,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充足氧气,促进水稻生长,并能够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最终,人们获得了鱼肉和稻米,既能进行粮食生产,又可满足对动植物蛋白质的需要,还能获得经济收入。“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鱼吃昆虫和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不仅使系统自身维持正常循环,保证农田的生态平衡,还有利于保护稻田养鱼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稻鱼共生”系统是传统生态农业的杰作。我国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稻田内积水,进行渔稻并作,实现了鱼肥、田沃、稻和年丰的良性循环。200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了5个古老的农业生态系统,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浙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首批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入选项目。

(五)“桑基鱼塘”系统

桑基鱼塘是将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综合经营方式,这种渔桑俱兴,被誉为生态农业典范的“桑基鱼塘”也是在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太湖备考续编》中称“:惠安堂,翁节妇捐鱼池五亩后,山荡田十一亩,桑地鱼池二十六亩。”4这种将桑地与鱼池结合的“桑地鱼池”是与一般鱼池有别的首次提出。据一般估计,太湖地区桑地鱼塘出现的时间当早于此,可能起始于明代。5在清代《补农书》的“策邬氏生业”和“策溇上生业”文中提到的“凿池畜鳞介,培基植桑竹,水田种粮食,隙地栽果木,棚舍养畜禽等情形”1,不仅揭示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的存在,还进一步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种养结合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的运作方式。“桑基鱼塘”系统通过挖塘填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桑,桑下种草,以桑养蚕,用蚕粪、牧草喂鱼,用鱼肥、塘泥肥桑,形成了一个高效合理的人工生态农业系统。简单说,就是鱼池基面上种桑,桑叶养蚕,蚕粪肥池和鱼饲食,蚕蛹是鱼的上乘动物蛋白饲料,塘泥是桑树的良好优质肥料,桑田内可种菜和其它植物性饲料,组成一个完整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这一系统把基和鱼两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联结成一个整体,扩大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模并降低物质投入量,使两个系统都达到高产高效。桑基鱼塘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面养鱼增加收入,同时还有利于消除内涝和水稻灌溉,通过合理利用水、陆资源,适应了地势低洼、雨水充沛、河道密布、水域资源丰富的太湖农业区。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桑基鱼塘”系统将栽桑、养蚕、养鱼有机结合,形成了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经营模式。20世纪七八十年代,联合国粮食组织把桑基鱼塘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桑基鱼塘为“世间罕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2

二、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系统的价值

(一)经济价值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种养结合、多种生产环节有机结合的综合经营,突破了传统农业种植与养殖的分离性和单一性,经济价值十分显著。生产多样性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种稻、种桑、养猪、养羊、养蚕、缫丝、养鱼以及间种和轮种的蔬菜、粮食作物、水果等都能带来可观经济收益。一个较早的关于多种生产环节有机结合综合经营的例子就是对16世纪中叶苏州府常熟县谭晓、谭照两兄弟的记载。《常昭合志稿》卷48“轶闻”载“:谭晓,邑东里人也,与兄照俱精心计。居乡湖田多洼芜,乡之民皆逃而渔,于是田之弃弗治者以万计。晓与照薄其值,买佣乡民百余人,给之食,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塍,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之上架以梁,为茇舍,畜鸡、豕其中,鱼食其粪又易肥。塍之上植梅桃诸果属,其泽种菇茈菱芡,可畦者以艺四时诸蔬,皆以千计。……室中置数十匦,日以其入分投之,若某匦鱼入,某匦果入,乃发之。月发者数焉,视田之入又三倍”3。从上述记载可见,谭氏兄弟精于多种经营,且其经营的农场规模很大,雇佣了一百多名雇工。他们将低洼处的田地改为池塘,池塘用以养鱼;鱼池上架设猪圈鸡舍,养殖猪和鸡;在适用于耕种稻田的土地上围以高塍,塍上种植多种水果;在低洼零星地块上种植多种蔬菜。谭氏兄弟的经营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样一个复合的生态养殖系统中,不仅生产粮食、水果、蔬菜、菇茈菱芡等植物性产品,还生产猪、鸡、鱼等动物性产品。更重要的是,多种生产环节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更高的经济价值。不仅如此,谭氏兄弟的综合经营十分商业化:他们生产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为了出售。1结果,他们的收入比其他农民要高出三倍。2太湖地区先民们经过长期生产实践探索出来的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系统是传统动物养殖技术中最有生命力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它既适应太湖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又充分利用各种生物资源进行多种农产品项目经营,增产增收,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当时得以大规模的发展。自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注意和重视多种生产环节内部良性循环与互惠互利以来,就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因此,明清几百年间,太湖地区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农业发展领先周边及其他同类地区,成为了全国最富庶的“鱼米之乡”。

(二)社会价值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相对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结构促使该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更加合理。通过充分利用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均衡了收入分配,妥善解决了太湖地区人口稠密、耕地紧张等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清代中前期,随着太湖地区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加剧和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太湖地区农户的平均经营规模比明代有所缩小。李伯重在研究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中曾指出:“伴随着江南最佳经营规模“一夫十亩”逐渐成为太湖地区农户的普遍经营规模,越来越多的妇女也从农业生产的劳动中转移到养蚕业和纺织业中,因为从事养蚕和纺织比她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报酬更高。这个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减少了农业劳动中的劳动供给,从而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男子的劳动生产率也得以明显提高。”3以张履祥在《策邬氏生业》一文中为其亡友邬行素遗嘱制定的“一户治田十亩计划”为例:“行素子没(殁),母老子幼,遗田十亩,池一方,……瘠田十亩,自耕仅可足一家之食。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池畜鱼,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种桑豆之类,则用力既省,可以勉而能,兼无水旱之忧。竹、果之类虽非本务,一劳永逸,五年而享其成利矣。”4邬行素为张履祥好友,邬氏死后,遗下老母、寡妻、幼子,张氏为之策划善后事宜。张氏认为如果按照一般经营(田地种稻的话),邬家不仅缺乏主要男劳动力,且田地又极为贫瘠,必然无法胜任。然而,如果改种桑、豆、竹、果,养羊、养鱼等,则不仅可使收入增多,更可解决邬家劳动力不足的困境。张氏制定的“一户治田十亩计划”中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由妇女和未成年人来承担,尤其是蚕桑生产。“按照张氏的计划,邬行素遗孀及其尚未成年的长子、侄子都可以获得充分的就业机会,甚至其老母和幼子也有一些轻活可做(例如看蚕、放羊、打棉线等),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原来闲置的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该户的劳动生产率也有明显的提高。”5因此,多种经营方式使得农家的闲置劳力尽可能多地参加农业生产,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价值。太湖地区分工细密、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系统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且各工种劳动强度轻重有别,老弱妇孺均可参与,如果把轮种、套种、间种及缫丝加工也统计进去,所需用工则更多。各年龄层劳动力还可分工协作,且常年无歇,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均衡了收入分配,还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的人地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生态价值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系统的生态价值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构建了水陆相互作用、复杂多样的复合生态系统以及多种方式、高水平的废物循环再利用。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生态养殖系统中的动物主要包括猪、羊、马、牛、驴等家畜,鸡、鸭、鹅等家禽,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的鱼类,还有蚕等,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上各种动物与稻田、桑地、土壤、水塘、浮游生物等构建成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生物链。具体可以说是以舍饲、鱼塘、基面等为栖息地,以猪、羊、鱼、粮、桑为中心环节,构建成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生物链,形成了水陆相互作用的、复杂多样的复合生态系统。游修龄从“食物链综合利用”的角度对明清太湖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模式”进行分析时指出:“动植物生产和有机废物的循环从田地扩大到水域,组成了水陆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肥料来自猪粪、河泥等,蚕桑方面利用挖河塘泥堆起的土墩种桑,用稻秆泥、河泥、羊粪壅桑;桑叶饲蚕,蚕矢喂鱼,水面种菱,水下养鱼虾,菱茎叶腐烂及鱼粪等沉河塘底,成为富含有机质的河泥。羊吃草,过冬食桑叶,可得优质羊羔皮,等等。就这样,把粮食、桑蚕、鱼菱、猪羊等的生产组成一个非常密切的互相支援的食物网,使各个环节的残废部分都参加有机质的再循环,人们从中取得食物、蚕丝、猪羊肉、鱼虾、菱角等动植物产品,而没有什么外援的能量投入。”1“在江南,农民很早就把废物作为肥料加以利用,并且发明出了不少有效的利用方法。但直到明代中叶这种利用方式基本上还比较简单,到了明代中期,精明的谭晓发明了一种利用肥料的新方式———把猪和鸡的粪便作为鱼的饲料,有鱼粪便的淤泥被罱取来作为稻、桑的肥料。体现出他的农场对某种废物(猪和鸡的粪便)进行了两次利用。到了清明末初,废物再利用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明末徐光启提出“(羊)或圈于鱼塘之岸,草粪则每早扫于塘中以饲草鱼,而羊之粪又可饲鲢鱼,一举三得矣”。3可见,徐光启认为养鱼与养羊相结合之后,废物利用次数会更多。张履祥在《策溇上生业》一文中指出“:池中淤泥,每岁起之以培桑、竹,则桑、竹茂,而池益深矣。”4张履祥在为其亡友邬行素一家规划的《策邬氏生业》一文中则更进一步提出,枯桑叶先用作羊的饲料,羊粪可用作草鱼的饲料,草鱼粪便又可成为鲢鱼的饲料,最后鲢鱼的粪便和塘泥又可做为桑地的肥料。由此可见,在《策邬氏生业》利用枯桑叶的过程中,将原本作为废物的枯桑叶经过了多达五次的循环再利用。废物的多次利用和多次循环,大大减少了成本和资源的投入,具有非常显著的生态价值。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生态养殖系统因其结构稳定、运转良好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且通过系统内部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种方式、高水平的废物循环再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投入和对自然资源的耗损,故在其大规模发展的数百年间,不仅较好地保持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而且使得本区的水土保持良好,实现了地力常新。因此,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系统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

