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17 10:21:59

踏青的诗句

踏青的诗句篇1

古人踏青,内容丰富多彩,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进行野炊,采摘百草,狩猎,放风筝等。“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这话说得在理,春天万物苏醒满目葱茏,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踏青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在青山绿水间陶冶自己的心情。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与踏青结下了不解之缘,吟诗作赋,为春游大抒雅怀。

白居易的《钱唐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语言朴素,情景交融,钱唐湖早春的美景读之如见,呼之欲出,仿佛身临其境了。

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却是一幅因恋春而留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真可谓文情并茂,脍炙人口。像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上平湖白鹭飞。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鼓几船归。”孟郊的“日日出两园,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苏轼的“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莲步袅。腰支佩兰轻妙。行过上林春好”,都是妙笔生花,各具特色。

踏青的诗句篇2

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桃红柳绿,春色旖旎,正是踏青的大好时光。

踏青之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据《晋书》记载,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去游赏春景。唐、宋时期,此风更为盛行,人们到郊外时或携酒肴相聚而饮,或插花簪柳,或放纸鸢打秋千,或策马野外,或探花名园。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称:“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璃,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明朝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道:“三月清明日,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如今在清明前后去郊外踏青,不仅给久居闹市的人们带来无穷乐趣,更增进身心健康。所以有人风趣地说:“元宵是灯节,端午是船节,中秋是月亮节,清明是洋溢浪漫色彩的‘青春’节。”

春天之所以招人喜欢,踏青之能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是因为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处处美丽迷人。而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春色的描绘,更让春天充满诗情画意。

您看春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安《绝句》)“东风吹绿青溪路,马路轻寒不着人。”(萨都剌《春日偶成》)春风和煦,温柔多情,和风拂面,充满温馨。

您看春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其一》)初春的水,碧绿如染,清净澄澈,鸭子自由自在地嬉戏其间;岸边江花娇艳如火,桃花鲜红欲燃。

您看春月:“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春日月下花前,杨柳丝丝,桃杏依依,清风徐来,笛声悠扬。身处此种美妙的意境之中,何乐可及!此时此刻,不正是“春宵一刻值千金”吗?(苏轼《春宵》)

踏青的诗句篇3

在联想中生长,更多的是要有创意,它更提倡思想奔放、毫无拘束地自由联想。这样的自由联想,需要教师经常性的诱导,学生才会习惯性地通过相似、对比和接近联想的多次重复交叉而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联想片断。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读一读诗句,看一看,你们又会联想到什么?”生1“:我读到‘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时想到了《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踏一路春风’如果上的是天路的话,就像《莫高窟》的飞天了。”生2“:‘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我想到了去年踏春时,草是青的,树是绿的,遍地麦苗无边绿,连我们的眼睛都看绿了,脚能不绿吗?”生3:“我读到‘小鸟抖动彩翼……快活得叽叽直叫。’时,我想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还想到了语文课本上的《燕子》‘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在这个片断中,教师没有一句一句地去分析句意,而学生在联想中自然地为句子创造出新意境来,只有不断地使自己从已存在的一点出发,或从已知事物的相似点、相近点或相反点出发,才能获得对新事物的看法,我们的教学才会由此得以快步前进。

二、生长,创意常在阳光后

小学生总喜欢激励,激励中更易刮起思维的风暴,创意的落脚点在于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意联想,不要贪大求全,每课渗透一点点,日积月累,必有突破。从实践上看,想点子是一回事,用点子是另外一回事。我们要学会想点子,还要学会用点子,特别要善于想出“用点子”的点子。重要的是“运用”,只有在各种场合下,都能够得心应手地综合运用各类创新思维的方法,并取得预想中的成果,我们才算真正学会了创意联想,实施创意的秘诀就是现在就去做。创意的要害就在于“新”,如果动作太慢“,新”就会变成“旧”,就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价值。先从小事上练习“现在就去做”,这样很快便会养成一种强有力的行动习惯,在紧要关头或有机会时便会“立刻行动”。

我执教《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创意联想片断如下。师“:看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你想到了什么事?想到用你们平时的话会怎么写?”生1“:我想到了高山植树的情景,原来这座山上可能没有树,后来,年年植,年年植,树就多了。鸟也多了,歌也就多了。”生2:“我想到了山高云低,今年春节才上映的大片《大闹天宫》那个大圣才能踏风而行,我们又不是飞人怎么能踏一路春风呢,是不是作者写的高山植树,山高云低,所以才说‘踏一路春风’呢?还有一句诗叫‘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不是作者写植树人看到他们的成果,很得意啊!”……师:“《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如果让你也来写一首现代诗,你会怎么写?”生1:“要定韵,有韵才顺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用的是‘ao’韵。韵脚是‘笑‘’脚‘’谣’‘苗’‘袍’‘熬’‘茂’‘涛’等。还要用一些修辞,如拟人、比喻等。”生2“:要是我写的话:可以这样写‘:一脸阳光,一路欢笑,青青麦苗青青草,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生3“:也可以这样写‘放下书包,背起挎包;扑进春天的怀抱,亲吻菜花,轻抚麦苗;野炊的是欢笑,染绿的是双脚。’”……

