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十篇

时间:2023-04-07 15:07:43

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篇1

一、人机对话课外作业设计

新媒体时代为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新媒体是网络技术,这也为初中英语课外设计开辟了新途径和新形式,形成了以人机对话为主要设计内容的英语课外作业,并充分发挥了网络新媒体的作用。人机对话课外作业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新媒体当中的网络能够为学生创设心理的学习情境,而其中的搜索引擎能够打破原有英语课外作业设计的封闭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增加信息输入,更多的关注身边的英语语言运用,并逐步丰富自身的词汇积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例如,到了英美国家节日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上网收集关于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giving(感恩节)、Christmas(圣诞节)等西方重要节日的相关传说和风俗习惯,引导学生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的视野。第二,借助新媒体为学生布置与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感受到运用英语知识的乐趣。为了增强学生对于英语词汇正确拼写和语言正确组织的重视程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询生活当中广告语、街名、店名等如何正确的应用表达,在对比过程中找到错误的拼写和语言组织有错误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第三,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为学生营造虚拟场景,通过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在学习完牛津译林版Let's play sports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上网查找关于运动的场景,并想象相应场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用英语语言进行表达。

二、师生对话课外作业设计

初中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并不长,因此他们作为英语语言的初学者尚未形成完善的英语语言能力,而在英语学习中也会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对此,初中英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创新英语课外作业设计,针对现阶段学生语言学习的要求和能力发展需要设计师生互动的创新型作业,引导师生有效对话。在初中英语学习中,教师需要运用教学语言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知识,而当学生对英语语境和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教师可以直接用语言和学生交流沟通,实施双向的语言互动也就是师生对话。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往往很难和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完成对话沟通,而新媒体时代下的师生对话课外作业设计则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例如,在牛津译林版A day out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课外作业:(1)练习跟读单词、短语以及重点句型如词汇:ourselves,greeting,greetings,president,foreign词组:come on,coffee shop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m going to exercise. You need to exercise and keep fit. Come on. Let's enjoy ourselves.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录制成音频文件,让学生跟读并通过微信或者QQ语言传递给教师。(2)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访自己的家庭成员,向他们了解If you are free,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并鼓钛生将了解到的情况写成英语小作文,并在课上进行班级汇报。(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自己一起为课本对话配音,分配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增强师生的互动和对话。

三、生生对话课外作业设计

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单一的强调抄写和背诵,往往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忽视了课外作业设计当中的英语语言交流,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增长和英语素质的培养。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而言,初中生往往乐于分享,也愿意在与其他同学合作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和共同进步。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的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应该突破传统作业设计的限制,有效借助多样化的新媒体如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形式设计合作型的生生对话课外作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互动沟通平台,从而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当中的数字电影资源引导学生搜集外国影视作品,如Patch Adams、Liar Liar、Jerry Maguire、As good as it gets等,鼓励学生在观看完作品之后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观看感受、学习到的英语知识等内容,增强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英语思维。再如,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音乐为学生设计生生对话的课外作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英文歌曲具有纯正的发音和顺畅的语调,而音乐的节奏感也能够带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认真聆听英文歌曲之后可以将自己从中获取的文化内涵和多样化的生活信息与其他同学分享,从而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互动交流意识,提高课外作业设计有效性。

课时作业篇2

【理想答案】

1、导引;载着;慈爱

2、jǐ;pá;yú;liáobìn

3、濯;玷;誉;碌碌

4~5:C;B

6、示例:第一节连环使用了四个比喻,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前两个比喻为后两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漫漫黑夜里,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行人的路;理想像路一样,引导人们走向光明。所以,这节中心意思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7、略

8、示例:理想是星,导引前进的方向;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断线的风筝,摇摇摆摆,不知归宿。

9、B

10、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11、诗人将自己对理想的赞美、期盼之情寄托在晴日、春*之中,它们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年代,要抓紧行动。

12、A孤独苦闷(绝望自卑)。

B萌生希望(看到希望)。

C重拾信心(重启心门)。

13、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少年的提防和厌恶,用邻居对少年的态度反衬老人对少年的信任和帮助。

14、实指的“门”:

(1)少年的家门;

(2)老人的家门。

虚指的门:

(1)少年的心门;

(2)人们的信任之门。

15、提示:(1)主人公是“少年”;

(2)主人公是“老人”;

(3)“少年”和“老人”都是主人公。能陈述理由即可。

【袁隆平的“寻梦园”答案】

1、忽然;突然;竟然

2、jí;suì;pèi;xiǎng

3、睿;憧憬;蕴;淳

4、D

5、(1)要解决全世界人民吃饭的问题,造福全人类。

(2)他所追求的有着“淳美境界”的伟大事业以及为完成这个事业而奋斗终生的精神。

6、略

7、C

8、(1)“美丽”的园艺场、少年的梦——“美丽”的记忆、永远的梦幻——“美而”的憧憬、终身的誓愿——义无反顾的追求、神话般的奇迹一一两大心愿、更淳美的梦。

(2)“神话”形象地说明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是一般人难以研究出来的。“始终”与“40年”相呼应,表明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的研究领域一直起先导作用,突出他“杂交水稻之父”的地位。

9、(1)开篇“从没想过”“似乎也没有必要”表明二者的确毫无关联,引出下文。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2)用翔实准确的数据说明他创造的是神话般的业绩,赞颂袁隆平的杰出贡献。

(3)“美丽”一词语意双关,既指下文袁隆平所说园艺场的美丽,更指袁隆平梦想的“美好”、内心的“美好”和成就的辉煌。

10、C

11、(1)~(3)×;√;√

12、袁隆平是一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伟大科学家。他少怀志向,心系大众,献身科学,执着追求,不畏艰辛,不懈奋斗,不断追寻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是一个思想和精神境界都很高尚的人。

13、81岁诞辰,友人为他举行欢宴,而他本人却不能参加,这一情节有力地突出了爱迪生的忘我工作的精神。

14、钟情于科学研究是他一向的品质;为了挑战一个全新的目标

(或:研究橡胶是他从事的全新的学科);为了美国的发展

(或“为改变美国橡胶靠进口的状况“)。

15、用光明和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爱迪生引导世界走向光明,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表达了后人对爱迪生的敬仰之情。

16、(1)勤勉忘我的工作态度;

(2)为全人类造福的远大抱负。

【航天女英雄答案】

1、yān;shùn;tòng;bèng;diǎn

2、觑;簇;截;渺;坠;翼翼;峻;邃

3、(1)跃跃欲试

(2)簇拥

(3)面面相觑

4、BD

5、因为让教师去开创普通人航天的道路将吸引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投身这一伟大的事业。

6、(1)健壮专门

(2)寻常

(3)寂静

7、(1)“终于”一词表现了人们对“挑战者”号升空期待已久的心情。

(2)儿子具有和妈妈一样的优秀品质。

8、这说明麦考利夫的英勇壮举鼓舞了更多的勇士,他们要继承麦考利夫的遗愿,完成进一步探索太空的事业。

9、神圣;光荣;严峻;激动;强烈;永远

10、(1)教育孩子们要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贡献。

(2)一方面指麦考利夫乘坐的飞船的名字,另一方面,她是第一个将进入太空的普通人,她将冒着生命危险在太空中给美国几百万孩子讲两节课,这都极具挑战性。

(3)这样一种精神,将影响着下一代,不论民族、不论地域、不论国界,因为探索宇宙是整个人类的事业。

11、史考特给妈妈鼓气,祝贺妈妈竞争成功,把心爱的小青蛀送给妈妈,表现了对妈妈的关爱;麦考利夫的英雄品质给了儿子积极的影响,儿子鼓励妈妈,也具有一种英雄气质;写史考特对麦考利夫起了陪衬作用。

