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自己十篇

时间:2023-04-12 02:48:37

肯定自己篇1

在这次读书活动中,我有幸阅读《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一书。这本书里面没有什么了不得的经世伟略,却充满一个父亲亲切的叮咛,通过书信的方式,教导他那走向成年的孩子,如何战胜自己的惰性和童年时期的依赖心。在龙蛇杂处的纽约市和充满竞争的明星学校里,找到生存自保之道,并寻求进一步的突破。

在《超越自己》这一章节中,让我学到很多观点,如:关于利用时间与金钱。金钱与时间,在会用与不会用者的手中,可能是产生天渊之别的,善于理财的人,能够用有限的钱买到他需要的东西,创造更多的财富,不懂理财的人,则可能毫无计划地使用,东买一点,西添一样,到头来买的东西不少,却该有的没有,既买的又无用处。又如,会用时间的人,懂得安排时间,按照事情的急需支取,到头来,不但完成了他要做的,而且能够留下多余的时间。

手捧这本书,我时而忍津不禁,时而掩卷遐思,时而拍案叫绝,掩卷后尚留感慨多多。人生最大的收获是肯定自己。不要因为别人低估你、批评你,就随意地看轻自己,不要让他人的评价左右了你的一生。当你肯定了自己,便有了百倍的信心,也能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一生难免会有过错,难免会有坎坷,而且也难免会有缺陷,面对人生路上的种种不如意,不能畏缩,更不能自卑。要善于肯定自己,把自卑化解为一份自尊的动力。若此,便有了一份巨大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成功是超越自己。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贫贱不移,处顺境而不张狂,遭逆境而不失望。若此,则能超越自己。其中,最重要的是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敢于超越自我。“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无论工作中的“挠头事”,还是家庭里的“难唱曲”,当淡泊从容,沉着应对。“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生命的内涵只有在抗争中才会化为永恒,翻腾的大海只钟爱那些勇敢的弄潮儿。超越自己,才能使生命更加完美。面临巨大的苦难与挑战,要用你最好的心态去面对,当你最终超越自己以后,你会深深体会到那一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荣辱不惊的悠闲,那一种“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轻松”,生命就像在自由自在的空间游弋般无拘无束。

当我读到刘墉作者回台湾去拜访师傅后,我又有了另一番感悟,“师傅说,石头运回来,一定要曝晒,因为许多石头在溪水里漂亮,却有难以察觉的的裂缝,只有不断的日晒雨淋之后,才会显现,甚至自己都会崩裂。”是的,在这世界里,有许许多多的仪表堂堂的坏人,你是察觉不出来的,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你的面前是文质彬彬的,骗了你后,又展现出了坏人的面孔,十分可恶。

肯定自己篇2

这是爸爸赋予陈曦的命运,但他不是那种叛逆过的、挨过打的琴童,他欣然接受爸爸的梦想,乐在其中。17岁时,他拿下第12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银奖(金奖空缺);21岁,他又成为迄今惟一获权使用斯特拉迪瓦里名琴红宝石的中国小提琴家;如今他三十而立,从美国学成归来。

看起来,这又是一个天才琴童按部就班的靠谱人生。但我得说,陈曦还是有一点不一样的,他的眼神和和气气的,说话可不拿腔拿调地端着,没有那种挟古典以令诸侯的高雅。他也喜欢尝试一点不一样的东西,比方说他会在情人节的那一天,举办一场名为告白的音乐会。

BQ:你是迄今惟一获权使用斯特拉迪瓦里名琴“红宝石”的中国小提琴家,你和“红宝石”的渊源是什么呢?

CH:现在由于琴的市场价太贵,对于演奏家来讲是无法承受的。斯特拉迪瓦里协会会提供名琴给一些年轻的音乐家,只要他们觉得水平很好就可以了。

BQ:拉名琴和拉普通的琴真的不一样吗?

CH:几年前,意大利做过一个实验,一个人把幕布拉上,拉了好几把新琴和古董琴,让大家听哪把琴好,结果大家选出来的最好的那把琴居然是新琴。但是我作为拉过古董琴的人,我想说,第一琴和人必须要相配,不是说任何一把名琴能给随便一个人拉,还有就是要看琴当时的状态。拉新琴声音确实很好,但是跟老琴在一块,可能会有一种和你交流的感觉,这可能只有音乐家本人才能知道,老琴的内涵会给你灵感。

BQ:为什么说演奏家的灵感是重要的?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作曲家是怎么写的,演奏家就怎么拉……

CH:这个很简单,演奏家是一个二次创作,我们不能背离作曲家的风格,还有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是我们还要加自己的个性,比如说梅花,每个人都画一样的梅花,那就没有意思了。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对作曲的理解也是不同,你听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你在小时候听是不一样的感觉,中年时候听又是不一样的感觉,甚至每次听其实都有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而且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大部分音乐是无标题的,中国很多的曲子都有名字,也有故事,比如《霸王别姬》、《贵妃醉酒》,但国外更要求的是一种发挥你个性的东西,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都是后人加的名字。

BQ:你有特别喜欢的曲子吗?

CH:没有,我们很少说有什么很喜欢的曲子。因为每一首曲子都不一样,就好像我很少说我最喜欢吃哪一种菜,因为你每一种菜都要去吃。我觉得作为一个音乐家,没有必要偏爱某一项。你只能说的是,你的风格可能更适合于演奏某一项。我觉得作为一个音乐家,应该海纳百川,应该研究各个时代的作品。

BQ:但是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方向选择吧?

CH:我觉得音乐家不是说我要走某一个方向,比如说梵高,他不是说我要走这个亮丽的风格,他是感知到了这个亮丽的感觉,所以他才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不是为了追求这个亮而亮,而是他为了追求他自己的艺术感知。

BQ:那你有特别欣赏的音乐家吗?

