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三叶草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6:00:25

白三叶草范文篇1

果园生草可提高土壤肥力,抗旱保墒,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提高果品产量和品质。同时,为养殖业提供饲草,利用禽蓄粪尿沼气池,制造优质有机肥,生产营养安全的优质果品。以草养牧,以肥养树,充分利用资源,以短养长,对于形成果、草、牧、肥、水良性生态系统与立体农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首先,白三叶草根部具有发达的根瘤菌,可大量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据测定,667m2白三叶草可固定氮素10~13kg,相当于增施碳铵60~75kg,施用尿素22~28kg,为果树提供氮肥营养,减少氮肥投入。其次,绿色草层覆盖地面,草根的分泌物及残根向土壤中输入有机质,可缓解果树缺素症,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据试验资料,苹果园连续种草3~5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加0.2%~0.5%。第三,行间或行内生草,每年割草2~3次,覆盖于树盘,3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46.9%,含氮量提高15.3%,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4.1mg/kg和70mg/kg,土壤孔隙度提高8%,0~20cm土层含水量提高32%,有效根系分布层的总根量为对照的05倍,果品产量比对照高20%以上。第四,绿肥压青,培肥土壤,效果显著。

2调节地温,抗旱保墒白三叶草叶片茂密,夏季地表温度可降低4~8℃,减少地表水分蒸发,调节土壤湿度,增强抗旱保墒能力。与清耕区相比,土温保持相对平稳,20cm表土层含水量提高16%,使果园具有了低蒸发、高蓄水的节水型特点,每年可减少灌溉2~3次,利于夏季果树生长,有效促进果实膨大,减少裂果和落果。

3防止冲涮,保持土壤结构覆盖三叶草,可以有效避免雨水对土壤的冲涮和沉积,降低地表径流带来的水土流失,保蓄自然降水,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促进果树根系的生长、枝条粗壮、花芽形成、果实着色,提高果品品质。

4促进果树生长,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白三叶草冬季可提高地表温度2℃,冻土层浅,延长了吸收根的生长期,使夏季追肥、秋冬施基肥造成的断根容易愈合,促进果树春梢的生长、叶片肥厚、花芽增多、坐果率提高;同时秋季土壤中过剩的水分和养分被草吸收,抑制了秋梢的生长,有利于枝条充实和果实着色,增加树体营养积累,增强安全越冬能力,并能减少果实苦痘病和水心病的发生。在梨园试验,植草区与清耕区相比,梨果实维生素C含量平均提高24.7%,可溶性固形物增加55%,单株产量平均提高15%,果品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5生草覆盖,减轻摘果落果损伤树盘或行间种植,草层高度达25cm左右,形成天然的绿色地毯,再生能力强,作业车轧过后2天即可恢复原样,减少了果实采摘时落地果的伤残率,增加经济效益。

6抑制杂草生长,节省除草费用白三叶草匍匐茎节节生根,根系多密布在地下10cm左右,侵占性好,竞争力强,成片覆盖后能强烈抑制多种杂草生长,一般除种植当年的苗期需除草外,以后基本不需要人工除草,减少了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降低了果园清耕锄草的费用。

7以虫治虫,保护环境生草改善了果园生态环境,增强树体抗性,花期为天敌昆虫提供充足的蜜源,吸引大量果树害虫天敌向果园迁移、生存繁殖,如蚜虫、叶螨的天敌———七星瓢虫、草蛉、赤眼蜂等种群数量增加,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减少农药的使用,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降低了防治成本,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果树害虫是果品无公害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有些害虫栖息在草中,向草上喷药集中诱杀害虫,防效显著。

8昆虫授粉,提高果树授粉率白三叶草是优良蜜源植物,花期4~6月,招引蜜蜂等授粉昆虫,提高果树的授粉率。

营养价值高,是优质豆科牧草

白三叶草产草量较高,是优质畜禽饲料,具有很多优点。

1营养丰富白三叶草茎叶细软,叶量丰富,鲜草粗蛋白含量丰富,粗纤维含量低,花期含粗蛋白质20.8%、粗脂肪1.1%、粗纤维26.3%、无氮浸出物42%。每100kg鲜草可晒成干草15kg,干草含水量10%,粗蛋白质24%、粗脂肪4%、粗纤维12%、可溶性碳水化合物40.4%、矿物质28.7%、无氮浸出物39%、粗灰分10%、钙1.3%、磷0.3%。据试验,用白三叶草饲养土鸡,可以取代50%的精饲料,降低养殖饲料成本,增强抗病能力,提高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

2收割型草地白三叶草可以单播,也可与其它三叶草或禾本科牧草混播建立收割型草地,多次收割用于饲养畜禽鱼等,当高度长到25cm左右时进行割草,割草时留茬不低于5cm,以利再生,6~8月高温季节,白三叶草停止生长,不要割草。10月中旬以后生长的茎叶不要收割,以利越冬。

3放牧型草地白三叶草常作为放牧场上的主栽草种,属放牧型牧草,适度放牧,有利于白三叶生长和形成草层。适宜与多年生黑麦草、羊茅等禾本科牧草混播建立放牧型草地,产量以1∶2为好,既可保持单位面积干物质和蛋白质,又可防止牛羊等反刍动物过多采食白三叶草引起鼓胀病和繁殖障碍。混播草地在草层高度达20cm时开始放牧,高度在5~8cm时结束放牧。每次放牧后停牧3周,以利再生。

4制作青干草收割后快速晒干或烘干,晒制青干草,干燥后及时打包堆垛贮存,防止潮湿雨淋导致发霉变质。

绿化荒山荒坡,保持水土

白三叶草的根、茎蔓延于地表层,形成5~10cm的草层覆盖地面,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和改善小气候。用于保护新垦幼林地、河堤、公路、铁路沿线及土地复垦等,能起到护坡固沙固土作用,与多年生黑麦草、红三叶等牧草混播效果更好,增加白三叶草种子的自然落粒,促进草丛更新,通过白三叶草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的氮素供给,促进高产禾本科牧草的生长,延长水土保持利用年限。

药用

白三叶草范文篇2

关键词:果园;套种;白三叶草;浙江庆元

庆元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有盆地、丘陵、低山等多种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7.6℃,年均降水量1721.3mm,无霜期为255d。对于发展水干果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庆元县利用低山丘陵种植果树,建立锥栗基地、甜桔柚园区,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1]。2007年开始,浙江省实施“沃土工程”,庆元县土肥站不失时机地推广果园套种白三叶草等绿肥。

白三叶草为豆科车轴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短,侧根发达。匍匐茎长30~60cm,实心光滑,能节节生根,萌发新芽长成新的匍匐茎,侵占性很强。掌状三出复叶,叶柄细长,叶面有“V”形白色斑纹。白三叶草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最适温度为15~25℃,生长的适宜年降水量为600~850mm。种子发芽最低温度7~8℃,喜光较耐荫、耐寒,对干旱很敏感,气温38℃以上久旱天气,茎叶枯萎甚至死亡。果园套种白三叶草绿肥,成熟后腐烂成高效的有机肥,省去了部分种植果树所需要的肥料,既节省了施肥所需的时间,又降低了费用,增加了果园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2]。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品种选择

以耐热耐旱的中叶型白三叶为宜。

2种子处理

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浸种处理,1kg种子加水1.5~2.0kg,另加四钼酸铵((NH4)2MO4O13·2H2O)1g浸种12h。浸好后1kg种子加入磷肥(KH2PO4)5~10kg及细土或黄沙5~10kg,拌均匀后待用。