12、全世界懂得无私奉献的报偿。

13、(1)突出汉斯的精神。

(2)救援工作的困难。

(3)反映母亲担心的原因。

14、突出汉斯参加救援的坚决。

15、(1)安慰母亲,不要为他担心。

(2)突出汉斯去救援的决心。

16、突出母亲担心汉斯回不来,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体育颂答案】

1、(1)皮埃尔•德•顾拜旦;法;现代奥运之父

(2)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

2、jī;zhuó;sù;cù;mēn

3、曦;惕;逾;矫;谐

4、(1)容光焕发

(2)无与伦比

(3)深思熟虑

5、略

6、高尚;卑鄙;堕落

7、(1)突然,出乎意料。

(2)狡诈的计策。

8、(1)示例:你像高山之巅出现的晨曦,照亮了昏暗的大地。

(2)略

9、既指形体的匀称协调,更指精神道德的高尚健康。

10、B

11、(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体育给人类带来希望的阳光、生命的活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体育锻炼不仅本身存在着排忧解闷、振奋精神的作用,而且能使人精力充沛地投人工作和学习。

12、略

13、褒扬;贬低

(意思相近的词亦可)

14、略

15、一个人要有自信心,要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个性及风采。

【长城万里行答案】

1、(1)愿望

(2)闯;走;爬;涉

2、jī;zhuó;jié;pō

3、拓;慨;戈;博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C

6、文章就是要写“我”的梦,表达“我”的理想、和追求。有了梦,才有了实现梦的“长城万里行”,二者是理想与行动的关系,有了这两个梦,长城万里行才显得更有意义。有了两个梦的交代,后文“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才不显得突兀。

7、穷;荒凉;沉睡;生机;认识;热爱;开拓

8、(1)这里指坚持不懈。

(2)勾勒、描绘。

9、略

10、从历史和文化内涵方面举例。

11、C

12、(1)~(3):×;√;√

13、继续行走,继续写作,为祖国建设尽绵薄之力,去实现自己人生的追求。

14、为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第一个徒步走完象征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为了领略长城的雄伟气势,了解长城过去、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她理等方面的情况;使更多的人了解长城一带的西北地区,热爱大西北、开发大西北;同时也是对自我的挑战,对意志的磨炼。

15、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或:陕北的山。

16、(1)因为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包容一切。

(2)因为陕北的山纯净、寂静,能够涤荡人的心胸,使人忘却烦恼和忧愁,心灵变得纯洁。

17、这是运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为了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

课时作业篇3

关键词:课堂作业;课堂学习共同体;助推器

随着全球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实验,教育界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兴趣日益升温。这股热潮又与当下教育研究回归课堂研究这一趋势结合,使得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为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学者对如何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这一问题虽已有诸多建树,一线教师也将这些理论奉为圭臬,然而,以这些略显晦涩的教学理论武装大脑的一线教师在面对现实的课堂时,又显得无所适从,不知从何着手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本文旨在破解一线教师的这一困境,将教师的关注焦点转移到课堂作业上,通过对课堂作业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促进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一、课堂作业概述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在校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中度过,学校教育的成败取决于课堂。课堂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而是由教室、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活动等要素有机组成,只有当各要素搭配合理时,课堂的教育功能才能发挥到最佳。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盘活课堂诸要素,使诸要素以课堂作业为平台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一)课堂作业的界定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认为作业是学生为完成学习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两种。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与消化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与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造才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将作业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两种,课内作业即课堂作业。同时该书将作业界定为动态的活动,而不是静态的习题。

我们认为,课堂作业是指为达到教学目标而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研究的课堂作业不是指课堂上的习题,而是将课堂作业作为一项课堂教学活动来考量。

(二)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课堂作业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课堂作业不再是静态的、片段的场景,而是动态的有机连续体,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课堂作业包括课堂作业设计、实施和评价三个阶段。课堂作业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设计,课前对课堂作业进行精心设计是课堂作业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教师应该明确该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设计课堂作业的内容、类型、题量和来源。设计之后便是作业实施环节,课堂作业的实施是整个过程的核心环节,学生学习的发生几乎都在这个环节当中实现,教师应重视课堂作业的实施,正确作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作业实施后就涉及作业评价的问题,课堂作业优于课外作业之处就是反馈及时,学生能够得到教师和同伴及时的反馈信息,对促进学有裨益。

二、课堂学习共同体概述

“学习共同体”理念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杜威把学校视为“学习共同体”,他认为学校就是各种各样的人通过“沟通”形成共享文化,形成民主主义之基础――“共同体”的场所。日本学者佐藤学秉承并发展杜威的“学习共同体”理念,认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在这样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互相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互相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从佐藤学为我们描绘的学习共同体学校的蓝图中可以发现,学校的围栏不见了,课堂的大门也敞开了,学生之间形成互相学习的“学伴”关系,教师之间形成互相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家长和市民进入学校和课堂,与教师一道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界定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必须从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开始。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对课堂学习共同体有过这样的描绘:“在课堂里追求‘活动式、合作式、反思式学习’。所谓‘学习’是同客观世界对话(文化性实践)、同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同自我对话(反思性实践)三位一体的活动。其基础就是柔和的声音与身体的交往,及‘倾听关系’的对话性沟通。具体做法是,所有的教学(小学三年级以上)由男女生四人组成的小组展开合作学习。”由此可见,课堂学习共同体以倾听为基础,关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以学习为中心。

(二)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模型

根据佐藤学对学习共同体愿景的描绘以及结合我们对学习共同体课堂的深入观察,我们绘制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模型(如下图),模型大致呈现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形态特征。课堂学习共同体以倾听和思考为基础,尤其强调倾听、思考和讨论。师生之间强调双向交往,教师不仅讲授知识,还须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应对学生的表现;学生要倾听教师的讲授,除记录教学重点之外还须积极思考问题。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相互倾听、思考对方的发言,之后互相讨论。各小组之间同样需要保持相互倾听的关系,保证学生之间都有所交往。学生与教材也应保持对话,教师应督促学生反复回到教材当中,使学生不偏离教材进行学习。

三、课堂作业是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助推器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合作学习”,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关键在于构建起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相互交往的合作关系,营造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勉励的学习氛围。互学关系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中要变学生之间的互教关系为互学关系。“合作学习”是一种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它必须围绕具体的活动展开,而课堂作业是一种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作业中展开“合作学习”,从而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使其能够持续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课堂作业的设计

课堂作业的第一步是设计课堂作业,这一环节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作业的内容、题型、题量以及来源。

