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论十篇

时间:2023-04-02 13:10:07

范增论篇1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闲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范增论篇2

1.增值税和营业税两税并存,不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行业呈现出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趋势,同时衍生了许多服务性的外包需求,例如对于人力资源的培训、物流、税务等,这使得制造业和服务业开始出现融合,有人称这种现象为“2.5产业”。“增值税和营业税两税并存,导致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不利于生产业的发展”。例如,有三家企业ABC,A企业从事生产,如果A企业不从生产企业B中独立出来,那么在为B企业提供业务服务的过程中就可以不需要征收营业费用,而从其他企业购进资源也可以从B企业的增值税中进行抵扣,但是一旦A企业从B企业中独立出来,就会出现A企业再为B企业提供服务就要缴纳营业税,从其他企业购进为B企业服务所需要的资源的增值税也不能再从B企业中抵扣,这就导致企业重复征税,负担增大,不利于企业的生产、服务相分离。但是如果生产业不从母体中独立出来,难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当前的税收制度不利于将制造业和服务业进行融合发展。

2.产品和服务出口均不能真正实现零税率,不利于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

[1]当前经济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受国际影响比较大,需要进一步推动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与国际接轨,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但是其发展速度仍然比不上商品贸易,并且长期以来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的状态。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服务贸易,扩大服务出口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采取的税收制度,并不能实现产品出口零税率,削弱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不利于贸易结构的调整和改变。

3.服务业总体税负相对比较重,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根据当前我国纳税的状况来看,对于第一产业优惠最多,已经全国实现免征农业税,为了促进第二产业发展也推行了较多的优惠政策,相比较而言,关于第三产业的优惠政策就比较少,这样的现状尤为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而2009年的增值税转型之后,这种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加重了。在“十二五”规划中曾提出不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的期许,而不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对于不断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扩大增值税增收范围改革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仍然有些问题有待解决。

1.如何确定扩围顺序

目前我国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涵括“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娱乐业等9个行业”[2]。这9个行业涉及到社会生活生产中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进行改革的行业顺序:是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渐将所有的行业分批进行增值税改革,还是一次性将全部行业都进行增值税改革。将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前者是我国在进行税制改革中最常采用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缓和矛盾,但是不利于进行彻底的改革,容易出现残留问题,后者的改革比较彻底,可以较好达到目的,但是这种改革方式本身对于税收征管条件的要求比较高,一些特殊行业的改革难以实现,而且彻底进行改革遇到的阻力肯定会比较大。因此在进行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的过程中选用哪种改革方式、改革方式确定后大致采用几步完成改革都需要进行缜密的规划。

2.如何确定增值税税率

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是我国的第一大税种和第三大税种,其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增值税税率的确定是否合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第三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增值税具有差异,因此在设置增值税税率的过程中,如果将增值税税率设计较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也会背离进行增值税改革的目的,但是如果增值税的税率设置偏低的话,会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利于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样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增值税税率设定的过程中,应该综合企业发展和财政收入两方面的内容。

3.如何调整财政管理体制

如何进行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也是制约扩大增值税改革征收范围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由于当前我国税收主要采取分税制体制,也就是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不同的税收。在进行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改革效果将会事倍功半,如果想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有必要对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然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牵涉利益众多,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三、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改革思路

虽然在进行增值税改革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切实结合国情,通过借鉴国内外税制改革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改革方式,取得改革成功还是指日可待的。在进行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改革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遵循改革的紧迫性与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其次“与结构性减税政策相结合”[3];最后不断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关系,实现两者平衡,遵循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

1.明确增值税扩围顺序

笔者比较赞成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分批进行税制改革。首先这一方式符合我国一贯的改革传统,有利于广大群众接受,并且可以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借鉴改革经验,促进改革成熟,综合考虑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现状短期内对金融、地产等行业改革难度比较大,因此可以先对其他相对容易的行业进行改革。

2.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

范增论篇3

1.求导后,需要判断导函数等于零是否有实根,从而引发讨论

例1(2011年全国Ⅱ文科21)已知函数 .

(1)证明:曲线 (2)若 在 处取得极小值, ,求 的取值范围.

【解析】(Ⅰ)略;(Ⅱ)由 得 ,此时 ,则①当 时, , 是增函数,没有极小值;②当 或 时, ,由 得 ,易知 。由题设知 ,当 时,不等式 无解;当 时,解不等式 得, .综合①②得, 的取值范围是 .

2.求导后,需要比较导函数等于零的不同实根的大小,从而引发讨论

例2(2009辽宁卷理科)已知函数 , .(1)讨论函数 的单调性;(2)证明:若 ,则对任意x ,x ,x x ,有 .

【解析】(1) 的定义域为 . .令 得 ,①若 即 ,则 ,故 在 是增函数.②若 ,而 ,故 ,则当 时, ;当 及 时, ,故 在 是减函数,在 是增函数.③若 ,即 ,同理可得 在 是减函数,在 是增函数.(2)略.

3.求导后,对于关于导函数大于或小于零的不等式,两边同除一个代数式,需要考虑代数式的正负,从而引发讨论

例3(2010年辽宁文科21)已知函数 .(1)讨论函数 的单调性;(2)设 ,证明:对任意 , .

【解析】(Ⅰ) f(x)的定义域为(0,+ ), .当 时, >0,故f(x)在(0,+ )单调增加;当 时, <0, 故f(x)在(0,+ )单调减少;当-1<a<0时,令 =0,解得x= .当x∈(0, )时, >0;x∈( ,+ )时, <0, 故f(x)在(0, )单调增加,在( ,+ )单调减少.(Ⅱ)略.

4.求导后,导函数等于零有实根,需要判断实根是否在定义域内,从而引发讨论

例4(2010天津文科20)已知函数 ,其中 .(1)若 ,求曲线 在点 处的切线方程;(2)若在区间 上, 恒成立,求 的取值范围.

【解析】(1) (过程略);(2) .令 得, 或 .针对区间 ,需分两种情况讨论:(1)若 ,则 .当x∈(-0.5,0)时, ,当x∈(0,0.5)时, ; 在(-0.5,0)上是增函数,在(0,0.5)上是减函数; 在 上的最小值是 , 中的较小者.因此, 在 上恒成立,等价于 即 解得 ,又 ,所以 .(2)若 ,则 .当x∈(-0.5,0)时, ,当x∈ 时, ,当x∈ 时, , 在(-0.5,0)上是增函数,在(0,0.5)上是减函数, 在 上是增函数,; 在 的极大值是 最小值是 , 中的较小者.因此, 在 上恒成立等价于 ,即 解得 或 ,又因为 ,所以 .综上, 的取值范围为 .

在解决含参数的导数问题时,可按照上述四种常见的分类讨论模式突破,因此含参导数问题的分类讨论还是有章可循的.当然,对于其他含参数导数问题,可能要用到其中的两种甚至更多的讨论思路,这种情况下,分类讨论会复杂一些,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思路灵活处理.

例5(2011年广东文科19)设 ,讨论函数 的单调性.