3土壤处理

白三叶草的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但抗旱性较差。播前要进行如下土壤处理,一是防治地下害虫。用40%辛硫磷乳油3750~4500mL/hm2对水450~600kg/hm2均匀喷洒地表。二是耕翻。先耕翻20~25cm,耙平整细,墒情不足时要先浇水后耕翻。三是施肥。三叶草为多年生宿根植物,一次种植,多年收获,因此,要重施基肥。可施有机肥15.00~37.50t/hm2,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75kg/hm2左右[3]。

4播种

4.1播期

白三叶草播种的最佳时间是春秋两季,最适生长温度为19~24℃,春季播种可在3月底至4月底,气温稳定在15℃以上即可播种。秋季播种一般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开始。

4.2播种方法

果树行间种植,可撒播也可条播。播种宜浅不宜深,一般为1.0~1.5cm。建议撒播时播种量为9~12kg/hm2。条播时行距约20cm,采用行间套种、株间清耕覆盖模式进行的,行内必须留足1.5m的营养带。

播后覆土,小范围可人工轻搂,将种子覆盖,大面积可用机械耙平,勿覆土过深。

5播后苗前管理

播后注意保墒,可采取覆膜或盖草等方式,苗齐后及时撤掉覆盖物;若土壤墒情较好,也可不覆盖,可根据田间情况每日喷适量水。

6苗后管理

6.1水肥管理

白三叶的抗旱性较差,如遇上干旱天气,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进行喷水灌溉,以便正常生长。出苗期较慢,在出苗期需补充一定的肥料,可施用少量氮肥(尿素约75kg/hm2),以促进幼苗健植;待生长成片后只需施用一定量的磷肥和钼肥。

6.2除草

三叶草生长过程中要及时除草,当其齐苗后,基本覆盖了整个地表,不可使用机械除草或药剂喷施,只可人工拔除,一般进行2~3次即可,以后有杂草零星发生时基本可不用除草。

7病害防治

白三叶草抗病性较强,一般年份很少发生病虫害,常见的病害苗期有根腐病、猝倒病等,可用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500倍液喷雾防治。生长期易出现白绢病,要选用抗病品种,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并及时拔除病株[4]。

8收割

当白三叶草高度长到25cm左右时即可收割,每隔25~30d收割1次,一年可割3~4次;割草时留茬不低于7cm,以利再生。割下的草放置果树盘下或株间,入冬前覆土腐烂成高效有机肥。

9参考文献

[1]谢国珍.幼龄果园牧草绿肥套种技术及效益分析[J].福建果树,2005(2):45-46.

[2]丁乡.果园巧种养四种模式[J].小康生活,2005,(8):17.

白三叶草范文篇3

关键词:果园;套种;白三叶草;浙江**

**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有盆地、丘陵、低山等多种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7.6℃,年均降水量1721.3mm,无霜期为255d。对于发展水干果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县利用低山丘陵种植果树,建立锥栗基地、甜桔柚园区,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07年开始,浙江省实施“沃土工程”,**县土肥站不失时机地推广果园套种白三叶草等绿肥。

白三叶草为豆科车轴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短,侧根发达。匍匐茎长30~60cm,实心光滑,能节节生根,萌发新芽长成新的匍匐茎,侵占性很强。掌状三出复叶,叶柄细长,叶面有“V”形白色斑纹。白三叶草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最适温度为15~25℃,生长的适宜年降水量为600~850mm。种子发芽最低温度7~8℃,喜光较耐荫、耐寒,对干旱很敏感,气温38℃以上久旱天气,茎叶枯萎甚至死亡。果园套种白三叶草绿肥,成熟后腐烂成高效的有机肥,省去了部分种植果树所需要的肥料,既节省了施肥所需的时间,又降低了费用,增加了果园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品种选择

以耐热耐旱的中叶型白三叶为宜。

二、种子处理

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浸种处理,1kg种子加水1.5~2.0kg,另加四钼酸铵((NH4)2MO4O13·2H2O)1g浸种12h。浸好后1kg种子加入磷肥(KH2PO4)5~10kg及细土或黄沙5~10kg,拌均匀后待用。

三、土壤处理

白三叶草的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但抗旱性较差。播前要进行如下土壤处理,一是防治地下害虫。用40%辛硫磷乳油3750~4500mL/hm2对水450~600kg/hm2均匀喷洒地表。二是耕翻。先耕翻20~25cm,耙平整细,墒情不足时要先浇水后耕翻。三是施肥。三叶草为多年生宿根植物,一次种植,多年收获,因此,要重施基肥。可施有机肥15.00~37.50t/hm2,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75kg/hm2左右。

四、播种

4.1播期

白三叶草播种的最佳时间是春秋两季,最适生长温度为19~24℃,春季播种可在3月底至4月底,气温稳定在15℃以上即可播种。秋季播种一般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开始。

4.2播种方法

果树行间种植,可撒播也可条播。播种宜浅不宜深,一般为1.0~1.5cm。建议撒播时播种量为9~12kg/hm2。条播时行距约20cm,采用行间套种、株间清耕覆盖模式进行的,行内必须留足1.5m的营养带。

播后覆土,小范围可人工轻搂,将种子覆盖,大面积可用机械耙平,勿覆土过深。

五、播后苗前管理

播后注意保墒,可采取覆膜或盖草等方式,苗齐后及时撤掉覆盖物;若土壤墒情较好,也可不覆盖,可根据田间情况每日喷适量水。

六、苗后管理

6.1水肥管理

白三叶的抗旱性较差,如遇上干旱天气,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进行喷水灌溉,以便正常生长。出苗期较慢,在出苗期需补充一定的肥料,可施用少量氮肥(尿素约75kg/hm2),以促进幼苗健植;待生长成片后只需施用一定量的磷肥和钼肥。

6.2除草

三叶草生长过程中要及时除草,当其齐苗后,基本覆盖了整个地表,不可使用机械除草或药剂喷施,只可人工拔除,一般进行2~3次即可,以后有杂草零星发生时基本可不用除草。

七、病害防治

白三叶草抗病性较强,一般年份很少发生病虫害,常见的病害苗期有根腐病、猝倒病等,可用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500倍液喷雾防治。生长期易出现白绢病,要选用抗病品种,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并及时拔除病株。

八、收割

当白三叶草高度长到25cm左右时即可收割,每隔25~30d收割1次,一年可割3~4次;割草时留茬不低于7cm,以利再生。割下的草放置果树盘下或株间,入冬前覆土腐烂成高效有机肥。

参考文献:

[1]谢国珍.幼龄果园牧草绿肥套种技术及效益分析[J].福建果树,2005(2):45-46.

[2]丁乡.果园巧种养四种模式[J].小康生活,2005,(8):17.

