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北风吹十篇

时间:2023-03-24 21:53:35

白毛女北风吹篇1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文艺工作者在深入农村,深入群众的过程中,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凶狠的地主用逼债的方式逼死了佃户,并在霸占污辱了佃户的女儿后,欲杀害她。在地主家好心的佣人帮助下,佃户女儿逃进了深山,从此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久而久之,浑身长满了白毛,成了白毛女。抗战爆发后,在八路军的救助下,白毛女回到了人间,又过上了人的生活。这个故事改编成文艺作品后在延安广为流传。

为了给党的七大献礼,延安鲁迅艺术剧院的师生根据这个故事,精心创作出了一个以“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主题的大型革命新歌剧剧本,取名《白毛女》。

对于歌剧来说,最能体现其艺术特色的还在于音乐。剧本写出后,音乐创作便成了全剧的中心任务。为了攻克这个难关,张鲁、马可、瞿维、向隅、李焕之等五位年青的作曲者,呕心沥血,全力以赴。但奋战了一个多月,却一首曲子也未被采用。眼看七大召开的日子一天天逼近,歌剧创作组总负责人张庚异常着急。他改变战术,要求大家先写出开场曲《北风吹》,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一开头就把观众紧紧抓住,要像吸铁石一样吸住观众的心。旋律优美,曲调动人,节拍明快简洁,易为传唱。最主要的是要有扣人心弦的内在感情,还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以及白毛女出场时的特定情境。强调这部戏是写给中国观众看的,要突出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

张庚的一番话,说得五人茅塞顿开。此前他们只在西洋唱法上打转转,由于对西洋歌剧与西洋音乐缺乏系统了解,一直找不到突破口。原来自己的创作方向是民族歌剧,而非西洋歌剧。大家又精神抖擞奋战了三天三夜,共写出二十多首《北风吹》。可是,试唱又都没能通过。张庚更急了,下了死命令:“明天一定要把《北风吹》写出来,演员们都等着排戏呢!”

张鲁当时是鲁艺音乐系学员,其余四位都是他的老师,所以只有他住在学员宿舍。一张大坑挤着十几个人,连翻身都很困难。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创作不出优美的乐曲来。为了完成任务,张鲁披衣来到窑洞外的延河边,凝神静思。想起两年前曾听从丁玲老师的指点,到民众剧社向老艺人李卜学习“眉户调”。又想起给冼星海老师当秘书时,星海老师教他作曲。于是,他一首接一首哼唱起“眉户调”和星海老师作的曲子。唱着唱着,一股灵感和激情在他胸中涌荡,似乎《北风吹》就在不远的某个地方,他和它之间就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只需轻轻一捅就会豁然开朗。他下意识地四下寻找,四周静悄悄黑沉沉,连天上的星月都隐去了。为构思《北风吹》,他不知不觉在延河边徘徊了一整夜,现在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他急于寻找一个安静的、可以放下一张纸的地方把刚刚寻到的一丝灵感变成实实在在的音符。急中生智,他叫开了同班同学孟于的房门。孟于是女同学,有一个七八平方米的小单间。孟于刚生孩子不久,房里有尿盆、屎盆、再加木炭火盆哄烤着的“尿褥子”,气味实在熏人。张鲁顾不上这些,伏在桌上陷入沉思。他顺着刚才思路,想在《北风吹》与中国民歌间找到某种内在联系。按照剧本的描写,喜儿出场时是个17岁的农家少女,自幼丧母,与父相依为命。多像河北民歌的“小白菜”呀!张鲁心里一动,想起贺敬之老师曾提醒过大家:“喜儿的唱段最好用河北民歌《小白菜》作为基调。”他兴奋得从板凳上蹦了起来,孟于的小宝宝吓得哇哇哭。他这才不好意思地发现是在借人家的屋子搞创作!于是,又急忙坐下来顺着思路继续往下想:完全用《小白菜》过于低沉忧郁,显然不符合十七八岁天真活泼纯洁可爱的喜儿的性格,也不能表达她盼望爹爹及早回家的不安心情及内心的忧伤。节奏该怎样?旋律应如何?张鲁反复推敲。深思熟虑之后,思路终于形成。于是,一串串音符在他的手下奔涌而出,不到三分钟时间,张鲁就写完了整首《北风吹》乐曲。

天已大亮,寂静的延河边又开始喧闹起来。几位作曲者带着各自的《北风吹》陆续到来。看得出来,他们都是彻夜未眠。演员们焦急地“等米下锅”,形势逼人!张庚把五人新作的《北风吹》放在一起反复比较,觉得张鲁的曲子似乎相对好些,便用商量的口吻对大家说:“先用张鲁这首曲子吧,以后有了更好的再换。”

延安的女青年虽多,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扮演《白毛女》女主角喜儿的条件。有幸被选上的,是当时闻名晋察冀的青年女歌手王昆。她是张鲁事先花了很多时间精心挑选出来的。为观察王昆,张鲁曾秘密“跟踪”她6天,弄得王昆心惊肉跳。当时的王昆还不满19岁,清纯美丽,能歌善舞,嗓音嘹亮、甜美、圆润,身体又好,能胜任女主角喜儿繁重的演唱任务。王昆也似乎就是个扮演喜儿的天才演员,她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声乐训练,甚至连简谱都未学会,但悟性极高,对音乐、对人物的理解力极强。张鲁刚教了两遍《北风吹》,她就十分动情地唱了起来。她用甜美的歌喉和深切的内在情感把《北风吹》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那么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她的演唱深深打动了曲作者张鲁,张鲁觉得没有人能像王昆这样深刻而准确地诠释出他的创作意图。在场的人也都被她优美的歌声深深打动。张庚见状,高兴得拍案而起:“好!就是她(它)了!”一语双关,歌曲《北风吹》和演唱者王昆,同时被认可。

首演轰动延安

1945年4月22日这一天,阳光灿烂,为招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党的七大的代表们,在杨家岭下的中央党校大礼堂里,大型新歌剧《白毛女》隆重举行首演。

为了解观众反映,导演王滨、王大化、舒强等人都在前后幕缝里盯着观众席。第一幕结束,剧场休息,导演们来到后台兴奋地对大家说:“来了!周副主席来了!朱总司令来了!还有……,还有……,会场座无虚席,连陈赓旅长都是站在门口看的。”“第一幕很成功,所有的人都拿着手绢擦眼泪!”演员们听说戏一开场就获得成功,深受鼓舞。

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领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将军,来自各条战线的观众,被这部戏深深打动,他们跟剧中人物同喜、同悲、同憎、同爱,流着眼泪看完了全剧。由于剧情深刻、演艺精湛,整个演出高潮迭起。当白毛女被救出阴森森的山洞,舞台上一道耀眼的阳光,照在长年不见天日的喜儿苍白的脸上,群众慰抚着、簇拥着她,后台响起“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歌声时,剧场里爆发出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演出结束,、、、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与全体观众一道又一次长时间热烈鼓掌,并走上舞台和演员们一一亲切握手,祝贺他们演出成功。

戏散场了,很多代表却还陶醉在剧情中,不肯离去,纷纷拥到化妆间来看望演员。所谓化妆间,只不过是在礼堂外接出来的一间房子。来看望演员的人大都站在门外和窗外,一边欣赏演员卸妆,一边情绪热烈地议论、赞扬。有位代表指着演喜儿的王昆问:“这个小姑娘是从哪里来的?怎么以前没见过?”晋察冀边区首长刘兰涛自豪地说:“这可是我们晋察冀边区小姑娘啊!”有位代表说:“她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罗瑞卿说:“喂!同志啊!不要对小孩子这样说话,一鸣惊人也不能骄傲哟!”又对王昆说:“王昆!今后可不能骄傲哟!”一位代表说:“你们的戏让我们从头哭到尾,连这位行伍出身的同志也哭了,真是,英雄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时!”

