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下一句十篇

时间:2023-03-21 01:18:05

大江东去下一句篇1

作品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大江东去下一句篇2

    一、高句丽五部疆域的形成

    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朱蒙建国前曾有过“句丽国”,这个“句丽国”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时就曾“居住过五个血缘集团(五族)”,而“随着他们进入阶级社会便被强大的涓那部统一,编成为五个地方行政单位(五部)”,“高句丽是继承句丽的国家”,因此所谓“句丽国”的领域也就在初期高句丽的领域范围之内,“其地区相当于以现在浑江流域为中心,包括鸭绿江中游、太子河上游、浑河上游、伊通河流域的今日中国辽宁省桓仁县、新宾县、清源县和吉林省柳河县、通化县、集安县、临江县以及我国(指朝鲜)的慈江道一带”。1笔者认为,所谓“句丽”应是“高句丽”的简称,将其说成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不同的政权乃是毫无根据的。至于将“五族”与“五部”看成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乃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更不值一驳。需要认真讨论的是关于“五部(族)”领域形成的时间问题。笔者认为,前述高句丽五部的范围既不是朱蒙建国前的高句丽民族的分布区,也不是朱蒙建国初期的疆域范围。实际上,高句丽五部领域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关于这一点,学界尚未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关于“五部(族)”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和《三国志》的《东夷传》,彼时五部业已形成,范晔和陈寿所云“五部(族)”是既成事实的情况,对其变迁情况只是提到了原本涓(消)奴部为“王”、为“国主”、后来由桂娄部取而代之一事。显然,上述二史的相关记载是颇为模糊的。正因如此,所以使学界在理解问题时歧义频出。对此,金富轼的《三国史记》所提供的某些史料,可以帮助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去探求五部形成的奥秘。金富轼《高句丽本纪》(下简称《丽纪》)云:“(朱蒙与三贤)俱至卒本川(《魏书》云至纥升骨城),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国号高句丽……四方闻之,来附者众。其地连部落,恐侵盗为害,遂攘斥之,畏服,不敢犯焉。王见沸流水中菜叶逐流下,知有人在上流,因以猎往寻,至沸流国,其国王松让……曰:‘我累世为王,地小不足容两主,君立都日浅,为我附庸可乎?’……二年(公元前36年)夏六月,松让以国来降,以其地为多勿部,封松让为主。”《三国史记·百济本纪》(下简称《济纪》)又云:“(朱蒙)自北扶馀逃难,到卒本扶馀。扶馀王无子,只有三女子。见朱蒙,知非常人,以第二女妻之。未几,扶馀王薨,朱蒙嗣位。”

关于“沸流水”是现在的哪条河,学界有不同说法,但以今浑江支流富尔江之说为最可信。所谓“卒本川”,无疑是沸流水的另一个名字。据上引史料推测,朱蒙到卒本川之前,在这一带可能有一个夫余移民所形成的部落(《济纪》有朱蒙的后妻之前夫优台是北夫余王解夫娄庶孙之说),朱蒙始建国号可能是“卒本夫余”,在吞并了一些原高句丽部落之后改名为“高句丽”。笔者将朱蒙建国前的高句丽称“古高句丽”,这“古高句丽”就是以沸流国为首的某些部落小国,诸如《丽纪》中所载“黄龙国”、“荇人国”皆是。实际上,朱蒙在沸流水下游落脚以后,是利用了夫余移民的力量威服或征服了古高句丽各部的。这里必须强调,古高句丽应是在原高夷某些部落中脱胎出来的新的民族共同体,自西周就已存在的高夷在高句丽族诞生前应是处于一种部落分散、各有君长、总不相一的状态,及古高句丽在富尔江流域形成后,该族各部形成了一个范围并不太大的部落联盟,其盟主就是沸流国国王(酋长),松让所说的“我累世为王”即指沸流国累世为古高句丽部落联盟的酋长。有人把“累世为王”理解为沸流国已是奴隶制国家并实行国王的世袭制是错误的。

笔者还要进一步指出,古高句丽虽然已形成部落联盟,但这一联盟的领域还没有包括原高夷的全部地区。西汉第二玄菟郡的辖区共有三个县,即高句丽县、上殷台县和西盖马县,古高句丽族的分布区应仅在高句丽县的辖境之内,其它两县所辖应是尚未融入高句丽族的高夷部落或貊人部落。即使在高句丽县的辖境之内,也还分布着梁貊(今太子河上游一带)部落,而梁貊融入高句丽已是晋代的事了。关于古高句丽同西汉地方政府的关系,《三国志·东夷传》有一段记载:“汉时赐鼓吹技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娄。沟娄者,句丽名城也。”关于“汉时”发生上述之事,成书晚于《三国志》的《后汉书·东夷传》中记为“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显然是错误的。《汉书·昭帝纪》载:“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春正月,募郡国徒筑辽东玄菟城”。此“辽东”非指城而是指郡,因为彼时辽东郡的首府是襄平,称“辽东城”是后来高句丽占领辽东郡以后的事;“玄菟城”无疑就是高句丽县县城,其遗址即今辽宁新宾县永陵镇南的汉代古城。笔者曾考证,西汉第二玄菟郡是于昭帝六年前后在原辽东郡塞外地区侨置的,其辖区基本是古高夷(今浑江流域)和貊国(今朝鲜慈江道)故地。2因此,高句丽县的设置与汉武帝灭朝鲜并无联系,高句丽县令管理古高句丽是昭帝时的事。朱蒙建国以后,高句丽国取代了沸流部对古高句丽地区的统治。《丽纪》载有朱蒙派人攘斥靺鞨、“伐太白山东南荇人国,取其地为城邑”以及“伐北沃沮,以其地为城邑”的事,学界有人以此为据认为朱蒙在位时高句丽的地盘已扩展得颇大了。这实在是一种误解。金富轼在这里说的“”应指北沃沮而言,但从彼时高句丽的国力来看,它不可能威服远在今延边地区的北沃沮,更谈不上征服乃至吞并。至于荇人国的位置,也不可能距沸流水太远,其中的“太白山”也不可能是今长白山。理由很简单:朱蒙在位时,西汉的玄菟郡还在有效地管辖着高句丽地区,高句丽之北不远的地方就是上殷台县(今通化县赤柏松古城)。考察历史,首先应对史料进行鉴别,做到去伪存真。

在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王在位时,高句丽依然不甚强大,除了汉玄菟郡对其尚有相当的制约力外,北邻夫余国给它的压力也很大。据《丽纪》载,公元前6年,夫余王带素曾遣使请高句丽送交质子,为此琉璃王颇为害怕。为了远离高句丽县的控制和夫余国的威胁,琉璃王于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市),但对距原首都纥升骨城(今桓仁东北五女山城)不远的黄龙国尚不敢得罪。据《丽纪》载,琉璃王为安民固邦,竟将结怨于黄龙国的太子解明赐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汉末年,由于中原多事而大大影响了对东北边郡的控制力,在高句丽迁都之前,西盖马县(今集安)业已内徙于辽东郡境,但上殷台县依然存在,王莽于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曾改高句丽为“下句丽”,将上殷台改为“下殷台”。当然,由于王莽篡权后执行了一条错误的民族政策,伤害了高句丽人的民族感情,激化了民族矛盾,使高句丽向着叛逆的道路愈走愈远。据《丽纪》载,在公元12年以后,高句丽“寇汉边地愈甚”,并于公元14年“西伐梁貊,灭其国(实为征服);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自此,汉玄菟郡的大部分辖区已为高句丽控制,玄菟郡全部内徙于长城以内的辽东郡境。及高句丽第三代王大武神王时,首先于公元4年击败了夫余国。夫余国的王弟逃到鸭绿谷(今鸭绿江上游地区)杀海头王而自立国于曷思水(鸭绿江一支流),是为曷思王。夫余王从弟亦率万余人投奔高句丽,高句丽封之为王并将其安置于掾那部。又于公元26年冬十月“王亲征盖马国……以其地为郡县”,于同年12月句茶国王又“举国来降”,高句丽“由是拓地浸广”。自琉璃王迁都国内城开始,高句丽利用国内地区土地肥美、物产丰富、山水深险、易守难攻的绝好条件,不断向周边发展割据势力,它的南界已达萨水(今清川江)北岸。及至第六代王太祖王时,公元68年,“曷思王孙都头以国来降”;公元72年“遣贯那部沛者达贾伐藻那,虏其王”;公元74年“王遣桓那部沛者薛儒伐朱那,虏其王子乙音为古邹加”。大致在太祖王执政之时,高句丽的五部疆域业已形成。其中部(亦称内部或黄部)为桂娄部,它是五部的中心,亦即国内地区,即王畿地区,为今集安市辖境,它是高句丽王直属的地缘部落,当是由夫余人(王族)、高夷人(盖马国、句茶国)以及貊人(大水貊)融合而成的;西部为涓奴部(亦称右部),该部形成较早,其主要居民为“古高句丽”人及“卒本夫余”的后裔;南部为灌奴部(亦称前部),其位置应是今桓仁县南部和宽甸县北部的浑江下游地区,与辽东郡以长城线相隔,它是由小水貊同夫余王从弟所率夫余人融合而成的地缘部落;北部为绝奴部(亦称后部),其地域即今临江、长白、抚松、靖宇等县辖境,它是由迁入这一带的夫余人(如曷思国)同当地土著高夷人融合而成的地缘部落;东部为顺女部(亦称左部),其领域是古貊国故地,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它是由一部分迁入的高句丽人同貊人残部(朱那、藻那)融合而成的地缘部落,形成的时间是最晚的。陈寿未察上述历史变迁,只是模糊地说桂娄部替代了涓奴部对高句丽的统治,致使人们的认识造成混乱。所谓高句丽开始便以涓奴部为王是不确切的。

二、高句丽疆域向辽东方面的扩展

如前所述,高句丽五部的范围基本是汉第二玄菟郡的辖区,它与辽东郡、第三玄菟郡的界限即辽东长城,这条长城在辽东地区的走向应是:自今铁岭以北而东南,经抚顺大伙房水库以东的南杂木一带穿越浑江、苏子河而南走,越太子河中游一带,经宽甸县以东地区越鸭绿江而与朝鲜半岛的“大宁江长城”相接。3高句丽五部形成后进出玄菟、辽东二郡皆可谓“入塞”、“出塞”,汉魏时的夫余、高句丽皆是塞外民族。

