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救措施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3:08:02

补救措施

补救措施范文篇1

关键词:茶树冻害;鉴别;补救;预防

1茶树冻害鉴别

茶树受冻过程往往表现为生理活动活跃的顶部枝叶首先受害,幼叶初冻是自叶尖、叶缘开始蔓延到叶片中部,成叶失去光泽、卷缩、焦枯;进而发展到茎部,枝梢干枯,幼苗主茎杆基部树皮开裂,只有在极度严寒的情况下,根部才受害枯死。茶树严重受灾时,叶层明显出现水烫状伤害,冰化后茶树上部叶层将缺水枯死;中度受灾时,叶层部分出现水渍状伤害,嫩芽冻死;轻度受灾时,嫩芽冻死,但老叶正常。

2茶树冻害补救措施

2.1整枝修剪

茶树受冻后,部分枝叶已失去活力,因而必须进行及时修剪,使其重发新梢,培养骨架,扩大采摘面。一般用手掐一掐受冻的枝条,看看受冻的程度,枯死到哪里,剪到哪里。具体操作时,要做到因地因树制宜。修剪程度的确定,要按照“照顾多数,同园一致”的原则。修剪时间以早春气温稳定回升后的3月份为宜,过早修剪,易遭受“倒春寒”袭击;过迟修剪会延误复壮时期,影响产量。对冻害程度较轻和原来有良好采摘面的茶园,采用轻修剪的方式,避免过重修剪,尽量保持采摘面;对受害重的应进行深修剪或重修剪。

2.2浅耕施肥

受冻茶树及时进行修剪只是“外科手术”,关键要加强肥培管理,使茶树迅速恢复生机。要求修剪后立即追施催芽肥,重施有机肥。施尿素450~600kg/hm2、土杂肥75t/hm2,有条件的可施饼肥3t/hm2,施肥后适时锄草。茶树萌芽期发生冻害后,在春芽鱼叶至1叶展开时,喷施叶面肥,对恢复茶树生机和茶芽萌发及新梢生长有促进作用。

2.3培养树冠

发生冻害后经过轻度修剪的茶树,春茶采摘应留1片大叶,夏、秋茶则按常规采摘,这样有利于养好树冠,减少由于冻害造成的损失。若采用台刈或重修剪,则需要重新培养树冠,要求当年只养不采,第2年以养为主,以采为辅,待茶树高度达到90cm左右、树幅超过100cm时,改为“以采为主,采养结合”的分批留叶采摘方法。

2.4扦插苗的补救

更换苗圃损坏的棚架和薄膜,将浮出土面的苗木用手轻轻插入泥土中,盖好薄膜,用土块压实边脚,在拱棚上覆盖1层遮阳网,防止雪后晴天,太阳光强烈照射,发生组织失水,干缩萎蔫。另外,高山苗圃还可以利用山体或种植林带防御寒冷空气侵袭。

3茶园综合防冻措施

3.1培土保温

一至三年生幼龄茶树的茶园小雪前后在行内培土,增厚活土层。具体方法是:将茶行间的土培到茶树行间隙中,并将茶树根际耙平,促使茶树向下扎根,保肥、保水、保温,促进植株地上部枝叶繁茂,增强抗寒能力。

3.2茶园铺草

一般而言,在成龄园茶棚间覆盖厚10cm左右的稻草、杂草等农作物秸秆,能在冬春季节提高土壤温度2~3℃,增加土壤含水量4%~8%,对茶树安全越冬十分有利。

3.3掌握好留叶时期

高山茶园的留叶时期与茶树冻害关系密切,秋茶后期留叶,因为过冬的时候叶质柔嫩,易遭冻害。留叶时期应在春茶末或夏初茶,这些叶子过冬时已经成熟,抵抗低温能力强,有利于茶树安全过冬。

3.4肥水管理

在茶树生长季节,要加强肥培管理,注意病虫害防治,以促进茶树健壮成长,积累较多的有机物质,增强树势,提高茶树抗寒能力。秋、冬季要重施基肥,尤其应注重有机肥施用,基肥施用应掌握“早施重施”的原则,在秋末冬初结合深耕松土施足有机肥。有机肥可选用厩肥15.0~22.5t/hm2或菜籽饼2.25~3.75t/hm2,在3月上旬左右,也就是茶芽萌动时增施速效化肥或叶面肥作根外追肥。

3.5设防风带

有条件的茶园可以在茶园周围栽植防风带,能够有效阻挡冬季寒风和某些有害气体,提高茶园内的湿度和温度,保证茶树安全越冬。高山茶园在迎风口种植防护林带,可有效地抵御寒潮袭击。另外,种植防护林后,对改良生态环境、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均有良好的效果。

补救措施范文篇2

“糟糕的演讲博客”(TheBadPitchblog)是一个公关专业人士、市场营销和专业销售人员必须访问的热门网站。该网站记录了公关专业人士的真实演讲,问题是他们的新闻稿用生硬的术语来掩饰内容的空洞,需要改进。

下面是一个例子:“大家好!我想向你介绍,一种基于社区的新式家庭数字网络,提供相关的本地化的传媒服务,配合消费者的日常活动的节奏,就像下午喝咖啡或午餐吃三明治一样。”

这个特殊的宣传片来自从事熟食行业的某公司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播放的广告信息。但是他们为什么不直说呢?直言不讳看上去显得过于简单,这就是原因。人们害怕简单,这不是唯一的一个例子。

该网站每天都会更新、上传新的宣传片。宣传片来自大大小小的公关公司和大大小小的企业。苹果公司的宣传片很少会出现在这个网站上,因为该公司的宣传风格和乔布斯的演讲风格一致,都是使用相同的语言讲述故事。

正如网站的箴言解释的那样:“好的推销宣传从网站上消失了,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一些糟糕的推销案例则保留下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素材。”欲访问“糟糕的演讲博客”,

有趣的标题词

你的客户可能成为你最得力的宣传人员,我记得与一位客户,著名的玩具公司头盖骨公司(Cranium)的创始人理查德泰特(RichardTait)进行过一次交谈。他告诉我说,他的游戏卖了100万,没有花一分钱打广告,所有的销售都是靠产品的口碑和客户口口相传。“永远不要忘记,你的客户是你的营销队伍。”他告诉我说。公务员之家:

补救措施范文篇3

关键词:医院,服务补救,改善服务管理

目前,卫生系统正在深入开展全面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行动,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医疗行业的形象,提高社会和百姓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然而作为特殊服务业的医疗服务,由于服务的产生与服务的消费是同时发生的,同时具有高技术性、高接触性及复合性等,因此,无论流程、员工训练如何严密和精确,技术如何先进,服务失误仍可能发生,并由此引发患者不满。研究表明,服务补救能影响顾客满意度以及正面口碑传播和再购买意愿,高水平的服务补救会带来正面影响。因此,在服务失误发生后,通过采取有效的服务补救措施,避免对医院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提高病人满意度,是改善医疗服务过程中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服务补救的概念

