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而复得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00:19:27

失而复得作文

失而复得作文篇1

上午我在看少儿频道播放的《花园宝宝》,看到花园宝宝那么可爱,又和天线宝宝长得差不多,让我不禁又想我丢失的拉拉,心里难过极了,于是拿上电筒和晾衣架的杆子,决定在有可能的地方找找。

我掀开床单,拿着电筒一毫米一毫米地移动,生怕漏了一点痕迹,当我移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个蹶着屁股,脸趴在地下,一个长着天线的黄色物体,这一定是我“失踪”多日的拉拉,我伸手怎么也够不着,拿着衣杆挑了几下,拉拉出来了。我责备拉拉为什么现在才让我找到,高兴地拿上拉拉看了又看,这时的拉拉已经是一个灰头灰脑的“灰妞”了,我把它放到水池里,全身浸在水里,我要给她好好洗个澡。打上浴液,打上香皂,在水中左捏捏,右捏捏,上捏捏,下捏捏,捏着捏着就将它洗干净,我怕弄“疼”拉拉,用干毛巾将它擦干,然后让拉拉躺在毛巾上,放到阳台上晾,让它好好休息休息。

这次找到失而复得的拉拉真是让我高兴,她又可以陪我玩了,我再也不会让她离开ME。

失而复得作文篇2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我趴在窗口,焦急地等待着爸爸。“女儿,那几本书是你拿走了吗?”爸爸一进门,顾不得换下湿淋淋的衣服,就忙着问我。“什么书?”我有些疑惑。“你的课本呀!”“我的课本不是给您了吗?您说外面下雨了,让我先回家,等会儿您帮我把书带回来,免得被淋湿。”“是啊!家长会结束后,我把书放在了你们教室外面的台子上,想和你们班主任谈谈你的情况,可才一眨眼的工夫,你的书就不见了,我还以为是你拿了呢!”

我顿时心慌了,糟了!要是被那些调皮的同学拿走了,那我的书会不会……我简直不敢往下想。“爸爸,那该怎么办?”我无助地看着他。爸爸拿出了手机,说:“要不我给你的班主任打了电话,让她帮你找找。”于是,他拨着电话号码,我皱着眉头,大滴大滴的眼泪直往下落。唉!怎么办?我的那些书可丢不得,上面可有我辛辛苦苦记下的笔记呀!爸爸呀!您怎么会把它们弄丢了呢?早知道,我就不给您拿了,现在我该怎么办呀?“好了,女儿,别哭了,我刚刚给你们班主任打了电话,她答应帮你找找。再说,老爸也不是故意的。”爸爸安慰着我。“爸爸,您知道那些书对我有多重要吗?”我抽噎着,语气里充满了埋怨。

一想到书不见了,我心里就甭提有多难受了,连晚上做梦都是有关书的事。第二天,我一边擦着桌子,一边想了许多。爸爸平时很关心我,也很爱我。昨天,他其实也是为了不让我的书淋湿才帮我拿着的,我不但不懂得感恩,还责怪爸爸,我觉得自己也实在是太不懂事了。正想着,忽然感觉有人从背后拍了我一下,我转身一看,原来是我的好友杜丽颖。“嗨,你怎么这么没精神啊?给你!”“我的书!”我惊喜地叫道,“多谢多谢!它们怎么会在你手上?”“你不应该谢我,你应该谢谢你们班的同学。昨天,她看见你的书放在你们教室外面的台子上,又知道我家离你家近,就叫我帮你送过来了!”“谢谢!谢谢!”我激动得几乎要哭出来了。心里不知要对她们说多少个谢谢才能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失而复得的书,谢谢你让我感受到了人间最美的温情。

失而复得作文篇3

昨夜收拾书包时怎么也找不到我的眼镜,心里一直“咚咚咚”地跳,这可怎么向老妈交待呀?可是我明明记得放学时眼镜放进书包里了,可现在书包里找不到,每个地方都翻个遍,就是没有,现在也不敢告诉老妈,我决定先不告诉她,等第二天到校问问周围的同学再说。

早上一到校,我就先检查桌斗。“呀,没有!”又看了看周围同学的桌斗,一个没有,两个没有……我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过一会儿上课怎么办呢?同学们望着我也无耐,他们谁也没看到我的眼镜,这眼镜跑哪儿去了呢?就这样我模模糊糊看着黑板,度过了最重要的两节课。上操时我把丢眼镜的事告诉了任老师,希望她能帮我找到。任老师让我再在书包里好好找找,如果找不到再找她。回到教室,我一本一本地把书本拿出来,直到我翻到《典中点》前面时,看到那个正在睡觉的眼镜盒,长出了口气,总算找到了,怎么就藏到这儿呢?

眼镜总算失而复得,只怪我做事太马虎,我以后一定改正这个坏毛病。

失而复得作文篇4

我们学校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要求我们每天上学的时候,必须要在胸前佩戴学校统一制作的胸卡。

记得有一天,我进校门的时候,还带着胸卡,在检查老师的瞩目之下走了进来。但是没想到的是,到了下午的时候,我的胸卡却消失不见了。我翻遍了自己的书包和桌子,全都没有发现。我的心里十分的着急,要是没有胸卡的话,在第二天早上进校门的时候,就会被老师记名字的。

正当我十分着急的时候,班级门口站了一个学生,她扬了扬手中的胸卡说:“你们班的xxx同学,胸卡掉在操场上了。”我一听是我的名字,我就赶紧跑出去,跟那个同学道谢,把失而复得的胸卡拿到手了。

从那次以后,我就更加注意自己的胸卡了,千万不能在弄丢了。

失而复得作文篇5

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1)]解惠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也认为:“偏义复词

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语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

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2)]宋学农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进一步认为:“偏义合成词两个

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音词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

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3)]周本淳主编的高校专科教材《古代汉

语》也认为:“所谓偏义复合词是指其词义偏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也就是说只保留了一个词素的意

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4)]总括上述四家的看法:一致认为偏义复词是并列合成词的一种类型,

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从古今汉语的语

言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只说出偏义复词的共性,没有真实地反映偏义复词由于时代的不同,词义本

身的变化而赋予的不同特性。现从偏义复词的结构、词汇意义等方面,对古今汉语偏义词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

(一)从偏义复词的结构上看

古汉语偏义复词有二个特点:一是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由于古汉语偏义

复词是以单音词的连用为基础,它和其他的双音合成词一样,经历临时性的组合到凝固成词的发展变化。因此

这类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

性便随即消失,同时即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请看下列例句:

1、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左传·桓公二年》)

3、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史记·游侠列传》)

4、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盐铁论·本议》)

5、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诗经·邶风·绿衣》)

6、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7、年不顺成,君衣布jìn@①本,关粱不租,泽列而不赋,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

·玉藻》)

8、岂有文章惊海内,漫芳车马驻江干。(杜甫:《宾至》)

9、韩之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多人。多人不能不生得失,生

得失则语泄。(《史记·刺客列传》)

10、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11、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汉书·张汤传》)

例1根据上下文义的相承关系,“国家”偏指“国”指晋国,“家”无义只起陪衬作用。例2“国家”无

偏义,“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作为单音词连用的“国家”均恢复其固有的词汇

意义。有时“国家”也可分用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例3“缓急”联系下文虞舜窘于井lǐn@②,

伊尹负于鼎俎……当偏指“急”就是急难的意思,“缓”无义起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例4“缓急”无偏义

,“缓”指“缓和”,“急”指“急迫”,是单音词连用。例5“衣裳”联系下文“采采衣服”偏指“衣”即

“衣服”,“裳”无义起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例6“衣裳”无偏义,“衣”指上衣,“裳”指下裙,保留