【解析】 = 且 的定义域为 ,(1)若 ,则 , 在 是增函数;(2)若 ,则抛物线 对应的 ,即 .①当 时, , ,则 在 上单调递增;②当 或 时, ,由 得, ,解得, , .当 时, , ,函数在 递增, 递减, 递增,当 时, , ,函数在 递增, 递增.

从上述例题可以看出,求解含参数的导数问题如果按照以上述四个分类讨论途径为切入点,解题时就可以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链接练习】

1.(2009年北京理科18)设函数 (1)求曲线 在点 处的切线方程;(2)求函数 的单调区间;(3)若函数 在区间 内单调递增,求 的取值范围.

2.(2011年江西理科19)设 .(1)若 在 上存在单调递增区间,求 的取值范围;(2)当 时, 在 上的最小值为 ,求 在该区间上的最大值.

范增论篇4

我国在近些年来的财产权利研究过程中,主要以财产权利功能存在的差异为依据,将总体财产权利统合划分为拥有性财产权利和增长性财产权利两种主要类型,增量财产权是相对于存量财产权提出的一种新型独立财产权利概念,属于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独立出来的重要经济权限类别。增量财产权为经济法律内容中的核心部分,有利于我国经济法律发挥理论性结构重造,实现对我国经济建设发挥的重要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

增量财产权;经济法;核心权利

核心权力发展成为整个部门法构建和发展的重点,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该类问题的分析研究依然停留在表面,认识存在局限,所以应该尝试将增量财产权的经济法核心权力问题进行完整梳理和探究。

一、“增量财产权”概念的提出

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初期,提出了与增量财产权概念和表述形式上十分相近的经济学概念,当代的俄罗斯经济学家安德列调查研究成果显示,增量财产权主要以财产权利功能存在的差异为依据,将总体财产权利统合划分为拥有性财产权利和增长性财产权利两种主要类型,增量财产权是相对于存量财产权提出的一种新型独立财产权利概念,属于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独立出来的重要经济权限类别。大部分人认为财产权利中拥有性权力不应该被质疑,这属于正当社会公正发展的基础,但是对于财产权利中的增长性权力认识存在偏差,将增长性权力归纳为一种社会公正权力关系的反面概念,认为社会公正性财产权利以及财产结论会在该过程中发生巨大改变。Christman提出应该将财产权利综合划分为控制性财产所有权与收入性财产所有权,认为控制性财产所有权是自主利益保护的重要基础,收入性财产所有权是明确的非条件限制性权力,权力行使的条件性突出,以财产权利为依托,增量利益的实现主要依靠总体的利润合理分配。增量性利益权限在经济法核心权力概念表述过程中可以发现,利益概念涉及范围较广,没有统一规范的内容引导,所有可以带来好处的事物都可以规范到利益范畴。经济法核心权力表述属于一种物质性利益的权利再分配。利益概念的应用也进一步扩大了经济法的权利概念。

二、增量财产权作为经济法核心权力地位确立

增量财产权从权力核心角度分析属于一种对人们利益追求行为满足同时达到财富增值目的的权利,也可以将其归纳到资本类财产权利范畴,属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和一定高度的阶段性产物。农业经济社会环境下,生产与消费的一体化发展速度加快,大部分的公民财产都是为了基本生活消费和精神娱乐消费,所以大部分没有增量财产权限形成的实际应用条件,财产权利的功能性才会进一步划分清晰,增量财产权利也就进一步从传统的财产权利范围中实现概念独立,经济法部门就是在该权力确定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三、增量财产权的权利根源及价值取向

(一)增量财产权的权利根源

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各类型权力都可以从人权领域找到权力根源,增量财产权也是如此。早期认为人只有控制了财产才能谈及自由获得和个人责任承担。所以,政府的相关经济政策规范的制定应该积极促进人们广泛拥有财产权。

(二)增量财产权的价值取向

与存量财产权利相比,增量财产权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权内容的完善和丰富,属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型财产权利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平发展的重要价值依据和价值导向,属于一种从根本上实现人类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各类具体体制和规范的建立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基础,否则,增量财产权就很难发挥作用。

四、确立增量财产权作为经济法核心权力的理论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经济法本质属性的认识

经济法的产生研究发现,传统的经济法分析理论认为经济法的主要法律服务主体在于政府组织与宏观经济市场,该观点显然过于局限,同时也明显不合理。只是单纯从表面对经济法的产生进行了解释,认为政府和市场管理调控能力无法发挥时才应该引用到经济法作为引导。实际上,新的财产权利类型的出现必然带动新的财产划分形式出现,在此背景下就需要配套的经济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引导,所以才需要新的经济法执行部门发挥作用。实际上,经济法是一种保护增量财产权利的重要法律组织部门,属于一种保障个体平等享有和分配财产的权利,对于大众合作创作财富内容的划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有利于经济法理论体系系统化

长期发展以来,经济法的总论与分论一直关系矛盾,总论无法良好发挥对分论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在经济法的各个分论之间研究发现,分论之间的个体联系较小,导致整体内容相互分离。经济法没有构建起一个核心的权利实现部门法贯穿发展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发挥宏观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应该在内容制定过程中注意侧重点划分,实现总论与分论之间的相互独立又彼此配合,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法规的总论与分论之间的紧密结合,从而构建起一个浑然一体的有机经济理论体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增量财产权是我国经济法的核心,应该加快实现经济部门的建设完善,实现经济法总体法律制定质量的有效提高,让社会各界主体认识到增量产出权力在经济法中发挥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和维护经济法,推动社会总体法制建设进步发展。

作者:齐望均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2014级

参考文献:

范增论篇5

一、河南省植保植检站做了“碧护”相关示范试验。

2006年,施药方法为:在小麦三叶期、拔节期用药量为3.5克/亩,每亩兑水30千克。

防治效果:在第一次施药30天后,调查处理区小麦分蘖和株高,分别比对照增加7.17%和5.7%, 施药后对麦苗无不良影响。第二次施药后,处理区小麦穗粒数、千粒重、亩产分别比对照增加3.83%、4.32%、5.74%。

结论:碧护能有效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同时可以提高产量,今后在生产上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2007年6月,施药方法为:叶面喷雾,选择在小麦三叶期施药。用药量为3.5克/亩,每亩兑水30千克。

防治效果:在小麦返青期调查结果显示,“碧护”处理区叶片冻害率比对照少15.7%,纹枯病病株率比对照区少3.4%;穗期调查结果显示,“碧护”处理区冻穗率较对照下降2.7%,白粉病病株率较对照少5.8%,叶枯率较对照区低11.6%,产量比对照增产4.7%。

结论:喷施“碧护”后能明显提高小麦的抗冻和抗病能力,增强小麦的抗逆能力,增产较明显,在生产上可以推广使用。

二、天津市植保植检站于2006年、2007年分别作了“碧护”的推广、示范试验。

防治效果:“碧护”处理区小麦分蘖数和株高分别比对照区增加6.21%和7.75%,施药后对麦苗无不良影响。

其试验结论也同样表明:小麦喷施“碧护”后,对小麦生长无药害,增产作用较明显,在生产上可以推广使用。

三、2010年,在安徽阜阳市颍州区马寨乡进行了小麦“一喷三防”田间药效试验。

范增论篇6

第一,范围经济基本定义。美国经济学家家潘扎尔和威利格最早定义范围经济,是指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单独生产的成本总和。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给范围经济下一个更为完善的定义:范围经济是指单个企业联合生产或经营多种产品比相应的多个企业分别生产或经营各种产品更节约成本的经济现象。其存在本质上在于企业的多个业务可以共享剩余资源。

