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述教学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8:01:01

表述教学法

表述教学法范文篇1

一、表述教学法的结构

运用表述教学进行教学,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经过精心加工编排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充分的感知。然后把这些感性知识,运用语言、操作、画图等方式,进行比较集中的有序的表述。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新教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练习。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概括地说,表述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感知阶段→表述阶段→自学阶段→练习阶段→讲解阶段。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表述教学法五个教学阶段,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教材内容:菜店运来豆角140千克,运来黄瓜的重量是豆角的3倍。运来豆角和黄瓜一共多少千克?(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44页例3)

第一,感知阶段。向学生出示图(1)

(附图{图})

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萝卜的重量是白菜的几倍?你能把萝卜的重量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

出示图(2):

(附图{图})

启发学生继续观察思考:图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答呢?

出示图(3)

(附图{图})

提问:把这幅图与前面两幅图进行比较,哪些内容相同?哪些内容发生了变化?谁能根据这幅图编出一道应用题呢?出示所编的题目:

食堂买来30千克白菜,买来萝卜的重量是白菜的4倍。买来白菜和萝卜一共多少千克?

接着指导学生以题为主,题图对照,进行深入分析。

(1)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2)最基本的算法是什么呢?(或者问,只用一步把问题算出来,该怎么算呢?或者问,知道了哪两个条件,就可以把问题直接算出来呢?)

(3)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能用一步计算把问题直接算出来吗?

(4)需要先算出哪个数量?

(5)下一步该怎么算呢?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依靠表象,对题目的数量关系以及计算方法有了正确的理解,感知阶段基本结束,开始转入第二个阶段。

第二,表述阶段。这是整个表述教学法的关键阶段,要求学生把所感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比较集中而又有系统的表述,以此为手段,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前面的感知阶段,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一边将感知的重点内容写成如下板书:

(1)求什么?

(2)怎么算?(□○□=□)

(3)能用一步计算直接算出来吗?为什么?

(4)先算什么?

(5)再算什么?

我们把上面这种编排有序的题目,叫做表述题目,也叫表述提纲。利用表述提纲的导向作用,能使表述的难度大为降低,所以,就连中差生也能讲得比较清楚和系统。

第三、自学阶段。进入自学阶段,一般的做法是,利用小黑板或投影等手段,先由教师出示例题,尽量避免让学生直接阅读书上的例题,其用意在于将例题与题后的算理分析、算式解答等教材的内容分开,以便收集和了解学生真实的反馈信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讲解,因为这是对新知识能否理解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过程。在讲解之后,大家都想列出算式进行具体的计算解答,都急于想获得自学的“劳动果实”,所以,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解答题目。把题目算完以后,再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教材,进行自我对照和校正。要使学生明确,他们在自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看一看自己理解的思路,与书上所解释的是不是一致。自己表述的语句,有书上分析的那么准确简炼吗?再看一看列式计算有什么差错没有。如果有错误,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自己去分析比较,找出原因并加以改正。

整个自学阶段,可分四步进行:(1)出示例题;(2)分析讲解;(3)列式解答;(4)看书对照。通过自学,当学生看到自己能够“独立”地解答问题时,成功的喜悦便会油然而生。这时,他们非常希望再做一些题目,证明他们真正把新知识学到手了。于是,转入第四个阶段的时机成熟了。

第四,练习阶段。教师选择书上的练习题(第44页练习十六第1题),组织学生进行书面练习。与此同时,也可以挑选上、中、差三类学生上讲台去板演,教师加强巡回观察,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练习之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讲解、讨论和订正,主要讲解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要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或品评优劣,或分辨正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总的来说,整个练习阶段,是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新知识,独立地解答应用题的过程,通过练习以及练习后的讨论,教师能比较准确地了解到哪些学生已经真正理解并掌握了新知识,哪些学生还有“夹生饭”,这就给教师在下一步教学中,怎样调查与补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第五,教师讲解。这是表述教学法的结尾阶段。首先,要对学生们在练习中获得的学习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要对新授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与整理。第三,对学生在练习阶段出现的错误,给予辅导和纠正,对易错、易混、易忘的问题,给以指点或强调,使已出现的错误,消灭于萌芽之中,而对尚未出现又极易发生的差错,引起警觉,防患于未然。总之,教师的讲解,既应对本堂课的新知识进行小结,又应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铺平道路。

表述教学法的五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构成了表述教学法的基本框架。教学有法而又无定法,表述教学法的五个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条件,是可以灵活调整或适当增删的。二、表述教学法的特点

1、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对小学生来说,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最好的媒价是什么呢?那就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最主要的过渡渠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这些具体形象进行综合性的感知。我们以小学生特有的这种认识规律和表述教学法的结构设计原理相对照比较,就会很容易地了解到,表述教学法是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的。例如,教学这样的应用题:草地上有8只羊,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羊?(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5页第4题)教学中,先向学生出示模仿题的图片:一块草地上,有8只黑兔子在吃草。提问:草地上有几只兔子?教师在图片上又贴出3只白兔。提问:又跑来了几只兔子?哪个小朋友能把看到的情况说一说?谁能按这幅图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来?我们从学生多种回答中,选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继续进行讨论:“谁能把图上的内容和这个问题,连在一起说一说?”教师向学生强调指出:同学说的“草地上有8只黑兔,又跑来了3只白兔,一共有几只兔子?”这几句话,写下来就是一道应用题。提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兔子,应该把哪两个数合起来呢?(做“合”的手势)用什么方法计算是“合”呢?(重复“合”的手势)怎样列式呢?接着引导学生由模仿题向书上的例题过渡:如果图上画的都是羊,你会列式计算吗?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的例题,再进行讨论。

从上面简单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表述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程序,体现了一条这样的线索:感知→表象→抽象。对于传统的教学程序,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突破。正是由于它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所以我们运用表述教学法,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2、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是好奇、好胜、好动、好问,运用表述教学法,往往能比较好地满足小学生这种心理趋向和要求,因此也就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目: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18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人?(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46页例4)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每人摆两堆小方木块,一堆摆5块,另一堆摆7块。提问:要把这两堆木块分成4小堆,而且要使每小堆的块数都一样多,你们会分吗?怎么分?动手试试看。学生们对这类操作活动很感兴趣,当学生把这两堆木块合在一起再进行均分时,教师及时提问:这些木块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把原来的两堆木块并在一起呢?一共有多少块?怎样才能算出每小堆的块数呢?具体的学具操作,能把求平均数的算理简单明了地反映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讲解长方体棱的概念,教师做切萝卜的演示,学生们看得分外专注。先横切一刀,问:被切开的地方出现了什么?(一个平面)再纵切一刀,问:又出现了什么?(又出现了一个平面)追问:仔细看一看,还出现了什么?(还出现了一条边)这条边是哪个面上的边?(属于两个面共有的)它在什么地方?(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教师告诉学生:在长方体上,像这样的边,它有个漂亮的名字--棱。问:你们能把棱的含义说出来吗?这时,学生对棱的概念将会有确切的理解。

在感知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图片、线段图、实物、学具、音像材料等多种直观手段进行启发引导,这些方式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学生的喜爱。由此可见,表述教学法的成效,与儿童学习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3、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现代教学论思想来分析,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运用表述教学法,从开始的感知阶段,学生就会被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所吸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表述阶段,他们需要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把诸多感性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组织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表述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为自学课本奠定了基础。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心中觉得更有“底数”了。所以会引起他们独自解答问题的兴趣,他们跃跃欲试,并充满了信心。练习之后,他们又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总之,运用表述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绐终处于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这正是让学生参加到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4、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话讲得很好。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这已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整个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

运用表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效果十分明显。感知阶段,要善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要连贯有序,尽量为学生进行表述创造良好的辅助和分析推理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常有这样的情形,理解了的知识,不一定能讲清楚,而能讲清楚的知识,则一定是理解了的。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可见,表述训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能力和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正是表述教学法的“强项”。

表述教学法还体现了让学生先自学,先试练,教师后辅导,后讲解的教学思想。就表述教学法的整体设计原理来讲,就是一个自学体系。因此,长期运用表述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5、能有效地提高中差生的学习质量。在中差生中,尤其是差生,他们学生上感到吃力,成绩低下。究其原因,一是基础差,即原有的认识结构往往“残缺不全”,形不成一个“健全”的网络,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的“同化”与“顺应”能力很差。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思考问题,不知道怎样去自学课本。再看表述教学法,它能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不仅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与注意,还能有效地为他们设计出“低坡度”的学习途径。比如在表述阶段,讲什么内容,按怎样的顺序讲,都有比较具体明确的要求,加之教师的启发辅导,使差生感到“知道往哪儿去想”,“心理明白应当说些什么?表述教学法强调自学课本和当堂独立练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程序,作业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消除了差生在课下抄袭别人作业的条件,这对培养差生的自学习惯,也是一种促进。

三、运用表述教学法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感知阶段,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点:(1)向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一定要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教学这样的题目:一个林场用喷雾器给树喷药,2台喷雾器4小时喷100棵。照这样计算,5台喷雾器6小时可以喷多少棵?(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45页例5)重点是要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究竟应当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计算呢?知道这个标准后,又应当怎样计算呢?针对这个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图解示意的办法,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这样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向学生出示的感性材料,要力求简单、形象、生动,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后容易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容易弄清题的算理与方法。(3)出示的例题,要和书上的例题基本相仿,为的是便于学生在自学课本时,能顺利地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获得良好的自学效果。

