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4:23:06

?望范文篇1

愿望

甲(小雷)性格善良,勤劳,富有爱心乙(超子)普通舍员丙(彬)幽默,淘气

时间:周末地点:宿舍

(上台,丙乙先上,乙背对观众,坐着看报纸)

丙:无聊无聊,天天烦恼,个头没长,红颜以老,可悲呀!可悲!(加动作)

乙:都二十一世纪大学生了,发什么牢骚呀!

丙:(转头向乙)小雷上那去了?

乙:不知道,可能出去给人家打工了吧!

丙:打工?小雷家里很穷吗?乙我也搞不懂,听人家说他家里挺富裕的,你看他爸他妈

都是老师,应该不会到这个地步吧!

丙:是呀!老师家的孩子都挺有钱的,那他怎么没周都出去打工呀?

乙:这我也不知道,不解呀!不解,胜似一潭秋水也!

丙:大哥呀!好句子呀!可以和李杜媲美了,我得个你记下来.

乙:一般,一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般吧!说也是,真搞不懂小雷在干什么?

丙:搞不懂很正常嘛!你的智商在那儿明摆着嘛!

乙:去!

(这时有人敲门来送信,乙开门,接信)

丙:谁的?

乙:反正不是你的?

丙:说也是,如果我女朋友给我寄信起码这么大个信封!(加动作)

丙:谁的,拿来我看看,哪儿来的?(上前抢信)

乙:小雷的(把信给丙)

丙:希望小学,小雷的女朋友才上小学呀!

乙;你瞎说什么呀!小雷是那种人吗?

丙:怎么不可能呀!一切皆有可能吗!你看神六都升天了,妇女都解放了,

小雷谈恋爱了,我也就不牵挂了!

乙:你在那胡说什么呀!小雷,他不是那种人.

丙:(走到乙面前指着信)超,我敢跟你打赌,这绝对是封情书,要不咱拆开看

看.

乙(把信拿回)那而那行呀!侵犯人家隐私!(把信拿到一边)

丙:(跟着乙)啥隐私不隐私的,兄弟嘛!他的不就是我们的,我们的它不是还是我们的吗!

乙:兄弟也不行!

丙:没胆量吧!还男人那!没点男子汉气概,没点男子汉精神,没点男子汉气质,更没有………

乙:你有,对吧!你拆呀!(把信给丙)

丙:(面对观众)拆就拆,男人嘛!敢作敢当(转向乙)我可真拆了

乙:你拆!

(丙拿着信,自言自语)

丙:你看这字,你再闻这味,绝对是最纯正的东方女性的味道。

(丙拆开了信,边走边看)

丙:哎呀---妈---呀!哎呀---妈---呀!

乙:你一惊一乍的,干吗了你!

(乙上去看信)

乙:哎呀-妈--呀!哎呀--妈--呀!

(吃惊的拍丙,把丙给拍倒在地,欹扶丙,丙爬起)

丙:我的腰呀!快摔断了

(丙乙对视)

丙乙:感谢信呀!

感谢信

好心的小雷哥哥:

还好吗?你寄来的钱我已经收到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报答你的,我会更加

努力的学习,来报答你们这些帮助我的好心人。

自从父亲走后,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在我一个人的肩上,但我从来没有怨恨过

我的父母,因为他们能给予我这个生命就已经是很大的恩赐了,虽然他们没有给我像其他同龄人一样的小公主样的生活。我非常非常的想上学,每次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眼中不只是羡慕,有时也有一点自卑。

是你呀!小雷哥哥!你圆了我的梦。在我最艰难的、最失落时候,你那封热情洋溢的信,让我重拾自我,让我找回自信,让我……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我想我们的明天会更美!

就此止笔吧!远方的朋友-----梅子

乙:原来这就是小雷打工原因呀!

丙:是呀!小雷真是太帅了,比刘得华喊帅;小雷真是太拽了,比周星星还拽!

乙:没想到他平时不吱声,背后竟有这种好事

丙:你没听泰戈尔说过:生活是不缺少伟大的,只是你缺少发现的眼睛而已。

(在这时小雷回来了,乙丙手忙脚乱,乙摔到了,丙把信藏在身后)

甲兄弟们干吗呢!

乙:玩儿丙:玩

甲:彬,手里拿什么呀?

丙:废---纸-废---纸而已(把信给乙)

甲:废---纸?给我看看----

丙:那你看了可别生气

甲:你在这人真可笑,我看张废纸生什么气呀!

丙:那咱一言为定!

甲:好,驷马难追!

丙:别驷马了,神六吧!神六难追

甲;好!神六难追,就神六难追

丙:信没在我这,超,给他

(乙给甲信,甲边走边看)

甲哎?这不是我的信吗?你们拆我的信呀!

(甲手指着乙丙)

乙;不是我,是他拆的(手指着丙)

甲:又是你

丙:你不是说不生气的吗?我只看了一眼,一眼而已

甲:好了,不生你气了,谁叫我们是兄弟呢!

(丙跟着甲)

丙:她是谁呀!你老婆?

甲:你说什么呢!人家还是个小学生哪!

丙:那怎么没听你说过那?

甲:我跟你说射干吗!况且你又不感兴趣

丙:说也是,不过我现在感兴趣了,你给我讲讲吧!

甲:想听?丙:想听!

甲:真的想听?丙:真的想听!

甲:那给大哥哪个凳子

丙:超,上凳子

(乙丙拿凳子,甲坐中间,乙丙坐两旁)

甲:这可是个命苦的女孩,她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原本一家三口,甜蜜幸福,父亲在她五岁的时候,出车祸死了,母亲也病到了,一家人的重担就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她们一家人连饭也吃不饱,更别说上学了

(丙突然站起)

丙:什么?连饭也吃不饱,可--怜--可-怜-真是---太可怜了!我要--是---生--活----在--这-种-环-境--里,那--该---有-----多好呀!我就不会长那么胖了,追我的女生就会排成对了

乙:快坐下把!别在这儿丢人了!

(丙羞涩的坐下)

乙:那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给她寄钱的?

甲:我呀!大概是从高而的时候吧!到现在也该有三年了吧!

丙:三年?

乙:你打什么岔!