CH:有,我最最欣赏的作曲家是奥地利的勃拉姆斯,我不是说他高于其他人,但是他的故事特别吸引我。他在生活中暗恋自己师母的纠结,他人生中对于艺术非常单纯的追求,他坚守住古典音乐的本性。他在古典主义的作曲形式上,注入了浪漫主义情怀,这是非常非常伟大的,我觉得是登峰造极的,他是古典主义最后一位大师。

BQ:那你在学琴的时候,你会去设想自己的未来吗?

CH:那时候很简单,就是我要成为一个小提琴家。至于什么是小提琴家,我没有很清晰的概念。

BQ:等到17岁拿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银奖的时候,你觉得自己的梦想成真了吗?

CH:我还好,不是特别的激动,因为当时是用俄文宣布的,我根本不知道我获了第几。而且我之前还跟我妈妈说,最好的成绩应该是第三,我觉得我比较小嘛,拿第三已经很不错了。当然这个比赛肯定是会有一种转变的,大家渐渐知道你了,演出也多起来,我个人认为是对于那一阶段你的肯定,但并不是说比赛得奖就是一个人的终极目标。如果只停留在十七岁的比赛成绩上,我觉得我这一辈子会特别空虚。

BQ:很多报道喜欢写“天才琴童陈曦”,你觉得“天才”对你来说占多少比重呢?

CH:天才我觉得只占10%,或者说我觉得我根本就不是天才,只是相对来讲天赋比较高。我认为莫扎特、贝多芬是天才,但是哪儿有那么多天才呀。在我看来,悟性占50%,这个是最重要的,努力占 30%吧,还有 10%是运气。

BQ:在古典音乐领域,大众最关注的可能就是郎朗、李云迪等少数几个人,很多人是把他们当偶像看,你怎么看?

CH:我觉得,其实音乐在中国有点混淆,古典音乐和娱乐变成了一个东西,而在国外是很明确地分成了两个,一个是“Entertainment”,另外一个“Classic”,在中国就变成了“文娱版”,就文化娱乐变成一个东西了。但我觉得中国的琴童很多,喜欢他们的人确实很多。但我不认为这是亵渎古典音乐,他们对古典音乐是一个很好的推广

BQ:古典音乐在中国比较小众,这对你们来说是一个劣势吗?

CH:不是的,在国外古典音乐也是小众,绝对不是大众。因为随着电声的发展,古典音乐可以站住历史的舞台,但是它的市场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具有统治力了。古典音乐既然已经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敲打,它一定有它牢牢实实的一块阵地。

BQ:你会听流行音乐吗?

CH:我听得不多,比较喜欢迈克尔 ・杰克逊、邓丽君,他们是经得起艺术的推敲的。我其实更多是喜欢他们的风格,和他们达到的艺术高度,我对于具体的几首歌无所谓,听多了也会腻。但是比方说邓丽君,她的艺术风格非常非常好,非常清新,她这种清新是在一定的艺术高度上,很有逻辑性;而且她的音乐的指向性特别强,邓丽君来唱一首歌的话,我会马上听出来是她。

BQ:你是一个跟音乐为伴的人,音乐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CH:我觉得音乐可以让我更加真实地面对自己。我觉得在演奏音乐和欣赏音乐的时候,它可以直接打到你心里,那是文字代替不了,一个诗人说,“文字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他总结得非常到位了。音乐是抽象的感觉,就是一个感知,得到一个感知的时候,你心里必须是非常非常真诚的,你肯定是不会骗自己的。

BQ:那你办一个爱情主题的音乐会,是不是觉得用音乐表达爱情也是很流畅的?

CH:爱情本身这个就比较抽象,很难去用文字来描绘,那我觉得语言无法描绘的东西,可以在音乐当中描绘。

BQ:你的恋爱经历会帮助你表达这些吗?

CH:当然,经历对演奏是特别有帮助的,所以人生经历丰富一些,或性格敏感一些的人,他演奏出来的东西会更好。

BQ:那你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听说你的朋友还会叫你“曦仔”……

CH:我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平时和朋友相处,我还是希望随意一点,作为一个音乐家,更重要的是真诚。

肯定自己篇3

教师赏识学生,在引导学生成功上的效力远远大于使学生感到挫败的激将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童年时期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可以决定一个人将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换句话说,孩子是否赏识自己,决定了他将来是否幸福、成功。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不会赏识自己,觉得自己处处都很糟糕的人,怎么能取得成功呢?即使取得了在别人眼里看来的成功,内心极有可能也是不快乐的。如果教师希望每个学生将来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就要教会学生学会接纳、肯定自己。当然,教师得首先赏识自己的学生。只有当教师赏识学生的时候,学生才会赏识自己和别人。

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赏识学生,需要教师具备一颗无条件接纳学生的心,避免对学生有过多或过高的期望,掌握一些肯定学生的技巧,并且谨慎地使用批评。

一、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位学生

赏识学生,一定要无条件地接纳他们,无论他们做得好还是不好,成功还是失败,都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值得赏识和爱的人。

大多数教师都喜欢听话、可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这些学生也最容易得到教师的称赞、鼓励和笑脸。相反,调皮、任性、成绩差的学生,相比较而言会更难得到教师的肯定,更容易受到教师的批评。就同一个学生来说,表现好的时候,教师很爱他,表现不好的时候,就“老师不喜欢你了”。在学生看来,老师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表现得好不好是老师喜不喜欢我的前提”。

教师有条件地接纳学生,他们也会有条件地接纳自己——只肯定那个有优点、会成功的自己,不能接受那个有缺点、会失败的自己。但是,他们真实的、本来的样子就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既会成功也会失败。教师有条件地接纳学生,事实上是不接纳学生真实的样子。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渐渐地不能接纳真实的自己。他们一旦做得不好,就会担心老师不再喜欢自己,产生厌学情绪;长大以后,遇到失败,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价值,一点都不值得赏识,甚至讨厌、憎恨自己。

这就需要我们注意,无论是称赞学生还是指出其缺点时,都应尽量就事论事,不要用爱来做奖赏或惩罚。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当、不需要因为他们的表现好坏而改变。而且,教师还要时常适度地向学生表达喜欢他们,并注意表达方式始终如一,避免因为自己的情绪变化对学生忽冷忽热。