1988年Cronroos提出,服务补救是指当服务失误发生后,服务提供者针对顾客的抱怨行为而做出的反应,亦可称之为对顾客抱怨的处理。1995年Kenney认为,对医疗行业而言,服务补救是当消费者不满意的时候,医疗机构所采取的安抚患者及其家属不满情绪的行为。Cronroos和Kenney的概念主要针对的是对服务失误后顾客产生抱怨的处理。随着对服务补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1999年Smith等学者明确指出:服务补救比顾客抱怨处理包含了更广泛的活动内容,因为其所处理的状况包括了服务差错已经发生但顾客并未提出抱怨的情境。以前的研究仅对顾客填写了正式抱怨表单的服务失败及补救情境予以关注。正确的做法是要重视未抱怨的顾客和考虑预先补救,而不是仅采用被动的顾客抱怨处理。笔者认为,服务补救是服务差错发生后,医院采取补救行动,以使差错的影响降到最低,其中不仅包括患者抱怨后的处理,而且还包括顾客未抱怨时的预先补救。

二、服务补救在改善医疗服务中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患者来医院就诊,无疑是想得到满意的服务。服务失误的出现,必将导致患者的不满意。通过及时地采取服务补救措施,主动承担起在服务失误时所应负的责任,有利于化解患者的抱怨,同时提升患者对医院的忠诚度。

2.2有利于提升医院形象

服务失误是难以避免的,而服务失误的后果有两种,一是显性的,即患者流失;另一种是隐性的,即不满意患者中“坏口碑”的形成与传播。一项调查表明,当医院出现服务失误导致患者不满意后,不满意患者将向9—16人讲述他们遭受的不好服务的经历,而这9一l6人又会向另外的9—16人散布对医院不利的消息,这是一种几何级数的变动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医院的形象受到严重的影响。通过有效的服务补救手段,有利于改变患者对医院的影响和反应,阻断医院“坏口碑”的形成和传播,从而提升医院形象。

2.3有利于持续改进医疗服务

患者的抱怨和投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医院服务的失误或失败,对于医院管理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改进服务的显性信息。以患者的抱怨为出发点,跟踪服务失误产生的全过程,就会发现医院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而从问题出发,无疑是持续改进医疗服务最有效的手段。

三、服务补救在改善医疗服务中的运用

多年来,我院一直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办院理念,把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作为医院追求的目标,在改善医疗服务和服务管理中,通过采取服务补救策略,医院的服务质量逐年提高,病人的满意度逐年提高,服务补救收到一定成效。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

3.1建立服务补救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失误

服务补救是一种管理过程,而不是一种仅作用于服务差错发生之后的“救火式”反应行为。在服务失误前期就进行控制,这是降低服务失误发生和避免严重性失误的有效方法。为使补救性服务准确到位,必须及时发现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供依据和思路。在医院日常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种渠道及时发现服务缺陷:①对患者人院、住院、出院过程及出院后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不满意情况。②院领导、医教部、科主任或护士长在检查工作、行政或业务查房时收集患者不满意情况。③院质控小组在质量检查、控制过程中了解情况。④通过实施门诊服务台行政人员值班制、巡视员制度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收集患者意见。⑤通过意见簿、监督电话或直接投诉等方式收集患者的意见。⑥向患者发放问卷调查表以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收集患者意见。

3.2建立健全患者投诉渠道

医院服务差错发生后,病人的抱怨应该得到及时处理,否则将导致病人进~步的不满意,因此完善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显得尤为关键。我们在处理患者投诉中,一是向患者公布服务标准、承诺和服务公约;二是利用小册子或醒目的标牌等,告诉患者投诉的方式、步骤、处理机构等;三是明确授予投诉处理人员权力。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应该重视患者的抱怨,因为患者的抱怨在某种程度上是医院服务失败的标志,同时又是一种反馈形式。一旦医院接受了这种反馈,使患者的问题得到解决,他们就更倾向于购买该院的服务。所以,在处理患者的抱怨时,医院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打动患者,在后面问题处理过程中,就会比较顺利和富有成效。

3.3及时公平地解决问题

在服务补救时,一旦发现服务失误,一线医护人员应及时、迅速地进行补救。否则,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服务失误,就有可能扩大并升级。要重视和及时解决服务差错,使服务补救行之有效。当问题发生时医护人员应主动出现在现场,承认存在问题,并适时给予相应的解释。最好能当面解决问题,以缓解患者的不满意情绪。一线员工需要服务补救的技巧、权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有效的服务补救技巧包括认真倾听患者抱怨、确定解决办法、灵活变通的能力。员工使用被授予的补救技巧的权力,在一定的允许范围内,用于解决各种意外情况。当然这种权力的使用是受限制的。一线员工不应因采取补救行动而受到处罚。医院应对他们进行服务补救的培训。对不能很快解决的纠纷,应及时反馈至有关职能部门,不能拖延。同时,在服务补救过程中应把握补救措施的公平性要素。在投诉时,患者尤其想要得到正义和公平。因此,我们在解决患者问题的过程中,尽量使患者感到便利,避免与患者争吵。对其所反映的情况尽量不要让患者提供证明,而是积极主动向有关科室和人员了解,以免患者感到不公。同时,我们还采用实际货币赔偿、正式道歉、未来免费服务或折价等多种补偿形式,保证结果的公平。

3.4高度重视对患者随访

对出院患者回访是一种良好的服务补救机会和方式。医院通过安排专人、专线电话,将患者的真实感受收集起来,综合分析后反馈给医院领导和相关科室,如有问题及时解决。这种主动接受患者抱怨的做法,最终使医院的服务质量越来越好,患者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在对出院患者随访中,我院专门成立了病人回访中心,并选择了既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沟通技能,又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随访员,在病人出院一周内,对其进行电话随访。在随访过程中,主要询问出院患者恢复情况,对其表示问候,还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和指导,同时了解患者在住院期间对医院的满意程度。这种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患者及亲属这个顾客群的信任效果,使医院的声誉比广告宣传的效益更大,从而形成顾客流量越来越大的良性循环圈。公务员之家:

3.5注重沟通,正确引导患者转变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期望值越来越高。病人的期望值升高,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服务补救的效果,因此,应通过良好的沟通,使患者转变角色,使服务补救变得更加协调和顺畅。在沟通中,我们要求接待人员应主动帮助患者分析情况,从情感上去理解患者的遭遇,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使患者在沟通的过程中逐步转变态度,消除对立情绪,与医院处于一种协作的位置,共同解决问题。当患者与医院成为伙伴关系时,解决投诉的过程就会变得协调和顺畅。