三、总结

踏青的诗句篇4

因为“我国自古‘文语’便是分道扬镳,词典字书更是重文轻语。”故不少字词的读音为传统笺注所疏忽,加之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入而引起的词义有变化发展,不少词有“一词可兼数义”的现象,且其代表的诸多意义间缺乏明确联系,而词义的变化发展也导致了该字词读音的变化。故本文就词牌名《踏莎行》中“莎”音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训诂学的相关理论做一补正,几经梳爬,拼凑小文,以示方家。

词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合音乐以供歌唱的,其所配之乐既有大量的民间市井俗乐;也有宫廷皇室雅乐,当然也不乏有文人燕集之乐。《踏莎行》便属“文人燕集之乐”,因据传《踏莎行》做为词牌名,其创制者为北宋名臣寇准,《湘山野录》载:“莱公(寇准)因早春宴客,自撰乐府词,俾工歌之。”说寇准在早春季节为宴请客人,自撰乐府词,且让乐工演唱。据《词律》记载《踏莎行》是寇准的自度曲,没有其它人写过这个词牌名,即《江南春》词注:“或曰:此莱公自度曲,他无作者。”寇准于春时见莎草离披,践踏寻芳,写景抒情,正相切合,忽然想起唐诗人韩“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兴起创始该调,故《艺林伐山》载:“韩诗:‘踏莎行草过春溪’;词名《踏莎行》,本此。”

值得指出的是:时下有学者认为“踏莎行草过春溪”这句诗不是出自韩,而是出自《全唐诗》卷348第36首陈羽的《过栎阳山溪》:“众草穿沙芳色齐,蹋莎行草过春溪。闲云相引上山去,人到山头云却低。”至于“踏莎行草过春溪”究竟是出自韩还是陈羽,本文只能存疑,留给其它研究者去探讨。

二清字音韵训诂学家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讲到:“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又因为“文献语言中是汉字形、音、义三者的关系,声音是形式,意义是内容。语词中声音和意义的结合,完全是特定语言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所以笔者试查阅现行各大辞书,通过梳理出“莎”的源流而“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

1.《说文解字》

在《说文・艹部解字》[卷一]:“艹部,莎,镐侯也。从艹沙声。苏禾切”其字原形如右图:

2.《康熙字典》

在《康熙字典》:“[唐韵][集韵][韵会]苏禾切[正韵]桑何切,音唆。草名。[说文]镐侯也。一名侯莎。[尔雅翼]茎叶似三棱,根周匝多毛,谓之香附子。一名雀头香。[博雅]地毛,莎也。又木名。[广韵]似桄榔,其树出面。又[前汉・冯奉世传]莎车王万年。[注]莎车,国名。又亭名。[水经注]莎泉南流,水侧有莎泉亭。又[集韵]师加切,音沙。虫名。[诗・豳风]六月莎鸡振羽。又宣佳切,音绥。瞪,以手切摩也。[礼记・曲礼]共饭不泽手。[疏]泽谓瞪。又摩莎之,出其香汁。又[韵补]莎草之莎,叶音绥。[马融・广成颂]镇以瑶台,纯以金堤,树以蒲柳,被以绿莎。”

3.《汉语大字典》

(1)suō《广韵》苏和切,平戈心。歌部。

①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植物的通称。宋愿在《尔雅翼?释草》:“莎,茎叶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谓之香附子。”②木名。《广韵・戈韵》:“莎,亦树,似桄榔,其树出面。”③同“蓑”。《广雅・释草》“其蒿,青蓑也。”清王念孙疏证:“蓑与莎同音,青蓑,即青莎也。”④蓑谢。唐陆龟蒙《杞菊赋》:“尔杞未棘,尔菊未莎,其如予何,其如予何。”

(2)shā《集韵》师加切,平麻生。歌部

莎鸡:虫名。即纺织娘。宋罗愿《尔雅翼・释虫》:“莎鸡……一名络纬,今俗人谓之络丝娘,盖其鸣时又当络丝之侯。……今小儿夜亦养之,听其声。”

