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局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2:57:40

保监局范文篇1

风廉政建设,杜绝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的发生,*保监局以整治新春“利是”为契机,以点带面,疏防并举,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强化制度建设,严格廉政纪律,加强治理防范,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疏防并举,廉洁过节

春节的“利是”,俗称“红包”,是广东地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寓意大吉大利、好运到来。每个利是封内约1-10元不等,派“利是”者意在送出新春祝福,得到收“利是”者的美好祝福,收“利是”者意在图个吉利,并祝派“利是”者恭喜发财,仅仅是互道吉祥之意,实则双方并不存在行贿与受贿的关系,但我局作为保监会派驻*的地方监管部门,监管者收受被监管保险公司的“利是”,虽非行贿受贿,但与身份不符。局党委、纪委认为,作为监管者,应时刻注重维护自身监管形象和监管权威,即使是当地有此风俗,但我们首先应当严格遵照国家的有关纪律和规定,不得收受。所以,20*年春节,局党委、纪委专门发文给各公司,要求公司不得到保监局派送“利是”,并专门内部通知全局员工不得收受保险公司派送的“利是”。同时,自20*年春节以来,局党委在元旦、春节来临之前,专门成立由局党委成员、各处廉政联络员组成的党风廉政建设检查小组,负责对我局内部元旦、春节期间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明确要求廉政联络员对本处室工作人员元旦、春节期间的廉政守法、依法监管行为进行监督,并制定了严格的监督检查纪律。在局党委、纪委的领导下,我局纪检监察处每年都组织小组成员对元旦、春节期间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及时堵塞漏洞,避免不廉洁行为的发生,切实加强了内部监督。

同时,加强了外部监督。自20*年以来,我局每年在元旦前夕都例行召开在深保险机构廉政联络员座谈会,局党委班子成员亲自讲述廉洁自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保险机构从支持我局工作、保护我局工作人员的角度,遵守国家的有关纪律和规定,不到我局公款送礼、派送“利是”。

但因节日互送吉祥确实是人之常情,且为尊重监管当地的民风民俗,加强保监局与在深保险机构之间的交流,我局疏防并举,通过举办“新春联谊会”、“新春茶叙”等多种活动,有力地杜绝了春节前后迎来送往、请客送礼的陈旧陋习,倡导了“节约廉洁”过节的良好风尚。

“新春联谊会”即是由*保险同业公会组织,保监局领导和保险分公司经理室成员聚集一堂,一起早晨喝茶吃茶点,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新春茶叙”即每年春节后,由*保险学会组织保监局领导和保险分公司经理室成员共同喝早茶,互祝美好未来。*市政府相关领导每年都亲临联谊会和茶叙,带来市委、市政府对*保险业的期望和祝贺。各公司对我局在节日期间树新风、“平安廉洁度新年”的此种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与此同时,针对广东地区非常重视传统节日的风俗,我局以整治元旦春节送“利是”为契机,通过加强思想教育、规范各种廉政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廉政纪律等多项举措,树立廉洁过节的廉政风气,共同维护*保监局“廉洁、高效”的社会形象,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以点带面,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以“廉洁过节”为点,局党委、纪委深刻认识到,要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多措并举、常抓不懈。所以我局采取多项措施,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一)统一思想,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局党委、纪委将廉政教育列入重要学习日程。通过周一例会学习、日常培训和作风建设专题教育的机会,深入和系统学习了中纪委和保监会纪委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全局干部牢固树立廉洁意识,增强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的规定,筑牢思想道德防线,防止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二)多措并举,强化制度,务求实效。一是对外公开《*保监局廉政承诺》,通过在*保险协会网站公示、邮寄给在深各保险机构、廉政信息等多种形式,明确我局廉政承诺内容,并公布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保险机构的监督。二是签署“廉政责任状”。20*年,我局修订了《*保监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并组织全体工作人员逐级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各级领导干部实施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

*保监局地处广东沿海经济特区,自古以来对传统节日非常重视,并形成特有的一些习俗,如农历春节互送“利是”,重视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前几年,节日来临前夕,*辖内有的保险机构会到*保监局派送“利是”和象征性送礼品。自20*年以来,为贯彻落实中纪委关于元旦春节期间严格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坚决禁止浪费行为的要求,并切实加强党

风廉政建设,杜绝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的发生,*保监局以整治新春“利是”为契机,以点带面,疏防并举,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强化制度建设,严格廉政纪律,加强治理防范,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疏防并举,廉洁过节

春节的“利是”,俗称“红包”,是广东地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寓意大吉大利、好运到来。每个利是封内约1-10元不等,派“利是”者意在送出新春祝福,得到收“利是”者的美好祝福,收“利是”者意在图个吉利,并祝派“利是”者恭喜发财,仅仅是互道吉祥之意,实则双方并不存在行贿与受贿的关系,但我局作为保监会派驻*的地方监管部门,监管者收受被监管保险公司的“利是”,虽非行贿受贿,但与身份不符。局党委、纪委认为,作为监管者,应时刻注重维护自身监管形象和监管权威,即使是当地有此风俗,但我们首先应当严格遵照国家的有关纪律和规定,不得收受。所以,20*年春节,局党委、纪委专门发文给各公司,要求公司不得到保监局派送“利是”,并专门内部通知全局员工不得收受保险公司派送的“利是”。同时,自20*年春节以来,局党委在元旦、春节来临之前,专门成立由局党委成员、各处廉政联络员组成的党风廉政建设检查小组,负责对我局内部元旦、春节期间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明确要求廉政联络员对本处室工作人员元旦、春节期间的廉政守法、依法监管行为进行监督,并制定了严格的监督检查纪律。在局党委、纪委的领导下,我局纪检监察处每年都组织小组成员对元旦、春节期间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及时堵塞漏洞,避免不廉洁行为的发生,切实加强了内部监督。

同时,加强了外部监督。自20*年以来,我局每年在元旦前夕都例行召开在深保险机构廉政联络员座谈会,局党委班子成员亲自讲述廉洁自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保险机构从支持我局工作、保护我局工作人员的角度,遵守国家的有关纪律和规定,不到我局公款送礼、派送“利是”。

但因节日互送吉祥确实是人之常情,且为尊重监管当地的民风民俗,加强保监局与在深保险机构之间的交流,我局疏防并举,通过举办“新春联谊会”、“新春茶叙”等多种活动,有力地杜绝了春节前后迎来送往、请客送礼的陈旧陋习,倡导了“节约廉洁”过节的良好风尚。

“新春联谊会”即是由*保险同业公会组织,保监局领导和保险分公司经理室成员聚集一堂,一起早晨喝茶吃茶点,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新春茶叙”即每年春节后,由*保险学会组织保监局领导和保险分公司经理室成员共同喝早茶,互祝美好未来。*市政府相关领导每年都亲临联谊会和茶叙,带来市委、市政府对*保险业的期望和祝贺。各公司对我局在节日期间树新风、“平安廉洁度新年”的此种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与此同时,针对广东地区非常重视传统节日的风俗,我局以整治元旦春节送“利是”为契机,通过加强思想教育、规范各种廉政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廉政纪律等多项举措,树立廉洁过节的廉政风气,共同维护*保监局“廉洁、高效”的社会形象,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以点带面,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以“廉洁过节”为点,局党委、纪委深刻认识到,要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多措并举、常抓不懈。所以我局采取多项措施,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一)统一思想,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局党委、纪委将廉政教育列入重要学习日程。通过周一例会学习、日常培训和作风建设专题教育的机会,深入和系统学习了中纪委和保监会纪委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全局干部牢固树立廉洁意识,增强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的规定,筑牢思想道德防线,防止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二)多措并举,强化制度,务求实效。一是对外公开《*保监局廉政承诺》,通过在*保险协会网站公示、邮寄给在深各保险机构、廉政信息等多种形式,明确我局廉政承诺内容,并公布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保险机构的监督。二是签署“廉政责任状”。20*年,我局修订了《*保监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并组织全体工作人员逐级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各级领导干部实施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