补救措施范文篇4

关键词:茶树冻害;鉴别;补救;预防

1茶树冻害鉴别

茶树受冻过程往往表现为生理活动活跃的顶部枝叶首先受害,幼叶初冻是自叶尖、叶缘开始蔓延到叶片中部,成叶失去光泽、卷缩、焦枯;进而发展到茎部,枝梢干枯,幼苗主茎杆基部树皮开裂,只有在极度严寒的情况下,根部才受害枯死。茶树严重受灾时,叶层明显出现水烫状伤害,冰化后茶树上部叶层将缺水枯死;中度受灾时,叶层部分出现水渍状伤害,嫩芽冻死;轻度受灾时,嫩芽冻死,但老叶正常。

2茶树冻害补救措施

2.1整枝修剪

茶树受冻后,部分枝叶已失去活力,因而必须进行及时修剪,使其重发新梢,培养骨架,扩大采摘面。一般用手掐一掐受冻的枝条,看看受冻的程度,枯死到哪里,剪到哪里。具体操作时,要做到因地因树制宜。修剪程度的确定,要按照“照顾多数,同园一致”的原则。修剪时间以早春气温稳定回升后的3月份为宜,过早修剪,易遭受“倒春寒”袭击;过迟修剪会延误复壮时期,影响产量。对冻害程度较轻和原来有良好采摘面的茶园,采用轻修剪的方式,避免过重修剪,尽量保持采摘面;对受害重的应进行深修剪或重修剪。

2.2浅耕施肥

受冻茶树及时进行修剪只是“外科手术”,关键要加强肥培管理,使茶树迅速恢复生机。要求修剪后立即追施催芽肥,重施有机肥。施尿素450~600kg/hm2、土杂肥75t/hm2,有条件的可施饼肥3t/hm2,施肥后适时锄草。茶树萌芽期发生冻害后,在春芽鱼叶至1叶展开时,喷施叶面肥,对恢复茶树生机和茶芽萌发及新梢生长有促进作用。

2.3培养树冠

发生冻害后经过轻度修剪的茶树,春茶采摘应留1片大叶,夏、秋茶则按常规采摘,这样有利于养好树冠,减少由于冻害造成的损失。若采用台刈或重修剪,则需要重新培养树冠,要求当年只养不采,第2年以养为主,以采为辅,待茶树高度达到90cm左右、树幅超过100cm时,改为“以采为主,采养结合”的分批留叶采摘方法。

2.4扦插苗的补救

更换苗圃损坏的棚架和薄膜,将浮出土面的苗木用手轻轻插入泥土中,盖好薄膜,用土块压实边脚,在拱棚上覆盖1层遮阳网,防止雪后晴天,太阳光强烈照射,发生组织失水,干缩萎蔫。另外,高山苗圃还可以利用山体或种植林带防御寒冷空气侵袭。

3茶园综合防冻措施

3.1培土保温

一至三年生幼龄茶树的茶园小雪前后在行内培土,增厚活土层。具体方法是:将茶行间的土培到茶树行间隙中,并将茶树根际耙平,促使茶树向下扎根,保肥、保水、保温,促进植株地上部枝叶繁茂,增强抗寒能力。

3.2茶园铺草

一般而言,在成龄园茶棚间覆盖厚10cm左右的稻草、杂草等农作物秸秆,能在冬春季节提高土壤温度2~3℃,增加土壤含水量4%~8%,对茶树安全越冬十分有利。

3.3掌握好留叶时期

高山茶园的留叶时期与茶树冻害关系密切,秋茶后期留叶,因为过冬的时候叶质柔嫩,易遭冻害。留叶时期应在春茶末或夏初茶,这些叶子过冬时已经成熟,抵抗低温能力强,有利于茶树安全过冬。

3.4肥水管理

在茶树生长季节,要加强肥培管理,注意病虫害防治,以促进茶树健壮成长,积累较多的有机物质,增强树势,提高茶树抗寒能力。秋、冬季要重施基肥,尤其应注重有机肥施用,基肥施用应掌握“早施重施”的原则,在秋末冬初结合深耕松土施足有机肥。有机肥可选用厩肥15.0~22.5t/hm2或菜籽饼2.25~3.75t/hm2,在3月上旬左右,也就是茶芽萌动时增施速效化肥或叶面肥作根外追肥。

3.5设防风带

有条件的茶园可以在茶园周围栽植防风带,能够有效阻挡冬季寒风和某些有害气体,提高茶园内的湿度和温度,保证茶树安全越冬。高山茶园在迎风口种植防护林带,可有效地抵御寒潮袭击。另外,种植防护林后,对改良生态环境、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均有良好的效果。

补救措施范文篇5

一、行政许可危害的涵义

行政许可危害是指行政主体(或其公务员,下同)违法或不当行使行政许可权,导致相对人、他人的合法权益或国家、社会公共利益遭受的损害。它是行政违法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对依法行政原则的破坏,是一种消极的法律后果。具体含义如下:

(一)行政许可是一种国家侵权,因为,行政许可权是国家权力之一,行政主体是代表国家行使该权力,其行为即为国家的行为。[1]依此含义,一般而言,只有行政主体以其名义行使行政许可权(即实施行政许可行为)造成的损害,才属于行政许可危害。但在实践中,行政许可权最终只能由公务员代表行政主体来行使。而公务员处于强者、主动者地位,他们是否以行政主体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相对人或他人是难于知晓,也无法左右的。那么,如何判定某行政许可是否属于某一行政主体的行为呢?只要属于下列七种情形之一,即可认定:1、以该行政主体名义所为;2、在该行政主体的办公场所所为;3、以该行政主体公务员的名义所为;4、使用该行政主体特有的文书所为;5、在该行政主体特有的权限内所为;6、在执行该行政主体指派的其他公务时所为:7、在该公务员应在的岗位上所为。

(二)行政许可危害发生于行政许可行使的过程中,是行政许可制度中必然出现的消极作用的表现。可见,行政许可权的行使是行政许可危害的前提,而行使权力的违法或失当是危害的直接原因。这里的违法或失当包括:1、无权而为;2、超越权限;3、不履行法定职责;4、超越法定范围或幅度;5、违背法定程序;6、未考虑合理的相关因素;7、徇私枉法、以权谋私,等等。

在行政许可实践中,有些合法合理的行政许可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如旧城改造中的旧房拆迁许可、土地征拨中的土地使用权征用(许可)等。这虽然也存在补偿,但其性质与行政许可危害是截然不同的,其补偿的性质也有区别:许可危害补救属于国家责任,而这里的补偿则由受益人承担,不是国家责任。

(三)行政许可危害是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害。此处的“他人合法权益”包括三种:相对人的特定权益——常因不获许可或先许可后撤销而受危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常因准许相对人实施的行为具有危害性而受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常因乱设行政许可或许可泛滥而受害。行政许可对这些合法权益的危害,可以是已经发生的事实——现实性危害,也可以是必然会发生的趋势——危害可能性。对二者都应该采取相应的、不同的补救措施。

(四)产生危害的行政许可行为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准许的和不予准许的,抽象的和具体的,作为的和不作为的,作出许可和撤销许可等等。