甲:她明年就要上初中了。前几周,她给我来信说,她当了班长,学习成绩全班第一

丙:第一名?甲:你不相信?

丙:不是,我是在想,我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再到高中一年级,再到现在的大学一年级,好象还没有考过一次第一名那!

乙:就你,快坐下吧!哎!你的心血没白费呀!

甲:是呀!我真希望人们都能献出一片爱心,(背景音乐《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资助一下这些因贫穷而上不起学的孩子,有朝一日像我们一样走进大学校园。也许一块钱,一毛钱对大家来说不算什么,但它对一个失学的孩子来是说可能就是一个梦想,一个梦想意味着什么?

乙:意味着一种人生,甚至一个生命

甲:对!一种人生。毕竟,贫穷不是孩子们的错,失学对他们是一种折磨,难道我们忍心看一个冉冉升起的太阳坠落吗?

乙:不,决不---(站起)

丙:那资助一名贫困生一年需要多少钱呀?

甲:一年也就是四百来块吧!

丙:四百来块?

乙:四百来块!那我也资助一名。

甲:那你哪?(指丙)

丙:我没钱

乙:你没钱?平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时怎么那么有钱,一做好事就没钱,哎!献出一片爱心,满足咱老大的愿望丙:好---好---好谁叫咱们是兄弟那!我决定了从明天起,每天拿出这些--(做个pose)

乙:十块

甲:一百块

丙:一分

乙:小气--小气--这人太小气

甲:就是呀!

丙:我再加点,一毛,行吧!

乙:这人就是小气

甲:这人没制了!

丙:豁出去了,我也资助一名

(甲乙做出一个胜利的动作)

乙:没白和我们住在一起

甲:是呀!

丙:哎!我有个提议!

乙:什么提议?不会告诉我你要打白条吧!

丙:不是,我的提议是明天咱们把老大的愿望写成个帖子,发到学校的bb---

乙:bbc上吧!

丙:笨蛋!s和c都分不清,我就纳闷你怎么考上的大学。发到学校的bbs上,让全校的师生都来关注贫困,关注失学,大家共同努力来为这些失学的孩子撑起一片美丽的天空

甲:好呀!

乙:好主意呀!(竖大拇指)

丙:(得意)那还用问吗!你看咱这脑袋,虽然长的像冬瓜,但里面全是智慧的结晶

乙甲:又贫嘴!

?望范文篇2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愿望"。

她送走了过去的成绩,却唤醒了沉醒的心灵,召唤着界首中学每一位同学在未来的道路上去探索。

希望的开端,我们要塑造全新的自我:新的青年,我们要放飞崇高的理想!我们团结,我们不畏困难追赶时间,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求实,我们相信真理;我们创新,我们立在时代的潮头!这是新时代的青年在求知的道路上拼搏进取,耕耘收获!为了目标,我们将汗水挥洒!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心中难以平静,这包容着太多的愿望!

我真诚的希望,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学而不倦,虚心进取,在求知的海洋上不懈探索,攀登知识最高峰!我希望,也充分相信,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彩笔,为青春涂上绚丽的色彩。

?望范文篇3

纪实手法的回归风正在兴起。一方面,这是一件好事,国内沉寂很久的纪录片创作正在冲破旧的创作套路,跟上国际影视纪实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纪录片创作的本体观念亟待从创作意识上加以明确和提高。

事实上,影视作品中纪实手法的运用并不是什么太新鲜的事儿。纪实手法的历史几乎和电影同一天开始。世界电影先驱路易·卢米埃尔在1895年拍摄的世界第一批影片《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中已经不自觉地使用了纪实手法。他把他的摄影机带到家庭、花园、车站、海滨,去捕捉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场面和万花筒般的变化。任何进入他镜头中的现场都有其夺人心魄的魁力。因此,若从影视媒介的物质特性上加以考查,它从一开始的根基上就限定了影视艺术的特性-----纪实性;表现范围-----客观世界;表现方法-----写实主义。当然由于早期电影技术条件的限制,并未能使纪实性形成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实为一种遗憾。

今天,真实已成为世界纪录片创作中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而纪实则是纪录片创作的基本准则。人们喜欢看真实的,不加修饰的东西;人们越来越多地要求用自己的眼睛去评判屏幕中所展现的一切。被动变为了主动,二十世纪的人在走向文明、进步。换一个视角,对创作者来讲,纪录片创作的要求在提高,难度在增大,创作者的思维意识需要跟上。的的确确,纪实性创作并非易事。创作者主观上的认识偏差将直接影响作品的成败。唯有在创作的总体观念上对纪实有明晰深入的认识,才能在创作的实践中远离误区。什么是纪实?纪实是一种创作准则呢,还是一种拍摄技巧?纪实的目的是在于传达情感、思想、观点呢,还是仅仅在于纪录展现本身?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意识上的困惑或多或少地从《望长城》等作品中反映出来。

纪录片的生命是真实-----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因此,纪实的本质,就在于迅速、真实、深刻地表现真实世界,展现生活中原质的美,回答人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实创作手法就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拍摄技巧,而应该是纪录片创作的美学原则。

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长镜头拍摄、同期录音等就作为纪实本身。这种对纪实手法肤浅的认识导致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自我的迷失。“玩技巧”的结果是对事物意义的机械图解,为了纪实而纪实的长镜头的堆砌使用使纪录片创作走进了对现实生活做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反映的窄胡同。实际上,纪实性创作并不比使用其他艺术方法更容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理论家柴伐梯尼在谈到“遵循分析的纪实方法”时一再强调,艺术家应当通过对事件现场及人物内心活动相对应的环境气氛的分析,“发掘出深藏在里面的有价值的东西”,进而从这类纪录性的事实里反映出故事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来。因此,纪实性创作并未放弃对生活素材的采集、加工、提炼,相反它是一种在更高层次和要求上的创作,它提炼的方式方法与一般性的创作有所差异,需要在貌似真实自然的事件过程中沉淀更多更详的哲理思索和情感内蕴。由此看来,对纪实美学本质的认识是进行纪实创作的基点。

