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中了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17:45:21

我上初中了作文

我上初中了作文篇1

再有两个月就要期末考试了,但是考完试,我就要离开这个我上六年的小学了,虽然我很不情愿,但是我长大了。

马上快离开学校了,我的心里我很多不舍,因为我在这里认识了好多好朋友,有好多关心我,爱护我的老师,但是我不能始终待在小学,因为我长大了,我必须要继续向前,虽然我有很多不舍,但是我也很无奈,马上要上初中了,我对初中的生活还是很期待,会不会要在学校吃饭学习,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一次,这些我都不知道,初中的科目是不是很难,初中的老师会不会很严格,每次我想到这里我都会很激动,但是我也很期待上初中,因为我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马上该上初中了,我会更加努力的,加油

我上初中了作文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三个阶段;侧重点;描写;思索;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作文教学共分三年教学,也就是作文教学有三个阶段,认清这三个阶段的特点、要求和联系,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水到渠成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现将我的看法与各位同仁交流一下,欢迎大家指正。

一、初一作文

初一作文主要是在小学水平的基础上训练提高记叙表达能力。要求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所以初一作文还是训练描写能力。包括人物描写和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这些描写主要是突出、强调中心。比如学写母爱的作文,如果把描写母亲具体对我的劝导、教育、关心的语言展现出来,就能突出、强调母亲的关爱。又比如《背影》课文中通过买橘艰难来突出父爱这个中心的动作描写,就能使人印象深刻。而不能表达中心的就要惜墨如金了。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要有意识地在作文中增加景物描写,以此使文章增加文采、韵味。

当然,为使文章中心突出,初一还要教会学生围绕中心选材、围绕中心叙述、围绕中心定详略等技巧。要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进行扩写、续写、改写训练。

这些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初一的学生刚刚十二三岁,他们能学会观察社会、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就不错了。他们的分析、评价能力还有欠缺。如果这时要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发表具体评论,就有点儿难为他们了。

所以,初一的作文一般都是以“我”为中心,写“我”的所见所闻。所以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比如考人物的作文题目有《我的母亲》、《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榜样》、《我们班的明星们》、《母爱》等,考事件的有《我们班的二三事》、《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我最快乐的一天》、《第一次》等。

二、初二作文

初二作文仍然是在初一作文的基础上训练表达更完美。所以从大处来说,初一和初二的作文教学可以合并在一起。稍有不同的是初二作文的视角更广泛,深度会更大,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发现和感受上,也就是说,在具体描写上和初一要求一致,或者更具体。在抒情、议论上开始要求学生掌握运用。

这样的教学是由于初二的学生认知能力比初一有明显进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分析评价能力也比初一有了很大的提高。

反映在作文题目上,就可以看到常考的题目是《发现》或者《它使我懂得了》、《这就是美》、《幸福》、《生活变了》、《我长大了》、《心中有——》《在——的路上》《我学到了——》等带有我的看法、我的思考一类的记叙文。

三、 初三作文

初三作文应该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类文体,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能写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所以初三侧重点还要放在记叙文上。议论文、说明文按基本要求,只要训练一下常规写法,练习主要是随着课文教学进行。

议论文可以按提出论点、分析论点、证明论点来写三大段:一般在第一大段提出论题或论点,在第二大段通过举事例、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第三大段围绕现实提出希望。这种写法简单实用,可以使学生很快掌握。作文练习主要练习的是举事例和讲道理的写法。

说明文作文教学是学会交代清楚说明对象以及对象的特点,主要训练运用说明方法的能力。要着重练习实用说明文,比如说介绍家乡的一个建筑物,一种名吃、特产、物品,以及去车站旅游景点路线说明,等等。

因为中考对说明文作文要求不高,所以说明文作文练习主要是放在平时讲课过程中,随着课文教学进行专项练习。不必进行大的、专门的练习。

但在初三,记叙文的要求会更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对记叙文的能力做一个系统的复结:写好题目;用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写法来记叙,比如小标题式,欲扬先抑,对比等。此外,还要练习优美词句、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使学生的文章层次清楚、写法新颖、词句优美、富有文采、立意深刻、形成特点,并且会修改自己、他人的习作。

所以记叙文教学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各种描写训练要贯穿初一到初三三个阶段中。既要有课堂上的小作文练习,又要有大的专题练习,更要有不同阶段的专项侧重点来练习。

对初三学生来说,不但要在初一写好记叙文,初二有所思索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在初三表达自己参与改变社会的意愿。而改变社会、提高社会就要首先改变提高自我。所以初三中招考试经常围绕人的素质出题。考一些有关提高素质的话题。既可以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文体、内容、写法,又可以使学生提高自我素质,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服务。

我上初中了作文篇3

我说:“我先拿一本让学生看看愿不愿订吧。”