第二,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界定。而具体到商业银行领域,可被界定为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或经营品种的增加, 所引起的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费用下降的情况,这一观点得到了所有研究商业银行范围经济学者的一致认同。

二、范围经济国内研究

关于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国内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但几乎并没有学者将两者进行了紧密地结合。

第一,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理论分析。学者们对商业银行存在范围经济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若干观点。

潘鹏飞,余佳祥(2003)就提出由于银行混业经营可以降低成本,增强盈利能力,并分散风险。

吕素香(2004)将以上观点进一步具体化了,提出商业银行范围经济成因包括营销成本节约、技术开发规模效应、技术装备规模效应、管理规模效应、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以及一站式服务可以挽留优质客户的观点,并被熊鹏,王飞(2005)在文章中引用。

杜莉,王锋(2002)的观点则更加抽象化,他们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观点提出银行业资产专用性程度低,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别论述银行的资金、信息和企业家才能这三种要素如何通过协同效应实现范围经济,这一观点后来也被黎红梅(2004),熊鹏,王飞(2005)引用。

第二,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在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分为两派。

其中早期以杜莉,王锋(2002)为代表的学者选用了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为基础,对范围经济系数进行研究。他们对超越成本函数进行了box-cox变换,并选用了1994-1999年14家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包括:中国银行业同时存在范围经济与范围不经济现象,大多数银行显示出了范围不经济,且范围经济系数与银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四大国有银行的范围经济性明显高于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后来张成,李敏(2010)同样利用box-cox广义超越成本函数对1996-2007年的新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几乎一致的结论。

很快box-cox广义超越成本函数就由于它的易估计性和包容性等优点逐渐成为银行范围经济研究的主要方法,邹朋飞,王聪(2003)也利用这种方法对1996-2001年15家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但与杜莉,王锋(2002)的模型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用银行税前利润PTA代替了总成本TC,将广义超越成本函数中的投入界定为了各种收益而不是成本。他们没有详细解释这么替换的原因,但在邹新月,邓亭(2009)的文章中他们提出这是考虑到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特别是管理成本降低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指标,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带来的范围经济效益通常直接体现在收入及利润的增长上,因此选择PTA形式更为合理。在接下来的实证研究中,邹新月,邓亭(2009),熊鹏,王飞(2005)等运用PTA形式超越成本函数的学者,虽然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一定调整,但得出的结论基本与上述一致。

三、总结与思考

第一,通过以上分析不免发现,国内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是否存在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结论几乎就处于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我认为这正是由于对范围经济定义界定不清造成的。杜莉,王锋(2002)将边际成本的降低作为是否存在范围经济的标准,因此他们选用了TC形式的超越成本函数;而邹朋飞,王聪(2003)将边际收入的增加作为是否存在范围经济的标准,因此他们用PTA替代了TC进行分析,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第二,针对以上两种超越函数的形式,我认为PTA形式的较为合理,一方面针对TC形式而言,这种形式受规模经济影响很大,很容易由于较大的规模经济存在而拉高范围经济系数。尤其是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这种超大型的商业银行而言,成本优势很大部分来自于规模效应,这也就是为什么在TC形式的结论中,范围经济与资产规模成正比,并且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较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收益数据的确要比成本数据更易得到、更精确,因此利用PTA形式分析的结论也更加可行。

范增论篇7

论文摘要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意向决定行为,而意向由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中的一者或两者或共同所决定。本文试图阐释计划行为理论的结构及其发展。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由理性行动理论仃ra)一计划行为理论的早期版本一发展而来。

tpb认为意向(执行某种行为的动机)由个人行为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pbc)所决定,且pbc也能直接影响到行为。tpb认为一个人的态度越积极、主体规范和pbc越强,则执行某种行为的意向越强,也就越可能最终执行某种行为。

1.增加的pbc维度

为了解释并预测个体行为发生与否的原因,fishbein 1975年提出理性行动理论。tra认为直接导致行为的因素是行为的意向,而行为意向又受态度和主体规范二者的影响。tra的关键维度是行为的意向、态度和主体规范。由于tra并不能完全解释或预测某些实际行为,ajzen在1985年提出改进模式—在tra的基础上增加了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一称为计划行为理论。pbc是tpb中的重要变量,包括:感知到的控制能力;感知到的困难程度。pbc在社会认知模式中被广泛应用于预测健康的行为。

增加pbc变量是基于pbc不需用完全的意志控制预测行为的基本原理,而且pbc可以解释为何意向并不总能预测行为。ajzen(1991)提出pbc与行为间有直接的关系,这更符合已取得的资料数据。因此,ajzen就提出当行为意向对行为只有很小的方差解释率时,pbc就应能独立预测行为。tpb中的pbc既能影响意向又能影响行为。ajzen ( 1991)指出态度、主体规范和pbc对意向的预测力的相对重要性因行为和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说,当态度或主体规范具有较大影响的情况下,pbc对意向的预测力便较弱。因此,ajzen在1991年便指出pbc与意向之间关系的程度取决于行为的类型与情况的性质。

pbc其概念和测量是tpb理论里最受争议的。armitage证明了pbc对预测行为有其独特的贡献,能直接和间接影响行为;但也有一些元分析指出tpb几乎没增加tra对行为的方差解释率。近期许多研究运用因素分析指出 pbc结构内部有两个本质不同的项目群,即自我效能和控制感。trafimow等人提出在行为领域中能很好地区分自我效能和控制感项目群,因为自我效能在预测意向和行为方面上比控制感要好。然而,现在rhodes提出将上述项目群区分成对控制的独特测量并不能成立,而且可能还会导致理论化的退步。他们提出感知技能、资源、机会也许是更好的pbc组成成分。

2其它组成成分

2.1行为意向

行为意向表明一个人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动机,反映出一个人愿意付出多大努力、花费多少时间去执行某种行为,猎被认为能激发动机因素从而能影响行为(ajzen,1991)。

sutton对tpb进行的元分析研究表明,态度、主体规范.pbc对行为意向的解释率达到40一50%,但意向和pbc对行为的解释率仅在19一38%之间。因此gollwitze认为,行为发生之前有两个阶段,一是运筹阶段,个体会思考自己的行为目标,此时形成的意向称之为目标意向;二是执行阶段,个体将根据形成的目标意向决定何时、何地、怎样执行计划,即执行意向。执行意向是目标意向与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有研究证了这一假设,不过关于该假设的实证性研究较少。而terry等人发现意向与pbc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2.2态度

行为意向的强弱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即一个人对执行某种行为的态度的影响。态度是tpb里最没有争议的一个结构,不过rhodes等人2006年的研究提出态度中的情感性态度和工具性态度两者在测量领域和对运动行为的预测影响两方面都是不同的结构。当然,这项研究针对的只是运动行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3主体规范