在影视研究中,纪实被称作为以掩盖技巧为特征的写实主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纪实创作又是一种创作策略和创作方法。“没有技巧的技巧是最高明的技巧”,观众要求今天的纪录片对现实生活进行真实的反映,反对灌输式的说教模式。以事实说话,以真情实感打动人、教育人,纪录片创作者已学会将自己的创作意图努力隐藏在纪实风格的深处。但是由于创作者长久形成的自我表现欲的顽强突现,使创作主体-----一种强烈的自我不自觉地进入了纪实的流程中。无论拍摄对象是谁,只要现场纪录就是纪实,这种将纪实手法作为创作目的指导思想使纪录片创作永远无法摆脱主体崛起恶习的再一次变相渗透。纪实是一种创作策略,纪实是一种创作风格,纪实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因此,若没有对纪实本质的深入清醒认识,则无法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指点江山”,创作出蕴含丰富,思想深刻的真正的纪实作品。这也是《望》片在“总体上缺乏理性认识,过多展现创作者的活动流程”的症结所在。为纪实而纪实,创作则流于形式,无法深入。

?望范文篇4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舜垂衣裳而天下制。”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韵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十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的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90~50根的绢。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而已。

在我国历史上,从传说的玉帝时代起,经夏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直到清朝末期,共约4900多年,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相当长久,经历许多历史朝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所不同,所以人们穿着的服装在逐步的发展变化。

由于人的欲望是没有截止的,社会也是发展的,所以新的艺术品,也会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其实艺术发展的轨迹就是人性与欲望的发展,在寻求自由、解脱的过程。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西格蒙得?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包括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宛如“一口充满着沸腾的激动的大锅”,其中最根本的性欲冲动,欲望提供力量,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所以说有了欲望艺术才会发展。

生活中常有衣、食、住、行的说法,把衣放在第一位,然而唐代被称为一个“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王朝,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以及人们对奢华欲望的极度追求。

唐朝出现的“贞观之治”,从“贞观”到“开元”的一百多年间,国力强盛,版图扩充,农业、手工业都相当繁荣,对外贸易也空前发展,国内各民族关系比以往更加融洽。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京都长安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扬州、洛阳、益洲、广州等地都是当时重要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长期安定的局面和丰富的物质财富是唐朝科学文化进步的可靠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唐朝的纺织业和印染业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唐代妇女的生活服装在传承本民族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吸取西域异质文化的优良成分而创新发展,它们是唐代服饰文化的主流。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它造型华美,品类丰富。

唐代时还流行一种袒胸大袖衫襦。是贵族妇女在庭院散步、菜花、促蝶、戏犬时常穿的服装式样是:袒露胸部上部,大袖,对襟衫,长裙,肩披批帛,饰有织文和绣文,裙腰高至乳部以上,以大带系结,大胆地夸张了女子的腿部又好箱是现在朝鲜妇女所穿的群,上短下长。面料一般是纱罗织品。所谓的‘绮罗纤线见肌肤’,又是唐代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即仅以轻纱蔽体,这种装束体现了唐代文化开放的特点。宋代妇女也穿纱,罗衫襦,但从穿着的方式,面料透明的程度上都无法以唐代比,隋唐时期女子的裙,腰高至胸部,半担化,裙长可拖地,并且造型瘦俏。从隋唐壁画中可以看到隋唐女子穿衫,长裙亭亭玉立和秀美形象。裙的色彩从绯、紫、黄、青等为最流行。当是唐弦宗的杨贵妃最爱穿一种黄裙,这种裙子用阴金香草染成,色泽如花,特别鲜艳,不怕日晒,而且可以发出芬芳的清香。这种黄裙逐渐在宫缤妃、仁官之家的太子家中流行,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折腰多舞阴金裙”。就说明了这一点。

隋唐时,妇女喜欢穿胡服,而且爱穿男子的服饰,这时的胡服特点是:领、袖和下摆处有锦边装饰,应边忖襟,折领式圆领窄袖,头戴高顶毡帽,系束带且带上有多种饰物,下穿带坚系的小口裤,脚穿尖失的绣花鞋式半呦软货。胡服革带上的扫饰物在三国就传入中原了,到了唐代已成为了武员必佣之物,佩挂的饰物有算袋刀子,砺石、契芯真。

在唐代的绘画或陶俑中,都可以见到妇女穿着窄袖的衣服,袒着胸口,露出半只臂膊,系着束到乳房以上的长裙。在她们的肩背上还披着一条长长的围巾。这围巾两端垂在臂旁,有时一头垂得长些,一头垂得短些。有时把围巾两头用手捧在胸前,下面垂至膝下。有时把右边一头固定束在裙子系带上,左边一头由前胸绕过肩背,搭着左臂下垂。有时把披在两肩旁的垂端凑在胸前,好像穿着一件马甲。形式很多,都很合乎审美的要求。这种长围巾就是“帔帛”。

敦煌莫高窟390窟许多隋代女供养人都有帔帛。唐代除莫高窟壁画之外,从陕西乾县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入葬的永泰公主墓壁画及石椁线刻画宫女图,周昉《簪花仕女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人《宫乐图》,到莫高窟98窟五代于阗王后曹氏像等,都有帔帛,画出了帔帛的各种花色和披戴的方式。唐代诗文中关于帔帛的描写也很多。中国衣料向来以丝绸见长,从战国秦汉到东晋,妇女服装常常做成长袖或飞动的带饰,来美化妇女柔美轻盈的身姿。帔帛正是发展了传统服饰艺术以虚代实,以动育静的艺术法则,吸入西域服饰的特点为我所用,使我民族服饰更加丰富。

隋唐五代时期除政府官员按制度穿用规定花色的官服之外,一般生活服装流行图案花式丰富多彩。概括起来,大体有如下各大类:联珠团窠纹、宝相花纹、瑞锦纹、散点式小簇花、小朵花、穿枝花、鸟衔花草纹、狩猎纹、几何纹。

总体看来,隋唐的妇女的服饰可以说是花样繁多,五光十色,具有艳丽、华美、自由、潇洒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服饰把隋唐美人秀美丰满的风姿显露得淋漓尽致。