在表述阶段应注意的问题是:(1)要向学生提供表述提纲,使学生明确需要对哪些内容或哪几个知识点进行表述,提纲要少而精,语句要简而明,排列条件。(2)指导学生进行表述,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按以下几个层次,有选择地进行:①每个学生按照表述提纲,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练习。②分成小组或同桌之间,互问互答。③教师提问,学生回答。④由一个学生按照表述提纲,从头到尾进行讲解。⑤不用看表述提纲就能系统而又流畅地进行分析讲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力争达到最后两种要求。(3)对学生的表述,要及时给予评价(初练时,要求不可太高,要逐步培养和锻炼,要多加鼓励与表扬),要使学生意识到,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既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进行分析讲解,更要鼓励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出自己的见解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也有让学生分析讲解的要求,但是,从教学结构设计的角度来看,从内容到质量,从形式到时间,都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落实措施。我们在课堂经常见到的是少数优等生为“主角”,进行“表演式”的讲解,中等生成了无足轻重的“配角”,差生几乎是“听众”。现在,从教学结构上专门设计安排了表述这个阶段,突出了表述的地位与作用,这对于克服上述缺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自学阶段中,要引导学生独立地读书学习。学生学习知识犹如渡河,应锻炼他们自己学会铺路、搭桥的本领,直达未知的彼岸。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落实“真正的独立”,要把这部分时间“完全”交给学生使用,力戒因不必要的担心而向学生琐碎地补充指导,要突出地强调个人看书钻研,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消化新的知识,自我建构新的认识结构。

在练习阶段中,先让学生做基本练习,从书上的练习中,选择与例题的结构基本相同的题目进行初步练习,练习的数量要少,重点放在学懂学会方面。教师要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反馈出来的各种信息,对于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给以点拔、辅导或纠正,对于少数差生,应加强个别指导。

表述教学法范文篇2

一、表述教学法的结构

运用表述教学进行教学,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经过精心加工编排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充分的感知。然后把这些感性知识,运用语言、操作、画图等方式,进行比较集中的有序的表述。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新教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练习。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概括地说,表述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感知阶段→表述阶段→自学阶段→练习阶段→讲解阶段。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表述教学法五个教学阶段,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教材内容:菜店运来豆角140千克,运来黄瓜的重量是豆角的3倍。运来豆角和黄瓜一共多少千克?(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44页例3)

第一,感知阶段。向学生出示图(1)

(附图{图})

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萝卜的重量是白菜的几倍?你能把萝卜的重量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

出示图(2):

(附图{图})

启发学生继续观察思考:图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答呢?

出示图(3)

(附图{图})

提问:把这幅图与前面两幅图进行比较,哪些内容相同?哪些内容发生了变化?谁能根据这幅图编出一道应用题呢?出示所编的题目:

食堂买来30千克白菜,买来萝卜的重量是白菜的4倍。买来白菜和萝卜一共多少千克?

接着指导学生以题为主,题图对照,进行深入分析。

(1)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2)最基本的算法是什么呢?(或者问,只用一步把问题算出来,该怎么算呢?或者问,知道了哪两个条件,就可以把问题直接算出来呢?)

(3)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能用一步计算把问题直接算出来吗?

(4)需要先算出哪个数量?

(5)下一步该怎么算呢?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依靠表象,对题目的数量关系以及计算方法有了正确的理解,感知阶段基本结束,开始转入第二个阶段。

第二,表述阶段。这是整个表述教学法的关键阶段,要求学生把所感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比较集中而又有系统的表述,以此为手段,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前面的感知阶段,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一边将感知的重点内容写成如下板书:

(1)求什么?

(2)怎么算?(□○□=□)

(3)能用一步计算直接算出来吗?为什么?

(4)先算什么?

(5)再算什么?

我们把上面这种编排有序的题目,叫做表述题目,也叫表述提纲。利用表述提纲的导向作用,能使表述的难度大为降低,所以,就连中差生也能讲得比较清楚和系统。

第三、自学阶段。进入自学阶段,一般的做法是,利用小黑板或投影等手段,先由教师出示例题,尽量避免让学生直接阅读书上的例题,其用意在于将例题与题后的算理分析、算式解答等教材的内容分开,以便收集和了解学生真实的反馈信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讲解,因为这是对新知识能否理解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过程。在讲解之后,大家都想列出算式进行具体的计算解答,都急于想获得自学的“劳动果实”,所以,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解答题目。把题目算完以后,再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教材,进行自我对照和校正。要使学生明确,他们在自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看一看自己理解的思路,与书上所解释的是不是一致。自己表述的语句,有书上分析的那么准确简炼吗?再看一看列式计算有什么差错没有。如果有错误,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自己去分析比较,找出原因并加以改正。

整个自学阶段,可分四步进行:(1)出示例题;(2)分析讲解;(3)列式解答;(4)看书对照。通过自学,当学生看到自己能够“独立”地解答问题时,成功的喜悦便会油然而生。这时,他们非常希望再做一些题目,证明他们真正把新知识学到手了。于是,转入第四个阶段的时机成熟了。

第四,练习阶段。教师选择书上的练习题(第44页练习十六第1题),组织学生进行书面练习。与此同时,也可以挑选上、中、差三类学生上讲台去板演,教师加强巡回观察,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练习之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讲解、讨论和订正,主要讲解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要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或品评优劣,或分辨正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总的来说,整个练习阶段,是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新知识,独立地解答应用题的过程,通过练习以及练习后的讨论,教师能比较准确地了解到哪些学生已经真正理解并掌握了新知识,哪些学生还有“夹生饭”,这就给教师在下一步教学中,怎样调查与补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第五,教师讲解。这是表述教学法的结尾阶段。首先,要对学生们在练习中获得的学习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要对新授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与整理。第三,对学生在练习阶段出现的错误,给予辅导和纠正,对易错、易混、易忘的问题,给以指点或强调,使已出现的错误,消灭于萌芽之中,而对尚未出现又极易发生的差错,引起警觉,防患于未然。总之,教师的讲解,既应对本堂课的新知识进行小结,又应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铺平道路。

表述教学法的五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构成了表述教学法的基本框架。教学有法而又无定法,表述教学法的五个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条件,是可以灵活调整或适当增删的。

二、表述教学法的特点

1、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对小学生来说,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最好的媒价是什么呢?那就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最主要的过渡渠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这些具体形象进行综合性的感知。我们以小学生特有的这种认识规律和表述教学法的结构设计原理相对照比较,就会很容易地了解到,表述教学法是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的。例如,教学这样的应用题:草地上有8只羊,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羊?(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5页第4题)教学中,先向学生出示模仿题的图片:一块草地上,有8只黑兔子在吃草。提问:草地上有几只兔子?教师在图片上又贴出3只白兔。提问:又跑来了几只兔子?哪个小朋友能把看到的情况说一说?谁能按这幅图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来?我们从学生多种回答中,选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继续进行讨论:“谁能把图上的内容和这个问题,连在一起说一说?”教师向学生强调指出:同学说的“草地上有8只黑兔,又跑来了3只白兔,一共有几只兔子?”这几句话,写下来就是一道应用题。提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兔子,应该把哪两个数合起来呢?(做“合”的手势)用什么方法计算是“合”呢?(重复“合”的手势)怎样列式呢?接着引导学生由模仿题向书上的例题过渡:如果图上画的都是羊,你会列式计算吗?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的例题,再进行讨论。

从上面简单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表述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程序,体现了一条这样的线索:感知→表象→抽象。对于传统的教学程序,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突破。正是由于它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所以我们运用表述教学法,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2、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是好奇、好胜、好动、好问,运用表述教学法,往往能比较好地满足小学生这种心理趋向和要求,因此也就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目: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18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人?(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46页例4)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每人摆两堆小方木块,一堆摆5块,另一堆摆7块。提问:要把这两堆木块分成4小堆,而且要使每小堆的块数都一样多,你们会分吗?怎么分?动手试试看。学生们对这类操作活动很感兴趣,当学生把这两堆木块合在一起再进行均分时,教师及时提问:这些木块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把原来的两堆木块并在一起呢?一共有多少块?怎样才能算出每小堆的块数呢?具体的学具操作,能把求平均数的算理简单明了地反映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讲解长方体棱的概念,教师做切萝卜的演示,学生们看得分外专注。先横切一刀,问:被切开的地方出现了什么?(一个平面)再纵切一刀,问:又出现了什么?(又出现了一个平面)追问:仔细看一看,还出现了什么?(还出现了一条边)这条边是哪个面上的边?(属于两个面共有的)它在什么地方?(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教师告诉学生:在长方体上,像这样的边,它有个漂亮的名字--棱。问:你们能把棱的含义说出来吗?这时,学生对棱的概念将会有确切的理解。