影响行为意向强弱的社会因素即主体规范,指个体感觉到他人对他执行或不执行某项行为的期望,也可以看成是否服从他人愿望的社会压力的整体感知。主体规范的形成取决于规范信念。

然而许多研究发现主体规范对预测意向的效果最差。对此最可能的解释是主体规范本身的测量方式,大部分研究者运用的都是单项目测量量表,而不是应用可靠的多重项目测量量表。影响意向形成的社会因素实际上包含了两种规范,一是指令性规范,指的是对个体重要的人认为个体应该执行某种行为。二是示范性规范.指的是对个体重要的人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有人证实指令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在他们的测量领域上是不同的结构(rhodes等人.2006 ) 。rivi,和sheeran认为,tpb中的主体规范实际上是一种指令性规范,它反映的是个体感受到的社会压力。有研究指出指令性规范因子不能很好的预测行为。一些研究发现增加示范性规范可以增加对行为的预测力rivis和sheeran关于示范性规范的元分析结果表明,示范性规范与意向之间的相关r = 0144,在控制态度、主体规范曲令性规范)和自我效能之后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将示范性规范纳人回归方程可以增加5%的意向的方差解释率,而且示范性规范的预测作用仅次于态度,强于指令性规范和自我效能。

3.下pb的缺陷

很多项元分析研究支持tpb理论,但这些元分析在其范围及取样等上各有所缺陷。ajzen对tpb进行的元分析发现态度、主体规范和pbc三者与意向的平均多重相关r=0.71,以及意向和pbc对预测行为的平均多重相关r=0.51,但这项元分析数据有限;godin的元分析发现pbc对预测意向和行为均有12%左右的方差贡献率,但godin只考虑的健康的行为,且其报告值仅来源于报告相关数据的研究,而只报告显著发现的倾向也许会使报告值变大。

范增论篇8

关键词:师范类心理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心理学专业是我校2000年新开设的师范类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对师范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省内外师范院校对心理学专业的办学历程与经验,结合我校自身具体情况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确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专业素养,能在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医疗、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1]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2]相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并没有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总体素质不高,理论素质和应用能力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偏低。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指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里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于1998年增设了心理学专业,许多高校纷纷设置了心理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3]截至2010年10月,全国已经有超过25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学相关专业。[4]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为了保证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偏重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实习见习的场所多在中小学;平时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多延续了师范学校的讲课、说课方式。正是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这种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趋于饱和的现实条件下,学生带有浓重师范性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广泛的心理学就业的市场需求。

(二)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由于就业难,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考研热情空前高涨,在课程设置别重视学科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比例,如考研中占分数比例较大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学兰等对该校心理学系1986年以来的历届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学校中最欠缺的技能是“心理治疗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且学生期待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认为心理学应用技能课程的学时数应占52.38%,基本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应占47.62%。[5]可见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应加大重视力度。

(三)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以考试考查为手段,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

近年来,由于心理学专业就业需要拓宽了就业范围,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单一就业方向的局限,也开始不断地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类的课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外,还有心理咨询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及临床心理学方向。但由于受传统考核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局限,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最终实现的是知识上的积累,而非能力上的转化,很难达到实践能力水平提升的目标。

(四)见习实习时间相对短暂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

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教育见习一般选在第四学期的第七周,中小学已经接近期中考试,学生在见习期间中小学生正在复习;教育实习虽然预计是14周,但实际在中小学的时间仅为四周,其余的时间需要进行大量的讲课练习并参与学校组织的统一考核。在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量都很少,学生很难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

二、确立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015年,我校在2012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新方案的修订工作。在这次修订过程中,心理学专业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进行了如下改动:

(一)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理论课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对于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有重要作用,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掌握有重要帮助,对于学生考研有重要作用,所以,要保证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具体体现在,在培养方案中合理规划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开课学期,保证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课时比重,用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二)突出实践类课程设置

心理学的实践类课程是依据可操作性目标设置的,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共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心理咨询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课程,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团体心理辅导、认知矫正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根据实际需要,本次修订培养方案又增开了沙盘游戏治疗、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课程,如管理心理学、人事与领导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关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培训与开发、人才测评、职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三是临床心理学方向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学、临床心理学、临床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等,结合心理学最新热点,在这次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增开了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心理学专业学生可以就一个方向选课,也可以分别从不同方向选课。

(三)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

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心理学专业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吉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本科专业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心理学专业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修满38学分,其中实验课程12学分,教育实习、见习由原来8学分增至14学分,毕业论文(设计)由原来4学分增至6学分,专题实践课程由原来的3学分增至4学分,具体课程除原来的专业需求与就业、就业心理咨询与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增开了一门青少年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军事理论及军事训练为2学分。

三、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辅助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传统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目的,但学生一是由于脱离具体情境,二是由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三是由于学习和实践之间间隔的时间过长,导致学未所用。可以依据心理学具体学科的实际特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多种授课方式,如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通过案例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产生联想,较快地将所学转化为能实际应用的能力。而在学生未来的从业生涯中,由于在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时曾对情境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会在其遇到实际问题时重新启动,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解决,而非经验解决,对未来提升学生的素质也有益处。

(二)改革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

推进实践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考核制度的转变。考核制度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方向引导,如仍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重视知识再现,忽视实践操作能力检验,学生仍无法走出应试思维带来的高分低能的怪圈。因此,制定严格而规范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是提高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可以实行教考分离,成立专业实践技能考核小组,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口试、面试、笔试、心理测验、专业实验、角色表演、情境模拟等考核形式有机结合。在考核过程中不仅重视检验实践技能的真实水平,还要重视检验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是否能用心理学的视野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合理增加见习实习时间

目前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在这14周中,在学校实习期仅为四周,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可以适当增加。尤其是实习时间,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比例本来就小,并且学生在真实课堂中得到的锻炼远远超过在大学模拟课堂中得到的锻炼。因此,可高效利用这14周的时间,适当增加学生在中小学实习的时间。

(四)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

由于实习期间学生没有工资,学校不包食宿,学生如果租房又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我校心理学专业实习学校多为本地学校。但由于本地学校数量有限,心理健康教育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属于主课,课时少,学生并不能在实习期间得到充分锻炼。因此,要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预计拓展的实习基地应符合以下条件:首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水平,课时量有保障,上课内容和形式都比较丰富;其次,该校应设立心理健康中心,有独立的心理咨询室和一定的心理咨询基础设施;第三,该校有学生或青年教师宿舍,能给实习生提供住宿。综上所述,提高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实践能力,既要确立师范类本科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又要制订有助于师范类本科心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辅助策略。这样双管齐下,对于提升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提升就业率有切实帮助,也为师范类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未来能独当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姜淑梅 崔继红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吉林师范大学教务处.吉林师范大学本科培养方案(教师教育专业)[S].2013.

[2]董开莎.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探讨——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5(08).

[3]姜燕琴.地方师范专业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构想[J].龙岩学院学报,2013(05).

