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十篇

时间:2023-04-02 12:20:12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1

1、少量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和水。

2、过量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生成碳酸氢钠。

3、完全干燥的二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实验室中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的原因:

1、吸收水蒸气而潮解。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2

一、钠,金属单质,元素化合价为零,在反应中只能失电子(钠在化合物中只显+1价),所以钠参与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且钠在反应中只做还原剂,则与钠反应的物质应具有氧化性,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我们也从化合价及物质分类的角度考虑:非金属单质(O2、C12)、氧化物(H2O)、酸(HCl、H2SO4)、盐溶液(使之实现与水反应),所以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2Na+O2=Na2O2

4Na+O2=2Na2O(钠块在空气中变暗)

2Na+Cl22NaCl

2.与水反应 2Na+2H2O=2NaOH+H2

3.与酸反应 2Na+2HCl=2NaCl

二、氧化钠,氧化钠中钠为+1价,具有氧化性,但+1价钠的氧化性极弱,很难被还原。氧化钠中氧为-2价,只具有还原性,但-2价氧的还原性很弱,很难被氧化,所以推出氧化钠参与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又因为氧化钠为碱性氧化物,且对应的碱为可溶性强碱。所以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水反应 Na2O+H2O=2NaOH

2.与酸反应 Na2O+2HCl=2NaCl+H2O

3.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Na2O+CO2=Na2CO3

三、过氧化钠,在过氧化钠中钠元素性质上面已经分析过,而氧的化合价为-1价,-1介于0和-2之间,所以-1价的氧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过氧化钠参与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水的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2.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四、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中+1价的钠很难被还原(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考虑),也很难与其他微粒结合成沉淀(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考虑),所以氢氧化钠的性质就是氢氧根的性质,而氢氧根的性质主要是发生复分解反应,所以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2NaOH+CO2=Na2CO3+H2O

2.与酸反应 NaOH+HCl=NaCl+H2O

3.与某些盐反应 CuSO4+2NaOH=Cu(OH)2+Na2SO4

NaOH+NH4Cl=NaCl+H2O+NH3

五、碳酸钠,碳酸钠性质实质为碳酸根的性质,而碳酸根的化学性质就是发生复分解反应,即碳酸根离子结合阳离子形成新微粒,阳离子包括金属阳离子(形成沉淀)和氢离子(形成难电离的微粒)。所以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2.与碱或盐反应 (反应实质相同)

Na2CO3+Ca(OH)2=2NaOH+CaCO3

Na2CO3+CaCl2=2NaCl+CaCO3

六、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实质为碳酸氢根离子的性质,而碳酸氢根离子的性质就是发生复分解反应,因为H2CO3=H++HCO3- HCO3-=H++CO32-,所以碳酸氢根离子的既可与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所以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3

关键词:氢氧化钠 标准溶液 滴定

一、实验原理

氢氧化钠有很强的吸水性和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2NaOH+ CO2——>Na2CO3+H2O,由于碳酸钠的存在对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准确性影响较大,应设法去除。吸取一定量的上澄清液,稀释到所需浓度即可。此外,用来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的蒸馏水应该加热煮沸密闭放置室温,以去除水中的CO2。标定采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滴定反应式:C6H4COOHCOOK+NaOHC6H4COONaCOOK+H2O;采用酚酞作为指示剂,终点溶液呈粉红色。

二、仪器

碱式滴定管(25或50ml)、容量瓶、锥形瓶、分析天平。

三、试剂

氢氧化钠固体、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试剂)、10g/L酚酞指示剂(称取1g酚酞用少量乙醇溶解后用水定容至100mL)

四、操作步骤

0.1mol/L 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

称取120g固体NaOH,加100ml水溶解冷却转入聚乙烯塑料瓶中密封放置数日使之有晶体析出成为澄清的饱和溶液。吸取饱和NaOH溶液上层清液5.4mL用无二氧化碳蒸馏水定容至1000mL混匀,贴上标签待标定。

0.1mol/L 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

将置于105±2℃烘箱中的基准试剂邻苯二甲酸氢钾用减量法准确称取约0.7000g于250mL锥形瓶中。加50mL无二氧化碳蒸馏水使其溶解,加入2-3滴酚酞指示剂,用预先配制好的0.1mol/L NaOH标准溶液滴定。滴至溶液呈粉红色半分钟不褪色为终点。同时做空白。

五、结果计算

除另有规定外,标准滴定溶液在常温(15℃-25℃)下保存时间一般不超过两个月。当溶液出现浑浊、沉淀、颜色变化等现象时,应重新备。

六、讨论

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以不能用直接称量法来配制,因此要用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来配制。固体的氢氧化钠中含有很杂质,配置成饱和溶液后可以使其中的杂质沉淀下来。氢氧化钠固体吸水放热,容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由于碳酸钠在氢氧化钠饱和溶液中很难溶解,会慢慢沉淀,所以选择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吸取澄清液来配制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可提高准确性。

在吸取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上澄清液配制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时所用的蒸馏水必须是充分排除水中二氧化碳的蒸馏水,以防止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使所配制溶液浓度增高。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反应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实验。

以沪教版九年级下册“氢氧化钠”为例,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是氢氧化钠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书上并没有给出相应的化学实验来验证反应的发生,所以很多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无从下手,几乎是通过与“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类比来进行知识的理解。这样会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模糊,学习起来也困难。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讲到这个知识点时就比较容易出错,而实验恰恰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所以,我在进行教学前就思考如何用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反应。在课堂上可以展示实验药品和仪器,让学生来进行实验的设计。

