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告别仪式十篇

时间:2023-03-19 17:00:02

遗体告别仪式

遗体告别仪式篇1

【1】遗体告别仪式主持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友: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这里悼念市文体局离休干部李_____同志的逝世,李_____同志因病经医治无效,不幸于20_____年_____月_____日下午_____时_____分与世长辞,享年_____岁。

前来吊唁和出席追悼大会的领导有:____________________

祭悼并敬献花圈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来唁电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此,我代表李_____同志治丧领导小组向李_____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向前来悼念的领导和各单位表示诚挚的谢意;向为举办李_____同志丧事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有关单位,戚族亲友、乐队、餐馆全体工作人员表示由衷的感谢;向李_____同志的孝眷表示亲切的慰问,请孝眷节哀顺变。

二、默哀3分钟。(奏哀乐)

向李_____同志遗像默哀三分钟。

默哀毕。

三、致悼词

现在,请_____局局长王_____同志致悼词。

四、家属致答词

五、向遗像三鞠躬

现在,向李_____同志遗像三鞠躬。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六、向遗体告别。(奏哀乐)

现在,向李_____同志遗体告别。

【2】遗体告别仪式主持词

一、主持词:

云蒙低沉,草木含悲,苍天流泪,大地悲鸣。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这里悼念xxx同志的逝世,xxx同志因病经医治无效,不幸于20xx年2月26日14时30分与世长辞,享年83岁。

在此,我代表xxx商务与投资促进(招商)局向xxx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向前来悼念的领导和各单位表示诚挚的谢意;向亲朋好友表示由衷的感谢;向xxx同志的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请亲属节哀顺变。 二、宣布:xxx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现在开始。

请全体肃静,向xxx同志遗体默哀(三分钟)默哀毕。

三、现在,请xxx商务与投资促进(招商)局xxx同志致悼词

各位领导,各位尊长,各位来宾,各位亲友: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xxx同志. xxx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2月26日14点30分与世长辞,享年83岁。

xxx同志生于1930年12月,贵州省xxx大街区人。1949年10月参加工作。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xxx同志1949年10月至1950年9月任贵州xxx游击团一连战士。

1950年10月至1951年4月任贵州xxx游击团三连管理排长。

1951年5月至1952年4月任贵州xxx县警卫营文化干事。

1952年5月至1952年12月任xxx二区武装部干事。 1953年1月至1954年10月任xxx三区武装部副部长。 1954年11月至1963年10月任xxx兵役局征集科助理员。

1963年11月至1966年6月任xxx人民武装部管理员。 1966年7月至1977年4月任xxx民兵组织科副科长。 1977年5月至1978年12月任xxx人民武装部后勤科副科长。

1978年12月至1981年10月任xxx商业局副局长。 1982年1月至1993年2月任xxx商业局局长。 xxx同志为人忠厚,襟怀坦荡,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他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子女个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 xxx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领导。虽然他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的好丈夫,这样的好父亲而惋惜。但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自己的悲痛,以更加高昂的热情加倍工作,再创佳绩,以慰xxx同志的在天之灵。

xxx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xxx同志致以深切的哀悼,并向xxx同志的亲属致以亲切地慰问!

xxx同志安息吧!

四、请xxx同志生前好友讲话。

五、请xxx同志家人致答谢词。

六、向xxx同志三鞠躬!

【3】遗体告别仪式主持词

各位嘉宾:在**老人告别仪式之前先播送一个通告,XXX老人告别仪式之后,老人身体将进行火化,骨灰存放在XXXXXX,XXX氏家族成员为了答谢各位亲朋好友,在XXX准备了答谢宴席,时间上午11点左右,敬请各位相互转告)

XXX老人遗体告别仪式现在开始首先向XXX老人的遗体肃立默哀(哀乐)默哀毕

各位领导、各位尊长、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聚集在XXX深切地悼念XXX老人,并向其遗体告别

今天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单位和领导有:

以及XXX老人生前友好和子女们的同学、同事和亲朋好友

在这里我仅代表这里的全体贵宾,对XXX老人的去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并对其子女和亲友表示诚挚的慰问。