二、教师要调整好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值

如果对学生的期望过多或过高,会很容易发现他们的短处,失望就不可避免了。失望的情绪会让人很难看到其他人值得肯定的地方,或者看到了也没心情去肯定他,甚至会觉得控制不住自己,要批评他人一番。因此,在调整对学生的期望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学生本来的样子

教师要对学生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识,首先要做到不能用大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能力和表现,要相信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智慧,并且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优秀的人。然后,敞开胸怀去接受各有特点的他们。最后,把自己也当作小学生,开始认识这些活泼的生命体。这样,教师才能看到学生真实的样子,才会一步步地了解他们的强项和需要更多帮助的方面。

2.寻找对每一位学生期望过高的地方

教师要时刻留意自己主要在哪些事情上,因为什么原因批评学生,然后反思一下,是否对他们在某一方面的期望过高,不符合他的个性特点或智力水平及年龄特征。如果过高,就要把对学生过高的期望降低一点,这样他们会更容易达到要求,教师也就会更容易发现他们值得称赞和肯定的地方。

3.让学生做个本色孩子

小学生有他们绝对的权利做一个不成熟、需要时间慢慢长大的孩子。教师往往期望学生能发展各种各样的能力,很快地掌握各种技能。事实上,过多的期望会让他们感到压力,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达不到要求,觉得自己很糟糕。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速度,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轻松、快乐地长大。

三、教师要多肯定学生

儿童的天性是喜欢得到大人的关注。如果最能引起教师注意的是糟糕的行为,表现好的行为被忽视,那么他们会沉迷于那些令教师厌恶、生气的行为,因为这样才能让老师关注自己。即使是表现好的学生,如果他的良好表现经常得不到肯定、称赞,他也会开始寻找其他的方式吸引教师的注意,到那时,他的方式可能就会让教师很头疼了。

肯定学生是最强有力的教导工具。任何学生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面对一些令人头疼的学生时,教师的注意力常常是被其最糟糕的行为占据了,或者因为不停地纠正他的不良行为,被折腾得筋疲力尽,而没有心思注意到他可能出现的良好行为。

教育学家做了一些鼓励教师多观察并肯定学生良好行为的实验。这些实验证明,当教师静下心来留意观察“问题学生”时,就能在他们的身上捕捉到很多值得肯定的行为。而且,在得到及时的肯定后,很多“问题学生”会奇迹般地都转变成好学生。

肯定学生也要掌握一些技巧,如肯定的话要说得具体,肯定学生要及时到位,肯定的态度要诚实,对学生值得肯定的行为感兴趣,不能用教师的喜悦做奖赏等。

四、教师要谨慎地使用批评

批评学生时,不能因为一个错误而否定了他整个人,如“你怎么这么坏”“你简直无可救药”,这样的批评会使学生认为:我犯一个错误,整个人就没有价值了。久而久之,他们就无法接纳自己是个有价值,会成功也会失败,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

当然,没有原则和分寸的表扬也会将学生引入教育的陷阱,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表扬的尺度和火候了。

总之,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拥有成功的体验,并在教师赏识的明媚阳光下学会做人,学会成才。

肯定自己篇4

蒂姆·邓肯站在波波维奇的身边,眼望着大 卫·罗宾逊手里的那座“年度最佳教练”奖杯, 神情比获奖的波波维奇还要兴奋和雀跃。5月2日的AT&T中心,变成了邓肯感谢师恩的重要场合。“波波真的非常令人难以置信。他所做的,绝不只是执教那么简单。许多年以来,他一直让我们保持着对篮球的新鲜感和热情。”邓肯饱含深情地说,“他把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带进了马刺队,并让大家融入球队的体系。我们是在他的调教之下,才完成本质蜕变的。我永远也无法忘记这一点。”

《圣安东尼奥快报》曾经如此形容邓肯和波波维奇之间的关系。“在马刺队,波波是‘教练中的球员’,而邓肯,则是‘球员中的教练’。”的确如此。在过去的15个赛季里,波波维奇和邓肯一直维持着一段传为佳话的师徒关系。他们彼此信任、相互依存,貌似父子,又更像是一对相知相伴的挚友。有人甚至把两人间的关系形容为一场马刺式的样板“婚姻”。15年,对于任何一对真正的夫妻来说,都不是一段很短的时间,更何况是在高强度的赛场压力和竞争环境之下,两个人的“感情”发生变质并不新鲜。联盟里心生嫌隙、甚至反目成仇的师徒,早已让人见怪不怪。不过波波维奇和邓肯,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例。

马刺总经理R.C.布福德将这对师徒的关系形容为“前所未有”、“史无前例”。或许你会以卡尔·马龙、约翰·斯托克顿与杰里·斯隆的师生之谊来反驳这种说法。可是,马龙和斯托克顿早期为爵士队效力的时候,他们的教练并不是斯隆。即便是载入史册的“波士顿王朝”时期,比尔·拉塞尔在为凯尔特人打球的最后三个赛季里,他的恩师、“红衣主教”奥尔巴赫也已经离开了绿衫军主帅的位置。

“在这个联盟里,很少有球员和教练的关系会被描述成真正的灵魂伴侣。”R.C.布福德说,“而我们十分幸运,波波和蒂姆的关系已经达到了‘灵伴’这种高深的境界。他们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完全是心灵上的,他们总能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在NBA,一号球员与教练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道克·里弗斯曾经拿麦迪毫无办法;汤姆贾诺维奇更是被弗朗西斯折腾得筋疲力尽。不过在圣安东尼奥,却并不存在这种情况。作为一名行伍出身的教练,波波维奇的治军严明,不苟言笑。可令人称奇的是,他和邓肯之间,却留下了很多非常温馨而美好的片段。正像马刺后卫加里·尼尔所说的那样,“我刚加入球队的时候,完全没想到像波波和提米(蒂姆的昵称)这样神情严肃、貌似难以亲近的两个人,私下里却是那样的风趣而搞笑。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非常默契的相处之道。很难想像在其他球队,教练会把自己的王牌球员叫到队伍的最前面,当众指出他的不足和错误。提米和波波之间,显然已经超越了球员和教练间的普通关系。”