(五)“行政许可危害”所表述的对象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方面,它是概指一切行政许可危害,属于抽象层次,是一种现象;微观方面,它是指某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许可权时对某人合法权益的损害,是具体的事实。在使用中,究竟是哪种含义,应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

二、行政许可危害的构成要件

为帮助实践中对行政许可危害的正确认定,以及确定有效的补救措施及其适用,必须弄清行政许可危害的构成要件。

行政许可危害是行政违法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行政赔偿的依据,也是行政诉讼的范围之一。[2]因此,行政违法构成要件的一般原理是行政许可危害构成的指导。但行政许可危害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构成要件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现就行政许可危害的构成要件分析如下:

(一)行政许可危害的主体要件:行政许可危害的主体比较复杂,有行为主体、责任主体、义务主体和追偿责任主体四种。

1、行政许可危害的行为主体是行使行政许可权的行政主体或其公务员。在实践中,多为行政机关,也有法律法规授权的社会组织(多为事业单位),还有前二者依法委托的组织。

2、行政许可危害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因为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是国家的代表,行使的是国家权力,履行的是国家行政管理职责。因此,他们的行为引起的后果理当由国家承担,由国家对受害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见,只有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许可权的过程中造成的危害,才可能构成行政许可危害,国家才对此承担责任。

当然,这并不违背过罚相统一的原则。如果行政主体或其公务员对此危害,在主观上是故意或有重大过失,那么,国家在承担责任后,可向该行政主体或其公务员追偿;如果该危害是由行政许可相对人因过错而致,那么,国家在承担责任后,可向该相对人追偿。在国家行使追偿权关系中的行政主体或其公务员和相对人,即为追偿责任主体。

应当说明,如果相对人依行政许可准许而为某种行为,给第三者造成危害时,当前行政执法机关和审判机关均将相对人定为责任主体,由其直接对受害者承担责任。这种制度不恰当,会助长许多不良行政作风,滋生腐败行为,导致许多受害人的损失无法获得补偿,也违背了国家与行政主体之间权利义务一致的基本原理。所以,在此情形下,仍应以国家为责任主体,方才合理合法。(注:参见《宪法》(1982)第41条,《行政诉讼法》(1990)第67条。)

3、行政许可危害的义务主体与行为主体同一。此处之义务主体是指代表国家对行政许可危害的受害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的组织。由于行政许可行为是造成许可危害的法律事实,故以实施该行为的主体为义务主体,既方便对问题调查处理,又方便受害人寻求有效的补救。

(二)行政许可危害的事实要件:违法或失当的行政许可行为和客观存在的损害。

首先,违法或失当的行政许可行为是行政许可危害构成的首要的事实要件。无此,则无危害可言。如何认定行政许可行为是否违法或失当?应以“禁止式”与“列举式”相结合为原则。“禁止式”即法无规定可为而为之,即为违法;“列举式”为法定不能为而为之,即为违法;失当则是指未考虑合理的因素及客观情势的变化。从内容上看,违法包括对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违背;从形式上看,违法中的法包括现行有效的各种层次的各形式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其次,造成客观存在的损害,是行政许可危害构成必要的事实要件。此处的“损害”是某种合法权益或社会关系受到或必将受到的侵犯。表现有物质的、人身的、精神的,还有现实的、必然的。如果某种违法或失当的行政许可没有造成或根本不可能造成某种损害,则不可能构成行政许可危害。

(三)行政许可危害构成的主观要件: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这是指行为主体对其违法或失当的行政许可,无论主观上是否存在故意或过失,只要造成损害,责任主体——国家均应承担责任。这并非“客观归责”,实际上是过错责任与推定过错责任的结合。因为:首先,国家对其行政主体或公务员的行政许可行为可能发生的一切后果都是明知的或应当预见的;其次,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自然也是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该原则的含义包含了“若依法行政,则不会造成危害;反之,则会造成危害”的隐含前提。对此隐含前提的认识和领会,是对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的最低要求。所以,即使在行为过程中没有过错,也可依此推定为有过错。

但是,如果是国家行使追偿权,对追偿责任主体追究责任,则应坚持过错责任原则。

行政许可危害的上述构成要件,是行政执法、司法实践中认定行政许可危害是否成立,如何解决该类案件的理论指导。

三、行政许可危害的预防和补救措施

总的来说,行政许可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欲完全消除行政许可的危害,只是一种单纯、幼稚的完美理想。不过,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其发生危害或对危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补救,以此将行政许可因发生危害而产生的消极作用降至最低。这些措施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立法措施:完善许可立法,规范行政许可权的设立,消除行政许可危害发生的制度性原因,预防在立法环节因乱设行政许可而致危害的发生。

近些年来,我国确实存在许多机构通过立法(广义立法)而乱设行政许可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垄断资源、垄断市场、地方保护、收费摊派。此类现象虽经国家多次力加整肃,但往往屡禁不止。尤其是各种名目的收费许可,在近两三年,国家明令禁止的已达数万项之多。(注:据统计,截止1999年底,全国共取消各种名目的收费项目达47000余项。)但是旧费未止而新费又生,收费部门都能拿出相当级别机构制定的收费法律依据——收费许可的规范性文件。所以,收费部门一旦被查处,它反而认为是“冤枉”,因为它也是在执行上级下发的文件,是在“尽职尽责”。为了预防上述现象的发生,必须以法律严格规范行政许可设立权。

首先,应以宪法明文规定行政许可设立权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称全国人大常委)和国务院行使,其他任何组织和部门无权设立行政许可。具体来说,凡是涉及国家重大问题、影响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和基本生存权等方面的行政许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其它方面由国务院设立。

其次,应当以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形式设立行政许可。因此,只有法律和行政法规才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许可行为的法律依据。

再次,应以法律形式规定行政许可设立的一般程序,作为设立行政许可的立法指导。一般程序应包括以下步骤:1、提出动议;2、调查论证;3、征询意见——向可能利害关系人或一般公民征求、咨询、听取意见反映;4、讨论修改;5、初步试行;6、依立法程序提出议案;7、在立法会议上表决;8、公布实施;9、检查和收集反馈信息;10、修改和废止。

最后,应在宪法中规定对“设立行政许可法律、法规”的审查权。审查机关为全国人大(审查对象是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对象是行政法规)。审查机关可依职权进行审查(称为主动审查),也可依据有关方面申请进行审查(称被动审查)。审查机关若认为被审查的行政许可设立不合理、有错误,则有权撤销或变更该法律、法规。

(二)以法律形式规范行政许可的实施,将行政许可行为严格控制在法律轨道上运行,尽量减少违法或失当的行政许可。这是预防和减少行政许可危害的关键和中心环节,因为大量的行政许可危害就发生在行政许可实施的环节中。

在此方面,应以法律对行政许可实施的下列方面作出统一规定:

1、原则:合法合理原则和公开公平原则;