隋唐时期(尤其在唐代)妇女对头部的化妆十分重视,发式和发髻式样的变化多式多样,头上插戴簪钗金叶银篦珠玉宝石及鲜花,既承袭前代遗风,又有刻意创新,可谓丰富多彩。

唐髻名称众多,有倭堕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惊鹄髻、双鬟望仙髻、抛家髻、乌蛮髻、盘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丛髻、回鹘髻、归顺髻、闹扫妆髻、反绾乐游髻、丛梳百叶髻、高髻、低髻、凤髻、小髻、侧髻、囚髻、偏髻、花髻、云髻、双髻、宝髻、飞髻等。西安开元六年(公元718年)韦顼墓和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画,西安武氏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独孤思贞墓女俑,咸阳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薛氏墓壁画,西安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杨思勖墓女俑,敦煌130窟唐开元五年至十四年(公元746年至755年)壁画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西安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鲜于庭诲墓女俑及唐代绘画如《簪花仕女图》、《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宫乐图》等,都保留了大量唐代妇女发型的形象资料。唐代妇女的发型,直接影响到五代和北宋末年,其特点是竞尚高大,即利用自己收集或别人剪下的头发加添在头发中(即髲髢),或以之做成各种假髻来装戴。这类高髻,在五代时更与银钗牙梳相配,据《入蜀记》记载,蜀中未嫁少女,都梳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宋史?五行志》记载,后蜀孟昶广政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山西晋祠北宋彩塑还可见到这种梳髻于当顶的朝天髻发型。至于广插金玉珠翠花枝、鸾凤步摇、簪钗篦梳的情况,亦可在敦煌晚唐第9窟、第10窟,五代第98窟,北宋第61窟壁画供养人像中见到。

唐代妇女面部化妆,一般是敷铅粉、抹胭脂、涂鹅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靥、贴花钿。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汉以前胭脂主要产于河西走廊焉支山,主要原料为红蓝花,汉武帝击败匈奴,红蓝花在内地大量种植。唐代妇女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描成细而长的叫蛾眉,粗而宽的叫广眉。面靥原是用来掩饰面颊上的斑痕的,后和贴花钿都作为妇女面部的装饰。

由于在当时的社会中那些贵族对美的欲望极度膨胀,为满足欲望而使社会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让艺术得到了更为自由的发展。就如唐朝的服饰可以说是艺术中的精品之一。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的服饰、发型、面部化装等也在现代的社会中发展着,有了美容院、美容顾问等着都是为满足人门欲望而出现的。

现在人们在选择发型是也要按没个人的脸型来选择如长脸形:不适合往上梳,短而蓬松的式样较适宜。发型可以选择中盘或低盘,穿旗袍者梳低盘发式更能显示东方之美。将头发梳于两边也可以,但长发垂肩不可取,这会在视觉上拉长脸型。

圆脸形:发型可以尽量梳高,增加顶部的发量,使脸部拉长。或者将头发偏分,服帖地梳于两端,这样脸部就显得瘦一些。如果中分,尤其是短发中分,看上去有圆滚滚的感觉。

正三角形:额头较小,颧骨较高,可将头发梳高。如果额头漂亮,发际线优雅,可以敞露出额头,更显纯真典雅。避免将发型梳于两侧,如此将会增加颧骨的宽度。

心型脸:此脸形额头宽广、下巴较尖,最好不要留短发,因为它容易夸张面部的轮廓,使眼睛看上去过低。整理发型时,可用刘海遮掩或做成发卷半掩,以显示出妩媚多姿。

这些都是有讲究的,这都是在完美无暇的欲望要求下,而发展起来的。

现在人门花很多时间和金钱在衣服、首饰、发型和脸部化装上,也不忘对指甲的修饰,在指甲上镂空、镶小水钻、亮片以及进行彩绘等。还有不少人进行整容,在欲望的促使下成为现代的人造美女。着也是一种艺术!

从古到今人性皆有欲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艺术的发展轨迹就是人性与欲望的发展,寻求自由和解脱的过程。欲望的平衡就是自由的终点。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上)刘泽华、扬志玫,王玉哲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隋唐五代史》吴枫陈伯岩著辽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望范文篇5

大喜和大悲为何总要如此巧合地纠结在一起:奥运前,我们痛哉汶川;世博前,我们泪望玉树。

不是迷信什么,只是觉得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清醒着:生活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但生活从来也不会完全尽如人意。欣喜往往是预料之中的,而灾难和悲伤却总是突然来袭。

玉树,和两年前的汶川一样,一个原本并不为人所熟悉的地方猛地闯进了所有中国人的视线,然后,聚集起所有的目光和悲伤。这是我们最不愿意接受的现实,可必须面对。又因汶川在前,所以这一次,悲伤依然,但已经不那么慌张。

悲剧总会陆续上演,但没有一次悲剧是对上一次的重复。所以,玉树的救援依然面临着困难,4000米的高海拔,冷如寒冬的气温,脆弱的交通,语言的障碍,还有原本就存在的贫困。但毕竟是在汶川之后,我们依然看到了这一次生命大救援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进步。何为重?何为轻?何为缓?何为急?救援工作的展开多了份理性和从容。比如,当地政府暂时让一腔热血的志愿停下脚步,因为,有限的交通“生命通道”要为救援者和最需要的救援物资而开。

倒不是急着为救援叫好。如果灾难都不足以让人警醒并成长,那就不是进步而是退化了。更何况,面对所有有希望继续延续的生命,我们真的希望救援工作能不断地让我们叫出好来,尽管这样的事更应发生在地震救援完成之后。

眼下,拯救生命,是当务之急。也正如总理的指示所说,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生命无价。

有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想做些什么,但这中间的不少人可能最后又什么都没做,只是在心头默默地为玉树祈愿。其实这已经挺让人温暖的,却又总让人觉得还不够。

有关方面呼吁说灾区急需棉被和棉衣等物资。我相信有很多人有这方面的物资并且也愿意捐出来,但却因为不知道往那儿捐,或是知道却因为觉得麻烦,还或者是实在腾不出时间来送过去。因此,对于有关部门来说,不能只是给出几个捐款账号就可以的。是否能把捐赠点摆到街头巷边,是否能组织街道居委会等基层部门和志愿者弄几个热线电话,然后根据捐赠情况能分区域分时段去收取。这对于志愿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说一腔热血冲到最前线才叫志愿者。志愿精神原本就是一种义务奉献的精神,更多的是,这种服务往往是在幕后默默完成的。

而这样的一些有规划、合理安排的捐赠和志愿服务是否应该在经历了汶川之痛后就应该形成一种机制了呢?至少不应该是每当一次新的灾难来袭时,我们在展开救援等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总在懊丧:我们为什么没有准备得更好,而我们原本可以做到。

玉树遭受重创的时候,其实离汶川之殇两周年已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这个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多想想汶川。不是为了去增添感伤,而是通过回望来发现我们哪些方面的工作可以准备得更好,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我们的心理救援可否准备好了,因为在度过生命救援的“黄金24小时”后,心理救援对遭受身心重创的人们来说也同样重要。再比如后期安置工作是否能更早地进行准备,样板房和各种生活用品是否都能尽可能地提前到位?