邓肯从来没有担心过马刺队管理层在私下里会秘密地把他送上交易的谈判桌。波波维奇也从不认为邓肯会为这些无聊的问题庸人自扰。因为两个人都知道,他们已经被一条无形的绳索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条绳索,就是圣安东尼奥的城市荣光。波波维奇已经在马刺队待了整整16年,而其中的15年,是在马刺队的帅位上度过的。他总是告诉自己的助手,“我们之所以能够每天轻松无忧地度过,并牢牢端住自己的饭碗,完全是因为和了不起的蒂姆·邓肯站在了一起,并在他的引领之下,走上光荣之路的缘故。”

自从1997年邓肯来到马刺队,这支球队在非缩水赛季里的常规赛胜场,就从来没有低于过50场。今天,邓肯俨然已经成为圣安东尼奥的城市Logo。“我和其他人不一样,我的运气一直都非常不错。”邓肯说,“在我所在的球队,人们关注的焦点都是怎样与胜利相伴,与荣誉为伍。很少有人去计较和赢球无关的事情。马刺队的氛围对我来说,是一种幸福。”

而在邓肯看来,他之所以一直待在马刺队,其实最主要,还是基于波波维奇的原因。“很多球队会像走马灯一样地更换主帅。一个球员在合同期内经历四、五位教练的事情,早已见怪不怪。这也是我不想去其他球队的主要原因。”邓肯说,“波波可以满足我对一位完美教练的所有想像。人们为什么总要尝试着改变呢?我真的不能理解。我是个非常念旧的人。”

前一段时间,有关魔术队的特权球员德怀特·霍华德在奥兰多强力挑战主帅斯坦·范甘迪的权威,甚至要求管理层下赛季在他与范甘迪之间“二选其一”的消息,一度甚嚣尘上。有人曾经让邓肯对此进行一番评价。这位马刺队的“老大”听后立刻摇头摆手,“这种事情永远也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总经理R.C.布福德也认为,这样的事情完全不符合邓肯的个性。

邓肯由始至终都无比崇敬地仰望着波波维奇。在马刺队,如果邓肯真的表现不佳,或者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波波维奇会无所顾忌地对他进行批评和说教,而不必担心他和邓肯的关系会像卡梅隆·安东尼和乔治·卡尔那样急剧恶化。而如果连邓肯都对波波老帅毕恭毕敬,波波维奇在训斥马刺队的其他球员从而激励他们有更好的表现时,就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了。

在马刺队,完全不存在双重标准。正如前马刺球员、现已执掌黄蜂队教鞭的蒙蒂·威廉姆斯所说的那样,波波维奇执教的是马刺队的全部12名球员,而不是像有些球队的主帅只能执教队中的2到12名球员,对球队的超级巨星,他们一般是无权过问的。这当然与邓肯形成的榜样力量密不可分。他一直都是维护波波维奇权威的铁杆人物,因为他对恩师真的推崇备至,并坚信这位战术大师能够对马刺队点石成金。

通常情况下,一位重量级的明星球员,并不一定要通过和自己的教练维持亲密的私人关系来达到影响球队的目的。而一个教练,则有可能从一位优秀的球员身上获得成就自己的能量。这就像菲尔·杰克逊在芝加哥和洛杉矶,分别证明了与迈克尔·乔丹、科比以及奥尼尔携手并肩,可以打造一个传奇故事一样。波波维奇也毫不讳言邓肯是自己执教生涯的“福星”。

“有了蒂姆,我就是一个好教练。”波波维奇说,“只要蒂姆在马刺队停留一天,我就哪里也不会去。给我多少钱,也别想说动我。而蒂姆宣布退役十分钟之后,我也会宣布退休。我会和蒂姆共同进退的。”

在南得克萨斯,邓肯和大卫·罗宾逊这两位联盟历史上最优秀的内线双塔之一,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己整个的职业生涯奉献给了马刺队。对于这一点,波波维奇认为那是自己和圣安东尼奥最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如此幸运。蒂姆是一件上天赐予的礼物。他不只是一个球员那么简单,他是勇气和智慧的化身。他成全了我的执教生涯,他可以把一名教练头脑里想像的一切,全部变成现实。”

缘分天定

波波维奇第一次观看邓肯的比赛录像,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得到这位稀世少见的内线长人。1997年的选秀形势,很早就已经非常明朗。作为威克森林大学的心理学大四毕业生,德艺双馨、无所不能的邓肯就摆在那里,波波维奇的眼睛也根本没停在除邓肯之外的其他人身上。而在老板彼得·霍尔特用自己的金手指幸运抽中状元签,邓肯落户圣安东尼奥已经板上钉钉之后,波波维奇与邓肯的缘分也正式展开了。

选秀大会之前,波波维奇专程去邓肯的家乡维京群岛和这位已被马刺队预定的“状元秀”见面。那一回,两个人原本定于第一天早上10点会面,但是邓肯却足足迟到了40分钟。当邓肯在童年好友克莱尼斯的陪同下出现在波波维奇的面前时,他的神情很平静,也没有给出自己迟到的理由。不过,波波维奇并没有因此发难。在他看来,邓肯是在拿自己刚刚得到的心理学学位玩实验呢。

上午的会面结束之后,两人商定好晚上6点一起共进晚餐。这一次,波波维奇决定提前和邓肯打好招呼。他问道:“我想确认一下,我们定好的时间是6点,也就等同于是6点40分,对吧?”