各自原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7“车马”偏指“车”,因“造”只能与“车”相照应,“马”是不

能“造”只能“养”的,是偏义复词。例8“车马”无偏义,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9“

得失”根据上下文意偏指“失”即差错,弊端,是偏义复词。例10“得失”无偏义,“得”指“成功”,“

失”指“失败”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11作为偏义复词的“短长”由于两个词素结合不

够紧,允许颠倒成“长短”,而“长”正与上文的“高”相照应当偏指“长”,专指长处功劳。按张安世的话

,意思是不要自己夸张,所以“短”只起陪衬作用无义。

特点二是陪衬语素不定位,时前时后。请看下列例句。

12、询谋得失,深遂夙愿。

(王冰:《内经素向经序》)

13、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见,评论古人之短长。(《脏腑记叙》)

14、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5、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16、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17、所向天空阔,真堪托死生。(《杜甫:《房兵曹胡马行》)

18、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9、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韩非子·初见秦

》)

20、爪牙不足以供耆(嗜)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汉书·刑法志》)

例12“得失”偏在“得”义,意思是“收获”“失”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9“得失”偏向“失”,

“得”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3“短长”只偏指“短”即短处缺点,“长”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14

“短长”偏指“长”,“以为殊无短长”即认为很没有能耐。“短”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5“出入”偏

指“入”,“出”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6“出入”偏在“出”,“入”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17“

死生”只偏向“生”义,“死”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8“死生”偏在“死”义,“生”无义,陪衬语素

在后。例19“利害”偏用“利”义,“害”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20“利害”偏用“害”义,“利”无

义,陪衬语素在前。上述十例都说明陪衬语素具有不定位时前时后的特点。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结构定型表现两方面:一是构成偏义合成词的每个字是语素,各语素之间结合得很紧,

不容许随便拆开或随意加入什么成分;二是陪衬语素不再时前时后,而是固定的,不受特定语言环境所制约。

比如“窗户”两个语素结合得很紧,不容许拆开或随意加入什么成分,其义偏指“窗”,陪衬语素“户”无义

消失,位于“窗”的后面,只起陪衬作用。

(二)从偏义复词的意义上看

古汉语偏义复词在意义上的特点是两个语素都保留其作为单音词连用时的词汇意义,也就是说作为陪衬语

素的意义并未消失,凝固成复合词后,其义偏向那一个语素,完全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决定即随文释义,也就

是受“观境为训”原则的制约。有时可从特定上下文词语的互相照应上来确定偏义;有时可联系前后文句意的

相承贯通上来确定偏义;有时也可从遣词造句的语法关系上来确定偏义;有时却是单纯为凑足音节需要而连带

提及。请看下面例句:

21、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

(《汉书·梅福传》)

22、江陵三千三,何足持作远;书疏数知闻,莫令信使断。

(《北朝民歌《那呵滩》)

23、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姓命之区域。(《陆机:《吊魏武帝文》)

24、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梁惠王上》)

2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贾谊:《论积贮疏》)

26、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hóng@③如钟鼓不绝。

(苏轼:《石钟山记》)

27、昔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辨,不能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28、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9、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曹操:《薤露行》)

30、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曹操:《却东西门行》)

例21“仇”,指管仲,齐桓公重用原来反对自己的管仲为相,“仇”与“逆”互相照应,可见“逆顺”

只偏指“逆”,“顺”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2“疏”,一种分条陈述的文体。“书”,信。“疏”和下文“

信使”不相照应,“书疏”显然偏指“书”,而“书”正与“信使”互相照应,这样“疏”无义起陪衬作用。

例23“始”和“归”意义上不相照应,而“终”与“归”正好照应,可见“始终”当偏指“终”,“始”无

义起陪衬作用。例24孟子是针对齐宣王以牛易羊衅钟之事发出责问的,前文未提到过禽,可见“禽兽”只偏

指“兽”,“禽”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5“饥”,灾年;“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

故“饥穰”当偏指“饥”,“穰”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6以山名石钟和文中以无射钟、歌钟比拟风水与山石

相吞吐之声看,“钟鼓”显系偏指“钟”,“鼓”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7孔子因谗被逐,墨翟因谗被囚,故

“谗谀”偏指“谗”,统承前文“季孙之说”、“子冉之计”而言。例28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

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同理例7“车马”偏指“车”义,因“车”与“

造”构成动宾关系,与“马”不搭配,故“马”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9“沐猴而冠带”显系化用《史记·项

羽本纪》一文中“沐猴而冠”一语,可见“冠带”之“带”仅为凑音节需要而连带提及。例30“行止”,谓

飞行和栖止。雁只在飞行时列成队形,止宿时则聚在一起。可见“行止”当偏在“行”义。同时也为了适应诗

歌音节需要,使句式工整,还是把不表义的语素“止”保留着。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词义固定单一。表现在一、由两个语素凝固成一个复音合成词后,其义偏向那一个语素

是固定的,不能随文而异,即不受“观境为训”原则的制约。也就是说表义语素定位,不管在任何时期,任何

语言环境中,自始自终都固定在某个语素上,不会发生忽此忽彼的随意状态。二、两个语素虽并列,但其中一

个语素义已经消失,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狐狸”、“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

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

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狐”,“狸”义消失;“

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动词“忘记”、“死活”、“离合”,形容词“好歹”、“缓急”等其义

偏向一方也是固定的。“忘记”偏向“忘”,“记”义消失;“死活”偏向“死”,“活”义消失;(反动派

不管人民的死活。实际上是让老百姓死,,不管老百姓活。)“离合”偏指“离”,“合”义消失;“好歹”

多指“歹”一方,“好”义消失;“缓急”多指“急”义,“缓”义消失。它们的特点是把两个语素并列起来

,让一个语素的意义消失,这就造成了所谓偏义词,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为什么古今偏义复词具有这样明显的差异呢?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偏义复词都经过临时组合阶段的

试用过程:由临时不稳定的单音词连用向凝固稳定的合成词的发展。其总的发展演变规律是(1)有的历代递

相袭用,渐渐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偏义复词。如国家、窗户、妻子等。(2)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之后,

渐渐丧失生存能力而自行淘汰。如车马、园圃等。(3)有的既没有固定成词,也没有被淘汰,直至今日依然

处于试用阶段。如成败、得失、利害、恩怨等。(4)二是随着词汇自身的发展,词和词组以及词和词素是可

以互相转化的。如“国家”、“妻子”原是词组,后来变成了词;“民”、“众”原来是词,现在成了词素。

我们研究词汇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要有历史主义观点,另方面又要分清古今界限。而古汉语偏义复词的特点,

正好说明它处在临时组合阶段,内部结构不够稳定,其义也随文而异。到了现代汉语,这类词大都已凝固成一

个复音合成词了,其中一个语素义已消失只起陪衬作用,其义就偏向一方而且是固定的,成为相对稳定独立、

为大家所公认的单一明确的概念了。

总之,通过对古今偏义复词不同特点的剖析,必定能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驾驭现

代汉语的能力。

注释:

(1)朱星著《古代汉语》58页。

(2)解惠全主编《古代汉语教程》131页。

(3)宋学农主编《古代汉语教程》161页。

(4)周本淳主编《古代汉语》93页。

(5)引《语言文字学》1992年第1期《偏义复词成因初探》作者钟如雄。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加亚下加日

失而复得作文篇6

【原刊期号】199403

【原刊页号】050-054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作 者】邓细南

【复印期号】199501

【标 题】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

【正 文】

朱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曾指出:“合成词中,最应注意的是偏义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