七大会议期间,代表们仍在议论《白毛女》,竟自然成了一个议题。说,这个戏非常好,演出也非常成功,走到了时间的前面。一个农民代表说,美中不足的是,对黄世仁这个恶贯满盈的恶霸地主没枪毙,太憋气了!除了对《白》剧作了肯定之外,也特别指出:黄世仁应当枪毙。黄世仁如此作恶多端,还不枪毙,这反映作者们有些右倾情绪,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广大群众是一定不答应的。刘少奇说:黄世仁不是统战对象,是汉奸、恶霸、地主,还有人命案,应该枪决,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根据大家的意见,创作人员立即作了修改。

电影和芭蕾舞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当时国内放映的影片绝大部分是进口片,国产片极少。新中国迫切需要有自己的电影。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决定将久演不衰的歌剧《白毛女》改编成故事片搬上银幕。东影的编剧杨润声和导演王滨、水华,一边对歌剧进行改编,一边通过各种渠道在全国物色演员,尤其是主要演员喜儿的扮演者。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的把该厂22岁的演员田华推荐给东影厂。田华来自农村,熟悉农民生活,舞蹈、话剧、秧歌剧样样都可以演,还参加过歌剧《白毛女》的排练、演出工作。更重要的是,田华本人的经历就与喜儿很相似。1928年,田华出生在河北唐县一个缺吃少穿的贫苦农民家里。每到年关,富人欢欢喜喜忙过年,她的父亲却象“杨白劳”一样,躲债躲到大年三十晚才偷偷溜回家。看着富人家的孩子穿新衣,小田华羡慕极了,她想都不敢想,只盼望吃顿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可是,家里穷得能吃上顿杂和面糊糊就已经不容易了。晚上,小田华禁不住问妈妈,为什么天天从早忙到晚,一家人还是吃不饱饭?慈祥的母亲总是对她说:“傻丫头,睡吧,做个好梦,梦里吃馍、穿花袄、上学堂吧!”不久,母亲就因贫病交加无钱医治去世。后来她的家乡来了八路军,成立了民主政府,小田华翻身了,参加了八路军。觉得让田华去演喜儿,一定能产生共鸣。

经过面谈、试妆,东影厂接受了田华。导演王滨找她谈话,首先指出她的不足:“说实话,为了确定喜儿的人选,我有好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因为这个人物对整部影片的成败来说,太重要了!坦率地讲,你的‘卡麦拉非斯’确实不够好。”田华隐约知道这个术语是指脸部比较平,缺少棱角,不够丰富,拍摄角度少。田华有点委屈,暗暗说,这有什么办法呢?爹妈给的,又不能用刀子修理一下。王导演继而又说:“但不管怎么说吧,你身上有股子乡土气息,形象、气质也符合剧中的人物,总之,跟我想像的差不多。当你出现在银幕上,观众是会承认这就是喜儿的。现在你什么也不要想了,开始进入角色吧!”田华转惊为喜,如释重负,导演总算认可了自己。

为了拍好故事片《白毛女》,东影厂组织了强大的演员剧团,调动了一切先进设备。经过一年艰苦拍摄,终于在1951年春拍竣。1951年3月18日晚上,电影《白毛女》举行首映式,数月后,在全国公演,几乎顷刻间就轰动了神州大地。影片中的喜儿成了千百万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的象征,受到无数人的喜爱。观众纷纷投书报刊,高度评价《白毛女》和主演田华。《大众电影》在1959年作了一次统计,1951年到1958年,影片《白毛女》的观众人数,是建国后全国所有影片中最多的。50年过去了,电影《白毛女》的艺术魅力仍然撼人心魄。当年的田华如今已是满头白发,但她走在大街上,仍时常有人围着她,追问她当年如何能把喜儿塑造得那么栩栩如生!

新中国诞生后,歌剧《白毛女》不仅应邀演遍了当时的社会主义各国,而且还演到了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外国观众虽然听不懂中文,却完全看懂了。在维也纳,一位姑娘手持鲜花想献给扮演反面角色的演员陈强,观众席中一位老太太大喊起来:“不要献花给他!”足以证明《白》剧的艺术感染力!故事影片《白毛女》诞生后,代表新中国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公映,又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越南,银幕竟被一名士兵开枪打穿了一个洞!《白毛女》征服了无数外国观众,还获得了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

根据外国友人的建议,新中国又在歌剧、故事片《白毛女》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突破了欧洲芭蕾舞习惯表演王子、公主的陈规老套,将《白毛女》引进了芭蕾舞。上海芭蕾舞团出演的芭蕾舞剧《白毛女》不仅深受祖国人民的喜爱,更受世界人民的欢迎,至今已经演遍了世界五大洲,多达1400多场。

50年代初故事片《白毛女》公演后,日本进步文艺工作者芭蕾舞演员松山树子女士,立即把中国的《白毛女》改编成日本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并迅速在日本公演,在日本国内又引起很大反响。消息传到中国,总理非常高兴。为表感谢,在1955年国庆前夕,特邀松山树子来中国出席新中国的国庆招待会。当时日本国内一派气氛,还处于“只要谁一提到中国,人们就会对他避之惟恐不远”的白色恐怖状态。松山树子接到邀请后非常高兴,在日本国内领不到护照,就转道欧洲芬兰的赫尔辛基;没有路费,就卖掉丈夫清水正夫的祖产―――800平方米的土地,毅然来到中国。

国庆招待会上,一手拉着歌剧《白毛女》女主角扮演者王昆,一手拉着故事片女主角扮演者田华,引她们来到同桌的一位女宾旁,向她们介绍说:“这是日本著名芭蕾舞演员松山树子先生,她把中国的《白毛女》改编成了日本的芭蕾舞,已在日本演出了。”随后,又向松山女士介绍了田、王二人,并说:“你已走在我们前边了,我们的艺术家应该向你们学习!”随后,转身对着所有来宾说:“同志们,朋友们,现在我要向大家宣布一件重要的事:请允许我首先向大家介绍,这里有三位白毛女,这位是在延安的第一个扮演歌剧《白毛女》的王昆同志,这位是在电影中的白毛女田华同志,这位是日本朋友松山树子先生。然后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已把中国的《白毛女》改编成了芭蕾舞剧在日本上演了!”言毕,大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松山女士万分激动。在与三位白毛女合影时,坚持要站在旁边的位置上,并说:“你们三位白毛女不能分开!”