我带着这本杂志回到学校,让学生传阅,不久,就有近百人订阅了。从此,不管刮风下雨,我每月到教研室去领取《初中生之友》,绑在自行车后架上,经过十多公里崎岖的沙石公路,来到学校。学生一拿到杂志,就兴高采烈,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还别说,经常阅读《初中生之友》的学生,他们的视野相对比较宽广,知识相对比较丰富,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好。

后来,我调到香田中学任教。再后来,我进城,到靖安三中任教。这一路上,《初中生之友》让我所教学生的成绩胜过其他班级。

1994年下半年,我在教初一语文“语法知识――拟声词”时,发现教材上只有简单的两句话:“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嘭、哗啦、哐啷、叮当、轰隆隆等。”如果我照本宣科地进行讲授,恐怕大多数学生会走马观花,不甚了解。

我就搬来初中六本语文教材,把每一处的拟声词找出来,然后归纳分成4类,并找出名人作品中的拟声词例子,分析其成功的表达效果。结果,上课的时候,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且我发现,有好几个学生在作文中能自觉地运用拟声词,给自己的作文增添了趣味性。

有名人说过,不会教研的教师永远只是一个教书匠。我不想只做教书匠,很想在教研方面做点成绩出来。

由于这么多年关注《初中生之友》,我了解它需要什么样的文章。如果把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应该会发表吧。说干就干,我一气呵成写了《谈谈拟声词》。初稿完成后,我没有急于投稿,认真修改,能省掉的字一定删去,做到眉目清楚,中心明确,结论中肯。那时还没电脑,我用16开正规方格稿纸抄写,书写端正,字迹美观,给人赏心悦目之感。然后,怀着期待,将稿子投出去了。有一天,我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发现全班学生都用敬佩的目光看着我,突然一男生手里扬起一本《初中生之友》,大声说:“李老师,我们在这里看到你的文章了!”

“真的吗?”我没有了矜持,三步并作两步走过去,定睛一看,我的那篇文章果然发表在1995年第2期上!

哈,我心里比喝了蜂蜜还甜,兴奋了好几天呢!按照这样的方式,我连续在《初中生之友》发表了好几篇文章,让编辑记住了我,并开始向我约稿,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之后,我多篇论文先后在《江西教育》《语文知识》等刊物发表,引起了同事、领导的关注。正巧,县教研室缺中学语文教研员,局领导决定将我调入,这正应了那句名言“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调到县教研室之后,我撰写教学论文的热情更加高涨,至今在《初中生之友》《江西教育》《读写月报》《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500余篇,其中《初中生之友》上就发表近50篇。另外,有17篇论文获省级一等奖,5篇获省级二等奖。

我上初中了作文篇4

初中我来了600字初中作文素材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六年的小学时光,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逝去了天真烂漫的小学时光,迎来了五彩缤纷的初一生活。

刚进入初中的第一天,我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当我走进初一4班时,我为来这个班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因为,这是凝聚了我六年的知识和汗水。进入了这所陌生的学校,看到了一张张新面孔。我突然想起一年级的我,那时的我几乎不怎么跟人说话,而现在,是一位位伟大的老师使我更加开朗,也是一位位同学陪我过了一个十分快乐的小学生活。

因为前2天要军训,所以没上课。到第三天上课时,我突然感到了浓重的“火药味”--学习课程超多,学习任务也越来越紧张,学习压力也更重了。语文。数学。英语都是那么重要。但是,初中与小学比较起来,那个重要性不知加大了多少?2倍?3倍?我肩上似乎背了块沉重的大石头,怎么也推不翻!只不过,这都是初中生必须要承受的。努力尽自己所能!

带着压抑的心情,我上了下午的英语课。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感到喜悦。幽默。下课后,我心中充满了快乐的气氛,再也没有烦恼和紧张。

小学的毕业,虽不如朝霞那样迷人,却比晚霞更加难忘。同样,中学的开始,虽不如朝阳那样绚丽,却比朝阳更加丰富多彩。

中学的学习犹如我的书包沉甸甸的,更加艰巨。不论多艰难,我都不会退缩,会笑着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永远不会向困难低头。新起点,新生活,新体验,我将会更加努力!加油!

初中我来了600字初中作文素材二

转眼间,我的人生第一个学习阶段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又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初中生活。

开学第一天,紧张、开心、激动的心情促使我迫不及待地想早点来到学校,来到我即将要生活三年的学校——城东中学。迈进校门的那一刻,脸上的笑容已溜到了九霄云外,只剩下紧张、害怕。那欢笑声,那说话声,那玩耍声……校园的一切都是那样陌生,但这陌生的环境却又充满“诱惑”,让我渴望去了解它。我来到107班——我在教室坐下后,周围的一切又都是那样陌生,好像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但我坚信,我和她们一定会成为好朋友。

在小学时,常听老师们说,初中的老师是最“残暴”的,动不动就“鞭打”学生。可是,经过几个星期的学习,我发现所有的老师并非都是“学生杀手”,相反,我发现他们个个都是平易近人。特别是语文老师讲课十分生动,朗读课文的时候也十分有感情。面对陌生环境的我们,心中自然有些害怕,上课也不敢举手发言,语文老师常常鼓励我们,使我们对这个陌生的环境渐渐熟悉起来。