再如《诗・豳风・七月》“六月莎鸡振羽。”唐李白《独不见》:“春惠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3)suī《集韵》“宣传切,平脂心。”谏:两手搓磨。《集韵・脂韵》:“莎,谏,以手切磨也。”如《礼记・曲礼》“共饭不泽手。”清郑玄注:“为汗手(生)不e,泽谓谏也。”

另外在《辞源》;《新编古汉语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文大字典》;《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均记载到:“莎”,当其念作“suō”时,做①草名;②树名;③通“蓑”字;④地名。当其念作“shā” 时,为虫名,即莎鸡,俗称“纺织娘”。 蔡邕月令章句曰:“蟋蟀虫名,斯螽莎鸡之类,世谓之蜻}。”李贺《房中思》诗:“谁能事贞素。卧听沙鸡泣。”

三因为《说文解字》是用一个字来给另一个字注音,《说文》有“莎,从艹沙声”那就有必要考究“沙”的读音。在《说文・水部》(卷十一)“沙,水散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见。楚东有沙水。所加切。另沙,谭长说:沙或从āK加切。ǎ子结切。”

“沙”在《康熙字典》中“[唐韵]所加切。[集韵][韵会][正韵]师加切,音纱。又如[广韵][集韵][韵会]所稼切,音嗄。声嘶也”。即“沙”可念“shāㄕㄚˉ”或“shàㄕㄚA”。

当弄清“沙”读音后,依照《说文》中“莎,从艹沙声”,那么“莎”就可念“shāㄕㄚˉ”或“shàㄕㄚA”,但“莎”又怎么念做“suō”?笔者认为“莎”本音念“shāㄕㄚˉ”或“shàㄕㄚA”,却因为“语言之变化有二:第一,由语根生出之分化语;第二,因时间或空间之变动而发生之转语。分化语者,音不变而义有变。……转(注)则义同而语为二。”“声转之变,由于方言;韵转之变,本乎方音。”所以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尤其是在口授中难免不受各地的方言方音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以致原本用反切法拼读出“苏禾切”的音来表示“莎”音,在后世已难以拼读出,但“莎”的“suō”音与“苏禾切”通过反切拼出音最相近,想必 “莎” 也因此成了多音词。

故在汉时这个“从草沙声”的“莎”应该是一种植物,名为莎草。以“莎”字为词根而组成的词也很多,如有“莎池(周围长有莎草的水池);莎岸(长着莎草的岸边);莎洲(长有莎草的水洲);莎香(莎草的香气);莎庭(长满莎草的庭院);莎径(长满莎草的小路);莎阶(长满莎草的台阶);莎台(长着莎草的楼台)等等。

“莎草”作为文学意象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也提及,如:《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薜莎青X。”其中《汉书音义》曰:“薜,赖蒿也,莎,镐侯也,青X,似而大也,音烦。潘岳《射雉赋》中的“青秋莎靡。”《淮南子・览冥》的“田无立禾,路无莎X。”唐人韩诗:“踏莎行草过春溪”,首次用“踏莎”来抒发“践踏寻芳”之情。所以《艺林伐山》载:寇准于春时见莎草离披,践踏寻芳,写景抒情,正相切合,忽然想起唐诗人韩“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兴起创始该调,“词名《踏莎行》,本此。”

四在《苏轼诗集》卷三中有诗《次韵杨褒早春》,对“莎”字在组成“踏莎”一词中的读音有了提示,即

次韵杨褒早春

穷巷凄凉苦未和,君家庭院得春多。

不辞瘦马骑冲雪,来听佳人唱《踏莎》。

破恨径须烦Lf,增年谁复怨羲娥。

良辰乐事古难并,白发青衫我亦歌。

细雨郊园聊种菜,冷官门户可张罗。

放朝三日君恩重,睡美不知身在何。

从诗中不难看出,全诗押“uo”韵,同时也说明了“莎”字在组成“踏莎”一词中的读音是念“suō”。

这同样在曹冠在《赋夏初临一阕,以纪时日》对“莎”的音韵也有取用,即:

翠入烟岚,绿铺槐幄,薰风初扇微和。

茂樾扶疏,绛榴花映庭柯。

瀑泉飞下层坡。

间新篁、夹迳踏莎。

良辰佳景,登临隽游,清兴何多。

流觞高会,不减兰亭,感怀书事,聊寄吟哦。

升沉变化,任它造物如何。

蹑磴攀萝。

上冲霄、满饮高歌。

醉还醒,重宴画楼,赏玩金波。

在《钦定词谱》中该词有所说明:“惟后段第九句不押韵异。按,《燕喜词》别首,“醉挥毫,知音为我,发兴高歌”,与此同。

以上数例,《踏莎行》的“莎”确是念 suō ,但需要说明的:《踏莎行》是一种词牌,字面“踏莎”指的就是践踏莎草之意,但“行”不是行走的意思,是指韵文的一种体裁。“莎”的另一个读音 shā ,则一般用于拼写少数民族或外国的人名如莎士比亚,但是表草名“莎草”的“莎”仍然读 suō 不读 shā。