白三叶草范文篇4

应根据畜禽的采食习惯和消化特点,选种适宜的牧草,一般来说,反刍家畜喜食植株高大、粗纤维含量相对较多的牧草,如饲用玉米、黑麦草、苏丹草、皇竹草、苇状羊茅、串叶松香草、披碱草等;猪为杂食性动物,喜食菊科、旋花科等多汁牧草,如菊苣、籽粒苋、苦荬菜、串叶松香草等;兔、鹅、鸡则喜食蛋白质含量较高、叶多柔嫩的牧草,如菊苣、聚合草、白三叶、红三叶等。

2因地制宜选择牧草品种

不同品种的牧草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地质状况,应合理选择优良牧草种植,如温暖湿润地区可种植黑麦草、饲用玉米、三叶草、串叶松香草、苦荬菜等;干旱地区种植耐旱的紫花苜蓿、苏丹草、籽粒苋、沙打旺、披碱草等;25°以上的坡地种植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等,用于植被恢复,防止水土流失;寒冷地区可选种耐寒的紫花苜蓿、冬牧-70黑麦、草木樨、无芒雀麦、串叶松香草、沙打旺等;炎热地区可种植串叶松香草、苏丹草、三叶草、聚合草等。

3牧草的复种轮作和混播

根据不同品种牧草的播种期和生长特性,合理复种轮作和混播,来提高牧草产量。如2种牧草的播种期基本相同,种植时可按一定的宽度或行数划为条带相间种植,如苏丹草与紫云英间种;不同季节生长的2种牧草,可利用后种牧草苗期生长慢、占空间小的特点,在先种牧草生长期间将其播种于先种牧草的行间,如墨西哥玉米与冬牧-70黑麦套种、苜蓿与墨西哥玉米套种、苏丹草与红三叶、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草木樨与黑麦草套种等;农作物与牧草轮作,如一季稻一季草或双季稻一季草,一季草为秋播牧草,如黑麦草;经济作物与牧草轮作,如油菜—皖草2号,豆类和夏玉米—秋播牧草,山芋—秋播牧草;各地也可利用经果林与牧草间种、套种。

4适时播种,精心管理,合理利用

种植牧草与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一样,有适宜的播种季节,籽粒苋、苏丹草、墨西哥玉米、皇竹草为春播牧草,其他大多数牧草为秋播牧草。播种前要精心整地,施足底肥,选好种子并适当处理,如紫花苜蓿、红三叶、草木樨等有芒或颖片及种皮坚硬的要去芒去壳和浸种消毒,当大部分种子略有膨胀时才播种,这样可提高出苗率和减少牧草病虫害。平时要加强管理,防止旱涝和病虫害。根据不同牧草的最佳收割期要做到适时收割,有效利用,如豆科牧草应在初花期、禾本科牧草应在初穗期收割,这样既能提高产量,同时营养也较丰富,当使用不完时,可以进行青贮或晒干,以满足淡季牧草的供应。刈割后可直接饲喂畜禽。若以风干物饲喂,生长猪日粮中黑麦草可达15%~25%;加工草粉饲喂豆科牧草要风干,其他牧草可晒干,粉碎备用在畜禽日粮中,生长猪可添加10%~15%;青贮饲喂按饲料青贮技术操作,豆科牧草和其他牧草或作物秸秆混合青贮。

5种养结合,兼顾养殖与生态效益

种植牧草能有效提高土壤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改善当地小气候,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养殖草食性畜禽(特别是牛、羊)提倡圈养,大群放牧的要合理规划,可划区轮牧,设立围栏,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上。种植牧草品种和面积可参考饲养畜禽来定,如种1hm2一年生黑麦草可产鲜草75~105t,可以养羊120~150只,养兔、鹅1200~1500只,养牛15头,养奶牛3头,春季种1hm2籽粒苋可养猪90~120头。种1hm2优质牧草,通过饲养畜禽可获得1.5万元以上的效益。

比较科学的种草养畜的模式,以养牛为例,要做到四季有青饲料供给,可以实行牧草轮作:4月种植墨西哥玉米,其利用期从5月底开始收割,一直到11月。9月底、10月初,可以在墨西哥玉米地里套种冬牧-70黑麦,可由9月底一直生长到翌年的5月底、6月初。以养猪为例,可以采用法国苦菜与牛皮菜轮作的方法。法国苦菜每年4月种植,可生长至11月,牛皮菜自每年9~10月种植生长至翌年的5~6月。

论文关键词种草养畜;复种轮作;混播;种养结合

论文摘要种草养畜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利用牧草发展草食型畜牧业。总结了种草养畜主要技术措施,包括:根据畜禽品种选择牧草;因地制宜选择牧草品种;牧草的复种轮作和混播;适时播种,精心管理,合理利用;种养结合,兼顾养殖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恒山,黄善斌.农田种草养畜可行性初步分析[J].中国草地学报,2008,30(1):108-111.

[2]徐高伦,黄天雄,朱大鹏.永康市种草养畜的模式与技术[J].浙江畜牧兽医,2007,32(5):12.

白三叶草范文篇5

应根据畜禽的采食习惯和消化特点,选种适宜的牧草,一般来说,反刍家畜喜食植株高大、粗纤维含量相对较多的牧草,如饲用玉米、黑麦草、苏丹草、皇竹草、苇状羊茅、串叶松香草、披碱草等;猪为杂食性动物,喜食菊科、旋花科等多汁牧草,如菊苣、籽粒苋、苦荬菜、串叶松香草等;兔、鹅、鸡则喜食蛋白质含量较高、叶多柔嫩的牧草,如菊苣、聚合草、白三叶、红三叶等。

2因地制宜选择牧草品种

不同品种的牧草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地质状况,应合理选择优良牧草种植,如温暖湿润地区可种植黑麦草、饲用玉米、三叶草、串叶松香草、苦荬菜等;干旱地区种植耐旱的紫花苜蓿、苏丹草、籽粒苋、沙打旺、披碱草等;25°以上的坡地种植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等,用于植被恢复,防止水土流失;寒冷地区可选种耐寒的紫花苜蓿、冬牧-70黑麦、草木樨、无芒雀麦、串叶松香草、沙打旺等;炎热地区可种植串叶松香草、苏丹草、三叶草、聚合草等。

3牧草的复种轮作和混播

根据不同品种牧草的播种期和生长特性,合理复种轮作和混播,来提高牧草产量。如2种牧草的播种期基本相同,种植时可按一定的宽度或行数划为条带相间种植,如苏丹草与紫云英间种;不同季节生长的2种牧草,可利用后种牧草苗期生长慢、占空间小的特点,在先种牧草生长期间将其播种于先种牧草的行间,如墨西哥玉米与冬牧-70黑麦套种、苜蓿与墨西哥玉米套种、苏丹草与红三叶、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草木樨与黑麦草套种等;农作物与牧草轮作,如一季稻一季草或双季稻一季草,一季草为秋播牧草,如黑麦草;经济作物与牧草轮作,如油菜—皖草2号,豆类和夏玉米—秋播牧草,山芋—秋播牧草;各地也可利用经果林与牧草间种、套种。

4适时播种,精心管理,合理利用

种植牧草与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一样,有适宜的播种季节,籽粒苋、苏丹草、墨西哥玉米、皇竹草为春播牧草,其他大多数牧草为秋播牧草。播种前要精心整地,施足底肥,选好种子并适当处理,如紫花苜蓿、红三叶、草木樨等有芒或颖片及种皮坚硬的要去芒去壳和浸种消毒,当大部分种子略有膨胀时才播种,这样可提高出苗率和减少牧草病虫害。平时要加强管理,防止旱涝和病虫害。根据不同牧草的最佳收割期要做到适时收割,有效利用,如豆科牧草应在初花期、禾本科牧草应在初穗期收割,这样既能提高产量,同时营养也较丰富,当使用不完时,可以进行青贮或晒干,以满足淡季牧草的供应。刈割后可直接饲喂畜禽。若以风干物饲喂,生长猪日粮中黑麦草可达15%~25%;加工草粉饲喂豆科牧草要风干,其他牧草可晒干,粉碎备用在畜禽日粮中,生长猪可添加10%~15%;青贮饲喂按饲料青贮技术操作,豆科牧草和其他牧草或作物秸秆混合青贮。