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1)]解惠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也认为:“偏义复词

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语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

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2)]宋学农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进一步认为:“偏义合成词两个

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音词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

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3)]周本淳主编的高校专科教材《古代汉

语》也认为:“所谓偏义复合词是指其词义偏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也就是说只保留了一个词素的意

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4)]总括上述四家的看法:一致认为偏义复词是并列合成词的一种类型,

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从古今汉语的语

言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只说出偏义复词的共性,没有真实地反映偏义复词由于时代的不同,词义本

身的变化而赋予的不同特性。现从偏义复词的结构、词汇意义等方面,对古今汉语偏义词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

(一)从偏义复词的结构上看

古汉语偏义复词有二个特点:一是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由于古汉语偏义

复词是以单音词的连用为基础,它和其他的双音合成词一样,经历临时性的组合到凝固成词的发展变化。因此

这类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

性便随即消失,同时即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请看下列例句:

1、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左传·桓公二年》)

3、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史记·游侠列传》)

4、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盐铁论·本议》)

5、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诗经·邶风·绿衣》)

6、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7、年不顺成,君衣布jìn@①本,关粱不租,泽列而不赋,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 (《礼记

·玉藻》)

8、岂有文章惊海内,漫芳车马驻江干。 (杜甫:《宾至》)

9、韩之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多人。多人不能不生得失,生

得失则语泄。 (《史记·刺客列传》)

10、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11、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

汉书·张汤传》)

例1根据上下文义的相承关系,“国家”偏指“国”指晋国,“家”无义只起陪衬作用。例2“国家”无

偏义,“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作为单音词连用的“国家”均恢复其固有的词汇

意义。有时“国家”也可分用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例3“缓急”联系下文虞舜窘于井lǐn@②,

伊尹负于鼎俎……当偏指“急”就是急难的意思,“缓”无义起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例4“缓急”无偏义

,“缓”指“缓和”,“急”指“急迫”,是单音词连用。例5“衣裳”联系下文“采采衣服”偏指“衣”即

“衣服”,“裳”无义起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例6“衣裳”无偏义,“衣”指上衣,“裳”指下裙,保留

各自原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7“车马”偏指“车”,因“造”只能与“车”相照应,“马”是不

能“造”只能“养”的,是偏义复词。例8“车马”无偏义,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9“

得失”根据上下文意偏指“失”即差错,弊端,是偏义复词。例10“得失”无偏义,“得”指“成功”,“

失”指“失败”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11作为偏义复词的“短长”由于两个词素结合不

够紧,允许颠倒成“长短”,而“长”正与上文的“高”相照应当偏指“长”,专指长处功劳。按张安世的话

,意思是不要自己夸张,所以“短”只起陪衬作用无义。

特点二是陪衬语素不定位,时前时后。请看下列例句。

12、询谋得失,深遂夙愿。

(王冰:《内经素向经序》)

13、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见,评论古人之短长。 (《脏腑记叙》)

14、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5、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16、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杜甫:《石壕吏》)

17、所向天空阔,真堪托死生。 (《杜甫:《房兵曹胡马行》)

18、呜呼!死生,昼夜事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9、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韩非子·初见秦

》)

20、爪牙不足以供耆(嗜)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 (《汉书·刑法志》)

例12“得失”偏在“得”义,意思是“收获”“失”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9“得失”偏向“失”,

“得”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3“短长”只偏指“短”即短处缺点,“长”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14

“短长”偏指“长”,“以为殊无短长”即认为很没有能耐。“短”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5“出入”偏

指“入”,“出”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6“出入”偏在“出”,“入”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17“

死生”只偏向“生”义,“死”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8“死生”偏在“死”义,“生”无义,陪衬语素

在后。例19“利害”偏用“利”义,“害”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20“利害”偏用“害”义,“利”无

义,陪衬语素在前。上述十例都说明陪衬语素具有不定位时前时后的特点。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结构定型表现两方面:一是构成偏义合成词的每个字是语素,各语素之间结合得很紧,

不容许随便拆开或随意加入什么成分;二是陪衬语素不再时前时后,而是固定的,不受特定语言环境所制约。

比如“窗户”两个语素结合得很紧,不容许拆开或随意加入什么成分,其义偏指“窗”,陪衬语素“户”无义

消失,位于“窗”的后面,只起陪衬作用。

(二)从偏义复词的意义上看

古汉语偏义复词在意义上的特点是两个语素都保留其作为单音词连用时的词汇意义,也就是说作为陪衬语

素的意义并未消失,凝固成复合词后,其义偏向那一个语素,完全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决定即随文释义,也就

是受“观境为训”原则的制约。有时可从特定上下文词语的互相照应上来确定偏义;有时可联系前后文句意的

相承贯通上来确定偏义;有时也可从遣词造句的语法关系上来确定偏义;有时却是单纯为凑足音节需要而连带

提及。请看下面例句:

21、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

(《汉书·梅福传》)

22、江陵三千三,何足持作远;书疏数知闻,莫令信使断。

(《北朝民歌《那呵滩》)

23、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姓命之区域。 (《陆机:《吊魏武帝文》)

24、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孟子·梁惠王上》)

2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贾谊:《论积贮疏》)

26、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hóng@③如钟鼓不绝。

(苏轼:《石钟山记》)

27、昔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辨,不能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

。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28、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9、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 (曹操:《薤露行》)

30、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曹操:《却东西门行》)

例21“仇”,指管仲,齐桓公重用原来反对自己的管仲为相,“仇”与“逆”互相照应,可见“逆顺”

只偏指“逆”,“顺”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2“疏”,一种分条陈述的文体。“书”,信。“疏”和下文“

信使”不相照应,“书疏”显然偏指“书”,而“书”正与“信使”互相照应,这样“疏”无义起陪衬作用。

例23“始”和“归”意义上不相照应,而“终”与“归”正好照应,可见“始终”当偏指“终”,“始”无

义起陪衬作用。例24孟子是针对齐宣王以牛易羊衅钟之事发出责问的,前文未提到过禽,可见“禽兽”只偏

指“兽”,“禽”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5“饥”,灾年;“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

故“饥穰”当偏指“饥”,“穰”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6以山名石钟和文中以无射钟、歌钟比拟风水与山石

相吞吐之声看,“钟鼓”显系偏指“钟”,“鼓”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7孔子因谗被逐,墨翟因谗被囚,故

“谗谀”偏指“谗”,统承前文“季孙之说”、“子冉之计”而言。例28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

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同理例7“车马”偏指“车”义,因“车”与“

造”构成动宾关系,与“马”不搭配,故“马”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9“沐猴而冠带”显系化用《史记·项

羽本纪》一文中“沐猴而冠”一语,可见“冠带”之“带”仅为凑音节需要而连带提及。例30“行止”,谓

飞行和栖止。雁只在飞行时列成队形,止宿时则聚在一起。可见“行止”当偏在“行”义。同时也为了适应诗

歌音节需要,使句式工整,还是把不表义的语素“止”保留着。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词义固定单一。表现在一、由两个语素凝固成一个复音合成词后,其义偏向那一个语素

是固定的,不能随文而异,即不受“观境为训”原则的制约。也就是说表义语素定位,不管在任何时期,任何

语言环境中,自始自终都固定在某个语素上,不会发生忽此忽彼的随意状态。二、两个语素虽并列,但其中一

个语素义已经消失,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狐狸”、“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

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

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狐”,“狸”义消失;“

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动词“忘记”、“死活”、“离合”,形容词“好歹”、“缓急”等其义