在感知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图片、线段图、实物、学具、音像材料等多种直观手段进行启发引导,这些方式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学生的喜爱。由此可见,表述教学法的成效,与儿童学习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3、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现代教学论思想来分析,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运用表述教学法,从开始的感知阶段,学生就会被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所吸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表述阶段,他们需要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把诸多感性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组织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表述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为自学课本奠定了基础。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心中觉得更有“底数”了。所以会引起他们独自解答问题的兴趣,他们跃跃欲试,并充满了信心。练习之后,他们又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总之,运用表述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绐终处于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这正是让学生参加到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4、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话讲得很好。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这已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整个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

运用表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效果十分明显。感知阶段,要善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要连贯有序,尽量为学生进行表述创造良好的辅助和分析推理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常有这样的情形,理解了的知识,不一定能讲清楚,而能讲清楚的知识,则一定是理解了的。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可见,表述训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能力和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正是表述教学法的“强项”。

表述教学法还体现了让学生先自学,先试练,教师后辅导,后讲解的教学思想。就表述教学法的整体设计原理来讲,就是一个自学体系。因此,长期运用表述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5、能有效地提高中差生的学习质量。在中差生中,尤其是差生,他们学生上感到吃力,成绩低下。究其原因,一是基础差,即原有的认识结构往往“残缺不全”,形不成一个“健全”的网络,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的“同化”与“顺应”能力很差。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思考问题,不知道怎样去自学课本。再看表述教学法,它能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不仅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与注意,还能有效地为他们设计出“低坡度”的学习途径。比如在表述阶段,讲什么内容,按怎样的顺序讲,都有比较具体明确的要求,加之教师的启发辅导,使差生感到“知道往哪儿去想”,“心理明白应当说些什么?表述教学法强调自学课本和当堂独立练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程序,作业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消除了差生在课下抄袭别人作业的条件,这对培养差生的自学习惯,也是一种促进。

三、运用表述教学法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感知阶段,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点:(1)向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一定要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教学这样的题目:一个林场用喷雾器给树喷药,2台喷雾器4小时喷100棵。照这样计算,5台喷雾器6小时可以喷多少棵?(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45页例5)重点是要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究竟应当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计算呢?知道这个标准后,又应当怎样计算呢?针对这个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图解示意的办法,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这样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向学生出示的感性材料,要力求简单、形象、生动,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后容易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容易弄清题的算理与方法。(3)出示的例题,要和书上的例题基本相仿,为的是便于学生在自学课本时,能顺利地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获得良好的自学效果。

在表述阶段应注意的问题是:(1)要向学生提供表述提纲,使学生明确需要对哪些内容或哪几个知识点进行表述,提纲要少而精,语句要简而明,排列条件。(2)指导学生进行表述,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按以下几个层次,有选择地进行:①每个学生按照表述提纲,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练习。②分成小组或同桌之间,互问互答。③教师提问,学生回答。④由一个学生按照表述提纲,从头到尾进行讲解。⑤不用看表述提纲就能系统而又流畅地进行分析讲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力争达到最后两种要求。(3)对学生的表述,要及时给予评价(初练时,要求不可太高,要逐步培养和锻炼,要多加鼓励与表扬),要使学生意识到,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既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进行分析讲解,更要鼓励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出自己的见解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也有让学生分析讲解的要求,但是,从教学结构设计的角度来看,从内容到质量,从形式到时间,都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落实措施。我们在课堂经常见到的是少数优等生为“主角”,进行“表演式”的讲解,中等生成了无足轻重的“配角”,差生几乎是“听众”。现在,从教学结构上专门设计安排了表述这个阶段,突出了表述的地位与作用,这对于克服上述缺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自学阶段中,要引导学生独立地读书学习。学生学习知识犹如渡河,应锻炼他们自己学会铺路、搭桥的本领,直达未知的彼岸。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落实“真正的独立”,要把这部分时间“完全”交给学生使用,力戒因不必要的担心而向学生琐碎地补充指导,要突出地强调个人看书钻研,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消化新的知识,自我建构新的认识结构。

在练习阶段中,先让学生做基本练习,从书上的练习中,选择与例题的结构基本相同的题目进行初步练习,练习的数量要少,重点放在学懂学会方面。教师要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反馈出来的各种信息,对于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给以点拔、辅导或纠正,对于少数差生,应加强个别指导。

表述教学法范文篇3

一、表述教学法的结构

运用表述教学进行教学,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经过精心加工编排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充分的感知。然后把这些感性知识,运用语言、操作、画图等方式,进行比较集中的有序的表述。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新教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练习。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概括地说,表述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感知阶段→表述阶段→自学阶段→练习阶段→讲解阶段。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表述教学法五个教学阶段,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教材内容:菜店运来豆角140千克,运来黄瓜的重量是豆角的3倍。运来豆角和黄瓜一共多少千克?(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44页例3)

第一,感知阶段。向学生出示图(1)

(附图{图})

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萝卜的重量是白菜的几倍?你能把萝卜的重量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

出示图(2):

(附图{图})

启发学生继续观察思考:图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答呢?

出示图(3)

(附图{图})

提问:把这幅图与前面两幅图进行比较,哪些内容相同?哪些内容发生了变化?谁能根据这幅图编出一道应用题呢?出示所编的题目:

食堂买来30千克白菜,买来萝卜的重量是白菜的4倍。买来白菜和萝卜一共多少千克?

接着指导学生以题为主,题图对照,进行深入分析。

(1)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2)最基本的算法是什么呢?(或者问,只用一步把问题算出来,该怎么算呢?或者问,知道了哪两个条件,就可以把问题直接算出来呢?)

(3)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能用一步计算把问题直接算出来吗?

(4)需要先算出哪个数量?(5)下一步该怎么算呢?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依靠表象,对题目的数量关系以及计算方法有了正确的理解,感知阶段基本结束,开始转入第二个阶段。

第二,表述阶段。这是整个表述教学法的关键阶段,要求学生把所感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比较集中而又有系统的表述,以此为手段,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前面的感知阶段,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一边将感知的重点内容写成如下板书:

(1)求什么?

(2)怎么算?(□○□=□)

(3)能用一步计算直接算出来吗?为什么?

(4)先算什么?

(5)再算什么?

我们把上面这种编排有序的题目,叫做表述题目,也叫表述提纲。利用表述提纲的导向作用,能使表述的难度大为降低,所以,就连中差生也能讲得比较清楚和系统。

第三、自学阶段。进入自学阶段,一般的做法是,利用小黑板或投影等手段,先由教师出示例题,尽量避免让学生直接阅读书上的例题,其用意在于将例题与题后的算理分析、算式解答等教材的内容分开,以便收集和了解学生真实的反馈信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讲解,因为这是对新知识能否理解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过程。在讲解之后,大家都想列出算式进行具体的计算解答,都急于想获得自学的“劳动果实”,所以,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解答题目。把题目算完以后,再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教材,进行自我对照和校正。要使学生明确,他们在自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看一看自己理解的思路,与书上所解释的是不是一致。自己表述的语句,有书上分析的那么准确简炼吗?再看一看列式计算有什么差错没有。如果有错误,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自己去分析比较,找出原因并加以改正。

整个自学阶段,可分四步进行:(1)出示例题;(2)分析讲解;(3)列式解答;(4)看书对照。通过自学,当学生看到自己能够“独立”地解答问题时,成功的喜悦便会油然而生。这时,他们非常希望再做一些题目,证明他们真正把新知识学到手了。于是,转入第四个阶段的时机成熟了。

第四,练习阶段。教师选择书上的练习题(第44页练习十六第1题),组织学生进行书面练习。与此同时,也可以挑选上、中、差三类学生上讲台去板演,教师加强巡回观察,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练习之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讲解、讨论和订正,主要讲解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要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或品评优劣,或分辨正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总的来说,整个练习阶段,是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新知识,独立地解答应用题的过程,通过练习以及练习后的讨论,教师能比较准确地了解到哪些学生已经真正理解并掌握了新知识,哪些学生还有“夹生饭”,这就给教师在下一步教学中,怎样调查与补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第五,教师讲解。这是表述教学法的结尾阶段。首先,要对学生们在练习中获得的学习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要对新授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与整理。第三,对学生在练习阶段出现的错误,给予辅导和纠正,对易错、易混、易忘的问题,给以指点或强调,使已出现的错误,消灭于萌芽之中,而对尚未出现又极易发生的差错,引起警觉,防患于未然。总之,教师的讲解,既应对本堂课的新知识进行小结,又应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铺平道路。

表述教学法的五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构成了表述教学法的基本框架。教学有法而又无定法,表述教学法的五个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条件,是可以灵活调整或适当增删的。