5种养结合,兼顾养殖与生态效益

种植牧草能有效提高土壤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改善当地小气候,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养殖草食性畜禽(特别是牛、羊)提倡圈养,大群放牧的要合理规划,可划区轮牧,设立围栏,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上。

种植牧草品种和面积可参考饲养畜禽来定,如种1hm2一年生黑麦草可产鲜草75~105t,可以养羊120~150只,养兔、鹅1200~1500只,养牛15头,养奶牛3头,春季种1hm2籽粒苋可养猪90~120头。种1hm2优质牧草,通过饲养畜禽可获得1.5万元以上的效益。

比较科学的种草养畜的模式,以养牛为例,要做到四季有青饲料供给,可以实行牧草轮作:4月种植墨西哥玉米,其利用期从5月底开始收割,一直到11月。9月底、10月初,可以在墨西哥玉米地里套种冬牧-70黑麦,可由9月底一直生长到翌年的5月底、6月初。以养猪为例,可以采用法国苦菜与牛皮菜轮作的方法。法国苦菜每年4月种植,可生长至11月,牛皮菜自每年9~10月种植生长至翌年的5~6月。

参考文献

[1]杨恒山,黄善斌.农田种草养畜可行性初步分析[J].中国草地学报,2008,30(1):108-111.

[2]徐高伦,黄天雄,朱大鹏.永康市种草养畜的模式与技术[J].浙江畜牧兽医,2007,32(5):12.

[3]邢瑞杰,路振华,王建丽,等.关于农户种草养畜的思考[J].河南畜牧兽医,2007,28(7):36-37.

[4]孙永泰.种草养畜把握六个环节[J].四川奶业,2007(1):11-13.

白三叶草范文篇6

试验农场临近市区,周边有大片的城市绿化草坪,这段时期正处于快速生长期,大约14d左右就需刈割1次,这些绿化管理“废弃物”经协商很容易大量收集。草坪草抗病、抗虫类型单一,由于高频度的刈割不会结籽或结籽很晚,因此施入温室不易造成病虫害及杂草污染,修剪下的碎草长度较短容易进行农事操作。草坪草的种类较多,可根据土壤情况选择配合或单独施用。禾本科的早熟禾、黑麦草、高羊茅、匍茎剪股颖、野牛草、狗牙根、中华结缕草及百合科的沿阶草、莎草科的细叶薹等矿物质与粗纤维含量高且分解较慢,既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又能补充矿质元素。豆科的白三叶草、小冠花、百脉根及旋花科的匍匐马蹄金等氮素含量较高且分解迅速,既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又能补充速效氮肥。

二、复合作用

改良土壤前一定要将前茬作物的生物残余物清除干净,草坪碎草收集后要尽快均匀撒入温室地面,不可堆积过久,否则会发热腐烂从而大大降低应用效果。由于这段时期天气炎热,撒入的碎草很快就被晒干,持续收集至干草累积到10cm厚,在干草上面均匀撒一层生石灰1500kg·hm-2(也可提前测量土壤pH,以确定生石灰的施用量),然后把土壤深翻30cm,翻地后旋耕混土。按5~8m的宽度围堰,堰高25cm,覆盖地膜或旧棚膜,四周用土封严,从膜下灌水至堰肩部。封闭棚室,20~25cm土层内温度可达50℃,维持14d后揭膜通风2~3d即可整地做畦种植下茬作物。

白三叶草范文篇7

论文摘要介绍了辽宁省主要多熟种植模式,指出了这些种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全年≥10℃活动积温2700~3700℃,无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两季不足区。近些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缩减,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载力严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农业气象资源,发展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主要多熟种植模式

在长期实践中,辽宁省逐渐形成了多种间、套、复种模式。主要有粮粮间套复种、粮菜复种、粮经饲复种、菜菜复种、两鲜复种、林草间作等,这些多熟种植模式有的侧重于高产高效,有的侧重于用地养地结合,有的侧重于粮经饲平衡发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种马铃薯

玉米、马铃薯种植形式为100cm∶100cm。马铃薯于4月上旬栽植,2行玉米播在马铃薯畦间的100cm上,于5月上旬播种,株距18cm,与马铃薯穴错开,密度5.5万株/hm2。马铃薯产量15~20t/hm2,玉米产量约12t/hm2。

1.2玉米间套种小麦或紫花苜蓿

玉米和小麦的畦带比为120cm∶80cm,玉米应选择紧凑型品种如掖单13、锦玉2号等,小麦品种可选择高产优质的辽春10号。玉米密度一般为4.95万株/hm2,小麦保苗600万株/hm2。玉米产量可达到7879.5kg/hm2,小麦产量可达到3439.5kg/hm2。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种植比例为3∶3,玉米的行距为50cm,密度一般为4.20~4.95万株/hm2,紫花苜蓿的行距为25cm。玉米产量可达到8503.5kg/hm2,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可达33.67t/hm2。

1.3小麦复种大豆、向日葵、红小豆、谷子

葫芦岛市无霜期160d左右,近年来该地区利用麦茬复种大豆、红小豆、向日葵、谷子和各种蔬菜等搭配组合,取得较好效益。春麦选择辽春17,3月20日播种,7月7日收获,产量为3750kg/hm2。后茬大豆7月8日播种,10月8日收获,产量为2550kg/hm2。后茬向日葵品种选用辽嗑杂1号,7月9日播种,10月11日收获,产量为2340kg/hm2。后茬红小豆品种选用辽红小豆,7月8日播种,10月10日收获,产量为2482.5kg/hm2。后茬谷子7月10日播种,10月15日收获,产籽实5250kg/hm2,产草3150kg/hm2。

1.4鲜大豆复种鲜玉米

该技术主要在大中城市近郊地区较多。大豆选择早熟、荚多、绿荚、高产的优良品种,于4月5日前播种,保苗15~20万株/hm2,6月5日前后采收,可产鲜大豆15t/hm2。鲜大豆收后及时将豆秧切断翻耕,抢播下茬玉米,玉米播种密度为4.50~5.25万株/hm2,9月上中旬采收鲜玉米,青玉米秸秆可做优质饲料。

1.5大豆套大蒜

该形式主要以铁岭、新民市和台安县为主。大蒜于3月10~15日栽植,垄距为60cm,株距5.0~5.5cm,于7月中旬收获,平均产量为11.35t/hm2。大豆于5月20日在蒜沟里种植,于9月末收,大豆平均产量2531kg/hm2。

1.6秋菠菜、春番茄、秋黄瓜一地三收

秋菠菜一般选择日本大叶、菠杂10号等抗寒性好、产量高、秋播越冬安全等品种,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种。越冬的菠菜翌年3月中旬返青,4月上旬前收获,一般产量为60~75t/hm2。番茄一般于2月末至3月初在温室内育苗,终霜过后5月5日前后定植,6月中旬左右成熟收获,一般产量可达75~90t/hm2。番茄拉秧前1个月左右开始育黄瓜苗,7月15日左右定植,定植1个月开始采收,直到初霜期生产结束为止。