实验原理:2NaOH+CO2=Na2CO3+H2O

提供的实验仪器:铁架台、烧瓶、玻璃导管、注射器或胶头滴管、气球、试管、烧杯、双孔橡皮塞、单孔橡皮塞、止水夹、制取CO2气体的装置。

提供的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酚酞、水、盐酸、碳酸钠、碳酸钙等

一、从生成物出发,通过验证碳酸钠的生成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学生通过原理可以知道,要证明反应的发生,就是证明Na2CO3的生成,实际就是证明CO32-的生成。那他们很快就可以设计出可以用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来进行实验。

方案1:取样,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证明生成了Na2CO3。

方案2:取样,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生成了Na2CO3。

在方案1中,学生对于盐酸量的问题有一番争论,通过分析,发现稀盐酸既能和NaOH反应,也能和Na2CO3反应,而先发生反应的是NaOH,所以盐酸需要过量。

二、从反应物出发,通过验证二氧化碳的减少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发现如果反应发生,二氧化碳就变少了,而利用所提供的仪器中,学生可以设计二氧化碳减少而引起压强改变的实验。最典型的就是喷泉实验。如右图所示,烧杯中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事先在烧瓶中收集满二氧化碳,关闭止水夹,将胶头滴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振荡,打开止水夹,发现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中,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从而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减少,也就证明了反应的发生。

学生此时思路打开,设计出了多种通过压强改变而证明二氧化碳减少的实验。如将试管中收集满二氧化碳,倒放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最终试管中液面上升;还可以将气球套在导管上,将导管和单孔橡皮塞相连,塞入收集满二氧化碳的烧瓶,再向烧瓶中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发现气球胀大等。这些气压变化的实验均可以运用到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中来。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钠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对比实验方法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3、知道苏打和小苏打在生产、生活中用途。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钠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掌握过氧化钠中的氧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学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教学用具:小刀、镊子、玻璃棒、滤纸、烧杯、酚酞、金属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酒精灯、火柴、石棉网、铁架台(附铁圈)、玻璃钠柱、集气瓶、

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取一泡腾片(主成份维生素C)加入水中,泡腾片迅速溶解并产生大量的气泡,引起学生探究碳酸氢钠性质的兴趣。引入钠的碳酸盐性质的 学习。(注解:维生素C泡腾片的成份:碳酸氢钠、酒石酸氢钾。)

[板书]碳酸钠,化学式:Na2CO3,俗名:纯碱、苏打。

碳酸氢钠,化学式:NaHCO3,俗名:小苏打。

[活动与探究1]溶解性实验:取少量的碳酸钠固体和碳酸氢钠固体放入小烧杯中并加入水,观察固体的变化?

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Na2CO3:可溶于水。 NaHCO3:可溶于水。

[分析讲解]我们初中学过的碳酸钙、碳酸氢钙这两种物质的性质,它们在化学性质上是否会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有相似之处呢?

[演示实验]分别取两支试管,在一支试管中分别滴加3亳升澄清的氢氧化钙水溶液,在试管中分别滴加1到2亳升碳酸钠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在另一支试管中滴入3mL氯化钙溶液,在试管中分别滴加1到2亳升碳酸钠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再另取一支试管中分别滴入3~5mL澄清的氢氧化钙水溶液,在试管中分别滴加1到2亳升碳酸钙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再取一支试管滴加1到2亳升氯化钙溶液,向试管中分别滴加1到2亳升碳酸钙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板书]: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1、与碱反应

Ba(OH)2+Na2CO3=BaCO3+2NaOH

2、与盐反应

Ba2CO3+CaCl2=BaCO3+2NaCl

[活动与探究]阅读书本P55实验三的内容,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三的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与酸反应

Na2CO3+2HNO3=2NaNO3+H2O+CO2

Na2CO3+CO2+H2O=2NaHCO3

NaHCO3 :俗称:小苏打

[活动与探究]:用pH计测碳酸钠溶液的pH值。

[活动与探究] 将一小块铜片(带有油污)的浸入装有20mL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5min。用镊子将铜片从溶液中取出后,用水冲洗干净。另取一块铜片(带有油污)浸入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同样静置约5min。观察这两块铜片表面有什么不同。你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4、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用途:去除物品表面的油污。可做洗涤剂。

原理:利用了油脂在碱性溶液中发生的水解反应,生成可溶解在水中的物质.碳酸钠利用了它的去污能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却十分广泛。如碳酸钠可以用来制肥皂、洗涤剂等。

[回顾知识]碳酸钙和碳酸氢钙之间怎么相互转换?

[讲解]复习碳酸氢钙的化学性质,受热时也会分解为正盐、水和二氧化碳。

[思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同样能相互制取吗?

[学生回答]提学 生回答:在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的水溶液中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加热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生成碳酸钠与二氧化碳、水。

[讲解]: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并写出化学方和式。

[板书] 2NaHCO3=Na2CO3+CO2+H2O Na2CO3+CO2+H2O=2NaHCO3

[活动与探究]一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粉末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呢?

[提示] 前面我们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怎么解决这个小实验呢?

[叙述] 你们知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吗?

三、碳酸钠的应用

1、在玻璃工业中的应用。2、染料。3、钢铁。4 、生产炸药。5、生产化肥、搪瓷、医药等,特别在生活中,是人们发面做油条的必需品。

[叙述]

四、碳酸氢钠的用途

1、做发泡剂。2、治疗胃酸过多。

[课后小练习]:下列关于金属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电和热的良导体 B.钠可以保存在四氯化碳中

C.比水轻,比煤油重 D.很软,具有银白色光泽

[板书设计]:

钠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

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Na2CO3:溶于水。 NaHCO3:溶于水。

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1.与碱反应

Ba2CO3+Ca(OH)2=BaCO3+2NaOH

2.与盐反应

Ba2CO3+CaCl2=BaCO3+2NaCl

3.与酸反应

Na2CO3+2HNO3=2NaNO3+H2O+CO2

Na2CO3+CO2+H2O=2NaHCO3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6

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15•滨州)下列各项实验中,所用试剂及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气体的干燥(除水);氧气的收集方法.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解答;B、根据加热固体药品试管的放置方法解答;C、根据氧气的密度及收集解答;D、根据洗气瓶的用法解答.解答: 解:A、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因为二者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附着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的发生,故A错;B、加热固体药品试管口应略微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故B错;C、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错;D、用浓硫酸干燥气体时长管经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短管排出干燥气体,故D正确.故选 D.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2015•玉林)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  A.组成: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性质: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用途: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O可用作气体燃料  D.危害:CO2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CO会形成酸雨考点: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 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解答;根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解答: 解: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A正确;B、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一氧化碳难溶于水,A正确;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和气体肥料;CO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C正确;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有毒,极易使人中毒,但不能形成酸雨,D错误;故选D.点评: 本 考点考查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组成、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是中考中的重要考点,二氧化碳的特性是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本考点综合性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3.(2015•广州)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呈酸性,因此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解答: 解: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并且与水反应,大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烧杯中水面上升故①正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故而试管内的液体变红.故②正确.故选:A点评: 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课本知识进行 4.(2015•十堰)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描述错误的是()  A.干冰常用于人工降雨  B.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性,常用于工业制白糖时脱色  C.金刚石和石墨组成元素相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似  D.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考点: 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 A、利用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实行人工降雨;B、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色素、异味、毒素等;C、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其物理性质不同;D、根据一氧化碳的溶解性及性质分析解答.解答: 解:A、干冰升华吸热,常用作人工降雨,故A叙述正确;B、制糖业用活性炭脱色制白糖,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故B叙述正确;C、由于组成金刚石和石墨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物理性质不同,故C叙述错误;D、由于一氧化碳不能与水反应也不会溶于水,所以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D叙述正确.故选:C.点评: 此题是对碳的单质及氧化物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了解碳单质的性质以及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5.(2015•怀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B.利用乳化原理使用洗洁精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C.人体缺钙会引起贫血  D.聚乙烯塑料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考点: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生活.分析: A、根据二氧化硫导致酸雨的形成解答;B、根据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解答;C、根据元素在人体中的生理作用解答;D、根据聚乙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解答.解答: 解:A、二氧化硫导致酸雨的形成,不是二氧化碳,故错;B、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洗涤餐具上的油污,故对;C、人体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缺铁引起贫血,故错;D、聚乙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不是天然材料,故错.答案:B点评: 本题考查常见的生活环境及污染问题,把握常见的污染现象、能源利用及材料等为解答的关键,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题目难度不大. 6.(2015•苏州)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  D.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考点: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分析判断.解答: 解: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说法正确,故A不可选;B、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物质,此说法正确,故B不可选;C、二氧化碳溶于水成为碳酸,所以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会变为红色,说法正确,故C不可选;D、实验室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说法不正确,故D可选.故选D.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及制取方法的掌握,难度不大. 7.(2015•张家界)下列关于一氧 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的大 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  B.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能使人中毒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向种植蔬菜的大棚中补充适量的二氧化碳有利于蔬菜的生长考点: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 A、根据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判断.B、根据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判断.C、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判断.D、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判断.解答: 解:A、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所以说法正确.B、一氧化碳有毒,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且一旦结合就难以分离,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降低,所以说法正确.C、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说法错误.D、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做大棚中的气体肥料,所以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掌握二者的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8.(2015•重庆)如图表示三种物质在密闭容器这个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CaO中起催化作用 B.该反应中CO2是生成物  C.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考点: 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分析: 由三种物质在密闭容器这个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进而进而可以确定反应类型.解答: 解:A、由氧化钙在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反应后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减少,氧化钙应为反应物,故选项说法错误.B、由二氧化碳钙在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反应后二氧化碳的质量分数减少,二氧化碳应为反应物,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碳酸钙在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反应后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增大,碳酸钙应为生成物,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生成物是碳酸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D、由C选项的分析,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质量比例的变化,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9.(2015•邵阳)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出门随手关灯 B.垃圾焚烧  C.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D.草稿纸双面使用考点: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专题: 碳 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 “低碳生活”理念,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 解:A、出门随手关灯,能节约电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B、垃圾焚烧,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等,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C、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能节约造纸所用的木材,减少树木的砍伐,增强二氧化碳的消耗,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D、草稿纸双面使用能节约造纸所用的木材,减少树木的砍伐,增强二氧化碳的消耗,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故选:B.点评: 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10.(2015•北京)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解答.解答: 解:通二氧化碳,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②③都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通二氧化碳,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都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④比①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答案:D点评: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填空题(共1小题)11.(2015•宜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根据下列仪器和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②的名称是 锥形瓶 .(2)用①②③组合可制备CO2,写出实验室用此装置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3)收集CO2应选用装置 ④ (填“④”或“⑤”)(4)利用如图⑥所示装置(集气瓶中预先装满CO2气体)来验证CO2的性质,先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 变大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反应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再加入足量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 变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 (1)根据仪器名称解答,(2)根据实验室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写出反应的方程式;(3)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确定收集方法和收集装置;(4)根据氢氧化钠能够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集气瓶内的气压变小,然后盐酸能够和碳酸钠反应把氢氧化钠吸收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气压恢复原状分析.解答: 解:(1)仪器的名称:②锥形瓶;(2)用①②③组合可制备CO2,属于固液不需加热型,在实验室中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3)收集CO2应选用装置④;(4)氢 氧化钠能够和二氧化碳反应 生成碳酸钠和水,使集气瓶内的气压变小,气球变大;然后滴加盐酸能够和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压恢复到原来大小,气球的变化是先胀大后变小至恢复原状.装置中二氧化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答案为:(1)锥形瓶;(2)CaCO3+2HCl=CaCl2+H2O+CO2;(3)④;(4)变大;2NaOH+CO2=Na2CO3+H2O;变小.点评: 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要看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要看气体的密度和溶水性.这是化学实验和考题中的常见问题,同学们一定要记清. 三.解答题(共9小题)12.(2015•菏泽)某化学小组Ⅰ探究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进行性质实验.如图是有关实验的部分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a仪器的名称为 长颈漏斗 ;甲同学用A和C组合制取二氧化碳,乙同学用B和C组合制取二氧化碳,你认为哪个组合更便于控制反应 乙 (填写甲或乙).(2)甲同学利用装置D进行性质实验时,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将红色液体充分加热未能重新变为紫色,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氯化氢气体 ;为使上述红色液体加热后能重新变为紫色,在气体通入装置D之前可接入如图装置 F (填字母序号),在该装置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 .(3)乙同学将CO2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经过思考讨论后,设计了如图G装置,使该反应有了明显现象,则装置G中的现象为 小气球逐渐膨胀起来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根据B装置可以利用气体的压强将固体和液体分离进行分析;(2)根据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根据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3)根据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锥形瓶内的压强减小进行分析.