XXX老人生平简介

XXX老人因患XXX,经多方医治无效,于20XX年XX月XX日XX时XX分,在XXXXXXXXX,与世长辞,享年XX岁。

XXX老人19XX年XX月XX日,出生在XXXXXXX。

多少年来,XXX老人无论是在她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还是在同事和邻里之间,他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好品德好思想早已在所有熟悉她的人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XXX老人是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女性,她懿德高尚,贤淑一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在生活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不平凡的曲折,她都能用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她慈心如明镜止水,她待人如夏日春风。

在家庭里她是一位贤妻良母,她热爱家庭,关爱子女,无论是爱人和子女,还是亲属和友人,她都做到了诚实、善良、贤慧、奉献。XXX老人膝下有子女,如今都成家立业,各有所就。她把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她的家庭、子女和亲人,在家族里她是一位深受尊重和爱戴的女性,在儿女们的心中她是一位慈祥伟大的母亲。

XXX老人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如今,**老人告别了她的亲人,告别了她的子女和亲友,也告别了她曾经生活了**个年头的这个世界,她去了。但她那艰苦朴素,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好品德却永远在我们心中留下永恒的记忆。她的光辉将普照他的后人,她的后人将在老人家奠定的坚石基础之上去开辟新的里程以告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XXX老人已踏上天堂之路,愿老人家一路走好。XXX老人千古

遗体告别仪式篇2

【1】遗体告别仪式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是XX老大人与世长辞的日子。在此,我们东方演艺公司受贵俯的邀请。带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前来。在此,我代表我们全体演员向XX老大人的仙逝表示沉痛的哀悼!并向前来悼念的每一位亲朋好友表示最诚挚的敬意!XX老大人于20XX年XX月XX日离开我们!享年75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世间难免有生,有死,有分,有合。尽管XX老大人离我们远去,可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我们及他儿孙们的心中。XX老大人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勤俭持家的一生!他把他的一生都无私的奉献给了养育他的这片热土。并在这片热土里立下了不朽的丰碑!生如春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这也正是XX老大人一生的光辉写照!

在此,也希望孝子贤孙们节哀顺便。把悲伤和痛苦化作动力,来继承XX老大人生前未完成的遗志,把府上发扬光大!我也相信XX老大人在天之灵也会保佑所有的亲朋好友,一生平安!万代富贵!

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XX老大人,在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一路平安!下面我宣布今天为XX老大人的追悼仪式正式开始;

第一项响鸣炮奏哀乐!

第二项全体来宾起立面向亡灵三鞠躬!

第三项主孝代表讲话!

第四项总管讲话下面有我们的男名歌给大家带来一首父亲,让我们的歌声伴随着在天堂的XX老大人不孤单,不寂寞。也送给普天之下的父亲,母亲们愿他们晚年幸福!

【2】遗体告别仪式主持词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仪式,向倍受尊敬的xx同志遗体告别。xx同志是x月x日下午x点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的,为了表达对xx同志的哀思,xx.xx.xx等单位以及其生前好友同事等敬献了花圈。

前来参加今天告别仪式的有xx同志生前工作的xx中心、xx公司、xx.xx等单位以及xx同志生前好友、同事、亲属。在这里我代表xx亲属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现在,告别仪式正式开始,下面进行

第一项:鸣炮奏哀乐;

第二项:向xx同志三鞠躬: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第三项: 向xx同志默哀3分钟(......默哀毕);

第四项: 请xx同志介绍xx同志生平;

第五项: 请亲朋好友代表xx同志致告别词;

第六项: 请xx长女xx同志致答谢词;

第七项: 向xx同志遗体告别。奏哀乐,告别仪式到此结束。

【3】遗体告别仪式主持词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在这里为_____同志举行追悼会,共同追念他生前走过的光荣历程。出席今天会议有_____市_____同志_____局_____同志等单位送了挽幛和花圈;参加今天会议的有以上单位的部分同志,有_____同志的亲属、生前好友和其他方面的来宾;来电表示哀悼的有__________同志