1.7瓜葵间套复种大豆

种植带宽200cm,其中西瓜垄67cm,供瓜藤生长的平畦宽133cm。西瓜5月初催芽播种,保苗7500株/hm2,7月上旬成熟上市。向日葵于6月下旬播种在西瓜株间,每穴1株,10月成熟,7月上中旬西瓜收获后播种夏大豆,播种量225kg/hm2,10月上旬收获。

1.8鲜玉米复种青贮玉米

鲜食玉米于4月15日覆膜播种,密度为5.336万株/hm2,7月15日收获。鲜食玉米收获后尽早播种青贮玉米,选择郑单958等生育期适中的品种为宜,密度以7.5万株/hm2为宜,初霜来临前收获,可产玉米鲜秸秆70.9t/hm2。

1.9南果梨或大扁杏与花生间作

南果梨或大扁杏的林下空隙地种植花生,花生密度为11.25~12.75万穴/hm2。试验表明,在保证南果梨和大扁杏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可收获花生3100.5~3499.5kg/hm2。

1.10速生杨与大豆或紫花苜蓿间作

速生杨采用条带种植,行株距为4.0m×1.5m,在条带中间种大豆和紫花苜蓿,该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试验表明,间作的大豆产量为3229.5kg/hm2,紫花苜蓿鲜草产量为44.05t/hm2。

1.11葡萄与聚合草/白三叶间作

葡萄架间隙之间种植耐阴作物聚合草或白三叶,既能收获一定量的青饲料,同时聚合草或白三叶还能起到涵养水分、防止土壤板结的作用。聚合草垄作,行距60cm,穴距30~40cm,栽4.5万穴/hm2左右。每年收3~4茬,鲜草产量为75t/hm2。白三叶散播,用种30~45kg/hm2,鲜草产量为15t/hm2。

2存在的问题

2.1一些多熟种植模式资源消耗大,技术复杂,推广规模小

传统的多熟制主要是一种劳动集约型农作制度,一些复种模式作业工序繁琐,消耗劳力过多,技术比较复杂。这样的多熟模式仅局限于个别地区或个别农户使用,其发展前景有限。亟需研究开发省工省力型多熟种植模式,在不降低或少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栽培管理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未来多熟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

2.2下茬气候资源紧张,复种能否成功没有保障

正常年份一个地区的农业三线温度和霜降等气象因素是稳定的,但年际之间也是有差异的,一旦气候异常,如霜降提前或秋季低温等,复播以籽粒为收获目标的作物就有可能不能正常成熟,甚至颗粒无收。

2.3复播作物市场需求波动大

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区域复种作物种类单一,复种面积加大后,秋季上市时供大于求,没有市场。特别是像大白菜等蔬菜不易贮存,一旦卖不出去,很难有效益。辽宁前几年就曾发生过秋白菜冬天冻在地里白给没人要的惨剧。

2.4复种效益低

一些地区习惯复种荞麦、糜子之类的小杂粮,这些小杂粮虽然生育期短,栽培技术简单,市场需求也不错,但复播产量较低,一般产量不到1500kg/hm2,农民种植的这些作物最好的收入也只有约1500元/hm2,有的去掉成本后根本就不挣钱,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2.5复种模式单一

传统的多熟种植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中心,只考虑收获果实,而没有和畜牧业结合起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草短缺已经成为农区发展养殖的瓶颈问题。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应该把复播饲料作物放在重要位置上来,从单粮食型向粮经饲菜综合型发展,这也是现代多熟制发展的一种趋势。

2.6没有建立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

多数试验研究要么注重简单的栽培技术,要么只比较不同复种模式的效益,缺少作物和品种搭配、农业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复种作物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所以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致使一些好的多熟种植技术因某一环节的纰漏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比如,复播青贮玉米产量高、营养丰富、栽培管理容易、机械化程度高,是农区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市场需求非常大,新疆、内蒙一些地区的推广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但目前它在复播作物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这固然有前些年养殖业不发达、市场需求小的原因,但目前制约复播青贮玉米发展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技术积累不足。

3发展对策

3.1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复种模式

每种多熟种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麦后复种大葱、芸豆等蔬菜经济效益高,但栽培技术性较强,除要求一定的光热资源外,还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条件,且年际间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复种大豆、油用型向日葵、粒用玉米等以籽粒为收获目的的作物,往往因为生长季热量不足而不能正常成熟,加之秋季低温、早霜等气象灾害天气时有发生,生产风险很大。复种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青贮玉米、草高粱等饲料作物,其产量高,收获时间弹性大,营养生长期间对低温、干旱等逆境的抗性强,因而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复播饲料作物既有利于解决当前轮牧、禁牧形势下饲草短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种有益尝试,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林下间作花生等矮杆经济作物或紫花苜蓿、三叶草等优质牧草,在不影响林果树生长的情况下,获得额外收入,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一种复种模式能否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它包括热量条件、水分条件、社会对其农产品的需求及经济效益等,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每种多熟种植模式特点,合理选择适合本区的种植模式。

3.2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深化辽宁多熟种植,完善多熟制技术体系

辽宁地区多熟种植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光热资源不足。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抢种抢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比如选用早熟品种;利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种子包衣,提高抗病性,提早出苗;采用机械地膜覆盖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尽可能实施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其他以促早熟为核心的多熟栽培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多熟种植的顺利进行。

3.3加大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

在资源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产、优质、高效逐渐成为现代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的主要目标。省工省力,粮经饲多元结合,高收益型和高产型,即多元化、高效化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农艺与农机结合注意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当今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加大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从而使多熟种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4参考文献

[1]陈阜,梁志杰.多熟制的发展前景[J].世界农业,1997(6):18-20.

[2]闫春风,吴禹,安颖蔚.辽宁立体农业生产模式研究[J].杂粮作物,2002,22(4):229-232.

[3]李秀华,曾艳君.辽宁省主要复种模式及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24-27.

[4]金亚菊,张华星.辽西葫芦岛市两茬复种栽培摸式初探[J].中国农技推广,2006(9):24.

白三叶草范文篇8

论文摘要介绍了辽宁省主要多熟种植模式,指出了这些种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全年≥10℃活动积温2700~3700℃,无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两季不足区。近些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缩减,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载力严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农业气象资源,发展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主要多熟种植模式

在长期实践中,辽宁省逐渐形成了多种间、套、复种模式。主要有粮粮间套复种、粮菜复种、粮经饲复种、菜菜复种、两鲜复种、林草间作等,这些多熟种植模式有的侧重于高产高效,有的侧重于用地养地结合,有的侧重于粮经饲平衡发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种马铃薯

玉米、马铃薯种植形式为100cm∶100cm。马铃薯于4月上旬栽植,2行玉米播在马铃薯畦间的100cm上,于5月上旬播种,株距18cm,与马铃薯穴错开,密度5.5万株/hm2。马铃薯产量15~20t/hm2,玉米产量约12t/hm2。

1.2玉米间套种小麦或紫花苜蓿

玉米和小麦的畦带比为120cm∶80cm,玉米应选择紧凑型品种如掖单13、锦玉2号等,小麦品种可选择高产优质的辽春10号。玉米密度一般为4.95万株/hm2,小麦保苗600万株/hm2。玉米产量可达到7879.5kg/hm2,小麦产量可达到3439.5kg/hm2。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种植比例为3∶3,玉米的行距为50cm,密度一般为4.20~4.95万株/hm2,紫花苜蓿的行距为25cm。玉米产量可达到8503.5kg/hm2,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可达33.67t/hm2。

