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货币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4:32:36

保货币论文

保货币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中央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近期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些措施,对我国迅速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至关重要。

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许多国际国内不利因素的冲击,但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宏观调控将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基本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加大对企业技术进步、创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中央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近期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因此,要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防止经济下滑,但不能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抑制物价上涨的政策措施成果显著

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货膨胀。对三农的政策力度加强,粮食增产增收,肉禽蛋等生产稳定发展,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的扭转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

(三)改变宏观调控方向,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持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施,促进去年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更加强劲,6~12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增幅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增幅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在出口退税率提高和汇率上升放缓等多项政策利好刺激下,7、8月份当月贸易顺差同比增长3.8%和14.9%,总需求的积极变化有利于稳定经济走势。

二、2009年经济增长展望

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对我国形成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国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中国经济前景值得乐观,特别是从长期来看,保持8%以上的增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008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所以要继续扩大内需,“有效扩大内需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满足人本身的多方面需要,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好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今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宏观调控必须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对之策。“新兴市场国家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因素。2009年,发达经济实体基本不能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做出任何贡献,全球经济的增长,几乎全部来自于新兴市场国家的贡献。”所以,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值得看好。

宏观调控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首要政策目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并根据实际运行变化,围绕“保增长、促转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发行长期建设国债2000亿元、四万亿投资计划等,这些政策实施好了,预计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以上。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速小幅回落到3%左右。第二产业受出口和投资减速影响较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08年的15%减速为13.5%,第二产业增速也由2008年的11.1%减速为10.2%。受金融、交通运输和房地产等服务业减速影响,预计第三产业增速比2008年低0.5个百分点。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从2008年的27%骤然下降到10%左右,多数制造业投资降温。虽然有积极财政政策和灾后重建等加速因素支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仍然回落7.5个百分点,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1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6%左右,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放缓使我国进出口同时减速,预计全年出口和进口将分别增长14.5%和19.5%,增幅同比下降6.5个和7.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2369亿美元,同比减少9%左右。理顺资源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

因此,考虑了国内外许多的因素,使国内宏观调控明确“保增长、促转型”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作出重大调整,给社会强烈的政策预期引导,防止了经济连续下滑,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所以说,2009年我国经济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有信心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率先突围,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元竹.寻找经济问题的社会解决方案[J].开放导报,2009,(1).

保货币论文范文篇2

回头看考卷,要求写的题目有四:

1、针对前六段材料,概括“活拔绒”事件的过程(不超过400字);

2、针对后七段材料,分析媒体载文观点的异同(不超过300字);

3、要求对中国政府及羽绒行业协会提建议(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及可行性,不超过300字);

4、针对材料中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在网上发出的“不要再继续宣传和生产活拔绒制品”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1000-1200字)。

题目出的一点都不偏。还是传统题型——概括,对策,论述(对“媒体载文观点的异同”的分析是小评论,最后的议论文是大评论)。题目不偏,测查能力要求更不偏:“活拔绒”是经济事件,具体说是外贸领域在金融危机大环境中,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经济事件,这是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必然遭遇和还将继续遭遇的众多阵痛之一。考生之所以觉得偏,是因为老以为申论热点就是自己感觉熟识的猜解纯熟的问题,其实不然。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公务员的基本素养,考生应试备考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从公务员能力提升的基本要求出发,从应试作答的实际需要入手,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只要真正摆正公务员身份,从国家行政角度思考,紧紧扣住材料,紧紧围绕大局,就不会因复习偏了,而遭遇考场上无从下笔的窘境。考试大论坛

国考临近,不少考生出于考前焦虑,开始想尽办法走捷径,其途径之一,就是“恶补”甚至瞎蒙热点。我们认为,这是不可取的,这种急功近利的投机式复习法,很容易使得广大考生忽视国家公考选拔人才的内在逻辑,辜负国家人事行政部门通过考试以教育引导广大青年人群的一片苦心,同时,我们必须严正指出,刻意猜解2014年国考试题热点,一方面很可能冲淡对申论写作思路、方法和表达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很可能会出现顾此失彼乃至于挂一漏万的情形,这样违背国考备考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不利于广大考生有效备考和长远利益。

众所周知,国考也罢,地方公考也罢,关注热点是必须的。因为热点就是那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和注意的问题,就是那些党和政府依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施政方略。国考不可能为了适应小众或者极少数人的需要或者趣味而去在生僻冷门的问题上大书特书。热点问题,从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里就有了框架,在国际国内两个具体环境中有了思路,在中央—地方—县市—乡镇直到村级的具体实践中有了方法。

保货币论文范文篇3

摘要:从2000~2020年是中国经济体制的后改革期。后改革期的任务是建成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金融支持体系;深化改革现存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变畸形的投融资结构,正确处理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中的五大关系;银监分立体制改革,要着力培养和构建分立的条件,既要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更要转变监管理念,综合推进配套改革从2000~2020年中国的改革发展将迈入后改革期,后改革期的历史任务是建成市场经济体制和相适应的民主政治体制,后改革期是20年前期改革的延续和深化,更是改革的关键性突破,经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技术支持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研究金融支持经济发展,需要着重考虑几个战略性问题。