(四)文化价值

太湖地区的传统生态养殖系统还衍生、发展、传承了鱼稻为食的饮食文化、蚕桑民俗文化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宗教信仰文化和建筑文化。太湖地区千百年来形成了鱼稻为食的基本特点。从饮食结构上看,太湖地区的人们长期以稻米为主食“,稻谷为百谷之首,粥饭为百姓之命”的农谚,就是对稻谷生产在太湖地区居重要地位的真实写照。1由于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的各种糕团便成了江南人生礼仪和节日节令时不可缺少的吉祥礼品,“糕”音“高”,有高升、高兴之意“,团”又是团圆之意,苏州一带至今仍保留着一年四季都要吃代表不同节日节令糕团的食俗。众所周知,吴地的四时鱼鲜、鱼馔,古今闻名。生活在太湖一带的吴地民众,普遍喜食鱼虾。由于明清时期太湖地区人工养鱼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发展迅速且非常普遍,真正是“嘉杭之间……家有塘以养鱼”2,当地还有以一年十二个月“时令鱼品”编成的渔谚3。俗语称“生在杭州,吃在苏州”便是对太湖地区饮食文化的形象写照。太湖地区先民善于植桑养蚕,自古以来太湖一带就盛产丝绸,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湖丝贸易和桑蚕业更是空前发达4,直到现在,苏杭仍是名震海内外的丝绸销售中心。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蚕桑业及丝织品的著称于世使得蚕区农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中,无不渗透蚕桑生产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民俗文化。照田蚕、进蚕香、蚕猫辟鼠、蚕花习俗、蚕乡嫁女、蚕乡丧葬、祛祟辟邪等都是与蚕桑有关的习俗5。太湖地区的宗教信仰文化基本上是围绕着太湖地区的农业生产而展开的。如在水稻下秧和捕鱼之前,为了预祝丰收,人们要祭祀祖先、田神、土地神、鱼神、蚕神、灶神等各路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保护丰收;还有祈求蚕花与稻谷都能风调雨顺的“烧田蚕”“、进蚕香”;以及明清时代已普及到太湖地区各乡镇为庆祝或祈盼丰收而举行的龙舟竞渡6等。这些与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紧密相联的宗教信仰活动,有的来源于对稻、鱼、蚕、桑的原始信仰和崇拜,有的出于祛除天灾、蚕桑病祟等的迷信行为,还有的反映了对农产品丰收的祈祷和丰收后的庆祝,更有的还关系着农业生产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排除它们的封建迷信因素,我们可以察觉到太湖地区宗教信仰文化的根基是太湖人民心理深层对农耕文明的信仰和崇拜。

蚕虫草范文篇5

调查地点: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国庆村、太平桥村共15个农户。调查内容:粮食产业,调查小麦、晚稻平均每667m2的成本与收入及效益;蚕桑产业,调查每667m2的培桑成本、张种养蚕成本、张种茧款收入及全年生产的效益情况。

2调查结果

2.1基本情况15户农户多数是既从事粮食生产又经营蚕茧生产,共计家庭人口79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人口32人。共有水田面积65032m2,2016年,种植小麦18009m2、种植晚稻65032m2;共有桑园面积45022.5m2,2016年,饲养蚕种:春蚕75.5张、夏蚕16张、中秋25张、晚秋41.5张,全年合计158张。2.2效益计算15户农户实际种植面积和养蚕数量所花的费用、获得的收入,平均后得出(走访口头调查)。人工费以8h为1工,种粮食的因劳动强度大、以壮劳力为主、每工以120元计算;培桑养蚕的以老年人为主、每工以70元计算。2.3粮食产业的成本支出与收入情况2016年15户农户粮食产业的成本支出与收入情况,见表1、表2。从表1、表2可见,种植小麦每667m2的成本为339.00元、收入为542.46元、利润为203.46元;种植晚稻每667m2的成本为775元、收入为1467.46元、利润为692.46元。从表中也可以看出,种植的成本都超过利润,说明现在粮食生产的成本都较高。15户农户65032m2的水田全年种粮共得利润为73008.27元,平均每667m2水田的利润为748.8元,户均净收入为4867.22元。2.4蚕桑产业的成本支出和收入情况2016年15户农户蚕桑产业的成本支出和收入情况,见表3、表4和表5。从表3、表4可见,15户农户45022m2桑园,全年培桑成本总支出达52021.75元,平均每667m2的培桑成本为770.70元;全年饲养蚕种158张,养蚕成本总支出达137238.80元,平均每张蚕种的饲养成本为868.60元;全年培桑养蚕合计成本为189260.55,其中人工成本占88.6%。从表5可见,15户农户全年饲养蚕种158张,总产蚕茧7279.05kg,总茧款收入240794.67元,平均张种茧款收入1524.02元。从表3、表4、表5可见,15户农户蚕桑生产的总收入为240794.67元,而培桑养蚕总支出达189260.55元,总利润为51534.12元,张种利润为326.16元,平均667m2桑园的利润为763.47元,户均全年蚕桑收入为3435.61元。

3分析与思考

蚕虫草范文篇6

冬种是下一年度农业生产的开始,认真抓好冬种生产,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夺取农业丰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推动冬种生产,实现“绿色过冬”,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冬种生产的指导思想

今年冬种生产要以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增粮与增收并举、政策扶持和机制创新齐抓,以组织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示范为载体,统筹安排冬种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粮、经、饲、肥等多种作物,积极扩种大(小)麦,大力发展双低油菜,扩大市场适销对路的鲜食蚕(豌)豆、马铃薯,稳步发展冬季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苗木和中药材,加快发展冬季设施农业,鼓励种植冬季绿肥,力争冬季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10%以上。

二、突出重点,抓好冬季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

为培肥地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全县计划建立10000亩绿肥示范基地和千亩双低油菜、蚕豌豆示范基地。为切实抓好示范基地建设,要求各乡镇、街道做好落实工作,并于10月20日前将示范方落实情况及分户清册报县农业局粮油站汇总。

三、制止耕地抛荒、提高土地利用率

冬季耕地弃耕抛荒,不仅造成土地和温光水资源的浪费,也是造成来年越冬害虫大发生的重要原因。各地要采取措施,减少冬闲田,引导农户实行季节性流转,同时鼓励种养大户季节性承包经营冬闲田。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冬种质量