第三个星期的星期二下午,我们班进行了班干部评选。在小学的我,一直担任着副班长和文娱委员。我心想,初中应该也能谋得“一官半职”吧。可惜结果是那样残酷,那样无情——我“名落孙山”了。我很伤心,但我不会因此而气馁。我相信,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一定会“金榜题名”。

初中生活,一定会丰富多彩,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初中我来了600字初中作文素材三

吹着秋天的风,闻着秋天的味道,我迎来了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此时,我即将扬帆远航,开辟自己新的人生旅程。即使面临着无数绊脚石,也希望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硕果。

其实在夏天刚开始的时候,我便结束了小学生活,领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毕业证书。在时间的推移中,在对未来的期盼中,在日日夜夜的等待中,直到8月30日——秋天已经上演节目的时节,我独自一人走进了星沙中学,那是我将要度过初中生涯的学校。

刚进入校门,我看见许多初一新生,跟我一样的12岁少年。话不多说,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走着,不一会便来到了新生报到处,排着队,等待着,终于轮到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师那慈祥的双眼。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启蒙老师,想起小学报到的那一天。

那是天气晴朗的一天,秋姑娘已经来到人间。我和妈妈来到一所小学。我很兴奋,满怀期待地催促着妈妈,要她快点带我去报到。妈妈牵着我的小手,来到一间办公室。这里陈设极其简单,只有两把椅子、两张桌子以及一个书柜,坐在办公室里的也只有一位老师。从妈妈和那位老师的谈话中,我得知,她就是以后要教我识字的老师,姓袁。袁老师起身走到我身旁,看着正害羞低着头的我,说:“你就是黄润欣小朋友吧!别害羞,把头抬起来。”我点点头,慢慢抬起头时,看到了她那温柔的双眼,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她又对我说:“我带你参观一下校园吧!”她便牵着我的手,一边带我参观,一边用娓娓动听的声音给我讲校园里的故事……

“你叫什么名字?”初中老师的提问声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回答她的问题后,看着新生名单上那寥寥无几的小学同学的名字,心中不禁留恋起来,也不禁感叹:时光匆匆,太匆匆!在不经意间,我就上了中学。

秋天——我人生中又一个新的转折点。或许,不久后,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在等着我,迎接我。现在,我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充满信心地向未来出发,并大声地说出:“星沙中学,我来了!我的到来,会让这座校园变得更精彩!”

 

初中我来了600字初中作文素材相关文章:

1.走进初中600字初中作文素材

2.初中就在这一刻600字作文素材

3.我能行初中600字作文素材

4.开学后的感受600字初中作文素材

我上初中了作文篇5

下面我们就初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部分相关内容做一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现代文阅读方面:首先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则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则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其次,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则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还有,在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作文方面:初中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高中则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做到有感而发。进一步提高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从以上比较可见,阅读方面,高中在方法应用上更多,评价上,要求从能提出问题发展到不仅能提问题,而且还要就问题发表见解和看法,程度明显加宽加深。阅读是语文素养的基石,更是学生作文的基石,因此,教学中对于阅读这一重要方面如果做不到循序渐进、合理接轨,就很难说让语文“基石”坚固。

作文方面可以看到,初中对学生写作要求主要在于做到自然、得体的“记录”,以写景和叙事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高中在此基础上有了非常鲜明的提升,方法应用更广泛,要体现个性,体现创见,还能修改文章和评价文章,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看到这里,我相信任何一个初中或高中语文教师都会有所触动,都会扪心自问:初中的教学内容,我是否按要求做到完整?是否真正夯实了学生的“基础”?高中我是否了解学生已经学到了哪些内容?是否做到合理接轨?是否做到循序渐进而非盲目拔高?根据调查,事实证明,我们许多教师都并未能很好地做到以上所问,多数老师对初、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研究意识淡薄,对课标内容、规定没能了然于胸,深知于心,凭经验教学,主观性、随意性强。科学性、规律性、逻辑性非常不足。正是因为如此,学生作文水平乃至语文成绩很难提高和长进。

还有重要的一点,刚入高中的学生尚未养成科学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写作方法。初中写作大多都是教师明确命题,指定写作范围和详细确定要求,而到了高中则是以开放型写作为主,这样学生也就无从下手了。实际上初中的课程要求和教师教学就养成了学生平时不注重平时积累、不注重理解思考的学习习惯。而到了高中的各项考查则大部分是能力型的,尤其是写作,是对语言的一种综合考查,即使基础知识部分也不是原题照搬,也要依靠平日的留心积累,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思考做基础,这就给高中作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不管初中还是高中语文教师,都要深入研究初中和高中课程标准,切实吃透初高中课标的相关内容和规定,明确异同,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打好坚实基础。