1.作业内容――保障挑战性学习

佐藤学认为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必须设定在比通常的教学水准更高的层次上。要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必须保障学习内容具有挑战性,“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内容可以让“上层”学生发生学习,让“中层”和“下层”学生向“上层”学生求助,同时“上层”学生通过帮助其他同学可以丰富自己的思维。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有助于营造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学生关系,从而有利于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作业内容的设计是课堂作业设计环节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作业内容,适当提高作业内容难度,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完成课堂作业,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学习。

2.作业类型――以促进学生交往为宗旨

课堂学习共同体提倡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发生在动态的人际交往当中,很少发生在静态的独立思考之中,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的类型时应充分考虑如何促进学生发生交往。

课堂作业的类型主要有四种:阅读类、口头类、书面类、实践操作类。作业内容往往决定作业类型,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必须考虑作业类型,两者的设计应同时进行。阅读类、口头类、书面类课堂作业更倾向于学生独立完成,而实践操作类课堂作业则更适合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在设计作业类型时可以更多地设计成实践操作类作业,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交往,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学习。

3.作业题量――把握合作学习的节奏

课堂作业的题量直接决定合作学习的节奏,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题量太多将导致学生思考、合作不充分,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更谈不上形成课堂学习共同体。题量太少则不能达到学习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学生的合作流于闲谈。课堂作业的题量应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设定,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适当的作业题量能够将课堂节奏控制在学生感到安全、舒适的范围内,从而促进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4.作业来源――鼓励原创和学生参与

大多数教师往往把教材上的练习题当作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但这些作业一般都比较简单,且没有针对性。在合作学习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自创课堂作业,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设计课堂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

(二)课堂作业的实施

课堂作业的实施是课堂作业各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业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课堂作业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学生为完成课堂作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积极作为,千方百计地促成学生的交往与合作。

1.学生表现――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作业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以四人一组、男女混搭的形式组成学习小组,作业的实施最好以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清楚课堂作业的要求后必须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答案之后再与同组的其他成员讨论,如果经过思考还不能自己得出答案,可以向同伴求助。在同伴发表观点时,其他成员应认真倾听并完善自己的观点和答案。学习小组内“下层”学生要敢于向“上层”学生求助,“上层”学生也要积极帮助“下层”学生,同时要从其他同伴的观点和答案中丰富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2.教师作为――千方百计促成学生交往

作业实施之前,教师应清晰地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向同伴求助或者讨论。布置完作业后,不是教师的休息时间,而是教师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教师应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倾听、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

“W”字结构上部分的那双“手”应在课堂作业实施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教师应在各个小组之间巡视,观察并记录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向同伴求助。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指导者和记录者,指导学生如何开展讨论,促进学生充分交往;记录学生的合作情况,以备作业评价环节准确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之用。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可以俯身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用手轻抚学生,对学生微笑,向表现好的学生竖大拇指等,这些细微的动作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和鼓舞,使课堂气氛更加温馨、融洽,学生更易敞开心扉,与同伴畅所欲言。当学生感觉身处一个安全的环境当中时,思维的束缚将大大减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更多地涌现,学习将在更多的学生身上发生。

(三)课堂作业的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实验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每次练习之后没有信息反馈,就无法有效地调控和促进学习。课堂作业也涉及反馈问题,有无评价或者评价及时与否将极大影响课堂作业的实施效果,要使课堂作业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就必须使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当堂反馈”。

1.评价贵在及时

如果把整堂课比作一部电影,学生是演员,那么教师就是导演,教师负责把握整堂课的节奏。教师应控制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保证课堂作业能够当堂完成,并且留有时间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情况。课堂作业的评价应及时,否则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及时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小组继续开展合作学习。

2.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课堂作业完成后,教师应根据作业类型确定评价方式。如果是口头作业,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如果是书面作业,则可以让学生写在黑板上或者口头表述;如果是实践操作作业,则最好让学生通过展示的方式呈现。无论是哪种评价方式,都最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呈现,回答问题时小组成员都起立,大家可以相互补充,营造一种共同面对的感觉,促进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生成。

3.评价语言激励为主

课堂作业评价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评价语言,教师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在学生完成课堂作业之后教师应根据观察到的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作出点评,表扬合作良好的小组,尤其是有进步的小组,鼓励合作不太顺利的小组。然后,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悦纳不同的观点,追问观点在教材或生活中的依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大胆想象。学习共同体不追求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而是追求百花齐放式的景象。教师的评价语言应以激励为主,这样能够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进行合作学习。当然,以激励语言为主并不是一味地表扬,对于明显错误的观点和答案,教师应及时纠正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4.学生参与作业检查

课堂作业的评价时间有限,教师并不能评价每一位学生的课堂作业,对于发言展示观点的学生教师可以评价其作业情况,然而对于那些因为时间有限或者不敢当众发言而没有发表观点的学生教师却鞭长莫及。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力量完成课堂作业检查的工作,让同伴互相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互相倾听对方的观点或者批改答案,这也是促进学生交往的好时机。这样一来,所有学生的答案和观点都能得到回应和反馈,或来自教师或来自同伴,使学生感到被尊重。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课堂作业可以加速这一进程,成为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助推器。课堂作业是一座金矿,需要教师加强重视并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课时作业篇4

关键词: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71-03

生物专业毕业生要求在毕业前提交一份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水平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最初尝试,也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一份综合考卷。《毕业设计指导》课是生物专业一门重要的限定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讲解,主要是让学生对毕业论文整个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为毕业生规范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目前国内开设《毕业设计指导》课的高校不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探索。

一、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性、实用性强的教材指导

目前生物专业没有配套的《毕业设计指导》课教材,现有的教材多数偏重于对一些概念和标准的讲解,同时有大量空泛的理论内容。学生拿到教材后,普遍感觉对自身专业适用性不强,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为此在主观上降低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课程设置学期不合理、课堂到课率较低

据调查,开设有《毕业设计指导》课的高校,基本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而第七学期恰好是学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学生经常请假去参加就业招聘会,课堂到课率较低,学生无心学习,学习氛围较差,《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3.限定选修课开课的局限性致使学生群体学习积极性不高

作为一门限定选修课,只有学生选课并且符合相关规定才可以开课。由于开课学期晚,少部分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基本上是因前几学期自己的限定选修课未通过而差一个学分才选修的,为此选修《毕业设计指导》课的学生群体学习积极性本身就不高。

4.《毕业设计指导》课堂重理论标准灌输,轻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注重理论标准灌输,教学内容空乏,传统的“一言堂”灌输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生课后未将课堂所授的理论标准与实验实际有效结合。