汶川之伤尚未愈合,玉树又添新的创痛。每逢天灾骤降,人心的热度顿时升温。大灾有大爱,爱心暖人心,这真的是我们这个民族非常可爱的地方。每每这个时候,因灾难而生的悲痛和因爱心而生的感动相互交织,一起揪着人的心。也每每在这个时候,我总在想,是否灾难能少一点,而爱心和温暖却常在。比如能少一些王家岭的悲剧,多一些我们对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弱势群体的关注。

?望范文篇6

往往更能刺激人的听讲欲望。所以撩动人心的演讲通常不是一气呵成的那种,欲说还休。而是适当地停顿、静默,然后多转折、多变化地引人人胜的那种。所以,活的演讲,不晓得适度的沉默,就无法真正了解说话的艺术。

能在讲演中加入表演术,有些演说家。能够毫无畏惧地表达自己并使用独特的个人的富于幻想的方式,来说出要对听众说的话。而表演本身,就融人了表演者的个性,才华和机智。一个好的演员;下会是一个蝶晔不休的说话者,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甚至一个特写,一个静默的背影都比语言本身更打动人心。但是一个演说者更重要的当然是说话。借鉴和学习表演艺术是为了使自己的演讲更生动、形象。

之多,吉朋斯主教在去世前不久说过:已活了八十六岁”曾亲眼看到人们登上’成功之峰’共有‘几百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很多,但‘最重要,就是信心,一个人除非拥有勇气,否则绝下会成就大事业。

那又为何不用在演讲上呢?曾探讨了不少有关说话和演讲技巧方面的知识,既然信心和勇气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如此重要。但最终又回到说话人本身的素质这个问题上来,这是一开始就强调并一说再说的最重要一点。因为要有一个撩动人心的演讲不光需要说话人的技巧,有时更重要的要付出你心灵。

西北最有名的一所大学里,一次。有六位毕业生,全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并受过专业培训来举行演讲比赛的全部急于表现自己,打夸对方,获得唯一的一枚竞赛奖章。可是有一个例外,少有或根本没有说服听众的欲望,选择的题目,只在于能日若悬河的发挥他演说天才。因此他对自己所做的议论,毫无深刻的个人兴趣,演讲只是一个单纯的表演艺术而已。

选的题目是家乡对城市文明的贡献”所吐出的每个字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情,唯有一个农村来的学生。举出活生生的例子,展示出农村的人们力城市建设付出的辛苦,出于信念和激情,把自己说成是人民的代表。家乡人的代表,勤劳、朴实、充满智慧且积极进取。带给我一种讯息,同时也带来一份请求,家乡的人民非常有希望并渴求我对此有所了解。

行为举动并不比另外的参赛者表现更佳,虽然在向大群听众的讲话方面。但最终他获得了奖牌。因为他讲演燃烧着真诚之人,闪烁着真实的光茫,而其余的人仿佛只是说话的机器而已。

1、适当的停顿及静默的时间

林肯经常在谈话途中停顿。当他说到一项要点,而且希望他的听众在脑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时,他会倾身向前,直接望着对方的眼睛,足足有一分钟之久,但却一句话也不说。

这种突然而来的沉默,和突然而来的嘈杂声有相同的效果: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样做,可以使每个人提高注意力,警觉起来,注意倾听对方下一句将说些什么。

例如在众所周知的他和名法官道格拉斯著名的辩论接近尾声之际,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他会失败,他因此感到很沮丧,他那痛苦的老病不时地折磨着他,力他的演说增添了不少感人的气氛。在他最后一次辩说词中,他突然停顿下来,默默站了一分钟,望着他面前那些半是朋友,半是旁观者的群众的面孔,他那深陷下去的优郁的眼睛跟平常一样,似乎满含着未曾流下来的眼泪。他把自己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仿佛它们已经太疲劳了,已无力应付眼前这场无助的战斗。然后,他以他那独特的单调声音说道:“朋友们,不管是道格拉斯法官或我自己被选人美国参议院,都是无关紧要的,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我们今天向你提出的这个重大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远胜过任何个人的利益和任何人的政治前途。朋友们:“说到这,他又停了下来,听众们屏息等待,惟恐漏掉了一个字,“即使在道格拉斯法官和我自己的那根可怜、脆弱、无用的舌头已经安息在坟墓中时,这个问题仍将继续存在、呼吸及燃烧。”

替他写传记的一位作者指出:“这些简单的话,以及他当时的演说态度,深深打动了每个人的内心。”

说话时的“停顿”,是一种需要掌握好的技巧。有意识的停顿不仅使讲话层次分明,辽能重点突出,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适当的停顿,能前后互相照应。只有条理清楚的讲话,才具有说服力并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使别人佩服你讲话的老练和悯熟。如果不懂得适时的停顿,滔滔不绝地一直讲下去,就会使人有急促感,显不出说话者的感情和力度。

什么时候要停顿呢?