从古文献记载来看,高句丽入塞犯二郡始于太祖王宫执政之时,但其疆界尚未扩展到塞内。及新大王伯固、故国川王男武、山上王延优(伊夷谟)在位时,由于公孙度雄张海东,形势比较平静,在公孙康执政时,甚至发生了涓奴部脱离高句丽而直接归附公孙政权的现象,而公孙康又曾征讨高句丽,“破其国,焚烧邑落”,4高句丽险些亡国。及曹魏时期,发生了毋丘俭征讨高句丽的事件,高句丽失败得更惨。有人根据《后汉书》和《三国史记》关于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高句丽遣将侵袭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的记载而断定高句丽在东汉之时果真远征过黄河以北之地,并根据《丽纪》关于公元55年高句丽“于辽西地方筑城十座”的记载,妄说高句丽将其领土扩张至大凌河东南医巫闾山一带。5实际上,上述所据两条史料是不可靠的,应是一种误解误记。前条误记置于高句丽第五代王慕本王执政时期,而慕本王是个“为人暴戾不仁,不恤国事”、民怨极大的国王,在位仅六年即为近臣所杀。6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国君的“领导”下,高句丽会作如此之远征。关于对这条史料的认识,曹德全同志已有中肯的分析,7此不赘述。至于第二条史料所云,亦应是以讹传讹。如果说历史上果真有过高句丽在“辽西”筑城的事,那也不是发生在太祖王时期,而“辽西”也不是指医巫闾山之西的辽西郡,而应指小辽水(今浑河)之西的辽东郡地区。如前所述,考察历史必需首先鉴别史料的真伪与可靠程度,不能见风就是雨。辽东地区的形势发生根本的变化,当在两晋时期,而这种变化最初的迹象则是“新城”的修筑和梁貊的消失。“新城”之名最早见于《丽纪》西川王七年(276年)条:“四月,王如新城猎获白鹿。”金富轼在“新城”下加注云:“新城,国之东北大镇也。”学界公认,此“新城”即今高尔山山城(在抚顺城高尔山上),它不是在高句丽的“东北”,而是在西北。新城之设,标志着高句丽的领域已突破了长城线。关于梁貊的问题《丽纪》有所记载,它是位于今太子河上游第二玄菟郡高句丽县南部塞外的貊人部落,是古高句丽的近邻,及高句丽五部基本形成之后,梁貊时叛时附于高句丽,最晚见于史载是高句丽烽上王元年(292年),而此后不见于史,说明这一貊族部落已完全融入高句丽,其故地已正式纳入高句丽的版图。笔者同意这种说法:今新宾县西南下夹河乡北太子河南岸的太子城的修筑年代的下限不应晚于“国北新城”,从建筑技法来看,它几乎集中了“貊人”和高句丽山城修筑的所有特点,应属高句丽山城修筑的早、中期类型。当然,联系文献的相关记载,将其下限定为三世纪晚期还是比较妥当的。像今本溪地区的边牛山城、下堡山城亦应是修建于西晋之时,这两座城亦皆进入塞内地区。从史书记载以及考古发掘来看,在西晋大半个时期内,由于慕容氏的强有力抵御,高句丽向辽东的扩张基本上限制在新城、边牛山城、下堡山城一线,但到了西晋晚期,情况就不同了。

首先,在美川王执政时,高句丽加强了对辽东的侵蚀。据《丽纪》载,美川王三年(公元302年、西晋太安元年)秋,丽王“率兵三万侵玄菟郡,虏获八千人,移之平壤”;十二年(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秋八月,高句丽遣将“袭取辽东西安平”。西安平县为西汉所置,即今辽宁丹东叆河尖古城,它既是进出鸭绿江水路的咽喉之地,也是辽东地区往来于朝鲜半岛的要冲所在,该县的陷落应是高句丽在向辽东及朝鲜半岛扩张过程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胜利。至美川王十六年(公元315年、西晋建兴元年)春二月,高句丽终于攻破了玄菟郡(今抚顺市浑河北岸劳动公园古城),并大肆杀获。彼时晋平州刺史、护东夷校尉崔毖阴结宇文部、段部和高句丽共谋攻慕容,企图灭之而三家共分其地,但廆采取反间之计而巧破三家联盟,并率军东攻辽东郡治襄平(今辽阳),崔毖于美川王二十年(公元319年、东晋太兴二年)冬十二月弃家率数十骑投奔高句丽,廆遣其子慕容仁镇守辽东,“官府市里,案堵如故”,8辽东郡遂为慕容氏所统。另外,《丽纪》有云,美川王二十年高句丽将领如孥曾据于河城,“廆遣将军张统掩击擒之,俘其众千馀家归于棘城(今辽宁义县稍西)”。对“河城”的位置,学界无确解,《满洲历史地理·晋代之满洲》认为河城即侨置后的朝鲜县治,在辽西,其理由是:张统是侨置后的乐浪太守,由他去攻打河城,意味着张统在收复本郡之地。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如果说彼时因三家联盟而高句丽派兵临时驻札在辽西地区,也不可能拖带着千余人家进住河城,而从高句丽的国力来看也不可能将其势力延伸到棘城附近。因此,此河城应在辽东郡北部或玄菟郡境内。廆派张统率部征讨,是因为张统原是辽东人,对辽东的情况比较熟悉。

其次,故国壤王攻陷辽东、玄菟。美川王于公元331年死去,同年,其子故国原王(名斯由,又名钊)继位。在位初期的十二年中,先后“增筑平壤城”,“(加)筑国北新城”,“修葺丸都城,又筑国内城”,加强了防卫力量,并“遣世子,朝于燕王皝光”。此时,慕容皝光为前燕国王,并于公元342年(故国原王十二年)冬迁都龙城(柳城改,今辽宁朝阳)。为消除进军中原的后顾之忧,皝于这年十一月出兵五万五千亲征高句丽而大获全胜,“发美川王墓,载其尸,收其府库累世之宝,虏男女五万余口,烧其宫室,毁丸都城而还”。9自此之后,高句丽纳质修贡,称臣于燕,不敢窥视辽东。及至小兽林王于公元371年继父位之后,因前秦统治东北,秦丽关系颇好,辽东无事。然而到了故国壤王在位二年(公元385年)春正月,高句丽出兵四万而“陷辽东、玄菟,虏男女一万口而还”。即在这一年的冬十一月,燕将慕容农率军收复了辽东、玄菟二郡。10

最后,好太王向辽东开拓疆域。好太王名谈德,是高句丽第19代王,故国壤王之子,“生而雄伟,有倜傥之志”。大约在好太王继位之初,就曾出兵攻取了玄菟、辽东二郡,这可由《好太王碑文》(下简称《碑文》)所载永乐五年(公元395年)好太王征讨碑丽之后取“襄平道”回军可证。但是,到好太王九年(依《碑文》应是永乐十年)春正月时,后燕慕容盛借口高句丽朝贡“礼慢”,便“自将兵三万袭之……拔新城、南苏二城,拓地七百余里,徙五千户而还,11无疑又收复了辽东失地。然而,好太王十一年(应是永乐十二年)局势又变,高句丽“遣兵攻宿军,燕平州刺史慕容归弃城走”;十三年冬十一月,高句丽又“出师侵燕”。12显然,宿军地处龙城东北,即今北镇一带,13宿军陷落,则辽东难保。学界认为辽东、玄菟最后被高句丽占领的时间是公元404年还是可信的。后来燕王慕容熙虽欲收复辽东,但并未成功。有的外国学者在探讨高句丽西部疆域时妄将龙城置于今凌源附近,将宿军置于凌源东部、大凌河西部,认为“到五世纪初,高句丽的西界到达凌源以东、大凌河以西,即热河东北地区”。14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高句丽军在宿军并未停留多长时间,亦即未将其纳入版图。还有人根据在朝鲜大安市德兴里发现的“幽州刺史”壁画墓的文字资料而认为高句丽于四世纪七十年曾在中国北部设置过幽州刺史以管辖“包括今辽河以西的辽宁省、河北省的北半部和山西省的东北部这样广阔地区。”15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不值一驳。至于对“幽州刺史墓”主人如何认识,后文略有涉及,此处不述。

三、高句丽北部疆域之变迁

高句丽之北部疆域,是指高句丽五部以外所占夫余的领土。夫余地处塞外,其疆域主要在今吉林省中部,前期王城在今吉林市。各种迹象表明,自大武神王大败夫余以后,夫余南部领土便已纳入高句丽版图。太祖王之母是夫余人,死后葬于夫余,太祖王曾于公元119年“幸夫余祀太后庙,存问百姓穷困者,赐物有差”。16所幸之夫余应是早先夫余国的南疆,是王太后的故乡。《丽纪》载,西川王十一年(公元280年)冬十月,“肃慎来侵……达贾出奇掩击,拔擅卢城,杀酋长,迁六百余家于夫余南乌川”。关于“乌川”为何水,因资料缺乏而不得其详,但它肯定是高句丽版图内的某条河流,笔者暂认为它是今伊通河上游段。

在考察高句丽北部疆域时,不能不涉及契丹同高句丽的矛盾问题。据《丽纪》载,小兽林王八年(公元378年)秋九月,契丹发兵侵犯高句丽的北边,“陷八部落”。契丹是位于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汇流处的新兴民族,彼时的领土已达今下辽河北段西岸地区,所侵“八部落”应是今辽北开原、西丰地区,该地区亦是夫余故地。及好太王继位的第一年(公元392年)九月,就“北伐契丹,虏男女五百口,又招谕本国陷没民口一万而归”,17收复了失地。大概是为了更有效地阻止契丹人的入侵,以保北疆的平安,好太王于永乐五年(公元395年)又亲率大军征讨碑丽,过富山,“至盐水上,破其三部落六七百营,牛马群羊,不可胜数”。18关于“碑丽”即契丹之一部(亦写作“匹黎”),学界无大异议,但其地理位置究竟在何处,则众说纷纭,其中就有太子河上游说、浑江流域说、浑河流域说、西拉木伦河说、赤峰西北说、甘肃西北说等。有的人认为,将高句丽作战地区说得愈远就证明高句丽愈强大,这种不负责任的治学陋习反映了一种扭曲的不健康的治学心态,不是科学的东西,不足取。笔者认为,好太王如果真的率军远征西拉木伦河更西的甘肃西北而置慕容氏、百济国的威协而不顾,实在是太愚蠢了。然而,他毕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征讨不会走得太远。笔者认为碑丽应是位于今辽河西部的康平、法库、彰武一带的契丹部落,以辽河为界与高句丽的北疆相隔,所谓的“盐水”应是辽河西岸的某个支流(如秀水河、拉马河等),战斗是在辽河西岸进行的。考古界认为今沈阳东北蒲河上游棋盘山水库北岸的石台子山城、铁岭市东南汛河北岸的催陈堡山城、西丰县凉水碾盘河(清河支流)右岸的城子山山城等应是高句丽中晚期的山城,其修筑年代当在四世纪末好太王占有辽东前后。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正确的,而这些山城主要是防备契丹等草原民族的入侵而修筑的。在高句丽的历史上,其疆域基本上没有超过辽河一线。在隋代辽河西岸的“武厉逻”,仅是一个孤立的据点或观察哨所,被隋军拔掉之后已不复存在。

关于好太王向北拓疆的伟业还有征讨夫余一事。《碑文》云:“廿年庚戌(公元410年)东夫余旧是邹牟王属民,中叛不贡。王躬率往讨,军到余城,而余城骈首归服。王赦宥,均追念王恩普处,于是旋还。又其慕化,随官来者,味仇娄鸭卢……。”好太王所到余城即夫余城,应是其前期王城(今吉林市),作别的理解皆非是。理由很简单,这里有高句丽山城,如龙潭山山城、东团山山城、三道岭子山城等。自吉林市往南,高句丽山城还有:辽源市的龙首山古城、工农山古城、城子山古城,盘石县的城子沟坝山城、纸房沟坝山城,东丰县的城子山山城,辉南县的辉发城山城等。在夫余故地南部所筑山城主要是防备契丹的入侵,而北部的山城主要是防备挹娄(后来的勿吉)的入侵。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高句丽千里长城北端的“夫余城”与《碑文》中的“余城”是否同一城的问题。学界对这一问题也是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二者不是一回事。夫余的前期王城为今吉林市,后期王城为今农安是学界流行的说法,实应如是。但是,高句丽千里长城向北到达的却不是这两座城,因为从各种迹象表明,唐朝军队作战的范围远未达夫余的王城,所到者仅是夫余南部故地而已;再说,农安和吉林市在唐代也不再属于高句丽所管之地(详见后文)。薛仁贵拔一夫余城而使“扶余川中四十余城皆望风请服”,19这扶余城无疑应在扶余川最南部。近来王绵厚同志提出今柳河罗通山城即“余城”的主张,颇有道理。但是,此城何以叫做夫余城,笔者却有自己的看法:这座城很可能是公元494年(高句丽文咨明王三年)安排降附的夫余王而命名的。所谓“夫余川”,自然指的是诸如柳河、三统河、辉发河及各支流而言的。夫余乃是被勿吉所逐而亡国的(详见后文)。勿吉占领了夫余的两个王城后,高句丽的北部疆界应为今铁岭、开源、西丰、辽原、盘石、辉南一线。