范增论篇9

1、新经济地舆学发生的理论违景以及理论基础

一.新经济地舆学发生的理论违景。依照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在1个范围报酬不变的世界,比较利益抉择国际贸易模式,而人口增长等外部因素则抉择经济的增长水平。但是,在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以及长时间经济增长的现实表现展现出1个与新古典理论所预测的至关不同的经济图景。以不完整竞争以及报酬递增理念为基础的新的法子开始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在迪克西特(Dixit)以及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将张伯伦垄断竞争情势化以后。二0世纪八0年代兴起的新贸易以及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以及无穷增长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对于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拥有重大意义的补充。新贸易理论所揭露的专业化与贸易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穷增长”原理与传统经济地舆钻研中的会聚现象的类似性,1下子拉近了这3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

新贸易以及新增长理论所采取的报酬递增假定及赖之而树立的分析框架为解释经济流动的会聚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然而,新贸易以及新增长理论中仍然存在着1些在各,自的框架内不能完整解释的问题。譬如说,新增长理论尽管对于投资增进长时间增长的时间动态机制——循环积累因果瓜葛的时间版本——做出了必定的解释,但它却缺乏空间维度,其实不触及要素活动,不能对于会聚现象——循环积累因果瓜葛的空间版本——提供解释,亦不能预测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变规律。新贸易理论(Krugman,一九八0)尽管聚焦于市场结构,但它与传统理论有1个类似的地方,即通过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来讲明出产结构上的差异——它1开始就假设有市场大小不同的国家存在,但并无说明为何会呈现这1大小差异,尤其是为何本来无比类似的国家会发展出无比不同的出产结构;它也并无说明为何1个部门的厂商趋向于群集在1起,致使区域专业化。另外,它将工业发展描写成是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逐步且同时产生的,而事实上工业化往往采用快速的波浪情势,在工业化的波浪中产业从1个国家顺次向另外一个国家分散。

上述问题的钻研常常触及报酬递增、运输费用、要素活动性和这3者之间通过市场而传导的扑朔迷离的互相作用,这与传统经济地舆学的钻研规模有许多相重合之处。这种繁杂而辣手的问题对于新增长与新贸易理论形成至关的挑战。

因为新增长与新贸易理论不能将运输本钱内生,主流派经济学家不能不将钻研的触角进1步扩大到经济地舆学领域,以期重新的视角患上出1些新的启示。经济全世界化的迅猛发展及由此引起的1些投资、贸易、要素活动以及区域政策问题也对于经济地舆学的钻研提出了新的请求。在这样的违景下,自二0世纪 九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舆学借助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 (简称D—S模型)以及新贸易、新增长理论钻研的3次波澜的强大推进,作为经济学领域报酬递增理论革命的第4波迅速成长。如果说,赫尔普曼(Helpman)与克鲁格曼(一九八五)关于不完整竞争以及国际贸易的著作《市场结构以及对于外贸易》以及格罗斯曼(Grossman)与赫尔普曼(一九九一)关于内生增长的著作《世界经济中的立异以及增长》促成为了这1新的钻研领域的构成并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那末,克鲁格曼(一九九一)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报酬递增以及经济地舆》以及藤田(Fujita,一九八八)在《区域科学以及城市经济学》上发表的《空间会聚的垄断竞争模型:细分产品法子》,则完成为了对于D—S模型空间意义的解释,可被视为新经济地舆学钻研的开山之作。

二.新经济地舆学的理论基础。以及采取报酬不变与完整竞争假定的传统经济理论以及经济地舆钻研不同,新经济地舆学钻研以报酬递增以及不完整竞争理论假定为基础。依照范围报酬不变以及完整竞争的假定,传统经济地舆学理论预测,在区域之间不存在基本差异的情况下,经济流动终究将沿空间均匀散布。产品以及市场的竞争为厂商舍本逐末的区位决定提供了解释。然而,不同层次的经济流动在空间上的高度会聚,在现实世界却屡见不鲜,乃至连二0世纪初的马歇尔也不曾经躲避这厂现象。因为范围报酬不变是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说的基本假定之1,他只好用“外部经济”1词来笼统地解释各种出产流动的会聚。这类外部经济表现为公司水平的范围报酬不变,而社会性的报酬递增。在范围报酬不变的假定下,用外部经济尽管可以在必定程度上解释产业会聚,然而,人们却仍不清楚这类外部经济来源于何方。而且,问题其实不仅仅在于用外部经济解释产业会聚自身,愈来愈多的经济学家感到,对于范围报酬不变以及完整竞争假定的有效性其实大有进行1番反思的必要。

但是,在至关长的1段时代,报酬递增以及不完整竞争对于经济学家们来讲都是难以驾驭的。直到一九七七年狄克斯特以及斯蒂格利茨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概念用数学模型情势化以后,关于报酬递增的钻研才真正在经济学界掀起1场实质性的革命。依照D—S模型的假定,消费种类以及出产分工程度内生于市场范围。1方面,1个经济中的消费者喜好多样化消费,因此,消费品种类越多,功效水平越高;另外一方面,消费品的出产拥有厂商层次上的范围经济,而资源的有限性致使范围经济以及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如果人口范围或者可用资源增添,则有更大酌市场空间来平衡上述冲突,厂商为知足消费需求履行进1步分工既能实现范围经济,消费者又能有更多的品种选择,功效亦随之上升。D—S模型也为解决繁杂的经济地舆问题提供了1个不可多患上的分析框架。在1个引入了报酬递增以及不完整竞争的世界,经济流动的演变再也不是线性的,而是由非线性动态所安排的。经济流动的空间会聚所出现出的循环积累因果瓜葛,不就是1幅活生生的非线性的蛛网图吗?假设存在足够强的范围经济,任何厂商都会选择1个单个的区位来为1国的市场提供服务。为使运输本钱最小,他无疑会选择1个有大确当地需求的区位。但是,偏偏只有大多数厂商都在那儿选址经营的某个区位才会有大确当地需求。因而,1个产业带1旦树立,在没有外部扰动的情况下,这1循环将会长时间延续下去,这就是布赖恩·亚瑟所谓的会聚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t)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产业会聚极可能始于1种历史偶然。如果专业化出产以及贸易是由报酬递增而非比较利益所驱动,则甚么样的产业在甚么样的区位构成会聚1般来讲是不肯定的,而是“历史依赖(history—dependent)”的。然而,无论属于甚么样的缘由,某种专业化出产与贸易格局1旦树立,从贸易取得的益处将积累循环,从而使患上这1格局因进1步强化而被锁定(locked—in)。因而,在新经济地舆学钻研中采取报酬递增以及不完整竞争假定乃是最自然无非的事情。

2、主要新经济地舆学动态模型及其理论含意

一.两区域模型:核心——周边模型。新经济地舆学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核心——周边”模型