一、后改革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定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所谓历史定位,就是指在这20年体制改革的任务、经济发展目标和道路及其所处的环境问题。从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看,后改革期是要完成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推进民主政治体制的发展,确立法制社会基础。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政治、中华文化。它可以用多种指标去描述,用东方传统语言讲,在基本点上就是迈入“风调雨顺(生态环保优化,可持续发展),五谷丰登(一、二、三产业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安定:人有业、居有屋、各得其所)、国泰民安(国强、政治稳定)”。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就是要开创“新型工业化”经济的发展道路,既要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又要避免传统工业化发展的各种代价,诸如工业剥削农业、城市剥削农村、社会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财富增长与贫困扩大等等社会弊端积累。中国后改革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区域集团化,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的国际环境中建设的。因此,后改革期是全方位、深层次开放的格局。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国不能脱离世界,世界也不能没有中国。

二、后改革期中国金融改革的战略定位: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金融支持体系

建立全面小康社会的金融支持体系,是后改革时期金融改革目标的战略定位。在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金融支持体系过程中,始终面对三大课题,一是国家垄断金融的政府主导型金融体系转向国家调控金融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基本金融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金融制度。从政府主导型金融转向市场主导型金融,核心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改革要取得突破,构造现代公司制金融企业;金融组织结构多元化,构建大、中、小分层次网络型的融资机构;城乡协调,国有制、股份制、合作制多种产权结构并存,合作竞争的市场金融制度。二是社会融资模式的选择和发展。也就是说,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关系的协调,构建多渠道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畅通机制,有效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加速资本形成,改善宏观调控环境,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这是后改革时期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金融支持体系,始终需要解决好的课题。坚持中介与市场共生的互补互动,防止替代的片面观点,加快银行体制改革,完善银行产业组织结构;规范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效率,发展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农村合作金融,构建为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和“三农”高效率融资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快养老金、保险市场的规范发展,为全面小康构建社会稳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三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支持措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我们始终要清醒认识金融的内在脆弱性和风险性,正确处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的关系,金融市场化、金融开放与国力承受能力的关系,警惕国际金融霸权,维护国家主权和金融稳定。在这里金融政策和策略制定的科学性、正确性,决定金融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三、后改革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定位

后改革时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是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型工业化经济。从战略全局观点看,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经济模式要求金融支持的重点在于:(1)处理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不能因循守旧,按照传统思维安排金融资源配置。(2)处理好支持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视资源节约和代替,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优化城乡人口结构。(3)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增加劳动就业的关系,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事关发展和稳定大局,必须高度重视,增加劳动就业,扩大再就业。(4)支持经济发展要贯彻城乡一体化的原则,维护农民、农村、农业的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的难点和关键都在农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必须彻底解决好“三农”的金融支持体系。(5)处理好发展制造业和发展服务业的关系,要以制造业为基础,带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以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在后改革时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正处在战略调整的机遇期,面对三重二元结构的经济现实矛盾,传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沿海经济与内陆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叠矛盾,形成决策的主导力正在发生着从计划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内陆经济主导转向沿海经济主导,全国一盘棋主导转向城市化主导的格局。在经济发展决策中强势群体的决策主导地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富人利益支配政策导向,弱势群体没有真正的组织力量。以农村为例,现在中央补贴100元的扶贫津贴,能够真正用到农民身上的只有2元钱,因此,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把握住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有三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地理效应论”。什么“东部发展是国际贸易的地理效应形成的,不是什么政策效应”;“向西部转移支持只能达到扶贫济困,对东部的发展是最大的伤害”;“内需不是内地”,“东部只要民工而不要移民”;“东西部问题是梯度分工问题,不同地区有不同分工”,认为“西部开发是要放弃的,只是时间问题”。这种潜意识的经济地理决定论,对金融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策,客观上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二是“制度性财富漏斗效应”。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制度安排。在现存组织制度框架内,投入再多资金有些不合理的效果亦不明显,只能导致财富两极分化。前改革期实践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三是“银行产权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缺失”。特别是透过诸如“蓝田股份”、“农凯集团”这些案例,不难看出我国金融业支持经济运作机制的制度性缺陷是极端严峻的。商业银行的审贷委员会往往是个人决定的“合法程序”,实际上沦为一块“遮羞布”;所谓内控制度,多为控下不控上,控外不控内,一出问题就是大案;争夺大客户,违规竞争比比皆是,信贷规则形同虚设;盲目追“星”跟风,争相贷款,多头贷款,重复贷款,把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装;滋生蛀虫,内外勾结,吞食国有资产,只要发生巨额“问题贷款”,必有高层内外勾结者;信贷文化缺失,没有应急措施,急功近利,一出问题争相“落井下石”。盲目追“星”和争相“杀马”,既制造风险,又扩大风险。所以,转变观念,创新制度是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效率,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所在。

四、银监分立体制改革与支持经济发展

(一)历史经验:值得注意五年前央行体制改革(撤省分行成立跨区分行)的实践,恰恰为当时流行的顺口溜“一年换位置、二年换房子、三年调妻子、四年出漏子、五年散摊子”所言中。运行状态出现“大分行忙得团团转,监管办无事可干,中心支行上下看,县支行不知道怎么干,总行成了官僚办。”导致监管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监管真空处处皆是,空化了一线,严重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功能。原本是学习美联储经验,以摆脱地方行政干预,加强央行的独立性。后来要加强维权和信用制度建设,又反过来要求地方政策提供支持。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加强省会城市中心支行的职能,这样一来,大分行又被架空了。银监会成立,监管体制“专业化”改革,决不要成为央行体制改革第二!