邓肯笑了起来,波波维奇的幽默感让他感觉十分亲切。第二天,他和波波维奇见了第二面。两个人一边闲聊,一边躺在海滩上晒太阳。然后,邓肯建议说两个人出去跑上一圈。可是,还没等波波维奇点头答应,邓肯就已经飞快地跳进了海水。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为什么在孩童时期,就被家乡人寄望能在奥运会上拿到游泳金牌——邓肯轻松地将波波维奇甩开了好几百码远。眼看大半生都在陆地度过的波波维奇还在水中艰难前行,邓肯玩得更起劲了。他甚至还偷偷游回到波波维奇的身边,然后又突然从水里冒出来,搞得水花飞溅,让波波维奇完全不明状况。

两个人在维京群岛的初次会面,让波波维奇除了亲身感受到邓肯的超群球技之外,还明白了一件事——尽管邓肯看上去老成持重,甚至还有些呆板木讷,可是实际上,他的个性非常天真,甚至还是一个搞笑高手。波波维奇在岛上逗留的那几天,邓肯一直都在逗他未来的主帅开心呢。

不过,在选秀大会之后没多久,邓肯很快就向波波维奇证明了自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正经起来。尽管马刺队并没有硬性要求邓肯在赛季开始之前一定要参加夏季联赛,可是这位众望所归的“状元秀”还是自己主动要求打了落基山联赛。他也因此成为联盟历史上第一个参加夏季联赛的状元秀。波波维奇对此既感到十分意外,也从心底里对邓肯又加深了一层了解和赏识。

在邓肯参加夏季联赛的时候,波波维奇其实也没有闲着。每场比赛,他都亲临现场,仔细考察爱徒的技术环节。波波维奇要求邓肯花大力气着重改善自己的技术软肋——左手勾跳、面对篮筐跳投以及带球突破。他让邓肯放心大胆地在比赛里进行尝试,而不必顾及因动作失误而在众人面前丢丑。

当时,很多人并不知道波波维奇对邓肯的这些指示和要求。所以,当他们看到爵士队中锋奥斯特塔格在夏季联赛中完爆邓肯的时候,有些媒体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给邓肯贴上“水货状元”的标签了。可是波波维奇却在内心窃喜。因为他看到的是邓肯从始至终都在坚定地按照教练的意图打球。波波维奇由此意识到,自己终于拥有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优秀球员。

“那时候,即便蒂姆离谱地把球投到了第十排的观众席上,他也不会为自己感到脸红;即便是不可思议地走步了,他同样不会羞愧地低下脑袋。他只是继续努力、努力、再努力。”波波维奇说,“这么多年来,像他一样用这种态度打球的球员,已是屈指可数。”

事实上邓肯和波波维奇对于篮球和比赛的很多观点,也是十分趋近的。2 0 0 1 - 0 2赛季与尼克斯的一场常规赛,邓肯由于没有贴紧对手,从而令对方在内线轻松形成攻势。无奈之下他只能犯规。趁对方罚球时,波波维奇把邓肯叫到了一边。“蒂姆,我们的表现如何?”“我觉得还不错。”“我们打得开心吗?”邓肯抬起头看看,仿佛要从空气中找到暗示。“不,还不够开心。”“那么你看咱们这样做如何:你采用四分之三的绕前,还可以适当和对手碰撞一下,这样他就无法那么轻易地接球了。”“嗯,这是个好主意。”接下来邓肯忠实地履行了波波维奇的战术,效果当然非常不错。当暂停时他回到板凳上,不由兴奋地拍了拍波波维奇的屁股,然后装模作样地说道:“波波,谢谢点拨,确实令我斗志倍增啊。”

很多时候,邓肯与波波维奇看上去并不像一对师徒。一天训练课要结束的时候,波波维奇主动和邓肯赌他最后一次的投篮不进,赌注是一顿午餐,邓肯答应了。结果,他果真没有投中最后一球,却不想兑现赌注。波波维奇急了,冲到邓肯面前就是一通追打。最后竟然把邓肯的训练背心当场扒下,惹得其他球员笑得不亦乐乎。谁也没有料到训练课的最后,竟然还有这种笑料十足的“喜剧加餐”。

还有一次,马刺客场挑战湖人。开赛前,波波维奇在球员通道里还不忘对弟子叮嘱几句,可是很多人的注意力却明显分散了。乖巧的帕克眨着亮晶晶的大眼睛,强忍笑意;吉诺比利则干脆笑出声来。波波维奇此时才注意到他身后的邓肯正惟妙惟肖、摇头摆尾地模仿着自己的表情和神态,自娱自乐得正欢。马刺主帅并没有动怒,而是扬手轻拍了下邓肯的脑袋,以示惩戒。可在很多人眼里,那就是一种温柔的。

本赛季,邓肯遭遇了伤病困扰。波波维奇因此严格限制了爱徒的出场,这也使得邓肯的出场时间降到了职业生涯最低的28.2分钟。波波维奇承认,自己正试图尽最大的可能帮助邓肯延长他的职业生涯。

肯定自己篇5

当时,美国南方的一些州反对林肯废除奴隶制,竟然脱离了美国的联邦政府。所以,林肯领导的联邦军和南方军之间爆发了内战。其中的葛底斯堡战役,联邦军歼灭了2.8万南方军,大获全胜。南方军的罗伯特・李将军带着残兵败将退到了波多马克河边,不料,河水上涨,很难渡河。李将军前方是高涨的河水,后方是联邦军的追兵。这位骄傲的“常胜将军”,转眼就成了“瓮中之鳖”。

林肯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非常高兴。他想:真是天赐良机,只要负责追击的维得将军抓住这次机会,一定能生擒李将军,提早结束内战。于是,他迅速发电报给维得将军:“立刻出击,不用再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了。”

不料,维得将军不顾林肯的命令,坚持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耽误了战机,而且他调兵遣将的时候,犹豫不决,拖拖拉拉。结果,波多马克河的河水退了,李将军和他的军队顺利地逃走了。林肯气呼呼地说:“只要伸出手,他们必定跑不掉。我的话竟然不能让军队移动半步!”于是,他给维得将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非常不客气地写道:“我不相信你不懂得李将军逃走的严重后果。我无法期望你改变形势,也不期盼你以后做得更好!”