逐步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实行干部提拔不廉洁“一票否决制”。在提拔干部过程中,严格执行廉政问题“一票否决制”。对出现廉洁问题的人员,无论其工作业绩如何,一律不予提拔。四是将廉政工作与日常监管工作紧密结合。局党委、纪委明确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必须要结合监管,多管齐下,将廉政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保监局范文篇2

一、疏防并举,廉洁过节

春节的“利是”,俗称“红包”,是广东地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寓意大吉大利、好运到来。每个利是封内约1-10元不等,派“利是”者意在送出新春祝福,得到收“利是”者的美好祝福,收“利是”者意在图个吉利,并祝派“利是”者恭喜发财,仅仅是互道吉祥之意,实则双方并不存在行贿与受贿的关系,但我局作为保监会派驻**的地方监管部门,监管者收受被监管保险公司的“利是”,虽非行贿受贿,但与身份不符。局党委、纪委认为,作为监管者,应时刻注重维护自身监管形象和监管权威,即使是当地有此风俗,但我们首先应当严格遵照国家的有关纪律和规定,不得收受。所以,**年春节,局党委、纪委专门发文给各公司,要求公司不得到保监局派送“利是”,并专门内部通知全局员工不得收受保险公司派送的“利是”。同时,自**年春节以来,局党委在元旦、春节来临之前,专门成立由局党委成员、各处廉政联络员组成的党风廉政建设检查小组,负责对我局内部元旦、春节期间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明确要求廉政联络员对本处室工作人员元旦、春节期间的廉政守法、依法监管行为进行监督,并制定了严格的监督检查纪律。在局党委、纪委的领导下,我局纪检监察处每年都组织小组成员对元旦、春节期间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及时堵塞漏洞,避免不廉洁行为的发生,切实加强了内部监督。

同时,加强了外部监督。自**年以来,我局每年在元旦前夕都例行召开在深保险机构廉政联络员座谈会,局党委班子成员亲自讲述廉洁自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保险机构从支持我局工作、保护我局工作人员的角度,遵守国家的有关纪律和规定,不到我局公款送礼、派送“利是”。

但因节日互送吉祥确实是人之常情,且为尊重监管当地的民风民俗,加强保监局与在深保险机构之间的交流,我局疏防并举,通过举办“新春联谊会”、“新春茶叙”等多种活动,有力地杜绝了春节前后迎来送往、请客送礼的陈旧陋习,倡导了“节约廉洁”过节的良好风尚。

“新春联谊会”即是由**保险同业公会组织,保监局领导和保险分公司经理室成员聚集一堂,一起早晨喝茶吃茶点,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新春茶叙”即每年春节后,由**保险学会组织保监局领导和保险分公司经理室成员共同喝早茶,互祝美好未来。**市政府相关领导每年都亲临联谊会和茶叙,带来市委、市政府对**保险业的期望和祝贺。各公司对我局在节日期间树新风、“平安廉洁度新年”的此种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与此同时,针对广东地区非常重视传统节日的风俗,我局以整治元旦春节送“利是”为契机,通过加强思想教育、规范各种廉政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廉政纪律等多项举措,树立廉洁过节的廉政风气,共同维护**保监局“廉洁、高效”的社会形象,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以点带面,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以“廉洁过节”为点,局党委、纪委深刻认识到,要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多措并举、常抓不懈。所以我局采取多项措施,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一)统一思想,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局党委、纪委将廉政教育列入重要学习日程。通过周一例会学习、日常培训和作风建设专题教育的机会,深入和系统学习了中纪委和保监会纪委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全局干部牢固树立廉洁意识,增强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的规定,筑牢思想道德防线,防止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二)多措并举,强化制度,务求实效。一是对外公开《**保监局廉政承诺》,通过在**保险协会网站公示、邮寄给在深各保险机构、廉政信息等多种形式,明确我局廉政承诺内容,并公布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保险机构的监督。二是签署“廉政责任状”。**年,我局修订了《**保监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并组织全体工作人员逐级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各级领导干部实施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逐步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实行干部提拔不廉洁“一票否决制”。在提拔干部过程中,严格执行廉政问题“一票否决制”。对出现廉洁问题的人员,无论其工作业绩如何,一律不予提拔。四是将廉政工作与日常监管工作紧密结合。局党委、纪委明确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必须要结合监管,多管齐下,将廉政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保监局范文篇3

派出机构是偿付能力监管的中坚力量

(一)法律规章要求派出机构参与偿付能力监管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指其在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偿或给付责任的能力。保险监管机关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既包含正常层次的监管,即采取一定的手段对保险公司经营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公司资产始终大于负债,以应对正常年度的赔偿和给付;也包含偿付能力额度监管,即确保保险公司实际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经常保持在法定的最低额度上,以应对可能产生偏差的风险。

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是保险监管机关的法定义务,确保保险公司充足的偿付能力是保险监管机关的首要任务。

保监会授权派出机构参与偿付能力监管。监测、分析辖区内保险市场运行情况,预警、防范、化解保险业风险,监管辖区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活动,管理有关保险条款和费率。偿付能力监管在形式上虽然体现在对法人机构的监管上,但监管的内容涉及整个保险公司的监管,既包括总公司也包括分支机构。派出机构通过对辖区分支机构的监管,与保监会共同实施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

(二)派出机构在偿付能力监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地方保监局通过防范和化解影响偿付能力的风险因素来实现偿付能力监管。影响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包括GDP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等因素;二是监管法规,包括资本金规模、技术准备金、投资政策、产品及其定价监管力度等因素;三是公司发展战略,包括组织架构、内部管理、经营理念、成本费用和承保理赔等因素;四是自然环境,包括巨灾、洪水和台风等不可抗力因素。派出机构通过作用于经营理念、内部管理、成本费用和承保理赔等“力所能及”的因素,改变了分支机构的收入与支出,进而影响了整个公司的收入与支出,最终影响公司的偿付能力。派出机构在偿付能力监管中的作用主要有:

1、导向作用,强化经营管理层的偿付能力管理意识。

各保险公司都实行一级法人制。总公司提出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但由于其对下考核实行的是费用分配机制,分支机构只能通过扩大业务规模提取费用。物质利益是决定行为准则的原动力,在巨大的费用诱惑力面前,效益考核显得有些软弱。法人与授权经营者在价值取向上的重大差异,导致了法人追求的经营目标被逐级淡化甚至扭曲,作为法人的总公司承受着由此造成的偿付能力的压力。派出机构作为当地保险市场的主管者和监管者,通过宣导偿付能力管理对公司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培育分支机构经营管理者的偿付能力意识。

2、纠错作用,确保偿付能力额度计量的真实准确。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计量数据来自分支机构的数据汇总,分支机构信息失真,也就影响风险测算结果,偿付能力额度计量就失真,监管措施也会失误。保险分支机构保费收入不真实,应收保费不入帐或长期挂帐;虚增银行存款增加保费收入,跨季度或跨年度再作退保处理;会计科目核算不真实,大量列支无真实经济业务发票的各类费用;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不真实等情况依然严重。这些情况影响经营核算的准确性,也影响了公司偿付能力。地方保监局通过日常的现场监管和非常现场监管,发现并纠正分支机构的上述现象,核实业务、财务和其他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和即时性,确保偿付能力额度计量结果的准确性。

3、揭晓作用,奠定偿付能力监管的实施基础。

偿付能力监管的实施基础是公司内控制度完善并执行到位。总公司通过授权管理、职责分工、会计控制、内部稽核、风险评估等管理机制实施对分支机构的管控,促使其在业务经营管理中贯彻总公司的指导思想,实现保持充足偿付能力的既定目标。但分支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总公司的内控制度往往采取“阳奉阴违”、“灵活变通”的作法,使总公司的内控制度不能落实到位,削弱了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础。地方保监局通过日常的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揭晓公司内控机制、管控措施和管控力度不完善之外,反馈给被监管分支机构及其总公司,督促公司“追根溯源”,加以整改,不断完善内控,为偿付能力监管夯实基础。

