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与庄稼十篇

时间:2023-03-25 12:04:33

蛇与庄稼

蛇与庄稼篇1

(生乙:蛇与庄稼之间有什么联系?)是啊,“与”字是连词,所连接的两个部分之间必有联系,究竟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学文,请同学们快速地自读全文,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全文围绕哪一句话来写?

评:抓住文章的题目——文眼,设计了平中见奇的审题环节,既凸显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根主线,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活跃的说话氛围。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汇报自读的结果。

(生:课文先写了“蛇与庄稼的联系”,再写“猫与首蓿的联系”,最后写“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生:全文围绕“事物之间的……规律”这句来写。)

那么,第一段是怎样运用具体材料来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规律的呢?让我们重点来学习这一段。

三、导学结合,深学例段

请大家自读这一段后,根据提纲为第一段分层

[媒体展示:发生海啸——出现怪事——放蛇丰收——说破秘密]

学生分层学习,在第一层中,你们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也可以提出来。

(生甲:海啸发生的时间——几十年前)

(生乙:海啸发生的地点——广东沿海)

(生丙:海啸危害性很大)

(生丁:究竟什么叫海啸呢?)

有谁在预习中知道这个词,请和大家分享。

(生:由海底地震和风暴造成的海水波动,往往冲上陆地形成洪水等自然灾害。)

[评:预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能力和良好习惯,是“课内促主动,课外促自主”的重要基础。这里充分的预习对提高本课学习的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学们不但体验到“付出劳动,摘到苹果”的喜悦,而且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

(生读第一层)

在第二、三层中有二个奇怪的地方,一个作者明写,另一个暗藏在文字中,请同学们找出来。

(生:明写:“说也奇怪……丰收。”第二层;暗藏文中:“这场洪水……起色。”第三层)

明写的“奇怪”我们一读便知,请大家将第二层朗读一遍,在第三层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怪”呢?

(生:总,接连,即使……也,风调雨顺)

这些词,怎体现“怪”呢?

(生:原来风调雨顺,庄稼应获得丰收,而现在即使这样庄稼却连年欠收,确实奇怪。)

[媒体展示第二层,荧屏上依次闪现“总,接连……”等以上几个词语,以示强调。](生读第二层)

现在,我们来学第四层,这是重点层,我们要重点学,先看这“说破秘密”中的破指什么?

(生:揭开)

让我们齐读第四层,揭开文中所指的这个秘密。

(生读第四层)

看来,都是田鼠惹的祸[贴田鼠图样]难怪老农要放入蛇,[贴蛇图样],以老鼠的天敌来对付它。下面,请大家根据这部分课文,完成填空练习,并说说庄稼欠收的原因

[媒体:因为……所以因为因此

()洪水淹死了蛇,没有淹死田鼠,()田鼠又回到地里糟蹋庄稼。

()没有蛇捕捉田鼠,它们繁殖得特别快。

田鼠大量繁殖,()庄稼得不到好收成。

(学生填词后练说)

[媒体板画](丰收)(放入)(不能糟蹋)期(捕捉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有经验的老农,运用这个图示,在()中填上适当的词语来说明庄稼丰(歉)收的原因。[贴庄稼图样]

生据图说明庄稼歉收和丰收的原因,理解蛇与庄稼之间复杂的联系,把蛇与

庄稼之间的联系说清楚。

[评:简笔画式的练习设计颇具匠心,把需要老师加以讲解的因果关系变成学生在独立练习中的主动理解,达到化讲为练,促学生学习的目的。而板书时,引导学生应用四个重点词、三根线,一目了然的演示了田鼠、蛇、庄稼之间的联系,使课文的第一段的教学内容得到精彩的演绎。

下面,让我们再读第一段,一边读,—边回忆这一段我们所掌握的学习方法。

(生读第一段,回忆学法)

[媒体出示学法:

1.分清层次,分层学习,重点层重点学。

2.利用图示帮助理解语言文字。]

四、举一反三,自主学文

请同学们先自读这一段,然后运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先按“达尔文讲故事”、“猫和首蓿的关系”二个意思将这段分为二层。

再确定哪一层是重点层。

蛇与庄稼篇2

1.能在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注意事物的联系,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2.能在“注意事物的联系”的训练过程中,巩固弄懂自然段的意思,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概括中心思想、朗读默读与自学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训练要领]