2、行政许可主体:包括资格、权限、义务;

3、行政许可的条件:包括准予申请和不准予申请的条件;

4、行政许可成立的条件和效力;

5、行政许可的程序:包括申请、审查、听证、作出决定、颁发有关证件、申诉等步骤;

6、收取费用:包括方式、额度、用途;

7、监督检查。

以《行政许可法》对上述问题作出规定后,可在设立行政许可的法律、法规中根据特殊情况作出不违背《许可法》的具体规定。

(三)建立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充分贯彻行政许可公开、公平原则,肃清行政许可的“暗箱操作”,将其置于社会各方面的公开监督之下,避免其因不受监督而滋生腐败,祸国秧民。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应包括下列内容:

第一、听证的根据是相对人或第三人的申请;

第二、听证的范围包括准许的行政许可和不准许的行政许可;

第三、听证申请人:准许的行政许可的听证申请人是第三人;不准许的行政许可的听证申请人是相对人。这里的第三人指与行政主体拟作出准许的行政许可有利害关系(即其权利或义务会受影响)的公民、法人、国家和其他社会组织;

第四、听证环节在行政主体进行审查并形成是否准许之主见,但尚未作出正式行政许可决定之前。早则不足以听证,晚则听证无意义。

第五、听证的程序和结果:听证程序应包括告知听证权利、提出听证申请、组织进行听证三步骤。听证的结果,首先,它是行政许可是否成立的必要条件;其次,申请人的申辩理由若不成立或不充分,则不影响行政主体的决定,但应将申辩理由记录在案;最后,若申请人申辩理由成立、证据充分,则行政主体应考虑改变决定或重新进行审查;若重新审查,则申请人仍有听证权。

听证制度在行政处罚制度中已被确认和应用,在今后的《行政许可法》中亦应被采用。因为它是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有效的制度。

(四)将行政许可危害纳入行政赔偿的范围,以补救受害人因此遭受的实际损失。

关于行政许可危害的国家行政赔偿,现行国家赔偿法(第五条)只确认因吊(销)(暂)扣证(许可证)照(执照),这种行政处罚而致害的赔偿。这对行政诉讼法(第67条)的规定作了最大限度的限制,将许多行政许可造成的损害排除在国家行政赔偿之外,使许多受害人的损失无法得到补偿,也放纵了许多行政主体在为行政许可行为时玩忽职守、敷衍塞责、徇私枉法、违法乱纪,而且也有背于宪法(第41条)规定的宗旨。此外,我国现行的许多法律、法规在规定行政许可时,实际上已将行政许可危害的行政赔偿范围加以拓展了。如《建筑法》第79条、《土地管理法》第78条、《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69条等等。根据我国现行有关法律规定和社会实际,应纳入行政赔偿范围的行政许可危害及其相应的赔偿义务主体如下:

1、符合行政许可准许条件而行政主体未予准许,给相对人造成实际损失的应予行政赔偿。实施该行为的行政主体是义务主体;

2、先作出准许的行政许可,在相对人投入人、财、物力后又撤销许可,给相对人或第三人造成实际损失的,应予行政赔偿。如建筑施工许可证、规划许可证等的先发后撤致人损害,即属此类。赔偿义务主体是发证机关和撤销机关,二者负连带义务。

3、行政主体违法或失当作出准许的行政许可,相对人依许可实施某种行为给第三人造成损失的,应予行政赔偿。如给不符条件的房产商颁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为质量不合商品、建筑物颁发有关“质量合格证明”,为不具备资格、资质条件的单位、个人颁发《资格证》、《资质证》,为违法或不合理的土地征用,出让发放有关“批文”、“证书”致承包人受损等等,均属此类。赔偿义务主体为作出该许可行为的机关。

4、行政许可主体未善尽检查监督职能,使许可相对人在行使被许可权利时侵犯第三人合法权益,造成第三人实际损失的,应予行政赔偿。未善尽职的机关和许可机关为赔偿义务主体,负连带义务。

5、重复许可、增加收费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予行政赔偿。以重复许可机关为义务主体。

补救措施范文篇6

关键词:茶树冻害;鉴别;补救;预防

1茶树冻害鉴别

茶树受冻过程往往表现为生理活动活跃的顶部枝叶首先受害,幼叶初冻是自叶尖、叶缘开始蔓延到叶片中部,成叶失去光泽、卷缩、焦枯;进而发展到茎部,枝梢干枯,幼苗主茎杆基部树皮开裂,只有在极度严寒的情况下,根部才受害枯死。茶树严重受灾时,叶层明显出现水烫状伤害,冰化后茶树上部叶层将缺水枯死;中度受灾时,叶层部分出现水渍状伤害,嫩芽冻死;轻度受灾时,嫩芽冻死,但老叶正常。

2茶树冻害补救措施

2.1整枝修剪

茶树受冻后,部分枝叶已失去活力,因而必须进行及时修剪,使其重发新梢,培养骨架,扩大采摘面。一般用手掐一掐受冻的枝条,看看受冻的程度,枯死到哪里,剪到哪里。具体操作时,要做到因地因树制宜。修剪程度的确定,要按照“照顾多数,同园一致”的原则。修剪时间以早春气温稳定回升后的3月份为宜,过早修剪,易遭受“倒春寒”袭击;过迟修剪会延误复壮时期,影响产量。对冻害程度较轻和原来有良好采摘面的茶园,采用轻修剪的方式,避免过重修剪,尽量保持采摘面;对受害重的应进行深修剪或重修剪。

2.2浅耕施肥

受冻茶树及时进行修剪只是“外科手术”,关键要加强肥培管理,使茶树迅速恢复生机。要求修剪后立即追施催芽肥,重施有机肥。施尿素450~600kg/hm2、土杂肥75t/hm2,有条件的可施饼肥3t/hm2,施肥后适时锄草。茶树萌芽期发生冻害后,在春芽鱼叶至1叶展开时,喷施叶面肥,对恢复茶树生机和茶芽萌发及新梢生长有促进作用。

2.3培养树冠

发生冻害后经过轻度修剪的茶树,春茶采摘应留1片大叶,夏、秋茶则按常规采摘,这样有利于养好树冠,减少由于冻害造成的损失。若采用台刈或重修剪,则需要重新培养树冠,要求当年只养不采,第2年以养为主,以采为辅,待茶树高度达到90cm左右、树幅超过100cm时,改为“以采为主,采养结合”的分批留叶采摘方法。

2.4扦插苗的补救

更换苗圃损坏的棚架和薄膜,将浮出土面的苗木用手轻轻插入泥土中,盖好薄膜,用土块压实边脚,在拱棚上覆盖1层遮阳网,防止雪后晴天,太阳光强烈照射,发生组织失水,干缩萎蔫。另外,高山苗圃还可以利用山体或种植林带防御寒冷空气侵袭。