偏向一方也是固定的。“忘记”偏向“忘”,“记”义消失;“死活”偏向“死”,“活”义消失;(反动派

不管人民的死活。实际上是让老百姓死,,不管老百姓活。)“离合”偏指“离”,“合”义消失;“好歹”

多指“歹”一方,“好”义消失;“缓急”多指“急”义,“缓”义消失。它们的特点是把两个语素并列起来

,让一个语素的意义消失,这就造成了所谓偏义词,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为什么古今偏义复词具有这样明显的差异呢?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偏义复词都经过临时组合阶段的

试用过程:由临时不稳定的单音词连用向凝固稳定的合成词的发展。其总的发展演变规律是(1)有的历代递

相袭用,渐渐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偏义复词。如国家、窗户、妻子等。(2)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之后,

渐渐丧失生存能力而自行淘汰。如车马、园圃等。(3)有的既没有固定成词,也没有被淘汰,直至今日依然

处于试用阶段。如成败、得失、利害、恩怨等。(4)二是随着词汇自身的发展,词和词组以及词和词素是可

以互相转化的。如“国家”、“妻子”原是词组,后来变成了词;“民”、“众”原来是词,现在成了词素。

我们研究词汇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要有历史主义观点,另方面又要分清古今界限。而古汉语偏义复词的特点,

正好说明它处在临时组合阶段,内部结构不够稳定,其义也随文而异。到了现代汉语,这类词大都已凝固成一

个复音合成词了,其中一个语素义已消失只起陪衬作用,其义就偏向一方而且是固定的,成为相对稳定独立、

为大家所公认的单一明确的概念了。

总之,通过对古今偏义复词不同特点的剖析,必定能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驾驭现

代汉语的能力。

注释:

(1)朱星著《古代汉语》58页。

(2)解惠全主编《古代汉语教程》131页。

(3)宋学农主编《古代汉语教程》161页。

(4)周本淳主编《古代汉语》93页。

(5)引《语言文字学》1992年第1期《偏义复词成因初探》作者钟如雄。

(责任编辑 林甘泉)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加亚下加日

失而复得作文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发现 修复

一 引言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由于本族语者在使用外语时,对对方的语言及文化了解甚少,在与外国语言使用者的交流时,自然而然地把自身文化交流模式、思考方式、语用规则和文化习俗用于外语中,极有可能产生语用失误。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语用失误,认识到语用失误的发现过程,合理利用修复手段,可以减少语用失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二 语用失误的定义、分类及原因

英国语言学家J.托马斯在1983 年首次提出了“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定义其为说话双方彼此不能理解。何自然(1988)指出:我们将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美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这类失误并非语言本身的语法错误,而是主要归因于说法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者说得不合时宜。

依据托马斯在论文《跨文化语用失误》中提出的分类方法,语用失误大致分为语用语言的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大类。语用语言失误一般是由于语言障碍所致,而相较于前者,社交语用失误则是由于谈话双方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社交准则差异所造成的。

三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发现

根据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发现的时间长短,把其分为立刻发现和后期发现。由于在意识到问题后做出评论的行为属于修复行为,暂不考虑到语用失误的发现行为当中。

1.立刻发现

立刻发现语用失误在发生时,立即就被发现并指出。例如,一个中国学生曾在一个来他家做客的美国学生晚上临走的时候说:“慢走”。美国学生非常吃惊,便问“Why?”中国学生解释说:“啊,我的意思是外面天太黑了,注意安全。”在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国学生误解了中国学生的意思,不明白“慢走”这个词的意思,但是美国学生马上对此提出了提问,中国学生也及时的发现了这个语用失误,并且努力修复,使美国学生明白了“慢走”这个词相当于英语当中的“have a good trip home”,把这两种语言放在同一种语境当中,使外国人产生了误解,这种现象也是语用失误当中的负迁移造成的结果。

2.后期发现

后期发现是指在语用失误发生时,在不久之后或是很长时间之后才被发现。例如:一位美国教授叫他的中国学生做一个口头报告。当中国学生拿到题目之后,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先花费很多时间阐述各种相关信息,最后才得出主要观点、得出结论,但这位美国教授给出了极低的分数。中国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认为是因为教授对中国学生的歧视,直到教授指出了他的缺点之后,他才恍然大悟:只需要改变一下陈述的顺序,先陈述观点,然后再给出相关信息即可。

这个例子所给出的就是语用失误的后期发现。美国教授并没有直接指出中国学生的失误,而是在一段时间后,给这位一直不明所以的中国学生婉转地点出了其缺点,让中国学生明白了自己的失误。这位中国学生按照中国人的思维进行口头报告,得到低分之后,并未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错误,甚至认为教授歧视中国学生,这也说明了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导致了语用失误的产生。这个例子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语用失误产生时,立即发现但是没有立即纠正是因为那样做可能对语用失误者面子的伤害性较小。

四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修复

修复的组织运作就是处理说、听和理解中反复出现的问题(Schegloff, 1987)。对于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语用失误,谈话双方可以选择修复的种类和方法,考虑修复的方便与否,也有在不影响双方理解的情况下或者是考虑面子等方面的问题,双方根本不考虑修复。

1.修复方

修复方是指启动修复的人。修复方分为自我修复和他人修复两种。Schegloff 指出在理解中出现问题,以为交谈双方可以不知处问题,况且一个错误也可能得到自改(自我修复),或他改(他人修复)。

(1)自我修复。启动修复的人是自己称为自我修复。经过长时间语用失误的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语用语言失误还是社交语用失误,通常都是交际双方的非本族语者发现失误。一般情况下非本族语者是在听他人的暗示或者直接提示(前提条件)下进行自我修复。

一位中国学生和她的美国同学在国外逛街,向一位负责清洁的阿姨问路:“Hello, unti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West Park?”她的同学十分不解,便立即发问:“Is she your untie?”中国学生立刻发现了自己的语用失误,修复了自己的失误:“No, I mean there is a cleaner.”这个问题属于典型的“问题源轮次”(Schegoff,1987),即指谈话中被错误理解的语句所在。简单来说,找到“问题源轮次”,语用失误就易于发现了。大多数的自我修复都是因为找到了“问题源轮次”:谈话的一方产生了“问题源轮次”,另外一方经过思考,发现和察觉出语用失误,随即提出自己的疑问,第一方马上进行修复。

(2)他人修复。启动修复的人是他人,称为他人修复。与自我修复相比,他人修复可能更多地出现于语用失误的后期发现中。例如:“我”在一家美国家庭餐馆打工,一个美国家庭来这里用餐。晚饭之后,女主人对“我”说:“Can you give me some ice cakes?”我以为他们想在酒和饮料里面加上冰块,所以我就取来了一桶冰块。但是,这个美国家庭的成员看见我手里的冰全部大笑了起来,原来他们要的是冰淇淋而不是冰块。在“我”的理解中,把冰块(ice cake)与冰淇淋(ice cream)等同起来,因此产生了语用失误。一般他人修复不会立刻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的关系亲疏问题,只有建立良好的关系之后,他们才会指出非本族语者在目标语的失误并且努力帮助修复。

2.修复时间

语用失误并不是在第一时间就能发现和得到修复的。即使能够立刻发现语用失误,修复的时间也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差异,许多因素影响着修复时间。

(1)立刻修复。立刻修复就是指语用失误发生之后立刻对其进行修复。在前面关于ice cream 的例子中,我们看出是他人在发现语用失误之后,第一时间进行了修复,那是因为直接提出自己的修复并不会过多地让失误者产生尴尬的情绪,以致伤害对方的面子。总的来说,本族语者会更倾向于立刻修复(在中西交际中,我们一般称西方人为本族语者,中方为非本族语者,交流基础为英语),因为西方文化较之于东方文化更加直接。