一、明确所处位置,认清“注意事物的联系”的重要

第七册安排读的三个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概括中心思想,第八册安排读的三个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事物的联系、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注意事物的联系”正是从第七册向第八册“深入”进行篇的训练的有机整体中的一个重要衔接点。同时,从第八册的三次侧重指导读的重点训练项目看,“注意事物的联系”又是后两个训练重点的基础。

因为从某个意义上说,“课文的条理”、“课文的主次”正是事物间联系的反映。“注意事物的联系”,这个重点训练项目是第七册篇的训练的继续和深入,又是第八册后面几项训练的准备和基矗据此,在第八册第一、二组的教学中,必须结合这一训练重点,做好复习巩固和打基础的工作。比如,第一组教材没有安排重点训练项目,教学中要紧扣课文要求,有意识地复习巩固第七册进行过的一些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燕子》一课,可抓住课后“思考·练习”第2、3题,巩固和提高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能力。《海上日出》一课,可抓住课后第2、3题,巩固和提高学生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白杨》一课,可巩固和提高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进行“基础训练1”“阅读”一题的训练,则可以让学生较独立地锻炼自己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二、根据课文类型,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联系”

教学讲读课文《蛇与庄稼》,可在理解自然段意思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联系,更好地理解课文。比如,为了理解蛇为什么能使庄稼获得丰收,就要进一步分析第四层几句话的意思:第六、七句先写洪水淹死了蛇,田鼠繁殖得又快又多,糟蹋庄稼,庄稼欠收;第八句再写放了蛇,蛇大量捕食田鼠,田鼠少了,对庄稼的危害就小了。这就清楚地写出了蛇、田鼠与庄稼的关系。这样把用分层的方法理解自然段意思的训练与“分清事物的联系”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讲读课文《跳水》的故事是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故事发生在一条船上,船上有水手、孩子、船长和猴子,他(它)们都活动在船上,必然有种种联系。其中,人与猴子的联系是最主要的联系。而且水手与猴子,猴子与孩子,水手与孩子,船长、孩子与水手之间联系的变化和发展,推动着故事发展的全过程。教学中,把《跳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同人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有机地配合好,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阅读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着重写了小艇的特点和它在水城中的作用,揭示了小艇与水城的关系,表现了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的美丽和独特的风情。教学中,可把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训练与注意事物联系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首先,可引导学生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把课文分成四段,并掌握各段段意;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全课的主要内容;再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在训练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特别是小艇与水城)的联系。

在进行“基础训练2”中的“阅读”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较独立地阅读《小狮子爱尔莎》一文,在掌握小狮子爱尔莎成长过程的同时,知道课文中人与动物的联系与变化,人在驯养狮子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从而既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又锻炼自己“注意事物的联系”的能力。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根据课文类型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联系时,必须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注意事物的联系”的训练,必须在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结合进行。第二,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由扶到放地培养学生“注意事物的联系”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

普通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根本观点。进行“注意事物的联系”这一项目的训练,只要求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渗透,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绝不能过多地讲理论,更不能硬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之类的名词术语。

一定要掌握分寸。在这方面,要注意两点:

1.要钻研“思考·练习”,掌握训练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蛇与庄稼》的第1题要求回答的三个小题,既提示了训练要求,既要结合课文内容,初步知道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并启发人们研究这种联系,掌握它们的规律,以便把事情做得更合自己的意愿;又提示了训练内容,即认识简单联系与复杂联系;还提示了训练方法,即从课文段与段、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上去分析,就能达到训练要求。

蛇与庄稼篇3

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必须加强语言文字

(字、词、句、段、篇)训练和语文技能(听、说、读、写)训练。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必须完成有关语文方面的训练。如我在教学小语第四册《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设置如下问题:(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理解字义,课文学完之后,识记字形(字的训练)。(2)学习第三自然段中的第一句“人们敲着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先理解“四面八方”,结合句子理解词的训练。接着用这个词说句话(句训练)。(3)比较句子“人们敲着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与“人们敲着鼓从四面八方来了”(说训练)。(4)“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那么开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句训练)(5)第五、六自然段学完之后,要学生概括这段话的意思。(段的训练)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总理和人民心连心,人民爱总理,总理爱人民。(6)学完每一个自然段我都安排足够的时间指导有感情朗读。在指导读的过程中要标出重音(写的训练)。(7)学完之后要求学生背诵喜欢的段(积累语言训练)。按照这样的训练项目培养了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主体,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