1958年3月,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第一次来华演出《白毛女》。中央歌剧院停下歌剧《白毛女》的公演,特把北京的天桥剧场让出来。日本友人提出很想看看中国的歌剧《白毛女》。为了满足日本友人的要求,中央歌剧院在他们演完芭蕾舞剧《白毛女》后,突击装台、化妆,专为日本友人演出了歌剧《白毛女》第一幕。

转眼到了1977年5月,王昆随天津歌舞团到日本访问演出,6月21日,应邀到松山芭蕾舞团作客。松山女士、清水先生及全体团员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接待了全体中国客人。此时,松山女士已谢演多年了,那天,她又穿上了松山芭蕾舞团第二代喜儿、儿媳森下洋子的服装,为中国客人跳了一段《北风吹》。王昆激动异常,亮起歌喉为松山伴唱。回到旅馆后,从未写过诗的王昆提笔写了一首《赠松山先生》:

五五北京初识君,总理牵手且叮咛;

三个喜儿传佳话,异国姐妹同台人。

七七东京杜鹃红,鬓丝几缕又重逢;

白毛女北风吹篇2

作品原文: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白话译文:

白毛女北风吹篇3

早些年,山口百惠火的时候,看电视剧《血疑》什么的,哇,日本女人真不怕冷啊,大冬天,白雪皑皑的,她们还敢穿裙子。那时候,羽绒服还不时兴,咱冬天穿毛裤还冻得两股战战,哪儿敢露膝盖?上大学的时候,一到冬天就失恋,现在想来,跟太怕冷有关系,谁乐意带一穿得跟炸药包似的姑娘出去呢?

这些年,北京的冬天一年比一年暖和,所以穿裙子的也一年比一年多。我妈每次见到我,都问:“你不冷啊?这是冬天。”

也不是不冷,主要是真不敢穿棉毛衫裤。几次吃饭,一进包厢,立刻浑身冒汗,估计温度绝对在25℃以上。

有一天,我去一个朋友的办公室。朋友是白领,事先我做了准备,知道他们那里肯定温暖如春,结果一去才知道,哪儿是春天啊,是夏天。女的一律职业套裙,裙的长度也就是刚过膝盖,长筒丝袜,船型高跟鞋;男的都是衬衣西裤,穿西裤的规矩肯定是不可能里面套棉毛裤的。我那天穿了一件保暖内衣,赶紧去洗手间换了。

我们报社有一份子报,目标读者是都市白领。有人找广告部谈广告,说是做棉毛衫裤的。广告部的业务员谈好价钱跟主任一汇报,主任说:“你脑子进水了吧?现在哪家白领穿棉毛衫裤?登这样的广告,不是砸自己牌子吗?”

业务员是外地青年,刚到报社没两天,当即就蒙了,说:“白领就不过冬天了?”

白领当然过冬,只是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写字间里,好容易熬到下班,也是钻进地铁或者打车,而无论是地铁还是出租车,温度都不低。

据说,现在看一个服装品牌是不是高档,就看它的冬季时装。以北京的购物中心为例吧,凡是那种低胸的、露胳膊露腿的冬装,都是高档品牌――两件套,里面那件跟夏装款式差不多,就是面料稍微厚那么一点儿,外面一般搭一款羊绒披肩或者水貂皮短褂,而像毛衣啊、棉服啊、保暖内衣啊什么的,一般就是我们家马路对面的京客隆超市卖卖。

前一阵我应邀参加一Party,女友陪我去买衣服,看来看去都是裙子,我说这太夸张了吧?冬天啊。朋友说夸张什么啊,你外面套一羊绒大衣,坐在车里,到了地方下车,怎么会冷?

白毛女北风吹篇4

1、冬天的大地被雪花点缀的银装素裹;冬天的山川被寒冷描绘的冰封千里;冬天的人们被狂风怒号的穿棉裹袄。

2、春,是一首歌,抑扬顿挫,是一幅画,生趣盎然,是永远奔跑的旋律;夏,是一支舞,热情奔放,是一层纱,飘逸洒脱,是永远踊跃的精灵;秋,是一首诗,清高孤傲,是一缕泉,冷酷不羁,是永远飞翔的白鹤;冬,是一江雪,寒幽肃飒,是一顷湖,银装素裹,是永远垂钓的智者。

3、冬天像一位公主,舞动神奇的面纱,送来阵阵寒风;冬天像一位巧匠,挥舞手中的刻刀,雕刻出最美丽的冰花;冬天像一位魔法师,旋转着魔棒,幻化出飞扬的雪花;冬天像一位时装设计师,用独具的眼光,为大地披上雪白的衣裳;冬天像一位音乐家,用灵巧的双手,谱写着风的乐章。

4、雪愈下愈大,愈下愈多,愈下愈美。大的,小的,飘飘洒洒,纷纷扬扬。有的像仙女在空中飞舞;有的像一闪即过的流星;有的像白色的小精灵再施展魔法。

6、冬天是个时装设计师,为大地披上了雪白的衣裳;冬天是个魔术师,送给每个人大大的棉花糖冬天是是个音乐家,用各种各样的风谱写乐章;冬天是严厉的老师,用严寒与风雪做教鞭,教育我们拥有顽强的意志。

7、雪花就像扇动翅膀的白蝴蝶一样在空中飞。雪花落在了屋顶上,仿佛给屋顶披上了一条纱巾;雪花落在大树上,大树仿佛开满了银色的小花;雪花落在大地上,仿佛给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雪花落在我的头上,就像给我夹上几个小夹子。

8、冬天的风是和煦中夹杂着点傲气的。但它不像北方凛冽的寒风,吹得人直哆嗦;更不像北京的风,吹得人睁不开眼。它是一个和善的小精灵,在你踏上劳累的归途时,轻轻拂过你的脸庞送上半点寒意;或是,徐徐吹动你耳畔几缕发丝,奏上一曲浪漫的大自然交响曲。那风吹的声音,犹如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叩开你的心扉。对于这小精灵的问候,你能撅起嘴吗?你只有“忍”着几丝寒意,出口气罢了。

9、一阵西北来的风,吹走了几乎所有的颜色,只剩下满世界的黄:暗黄的石块,裸露全身,在马路边打滚;褐黄的苇叶,只剩半截,在水沟里挣扎;青黄的杂草,孤苦伶仃,在园子里寂寞;枯黄的树干,脱光叶子,在桥两端打颤;橙黄的街灯,犹犹豫豫,在街道旁等待……