4、预警作用,提高偿付能力监管的实效性。

保险分支机构为争取业绩、套取奖金和费用而造假,通过自制保单、截留挪用保费、虚假理赔等手段建立账外账、私设小金库;为完成指标考核随意调账,通过调整未决赔款准备金虚增利润;为追求业务规模,擅自扩大保险责任、降低承保条件,协议承保、坐支高额手续费、压单退费;销售欺诈误导、服务不到位、理赔难等造成客户大面积退保等。上述行为在分支机构业务经营中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公司偿付能力。地方保监局通过日常的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将发现的分支机构严重影响公司偿付能力的行为上报保监会,为保监会对整个公司的风险关注和监测提供基础资料,提高保监会风险预警能力,做到早发现、早防范、早化解,最终取得偿付能力监管的实效。

保监局在偿付能力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直到2003年,保监会才出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实质启动的偿付能力监管时间短,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派出机构在偿付能力监管中面临许多问题。

(一)认识不充分

对于偿付能力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其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的核心地位,业内出现一些片面和错误的认识。一是认为偿付能力监管只是对保险总公司的监管,那是保监会的事,派出机构无权监管保险公司的总公虱二是认为偿付能力监管就是坐在办公室要求公司报送一些监管数据,自己编几张报表,计算几个数据,测算出偿付能力额度而已三是认为偿付能力充分与否仅仅是总公司的事,与保险分支机构无关,派出机构在对保险分支机构日常监管中无需考虑偿付能力的问题,导致为监管而监管。

(二)制度不健全

涉及到偿付能力监管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只有《保险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及相应的编报规则。《保险法》只规定了保监会应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对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进行监控;《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只界定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以及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低于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监管措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粗线条规定了监管指标及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计算方法。这些监管制度较为笼统,并未就如何有效开展偿付能力监管做出制度安排,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特别是缺失了派出机构偿付能力监管的操作细则,降低了派出机构作用的发挥。

(三)能力不适应

首先是各保监局的人员力量不适应。人员数量少,疲于应付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和协调发展环境,未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偿付能力监管并付诸于实施;监管队伍中缺乏熟悉偿付能力监管政策的专门人才,监管经验匮乏,未能以偿付能力监管统领市场行为监管,将丰富的市场行为监管与偿付能力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其次是技术力量不适应。监管技术普遍比较落后,特别是噪些技术还是沿用传统的办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运用有限,监管数据的搜集效率低,未形成一套派出机构内部各处室共享的电子化监管数据库。

加强派出机构在偿付能力监管中的作用

(一)端正思想认识

偿付能力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在保监会系统对保险公司全系统的监管中,既体现在保监会对保险总公司市场准人、产品审批、高管人员任职资格、资金运用等项目监管中,也贯穿了派出机构对保险分支机构市场准入、高管人员任职资格、业务经营、财务合规性等项目监管中;偿付能力监管是一项过程性的而不是结果性的监管工程,它不仅仅是计算几个数据、编几张报表、测算—个额度的事情,而是贯穿在保险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工作中每一个环节,是——项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监管。

(二)提高监管能力

首先要扩充派出机构监管力量,设置偿付能力监管岗位,加强培训、提高监管干部素质;建立专门的监管队伍,研究偿付能力监管,熟悉监管政策:对分支机构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从监管的角度将各风险因素对偿付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进而实施监管措施。其次要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保险分支机构数据导人,实现监管计算与分析自动化,减少手工报送过程中数据的失真,及时掌握经营分支机构有关偿付能力的业务、财务状况,提高风险监测能力和监管效率。再次是建立健全派出机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结合派出机构的监管特点与地方保险市场特点,出台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

(三)建立预警系统

派出机构在保监会的职责授权范围内,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及相关的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为依据,对辖区内保险分支机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监测,选取如长期险保费收入增长率、短期险自留保费增长率、险种组合变化率、短期险赔付率、退保率、应收保费率、平均费用率、风险保额增长率等具有前瞻性和预警性的指标,建立科学的数理模型,量化风险,建立预警系统,对指标进行预测性分析,动态地监控公司偿付能力的变动情况,及时监测出偿付能力风险的变化,做到早发现、早防范、早化解,切实提高监管效率与监管效果。

(四)加强现场检查

偿付能力监管并非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是和行为监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偿付能力监管是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之上的,要保证监管实时有效,必须保证保险分支机构汇总的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目前,保监局的非现场监管数据基本上都来源于保监会《保险统计信息系统》,而系统数据都是由各总公司向保监会报送的。有必要加强基础数据真实性现场检查,一是核实系统下载的统计数据与保险分支机构实际财务数据的一致性,确保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和统计口径的准确性二是检查分支机构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对接情况,防范业务经营失去财务的监督(如坐支、撕单、埋单等违规行为),确保业务核算全面性;三是以偿付能力监管为统领,对分支机构擅自扩大保险责任、违规降低费率、突破附加费用率等严重影响偿付能力的业务风险点进行检查,促进公司偿付能力的稳定和提高。

保监局范文篇4

在**县发生特大地震灾害之后,x保险业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保监会和*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迅速开展抗震救灾和保险理赔服务工作,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一、迅速成立应急指挥中心,领导抗震救灾工作

*保监局按照中国保监会的统一部署,迅速成立*保险业抗震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向辖区内各保

险机构紧急下发《关于做好*保险业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保险机构强化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把抗震救灾和做好理赔服务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做好抗震救灾理赔服务工作,简化理赔程序和环节,开辟绿色理赔通道,让受灾群众尽早得到保险赔款。同时,要求各公司认真执行灾情信息报告制度,并积极组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二、积极做好抗震救灾快速理赔工作

各公司均按要求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排查在地震灾区的标的损失情况,并启动理赔绿色通道。太平洋产险*分公司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开辟理赔绿色通道,延长报案期限。5月16日,公司接到投保雇主责任险的好又多都江堰店、绵阳店报案,称员工多人下落不明,公司及时派理赔人员到*进行处理。目前已查明好又多都江堰店员工3人因地震死亡、14人因地震受伤,报损金额约150万元。公司已对该案进行紧急处理。人保产险*市分公司启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救灾理赔工作小组,24小时值班,并对理赔工作的组织领导、信息收集、案件排查、现场查勘、后备保障和赔款准备金进行周密安排。中国人寿*市分公司一把手担任抗震救灾工作组组长,统一负责抗震抢险救灾工作。平安产险*分公司对承保的地震案件进行细致排查,两核人员准备充分,随时奔赴灾区。该公司及时与*市旅游局联系,当得知承保的旅行社责任险的7名游客于5月16日全部安全返深时,总经理亲自前往机场迎接和慰问。中华联合保险*分公司迅速排查,发现公司承保的途经*旅游的有近10个旅行团约200人,在灾区只有少数人受轻伤,已受到当地政府统一安排和治疗,没有死亡。目前,己有100余人己回到*,另有80余人由于交通受阻,暂时不能按时归来。中华联合保险*分公司及时向回深旅客表示亲切的慰问,并通过导游向暂未回深的旅客致以温馨提示,以确保人身安全。太平洋人寿*分公司迅速成立“震灾紧急事务救援小组”,开通绿色通道及24小时理赔接报案,对重大事故实行“一日一报”制度。天平汽车保险*分公司第一时间向保监局报告公司位于成都的全国电话中心通讯线路陷入瘫痪状态,公司已紧急采取措施在*分公司单独设立接报案电话并通过电台交通频率向客户进行告知。国寿产险*分公司下发紧急通知,要求辖下机构主动参与,服从大局,对震灾案件实行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赔付。中意人寿*分公司制定理赔专项负责人,建立全天候值班制度,保持报案电话通畅,保证专项负责人及时到位。智信达保险公估公司迅速调整人力和装备,组建以医疗核损人员为主体的应急队伍,随时准备接受客户委托,奔赴一线参加抗灾抢险工作,同时公司决议组建一支包括律师、专业理赔人员在内的自愿救援队伍,随时奔赴灾区为灾民或相关单位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和专业的保险索赔服务。

截至5月21日,*保险业累计接报案78件,报损金额2014.02万元。其中,死亡3人,伤残14人,健康医疗人数3人,倒塌房屋2间,已赔付0.6158万元。目前相关保险公司正在抓紧处理,尽快将赔款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三、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捐赠和献血活动