5.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方法

作为一门公共课,因为研究的领域和方向不同,《毕业设计指导》课堂教学在学科、专业之间存在差异。对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方法以供参考。为此,《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评价体系和方法不够健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1.结合生物专业特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浙江中医药大学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大纲指出,《毕业设计指导》为讲座类课程,从本科毕业设计的工作程序、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设计实现等方面介绍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和完成的方法。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毕业设计选题,文献检索方法,撰写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等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技能。通过科学规范训练,掌握完成设计的全过程,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根据生物专业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要求,选取几本理科类《毕业设计指导》规划教材作为参考,结合生物专业特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增加毕业设计案例分析课时数的安排,合理精简理工科类毕业论文写作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提炼本科毕业设计基本程序和工作内容要点,理清各章节之间的优先顺序,优化各章节的教学课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性质,由限定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因生物专业学生要求在毕业前提交一份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水平的毕业论文,只有作为一门必修课,才能对所有毕业生提供有效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同时,必修课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要求上相对较高,学生会从思想意识上比较重视,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开课学期,由第七学期调整至第六学期。第六学期是专业课开课的重要阶段,在第六学期安排毕业设计指导课,可将课堂所授的理论标准与实验实际有效结合。因为该学期安排有大量的专业实验实践课,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师可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通过专业课教师向学生讲解如何撰写综述、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和开展科学研究,等等,从专业角度丰富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内容。毕业设计指导课安排在第六学期,也可以暂时错开与就业工作的冲突,让学生安心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学时数,《毕业设计指导》课学时数由原先17学时(1学分)调整为26学时(1.5学分)。利用这增加的8学时,可以适当合理拓宽教学互动内容,增加毕业设计案例分析环节,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指导毕业设计的实际开展。

(4)穿插实践教学环节,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指导课中。根据教学目标,在毕业设计指导整个过程中,本阶段直接穿插一些实践环节,让课堂所学内容融入到实际课题开展当中。例如,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直接到各实验室找指导教师,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或自选研究课题,选择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此过程中,毕业设计指导课授课教师可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介绍毕业论文整个进程安排和一些规范化要求等。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则应向毕业设计指导课授课教师介绍毕业生基本情况和对课题的有关要求。更重要地是,能通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向学生宣传并教育他们按照规范要求和计划进程完成毕业设计。

2.成立“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优化教学进程,完善教学方法

成立“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对“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方法等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

(1)优化教学进程。由每周2课时、共9周的授课模式调整为每周3课时、共9周的授课模式。在合理精简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以专题形式展开,每周主攻一个专题,每周3课时的安排主要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具体教学进程安排如下:第一节课安排理论教学,第二节课安排案例分析、师生互动,第三节课安排合作探究、个案研究,这种互为衔接、科学有序的教学进程安排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由传统的标准灌输调整为启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研究性教学,不是将已有的结论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听懂记住,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经过逐层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是以“探究”为本,而不是以“学会”为本。这种教学方式强调过程,强调逻辑的推理和展开。《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注重启

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环节,除了适当地向学生讲解和强调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各项内容标准外,重点探讨历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剖析历届不合格毕业论文在各项环节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享历届优秀毕业论文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本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典型课题开展合作探究和个案研究。每次课结束后,布置下节课的专题任务,以学生所在开展毕业课题的各分实验室为单位成立毕业生研究小组,让各研究小组针对下次课堂专题开展调研和实践,形成调研总结报告,并于下次课堂专题中开展讨论。通过这样的启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3)在评价体系和方法上实行考试改革,开展形成性评价,分为阶段式测验,注重平时参与。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开展形成性评价,分为阶段式测验,注重平时参与。具体做法是:采用“平时成绩结合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考试模式,强调考试的过程化,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根据课堂提问、调研总结报告、修改论文情况核定。在开课期间,将已毕业生物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初稿发给授课学生,要求授课学生根据《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所学内容,修改已毕业生物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格式等相关内容,由修改结果给予相应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末成绩则以撰写论文的形式完成。实行这种考试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毕业论文相关理论标准、毕业论文写作技能和要求,为后续毕业论文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要进一步与其它高校生物专业合作,在参照理科类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安排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探索出一条符合生物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毕业设计指导》课课程教学模式。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本次教学改革以2008级生物科学专业为实验对象,以2008级生物技术专业为对照组,分别统计论文的选新率和选优率,经X2检验显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具体结果见下表。

可以看出,2008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选新率和选优率明显高于2008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X2检验显示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课时作业篇5

【关键词】微课就业指导大学生

1微课程内涵与特点

1.1微课程的内涵

微课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所谓微课是指以微型视频为载体,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设计开发的一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包括素材课件、练习评测和教学设计等环节,并支持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微课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着成熟的应用模式和教学经验。为了让更多的教育从业人员了解微课,掌握微课的教学模式和特点,教育部也组织了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报名者甚众,为微课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1.2微课程的特点

与其他的课程类型相比,微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短小精悍,微课程的时长较短,一般在十分钟左右,最长也不超过二十分钟。学习者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概率。另外,微课程的学习方式便捷,学习者只要手机在手就可以完成学习过程,满足移动式学习的需要。二是针对性强。微课是针对具体教学目标而展开的,一个微课通常只有一个主题,研究的问题是都是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包括教学反思、学习方法、难点释义等。三是传播形式多样化。微课的容量通常不大,只有几十兆。视频格式多为rm,wmv,flv等应用较广的格式,都支持在线网络播放。学习者不仅可以在线观看,也可以将其下载到终端观看,也可以将转发到微信朋友圈或者QQ空间。

2微课应用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滞缓和高校毕业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宏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也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职业规划体系的重要一环,就有较高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在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提高就业技能、增强面试技巧、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大多在教室进行,课时较少,讲授内容又多以理论为主,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无法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微课程的到来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学提供了绝好的平台,目前我国手机网民用户规模已经突破6亿,其中高校大学生群体占较大的比例。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手机上网来结识朋友、浏览资讯和消遣娱乐,特别是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为大学生群体开辟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成为迄今为止发展速度最快的通信工具之一。这就为微课程的推广和传播创造了条件。微课程具有传播便捷、受众面广、接收方便的特点,微课程与高校就业指导教学的结合,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知识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大大弥补了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的不足。对大学生而言,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可以借助手机等工具进行就业指导微课的学习,满足了大学生碎片化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微课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可以在就业指导课上向教师请教,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反馈的交互进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特别是在学生临近毕业,忙于找工作的时期,学生在职业选择和面试环节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这时就业指导微课程会有针对性的推出一系列面试技巧、简历制作、劳动合同和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满足大学生就业非常时期的需要。

3微课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实践

3.1做好就业指导微课程规划

就业指导课是一个实践性、个性化特点突出的课程,在大学生就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制作微课程之前,要先制定具有指导性和可行性的规划。为此,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要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成员包括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就业部门人员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大家集思广益,对就业指导微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和合理规划。可以将就业指导课程分解为几个具体的任务和模块,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性格、职业兴趣发现、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每一部分内容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来选择素材,制作微视频。另外,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对象是全体毕业生,由于大学生所学专业不同、所处年级不同,因此微课程在制作时要考虑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差异,有差别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和分配学时,满足所有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

3.2加强就业指导微课程的制作培训

一直以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是学校就业办的老师以及辅导员们,除了讲授就业指导课程之外,这些人员还要负责大量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来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而且就业指导课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每一年级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都不相同,加上每年就业形势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就业指导教师面临巨大的授课压力。另外,微课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需要就业指导教师准备大量的、最新的数据和材料,还要录制最新的微视频、微测验,然后将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保证微视频传播的连贯性,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微课程体系。这就需要高校减轻相关教师的工作压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就业指导课程的专职化、专业化教学队伍,保证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同时,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尽量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微课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提高教师微课制作水平和专业素养,让微课更好地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帮手。

3.3微课上传与交流

微课的录制方式可以根据技术及讲课方式划分为“软件式”、“录课式”及“混介式”。几种方式中,比较常见的微课录制方式是“录课式”,即用摄像机录制教师讲课的全过程。在录制过程中,应遵循引入快速、线索明晰、语言简洁的原则,将课程在短时间内圆满、高质量完成。微课录制完成后,可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剪辑并上传到精品课程网。另外,就业指导微课程的开发仍是一个新鲜事物,对其进行合理性的评价是提高微课程授课效果的重要一环。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和论坛等,了解大学生和专家学者等对就业指导微课程的看法和建议,就业指导教师在综合这些看法的基础上,对微课程进行及时的修改和完善。总之,微课的灵活性、简便性特点决定了其必定会成为网络课程发展的又一新方向,微课程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岑健林,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2013(4).