最早见于克鲁格曼(一九九一)的钻研。该模型展现外部前提本来相同的两个区域是如何在报酬递增、人动与运输本钱交互作用的情况下终究演化出完整不同的出产结构的。模型假定世界经济中仅存在两个区域以及两个部门——报酬不变的农业部门以及报酬递增的制造业部门。农业工人在这两个区域均匀散布,农业工资处处相同;制造业工资的名义值以及实际值则存在地区差异,因此制造业工人视实际工资的高下从低工资区域向高工资区域活动。它通过将报酬递增前提下的制造业份额与活动工人的份额加之内生,患上出区域出产结构随运输本钱变化而出现出非线性瓜葛的规律。模型显示,在中等水平的运输本钱下前向与后向联络的效应最强:1个区域的制造业份额越大,价格指数越低,厂商能够支付的工资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制造业工人。在这类情况下,经济的对于称结构变患上不可延续,从制造业本来均匀散布的经济中将逐步演变出1种核心1周边结构。核心占世界产业的份额大于其占世界要素天赋的份额,因为制造业报酬递增的缘故,它将成为制成品的净出口者。因为在这里区域 (或者国家)的大小及其演化都是内生的,由这1模型患上出的结论比1开始就假设国家大小是外生给定的新贸易模型大大前进了1步,也更为拥有说服力。

二.国际专业化模型。因为国界和语言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于人动形成至关大的障碍,上述以要素活动性假定为基础的人口集中意义上的会聚模型1般只合用于国内规模的空间会聚钻研。为钻研国际层次的经济流动的散布,维纳布斯(一九九六)凭仗产业间的直接“投入—产出”联络假定树立起国际专业化模型。依照他的假定,在由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国家之间尽管不存在劳动力的活动,然而可以进行贸易。假定各个国家拥有相同的天赋以及出产技术,具有农业以及制造业两个出产部门,劳动力可以在国内部门间活动。农业部门为完整竞争型,农业产出为单1投入—劳动的增凹函数。制造业部门为不完整竞争型,使用劳动以及中间产品的组合作为投入,厂商之间存在直接的“投入—产出”联络,每一1厂商的产出既作为提供给消费者的终究产品,又作为所有其它厂商所需要的中间投入品。制造业作为中间商品的出产者以及消费者的两重身份使患上与传统会聚有相近逻辑的国际专业化进程患上以产生。

具有较大制造业部门的区域通常能够提供较多种类的中间产品,而中间产品种类较多的区域有较低的价格指数,使患上使用中间产品的厂商可以以较低的本钱出产,这就形成1种前向联络——既有的产业会聚形成对于外部厂商的吸引,中间品投入较大的厂商将偏向于在具有较大制造业部门的区域选址出产;反过来,厂商出产本钱中的中间投入品采购部份形成厂商之间后向联络的来源:在1个区域出产的厂商越多,对于中间品的需求越大;在其它前提相同的情况下,该区域在制成品上的总支出也越大,这就为中间产品提供了1个巨大确当地市场。因为国与国之间不存在劳动力的活动,前、后向联络的结果不多是人口在特定的国家的集中,然而,它们却能够致使制造业(或者特定产业)在有限几个国家会聚的专业化进程。另外一方面,恰是因为劳动力不能在国家间活动,特定国家的制造业会聚也会因劳动供给的趋紧而使患上该国制造业与农业工资同时上升,在农业出产函数为严格凹的假定下,农业边际产出上升,制造业对于农业劳动力的吸引减弱。

国际专业化模型所表明的1体化与会聚之间非线性的倒U形瓜葛揭露了厂商对于经济1体化可能做出的区位响应。在较高的贸易本钱下,厂商将散布于天赋相同的区域以知足终究需求。在居中的贸易本钱下,跟着某些区域比其它区域吸引更多的产业,区域差异将开始构成——但其实不会到达完整专业化的程度。在低贸易本钱下,会聚跟着低工资区域的产业份额逐步上升而溃散。相对于于更加工业化的区域来讲,初期进入低工资区域厂商的念头是出于对于非活动要素的较低的价格的斟酌;然后,跟着在某些部门树立起临界厂商群落,更多的厂商将搬迁过来以充沛应用前向以及后向联络。这1模型表明,全世界化违景下的经济增长需要履行高度的对于外开放,不但需要商品领域的自由贸易,而且需要各国在投资以及服务(特别是出产者服务)贸易领域表现出更大的灵便性以及自由度。

三.全世界化以及产业分散模型。全世界性的产业分散及其规律对于于新贸易以及新增长理论来讲1直是1个难以掌控的问题。以上述国际专业化模型为基础,蒲格以及维纳布斯(一九九六)在模型中进1步引入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用L表示由技术所抉择的效力水平,假定技术进步使所有基本要素不乱地递增,并用效力单位测度各基本要素,树立起全世界化以及产业分散模型:假定存在这样1个世界,其中某个区域由于偶然的技术进步在制造业率先树立起1种自我强化的优势,这1优势允许它支付比其它国家更高的工资。跟着时间的发展,世界对于制成品的需求上升。这将使患上制造业区域的出产水平上升,强化制造业在该区域的会聚,并使患上该区域工资上升。跟着这1进程的进1步发展,区域间的工资差异将愈来愈大,并终究不可延续,制造业厂商将追求迁入第2个区域,在那里他们更加有益可图。这样,第2个区域又开始了树立制造业自我强化优势、晋升区域工资的新的轮回,并终究引起第3个区域的制造业成长,如斯周而复始。在运输本钱很高或者很低的情况下,位于核心国家的产业感遭到的前向与后向联络(向心力)都相对于较低,劳动效力的小幅度上升致使工资本钱的上升(离心力)都足以压倒产业联络(向心力)的影响,从而引起投资以及出产向周边国家的转移以知足终究需求。倒是在运输本钱的中间区段,位于核心国家的产业感遭到的前向与后向联络(向心力)最强,有更大的余地平衡由劳动效力的,上升所致使的工资本钱(离心力)的增添,因而,在运输本钱的中间区段,产业会聚更易保持。

但是,这1模型给人们的启迪更多地在于揭露产业分散相对于于劳动效力(而非运输本钱)变化的敏感性上。藤田、克鲁格曼与维纳布斯(一九九九)用了1个包括3个国家以及7个劳动密集度各不相同的产业的例子更好地说明这1产业分散进程,在阶段I,所有产业均位于国家一,在国家一与国家二以及三之间存在工资差异。跟着劳动效力水平的增添,工资差异的幅度不断增添——直到某个产业的厂商开始从新进行区位选择并因而而有益可图,阶段Ⅱ即从此开始。在Ⅱ阶段,产业是向所有国家均匀地分散,仍是顺次1个国家1个国家地分散呢?且考察1下阶 段Ⅱ的最初阶段,此间国家二以及国家三都在开始工业化。在阶段Ⅱ起初的1个很小的区间内,两国工资水平是1致的,然而,跟着国家二以及国家三内部的产业联络变患上不断增强,两个国家有相同产业结构的均衡将会变患上不不乱。只要有1个国家稍微领先,其优势就会被放大,另外一个国家将因而而后进。因而,产业分散其实不是沿所有国家齐头并进的,各国的工业化有先有后。

这1模型很好地表明,经济发展不是多个国家齐头并进地追逐富裕国家的安稳的进程,它是—个富国与穷国团体共存的进程,存在致使穷国加入富国俱乐部的可能的机制。世界规模的工业化将以1系列波的情势从1个国祖传到另外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1个国家的产业体系的树立1般要遵循从初级开始向高档爬升的进程。