解答: 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是长颈漏斗,B装置可以利用气体的压强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所以乙组合更便于控制反应;(2)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甲同学利用装置D进行性质实验时,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将红色液体充分加热未能重新变为紫色,原因是: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氯化氢气体,为使上述红色液体加热后能重新变为紫色,在气体通入装置D之前可接入如图装置F,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3)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锥形瓶内的压强减小,所以装置G中的现象为小气球逐渐膨胀起来.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乙;(2)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氯化氢气体,F,NaHCO3+HCl=NaCl+H2O+CO2;(3)小气球逐渐膨胀起来.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的选择以及气体的性质检验,可依据气体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的依据及气体的性质逐一分析. 13.(2015•潍坊)探究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CO2并探究CO2与过氧化钠(Na2O2)的反应. 查阅资料得知: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CO2,H2O发生反应:Na2O2+2CO22Na2CO3+O2,2Na2O2+H204NaOH+O2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利用装置A制取CO2的优点是 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2)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CO2中混有的HCl,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 .(3)装置D的作用是 除去二氧化碳气体 .(4)装置E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O2 (填化学式),该气体还可以用下列图2装置中的 ad 进行收集(填写字母序号). (5)为探究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3实验: 根据判断,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为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气体的净化(除杂);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 (1)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装置A可以通过压强的作用是固体和液体分离进行分析;(2)根据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3)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4)根据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会生成氧气,氢氧化钠可以将二氧化碳除去进行分析;(5)根据过氧化钠和水会生成氧气,碳酸钠和氯化钙会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进行分析.解答: 解:(1)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装置A可以通过压强的作用是固体和液体分离,所以利用装置A制取CO2的优点是: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2)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3)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装置D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气体;(4)过氧化钠和二 氧化碳、水反应会生成氧气,氢氧化钠可以将二氧化碳除去,所以装置E中收集到的气体是O2,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所以还可以用下列图2装置中的ad进行收集;(5)过氧化钠和水会生成氧气,碳酸钠和氯化钙会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固体加水没有气泡,所以不含过氧化钠,加入氯化钙会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加盐酸,会生成气体,所以含有碳酸钠,反应后滤液的pH值是12,所以含有氢氧化钠,所以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故答案为:(1)CaCO3+2HCl=CaCl2+H2O+CO2,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2)NaHCO3+HCl=NaCl+H2O+CO2;(3)除去二氧化碳气体;(4)O2,ad;(5)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反应物的类型及反应条件正确选择装置,正确进行知识的类比和前后联系,熟知典型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4.(2015•遵义)根据图示完成相关问题:(1)写出标号为①的仪器名称 铁架台 .(2)制取气体前图C的操作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实验室用图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图B装置中,无明显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 (1)根据仪器名称回答;(2)制取气体前图C的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石灰石和稀盐酸,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因为制取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B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解答: 解:(1)仪器①为铁架台;(2)制取气体前图C的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验室用图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石灰石和稀盐酸,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因为制取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B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故答案为:(1)铁架台(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仪器的用途、反应表达式的书写,实验装置的选择,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15.(2015•荆门)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固定装置略).已知碳酸镁加热发生类似碳酸钙的分解反应. (1)装置 A中发 生的反应: MgCO3 MgO+CO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装置C的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 ,无水CaCl2的作用: 干燥气体 .(3)装置D中发生的反应: 3CO+Fe2O3 2Fe+3CO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图中装置E是安全瓶,能防止倒吸,从实验安全考虑,本实验还应在装置 BC 之间添加装置E.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 (1)碳酸镁加热分解为氧化镁和二氧化碳,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据此分析C的作用,氯化钙具有吸水性据此分析D的作用;(3)一氧化碳和三氧化二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4)B处停止加热后,C处液体容易倒吸入B使装置炸裂.解答: 解:(1)碳酸镁加热分解为氧化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O3 MgO+CO2,故答案:MgCO3 MgO+CO2.(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C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氯化钙具有吸水性,所以D的作用是干燥气体,故答案:吸收二氧化碳;干燥气体;(3)一氧化碳和三氧化二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 2Fe+3CO2,故答案:3CO+Fe2O3 2Fe+3CO2(4)B处停止加热后,C处液体容易倒吸入B使装置炸裂,故答案:BC.点评: 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对实验过程中的除杂、干燥进行考查,特别注重对化学方程式的考查. 16.(2014•长沙)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仪器甲的名称: 酒精灯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应选 B (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3)若用F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应从 a 端进入(填a或b).(4)若用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验满的方法是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 干燥与净化.分析: 据图即可知道有关仪器的名称,根据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 解:(1)甲是酒精灯,故填:酒精灯; (2)用大理石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是固液常温型反应,故选择B装置,故填:B;(3)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应该从长管进入,故填:a; (4)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故填: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知识以及气体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7.(2015•莆田)自然界中无时不在进行着C02、H20、02的循环,使地球充满勃勃生机.(1)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 元素 (填“元素”“原子”或“分子”).(2)大气中的C02含量应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排放人空气中的CO2过多,可能会加剧 温室效应 .(3)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 物理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发生变化的是 水分子的间隔增大 .(4)写出一个消耗02产生CO2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 CO2 .(5)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 淀粉+氧气.其中淀粉属于 糖类 (填一种营养素的名称).(6)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如图属于“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B (填宇母).考点: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专题: 空气与水.分析: (1)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2)根据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危害来分析;(3)水变为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是因为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从微粒的角度看是水分子的间隔增大了;(4)根据反应的要求来分析;(5)根据常见的糖类物质来分析;(6)根据常见标志的意义来分析.解答: 解:(1)根据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其中都含有氧元素;故 填:元素;(2)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故填:温室效应;(3)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水变为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是因为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从微粒的角度看是水分子的间隔增大了;故填:物理变化;水分子的间隔增大;(4)反应物有氧气,生成物有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很多,如木炭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填:C+O2 CO2;(答案合理即可)(5)淀粉属于一种糖类物质;故填:糖类;(6)A.是塑料制品循环使用标志;B.是节水标志;C.是禁止烟火标志;D.是腐蚀品标志.故填:B.点评: 本题考查的化学知识点比较多,但是均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 18.(2015•鄂州)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试管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B (填标号);(3)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已知氨气(NH3)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氨气,所选择的装置是 AD (填标号).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 (1)根据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解答;(2)据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回答;(3)根据制取氨气的药品状态和氨气的性质选择.解答: 解:(1)仪器①是试管,故填:试管;(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B;(3)实验室用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时需要加热,实验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装置;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故填:AD点评: 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装置选择、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只有综合理解化学知识才能够正确的解答. 19.(2015•益阳)在一次化学课上,老师提供了以下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方法.请回答:(1)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B ;A.①与③B.①与④C.②与③D.②与④(2)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3)利用装置③收集的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密度比空气的小 .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 (1)根据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反应的发生装置,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来选择收集装置.(2)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3)装置③是向下排空气法,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解:(1)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应该选择①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所以应该选择④来收集二氧化碳.(2)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3)装置③是向下排空气法,利用装置③收集的气体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的小故答案为:(1)B(;(2)CaCO3+2HClCaCl2+H2O+CO2;(3)密度比空气的小.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2015•娄底)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仪器a的名称 锥形瓶 .(2)实验室若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选用的装置为 BD (填字母).加试剂前,要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 气密性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紫色石蕊溶液变 红 色.(3)用B装置能否制取氧气? 能 (填“能”或“不能”).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 (1)根据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2)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据此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解:(1)仪器a是锥形瓶.(2)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应该选择B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所以应该选择D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加试剂前,要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避免装入药品后发现装置气密性不好,更换部分仪器而浪费药品.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3)B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实验室中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也属于固液常温型,用B装置能制取氧气.故答案为:(1)锥形瓶;(2)BD;气密性;红;(3)能.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7