1.3小麦复种大豆、向日葵、红小豆、谷子

葫芦岛市无霜期160d左右,近年来该地区利用麦茬复种大豆、红小豆、向日葵、谷子和各种蔬菜等搭配组合,取得较好效益。春麦选择辽春17,3月20日播种,7月7日收获,产量为3750kg/hm2。后茬大豆7月8日播种,10月8日收获,产量为2550kg/hm2。后茬向日葵品种选用辽嗑杂1号,7月9日播种,10月11日收获,产量为2340kg/hm2。后茬红小豆品种选用辽红小豆,7月8日播种,10月10日收获,产量为2482.5kg/hm2。后茬谷子7月10日播种,10月15日收获,产籽实5250kg/hm2,产草3150kg/hm2。

1.4鲜大豆复种鲜玉米

该技术主要在大中城市近郊地区较多。大豆选择早熟、荚多、绿荚、高产的优良品种,于4月5日前播种,保苗15~20万株/hm2,6月5日前后采收,可产鲜大豆15t/hm2。鲜大豆收后及时将豆秧切断翻耕,抢播下茬玉米,玉米播种密度为4.50~5.25万株/hm2,9月上中旬采收鲜玉米,青玉米秸秆可做优质饲料。

1.5大豆套大蒜

该形式主要以铁岭、新民市和台安县为主。大蒜于3月10~15日栽植,垄距为60cm,株距5.0~5.5cm,于7月中旬收获,平均产量为11.35t/hm2。大豆于5月20日在蒜沟里种植,于9月末收,大豆平均产量2531kg/hm2。

1.6秋菠菜、春番茄、秋黄瓜一地三收

秋菠菜一般选择日本大叶、菠杂10号等抗寒性好、产量高、秋播越冬安全等品种,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种。越冬的菠菜翌年3月中旬返青,4月上旬前收获,一般产量为60~75t/hm2。番茄一般于2月末至3月初在温室内育苗,终霜过后5月5日前后定植,6月中旬左右成熟收获,一般产量可达75~90t/hm2。番茄拉秧前1个月左右开始育黄瓜苗,7月15日左右定植,定植1个月开始采收,直到初霜期生产结束为止。

1.7瓜葵间套复种大豆

种植带宽200cm,其中西瓜垄67cm,供瓜藤生长的平畦宽133cm。西瓜5月初催芽播种,保苗7500株/hm2,7月上旬成熟上市。向日葵于6月下旬播种在西瓜株间,每穴1株,10月成熟,7月上中旬西瓜收获后播种夏大豆,播种量225kg/hm2,10月上旬收获。

1.8鲜玉米复种青贮玉米

鲜食玉米于4月15日覆膜播种,密度为5.336万株/hm2,7月15日收获。鲜食玉米收获后尽早播种青贮玉米,选择郑单958等生育期适中的品种为宜,密度以7.5万株/hm2为宜,初霜来临前收获,可产玉米鲜秸秆70.9t/hm2。

1.9南果梨或大扁杏与花生间作

南果梨或大扁杏的林下空隙地种植花生,花生密度为11.25~12.75万穴/hm2。试验表明,在保证南果梨和大扁杏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可收获花生3100.5~3499.5kg/hm2。

1.10速生杨与大豆或紫花苜蓿间作

速生杨采用条带种植,行株距为4.0m×1.5m,在条带中间种大豆和紫花苜蓿,该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试验表明,间作的大豆产量为3229.5kg/hm2,紫花苜蓿鲜草产量为44.05t/hm2。

1.11葡萄与聚合草/白三叶间作

葡萄架间隙之间种植耐阴作物聚合草或白三叶,既能收获一定量的青饲料,同时聚合草或白三叶还能起到涵养水分、防止土壤板结的作用。聚合草垄作,行距60cm,穴距30~40cm,栽4.5万穴/hm2左右。每年收3~4茬,鲜草产量为75t/hm2。白三叶散播,用种30~45kg/hm2,鲜草产量为15t/hm2。

2存在的问题

2.1一些多熟种植模式资源消耗大,技术复杂,推广规模小

传统的多熟制主要是一种劳动集约型农作制度,一些复种模式作业工序繁琐,消耗劳力过多,技术比较复杂。这样的多熟模式仅局限于个别地区或个别农户使用,其发展前景有限。亟需研究开发省工省力型多熟种植模式,在不降低或少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栽培管理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未来多熟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

2.2下茬气候资源紧张,复种能否成功没有保障

正常年份一个地区的农业三线温度和霜降等气象因素是稳定的,但年际之间也是有差异的,一旦气候异常,如霜降提前或秋季低温等,复播以籽粒为收获目标的作物就有可能不能正常成熟,甚至颗粒无收。

2.3复播作物市场需求波动大

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区域复种作物种类单一,复种面积加大后,秋季上市时供大于求,没有市场。特别是像大白菜等蔬菜不易贮存,一旦卖不出去,很难有效益。辽宁前几年就曾发生过秋白菜冬天冻在地里白给没人要的惨剧。转2.4复种效益低

一些地区习惯复种荞麦、糜子之类的小杂粮,这些小杂粮虽然生育期短,栽培技术简单,市场需求也不错,但复播产量较低,一般产量不到1500kg/hm2,农民种植的这些作物最好的收入也只有约1500元/hm2,有的去掉成本后根本就不挣钱,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2.5复种模式单一

传统的多熟种植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中心,只考虑收获果实,而没有和畜牧业结合起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草短缺已经成为农区发展养殖的瓶颈问题。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应该把复播饲料作物放在重要位置上来,从单粮食型向粮经饲菜综合型发展,这也是现代多熟制发展的一种趋势。

2.6没有建立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

多数试验研究要么注重简单的栽培技术,要么只比较不同复种模式的效益,缺少作物和品种搭配、农业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复种作物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所以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致使一些好的多熟种植技术因某一环节的纰漏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比如,复播青贮玉米产量高、营养丰富、栽培管理容易、机械化程度高,是农区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市场需求非常大,新疆、内蒙一些地区的推广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但目前它在复播作物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这固然有前些年养殖业不发达、市场需求小的原因,但目前制约复播青贮玉米发展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技术积累不足。

3发展对策

3.1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复种模式

每种多熟种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麦后复种大葱、芸豆等蔬菜经济效益高,但栽培技术性较强,除要求一定的光热资源外,还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条件,且年际间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复种大豆、油用型向日葵、粒用玉米等以籽粒为收获目的的作物,往往因为生长季热量不足而不能正常成熟,加之秋季低温、早霜等气象灾害天气时有发生,生产风险很大。复种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青贮玉米、草高粱等饲料作物,其产量高,收获时间弹性大,营养生长期间对低温、干旱等逆境的抗性强,因而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复播饲料作物既有利于解决当前轮牧、禁牧形势下饲草短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种有益尝试,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林下间作花生等矮杆经济作物或紫花苜蓿、三叶草等优质牧草,在不影响林果树生长的情况下,获得额外收入,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一种复种模式能否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它包括热量条件、水分条件、社会对其农产品的需求及经济效益等,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每种多熟种植模式特点,合理选择适合本区的种植模式。

3.2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深化辽宁多熟种植,完善多熟制技术体系

辽宁地区多熟种植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光热资源不足。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抢种抢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比如选用早熟品种;利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种子包衣,提高抗病性,提早出苗;采用机械地膜覆盖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尽可能实施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其他以促早熟为核心的多熟栽培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多熟种植的顺利进行。

3.3加大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

在资源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产、优质、高效逐渐成为现代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的主要目标。省工省力,粮经饲多元结合,高收益型和高产型,即多元化、高效化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农艺与农机结合注意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当今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加大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从而使多熟种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4参考文献

[1]陈阜,梁志杰.多熟制的发展前景[J].世界农业,1997(6):18-20.