(2)后期修复。后期修复就是指语用失误发生之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对其进行修复。后期修复一般出现在交谈双方没有立刻发现自己的语用失误,可以说是双方都没有立刻意识到语用失误出现,后期修复是唯一手段,因为立刻修复没有条件是不可能进行的。例如:一位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约好下午去图书馆,美国学生说:“Ok, see you at nine forty.”而中国学生理解的时候出现了失误,认为是nine fourteen,而且对于美国学生如此奇怪的时间安排感到困惑。所以在9∶40 的时候,美国学生在图书馆门口等待,9∶14 的时候,中国学生已经来到图书馆门口等待。中国学生在等待了很长的时间后,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产生了语用失误,没有分清楚forty 和fourteen。像上述的语用失误,只能进行后期修复,因为中国学生对于此失误是后期发现,没有条件进行立刻修复。

3.零修复

零修复是指当听话人或说话人往往发现了两者谈话之间的语用失误,但是并没有任何人指出来。发生这样情况的原因,往往是不是因为不能修复语用失误,而是不想修复语用失误。这在中外交际中十分常见。

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到自己的外国同学家里做客,以月饼作为礼物相赠,而外国同学的妈妈极其不能理解,并说:“月饼就是卡路里炸弹。”这位外国女士的评价与中国文化信仰背道而驰,而中国学生处于礼貌等原因,没有指出这位外国女士的语用失误。这种情况大多数是因为中国人更倾向于不愿意用言语来解释澄清,更顾及对方的面子问题,这与中国文化背景相呼应,而外国人更愿意指出语用失误的所在并修复或是要求对方修复,这就体现了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表现得更委婉、间接,西方人更坦率、直接。

五 结语

交际双方价值观的差异、语用规则的差异、思维模式的差异和不恰当的语言输入等都会使交流中产生语用失误,从而增加人们交流的困难性。语用失误贯穿于跨文化交际每个层面和侧面,准确的发现失误并且及时修复,有助于更好地培养我们的外语水平,更好地理解多元的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王静.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176~177

[4]Jenny Thomas.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1983(4):95

失而复得作文篇8

[关键词] 胺碘酮;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1(b)-149-01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致命性心律失常(顽固性室速、室颤)患者的病死率极高,故快速有效地控制室速、室颤对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极为重要。2004年1月~2008年6月,我院采用大剂量胺碘酮治疗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26例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收治的AMI并发室性恶性心律失常患者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57±10.8)岁;梗死部位:前壁16例、前侧壁7例、前壁并下壁3例。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即反复发作室速、室颤且持续≥30 s,其中13例出现血压下降及意识丧失,应用胺碘酮前均给予足量的利多卡因及反复电复律(5~10次)等治疗无效;均除外药物、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律失常及尖端扭转性室速。

1.2 方法

静脉注射胺碘酮,首次予150 mg(3~5 mg/kg)加入生理盐水20 ml中稀释后于10 min内冲击量静注,随后以1~2 mg/min的速度用静脉微量泵维持,必要时可每10~15 分钟追加75~150 mg负荷量;以后可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0.5 mg/min,同时口服胺碘酮600 mg/d,1周后减为400 mg/d,再减至200 mg/d维持。患者如有低血压则同时予多巴胺10~2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治疗期间持续进行心电监护,每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c,监测血压,直至室速、室颤不再复发。本组有12例患者于第1次负荷量后心律失常得到控制而改用静脉维持量;10例患者在追加1~3次负荷量后心律失常得以控制而改用静脉维持量;4例患者因室速、室颤反复发作呼吸、心跳停止而进行心肺复苏,其中抢救成功1例。另有7例患者因室速和室颤反复发作,因而在用药同时行电复律(平均5次);10例患者用药时或用药后出现血压偏低,经给予多巴胺后血压回升至90 mm Hg。第1个24 h胺碘酮静脉给药量为1 200~1 500 mg,24 h胺碘酮用药总量(包括口服用药)为1 800~2 100 mg,静脉用药5~8 d。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6例患者中,治疗后24 h内心律失常得到控制14例,占61%;48 h内心律失常得到控制19例,占73%;72 h内心律失常得到控制23例,占88%。开始静脉注射胺碘酮后24 h内存活23例,死亡3例,死因为顽固性室颤。

2.2 副作用

静脉用药后3例出现静脉炎,改用锁骨下静脉用药后未再出现;1例出现胃肠道症状减量后症状消失;无心衰及严重毒副作用。

3 讨论

胺碘酮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近年来已广泛用于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应用利多卡因或予常规剂量胺碘酮无效时,短时间内静脉注射大剂量胺碘酮往往有效[1]。而对于某些顽固性室速患者可将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而且长期应用不仅可以减轻心衰,并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2]。

胺碘酮静脉用药的主要作用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时程、延长复极时间和有效不应期,从而有效终止各种微折返,故其能有效地抗颤及防颤[3];此外,胺碘酮还可改善心肌供血,增加心排血量,这不仅对心肌梗死患者有益,且对合并心功能不全者也适用。胺碘酮在静脉注射15 min时其作用可达到最高点,以后4 h内逐渐下降,故需要静脉维持用药。应用胺碘酮时必须强调用药个体化,若静脉予负荷量心律失常控制不满意可追加负荷量直至室速终止;因口服胺碘酮起效慢,故在静脉应用有效时即可予口服制剂,其既能缩短药物的起效时间又可稳定血药浓度,防止心律失常复发。胺碘酮在静脉注射时易出现静脉炎,且短期大量应用可使血压降低,此时可应用多巴胺维持血压;胺碘酮还可引起心动过缓,故若考虑到患者有窦房结或房室结病变时,应适当减少胺碘酮的用量或预先放置起搏电极。在静脉注射胺碘酮的过程中应进行心电监测,做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c;对出院的患者要及时随访,不能轻易将胺碘酮减量或停用。

本文结果表明,大剂量静脉注射胺碘酮对AMI并发顽固性室速、室颤的治疗安全有效;但在用药过程中应强调个体化原则,注意监测血压、心律、心率的变化;而预防心律失常复发需长期口服胺碘酮。

[参考文献]

[1]Doval HC.Class Ⅲ antiarrhythmic agents in cardic failure:lessons from clinical trial with a focus on the grupo de estudio de sobrevida en la insuficiencia cardiaca en agrentina (GESICA)[J].Am J Cardiol,2004,84:109-114.

[2]Exner DV, Reiffel JA, Epstein AE, et al.Beta-Blocker use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or symptomat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AVID trial[J].J Am Coll cardiol,2001,34(2):325-333.