一是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双低”油菜重点示范推广浙油18、浙双72、浙双6号等品种。“浙油18”是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高产双低油菜新品种,20*年被农业部列入全国5个油菜主导品种之一。20*~20*年度油菜生长期间遭受苗期干旱,越冬期长期低温阴雨、大雪冰冻,花期又遭遇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但浙油18试种表现较好,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性强、千粒重高、出油率高、综合性状优良的特点,特别是其株型紧凑,成熟度较一致,适合机械化栽培收割等优势,深受种植农户的欢迎。小麦重点推广温麦10号;蚕豆重点推广慈溪大白蚕、双绿5号等;豌豆重点推广中豌4号、中豌6号;马铃薯重点推广东农303、克新4号;绿肥推广紫云英宁波种、弋江种;冬种牧草重点推广牧杰和特高等高产黑麦草。

二是推广轻型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大小麦、油菜、蚕(豌)豆、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免耕栽培技术。

三是大力推广高产增效技术。主要包括“双低”油菜秋冬发栽培技术,油苔两用技术,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技术,鲜食蚕(豌)豆促早熟栽培技术。马铃薯稻草加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省工、省本、省力,促早熟,减轻病虫害,提高马铃薯商品性等优点,一般每亩可节省翻耕费、整地作畦、播种、采收等成本150元,降本增效显著。同时,有利于充分利用稻草资源和土壤培肥,提高地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配套技术措施。1)选用早熟高产优良品种东农303,中薯3号;2)适期播种,合理密植。一般12月中下旬播种,东农303掌握亩栽6000~6500株;中薯3号植株高大,应降低密度,以亩栽4500株左右为宜;3)科学播种,确保齐苗。春薯块切口朝上,芽眼朝下摆放,最好在薯块上面盖一小撮细泥,有利于芽眼接触土壤,起到保温保湿促进生根发芽、提早出苗和提高出苗率;4)科学施肥。一次性施足基肥,亩施含N、P2O5、K2O各15%的含硫复合肥70~80公斤加尿素10公斤。先播种再施肥,采用点播,肥料撮施于两块种薯之间,防止肥料与薯块接触而引起烂种;5)覆盖稻草,开沟压草;条状覆盖稻草,方向与畦向相同,厚度8~10厘米,同时还要注意保持稻草松散,根部和顶部相接,并覆盖均匀不留空隙,避免互相交错缠绕,以免影响出苗。覆盖稻草后,将细沟泥土均匀压在稻草上;6)适时覆膜,清沟压膜。一般在1月中下旬覆膜,采用免耕栽培稻草地膜双重覆盖技术,必须等降雨使稻草充分湿透后才可覆盖地膜,这样可防止稻草吸水导致土壤水分少而影响出苗;7)及时破膜,合理控苗。一般在2月中下旬陆续出苗时及时破膜放苗,并用湿泥封实破口,防止冷空气进入,降低膜内温度,或遇大风引起掀膜,当薯苗长到30厘米时,喷200PPm的多效唑,以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长,促进地下块茎膨大;8)加强田间管理,防止积水和干旱。适时收获,提高效益。

四是大力推广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采用水旱轮作、中耕除草、化学除草等措施抑制田间杂草发生,降低病虫害越冬基数。

五是积极开展以油菜、春粮、冬季蔬菜为主的测土配方施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覆盖率。

六是积极发展冬季绿肥和蚕(豌)豆、冬季蔬菜等经济绿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加强地力建设,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五、切实做好冬种生产各项服务工作,及早落实扶持政策

蚕虫草范文篇7

冬种是下一年度农业生产的开始,认真抓好冬种生产,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夺取农业丰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推动冬种生产,实现“绿色过冬”,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冬种生产的指导思想

今年冬种生产要以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增粮与增收并举、政策扶持和机制创新齐抓,以组织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示范为载体,统筹安排冬种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粮、经、饲、肥等多种作物,积极扩种大(小)麦,大力发展双低油菜,扩大市场适销对路的鲜食蚕(豌)豆、马铃薯,稳步发展冬季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苗木和中药材,加快发展冬季设施农业,鼓励种植冬季绿肥,力争冬季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10%以上。

二、突出重点,抓好冬季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

为培肥地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全县计划建立10000亩绿肥示范基地和千亩双低油菜、蚕豌豆示范基地。为切实抓好示范基地建设,要求各乡镇、街道做好落实工作,并于10月20日前将示范方落实情况及分户清册报县农业局粮油站汇总。

三、制止耕地抛荒、提高土地利用率

冬季耕地弃耕抛荒,不仅造成土地和温光水资源的浪费,也是造成来年越冬害虫大发生的重要原因。各地要采取措施,减少冬闲田,引导农户实行季节性流转,同时鼓励种养大户季节性承包经营冬闲田。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冬种质量

一是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双低”油菜重点示范推广浙油18、浙双72、浙双6号等品种。“浙油18”是*省农科院育成的高产双低油菜新品种,20*年被农业部列入全国5个油菜主导品种之一。2007~20*年度油菜生长期间遭受苗期干旱,越冬期长期低温阴雨、大雪冰冻,花期又遭遇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但浙油18试种表现较好,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性强、千粒重高、出油率高、综合性状优良的特点,特别是其株型紧凑,成熟度较一致,适合机械化栽培收割等优势,深受种植农户的欢迎。小麦重点推广温麦10号;蚕豆重点推广慈溪大白蚕、双绿5号等;豌豆重点推广中豌4号、中豌6号;马铃薯重点推广东农303、克新4号;绿肥推广紫云英宁波种、弋江种;冬种牧草重点推广牧杰和特高等高产黑麦草。

二是推广轻型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大小麦、油菜、蚕(豌)豆、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免耕栽培技术。

三是大力推广高产增效技术。主要包括“双低”油菜秋冬发栽培技术,油苔两用技术,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技术,鲜食蚕(豌)豆促早熟栽培技术。马铃薯稻草加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省工、省本、省力,促早熟,减轻病虫害,提高马铃薯商品性等优点,一般每亩可节省翻耕费、整地作畦、播种、采收等成本150元,降本增效显著。同时,有利于充分利用稻草资源和土壤培肥,提高地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配套技术措施。1)选用早熟高产优良品种东农303,中薯3号;2)适期播种,合理密植。一般12月中下旬播种,东农303掌握亩栽6000~6500株;中薯3号植株高大,应降低密度,以亩栽4500株左右为宜;3)科学播种,确保齐苗。春薯块切口朝上,芽眼朝下摆放,最好在薯块上面盖一小撮细泥,有利于芽眼接触土壤,起到保温保湿促进生根发芽、提早出苗和提高出苗率;4)科学施肥。一次性施足基肥,亩施含N、P2O5、K2O各15%的含硫复合肥70~80公斤加尿素10公斤。先播种再施肥,采用点播,肥料撮施于两块种薯之间,防止肥料与薯块接触而引起烂种;5)覆盖稻草,开沟压草;条状覆盖稻草,方向与畦向相同,厚度8~10厘米,同时还要注意保持稻草松散,根部和顶部相接,并覆盖均匀不留空隙,避免互相交错缠绕,以免影响出苗。覆盖稻草后,将细沟泥土均匀压在稻草上;6)适时覆膜,清沟压膜。一般在1月中下旬覆膜,采用免耕栽培稻草地膜双重覆盖技术,必须等降雨使稻草充分湿透后才可覆盖地膜,这样可防止稻草吸水导致土壤水分少而影响出苗;7)及时破膜,合理控苗。一般在2月中下旬陆续出苗时及时破膜放苗,并用湿泥封实破口,防止冷空气进入,降低膜内温度,或遇大风引起掀膜,当薯苗长到30厘米时,喷200PPm的多效唑,以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长,促进地下块茎膨大;8)加强田间管理,防止积水和干旱。适时收获,提高效益。

四是大力推广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采用水旱轮作、中耕除草、化学除草等措施抑制田间杂草发生,降低病虫害越冬基数。

五是积极开展以油菜、春粮、冬季蔬菜为主的测土配方施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覆盖率。

六是积极发展冬季绿肥和蚕(豌)豆、冬季蔬菜等经济绿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加强地力建设,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五、切实做好冬种生产各项服务工作,及早落实扶持政策

蚕虫草范文篇8

一、农业经济运行及农产品生产情况

1、农业经济总体运行平稳。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0%,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6%,达10326元。