(二)银监体制的国际趋势和分拆:理论观点距今为止,国际上设有中央银行的国家,货币政策与监管合一者占70%以上,只有30%不到的国家实行监管分离。监管从央行分立出来的主要理论是:(1)“角色冲突说”,一身二任,职能不同导致角色冲突。(2)妨碍监管专业化,不利于防范风险,认为货币政策主宏观,监管主微观,一身二任不利于监管专业化。(3)金融创新发展、混业经营的发展,监管体系要适应变化。但是,国际银监体制的发展趋势是走向集中,而不是分立。例如:德国的银监分离,源于央行权力过大,独立的央行体系决策权和全能制银行制度,银监合一,使央行成为垄断者,成为一个强大而独立的中央银行,因而需要分立,以构建货币政策与监管的制衡机制。但是,1999年欧洲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以后,德国央行没有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功能,转由欧洲跨国央行行使职能之后,现在德国联邦政府又开始考虑银监合并,减少分行,集中总行决策的趋势。美国联储体系是独立的央行体制和银监分立的分权体制,银行监管是多头监管,分别由五家联邦级机构和一家州级机构承担,处于联邦和州的两级双重监管。但《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案》(即新银行法)实行之后,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银行业实际上又是经营银、证、保的混业银行,银行法开始赋予联储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权力,美国的现实发展正在朝向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集中于联储的趋势,而不是分立机构。

(三)监管和货币政策:内在关系的协调银行是信用中介,银行信贷活动是创造货币的闸门,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因此,监管和货币政策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必须协调动作,相互结合。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表现在:(1)监管是维护货币政策实施环境,发挥货币政策效率的手段之一。(2)监管是规范中央银行防范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风险的一道防线。(3)监管是降低金融交易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透明度,保证公平、公正、公开交易的手段。(4)监管对于保证货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正确履行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无论监管是分立体制还是合一体制,都必须处理好客观存在的内在关系,不能因为体制变化而人为分隔这种内在关系,如果在制度安排上不能有效协调这种关系,那么,所谓“角色冲突”就会从央行内部的“角色冲突”转化为外在的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外在冲突,监管专业化水平变异为监管机构专业化。这样,银监分立体制就会导致市场职能转向政府职能,背离整个体制改革的初衷。

保货币论文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贷币

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但时间漫长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是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要完全复苏所需的时间将会是十分漫长的。首先,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或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而另一方面,由于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剥离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因此急需重新注入大量的资金以弥补其亏空。其次,全球经济的复苏还会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元的贬值、经济的失衡及失业率的攀升等等;美元的贬值极有可能造成在实体经济或金融市场中出现新的泡沫,严重影响了经济或市场的稳定性;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失衡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其要达到再平衡的态势又需经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失业率的攀升、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非经济因素则会从另一角度制约和干扰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

除去上述所提到的不利因素,诸多有利的因素将从正面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而且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其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首先,针对于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措施,这对刺激经济的不断增长、恢复当前的市场信心、扭转经济的下滑态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复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为了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从国家财政上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并对其他领域也加大了其投入的力度,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政策或措施都将大大的推进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其次,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将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在长期内会决定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趋势。因此可见,在上述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仍将会在整体上实现复苏,但需经过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

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转移加速

从另一角度来说,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对早先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强制性的调整,其调整的原因是该模式无法维持全球经济的持续曾长;经过这次强制性的调整,可以使全球经济重新回到再增长的良性循环之中,但其调整的成本却是极其高昂的,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一次重大衰退。

为此,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必须对早先全球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调整,例如发达国家必须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遏制超前和过度消费,减少自身的资产负债率,执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等;而发展中国家则需重新调整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刺激?肖费,以实现从内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拉动,防止因外部不稳定性所导致的经济增长乏力。

经过本次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将加快向具有低成本、市场潜力大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尽早实现对产业的转型或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全球经济的早日复苏以及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本次金融危机过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其在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人力度,努力推动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引领全球产业结构的再调整,使其拉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其次,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分工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和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仍将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科技、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优势。由此可见,全球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横向与纵向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全球产业格局。

三、国际贸易投资加速,但受保护主义制约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走向复苏,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将会再次活跃,并从很大程度上推动全球经济加快复苏。首先,全球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从而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且拉动了全球范围内相关服务业的增长,创造出了愈来愈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国际贸易投资的加速还会对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区域内其产品、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的流动会更加便捷,其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或空间。最后,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会带动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对绿色产品、环保节能技术及设备的更多需求,拉动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复苏。