3茶园综合防冻措施

3.1培土保温

一至三年生幼龄茶树的茶园小雪前后在行内培土,增厚活土层。具体方法是:将茶行间的土培到茶树行间隙中,并将茶树根际耙平,促使茶树向下扎根,保肥、保水、保温,促进植株地上部枝叶繁茂,增强抗寒能力。

3.2茶园铺草

一般而言,在成龄园茶棚间覆盖厚10cm左右的稻草、杂草等农作物秸秆,能在冬春季节提高土壤温度2~3℃,增加土壤含水量4%~8%,对茶树安全越冬十分有利。

3.3掌握好留叶时期

高山茶园的留叶时期与茶树冻害关系密切,秋茶后期留叶,因为过冬的时候叶质柔嫩,易遭冻害。留叶时期应在春茶末或夏初茶,这些叶子过冬时已经成熟,抵抗低温能力强,有利于茶树安全过冬。

3.4肥水管理

在茶树生长季节,要加强肥培管理,注意病虫害防治,以促进茶树健壮成长,积累较多的有机物质,增强树势,提高茶树抗寒能力。秋、冬季要重施基肥,尤其应注重有机肥施用,基肥施用应掌握“早施重施”的原则,在秋末冬初结合深耕松土施足有机肥。有机肥可选用厩肥15.0~22.5t/hm2或菜籽饼2.25~3.75t/hm2,在3月上旬左右,也就是茶芽萌动时增施速效化肥或叶面肥作根外追肥。

3.5设防风带

有条件的茶园可以在茶园周围栽植防风带,能够有效阻挡冬季寒风和某些有害气体,提高茶园内的湿度和温度,保证茶树安全越冬。高山茶园在迎风口种植防护林带,可有效地抵御寒潮袭击。另外,种植防护林后,对改良生态环境、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均有良好的效果。

补救措施范文篇7

关键词:水稻秧苗;生理障碍;症状;原因;预防;补救

在水稻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病虫害和某些不良外界条件影响,或者管理措施不当,都会产生生理障碍,影响水稻正常的生长发育,严重时造成水稻生产损失。秧田期水稻秧苗时常发生生理障碍,轻则影响生长,重则秧苗死亡。因此,了解水稻秧田期秧苗生理障碍发生种类,并进行正确诊断,分析发生原因,采取必要的预防和补救措施,对打好水稻高产稳产基础十分重要。

一、发生种类及症状表现

(1)烂种。种谷尚未发芽或刚发芽就腐烂,谷壳颜色常转为深黑至暗红色。

(2)烂芽不扎根。早田芽谷生长停顿,长期不能扎根或扎根入土,时间太长,逐渐死亡;迟田芽谷不能扎根,或在扎根中途死亡,种芽不伸长。

(3)翻根倒芽。芽鞘伸长但根不入土,有时横向或倒长,头重脚轻,种芽向下弯曲或斜着倒向秧根。

(4)黑根烂芽。种芽从根尖开始,逐渐腐烂,不长新根,种芽枯黄或变黑,有臭味。

(5)绵腐病烂芽。芽基部稻壳裂开处长出棉絮状菌丝并发霉,有时菌丝上粘附土粒、氧化铁或藻类,呈泥土色、锈褐色或污绿色。

(6)白化苗。有2种情况,第1种是零星散发,开始就发生全叶白化或部分叶长条形白色,其中全白的苗大都三叶期枯死;第2种是叶色从黄到白,常自叶尖开始,当采取灌水、施肥等措施或天气转暖后,仍能恢复生长。

(7)节节白(花苗)。新生叶片出现一节白一节绿的现象。

(8)缩脚死苗。秧苗过密受挤,生长滞后、株矮、叶数少、根弱、黄瘦。

(9)黄枯死苗(剥皮死)。在一叶一心至三叶期间,从脚叶向心叶,从叶尖到叶基,逐渐黄萎枯死。拔起秧苗,基部易断离。

(10)青枯死苗(枯心死、卷叶死)。在二叶至三叶期间,从心叶开始卷起呈污绿色,然后扩展全株,萎缩枯死,拔起秧苗,基部未断裂。

二、发生条件及原因分析

(1)烂种。因晒种不透,种子贮藏不当,损伤了发芽力;浸种不透、换水不勤或种子消毒措施不当,使种谷在催芽时生活力消弱;催芽时发生过烂芽、发粘等事故,损伤了种子生活力以及未出芽的“盲籽”落田;谷壳破损,米粒裸露,病菌侵染;秧田泥浆过烂,塌谷过深,谷种深陷窒息;秧板表层施肥过多、肥料过浓等都可引起烂种。

(2)烂芽不扎根。播种过早,遇长期低温、阴雨天气,在遭受冷害情况下,再加上秧板过硬、过烂,长期淹水或高低不平积水所致;或者播种过晚,遇高温强日照天气,秧板不平积水,局部水温过高,烫伤或秧苗缺水晒干所致。

(3)翻根倒芽。一是在扎根未稳时淹水,种谷下陷或土壤通气不良而缺氧引起;二是鳃蚯蚓、稻摇蚁幼虫及藻菌类危害引起;三是灌排水时冲击引起。

(4)黑根烂芽。土壤内有机酸过多或施用未腐熟有机肥过多,在淹水缺氧条件下产生硫化氢有毒物质,使秧苗中毒。

(5)绵腐病烂芽。低于15℃,秧苗遭受冷害,抵抗力削弱,绵腐菌乘虚侵染。

(6)白化苗。第1种零星散发属遗传性性状;第2种是受低温伤害,引起叶绿素分解。

(7)节节白。叶片生长时期,气温低于15℃,叶绿素形成受阻,如连续几天昼夜温差大,易形成节节白。

(8)缩脚死苗。催芽不齐、播种不匀和播种过密等综合原因。

(9)黄枯死苗。秧苗生长不良、长期低温阴雨、病菌侵染等综合原因。

(10)青枯死苗。低温冷害和昼夜温差剧变、病害或土壤毒害、秧苗素质差等综合原因。

三、预防和补救措施

(1)烂种。一是精选种子:浸种前做好选种、晒种,使种子纯、净、健,以提高种子活力;二是浸种消毒:浸种时要吸足水分,消毒时要掌握好药液浓度、药液温度及浸泡时间,及时清水漂洗,以免影响出芽;三是掌握好催芽温度:催芽温度35℃左右,并及时翻堆,以免烧芽或出现“盲子”;四是下种:秧田稍晾,以落谷不陷为准;塌谷时以泥浆粘住种谷为宜,不能过深。公务员之家