参考文献:

[1]王光华. 误读词牌名读音辨正[J].教研论坛,2007(7)

[2]郗政民,古书未释词语荟释[Z].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万树.词律[R].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4]嗟余听鼓.“踏莎行草过春溪”究竟出自韩还是陈羽[EB/OL]..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332&subid=0&fid=59143&p=goto0, 2008-10-16

踏青的诗句篇5

同学们:开学这几周我们一直进行现代诗歌的学习,你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朗诵你们喜爱的诗歌。的确,青少年喜欢诗歌,诗有韵律,有形象,语言简洁而又意味深长,最能锻炼人的想象能力,最能表现激情。青年人热情洋溢,朝气蓬勃,更适合写诗。可以说,花季年华不能没有诗,青春是诗的年龄。诗化人生,不是要人人都成为诗人;而人人充盈诗情却是现代人生的必需。

那么,中生W写新诗要注意些什么呢?

1.内容集中。诗歌是最为精练的文学品种,往往选取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集中反映生活的本质,以巨大的概括力激发读者的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臧克家写于四十年代的《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短短六行诗,具有惊人的概括力,它不仅是三代农民的写实,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苦难生活的缩影。

2.饱含感情。诗歌是最长于抒情的文学体裁,是数千年来人们的欢声笑语、泪珠叹息和呐喊呼吁的结晶。诗歌的感情有两个要求,一是真挚,二是强烈。艾青在狱中写下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几乎每节诗都用一组长长的排比句表达对大堰河的挚爱与怀念,字里行间浸透着爱之深、念之切。可以说,如果没有对乳母的真挚感情,就不会有《大堰河,我的保姆》。

3.韵律和谐。它包括押韵和节奏两个方面。诗句的末一字韵母相同或相近,整首诗咏唱就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如晓光的《那就是我》就具有韵律和谐的特点。

4.形象生动。诗有形象才有生命力。如《掌纹》一诗:“据说看掌纹可以预知未来/因为它是人生的轨迹/于是在那位老先生面前/我将手慢慢地伸了过去/老先生告诉我/你的未来就如掌纹一样/弯弯曲曲/会有许多辛苦/但也有许多欣喜/缩回手的一瞬/我突然明白/未来就如掌纹/完全握在自己手里”。“掌纹”是举手可见的形象,借它的“弯弯曲曲”喻指生活的“辛苦”和“欣喜”,贴切自然。最后两句,“缩”手紧“握”,一个多么平凡的动作却是神采之笔。朴素的语言概括深刻的道理,自信自强正是新一代青少年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人生的“弯弯曲曲”就是借“掌纹”的形象表达的。主宰命运,自强不息,就是凭“缩”手紧“握”的动作而充分表现。

5.意境深邃。古人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景,三曰意境。物境求其形似。意境难以抑制。而意境为最高境界。物是表象,情是内涵,意是核心。如徐敬亚的《既然》:“既然/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既然/脚下踏着波浪/又注定终生恋着波澜;既然/能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沉入了海底;既然/与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那么/就把一生交给海吧/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四个“既然”连接的四组诗暗示出人类生存的艰难。渺小的人类如同在浩瀚的大海中,前也无岸,后也无岸。但要生存,必须踏着波涛前进。前进,或许会有新的发现。诗所表现的正是对生活的思考,从而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是从迷惘中觉醒了的一代人,对生活的重新选择和思考。

校园,是青春涌动的地方,是思想萌芽的地方,是艺术诞生的地方。我坚信,校园里潜养着智慧的光芒,校园,是一方诗歌的热土,星星点灯,照亮我们未来的路!这就是我要对你们所说的话。

踏青的诗句篇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与李商隐齐名的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虽然现在还没的清明,但是我就踏青了。

早上,我懒懒的深了一个懒腰,缓缓地睁开眼进。阳光透过窗户照到屋里,暖暖的。我本来还想再睡一会,可是妈妈把我拉起来要我出去走走、活动活动 。我吃完早餐,就到离我家最近的笔架山“踏青”去了。