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及语文学习特点,我在设计教法、学法上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以教材为载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运用简洁明快、情感丰富的导语,能为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小学语文第三册《北京》一课时,在开篇时,出示课件(天安门周围镶嵌花朵图片),学生看着图,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北京是各民族儿童向往的地方,你们当中谁想亲自去看一看,北京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这时,我再提出读书要求,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按照要求,认真读书,潜心会文。

2.巧妙提问,引发兴趣

教师利用巧妙的提问,或设置悬念,使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学习《蛇与庄稼》一课,我提出:蛇是动物,庄稼是植物,那么蛇与庄稼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进一步激发兴趣,让学生读文,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画出图示。然后学生归纳:蛇能吃田鼠,田鼠吃庄稼,由此知道了蛇能保护庄稼,说明蛇与庄稼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自主合作,主动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就是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如我在教《葡萄沟》一文,学习第二自然时,采用的方法是:(1)大屏幕出示要求:①自读,找出描写葡萄沟美的句子,用

“ ”画出来。②从描写葡萄沟美的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哪些词体会出来的?小组讨论、交流。(2)小组代表汇报,先读找出的句子,再说体会:①第二句,从茂密、凉棚体会葡萄叶子美,长得茂盛。作者还运用了比喻句。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比作一个个绿色的凉棚。②第三句话,从一大串一大串,体会葡萄多而大。从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体会出葡萄颜色多而美。随即我出示课件(各种颜色葡萄图片)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出这些葡萄真惹人喜爱啊!维吾尔族人民真勤劳。③第四句,体会出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美。每一句学生理解后,都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葡萄沟的美,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学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收获,由学生相互补充,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素质。

三、指导学法,教会学习

蛇与庄稼篇4

我认为正确处理来自对学生的反馈信息,积极发挥信息反馈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导向性。正确的反馈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尺度。为提高反馈的正确程度,使反馈起正效应作用,教师在处理反馈信息上的导向性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面对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语言信息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示,教师应艺术性的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二个反馈信息,为解决“症结”开出良方,或提供思考方向,或提供新旧知识联结点等,再次把学生引下海,扬帆启航,直至达到知识的彼岸。如教学完《草船借箭》这课后老师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谈到“诸葛亮”用计骗到十万枝箭,不是借来的,所以题目应改为“草船骗箭”。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课题中究竟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意见不一。这时,教师抓住机会启发学生道:“请同学想一想诸葛亮用草船弄来箭,后来干什么用?”同学们立刻运用记忆中储存信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发表看法。有的说:“周瑜在赤壁大战中把诸葛亮从曹操那弄来的箭,又全部射向曹操,所以用‘草船借箭’这题目,更能形象说明了草船借来箭的用途。还有的说:‘草船借箭’的‘借’字,更能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骗’字却有损于诸葛亮的形象。”这样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不仅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而且使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及时性。教室的空间有限,40分钟教学时间有限,是一个不变量,而提高练习质量更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小学生独立评价能力较低,只有每练一次,都给学生肯定或否定评价,把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纠正错误处于印象鲜明的状态中,使摄入知识更加正确。《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教师用小黑板出示这样的题目“来临”的“临”字意思应选“(1)靠近(2)来到(3)快要”,然后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所选择的正确答案。这样,教师及时确切了解了全班的正误比例,再及时指点学生用换词法来理解这个字在词中的意思,最后再让学生举手用手指表示所选答案。这样缩短了,错误持续时间,使训练有针对性,加快了训练步伐,训练效果好。