但是事后,林肯很快冷静了下来。他发现自己对维得将军的批评是不妥当的。他想:我在远离战场的白宫发号施令比较容易,维得将军在战场上执行命令却要克服很多困难:刚下战场的士兵需要吃饭、包扎伤口;几万人的部队需要统一指挥,盛夏时节,人和马匹都非常容易疲惫……

林肯把自己想象成维得将军,心平气和地回顾了整件事。他觉得:自己不该那样批评维得将军。万一自尊心很强的维得将军看到这封信辞职,不但自己和维得将军之间会很不愉快,而且对战争的胜利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林肯决定让这封信永远留在抽屉里,他也告诫自己: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一定要保持冷静,尤其是认为自己有理,打算批评别人的时候。

后来,林肯的儿子惊奇地发现父亲的抽屉里有不少批评别人的信,其中就包括了写给维得将军的那一封。原来,林肯只是把写批评信当作保持冷静的一种方法,他清楚地知道那些信寄出以后,会引起多么糟糕的后果。

肯定自己篇6

肯德基发放优惠券由来已久,利用优惠券扩大生意额是其常规的促销手段之一。4月6日,肯德基在网上推出分时段“秒杀”优惠券活动,活动内容包括“64元外带全家桶只要32元”等,提供优惠券下载,但后来不知道中间出了什么差错,它随后宣布“有人假冒”第二批、第三批优惠券,故而肯德基一概不予认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此次“秒杀”优惠券活动被中止。但网上舆论并没有接受这种说法,考问之声随处可见。

这场危机的处理,肯德基是有些失分的,至少没有及时向公众澄清它所谓的事实真相。但肯德基的这种失分可以归入低级错误,不是本篇文章所要讨论的。我从肯德基“秒杀”优惠券危机中,感觉到了另外一种东西,那就是肯德基的定位非常之模糊。

很多年前,肯德基的竞争对手麦当劳就开始布局转型:目标消费者从小孩转向年轻人。这个转型是相当漫长的,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营销策划,从广告到公关,从产品到店堂,麦当劳努力地在改变着自己。但肯德基始终有那么点以不变应万变的意思,还是坚持当初的小孩+社区定位不动摇。关于这一方面的推测,我在肯德基公关部门的朋友证实了这一点。

家庭味是肯德基很推崇的营销着力点,一家老小在肯德基全家桶前其乐融融,是它的经典广告画面。但跑到淘宝上去“秒杀”优惠券,始终让人感觉这是麦当劳的操作手法,而不是注重家庭味的肯德基应该做的。这场活动的策划,无论是否产生了后来的危机,都可以说明两点:要么就是肯德基对自己的定位开始摇摆,要么就是活动策划者压根没吃透肯德基品牌的内涵精神。

品牌形象一旦定位下来,所有涉及公关意义的营销活动都必须是为它服务的,如此才能保证每一笔推广费用或多或少起到一些作用。比如肯德基此次“秒杀”优惠券活动,往小区里的家庭邮政信箱里派发,挂在自己的官网上作为一个常备项目供人下载,都是纯粹为了提高销量而做的促销活动,那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众所周知的是,“秒杀”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带有“品牌推广”的目的,事关公关层面,就必须考虑它是否契合品牌定位。

上海世博会临近,出于城市形象等方面的考虑,大量的流动早餐摊位被清理,于是各家快餐厅都意识到这是一次抢夺市场的机会。我在肯德基做公关的朋友和我闲聊时说,这是肯德基推出此次学生早餐优惠活动具体的策划原因。而我的意见则是,如果仅仅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将销量做上去,尽可以在肯德基的门店里做一些推广活动,进入小区也未尝不可,但如果要做媒体层面的大规模公关宣传,则是有问题的。通常情况下,学生早上上课途中食用的早餐和肯德基的家庭定位,不能说一丝关联都没有,但毫无疑问,委实远了一点。

肯定自己篇7

在初三之前,我对自己总是缺乏自信,每每遇到困难,都会以默认或逃避的方式面对,那样的日子里,我像是一直小虫,总在左右寻找哪里有小黑角落,因为哪里对于我来说,没有名次的争夺,就会换来暂时的安全。

但是,我终于认识到,再黑的角落也需要一次阳光的洗礼,他才会存在,经过一个暑假的自我肯定——心理暗示。我终于犹如脱胎换骨般的重新站起来了。

我有了力量,我有了自信,我学会了坚强和自我肯定。这是我初中最大的收获。

每一次考试之前,我都会暗自对自己说一声:“你是最聪明的。”短短的,一句没有任何浓墨重彩修饰的话,给了我巨大的力量,我像是一架机械,有了力量后,就开始运作,这句话就像是我的一剂良药,给我的心灵于抚慰和支持。

这种无形的力量有无限的能量贮存其中,自我肯定不仅使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实起来,更是使自己的每一天都像用鲜活细胞充满全身。

每每因为这种力量,让我遇到难题不舍得退缩,硬是要埋头苦想将它想出,那个过程中我会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一旁还未做完的作业,沉浸在思考题目的汪洋大海中,那种感觉永远让我觉得新鲜,或许这就是自我肯定的强大力量。

肯定自己篇8

——读《鞋匠的儿子》有感

也许有人认为,嘲笑是一种难以忍受的事,何尝不是这样,任何人都受不了外人在背后议论。但你可曾想过,正是因为这些嘲笑,正是因为这些背后的议论,有可能成就一个人终身的辉煌,也有可能完成一份伟大的壮举。

美国总统林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参议员们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鞋匠。当时的参议员大都出身于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社会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的父亲是一名鞋匠,在美国参议院里,其它参议员为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放声大笑。没想到的是,林肯非但不生气,反而彬彬有礼地等他们笑完,再心平气和地告诉参议员们,虽然他的父亲去世了,但不会忘记自己是从一个鞋匠的儿子当选成总统的。林肯也认为自己的父亲是最伟大的,不管是高层领导还是鞋匠,没有父亲就没有他林肯。就这样,林肯虽然没有成为伟大的鞋匠,但成为了伟大的总统。他并不认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就感到自卑,反而引以为荣,也许正是因为他永远不忘记自己是鞋匠的儿子,所以才当上了总统。