失而复得作文篇9

[关键词]美术作品;保护作品完整权;利益平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091

美术作品是人类思想的可视性表达,是作者智力劳动的产物。其中“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1]”美术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法最初是为保护文字作品而制定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保护作品完整权上,美术作品的保护方式与一般作品并无差别。但是美术作品在客体性质上与一般作品有着重大区别,在适用现有法律时,若不加以适当解释则难以实现充分保护,也难以实现权利人与利用者的利益平衡。

1侵害美术作品完整权的构成要件

11歪曲篡改

111因对作品的改动而构成的歪曲篡改

改动即是存在着对美术作品物理上的改变。这里的改动应当做严格的理解,依照客观标准进行判断。但是存在着改动并不意味着一定构成“歪曲篡改”。如果将一切改动都认定为构成歪曲篡改,无疑会导致作者权利的绝对化,有违公平原则也不利于作品的利用。因此需要对改动进行限定,以确定构成“歪曲篡改”的改动。

美术作品表达的是美感和作者持有的美的观点。美术作品的表达分为核心内容与一般内容。当作品的核心美感或者作者的核心观点无法体现的时候,则应当认定为侵害美术作品完整权。但是对于美术作品的核心表达,不能以文字作品的因素去考察,而应当用美术作品的考察因素去衡量。美术作品是三维的,对其表达我们不能平面地理解。例如,对于一般作品来说,大小并不影响作品的核心表达,但是大小是某些美术作品的表达方式。如微雕作品就是如此。因此,改动行为要构成“歪曲篡改”则需要达到危及作品核心表达的程度。且对于核心表达的判定应当以美术作品的考量因素进行衡量。

112其他侵害行为构成的歪曲篡改

其他侵害行为即没有对美术作品进行物理上的改变,但是在使用该作品的过程中使^众无法正确接受作者原本欲在作品中表达的意思。我国《著作权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此种情形应当认定为侵害保护作品完整权,但是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多对《著作权法》进行扩大解释,将这种情形纳入保护范围。“张敏耀诉长江日报案”[ZW(]参见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1999〕武知初字第7号民事判决书。[ZW)]、“王文海诉隋建国案”[ZW(]参见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2006〕朝民初字第28850号民事判决书。[ZW)]都是如此。

对于其他侵害行为是否构成“歪曲篡改”不应当绝对地以作者主观标准进行判定。由于其他侵害行为并不构成对作品本身的改动,其要对作者权益造成损害的关键在于利用者的利用过程中,一般观众是否会因为利用者的利用方式而误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其他侵害行为要构成“歪曲篡改”需要达到足以导致观众误解作品的意思表达的程度。

12是否有损作者声誉

121立法旨意

“艺术家创作时,将其部分人格折射到这个世界中……遭受的损害也不仅限于经济性的,因此需要对作者进行保护,以免其人格受到伤害。”[2]设置保护作品完整权的目的在于维护作品的同一性,保护作者人格免受侵害。作品作为作者思想的表达是作者人格的外在体现。一方面,现实中对于作品的评价一般情况下最终都会成为对作者的评价,例如对美术作品是否具有美感的评价会最终成为对该作者的创作水平的评价。由于作品与作者在精神利益上的一致性导致当作品因他人的原因与作者的思想表达不一致时,作者依然会因此承担作品所可能导致的社会风险,这显然与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不符;另一方面,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遭受篡改,人人拥有自由表达的权利是公认的基本人权,作为思想外化的介质,作品如果可以被任意改动,那么表达自由难以保障。因此法律需要为维护作品的同一性提供相应的保障,确保作者的人格利益不受侵害。

从保护作品完整权的立法旨意上来说,其保护的是作品的同一性而非作者的声誉。那么判断美术作品完整权是否受到侵害也应该是考量该作品的同一性是否受到破坏,而没有必要考量作者声誉是否遭受损害。

122美术作品的特殊性质

“权利对象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保护方式。”[3]文艺成果据此与有体物有了不同的保护方式,性质不同的作品在侵害保护作品完整权的构成要件上也应当与一般作品有所区别。如今,计算机软件因为其性质的特殊性在保护作品完整权中应当被特别对待已经成为学界通说。而与一般作品相比,美术作品的特殊性也十分显著。美术作品著作权客体的脆弱性,表现为灭失的高风险性和维持同一性的困难性。“知识产权的对象是特定的信息”[1]。著作权所保护的“特定信息”依赖于载体物的承载,相对来说载体物的数量越多,“特定信息”灭失的可能性越小。而长期以来美术作品通常是作为奢侈品存在的,维持作品的稀有性是保持其价格的关键。作者的主要利益也来源于对作品原件的出售,因此作者本身并没有复制作品的动力,相反更热衷于维持作品载体的唯一性。这使得美术作品所承载的“特定信息”的灭失风险较高。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至今仍然有数百首传世,但是李白的美术作品却仅存《上阳台帖》一件。[4]另外,美术作品维持同一性极为困难,对于同一个画面的美感不存在替代性的表达方式,就像不能要求达・芬奇用完全不同的画面表现与《蒙娜丽莎》相同的美感。且美术作品的核心表达往往表现得极为微妙,不能以物理的比例来衡量。例如《蒙娜丽莎》核心的表达是微笑,但是如果对嘴角部分稍作改动,微笑就会消失,整个作品也会丧失其核心表达,但是那一点被去掉的颜料在整个画面中却显得微不足道。这就意味着对画面稍作改动,都可能造成作品核心表达的丧失,作品的同一性也随之丧失。

从美术作品的客体特征上来说,客体的脆弱性致使美术作品在保护作品完整权上需要更加严格的保护方式才能实现有效保护。为此,德国《著作权与接权法》将美术作品的复制形式仅限于拍摄,因为在拍摄的情况下美术作品一般不会被歪曲[5]。较低的保护水平会加速美术作品的灭失,而一旦灭失便无法进行传播和利用。若将“有损作者声誉”作为美术作品的保护作品完整权侵权判定要件,会降低美术作品的保护水平。由于美术作品的改动较为容易,若以“有损作者声誉”为侵权构成要件,则很可能出现作品同一性受到严重破坏时,却由于不构成“有损作者声誉”而不构成侵权。更有甚者,当作品已经灭失的时候,因为不构成“有损作者声誉”,仍然不会构成侵权。这显然与保护作品完整权的立法旨意不符。

综合以上因素,不应当以“有损作者声誉”为美术作品完整权侵权构成要件。

2侵害美术作品完整权的特殊情形

21出版性复制和有效复制

出版性复制是为了实现对美术作品的宣传介绍而进行的复制行为。有效复制是指为了再现美术作品的全部美感而进行的复制行为。

对于一般作品,并不存在区分出版性复制和有效复制的必要,因为一般作品的复制难度较低,出版性复制可以完全再现作品的内容。但是美术作品却存在区分出版性复制与有效复制的必要。对于美术作品而言,出版性复制难以再现作品的全部内容,出版性的复制品对于美术作品来说类似于电影海报之于电影,尤其是对于雕塑作品而言。美术作品的核心在于通过艺术语言所表达的美感,而要实现这一美感的再现就需要艺术语言的再现。然而与文字语言不同,色调、大小、比例乃至三维空间等因素都是艺术语言的组成。出版性的复制品显然只能复制美术作品的部分。

区别出版性复制与有效复制意义在于:其一,可以规范对美术作品改动的认定。如果不区分载体物的性质,将会对唯一载体物的改动都认为是对作品的改动,如此将潜藏着重大的社会风险。对此,基于利益平衡原则,是否构成对美术作品的改动应当以载体物是否为有效复制件进行确定。其二,可以规范对美术作品灭失的认定。美术作品的实质是特定信息,这些信息的消灭会导致美术作品的灭失。但是,并非所有载体物都能完全承载作品的完整信息,故不能认为只要存在载体就认定作品存在。而美术作品是否存在也应当根据载体物是否为有效复制件来确定。

22侵害美术作品完整权的特殊情形

221特殊的改动行为

对于美术作品有效复制件的改动。《美国版权法》在确定“视觉艺术品”的保护范围时将复制件也列入其中[ZW(]参见《美国版权法》101条。[ZW)],而我国《著作权法》没有对复制件给予直接保护。但是当美术作品的有效复制件成为作品的唯一载体的时候,对于有效复制件的改动会造成作品的改动,由此可能构成侵害保护作品完整权。