四、高句丽东北至东南疆域之沿革

此处所说的疆域指的是今延边地区而至朝鲜半岛东部地区,亦即古代沃沮、东秽之故地。高句丽五部形成以后,其疆域向东已达不咸山(长白山)北麓,向南已达萨水(清川江)上游,其东南则是盖马大山(狼林山脉)。如此,才具备了向外发展的条件,但高句丽向盖马大山以外地区的发展要比五部最后形成的时间还要早一些,其契机则是王子好童的出游。《丽记》载,公元32年(高句丽大武神王十五年,东汉建武八年)夏四月,高句丽王子好童“游于沃沮”,恰巧与“乐浪王崔理”相遇,崔理便将女儿相许而结成婚烟,于是就发生了好童设计袭取乐浪国的故事,高句丽终于在公元37年灭掉了崔理的乐浪国。关于这件事,学界罕有正确的理解,有的外国学者借口“崔理的乐浪国”来否定中国在朝鲜半岛设置乐浪郡的事实。20笔者认为所谓“崔理的乐浪国”乃是公元25年乐浪东部都尉汉朝地方官趁乐浪郡混乱之机而在“岭东七县”建立的割据政权,因笔者另有专文谈及,故此从略。21但需要强调的是,高句丽通过与崔理之国打交道,了解了东沃沮(武帝所建玄菟郡之故地,今朝鲜咸境南道)的情况,虽灭掉乐浪国后又将该地移交给了东汉,但为后来高句丽向该地发展开辟了道路。许多迹象表明,高句丽人最早是通过五部中的东部(今慈江道地区)而逐渐了解朝鲜半岛的,好童的沃沮之行,走的应是后来丘俭派王颀尾追高句丽王位宫逃亡的道路。22据《丽纪》载,早在公元30年(大武神王十三年)秋七月买沟谷(北沃沮)人尚须及堂弟于刀等就曾来投高句丽;公元47年(闵中王四年)九月,“东海人高朱利献鲸鱼目,夜有光”。由此可见,无论北沃沮还是南(东)沃沮,自大武神王在位时就与高句丽有了来往,有了经济交流。及太祖王执政第四年秋七月,高句丽便派兵“伐东沃沮,取其土地为城邑,拓境东至沧海,南至萨水”。“沧海”无疑是今之日本海。大概在此后不久,高句丽又征服了北沃沮。《丽纪》载:“(太祖王)四十六年(公元98年)春三月,王东巡栅城,至栅城西山,获白鹿。及至栅城,与群臣宴饮,赐栅城守吏物段有差,遂记功于岩,乃还。”太祖王五十年(公元102年)秋八月,高句丽“遣使安抚栅城”。

关于“栅城”之名应作何种理解,学界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栅城”即“置城”的音转,其理由是:《三国志·东夷传》中有“北沃沮”一名“置沟娄”和“沟娄者句丽名城也”的记载,故而“置沟娄”即“置城”,“置”与“栅”为一音之转。23其二,认为“栅城”就是用木栅建筑的城,指出“此城最初并非以石头或泥土筑成,而是以设大量木栅为防御和规划的主要手段”。24笔者认为前一种说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后一种说法只是望文生义的附会之谈。至于栅城的故址为今何地,学界亦众说纷纭,其中就有朝鲜钟城说、25庆兴及镜城说、26俄国双城子说、27我国珲春城墙砬子城说、28珲春八连城说、29珲春温特赫部城说、30珲春萨其城说、31延吉一带的三城(城子山山城、兴安古城和河龙古城)说32等。笔者认为栅城为萨其城(又写作“沙齐城”、“萨奇城”)的说法是可取的,其理由主要有二:其一,从城名来看,“萨”、“沙”与“栅”音近,“萨其(奇)”与“栅”的内在联系如同“朱理真”与“肃慎”或“女真”一样,皆为音近而异写,在本音的快、慢之读时,音节的译字有所多寡;其二,从《丽纪》所云“王东巡栅城……遂记功于岩”来看,萨其城是山城。栅城在今珲春境内是无疑的,不可能在离海较远的地方。

关于沃沮被高句丽占领的情况,在考古学方面已得到证实。从考古界提供的可靠资料看,高句丽在延边的古城址主要分布在延吉(城子山山城、兴安古城、河龙古城)、龙井(土城屯古城、仲坪古城)、珲春(石头河子古城、萨其城、温特赫部城)一带,而其它县市的高句丽遗存并不明朗,说明高句丽在北沃沮地区的控制面还是相当有限的。所谓北沃沮,即考古界所云“团结——克罗乌诺夫卡文化”分布区,它包括我国的延边地区、牡丹江地区东部直到俄国滨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古城主要集中在咸镜南道北青一带,如青海古城、居山山城、龙田里山城、安谷山城等。

从史书的记载看,东秽纳入高句丽的统治区是比较晚的。《三国志·东夷传》载:“(氵歲)汉末更属句丽。”《后汉书·东夷传》则载:“(元初五年,高句丽)复与貊寇玄菟,攻华丽城。”《丽纪》太祖王六十六年(公元118年、东汉安帝元初五年)亦载:“夏六月,王与(氵歲)貊袭汉玄菟,攻华丽城。”这里的“(氵歲)貊”应指沃沮而言,而“华丽城”则是今朝鲜咸镜南道永兴一带,原为岭东七县之一,是东汉乐浪郡地区“县候”所在地。由此而知,元初五年时华丽城尚未纳入高句丽的势力范围之中。但大约过了数年之后,东秽终于落入高句丽之手。《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下简称《罗纪》)载:“(祗摩尼斯今)十四年(公元125年、汉安帝延光四年)春正月,靺鞨大入北境,杀掠吏民。秋七月,又袭大岭栅,过于泥河。”这里的“靺鞨”应指沃沮和东秽。由于东秽已归附于高句丽,同沃沮成为一体,靺鞨才可直接同新罗接触。“泥河”为今之哪条水,学界看法不一,有人误解即今咸镜南道的龙兴江。作如此理解,则丢掉了高句丽的一大片土地,是不可取的。关于泥河究在何处,再看《罗纪》所提供的下面的资料:(1)讷祗王三十四年(公元450年、高句丽长寿王三十八年)秋七月,“高句丽边将猎于悉直之原,何瑟罗城主三直出兵掩杀之。”(2)慈悲王十一年(公元468年、长寿王五十六年)春,“高句丽与靺鞨袭北边悉直城。秋九月,征何瑟罗人年十五已上,筑城于泥河。”(3)照知王三年(公元481年,长寿王六十九年)“高句丽与靺鞨入北边,取狐鸣等七城。又进军于弥秩夫。我军与百济、加耶援兵分道御之。贼败退,追击破之泥河西。”《新增东国舆地胜览》(下简称《胜览》)将弥秩夫置于庆尚(北)道兴海(今兴海),将悉直城置于江原(南)道三陟(今三陟),而何瑟罗必不能在三陟北。有人将何瑟罗比定为今庆尚北道之蔚珍,33还是颇有道理的。既如此,泥河为三陟地区的五十川就是无可置疑的了。34由此可见,自二世纪初直到五世纪末,高句丽、靺鞨同新罗接境之处基本保持了东秽时期的状态。

这里要说明的是,在曹魏毋丘俭征讨高句丽时,曾派遣玄菟太守王颀与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在“岭东七县”地区堵截过高句丽王位宫,原南沃沮及东秽地区曾一度摆脱高句丽的控制,北沃沮也因王颀的征讨而元气大伤,高句丽的势力大大削弱,由此而导致了挹娄人的南下。从俄国考古界提供的资料看,作为挹娄遗存的波尔采文化叠压在滨海地区北沃沮遗存克罗乌诺夫卡文化之上,足见挹娄人南下并非虚言,本文前述肃慎(挹娄)人曾与高句丽发生冲突而高句丽将肃慎六百余家迁往夫余南乌川一事,又从文献学方面证实了挹娄人南下的事实。《晋书·肃慎传》说:“肃慎一名挹娄,在不咸山(今长白山)北。”说明彼时挹娄人已到达今延边地区。又据我国考古界提供的资料看,高句丽于东晋时期在今延边地区的东南部修筑了为防备挹娄人南侵的“边墙”、“长城”,其中一段位于珲春平原北部山丘上,东自哈达门乡太平村西山始,向西延伸横跨珲春北部山区,直到英安乡关门咀子西山,总长约25公里;另一段蜿蜒于和龙和延吉市北部山区,西自和龙八家子镇丰产始,东至龙井长安镇鸡林北,总长100余公里。由此可见,彼时挹娄人南下的前锋已到今延吉、珲春以北地区。及挹娄发展到南北朝的勿吉时期,情况又发生变化。据《魏书·勿吉传》载,在公元475年(北魏延兴五年、高句丽长寿王六十三年)勿吉就已夺取了“高句丽十落”,并密谋与百济“从水道并力取高句丽”。学界对这一记载的理解并不一致,而笔者同意杨保隆先生的说法,即“高句丽十落”不是指今吉林市一带,而是指今珲春和延吉市地区。35也就是说,勿吉人已对高句丽在图们江流域的统治区发起了进攻。关于勿吉欲联合百济共谋高句丽的问题,有的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二者相距遥远,不可能结成联盟而共同对付高句丽。笔者认为,勿吉与百济密谋之事是实际存在的。所谓从水道并力攻击,不一定就是指双方在一条战线上联合作战,而应指在两条战线上从水道夹击共同的敌人高句丽;亦即:勿吉从图们江或日本海攻打朝鲜半岛的沃沮故地,而百济从半岛的西海岸攻击高句丽地区。事实上,后来勿吉人已经取得了今延边东部及朝鲜半岛东北部地区,而这一地区则成为勿吉及后来靺鞨粟末部、白山部的控制区。有些学者将白山部置于今延边地区是不妥当的,若如此,又丢掉了靺鞨的一部分土地。笔者同意董万仑同志的意见,36白山靺鞨的分布区应是今朝鲜东北部,粟末部最初的中心地区应是今敦化一带,后来方移至吉林市一带。