[2]闫春风,吴禹,安颖蔚.辽宁立体农业生产模式研究[J].杂粮作物,2002,22(4):229-232.

[3]李秀华,曾艳君.辽宁省主要复种模式及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24-27.

[4]金亚菊,张华星.辽西葫芦岛市两茬复种栽培摸式初探[J].中国农技推广,2006(9):24.

白三叶草范文篇9

论文摘要介绍了辽宁省主要多熟种植模式,指出了这些种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全年≥10℃活动积温2700~3700℃,无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两季不足区。近些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缩减,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载力严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农业气象资源,发展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主要多熟种植模式

在长期实践中,辽宁省逐渐形成了多种间、套、复种模式。主要有粮粮间套复种、粮菜复种、粮经饲复种、菜菜复种、两鲜复种、林草间作等,这些多熟种植模式有的侧重于高产高效,有的侧重于用地养地结合,有的侧重于粮经饲平衡发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种马铃薯

玉米、马铃薯种植形式为100cm∶100cm。马铃薯于4月上旬栽植,2行玉米播在马铃薯畦间的100cm上,于5月上旬播种,株距18cm,与马铃薯穴错开,密度5.5万株/hm2。马铃薯产量15~20t/hm2,玉米产量约12t/hm2。

1.2玉米间套种小麦或紫花苜蓿

玉米和小麦的畦带比为120cm∶80cm,玉米应选择紧凑型品种如掖单13、锦玉2号等,小麦品种可选择高产优质的辽春10号。玉米密度一般为4.95万株/hm2,小麦保苗600万株/hm2。玉米产量可达到7879.5kg/hm2,小麦产量可达到3439.5kg/hm2。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种植比例为3∶3,玉米的行距为50cm,密度一般为4.20~4.95万株/hm2,紫花苜蓿的行距为25cm。玉米产量可达到8503.5kg/hm2,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可达33.67t/hm2。

1.3小麦复种大豆、向日葵、红小豆、谷子

葫芦岛市无霜期160d左右,近年来该地区利用麦茬复种大豆、红小豆、向日葵、谷子和各种蔬菜等搭配组合,取得较好效益。春麦选择辽春17,3月20日播种,7月7日收获,产量为3750kg/hm2。后茬大豆7月8日播种,10月8日收获,产量为2550kg/hm2。后茬向日葵品种选用辽嗑杂1号,7月9日播种,10月11日收获,产量为2340kg/hm2。后茬红小豆品种选用辽红小豆,7月8日播种,10月10日收获,产量为2482.5kg/hm2。后茬谷子7月10日播种,10月15日收获,产籽实5250kg/hm2,产草3150kg/hm2。

1.4鲜大豆复种鲜玉米

该技术主要在大中城市近郊地区较多。大豆选择早熟、荚多、绿荚、高产的优良品种,于4月5日前播种,保苗15~20万株/hm2,6月5日前后采收,可产鲜大豆15t/hm2。鲜大豆收后及时将豆秧切断翻耕,抢播下茬玉米,玉米播种密度为4.50~5.25万株/hm2,9月上中旬采收鲜玉米,青玉米秸秆可做优质饲料。

1.5大豆套大蒜

该形式主要以铁岭、新民市和台安县为主。大蒜于3月10~15日栽植,垄距为60cm,株距5.0~5.5cm,于7月中旬收获,平均产量为11.35t/hm2。大豆于5月20日在蒜沟里种植,于9月末收,大豆平均产量2531kg/hm2。

1.6秋菠菜、春番茄、秋黄瓜一地三收

秋菠菜一般选择日本大叶、菠杂10号等抗寒性好、产量高、秋播越冬安全等品种,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种。越冬的菠菜翌年3月中旬返青,4月上旬前收获,一般产量为60~75t/hm2。番茄一般于2月末至3月初在温室内育苗,终霜过后5月5日前后定植,6月中旬左右成熟收获,一般产量可达75~90t/hm2。番茄拉秧前1个月左右开始育黄瓜苗,7月15日左右定植,定植1个月开始采收,直到初霜期生产结束为止。

1.7瓜葵间套复种大豆

种植带宽200cm,其中西瓜垄67cm,供瓜藤生长的平畦宽133cm。西瓜5月初催芽播种,保苗7500株/hm2,7月上旬成熟上市。向日葵于6月下旬播种在西瓜株间,每穴1株,10月成熟,7月上中旬西瓜收获后播种夏大豆,播种量225kg/hm2,10月上旬收获。

1.8鲜玉米复种青贮玉米

鲜食玉米于4月15日覆膜播种,密度为5.336万株/hm2,7月15日收获。鲜食玉米收获后尽早播种青贮玉米,选择郑单958等生育期适中的品种为宜,密度以7.5万株/hm2为宜,初霜来临前收获,可产玉米鲜秸秆70.9t/hm2。

1.9南果梨或大扁杏与花生间作

南果梨或大扁杏的林下空隙地种植花生,花生密度为11.25~12.75万穴/hm2。试验表明,在保证南果梨和大扁杏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可收获花生3100.5~3499.5kg/hm2。

1.10速生杨与大豆或紫花苜蓿间作

速生杨采用条带种植,行株距为4.0m×1.5m,在条带中间种大豆和紫花苜蓿,该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试验表明,间作的大豆产量为3229.5kg/hm2,紫花苜蓿鲜草产量为44.05t/hm2。

1.11葡萄与聚合草/白三叶间作

葡萄架间隙之间种植耐阴作物聚合草或白三叶,既能收获一定量的青饲料,同时聚合草或白三叶还能起到涵养水分、防止土壤板结的作用。聚合草垄作,行距60cm,穴距30~40cm,栽4.5万穴/hm2左右。每年收3~4茬,鲜草产量为75t/hm2。白三叶散播,用种30~45kg/hm2,鲜草产量为15t/hm2。

2存在的问题

2.1一些多熟种植模式资源消耗大,技术复杂,推广规模小

传统的多熟制主要是一种劳动集约型农作制度,一些复种模式作业工序繁琐,消耗劳力过多,技术比较复杂。这样的多熟模式仅局限于个别地区或个别农户使用,其发展前景有限。亟需研究开发省工省力型多熟种植模式,在不降低或少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栽培管理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未来多熟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

2.2下茬气候资源紧张,复种能否成功没有保障

正常年份一个地区的农业三线温度和霜降等气象因素是稳定的,但年际之间也是有差异的,一旦气候异常,如霜降提前或秋季低温等,复播以籽粒为收获目标的作物就有可能不能正常成熟,甚至颗粒无收。

2.3复播作物市场需求波动大

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区域复种作物种类单一,复种面积加大后,秋季上市时供大于求,没有市场。特别是像大白菜等蔬菜不易贮存,一旦卖不出去,很难有效益。辽宁前几年就曾发生过秋白菜冬天冻在地里白给没人要的惨剧。2.4复种效益低