林肯不愧是林肯,不愧是国家总统,让我敬佩。在别人嘲笑他的时候,竟然能够彬彬有礼、语气平静地接受,最后他说的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一个鞋匠的儿子”等话也让我深受感触,那些话的感染力极大,把在场的参议员也感染了,所有的嘲笑、议论都化成了赞叹、敬佩的掌声。

读完后,我想起了一句话: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人的家庭出身是不可更改的,但这出生并不决定人的一生,也许,一个名门望族的公子却成了沦落街头的乞丐;一个卑微的工人的孩子却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只有真诚地尊敬自己,尊敬他人,这样才会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欣赏。

我们的毛主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虽然出身于农民家庭,但怀着坚定的信念,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全中国走上了全新的发展道路。

肯定自己篇9

>> 林肯:殉难的英雄 林肯的雅量 林肯的胡子 林肯的家教 林肯的魅力 林肯的马蝇 林肯的新土壤 品味“林肯”的颔首 林肯总统的怀表 林肯中心的鼓声 林肯的迟疑 尴尬的林肯之道 “蜜月”中的林肯 我眼中的林肯 林肯的爱情悲剧 林肯的同情心 林肯的矛盾论 林肯公园的视角 林肯:“黑奴的救星”新说 “不知好歹”的林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历史 > 林肯:殉难的英雄 林肯:殉难的英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周可")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亚伯拉罕・林肯与他最小的儿子托马斯・林肯合影。图/FOTOE

福特剧院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它以一段悲伤的历史闻名于世。150年前,也就是1865年4月14日晚上,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这里看戏时遭到刺杀。一位目击者这样描述:

我们听到了一声枪响,一个一袭黑衣的人从总统的包厢跳到舞台上。他的右手拿着匕首……所有人都跳了起来,“总统被刺了”的叫喊声传遍了剧场――我找到了一个能看清总统包厢的地方,看到林肯夫人脸上极其痛苦的表情。

刺杀林肯的黑衣人名叫布斯,是当时美国知名的演员,他对林肯抱有极大的偏见,并且十分同情南方在美国内战中的失利,于是便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的第五天实施了这次刺杀行动。布斯在剧院中向林肯开枪,并高喊着:“从此以后,就没有暴君了!”

林肯在遇刺后的次日清晨离世,痛哭流涕的陆军部长斯坦顿说:“现在,他属于这个时代了。”卡尔・马克思称林肯“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当他成为殉难者倒下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卓越之始

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林肯都堪称传奇。英国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认为林肯的卓越之处在于他表现出的“善”,并且林肯把这种极高层次上的善提升到政治原则、公共生活以及行为规范中。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于肯塔基州的一个贫苦家庭。由于家境的限制,在林肯到了需要上学读书的年纪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分歧。父亲认为“农家子弟根本不需要求学”,母亲则认为孩子至少要读书识字。最终,在母亲的坚持下,林肯和姐姐得到了上学的机会,他们在一间离家很远的学校里学会了26个字母和简单的数字。然而,因为林肯一家的迁居,这次短暂的教育很快便结束了。

八岁那年,林肯一家从肯塔基州迁移到现在的印第安纳州斯潘塞县,但面对的依旧是贫苦的生活。8岁的林肯要帮忙开荒,因为要想种地,必须先清除地里的杂草。在收成不好、食物匮乏的时候,林肯的父亲只能在森林中捕猎,林肯和姐姐则去采摘野果。

林肯10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林肯克服悲伤,并且与继母萨拉・布什・约翰斯顿相处得很好。萨拉・布什・约翰斯顿将林肯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她看到了林肯潜在的天赋与才能,鼓励他读书、学习。由于买不起书,林肯经常向别人借书看。在借来的书中,《华盛顿传》给林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远房兄弟丹尼斯・汉克斯说:“亚伯从12岁起,总爱怀里揣着书本,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不带一本书出工的。他耕地前一定要带着书和玉米饼子,晌午时分便坐在树底下边读书边吃干粮。晚上收工回家,他又把椅子往烟囱边一放,背靠着墙壁埋头读起书来。”

林肯从自己短暂的学业中得到了自信,他儿时的朋友回忆说:“他的才智和雄心都远胜于我们。他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男孩们的头头。”

1832年3月9日,已经开始独立生活的林肯决定竞选伊利诺伊州议员,并且在塞勒姆发表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公开演说:“我年纪轻,你们许多人对我不了解。我出生于而且始终出于最低下的阶层,我没有富有的或有名望的亲友为我推荐。我的情况完全取决于国内有主见的选举人,如果我当选,这就是他们给了我恩惠,我将不遗余力以求报答。”

人们没有给这个谦虚的年轻人机会,林肯在13名候选人中名列第8位,未能竞选成功。落选后,林肯和自己的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商店。此后,他先后从事过邮递员、测量员等工作。两年后,25岁的林肯卷土重来,在1834年成功当选州议员。

在担任州议员期间,林肯自学法律知识,通过了律师从业资格考试。1837年,林肯来到伊利诺伊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市,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斯普林菲尔德市也成为他此后长久居住的地方。林肯在这里结识了玛丽・托德小姐,两人在1842年结为伉俪。

1846年,林肯获得辉格党的提名,当选为美国国会众议员。一年后,林肯前往华盛顿,进入国会工作。在国会期间,林肯反对当时美国对墨西哥发动的战争,并质疑当时的总统詹姆斯・波尔克,要求其拿出墨西哥侵略美国的证据。就这样,林肯因为自己的直言不讳而失去了伊利诺伊州选民的支持,辉格党也不打算再提名林肯。

国会议员任期结束后,林肯回到了斯普林菲尔德市重操旧业。林肯的律师事务所生意兴旺,繁忙的业务几乎让他忘记了政治上的失意。

林肯无疑是一名优秀的律师,他在处理案件时显示了极高的辩论才华,思路清晰,提问得当,并且用词幽默,经常成为整个法庭的焦点。在选择案件时,林肯也一贯遵循自己诚实的原则。“凡是他不认为无罪的人,他从来不愿为其辩护――这至少显示了这个人的品质,尽管多少有点儿影响他的职业才能。”