其次,初中阶段务必做好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只有有了兴趣,学生学习才能有无尽的动力。广博的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在文学润无声中心灵得到滋养,性情得以陶冶,志趣得以高远,所以说从小培养阅读兴趣善莫大焉。

还有具体写作方面,写作训练要有针对性,每单元侧重所学知识的一方面或一点,让学生学以致用,消化所学。力求循序渐进,初中阶段主要介绍记叙文、说明文的写作知识,高中阶段主要介绍议论文、文学作品类的写作知识。这样,初高中所有单元的写作知识就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大系统。再结合生活大源泉,综合所学,进行创作,写出优秀的作文甚至作品。

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作文教学的质量也强烈地影响着语文教学效果。因此,初高中作文教学的合理衔接,也必将助力于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我上初中了作文篇6

一、 规范初中生的语文行为

初中生在学习时经常死记硬背或者凭借主观臆断,没有正确的学习技巧和学习习惯,导致学生的语文成绩不理想,甚至有的学生一上语文课就感到头痛。针对这样的情况,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规范初中生的行为,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端,给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学习语文课文《风筝》,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儿童的游戏之情,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教学时我首先扫除字词的障碍,利用电子书包动画给学生展示生字:丫杈、憔悴、模样、嫌恶、可鄙、什物、惊惶、瑟缩、惩罚、虐杀、宽恕、苦心孤诣等,然后利用电子书包引导初中生听取课文录音,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大意,便于教师开展教学,规范学生的书写能力和理解能力。接下来我利用电子书包给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习性,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二、 整合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教学,无法给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以教师书写板书和口述为主,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还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水平极度下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新时期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整合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发挥电子书包的教学作用,锻炼初中生的语文感悟能力。

比如学习课文《黄河颂》,本篇课文是一首朗诵词,语言特点是气势磅礴铿锵有力,要让学生充分朗诵,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情感后分角色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都要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范读和点拨。教学时我利用在网上下载的黄河图片制作成PPT,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演示,给学生带来了视觉上的直观感受。首先通过电子书包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教师提问:这首熟悉的歌曲名字叫什么?词作者和曲作者分别是谁?然后给学生播放黄河壶口瀑布视频,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然后谈谈自己对黄河的印象。当初中生进入到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以后,给学生介绍创作背景,促进学生对歌词内涵的领悟,为有表情地朗读歌词蓄势。再给学生播放配乐朗诵视频,让初中生跟着视频一起读,一方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感。

三、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对师生关系的要求很高,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创设高效的课堂氛围,积极进行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活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探究能力。初中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通过丰富多样的视频资料,激发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有效地拉近学生和课堂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比如学习课文《苏州园林》,要让初中生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掌握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课上我利用电子书包给学生展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假山堆叠、重峦叠嶂、竹木掩映,两桥相望,各呈异彩。使学生的眼帘里处处是美景,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使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然后我利用教学契机,让初中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写一下自己的家乡,展现出家乡的特点,以此锻炼初中生的写作能力。

四、 完善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我上初中了作文篇7

关键字:人文教育 初中 语文 探索

【分类号】G633.3

语文这门学科与其他的学科有所差别,蕴含着许多的人文因素,甚至有许多有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在其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也有所差别,需要更加人性化地开展教学,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以确保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真正将人文教育落实其中。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语文教师每天面对的群体是活生生的学生,因此每个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认知程度也是有所差距的,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的存在,真正的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从现实出发发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体现出学生个性以及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作用。故而,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一)内容设置与现实背离,缺乏人文思想的融入

我国初中语文教育当中大部分教师现阶段在人文教育的体现上还不够明显。首先,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课本教材的安排与教学内容的设置缺乏人文思想的融入。尤其是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在我国不断的深入和推进,可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人文教育理念的课程内容却少之又少。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学生学习好坏的评价都是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进行评判,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人文主义情怀的忽视。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课本当中内容的设置大多数都是符合中考要求的,诸如语言、文法、修辞、甚至课文、文言文等,完全都是按照中考大纲安排的,缺乏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学生被这些略显枯燥的教学内容所掌控,框在这样的教学框架中缺乏对生活的思考,进而导致远离生活、缺乏了实践,学生也就无法真正的掌握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育理念的偏差,忽视了人文精神和思想的融入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我国不断的深入和推进,但是实际上教育理念的落后还是严重的影响和阻碍了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理念方面还是有所偏差的,统一、刻板以及充满功利性的应试教育背景之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然会忽略情感、兴趣以及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忽略了语文情感教育的态度问题,必然也就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和人文精神。导致语文学科丧失了人文教育的意义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完全沦为一科应试制度下的枯燥学科。

(三)教学评价的方法单一,缺乏人文精神的体现

传统意义上对于学生学习的考核,都是以考试为基础的。考试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仅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标准,甚至成为未来发展道路上重要的敲门砖。单一的评价标准影响了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同时对于学生个性的展现和个性化的发展都有所抑制。究其本质而言,现阶段的教学评价仅仅是一种“中考”束缚之下的教学考评行为。