一是积极开展抗震救灾捐赠活动。*保监局与*市金融办、人民银行*中心支行、*银监局、*证监局、深交所联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全市金融系统迅速行动,积极开展抗震救灾捐赠活动。*保险业迅速行动,截至5月20日,*保险业(不含总公司)干部职工个人捐款共计419.4119万元并汇缴到*市慈善会。其中:*保监局捐款4.06万元,保险分公司捐款353.05811万元,保险中介机构捐款61.5348万元,保险行业组织捐款0.759万元。目前,*保险业个人捐款活动仍在进行之中。其中,各单位组织干部员工捐款超过10万元的有:平安人寿*分公司89万元;人保产险*市分公司41.1494万元;中国人寿*市分公司45.31715万元;平安产险*分公司37万元;太平洋产险*分公司22.3万元;友邦保险*分公司20万元;中华联合保险*分公司11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寿*市分公司营销员*个人捐款10万元。泰康人寿*分公司曾雯放弃到手的日本游竞赛奖励,选择把这笔5000多元的奖励费用捐献给灾区。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第一天,平安产险*分公司在默哀仪式结束后,应广大员工再次捐款的迫切要求,积极组织现场捐赠,仅用20分钟的时间就再次募集善款11.2万元。

二是踊跃献血献爱心。民安保险*分公司、平安产险*分公司分别组织员工积极献血。中国人保产险*市分公司团委和团支部积极组织青年员工献血。国寿产险*分公司在组织员工捐款献血的同时,在《*商报》刊登大幅公益广告,呼唤社会更多人士关注灾区人民,尽一个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

三是关心帮助公司受

保监局范文篇5

随着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险主体不断增加,保险公司法人机构在住所地以总公司名义直接经营保险业务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为适应保险市场发展需要,提高市场行为监管效能,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稳定,现将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直接经营保险业务行为监管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监管主体

保险公司法人机构住所地保监局(以下简称当地保监局)负责对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的直接经营保险业务行为实施监管。

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直接经营保险业务行为是指保险公司法人机构在住所地直接以总公司名义开展保险业务的行为(再保险业务、大型商业保险和统括保单项目除外)。

二、监管职责

当地保监局对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直接经营保险业务行为履行以下监管职责:

(一)非现场监管方面。当地保监局负责收集和分析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直接经营保险业务情况,并及时向保监会职能部门报送监管动态和分析报告。当地保监局可根据监管需要,要求辖区内保险公司法人机构报送与直接经营保险业务有关的财务、业务统计数据报表。

(二)现场检查方面。当地保监局负责对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的直接经营保险业务行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现场检查;受理调查涉及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直接经营保险业务行为的信访投诉,并及时向保监会职能部门报送现场检查情况及监管建议。

(三)行政处罚方面。当地保监局根据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对保险公司法人机构提出整改意见和采取监管措施,对保险公司法人机构有关责任人直接进行处罚,并将处罚结果及时报保监会;对涉及保险公司法人机构及其高管人员的行政处罚,当地保监局可以提出初步处罚建议,与有关案件材料一起报保监会,由保监会决定并实施处罚。

三、工作要求

(一)当地保监局要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监管方式,切实履行对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直接经营保险业务行为的监管职责,有效维护辖区保险市场秩序。

(二)当地保监局要结合辖区保险业实际,针对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采取切实可行的监管措施,确保各项监管措施取得实效。

(三)保监会将充分考虑当地保监局提出的意见和监管建议,搞好统筹协调,加强业务指导。

保监局范文篇6

为进一步加强保险行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确保保险业信息系统正常稳定运行。保监会将组织召开保险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视频会议。李克穆副主席将出席会议并讲话。现就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形式

采用中国保监会视频会议系统

二、会议时间

三、参会人员、地点

保监局分管信息化工作的局领导、统研处全体人员;保险公司分管信息安全工作的公司级领导、信息技术部负责人。

在京保险公司参会人员会议地点:中国保监会办公楼302会议室。各保监局及京外保险公司参会人员会议地点:当地保监局会议室。

四、其他要求

保监局范文篇7

一、创建活动主要做法

在学习领会全国总工会等十部委和中国金融工会关于开展“创争”活动有关要求的基础上,保监局认真研究监管工作特点,大胆探索符合保险监管部门实际的创建工作思路,以“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全员参与、载体创新、知行合一、循序渐进”为原则,把“育人才、强监管、促发展”作为创建学习型保监局的根本落脚点,围绕“树愿景,建机制,搭平台,抓培训”的十二字方针,稳步推进各项创建活动,真正形成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良好氛围。

(一)共绘愿景,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2004年1月,全国总工会等十部委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意见后,保监局党委敏锐地意识到,创建学习型组织对于**保险业、**保监局这样一个新行业和新单位、新队伍而言,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因为,此时**保险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要以有限的监管资源应对这一挑战,必须加强有组织的学习、实施人才兴业战略。经过精心准备,4月,保监局就召开了“创建学习型保监局动员大会”,并组织全体干部对学习型组织建设进行了专题学习和讨论。通过广泛动员,使大家切实领会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对改进监管及推进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创建活动对个人提高综合素质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也是提升保监局整体工作效率、推动保险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极好契机。经过学习引导,全局干部崇尚学习之风进一步形成,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从“要我学,学一时”向“我要学,学一世”转变;二是从“个人学习”向“团队学习”转变。这种转变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广泛集中大家意见的基础上,保监局制定了以“三有一好”和“三种能力”为核心的创建活动共同愿景,即:争做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监管干部,提升保监局引领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监管能力,推动**保险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此为基础,各个处室确立了本部门的具体创建目标,每个干部都制定了个人学习愿景,组织学习目标与个人学习目标的结合,进一步营造了组织化学习的浓厚氛围。

围绕这一共同愿景,保监局制定了创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打基础(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重点是健全领导,完善机制,营造学习氛围;第二步出成效(2005年4月至2007年6月),重点是推动学习与监管、创新、发展的良性互动,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第三步大跨越(2007年7月至2010年),重点是健全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实现监管、创新、发展三大能力全国领先目标。围绕三步走战略,相关部门每年都要制定创建工作年度计划,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创建活动内容,落实责任要求,确保创建活动扎实开展。

(二)健全机制,实现创建体系化

1、健全学习管理机制。保监局建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任组长,对全局创建活动负总责。建立党委中心组学习、党支部学习、党小组学习、各业务处室学习等集体学习制度,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的示范导向作用,“集中学习局长抓,分组学习处长抓”。形成了“一学两带”的组织学习特色,通过党委班子的学习,带动中层干部和普通干部学习。同时,指定由工会牵头抓总,各处室明确一名创建工作联络员,配合工会共同推动创建活动,并建立了学习动态信息上报制度。

2、建立学习竞争机制。一是开展系列岗位技能竞赛活动。先后组织了“政策咨询能手”、“现场检查能手”、“信息系统操作能手”等多项竞赛活动,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二是通过定期实行岗位轮换,增强干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紧迫感。三是每半年对各处室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检查通报,将其纳入年度考核、评比,还将个人学习成效列入公务员年度考核内容,作为评先评优及职级晋升、提拔使用的参考条件。

3、探索学习激励机制。重点是通过各种政策引导,鼓励干部加强学习,提高技能。一是明确有关规定,对在职参加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的同志,给予时间、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对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职称考试的,适当解决考试费用。二是将取得相关证书的情况列入考核管理,作为能力考核的加分项目和选拔任用、评优的标准之一。三是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保监局坚持每年选派十多名干部出国学习或参加保监会专项课题研究。建立了内部图书室,挤出经费增添专业书籍资料,并给每个干部办理了南京图书馆的借书证,为大家的学习积极创造条件。