四.区域专业化模型。为了进1步考察全世界化对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以及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克鲁格曼以及维纳布斯(一九九六)从分析1些厂商与某类厂商存在比与其它厂商更强的买方/供方瓜葛这1首要的投入-产出联络特征人手,树立起区域专业化模型。这1模型与上述模型的演变动态原理基本类似,但在基本假定方面却存在1个主要差别:在区域产业专业化模型中,假定存在两个国家(“本国”与“外国”)以及两个出产部门(产业 一以及产业二),这两个国家以及两个部门所面临的需求与所采取的技术完整对于称,劳动投入为惟1的出产要素;因为所考察的经济已经完整实现工业化,范围报酬不变的农业部门已经从

其中退出,因而,假定各出产部门均为不完整竞争型的制造业。

假设产业一在本国的会聚(相应地,产业 二在外国会聚)为1均衡,当产业间联络强于产业内联络时,在任何贸易本钱下,这1产业会聚都不是可延续的,这是由于,对于于各个厂商来讲,最为首要的区位利益来自于与它国厂商的联络,因而,各个国家将发展多样化的产业组合。相反,如果产业内联络强于产业间联络,则当贸易本钱值较高时,产业不可能构成地舆会聚,两个产业在两个国家内均有散布;只有当贸易本钱足够小时,产业的地舆会聚才是可能的以及可延续的。产业内联络与产业间联络之差距越大,使产业会聚为可延续的贸易本钱的取值规模越宽。由这1模型所预测的基本偏向即便在对于模型引入更多区域以及产业部门的情况下也会维持不变。但在多个产业的情况下,散布其实不是1半对于1半的。1个区域可能比另外一个区域有更多的产业,这将致使区域之间真实收入的差距。

3、新经济地舆学关于经济全世界化的理论含意

通过对于报酬递增的D—S模型赋与空间解释,新经济地舆学对于报酬递增、外部经济、运输本钱、要素活动以及投入产出联络的性质及其互相作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所发展出的1系列模型揭露出1些首要的理论含意,对于于理解全世界化前提下的出产、贸易以及经济发展的特色拥有首要意义。

范增论篇10

关键词:玉米;优化栽培;生态技术体系;高产攻关;集成示范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37-03

阜阳市是安徽省乃至黄淮海地区最大的玉米集中产区之一。由于该区生态气候变化异常,缺乏栽培技术研究作为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玉米产量水平徘徊不前,年际间差异大。在以阜阳市为主的玉米主产区开展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进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优化与集成的示范推广应用,探讨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对提高我省玉米的生产水平,加快玉米生产发展,保证我省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10-2012年由阜阳市农科院、临泉县农技中心、安徽科技学院共同合作研发的“夏玉米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及整建制高产创建”项目,是基于实施我省“玉米振兴计划”、“安徽省临泉县玉米千斤县”和“农业部2011年临泉县玉米整建制高产创建”项目而完成的。3a来,项目实施集技术研发、集成配套、示范和推广应用于一体,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采用的技术已辐射到阜南县、颍州区、界首市等县市区,为我省玉米“振兴计划”的实施和高产创建提供技术依据。

1 技术路线、技术体系及主要技术研发内容

1.1 技术路线 以主攻单产为重点,以现有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为支撑,以高产创建活动为切入点,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发展方向,走先进实用技术优化集成、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核心试验区、技术示范区和技术辐射区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1.2 技术体系 主要围绕品种选用、科学播种、提高群体整齐度、合理密植、水肥调控等方面,将单项技术研究成果和传统实用技术组装配套,形成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化栽培技术体系;根据沿淮淮北的生产条件与技术基础,集中力量开展以阜阳玉米主产区为核心的生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集成黄淮南片夏玉米高产高效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通过技术的优化集成和创新,形成一整套适合该区玉米生产的高产高效综合技术体系,并在全省示范推广。

1.3 主要技术研发内容 (1)通过新品种试验和展示,提出本区主推品种的产量结构指标,筛选3~5个适合本区推广的高产、广适、抗病、抗倒品种;(2)根据本区域的生态气候条件和玉米生长规律,提出合理的播期;(3)采用玉米条带深旋一体化播种技术,提出合理的株行距;(4)开展玉米高产优化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探讨主推品种的最佳密度和施肥量;(5)探讨夏玉米适时晚收的原因和对策;(6)立足本区生态气候生产条件和技术基础,探讨技术理论基础和核心技术体系,进行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2 技术体系总体构思

2.1 技术思路 以高产、抗病、抗倒、稳产、紧凑耐密型品种为核心,以精细播种、提高播种质量为基础,以中高密度为保证,以加强肥水调控为重点,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生产目标。

2.2 技术攻关 选用紧凑耐密型品种,推广生态播种技术、保障播种质量,落实“一增四改”技术,强化农机农艺结合,优化肥水调控,加强病虫草害防控,采用适时晚收技术。根据沿淮淮北的生产条件与技术基础,集中力量开展以阜阳玉米主产区为核心的生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集成黄淮南片夏玉米高产高效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通过技术的优化集成和创新,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该区玉米生产的高产高效综合技术体系,以便在全省示范推广应用。

2.3 技术方案 筛选熟期适宜的紧凑高产抗逆优良品种确定科学的播种时期条带深旋一体化播种技术合理密度(株行距比例)配方施肥及水肥调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适时晚收。

3 研究成果

以高产、抗病、抗倒、稳产品种为核心,以精细播种、提高播种质量为基础,以中高密度为保证,以加强肥水调控为重点,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生产目标,将单项技术研究成果和传统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的集约化栽培技术体系。

3.1 优化强化品种性能 根据本区生态气候、生产条件和技术基础,立足“两审”品种,重点在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和抗逆性上进一步优化强化,在耐密性、穗部性状、抗病、抗倒、广适和生育期等方面提出具体目标要求,为大面积生产应用奠定基础。

3.2 优化栽培技术 对我区推广的玉米主导品种进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2010年对郑单958、先玉335,2011年对隆平206、登海605,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的方法,研究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关键因子――密度、氮、钾肥与产量的回归关系,为玉米高产创建提供可靠的技术理论依据。

3.3 形成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通过2a来的高产创建研究,初步提出了阜阳市夏玉米大面积高产群体结构指标,形成以选用紧凑耐密中熟型品种为核心、采用条带深旋一体化播种技术、加大种植密度、规范株行距(等行60cm、大小行80~40cm)、提高群体整齐度和播种质量、增加和调控水肥投入及加强田间管理(热雾机防治病虫害)为主要内容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3.4 制定技术标准与规程 通过项目实施,主持制定了《阜阳市夏玉米大面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阜阳市玉米亩产750kg栽培技术实施方案》和《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普通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并已通过省农委组织专家审定。