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各国由于大多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为加快本国经济的复苏,将采取一些对本国经济或市场的保护主义政策及措施,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保持经济的平衡,将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超前消费、扩大国内需求、降低进口需求,因此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长尤为不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其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的现象,也将会对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一定的冲击,其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恢复就业市场,降低失业率。最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企业破产率的增加,各国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通过设置相关障碍防止过多的本国企业被兼并或控制,尽力降低其投资或兼并活动给本国经济所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从而弱化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限制了国际性投资活动的发展。

四、国际货币体系出现新变化。但仍将以美元为主

保货币论文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贷币

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但时间漫长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是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要完全复苏所需的时间将会是十分漫长的。首先,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或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而另一方面,由于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剥离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因此急需重新注入大量的资金以弥补其亏空。其次,全球经济的复苏还会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元的贬值、经济的失衡及失业率的攀升等等;美元的贬值极有可能造成在实体经济或金融市场中出现新的泡沫,严重影响了经济或市场的稳定性;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失衡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其要达到再平衡的态势又需经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失业率的攀升、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非经济因素则会从另一角度制约和干扰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

除去上述所提到的不利因素,诸多有利的因素将从正面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而且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其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首先,针对于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措施,这对刺激经济的不断增长、恢复当前的市场信心、扭转经济的下滑态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复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为了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从国家财政上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并对其他领域也加大了其投入的力度,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政策或措施都将大大的推进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其次,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将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在长期内会决定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趋势。因此可见,在上述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仍将会在整体上实现复苏,但需经过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

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转移加速

从另一角度来说,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对早先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强制性的调整,其调整的原因是该模式无法维持全球经济的持续曾长;经过这次强制性的调整,可以使全球经济重新回到再增长的良性循环之中,但其调整的成本却是极其高昂的,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一次重大衰退。

为此,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必须对早先全球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调整,例如发达国家必须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遏制超前和过度消费,减少自身的资产负债率,执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等;而发展中国家则需重新调整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刺激?肖费,以实现从内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拉动,防止因外部不稳定性所导致的经济增长乏力。

经过本次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将加快向具有低成本、市场潜力大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尽早实现对产业的转型或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全球经济的早日复苏以及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本次金融危机过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其在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人力度,努力推动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引领全球产业结构的再调整,使其拉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其次,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分工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和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仍将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科技、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优势。由此可见,全球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横向与纵向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全球产业格局。

三、国际贸易投资加速,但受保护主义制约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走向复苏,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将会再次活跃,并从很大程度上推动全球经济加快复苏。首先,全球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从而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且拉动了全球范围内相关服务业的增长,创造出了愈来愈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国际贸易投资的加速还会对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区域内其产品、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的流动会更加便捷,其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或空间。最后,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会带动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对绿色产品、环保节能技术及设备的更多需求,拉动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复苏。公务员之家

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各国由于大多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为加快本国经济的复苏,将采取一些对本国经济或市场的保护主义政策及措施,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保持经济的平衡,将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超前消费、扩大国内需求、降低进口需求,因此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长尤为不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其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的现象,也将会对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一定的冲击,其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恢复就业市场,降低失业率。最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企业破产率的增加,各国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通过设置相关障碍防止过多的本国企业被兼并或控制,尽力降低其投资或兼并活动给本国经济所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从而弱化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限制了国际性投资活动的发展。

四、国际货币体系出现新变化。但仍将以美元为主

保货币论文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贷币

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但时间漫长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是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要完全复苏所需的时间将会是十分漫长的。首先,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或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而另一方面,由于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剥离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因此急需重新注入大量的资金以弥补其亏空。其次,全球经济的复苏还会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元的贬值、经济的失衡及失业率的攀升等等;美元的贬值极有可能造成在实体经济或金融市场中出现新的泡沫,严重影响了经济或市场的稳定性;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失衡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其要达到再平衡的态势又需经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失业率的攀升、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非经济因素则会从另一角度制约和干扰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

除去上述所提到的不利因素,诸多有利的因素将从正面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而且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其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首先,针对于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措施,这对刺激经济的不断增长、恢复当前的市场信心、扭转经济的下滑态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复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为了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从国家财政上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并对其他领域也加大了其投入的力度,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政策或措施都将大大的推进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其次,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将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在长期内会决定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趋势。因此可见,在上述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仍将会在整体上实现复苏,但需经过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

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转移加速

从另一角度来说,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对早先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强制性的调整,其调整的原因是该模式无法维持全球经济的持续曾长;经过这次强制性的调整,可以使全球经济重新回到再增长的良性循环之中,但其调整的成本却是极其高昂的,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一次重大衰退。

为此,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必须对早先全球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调整,例如发达国家必须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遏制超前和过度消费,减少自身的资产负债率,执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等;而发展中国家则需重新调整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刺激?肖费,以实现从内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拉动,防止因外部不稳定性所导致的经济增长乏力。

经过本次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将加快向具有低成本、市场潜力大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尽早实现对产业的转型或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全球经济的早日复苏以及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本次金融危机过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其在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人力度,努力推动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引领全球产业结构的再调整,使其拉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其次,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分工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和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仍将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科技、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优势。由此可见,全球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横向与纵向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全球产业格局。