[2]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课时作业篇6

【关键词】工作室 校企合作 课程体系

一、实施“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适时调整机制

构建艺术设计专业职业能力系统化项目课程体系,需要随时关注艺术设计相关产业新技术、新创意、新材料和消费与流行趋势的发展,把握产业结构调整与更新关键因素。通过校企联动,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主动了解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与实际情况、把握产业发展动态,适应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定期进行艺术设计相关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毕业生职业岗位类型及能力分析,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反馈至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通过关注岗位变化展开切实有效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组织专业教学团队讨论、企业技术专家指导、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等程序,将当今最新的技术规范、职业规范、人才标准嵌入至课程体系中,进行教学内容更新,实施专业动态管理。

二、系统化项目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

一般来说,基于职业能力系统化项目课程体系的开发首先要通过广泛市场调研,确定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指向的就业岗位,以各岗位任职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为依据,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岗位能力,进而凝练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在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合作遴选项目课程,调整课程结构,形成课程体系。此后,还需将行业、企业的设计执行标准、工艺标准、材料标准等融入项目导向的核心项目课程,并依据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能力要求制订项目课程标准(图1)。

在课程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再根据岗位核心能力、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职业综合素质、学生认知规律等,经分析转换,构建由公共文化课程、专业拓展能力课程、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和综合实训模块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完成一个个完整的生产项目,形成较完善的单项专业技能,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最终在系列单项技能的基础上,组合成系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形成基础能力递进至核心能力,并将职业能力道德素质和创业教育的培养贯穿各个教学环节基于职业活动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项目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针对表现制作、方案设计、预算和项目管理等职业岗位,提出 “三个能力培养平台、五个能力培养模块”的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由表现技法、设计创意、工程实施、职场实践、职业素养5个模块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形成了明显的能力递进关系。

三、项目化课程的开发

艺术设计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需通过与企业专家一起对工作过程分析和项目课程工作遴选,将企业设计执行标准、工艺标准、材料标准融入项目导向的核心项目课程,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能力要求、技能考核要求,制定课程标准。

核心项目课程的构建,应该基于职业活动,以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课程目标,依据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开发课程,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工作项目,做到教、学、做合一。

四、项目化课程的实施

项目化课程的运行实施离不开项目的嵌入。因此,课程教学任务的承担者需根据先前制定的课程标准,创新项目导入机制,把关项目来源,根据课程内容将项目一一分类,比对遴选,将能够覆盖整个课程知识点、技能点的项目依据其难度、规模、需求时间段导入对应课程。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素质水平,将难、中、易三个层次项目任务下达学生项目组。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相关理论、技术要点的全面引入,实现理论知识传授与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项目化课程的伊始教学承担者需依据课程标准和嵌入的项目要求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明确课程的目标,规划课程的全面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还需根据课程课时数、时间跨度及项目任务内容确定每天及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任务内容和教学方法。

五、项目化课程的质量监控与评价

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的质量监控与评价具体应分为学生课程学业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两个层面来看。其中,学生课程学业水平评价应该引入行业企业技术考核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与艺术设计专业评价体系相结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并根据课程类型和教学进程的实际情况,对某一项目课程采用较为丰富的评价形式,主要包含项目团队内自我评价、项目团队间互评、教师点评分析、教师群体公开评价、学生作品答辩、校企联合考评等。

对于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方面,应建立由学校、系部和专业教研室组成层次合理、职责明确、权限分明的三级评价机制,对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评估。形成对教学多角度的评价,以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合理性。

对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评价。在教学进程初始阶段,针对教学环境、工作情境、学生学习水平、项目课程设计等进行初步评价,以便了解情况、协调配合,促进因材施教;在教学进程中,对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师生关系、教风学风等进行定期的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质量;在教学环节结束时,对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课程教学管理水平等进行系统的总结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各项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图3)。

总之,基于工作室制的艺术设计专业职业能力系统化项目课程体系的开发,须经历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岗位分析、能力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以及实施检验等一系列专业建设手段。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及大量项目化课程的开发实践表明,课程的开发能否从以上各环节全面探索与实践是课程体系开发成败的关键。

(注:本文为湖南省教学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真实项目教学的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运作机制研究》,课题编号:XJK11CZJ004;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艺术设计项目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编号:KJJYYB20121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雍照章.专业项目课程课例开发研究[J].江苏教育,2011(33).

[2]汪立极.项目课程开发中工作任务分析方法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2(14).

[3]徐芬,郭永.职业院校基于项目课程的课例特征、课例开发目标和模式的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2(18).

课时作业篇7

关键词: 中专 体育课外作业 内容 效果

前言

体育课外作业源于体育之初,那时的课外作业只不过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完全未将它单独分裂开来,直到近代军事体育的兴起,体育作业才有了它的雏形――任务。再后来随着学堂教育的兴起,体育在其内部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此时体育课外作业才真正有了自己的位置。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的体育教育中,体育课外作业是作为巩固教学的效果而出现的,但是它的内容和效果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论。为了能更好地提高中专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本文拟对本市部分中学的体育课外作业内容作出分析和评价,以期寻求更好的方法来推动体育课外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体育课外作业的定义、内容和分类

(一)体育课外作业的定义

体育课外作业不仅仅纯属在家里进行(完成)的作业,还应该包括在校甚至在野外等空间和时间下所进行的体育作业。

(二)体育课外作业的内容和分类

1. 体育课外作业内容按主要特征可以分为:素质型、韵律型、创造型和辅助型四种。

(1)素质型。

素质型即是课外作业的素质练习。一般把素质练习分为速度、耐力、灵敏、力量和柔韧五种素质。课外作业中的素质练习是根据体育课的内容而定,如学习50米跑、100米跑等项目就要选用速度素质练习;跳跃、投掷项目一般选用力量素质练习;长距离跑项目选用耐力素质练习;而技巧等项目则要选用灵敏和柔韧素质练习。在布置课外素质练习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不能过量,也不能不足量。当然,素质练习不是绝对分开的,而应综合利用。如跳远课的课外素质练习,除力量(爆发力)素质外,还要兼顾速度和柔韧素质。素质类型的练习是课外作业的主要练习手段,但它的练习方式过于单调枯燥,应注意和其他类型结合起来。

(2)韵律型。

韵律型课外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练习,它要求学生把课中所学的韵律操或音乐伴奏下的项目练习在课外重新练习,使学生尽快掌握音乐节奏和练习动作。这种练习的特点是把音乐、舞蹈、体操融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型思维。布置这类练习,要注意选好适合青少年的节奏明快、易唱易记的音乐,设计出与音乐相符的舞蹈与体操动作及练习项目,力求能营造出一种氛围和意境。这类练习最受学生欢迎,可与素质型合用。