关于好太王时期高句丽是否征讨肃慎的问题,学界亦有不同看法,然而从《碑文》永乐八年条的记事来看,即使其中的“帛慎”是指肃慎,充其量证明高句丽曾抄掠过彼地,但并未占有该地。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将好太王所到之处皆视为领土所辖之地的思维方式,无疑使自己走入了历史研究的误区。至于好太王时期高句丽巩固单单大岭以东地区还是明白无误的。《丽纪》好太王十八年(公元409年)条云:“秋七月,筑国东秃山等六城,移平壤民户;八月,王南巡。”有的学者认为今江原道安边郡境鹤城山山城即好太王所筑六城之一,颇有道理。由此可见好太王的南巡之地应是东秽故地,即今江原道地区。又据朝鲜考古界云,在今江原北道铁岭地区发现高句丽遗址和高句丽铁马模型以及铁铸的四神模型,其中有一小型的骑马模型与黄海南道新院郡长寿山城发掘出的铠马模型在大小或形态上非常相似。37不难看出,铁岭遗址的下限不应早于长寿山城的修筑年代,而铁岭同安边地区皆为彼时高句丽东疆重地。但是从大量的资料可知,自五世纪,新罗北进的势头大增。据《罗纪》载,公元505年(智证王六年)置悉直州(今三陟),512年(智证王十三年)置何瑟罗州(今江陵),556年(真兴王十七年)置比列忽州(今江原北道北部安边),至此,高句丽的东疆已大大退缩。据《胜览》载,新罗东部沿海地区的疆域最北可达今江原道北部文川稍南地区,高句丽曾在此地设泉井郡,新罗则在此改设井泉郡。到唐代渤海时,新罗与渤海则以今龙兴江为界。《新唐书·渤海传》云:“(渤海)南与新罗以泥河为境。”从三陟之五十川到永兴之龙兴江,同一名称的河流恰在南北两头,实与不同历史时期疆域的变迁有着直接关系。前述两个“何瑟罗”(蔚珍、江陵)亦同一道理。此种现象在朝鲜半岛是屡见不鲜的。

五、朝鲜半岛西部高句丽疆域的伸缩

高句丽的五部之一的东部应在今慈江道地区,因此,高句丽的领土伸向朝鲜半岛已是很早的事了。后来向朝鲜半岛的发展,首先是得到了半岛的东部比较落后的沃沮、东秽地区,而高句丽向西部汉族聚居的发达地区发展,当是从西晋末期开始的。高句丽抓住中原发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有利时机,便展开了对西晋东北四郡的频繁进攻。公元313年(美川王十四年)冬十月,高句丽“侵乐浪郡,虏男女二千余口”。亦即这一年,乐浪太守王遵建议正在半岛连年与高句丽酣战的辽东张统率其民千余家投奔雄据辽西的鲜卑首领慕容,于是便将乐浪郡侨置于辽西,以张统为太守,王遵参军事38。314年秋九月,高句丽又“南侵带方”,39带方亦侨置于辽西地区。从此,曾统治朝鲜半岛420余年的中原边郡宣告结束,代之而来的则是中国少数民族割据政权高句丽对该地的管辖。从文献记载看,高句丽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在乐浪、带方二郡内徙后第一仗是于公元369年(百济近肖古王二十四年、高句丽故国原王三十九年)在雉壤一带(在今黄海南道东南地区)进行的。40就时间来讲,这年距乐浪、带方内徙的时间已有50余年,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二郡故地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况?笔者认为,史书虽未记载,但通过考古学所提供的资料完全可知:在这一阶段原居留该地的汉人同新迁来的汉人(如冬寿等)于二郡故地形成了一个“自治社会”,即该地依然由汉人自己进行管理。彼时高句丽只是忙于辽东之事,而百济则忙于内部治理以及与新罗友好往来。对此笔者另有专文探讨,此不多述。从丽、济第一次开仗的地点便知,彼时高句丽基本占据了乐浪、带方故地的大部领土。丽、济在争夺二郡故地的战争中,高句丽则多吃败仗。公元371年高句丽又在氵贝河(今礼成江)战败,百济王与太子“帅精兵三万侵高句丽,攻平壤城(今平壤),丽王斯由中流矢而死,济王引军而退,并将首都移至汉山城(今京畿道广州)。41其后,双方依然进行“拉锯战”,互有胜负,但到好太王执政时形势急转。好太王首次伐百济是在公元392年。他率兵四万攻打百济的北鄙,陷石砚(今黄海道开丰境内)等十余城,汉水以北土地多被高句丽占领;这年冬十月,高句丽又攻陷了位于乔桐岛(在江华岛西海中)的关弥城。42公元396年好太王率水军亲征,在百济的南境登陆,攻城略地,逼近百济首都,迫使济王屈服,43使其疆域扩至汉江北岸。之后百济又大征兵马,并结好日本,一方面对抗高句丽,一方面进攻新罗。好太王应新罗之请于公元400年(永乐十年)大败倭兵;404年(永乐十四年)好太王又亲率大军在带方地界大败倭、济联军;407年好太王又发步骑五万攻打百济,百济全军覆没,并在回军时连破百济六城。44好太王在位时虽频频对百济用兵,但其疆土并未越过汉江。

公元427年(长寿王十五年)高句丽移都平壤,是高句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标志着高句丽战略目标的重大转移。自此,高句丽锐意南进,专心与百济、新罗争夺朝鲜半岛。终于在公元475年(盖卤王二十一年)由长寿王亲率三万大军攻陷百济首都汉城,济王被杀,其子文周王继王位,并移都于熊津(今忠清南道公州);然而,后来百济又收复了汉城,东城王于483年春二月出猎于汉山城并抚问军民。45关于高句丽南疆的全盛期应在长寿王执政晚期以及文咨明王在位初期的年月里。《魏书·高句丽传》载述员外散骑侍郎李敖访问高句丽回朝的汇报云,高句丽“南至小海”;同书《百济传》云,百济国“去高句丽千余里,处小海之南”。学界多认为此“小海”即今牙山湾,这是不错的。我们翻阅《胜览》可知,高句丽建置最南可达今之江华、仁川、南阳、稷山、镇川、槐山、延丰、荣州、清河一线,包括了京畿道全域、忠清南北道北部以及庆尚北道东北大部。1979年在韩国忠靖北道中原郡可全面龙日里石木发现的高句丽文咨明王时所立高句丽碑便是高句丽拓疆的有力物证。但是,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高句丽的南疆随着时间的流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于百济奋发图强以及新罗的迅速发展,高句丽南疆到后来又有了收缩。

正当高句丽全盛时期而咄咄逼人的时候,百济和新罗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一度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高句丽。史载,公元484年(照知王六年、东城王六年、长寿王七十二年)罗、济联军在母山城(全罗北道东南天岭郡云峰地方)击败了高句丽46;494年(照知王十六年、东城王十六年、文咨明王三年)秋七月,高句丽“与新罗人战于萨水之原”,新罗人“保犬牙城”,丽兵围之,而百济“遣兵三千援新罗”,丽兵退去。47此处之“萨水”,有的学者将其与朝鲜半岛西北的萨水(今清川江)混为一谈,并将“犬牙城”比定为清川江左岸安州郡安州邑的高句丽安州城。48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妥的。很难设想彼时的新罗、百济人能北上到高句丽首都平壤以北的清川江南岸与高句丽作战。因此“萨水”的位置应结合彼时的时代背景到汉江流域去考察。有人根据《三国史记·地理志》和《胜览》关于“清州”、“清川县”、“清川里”、“清川”、“萨买县”等地名的某些关联而考证三方作战的“萨水之原”应是流经今报恩(在忠清北道南部)的“清川”地方。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符合实际的。显然,所谓的“萨水”就是今流经忠清北道境内的汉江支流达川,而“犬牙城”则应到达川附近去找。就此而言,说明在五世纪之末三国已在今忠清北道地区展开了争夺领土的战斗。又据史载,公元495年高句丽曾围攻雉壤城(今黄海南道海州首阳山城)而被罗、济联军击退49,502年百济发五千兵袭击了高句丽的水谷城(今黄海北道平山郡南山城里礼成江西岸太白山城,又名城隍山城)50,507年高句丽将领高老与靺鞨共谋袭取汉城(百济故都,今广州)“进屯于横岳下”而被百济击退51,523年高句丽至氵贝水(今礼成江)而被百济一万步骑击退,548年“高句丽王平成(阳原王)与(氵歲)靺鞨谋攻百济汉北独山城”而被罗、济联军击败。53由上述情况可知,自五世纪末而至六世纪前期,在罗、济两国的共同打击下,高句丽节节败退,百济不仅收复了汉江以南之地,而且也占领了汉江以北某些地方,并努力同高句丽作战。但是,罗、济所获得的胜利果实的相当部分不久便被新罗给独占了。

据《罗纪》载,公元550年(真兴王)十一月新罗趁丽、济争斗之机,从中渔利而巧取道萨、金岘二城;551年罗王“命居深夫等侵高句丽,乘胜取十城”(十城皆在今忠清北道东北竹岭西北);553年秋七月又取百济东北鄙而置“新州”(今广州地方)。由此可见,自六世纪中叶开始,新罗便占领了汉江南北的广大地区。从《胜览》所载的情况看,统一新罗出现之前其疆域最盛期的西北界已达今临津江南岸,而高句丽的南部疆域大大向北收缩。考古界发现的黄海南道延安邑的凤势山城(又名飞凤山城)、丰川里的丰川城、瓮津郡西部的瓮津山城、海州市的首阳山城、新院郡的长寿山城、月堂里山城、殷栗郡东部的九月山城以及黄海北道平山郡南的太白山城、瑞兴郡北部的大岘山城、凤山郡东南的鸺鹠山城、黄州东侧的黄州城(一名得月山城)等,都是高句丽最稳固的南疆中的重镇。隋、唐时期高句丽同罗、济皆有领土之争的“拉锯战”,这种争夺战直至百济、高句丽灭亡之后才宣告结束。高句丽绝大部分领土都被唐朝统一过来而被纳入安东都护府的辖区,中国同新罗的边界基本保持在西至大同江、东至龙兴江一线。

 

注 释:

1.姜仁淑著、文一介译:《关于先行于高句丽的古代国家句丽》,《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1992年1期。

2.刘子敏:《高句丽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延吉。

3.刘子敏:《战国秦汉时期辽东郡东部边界考》,《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5期。

4.《三国志·东夷传》。

5.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延边大学朝鲜问题研究所译:《朝鲜全史》第三卷,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延吉。

6.8.9.10.11.12.16.17.39.40.47.《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

7.曹德全:《〈后汉书〉、〈三国志〉中〈高句丽传〉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4期。

13.孙进己等:《东北历史地理》第二卷。

14.33.48.李址麟等著、李云铎与顾铭学译:《四—六世纪前半期高句丽的领域》,《朝鲜史通讯》第2期,1980年。

15.朴容绪著、李云铎译:《德兴里壁画古墓考—德兴里壁画古墓说明什么》,《朝鲜史通讯》第3期,1981年。

18.43.44.《好太王碑文》。

19.《资治通鉴·唐纪》。

20.尹乃铉著、顾铭学译:《汉四郡的乐浪郡和平壤的乐浪》,《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1990年2期。

21.刘子敏:《“崔氏乐浪”考辨》,《北方文物》2001年2期。

22.刘子敏:《关于毋丘俭征伐高句丽的探讨》,《史学论丛》,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年,延吉。

23.郭毅生:《两汉魏晋时期东北地方史资料》,见孙进己等《东北历史地理》第一卷。

24.李宗勋:《也谈高句丽栅城遗址》,《史学论丛》,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年,延吉。