二、表述教学法的特点

1、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对小学生来说,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最好的媒价是什么呢?那就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最主要的过渡渠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这些具体形象进行综合性的感知。我们以小学生特有的这种认识规律和表述教学法的结构设计原理相对照比较,就会很容易地了解到,表述教学法是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的。例如,教学这样的应用题:草地上有8只羊,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羊?(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5页第4题)教学中,先向学生出示模仿题的图片:一块草地上,有8只黑兔子在吃草。提问:草地上有几只兔子?教师在图片上又贴出3只白兔。提问:又跑来了几只兔子?哪个小朋友能把看到的情况说一说?谁能按这幅图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来?我们从学生多种回答中,选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继续进行讨论:“谁能把图上的内容和这个问题,连在一起说一说?”教师向学生强调指出:同学说的“草地上有8只黑兔,又跑来了3只白兔,一共有几只兔子?”这几句话,写下来就是一道应用题。提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兔子,应该把哪两个数合起来呢?(做“合”的手势)用什么方法计算是“合”呢?(重复“合”的手势)怎样列式呢?接着引导学生由模仿题向书上的例题过渡:如果图上画的都是羊,你会列式计算吗?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的例题,再进行讨论。从上面简单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表述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程序,体现了一条这样的线索:感知→表象→抽象。对于传统的教学程序,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突破。正是由于它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所以我们运用表述教学法,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2、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是好奇、好胜、好动、好问,运用表述教学法,往往能比较好地满足小学生这种心理趋向和要求,因此也就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目: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18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人?(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46页例4)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每人摆两堆小方木块,一堆摆5块,另一堆摆7块。提问:要把这两堆木块分成4小堆,而且要使每小堆的块数都一样多,你们会分吗?怎么分?动手试试看。学生们对这类操作活动很感兴趣,当学生把这两堆木块合在一起再进行均分时,教师及时提问:这些木块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把原来的两堆木块并在一起呢?一共有多少块?怎样才能算出每小堆的块数呢?具体的学具操作,能把求平均数的算理简单明了地反映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讲解长方体棱的概念,教师做切萝卜的演示,学生们看得分外专注。先横切一刀,问:被切开的地方出现了什么?(一个平面)再纵切一刀,问:又出现了什么?(又出现了一个平面)追问:仔细看一看,还出现了什么?(还出现了一条边)这条边是哪个面上的边?(属于两个面共有的)它在什么地方?(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教师告诉学生:在长方体上,像这样的边,它有个漂亮的名字--棱。问:你们能把棱的含义说出来吗?这时,学生对棱的概念将会有确切的理解。

在感知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图片、线段图、实物、学具、音像材料等多种直观手段进行启发引导,这些方式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学生的喜爱。由此可见,表述教学法的成效,与儿童学习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3、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现代教学论思想来分析,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运用表述教学法,从开始的感知阶段,学生就会被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所吸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表述阶段,他们需要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把诸多感性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组织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表述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为自学课本奠定了基础。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心中觉得更有“底数”了。所以会引起他们独自解答问题的兴趣,他们跃跃欲试,并充满了信心。练习之后,他们又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总之,运用表述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绐终处于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这正是让学生参加到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体现。4、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话讲得很好。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这已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整个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

运用表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效果十分明显。感知阶段,要善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要连贯有序,尽量为学生进行表述创造良好的辅助和分析推理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常有这样的情形,理解了的知识,不一定能讲清楚,而能讲清楚的知识,则一定是理解了的。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可见,表述训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能力和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正是表述教学法的“强项”。

表述教学法还体现了让学生先自学,先试练,教师后辅导,后讲解的教学思想。就表述教学法的整体设计原理来讲,就是一个自学体系。因此,长期运用表述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5、能有效地提高中差生的学习质量。在中差生中,尤其是差生,他们学生上感到吃力,成绩低下。究其原因,一是基础差,即原有的认识结构往往“残缺不全”,形不成一个“健全”的网络,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的“同化”与“顺应”能力很差。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思考问题,不知道怎样去自学课本。再看表述教学法,它能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不仅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与注意,还能有效地为他们设计出“低坡度”的学习途径。比如在表述阶段,讲什么内容,按怎样的顺序讲,都有比较具体明确的要求,加之教师的启发辅导,使差生感到“知道往哪儿去想”,“心理明白应当说些什么?表述教学法强调自学课本和当堂独立练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程序,作业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消除了差生在课下抄袭别人作业的条件,这对培养差生的自学习惯,也是一种促进。

三、运用表述教学法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感知阶段,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点:(1)向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一定要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教学这样的题目:一个林场用喷雾器给树喷药,2台喷雾器4小时喷100棵。照这样计算,5台喷雾器6小时可以喷多少棵?(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45页例5)重点是要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究竟应当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计算呢?知道这个标准后,又应当怎样计算呢?针对这个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图解示意的办法,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这样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向学生出示的感性材料,要力求简单、形象、生动,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后容易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容易弄清题的算理与方法。(3)出示的例题,要和书上的例题基本相仿,为的是便于学生在自学课本时,能顺利地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获得良好的自学效果。在表述阶段应注意的问题是:(1)要向学生提供表述提纲,使学生明确需要对哪些内容或哪几个知识点进行表述,提纲要少而精,语句要简而明,排列条件。(2)指导学生进行表述,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按以下几个层次,有选择地进行:①每个学生按照表述提纲,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练习。②分成小组或同桌之间,互问互答。③教师提问,学生回答。④由一个学生按照表述提纲,从头到尾进行讲解。⑤不用看表述提纲就能系统而又流畅地进行分析讲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力争达到最后两种要求。(3)对学生的表述,要及时给予评价(初练时,要求不可太高,要逐步培养和锻炼,要多加鼓励与表扬),要使学生意识到,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既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进行分析讲解,更要鼓励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出自己的见解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也有让学生分析讲解的要求,但是,从教学结构设计的角度来看,从内容到质量,从形式到时间,都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落实措施。我们在课堂经常见到的是少数优等生为“主角”,进行“表演式”的讲解,中等生成了无足轻重的“配角”,差生几乎是“听众”。现在,从教学结构上专门设计安排了表述这个阶段,突出了表述的地位与作用,这对于克服上述缺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自学阶段中,要引导学生独立地读书学习。学生学习知识犹如渡河,应锻炼他们自己学会铺路、搭桥的本领,直达未知的彼岸。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落实“真正的独立”,要把这部分时间“完全”交给学生使用,力戒因不必要的担心而向学生琐碎地补充指导,要突出地强调个人看书钻研,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消化新的知识,自我建构新的认识结构。

表述教学法范文篇4

一、表述教学法的结构

运用表述教学进行教学,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经过精心加工编排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充分的感知。然后把这些感性知识,运用语言、操作、画图等方式,进行比较集中的有序的表述。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新教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练习。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概括地说,表述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感知阶段→表述阶段→自学阶段→练习阶段→讲解阶段。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表述教学法五个教学阶段,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教材内容:菜店运来豆角140千克,运来黄瓜的重量是豆角的3倍。运来豆角和黄瓜一共多少千克?(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44页例3)

第一,感知阶段。向学生出示图(1)

(附图{图})

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萝卜的重量是白菜的几倍?你能把萝卜的重量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

出示图(2):

(附图{图})

启发学生继续观察思考:图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答呢?

出示图(3)

(附图{图})

提问:把这幅图与前面两幅图进行比较,哪些内容相同?哪些内容发生了变化?谁能根据这幅图编出一道应用题呢?出示所编的题目:

食堂买来30千克白菜,买来萝卜的重量是白菜的4倍。买来白菜和萝卜一共多少千克?

接着指导学生以题为主,题图对照,进行深入分析。

(1)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2)最基本的算法是什么呢?(或者问,只用一步把问题算出来,该怎么算呢?或者问,知道了哪两个条件,就可以把问题直接算出来呢?)

(3)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能用一步计算把问题直接算出来吗?

(4)需要先算出哪个数量?

(5)下一步该怎么算呢?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依靠表象,对题目的数量关系以及计算方法有了正确的理解,感知阶段基本结束,开始转入第二个阶段。

第二,表述阶段。这是整个表述教学法的关键阶段,要求学生把所感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比较集中而又有系统的表述,以此为手段,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前面的感知阶段,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一边将感知的重点内容写成如下板书:

(1)求什么?

(2)怎么算?(□○□=□)

(3)能用一步计算直接算出来吗?为什么?

(4)先算什么?

(5)再算什么?

我们把上面这种编排有序的题目,叫做表述题目,也叫表述提纲。利用表述提纲的导向作用,能使表述的难度大为降低,所以,就连中差生也能讲得比较清楚和系统。

第三、自学阶段。进入自学阶段,一般的做法是,利用小黑板或投影等手段,先由教师出示例题,尽量避免让学生直接阅读书上的例题,其用意在于将例题与题后的算理分析、算式解答等教材的内容分开,以便收集和了解学生真实的反馈信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讲解,因为这是对新知识能否理解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过程。在讲解之后,大家都想列出算式进行具体的计算解答,都急于想获得自学的“劳动果实”,所以,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解答题目。把题目算完以后,再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教材,进行自我对照和校正。要使学生明确,他们在自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看一看自己理解的思路,与书上所解释的是不是一致。自己表述的语句,有书上分析的那么准确简炼吗?再看一看列式计算有什么差错没有。如果有错误,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自己去分析比较,找出原因并加以改正。

整个自学阶段,可分四步进行:(1)出示例题;(2)分析讲解;(3)列式解答;(4)看书对照。通过自学,当学生看到自己能够“独立”地解答问题时,成功的喜悦便会油然而生。这时,他们非常希望再做一些题目,证明他们真正把新知识学到手了。于是,转入第四个阶段的时机成熟了。