三、灵活性。反馈不是如同镜面反射,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思维品质不一,他们在摄入信息方面存在个体性,因此反馈亦会呈多样性。作为教师不仅要事先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灵活地调节教学活动,以适应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哪怕是多花费一些时间,也要广泛地、全方位地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感知,这也正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良好契机。如教学《蛇与庄稼》第一段时,教师要求学生首先去划出表示蛇与庄稼关系的句子,接着要画出表示蛇与庄稼关系的图式,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图式用关联词简要说说蛇与庄稼的关系。在原定教学时间之后,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在完成“说出关系句”这一学习要求时,还存在一定困难,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句不简炼或意思表述不清。这时教师就临地增加了说话时间,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并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互帮互助。最后再一次交流时,学生已能运用多种关联词语通顺、准确、简炼地把蛇与庄稼的关系说出来了,完成了学习要求,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完成了学习任务后,都沉浸在快乐之中,增强了自己能学好的信心。这就说明了教师面对反馈,要采取灵活的态度,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四、差异性。学生的思维品质,理解能力有差异性,所以在反馈信息的处理上更要因人而异,这是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中去可去巡视指导接受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勇气,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提示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思考过程。也要去巡视另一部分接受能力相对强一些的学生,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问题,引起他们紧张的思维活动。

蛇与庄稼篇5

像遇见了救星一样,连忙说:“好心人,救救我吧”我答应了,在

我打开笼子的一瞬间,我想起了农夫和蛇的故事,于是又把手收

了回来,蛇见我这样,带着哭腔说:“善良的人,救救我吧,我

会报答你的。”我心软了,把蛇放了出来,等待他的回报,可是

蛇却一脸凶相,准备向我扑击,我气的破口大骂,说:“你为什

么要咬我,说、说。”

蛇说:“我本来也不想与你们人类为敌,我们蛇被你们称为

田间小卫士,帮你们灭除老鼠,保护庄稼,但是近年来 ,我的

同 伴被你们杀死、吃掉无数;还有大树伯伯,他们为人类挡住

了风沙的侵袭,可是你们人类为了赚钱,把大树伯伯砍成了现

在的木桩,只留下小树弟弟在世上 孤零零的活着;小鸟妹妹也

有同样的遭遇,你们人类为了饱口福,把她们杀死、吃掉,你

还有什么话好说!”“这——”我哑口无言,“我现在就要为被砍掉

蛇与庄稼篇6

1.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3.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 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4.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

5.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6.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社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蛇与庄稼篇7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只有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出类旁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点体会:

一、 激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

利用“自主,协同,创造”课堂教学模式,这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取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材一些常识性的说明如《蛇与庄稼》,《鲸》,《太阳》等,内容比较枯燥,如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灌输給学生,学生觉得乏味难懂。因此,教此内课文时,可用激趣设疑的方法来导入新课,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如教学《蛇与庄稼》一文时,教师首先向大家讲课文里第一段里的故事,然后对大家说村民们对老农买蛇回来放到庄稼地里去这一方法感到奇怪,到底蛇与庄稼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家能否帮村民们揭开这个谜?听到这个问题后,大家都跃跃欲试,积极发言,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而诱发了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主动学习课文,效果更佳。

小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仅靠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的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促使他们自主创新地学习。同时授于方法指导,如从比较中找问题;从矛盾中找问题;从课题中质疑;抓重点词句质疑;参照课后练习题质疑等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质疑方法,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就一定会学得主动、积极。

二、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慧,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寻找若干个答案或结论。

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发现学生只随从老师的意见,学生之间和老师之间缺乏不同意见的交流,使教学显得很死板。其中主要原因,即学生的思维不灵活,不广阔,缺乏求异思维。在求异思维中往往闪动着创造性的智慧火花。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这话千真万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地欢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启发激疑,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第二次比赛,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这时教师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样比赛中,当田忌用下等吗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胜了一场后,齐威王若改变对策,能取胜吗?【启发学生相处:第二场,齐威王若用上等马对田忌的下等马,可取胜;第三场,中等马对中等马,因为齐威王的中等马比田忌的中等马强,所以齐威王仍能取胜。齐威王可以二胜一负。齐威王还可以改变策略取胜,即从中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输一场,再以上等马对田忌的中等马,以下等马对下等马,又可胜二场。】当学生相处以上对策后,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按以上对策,齐威王战胜田忌,需要一个什么条件?【即必须田忌先出马。】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既引向广阔又引向深入。思维的广阔和深入还可以促进语言的重组,可以让学生把改变对策后的情况用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这样表达的语言即有创新。