2、茶叶生产增产增值。全年产茶1880吨、一产产值达1.5亿元,同比增长18.2℅、增值23.4℅。其中名优茶850吨、产值12615万元,较去年同期的725吨、产值10610万元增长17.2%增值18.9%,茶叶增产增值一方面是由于名优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春茶受灾严重的情况下,适时加强了夏秋茶生产的引导,延伸了茶叶生产周期。

3、粮油生产保持稳定。2013年实现粮食产量2.88万吨,增长5.75%,总产油菜籽4018吨,平均单产99.2公斤,总产增加271吨,增长7.16%,单产增加6.9公斤,增长7.48%。

4、果蔬生产增产增值。全县蔬菜播种总面积20600亩,产菜16750吨,同比分别增长2.44%和1.99%,约占本县市场供应量55%,水果产量3297吨。全县芦笋基地面积扩大到440亩,主要在碧阳的横岗、钟山,宏村的古溪、龙江四个村,已投产面积240亩,预计年产量可达200吨,产值200万元。

5、畜牧生产止落回升。全县生猪饲养量7.89万头,同比增长1.6%,出栏4.9万头;家禽饲养量40.9万羽,出栏22.1万羽,与全年同期相比有所减少,但形势较上半年有所好转。

6、蚕桑养殖减幅回落。2013年全县养蚕22800盒,统一供种率达90%以上,培育饲养量10盒以上蚕农1380户,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鲜茧产量1026吨,蚕茧收入3283.2万元,较上年减产139吨,下降11.9%,降幅回落18.1个百分点,蚕茧收入减少288万元,减幅8.1%,但减幅同比有所降低,主要得力于蚕桑产业扶持政策和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突出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的转型发展和技术改造,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带动力,增强品牌影响力,提升产业化水平。实现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9.6%;2013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全县省、市级龙头企业及规上企业数分别达5家、12家和21家,超额完成任务;完成清洁化茶厂改造6家。二是规范发展壮大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将培育示范社作为重点,在政策扶持、项目安排、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全县新增省级农民专业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社6家,评选出5家县级示范社,有效推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的规范化发展进程。三是鼓励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按照市级家庭农场评定标准,组织开展家庭农场的登记注册,截止目前新增各类家庭农场39个,开展以家庭农场经营为主题的培训会3场,在全县范围内完成种养业大户调查摸底,收集整理出各产业相关情况信息表。四是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为进一步解决农村承包土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等问题,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程,促进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我县开展了以镇为试点乡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目前,已完成所有承包地块的指界及实测工作,实测面积7696.01亩,占合同面积的126.52%,完成46个村民组的确认签字工作,已签字确认户数占46个村民组承包数的86%(未签户主要是外出打工未归),7个未签字村民组未签的主要原因是二轮承包资料不完整;土地纠纷;实测面积较大,影响即得利益等。预计镇确权登记试点工作二月底将全面完成。

2、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加快茶产业发展。继续把茶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制定出台了《茶产业发展扶持办法》,鼓励和引导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政策落实已基本完成预期指标;继续实施生态茶园“双十”工程,完成1000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全面完成低产茶园改造、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基地年度任务,在8个乡镇29个村完成低产茶园改造4500亩,在8个乡镇11村建成高效生态茶园4000亩,茶园平均亩产值3500元以上;扎实推进茶叶“三品”认证,1-10月已完成1400亩有机茶园再认证和740亩有机茶转换、1.8万亩无公害茶叶产地认定的申报,全年“三品”认证面积将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二是加大扶持蚕桑产业发展。大力推进蚕桑生产的省力、省工、特色、高效化进程,在蚕桑生产重点区,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努力提高单产比较效益。审核发放扶持资金151.4万元,涉及8个大中型蚕桑生产经营主体;新栽桑树20万株,引进果桑品种3个,栽植400株,引进并成功试验优质蚕种三个,碧山省级蚕桑标准园和叶村—源川蚕桑标准园建设稳步推进;完成蚕种催青室温控设施升级改造,建成碧山、源川、叶村三个小蚕共育室。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大力发展以黑鸡、皖南花猪为重点的特色养殖,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大力推广畜禽良种技术,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截止目前,已建成皖南花猪规模养殖场3家,能繁母猪存栏1870头,种公猪存栏8头,年出栏皖南花猪商品猪2000头左右,销售后备母猪1800头;建成黑鸡保种场1家,存栏原种黑鸡母鸡6500羽,公鸡300羽,孵化商品鸡3.2万羽;全县共养黑鸡近4万羽,其中1000羽以上黑鸡商品鸡养殖场7家;注册了“黟山牌”黑鸡和“黑猪”皖南花猪品牌,编制上报了省科技厅黑鸡科技攻关项目。四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大农业对外推介和宣传,创新营销手段,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组织我县优质农产品企业和黑鸡养殖合作社参加上海、合肥农展,提升名优茶、黑鸡等特色农产品名优农产品在长三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中蓝溪茶叶专业合作社、弋江源茶业有限公司在上海农展中销售突破20万元,并拿到了订单。五是创新油菜秋种,力促田园风光保护。进一步深化农旅结合,将发展“菜花经济”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亮点、重点,积极推进“科技秋种”,提高秋种比较效益,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今年重点抓好旅游景区周边、公路沿线重要节点连片发展观赏型农业、生态型农业和体验型农业的发展,打造宏村镇雉山村、碧阳镇横岗村、柯村乡江溪村油菜基地3处油菜花观赏点,完成秋种面积40249.1亩,占任务数43030亩的93.5%,基本完成连片油菜花观赏点的秋种任务。

3、扎实推进民生工程,确保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全面完成新型农民培训任务,培训农民750人,其中阳光工程50名,培训对象为宏村美丽乡村创建村新型农民,由县农技推广中心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700名,由县农技推广中心培训480人、县农机推广站培训220人;印发省编和培训基地自编民生工程教材各1200份,进行现场指导42场次,印发技术资料4600余份。二是保质保量完成“菜篮子”工程。完成“菜篮子”民生工程投资404.2万元,占计划投资336万元的120%;全面完成260亩新建高标准大棚基地、240亩原建基地的巩固提升、100亩的伏缺菜生产三项建设任务,其中在宏村龙江村新建基地200亩、碧阳钟山村新建60亩;完成蔬菜农残检测832个样,占任务的104%,蔬菜科技培训532人次,占任务的106.4%。三是扎实开展农村沼气后续管护。制定了《2013年农村沼气后续管护方案》,召开沼气现场培训会7场次,发放明白纸4000余份。完成8个农村沼气服务站上户维修服务4300余户,投入管护资金27.54万元,实现8个沼气服务站正常运行,农户沼气正常使用率达83%。

4、加强农业综合执法,确保农业生产安全运行

一是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整治,打击不法经营。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90个(次),检查80个水稻品种、12个杂交油菜品种、2个杂交玉米品种的净度、水分和发芽率等质量指标,配合市站抽检样品8个批次,妥善调解群众涉种纠纷6起。二是严格落实重大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全面完成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工作,免疫全部达到5个100%要求,全县无重大疫病发生。三是加强渔业资源保护,继续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在漳河、清溪河、黄姑河光唇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七个分流点,放流光倒刺鲃、青、草、鲢、鲤、鳙鱼和光唇鱼共70余万尾,有效促进了水域生态持续向好转变;同时联合公安、环保、水利等部门共同开展打击破坏渔业资源专项整治“百日行动”,截止目前在重点河段竖立禁渔警示牌110面,开展督查暗访五次,出动500多人次对重点河道巡查,收缴地笼、电瓶、渔网等非法捕鱼工具30余件,为常态化开展渔业资源保护打开了良好局面。