25.持此说者为朝鲜学者丁茶山,见《大韩疆域考》,载《丁茶山全书》,汉城,弘益人间出版社。

26.持庆兴说者为日人吉田,见《日韩古史断·中古纪》第3章;持镜城说者为日人松井等,见《渤海五京考》。

27.持此说者为日人鸟居龙藏,见《东北亚搜访记》第13章《尼古里司克之探访》。

28.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175页,黑龙江文物出版编辑室,1982年;孙进己等《东北历史地理》第一卷。

29.持此说者颇多,其代表性的学者有斋藤甚兵卫(见《半拉城渤海遗迹调查》)、金毓黻(见《渤海志长编》)、鸟山喜一(见《渤海东京考》)、《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的编者以及朝鲜学者朴时亨、我国学者王承礼等。

30.持此说者有《延边文物简编》的编者及严长禄(见《对主要高句丽古城的考察》,载于1989年《延边大学朝鲜学国际学术讨论文集》、方学凤(见《渤海遗址及其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等。

31.持此观点的学者是李健才先生,见《珲春渤海古城考》,载于《东北史地考略》,吉林省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又见《关于高句丽历史地理的几个问题》未刊稿,转引自《东北历史地理》第一卷。

32.持此观点者是朴真奭先生,见《高句丽栅城遗址考》(载于《朝鲜中世纪史研究》)、《高句丽栅城遗址再考》(载于1997年高敬洙主编的《朝鲜学韩国学论丛》)。

34.《延边文物简编》,延边人民出版社,1998年,延吉。

35.杨保隆:《勿吉地域西南部边至考》,《北方文物》1985年5期。

36.董万仑:《东北史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哈尔滨。

37.38.《资治通鉴·晋纪·孝愍上》。

大江东去下一句篇3

人表情达意的技巧,可谓难上加难。此外,解题过程中的陷

阱也比比

皆是,以至有防不胜防的感觉。如何避开这些陷阱呢?简单地说,要能做到“进去出来”。“进去”就是进入古诗的意境之中,设身处地去体悟诗人的遭遇和情感;“出来”就是跳出诗外,作为鉴赏者来品评诗中内容和写作技巧。

典 型 例 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江苏卷试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错 答 列 举

例1 表达了对李白诗歌的高度赞美之情,说其诗如渭北原野上春天的树一样清新,像江东日暮时飘逸的云一样俊逸。用了以实写虚、化虚为实的手法,使“清新”“俊逸”具象化。

例2 表达了对友人远离、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渭北春天树木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江东日暮云层低垂的苍凉情景作对比,表现了两地相距的遥远,以及时光流逝的迅疾。

例3 表达了对友人李白的深沉思念之情。用了比喻的手法,诗人说自己因思念李白而仿佛化作了渭北春天原野上的一棵树,而李白则像江东日暮时分的云一样总是漂泊不定。

错 因 分 析

例1 在解读“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时方向发生了偏差,以为它是紧承上一联具体描述李白诗歌“清新”“俊逸”的风格,因而想当然地将“春天树”和“清新”联系起来,将“日暮云”和“俊逸”联系起来。这是由于一头扎进诗中而迷失了方向,以致落入陷阱。如果能从诗中跳出来,再结合这首诗下面对“渭北、江东”的注释来思考,使自己解读诗句时视野更宽阔,也许就能避免这样的差错。

例2 为了说明“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用了对比的手法,而凭空假想出“渭北春天树木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江东日暮云层低垂的苍凉情景”,牵强附会的痕迹较为明显,事实上也背离了原诗的旨意。出现这样的差错,原因在于硬要往对比手法上靠,以致在理解诗意时作了不合理的想象。想象和联想如果游离于诗歌意境之外,通常只能产生出一些毫无根据的捏造之词,在答题过程中是没有意义的。

例3 对这一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基本正确的,但不够全面,未能着眼于李白那方面。而对所用表现手法的赏析,则显得“别出心裁”,令人吃惊。客观地分析,“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是实在的写景,不过前者是眼前之景,而后者则是想象之景,其中不存在什么比喻。说诗人因思念而仿佛化作了一棵树,说李白就像漂泊不定的云一样,这都是没有任何依据的突发奇想,都偏离了诗句的本意。

正确答案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正确解析 由题目“春日忆李白”可知,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友人李白的思念之情,主旨十分明确。根据注释,“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分别写杜甫和李白所在之地的景象,令人联想到双方翘首遥望相思的情景:渭北春天的树旁,杜甫在思念着远在江东的李白;江东日暮的云下,李白也在思念着渭北的杜甫。这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将深沉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格外鲜明、深刻。

矫 正 方 案

1. 整体感知,解读文本

鉴赏古诗的第一步是解读文本,即推敲字词含义,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在这过程中,须注重对诗意的整体感知,不能将诗句一一割裂开来理解。古诗的语句,由于字数的限制以及对仗、平仄、押韵等需要,在表达上往往有较大的跳跃性,还常常颠倒词序或语序。因此,理解和翻译诗句,要根据语境作合理的推断,通过想象和联想补出诗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者重新调整词序、语序等。

2. 深入诗境,体悟情趣

对于文本的整体感知只是古诗鉴赏的开端,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时空立足点,探寻其心理变化的轨迹,体悟诗中寄寓的思想情感,甚而在想象中化身为诗人,和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为此,要充分利用诗题和注释中蕴含的信息,如例题中的诗题“春日忆李白”和注释“渭北、江东”,那对于解读诗句和进入诗境是大有帮助的。

3. 出乎诗外,品评技巧

在深入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思想之后,还要跳出诗外,从艺术的角度去探究和品评诗歌的表达技巧。之所以要强调跳出诗外,是因为品评诗歌技巧除了必须正确理解诗意之外,还必须站在鉴赏者的立场来审视作品。如果钻在诗中出不来,就容易在解析技巧时误入陷阱,发生种种偏差,比如为了说明诗中运用了某种手法,而有意无意地曲解诗意,就像错答列举中例2和例3所做的那样。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落 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 运用了拟人手法。在诗人笔下,明月具备了人性,能够理解诗人的“愁心”,并将“愁心”带给远方被贬谪的友人,

生动而巧妙地表现了诗人的忧愁无奈,以及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大江东去下一句篇4

从注释内容上可分为以下儿个方面。下面试分析。

一、训释语言和文字

这一部分主要解决两大方面:一是,字面生涩而义晦;二是,字面普通而义别。

(一)实词的解释

1.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句中对让一字的解释。王力《古代汉语》和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为让位,禅让。让东海之滨这句话解释成:让位而居于东海之滨,不说篡而说让,是掩饰之词。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认为让是辞让,谦让,《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为孤竹国君二子,兄弟相互辞让君位,逃至海滨。这句话喻自己本以谦让自守。同一句话中,让字出现两种不同的注解,导致句意产生很大的差异。倪播+庚子山集注》:让东海之滨者,盖指魏、周禅受也。故根据语意和典故,笔者认为让解释为让位,禅让更妥。让,古作让位,禅让讲。如《荀子成相》:尧让贤,以为民,泛利兼爱德施均。《吕氏春秋慎人》: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王本注张平子见而陋之的陋之为认为不好,未确。应解作鄙视,轻视。因若以认为不好解,与上文的陆机的拍掌大笑构不成呼应关系,体现不出被人嘲笑、受人轻视之意。又《艺文类聚》云:张平子薄而陋之,故更造焉。薄有轻视,看不起之意,陋应与薄相近。陋,古亦常作鄙视,轻视解,如《史记宋微子世家》:今殷民乃陋(鄙枷淫神抵之祀。柳宗元《钻姆潭西小丘记》: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轻初之。

3.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朱本注王气为帝王的运气,未确。应解作王者之气。根据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王气,旧指象征帝王的祥瑞之气。如《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豫章人有善术者,望斗牛间有王气。朱敬则《陈后主论》:五百里之俘囚,累累不绝;三百年之王气,寂寂长空。

(1)虚词的解释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王本注、朱本注、郁本注释藐是流离,至于暮齿句,是应注出。因此处的是,不是对、正确等常见之意,而是作语气助词,用在句中以补凑音节,没有意义,可去掉不译。而金本注:是为语助词,无义。没有标明用法。藐(藐:远)是流离,至于暮齿,即远远地流落异乡,直到晚年。是,古作语气助词,用在句中以补凑音节,无实义,解例,如《诗经小雅正月》: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杯。(人民于今没有福禄,天灾不断打击。)

(2)地名的训释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句中对华阳一词的解释。王力《古代汉语》中指西魏,他引《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据胡渭《禹贡锥指》考证,华阳在今陕西商县。西魏京都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用华阳是活用典故。而其他三个版本都指江陵,因为江陵在华山之阳(徽,故称。这句话的意思是:庚信从江陵奉命出使西魏,适值西魏攻陷江陵,元帝被杀,他从此被留北方,终不得归。

笔者赞同后三者的注释,华阳应解释为江陵。理山有二:

第一,从出处来讲,华阳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华阳黑水为梁州。意思是说梁州东至华山之阳,西至黑水之滨。常朦在《华阳国志序志》中说:唯有天汉,鉴亦有光。实司群望,表我华阳。且注释说将汉水作为华阳地区的标志。《华阳国志》所记地区为《禹贡》九州之梁州,其地因在华山之阳、汉水之南而得名为华阳。清马俊良《禹贡注》:华阳,华山南部。又常朦《华阳国志》:西魏都长安。班固《西都赋》: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从《禹贡》的黑水西河惟雍州到《尔雅》的《释地》河西曰雍州,雍州在华山之阴矣,长安在华山之阴)。倪播《庚子山集注》中亦指出:南郡江陵,在华阳。所以,华阳一词不可能指西魏,王本是错误的。

第二,从语法结构和语意来讲,华阳奔命中华阳前面省略了介词于,从华阳做句首状语,这句话言从华阳(江吻奔命而北至长安,遂不归也。如王本指西魏,语意就会发生改变而为从西魏奔命这明显不符合事实和文意。

二、淦释典故

如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句中对让东海之滨一句的训释。王力《古代汉语》和金本中指田和篡齐的事。齐康公十九年,田和迁康公于滨海,后自立为齐王。是借田和的事暗指宇文宽篡夺西魏改国号北周的事,与遂餐周粟是两回事儿。朱本和郁本中引《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本孤竹君二子,兄弟相互谦让君位,逃至滨海。后二人闻周文王善养老而归周。武王伐封,二人以为不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指出让东海之滨,让餐周粟句喻:己本以谦让自守,但竟不能如伯夷、叔齐之不食周粟,以身殉义。这里是把让东海之滨和遂餐周粟连成一事来论。同一句话,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出处。我赞同王本、金本的解释。倪播《庚子山集注》:让东海之滨者,盖指魏、周禅受也。《史记》:田大公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云让者,微词也。又说:遂餐周粟者,宇文氏国号曰周,故假夷齐、周粟为比。此句言元帝畏秦兵之下,使己聘魏,忽践秦庭也。及江陵既陷,身留长安,见周受魏禅,遂终仕于周也。又《史记》: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正义》曰:伯夷孤竹国在平洲,滨东海也。夷、齐始为让国而逃,其后不食周粟,似是一事,然于子山不类。按之上句,不得引东海、周粟为一事也。山此可见,这里是说,自己在北周篡魏后,失节而食了周粟,庚信对自己不能全节,深为悔恨。

大江东去下一句篇5

1.明引

明引就是直接引用。直接引用的方法是把要引用的诗文(或名句)直接嵌入到行文时所写的句子中,加上引号即可。这样一来,所写出来的句子就显得很有文采且底蕴深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山东滨州市满分作文《让阳光永驻心中》一文写道:

面对波涛汹涌的江水,有人抒发“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豪情壮志,也有人发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叹;面对烟波浩渺的大海,有人高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为大海的浩瀚无边而赞叹不已;也有人会低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因大海的辽阔而嗟叹自己的渺小。夜空中划过一颗流星,有人会说:“唉,美丽只有一瞬。”有人说:“呀,虽一瞬却很美丽。”一朵花凋谢了,有人悲叹:“一个美丽的生命消逝了!”有人却欣喜地说:“我仿佛闻到了果实的芬芳!”