三、展开丰富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蛇与庄稼篇8

端午节人难眠,香艾蒿插门檐,老酒米捆成团,雄黄酒泡一坛。牵牛织女围桌前,碰杯又划拳,老河里热非凡,敲锣打鼓赛龙船。金银花更值钱,连藤扯来当药煎。乌梢蛇羞杀了脸,躲在洞里不现面。——题记

每到端午节前后,各种庄稼争先成熟,菜籽黄枯,小麦熟透,包谷抢种,秧苗抢栽,洋芋要挖,春蚕赶叶——农村人这个时候忙得几乎放掉了休息时间,雄鸡刚刚报晓,就得起来喂蚕,喂完蚕子打桑叶,打了桑叶收菜籽,割小麦。犁地耙田,栽秧锄草。都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可这时候没有哪一个庄稼汉不盼望天天都是炎炎烈日,没有谁不盼望月亮晚点落下,哪怕有一点光明,也要多干一点农活。时间这时候在农村人眼里真的变成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点滴利用,恨不得长四只手四只脚。

可就是这样忙,端午节这样一个节日农村人千方百计腾出时间过端午节。听爷爷奶奶讲,端午节是美丽的仙女白素贞和大善人许仙受难日。白素贞本是千年蛇精,但她心地善良,想方设法怃佑老百姓,深得百姓爱戴;而许仙是她的丈夫,原本是一名出色医生,但他看病从来不收药费,而且治好了许多凝难杂症。白素贞为还前世之恩,幻化成人与许仙结成夫妇,嫁给了其貌不扬的许仙。而绝资绝色的白姑娘的美貌自然招到了一些坏蛋的垂涎,特别是早已修行千年的和尚法海。法海曾多次想非礼白娘子,但都被白娘子婉言谢绝。因爱生恨的法海决定要拆散法海和许仙这段姻缘。于是他用金钵盂将白素贞抓走,让它变成了一条大白蛇。而深通医的许仙则用雄黄酒往白蛇上一点,白娘子又恢复了原形。许仙将雄黄酒泼向法海,法海只好化作螃蟹爬了出去。后来,法海苦练嘴皮子功夫,硬是将许仙抓了去,强行剃度,关进了雷锋塔。白素贞想尽了千方百计劝说许仙回家,无奈许仙说既入佛门,无心尘世。于是,在端午节这天,白素贞喝光了家里所有的雄黄酒,毒发身亡。而在同一天,许仙也含恨而终。为了纪念这对大善人夫妇,农村人就在端午节喝雄黄酒来祭奠这对善良的夫妇。因为法海罪恶滔天最后不得不变成了螃蟹横着走路以谢罪过。人们疼恨他,将他变成的螃蟹用菖蒲的叶子捆起来插在艾蒿杆上并插在门檐上以示惩戒。从此,门前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的习俗的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至于说粽子,据说是纪念战国末年投江自杀的楚国大夫屈原,因为他励精图治带领楚国的老百姓抵抗残暴的强秦,但被奸人所诬陷而不得志最后投江。因为怕鱼儿吃了屈原的尸体,所以来百姓划着龙船将酒米做成的粽子投入大江。后来就不投粽子了,改成了吃粽子。所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忙着摘廖叶,笋壳叶包粽子。粽子的馅五花八门,随主人家的爱好而定。当然这一天,凡是大江大河的地方则热闹非凡,各种巧夺天工的龙舟千舸竟发,一位位彪形体壮的汉子,手臂抡得满圆,在河岸鼓声伴奏中挥舞巨桨,龙舟在众人的喝彩中前进。

端午节这天,女婿——特别是新女婿是必须放下手头的活,准备好丰盛的礼品去拜望丈母娘,我们这里称为辞端午节。当然,女婿会得到最热情和最尊贵的招待,走势还会得到丈母娘的一份重重的回礼——赏钱(打发)。凡是出嫁了的姑娘,娘家人总会在端午节前一天派人迎接回娘家过节,并用最好的饭菜招待。

而这一天一大早起来,人们放下手头活儿,见艾蒿就割,见金银花就撤,然后和扯好的菖蒲捆成一团放在阴凉处晾干。据说是端午节这天割得艾蒿,菖蒲,金银花具有神奇的药效,胜过任何保健品。所以,每到这一天,平时分文不值的艾蒿却成了宝贝,有的人拖着满满一车艾蒿到市场上去卖个高价钱。

蛇与庄稼篇9

一、简笔画的设计

语文教学简笔画怎样才能做到设计精当,产生良好的教学效益呢?