(3)创造型。

这类练习是根据体育项目和游戏的特点,让学生在练习中大胆地进行改进,让学生在练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练习。如在跳远教学中,根据腾空动作的特点,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外作业:腾空动作的辅助练习很多,有加横杆、踏助踏板、助跑跳海绵垫等,除此而外,学生们能不能想出一种腾空动作的辅助练习呢?结果,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了跳沙堆这种练习方法,经过实践证明了跳沙堆确实是腾空练习的一种好的辅助练习方法,它既消除了学生练习中的心理障碍(怕横杆),又达到了用力踏跳――腾空――收腹的目的。这类练习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教师应及时表扬),所以很受学生欢迎,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不仅完成了体育作业,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4)辅助型。

辅助型课外练习是根据其他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而设置的一种练习方法。其特点是:让学生在完成其他作业的同时也完成体育作业。语文教师布置课外游记作文,体育作业就可根据语文教师的要求,布置一些爬山、跳石梯、越野跑、斜坡跑(高低坡)、跳沟等练习,使学生在观察景色的同时也达到了体育锻炼的目的。也可根据书面作业多的特点,设计些消除疲劳和各种动作练习,如手推桌半俯卧撑,趴在床上拉床头俯卧引体等练习。

2. 体育课外作业按作用功能分为:常规性作业,建议性作业,复习、巩固提高和纠错性作业,探索性作业和书面、口头性作业。

(1)常规性作业。

针对全校或某个年龄段的学生,布置统一的常规性作业,如要制定长跑作业作为一项常规执行,由班级或年级组织,可在早晨早读前或下午放学后择时进行,体育教师和当天值日教师共同监督,记录完成情况,定期举行评比、发奖。

(2)建议性练习。

根据本地区和本校具体情况布置这类作业,如寒暑假列出“骑车、游泳、越野跑、晨练”等活动,建议学生选项练习;在校期间,我们还建议学生每天带跳绳、橡皮筋、毽子等到校,可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

(3)复习、巩固提高和纠错练习。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利用作业的形式完成复习、巩固和纠错任务,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中所完成的,只是使学生掌握或初步掌握动作技术,至于对该动作的巩固、提高,仅靠课上几次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采用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这项任务。如在短跑教学中,学生在跑的过程中出现“摇头、低头”等错误动作,我在教学中布置这样的纠错作业,就是让学生“眼睛盯跑道终点线前的一个标志物,颈部放松,反复地快速冲刺跑”,这样很快就纠正了错误动作。

(4)探索性作业。

通过完成一些研究创造性的体育作业,对提高学生创造力很有帮助,如让学生创编简单的游戏、徒手操和制造体育器材等,学生在这过程中会自觉地去查阅、收集许多资料,从而会学到许多与此相关甚至无关的知识,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书面、口头性作业。

体育作业也不是仅限于实践练习,它也有书面、口头等多种完成形式,表达自己对一场体育比赛的看法,对一个游戏或动作技术的方法进行口头讲解,或对自己在运动中身体反应(感觉)的表述等,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使其对体育有更深层的了解。

二、体育教师布置体育课外作业的内容选择

在课后的体育作业当中对作业内容的态度直接影响到课外体育作业完成的质量。但现在,在实践中发现布置的课外作业无非就是跑(速度、耐力)、排球技术练习、篮球技术练习、双杠等,由于这些东西要受到场地器材的限制,而且这些作业,无非就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性练习,很是乏味,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又怎么可能对这些作业产生兴趣呢?有的甚至都不去完成。

基于上述情况,体育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体育课外作业内容选择的重要性。在制定布置体育课外内容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方面入手,选择一些难度适中、易于开展、学生喜欢的内容。比如:乒乓球、篮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而对于一些学生不喜欢,而又不得不开展的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在课堂完成,或者以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来替代,例如:田径当中要练习学生的下肢弹跳力,布置课后作业时不要让学生去练习跳远,可以以篮球的方式布置下去,让学生在课后篮球的愉快练习当中去完成下肢弹跳力的素质练习,既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作业,又让学生得到了锻炼!

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外作业,在过程当中充分享受来自体育运动的欢心愉悦,体育教师在选择体育课外作业内容时一定要从多方面考虑,力求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当中去。

三、体育课外作业的特点

在学校教育中,课外作业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存在于教学当中,体育课外作业自然也不能例外。它与其他科目的课外作业一样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体育课外作业是体力和智力同时参与的实践性活动

在体育课外作业当中更着重于体力的大量投入,这是必须的,但在这过程中智力的投入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体力和智力的完美结合才能构成最富有激情和效果的体育运动,也才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更完美、更完善的锻炼。

(二)体育课外作业透视了对学生生理特征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当中,学生体质的增强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自然也是体育课外作业的目标内容之一,在这方面它更重视学生的生理特征。

(三)体育课外作业具有空间性

体育课外作业和体育教学一样,它也是需要一定的空间范围来完成的。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它更多地需要在运动当中来完成练习,这自然就决定了空间性是体育课外作业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四)体育课外作业具有娱乐性

现代化的众多体育项目之所以能那样如火如荼地开展,吸引大批的人参与其中,不仅仅是因为它卓越的健身功能,还因为它具有普遍的娱乐性,而体育课外作业也是具有自身的娱乐性因素的,它也是在一种欢快的氛围中进行下去的,从而使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四、体育课外作业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内在原因。体育课外作业的学习动机是指在运动需要的推动下促进人参加体育活动完成体育课外作业的内部动力。

在中专中,大部分的学生在去完成体育课外作业之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学习动机,然后根据体育课外作业内容的不同,带着不同的目的去实施体育课外作业。

体育教学提倡的是师生互动,同时也必须将其纳入到体育课外作业当中去,不能因为是课外的,教师看不见摸不着就可以中断与学生的联系,这样无助于学生的锻炼,我们的体育教师性格大都是活泼开朗,易与学生亲近的,但是其中也不乏性格孤僻者,与学生的交往只集中于课堂授课,其余时间学生难以接近,从而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了距离,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体育教师不单单要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沟通,在其他时间尤其是在学生完成体育课外作业的过程中,也要渗透其中,但这一点却往往是体育教师所忽视的,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注意这一点。加入到学生的体育课外作业当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不但可以促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可以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监督。

五、体育课外作业的考核

体育课外作业的考核是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接受体育作业内容并进行操作后所取得成绩的价值评定。

我了解到由于体育课外作业一直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下,致使教师和学生对其的关注程度都不够。但体育课外作业的考核是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外作业完成的效果,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会对整个的体育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将体育课外作业的考核纳入到课堂之中去,给学生限定一个时间段,比如,前堂课布置的改编徒手操,可以在下堂课检查考核,并且在这段时间内要不断地给予提醒,同时将这项考核的成绩纳入到总分之中去。如此一来就可以促进学生去完成体育课外作业,有助于提高体育课外作业的教学效果。

六、小结和建议

(一)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

1. 现有的体育课外作业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师并不能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学生的需要;

3. 体育课外作业的教学效果不明显;

4. 体育课外作业的考核没有受到重视。

(二)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课外作业的开展,现行的体育课外作业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1. 教师布置体育作业时应与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掌握状况相结合,与场地、器材、天气及课余时间相结合;

2. 作业内容与形式应广泛多样,不能仅限于达标内容、田径项目和实践练习,应以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为宗旨;

3. 作业应有一定的趣味性,不能成为学生学业上的负担,要发挥体育作业对身心调节和放松的作用;

4. 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体育课外作业的重要性;

5. 改善现有的考核制度,以检验学生体育课外作业效果,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小牛.如何布置体育课家庭作业.学校体育.