文中为了说明要“敞开心扉,让阳光永驻心中”的道理,考生旁征博引,不论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还是现代诗人的佳作,不论是诗歌还是词作,都能信手拈来,为己所用,做到了水融、自然贴切,显示了考生宽广的阅读范围、深厚的文学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让人赏心悦目。

2.暗引

暗引,又叫间接引用,是同明引相对的。不说明引文出处,不直接引用原文,只是化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把它们编织在自己的文章中,这种引用叫做暗引。间接引用诗文,使语言更加灵活多变、形象生动而富有朝气,如果我们能在作文中合理地运用间接引用,那么作文一定会文采飞扬。如四川南充市满分作文《坚守自己的形象》中写道:

无际雪域,在一串马蹄印前,翘首而望的岑参在送别;滚滚长江,于惊涛拍岸处,拈须微吟的苏轼在深思;青青荷塘,一滩鸥鹭惊飞处,微醉幸福的李清照在体会……

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语言,整齐匀称、错落有致的句式,丰富奇特的想象以及细腻的描写笔触,使文字含蓄隽永,意境深远,语言魅力无穷。化用岑参、苏轼、李清照等古代名人的诗词名句,为本文增添了几分文化的底蕴,也说明我国由古至今坚守自己性格的人从未断过,从而深化了主题。

3.单引

单引就是引用的句子本来是成双的,但运用时只引用了一半。只取需要的,舍去不要的,这完全是行文的需要。这样一来,所引用的句子就显得更贴切,并且合情合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浙江宁波市满分作文《一根有思想的苇草》中写道:

有一种叫岁月的东西,从我的指尖滑过,水银一般沉重而不可捉摸。当我试着想要捉住它时,它却义无反顾地流逝了,于是想起了孔子的“逝者如斯夫”。

将眼前的意境或景象同某一名句的一半连结在一起,构成美句,给人以美感,给人以深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说的原话。这里只单引“逝者如斯夫”,来感叹时间的易逝、人生的短暂。

4.双引

双引是相对于单引而言的。将连续的两句诗文原句巧妙移用,意向组合,如此“眉眼盈盈”,阅卷老师才会“一见钟情”。如浙江嘉兴市满分作文《我因生活在江南而自豪》在“流水”一节中写道:

江南的流水淌进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的流水保持了江南的那份清秀,不张狂也不浮躁,完全是小家碧玉的样子,说话是微启朱唇,走路是金莲晃动。然而河水在入海的时候却显得开阔起来,小家碧玉也逐渐成了风姿绰约的妇人,举手投足间将风韵流传,流水就这样将一抹姿色表现出来,不卑不亢,没有故作姿态也没有故意卖弄,这是整个江南的性格。

这里写“流水”,引用了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两句诗,彰显了考生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厚的文学积累。

5.组引

组引就是引用一组句子。历代名人的诗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民间谚语、俗语,构成了一个丰富的语言宝库,如果同学们在写作时,信手拈来,合成一串排比,定会为作文平添许多文化意蕴,使作文流露出浓重的灵气。如山东淄博市满分作文《平凡深处,美亦灿烂》中写道:

大江东去下一句篇6

南 腔 北 曲

(群口相声)预计时间8分钟

作者:蓝色菜刀(qq:355061305)

演员:

江西人—李x,

湖北人—徐xx,

湖南人—梅xx,

东北人—陈xx,

广东人—何xx。

江西人: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表演个节目……

湖北人(上):来的人可真不少啊?都是穿着鞋来的吧?我发现如今穿鞋有三大特点:帅哥穿鞋比较古板,靓女穿鞋喜欢新款,站在那的小伙上台穿着高跟鞋,肯定是对自己个头不满~~~

江西人:哎~哎!哎~~哪来的?这个节目啊,该由我来表演

江西东北广东人:(上)我来演/我来演/我来演……

江西人:吵什么!捣乱,凭什么你们演啊?

江西东北广东人:[动作整齐]普通话说的好呗!

湖北人:普通话说的好啊?~“那火车不是推的,轮船不是吹得,泰山也不是谁用土堆的,志高空调杀进行业前四强啊~~啊~~他就是浩哥一拳头擂的!!”

江西人:啊~,对,你们四个也想在这演节目,要求很高的!

湖北人:哎,我高啊,我身高1.80米

湖南人:是这个高吗!?

江西人:你想在这演节目,你得有特长!

东北人:我有啊,我腿特长~~

江西人:一边去,瞎捣乱,我看啊你们还是该干嘛干嘛去吧~~~

广东人:那我们就还是比一比谁的普通话好?

众人:对,咱比比……

江西人:比就比,退下!

[众人后退一步,湖南人领先]

江西人:先听我来说一段吧。我出门以前,父母嘱咐我,(很费力的说)出门在外一定要说普通话,不会说普通话,就不要乱讲话,说的不好的话就会闹笑话。

湖北人:瞧,说的这个费劲噢!

江西人:后来,在火车上有人问我:“朋友,你上哪儿?”我没理他。他又问:(江西话)“老表,你上哪儿啊?”(江西话)俺一听就知道是老乡:“你是江西的,俺也是江西的!”老乡,没座啊,来来,你坐坐。一激动,家乡话全出来了。

湖北人:对,家乡话全出来了。下去吧,你!

[江西人后退一步入列,湖南人上]

湖南人:(普通话)我来自湖南,相信现场有很多朋友喜欢看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吧。我啊,就是一超级男生,super men——。下面我将用普通话给大家展示以下我们湖南人的风采 [转身对四人]怎么样,是普通话吧?

众人:好好!/还真是普通话/继续

湖南人:(开国大典口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广东---志高空调---真是棒……

江西人:志高空调是很棒!哎,老乡,你说的是啥话呀?

湖南人:这就是标标准准的……

众人:湖南话!

[湖南人归队,湖北人前]

湖北人:不好,不好。你们两个说的是什么普通话?那纯粹是,地方普通话。这普通话是很重要,也很难学,学不好啊——(湖北话)么拾~连家乡话也忘了撒!(湖北话)这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我代表所有的湖北老乡说三句话。第一句,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欢聚在志高。缘分啊~~~第二句,感谢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对我们的帮助。第三句,志高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湖北人后退,东北人上]

东北人:行,行了,这叫啥普通话?这不扯吗?要说普通话,还得是咱们东北人。要是用东北话演小品,那成乐了。听我给您整一段吧。就来《大话空调》里那段吧,“曾经有一个贼好的空调搁在俺的面前,俺愣没当回事儿。等整没了,俺后老悔了!人世间最憋屈的事,也就这样儿了!老天爷让俺再整一回的话,俺一定对那空调说,志高,俺稀罕你。”

[广东小伙上,夹杂白话的普通话,风味别致]

广东人:该我了,该我了!我们广东好地方,广东不仅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还有许多著名的风景旅游区,鼎湖山,群峰竞秀,古木参天,有“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的美称;而且广东的产品质美价优,比如说志高空调,性价比至尊,全球人都在用它………

江西人 :广东的确是个好地方,但您的普通话,嘿嘿,实在不敢恭维。

[众人上前,站成一排]

众人:(争吵)是我说的好/我说的好/我好……

江西人:别吵了!真是:忘不了的是乡情,改不掉的是乡音啊!不过各位,你们都说家乡话,这样交流起来有障碍啊~~

湖南人:啊~对,我们要积极推广普通话

广东人:学说普通话——

众人:全球家庭新选择!!

东北人:广告词我都想好啦!

广东人:哟!还有广告词!

东北人:以前不说普通话的时候,身上起满了小红疙瘩,

广东人:啊!~~~

东北人:自从我说了普通话以后

广东人:怎么样?

东北人:小红疙瘩全都不见了耶!

广东人: 嚯!!

东北人:现在我忍不住想看自己的皮肤!看这里~看这里……

江西人:哎,,,,哎 ~~~像话吗?我们几个能够聚在志高,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一句话——

众人:缘分啊~~~~~

江西人:那么现在我们每人根据前一位说的主题唱首歌,祝大家元旦快乐怎么样?

众人:好

江西人:谁先?

众人:那就你吧,

江西人:唱啥?

湖北人:就唱我门现在所在的地方~~

江西人:no problem,张嘴就来—(“东方明珠”调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丰岗,去看一看,志高空调,就是好~~世界品质~~由我志高创造~~~………………”

众人:好!

江西人:下一个主题是身边的靓女,谁来?

湖南人:我来吧。(“小芳”调唱)“志高有个姑娘叫小强,长的是白白又胖胖,一双美丽的三角眼,辩子稀又黄!!在认识之后的那个晚上,我和你来到小河旁……”

众人:怎么了?

湖南人:(唱)“发现河边的空调,质量真实棒!!谢谢你给我的爱~~”

众人:什么牌子?

湖南人:(唱)谢谢你给我的爱~~,志高空调--用不坏~~~,谢谢你给我的爱~~

众人:(唱)“志高空调用不坏!!!”好!!

湖南人:下一个主题是money~钱,

湖北人:(“心太软”调唱)“我总是钱太少,钱太少,数了半天只剩几张钞票,我无怨无悔的说着无所谓,其实我根本没那么坚强~~”rap:“打工上班离开家,经常做梦想我妈;工钱挣了若干块,回到家~~~~~我不给媳妇给我妈”

[众人做伸缩头动作—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说唱时四香的动作]

东北人:为啥?

湖北人:“因为我还没成家~~~”

广东人:(对着湖北人)(“朋友”调唱)“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上一次你借了我的钱,请你还给我,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如果你不把钱还给我,请你告诉我~~~”

东北人:(对着广东人)(“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调唱)“常常责怪自己~当初不应该,常常后悔没有,把钱要回来,为什么明知你很无赖,还是要把钱送到你口袋,是否我看起来就像是个痴呆~~”

江西人:唱的什么呀?你们违反规则了~~看你们,一提钱就来劲,一握志高手,永远是朋友,咱们这么好的朋友,钱算什么啊?提钱不伤感情吗?(对着湖南人)那谁,你欠我的五百块钱什么时候还呀??