当我们转换语言,承上启下,或提出重点,总结中心思“想,概括主要内容时就需要适时的停顿,而静默的时间一般不超出十秒。特别需要停顿的地方,也以下超出一分钟为宜。

此外,如果你想表达出蕴藏在内心的激情,讲话就应该有抑扬顿挫,所以停顿不只是声音的静止,而是一种无声的心灵之语,它往往配合动作手势。如:低头沉思;双手握拳,作激动状,说到关键处,双目凝视;深深叹息;皱紧双眉作痛苦状;抬头仰望天空等等。

注意作以上动作手势时,一定要自然、逼真,切莫让别人以为你故作惊人之状,故此反而失去了“停顿”所特有的效果。

2、沉默是金

大诗人吉卜龄曾说过:“你的沉默,道出了你的心声。”在说话中聪明的运用沉默,可使沉默发挥最大的功用。一个沉默的男人,往往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显得高深莫测,学问丰富,所以这样的男人往往比那些夸夸其谈的男人更受人敬重。

有人说:“当语言不能有所帮助时,应该以真挚的态度说服对方。”这就是指沉默的心灵赋有的感情,凭着这瞬间的沉默来沟通心意,胜过千言万语。

“有位迟归的旅人,走在内蒙大草原的泥泞小路上,急切地想赶口温暖舒适的家里去,却不幸遇上了暴风雨,浓重的夜色漆黑如墨;倾贫大雨倾泄而下,犹如堤坝决堤的洪水泛滥,雷声怒吼好似爆炸的炸弹。闪电已击倒了路边的好几颗树,最后,在传来二阵震聋发喷的雷声电闪之后,这位一生中从未见过如此可怕景象的旅客立刻跪倒在地上,仰望着上苍,喘着气说道:“佛主啊,如果你同平时一样仁慈的话,就请你多给我些闪光,少给我一点雷声吧!”在许多特定的情况下,沉默比语言更有份量,就如同上面那位迟归的旅人渴求佛主给他闪光一样,用无声的语言安慰他,而不要用雷声扰乱他。

因此真实的语言并不在多,“沉默是金,假如言语没有沉默,则失去它的深度。”

由此可见,讲话以前的静默代表有深度,讲话以后的静默表示有份量,因此不晓得沉默的艺术,也就无法真正了解说话的技巧了。

静默的型态

一个人在演讲时,如果像打开水龙头般,任凭它流个不停,则听众的注意力就无法集中。但是像罪雨般浙浙沥沥无精打彩的说法,也会使听众精神松懈,而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适当的速度是让静默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百分之三十五——四十较为理想。

(1)构思时的静默。

“…,事情是这样的(到底是怎样呢?)当时……”

(2)等待被了解时。

“明白了吗?(当然一定是……)那是……”

(3)未明示立场前。

“不可能有吧?(绝对不可能!)实在太不像话了。”

(4)反省检讨时。

“真是这样吗?(我可能弄错了,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

(5)留有余韵时。

?望范文篇7

[关键词]欲望满足欲望理性思维原则

在先秦诸子中,凡谈及人类欲望问题者甚多,但大都浅尝辄止,没有能作深入的分析。到了战国末期,先期各派学术思想的总结者荀况(约公元前313年至前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为了提出他的“性恶论”的人道观,曾对人类欲望问题作了比较细致而又独到的分析。他不仅分析了欲望的各种表现、欲望的性质等等,而且还分析了欲望的满足和对待欲望的原则等问题,以致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欲望论”。本文拟就荀况“欲望论”的主要内容作一浅析。

一、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是人的性情的反应

荀况首先肯定的命题就是:“人生而有欲”。[1]即人们的各种欲望如欲食、欲暖、欲息、好利、恶害等等,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机能。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焉。”[2]

在此基础上,荀况还对人的性、情、欲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客观的理解。他认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3]在他看来,性是天生成的,情是性的本质,欲则是情或性的具体反应。例如寒冷本身是情或性的本质的一种表现,而求暖的要求就是欲。既然性与情是“无待而然”的,那么欲同样也是“无待而然”的。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况第一个直接地论述了性、情、欲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

在荀况以前的思想家当中,论述欲望的表现时,一般都只仅仅停留在“欲富”、“欲贵”之类,而荀况论列欲望的范围却相当广泛。他在《荀子》“性恶篇”里指出:“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之情性者也。”[4]由此可见,人的欲望确实是多方面的,按现代的归类来看,既有物质方面的欲望,也有精神方面的欲望,而且“穷年累世”永“不知足”。

因此,荀况认为情为欲多,而不欲寡,欲寡是错误的。他并进一步解释道,情为欲多“缘天官”,即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机体,有各种器官,而每一种器官都有一种欲望,目有目欲,耳有耳欲,口有口欲,心有心欲,所以欲多是人之本性。据此,《荀子》“正论”篇里还专门批判了宋钘的“欲寡”论。他曾挪揄宋钘道:如果人之情真是欲寡而不欲多,无异是说“人之情为欲富贵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5]所以欲多而不欲寡者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

三、欲望本身和满足欲望的要求有区别

关于欲望本身,荀况认为欲望是人的自然的生理现象,他所说的“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6]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满足欲望的要求,荀况则另称之为“求”。所谓“求”,并非只根据人们的生理欲望而活动,还要经过理性的思维作用进行判断才能决定是否去求。“求者从所可,所受乎心也。”[7]这里所说的“心”即理性思维,所以“求”就是经过理性思维判断后的满足欲望的要求,这显然和生理欲望本身的范围是不相同的。正因为满足欲望的要求有理性为依据,因此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欲望不但不应该“去”或“节”,而且应该充分地予以满足。

因此,他竭力反对道家的“无欲论”和“去欲论”。荀况认为老子笼统的强调“无欲”或“去欲”是不对的,因为只要是合乎理性的欲望肯定是可以满足的,人们根本不用“去”。所以“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8]

四、在满足欲望的活动中,理性思维的作用至关重要

荀况认为,既然天生的比较单纯的欲望和受着内心多方面的思虑所得出的欲望要求有所不同,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欲过之而动不及”或“欲不及而动过之”[9]的现象。荀况解释说,“欲过之而动不及”即欲望不强烈但行动却很积极,那是由于内心的驱使。所以其根本的问题在于“心”。他并且还进一步指出,如果说思维的判断是合理的,那么欲望虽多而对国家治理却没有妨害,如果思维的判断不合理,那么欲望再少,而对于国家的扰乱却是阻止不了的。所以治和乱的关键不在于欲望的多少,而在于理性思维的判断是否合理。由此可见,理性思维的作用相当重要。既然如此,人们在追求欲望的满足中,就可以利用理性思维的作用将欲望予以适当的调节和引导。

五、人类对待欲望最好的原则就是“进则近尽,退则节求”