三、国际贸易投资加速,但受保护主义制约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走向复苏,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将会再次活跃,并从很大程度上推动全球经济加快复苏。首先,全球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从而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且拉动了全球范围内相关服务业的增长,创造出了愈来愈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国际贸易投资的加速还会对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区域内其产品、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的流动会更加便捷,其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或空间。最后,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会带动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对绿色产品、环保节能技术及设备的更多需求,拉动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复苏。

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各国由于大多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为加快本国经济的复苏,将采取一些对本国经济或市场的保护主义政策及措施,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保持经济的平衡,将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超前消费、扩大国内需求、降低进口需求,因此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长尤为不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其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的现象,也将会对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一定的冲击,其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恢复就业市场,降低失业率。最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企业破产率的增加,各国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通过设置相关障碍防止过多的本国企业被兼并或控制,尽力降低其投资或兼并活动给本国经济所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从而弱化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限制了国际性投资活动的发展。

四、国际货币体系出现新变化。但仍将以美元为主

保货币论文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贷币

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但时间漫长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是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要完全复苏所需的时间将会是十分漫长的。首先,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或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而另一方面,由于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剥离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因此急需重新注入大量的资金以弥补其亏空。其次,全球经济的复苏还会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元的贬值、经济的失衡及失业率的攀升等等;美元的贬值极有可能造成在实体经济或金融市场中出现新的泡沫,严重影响了经济或市场的稳定性;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失衡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其要达到再平衡的态势又需经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失业率的攀升、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非经济因素则会从另一角度制约和干扰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

除去上述所提到的不利因素,诸多有利的因素将从正面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而且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其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首先,针对于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措施,这对刺激经济的不断增长、恢复当前的市场信心、扭转经济的下滑态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复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为了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从国家财政上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并对其他领域也加大了其投入的力度,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政策或措施都将大大的推进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其次,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将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在长期内会决定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趋势。因此可见,在上述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仍将会在整体上实现复苏,但需经过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

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转移加速

从另一角度来说,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对早先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强制性的调整,其调整的原因是该模式无法维持全球经济的持续曾长;经过这次强制性的调整,可以使全球经济重新回到再增长的良性循环之中,但其调整的成本却是极其高昂的,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一次重大衰退。

为此,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必须对早先全球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调整,例如发达国家必须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遏制超前和过度消费,减少自身的资产负债率,执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等;而发展中国家则需重新调整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刺激?肖费,以实现从内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拉动,防止因外部不稳定性所导致的经济增长乏力。

经过本次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将加快向具有低成本、市场潜力大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尽早实现对产业的转型或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全球经济的早日复苏以及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本次金融危机过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其在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人力度,努力推动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引领全球产业结构的再调整,使其拉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其次,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分工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和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仍将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科技、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优势。由此可见,全球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横向与纵向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全球产业格局。三、国际贸易投资加速,但受保护主义制约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走向复苏,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将会再次活跃,并从很大程度上推动全球经济加快复苏。首先,全球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从而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且拉动了全球范围内相关服务业的增长,创造出了愈来愈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国际贸易投资的加速还会对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区域内其产品、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的流动会更加便捷,其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或空间。最后,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会带动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对绿色产品、环保节能技术及设备的更多需求,拉动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复苏。

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各国由于大多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为加快本国经济的复苏,将采取一些对本国经济或市场的保护主义政策及措施,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保持经济的平衡,将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超前消费、扩大国内需求、降低进口需求,因此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长尤为不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其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的现象,也将会对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一定的冲击,其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恢复就业市场,降低失业率。最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企业破产率的增加,各国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通过设置相关障碍防止过多的本国企业被兼并或控制,尽力降低其投资或兼并活动给本国经济所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从而弱化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限制了国际性投资活动的发展。

四、国际货币体系出现新变化。但仍将以美元为主

保货币论文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贷币

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但时间漫长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是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要完全复苏所需的时间将会是十分漫长的。首先,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或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而另一方面,由于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剥离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因此急需重新注入大量的资金以弥补其亏空。其次,全球经济的复苏还会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元的贬值、经济的失衡及失业率的攀升等等;美元的贬值极有可能造成在实体经济或金融市场中出现新的泡沫,严重影响了经济或市场的稳定性;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失衡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其要达到再平衡的态势又需经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失业率的攀升、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非经济因素则会从另一角度制约和干扰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

除去上述所提到的不利因素,诸多有利的因素将从正面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而且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其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首先,针对于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措施,这对刺激经济的不断增长、恢复当前的市场信心、扭转经济的下滑态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复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为了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从国家财政上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并对其他领域也加大了其投入的力度,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政策或措施都将大大的推进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其次,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将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在长期内会决定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趋势。因此可见,在上述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仍将会在整体上实现复苏,但需经过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

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转移加速

从另一角度来说,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对早先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强制性的调整,其调整的原因是该模式无法维持全球经济的持续曾长;经过这次强制性的调整,可以使全球经济重新回到再增长的良性循环之中,但其调整的成本却是极其高昂的,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一次重大衰退。