(三)搭建平台,营造创建良好环境

保监局突破传统框框限制,创新学习载体,运用内部局域网、工作简报、课题小组、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搭建团队学习平台,切实提高学习效率。一是坚持“每周学习日”制度。局党委把每周四下午作为集中学习的固定时间,不管工作多忙,局领导都挤出时间亲自组织全局干部开展集中学习或参加以处室为单位的集体学习。二是开展以“两加强、三提高”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开展“五个一”工程,即“读一本好书、创一项成果、写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完成一项研究课题、出一个金点子”活动,从而把学习与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为把“五个一”工程落到实处,开展了“每月一读”,重点书目以读书会的形式组织大家讨论、谈体会,消化知识;“每季一赛”,开展优秀论文比赛,对被省级以上报刊采用的论文进行评比,获奖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每年一评”,年终评出课题研究有突破的个人,除进行表彰外,还作为先进个人评选及提拔任用的条件。三是开展以“三有一好”为主题的干部教育活动。将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与干部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新型监管队伍。四是开展“全员读书”系列活动。工会集中购买了全国“创争”活动培训指导丛书,并组织专题学习讲座;以局域网为依托,建立起网络读书室;以“我为同事当老师”为主题,开展全员讲学活动;以“漂书”为主题,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等,在保监局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五是开设专业讲座。领导小组每年都有计划地邀请业内外专家学者到保监局举办学术报告会或专题演讲。六是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先后成立了“读书小组”、“保险市场研究小组”、“公司财务研究小组”、“英语学习小组”等12个学习兴趣小组,加强对相关领域的学习研究。此外,保监局还通过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比如,以“我为**保险做贡献”为题在全局干部中组织“创新金点子”有奖征集活动,共收到金点子327条。其中,创新农业保险、农机小额贷款保险、社会治安保险、大学生助学贷款等23条金点子转化为创新成果,成为全国保险业的典型。再如,与共青团**省委联合主办“先进性教育与保险业科学发展”主题演讲比赛、组队参加省总工会举办的“爱岗敬业”演讲比赛等等,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全面学习”成为保监局机关文化的重要特征。

(四)狠抓培训,培育知识型监管干部

1、强化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党委坚持把政治学习放在首位,把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作为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采取集中教育、组织参观、举办专题汇报会等形式,开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重温入党誓词”、“共同学党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干部亲自上党课、剖析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与大家交流心得,使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2、强化职业道德操守的学习培训,增强干部的自律意识。在全局干部中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广泛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保险监管职业道德建设”等创优活动,以及向张云泉同志学习、“军营一日”国防教育、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加强干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教育。

3、强化保险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干部的综合技能。坚持每月举办一期保险专题讲座。与南京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办了监管干部培训班,并依托行业资源举办各类专业培训90批次。全局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干部参加了MBA、MPA、保险精算师等继续教育,在《保险研究》等专业刊物共30多篇,还涌现了一批在全省、全国行业系统有影响的业务能手和专业人才。

创建活动对提升干部素质、提升保监局工作质量和水平产生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局51名干部中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达到70%,本科以上学历达到了100%,研究生以上学历达到41%,有9名中青年干部先后被提拔到处级以上领导岗位。保监局在监管、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多次受到中国保监会、**省委省政府的表扬肯定。

二、创建活动主要成效

通过创建,保监局形成了“人人学习、事事学习、主动学习、科学学习”的良好局面,引领行业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监管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

(一)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保监局以创建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引领和促进行业科学发展的水平。针对**省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养老健康保险发展薄弱的问题,保监局专门成立课题小组,深入基层调研学习,积极推动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省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明显扩大。2006年全省承保种植业面积增长5倍,2006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比2004年激增166.7%。农业保险成为解决农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重要制度措施。**省也成为全国六个农业保险试点省区之一。二是保险业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范围扩大到全省25个县,覆盖农村人口1077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28%,占全国保险业参与新农合管理人数的50%,累计为657万人次提供了医疗补偿服务,保险业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保障支持作用。三是责任保险加快发展,火灾公众责任保险、旅行社责任保险、船舶油污责任强制保险、煤矿和高危行业雇主责任保险、医疗责任保险等业务取得实质性进展,保险覆盖面大大拓宽,全省责任保险保费年均增长近20%。

通过保监局的努力,**保险业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截至2006年底,**省级保险公司总数已从2003年底的18家增加到42家。保险中介法人机构从4家增加到137家。保险从业人员从6万人增加到14万人。保险分支机构达到4633个。其中保险分支机构总数、中介法人机构数和从业人员数均列全国之首。2002年以来,**保险业务规模连续四年全国第一,年均增长达27%,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06年,**保费收入在全国率先突破500亿元大关,全省人均保费67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42元。

(二)推动行业创新的能力显著增强

保监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全行业创新意识,推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把2006年作为保险行业创新年,举全省之力打造保险“创新强省”,组织召开了全省保险理论创新大会和实践创新工作座谈会,启动了“保险服务**‘两个率先’研讨会”、“**中国保险名家论坛”等创新举措,加强对创新工作的引导、宣传和推进,在全省保险业逐步形成一个重视创新、勇于创新的氛围,使创新成为**保险业新一轮大发展的“发动机”。二是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要各类保险公司成立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或专职部门,督促公司将创新工作纳入公司内部考核体系,逐步建立基层创新需求的收集渠道。同时,还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保险创新研究,着力培育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保险机构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保险创新体系和机制。三是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仅2006年一年,全省就有230个新险种投放市场,22个涉及国计民生的险种在全国发挥了示范作用。比如,保监局突破政策障碍,帮助华安保险公司率先在**推出了“大学生信用贷款保险”,为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难”问题建立了有效的机制保证。针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产品创新难的问题,专门成立了“保险产品创新推动小组”,对六个地市的15家保险机构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当前保险分支机构产品创新难的主要原因,向中国保监会提出了专题研究报告,得到了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引导行业在创新方面投入更多关注,推动保险产品创新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进一步扩大了学习型保监局创建活动的影响力。

(三)保险监管的能力显著增强

保监局以创建为契机,加大学习研究力度,在监管思路、监管重点、监管手段等方面积极创新,不断提高监管工作成效。党委经过深入分析和调查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制度、惩戒”相结合的派出机构监管模式,启动“高管人员法规培训计划”,建立完善监管联系人制度、监管提示制度、后续检查制度和分类监管制度,切实提高监管效率。特别是在高管人员法规培训方面,利用监管机关内部资源和学习成果,成功举办了9期高管人员法规培训班,累计培训800余人次,得到中国保监会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保监局还在全国率先将保险从业人员的执业信息纳入**省个人联合征信系统,率先实现保险营销员100%持证上岗,切实加强行业诚信基础建设,使行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保监局范文篇8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和财产保险监管工作要点精神,继续加大现场检查力度,治理和整顿市场非理性价格竞争,规范经营秩序,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财产保险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会决定开展整顿和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2008年整顿和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和财产保险监管工作要点精神,围绕“速度、效益、诚信、规范”八字方针,以数据真实性为重点,继续加大现场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扰乱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行为,督促公司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提高执行力,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促进财产保险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中国保监会以交强险为重点业务,对2家产险公司统一组织开展全国性专项检查工作。各保监局结合当地实际,针对交强险、商业车险、意外险、大型商业保险项目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对重点业务、重点公司、重点地区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同时对近两年实施过检查的公司进行后续跟踪检查。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集中重点的专项整治和强化日常监管并重的原则。各保监局在整顿和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中,应将中国保监会组织的全国性专项检查、后续跟踪检查和日常自行安排的其它检查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按照本通知精神做好专项检查工作的同时,结合辖区内产险市场的实际统筹安排好日常检查和监管工作,特别是做好2007年对阳光产险和天安公司进行现场检查等案件的后续监管工作,保持监管的连续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形成并保持治理整顿的高压态势。

(二)坚持依法从严从重处理以及责任追究与机构处罚并重的原则。各保监局在处理违法违规行为时,应按照《关于2007年全国财产保险现场检查处罚原则的通知》(产险部函〔2007〕106号)精神,重在对机构和责任人的处理。即对违法违规经营的机构,视情节轻重采取“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或者“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等处罚措施,逐步实施市场退出机制;对机构违法违规经营负有责任的责任人,包括经办人员、所在部门负责人及分管领导,视情节轻重采取“警告”、“责令撤换”或“罚款”等处罚措施,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上级公司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三)坚持违规处罚与落实整改、完善监管制度并重的原则。各保监局在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从公司经营理念、法人治理、内部控制、合规经营等方面查找问题的根源,从体制、制度和机制等方面提出监管意见,并且加强后续监管,切实保证监管措施和整改要求的落实。