10、冬日的清晨,初阳半射的小巷里,有热气腾腾的豆浆油条;冬日的午后,暖阳呵护的小街头,有两军厮杀的象棋石盘;冬日的夜晚,寒月偷窥的小床边,有轻盈梦幻的摇篮小调。()

11、因为雪花,冬天让大地素裹银装;因为寒冷,冬天让河川冰封千里;因为狂风,冬天让人们刻骨铭心。

12、冬天,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地上扑的是雪,厚厚的,软软的;房上落的是雪,白皑皑的,又松又软;树上盖的是雪,积雪把树枝压弯了腰。太阳照在白雪山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13、我喜欢冬天,因为它像一位法官,正直、公正,一视同仁;我期待冬天,因为它有像鹅毛般一样洁白的雪花;我守望冬天,因为它像甜睡了的婴儿,接下来便是活泼无比的春天。

14、冬天,它是一个雪白的精灵,降临在人间;它是一位优雅的女士,漫步在大地;它是一位伟大的画家,画出了最美的华彩!

15、有芝麻般的雪,飘飘扬扬,像是小仙女一样从天而降。有黄豆般的雪,纷纷洒洒,像是圆的小奶糖一样,好像一口吞下去哦。

16、冬像一位魔术师,因为有了冬,大地才有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有了“秋月杨明晖,冬岭秀寒松”。

17、冬的代表-雪,簌簌落落扑向人间。落在了树上,挺立的光秃秃的树枝更加帅气;落在了田里,将小麦种子捂得严严实实,使它们来年更加丰硕;落在了山野间,是山谷中,山峰上披了一层厚毯子,使山看起来更加巍峨。冬,雪的世界。

18、雪仙女来了,她迈着轻轻地脚步,走过了田地;她撒下白白的雪花,飘过了森林;她跳着轻盈舞蹈,拥抱着冬天。

白毛女北风吹篇5

一波三折

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戏剧音乐系组织创作《白毛女》,起源是当时担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的周扬,收到《晋察冀日报》记者林漫托人带给他、请他审阅的“白毛女”故事草稿。他读了草稿后,认为这个故事既富于传奇性,又具有新旧社会对比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很适合写成歌剧,于是他把这一材料推荐给戏剧音乐系张庚。张庚读后又交给贺敬之、丁毅阅读,他们都认为这个故事是极好的歌剧题材。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领导研究为“七大”献礼的创作节目时,周扬极力主张根据这一材料创作歌剧,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戏剧音乐系,在成立创作组时,他还亲自进行动员。

《白毛女》创作组开始时的组成人员是:张庚、王彬负责整个创作组的领导工作,王大化负责戏剧的导演(王彬也兼导演),马可、张鲁负责作曲,剧本由邵子南、贺敬之负责写作(邵子南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回鲁艺后,分配在文学系。他是由文学系借来参加这项创作工作的)。由于邵子南曾在晋察冀边区工作过,并收集过民间传说的“白毛女”故事素材,所以决定由他担任剧本创作的执笔。创作组开始工作后,很快写出了前几场的剧本,并进行配曲,然后投入排练。配曲大多直接采用秦腔、眉户戏的曲调,表演更多采用了戏曲的身段和程式。在1944年12月中旬,进行了前几场戏的连贯试排。试排是在鲁艺的礼堂(原为教会的礼拜堂)进行的,请周扬来审查,戏剧音乐系的师生也来观看。试排后,戏剧音乐系的师生反响很大,一致认为,这不是在创造民族的新歌剧,而是被旧的民间戏曲形式束缚住了。此剧本不适合舞台演出,故事情节的安排及人物关系都有许多可以商讨的地方,需要重新结构,另起炉灶。周扬认同这些意见,他说:“我们必须创造能够反映新的时代、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的新艺术,而不是单纯模仿或搬用旧的东西。”创作组根据周扬的指示精神和大家提出的意见,认真进行了讨论,主张重新结构,另起炉灶。

1945年1月初,戏剧音乐系的领导对创作组进行了调整充实,原创作组成员除邵子南自行退出外,并无变动。张庚、王彬仍然负责创作组的领导,王彬直接抓剧本创作。剧作方面除原有的贺敬之外,又增加了丁毅。导演方面增加了舒强,张水华也有一段时间参加导演工作。作曲方面增加了瞿维、李焕之,向隅则担任歌剧的指挥。

因为王彬分工抓剧本创作,他召集贺敬之、丁毅共同研究剧本的总体结构、情节安排、人物设置以及进行创作的具体方法。因为贺敬之参加了前一段的创作工作,已熟悉了原始素材,并且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构思。他谈了这一构思,王彬、丁毅基本同意。随即在他的这一构思基础上,经过讨论研究,确定了全剧的框架。为了保证剧本写作风格的统一,不采取一人几场分头写作的办法,统一由贺敬之执笔。贺敬之在写每一幕前,提出这一幕的设想,包括情节设置、出场人物、矛盾冲突直到戏剧细节,由3人进行充分的讨论、研究、修订、补充,然后由贺敬之写成初稿,每场戏初稿写出后,经过共同讨论、润色、定稿后,交张庚审阅,再印发给有关人员。在贺敬之执笔苦战的时候,丁毅给他刻钢板,他写完了,刻印稿也完成了。采用这种办法顺利地完成了这一稿的写作。因为是流水作业,作曲、排练也随之相继完成。

贺敬之在执笔写《白毛女》的时候,非常顺利,特别是第一幕,他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写成的。贺敬之在《白毛女》第一幕里,集中倾诉了他自己的身世,那雪花纷飞的乡村之夜,财主的逼债、父亲的去世、弟弟的夭折、母亲的劳苦,永远摆脱不了的穷困,统统随着旋转的雪花和泪水,来到他的窑洞,来到他的麻油灯前。杨白劳一出场:“十里风雪一片白,躲账七天回家来。”赵大叔一出场:“大风大雪吹得紧,十家灯火九不明。”雪花一阵紧似一阵,直到杨白劳走上绝路:“杨白劳昏沉沉如醉酒,这么大的风雪往哪里走?怀揣着文书杀人刀,杀了自己的亲骨肉,啊……”――这时的雪花,已经由情绪的盼望、情绪的飞扬、情绪的恍惚、情绪的沉闷、情绪的激昂,转而化为情绪的撕裂与绝命的呼叫。最后,杨白劳在雪地里冻僵,老天有情,为天底下所有的屈死鬼披麻戴孝,一切树木都穿上了孝服,这已经把原有的民间故事升华为刻骨铭心的诗篇。雪花虽美,对于饥寒交迫的穷苦人却是最难熬的。这痛苦犹如地下翻滚着奔腾而急欲喷发的岩浆,露在地面的,却是轻灵的恍恍惚惚的火苗。