肯定自己篇10

幸福的婚姻关系总是鼓励夫妻表达、回应、肯定原始情绪。 也就是说,鼓励彼此表达自己的脆弱,回应对方的脆弱,是连结夫妻 感情的优质纽带。

冷战,这是很多夫妻在有孩子后常见的沟通模式。这 样的模式虽然貌似没有在孩子面前争吵,其实却会给对 方更大的伤害,夫妻的感情也会越来越淡。

故事 夫妻俩都说,两个人根本无法沟通!无论谈什么话题,只要一说话, 就会吵起来。为了避免在孩子面前冲突,两个人尽量不说话。不过,这样 持久的冷战结果是,彼此之间好像没有感情啦!更重要的是,家里总有很 多事情需要商量,怎么可能不说话?! “你们好像都想要与对方说话。你们希望自己说话之后,从对方那里 得到什么呢?”我问这对年轻的夫妇。 快人快语的太太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希望听他说些安慰的话,鼓 励的话,赞扬的话。我希望得到他的承认!可他总是讽刺、挖苦。有些事 情我自己拿不准,想让他出出主意,结果他比我还没主意!” 太太在表达自己的愿望时,却在不自觉地批评对方!夫妻陷入长期的 “冲突―冷战”循环时,肯定是一方经常于说话中夹杂着诉苦、批评、抱怨、 指责和轻蔑。说者固然痛快,但很容易点燃对方的“火”。 果然,那边丈夫紧绷面孔,准备随时反击的同时,已经关闭了聆听的 心和耳朵。我要拉他回到当下的反思,而不让他被愤怒带走:“先生,你太 太希望得到您的承认。那么,您呢?您对她说话,希望从她那里得到什么?” “我能希望什么?就希望她能就事论事,解决问题,不要总把话题扯 那么远!”丈夫愤愤地说。 “如果她就事论事,解决问题,你希望满足你什么需要?”我继续探索。 听到“需要”一词,丈夫愣了一下。他后来说是因为不习惯,从来没 有这样想过。然后,他语气变得缓和下来。他说:“人为什么要家呀?不就 是图有人疼、有人爱嘛!在外工作挺不容易,经常要看别人脸色。回到家里, 她再看不起我,你说我能不生气吗?” “那么就是说,您希望得到太太的尊重。您很看重太太对您的肯定?” 我追问。 “那当然啦。当初我为什么选择她成为太太呢?不就是因为她善解 人意、宽容大度吗?没想到她现在变了……”丈夫的表达也不自觉地转向 指责。 原来,今天的伤,已淹没了过去的好

视角 有效沟通,从3件事开始 显然,“冲突―冷战”的沟通模式,割裂 了夫妻之间的感情连结,是因为夫妻俩的基本 情感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若想要把夫妻的感 情连起来,就要保证两个人都能在婚姻关系中 满足各自的基本情感需要。实际上,与人连结,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需要。

人的基本情感需要 第一,价值感: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身份得到 肯定。第二,安全感:感到当自己脆弱的时候不 会受到伤害,而是能得到保护和帮助,由此产生 亲密感。第三,连结感:感到与别人有共同的 经历、回忆、理解和看法。这些与生俱来的基 本情感需要,就是人类的情感依恋基础。人的 情感依恋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不会攻击或逃 避别人,而是愿意与别人友善连结。因此,让 夫妻俩都能在婚姻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安全感和连结感,才能把夫妻的感情连起来。 1增加彼此的价值感:学会肯定 夫妻俩需要学会增加彼此的价值感。比如, 经常肯定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让对方感到自己 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

你可以肯定对方的愿望:我知道你这样做的 好意是……

你可以肯定对方的能力:做这件事很不容易, 但是,你却做到了,真是了不起……

你可以肯定对方的理由:你想改变的理由让 我敬佩 /感激……

你可以肯定对方的需要:我知道这对你有多 重要,你很看重这一点…… 2增加彼此的安全感: 表达、回应、肯定原始情绪 我们的原始情绪,即恐惧、羞耻、伤心、痛苦、 内疚,是人类在直接回应外部情境的刺激,是与 生俱来的,具有生存功能,与情感依恋的需要密 切相关,让我们与他人连结。而我们的二级情绪, 即愤怒、尴尬、嫉妒、仇恨等,则是后天在社会 交往中学来的复杂情绪,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

同时具有否定别人原始情绪的作用。当我们表 达原始情绪时,如果得到了别人的回应和肯定, 我们就会感觉自己得到了理解和保护,由此会 产生安全感,愿意和这个人建立感情联系。反之, 如果我们所表达的原始情绪没有得到正面回应 和肯定,甚至得到拒绝和否定,我们就会感觉受 了伤害,再也不愿意表达情绪,甚至容易转向二 级情绪,攻击别人,自我防御。婚姻中的冷战和 冲突便由此而生。 因此,幸福的婚姻关系总是鼓励夫妻表达、 回应、肯定原始情绪。也就是说,鼓励彼此表达 自己的脆弱,回应对方的脆弱,是连结夫妻感情 的优质纽带。而把二级情绪转化成原始情绪,去 表达、回应和肯定,不失为婚姻关系中“化干戈 为玉帛”的沟通良方。 3增加彼此的连结感:寻找生命的交集 夫妻俩需要学习在彼此不同之中发现彼此 的共同,并在家庭生活中多一些共同生活的经 历,学会相互理解,增加生活方式、价值观和 生命记忆的交集。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连结, 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 若想要把夫妻的感情连起来,夫妻俩都需 要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的事,说的话,究 竟是在满足彼此的基本情感需要,还是相反? 我们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才能满足彼此的基 本情感需要?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基本情感 需要时,我们怎样做能先满足自己的基本情感 需要,才有力量再去满足对方的基本情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