[题目]写出铁和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错误写法]2Fe+6H+ 2Fe3++3H2

[实验]先做铁和稀盐酸反应,向反应后的液体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现象]向反应后的液体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没有红色出现。

[讲析]铁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生成亚铁盐。

[正确写法]Fe+2H+Fe2++H2

[题目]写出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错误写法]2Na+Cu2+2Na++Cu

[实验]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现象]剧烈反应,钠在液面上不停旋转,发出嘶嘶的响声,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

[讲析]错误地认为发生的是金属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忽略了碱金属和水的反应。

[正确写法]2Na+2H2O+Cu2+ 2Na++Cu(OH)2+H2

[题目]写出向氢氧钙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的离子方程式。

[错误写法]CO2+Ca2++2OH- CaCO3+H2O

[实验]向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

[现象]开始时有白色沉淀,最后沉淀消失。

[讲析]错误地原因是没有注意到“过量的二氧化碳”,碳酸钙能和二氧化碳、水反应。

[正确写法]CO2+OH- HCO-3

[练习]写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过量的二氧化碳的离子方程式。

[题目]写出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加少量盐酸的离子方程式。

[错误写法]2H++CO2- 3CO2+H2O

[实验]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加少量盐酸,向盐酸溶液中滴加少量碳酸钠溶液。

[现象]滴加的顺序不同反应的现象也不同,在前一个实验中没有气泡放出,在后一个实验中有气泡产生。

[讲析]碳酸钠溶液过量和盐酸溶液过量发生的反应不同,现象也不同。

[正确写法]H++CO2- 3HCO-3

[题目]写出碳酸氢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错误写法]错误地认为两种碱性溶液不反应。

[实验]向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澄清的石灰水。

[现象]溶液变浑浊。

[讲析]多元酸的酸式盐能和碱溶液进一步反应。

[正确写法]Ca2++HCO-3+OH- CaCO3+H2O

[练习]写出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题目]写出醋酸和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错误写法]H++OH- H2O

[实验]用适量的醋酸和氨水分别做导电性实验,将它们混合后再做导电性实验。

[现象]醋酸和氨水的导电性弱,它们混合后的导电性强。

[讲析]醋酸和氨水是弱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应用化学式表示。

[正确写法]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

[题目]写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少量氯化铝溶液的离子方程式。

[错误写法]Al3++3OH- Al(OH)3

[实验]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少量氯化铝溶液,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现象]两个实验的现象不同,前一个实验没有沉淀生成,后一个实验中有沉淀生成。

[讲析]本题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过量的,Al(OH)3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正确写法]Al3++4OH-AlO2-+2H2O