《白毛女》的剧稿完成后,在鲁艺礼堂彩排,反响非常强烈,当地农民看了彩排,哭成一片,特别是前三幕,台上台下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观众不住地擦眼泪。彩排后,周扬与何其芳对结尾提出意见,认为结尾是喜儿被救出山洞,然后喜儿送大春参军,这样的结尾太轻了,压不住台,要加一场群情激愤的斗争会场面。贺敬之由于连夜苦战,累垮了,他提出请丁毅改写最后一场戏。丁毅改完了最后一场,全校师生看完彩排,反响依然十分强烈,也有尖锐的批评。

在文学系后面大伙房外边的墙壁上,贴出了一批大字报,内容是由邵子南主持、鲁艺文学系文学研究室师生讨论《白毛女》的座谈会《纪要》。《纪要》的开始是邵子南的开场白,他声明《白毛女》这个戏和他没有关系,他早已退出这个创作组,接着是其他几位同志的意见。有的指责说,延安文艺界出了“一红一白”(红,就是秧歌剧《红鞋女妖精》;白,就是《白毛女》),都是想用鬼怪故事吸引观众,这样做,是猎奇,方向不对头。有的批评《白毛女》在艺术形式上是失败的,是“三个不统一”:主题不统一,人物不统一,形式不统一,不中不西,非驴非马。还有的同志认为,这个戏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利,现在是抗战时期,地主还是团结对象,剧中这样描写地主,出了地主的丑,会起到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等等。

这个《纪要》一出来,对整个创作组乃至整个戏剧音乐系,都有很大压力,因为提意见的人几乎都是名流,都是贺敬之的师长。贺敬之赶紧去找张庚反映,张庚马上去找周扬,因为这时已经是党的“七大”召开前夕,必须迅速作出决定。为此,周扬特地召集创作组和戏剧音乐系的师生讲话,他说:“你们都看到墙报了,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不要太紧张。马克思讲过,要有艺术家的勇气!意见对的可以接受、研究、修改,不对的也可以参考嘛。总之,一定要鼓励,我今天就是来鼓励的!”周扬的简短讲话给大家鼓了很大劲,特别是他最后表示:“这个戏给‘七大’演出已经是定了的,改一改就是了。”在周扬的支持下,贺敬之又作了进一步修改。

1945年4月,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白毛女》剧组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首场演出,出席观看的有、、、刘少奇等中央主要首长以及党的“六大”全体中央委员和“七大”代表。演出时,贺敬之拉大幕,他注意观察台下的观众,当唱到“太阳底下把冤申”时,他看见掏出手帕擦眼泪。当戏演到高潮,喜儿被救出山洞,后台唱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歌声时,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一同起立鼓掌。全剧演完后,、邓颖超、刘澜涛、罗瑞卿等领导同志和许多“七大”代表都拥到化妆间来看望演员,其中有人说:“你们的戏让我们从头哭到尾,连这个行伍出身的人也哭了,真是‘英雄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哇!”

演出的第二天,田方传达中央书记处的意见(田方是剧组党支部书记,丁毅是组织委员,贺敬之是宣传委员)。当时,中央书记处由、刘少奇、任弼时三人组成,是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看完戏后,这么认真而迅速地表示意见,是前所未有的。田方说:“中央书记处有几点看法,第一,艺术上是成功的。第二,内容是适合时代需要的。”“第三,少奇同志看了后,特别强调戏中没有给黄世仁判死刑,是右倾投降主义。黄世仁罪恶很大,应该枪毙,不枪毙不足以平民愤。”随后,陈赓和陈锡联也找上门来,对田方和贺敬之说:“把剧本给我们,我们上前方去演,不用多改。”陈赓说:“昨天晚上,坐在窗台上大声叫‘好’的就是我!把黄世仁枪毙就没有意见了。”

党的“七大”代表,来自战火纷飞的前线,来自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大江南北,他们看了《白毛女》以后,心情十分激动,都希望把这个剧本带到前线去,由部队文工团演出。在党的“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帝国主义,一座叫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正是在这伟大的历史转折时刻,《白毛女》登上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七大”路线的贯彻落实起到了应有的推动作用。

《白毛女》的狂飚

席卷全国

《白毛女》在延安前后共演出30多场,机关、部队及群众大都看过,有人连看数次,还有人远从安塞、甘泉赶来观看。那时,演员在街上走,常常被人们指着说:“这是白毛女!”“这是杨白劳!”有时候孩子们围上来指着说:“狗腿子穆仁智来了!”“黄世仁,大坏蛋!”有一次,李波从鲁艺到中央党校礼堂去演出《白毛女》,路上遇到一些孩子拿土块打她,还齐声高喊“大坏蛋,地主婆!”李波反问:“为什么打我?”孩子们说:“你打喜儿,我们就打你!”有一次,她演完黄母后,又赶紧扮演群众参加斗争黄世仁,不料被观众发现,就大喊:“地主婆混到群众中去了,快把她拉出来一齐斗!”吓得她立刻往后台跑,以后再也不敢上台斗黄世仁了。有位劳动英雄看过戏,回忆起旧社会自己被逼卖女儿的事,说:“忘不了,忘不了,今天有了共产党,穷人是真的翻身了!”

此后,《白毛女》在全国广大新、老解放区乃至统治区上演,其感人之强烈,影响之深远,实属罕见。在华北,丁玲曾说《白毛女》“更是当时广大农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扶老携幼,屋顶上是人,墙头上是人,树杈上是人,草垛上是人。凄凉的情节、悲壮的音乐,激动着全场的观众,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掩面呜咽,一团一团的怒火压在胸间。”1946年进行张家口保卫战时,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到河北省怀来县演出《白毛女》。当地盛产水果,当演到最后一幕(斗争黄世仁)时,随着台上群众演员“打倒恶霸地主黄世仁!”的口号声,台下突然飞来无数果子,一个果子正好打在扮演黄世仁的陈强的眼睛上,第二天他的眼睛成了个“乌眼青”。还有一次,一位气得发抖的白发老太太,从土戏台爬上去,“啪!”一个耳光,打在硬逼杨白劳在卖女契上按手印的黄世仁脸上。别人急忙过来拉劝,说“这是演戏”,老太太依旧怒不可遏:“什么演戏不演戏,我就是要打这可恶的狗地主!”一了解,原来她丈夫正是被地主逼债逼死的。最可怕的一次是在冀中河间县为部队演出,部队战士刚刚开过诉苦大会就来看戏,也是在演到最后一幕时,战士们在台下泣不成声,突然有一个翻身后新参军的战士,“咔嚓”一声把子弹推上枪膛,瞄准了舞台上的黄世仁,幸亏在紧要关头被班长发现了,把枪夺了过去。班长问他:“你要干什么?”他理直气壮地说:“我要打死他。”类似这样战士看演出时,要开枪打“黄世仁”的事在其他地方也屡有发生,以至于部队规定战士看《白毛女》时,持枪一律不许带子弹。