二、提高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整体水平的策略和方法

(一)调整课程的安排,优化教学内容,体现人文思想

要想更好提升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整体水平,就必须要重新进行课程的安排和调整。对教学内容和教材不断的优化,挖掘教学内容当中可以体现出人文思想的内容,更好的实现对于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完善。实际上我国的初中语文课本当中,还是有许多人文素材可以挖掘的。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古文,教师讲授的时候除了要对重点字词、一词多义等等进行重点讲解,也应该对文章的内容与思想进行讲述,通过对课文的认识,明确用于直言的人精神的可贵。同时也说明肯于接受别人建议的人深得人心,并且还可以将这一现状深入到现实生活当中,用其来映射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现象的阐释。

(二)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人文精神

教育理念的更新换代,对于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想改变当前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植入和创新教育理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非常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相当高的道德素养,这样才可以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才可以有的放矢。教师要在开展教学的时候,生动形象的利用自己的能力尽可能的为学生展现出来,同时运用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的集中到课堂教学当中,对于教学内容牢牢地进行把握,既带给学生亲切感,也让学生掌握了许多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三)创新和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人文化的评价要求

对学生的评价是任何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结果呈现,初中语文教学也绝不例外。做为初中语文教育的开展者应该学会改革和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更好的实现人文化的评价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局限于考试和成绩,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也不能够仅仅依靠成绩来展现。教师应该建立起立体创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要让学生学会形成自我总结和他人评价等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考察系统,同时让学生学会张扬和展现学生的个性,以丰富学生的心灵,展现学生探究的过程以及学生亲自参与的实践程度为考察学生和进行评价的要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展现,进而更好的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结束语:

要想有效的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就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应试,更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进而将人文主义情怀不断的渗入到教学当中。人文教育的开展不仅仅影响着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性张扬,更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方向。语为我国的母语学科,更是需要不断的与社会相联系,与实践相契合,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实现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渗透和发展,更好的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于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新要求,更好的开展初中语文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为学生的整体发展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瑞. 初中语文教材中人文教育内容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2]樊永平. 因材施教法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D].鲁东大学,2013.

[3]于铁. 浅议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 中国校外教育,2013,29:121.

我上初中了作文篇8

1.了解初高中作文教学要求的差异

初高中作文教学要求各有侧重,无论是字数限制还是作文的题材、体裁、深度和高度等要求都有所不同。具体来说,从初中作文到高中作文的跨越,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1)由己及人。初中作文多关注学生个人的真切体验,而中考作文题目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以便让学生看到题目就有话可说。我们从2010年部分省、市的中考作文题目可见一斑,例如河南的作文题目是《 我身边的______ 》,湖南株洲的题目是《 我在________中成长 》,广东佛山的题目是《 智慧伴我成长 》……这些作文题目都要写出“我”自己,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而高考作文题目则不同,它始终关注社会热点,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思考社会矛盾,充分体验时代精神。

(2)由情及理。从《 语文课程标准 》的要求上可以看出,初中作文对学生的突出要求是“感受”和“体验”,而高中作文则强调学生的“看法”与“科学理性精神”。

对比近年初高中的考试作文,从中也不难发现,初中作文重在写“情”而高中阶段的作文要求已经偏向于“理”。例如,2011年的高考作文:江苏的题目是《 拒绝平庸 》,广东的题目是《 回到原点 》……很明显,初中作文重在以情动人,而高中作文重在以理服人。

(3)由浅及深。在表达上,《 语文课程标准 》对初中的要求“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高中则要求“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换言之,初中要求学生写出“是什么”“怎么样”,高中更进一步要求学生能理性地分析出“为什么”和“怎么办”。在字数要求上,初中阶段作文一般要求不少于600字,而高中阶段作文则不少于800字。这对学生的要求无疑是提高了。

2.初中阶段作文教学应做好的工作

总体来说,初中作文要求学生着重关注自我,关注自己在家庭、校园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而高中作文则更多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做好初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初中阶段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让学生学会批注。批注是一种常见的阅读方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把对读书的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空白的地方。批注可以是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可以是对文章中的人物做评价,可以是对文段的内容产生联想,也可以是对文章的不明白之处进行提问。在批注的过程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评价人物,以及表达对文中事件的看法。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不仅提高了议论的能力,而且也开阔了视野。

(2)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的读书笔记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用。引用包括书名、作者、内容梗概或者精彩文段等。二是议论。这是读书笔记的重点所在,是对让你感动的句子、人物加以分析评价。三是感想。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补充事例。这样写,学生的思想开阔了,联想丰富了,认识也就相应地更加深广,对高中阶段学生写议论性的文章大有帮助。

(3)引导学生接触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等,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议论能力和联想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读书会、议论会、辩论会等形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事例运用能力等各种作文能力。