[题目]写出碳酸氢钠溶液和硫酸铝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错误写法]认为两种溶液不反应。

[实验]将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硫酸铝溶液混合。

[现象]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并有沉淀。

[讲析]这里发生的反应是HCO- 3和Al3+ 的水解能相互促进的“双水解”反应。

[正确写法]3HCO- 3+Al3+ Al(OH)3+ 3CO2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8

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然后酸碱中和。溶于水生成的碳酸随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碳酸的消耗浓度变小,所以接着还会有碳酸生成,还会与氢氧化钠反应,这个过程不断进行,直到氢氧化钠消耗殆尽。

氢氧化钠,也称苛性钠、烧碱、固碱、火碱、苛性苏打。氢氧化钠具有强碱性,腐蚀性极强,可作酸中和剂、 配合掩蔽剂、 沉淀剂、沉淀掩蔽剂、显色剂、皂化剂、去皮剂、洗涤剂等,用途非常广泛。工业生产氢氧化钠的方法有苛化法和电解法两种。苛化法按原料不同分为纯碱苛化法和天然碱苛化法;电解法可分为隔膜电解法和离子交换膜法。

(来源:文章屋网 )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9

关键词:化学学习;自主建构;应用研究;常见的碱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5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21

一、研究背景

1.研究目的:自2001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颁布和2012年人教社化学修订版教材使用以来,突出强调了:(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生本主义”的观念;(3)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在熟悉的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4)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自主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课改目标与理念的实现,需要采取有效的科学探究方法和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以予支持。

2.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的能力。所谓“自主建构”是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的、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其核心是: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在自主建构化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实验、史实材料、文字和图片等材料、设计创设问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化学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建构过程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优化学习方法、提高思维能力、自主反馈调节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等。

3.自主建构化学知识的教学模式如下:

通过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的教学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并转化为较高的学习迁移应用能力;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真正做到了“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现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3常见的碱(第一课时)》为案例,分析是如何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实现这一过程的。

二、教学设计理念

1. 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本节课的内容是属于课标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内容之一,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内容分析:碱是学习了酸后又一类重要化合物。《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一节分为四部分(两课时),从常见的物质入手,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安排的。学好常见的碱对总结归纳出碱的通性具有重要意义。认识物质的探索思路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因此本课时侧重于NaOH、Ca(OH)2的化学性质。

学生分析:已经学习的常见的酸——盐酸和硫酸的性质和用途后,具备了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和能力,为继续独立学习常见的碱奠定了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同化、应用评价等环节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

2. 教学思路与环节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表: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2. 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3. 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知识的联系,增强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通过归纳概括、应用评价等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3. 通过常见的碱的性质的学习,深刻理解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加强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

四、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活动:

1. 播放97版电影《鸦片战争》中“虎门销烟”片段。要求学生在观看时注意观察。回答以下问题:(1)林则徐是用什么方法销烟的?为什么没用火烧?(2)林则徐销烟时所用的物质是氧化钙,根据影片,你认为氧化钙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2. 演示实验:氧化钙和水的反应。以此反应引入熟石灰——氢氧化钙。并让学生了解“自热食品”的原理。

学生活动:

1. 观看影片,从影片的内容来推测氧化钙的性质。记录实验现象,推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2. 通过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俗名体会两者的性质。对比于浓硫酸,学习氢氧化钠的强腐蚀性及处理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优秀的影片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了解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变化特点,学会对所给材料进行分析,获得知识,并自然过渡到氢氧化钙这种常见的碱,从而引出课题。体现从现象描述到分析反应实质,从物质性质到物质用途的过程。

(二)自主探究常见的碱的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

1. 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如设计学生实验、提供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等。

2. 帮助学生分析氢氧化钠的“潮解”,鼓励学生联系已学总结归纳具有吸水性的物质及对应用途。

学生活动:

1. 观察实验现象,并将两种碱的物理性质记录在学案上。

2. 分析氢氧化钠表面变潮湿的现象,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新概念“潮解”。并归纳出浓硫酸、氧化钙和氢氧化钠一样均易吸水,均可用作干燥剂。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并用于学习新物质。学会观察并记录现象,得出结论。并能联系已知,学习新知并建构干燥剂知识网络。

(三)合作探究常见的碱的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

1.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回顾已知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2.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能反应。提供实验药品和仪器,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和实验装置。

学生活动:

合作探究一:根据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推测氢氧化钠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根据所给仪器,合作探究。

1. 回顾知识:(1)两种常见的碱均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石蕊试液变蓝、使酚酞试液变红。(2)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

2. 根据所给药品和仪器,分小组合作探究二氧化碳是否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学生设计的方案如图1-图3:

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3. 教师也提出一个实验方案(如图4),由学生来进行评价。

4. 实施方案,并得出结论。

5. 反思评价: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二个:一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另一个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的水中。

合作探究二:再设计一个实验判断上述观点哪个正确?

1. 设计方案:如图5。

2. 实施方案并得出结论

学生观察现象:加入氢氧化钠的装置中气球膨胀的比加入水的装置要大。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而不是溶解。

3. 反思评价: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一样,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

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引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从已知到未知,便于学生自主探究新物质的性质。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并自己作图,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技能,学会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评与生评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评价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自主建构中来,深入了解该实验设计的原理。通过对实验的反思,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大胆假设、合理设计实验的科学素养。在自主设计实验中学会利用对比法、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并以喷泉实验与高中衔接,为学生学习氨气的性质打下基础,

(四)归纳概括、同化整合

教师活动:设计问题:

1. 以上实验利用的是相同的原理,你能总结出吗?

2. 能否换个角度来设计实验呢?