荀况在分析了上述欲望问题后便总结道,欲望虽然不能完全满足,但可以接近于完全满足,欲望虽然去不掉,但对欲望的追求却可以节制。

由此,他便得出了所谓道欲的主张。荀子在“正名篇”中指出:“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10]其意思是说,对待欲望的正道,就是在可以进取的条件下,就尽量使欲望接近于完全满足,在不能进取的情况下,就节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天下对待欲望最好的原则。因此,对待可以依从的欲望,那就应该顺从它,而对待不可依从的欲望,那就应该放弃它,“故知者论道而已矣”,[11]所以真正的聪明人只论欲望是不是合乎正道就是了。

总之,荀况在他所接触到的各种现象中,欲望问题分析得最为细致,论述得也最为突出。他对欲望问题所作的考察和分析,不仅为当时建立和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有制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也是无庸置疑的。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每个人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欲望问题,从中可以得到诸多启示。

参考文献

[1]荀况:《荀子》礼论篇第十九中华文化信息网->智慧宝典->儒家经典->荀子

[2][4]荀况:《荀子》性恶篇第二十三中华文化信息网->智慧宝典->儒家经典->荀子

?望范文篇8

近几天接触到一个国企的员工,据她说已经在该公司做了十几年了,一毕业就进去,而且她还是他们部门最年轻的,还有做四十年的,相信这种情况在国企待过的人都不会觉得奇怪,我也在国企待过,也见过在公司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的员工,以前我们还说是因为金饭碗,但是从现在看在一家公司干十几年以上,而且这些都没有流动过,那确实比较少见了,我一直在想,相对而言国企的流动率似乎比民企、外企要低,有没有比较特别的原因呢?综合我自己待过的经验,我觉得国企可能在企业文化也有其独特的一面:

第一,工作环境,国企的工作环境大都比较宽松,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可能只有一半多一点的时间在干活,这种工作环境是很宽松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说国企是温床的缘故,进去了的人很容易就被温床所同化了,在这一点上我自己是有深刻的体会的,曾经从国企跳出来开始非常不适应台企的工作,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适应过来,我的员工也有在国企待过的,刚入职时也是非常不适应,工作节奏明显慢很多拍,这种工作量让待在国企的员工觉得上班是件舒服的事,尽管工资不太高,但贵在稳定和舒服,不到企业破产或工资发不出员工离职的就很少;

第二,等级观念,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组织架构,但是在国企上下级之间并没有太明显的分界,我曾经的一位领导就像我们的同事一样的干活,不干活的时候我们也说一些新鲜的事,所以这种等级观念就弱很多,不像外企,上下级等级森严,界限分明,没有太多的私人感情可讲;第三,意外的收获,在国企待过的人都知道,国企的福利很丰富,一年下来只要是节日都会有意外的惊喜,什么购物卡、粮油、煤气卷和现金等等,这些都是不定量不定时的,而其他企业一年下来就是闭着眼睛都知道这一年可以拿多少钱;第四,组织活动,我曾经读书的学校是企业办的,该企业在每一年有团委组织的活动非常丰富,什么辩论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征文、卡拉OK比赛、义务活动日、体育比赛(篮球、足球、乒乓球、赛跑等)等等这样的活动都非常的多,大大地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也给了员工一个展示自己的另一个舞台。谈起国企,很多人会提出国企有很多积弊,这个不假,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积弊,只是多少而已,但是每个企业也都具有各自的优点,我们不能忽视别人的优点,而放大缺点,该学习的还是要学习。公务员之家:

?望范文篇9

[关键词]欲望满足欲望理性思维原则

在先秦诸子中,凡谈及人类欲望问题者甚多,但大都浅尝辄止,没有能作深入的分析。到了战国末期,先期各派学术思想的总结者荀况(约公元前313年至前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为了提出他的“性恶论”的人道观,曾对人类欲望问题作了比较细致而又独到的分析。他不仅分析了欲望的各种表现、欲望的性质等等,而且还分析了欲望的满足和对待欲望的原则等问题,以致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欲望论”。本文拟就荀况“欲望论”的主要内容作一浅析。

一、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是人的性情的反应

荀况首先肯定的命题就是:“人生而有欲”。[1]即人们的各种欲望如欲食、欲暖、欲息、好利、恶害等等,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机能。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焉。”[2]

在此基础上,荀况还对人的性、情、欲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客观的理解。他认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3]在他看来,性是天生成的,情是性的本质,欲则是情或性的具体反应。例如寒冷本身是情或性的本质的一种表现,而求暖的要求就是欲。既然性与情是“无待而然”的,那么欲同样也是“无待而然”的。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况第一个直接地论述了性、情、欲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

在荀况以前的思想家当中,论述欲望的表现时,一般都只仅仅停留在“欲富”、“欲贵”之类,而荀况论列欲望的范围却相当广泛。他在《荀子》“性恶篇”里指出:“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之情性者也。”[4]由此可见,人的欲望确实是多方面的,按现代的归类来看,既有物质方面的欲望,也有精神方面的欲望,而且“穷年累世”永“不知足”。

因此,荀况认为情为欲多,而不欲寡,欲寡是错误的。他并进一步解释道,情为欲多“缘天官”,即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机体,有各种器官,而每一种器官都有一种欲望,目有目欲,耳有耳欲,口有口欲,心有心欲,所以欲多是人之本性。据此,《荀子》“正论”篇里还专门批判了宋钘的“欲寡”论。他曾挪揄宋钘道:如果人之情真是欲寡而不欲多,无异是说“人之情为欲富贵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5]所以欲多而不欲寡者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

三、欲望本身和满足欲望的要求有区别

关于欲望本身,荀况认为欲望是人的自然的生理现象,他所说的“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6]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满足欲望的要求,荀况则另称之为“求”。所谓“求”,并非只根据人们的生理欲望而活动,还要经过理性的思维作用进行判断才能决定是否去求。“求者从所可,所受乎心也。”[7]这里所说的“心”即理性思维,所以“求”就是经过理性思维判断后的满足欲望的要求,这显然和生理欲望本身的范围是不相同的。正因为满足欲望的要求有理性为依据,因此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欲望不但不应该“去”或“节”,而且应该充分地予以满足。

因此,他竭力反对道家的“无欲论”和“去欲论”。荀况认为老子笼统的强调“无欲”或“去欲”是不对的,因为只要是合乎理性的欲望肯定是可以满足的,人们根本不用“去”。所以“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8]