5、加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一是扎实服务。积极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与示范户、大户、合作社等建立对口帮扶联系机制,共组织69名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全面指导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建立了特色产业发展联乡(镇)帮扶共建机制,委党组成员与乡镇建立一对一帮扶,帮助共建乡(镇)进行产业发展谋划,理思路、选项目,培育壮大村级经济。二是全力抗灾救灾。年初修订完善了防讯抗旱工作应急预案,及时调整了抗灾救灾领导组,进一步落实责任,细化分工。面对年初低温、6月强降雨、8月份干旱天气及H7N9禽流感疫情,一方面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做好防范措施;另一方面全面做好灾后生产自救,积极组织各类农用物质、农产品的调运,确保了灾后生产恢复的物资需求和农产品市场供给,促进灾后生产恢复的快速有序开展。三是强化集成配套技术推广与应用。抓好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超级稻高产配套栽培、测土配方、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截止目前共引进优良品种32个,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2项,其中推广超级稻2.5万亩,水稻“物化旱育秧,无盘抛秧”新技术1.4万亩以上;召开统防统治现场会6场,编发病虫害情报6期,防治病虫草鼠害16万亩左右。

6、狠抓项目推进与争取,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一是加快农业项目建设。年初启动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土地确权登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黑鸡等14个项目,目前各项目已基本完成预计进度。二是狠抓争资工作。年初,通过政策研究和分析,我委谋划编制了29个新项目,全年向上争取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黑鸡、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近30个项目,全面完成年度争资任务,到位资金1800万元,占任务数的100%。三是加强产业招商。坚持招大引强,依托我县优质农业资源,突出特色农业产业招商,并研究出台了《农业产业招商意见及奖励办法》,1-12月,共外出招商24次,在本地接待客商13批次,完成新签约项目一个,到位资金1000万元,全面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条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影响了特色农业发展。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仍较低,现有的农业规模企业带动力、影响力不够强,没有真正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机制,促农增收水平不高。三是农技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人员少、结构老化。

四、2014年农业工作谋划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局之年,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将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抢抓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机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美好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激发特色农业发展活力,力争农业发展保持持续健康增长态势。

2014年总体目标:确保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重点抓好五个方面36项工作(具体工作见附表):

一、全面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加快完成镇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并在总结完善试点工作存在问题和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从2014年3月开始,全面启动其余7个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确保到2014年底前全面完成。

二、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体制机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和保障意见,力争2014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占承包耕地25%以上,2015年达到50%。

三、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四、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围绕茶叶、蚕桑、黑鸡、花猪及观光农业等重点特色产业,狠抓示范引导,强化项目支撑,努力实现特色产业在基地建设、加工水平、产量销量、品牌知名度等方面有所突破。

五、不断提升服务与监管水平。

1、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农药、化肥、种子等农产品市场监管,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进一步加强蔬菜农残、生猪疫病、茶叶农残等的检疫检测,积极引导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开发,确保农业产品安全环节;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2、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确保防疫工作的“五个百分之百”达标,确保全年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做好1000个畜禽样品的监测,正确把握动物疫情发生动态;完成1500个畜禽的“瘦肉精”抽检,实现规模养殖和屠宰环节抽检的全覆盖;确保全年无畜禽及产品安全事件发生。

3、创新管理农村集体“三资”。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细化出台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管理办法。选择有条件的村,整合“三资”及各类收益作为资本金成立经济实体(公司)。

4、强化农技推广与服务。扎实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完善对口帮扶联系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大力推广和应用设施栽培、生态养殖、配方施肥、良种引进等技术现代农业集成配套技术;扎实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增强农民科技水平。2014年推广先进实用的良种、良法40项(个);扎实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增强农民科技水平。

5、扎实推进农业民生工程。继续抓好菜篮子、沼气后续管护、农民培训三项民生工程。

6、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扎实开展渔业资源保护,继续开展重点流域的增殖放流活动;结合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家园等项目,加快推进可循环农业的发展。

7、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结合即将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农业系统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8、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在保证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外出务工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重点提高农民财产性收益,力争利用2-3年的时间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15%以上。

第二篇

一、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

预计上半年一产产值同比增长4.9%。

1、粮油生产。克服早春低温多雨的不利影响,午季粮油增产增收。午季油菜籽实收面积4.09万亩,总产4018吨,同比增长6.12%,平均单产98.2公斤,同比增长6.44%。预计夏播粮食面积7.6万亩,其中水稻5.7万亩,播种面积比去年略有增长。

2、春茶生产增产增值。截止6月20日,产茶1710吨、产值1371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7%,其中名优茶780吨、产值11920万元,产量、产值同比均增长15%。

3、畜牧业生产形势。上半年,预计全县生猪饲养量6.32万头,出栏2.8万头,出栏同比增长20%;家禽饲养量24.54万羽,出栏15万羽,同比减少10%;预计畜牧业总产值8000万元,下降5%。

4、蔬菜生产。上半年全县蔬菜播种总面积14200亩,总产2.27万吨,比上年增长5.1%,产值6200万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商品蔬菜播种面积3500亩,产菜6000吨,约占本县市场供应量50%。前6个月蔬菜市场均价6.06元/公斤,比上年的5.92元/公斤,上涨2.36%。

5、春蚕生产。受产业惯性以及4月7日迟霜冻害影响,我县蚕茧产量、产值继续,、村饲养量减幅最大,全县春蚕饲养量8000盒(统一供种6038盒,占75.5%),预计全县春茧单产50公斤/盒,均价33元/公斤,产茧400吨,蚕茧收入1320万元,同比减产150吨,减收110万元,均价涨7元/公斤。

二、基本工作进展情况及措施

1、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835”转型增效行动,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规模企业,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带动力,增强品牌影响力,提升产业化水平。上半年,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实现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5.42亿元,同比增13.32%。帮助清野茶厂、弋江源茶业等8家企业申报市级龙头企业。二是规范发展壮大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将培育示范社作为重点,在政策扶持、项目安排、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引导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不断壮大合作社规模。上半年,新增省级农民专业示范社1家,申报市级示范社6家。三是引导促进专业大户发展。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大力发展土地托管、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上半年,在全县范围内完成了种养业大户调查;完成西递镇土地确权登记试点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预计7月份全面启动。

2、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加快茶产业发展。继续把茶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制定出台了《茶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深入实施生态茶园“双十”工程,上半年新建和改植无性良种茶园600亩,落实低产茶园改造4500亩、高效生态茶园建设1600亩建设任务。二是加大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研究制定蚕桑产业扶持政策。大力推进蚕桑生产的省力、省工、特色、高效化进程,在蚕桑生产重点区,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努力提高单产比较效益。探索开发蚕、桑新产品。积极培育养蚕大户,促进桑园向年饲养量10盒以上大户集中。扎实推进蚕桑产业招商。上半年,新栽桑树20万株,引进果桑品种3个,栽植400株,引进并成功试验优质蚕种三个;完成、、村小蚕共育室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小蚕共育室顺利投入使用;培育蚕饲养3盒以上1458户,预计全年四季蚕饲养量10盒以上可超1000户以上。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结合我县山区特点,大力发展以黑鸡、花猪为重点的特色养殖,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大力推广畜禽良种技术,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上半年,申报2个标准化养殖场,申报省级标准化殖小区1个并通过市级验收;扎实开展4个生猪规模养殖场的新安江流域补偿试点项目,完成项目立项、设计、规划等前期工作。四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大农业对外推介和宣传力度,创新营销手段,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组织16家企业参加了第九届中国茶暨名优农产品(上海)博览会,进一步提高了我县茶和名优农产品在长三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中蓝溪茶专业合作社、弋江源茶业有限公司展会销售突破20万元,并拿到了订单。

3、扎实推进民生工程,确保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完成培训390人,占培训任务数的52%。其中农机操作手70人、农机大户80人、经济作物种植大户9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150人,印发省编和培训基地自编民生工程教材各390份,现场指导17场次,印发技术资料3400余份。二是扎实开展菜篮子民生工程。目前已落实260亩新建高标准大棚基地建设任务,完成投资20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预拨78万元;落实200亩原建基地的巩固提升任务,制定了巩固提升的建设内容、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完成建设投资29万元;落实100亩的伏缺菜生产任务,完成投资7.5万元。完成蔬菜农残检测416个样,占任务的52%,蔬菜科技培训360人次,占任务的72%。完成投资4万元。三是加强农村沼气后续管护。制定了《2013年农村沼气后续管护方案》,并多形式开展宣传,上半年,召开沼气现场培训会4场次,发放明白纸2000余份;加强管护队伍建设,对照《管护技工管理办法》,积极开展技工绩效考核;积极开展夏季大检测活动,对2007年来建设的550口农村户用沼气进行回访,进一步完善服务档案,建立服务记录。