在此,我对大家的光临和慰问表示衷心地感谢。现在我宣布:_____同志追悼大会现在开始。

第1项:放哀乐,向_____同志默哀3分钟默哀毕;

第2项:全体同志向_____同志3鞠躬。1鞠躬、再鞠躬、3鞠躬;

第3项:由县_____局_____同志致悼词;

第4项:由_____同志的生前好友_____同志发言;

第5项:由_____同志的儿子_____致答谢词;

第6项:奏哀乐向_____同志遗体告别。

我宣布:_____同志的追悼会结束。由总管安排其他事项。

第二篇:葬礼主持词

(各位嘉宾:在_____老人告别仪式之前先播送一个通告,_____老人告别仪式之后,老人身体将进行火化,骨灰存放在__________,_____氏家族成员为了答谢各位亲朋好友,在_______________准备了答谢宴席,时间上午11点左右,敬请各位相互转告)

_____老人遗体告别仪式现在开始。首先向_____老人的遗体肃立默哀(哀乐)默哀毕

各位领导、各位尊长、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聚集在_________深切地悼念_____老人,并向其遗体告别

今天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单位和领导有:_____

以及_____老人生前友好和子女们的同学、同事和亲朋好友

在这里我仅代表这里的全体贵宾,对_____老人的去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并对其子女和亲友表示诚挚的慰问。

_____老人生平简介

_____老人因患__________,经多方医治无效,于___年___月___日___时___分,在_______________,与世长辞,享年___岁。

_____老人19___年___月___日,出生在__________。

多少年来,_____老人无论是在她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还是在同事和邻里之间,他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好品德好思想早已在所有熟悉她的人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_____老人是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女性,她懿德高尚,贤淑一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在生活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不平凡的曲折,她都能用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她慈心如明镜止水,她待人如夏日春风。

在家庭里她是一位贤妻良母,她热爱家庭,关爱子女,无论是爱人和子女,还是亲属和友人,她都做到了诚实、善良、贤慧、奉献。_____老人膝下有子女,如今都成家立业,各有所就。她把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她的家庭、子女和亲人,在家族里她是一位深受尊重和爱戴的女性,在儿女们的心中她是一位慈祥伟大的母亲。

_____老人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如今,_____老人告别了她的亲人,告别了她的子女和亲友,也告别了她曾经生活了_____个年头的这个世界,她去了。但她那艰苦朴素,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好品德却永远在我们心中留下永恒的记忆。她的光辉将普照他的后人,她的后人将在老人家奠定的坚石基础之上去开辟新的里程以告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_____老人已踏上天堂之路,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_____老人千古

遗体告别仪式篇3

--在***老师遗体告别仪式上的发言稿

**镇**中心学校工会主席

2013年8月12日

***老师的各位亲朋、亲属、生前的同事、好友:

我谨代表**镇**小学、**镇**中心学校工会,对***老师的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老师的各位亲属致以亲切的慰问!同时,请允许我在此简要介绍*老师的生平,以缅怀她33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的业绩。

***,女,汉族,小学一级教师,1957年12月22日出生于**镇。1976年7月,她从**中学高中毕业,下乡到***当知青。1978年9月至1980年7月,在绥阳师范学校学习,1980年9月-1983年9月,她师范毕业分配到**小学任教,1983年9月至1991年9月,她先后在**小学、**小学、**小学、**小学任教,1991年9月至2013年元月,在**小学任教。在各个学校工作期间,她始终担任语文、数学学科教学,为学校的长足发展、学校建设、质量提高,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2013年元月,*老师在**小学光荣退休。“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老师虽然退休了,但却没有休息,始终发挥余热,她主动留下来,为学校代课,任语文学科教师,不要一分报酬,解决了我校教师紧缺的问题,为推进学校的多彩大课间活动,她热心教大家练习太极,每一招每一式,都做到一丝不苟。