3. 根据二氧化碳分别与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反应,总结出常见的碱还有什么相似的化学性质?并写出通式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提示,归纳概括:

1. 以上反应都是利用氢氧化钠消耗二氧化碳,是从反应的角度来考虑实验方案的设计。

2. 还可以从生成物的角度来考虑。只要我们能证明生成了碳酸钠,也可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3.同化整合出非金属氧化物与碱反应的通式: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有用信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举一反三,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整合知识网络。

(五)应用评价、意义建构

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归纳、总结、建构知识网络。

1. 演示实验:在即将沸腾的水中加入一片氢氧化钠。请学生解释原因。

2. 氢氧化钠保存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3.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4. 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分析吸收二氧化碳和检验二氧化碳的药品分别是什么?

5. 做完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后,老师会在集气瓶内倒入少量NaOH溶液,这是为什么?(用方程式表示)

6. 总结以上规律,写出氢氧化钠溶液和三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归纳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用途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设计问题,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以及回答相关问题,学会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归纳、建构知识网络。

设计意图:

将新学知识运用于解释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用途,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建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钠性质、用途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网络。形成性质决定用途,性质与保存方法、称量规则的关系等化学观念。

六、课后反思

《常见的碱》课堂教学在2013年1月南京市玄武区学科带头人示范课评选中获得第一名。评委们认为授课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设计合理流畅,周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状以及常见的碱的知识特点,通过生动的引入、问题的设计、师生的合作、及时的反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搭建了合理的探究支架,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学生能高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通过将自主建构模式的构建和运用研究,我们深深体会到,这种探究模式,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化学思维方式,培养了科学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让学生自主建构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自主建构了学习知识的能力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庞国维.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金延风、吴希红.自主与引导——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10

一、定量研究物质的组成

1.化合物中组成成分的研究――化学式的计算

试题多以填空题形式出现,常考查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原子个数比、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或物质中含某N元素的质量等。试题取材于教材或社会热点,核心仍是根据给出的化学式进行相关计算。

例1 (天津)尿素[CO(NH2)2]是氮肥中最主要的一种,其含氮量高,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计算:

(1)CO(NH2)2中各元素质量比为

(根据化学式中元素顺序写最简比)。

(2)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若CO(NH2)2中含有3克氮元素,则该CO(NH2)2的质量为 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解析:元素质量比计算时,要按序写出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乘以其原子个数,再算比值。每个CO(NH2)2分子中含有1个C、1个O、2个N和4个H,所以CO(NH2)2中各元素质量比为:(12×1)∶(16×1):(14×2)∶(1×4)=3∶4∶7∶1,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16×1+14×2+1×4=60。因为化合物中各成分的含量(元素的质量分数)是一个定值,即该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与物质的质量比是不变的,所以可依据氮元素的质量和质量分数计算CO(NH2)2的质量。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212×1+16×1+14×2+1×4]×100%=46.7%,该CO(NH2)2的质量为:3克÷46.7%=6.4克。

答案:(1)3∶4∶7∶1 (2)60 (3)6.4

2.混合物中组成成分的研究――溶液的计算、样品的纯度

溶液是初中化学学习和研究中最典型的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在中考中常考查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稀释的计算。一般会结合溶解度曲线,或在化学反应的综合计算中来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考查。样品纯度的计算通常也是通过化学反应定量计算出某物质的质量,再用物质的质量除以样品的质量而得到。

例2 (宜昌)某氢氧化钠样品中混有氯化钠,为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称取5克样品,加入27克水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稀盐酸,同时测定pH。当pH=7时,恰好用去10%的稀盐酸36.5克。试计算:

(1)将100克38%的浓盐酸稀释成10%的稀盐酸,需加水 克。

(2)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1)若加水后变成10%的稀盐酸质量为a,则加水的质量为a-100克。稀释后稀盐酸的质量a,可由稀释前后溶质质量相等列方程解答:a×10%=100克×38%,a=380克,加水的质量为:380克-100克=280克。(2)根据恰好反应时消耗氯化氢的质量,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可求出5克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再用氢氧化钠的质量和样品总质量,即可得到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3)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需要知道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由于是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溶质氯化钠一部分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可根据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对应成比例计算得出;另一部分来自于样品,样品中混有的氯化钠质量为5克样品减去氢氧化钠的质量。从题意可知,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且没有气体和沉淀产生,因此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克+27克+36.5克=68.5克。

答案:(1)280

(2)所用HCl的质量为:36.5 g×10%=3.65 g

设样品中NaOH的质量为x,生成NaCl的质量为y。

NaOH+HCl=NaCl+H2O

40 36.5 58.5

x 3.65 g y

[40x=36.53.65 g] x=4 g

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4 g5 g]×100%=80%

(3)[36.53.65 g=58.5y] y=5.85 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85 g+5 g-4 g5 g+27 g+36.5 g]×100%=10%

答:略。

二、定量研究物质的变化――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是初中化学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为它是对物质从质到量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近年来的化学方程式计算题中,数学计算逐步淡化,更加突出了化学的特点,如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图表分析能力、实验数据筛选能力等的考查。试题常为综合计算型,情景素材丰富,形式多样,试题难度不大,既能考查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又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化学信息的提取、分析、处理能力。

无论试题以何种形式出现,其基本的解题过程和方法是一样的。首先,根据题意找出已知量,而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必须是“参加的”或“生成的”纯净物的质量;然后,根据所要求解的未知量设未知数;最后,根据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成正比的关系,把已知量、未知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列比例式进行计算求解。

1.常规基础型

这类试题情景简单,化学反应多为教材中常见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容易,已知量为直接给出反应中的一种物质,或是通过简单的分析即可得出。主要考查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格式和方法,注重基础性与规范性。

例3 (长沙)实验室取68克过氧化氢溶液和2克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充分反应后,称量剩余溶液和滤渣的质量为68.4克。求:

(1)充分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变。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为:68 g+2 g=70 g,反应后剩余物的总质量为68.4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氧气的质量为:70 g-68.4 g=1.6 g。根据生成物氧气的质量,利用化学程式可计算出反应物过氧化氢的质量,再结合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即可得到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的质量分数。

答案:(1)1.6

(2)设H2O2溶液中H2O2的质量为x。

2H2O2[MnO2] 2H2O + O2

68 32

x 1.6 g

[68x=321.6 g] x=3.4 g

参加反应的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4 g68 g]×100%=5%

答:略。

2.实验导图型

这类试题通常会创设一个实验情景,用图示的形式把实验过程表达出来。解题时,学生主要根据发生的化学反应,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并提取有用数据,进行相关计算。

例4 (哈尔滨)为测定某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情况,某同学实验并记录如 下图:[平均分成2份][溶液恰好变为无色][酚酞溶液(质量忽略不计)][A

100 g样品溶液][B][D][C][E][50 g 7.3%稀盐酸][无气泡][溶液仍为红色][步骤1][步骤2][200 g 7.3%稀盐酸][100 g溶液][245.6 g溶液][有气泡]

(1)B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根据已知条件求解,C烧杯溶液中碳酸钠质量(x)的比例式为 。

(3)向E烧杯内加入54.4 g水,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4)D烧杯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5)原氢氧化钠溶液中变质的氢氧化钠与未变质的氢氧化钠质量比为 。

解析:氢氧化钠敞口放置变质会生成碳酸钠,加入稀盐酸进行测定时,会发生两个化学反应,即稀盐酸分别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反应,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与碳酸钠反应会有气泡产生。根据实验图示可以分析出,盐酸会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反应完全后再与碳酸钠反应。(1)B烧杯中加入盐酸后无气泡产生,溶液仍然是红色,所以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2)从步骤2可分析得出,50克样品溶液与200 g 7.3%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刚好变为无色),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50 g+200 g-245.6 g=4.4 g。设C烧杯溶液中碳酸钠质量为x,依据化学方程式可列出,C烧杯溶液中碳酸钠质量(x)的比例式为:[106x=444.4 g]。(3)所得不饱和溶液为氯化钠溶液,要计算氯化钠的质量,依据题意分析,无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质量各是多少,氯化钠是它们与稀盐酸反应的产物,因此氯化钠与稀盐酸中的氯元素是守恒的,可不用具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计算。若设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则只需如下表示:HCl―NaCl,列式[36.5200 g×7.3%]=[58.5y],解得y=23.4 g,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3.4 g245.6 g+54.4 g]×100%=7.8%。 (4)由方程式可计算出,与碳酸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是100克,则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为:200 g-100 g=100 g,所以步骤1中加入的50 g稀盐酸没有把氢氧化钠反应完。所以D烧杯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NaCl、NaOH、Na2CO3。(5)若设未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变质的氢氧化钠质量为n。

NaOH+HCl=NaCl+H2O

40 36.5

m 100 g×7.3%

[40m=36.5100 g×7.3%] m=8 g

CO2+2NaOH=Na2CO3+H2O

80 106

n 10.6 g

[80m=10610.6 g] n=8 g

则原氢氧化钠溶液中变质的氢氧化钠与未变质的氢氧化钠质量比为:8 g∶8 g=1∶1。

答案:(1)NaOH+HCl=NaCl+H2O

(2)[106x=444.4 g] (3)7.8% (4)NaCl、NaOH、Na2CO3 (5)1∶1

3.坐标图像型

此类试题是把化学反应的过程在坐标轴上用曲线表示出来,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化学反应中不同的量。在解题中要求学生能在坐标上分析得出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作为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已知量。曲线的起点通常是反应开始的点,拐点常是某一个反应结束的点,要重点进行数据分析,得到解答问题的关键数据。

例5 (陕西)小王同学想测定某Cu-Zn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取合金粉末13 g,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所加稀硫酸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

请完成下列分析及计算。

(1)反应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 g。

(2)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解析:Cu-Zn合金中加入稀硫酸,只有Zn与其反应,而Cu与稀硫酸不反应。图中的拐点表示加入的稀硫酸为49克时生成0.1克H2,继续加入稀硫酸,H2质量不变,说明Zn在拐点处刚好反应完。因此,可用生成的0.1克H2的质量依据化学方程式求出Zn的质量。

答案:(1)0.1

(2)设13 g Cu-Zn合金中Zn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2

x 0.1 g

[65x=20.1 g] x=3.25 g

合金中Cu的质量分数为:[13 g-3.25 g13 g]×100%=75%

答:略。

4.表格分析型

此类试题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表格中会出示多组数据,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和计算,找出内在规律,判断恰好完全反应或某种物质反应充分时的一M数据,再进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通常要把参照数据的正比关系找到。其突破口在于不符合这种规律的一组数据以及与它紧临的一组数据,读懂其化学意义。

例6 (随州)将 25.6 g NaCl和 MgCl2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126 g水中配成溶液, 再将200 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不断加入该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计算:

(1)上表中m的值为_____________。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通过上表横向和纵向分析,每向配成的溶液中加入40克氢氧化钠溶液,就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2.9克,因此,当第三次加完氢氧化钠溶液后,m的值为2.9×3=8.7。第4次和第5次实验数据说明,MgCl2和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最多只能产生11.6 g沉淀,此时MgCl2已反应完全,而11.6刚好是2.9的4倍,说明第4次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完,得到氯化钠溶液。

答案:(1)8.7

(2)设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NaCl的质量为x,固体混合物中MgCl2的质量为y。

MgCl2+2NaOH=Mg(OH)2+2NaCl

95 58 117

y 11.6 g x

[5811.6 g=117x] x=23.4 g

[95y=5811.6 g] y=19 g

溶质的总质量为:25.6 g-19 g+23.4 g=30 g

溶液的质量为:25.6 g+126 g+160 g- 11.6 g=30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