4、加强源头监督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整治,打击不法经营。上半年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60个(次),检查50个水稻品种、6个杂交油菜品种、2个杂交玉米品种的净度、水分和发芽率等质量指标,配合市站抽检样品6个批次。二是全面完成春季重大动物防疫工作。共免疫生猪3.3万头、家禽13万羽、大牲畜2000头,免疫防疫质量经实验室检测,全部符合国家标准。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逐步改变农民施肥习惯,减少使用量,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上半年在碧阳镇和18个村开展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配方肥863吨,占年度推广任务的61.6%,落实4个养殖场污染整治项目。四是开展增值放流,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继续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在漳河、清溪河、黄姑河光唇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七个分流点,成功放流光倒刺鲃、青、草、鲢、鲤、鳙鱼和光唇鱼共50余万尾,有效促进了水域生态持续向好转变。

5、加快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一是有序推进春耕备耕。积极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与示范户、大户、合作社等建立对口帮扶联系机制,共组织69名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全面指导春耕备耕,同时抓好春耕物资的调运和储备,调进各类优质春播种子5万公斤、农药60吨、农用地膜30多吨、优质肥2600吨,各类动物疫苗18万毫升。二是全力开展抗灾保增收。年初修订完善了防讯抗旱工作应急预案,及时调整了抗灾救灾领导组,进一步落实责任,细化分工。面对年初低温、6月强降雨天气及H7N9禽流感疫情,一方面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做好防范措施;另一方面全面做好灾后生产自救,有序开展核灾、报灾,积极向上争取救灾物质和补助资金。三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大力推广良技、良种、良法等集成配套技术,重点抓好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超级稻高产配套栽培、测土配方、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全县推广种植超级稻面积2.5万亩,推广应用水稻“物化旱育秧,无盘抛秧”新技术面积1.4万亩以上;召开统防统治现场会3场,编发病虫害情报3期,防治病虫草鼠害15.37万亩。四是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巩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成果,上半年,全面完成农技推广体系项目建设,完成全县基层农技人员信息的采集,建立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为实现动态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6、加强项目建设与争取,助力美好乡村全面推进

一是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按照全县美好乡村建设的部署,上半年,完成了全县11个中心村(省级9个,市级2个)产业发展规划初稿,目前正在进行征询意见和审核。二是加快农业项目建设。上半年启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土地确权登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黑鸡等14个项目,其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全面完成;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完成“一池六改”建设100户,投资110万元,占年度计划50%;巩固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他项目均按照序时进度稳步推进。三是加强向上争取资金。上半年,我委多次召开班子成员及各站属负责人会议,研究部署向上争资工作,落实责任,理清思路,形成合力,加大对政策的研究和信息的挖掘,积极编制新项目,目前已争取到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贴经费等8个项目。四是加强产业招商。坚持招大引强,依托我县优质农业资源,突出特色农业产业招商,瞄准国有企业、大集团等农业优势企业开展推介活动,上半年,外出招商一次,在本地接待客商6批次,与泰州市裕华制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初步达成投资意向。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上半年先后遭遇春季低温、强降雨灾害及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了特色农业发展。二是茶产业、蚕桑产业等扶持政策宣传力度还不够。三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仍较低,现有的农业规模企业带动力、影响力不够强。

四、下半年农业农村工作安排

下半年,我委上下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提升精气神,强化执行力,对照目标任务逐一落实,强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加快农业项目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0%;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1、以特色产业发展支撑美好乡村建设

一是强化产业支撑。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目标要求,制定完成11个中心村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蚕桑产业、茶产业等扶持办法的宣传和落实,培育特色产业亮点,扩大示范点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增强美好乡村建设内生动力。二是加强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抓好黑鸡、花猪等特色畜产品和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确保新建规模化标准养殖小区2个,省级生猪生态养殖小区1个;积极开展村-片桑园省级桑园申报;加强茶园农业投入品监管,建设统防统治整村推进示范村2个(深冲、大星)。三是推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大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促进农民增收。

2、以经营体制改革增添农业发展活力

一是加快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扎实开展西递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强化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力争2014年1月底完成西递镇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二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细化出台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管理办法,加强对三资管理重点环节和区域的监督管理,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全面提高我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逐步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决策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落实农户集体收益分配权。盘活用好农村“三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三是加强农村承包土地的管理。进一步建立完善全县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出台推进我县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工作意见,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保护流转农户的合法权益。大力培育农村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村承包土地有效流转,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较好解决农村土地抛荒现象。

3、以秋种水平提升促进田园风光保护

按照全县田园风光保护、油菜花观光游的总体部署,坚持“科技秋种”和“效益秋种”,以示范区建设、优质粮油基地建设为抓手,以提高秋种质量为重点,大力推广油菜高产配套技术,努力抓好秋种工作,逐步建立油菜花重点保护区域。今年秋种,重点抓好旅游景区周边、公路沿线重要节点连片发展观赏型农业、生态型农业和体验型农业的发展,打造宏村镇雉山村、碧阳镇横岗村、村乡江溪村油菜基地3处油菜花观赏点。

蚕虫草范文篇9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作××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农业工作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08年农业工作回顾

2008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十一五”规划中承前启后的一年,我县农业工作在中共××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工作目标。立足区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抓住机遇,打牢农业基础,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实现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

2008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18元,完成年计划的127.1%,比上年增长37.3%;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955万元,比上年增长0.8%;农村经济纯收入17873万元,比上年增长39.0%;实现农业增加值348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4%;粮食产量3462.5万公斤,比上年增长2.3%;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352公斤,比上年增长0.6%;农民人均口粮264公斤,比上年增长0.8%;橡胶、茶叶、甘蔗产值分别实现8092万元、8990万元和2751万元。

(二)突出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

1、粮食直补。2008年种粮农民综合直补面积14.72万亩,补贴金额863.36万元。涉及7个乡镇48个村民委员会,受益农户16510户。

2、“阳光工程”。2008年争取“阳光工程”项目资金37万元,培训农民工1000人,转移就业801人,转移就业率达80.1%,为农民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起到了推动作用。

3、农机具补贴。2008年争取省级农机具购机补贴50万元,补助耕整机械303台,受益农户303户。

4、测土配方施肥。2008年争取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资金60万元,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4期107人次。在全县范围内完成了1000个野外土样采集工作。

5、新农村建设。2008年争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50万元,实施4个村民小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完成路面及地板硬化3050平方米,修建太阳能洗澡室90间、450平方米。

(三)各项业务工作完成情况

冬农开发:完成冬农开发面积10.09万亩,总产量45.365吨,创造产值3409万元。其中:订单农业14991亩,产量4093吨,产值757万元。种桑养蚕:桑园种植面积达3113.3亩(其中2008年新植450亩),桑园投产面积699.3亩,共养蚕444张,完成鲜茧产量14603.2公斤,累计实现产值286361.9元,平均每张产量32.9公斤,优质茧率达90%,平均单价19.6元。植保工作:全县共发生农作物病虫草鼠害150.67万亩次,防治162.01万亩次;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检审拖拉机1239辆,检查拖拉机1070台次,纠正违章160起,签订安全生产整改告知书3770份,安全生产责任书3770份,建立了完善的基础台帐。“数字乡村”完成35个村委会315个自然村的报表数据更新工作,并积极开展视频资料采集工作。水产渔政工作:全县水产养殖面积62000亩,产量528吨,渔业总产值528万元。落实符合发放水产养殖证农户64户,养殖面积540亩。查处渔业违法案件12起。农村经济管理:积极做好《土地承包法》、《经营权证管理办法》、《云南省实施土地承包法》宣传。重点开展农村“一事一议”、征地费管理使用等专项审计,全年审计32个村组,审计金额64万元。科技培训与农技推广: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接受农民咨询1.2万人次,印发各种宣传资料1.8万份,举办各类技术培训126期8300人次,培训农民和各类专业户70人。