在33年的工作历程中,*老师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她甘作吐丝的春蚕、燃烧的红烛、铺路的石头,恪尽职守,扎实工作,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她在一线教学的岗位上,教学成绩突出,育人成效明显,但她始终淡泊名利,不争先争优,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别人,她的工作业绩、她的职业操守,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老师把她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教师这一平凡、崇高而又光荣的职业,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的高尚情操,彰显了一名小学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一片忠诚。在这乡野稻米飘香,果实挂满枝头的美好时节,突如其来的病魔无情地夺走了她宝贵的生命,让我们痛失良师,她的师德、她的业绩、她的风范,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文革动乱中磨练成长的一名知识青年,作为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名人民教师,*老师扎根教育沃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乐于助人,用爱心和执著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老师的奉献精神让我们感动,*老师淡泊名利的情操令我们动容。30多年来,肖教师奉献的不仅仅是心血和忠诚,而是人民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更是人民教师“甘守清贫,乐于奉献”的崇高品格!

苍松垂泪、翠柏低呤,娓娓地诉说着我们的悲痛;惋幛如云、哀乐声声,深情地寄托着我们的哀思。敬爱的*老师,您虽然离我们去了,但您的思想和师德,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您的工作态度和业绩,将激励我们在**小学转型发展的征途上阔步前进。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践行贵州教育精神,牢记贵州教师誓词,奋力攻坚,强力克难,盼社会之所盼、急群众之所急、想家长之所想,坚持“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打造现代化品牌学校”的理念,让教师的人生价值彰显,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把心思落到关爱学生上,把劲头用在提高质量上,把精力放在发展**教育上,共同构建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作风优良、业务过硬、成效显著的**教师队伍,齐心协力把**小学打造成诗乡绥阳最具文化特色的学校!

敬爱的*老师:今后,我们再也见不到你练习太极的风姿,我们再也看不到你矫健行走的身影,我们再也听不到你关爱中青年教师的话语……敬爱的*老师:您的学生来了,她们来为两袖清风的恩师吊孝;您的同事来了,她们来为淡泊名利的好友致哀;您的亲朋来了,她们来为德高望重的至亲送行……大家饱含深情地来看望您,寄托对您的哀思,诉说对您的感激,抒发对你的崇敬……

遗体告别仪式篇4

原告李某之父死后,李某将其父遗体送到安阳市殡仪馆,办完手续后,商定于l993年12月20日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后火化。但被告安阳市殡仪馆因工作失误,提前将李父遗体火化。为怕原告方知道,殡仪馆遂用另一具遗体冒充。12月20日,李家在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有270余人参加。仪式进行过程中,有人发现玻璃棺内的遗体不是原告之父,死者子女上前辨认后,亦确认系他人。顿时,悼唁大厅内一片混乱。原告及其亲属精神上因此受到极大伤害。原告要求赔偿损失、在《安阳日报》上公开赔礼道歉、确认其父骨灰、退还工作人员所收的小费。

被告安阳市殡仪馆承认工作失误,对原告的要求没有异议。

[审理]

此案由河南省安阳市铁西区人民法院审理。审级:一审。

法院经审理认为,安阳市殡仪馆由于工作失误,将原告李某父亲的遗体提前火化,致使原告等人向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悼唁,造成精神上的创伤和经济上的损失。殡仪馆的行为已构成对原告名誉的侵害,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赔偿损失、赔礼道歉。

安阳市铁西区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之规定,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8条的规定,在原、被告间进行调解,经双方自愿、平等协商,达成如下调解协议:(1)确认被告的行为已构成对原告名誉权的侵害,被告赔偿原告2210元,退还小费50元;在调解书生效后立即执行。(2)被告出具证明并归还死者骨灰。(3)在《安阳日报》上刊登启事,向死者家属表示歉意。(4)案件受理费100元,由被告承担。

此案被告用他人遗体顶替死者遗体摆置于灵堂之上,供死者家属及亲朋悼唁,确实造成了危害后果,但此种危害属于何种性质、其法律关系是什么、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则众说不一,法院对此亦有不同认识。