第四,练习阶段。教师选择书上的练习题(第44页练习十六第1题),组织学生进行书面练习。与此同时,也可以挑选上、中、差三类学生上讲台去板演,教师加强巡回观察,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练习之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讲解、讨论和订正,主要讲解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要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或品评优劣,或分辨正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总的来说,整个练习阶段,是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新知识,独立地解答应用题的过程,通过练习以及练习后的讨论,教师能比较准确地了解到哪些学生已经真正理解并掌握了新知识,哪些学生还有“夹生饭”,这就给教师在下一步教学中,怎样调查与补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第五,教师讲解。这是表述教学法的结尾阶段。首先,要对学生们在练习中获得的学习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要对新授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与整理。第三,对学生在练习阶段出现的错误,给予辅导和纠正,对易错、易混、易忘的问题,给以指点或强调,使已出现的错误,消灭于萌芽之中,而对尚未出现又极易发生的差错,引起警觉,防患于未然。总之,教师的讲解,既应对本堂课的新知识进行小结,又应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铺平道路。

表述教学法的五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构成了表述教学法的基本框架。教学有法而又无定法,表述教学法的五个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条件,是可以灵活调整或适当增删的。

二、表述教学法的特点

1、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对小学生来说,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最好的媒价是什么呢?那就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最主要的过渡渠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这些具体形象进行综合性的感知。我们以小学生特有的这种认识规律和表述教学法的结构设计原理相对照比较,就会很容易地了解到,表述教学法是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的。例如,教学这样的应用题:草地上有8只羊,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羊?(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5页第4题)教学中,先向学生出示模仿题的图片:一块草地上,有8只黑兔子在吃草。提问:草地上有几只兔子?教师在图片上又贴出3只白兔。提问:又跑来了几只兔子?哪个小朋友能把看到的情况说一说?谁能按这幅图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来?我们从学生多种回答中,选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继续进行讨论:“谁能把图上的内容和这个问题,连在一起说一说?”教师向学生强调指出:同学说的“草地上有8只黑兔,又跑来了3只白兔,一共有几只兔子?”这几句话,写下来就是一道应用题。提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兔子,应该把哪两个数合起来呢?(做“合”的手势)用什么方法计算是“合”呢?(重复“合”的手势)怎样列式呢?接着引导学生由模仿题向书上的例题过渡:如果图上画的都是羊,你会列式计算吗?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的例题,再进行讨论。

从上面简单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表述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程序,体现了一条这样的线索:感知→表象→抽象。对于传统的教学程序,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突破。正是由于它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所以我们运用表述教学法,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2、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是好奇、好胜、好动、好问,运用表述教学法,往往能比较好地满足小学生这种心理趋向和要求,因此也就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目: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18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人?(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46页例4)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每人摆两堆小方木块,一堆摆5块,另一堆摆7块。提问:要把这两堆木块分成4小堆,而且要使每小堆的块数都一样多,你们会分吗?怎么分?动手试试看。学生们对这类操作活动很感兴趣,当学生把这两堆木块合在一起再进行均分时,教师及时提问:这些木块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把原来的两堆木块并在一起呢?一共有多少块?怎样才能算出每小堆的块数呢?具体的学具操作,能把求平均数的算理简单明了地反映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讲解长方体棱的概念,教师做切萝卜的演示,学生们看得分外专注。先横切一刀,问:被切开的地方出现了什么?(一个平面)再纵切一刀,问:又出现了什么?(又出现了一个平面)追问:仔细看一看,还出现了什么?(还出现了一条边)这条边是哪个面上的边?(属于两个面共有的)它在什么地方?(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教师告诉学生:在长方体上,像这样的边,它有个漂亮的名字--棱。问:你们能把棱的含义说出来吗?这时,学生对棱的概念将会有确切的理解。

在感知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图片、线段图、实物、学具、音像材料等多种直观手段进行启发引导,这些方式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学生的喜爱。由此可见,表述教学法的成效,与儿童学习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3、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现代教学论思想来分析,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运用表述教学法,从开始的感知阶段,学生就会被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所吸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表述阶段,他们需要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把诸多感性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组织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表述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为自学课本奠定了基础。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心中觉得更有“底数”了。所以会引起他们独自解答问题的兴趣,他们跃跃欲试,并充满了信心。练习之后,他们又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总之,运用表述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绐终处于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这正是让学生参加到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4、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话讲得很好。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这已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整个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

运用表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效果十分明显。感知阶段,要善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要连贯有序,尽量为学生进行表述创造良好的辅助和分析推理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常有这样的情形,理解了的知识,不一定能讲清楚,而能讲清楚的知识,则一定是理解了的。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可见,表述训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能力和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正是表述教学法的“强项”。

表述教学法还体现了让学生先自学,先试练,教师后辅导,后讲解的教学思想。就表述教学法的整体设计原理来讲,就是一个自学体系。因此,长期运用表述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5、能有效地提高中差生的学习质量。在中差生中,尤其是差生,他们学生上感到吃力,成绩低下。究其原因,一是基础差,即原有的认识结构往往“残缺不全”,形不成一个“健全”的网络,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的“同化”与“顺应”能力很差。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思考问题,不知道怎样去自学课本。再看表述教学法,它能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不仅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与注意,还能有效地为他们设计出“低坡度”的学习途径。比如在表述阶段,讲什么内容,按怎样的顺序讲,都有比较具体明确的要求,加之教师的启发辅导,使差生感到“知道往哪儿去想”,“心理明白应当说些什么?表述教学法强调自学课本和当堂独立练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程序,作业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消除了差生在课下抄袭别人作业的条件,这对培养差生的自学习惯,也是一种促进。

三、运用表述教学法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感知阶段,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点:(1)向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一定要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教学这样的题目:一个林场用喷雾器给树喷药,2台喷雾器4小时喷100棵。照这样计算,5台喷雾器6小时可以喷多少棵?(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45页例5)重点是要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究竟应当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计算呢?知道这个标准后,又应当怎样计算呢?针对这个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图解示意的办法,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这样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向学生出示的感性材料,要力求简单、形象、生动,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后容易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容易弄清题的算理与方法。(3)出示的例题,要和书上的例题基本相仿,为的是便于学生在自学课本时,能顺利地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获得良好的自学效果。

在表述阶段应注意的问题是:(1)要向学生提供表述提纲,使学生明确需要对哪些内容或哪几个知识点进行表述,提纲要少而精,语句要简而明,排列条件。(2)指导学生进行表述,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按以下几个层次,有选择地进行:①每个学生按照表述提纲,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练习。②分成小组或同桌之间,互问互答。③教师提问,学生回答。④由一个学生按照表述提纲,从头到尾进行讲解。⑤不用看表述提纲就能系统而又流畅地进行分析讲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力争达到最后两种要求。(3)对学生的表述,要及时给予评价(初练时,要求不可太高,要逐步培养和锻炼,要多加鼓励与表扬),要使学生意识到,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既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进行分析讲解,更要鼓励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出自己的见解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也有让学生分析讲解的要求,但是,从教学结构设计的角度来看,从内容到质量,从形式到时间,都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落实措施。我们在课堂经常见到的是少数优等生为“主角”,进行“表演式”的讲解,中等生成了无足轻重的“配角”,差生几乎是“听众”。现在,从教学结构上专门设计安排了表述这个阶段,突出了表述的地位与作用,这对于克服上述缺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自学阶段中,要引导学生独立地读书学习。学生学习知识犹如渡河,应锻炼他们自己学会铺路、搭桥的本领,直达未知的彼岸。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落实“真正的独立”,要把这部分时间“完全”交给学生使用,力戒因不必要的担心而向学生琐碎地补充指导,要突出地强调个人看书钻研,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消化新的知识,自我建构新的认识结构。

在练习阶段中,先让学生做基本练习,从书上的练习中,选择与例题的结构基本相同的题目进行初步练习,练习的数量要少,重点放在学懂学会方面。教师要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反馈出来的各种信息,对于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给以点拔、辅导或纠正,对于少数差生,应加强个别指导。

表述教学法范文篇5

(一)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提出是受“新概念英语”、“新概念作文”的启示而生发出来的。尤其20世纪末的“新概念”作文以其“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产生了冲击波,它宣示要“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这种新的作文理念启迪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拨开云雾以还其语言素质与人文素质和谐发展的庐山真面目。

(二)“新概念语文教学法”是为了克服以往教学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提出这种教法并非全盘否定过去教学法中的优质成份。以往的教学法的弊端一言以弊之----教学中目中无人。具体而言就是“三化”,即:阅读教学程式化,作文教学八股化,口语教学沙漠化。

阅读教学程式化是指从小学语文开始,我们养成了一套固定程式,那就是分析其中心思想,再分析其写作特点。教师总是要将教参对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移植到媒体----黑板上,再让学生输入到自己的在脑中,最终传送到试卷上。

作文教学八股化是指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一味地迎合高考,比如高考流行材料作文的年代,我们就很快从中发现了一种高考作文结构律这东西,即“引、议、联、结”。作文教学很少或根本就不关注学生的发展。

口语教学沙漠化是指以往的语文教学很少培养学生的口才,以至于学生上了高一或在一要讲两分钟的话,两股颤颤,几欲先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不能或不善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人很容易被淘汰出局。

(三)理论依据这种教法有其理论作为它的支撑点。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其主要理论依据。我们知道,主体性是人的属性,人的活动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传统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存在着压抑甚至摧残儿童个性发展的问题。教师、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活动(教学)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教师从机械搬运教参中解放出来,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打碎学习的奴隶的枷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扶助者和导引者,而非某次考试的牺牲者。