1945年冬天,《白毛女》原班人马在张家口庆丰剧院演出,后来成为著名达斡尔族文艺理论家的孟和博彦、著名蒙古族导演孟和、蒙古族摄影家乌勒、蒙古族文艺工作组织领导者宝音达赖,就是看了《白毛女》以后,决心走上革命文艺道路的。孟和博彦说:“当时全场都哭了。我们这些刚入‘军大’的少数民族青年都非常惊讶,八路军中还有这样好的艺术!崭新的艺术!由始至终吸引人的,还是喜儿的命运。”

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地区非常闭塞,蓁莽而寒冷,该地不少土匪打着“先遣军”的旗号为非作歹。1946年八路军进驻该地区后,《白毛女》这股风也吹了进去。经棚(喇嘛念经的棚)高小的一群小学生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第一次在广场上演出《白毛女》时,人山人海,观众哭成了一片。后来成为知名作家的张长弓,当时只有16岁,他就是那次看了《白毛女》之后参加革命的。

天津解放后,第二十兵团在农职中礼堂演出《白毛女》。一开幕,礼堂里立刻鸦雀无声。随着剧情的发展,师生们大多数都哭了,就连地主家庭出身的同学也哭了,同学们回校后,整整讨论了一个晚上。接着,如雨后春笋一样,许多师生纷纷参加了革命工作。

《白毛女》不仅武装了人民军队的百万雄师,也感悟了被俘虏的成千上万的官兵。刘尊祺回忆他于1946年3月下旬在张家口看《白毛女》演出的动人情景:“那一次是招待80多个被俘的官兵,他们坐在前几排,当演到杨白劳死去、喜儿摔盆、穆仁智带人抢喜儿的时候,这前几排被俘官兵竟哭不成声,后来索性嚎啕大哭起来,连舞台的对话和歌声都听不清楚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是贫苦农民出身,看了《白毛女》并接受了阶级教育之后,感情和立场发生了变化,掉转枪口指向“三座大山”,投入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军。

在东北,《白毛女》的风,吹过嫩江、牡丹江、松花江、黑龙江,吹遍了东北大地。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宣传队1947年夏在锦州战役的前线给战士们演出《白毛女》,“恰似在烈火上加泼一瓢油,使火焰烧得更为炽烈,到处响起一片‘要为喜儿报仇’的口号,飞起千万张请战杀敌的决心书。”

《白毛女》的旋风,没有刀、没有剑、没有枪炮子弹,她所燃起的仇恨的火焰使刀刃发烫,使剑光发红,使枪炮子弹瞪起通红的眼睛。一位高级将领曾回忆说:“1946年看歌剧《白毛女》时,我还是个团政委,那时战士们看完这出戏,杀敌劲头之高甚至比我们战前政治动员还有效。”有一次,在广场给伤员演出,台下是“四保临江”战役中受伤的伤员,他们在看戏时泣不成声,坐在广场前头的伤员挥动拐杖,就要打剧中的黄世仁,被维持秩序的同志拦住了。对于中尚未发动起来的农民,《白毛女》演到哪里,哪里的群情就如火如荼。辽宁省义县解放后,义县中学的学生们在操场上演出了《白毛女》。不论什么出身的人,看了《白毛女》都感动得流下眼泪。当演到杨白劳正要喝卤水的情节时,台下有人高喊:“别喝!别喝啊!”喜儿这样一个善良、单纯、认命,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有“二尺红头绳、二斤白面”就心满意足、欢天喜地的穷苦农村姑娘,被一步步逼得人不人鬼不鬼,用满腔的血泪喊出:“我是舀不干的水,扑不灭的火!”再没有比这两句话更强烈、更有力的反抗了!

在华中,《白毛女》演出场次之多无法统计。在山东胶东地区1000多个剧团中,有半数的剧团上演过《白毛女》。在老解放区的县文工团和农村剧团,一般都演过《白毛女》。那时候,在缴公粮、征兵、等动员大会上,常上演《白毛女》,群众被感动,被激动,都积极热情地去完成任务,演出效果的强烈从没见过。

在西南、西北,在统治区,《白毛女》同样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1949年11月下旬,西康荥随“流动剧团”在尚未解放的川康边陲演出《白毛女》,他回忆道:“喜儿的悲惨遭遇使观众揪心,叹息声、抽泣声此起彼伏;当看到受尽苦难的喜儿(白毛女)终于得到了解放,观众转而喜笑颜开;人们念叨着‘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眼光里含着激动、理解和思考。”四川宜宾县凤仪乡的罗昌秀,就是20世纪40年代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活生生的“白毛女”。旧社会恶霸地主将她逼进山洞,变为一个白毛披肩的“鬼”;解放后人民政府终于将她从苦熬17年之久的非人的山洞生活中搭救出来。1958年5月副总理在四川亲切接见过她,后来她不但建立了幸福的家庭,还当选为四川省人民代表,担任了宜宾县政协委员。河北平山县滚龙沟也出现过“白毛女”左双。事实上,在黑暗的旧中国,喜儿式的“白毛女”悲剧何止发生在罗昌秀和左双的身上,而是千千万万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共同命运,牵动着普天下苦难深重的人民大众的神经与心灵,这是它震撼人心、影响深广的最深层的原因。

香港同胞也深深喜爱《白毛女》。1948年5月至6月间,在九龙普庆大戏院演出该剧时,“排队买票的人群把戏院围了几个圈”。

大军南下,势如破竹;挺进西北,势不可当。人民进军到哪里,《白毛女》演出到哪里。如果说某些指挥员、某些战士,只是参加了某些战役,《白毛女》却跟随解放大军参加了解放战争的各个战役;如果说某大兵团、某大兵种,曾经占领了某些城市或某些地区,《白毛女》却在解放大军的战旗下,占领了各个城市和各个地区亿万人民的心。

《白毛女》走出国门,

享誉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白毛女》的影响逐渐扩展到国外。20世纪50年代初,由周巍峙任团长的中国青年艺术团带着歌剧《白毛女》,巡回演出于苏联、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东德和奥地利等国长达一年多,深深感动了广大外国观众。

饰演杨白劳的张守维说:“在奥地利剧场门前,有一个曾经找过我们‘麻烦’的交通警察,当他看了《白毛女》之后,却从此向我们举手敬礼了。”曾被德国法西斯杀害了3个儿子的奥地利老大妈,跟着《白毛女》剧组,演到哪里看到哪里,临别时她曾含着热泪对演员说:“我本来是没有活头了,但从你们的《白毛女》中看到了希望。我感谢你们,感谢中国出了个啊!”扮演黄世仁母亲的李波回忆说:“1951年出访东欧,上演《白毛女》,演出结束后向演员献花,可‘黄母’和‘黄世仁’是得不到这种礼遇的。一次在维也纳演出后是儿童献花,当孩子手捧鲜花往台上跑时,观众席中有位老太太站起来喊:‘不要给坏蛋鲜花!不要给他们!’说明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只要走进演《白毛女》的剧场,人们都会为喜儿的悲剧命运而落泪,都会对黄世仁、黄母产生憎恨的情绪,这就是《白毛女》的灵魂所在!”《白毛女》沟通了中国人民和外国人民的感情,架起了他们之间心灵交往的桥梁,因此外国观众也特别喜爱它,布拉格和莫斯科都有剧院将它改编为话剧演出,效果颇好。后来《白毛女》还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白毛女北风吹篇6