1、因文定法,精当选择。

所谓“因文定法,精当选择”是指简笔画的设计形式,方法,都必须依据教材的不同内容,不同特点而定。因此,弄清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设计简笔画的关键所在。一般说,写景状物的文章适宜设计为摹形式简笔画。摹形式简笔画主要是指简单描摹事物的形状。游记性的散文和按方位顺序记叙的课文可设计为图示式的简笔画。这种画主要用标志和符号标明景物的方位,发展趋向或游览路线等。

所谓精当选择,主要是指简笔画的设计从何入手,是选择篇、段的设计,还是选择句子的理解或词语的注释进行设计,是一幅图,还是多幅图等。如《滥竽充数》中的“竽”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学生不知道,只告诉学生是一种古代乐器或查字典学生仍不得而知。因此,教学时有必要设计“竽”的教学简笔画用以弥补文字解释的缺陷。《挑山工》一课的文字虽然易懂,但考虑到一般学生既没有登山的实践,又没有见过挑山工登山时的情景,为—了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拟作简笔画。

2、捕捉特征,概括提炼。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事物千姿百态,要设计—幅转身即出的画,关键在于捕捉事物最鲜明的特点并使之简化成简单的几何图形,如《蛇与庄稼》一课,蛇、田鼠、庄稼、几种事物和复杂联系只需几笔勾勒出弓形的田鼠,螺旋形曲线的蛇即可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

2、注意联系,恰当组合。

一幅精当的简笔画的设计,不仅要注意单个图像的创设,更要依据课文的内在联系,把他们与板书涉及恰当组合起来,使教材的训练重点,复杂的课文内容变得简明,易懂,如《蛇与庄稼》一文用连接趋向符号,括引符号,把板书和简笔画有机地组合起来,事物之间的联系便一清二楚了。

二、简笔画的运用

教学时,有时习惯课前把简笔画画好,上课只和盘托出这样往往收不到满意的效果。其实简笔画的运用十分讲究。

边讲边画。就是教师边讲边画,以视觉促听觉,从而加深学生的识记印象,提高识记效率。《草船借箭》一课的时代背景,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时,边讲边作简笔画,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当时的地理情况,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边答边画。是指在讲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分析,归纳,一边根据课文作者的思路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同时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画出示意性的简笔画,这样可使简笔画自始至终与教学内容,教学语言融为一体。

先说后画。就是在学生对教材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说课文中所描写的画面,然后教师从简笔画示形,从而把形象思维训练与语言表达训练结合起来,这最适于写景的古诗教学。如《游园不值》一诗的教学即可采取这种简笔画。

动静结合。就是在整幅图画中静态中个别人或物也可设计为活动形式,以便在教学中使人或物的位置灵活变动。《跳水》一课简笔画的轮船、桅杆、横木、水手,都可以直接用粉笔勾画,而小孩,猴的位置从甲板到桅杆,又从第一根横木爬到了最高的横木,最后,猴子爬上桅杆的顶端,孩子跳进大海里。可见采用“动静结合”式简笔画教学,更易于同教学内容合拍。

三、运用简笔画对老师的要求

蛇与庄稼篇10

买卖人走乡串户做买卖,乡下人称之为遛乡。

遛乡是乡村贸易处于萧条的背景下,买卖人经营的独有方式,买卖人用双脚丈量着乡村的土地,用吆喝召唤着岑寂的村庄,用汗水浸润着庄户人干枯的生活。

那时,庄稼人终日被羁押在农活里,在队长尖利的哨子声中劳作,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的生活必需品,就无暇去买;或者,锅漏了,碗裂了,也需要修补。去不了集市,生活有了困扰,日月有了残缺。