(2)烂芽不扎根。应及时发现,盖1层细土,使根芽与土壤结合,不外露,保持秧板表面潮湿。

(3)翻根倒芽。同“烂芽不扎根”。如有鳃蚯蚓、稻摇蚁幼虫及藻菌危害,可退水晒田,或撒施石灰,防止危害。

(4)黑根烂芽。主要是退水晒田,促进土壤通透,减少秧苗受还原性物质影响而中毒,同时洒施稀薄人粪尿促进秧苗正常生长。

(5)绵腐病烂芽。发现绵腐病烂芽应换清水灌溉2~3次,同时用5000倍敌克松或2000倍硫酸铜喷施,喷施前秧田排水落干,并用适量草木灰或稀薄人粪尿施1次。

(6)白化苗。首先是科学管水。播种后至现芽前以通气供氧为主,秧田畦面应保持湿润,以利长根扎根;二至三叶期,以保温防冻为主,可浅水勤灌,防止死苗;三叶期以后,可寸水护苗,根据情况管好水。其次是及时追肥。齐苗后施“扎根肥”,二叶期早施“断奶肥”,可用稀薄人粪尿或淡尿素液洒施,促进发根和长叶。

(7)节节白。主要是加强水肥管理,如连续阴雨、气温较高时,应排水露田;气温较低时,应寸水护苗;天气转暖气温稳定时,浅灌或适当排干水,并及时追肥,促发根长叶。

(8)缩脚死苗。按烂秧及白化苗预防和补救措施进行。

补救措施范文篇8

关健字:可适用法协调条件

在我国,由于最高人民法院1955年和1984年出台的两个司法解释限制了人民法院引用宪法来作为定案的依据,于是保障宪法权利被视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专门职责,其他国家机关则无权过问。这实际上导致了公民所享有的宪法权利除了通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加以具体化之外,公民个人无法请求国家机关适用宪法来直接保护自己的宪法权利。而且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又没有设立专门的机关来处理公民宪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的案件。如果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而不能获得救济,就等于没有这项权利,既通常所说的“无救济就无权利”。因此,至少在8,13批复出台之前,宪法权利在我国对于公民个人而言实现得很不全面。因为宪法规定了公民对来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侵害的救济权,但却没有规定公民对来自国家机关之外的侵害的救济权。比如,没有规定公民有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鉴于时代已经改变,社会之结构,已从农业迈人工业。社会结构之改变,明显地影响到基本权利之效力。在工业社会下的生存弱者,民法所谓的契约自由、私法自治,对其都无意义。对个人尊严以及基本权利之侵害,除了国家以外,实质的社会势力者,亦是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本文拟对直接适用宪法规范救济宪法权利问题进行初步探析,期有助于推动一种清晰、合理的宪法适用制度的真正建立。

一、宪法的可适用性分析

200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就山东省高院请示的齐玉荃诉陈晓琪案作出了批复,指出:“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玉等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民事责任。”由于该批复直接适用了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使得学者们对宪法是否具有直接可适用性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应该说,宪法具有直接可适用性。我国宪法总则最后一段写着,“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首先,该条指出,宪法是以“法律的形式”存在的。很明显,宪法中所指的以“法律的形式”存在,是指宪法的形式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形式相同,其内容是用“法律的”语言来表达和叙述的。既然具有“法律的形式”就必然具有法律规范的要素:假定、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必须指出,法律规范的要素并不一定在一个法律条文中体现出来,而可能有某个要素存在于法律规范以外的规范之中。因此,以宪法缺乏制裁性条款而否认宪法的可适用性是没有充分理由的;宪法存在的“法律的形式”,使宪法获得了司法适用的可能性。

其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既然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则我国所有纳人法制的权力,或者说有合法性依据的权力,都应当是低于宪法的。这一点,在该段随后的叙述中,得到了查。

所以,人民法院管辖侵犯基本权利的案件,完全与违宪审查制度有着原则的区别和不同的内容,是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不相矛盾的,也是弥补侵害个人基本权利缺乏法律救济渠道不足的有效途径。

二、法院适用宪法基本权利审理案件的条件

应当指出,在主张宪法基本权利应当作为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法律依据的同时,也应认为,人民法院适用宪法基本权利审理案件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的。这个条件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人民法院不直接适用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原则审判具体的案件,在必要时可以直接适用宪法基本权利审判案件。

首先,如果侵害基本权利的行为符合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构成要件,而法律禁止性规定对个人提供的保护强度,与宪法基本权利原则规定对个人提供保护的强度相当,则遵循“适用优先原则”。

也就是说,适用法律的机关在面临宪法、法律这两种不同位阶的法律规则时,在选择适用法律时,应当优先适用低位阶的法律规范,而不得直接适用高位阶的宪法规范。只有争议案件并没有任何普通法律加以规范,或即使有普通法的规范,但其内容存在漏洞,以致对争议案件的解决仍无法通过类推解释方法提供适当的判断依据时,法官才能直接适用基本权利或其他相关宪法规定审判。

其次,如果个人受到侵害的权利属于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保障的范围,而法律对此类侵害基本权利的行为没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也没有作出具体的保护性规定,人民法院不能直接根据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保护性的规定,对被侵害的宪法基本权利提供法律上的救济,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援引宪法基本权利的规定进行审判。人民法院在“当某一类具体的社会关系已有宪法规定,尚无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具体化时,不能因为没有具体立法而拒绝处理,而应当适用宪法的原则作出裁决”。

再次,如果侵害个人权利的行为既符合民事法律禁止规定的构成要件,也符合行政法律的禁止性规定的构成要件,也即对某一种侵犯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能够直接援引民事法律或行政法的规定进行保护,而民事法律或行政法律对基本权利保护的强度与范围,不如宪法上的基本权利的保护强度与范围时,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援引基本权利的规定进行审判。

宪法处于一国法律体系的顶端,有着最高的权威,但如果其得不到真正的适用,那么,再“高”的宪法也是没用的。宪法适用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中国由审理个案进而建立违宪审查制度,从而更加有效的保护公民权利。实行宪法诉讼,建立全面、完善的违宪审查制度,是中国实现宪政的必由之路。

进一步的强化。宪法紧接着写到:“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机关的任何权力都是低于宪法的,是由宪法所赋予的。任何超越宪法的权力的存在,都是违反宪法的。宪法的这一段的规定已经很明确的规定了宪法具有与法律相同的可适用性,同时这种适用又具有超越一切的权威性。

可以看出,直接适用宪法是人民法院的一项固有宪法权力。最高法院在审理涉嫌违反宪法的案件时,完全可以直接适用宪法。当然,对最高法院在司法过程中采取何种手段来适用宪法并没有宪法上的限制。无论是通过判决,还是通过司法解释、批复,甚至可能是包括对下级法院进行指导等方式,都可以适用宪法。

齐案的批复不是最高人民法院为自己创造出直接适用宪法的权力,而是最高人民法院对自己职责范围的认识更为到位了。

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与最高人民法院协调配合共同保护公民的宪法权利

我国宪法学界关于宪法实施的有关概念非常混乱,如宪法监督常与宪法保障、违宪审查、宪法诉讼、司法审查、宪法解释等概念交替使用,使宪法监督的内涵与外延混乱不堪。由于长期以来对以上的一些概念没有准确、统一的界定,使我国宪法实施制度的建设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准确地理解、区分有关概念,或者说在一些概念上形成共识,对建立什么样的宪法机制至关重要。