(四)坚持强化法人监管的原则。各保监局应结合整顿和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以及日常监管工作情况,将导致分支机构违法违规经营的体制、制度和机制性问题以及需要采取的监管措施及时报告中国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以下简称产险部)。产险部将向相关保险总公司通报并责成其整改,必要时追究总公司高管人员的责任,以进一步强化法人机构对分支机构的管控责任。

四、专项检查对象

本次中国保监会统一组织的专项检点为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太平保险有限公司(以下分别简称太保、太平)。产险部负责检查上述两家公司的总公司,各保监局负责检查上述两家公司在当地的分公司及其所辖分支机构。

若上述两家公司2007年末尚未在当地设分支机构或机构开业不足三个月的,可根据市场实际确定具体检查对象并报告我会。原则上被检查的经营主体不得少于两家公司,被检查的分支机构不得少于两家。

五、专项检查方式

本次专项检查继续坚持强化对总公司监管与对分支机构违规行为查处并重的原则,采取保监会和保监局上下联动、对总分公司一条线检查的方式。即由各保监局对分公司及其所辖分支机构进行检查,并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或线索及时报告产险部,以便产险部及时指导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总公司的检查。产险部结合各保监局对当地分公司及其所辖分支机构进行检查的情况,组织力量对总公司进行检查。借助上下联动、及时沟通,全面、系统地摸清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性、内控的有效性(特别是内部稽核监督的有效性)、偿付能力的充足性、经营行为的合规性、经营风险状况等方面情况,保证专项检查的质量。

六、专项检查内容

(一)对总公司的检查

以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合规管理、经营数据真实性、偿付能力和风险状况等内容为检点,同时针对各保监局在检查中发现的线索,利用“上下联动”检查的优势,从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查找产生违法违规行为的根源,督促总公司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内部监督管理,从源头上堵塞漏洞,有效防范分支机构违法违规经营和保险经营风险。

(二)对分支机构的检查

1、检查区间:以2007年的业务为主,必要时可向前追溯或向后延伸。

2、重点险种:交强险、商业车险和大型商业保险项目。

(1)交强险。检点:①交强险单证(特别是定额保单)及标志管理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建立交强险单证及标志管理制度;是否有专人负责交强险单证及标志管理工作;交强险单证及标志的印制、保管、签发、回收、核销、归档等是否符合规定,是否纳入核心业务系统管理。②承保管理情况。重点检查是否严格执行交强险条款费率;应收保费是否真实、完整,其账龄是否合理,核销是否合规。③理赔管理情况。重点检查交强险理赔是否严格执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和交强险条款关于理赔时效的规定,是否有拖赔、惜赔或无故拒赔的情况;交强险赔款的归属是否准确,是否存在交强险赔款归入商业车险或商业车险赔款归入交强险的情况;是否存在已报案但长期未立案的情况;对已立案的估损是否准确、合理。④信息系统管控情况。重点检查信息系统是否为交强险设定单独代码;是否支持对交强险单独核算管理的规定;是否根据监管规定和内部管控的需要,对手续费支付比例、费率优惠比例和条件、保险期限、批单生效日期、退保、报立案时间等作出限制;是否有完善的单证管理系统并与核心业务系统相衔接,核心业务系统对已发生已报告赔案的记录是否真实、完整;业务、财务和再保系统是否无缝链接,业务系统数据与财务系统数据是否一致。⑤财务核算费用分摊情况。重点检查是否严格按照交强险业务单独核算管理和费用分摊的原则,真实、准确地核算交强险的经营损益、专属资产、专属负债,特别是对专属费用的核算是否真实、准确。⑥准备金评估情况。重点检查交强险业务准备金评估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准确、合理;准备金评估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规定。⑦资金管理情况。对单独运用管理的交强险资金,重点检查是否在交强险资金账户和其他业务资金账户之间转移利益;对未单独运用的交强险资金,重点检查是否以实际可运用资金量的比例将投资收益在交强险和其他保险业务之间进行准确分摊。⑧手续费支付情况。重点检查交强险手续费比例是否超过4%。⑨费用情况。重点检查费用是否真实,是否有通过虚列费用低价(即低于交强险条款费率规定的价格)承保、超规定标准支付手续费或支付保险回扣等情况。

(2)商业车险。检点:①条款费率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是否严格执行商业车险条款费率。②应收保费情况。重点检查应收保费是否真实、完整,账龄是否合理;应收保费的核销是否合规。③手续费支付情况。重点检查手续费列支渠道、支付比例、支付对象和支付方式是否合规,账务是否真实,是否使用保险中介服务统一发票。④批单退费情况。重点检查批单退费是否合规,违规批单退费的金额、用途及具体去向。⑤理赔情况。重点检查是否有假赔案;核心业务系统对已发生已报告赔案的记录是否真实、完整;是否存在已报案但长期未立案的情况;对已立案的估损是否准确、合理。⑥费用情况。重点检查费用是否真实,是否有通过虚列费用低价(即低于商业车险条款费率规定的价格)承保、超规定标准支付手续费或支付保险回扣等情况。⑦信息系统管控情况。重点检查信息系统是否根据监管规定和内部管控的需要,对手续费支付比例、费率优惠比例和条件、保险期限、批单生效日期、退保、报立案时间等作出限制;是否有完善的单证管理系统并与核心业务系统相衔接;业务、财务和再保系统是否无缝链接,业务系统数据与财务系统数据是否一致。

(3)大型商业保险项目。检点:①纯风险损失率表和危险单位划分指引的落实情况。重点检查纯风险损失率表和危险单位划分指引的执行情况,是否按照报备的条款费率承保大型商业保险项目;信息系统是否根据监管规定和内部管控的需要,对核保权限、适用的费率和危险单位划分等作出限制。②大型商业保险项目投标管理情况。重点检查是否严格按照规定向监管部门报告大型商业保险项目投标情况,报告的内容是否属实;在大型商业保险项目投标中是否存在非理性甚至是恶性价格竞争的情况。③共保情况。重点检查共保是否合规,是否存在“不规范共保”的情况。④再保险安排情况。重点检查对大型商业保险项目是否有再保险安排;再保险是否科学、合理;再保险摊回是否及时,核算是否准确。

七、时间安排

本次专项检查分为准备、检查实施和总结处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4月)。主要工作是对检查人员进行培训、成立检查组、制定现场检查方案和现场检查通知书等。

(二)检查实施阶段(5至7月)。各保监局应在5月16日前进场对太平分支机构进行检查,6月20日前进场对太保分支机构进行检查。产险部将根据各保监局对分支机构检查进展情况,组织力量适时对总公司进行现场检查。

(三)总结处理阶段(8至10月)。主要工作包括汇总分析检查情况、组织实施监管措施、撰写相关检查报告和整理归档检查资料等。

八、相关要求

(一)认真制定现场检查方案并及时报告我会。各保监局要切实按照本通知精神制定现场检查方案。现场检查方案应立足于全年的整顿和规范财产保险市场工作,对中国保监会统一组织的专项检查、后续跟踪检查和日常自行开展的检查作出明确的安排。请于2008年4月18日前,将现场检查方案和《2008年整顿和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现场检查计划表》(附件)报至产险部。

(二)切实做好上下联动检查工作。各保监局既要按照各自已制定好的检查方案开展常规性检查工作,及时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或线索报告产险部,又要对产险部需要保监局协助检查确认的问题积极配合,认真查实。

(三)迅速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各保监局在整顿和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中,争取检查一家、处理一家,不要等到所有现场检查工作结束后才统一处理,确保检查处罚的时效性和震慑力。

(四)认真做好市场整顿总结工作。各保监局应结合现场检查工作,全面总结分析市场整顿情况,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方面认真查找产生违法违规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制度性因素,制定实施相应的监管措施。请于2008年11月14日前,将财产保险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报告以及检查统计表(另行下发)报至产险部。