二、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见前)

(二)成功性原则

“新”教学法是一种没有挫败的教育,只有暂时过不了的语文关口。

(三)自我教育发展性原则

受教育主体从自在到自由发展过程。在高一主要是自在发展,高二则由自在发展过渡到自由发展。

(四)实践性原则

“新”教学法强调在尽可能多的语言、人文环境中和谐发展自己。

(五)新异性原则

教学中极力渲染教与学的个性化的东西。唤醒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八观

(一)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教学观

1、以语文习得论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重感性语料的习得,重语料习得的运用,轻繁琐的字词句段解析。讲授“含意”的实验,让学生补充作文题上“生活是”,结果受试班能用技巧含意的远远多于控制班。

2、以教会学生自学语文为主到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为主的教学理论。

3、以生活为语文学习场的教学概念;

4、以“感”、“读”、“述”、“悟”为主模式的学习语文的教学理论;

5、以发现并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为主的发现式教学理论;

6、以学生参与教材内容选择的互动性的教学理论;

(二)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阅读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的欲望,每期开校用一定时间让学生互荐名著,以至读典成风,如《红楼梦》热,《水浒》热。

2、由被动选择阅读语材料发展到主动自择语料。新教材尽管有两本,尽管有七十来万字,但仍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因此我们对教材进行大胆的选择,于我有用者,取之;无用者,弃之,学生主动选择讲解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大家,教师主动选择书卷气浓郁的作品给学生阅读,这种种做法弥补了教材过分稳定带来的弊端,引入活水,共兴语文是师生最大的心愿。

3、阅读教学从繁的语料分析中解放出来,走向重鉴赏重感悟的感性语料积累阶段。

面对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它是感性的,还是知性的,我们都为力主学生复活其“临场感”,感受作品的美感,接受作品的独特感,积淀作品的语感。

(三)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作文观

1、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作文训练不出空题目,大题目,远离学生生活的题目,尽管高考有所谓考查想象力的题目,我们弃之不用。如上期的生活作文训练系列,则由感受生活,感悟生活,感知生活构成。

2、重体验的作文训练观。生活是作文之源,善于体验,才有妙文的可能,因此,我们带学生访谈了股民,冬游了凉帽山。学生有了体验,为文言之有物了。

3、文白整合观。在作文教学中既重语体文的写作,也重文言的写作训练。在学《劝学》后,我们要求用文言表述自己的求学经,在游凉帽山以后,用三百字的文言写感受。尽管学生的表述不乏幼稚可笑,如:三百字用了二十五个“之”的,但克服了用文言表述的心理障碍。

(四)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口语训练

1、口语与书面语同等重要。生活不仅需要书面的表达,也少不了口头的表达,在学生未来发展中,口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书面语。因此口语也应该称为“课”。

2、在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成语述猜游戏。

3、挖掘教材中口语素材。

4、创造口语运用的情景。

(五)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学生观

1、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燃烧的;

2、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

3、每个学生都可以过语文关。

(六)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教材观

1、补充经典文化;

2、补充地方文化;

3、补充时尚文化;

4、学生自编名著互荐集。

(七)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课程观

1、走近经典课,习《声律启蒙》,诵儒家经典,背唐宋名作,研宋元妙文,论明清章回,究外国名著。

2、时文开讲课。每周一节时文开讲课,时文内容选自《十月》、《收获》、《当代》、《新华文摘》等,要求选文要有浓郁“书卷气”。

3、口语训练课。课前三分钟演讲。

4、交际训练课。到华西证券射洪营业部与股民交谈,训练自己的交际能力。

5、研究性学习课。研读《成都商报》上的股评文章,采访股民,并学会从课堂外获知练能。

6、学月教学法切磋课。每学月或讲学法,或研究教法

(八)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评估观

表述教学法范文篇6

“图示思路教学法”的关键是“图示”与“思路”。在各种教学中使用图形、图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图示教学法”早已有之,但“图示思路教学法”并不只是简单地将图示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是借助图示再现文章的“思路”,揭示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有关事物的属性与突出特征,以达到促使学生学会阅读、掌握知识、提高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智力和个性的目的。

“图示思路教学法”是由“图示预习”、“图示教学”、“图示作业”三个环节构成的完整教学结构。这三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文章的思路展开的:通过图示预习,使学生初理文章思路;通过图示教学,使教路、学路与文路统一起来,以揭示文章思路;通过图示作业,强化学生对文章思路的掌握。整个教学结构融教路、学路与文路为一体,以达到阅读课文时遵循作者思路与掌握知识、提高智能的目的。

“图示思路教学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预习到作业都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预习时结合阅读填写图表、图示教学及课后绘制思路图,引导学生对课文不断地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维加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信息的转换,把抽象的文字表述转换成较具体的图形、图象、图表,然后再将具体的图示抽象为语言文字。

“图示思路教学法”运用图示的方法及种类灵活多样,适用于不同的年级和多种课文类型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解程度及认知水平,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图示,可采用再现全文思路逐步出图示、突出课文重点出图示、突破难点出图示、揭示寓意出图示、显示意境出图示、揭示关系出图示、再现情景出图示、展现过程出图示等方法,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路,掌握文章的写作规则与写作方法。

“图示思路教学法”以图示思路为主线,采用多种具体方法进行教学,包括讲解、问答、讨论、自学、练习、作业等等。而每种方法都十分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以及师生相互作用与相互反馈的过程。

总之,“图示思路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完整教学结构的、极具活力与创造性的教学法,是一种有助于学生有效学习与能力发展的教学法。“图示思路教学法”较好地处理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知识载体四要素的关系,选用合理的教学环节与教学程序,实现了教学结构优化与学生学习的最佳效应。这一教学法的优势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阅读教学的规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学生阅读课文,实际上必须通过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理解这样两种理解过程。阅读理解首先是从认读字、词开始,然后由字、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逐步理解,最后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中心思想。这是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过程,它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态度。实际上,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主要反映在他们能否顺利地完成对课文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过程。第二种理解过程是指从课文的中心思想出发,探讨作者如何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如何根据中心组织材料,以及如何准确运用词汇描述事物和现象。这是从内容到形式的理解过程,它是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过程的发展,它可使学生将阅读理解与提高写作能力有机地联系起来。

学生的理解水平,受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小学生虽然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学习了2500个左右的汉字,但由于经验的局限性,对许多字、词的含义并未真正理解;加之认知水平还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这就使他们在理解抽象的字、词时,往往需要具体事物或感性经验的支持;再者,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充分发展,概括能力也较缺乏,因而在阅读中难以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图示思路教学法正是针对小学生阅读理解中的困难,采用将课文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图形、图象、图表的方法,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蕴含在文字表述中的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及其意义外显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其具体做法是:

在图示预习这个环节,首先由教师根据课文的重点及作者的思路,为学生提供一个空白图表,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按照图表的项目,根据课文内容认真思考,细心填写,初理文章思路。

图示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结构的核心。在学生经过预习,对课文有了初步整体印象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附有简要文字说明的图形、图象或图表,逐段展示课文内容,最后展示出全文的思路。由于图形、图象或图表形象而直观,使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而易于把握,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字所表征的事物的真实意义,从而避免机械学习,达到真正理解。同时在图示的作用下,还能激发学生产生联想,促使他们充分提取头脑中贮存的感性经验参与对当前新知识的理解。而且图示绝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简单注释,它还可以起到补充课文言语信息的作用。图示往往可以把课文中那些没有用文字直接描述的潜在意义,特别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图示教学的作用还在于,它不仅有助于根据文路逐步揭示作者的思路,使学生在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领会课文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完成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过程,而且由于图示可以在同一时空直观而完整地表现文路,还可以使学生较容易地发现课文的中心思想与各段具体材料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进行从内容到形式的理解时,头脑中所发生的逆向思维就得到了具体图示的支持,使这种理解过程更容易完成,进而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高。

图示作业是图示思路教学法的第三个环节,它是指在每篇课文学习的最后阶段,要求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独立地绘制文章的思路图。课堂上为学生留出相互交流与展示思路图的时间,并由一部分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的思路图,通过评析,使全班学生受到启发。图示作业这一环节,既可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又可促使学生将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进行积极的整合,并将这种整合的结果,用作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只停留在信息输入与信息贮存(懂了、记住了)的水平,而是通过外显的行为变化即他们的作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着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小学语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区别之一是两者所操作的材料不同,前者以表象与具体概念为操作对象,而后者以抽象概念及命题为操作对象。两者在反映事物时,其概括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发展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儿童对事物和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图示思路教学法的特点就在于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与综合。在图示预习时,学生需根据教师提供的空白图表的项目,把作为整体的课文分解成部分,并把有关的部分综合归类,认真填表。