我上初中了作文篇9

摘 要: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短篇小说从《狗》1931年9月10日发表于《小说月报》的初刊本一直到198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全集本,共出版了七个版本,笔者将初刊本之后的六个版本与其校对后发现,其中存在的修改之处甚多,但大的修改共有七处。本文试图阐释修改造成的内容、思想、艺术效果上的不同。最后证明了引起相当争议的版本和考据学不仅是作品本身衍变的需要,也是研究的需要。

关键词:巴金,《狗》,版本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3-0000-02

作品版本,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但是能真正做好这个问题的学者寥寥无几。原因在于这项作业需要大量的资料收集,很多原始资料的收集往往是很困难的,有些甚至已经消失。

巴金的短篇小说《狗》一共出版了七个版本,分别是:

一、1931年9月10日发表于《小说月报》第22卷第9号的初刊本;

二、1932年新中国书局出版短篇小说集《光明》版(初版本);

三、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短篇小说选集》版;

四、1959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文集》第七卷版;

五、1980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选集》(上下卷)版;

六、1982年9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巴金选集》第七卷版;

七、198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全集》第九卷版。

笔者将初刊本之后的六个版本与其对照校对,发现很多处修改是为符合现代汉语的发展,使其更加地规范化。但这些都是较小的改动。1955年《巴金短篇小说集》版本较之前面的初刊本和《光明》版本,大的修改在结尾处。而从1959年之后版本基本定下来,1980年、1982年和1989年这三个版本基本与1959年版一样。但1959年版本与前面,1931年、1932年和1955年三个版本相比,结尾处沿用了1955年的修改,并且出现了关于“一双粉红色的腿”的较大改动。本文呈现七处较大的改动,试图说明其修改原因并且对修改造成的内容、思想和艺术效果上的不同。

巴金是现代中国最爱修改自己作品的作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都反复修改过。他在许多序跋文、创作谈和“随想录”中对这些修改情况都做过说明和解释。其中他发福地谈及他的修改动机和态度。他说:“我愿意做一个‘写到死,改到死’的作家。”因为是“边写边学,因此经常修改自己的作品。”“无论如何修改一次总比不修改好,至少可以减少一些毛病。”“大的毛病是没法治好了,晓得还可以施行手术治疗。我一次一次地修改也无非想治好一些小疮小疤。”“关于修改作品,有人有不同的看法,课时我坚持作家有这个权利。我说过,作品不是学生的考卷,交出去以后就不能修改。作家总想花更多的功夫把作品写得更好些。拿我来说,就是把武器磨得更锋利些。”他还说:“几十年来我不断地修改自己的作品,因为我的思想不断地在变化,有时变化小,有时变化大。”从以上巴金的话中,证明了巴金文章的修改是内容提高的需要,也是作者思想变化,不断更新的追求。

然而,关于巴金短篇小说《狗》一文的修改动因,因为资料收集不足的关系笔者无法给出定论。但我们可以从修改内容中作出合理的判断,由于1959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文集》第七卷版是短篇小说《狗》的定稿版,它的修改也是综合的体现,所以下面将比较初刊本和1959年版以达到论证目的。

《狗》这篇小说主要写第一人称“我”的心理独白。“我”被“抛”到这个世间,命定要生存下去。然而,没人能告诉“我”,“我”到底是狗还是人,或者根本不是东西。当“我”向人乞求,被骂作狗,但我像狗一样行为时,被人狠狠凑了一顿。“我”的内心有人的欲望,却不允许满足。最后“我”被关了起来的时候,想到了破庙里的那尊神,“我”的父亲。

小说分为五个部分,篇幅不长,但经过修改的地方竟达到了大约270多处,其中有较大修改的有七处。下面,介绍一下有较大修改的地方。

修改一:

在第一部分第十段:

1959年版在“有一天我又想,既然是东西当然可以出卖。”后加入了:“我自己没有办法好好地活下去,不如把自己卖给别人,让别人来安排我的生活,我也可以给他作牛作马,只要他把我买到家去。”

这一句的加入介绍了为什么要“卖自己”的原因。

修改二:

第二部分第七段第二句话:

初刊本为:“尤其使我动心的就是那一双时常在街中走着的腿。那一双粉红色的腿,肉色的腿,多么细致,多么荣嫩,多么浑圆,真是找不出一点边际,好像是由一块红玉凿成的,但世间又没有那样大的红玉,而且红玉又不会有那么的软。”

1959年版将其缩短为:“有一天我在人行道上看见一双很好看的粉红色的腿。”

修改三:

第二部分第七段最后一句:

初刊本为:“有时候它们被摆在黄包车上面,一只压着一只,沉醉的斜卧在车上,好像等人来抚摸,来玩弄。”

1959年版为:“有时候它们放在街中间黄包车上面,一只压着另一只,斜斜地靠在车座上。”

此改动少了很多对腿的描写,对感情的表达也是不一样的。

修改四:

第二部分第八段第一句话:

初刊本为:“我屡次远远地就伸出手,想走到那一双腿面前去抚摸,去玩弄……”

1959年版为:“我每次远远地望见那双腿就朝着它们走过去……”

修改五:

第四部分第二段第二句话:

初刊本为:“我急急地向着那一双腿扑过去。我爬着,我紧紧抱着那一双我渴望了许久的粉红色的腿。我把脸紧偎着它们,我又去舐它们。一样的味道送进我的鼻,我渐渐陶醉了。”

1959年版为:“白毛小狗汪汪地叫,突然想我扑过来。它扑到我身上,咬我的破衣服。我爬在地上紧紧地抱住它跟它扭在一起,它咬我,我也咬它。”

修改六: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

初刊本为:“我的耳边响着种种的声音,重的东西压在我的身上,许多之手在拖我,可是我紧紧抱着那一双腿死不放。”

1959年版为:“‘你狗,滚开!’跟着这个清脆的声音,一只粉红色的腿朝我的头踢过来。我抱住小狗在地上滚。我的耳边响着各种的声音,许多只手在拖我,打我。可是我紧紧抱住那条白毛小狗死也不放。”

修改七:

第五部分的结尾:

初刊本为:“我又想,在那破庙里断了一只手的大公无私的神依旧冷清清地坐在神龛里面,可是我再也不能够跪在供桌前祷告了。”

1959年版为:“我又想,在那个破庙里,断了一只手的大公无私的神,作为我父亲的神,依旧冷清清地坐在神龛里面。他在那里等我。我要回去,我无论如何要回到破庙里去。

不管我全身痛得怎样厉害,我毕竟是一条狗。我要叫,我要咬!我要咬断绳子跑回我的破庙里去!”

这七处修改,我们能明显地看到两种版本中小说的不同。

对“红玉”一般“一双粉红色的腿”的描写从初刊本的细致变为全集本的简略。在笔者看来,两种的描写的区别,不仅仅是用词多少,语言的丰富程度,而是内容能够传递信息的多少问题。这“一双粉红色的腿”在初刊本与1959年版中的“分量”大相径庭。在初刊本里,“一双粉红色的腿”已经不是“腿”本身,它至少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与生俱来的人性的欲望,是对美好,对性的向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二是这双腿还是“人”的代表。“我”一直梦想着成为“人”,然而这样的“人”,“我”的心理是害怕接近的。但当“我看见在那一双腿旁边躺着一条白毛小狗,它的脸紧偎着那双腿,而且它还沿着腿跳到上面去。”的时候,“我”以为只要是“狗”就可以。“我”便像狗一样跑过去,却招来了一阵痛打。说明了“我”作“人”不能,作“狗”也不能的悲惨生活。从读者方面来说,读1959年版更多的是体会到后一层意思,即做人的欲望。但是第一层含义很难产生。笔者认为,初刊本的思想内容更为丰富精彩。

通过第一部分的描述,读者明白:第二部分“我”已经承认自己是“狗”而且已经像“狗”一样的生活着了。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新的矛盾随着“我”的成长产生。一种“我”不能自我控制的性欲望的产生,于是第二部分实质是写“我”隐藏起来的人性与“我”表现出来的“狗”一样生存境况的斗争。原文中这样说道:“‘这是人的欲望了。你不是人,怎么能够得到那样的东西呢?’我发见自己有了奇异的思想时,便这样地提醒自己道。然而话是没有用的,人的欲望毕竟在狗一类的身体里生长起来了。虽然明知道这是危险的事,自己也没法阻止它。”这里我们来分别理解初刊本中的“危险的事”与1959年版本中“危险的事”的含义。初刊本中是指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这里用“危险”二字更为妥帖。因为在当时社会男女观念是封闭的,道德伦理束缚着人们在这问题上非常谨慎,何况“我”只是一条“狗”更没有资格去对女人产生想法。但在1959年版本中“危险”就是指“我”有了做人的想法,是有了人的基本欲望。这样的描写“危险”的程度也难免降低了。

第四处,第五处的修改,由于初刊本用了大量与情欲有关的词汇。第六处的修改正是回应了前面几处修改,从这里可以进一步证明笔者以上的论证。“我”遭到了毒打,但是“我”因为渴望已久怎样都不放手。在初刊本中,“我”不愿意放的是“那一双粉红色的腿”,是“我”由于心理的欲望不自觉的扑过去紧紧抱住的。而1959年版本是小狗“突然向我扑过来”。全集本的描述反而显得不合情理,为什么小狗偏偏要扑向“我”呢?但初刊本的故事设计就很恰当。“我”被打是因为“我”表现了人的情欲:承认了自己是“人”并且侵犯了“那一双粉红色的腿”,两者对于“狗”都是非分之想。