蹴鞠

蹴鞠(cù jū)又称“鞠”“蹴球”“蹴圆”。有说蹴鞠为黄帝所创,有称与兵事有关。从“鞠”的早期形态上看,我们猜想,蹴鞠的起源应该与原始民族的狩猎生活有关:“鞠即字,今蹴鞠曰戏。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中嘘气闭而蹴之。”早期的“鞠”是结毛而成,后用毛填充皮囊,再后才出现充气的皮球。

蹴鞠很早就流行于民间。在《战国策・齐策》中,纵横家苏秦看到了齐国都城临淄的富庶与民众的闲适,提到了“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鞠”。其中“鞠”就是蹴鞠。此后,蹴鞠传承了下来:在军队,是“陈力之事”;在民间,则“穷巷鞠”。

女子蹴鞠早见于汉代画像石中,至隋唐时,成为一时之风尚,后宫女子蹴鞠,“寒食内人长白打(不设球门的蹴鞠)”;民间女子也蹴鞠。到了宋代,甚至有了女子蹴鞠队:宋女弟子队153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明代女子蹴鞠高手彭云秀精通16种踢法,可以全身触球而球不坠地。

蹴鞠男女皆习,女子蹴鞠别见风致。清代文人李渔在《美人千态诗》中更是写尽了蹴鞠女子的妩媚之态:“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拂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曳起露金莲。几回踢罢娇无语,恨煞长安美少年。”

荡秋千

有关秋千的起源,一说是北方匈奴人的创造,春秋时传入中原;一说是汉武帝时的后宫之戏:“汉武帝绳戏,本云千秋,祝寿词也。词讹转为秋千,后人讹为秋千。”隋唐之后,此戏风行民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秋千类型多样,有荡秋千、纺车秋千、磨秋千、磨担秋千等。流传最广的则是荡秋千:植木为架,上系两绳,下拴横板,人立于板上,作前后摆动。

秋千为古代女子所钟爱。汉时,“乃以彩绳悬树立架,谓之秋千”。唐代时盛行于后宫:“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南方称其为“施钩”:“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楚俗亦谓之‘施钩’。”古人认为女子荡秋千既可“摆疥”(除疾),也可“释闺怨”。

古人咏女子荡秋千的作品不少,有赋、有诗也有词。如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其上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把少女荡过秋千后的神态传神地勾勒出来。

跳绳

跳绳,唐朝时称“透索”,宋元时称“跳索”或“跳白(百)索”,清代称“绳飞”,跳绳是民国以后的叫法。据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记载:“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连以桃印文施门户。故汉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遗事也。”也就是说,后世的“百索”是由“止恶气”的朱索演化而来的。

白毛女北风吹篇7

春季的风柔柔得吹,湿湿的,涩涩的,吹醒了休眠一季的万物,抚慰了严冬留给大地的创伤。花儿因她而开颜,鸟儿因她而歌唱,江南岸杨柳垂散,细雨弥漫如云如雾,伴着点点春风,感受着生命最初的感觉,一种生命的力量。春风在世间留下的印痕,正犹如游吟诗人浪迹天涯的脚印,给昏暗死寂的世界带来一丝清新的空气,赶走了黑暗,驱逐了没落,带来了新生,给予了希望,不畏惧一切,只是为了深埋心底的信念!这是春季的风,绚烂的风!

炎炎的夏日,百花尽显妖娆,浓郁的香气,扑入鼻中,霸道的成为夏日的主宰!而鸟儿却不愿开怀的唱,只剩知了无止无休。树梢也懒得摆动,低垂着等待,等待宿命的到来!偶尔,当风吹过,这一切都变了,一切又变得充满了活力,顿时被风主宰,但最终却摆脱不了迷香的诱惑,风吹不尽!前路虽被阳光射得迷糊,但清澈的风儿却能让眼睛明亮,辩清前方!风儿在夏季的处境,延续的是它的叹息,如耄耋老者那般苍凉的身影无奈的冷寂,在被欲望笼罩的如今,老者的声音正是揭示真谛的最强音,可我们却沉湎于虚无。偶一聆听,便如获至宝,受益无穷,把我们从迷梦中“吹”醒,夏日的风儿抵不住暴晒的酷刑,却还是在艰难的留下了些什么,这是夏日的风,感人的风!

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季节,风儿重振了雄风,吹尽大江南北!瑟瑟的秋风,吹过了郊野,那便显出“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吹过稻田,吹响了丰收的号角,把汗水凝为了播种的成果;吹过了大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待到日下山头,便有了“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浑然天成!秋季的风如同琴键上跳跃的音符,时而欢快,时而悲伤,总是淘气得嬉闹在人间,与欢跃之人同喜,与悲伤之人同哀,给生活带来了黑暗前的光明,沉寂前的欢愉!让我们看不到日后的阴霾,只是安享现在的时光!这便是秋季的风,乐观的风!

白毛女北风吹篇8

1、路边的树木,缀满银花;建筑物琼楼玉宇似的闪着耀眼的银辉;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没想到短短的一夜之间,原本老气横秋的城市,如今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番美丽景象。

2、像棉絮一般轻盈的雪,像芦花一般柔美的雪,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自由飞翔,自由舞动,尽情释放,尽情嬉戏。

3、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人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

4、雪太美了,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美的让人陶醉,犹如这里就是自己的故乡,可以尽情的释放,两旁碧绿的垂柳上全都被雪笼罩着显得格外的银色,小河里的水也已经结成了冰块,这更增添了几分北国风光的味道。

5、雪好美好美,一片一片一片一片,在天空静静缤纷,呈现出它那固有的姿态。这让我想起了童年去看海时的景色一样”微微风足浪,撒做满河星“是描写大海的美丽所在,它们在不用的气候,为我们呈现出了异曲同工的美妙与感受。

6、屋外,北风呼啸着,白色小精灵在我的身旁飞舞,像是在欢迎我走进了它们的世界。

7、风继续吹着,雪继续下着,渐渐地大地便披上了白毛毡,极目望去,远处的山白蒙蒙的一片,其中一座更似布达拉宫般了。那白白的”城墙“与那略显朱红的”城墙“颇有气贯苍穹之势。雪,真是奇妙的产物!