为此,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必须对早先全球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调整,例如发达国家必须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遏制超前和过度消费,减少自身的资产负债率,执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等;而发展中国家则需重新调整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刺激?肖费,以实现从内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拉动,防止因外部不稳定性所导致的经济增长乏力。

经过本次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将加快向具有低成本、市场潜力大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尽早实现对产业的转型或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全球经济的早日复苏以及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本次金融危机过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其在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人力度,努力推动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引领全球产业结构的再调整,使其拉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其次,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分工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和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仍将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科技、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优势。由此可见,全球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横向与纵向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全球产业格局。

三、国际贸易投资加速,但受保护主义制约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向复苏,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将会再次活跃,并从很大程度上推动全球经济加快复苏。首先,全球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从而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且拉动了全球范围内相关服务业的增长,创造出了愈来愈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国际贸易投资的加速还会对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区域内其产品、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的流动会更加便捷,其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或空间。最后,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会带动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对绿色产品、环保节能技术及设备的更多需求,拉动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复苏。

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各国由于大多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为加快本国经济的复苏,将采取一些对本国经济或市场的保护主义政策及措施,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保持经济的平衡,将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超前消费、扩大国内需求、降低进口需求,因此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长尤为不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其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的现象,也将会对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一定的冲击,其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恢复就业市场,降低失业率。最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企业破产率的增加,各国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通过设置相关障碍防止过多的本国企业被兼并或控制,尽力降低其投资或兼并活动给本国经济所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从而弱化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限制了国际性投资活动的发展。公务员之家

四、国际货币体系出现新变化。但仍将以美元为主

保货币论文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贷币

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但时间漫长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是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要完全复苏所需的时间将会是十分漫长的。首先,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或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而另一方面,由于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剥离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因此急需重新注入大量的资金以弥补其亏空。其次,全球经济的复苏还会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元的贬值、经济的失衡及失业率的攀升等等;美元的贬值极有可能造成在实体经济或金融市场中出现新的泡沫,严重影响了经济或市场的稳定性;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失衡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其要达到再平衡的态势又需经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失业率的攀升、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非经济因素则会从另一角度制约和干扰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

除去上述所提到的不利因素,诸多有利的因素将从正面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而且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其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首先,针对于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措施,这对刺激经济的不断增长、恢复当前的市场信心、扭转经济的下滑态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复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为了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从国家财政上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并对其他领域也加大了其投入的力度,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政策或措施都将大大的推进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其次,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将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在长期内会决定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趋势。因此可见,在上述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仍将会在整体上实现复苏,但需经过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

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转移加速

从另一角度来说,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对早先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强制性的调整,其调整的原因是该模式无法维持全球经济的持续曾长;经过这次强制性的调整,可以使全球经济重新回到再增长的良性循环之中,但其调整的成本却是极其高昂的,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一次重大衰退。

为此,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必须对早先全球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调整,例如发达国家必须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遏制超前和过度消费,减少自身的资产负债率,执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等;而发展中国家则需重新调整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刺激?肖费,以实现从内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拉动,防止因外部不稳定性所导致的经济增长乏力。

经过本次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将加快向具有低成本、市场潜力大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尽早实现对产业的转型或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全球经济的早日复苏以及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本次金融危机过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其在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人力度,努力推动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引领全球产业结构的再调整,使其拉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其次,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分工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和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仍将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科技、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优势。由此可见,全球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横向与纵向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全球产业格局。

三、国际贸易投资加速,但受保护主义制约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向复苏,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将会再次活跃,并从很大程度上推动全球经济加快复苏。首先,全球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从而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且拉动了全球范围内相关服务业的增长,创造出了愈来愈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国际贸易投资的加速还会对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区域内其产品、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的流动会更加便捷,其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或空间。最后,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会带动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对绿色产品、环保节能技术及设备的更多需求,拉动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复苏。公务员之家

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各国由于大多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为加快本国经济的复苏,将采取一些对本国经济或市场的保护主义政策及措施,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保持经济的平衡,将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超前消费、扩大国内需求、降低进口需求,因此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长尤为不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其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的现象,也将会对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一定的冲击,其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恢复就业市场,降低失业率。最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企业破产率的增加,各国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通过设置相关障碍防止过多的本国企业被兼并或控制,尽力降低其投资或兼并活动给本国经济所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从而弱化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限制了国际性投资活动的发展。

四、国际货币体系出现新变化。但仍将以美元为主

保货币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从紧的货币政策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等。中国经济当前主要面临:世界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放缓、资产泡沫破灭、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等方面的挑战;对此应改变从紧的货币政策,增强信贷控制的方向性和灵活性,适度调整利率,放慢或降低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和幅度,重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联动与配合等,以落实中央“一保一控”的方针。

近一段时间以来,对现行的从紧货币政策是否需要调整,出现了不少的声音:有的专家提出,为了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下滑应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有的专家则认为,为了对抗通胀,从紧的货币政策不能放松。现行的货币政策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怎样调整?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状况