我对笔架山的两个峰发起了挑战。从山脚到主峰有178米。我对它先发起了进攻。我不经常爬山,爬到半山腰,就不行了,休息了一两分钟。又开始了我的征程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登上了这个峰。接着我对次峰的长征开始了。吸取了前面的经验,我登这个峰似乎简单多了。一下就登了上去。其实次峰也比主峰的要矮挺多的。我站在峰顶眺望着远方,一种成就感即时涌上我的心头。

这次的“踏青长征”在我愉快的心情中告一段落了。

踏青的诗句篇7

----------文/栀青

古诗里说,微风起于青萍之末。

桃花已醉,流年似水。红影点缀青萍,微风吹散了清香,又一次,瘦尽了春光。

三千弱水我为你,取意的命题,叹落笔、点醒纸上的惋惜。扬舟,离别三月,兰浆点破思念。我在悠长寂寥的旧时光里,寻找你的故事。淡云阁雨,疏烟淡月,我醉在关于你的记忆里。闻到绮陌东头,明河影下。听,谁还在斑驳的断桥上,低吟千年的绝唱?静锁一帘愁雨。月下行舟,临风赏柳,你曾说,此乃风流。凭栏醉卧,我数着年头。任由雨滴碎了相思,在心头荡漾,氤氲着诗酒年华里,最美的诗意。

你说,在飞雪漫天的时节,你会温一醅百年的醇酒,踏月而来。帘底芊芊月,寥落烟中几多幽愁。风吹你衣衫,飘飘渺渺,宛若飞雪,在松下明月招展。于是,我静静等候,等到下一个飞雪漫天,等到下一个灯花落。寻觅一夜落雪,守候着那斜阳映山落,我等谁、谁不回。

薄雨收寒,春意渐回。那一场与你看过的落雪无暇,一直摇曳在我心间。只是若明若暗,清寒轻暖。我知道,你就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清凉的薄暮里,有一种无言的感伤在流转。我总是依稀觉得你就在我身边。回眸,便是你宠溺的笑意,在身后蔓延。

醉看流年,锦绣如画卷。时空中,是你气息在飘散。温暖,无处不在的温暖,像春日里的诗句,写满桃花笺。

回忆在雨巷里喟叹,岁月不言。时光外的青草幽幽,往事在宣纸上留白。洗尽铅华,留下这世间最美好的场景。风清雨薄,长街弯弯,我还在行走。你给我撑起油纸伞,像是用彩色画笔,画出的憧憬。你笑着对我说,将来要带我信手天涯,游遍九州万里如画,然后在南山下,赏菊种花。我看见你眼底的灿烂,如影像般折叠。

时光在停,也仿佛在走。我一边走,一边想,想着那些时光,想着你陪我的那些日子。心中满是温暖。我带有一丝侥幸,绕过岁月的小巷,转过年少的街口,我们会不会 还在下一个路口遇见?

隐隐的忧伤,像是夏季突然而来的雨点,默默将玄机安排。你终究是我参不了的禅。我是知晓的,你是一个故事,童话一般的,纤尘不染。天亮以后,满地的落花,也不过是一场青春的祭奠。

踏青的诗句篇8

花蝶泪,滴滴沧海,九张机,默数桑田;曾经无数个远方的梦想,依旧吟唱着归来,海天交界的深处,时间烙下了交集,一色的云朵漾动如歌。回眸往事,漫漫红尘万卷,繁华离落,怎施得一钵心静,归却浮生?

一张机春色连峰泓波潋,天高山远箫声伴,止指默然,回眸不见,唯有桃花艳。

想起一首诗,便记起一座城池,记起一座城池,便忆起一段故事。那个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女子,在隐循了数年之后,终究还是没有回来,只是那满树的桃花,却映红了诗人的记忆,也苏醒了整个春天。依稀记得故乡的那片桃花林,每年的暮春时节,便灿烂得像是位待嫁的新娘,那时的自己还会为了一片花瓣的飘落而不知所措;站在桃花树下,如若进入那个与世隔绝的桃源深处,也渴望着有那么一群朴实忠厚的父辈们耕田种地,有那么一群孩子无忧无虑的玩闹嬉耍,也有三三两两的农家妇女提着水囊轻唤着孩子们的乳名;时而春风拂柳,春日下鸡犬相宁,老黄狗偶尔慵懒的吠上几声,享受着春日的暖意。那片桃林似乎是为心灵而建的归属地,回眸往事,那片桃花林归却的是他乡游子的浓浓思乡情意。