在图示教学环节,教师借助于图形、图象、图表来展示文章的内容和思路。虽然图示是直观的,然而图形、图象也并非真实事物的复制品,它们是使用线条、形状或形象等符号来表征事物的,实际上这些符号已经是从实物中概括出的一般性的东西,这是一种形象的概括。当然,图形、图象比文字更加具体,更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联想,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对课文内容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图示教学并不是只停留在出图示以展示课文的内容上。教师在课堂中,还要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问答,以及教师的启发性讲解,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抽象出文字的表述,并用文字表述概括段落大意与中心思想。这种从图示到文字表述的概括,则是更高层次的概括,是以概念作为思维操作对象的概括。这也就是说,图示思路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形象概括到抽象概括的逐步提高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由文字到图示,再由图示上升到文字的信息转换与加工的过程。学生在积极的、主动的信息加工中,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学习了思维的方法,发展了思维的能力。

在图示作业的阶段,学生须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加以外化。这种外化过程不是对教师示范图示的简单模仿和重复,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按一定的规则(语文的规则及有关事物现象的规则)在头脑中重组信息、规划行动,并控制自己的行为反应过程。很明显,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联系,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更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系统化等思维过程,促使学生的思维操作能力得以发展。

三、对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明显效果

表述教学法范文篇7

那么,“什么是口传身授教学法”?从文字上看,它包括教师的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由于舞蹈艺术是一种人体有韵律的运动,人的语言是不可能作出全面解释的,它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因此舞蹈教学自古以来就沿用“身授法”。中外都是如此,包括产生在当代的“现代舞”,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身授法”中“身授”就是实践,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舞蹈教学中,理论永远要伴着实践,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在普通教学中,最需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弊病。这一问题在舞蹈教学中恰恰相反,手不舞,足不蹈,不算舞蹈,光说不做不能是舞蹈课。可以说,舞蹈课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并且应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最紧密的课,因此,我们肯定“口传身授法”,是舞蹈的最基本的教学法,它是符合舞蹈教学规律的。

口传,即口头传递的方式,包含讲述,解释,语言渗透等多方面涵义,这种口头传递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讲解动作。无论是教授新动作,还是复习老动作,舞蹈教师都要通过讲解或伴以讲解。如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规格和标准。做这个动作容易犯的毛病,怎样克服与纠正这些毛病等等,这里面包含许多解剖学,动力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有语言方面的知识。

2、传递知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免不了有许多提示和讲解。甚至在学生动作过程中,舞蹈教师也会不时发出许多指令,提示或评论。学生把教师的话连同音乐一起接受过去,这不仅是对学生感观的全面锻炼,同时还是传授各种舞蹈种类的知识,也包含与其它舞蹈种类的比较,还有关于对音乐的理解与感觉等等。

3、渗透思想。所谓思想,包括世界观,品德,艺术观和为人的标准等等。这方面往往不是教师有意准备的,而是下意识的外露,比如在学生发生迟到,不按规定穿戴练功服,舞鞋,不听老师讲话等违反纪律的现象时,教师会说出许多不同的话来。并会同时流露出许多表情。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争吵等情况时,教师会把不同的言语说给学生听。这种时候,教师本人的品格、为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处理方法,甚至是习惯语言,都会渗透给学生。学生会情不自禁的模仿老师的言行。

由此看来,舞蹈教师在有足够的舞蹈修养之外,也要有相当的语言修养。为了完成“口传”这一任务,舞蹈教师尤其是要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有丰富的舞蹈及各种知识。同时要锻炼自己的口才,使自己具有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

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有什么样的语言表述能力呢?也就是说,舞蹈教学对教师的语言表述有什么要求呢?

1、准备:无论讲解动作还是传递知识,舞蹈教师的语言最怕似是而非。

一个学生完成其动作时长期不得要领,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常常是因为在最初教学时教师的语言不准确,从而学生产生错觉和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越努力越糟,如果教师的语言准备够充分,不仅可以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完成学习进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否准确,除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善于使用语言外,还要学好舞蹈教学法课。

2、生动:语言的生动性对舞蹈教师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它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减少舞蹈训练中的痛苦成份。舞蹈教师语言的生动,主要是要善于运用形象性语言。比如,舞蹈时,要学生手形漂亮,不要太僵硬,常用“枯树枝”来形容僵硬的手,学生们一听到“注意手”的话时,就会想起“枯数枝”,谁也不愿自己的手像“枯树枝”那样难看,当然在形容难看的动作时,切忌挖苦,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假如学生的情绪不好,特别是与教师有某种对立情绪时,更不能挖苦学生。

3、精炼:教师的话要尽量准确、简单,不能罗嗦,否则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兴奋不起来,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当学生运动后,热身变冷,肌肉便开始收缩,对训练是十分不利的。

4、亲切: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不能过于严厉,过于生硬,学生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所以老师要有耐心。

身授:即示范的方法。示范,是由教师亲自塑造让学生可以尽量容易效仿的形象,舞蹈教师的手法,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舞蹈的动态形象,一是舞蹈老师本人的形象。

舞蹈动态的形象示范,要经过两个过程:

一、第一过程要全面示范,全面把动作做出来,手、脚、身体和面部都同步进行,它给学生的印象应当是美好的总体印象。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对舞蹈动作有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对老师产生尊敬喜爱的心理,使教师的威信一开始就牢固的树立起来。

表述教学法范文篇8

(1)“尝试教学法”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的应用符合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目前,我国的高校教学改革,就是为了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促进高等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在教学目标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成为重要指标,因此,在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尝试教学法”是符合目前教学改革要求的,是改革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活化教学手段的具体体现。(2)“尝试教学法”符合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这对高职院校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洞察力,能够以深邃的目光发现繁杂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同时,要求市场营销人才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更加科学、合理,更能满足现实需求的营销策略和手段。(3)“尝试教学法”符合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特点。对于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来说,其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能力的基础上,能够解决经济运作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其课程特点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大量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延伸,力求创新,因此,尝试教学法符合其课程特点。

2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教学的准备阶段。根据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特点,其教学准备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教师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准备尝试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准备相应的实施说明。学生的准备包括:预习教材掌握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发挥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探求尝试问题的解决办法。笔者在讲授关于促销策划章节内容的时候,拟定了可口可乐新年促销策划方案的尝试问题。(2)尝试教学法的课堂实践。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给出尝试任务,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同时,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尽可能地结合实际、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其难度要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学生在回答尝试问题的过程中,要从独立思考阶段逐步过渡为分小组讨论,最终依据讨论结果给出解决方案。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左右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墨守成规,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推陈出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鼓励每个小组成员踊跃参与、踊跃发言。为避免混乱、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要加大巡视力度,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让主体尝试能够高效、准确地运行。独立思考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对该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团队观点。(3)教学评价与反思。为保证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分组讨论结束后,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尝试阶段的重要性,对难点、重点问题要进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如在可口可乐新年促销策划方案的评价与反思阶段,学生常以语言或文字方式对可口可乐新年促销策划方案进行展示,语言是指运用语言表述出策划方案的核心思想,文字即为形成营销策划书,对此案例学生运用语言表述提出新年促销策划方案,新年新卖点为您送一道关于可口可乐的美味——可乐鸡翅,教师对其展示内容进行评价和总结,创意新颖,将美味与可乐相结合,运用产品组合策略,运用得当,具有操作可行性。最后结合课本内容提出新年促销策划方案制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新知识点及重点难点,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3结束语

表述教学法范文篇9

随着语文教改的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各种摆脱传统注入式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摒弃满堂灌模式而创造的新的教学模式,无疑都是围绕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个中心而总结或创造出来的。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也确实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离不开“黑板”(电化教学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黑板”的迁移或延伸),任何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有意或随意地在黑板上写写、点点、画画,这就有了“板书”。板书图示教学法就是利用板书这种直观的教学手段总结出来的、建立在综合性教育工艺学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融文字、符号、线条、图形于一体,方便、简单而又实用。近十年来,板书图示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的经验表明,它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板书图示教学法简明、概括、浓缩,有利于加大信息量的输出,缩短教学时间。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就课堂教学而言,一节课内教师向学生输出多少信息量,学生能接受多少信息量,这是评价课堂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一般而言,课堂教学中信息量输出少,教学时间拉得过长,教学节奏缓慢,绝不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板书是一门高度浓缩的“提练”艺术。它用概括的文字、简明的图表、简单的构图、凝练而直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浓缩起来,节省了教学时间。这种“浓缩”,往往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式和点睛之笔,把最重要的语言信息传输给学生。好的板书图示设计,可以对讲课的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曾在两个班作过实验,教《祝福》这样的长文章用板书图示法,仅用两课时就完成了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而用讲述法,则花去了四课时才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不少名师运用板书图示教学法,不仅完成了教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板书图示教学法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促使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课堂上的板书,往往是教师讲课的重点或难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抓住课文的关键信息,精心设计出板书图示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是边讲述边板书,讲到重点或难点时把这些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这些板书,就起了强调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是注意原理的运用。“假如学生在上课时先是把心理活动指向教师的口述,那么,当教师板书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指向板书内容。”[1]由此可见,板书图示能加强刺激的程度,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正是利用板书图示的这个优点,较好地解决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一“点”突破,全“篇”皆通,教与学的效率都提高了。