所谓从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挤出市场上过多的货币,促进总需求、总供给的平衡以实现稳定物价,控制经济过快增长的货币政策。一般来说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信贷政策;②利率政策;③外汇政策,包括汇率政策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等,当然也包括一些制度法规建设及金融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盘点2007年至2008年9月已经实施的货币政策,央行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信贷政策。应该说这一货币政策的从紧力度已经不小。存款准备金率在去年十次上调的基础上,今年前九个月又六次上调,达到了17.5%,已超过历史的最高水平,其调整的时间间隔之短,使用频次之高,可以说打破常规,使一个本不应经常调整的工具变成了一个频繁应用的短期性调节的工具。在公开市场业务方面也频繁进行操作,多次大规模地发行央行票据,并进行正回购操作,而且在不动产信用控制,特别是房地产信用控制方面采取了严格的信贷控制措施。上述措施都说明央行主要是通过数量控制来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收缩流动性。

第二,利率政策。去年共6次上调了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达到4.14%,共上调了162个基点,1年期贷款利率为7.47%,共上调了144个基点。去年调整的时间间隔之短、频次之高也为历史罕见。今年前九个月,只是在9月单向下调了商业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27个基点,存款利率则没有变化。

第三,汇率政策。2005年7月启动汇改以来,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总体上呈现逐步爬升的趋势,2008年上半年则加速升值。2007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幅度为6.5%,对欧元贬值3.7%,对英镑升值5.4%,对日元升值2%,对港元升值6.9%。其中对美元升值的幅度尤其受到关注,2007年底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7.346,时至2008年9月则在6.83左右震荡。升值的幅度约为6.9%。2008年初有专家曾经预测,2008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幅度会达到8%-10%。但从目前美元震荡偏强、欧元震荡走弱,以及从维护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角度出发,人民币升值预期有下降的可能。

第四,跨境资本流动管理。自2003年以来,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央行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政策是“严进宽出”。近期坊间有关于热钱流入、流出的种种说法(所谓热钱是指短期投机资本,是随时准备撤出的资金),尽管有关权威部门曾经表示中国的资本管制政策基本有效,由于基本统计数据难以搞清,资本管制政策是否有效难以准确判断。但不管怎么说央行的政策意图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实施外汇管制,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控制资本,特别是“热钱”的流入,在近期的情况下,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由于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其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到2008年8月,一方面CPI涨幅已开始连续4个月出现回落,7月份已降到7%以下,8月份为4.9%。另一方面GDP的增长率也在滑落,上半年GDP的增长率为10.4%,有关专家预测,三季度的GDP大致会保持在9.6%的水平,有的甚至预测会降到9%的水平,如果是这样,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警报基本解除,另一种担忧浮现出来,GDP的增长是否会大幅回落?[二、中国经济面临的现实挑战

受国际形势、国内经济环境中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通货膨胀的压力。本轮的物价上涨最初表现为2006年底的粮食价格上涨,继而是2007年第二季度的肉蛋禽价格上涨,接着是2007年以来的生产资料上涨,反映出物价上涨从农产品领域向工业品领域蔓延的趋势。2007年全年CPI涨幅达到4.8%,2008年2月CPI涨幅达到8.7%,是近十一年来的最高涨幅。尽管近几个月月度CPI已连续回落,8月份回落到4.9%,但更为全面的通胀指标GDP平减指数却屡创新高,从去年全年的5.2%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8.3%,再进一步上升到二季度的8.9%。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在今年3月份大幅上涨到8%以后,不断向高位推进,7月份达到10%,8月份达到10.1%,由于PPI3-6月后向CPI的可能传导作用,这就意味着物价上涨虽已开始弱化,但弱化的趋势并未确定。未来的通胀走势,主要取决于货币供应量、粮价等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变化。虽然国际能源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落,但仍在反复震荡,全球能源和资源性产品通胀的压力并没有根本解除。国内粮价等农产品价格尽管粮食增产,但调升的呼声高,推力也大,政府也有可能放松对成品油、煤炭和电力等价格管制措施,又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国际热钱的流入,货币供应量增速降低困难,今明两年一定程度的通胀压力依在,仍不可掉以轻心。

其次是世界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比预期要严重得多,而且仍在发展,实际上已由信贷危机发展为世界金融危机。目前美国经济的增长已经放缓,其他国家和经济体,尤其是欧洲的经济增长也已出现明显的放缓,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已经出现负增长。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必然会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愈来愈大的压力,导致中国净出口的下降,进而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据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初步测算的结果,如果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按IMF预测放缓0.7个百分点,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下降0.94个百分点;如果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1.7个百分点,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下降2.8个百分点。而且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美国资产价值的缩水,有关金融机构的倒闭和破产,给中国有关金融机构造成了直接损失,其资产价格的下降给跨境资本流动的方向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美联储多次采取的减息政策以及救市行动,为金融体系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所有这些都加大了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难度。