二张机晚星夏夜冷如霜,夜光杯酒饮壶觞,走笔墨香,镌述沧桑,笑意一身狂。

静静的夜,初升的月,忽然间想起杜甫的那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起太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幻想着千百年前是否有迁客搔人值此有月有酒的夜里,畅开心中的诗意,挥洒手中的墨笔舞一段龙蛇,一吐心中愁绪。衬月对杯,花间闲步,借腹中酒意画一段惆怅,吸几抹月色奏一曲弦觞。放眼望去,是漫漫春江上倒映的圆月,风吹花香,波碎月光,细碎的明亮照着行人走过的足迹;暖暖的月色,像是吟唱着一首古老沧桑的歌谣,细数着流过的浮沙,记述着青春过的年华,宫商角徵羽,五律的变幻勾起华丽过的流年,勾起一次次青春的笑意,往事回首,归却心底一段愁。

三张机旧事还来人未睡,载满青春如梦归,撑篙毋退,舍我其谁,犹记故人泪。

“撑篙直进,入桃源深处”,如若乘着轻巧的兰舟于浮着红藕莲叶的小河之上,轻解心字罗衣,绣一段玉锦香囊,将往事回忆缝入心底,韵入水袖。故人泪,声声碎,曾经青春的梦想,携着旧事环入梦中,醒后枕边一片潮湿,镜中云鬓偏倚,泪红的双眼望着未来的遥远。端束衣冠,收拾行囊,踏上一段征程,为梦而行。故人醉,满心寐,袭一身白衣,舞一幕水袖。妆化去脸上泪痕,送自己一脸笑意,一心静谧。红尘世外,又多少红衣乱舞绿袖,又多少金字暖心衣?散漫郊外,月圆天心,桂花树下吴刚斧,闲玉兔。折桂金蟾,不负故人诲,一当流年退。回身万物萧萧,归留青春驻。

四张机月晕迷离风戏花,梦里披金战长甲,骤响胡笳,回刀策马,往事如烟沙。

夜风阵阵,彳亍着,看满地的残红戏风而起,如若映起一场游园,一戏惊梦。金甲披离,吴钩弄影,碎碎的月光衬着胡笳声声的幽咽,像破碎了心中尘封已久的梦境,独守边疆。旷古的沙漠一望无垠,一骑马蹄,踏过黄沙,踏过白骨,扬尘而去,只身一把长刀,照着伊人的笑靥如花,照着兄弟的铮铮铁骨,叹一句,报国精忠,回刀策马,绝尘而返。月晕迷离,流血漂橹,一个人熟悉的面孔浮掠过脑海,一句句往日的玩笑萦绕耳际;而今,冰冷的面容,木讷的眼神,催起一曲《广陵散》,人鬼两散,惊天动地,唤起千年的往事如数烟沙,随风渺渺。僵化的脸,冰冷的心,等待着冷冷的月光从迷纱中隐现,照暖融化,清风复苏。

五张机金樽映月铭思念,将子进酒一尽欢,对月把盏,喋泪花间,不负弱冠年。

月华如水,清清地流进云彩,流进花间,金樽立于几案之上,酒香飘溢,韵华浮动,只愿借酒一酌心中欢娱,一尽故友之情。想起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起那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口中饮进的是新酒,眼中喋起的是清泪。本是同林鸟,如今各自飞,曾经经年寒窗,已后各分南北,怎一盏离酒浇别绪,愁上愁,怎几句话语告离休,够不够?时光散尽,流年已矣,月影花间的日子里,借酒消愁,忆起经年往事,禁不住涕泪纵横,满心神伤。只愿喋泪花间,醒罢,一场清秋,一场承受,题一笔红尘笑傲江湖,走一抹清韵不负弱冠。

六张机随性信步闲庭处,自在逍遥一意如,万卷诗书,读尽孤独,踏遍天涯路。

北雁南飞,南方的一季春红争妍斗艳,姹紫嫣红。泛古箫音,越尘绝代,踏着一流清灵的节拍波韵而来,燃起新生的希望,点燃春日的妖娆。和一曲《桃花扇》,信步闲庭,看孤云出岫,欲卷又舒,赏花开花谢,季绽年华。泛舟西湖,笠翁对韵,静心垂钓,放浪逍遥于千山万水;抒情写意于五湖四海,于寂寂之时独上西楼,斜倚朱窗,一盏烛光映进万卷诗书,读的尽的孤独,阅不完的愁楚;看残阳夕照,画尽灯红酒绿;春花秋月,隐尽云水禅心。借一腹诗书赶尽满心寂寞,勾一纸枯藤昏鸦缠绵老树,鸣叫人家。一袭青衣,一匹白马,便可踏遍天涯。