九、其它事项

(一)现场检查参照《现场检查工作规程》和《非寿险监管指导手册》进行。

(二)本次现场检查相关的规范性文件

1、《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辆保险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06〕19号)

2、《关于规范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单证和标志管理的通知》(保监发〔2006〕60号)

3、《关于加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管理的通知》(保监发〔2006〕71号)

4、《关于印发〈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单独核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保监发〔2006〕74号)

5、《关于规范商业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保监发〔2006〕75号)

6、《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及商业机动车保险管理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06〕107号)

7、《关于印发〈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费率浮动暂行办法〉的通知》(保监发〔2007〕52号)

8、《关于加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核算管理的通知》(保监发〔2007〕45号)

9、《关于加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责任准备金评估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保监产险〔2006〕680号)

10、《关于认真执行财产保险危险单位划分方法指引与纯风险损失率表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产险〔2006〕1317号)

11、《关于印发财产保险危险单位划分方法指引的通知》(保监发〔2006〕52号)

12、《关于印发第二批财产保险危险单位划分方法指引的通知》(保监发〔2006〕99号)

13、《关于印发第三批财产保险危险单位划分方法指引的通知》(保监发〔2006〕124号)

14、《关于印发〈财产保险危险单位划分方法指引第12号:核电站运营期〉的通知》(保监发〔2007〕36号)

15、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制定下发的道路、地铁、电厂和商业楼宇4个项目的纯风险损失率表

16、《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商业保险及各类投标业务管理的通知》(保监发〔2007〕43号)

保监局范文篇9

一、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努力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建设

**保监局办公室在主任罗青的带领下,全体同志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从大局中找准定位,在服务大局中积极作为。多年来,办公室积极主动与市政府及其部门协调,建立形式多样的沟通渠道,先后向市政府报送加快发展公众责任保险、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实施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法等20多份关于加快行业发展的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一)推动实施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改善首都交通环境

近两年,**市机动车辆保有量快速增长,道路交通流量急剧上升,由于轻微事故大量增加带来的交通拥堵状况不断加剧,严重影响了首都市民的日常出行。为此,**保监局办公室从2007年初开始,组织协调有关业务处室,积极与**市交管局沟通,深入各保险机构开展调研,探索运用保险机制管理交通事故的新思路,研究制定了《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法》。由于《办法》改变了以往交通事故确定责任需要交警到现场认定、当事双方需往返两家保险公司办理相关手续的传统做法,取消了单方事故需提供公安机关、物业公司开具证明的规定,对保险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加强风险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办公室与业务处室一道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先后召开20多次座谈会,并多次组织开展对公司员工实务操作等方面的培训,为2007年7月1日顺利实施《办法》创造了条件。

《办法》实施后,**保监局办公室及时牵头组织**保监局和市交管局相关处室,编写了《解读手册》及400余万份《协议书》,免费向社会公众发放,并在中央和地方各大媒体进行了为期数月的广泛宣传。与此同时,帮助业务处室研究制定了《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实施细则》,统一理赔流程和手续;推动成立了保险业协调工作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及时协调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工作深入,措施得力,《办法》实施以来,**交通事故处理工作顺利开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市交通事故的当事人自行处理率超过70%。因交通事故造成的道路拥堵数量,较2006年同期下降近6成。社会各界对**市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的做法和效果,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网上舆情摘报)》第620期摘发了《**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法值得推广》的评述,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市市长和公安部、**市等领导先后作出批示,对保险这一社会资源参与交通管理的新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推动建立**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服务首都新农村建设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落实局党委做出的开展保险业服务“三农”的“农保工程”部署,从2005年开始,办公室牵头组织了包括一线监管干部和保险机构专业人员参加的调研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与政府部门协调沟通,研究制定了**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政策性农业保险专业技术性强,对参与制定者的政策水平和农业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同时,还需要协调兼顾政府部门、农户及保险公司三方的利益关系。为此,调研组多次深入13个郊区县,走访保险公司基层经营人员和农户,摸清农业保险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农户的需求,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确定了种猪、生猪、奶牛、苹果、梨等12个险种为**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在保护农户利益和投保积极性的基础上,兼顾保险公司的利益和承保积极性,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条款费率,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为顺利实施农业保险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于2007年5月30日正式实施。该项制度实施以来,受到了各级政府、农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的高度赞扬。新华社对此高度关注,在《国内动态清样》中向党中央、国务院进行了反映,原市长、副市长牛有成先后批示,要求不断完善制度,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三)推动责任保险发展,辅助政府管理社会

**保监局办公室准确把握首都经济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保险业的需求,立足本职岗位,围绕工作重点,大力推动行业创新,引领行业积极参加首都平安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责任保险发展,在医疗责任保险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由于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缺乏法律强制性,推动工作难度大,办公室的同志一方面积极与市卫生局相关处室加强沟通协调,采取下发文件引导、召开座谈会动员等多种手段促使医疗机构积极投保,保证医责险覆盖面;另一方面在边干边学中积累经验,研究制定一系列加强医责险经营风险的管理文件,确保医责险制度稳健运行。在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于2005年在全国率先推动建立了**市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医责险实施三年来,保险公司累计承保医疗机构1231家(次),承保医务人员19.2万人(次),提供了14.4亿元的医疗责任风险保障,累计处理医疗纠纷3506件,大大缓解了医患矛盾,维护了医疗秩序。2007年7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保监会联合了《关于推动医疗责任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医责险发展经验向全国推广。

二、坚持求实创新,率先而为,创造一流工作业绩

**保监局办公室承担着全局应急值守、文秘会务、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访投诉、新闻宣传、法律事务、行业建设、安全保卫、财务会计、后勤保障等10多项职能,事事具体而繁杂,件件事关全局、责任重大。办公室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扬求实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总结规律,建章立制,率先而为,在管钱管物、协调机构运转、保护消费者利益、提高监管效率等方面进行开创性工作。

(一)率先对协会进行专业化、职业化改革,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保险行业协会职责不清,机制不健全,成为安置公司人员的地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办公室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理顺各种错综复杂利益关系,制定实施了《**保险行业协会建设实施意见》。2004年按照市场化、规范化原则,组织开展了**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竞聘和协会换届工作,率先在全国保险社团中进行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改革。2006年又推动成立**保险中介行业协会。办公室在指导行业协会建设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换来了两个保险社团组织的快速成长。在保监局支持下,行业协会牵头建立首都交强险信息平台、研究制定**保险合同纠纷调处机制、出台大量行业自律公约,行业协会在规范市场、增强行业自律、提升行业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率先设立行政处罚委员会,推进依法行政。为推进依法行政,确保行政处罚公平合理,办公室着眼长远,从制度入手,2004年就率先在全国保险监管系统中研究设立了行政处罚委员会,由分管局长任主任,办公室负责协调工作。最近几年,办公室先后制定和完善了**保监局《行政处罚内部实施规程》、《行政处罚流程指引》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程序。行政处罚委员会给予当事人陈述、申辩及举行听证的权利,并最终民主决议形成审核意见,确保了行政处罚的民主和透明,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得到提升。

(三)率先推出高管履职监管措施,实现对高管人员准入、履职、退出的全程监管。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高管人员作为公司经营行为的实施者,是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的第一责任人。管好高管,就抓住了规范市场的“牛鼻子”。为此,办公室积极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在深入调研的情况下,于2007年率先在全行业推出高管履职措施,研究出台了**保监局关于《保险公司在京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履职监管办法(试行)》。《办法》体现持续监管、系统监管、资源整合理念,通过明确履职标准、建立履职档案、规范履职监管结果使用等制度,形成了对高管人员准入、履职、退出全程监管制度框架,对增强高管人员合规经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规范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坚持为民排忧解难,开拓保险信访投诉工作的新局面

伴随着保险业市场规模扩大,信访投诉工作任务也相应地增加。到**保监局信访投诉的群众,大多是自己与保险公司无法就投诉案件协商一致的保险消费者。他们的诉求大多数是合情合理的,但往往缺少有效证据,协调解决难度大。**保监局办公室牢固树立“首都无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意识,针对信访投诉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总结出“四心、六复”的解决信访投诉工作方法。