其三是资产泡沫的破灭带来的危机。众所周知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泡沫一度非常严重,经过一系列的调整,目前已面目全非。以上海股票市场为例,上证指数从6124点不到一年的时间跌到1802点,跌幅深达70.5%,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实际上就是一次“推倒重来”。这种“推倒重来”不仅使上市公司的巨额资产市值严重缩水,也使众多的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政府调控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受到质疑,也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必然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负面影响。与股市相比,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风险也十分令人担忧。受房贷新政的影响,2008年房地产市场的热度急剧降温,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如深圳、上海、广州等,与高峰相比已下跌三成,有些地段已下跌五成。但从全国情况看,房价整体仍在上涨,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一季度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而8月份则同比上涨了5.3%,环比则下降了0.1%,而且交易清淡,许多地方是有价无市,表现为量价齐跌,交易量的大幅下降往往是危机的开始。在房地产的调控上,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民生市场,政府必须对飞涨的房价采取强有力的降温措施;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高度依赖商业银行信贷,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剧烈调整,银行等金融系统必将受到冲击,并导致系统性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例子,应引以为戒。

其四是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冲击。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市遭受了50年未遇的冰雪灾害,大量供电等基础设施受到了严重破坏,一些农作物和林产品受损,铁路、公路交通中断,又时逢春运,给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都造成很大的冲击。这场雪灾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约在人民币2000亿元左右。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则更为巨大,这次地震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约在8500亿左右。灾后的重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将通过增加对受灾地区的投资,增加对药品、钢材、水泥、玻璃等救灾和灾后重建商品的需求,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投资力度的增大,商品需求的增加,会形成对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但影响有限,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三、货币政策调整的若干建议

面对挑战,为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2008年7月中央政府提出了“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过快增长)来代替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双防”(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胀),面对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作出怎样的调整和选择,笔者的建议是:

1.从紧的货币政策应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物价上涨的压力已开始减弱,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警报基本解除,尽管PPI、CPI仍保持较高水平,今明两年通胀压力仍在一定程度存在。但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出口增速下降,经济增速下滑,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如果经济增长下滑超过社会的预期,例如在8%以下,由此造成众多工厂倒闭、失业增加、银行坏账增加、社会不稳定等也是我们必须防止的。所以央行的货币政策应改变从紧的基调,在信贷的宽松度、灵活性以及方向性的选择上进行调整,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增强信贷控制的方向性及灵活性。在我国金融市场发育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一定程度的信贷额度控制是必要的,但应改变一刀切的做法。首先央行存款准备金率不宜再向上调整,而是应向下进行调整。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及货币乘数都有较大的影响,商业银行一般会迅速压缩信贷,导致投资和消费下降,引起经济较大的震动。现在要做的是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还应采取有差别的准备金率,对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下调的幅度。由于各类金融机构的负债规模不同,上缴央行17.5%的存款准备金后,大型金融机构资金会相对比较宽余,这就意味着大型企业和城市的企业较易获得资金的支持,而中小银行、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会形成资金紧张,也就意味着中小企业、创投企业和农村地区将更难获得资金的支持,使他们可能由于资金困难而停产或倒闭,显然这并不符合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目的。2008年9月15日,央行宣布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无疑这次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其次银行对商业票据的承兑也应采取有差别的政策,不同行业和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应有松有紧、有收有放,并体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3.重视价格杠杆的作用,适时适度调整利率。与去年6次调升存、贷款利率不同,今年以来加息的政策就没有使用过,而是在9月15日单向下调了一年期贷款利率27个基点,这可能是出于对经济增长下滑的担忧而初步采取的措施。正因为经济增长下滑已上升为主要危险,所以对抗经济增长下滑应成为利率政策主要作用方向,而且美国、欧洲等经济体为对抗经济下滑,目前的基准利率都可能会作出较大幅度的向下调整,所以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也存在降息的空间。但也应看到我国的真实存款利率为负(名义利率——物价变动率),真实的贷款利率也较低。与严格的信贷总量控制相比,由于企业的选择性,调息对经济的影响要小一些,所以兼顾“保增长、控通胀”的双重目标,在年内适时适度地进行一定幅度的减息调整是可以选择的,但空间和幅度不应过大。如果PPI、CPI反弹走高,到时再依情况灵活进行调整。

4.放慢和降低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和幅度。目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冷却,使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人民币的较大升值使出口企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一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沿海的中小企业降低或丧失了竞争力,导致破产和倒闭。出口增速的回落,使我国贸易顺差进一步下降,中国经济的增长因净出口增速的回落会受到严重影响。据有关统计,2007年中国的净出口为2600亿美元,同上年相比增幅近50%,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应在4个百分点左右,假设2008年中国的净出口增长速度下降到25%,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如考虑净出口对消费、投资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更加严重。而且由于欧洲经济体经济增长的疲软,对欧洲央行可能降息的预期开始提高,欧元对美元的利差增长可能缩小,从而推动美元相对欧元升值,形成美元目前的走强和震荡,从而弱化了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预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应该放缓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采用缓慢升值(年3%-5%)或不升值的方法,以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

5、重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联动与配合。落实中央的“一保一控”的方针,单靠货币政策是难以奏效的,应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扩张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相搭配,以对抗经济增长下滑为主要着力方向,并对通胀保持警惕。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以采取减税、加大发行国债的力度,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等为主要内容的扩张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取代前期执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点,取消5%的利息税,对国家鼓励出口的行业和产品加大出口退税的力度,给予奖励性政策促进出口稳定增长等,以确保实现“一保一控”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郑道平,龙伟娟.货币银行学原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