七张机莫道少年不知愁,雨夜芭蕉水悠悠,月隐梢头,独倚高楼,合目释心忧。

寂寞梧桐月,寒衾芭蕉夜。道一句“少年亦识愁滋味,覆心舟”,秋夜淅淅沥沥的雨水沿着屋檐滑落,滴打芭蕉,溅起的水花敲打窗棂,梧桐叶萧萧,无月之夜愁字填心。寒衾覆体,雨声渐止,只一月影独挂桐树梢头。仿若看到那个风度翩翩的诗人独立深院,看月影隐隐,微风习习,华年碎梦,万里江山,一纸金迷醉了三千佳丽,满腹才华惊了迁客骚人。只值此月隐夜静之时,独倚高楼,论世间风云变幻,尔虞我诈,一曲《花》,便顺了南朝遗梦。双手合十,闭目释忧,深宫紧锁的珠帘琉璃夺目,金殿上的龙椅闪煞众人。一袭龙袍,一身素衣,却终究选择了后者。一场旧梦,一场空灵,只是忧愁却种在心上,久难忘,难思量。

八张机杨柳苏苏似有情,江南四月踏莎行,娉娉竹屏,草润风清,成阙如梦令。

四月氤氲的江南,自古便有一种诗意,秦淮河岸婆娑的垂柳,亦如江南二八年华的婉约女子,迈着细碎步踏莎而行。江南四月,草润风清,嬉戏的孩童放着风筝,喜笑开颜。暖暖的日光晒着青草苏苏。一个人,开始一段旅程;一个梦,便铭记一段永恒。春暖花开的时候,梦醒人静,秦淮迷烟,笼罩着桃花烂漫,水边浣纱的少女轻唱着江南小调。人面桃花交相映,灿若嫣红。夕阳远照,波光粼粼,岸边木纸轩窗,素雅亭台,都像是散发着千年之久的留香古韵。奏一曲古筝,啜一盏香茗,只感曲意填心,茶味萦舌,拈花含笑,成一阙如梦令,铭下这万种风情的秦淮韵律,这似水柔情的氤氲江南。

九张机万指浮华一落间,归去来兮莫等闲,梦入南山,棋酒陶潜,稚子笑开颜。

世间迷乱浮华,只愿取一指朱砂,点眉心,和一曲牧歌养华夏。流年络绎,亘古芳华,于寂寂落落的日子里归却心灵的喧嚣,南山下的一簇,一地豆苗都在诉说着生命中宁静的真谛。五柳绝诀,荷锄戴月,多少颗辰星见证了田园生活的恬淡清和;多少露珠湿润了路边踏过的足迹;闲逸时棋酒自娱,衔觞赋诗,自醉而眠,亦不失为人生境界。归去兮乎胡不归,人间自有逍遥处。箪食壶浆的日子里,有一壶浊酒唤醒内心沉睡,摆一张棋局,将子进酒,走一纸五柳绝唱,喜笑开颜,问月,问夜,可知否?

三更月,中庭正照梨花雪,没有风的夜里,仰望着月总是思索着繁世纷纷中能否找到一钵归却浮生,也许是桃源的静谧处,也许是故乡的不舍情,也许是江南的婉约词,于是弹一曲乡月情动人心扉,谱一律田园颂静心养神。

踏青的诗句篇9

当四季遇上诗,就像名画遇上画框,当四季遇上诗,就像珍珠遇上贝壳;当四季遇上诗,就像音符遇上和弦。四季和诗的结合,让我们感受到四季的美,品尝到诗的意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半夜淅淅沥沥的雨声闯进我的梦里。春天踏着细雨来到人间。天刚拂晓,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出门踏青,脚下的泥泞散发出青草香。阳光慵懒地躺在枝头,柔和的花与树叶的光影迷醉着双眼。此时,想起了宋祁的佳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何等可爱热闹的春光啊!然而几株娇嫩的桃花纷飞落地,也许孟浩然“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的感叹就是因为这早凋的落花吧。但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又何尝不美呢?更何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送走了春日柔和的暖色,葱郁的翠绿不知何时冒了出来。蝉已经在清凉的夏夜偷偷唱起了欢歌。李商隐听罢,却被这聒噪的蝉声所感染,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在诗人的笔下,夏蝉是高洁的象征。而山中的夏日又引得多少文人雅士流连忘返,勾起归隐之心啊。“石渔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夏日的湖水,就像灵动的明镜,怎能叫元结不痴迷于这空灵的夏景?于是他幻想着有一日可以“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而对这归隐的强烈渴望,到底是不是石湖上饮醉所歌呢?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秋在诗人的眼中,是个属于“愁”的节日。当他们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色,总是会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凄凉感慨。秋天又是一个思乡的季节。“月落鸟啼霜满天,江冯渔火对”。有家不能回的羁旅乏思,怎一个愁字了得,再加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让人愁肠寸断,秋天还是抒怀的季节――“出门免流连叹,文见湖边木叶飞”,在时光面前,我们都如此渺小,在那轻叹中,诗人又想到了什么?然而秋也不是悲的专属品。刘禹锡就曾直抒胸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在这位诗坛大家的眼里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门,门外是刺眼的一片茫茫白雪。无限的喜悦涌上心头。远处一棵雪松正挺立在天地之间,不禁想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松真是雪中的精灵啊!“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同样也是雪中的精灵。寒冬的精灵们是多少文人骚客的赞美对象啊,冬也是送别的季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送别好友的诗句至今为人传诵。雪上那深深浅浅的脚印,是否寄托了诗人无限的祝福与思念呢?想到这里,便不能忘记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慰藉。