成宪法实施的有关概念混乱的原因在于我国对宪政制度的引进上。由于宪政制度是国外的产物,翻译不同国家的这一制度会有不同的表达,又由于这些不同的词在汉语中有不同的含义,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蔡定剑在其《宪法实施的概念与宪法实行之道》一文中把构成宪法实施的一套制度分成三个层面的概念。

第一、在宏观层面上的概念是宪法保障和宪法实施。

宪法保障是一种非常广泛的保证宪法得以实施的各种制度。宪法实施是相对于宪法制定的概念,是指把宪法文本转变为现实制度的一套理论、观点、制度和机制。宪法实施的机制包括宪法监督及宪法解释,或者是违宪审查和宪法诉讼等。这两个概念的范围差不多,只是侧重点不同,它们的核心部分都是违宪审查制度。

第二、在中观层面的概念是宪法监督和宪法适用。

宪法监督是一个非常中国化的保障宪法实施的概念,是通过违宪审查、宪法解释、法规备案审查和宪法诉讼等方式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宪法适用是指宪法条文被专门宪法监督或违宪审查机关用来解决纠纷、处理案件的过程。宪法适用这一概念在由司法机关作司法审查或宪法诉讼时适用。宪法的适用与宪法的解释不可分,适用宪法的过程就是解释宪法的过程。

第三、在微观层面上的概念是违宪审查和宪法诉讼。

违宪审查,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对违宪立法、行政行为申诉的裁决。宪法诉讼是指公民对自己宪法基本权利受侵害时向法院寻求司法救济的手段。违宪审查是宪法诉讼中最主要和核心的内容。

两个概念密切相关和相互包涵,但又不等同。

补救措施范文篇9

1我国林业生态发展短板

1.1区域之间营造林工作发展不平衡近些年,全国营造林态势和区域格局正发生显著改变。一是华北、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和西南石漠化地区森林覆盖率较低,生态环境脆弱,立地质量差,造林成林难度大,是今后一段时期造林的主战场和扩大森林覆盖的主要区域,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难点区域。二是中、东部地区大规模造林的任务基本完成,宜林地面积已经很少,增加森林面积的空间有限,但林分质量不高、过疏过密问题突出、低效林面积大,森林抚育欠账多是区域内林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生态建设重点应逐步向全面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促进提质增效的方向转变。三是沿海等省市森林面积比例大,但森林生产力和林地产出效益过低,今后的主攻方向是实现林地产出最大化,显著增强林业多种效益。1.2森林资源保护应持续加强。林地供需矛盾突出,违规征占林地现象较常见;天然林、特别是天然阔叶林得不到有效保护,超采、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伐野生植物事件时有发生;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对林业的威胁仍然很大;林政执法存在脱节与漏洞,林农生态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有待增强。1.3林业产业发展弱点突出。一是资源基础不足,限制了产业规模扩充。二是产业技术升级较慢,产品附加值不高。众多中小木制加工企业,普遍面临着技术含量低、企业竞争力不强等发展瓶颈,形成了制约产业升级发展的难题。三是林业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森林旅游景点开发程度不高,综合配套服务设施短缺,森林旅游营销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2补短板的主要措施

补救措施范文篇10

关键词:水资源;紧缺;治理

**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7。由于近年来降水量逐年减少,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迅猛下降。原有的狗头泉、百泉不见了,白马河、七里河等,已干枯。据统计,地表水较50年代减少48%,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成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造成缺水的原因

1.1由于地表水的减少和降雨量的减少,农作物生长的需水量,几乎是靠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的需求量剧增。为满足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超采地下水现象日益严重。全市每年超采地下水总量超过10亿立方米,由此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与2001年相比,全市平均地下水位下降了3米。

1.2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大气与水体污染、垃圾成堆、绿地减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环境问题.大多数河流总的状况是:缺少自然径流,基本失去稀释自净能力,已接近“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境地.这是由于水环境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

1.3用水效率低所导致的管理性缺水。农业用水效率低的原因:渠道渗漏损失大,从水源引至田间,一部分水在途中损失;目前农村浇地方式为大水灌溉,灌溉水量大,自流灌溉水利用率低。工业用水效率低的原因:直流用水多,重复利用少。生活用水效率低的原因:洗涤用水和冲洗用水供水水源相同,污水废水合流。

二、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措施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多方开源,二是全社会节水,三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四是保护环境减少水资源污染。开源是根本,节水是关键,管理是保障。也就是在全面节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积极采取跨流域调水、增大已建工程蓄水量、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等开源措施,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配置、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1多渠道开发水资源。充分挖掘当地的水资源潜力,通过加大雨洪资源利用,在山区和丘陵区修建水池、水窖、小塘坝等拦蓄工程和引水工程,在平原区修建河渠串联工程和引蓄水工程,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回用和人工增雨作业等措施,力争实现雨洪资源化、污水资源化和劣质水资源化,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

2.2节水措施

2.2.1农业节水。由于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74%,因此,在节约用水中,农业节水是关键。一要加快工程节水步伐,因地制宜地推广高效农业灌溉节水技术,使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5%以上。二要加强农艺节水措施,积极引进培育旱作物品种,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应用科学、先进的栽培技术。三要全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优质果菜、花卉、食用菌、药材、优质牧草等种植面积。四要发展旱作农业,选育高产耐旱优良品种。

2.2.2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加快对现有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对现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力度,“调整改造存量,控制优化增量”,转变落后的用水方式,健全、完善企业节水管理体系、指标考核体系,促进企业向节水型方向转变。要抓好用水大户的节水工作,在电力、化工、造纸、冶金、纺织、机械和食品等七大行业中推广国内外节水新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大力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加强企业内部的污水处理回用。

2.2.3生活用水节水措施。在城镇生活用水中,在大力宣传全社会节约用水的同时,推广、使用节水设施,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加大城镇供水系统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在市政公共事业用水中优先使用再生水。

2.3加强水资源管理。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首要任务,而实现可持续利用就必然要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第一,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都知道当地的严峻缺水形势,增强全社会的惜水、节水和商品水意识。第二,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改革水的管理体制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治水和管水新思路的重要体现。几年来,河北省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思路推行了以水务局为基本模式的城乡水务统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好效果。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争取尽快实现全省城乡水务行政管理一体化。第三,加强用水节水管理。坚决实行“两控制、一调节、一许可”,即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定额控制、水价调节和依法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强化节约用水的统一管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手段推进全社会节水工作的开展。第四,进一步明晰水权,建立水市场,统一调整外调水与本地水的供水价格,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第五,实行水资源的宏观调度、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公务员之家

2.4水环境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大污染源治理,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使之控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严格依法执行取水许可制度、排污口设置许可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依据省政府核定的本行政区水环境容量,将总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并落实到排污单位。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