(四)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农业效益

在突出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引导,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发展具有我县特点和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使全县农业结构布局进一步趋向区域化和优质化,形成了六大较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一是橡胶产业基地。以云胶××分公司、天骄公司为主,2008年底橡胶种植面积达28.3万亩,比上年增加0.5万亩,增1.8%;干胶产量达3680吨,比上年增加691吨,增23.1%;总产值8092万元。二是茶叶产业基地。以牛洛河茶厂、明子山茶厂为主,形成了11.6万亩茶叶产业基地,比上年增加0.8万亩,增7.4%;总产量(干毛茶)为7584吨,比上年减少16吨,减0.2%;总产值8990万元。三是甘蔗产业基地。2008年甘蔗种植面积3.4万亩,比上年减少0.4万亩,减10.5%;总产量为15万吨,比上年减少6万吨,减28.5%;总产值2751万元。四是水果产业基地。2008年水果种植面积3.4万亩,与上年持平;总产量为3659吨,比上年减320吨,减8%;总产值543.8万元。五是咖啡产业基地。2008年咖啡种植面积0.8万亩,比上年增0.01万亩,增1.3%;总产量为1056吨,比上年减344吨,减24.6%,总产值211万元。六是蔬菜产业基地。2008年蔬菜种植面积3.7万亩(大棚蔬菜255亩),比上年增0.1万亩,增2.8%;总产量为1.96万吨,比上年增0.1万吨,增5.5%,总产值3.7万元。我县蔬菜市场年需求量为4.35万吨,县内种植蔬菜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每年需向外调运2.39万吨。

二、2009年1—4月工作情况

2009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扣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个主题,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两大重点,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增加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开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2009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是:2009年计划农村经济总收入23051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9元,比上年增长10%;粮食总产量达3462.5万公斤,与上年持平。实现上述目标,1—4月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一是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项目。兑付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资金98户、1046.5亩、10465.00元。二是边远贫困地区农民购肥补贴项目。补助边远贫困地区农民购肥补贴2万亩、补助化肥7.82万公斤。兑付资金17.515万元,兑付面积14012亩。三是农机具补贴项目。农机购机补贴48.907万元,完成任务数的97.91%。四是桑农补贴情况。2009年全县共发放补助资金479144.4元,其中:桑苗补助费119144.4元,农药补助21000元,化肥补助105000元,蚕房建设补助234000元。共涉及蚕桑补助户743户。

(二)抓好粮食播种面积核实工作

根据普洱市农业局《关于认真核实种粮面积的紧急通知》(普农〔2009〕74号)精神,按照户、组、村、乡(镇)的顺序逐级调查统计。通过核查,我县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41698.68亩,比2008年增加71958.68亩。其中,稻谷73533.88亩,玉米145460.02亩,小麦2932.28亩,豆类5858亩,薯类12375.2亩,杂粮1539.3亩。

(三)蚕桑生产情况。目前,全县桑园面积3473.9亩,其中:2008年新植2100亩,2007年桑园面积为1373.9亩。由于今年旱情严重,长期不降雨,新植面积造成绝收781.3亩。建成小蚕共育室47间。建成大蚕专用蚕房67间。投产桑园面积377.5亩,共饲养春蚕90张。书记、县长200亩蚕桑示范样板地现已全部定植完成,养殖春蚕5张,预计产量200公斤,收入4000元。

(四)甘蔗生产情况。种植任务完成情况:目前,落实甘蔗种植面积31208亩,占总任务数的89.2%。其中:落实新植面积7208亩,占新植任务数10000亩的72.08%;完成宿根种植面积24000亩,占宿根任务数25000亩的96%。入榨甘蔗11.83万吨,生产白糖1.54万吨,支付甘蔗款1300万元,占应付款数的50%。由于糖厂不能及时足额支付甘蔗款,会削弱蔗农种蔗的积极性,难免出现甘蔗种植面积下滑、甘蔗入榨量不足现象,影响糖厂正常生产经营,深层次影响蔗农的收入。

(五)春耕生产。目前,已完成粮豆种植面积72600亩,比上年同期增加13200亩。就位各种化肥5959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692吨。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投入不足。由于我县财政不能自求平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加之农业投资体制改革滞后,投资手段单一,仍以补助、贴息手段为主,缺乏政府资金与其它社会资金的多种结合方式,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农业。

(二)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科技水平低。我县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以上,耕地质量差,抗灾能力不强。加之雨量较集中,水毁沟渠较多,滩塌渗漏严重,重复投资情况较多。半山区、山区的群众农业生产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滞后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必须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为基础,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农技推广设施不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弱,农业科技人员外出学习机会少,知识结构老化,更新难度大。

(五)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我县农村人口多,但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直接影响农民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把优良品种推广特别是“两杂”良种和优质稻品种推广作为粮食生产的重点,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步增长,确保粮食安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壮大橡胶、茶叶、蔗糖三大支柱产业,提升冬农开发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做好订单农业,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化。继续实施好农民种粮补贴项目,保护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使粮食总产量达到3462.5万公斤,与上年持平,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和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扩大“公司+基础+农户”产业化经营覆盖面,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经济效益,带动传统农业向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以便提高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促进生产与市场的衔接,加强农产品的营销工作,推进农业市场化建设。

(三)加强农民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紧紧围绕全市“十万农民大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抓好种子、肥料、耕作、设施、管理五项“农业革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完成科技培训140期10000人次,完成10万亩大春作物测土配方示范推广和实施1万亩核心示范样板。

(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强农机化事业发展,大力推广实用、高效的新型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推广机耕面积10万亩,机收面积2万亩。加强水土保持,稳定和固定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水利化程度,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逐步由雨养农业转变为灌溉农业。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实行工程、生物和农艺措施相结合改造中低产田地、坡地改梯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计划完成基本口粮田0.13万亩中低产田(地)建设任务,建主干渠取水坝1座,建设田间三面光主干渠2条,全长3040米,改善灌溉面积900亩,建设坡改梯400亩。

(五)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大产业来抓,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劳动力的有序流动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争取资金40万元,力争完成转移1000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任务。

(六)广辟投资渠道,增加农业收入。一是严格按照《农业科技推广法》规定的“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资金增长”的规定,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二是增加农业的信贷投入;三是积极招商引资,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四是深化体制改革,实行以工补农,以贸补农,建立农业发展基金;五是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利用土地占用偿还的资金进行农业开发;六是管好用好农业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七)加快水产养殖业发展,加大渔政执法力度。把水产养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认真抓紧抓好,大力推广稻田养鱼,认真组织实施稻鱼工程,扩大水产养殖覆盖面,提高水产品产量。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水产品养殖结构,积极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生产和土著鱼类的驯化养殖,改进养殖技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加强渔政执法工作,依法保护好野生渔业资源,严肃查处电鱼、毒鱼、炸鱼等违法行为,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确保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认真抓好水产养殖证、鱼种生产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加强水产品生产的规范化管理,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计划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800亩,水产品总产量达650吨,渔业总产值达600万元。

蚕虫草范文篇10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作××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农业工作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年农业工作回顾

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十一五”规划中承前启后的一年,我县农业工作在中共××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工作目标。立足区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抓住机遇,打牢农业基础,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实现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

2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18元,完成年计划的127.1%,比上年增长37.3%;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955万元,比上年增长0.8%;农村经济纯收入17873万元,比上年增长39.0%;实现农业增加值348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4%;粮食产量3462.5万公斤,比上年增长2.3%;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352公斤,比上年增长0.6%;农民人均口粮264公斤,比上年增长0.8%;橡胶、茶叶、甘蔗产值分别实现8092万元、8990万元和2751万元。

(二)突出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

1、粮食直补。20**年种粮农民综合直补面积14.72万亩,补贴金额863.36万元。涉及7个乡镇48个村民委员会,受益农户16510户。

2、“阳光工程”。20**年争取“阳光工程”项目资金37万元,培训农民工1000人,转移就业801人,转移就业率达80.1%,为农民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起到了推动作用。

3、农机具补贴。20**年争取省级农机具购机补贴50万元,补助耕整机械303台,受益农户303户。

4、测土配方施肥。20**年争取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资金60万元,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4期107人次。在全县范围内完成了1000个野外土样采集工作。

5、新农村建设。20**年争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50万元,实施4个村民小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完成路面及地板硬化3050平方米,修建太阳能洗澡室90间、450平方米。