四、在满足欲望的活动中,理性思维的作用至关重要

荀况认为,既然天生的比较单纯的欲望和受着内心多方面的思虑所得出的欲望要求有所不同,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欲过之而动不及”或“欲不及而动过之”[9]的现象。荀况解释说,“欲过之而动不及”即欲望不强烈但行动却很积极,那是由于内心的驱使。所以其根本的问题在于“心”。他并且还进一步指出,如果说思维的判断是合理的,那么欲望虽多而对国家治理却没有妨害,如果思维的判断不合理,那么欲望再少,而对于国家的扰乱却是阻止不了的。所以治和乱的关键不在于欲望的多少,而在于理性思维的判断是否合理。由此可见,理性思维的作用相当重要。既然如此,人们在追求欲望的满足中,就可以利用理性思维的作用将欲望予以适当的调节和引导。

五、人类对待欲望最好的原则就是“进则近尽,退则节求”

荀况在分析了上述欲望问题后便总结道,欲望虽然不能完全满足,但可以接近于完全满足,欲望虽然去不掉,但对欲望的追求却可以节制。

由此,他便得出了所谓道欲的主张。荀子在“正名篇”中指出:“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10]其意思是说,对待欲望的正道,就是在可以进取的条件下,就尽量使欲望接近于完全满足,在不能进取的情况下,就节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天下对待欲望最好的原则。因此,对待可以依从的欲望,那就应该顺从它,而对待不可依从的欲望,那就应该放弃它,“故知者论道而已矣”,[11]所以真正的聪明人只论欲望是不是合乎正道就是了。

总之,荀况在他所接触到的各种现象中,欲望问题分析得最为细致,论述得也最为突出。他对欲望问题所作的考察和分析,不仅为当时建立和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有制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也是无庸置疑的。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每个人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欲望问题,从中可以得到诸多启示。

参考文献

[1]荀况:《荀子》礼论篇第十九中华文化信息网->智慧宝典->儒家经典->荀子

[2][4]荀况:《荀子》性恶篇第二十三中华文化信息网->智慧宝典->儒家经典->荀子

?望范文篇10

纪实手法的回归风正在兴起。一方面,这是一件好事,国内沉寂很久的纪录片创作正在冲破旧的创作套路,跟上国际影视纪实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纪录片创作的本体观念亟待从创作意识上加以明确和提高。

事实上,影视作品中纪实手法的运用并不是什么太新鲜的事儿。纪实手法的历史几乎和电影同一天开始。世界电影先驱路易·卢米埃尔在1895年拍摄的世界第一批影片《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中已经不自觉地使用了纪实手法。他把他的摄影机带到家庭、花园、车站、海滨,去捕捉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场面和万花筒般的变化。任何进入他镜头中的现场都有其夺人心魄的魁力。因此,若从影视媒介的物质特性上加以考查,它从一开始的根基上就限定了影视艺术的特性-----纪实性;表现范围-----客观世界;表现方法-----写实主义。当然由于早期电影技术条件的限制,并未能使纪实性形成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实为一种遗憾。

今天,真实已成为世界纪录片创作中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而纪实则是纪录片创作的基本准则。人们喜欢看真实的,不加修饰的东西;人们越来越多地要求用自己的眼睛去评判屏幕中所展现的一切。被动变为了主动,二十世纪的人在走向文明、进步。换一个视角,对创作者来讲,纪录片创作的要求在提高,难度在增大,创作者的思维意识需要跟上。的的确确,纪实性创作并非易事。创作者主观上的认识偏差将直接影响作品的成败。唯有在创作的总体观念上对纪实有明晰深入的认识,才能在创作的实践中远离误区。什么是纪实?纪实是一种创作准则呢,还是一种拍摄技巧?纪实的目的是在于传达情感、思想、观点呢,还是仅仅在于纪录展现本身?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意识上的困惑或多或少地从《望长城》等作品中反映出来。

纪录片的生命是真实-----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因此,纪实的本质,就在于迅速、真实、深刻地表现真实世界,展现生活中原质的美,回答人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实创作手法就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拍摄技巧,而应该是纪录片创作的美学原则。

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长镜头拍摄、同期录音等就作为纪实本身。这种对纪实手法肤浅的认识导致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自我的迷失。“玩技巧”的结果是对事物意义的机械图解,为了纪实而纪实的长镜头的堆砌使用使纪录片创作走进了对现实生活做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反映的窄胡同。实际上,纪实性创作并不比使用其他艺术方法更容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理论家柴伐梯尼在谈到“遵循分析的纪实方法”时一再强调,艺术家应当通过对事件现场及人物内心活动相对应的环境气氛的分析,“发掘出深藏在里面的有价值的东西”,进而从这类纪录性的事实里反映出故事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来。因此,纪实性创作并未放弃对生活素材的采集、加工、提炼,相反它是一种在更高层次和要求上的创作,它提炼的方式方法与一般性的创作有所差异,需要在貌似真实自然的事件过程中沉淀更多更详的哲理思索和情感内蕴。由此看来,对纪实美学本质的认识是进行纪实创作的基点。

在影视研究中,纪实被称作为以掩盖技巧为特征的写实主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纪实创作又是一种创作策略和创作方法。“没有技巧的技巧是最高明的技巧”,观众要求今天的纪录片对现实生活进行真实的反映,反对灌输式的说教模式。以事实说话,以真情实感打动人、教育人,纪录片创作者已学会将自己的创作意图努力隐藏在纪实风格的深处。但是由于创作者长久形成的自我表现欲的顽强突现,使创作主体-----一种强烈的自我不自觉地进入了纪实的流程中。无论拍摄对象是谁,只要现场纪录就是纪实,这种将纪实手法作为创作目的指导思想使纪录片创作永远无法摆脱主体崛起恶习的再一次变相渗透。纪实是一种创作策略,纪实是一种创作风格,纪实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因此,若没有对纪实本质的深入清醒认识,则无法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指点江山”,创作出蕴含丰富,思想深刻的真正的纪实作品。这也是《望》片在“总体上缺乏理性认识,过多展现创作者的活动流程”的症结所在。为纪实而纪实,创作则流于形式,无法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