湖南人:说啥,私下解决,别在这丢人现眼。

湖北人:我看你们俩也别扯了,咱们呀——

众人:(上前)湖南人-五湖四海走进志高圣土,江西人-南腔北曲唱出同一个心愿。广东人-祝志高兴兴旺旺,东北人-志高人出门浩浩荡荡,湖北人-祝大家:众人-元旦快乐,万事如意。(抱拳)

几点注意:

1.场面热烈但要做到有条不紊。

2.有浓郁的地方味,但务必让观众听懂。

3.从普通话转变为家乡话要迅速、自然。

4.尊重各地风俗文化,不可有污辱性言语及轻蔑的神情。

5.要衔接紧凑,抓紧时间。

大江东去下一句篇7

一、2012年高考语用题回顾

2012年高考语用题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归真”。所谓“归真”是指2012年高考语用题没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从“新”的角度来看形式变化不多。可以说,2012年高考语用题的题型基本都是高考中已经出现了的,有的甚至成了常考题,即使是已经实行新课改的省仍如此。当然还是有少数试题命制有所创新。概括起来大致上有这几种类型:

概括信息类 如山东卷的以“京剧”开头,概括文字的主要信息,四川卷的用一句话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湖南卷的为消息拟标题以及写新闻短评,天津卷的概括传统纸质媒介阅读或数字媒介阅读方式的特点,浙江卷的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重庆卷的用四个短语概括所供材料信息,辽宁卷、浙江卷的、安徽卷语段压缩等都是这样的类型。

句子仿写类 如全国大纲卷、全国课标卷、辽宁卷、重庆卷的仿写题,天津卷的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都属句子仿写。

图文转换类 如广东卷的根据图表补充空缺内容、福建卷的根据漫画选标题、湖北卷的为漫画题诗或配文、江苏卷的为漫画写出合适的一句话,天津卷的根据统计表说明调查结果等都考查的是这类,要么是看图概括,要么是看图说话。

语段的修改和变换类 如全国大纲卷、山东卷、重庆卷、福建卷的病句修改。江苏卷写言外之意,湖南卷的转换人称视角,全国课标卷、浙江卷的句式变换可归为此类。

扩展类 浙江卷的用所给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天津卷的写祝福语,江西卷的由唱歌或读诗抒感慨属此类。

其他类 如湖北卷的写一则阅读宣传语、湖北的补写对偶句、四川卷的下定义、福建卷的衔接选择题、广东卷的为作品展写一段前言、重庆卷的语境造句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卷的转换人称视角、江苏卷的写言外之意、江西卷由唱歌或读诗抒感慨等命题都体现了“新”。

可以看出,与前两年相比,高考语用题不再注重形式的一味创新,而给人的感觉是很实在,不加渲染,这不是没有创新,而是在内容上求“实”。各省在设计语用题时可谓用心良苦,让语用题回归语文的“真”。语用题的“归真”体现为两个特征:

1.回归语文之“真” 高考中语用题重视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人文素养。重点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学会说话,说得体的话(如广东卷的关于书信得体的修改、湖北卷的写宣传语等等),这是对语文工具性的强调,更是对加强语文实践性的重申,重视母语教学习得化的规律,强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去学习语文,形成语文能力;其次是人文个性,也就是对现象谈认识和看法,如天津卷的写一段向儿童村妈妈表示敬意和祝福的话,四川卷的用一句话来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福建卷的对于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的看法,湖南卷中对伦敦书展活动的评价,这些特征真正实现了语用题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2.体现社会之“真” 语文的“真”在于社会生活,命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事件。如江苏卷的写言外之意,江西卷的由唱歌或读诗抒感慨,天津卷的写祝福语,这些题目都很生活化。而天津卷的关于阅读方式的选择,湖南卷中对伦敦书展活动的评价,福建卷中对快递服务的命题,福建卷的对于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的看法,浙江卷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以及广东卷的拟写正式招聘启事,则在很大程度上考查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

二、2013年复习备考指要

回顾2012年高考语用题,在应对2013年高考语用题的时候我们就要把握这些特点,也就是要“把握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握了这个“根本”,就找到了复习的方向。下面谈几点在复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关注文本 课本是最好的语用规范文本,经典作品、经典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好的根本,典型性的故事、代表性的材料都是学生吸取养分的最好素材,高考也会充分利用这些好材料的。有的省直接还原语文文本,并以此为材料,如湖北卷已经是连续四年直接从课本中引出材料,2012年用对偶句描述《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有些是化用教材的知识点或能力点,如湖南卷的为消息拟标题和写新闻短评就紧扣了选修教材的新闻阅读及新闻写作。这样的检测,既做到了经典和实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的相结合,还做到了兴趣和个性共发展,已知和未知的相融合,学以致用。因此在复习时要多注意课本中经典的文本与基本常识,对于有代表性的文段和句子,要多读、多设计、多推敲。

关注生活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生活中有许多鲜活的材料:每天都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和小事,值得关心的有意义的生活现象,引人争议的社会热点和焦点。往往这些材料都会成为高考关注的对象,语用题的首选。关注国计民生,不仅体现一个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看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想品质和价值观,这也是高考选拔人才所必需。今年国内外有很多的事情值得关注,如中美关系、事件、十召开、房产、拆迁、莫言获诺奖,选秀节目中的中国好声音等,这些都可以有意识让学生去概括,去评价。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辨证看问题,从积极层面去认识生活并发现其中的美。还可以设计成概括类和评价类的题目进行训练。

关注地方特色 由于分省命题,语用题更多的体现了各省的地方特色,如人文风情,地域风貌等以及各省在命题方面的特色,如湖南的文章评析几成定例,江苏的语用题很讲究变化,广东的赋予创新意味和关注社会状况,四川的精神引领等都是各省高考的特色。在复习时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积极面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很好利用网络资源,将面拓宽,特别是体现地方色彩的社会风貌、节日等要关注。

关注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2013年将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不仅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大事,也是四川等省推行新课程标准后的第一次高考,相信在高考语用题目中会有体现。对于在高考试卷中已经体现得很充分的省的相关命题,如江苏、福建、天津等我们应多关注。同时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向生活社会拓展,在复习时加强课外的阅读,加强学科渗透,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等。

大江东去下一句篇8

论文摘要:通过对《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分析,并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引导读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欣赏该词所表现出来的优美意境和作者纯熟的写作技巧。

在北宋初期的著名词人中,柳永的社会地位最低,但名气很大,他开拓慢词,转变词风,勘称中国词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1柳永对词的贡献及《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创作背景

    柳永一生大力开拓慢词,柳词中慢词占到十之八九,之后苏轼、陆游等人继起,慢词遂行。慢词的成熟,使词获得了增加表现力的物质基础,得以表现更加丰富的感情和社会生活,最终发展成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骄语、唐之诗、元之曲”并架的‘一代之文学”。不仅如此,柳永还以市井生活人词,打破了唐以来词在内容和题材上始终囿于上层社会的享乐及风情的局面,使词返回民间。他精通音律,善于铺陈,语言明白晓畅,并常以理俗语言人词,形成了熔雅俗于一炉的独特风格,使词成为家喻户晓的市民文艺,极大地拓展了词的影响范围。从“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侧和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柳永影响之广和人们对其评价之高。

    柳永生活在北宋经济繁荣的仁宗时期,其时城市兴起,像杭、沐这样的大城市均规模宏伟、人烟稠密、店铺林立、物资充衍。柳永仕途受挫后,先后多次外出漫游,足迹遍及苏州、扬州、杭州、会稽(含绍兴)、长安、成都等地。这几次漫游,涤荡了词人久困汁京的郁闷,开阔了词人的眼界,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长调,在词的内容上亦增加了对城市风光的描写,《望海潮·东南形胜》即是此中名篇。

2(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

    《望海潮·东南形胜》描写了宋初秀丽、繁华的杭州景象。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此词作于1003年秋,是柳永献给时任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门禁甚严,柳永因久不得渴见,便作此词,教歌妓歌于孙何席前,孙折服其文才,于是请其人座。这首词一创作出来,即引起轰动,“流播甚广”,据说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虽不足信,但其影响可见一斑。原词如下: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烧堤沙,怒济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现,户盈罗绮,竟豪奢。重湖叠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络络钓支莲娃。千漪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贫烟霞。异日国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魔望海潮》这一词牌是柳永首创的。取此名,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放地。

    词的上闽写白天的杭州,突出其美丽、富庶。“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指杭州的地理位置;“形胜,,是指地理形势重要、交通便利,而“胜”还有世人瞩目、兴旺发达之意。杭州历史上就是江南地区的名城:春秋时代,先属吴,后属越,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定名为钱塘县,隋改名杭州,到了宋初,这里已经发展成为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东南名郡。仁宗皇帝曾在诗中称赞它“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江吴都会”,杭州位于钱塘江北岸,又因五代吴越建都于此,故称“江吴都会”,一作“三昊都会”,《水经注·浙江水》谓吴兴郡、吴郡、会稽郡,世称三吴。钱塘旧属吴郡!s1。杭州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历史悠久,正所谓“钱塘自古繁华”。在这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形成对偶,“东南形胜”是从地理角度写杭州的重要,“江吴都会”是从历史的角度写杭州的悠久,最后以“钱塘自古繁华”从史地、时空两个角度进行总括,虽字数不多,但容量很大,增加了词的表现力。难怪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评 “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句勾勒提缀,有千钧之力”,此句亦是全篇的统领。

    接下来作者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家”。此句就如电影镜头的伸缩,先从远处拍照:城外杨柳含烟,薄雾如纱,彩亭画桥,点缀其间,景色如画。然后镜头慢慢拉近:城内千门万户,微风拂过,帘珑轻摆,透出一派富庶安详的气象。接着,镜头再次拉升,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景式的场面:城内城外,各式建筑,各抱地势,檐牙错落;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好一个“参差十万人家”!《西湖老人繁盛录》中也写到杭州居民稠密,“回头看城内山上,人家层层叠叠,观宇楼台参差如花落仙宫。品之总觉太俗;潘间也曾在《酒泉子》一词中赞杭州之美,“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又过于矫饰,都不及柳永此句精练、传神,雅俗共赏。在这一句中,柳永不像前人小令那样,单镜头的表现一刹那的感觉或一事一物,而是由外向内,由远及近,由自然景物到人文景观,开合起伏,有首有尾,铺叙漫衍又脉络清晰,体现出层次结构的多重性。以上是远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则是近看。在城市东南流过的钱塘江边,高人云端的大树环绕着江堤的沙路,绿树白沙,清风入怀,给人以清凉幽静之感,这是写静景;钱塘江中奔腾的江水卷着雪白的浪花,壮阔雄奇,这是写动景。动静相偶,相映成趣。“天堑无涯‘’则是总括钱塘江是一道阻挡北方敌人的天然屏障。此句赞赏钱塘江的雄伟、壮阔、险要,写出了杭州美丽之外的另一面—雄奇。水陆交通便利,带来市民的富庶,市场的繁荣:“市列珠巩,户盈罗绮,竞豪奢”。“珠巩”,此处泛指珠宝等贵重商品;“罗绮”,泛指纺织品。金银珠宝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续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精美豪华、竞相斗艳。作者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当时杭州居民富足、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之景。

    上阂中四句写了三个层次,呈总分之势:第一句总写杭州的“形胜”、“繁华”,第二、三句写杭州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第四句写杭州物阜民丰的人文景观。时间上由古及今,空间上由远及近。写法上由“烟柳画桥”“参差十万人家”的浮光掠影式的概写,到“市列珠现”“竞豪奢”的细致人微的特写,层次分明、过渡自然。但是,杭州的最美所在不是她的建筑、财富,也不是钱塘江,而是西湖。她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是杭州最令人神往的地方。提到杭州就不能不提西湖,接下来作者就围绕着西湖来作文章了。