板书图示教学法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记忆。学习知识,就是接受信息、储存信息、运用信息的过程。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最主要的是听和看两个方面。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数据表明,人脑接收的外界信息,90%以上来自眼睛;看一遍比听一遍的信息接受量要多1.66倍。由此可见,学生接受和感知信息的两条主要渠道中,看比听更重要。板书图示教学法,正是符合这个感知原理的。因为它直观、形象,把语言信息中最重要的信息用不同的线条、符号、色彩标示出来,显得突出而醒目,有利于学生的感知。储存信息,即记忆,很大程度上也是借助于直观、形象来加强的。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形式,也是记忆的主要内容。有了表象,人们就能再现过去的事物和当前的事物,从而进行比较和联系,板书图示教学,正是将文字的内容概括为图示表象。学生通过图示表象,进行形象记忆,往往记得更牢、更准确。笔者三年前讲授鲁迅的《〈呐喊〉自序》时曾作过实验,只用讲述的方法,要学生回答“鲁迅是怎样写起小说来的”问题,全班50人不到10%能准确地表述;运用图示法,在讲解中板书鲁迅思想发展的轨迹,然后让学生回答同样的问题,全班60%的学生能正确地表述;三天后来一次“突然袭击”,全班有40%的学生仍然能正确地表述。

板书图示教学法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的内在本质是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2]“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普遍重视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思维培育。”[3]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高低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板书是使思维视觉化的一种手段。板书图示教学法,通过图示,对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促使学生形成各种概念,并通过上述那些局部性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基础过程,是分析和综合。板书图示教学法,正是把分析与综合两种思维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为了理解作者的行文脉络,教师往往分析一个一个段落,最后又把全文综合起来;在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中,教师把作者的思路用图示法标示在黑板上,以简驭繁,向学生显示课文的结构、线索,梳理作者的思路,教给了学生思维的方法。再者,中小学生的思维多数带有具体性,他们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充分发展,根据这个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从具体直观的形象入手。板书图示教学法,正是运用直观形象的手段,使学生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将形象性与逻辑性融于一体。从形式上看,板书图示法是“形象——抽象——形象”的过程;从实质上看,它又是“综合——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过程。教师从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出发,选取不同的切入角度,对全文作鸟瞰式的综合,从宏观出发,运用演绎法,条分缕析,最后运用归纳法,分门别类加以概括。这样,就能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与结构,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费时少,收益大。

板书图示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板书图示,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再创造。多数教师在运用板书图示教学法时,都力求文字美、结构美、布局美、线条美、色彩美、图示美,使之与教材的核心内容完美统一。因此,好的板书图示,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朱绍禹先生对板书图示法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好的板书“既有认识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利用板书图示法,根据美学原则,设计出优美的有审美意义的图示方案,教学中就会寓教于乐,寓智于美,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华北油田一建子弟学校青年教师李凤平,根据美学和心理学原理,把初中语文教材中全部基本篇目设计出图形板书,一课一个图形,绝不重复,每个图形简朴、美观,寓意深刻。他运用图形板书进行教学长达五年多,其教学效率之高,教学成绩之大,已经引起语文界的普遍关注。[5]章熊先生为李凤平著的《初中语文图形板书·简明教案》一书所写的序文中赞扬道:“作者注意到板书的美学因素,利用这块学生不断接触的天地,使之成为学生审美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独具卓识的。”

【注释】

[1]王松泉:《谈谈板书教学法的原理》,《语文教学通讯》,1994年第1期。

[2][3]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表述教学法范文篇10

关键词:交际法;英语教学;师生角色;课堂互动

交际法英语教学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以情景为依托,以整体为指向,一切活动围绕交际,尽量重现交际过程,允许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根据这些特点,在运用此教学法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其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的区别,要求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新的角色。文章将分别探讨在交际法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课堂互动。

一、教师的角色

在交际法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他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助于学生开展交际活动,都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组织者

交际法教学中,任何课堂交际活动都由教师组织发起,学生在教师的统一安排下围绕这一活动主题进行言语、行为上的交际。因此,在每次课堂活动开始前,教师要设计出引起学生兴趣的各种交际活动。同时在英语课堂上又要具备教学机智,随时处理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可预料的情况;既要组织全班和小组活动,也要关照个人需要;既要让活动开展的生动活泼,又要把握住活动的目标,使教学进度和交际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既要想方设法鼓励内向的和胆怯的学生投入交际,又要巧妙地避免少数学生主宰交际活动同时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信其师而亲其道”,从而让课堂交际活动良好地开展下去。

(二)语言支持者

开展课堂交际活动时,由于受已有知识、语言能力限制,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表述困难,甚至有无法进行表述的时候。这时,教师及时给与语言支持,或是直接给出表述内容,或是引导学生换种角度进行表述思维。否则,教师一旦不能做到这点,课堂活动很可能会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从而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不与配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还应具备丰富的英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知识,才能真正做好语言支持者的角色。

(三)鼓励者与参与者

布林与坎德林(BreenandCandlin1980:99)指出:在交际教学法里教师有两个重要角色,一是在课堂上促进所有参加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二是在学习教学小组中扮演一个相互依赖的参加者的角色。后一个角色与前一个角色的目标紧密相连并且来自前一个角色。布林与坎德林所谓的“参加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也就是学生通过投入各种交际活动在听、说、读、写方面学习外语的过程。

教师积极鼓励、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地参加教师所设计出的交际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有机会进行表述。同时教师尽可能地参与到各小组讨论或模拟活动或角色扮演中去,作为一个在活动中与学生相互依赖的参加者的角色,这样,教师此时就起到一个“模范学生”的作用,能很好地带动所有学生积极投入交际活动中。

(四)学习者和研究者

除上述以外,教师在组织、参与交际法课堂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具体表现以及课堂中各种参与因素,经过分析、研究,得出哪些因素是积极、有助于开展交际活动的,哪些因素是消极、不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而需要避免的。由此,教师的角色转变为研究者,也是学习者。因为通过研究课堂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可以改进交际法教学的策略方法,提高交际法教学水平,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二、学生的角色

对教学的研究离不开对学习主体的研究。学生的角色正反映出交际法英语教学的特色优势。

(一)主人

在传统教学法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交际教学法中,教师的“教”成为一种补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生的需要才是教学目标。不论是何种课堂交际活动,学生的行为都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就好比成了一个公共场所,大家都可以围绕某一话题或者某一情景展开讨论或者真实扮演。交际法教学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学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解释、表达和争辩都被看作是合理的和有价值的,学生的一切努力,无论成败都被看作是朝着学习的目标迈进。学生的学习成了一种主动的学习,学生的交际成了一种主动的有意义的活动。(二)合作者

在交际活动进行过程中,各成员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这就是说,外语学习是以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依赖的方式进行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相互依赖的行为,学习者应在相互合作的环境中进行。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期望、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既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影响与引导,也可能会给别人产生影响;每个学生所做的贡献——解释、表达和争辩,既可能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启发与鼓励,也可能启发或刺激别人。因此,整个活动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团队合作的过程,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与协商、互帮互助,使每个人都在参与合作中感受齐头并进的集体力量和共同向上的集体荣誉感,也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

(三)信息反馈者

在交际法教学里,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信息的反馈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教学法的适用性向教师提出看法。比如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提出的讨论话题与学生的实际一旦偏离太远或讨论无法进行下去时,学生应该积极向教师提出这一问题,以便教师在得到这一反馈信息后能及时就相关问题作出合适的处理。改进并完善交际活动。由此,这种信息反馈能优化课堂交际活动的正常安排和增进教师设计交际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交际教学法的效用。

三、课堂互动

在运用交际法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是孤立存在和出现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互动中随时随地进行相互转换的,也即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注意在每一个环节让师生、生生之间做到积极地互动。

1.英语教师深知交际法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交际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的客体。教师作为组织者,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交际过程,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互动交流空间。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从课堂活动开始就坚持说英语,师生、生生间用英语交流、表达思想。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中指导学生用英语做值日报告、甚至做会话游戏。没有做值日报告的学生以合作者的角色认真听讲,然后就报告的内容轮流提问或者发表看法,教师此时以语言支持者的角色从旁指导,帮助学生表达一些他们较难表达以及无法表达的思想,这样,从一上课开始,课堂上就很好地形成了一种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活跃氛围,为下一步课堂活动热身。

2.在课堂互动中,要多确立合作性目标学习任务而不是竞争性目标学习任务。合作性学习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合作学习可以采取配对学习、小组学习等方式。学生可以在集体自学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生生互动频繁,学生以课堂主人角色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教师也以研究者与学习者的角色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并且能针对作为信息反馈者角色的学生学习方面的弱点,有的放矢地重点给与语言支持。

3.在交际法英语教学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也可以采取以合作者的角色来提问的方式进行互动。提问互动不仅是教师问学生问题,也可以是学生问学生、学生问教师的形式。互动的提问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获取语言交际的能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差异,尽量设置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对于不同学生提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才不会轻易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学生回答结束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评点,多用鼓励性言语,使每个学生皆有展现其优点的机会。

4.良好的课堂互动建立在师生课堂角色的灵活转换中。这种转换不是单一的,而是融合的统一体。它推动着课堂互动高效地展开,师生、生生为着同一教学目标,互相配合,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教育教学活动。

四、结语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的一种工具,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学习者获得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大学英语交际教学法的运用,不但在课堂上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关系,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养外,在进行交际法教学时,更应深谙在课堂教学中自身及学生在各个场合所应扮演的角色及其之间融合的统一的转换,促进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交际法教学的特色优势。

参考文献

[1]隋铭才.英语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