对于美术作品出版性复制件的改动,由于出版权利穷竭,对其进行改动并不会导致作品遭受改动。但是对出版性复制件的改动仍然可能导致侵犯保护作品完整权。当对复制件的改动,导致观众误解作品的意思表达时,构成其他侵害行为,侵害保护作品完整权。

222美术作品的灭失

保护作品完整权是永久性权利。而作品只要其所具备的特定信息不完整则应当被认定为已经灭失。那么,保护作品完整权是否及于保护作品不被灭失呢?如果保护完整权的范围及于保护作品不被灭失,会存在一种长久的社会风险即在逻辑上存在保护作品完整权的永久性与作品必然灭失性的矛盾,作品载体的持有人将永久承担这一灭失风险,因为在逻辑上存在作品的唯一载体,所以终有一天会有人承担作品灭失所引发的责任。但是如果认为保护作品完整权不包括保护作品不被灭失的话,也会存在一个逻辑上的问题,即作品的灭失与作品的改动一般情况下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当作品遭受改动,且该改动造成作品所具有的特定信息不完整也无法恢复的时候即是作品的灭失。既然保护作品完整权对作者希望作品不被歪曲、篡改的精神利益加以保护,那么作品灭失所会造成的作者精神利益损害会更加严重,对于灭失所造成的精神利益损失,保护作品完整权为何不加以保护。

保护作品完整权保护的是作者的精神利益,作品作为“作者之子”与作者具有人格上的关联性。当作品都不存在的时候,这种关联性也无从谈起。保护作品完整权保护的是作品与作者思想的同一性和一致性,当作者失去思想表达的介质的时候还谈何保持同一性。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保护作品完整权保护的是作者不希望自己的表达被歪曲的精神利益,那么举轻以明重,作者更不希望自己的表达被歪曲到无法恢复的地步。因此保护作品完整权应当包括保护作品不被灭失的权利。至于随之引发的社会风险则可以通过对保护作品完整权的限制得以控制。

3完善美术作品完整权的构想

31严格保护

由于美术作品具有客体的脆弱性,导致美术作品维持同一性十分困难,且极易导致作品的灭失。作品的同一性依赖于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严格保护。

311法律适用上的严格保护

基于美术作品的特殊性质,不能将“有损作者声誉”作为侵害美术作品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侵权构成要件。针对美术作品,在适用《著作权法》第10条第4款时应将“歪曲、篡改”严格理解为“存在改动或者其他侵害行为且改动危及作品核心表达或者其他侵害行为导致公众误解作品表达”。

以美术作品的考量因素确定作品核心表达。美术作品的表达“语言”与一般文字作品有着明显区别,对于美术作品的核心表达,直接套用文字作品的认定方式难以准确认定。所以应当从美术作品的角度,通过美术作品的考量因素去衡量,除了考察作品的平面特征之外,还应当考虑作品的三维特征,例如大小、比例等。如此才能实现对美术作品核心表达的正确判断,才能进一步判断作品是否遭受“歪曲、篡改”。

通过对保护完整权的范围做扩大解释将美术作品灭失囊括其中。美术作品的灭失对作者的著作人格权的损害程度要高于歪曲篡改,既如此根据当然解释,举轻以明重,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范围当然及于美术作品灭失。另外根据目的解释,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范围也应当及于美术作品的灭失。

312立法上的严格保护

设立作者的接触权,保障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实现。在大多数情况下,美术作品的持有具有隐蔽性,且美术作品大多数以唯一原件的形式存在。由于作品在形式上是呈现于唯一原件之上的,而唯一原件的持有者基于物权对作品载体实施控制。在持有者不公开展示作品原件的情况下,作者很难了解作品的现状,由此更无法判断自己的保护作品完整权是否遭受侵害。因此需要设立作者的接触权以切实保障作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

立法上区分出版性复制与有效复制以正确_定作品遭受改动和灭失。有效复制品具备作品的全部的特定信息,而出版性复制品只具备部分信息。不区分出版性复制与有效复制,在确定美术作品是否遭受改动时容易给利用者苛加严格的义务,在确定作品是否灭失时会对权利人的权利进行不当减损。因此需要区分二者,为美术作品的改动和灭失确定合理的认定标准,平衡利用者与权利人的利益关系。

32行业习惯法律化

美术行业习惯在我国存在了数千年之久,造就了我国灿烂的美术成就。《著作权法》要适应我国美术行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对美术作品的充分保护和权利人与利用者的利益平衡,就应当吸收具有我国特色的行业习惯。在保护作品完整权方面主要有三种情形需要进行法律化。

装潢剪裁,作为作品得以最终呈现和恢复的必经步骤,装潢剪裁的某些步骤会在客观上造成作品的改动。但是这种改动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是为行业习惯所认可的,因此应当在法律上排除其侵权性。

鉴赏印记,作为一种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行业习惯,虽然在客观上会造成作品的改动,但是这种改动为社会普遍接受,且对作品本身意义重大,因此也需要在法律上排除其侵权性。

作品载体物的自然损耗,作为作品存在而不可避免的一种情况,只要持有人没有过错导致其损耗加速,那么这种情况下造成的作品改动也应当通过法律排除其侵权性。

参考文献:

[1]张玉敏知识产权法学[M].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Martin RoederThe Doctrine of Moral right:A Study in the Law of Artists,Authors and Creators[J].Harvard Law Review,1940(53):557

[3]李雨峰中国著作权法:原料与材料[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4]赵天琪李白的上阳台帖[A].郁贤皓中国李白研究(2001―2002年集)――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马鞍山:黄山书社,2002,471

失而复得作文篇10

爱车被撞

新车沦为事故车

江苏省徐州市的徐丽雯,是一名女商人,为了生意需要,她于2008年6月以8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一辆飞度轿车。徐丽雯十分珍爱。

可是,让徐丽雯没有想到的是,2008年12月23日15时,她驾车正常行驶至徐州泰山远大修理厂附近时,实然被一辆轿车迎头撞上,虽说未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但徐丽雯轿车的车前梁、安全气囊却受损严重,徐丽雯无奈只得将轿车拖到修理厂修理,花去修理费2万多元。

事故发生后,徐丽雯了解到与她车辆相撞的车主为傅文武,傅文武在某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徐州中心支公司(以下简称保险公司)为轿车投保了交强险。后经公安机关交警部门认定,傅文武对事故负全部责任,并在交警部门的调解下,保险公司赔付了徐丽雯的汽车修理费。

车子修复后,从外表乍一看,虽说与新车无异,而且修理费也得到了赔付,可是,每每看到爱车,徐丽雯总有一股莫名的惆怅。不管怎么说,车子毕竟发生过严重交通事故,经受过重大修理,况且车辆的大梁经维修后仍有一个裂口无法修复,给车辆运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爱车的价值大大贬损,每每想到这里,徐丽雯心里便无法释怀。她思来想去,觉得傅文武与保险公司对自己爱车遭到的贬值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便决定为自己的爱车讨要贬值费。

法庭激辩贬值损失谁承担

王意既定,徐丽雯便多次与傅文武、保险公司交涉以自己的新车遭遇事故大修,成了事故车,车子的价值自然会大大贬值为由,要求傅文武、保险公司赔偿自己爱车的贬值费。谁知,傅文武以所谓的汽车贬值费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及保险公司以只赔偿直接损失不赔偿间接损失为由,断然拒绝了徐丽雯的赔偿要求。在多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徐丽雯来到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法院,一纸民事诉状,将傅文武、保险公司一同推上了被告席,为自己的爱车讨要贬值费。