正待足不出村的庄户人焦灼之际,遛乡的来了。声声吆喝,由远而近,拖着浓重的乡音,一如炊烟一样的温情。听了吆喝,女人们放下手里的活儿,支起耳朵,寻找那吆喝的来处。

遛乡的汉子,吱吱呀呀地挑着担子,迈着碎步,朝着村庄款款而来,温暖了女人们的目光。女人们三三两两地围过来,将欢喜挑在眉梢。一番挑拣,一阵讨价还价,生意做成了,遛乡人挑起担子,嘴里却嘟嘟哝哝的,似乎是货没卖出好价钱,吃了亏。而女人呢,则一边端详手里的物件,一边朝着赶路的遛乡人,目光恋恋地追过去,嘴里喊着常来啊,一扭头,进了院子,向男人炫耀去了。

暮春时节,时近晌午,社员们歇了工,聚在村头的槐树下。男人躺着,任槐花和阳光落在脸上。女人坐在槐花香里,一边纳着鞋底,一边翕动鼻翼。这个时候,遛乡的不期而至,吹着泥响(一种泥做的乐器),摇着小鼓,是个货郎挑。人们一招手,卖货郎笑容可掬地踱过来。汉子买烟嘴、刀片,村妇买木梳、镜子、针线或头绳,有钱的给钱,没钱的回家拿来破布烂棉花换取,多余的就换些红薯糖,酬劳比大人还热情的孩子们。这当口,也有爱占便宜的女人,眼疾手快地拿了一绺头绳,别在裤腰里,捂着嘴窃笑。货郎走了,一群孩子跟着,还有狗。做母亲的就撺掇,跟货郎去吧。货郎摇着鼓应道:跟我走吧,有糖呢。孩子吓得一扭头,窜了。

遛乡人不全是卖货的,也有靠卖手艺吃饭的手艺人。有修锅的,补盆的,打扁箍的,铸酒壶的,剃头的,他们手艺之精湛,服务之热诚,大受乡下人的欢迎和赞许。这些遛乡的工匠们大都是外乡人,操着南腔北调,挑着必备的器具,披星戴月地行走于乡间,用和善的心和粗糙的手,服务于千家万户,也将手艺留在了民间。

庄稼人从不亏待手艺人。出于乡间的淳朴,缘于对手艺人的敬重,庄稼人往往对手艺人待之为客,和手艺人谈桑麻农事,说家长里短。有的人家需要补的修的物件多,就把手艺人留下来管吃管住几天。临别,温上一壶散酒,摆上几碟热菜,算是庆功。几盅酒下去,手艺人颇为伤怀,道出家乡闹饥荒、家里有了罹难、死了女人之类的话。女人抹着泪,唏嘘着。男人替手艺人说话了,日子熬不住哩,不然谁会走遛乡这条路呢。

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遛乡剃头的老人,是个南京下放的蛮子,五十开外,白脸,瘦削,一手好活儿。每逢春夏,他就挑着剃头挑子遛乡来了,远远的就听到吆喝:啊——剃头,五分钱一剃……吆喝声带着唱腔,有旋律,也有韵味。

邻居五爷来了精神,因为他的头发胡子又长又白,终于有人给拾掇了。一番寒暄,五爷仰躺在木椅上,眯缝着眼。师傅将热气腾腾的毛巾往五爷的头上一焐,几分钟取下,雪亮的剃刀在五爷头上上下翻飞,如走龙蛇,一块块阳光在刀锋上跳跃。五爷的头光溜溜的,泛着青光,头顶上热气袅袅,弥漫着皂香。五爷摸着头就笑了,说来世还找你剃呢。

几年后,剃头的师傅再没来过村庄,听说回城去了,五爷有些失落。不过,师傅的手艺让五爷刻骨铭心。师傅的吆喝也没有绝迹,因为它已成为萦绕在我们心里的一首老歌。

而今,市场经济的洪流漫过城乡,刷新着人们的生活。伴随着乡村经济的突飞猛进,乡村农贸市场应时而生,人们熙来攘往,自由买卖,成了新农村一道景观。生意人有了固定的摊位和商铺,不必遛乡叫卖,不必挑着日月奔走。

尽管如此,遛乡还是成了乡村抹不去的记忆,遛乡人的劳苦、敦厚与热诚,成了从贫弱的岁月中跋涉而来的庄稼人无法忘却的眷恋。

(摘自《晚报文萃》2012年第5期)

【命题坊】

1.根据文章内容,“遛乡”这一现象是在怎样的背景里产生的?

2.你认为对遛乡的来村子时的描写最精彩的一笔是什么?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