(三)各项业务工作完成情况

冬农开发:完成冬农开发面积10.09万亩,总产量45.365吨,创造产值3409万元。其中:订单农业14991亩,产量4093吨,产值757万元。种桑养蚕:桑园种植面积达3113.3亩(其中20**年新植450亩),桑园投产面积699.3亩,共养蚕444张,完成鲜茧产量14603.2公斤,累计实现产值286361.9元,平均每张产量32.9公斤,优质茧率达90%,平均单价19.6元。植保工作:全县共发生农作物病虫草鼠害150.67万亩次,防治162.01万亩次;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检审拖拉机1239辆,检查拖拉机1070台次,纠正违章160起,签订安全生产整改告知书3770份,安全生产责任书3770份,建立了完善的基础台帐。“数字乡村”完成35个村委会315个自然村的报表数据更新工作,并积极开展视频资料采集工作。水产渔政工作:全县水产养殖面积62000亩,产量528吨,渔业总产值528万元。落实符合发放水产养殖证农户64户,养殖面积540亩。查处渔业违法案件12起。农村经济管理:积极做好《土地承包法》、《经营权证管理办法》、《云南省实施土地承包法》宣传。重点开展农村“一事一议”、征地费(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管理使用等专项审计,全年审计32个村组,审计金额64万元。科技培训与农技推广: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接受农民咨询1.2万人次,印发各种宣传资料1.8万份,举办各类技术培训126期8300人次,培训农民和各类专业户70人。

(四)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农业效益

在突出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引导,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发展具有我县特点和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使全县农业结构布局进一步趋向区域化和优质化,形成了六大较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一是橡胶产业基地。以云胶××分公司、天骄公司为主,20**年底橡胶种植面积达28.3万亩,比上年增加0.5万亩,增1.8%;干胶产量达3680吨,比上年增加691吨,增23.1%;总产值8092万元。二是茶叶产业基地。以牛洛河茶厂、明子山茶厂为主,形成了11.6万亩茶叶产业基地,比上年增加0.8万亩,增7.4%;总产量(干毛茶)为7584吨,比上年减少16吨,减0.2%;总产值8990万元。三是甘蔗产业基地。20**年甘蔗种植面积3.4万亩,比上年减少0.4万亩,减10.5%;总产量为15万吨,比上年减少6万吨,减28.5%;总产值2751万元。四是水果产业基地。20**年水果种植面积3.4万亩,与上年持平;总产量为3659吨,比上年减320吨,减8%;总产值543.8万元。五是咖啡产业基地。20**年咖啡种植面积0.8万亩,比上年增0.01万亩,增1.3%;总产量为1056吨,比上年减344吨,减24.6%,总产值211万元。六是蔬菜产业基地。20**年蔬菜种植面积3.7万亩(大棚蔬菜255亩),比上年增0.1万亩,增2.8%;总产量为1.96万吨,比上年增0.1万吨,增5.5%,总产值3.7万元。我县蔬菜市场年需求量为4.35万吨,县内种植蔬菜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每年需向外调运2.39万吨。

二、2009年1—4月工作情况

2009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扣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个主题,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两大重点,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增加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开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2009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是:2009年计划农村经济总收入23051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9元,比上年增长10%;粮食总产量达3462.5万公斤,与上年持平。实现上述目标,1—4月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一是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项目。兑付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资金98户、1046.5亩、10465.00元。二是边远贫困地区农民购肥补贴项目。补助边远贫困地区农民购肥补贴2万亩、补助化肥7.82万公斤。兑付资金17.515万元,兑付面积14012亩。三是农机具补贴项目。农机购机补贴48.907万元,完成任务数的97.91%。四是桑农补贴情况。2009年全县共发放补助资金479144.4元,其中:桑苗补助费119144.4元,农药补助21000元,化肥补助105000元,蚕房建设补助234000元。共涉及蚕桑补助户743户。

(二)抓好粮食播种面积核实工作

根据普洱市农业局《关于认真核实种粮面积的紧急通知》(普农〔2009〕74号)精神,按照户、组、村、乡(镇)的顺序逐级调查统计。通过核查,我县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41698.68亩,比20**年增加71958.68亩。其中,稻谷73533.88亩,玉米145460.02亩,小麦2932.28亩,豆类5858亩,薯类12375.2亩,杂粮1539.3亩。

(三)蚕桑生产情况。目前,全县桑园面积3473.9亩,其中:20**年新植2100亩,2007年桑园面积为1373.9亩。由于今年旱情严重,长期不降雨,新植面积造成绝收781.3亩。建成小蚕共育室47间。建成大蚕专用蚕房67间。投产桑园面积377.5亩,共饲养春蚕90张。书记、县长200亩蚕桑示范样板地现已全部定植完成,养殖春蚕5张,预计产量200公斤,收入4000元。

(四)甘蔗生产情况。种植任务完成情况:目前,落实甘蔗种植面积312**亩,占总任务数的89.2%。其中:落实新植面积72**亩,占新植任务数10000亩的72.**%;完成宿根种植面积24000亩,占宿根任务数25000亩的96%。入榨甘蔗11.83万吨,生产白糖1.54万吨,支付甘蔗款1300万元,占应付款数的50%。由于糖厂不能及时足额支付甘蔗款,会削弱蔗农种蔗的积极性,难免出现甘蔗种植面积下滑、甘蔗入榨量不足现象,影响糖厂正常生产经营,深层次影响蔗农的收入。

(五)春耕生产。目前,已完成粮豆种植面积72600亩,比上年同期增加13200亩。就位各种化肥5959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692吨。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投入不足。由于我县财政不能自求平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加之农业投资体制改革滞后,投资手段单一,仍以补助、贴息手段为主,缺乏政府资金与其它社会资金的多种结合方式,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农业。

(二)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科技水平低。我县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以上,耕地质量差,抗灾能力不强。加之雨量较集中,水毁沟渠较多,滩塌渗漏严重,重复投资情况较多。半山区、山区的群众农业生产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滞后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必须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为基础,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农技推广设施不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弱,农业科技人员外出学习机会少,知识结构老化,更新难度大。

(五)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我县农村人口多,但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直接影响农民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把优良品种推广特别是“两杂”良种和优质稻品种推广作为粮食生产的重点,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步增长,确保粮食安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壮大橡胶、茶叶、蔗糖三大支柱产业,提升冬农开发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做好订单农业,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化。继续实施好农民种粮补贴项目,保护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使粮食总产量达到3462.5万公斤,与上年持平,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和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扩大“公司+基础+农户”产业化经营覆盖面,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经济效益,带动传统农业向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以便提高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促进生产与市场的衔接,加强农产品的营销工作,推进农业市场化建设。

(三)加强农民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紧紧围绕全市“十万农民大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抓好种子、肥料、耕作、设施、管理五项“农业革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完成科技培训140期10000人次,完成10万亩大春作物测土配方示范推广和实施1万亩核心示范样板。

(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强农机化事业发展,大力推广实用、高效的新型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推广机耕面积10万亩,机收面积2万亩。加强水土保持,稳定和固定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水利化程度,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逐步由雨养农业转变为灌溉农业。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实行工程、生物和农艺措施相结合改造中低产田地、坡地改梯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计划完成基本口粮田0.13万亩中低产田(地)建设任务,建主干渠取水坝1座,建设田间三面光主干渠2条,全长3040米,改善灌溉面积900亩,建设坡改梯400亩。

(五)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大产业来抓,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劳动力的有序流动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争取资金40万元,力争完成转移1000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任务。

(六)广辟投资渠道,增加农业收入。一是严格按照《农业科技推广法》规定的“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资金增长”的规定,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二是增加农业的信贷投入;三是积极招商引资,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四是深化体制改革,实行以工补农,以贸补农,建立农业发展基金;五是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利用土地占用偿还的资金进行农业开发;六是管好用好农业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七)加快水产养殖业发展,加大渔政执法力度。把水产养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认真抓紧抓好,大力推广稻田养鱼,认真组织实施稻鱼工程,扩大水产养殖覆盖面,提高水产品产量。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水产品养殖结构,积极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生产和土著鱼类的驯化养殖,改进养殖技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加强渔政执法工作,依法保护好野生渔业资源,严肃查处电鱼、毒鱼、炸鱼等违法行为,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确保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认真抓好水产养殖证、鱼种生产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加强水产品生产的规范化管理,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计划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800亩,水产品总产量达650吨,渔业总产值达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