诉讼中,徐丽雯向法院申请对该车因本次事故造成的贬值价值进行了评估。经评估,鉴定机构作出评估前提为假定车辆本次事故前未有任何事故及修理情况下,结论为19000元。为此,徐丽雯诉称,2008年12月23日15时,傅文武驾驶轿车在泰山远大修理厂附近与本人驾驶的轿车发生交通事故,事故致使两车受损,后经公安机关交警部门认定傅文武对此起事故负全部责任。经交警调解,傅文武支付了本人汽车修理费。对本人因此次事故造成的汽车贬值损失以及车辆维修期间没有车辆使用产生的交通费,傅文武以保险公司不同意理赔为由而拒绝承担。经了解,保险公司投保了交强险,此起事故发生的时间在该保险期限内。傅文武对此次交通事故负全部责任,相关的损失依法应由保险公司全部承担,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故至法院,请求法院依法判令傅文武及保险公司赔偿本人汽车贬值损失19000元、交通费3000元、共计22000元。

傅文武辩称,对于徐丽雯所主张的汽车贬值损失,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也没有明确的评估办法和规定,法院应当依法驳回。对于徐丽雯王张车辆贬值19000元的鉴定结论,是在该车无任何交通事故情况下作出的,而该车在2008年至2009年间发生14次交通事故,因此鉴定结论不能作为损失依据,徐丽雯主张的交通费用,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应依法予以驳回。

保险公司辩称,傅文武所持有的轿车在本公司投保了交强险,本公司在2009年3月26日已经在交强险和商业险范围内对徐丽雯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按保险合同的约定本公司只负责赔偿直接损失,间接损失不予以赔偿。在合同条款中也已经约定对贬值损失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请求依法驳回对本公司的诉讼请求。

法院判决两答案截然相反

泉山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徐丽雯的车辆受损后,已经得到全面的维修,恢复了正常的使用功能,在外观上也没有受到较大的影响,其损失已经得到全面的赔偿。虽然鉴定机构出具了鉴定结论,但该鉴定结论是在假定条件下所做出的,本院对其结论效力不予采信。综上,徐丽雯所王张的贬值损失及交通费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2010年12月23日,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之规定作出一审判决,驳回徐丽雯的诉讼请求。

一审判决后,徐丽雯不服,向徐州中院提出了上诉。在上诉中,徐丽雯提出,首先,原判决认定本人车辆受损后,已得到全面维修与事实不符。本人车辆的大梁经维修后仍有一个裂口无法修复,给车辆运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其次,原判决认定本人车辆受损后,经维修恢复了正常的使用功能,其损失已得到全面赔偿与事实不符。本人车辆未过磨合期就被傅文武撞坏,维修费占新车购置价的近三分之一,该车不可能完全恢复到事故前准新车时的标准,傅文武给本人造成的车辆贬值损失是客观存在的。

傅文武答辩称,原审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首先,原审鉴定结论将不存在其他事故和修理情况作为评估的前提条件,徐丽雯车辆在评估前已发生了14次交通事故,原审法院认定该鉴定结论的假设条件不存在,役有采信鉴定结论是正确的。其次,徐丽雯主张交通费损失,但未提供租车合同、租车发票,徐丽雯平时经营学生小饭桌生意,在寒假期间也不需要租赁车辆,原审判决没有支持徐丽雯交通费损失是正确的。综上,徐丽雯的上诉请求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请求二审法院依法维持原审判决。

保险公司除同意傅文武答辩意见外,还辩称,本公司已经在交强险和商业险范围内赔偿了徐丽雯的损失。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保险公司只负责赔偿事故的直接损失,不赔偿间接损失,请求二审法院依法驳回上诉人的诉讼请求。

徐州中院审理后认为,徐丽雯在一、二审时主张其车辆存在贬值费损失,并提供了其购买车辆的发票、事故责任认定书、照片、车辆维修结算单、评估报告等证据予以证明,傅文武则认为对于徐丽雯主张的汽车贬值损失,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且评估机构是假定该车发有发生任何交通事故和修理情况下做出的评估报告,徐丽雯的车辆发生过14次交通事故,故鉴定结论不能作为确定贬值费损失的依据,保险公司认为其在合同条款中已经约定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贬值损失,故不应当承担贬值费损失。要解决是否支持徐丽雯要求赔偿涉案车辆贬

值费损失的诉讼请求问题,应当根据其主张是否具有事实根据和法律根据进行综合分析。

傅文武和保险公司虽然坚持认为徐丽雯的车辆不存在贬值费损失,不应当采信评估机构所确认存在车辆贬值费损失的评估报告,但在二审时均明确表述对于原审查明事实并无争议,都认可徐丽雯于2008年6月购买了飞度轿车,于2008年12月23日驾驶该车与傅文武驾驶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徐丽雯轿车车前梁、安全气囊严重受损,傅文武负事故全部责任,评估机构评估认为,在假定徐丽雯轿车没有发生任何交通事故和修理情况下,因此次交通事故造成的贬值价值为19000元,徐丽雯的飞度轿车在事故前曾发生过多次较轻微的事故。徐丽雯的车辆在购买和使用半年、此前仅发生过多次较轻微事故的情况下,由于本次交通事故受到严重损害,车前梁、安全气囊等已受损事故对车辆造成了内在的结构性损伤,虽然该车已经得到全面修理,但是很难完全恢复到原来车辆的性能、规格、安全性等要求,且在汽车交易市场上对于发生过交通事故的车辆,显然估价比无事故的车辆要低。这一价值的差额应当属于民法的损失范畴,受害人的权益应该得到救济。因此,在机动车受损时,其价值的减少是实际存在的,应当属于赔偿内容。

综上所述,徐丽雯的部分上诉理由成立,予以支持。原审人民法院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依法应予改判。

2011年6月14日,徐州中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二、三款、《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勘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作出民事终审判决,判决撤销泉山法院民事判决,改判傅文武赔偿徐丽雯车辆贬值费、评估费、交通费等损失计14050元,驳回徐丽雯的其他诉讼请求。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人民去院史友兴,去官点评

一起因爱车被撞沦为事故车而引出的贬值索赔纠纷案件,随着法院的判决而尘埃落定了。汽车被撞念为事故车,贬值法律认不认?两级法院截然不同的判决,表明对于固交通事故引发的汽车“贬损费”应不应得到法律的认可,在司击实践中还存在着争议。

所谓车辆贬值损失,一般是指车辆发生事故后,其使用性能虽已恢复,但其本身经济价值却会因事故而降低,即因事故导致车辆经济价值降低而形成的损失。

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并没有设工车辆贬值损失这一赔偿项目。但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争第二款、第三款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物权法》第三十七争规定“侵害物权,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也可以请求承担其他民事责任。”据此,我国民法对于财产损害在确定赔偿范围时原则上实行完全赔偿,以受害人实际遭受的损失力准,这与侵权法补偿受害人所受损失、恢复被侵害权利的基本功能是一致的,也体现了民法上的公平和等价有偿原则。车辆贬值损失作为车王的实际损失,是交通事故直接造成的财产损失,肇事者应当对其予以赔偿,而且财产损害赔偿的最高厅则为恢复原状,对此的理解不仅皿当包含财物外观使用功能的修复,还应当包含其内在价值和性能的复原,因此,应当将修复费用及修复后的车辆贬值损失一并计入赔偿损失范围,才能与恢复原状的赔偿原则相吻合。

综上,徐州中院认定傅文武与保险公司辩称徐丽雯车辆不存在贬值费损失的理由不能成立,徐丽雯要求对其车辆客观存在的贬值费损失进行赔偿是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