一些地区习惯复种荞麦、糜子之类的小杂粮,这些小杂粮虽然生育期短,栽培技术简单,市场需求也不错,但复播产量较低,一般产量不到1500kg/hm2,农民种植的这些作物最好的收入也只有约1500元/hm2,有的去掉成本后根本就不挣钱,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2.5复种模式单一

传统的多熟种植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中心,只考虑收获果实,而没有和畜牧业结合起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草短缺已经成为农区发展养殖的瓶颈问题。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应该把复播饲料作物放在重要位置上来,从单粮食型向粮经饲菜综合型发展,这也是现代多熟制发展的一种趋势。

2.6没有建立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

多数试验研究要么注重简单的栽培技术,要么只比较不同复种模式的效益,缺少作物和品种搭配、农业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复种作物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所以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致使一些好的多熟种植技术因某一环节的纰漏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比如,复播青贮玉米产量高、营养丰富、栽培管理容易、机械化程度高,是农区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市场需求非常大,新疆、内蒙一些地区的推广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但目前它在复播作物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这固然有前些年养殖业不发达、市场需求小的原因,但目前制约复播青贮玉米发展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技术积累不足。

3发展对策

3.1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复种模式

每种多熟种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麦后复种大葱、芸豆等蔬菜经济效益高,但栽培技术性较强,除要求一定的光热资源外,还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条件,且年际间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复种大豆、油用型向日葵、粒用玉米等以籽粒为收获目的的作物,往往因为生长季热量不足而不能正常成熟,加之秋季低温、早霜等气象灾害天气时有发生,生产风险很大。复种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青贮玉米、草高粱等饲料作物,其产量高,收获时间弹性大,营养生长期间对低温、干旱等逆境的抗性强,因而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复播饲料作物既有利于解决当前轮牧、禁牧形势下饲草短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种有益尝试,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林下间作花生等矮杆经济作物或紫花苜蓿、三叶草等优质牧草,在不影响林果树生长的情况下,获得额外收入,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一种复种模式能否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它包括热量条件、水分条件、社会对其农产品的需求及经济效益等,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每种多熟种植模式特点,合理选择适合本区的种植模式。

3.2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深化辽宁多熟种植,完善多熟制技术体系

辽宁地区多熟种植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光热资源不足。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抢种抢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比如选用早熟品种;利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种子包衣,提高抗病性,提早出苗;采用机械地膜覆盖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尽可能实施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其他以促早熟为核心的多熟栽培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多熟种植的顺利进行。

3.3加大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

在资源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产、优质、高效逐渐成为现代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的主要目标。省工省力,粮经饲多元结合,高收益型和高产型,即多元化、高效化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农艺与农机结合注意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当今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加大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从而使多熟种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4参考文献

[1]陈阜,梁志杰.多熟制的发展前景[J].世界农业,1997(6):18-20.

[2]闫春风,吴禹,安颖蔚.辽宁立体农业生产模式研究[J].杂粮作物,2002,22(4):229-232.

[3]李秀华,曾艳君.辽宁省主要复种模式及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24-27.

[4]金亚菊,张华星.辽西葫芦岛市两茬复种栽培摸式初探[J].中国农技推广,2006(9):24.

白三叶草范文篇10

1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

1.1改善环境、涵养水源

地被植物大多数枝叶细密,可以增加绿地的绿量(即提高单位绿地面积上的叶面积总数),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许多地被植物如金鱼草、矮牵牛、鸡冠花、萱草能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硫、氯气和氟化氢等有毒气体;锦鸡儿、绣线菊等一些蔷薇科属植物不断分泌杀菌素,能有效地杀死空气中的细菌。

地被植物在改善和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增加空气湿度,减少地面辐射热等方面有良好作用。

1.2增加植物层次,丰富园林景观

由于地被植物具有独特的株型、叶型和叶色的季相变化,植株相对较低矮、耐修剪、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大面积的应用在绿地里,利用其富于变化的叶色与乔、灌木一起种植,形成丰富的平面和立面图案来增加植物层次。有些地被植物具有美丽的花朵或果实,花期很长。如矮牵牛、千日红、矮黄等一些草本花卉,颜色绚丽多彩、观赏价值高,有明显的色彩和季相变化,大大丰富了城市园林绿地的景观。

2地被植物应用的原则

地被植物的应用要符合园林艺术的规律:园林艺术是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是自然美与园林美的结合,地被植物的应用也要按照园林艺术的规律,处理好地被植物与园林布局的关系,利用地被植物不同的花色、花期、叶形等搭配成高低错落、色彩丰富的花境,与周围环境和其他植物协调地衔接起来,以体现不同的园林风格与特色。

地被植物的应用应以绿地的性质和功能为依据:不同类型的绿地,因其性质和功能不同,对地被植物的要求也不同。

如公园入口区绿地主要是美化环境,可以种植一些低矮整齐的小灌木和一些花色艳丽、色彩多样的地被类植物,采用规则式手法布置,以靓丽的色彩或图案吸引游人;山林绿地主要是覆盖黄土,美化环境,可种植耐阴类地被植物,采用自然式手法布置;路旁则根据园路的宽窄与周围环境的各异,选择开花地被类,使游人能不断欣赏到因时序而递换的各色园景。

3地被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园林绿地的类型、功能和性质不同,所需地被植物也略有差异。同时因为地被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所以要因地制宜,选择理想的地被植物来营造园林景观。

广场的地被植物意在营造简洁明快、热烈的广场气氛。

可选择珍珠绣线菊、大叶小檗、水腊、小榆树等小灌木,修剪成各种优美的图案和造型,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还可以选择一些球根花卉及一、二年生草花来增加色彩和季相的变化。

林下、林缘地被植物意在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植物群落。可选择耐阴性好,覆盖地面能力强,观赏效果佳的灌木及草本植物,如铺地柏、山葡萄、五味子、啤酒花等植物。

在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工厂内噪音强烈,要选择枝叶密集、高大的地被植物组成较密的树墙,以降低噪音,如爬山虎、草葡萄、南蛇藤、茑萝等攀援植物。

在有污染的工厂内,应栽植一些对有害气体的抵抗能力强的地被植物,如紫茉莉、一串红、美人蕉能抗二氧化硫、氟化氢;石竹、万寿菊、醉碟花能抗二氧化硫;美人蕉、矮牵牛、大丽花能抗三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

在郊区公路旁的林荫道边,绿化条件较差,应选择一些对肥水要求不高,病虫害少,管理省工,适应性强的种类。如黑麦草、羊茅草、白三叶等,既能覆盖土壤,减少冲刷,又能提供少量牧草。

4地被植物应用的形式

4.1大面积的景观地被植物的应用

采用一些花朵艳丽、色彩多样的植物,选择阳光充足的区域精心规划,采用大手笔,大色块的手法,大面积栽植形成群落,着力突出这类低矮植物的群体美,并烘托其他景观,在大块的草坪中可以栽植。

4.2大量应用阴生地被植物

目前我们的绿地中以乔、灌木为主,林下地被植物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部分绿地未能形成乔、灌、草互相依存的自然生态群落,虽有树木,但林下黄土露天,因而阴生地被植物的大量应用显得相当必要。适应齐齐哈尔市林下生长的耐荫类草本地被植物有:三叶草、玉簪、鸭跖草等;耐荫的花灌木有金银花、鸡树条荚迷、水腊、红瑞木等。

4.3种植春秋季花卉和常绿的地被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