“四心”信访投诉工作方法,就是要求接待信访投诉工作做到“热心、耐心、公心和细心”。接待来信来访始终热心周到,不冷淡;倾听意见、建议始终有耐心,不厌烦;办理投诉始终坚持原则,出于公心,不偏心;整个办理过程始终细心,不耽搁,不出差错。2003年、2004年资本市场变化,使部分公司在这之前销售投保产品时的误导问题被集中暴露出来,发生了多起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特别是2003年3月11日,正值全国人大政协开会期间,20名客户一起到**保监局上访,情绪非常激动,声称如问题得不到及时满意解决,就要到“两会”会场和代表驻地上访。办公室同志从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在局领导的直接领导下,一方面沉着应对,热心接待群众,耐心听取意见,细心引导,消除群众过激情绪,把上访群众稳住;另一方面尽快与公司主要领导联系,要求公司领导亲自到现场协调解决。经过半天多努力协调沟通,最终把矛盾化解在投诉现场,避免了事态扩大,保证了“两会”期间首都的和谐稳定。

保监局范文篇10

房地产金融不仅关系金融稳定,也与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密切相关。只有把房地产金融自觉融入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中,对内强化金融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定力,对外加强多部门综合治理的协同配合,才能避免出现无序信贷投放引发房价过快上涨的现象,形成金融、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从实践看,上海银保监局近年来已初步形成资金端、需求端、供给端“三端共治”房地产金融监管工作框架。

(一)抓牢资金端,保持强监管高压态势

上海银保监局持续加大对贷款资金用途的排查工作,打好检查、处罚和整改“组合拳”,督促辖内银行机构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切实防止信贷资金脱实向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在全国首创“一梁三柱”房地产监测分析框架,前瞻预警房地产金融风险。通过30项风险预警指标、150个预警条件,以及高风险房地产企业预警分析、房地产压力测试、房地产行业监测三项工作,前瞻预警房地产金融风险,紧盯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领域情况。积极开发EAST监管数字化模型,其中“房地产金融风险智能分析工具”获2020年银保监会EAST劳动竞赛创新类模型二等奖。严查重罚消费贷、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情况。2021年初,上海银保监局率先开展消费贷、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排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后,上海银保监局联合上海市相关部门持续开展经营用途贷款综合整治,严厉打击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挪用于购房、外部助贷机构协助走账等行为。2021年以来,就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贷款领域问题已处罚银行机构33家次,罚没金额合计2355万元,是去年同期涉房贷款处罚金额的5倍,处罚银行责任人员16人次,责令银行内部问责数百人。同时,将消费贷、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纳入日常现场检查和监测重点,严守监管红线。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慎监管。联合上海市规划资源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等部门持续开展土地交易资金来源审核,担任土地拍卖观察员,从土地拍卖源头进行治理,实现房地产金融长效协同管理。优化土地交易资金来源监管流程,对房地产企业购地资金来源进行延伸检查,严肃查处辖内某集团企业套取多家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挪用于土地出让金的问题。

(二)抓好需求端,引导市场回归理性

上海银保监局紧盯房地产市场变化,不断补齐制度短板,在全国主要城市率先印发加强住房信贷管理工作通知,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规范房地产金融管理要求。对房地产市场过热苗头快速反应。2021年初,上海银保监局与上海市住建委等八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辖内银行机构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紧跟联合发文,又迅速印发了《上海银保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调加大首付款资金真实性和偿债能力审查力度、严格信贷资金发放以及用途管控、将违规借款人与违规中介列入黑名单等具体监管要求,形成对需求端的警示降温效应。与政府部门打好“协同战”。上海银保监局联合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房管局等部门建立违法违规线索移送机制,强化对违规类金融机构、房地产公司、房产经纪公司等的协同监管。通过深入调查,向经侦部门移送涉嫌“包装贷款”的犯罪团伙线索并开展联合行动,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积极扩大监管政策宣传成效。通过发新闻稿、答记者问等多种形式主动联合媒体做好金融监管政策宣导;通过媒体宣传辖内部分银行向违规借款人发送《个人贷款提前收回告知函》的典型案例,放大宣传效应,强化广大市场主体对消费贷、经营用途贷款不得违规流入房市的意识。加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相关舆情监测,联合上海市委网信办约谈违规自媒体,净化房地产信贷舆论环境。

(三)抓实供给端,保障民生建设人民城市

上海银保监局坚决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控,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旧区改造、城市更新等领域,做到“有控有扶”双向发力。一方面,督促银行机构严格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对辖内法人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提出“三个不高于”要求,采取“压、降、优、化”“三档三控”“一行一策”措施实现这一目标。采取按业务分类“拆包分解”方式,提出压降目标,并按月监测落实情况,对落实不到位的机构开展督导约谈。今年以来,上海辖内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明显下降。截至2021年6月末,房地产贷款增量占各项贷款增量比重较年初下降9.1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大力引导金融支持民生工程建设。一是推动建立“总银团+子项目银团”筹组机制,引导银行机构将信贷资金投向旧区改造领域。截至2021年6月末,上海银行业支持提供旧区改造贷款余额3554亿元,同比增长52%。二是与上海市房管局建立信贷支持保障房项目名单管理机制,向辖内银行下发需信贷重点支持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名单。截至2021年6月末,辖内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1654亿元,较年初增长8.53%。三是推动完善住房租赁制度。2021年初,上海银保监局联合上海市住建委等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整顿规范本市住房租赁市场秩序的实施意见》,维护本市住房租赁市场秩序,保障租房群众的合法权益。截至2021年6月末,辖内住房租赁开发贷款余额227亿元,较年初增长48%。

加强房地产金融监管的着力点

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是房地产金融监管的关键,要持续完善房地产金融管理长效机制。上海等超大城市是全国资金、人口的汇聚之地,棚改货币化增加了资金供给,家庭规模小型化释放了住房需求,通胀预期推动潜在需求提前释放,这些因素都为住房市场增添了热度。而金融资源高效流动,隐蔽性、逐利性很强,随着地价房价的过快上涨、投资房地产“只赚不赔”预期的不断加强、限贷政策的进一步收紧,房地产金融监管将面临越来越强的周期性压力。同时,一些地方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和金融化倾向严重,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结构性的“供不应求”,社会资金裹挟银行信贷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成为房地产乱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所以当前,围绕“三稳”目标持续完善房地产金融管理长效机制,坚决遏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是房地产金融监管工作的主导方向。房地产金融调控是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快推动银行经营理念和战略的转变。当前,部分银行“重贷前、轻贷后,重风险、轻合规,重绩效、轻规划”的管理思想未得到根本转变。一是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忽视与实体经济互利共生,放松对借款人融资需求的审核,弱化业务质量管理和产品设置要求,只追求当期绩效、只看重抵押担保。二是资金监管意识不足。贷后管理过度依赖于总行风险预警监控平台,对贷款用途审核不严,对资金跨区域、跨银行流转检查意识不足,欠缺制度执行力。三是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与市场需求仍有差距。拓展业务未走出原有路径依赖,贷款投放上堆规模、垒大户,在支持制造业、普惠型小微企业发展上缺乏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手段。房地产金融市场违规手段复杂多样、违规主体多元,要建立多部门联合治理长效机制。近年来,在监管部门大力督促下银行机构在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提升贷款便利性方面取得较大进步,但也面临信贷资金被违规挪用的风险。检查发现,上海市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占比总体不高,但需警惕违规主体多元化、违规手段复杂化现象。例如,借款人通过多次转手等方式腾挪资金;大集团企业利用价格优势获取低利率贷款混入资金池;“黑中介”通过协助借款人虚构材料等方式,帮助借款人获取贷款资质,绕过银行监控和监管检查。在上述违规行为中,失信借款人和“黑中介”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套取贷款,应当是贷款被挪用于房地产领域问题的主要责任者。但是,目前对这些违规主体的惩戒力度不足、震慑效果不佳,在打击房地产投机炒作、建立协同长效机制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形成联合治理、联合惩戒的工作格局。

“严”字当头持续加强房地产金融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