8、雪越下越大,就像撕碎的棉絮,慢慢地飘着。它们落在草地上、屋顶上、马路上、树枝上。不久,大地就被雪覆盖了,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9、就这样,雪纷纷扬扬,在风中欢笑着,在风中舞动着,在风中嬉戏着,在风中歌唱着。轻轻的,悄悄的,缓缓的,柔柔的,就这么飘着,就这么舞着。洁白而又渺小的它,在风中绽放出自己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一面,与风儿做伴,一起飞,一起飘扬。就这么,就这么飘着,飘着……

10、在寒风中,雪轻盈地从天空飘落,像雨丝般落下来。一阵风吹来,像撒向天空的细盐,漫天飞舞,把整个城市装点成了童话般的冰雪世界。

11、漫天飞舞的梨花落在掉光了叶子的老树上,好似孙儿为他披上了一件雪白的大衣。我试探着用手去接住那一个个可爱的精灵,看着它们在我手上嬉戏,一切都是那么有生机。

12、白色的屋顶,白色的树,白色的人儿,白色的路。缭绕的雾把一切都变得神秘朦胧,就是稍远的电线杆也若隐若现。都说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但此时的我觉得眼前的美景才可谓是“天下独绝”。

13、雪仙子,你总是悄悄地来,又匆匆地去,你把美丽的小雪花留在人间,给庄稼带来温暖。你是那么纯洁,无私的奉献,我从心底赞美你高尚的品格。()

14、雪,仿佛一位纯洁的少女,在白茫茫的世界里婷婷玉立;雪,仿佛一片洁白的云朵,在蔚蓝的天空中飘来飘去;雪,仿佛一朵雏菊的花瓣随风洒落,飘荡在你是心里。

15、美丽的雪姑娘在北风的伴随下来到了人间。她穿着雪白的衣裙,手拿晶莹剔透的银色的仙棒,在天空中跳起舞来……

16、过了一会儿,雪片开始稠密起来,雪花也似乎大了起来,仿佛梨花瓣儿,一片跟着一片,不紧不慢,下得稳稳的;百片、千片,漫天飞舞。不一会儿,高楼戴起了白帽儿,大树穿起了白袍子,马路上铺起了一层薄霜。

17、雪一片一片,拼出你我的缘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你我相约在这浪漫而美丽的北国异乡。这里的一切景色犹如在梦境里一样,天空中飘着皑皑的白雪,它们七零八落地”飞舞“着,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仿佛在编织着属于我们的情意。

18、只见蒙蒙细雨之中,银白色的”珍珠“漫天洒落,宛如仙女的舞裙,又似天使的白羽。雪,越下越大,给山川大地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衣,连我们院子也不例外。

白毛女北风吹篇9

1、路边的树木,缀满银花;建筑物琼楼玉宇似的闪着耀眼的银辉;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没想到短短的一夜之间,原本老气横秋的城市,如今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番美丽景象。

2、像棉絮一般轻盈的雪,像芦花一般柔美的雪,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自由飞翔,自由舞动,尽情释放,尽情嬉戏。

3、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人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

4、雪太美了,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美的让人陶醉,犹如这里就是自己的故乡,可以尽情的释放,两旁碧绿的垂柳上全都被雪笼罩着显得格外的银色,小河里的水也已经结成了冰块,这更增添了几分北国风光的味道。

5、雪好美好美,一片一片一片一片,在天空静静缤纷,呈现出它那固有的姿态。这让我想起了童年去看海时的景色一样”微微风足浪,撒做满河星“是描写大海的美丽所在,它们在不用的气候,为我们呈现出了异曲同工的美妙与感受。

6、屋外,北风呼啸着,白色小精灵在我的身旁飞舞,像是在欢迎我走进了它们的世界。

7、风继续吹着,雪继续下着,渐渐地大地便披上了白毛毡,极目望去,远处的山白蒙蒙的一片,其中一座更似布达拉宫般了。那白白的”城墙“与那略显朱红的”城墙“颇有气贯苍穹之势。雪,真是奇妙的产物!

8、雪越下越大,就像撕碎的棉絮,慢慢地飘着。它们落在草地上、屋顶上、马路上、树枝上。不久,大地就被雪覆盖了,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9、就这样,雪纷纷扬扬,在风中欢笑着,在风中舞动着,在风中嬉戏着,在风中歌唱着。轻轻的,悄悄的,缓缓的,柔柔的,就这么飘着,就这么舞着。洁白而又渺小的它,在风中绽放出自己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一面,与风儿做伴,一起飞,一起飘扬。就这么,就这么飘着,飘着……

10、在寒风中,雪轻盈地从天空飘落,像雨丝般落下来。一阵风吹来,像撒向天空的细盐,漫天飞舞,把整个城市装点成了童话般的冰雪世界。

11、漫天飞舞的梨花落在掉光了叶子的老树上,好似孙儿为他披上了一件雪白的大衣。我试探着用手去接住那一个个可爱的精灵,看着它们在我手上嬉戏,一切都是那么有生机。

12、白色的屋顶,白色的树,白色的人儿,白色的路。缭绕的雾把一切都变得神秘朦胧,就是稍远的电线杆也若隐若现。都说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但此时的我觉得眼前的美景才可谓是“天下独绝”。

13、雪仙子,你总是悄悄地来,又匆匆地去,你把美丽的小雪花留在人间,给庄稼带来温暖。你是那么纯洁,无私的奉献,我从心底赞美你高尚的品格。()

14、雪,仿佛一位纯洁的少女,在白茫茫的世界里婷婷玉立;雪,仿佛一片洁白的云朵,在蔚蓝的天空中飘来飘去;雪,仿佛一朵雏菊的花瓣随风洒落,飘荡在你是心里。

15、美丽的雪姑娘在北风的伴随下来到了人间。她穿着雪白的衣裙,手拿晶莹剔透的银色的仙棒,在天空中跳起舞来……

16、过了一会儿,雪片开始稠密起来,雪花也似乎大了起来,仿佛梨花瓣儿,一片跟着一片,不紧不慢,下得稳稳的;百片、千片,漫天飞舞。不一会儿,高楼戴起了白帽儿,大树穿起了白袍子,马路上铺起了一层薄霜。

17、雪一片一片,拼出你我的缘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你我相约在这浪漫而美丽的北国异乡。这里的一切景色犹如在梦境里一样,天空中飘着皑皑的白雪,它们七零八落地”飞舞“着,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仿佛在编织着属于我们的情意。

18、只见蒙蒙细雨之中,银白色的”珍珠“漫天洒落,宛如仙女的舞裙,又似天使的白羽。雪,越下越大,给山川大地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衣,连我们院子也不例外。

白毛女北风吹篇10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词〔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迎春〔(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迎春歌 〔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田家元旦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 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 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 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 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岁除夜

【唐】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除夜

【唐】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唐)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新年有感 〔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甲午元旦〔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试笔(选一)〔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