课时作业篇8

一、教师全面监控,分层细化管理

1.教师认真设计数学课外作业

随着“减负增效”的实行与深入,学生每天用于数学课外作业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外作业的数量上要把好关,在课外作业的质量上要严要求,教师只有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外作业,才能将多数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时间控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去完成课外作业,最终把课堂和课外有机的联系起来.

2.教师督促学生完成数学课外作业,检查、落实数学课外作业

数学课外作业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也能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教师加大检查力度可以促进学生及时去做作业,对于没有按照要求完成作业的学生要了解原因,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或严格要求,对于收缴上来的课外作业,教师要认真批阅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作业情况,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生课外作业的质量,促进数学学习.

3.教师建立数学课外作业的记录档案

教师将每次设计的数学课外作业整理成册,并把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分析、统计、整理,特别是学生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要仔细探究原因,写好错因分析.若是题目本身问题,在以后的课外作业设计中应尽力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若是学生问题,要记录好出错学生的名单及他们出错的原因,这样就可以随时有针对性的去辅导学生,在课堂上也能更多的去关注他们,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为课外作业的完成做好知识准备.如实、详细的记好课外作业档案,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对设计的课外作业进行反思,也可以把学生的情况尽收眼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师对数学课外作业分层管理,区别对待

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基础也有差别,对于设计的数学课外作业不能统一要求,程度好的学生要尽量多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选做一部分,但都要求独立去做,对于抄袭者要有相应的“处罚”办法.在检查、反馈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以保证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程度.

二、学生参与管理数学课外作业

1.学生端正态度,正确对待数学课外作业

能否做好一件事,态度最重要,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有可能完成.对数学课外作业也是一样,学生从思想上不要把它当作一种负担,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份责任,是一种体验,更应该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促进.

2.学生个人管理数学课外作业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的再好,离开了学生便也失去了灵魂,因此,数学课外作业的管理学生应首当其冲.首先,学生应对课外作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知道课外作业的目的、作用,其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力去完成属于自己的课外作业,第三,完成不是目的,最终要掌握所学内容.所以,不能做完了事,学生应该保管好自己的课外作业本,并认真反思总结,找出自己不懂、不会的知识要点,将那些比较重要的和自己出错的题目重新整理在便于携带的本子上,经常拿出来温习,时间越久,效果就会越明显.

3.小组合作管理数学课外作业

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班级中学生的合作、交流是常见的学习方式,数学课外作业的管理也可以采用小组管理的方式进行.按一定的要求,综合各个方面的情况,恰当的进行分组,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每个成员的潜能.小组成员间互相督促,杜绝抄袭现象,值日组长先检查,再和小组成员一起交流讨论,最后总结完成情况.将每次检查的结果记录下来,形成一个数据库,用数据呈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就可以在脱离教师视线的课外学习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分组管理课外作业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互查交流的氛围更浓,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学生家长协助管理数学课外作业

1.学生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参与管理孩子数学课外作业的重要性

我们许多学生家长总觉得孩子大了,数学学习的内容深了,自己已经无法辅导了,于是对孩子的数学课外作业采用“放养”的方式,不去过问,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实际上,中学生的课外作业不一定需要家长去辅导,但需要家长的支持和督促,哪怕只是一句话,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关注,因为家长的参与,学生才会更重视课外作业.所以,学生家长要从思想上重视,不要害怕孩子抱怨你管得多,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会理解家长的苦心.

2.保持与数学教师的联系,及时反馈数学课外作业的情况

课时作业篇9

关键词:职业资格标准 纺织专业 课程改革 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19

21世纪是学习型社会、知识经济、网络化、全球化等特征的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与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紧密联系,如“知识工人[1]”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基本的生存能力、适应变化的职业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灵活应用信息技术,能够进行研发等方面能力。《国家职业标准》是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家标准体系,反映当前对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其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参照标准。

1 职业资格标准的内涵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实现此目标必须依赖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即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零距离对接。鉴于此职业教育课程必须把学历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标准)课程整合。我国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美国21世纪 “从学校到生涯”(School-to-Career, STC),20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从学校到工作”(School to Work, STW)等国家的职业教育改革,为我们更好地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和完善提供了依据和借鉴经验。

1.1 我国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的指导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制定纺织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该标准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鉴定和就业工作的需要。是纺织行业企业、学校进行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依据。

1.2 美国STC的理念

美国STC理念的核心内涵包括[2]:终身职业教育,强调加强普通教育,使学习者获得一种持续学习的能力,面向“职业群”制定技能标准,使学习者接受较为宽泛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注重工作过程中的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技能更新培训,培养对工作、技能变化的适应能力;全民职业教育:旨在为学生从学校到生涯的过渡做好准备;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强调实践与经验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与企业界合作:主要体现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强化中介机构的作用;课程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为实现职业教育面向所有学生的理念提供了实施框架,学校本位课程与工作本位课程的整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更有效地掌握工作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具有积极的作用。

2 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

国家职业标准在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能满足市场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

2.1 职业资格标准与高职教育相互独立

目前,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系统)与职业培训(劳动技能培训系统)分属于教育部和劳动社会保障部领导,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即职业教育偏重学历,职业培训偏重技能,两个体系相互独立,都不能担当起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只有通过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教育有效对接,使高职教育课程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2.2 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

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明确指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由此可见国家职业标准可作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导向,围绕其内容完成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课程的相对接,能够摆脱“学科本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保证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使更多的受教育者和培训对象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3 高职专业课程的现状

课程是触及职业教育核心的问题[3],我院纺织专业课程是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而设的专业技能课,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改革传统纺织专业课程的教学范式,尽可能使纺织专业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3.1 课程内容滞后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

目前纺织专业课程内容,尽量满足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但仍受传统内容的学问化和知识化的约束,以学科为中心的“普教压缩型”课程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而轻视专业技能的现场操练。故导致了高职纺织专业课程内容滞后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

3.2 课程结构脱离工作结构

目前,我院纺织专业课程采用“四段式”课程,即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素质拓展课,这四者呈楼层式结构(见图1[4]),并体现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能基础课是学习职业技能课的基础的观念,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能基础课与职业技能课和素质拓展课自成体系,且经常出现课时之争。然而,工作结构(见图1)则完全不同,它呈同心圆,圆心是工作任务,以此为核心,提出所需要的实践知识(职业技能课和素质拓展课)、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基础课和职业技能课)和普通文化知识(职业基础课),其各自的比例以完成工作的需要为限,不会产生冲突。纺织专业课程结构脱离工作结构,使学生所学知识难以在工作情境中加以运用,难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3.3 课程知识与工作任务缺乏联系