所以,初刊本对“一双粉红色的腿”的描述增加了文章的内涵,文章的思想也达到了更高层面。

第七处修改,类似于一种“模式化”修改。这种“模式”既是小说的最后一般为大团圆,或者“呐喊”几声以表示希望的存在。但笔者看来这反而降低了文章本身的艺术效果。《狗》一文表现的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穷人衣不裹体,食不饱腹,四处流浪的悲惨生活。初刊本的描述是“我”在被关起来以后,仍然想到“我”人生中唯一存在一点希望的地方,那座破庙和庙里“我”自认作父亲的神,“我”再也不能祷告他了。初刊本的结尾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我”几乎接近死亡的时候,心里还存着一个有一丝温情的寄托。这里也表现了“我”光辉人性的一面,“我”在如狗一般生活时,仍旧不能掩盖住内心的人欲。结尾还是放在了人性上。但在全集本中,最后反抗的声音提高了“我”的觉悟,正如当时的中国人民需要奋起抵抗推翻三座大山一样,这样的结尾使小说“模式化”,失去了小说原本的意义。

除了以上七处修改外,其他地方的修改一些也是根据这七处变动,还有一些则是现代汉语的变化,用语习惯上的调整。巴金的短篇小说《狗》的初刊本与1959年版本,两个版本的内容、思想和艺术效果上都存在不同,这说明我们在以后的研究学习中要注意版本的使用。另外对于版本的汇校工作,笔者认为这不仅是文学作品本身的需要,也是文学研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巴金:《狗》,《小说月报》第22卷第9号,1931年9月10日。

[2] 巴金:《狗》,短篇小说集《光明》,新中国书局出版1932年。

[3] 巴金:《狗》,《巴金短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

[4] 巴金:《狗》,《巴金文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59年8月。

[5] 巴金:《狗》,《巴金选集》(上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3月。

[6] 巴金:《狗》,《巴金选集》第七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7] 巴金:《狗》,《巴金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8] 陈思和:《为新文学校勘工作说几句》,《文汇报》1993年9月18日。

[9] 金宏宇、杭泰斌:《中国现代文学的汇校本问题》,《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2月。

我上初中了作文篇10

一、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很多课文的题目通常都已经暗示或告诉了读者其主要思想是什么。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以题目为切入点来解读文本的话,就可快速掌握文本基本内容,并为精准掌握课文内涵创造有利条件。有不少初中语文教师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文章题目为切入点,来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或掌握文章的大概思路。

比如,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7年级上册《往事依依》一课时,教师就可将分析题目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确保学生基本掌握课文梗概的基础上,提醒学生关注课文题目,并有效启发学生:本课题目与往事有关,也就是以前发生的事,那么,写的是谁经历的往事?学生会回答:是作者对自己学生生涯中几件印象深刻事情的回忆。教师继续问,“依依”的意思是什么?课文哪些词句能体现出“往事依依”?在生的问答式互动中,学生可慢慢体会到题目的意思是“往事在作者心中摇曳,难以忘怀”。课文开头紧紧围绕“依依”开篇,中间紧扣“依依”叙事,结尾又回归“依依”点题,表明作者在回忆少年往事的过程中,心中始终有一股热流在涌动。从课文题目入手解读文本内涵,可以让我们对作者少年时代在文化熏陶中成长的历程有深刻的了解。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中,从文章题目入手,可为教学中精准分析全文内容与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使得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从而在作者富含哲理、饱含深情的叙述中,真切感知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热烈感情与高尚思想,与作者产生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产生向作者学习与靠拢的愿望,最终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与品德意识。

二、从关键词处解读文本内容

在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深度把握文章内容,就需要精准捕捉到文本中意蕴丰富、高度概括的词语,这类关键词语可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挖掘关键词语的能力,然后借助对这些词语的精心解读,引导学生精准把握课文的核心内容。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8年级下册《陋室铭》一课时,教师就可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德馨”,然后有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德馨”。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从陋室周围的幽静环境、主人的朋友们不俗、陋室不受名利场困扰、名人虽生活在陋室但不是真正简陋等内容,在解读以上内容之后,学生就可较为容易地感知到,正是由于“惟吾德馨”才使得“陋室”不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了解课文作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生活情趣与高尚节操。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课文关键词就是文本的“论点”,整个文章都在围绕这一个或者几个词语展开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核心词语的内容,才能切实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思想情感,才能使得学生更加深刻而精准地把握课文内容,从而大大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三、从关键句段出解读文本思想

课文关键句段都具有思想丰富、概括性强等特点,和整个课文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占据着画龙点睛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些关键句段,恰当引导学生思考,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8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时,教师就可抓住课文主人公韩麦尔先生的话“亡了国当了亡国奴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像拿到了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意义与蕴含的情感,探究当时环境下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活动及处境,使得学生能深刻感知韩麦尔先生深深的爱国之情,体会到韩麦尔先生急切渴望大家重视“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意愿,最终产生浓厚的敬佩之情。

从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抓住课文的关键句段,可帮助学生减少学习负担、优化学习效率,还可深刻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与情感,提高学生捕捉文本重点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