    下闽写傍晚的西湖,突出杭州的繁华。

    “重湖叠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作者首句便点西湖。西湖旧名钱塘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里湖,因此,柳永说“重湖片是指它兼有外湖、里湖之秀

。“嗽”,山峰,“叠嗽”,即重叠的山峰。明丽的湖水倒映着清幽的群峦,微风过处波光粼粼,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于是作者以“清嘉”给西湖以总的评价:清秀、明丽、浓淡相宜。这一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时间上,其与上阅相继,仍是白天的景致;在内容上,却与以下西湖月夜密不可分,过渡巧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写湖边桂花飘香,湖中广植荷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指荷花种植广泛;第二层意思是用典,“三秋桂子”隐含了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职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句,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的诗句,这是“用典,,与写实相兼。人神相通的美丽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为下文描写杭州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张本,而“十里荷花”则为下文“采菱俘做伏笔,下文便自然而然地写到西湖的人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臾莲娃”,“羌管”,笛子,因其出自羌中,故称羌管。“弄”,吹奏。“晴”,指风和日丽的白天:“泛”,声音飘荡。这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弄晴、泛夜,烘托“笙歌盈沸,口夜不停的景象。西湖岸边,笙管悠扬,菱歌回荡,鹤发童颜的老人悠然垂钓,天真烂漫的孩童喧闹嬉戏,一片太平盛世的生动景象,这是杭州普通百姓的生活。“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则是达官贵人的纸醉金迷。‘千骑”,成千的马队。“高牙”,高大的牙旗,指将军用的旗帜,宋朝州郡长官兼知州军事,因此,此句中千骑所簇拥的将军当指孙何。这一句也是概写孙何出人酒肆歌馆时前呼后拥的威风场面。“听箫鼓”、“赏烟霞”道出了孙何的闲情逸志及文人雅士风度。至此作者选取了湖边市民、城中权贵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铺叙漫衍,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杭州的繁华景象。这也是全文的高潮,柳永不仅工于铺叙,而且更懂得精练,接下来作者就以极其简练的笔触收尾:“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是对孙何的美好祝愿:将来将杭州城的美景绘成图画,待到升任京官时,带进中书省和同僚们一起欣赏、夸赞吧!“图”,动词,绘画。“凤池”,是凤凰池的简称,它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因掌握政治机要的中书省与其较近,故以凤池代称中书省,此词中又代指朝廷。这两句是祝愿孙何早日升到中央去做官。虽是对孙何的祝愿,但也归到了对杭州的赞美上,首尾圆合,正是柳永的高明之处。

大江东去下一句篇9

东方银水轻轻打开了宝箱……眼前一阵眩光,东方银水眨眨眼,睁大眼睛看清这是什么。

“银水!你在干什么?!”身后传来清风姨的声音,东方银水吓了一跳。“清风姨?我……我没在干什么啊……”东方银水合上宝箱,紧张地说。

清风走到银水面前,看了看宝箱,脸立刻黑了起来,大叫:“银水!我不是告诉过你,不能碰它的吗?”

东方银水低着头,小声地说:“可是……你说过这东西是我娘的啊……”

清风一听,眼泪静静流了下来……

东方银水抬起头,看见清风泪流满面的样子,立刻跪在清风面前,说:“清风姨,我……不是故意拿那个宝箱的,我……我只是想……”

清风没等银水说完,就扶银水起来,说:“银水,你才8岁,不能知道你娘太多的事啊……再等等吧,等到你18岁,我就全都告诉你……全都告诉你……”

银水虽然不知道清风姨在讲什么,但她还是猛点头。

清风叹了口气,想:“还要十年啊!冰儿主子,你怎么非要我在她18岁时才讲给她听呢?哎~~~”

十年过去~~~

清风坐在草地上,静静地吹着风,她知道,在今天,银水就要离开了……

清风回到家,叫已经18岁的东方银水到她面前。

“清风姨,您找我有什么吗?”银水坐了下来。

“银水,你还记得十年前我讲的那句话吗?”

“什么话?”东方银水挠挠头。

清风叹了口气,说:“就是你八岁时,由于调皮,动了我的宝箱时,我讲的那句话啊……”

“哦?!记得了,其实,当时我不明白你讲什么,但我还是点头了。”东方银水想了想后说。

“我想告诉你的是你娘的事……”

东方银水听了,立刻认真地听了起来,因为,清风姨从没讲过她娘的事情。

清风再次叹了口气,说:“你听说过‘江湖女侠’吗?”

“听说过,就是五个女人组成的,她们行侠仗义,乐于助人。可是……我娘跟‘江湖女侠’有什么关系呢?”

“你娘就是‘江湖女侠’之首的唐冰儿……”清风姨的眼泪又一滴滴流下……

东方银水皱皱眉,说:“清风姨,你……说的是真的?”

“我不骗你!当年,你娘为了不让你受到魔族的追杀,叫我带你到这里来避难……幸好,魔族一开始找的时候,找不到,就没再找下去了……”

东方银水大叫:“可是……可是,您不是说过,我娘是生我的时候由于难产而死的吗?”

“那是我骗你的!还有,那个宝箱里面的东西,正是你娘的遗物……所以,当你碰它的时候,我才会那么激动……”

东方银水眼里冒起水雾,一滴滴晶莹的眼泪流了下来……

清风走向宝箱,拿起它,说:“银水,你是时候去帮你娘报仇了!去消灭魔族吧……”

“凭我?”东方银水说。

清风把宝箱交给东方银水,说:“不是只有你!原本的女侠们,都有女儿啊!而她们的女儿,一定还在世上的!一定!所以,你要找到她们,从振‘江湖女侠’!!”

大江东去下一句篇10

一、语序不当

1.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全国卷第3题D项)

2.崇安髭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前在崇安发现而得名。(北京卷第3题C项)

3.2010年4月10日,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进入倒计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个岗位的操作人员对火箭起飞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满怀信心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四川卷第4题B项)

4.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广东卷第3题D项)

5.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江苏卷第2题A项)

【解析】第1句“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应改为“所以这样的活动应于中小学就要着力抓紧抓好”。第2句把“最初”移到“因五十年前”之后。第3句将“起飞前”移至 “进行了”之后。第4句将“巨大的”移至“一块”之后。第5句“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改为“切实保障并不断改善民生”。

二、搭配不当

1.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新课标卷第14题B项)

2.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全国卷第3题C项)

3.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机……都难以办成。(湖北卷第4题D项)

4.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江西卷第5题B项)

5.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山东卷第5题A项)

6.随着大运会的日益临近,深圳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大运会已成为展现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山东卷第5题D项)

7.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辽宁卷第14题C项)

8.从2010年9月1日起,安徽省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都降低了药费,省医改办提供的数据显现,我省基本药物采购价相对于国家零售指导价总体下降了52.8%。(安徽卷第18题第④句)

【解析】第1句“创造”与“服务”不能搭配,应在“快乐的人性化服务”前补出谓语“提供”。第2句主宾搭配不当,“失眠是感觉”改为“失眠是现象”。第3句搭配不当,“发生”改为“产生”。第4句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可将前半句中的“是否”“能否”去掉。第5句主客易位导致搭配不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的主语是 “观众”,而不是“《红楼梦》”。第6句“迎接大运会”成为“舞台”,显然错误,去掉“迎接”。第7句“刻画”与“特征”不搭配,可将“刻画”改为“描述”。第8句“数据显现”主谓搭配不当,将“显现”改为“显示”。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广东卷第3题B项)

2.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全国卷第3题A项)

3.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北京卷第3题D项)

4.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湖北卷第4题A项)

5.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江西卷第5题C项)

6.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浙江卷第4题C项)

7.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浙江卷第4题A项)

8.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湖南卷第3题C项)

9.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辽宁卷第14题A项)

【解析】第1句至第9句均为成分残缺。第1句暗换主语,“让人们信服了……”前面补出主语“它”。第2句缺宾语,“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特色的风格”。第3句“改善”缺少宾语“的状况”。第4句“遭受”缺少宾语“的冲击”。第5句缺宾语,应在“处于超负荷运转”后加“的状态”。第6句成分残缺,“药品”后缺宾语“价格”。第7句缺介词“以”,改为“更强调要以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第8句暗换主语导致成分残缺,在“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前加介词“对”。第9句“无论……”缺固定搭配“还是”。

10.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浙江卷第4题D项)

11.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新课标卷第14题C项)

12.在丁俊晖走出其运动生涯的一段低谷后,本赛季战绩辉煌,夺得温布利大师赛冠军,并在世锦赛上闯入四强,平了亚洲选手在世锦赛上的最好成绩。(安徽卷第18题第③句)

13.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天津卷第4题B项)

14.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辽宁卷第14题B项)

15.清晨7时,①重庆的天空微微发亮,参加2011年重庆马拉松赛的运动员已陆续赶到②比赛的起点南滨公园。为③即将开始的④2011年重庆马拉松赛热身。⑤在起点处,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正在进行准备,慢跑,拉伸韧带,一举一动都显示出专业素养。⑥虽然比赛还没有开始,⑦尚在安排之中,但空气中已经透露出一丝⑧如箭在弦的紧张。(重庆卷第21题)

16.中国有超过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还有众多的内陆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丰富。这些遗产在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安徽卷第18题第①句)

【解析】第10句至第16句均为成分赘余。第10句成分赘余,去掉“事件”。第11句介词赘余,去掉“在 ……中”。第12句滥用介词导致缺少主语,去掉“在”。第13句语意重复,“愈发”与后面的“日久弥坚”有重复,删去。第14句“可以”与“得以”重复,将“得以”改为“得到”。第15句①④和“参加”后的“重庆马拉松赛”重复,⑤与“热身”重复,⑦与“比赛还没有开始”重复,①④⑤⑦应删去。第16句语意重复,删除“超过”或“多”。

四、结构混乱

1.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新课标卷第14题D项)

2.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北京卷第3题A项)

3.汉绣注重构图,讲究纹饰,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走兽,皆可绣以为纹,写实与抽象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湖北卷第4题B项)

4.今年暑假,我市将举办第12届中学生运动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的优秀选手组成。(四川卷第4题A项)

5.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广东卷第3题A项)

6.据自治区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为271.6万人。(山东卷第5题C项)

7.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江苏卷第2题C项)

8.与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相关造成的现象,如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扩大等,都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危害。(重庆卷第18题第①句)

【解析】第1句结构混乱,改为“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者“让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第2句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或“的主要原因”。第3句结构混乱,在“写实”前加“它将”。第4句句式杂糅,删去“组成”。第5句句式杂糅,“包括……”或“由……所组成”任选一种说法。第6句句式杂糅,“据”与“显示”杂糅,去掉“据”。第7句句式杂糅,去掉“取得的”或“靠的”。第8句“与”和“相关”的使用造成句式杂糅,删掉“与”和“相关”(或者删掉“造成”)。

五、表意不明

1.为纪念建党9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江苏卷第2题D项)

2.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正全力以赴地处理福岛核电站,这场事故或许能在短期内得到妥善处理,但东京电力公司所面临的信任危机能否在短期内消除,值得期待。(安徽卷第18题第⑤句)

【解析】第1句有歧义,“其他学校领导”可以理解成“本校的其他领导”,也可以理解成“别的学校来的领导”。第2句表意不明,“值得期待”改为“尚难预料”。

六、不合逻辑

1.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天津卷第4题A项)

2.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天津卷第4题C项)

3.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江西卷第5题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