目前我院纺织专业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模式,即把专业技能课和素质拓展课分解成若干个模块,然后分析各模块所需要的相应知识、能力和态度,再把这些分解后的内容教给学生。教学过程只涉及相关的知识,而没有把这些知识与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联系起来。由此导致学生虽然学会了相关知识,却不清楚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

图1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的对比

3.4 实践环节不够充分

我院纺织专业课程安排中,实践是指规定时间的认识实习、实训和实习,不同专业课程的实践时间长短各异,由一周到四周不等,有的还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毕业实习往往安排在大三一学年,完全由学生自行安排,学院实时指导和监督。这样就导致教学过程中有效指导操练的实践环节不够充分。

4 高职专业课程改革

面对时代新特征,高职教育只有反思现有的问题,与时俱进,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我院纺织专业课程改革主要从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环节实施改革。

4.1 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

纺织专业课程标准要充实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及职业岗位本领要求,充实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校企合作联合开发纺织专业课程标准。校企合作机制[5]的建立在高职纺织专业课程改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课程开发环节需要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另一方面项目体系的建立也需要企业支持。这是因为项目课程既有比较稳定的模拟项目,也有开放的真实项目,二者互相补充,构成了完整的项目体系,形成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完整阶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课程标准,除了指导学生的学习,并且还能够作为企业员工岗位培训标准,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4.2 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相联系

应以工作任务为划分纺织专业课程门类的主要依据,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获得工作结构;以实践过程和实践知识的掌握为课程结构的展开点[6],让学习者在一定程度实践的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以实践任务为中心,而不是学科本身的逻辑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即使是理论知识,也要围绕实践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组织和学习;以实践过程而不是以书本学习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这样有利于纺织专业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所要求的岗位能力紧密匹配,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建构技术知识的完整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完整性。

4.3 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相对接

课程内容应以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需求为依据,加强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和从事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及相关行业在职业能力中的培养。课程教学内容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职业功能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从以培养再造技能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创造技能为主[7],从以培养动作技能为主转变为以培养智慧技能为主等具有“理智”特征的课程内容。

4.4 实践导向课程模式

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目标是形成劳动者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技术实践能力,它的目标是“会做”。纺织专业实施实践导向课程模式,应针对设备、产学合作程度和师资力量等条件多元选择,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参照标准完成课程教学全过程。应学习美国SGC的理念,澳大利亚的国家资格框架和培训框架,注重工作本位[8]的学习,将其重点放在“学”而不在“教”,强调个体参与实践过程。

4.5 课程教学评价多元化

课程教学评价不仅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重视职业技能和总结职业本领考核,将行为目标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强化学生规范行为的养成。纺织专业课程评价通过“应知”、“应会”和“创新”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高职纺织专业课程评价包括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和过程表现,对于理论知识的考试,既要贯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还要贯彻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对于专业技能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对实践技能的考核过程中,实践技能的考核也要以就业为导向,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即采取“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学生的课程成绩和职业技能鉴定成绩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把职业性、实践性、过程性渗透到高职纺织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中,彻底突破高职纺织专业课程的知识性、静态性和表面性。

5 结语

高职院校为更好地培养行业及其相关行业所需的大批高技能人才,只有持续专业课程的改革,兼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通过能力这个切合点将职业教育与职业标准衔接,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从培养机械的、被动的、刚性的技能型劳动者转向培养灵活的、主动的、弹性的心智型劳动者,以适应智能型经济背景工作性质的转变。

参考文献:

[1]-[4]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3-44,208-210,11,12.

[5]艾昌清,刘晰梦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16.

课时作业篇10

关键词 注重 技能 感悟 体验 实施

课外作业也称家庭作业。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上课以外的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已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主张,“正业”即正式的课程。指课内学习;“居学”即休息是的课外作业。《学记》作者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作业相结合,可收到良好效果。近代学校实行班级教学以后,课外作业更成为教学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总量中占有一定的时间比例。布置课外作业,经常是各种类型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音乐课通常是没有作业的,所有的老师、学生、家长对此似乎已经形成共识,难道这类学科没有必要给学生布置作业?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学生的音乐技能、个性发展、创造精神必须进行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完成。然而,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的。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更是明确要求我们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去,延伸进社会,延伸进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人”教育。因此,音乐课也必须要有作业。

新课程明确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开放,而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课后作业就是将封闭的课堂拓展至课外、将封闭的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后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课外作业呢?我以为音乐课外作业可以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一、练习型作业

音乐课本身是一种技能课,所以课外作业必然包含练习型作业。练习型作业可以巩固学生的音乐技能,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发展学生的音乐特长,是音乐课外作业的主要形式之一。练习可有以下几种方式:

1.布置学生预习新歌、乐谱视唱、歌曲复习、器乐练习曲的课后练习、舞蹈或歌表演的课后复习。2.将器乐欣赏中涉及的乐器介绍给学生后,特邀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器乐的学生准备乐曲。使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有展示和巩固练习的平台,又增加其他学生欣赏音乐的乐趣。3.学生通过抄谱,写歌词,朗读歌词和演唱,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提高学生背诵记忆歌曲的能力。

二、体验型作业

如果说练习型作业是单纯型作业,体验型作业就是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体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音乐感悟和体验,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1.新课改要求,当前的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探究,我们要结合音乐本身进行探究体验。学生可以动手自制各种音乐符号,用于训练中使用。用途有:听记节奏、听记旋律,模仿大自然音响等,训练学生听觉的灵敏性。2.在课上欣赏了音乐世界名曲后,教师将音乐复制给每个学生(也可以放在校园网站上让学生下载,或者在百度中音乐搜索。),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听乐曲,感受乐曲描述的意境,体会乐曲的情感”。

通过布置体验型音乐课后作业,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的音乐感受,增加学生的音乐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活动型作业

随着课堂教学活动性的增强,音乐的课外作业也应该向活动化发展。通过活动,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增进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扩大音乐视野,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1.观看相关的音乐剧、音乐会、健康音乐CD、各个盛大节目的文艺晚会、奥地利合唱CD、等。观看之后填写记录表,老师及时讲评,对完成作业情况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差的学生多鼓励,不增加学生负担,不影响学习情绪。2.利用音乐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参加艺术活动、社会公益演出,对学生是极好的锻炼。3.举办家庭音乐会,学生与家长、亲戚、朋友轮流表演,学生可以将学会的好听的歌曲、好看的舞蹈,表演给朋友、家人听,用DV或照片、录音的形式汇报。

四、研究型作业

当前的教学要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探究,提倡研究性学习,布置音乐课外研究型作业是在音乐课中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1.通过网上查询等方法收集资料,了解作曲家及乐曲,下载有关下一课的资料。2.针对乐理教学,请同学举一反三。如:休止符有哪些作用?学生用已学的音乐作品,说明休止符有创设意境,表达情感、表示动作、方便演唱等作用,有的学生甚至说休止符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非常精到的总结性语句。3.收集有关一个主题的歌曲或图片,如“革命歌曲”、“四季”、“雷锋歌曲”,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

五、创造型作业

音乐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所以,作业还包含创造型作业。如布置学生课后根据歌曲编创舞蹈、给歌曲配打击乐伴奏、根据歌曲新编歌词、旋律填空、给歌曲编旋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