3.5 适时晚收,技术集成示范 对黄淮海(南端)夏玉米实行适时晚收的理由进行分析,提出了主要技术指标及对策。并立足本区生态气候、生产条件和技术基础,探讨技术理论体系和核心技术,进行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3.6 开展技术培训,发表学术论文 在玉米主产县共组织技术培训285场次,印发技术资料85万份,培训人次42 000人次。其中基层农技推广骨干100人次,农民种植大户36人次,编写科普宣传资料32篇,培养研究生1人。在《中国种业》、《中国农学通报》、《农业科技通讯》、《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安徽农学通报》、《种子科技》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篇;成果入选《北京国际种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第一届玉米产业技术大会学术论文集》和《第十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参与编著《中国玉米栽培发展三十年》和《黄淮海南部夏玉米种植技术挂图》(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4 主要技术创新点

4.1 连续3a创造了安徽省玉米高产纪录,率先实现“玉米亩产千斤县”目标 2010-2012年连续3a创造了安徽省玉米高产纪录,取得了安徽省夏玉米单产三连冠。2011年带动临泉县全县玉米实现“亩产千斤县”目标,2012年全面完成农业部整建制高产推进任务。其中,2010年10hm2示范片单产达814.2kg/667m2;2011年0.33hm2高产示范点达838.4kg/667m2;2012年0.13hm2高产示范点达850.11kg/667m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2 对我区推广的玉米主导品种进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的方法,研究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关键因子――密度、氮、钾肥与产量的回归关系,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及N、K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最佳农艺方案:种植密度4 145~4 744株/667m2,配施纯氮17.8~18.9kg/667m2和K2O 13.84~16.4kg/667m2,产量可达675kg/667m2以上,填补了我省玉米优化栽培技术研究的空白。

4.3 制定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 在安徽省首次主持制定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并通过安徽省农委组织的专家审定。

4.4 提出适合本区生态要求的品种特性和高产群体结构指标 以郑单958、隆平206为主,搭配先玉15、登海605、浚单20等品种。要求收获株数紧凑型品种4 000~4 500株;每穗500~600粒,千粒重320~360g,单穗粒重160~220g;株高220~250cm,穗位高95~105cm;中大穗大粒型,穗长16~18cm;抗倒、抗病性强、稳产性好;生育期中熟偏早。

4.5 探讨玉米适时晚收的原因与对策,确定玉米适期收获的具体指标 玉米适时晚收,其生理指标为苞叶干枯变白,乳线消失,黑层出现,籽粒硬亮,含水量低于30%。千粒重增加10%~15%,667m2增产玉米50~80。该技术成熟度高,配套技术体系完善。适合在阜阳市和黄淮南部地区推广,推广2a来安全性高,效果显著。

4.6 首次提出本区夏玉米最佳播种适期 中熟偏早类型品种播期在6月15~20日,中熟类型品种在6月10~15日,中熟偏晚类型品种6月10日左右。

5 整建制应用及社会经济效益

2010-2012年临泉县农委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31个乡镇玉米进行随机测产,结果为2010年全县玉米平均667m2穗数4 055.1株、穗粒数438.1粒、千粒重350g,理论产量达528.8kg/667m2;2011年平均667m2穗数4 081株、穗粒数486粒、千粒重330g,理论产量达547.6kg/667m2;2012年平均667m2穗数4 316株、穗粒数396粒、千粒重380g,理论产量达552kg/667m2;其中,2010年10hm2示范片达814.2kg;2011年0.33hm2高产示范点达838.4kg/667m2;2012年0.13hm2高产示范点达850.11kg/667m2;2010年临泉县玉米核心示范区3万hm2高产创建,单产达550kg/667m2,较非示范区667m2增产60kg,平均增产12.24%,技术辐射带动全县玉米单产超500kg/667m2;2011年配合临泉县玉米整建制推进工作,玉米核心区3万hm2单产达548kg/667m2,技术辐射全县。项目玉米核心区单产较非示范区增加63kg,产量提高13%,667m2节本增效122.85元。2012年全面进行整建制推进,面积达8万hm2,较前2a非示范区667m2增产62kg,平均增产12.7%。3a累计推广面积为14万hm2,共增产玉米12 975万kg;新增产值20 465.58万元;新增利税(纯收入)20 046.82万元;科技投资收益比为1∶47.87,科研投资收益比为1∶192.06,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措施如下:

(1)以玉米振兴计划、粮食高产创建、玉米整建制推进为抓手,加速了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步伐,使新技术一步到位推广到千家万户,同时解决了技术研发经费问题。

(2)以县(市、区)为主体,以示范片为纽带,建成一批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基地,成为行政推动、产业运行、技术支撑、条件保障相配套的粮食生产体系,进而发展成为区域性粮食优势产业带。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并带动了周边县(市、区)玉米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畜牧和加工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3)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和生产基地于一体,实行产学研结合,分工协作、协同作战进行技术研发、试验示范、集成配套和大面积推广。通过技术示范带动,建立起一支胜任阜阳市玉米生产发展的专业技术研究队伍和创造了相应的研究开发条件。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培育了一批玉米产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技术骨干,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保障,推动了玉米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4)将科技研发项目和关键技术试验安排到示范区、示范户,接受技术示范户、技术骨干的验证,能有效地解决生产的关键环节存在的突出技术问题。同时,通过广泛宣传、技术培训,创新了服务方式,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培育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机械的推广应用速度和转化率,锻炼和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

(5)通过采用条带深旋一体化播种技术及秸秆覆盖、配方施肥和水肥调控、热雾机病虫防控等农艺措施,实行用养地相结合,促进了土壤结构的良性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田小气候的改善及良性循环。通过农技农机配套,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改进耕作制度,将玉米精量播种、集中施肥和蓄水保墒技术集成组装综合运用;确保了本区播种质量和合理的株行距比例,实现了本区域玉米精细化播种的目标。

6 结语

国内研究与示范应用的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因种植地区土壤、气候等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产量也高低不等。与同类研究相比,本项目在安徽省阜阳市范围内将选用紧凑耐密型品种,推广生态播种、保证播种质量,落实“一增四改”、强化农机农艺结合、优化肥水调控、加强病虫草害防控、采用适时晚收等多项技术进行组装配套综合应用,使安徽省皖北主产区夏玉米产量及单产有了新的突破,在我国黄淮海南部地区相关技术研究文献中未见报道。同时,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的方法,研究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关键因子――密度、氮、钾肥与产量的回归关系,为该区推广的玉米主导品种进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和集成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以选用紧凑耐密中熟型品种为核心、采用条带深旋一体化播种技术、加大种植密度、规范株行距、提高群体整齐度和播种质量、增加和调控水肥投入、加强田间管理为主要内容,集成组合形成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为黄淮海南部玉米区探讨了一条由低产实现高产的新的技术体系,探索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推广和示范应用的新思路。但与国际和国内玉米主产区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亟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牛峰,杨涛.阜阳市夏玉米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5):79-81.

[2]牛峰.黄淮海(南片)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种子科技,2010,28(3):41-42.

[3]牛峰.黄淮海夏玉米适时晚收原因的探讨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3):72-74.

[4]牛峰.安徽省玉米概况及发展对策[M].中国玉米栽培发展三十年(1981-2010),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张子学,杨涛,牛峰,等.先玉335夏玉米高产栽培优化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5):19-22.

[6]牛峰,刘正,杨涛,等.阜阳市夏玉米高产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