踏青的诗句篇10

【关键词】语文 现代诗歌 鉴赏教学 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可谓是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教材选编的课文少、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接触不够多等方面。而实际上现代诗歌以其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节奏明朗的特点深受高中生的喜爱;这又为现代诗歌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本文结合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进行探讨,希望能举一反三,有所启悟。

一、灵活设计导语,为教学做好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地设计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中,引起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渴望。如学习徐志摩的新诗《再别康桥》,为了启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首先从学生的情感积累中谈古今中外人生中的各种离别开始,有宋代柳永与恋人酒洒长亭的《雨霖铃》、有电影中为保卫家国而舍儿女情长的《魂断蓝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我们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开始设计导语,把对国家的热爱与对母亲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诗人艾青面对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的烧杀抢掠、对我国领土的肆意践踏,眼含热泪、怀着诚挚的感情,对祖国母亲唱出了一曲爱国主义恋歌――《我爱这土地》!

二、热情朗读文本,为正确把握情感态度做好准备

1. 朗读: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字词的读音问题、诗歌简单词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前应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做好字词句简单障碍的清扫工作。

2. 诵读: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诗歌写作背景、创作时的特殊情境,以及完成诗歌内容的理解、特殊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情感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出诗歌魅力,读出作者感彩,读出自己的体会,达到作者和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和交流。

3. 颂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按照颂读的规律,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把握诗歌中的节奏和语调,纠正重读和轻读,气韵的紧张与舒缓,还要注意诗歌中重章复沓的手法、叠字叠句的运用都与作者特殊的情感宣泄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一过程应该从课前开始,一直贯穿到课堂教学结束,并延续到课后,好的诗歌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

三、感时生情,知人论世,领略风景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要真正读懂一首诗,还要探秘它的现在和过去。借用诗歌里的说法,叫做感时生情,知人论世。一首现代诗歌无论是关注社会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曲折的反映,诗歌产生的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影响会在作品中以隐讳的意象来间接地透露给读者。所以解读现代诗歌,了解写作背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具体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艾青是我们所熟悉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出生地主家庭却在生下后不久就被寄养在保姆家,这使得他从小就和底层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1932年从法国留学回国,不久因为“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些经历都使得他对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清了黑暗势力的本质,让他毅然坚定地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为他们高唱。抗战爆发,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土地,民族遭受践踏,人民在战火和蹂躏中挣扎,这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艾青诗歌最核心的主题,那就是热爱祖国、关注民族、同情人民。《我爱这土地》就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四、分析基本意象,逐步把握诗歌的主旨

诗歌是一种借助意象委婉曲折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文学体裁。“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思想的客观事物。意象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解读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意象的解读。我们要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了解诗人的性格经历以及诗歌整体情感特征的前提下,仔细分析意象的具体含义、意象的情感特点、意象和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整体到局部,再由细节到整体来回反复地揣摩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对诗歌的把握。

例如《我爱这土地》作者用了大量的意象组合全诗,“鸟”“河流”“暴风雨”“土地”“黎明”“激怒的风”等等。首先得从文中将这些一语双关的意象一一找出,并且要注意它所在的句子和加在它前面的修饰语。将意象和修饰语放在一起理解,找出共同点,再放回句子中再次回味,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深层内涵。比如以“鸟”这个意象为例,和它关系最密切的修饰语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是一个身体遭受摧残却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高大形象;是在国难当头,为民族的振兴积极奔走呼喊,为国家的救亡图存奋斗不止的爱国者的身影。还有一个与鸟相关的地方就是“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是一只为了自己的所爱宁愿抛弃生命的痴情鸟。联系前面的背景,就不难理解这种爱国者的形象不仅仅表现在为国家奔走效劳,更有为国捐躯的执着信念。

五、关注结构安排,体会意图,把握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