第一种意见认为:本案的民事法律关系是人身权关系。被侵害的是死者的姓名权。殡仪馆工作人员将死者的遗体提前火化,把别人的遗体冠以死者的名字,构成对死者姓名权的侵害。

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的法律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即原告和被告之间存在着承揽合同,被告错焚尸体是一种违约行为。此案虽然不是典型的承揽合同,但原告和被告之间存在承揽因素,即原告支付火化费,被告按照约定火化尸体。由于被告工作失误,遗体提前火化,使原告误悼他人遗体,造成原告经济损失,被告因此应承担违约责任。

第三种意见认为:被告侵害的是原告的名誉权。殡仪馆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失误,致使死者的子女等向素不相识的人进行悼唁,损害了死者子女即本案原告的名誉,造成其精神上的损害。从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的规定看,侵害名誉权的方式除侮辱、诽谤外,还有其他方式。无论以何种形式侵害他人名誉权,只要侵权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并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他人名誉的损害,不论是故意或是过失,就应承担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

法院最后采纳了第三种意见。

[提示与讨论]

此案在民事案件中较为罕见,是一个新问题。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案件,法院的处理虽已使案件有了一个令当事人满意的结果,但从理论上讲,仍不无可商榷之处。

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法学上的物,特指人身以外的物质。就一般意义而言,人是动物的一种,存于天地万物之间,也是一种物质存在。但是,在法律上,人却是享有独立人格的民事权利主体。自奴隶制被废除以来,人本身在法律上就不再被作为权利的客体。因此,现代民法明确将人身排除于物的概念之外,能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物只能是存在于人身之外的物。不过,民法上也从不反对把已从人体分离的某些部分如毛发、血液等视为物并成为权利客体。本案的特殊性在于,诉讼争议所涉及的客体是尸体,而对于尸体在法律上的地位,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看法。否定的说法认为,如果把尸体作为权利客体,则继承人可以使用、收益并得抛弃,这是与法律和道德相违背的,所以尸体不能成为法律上的物。与之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尸体是没有思维和生命现象的肉体,故尸体不是人身,在符合法律和社会公共秩序的情况下,尸体也可以成为民法上的物。[2]从一定意义上说,尸体是一种对于死者亲属以至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物,它符合法律上物的特征,是法律关系的客体。既然如此,上述第二种意见,将此案定为承拢合同纠纷,也是不无道理的。此案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是什么、被告究竟侵害了原告的哪些民事权利、是否存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注 :

遗体告别仪式篇5

一、调研内容

调研对象为金斗山殡仪馆及周边县市殡仪馆的遗体接运工、遗体防腐师、遗体整容师、遗体火化师。在考察学习过程中,采用与具体员工沟通了解结合日常观察的方式对仪职工文化程度、对传染病知识的了解情况、殡仪工工作环境状况、殡仪服务工作中采取的防护措施、殡仪场所消毒设施配备情况等殡仪作业安全情况进行调查,整理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二、调研结果

(一)殡仪职工文化水平有所提高

据统计,我国从事殡葬工作的7万多名职工中,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所占比例不到1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占职工总数的50%以上。从本次调研的结果看,金斗山殡仪馆职工本科以上占10%,中专至大专学历占调查人数60%,无专业学历者占30%。殡仪职工文化水平有所提高。

(二)专业传染疾病防控培训缺失

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殡仪职工获取传染病预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电视、报纸和广播,所占比例分别为30%、40%、20%和10%。说明大部分殡仪职工获得传染病知识途径主要是电视新闻媒体,而对传染疾病防控知识进行的专业培训几乎没有。

(三)掌握防控疾病专业知识有限

关于殡仪职工对传染病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认为鼠疫、霍乱是传染病的占99%;认为肝炎、痢疾是传染病的占95%;认为艾滋病、肺结核是传染病的占89%;认为高血压和肺炎是传染病的占65%;认为狂犬病、流感是传染病的占10%。

结果表明,殡仪职工对主要几种传染病有所了解,但对狂犬病和流感却了解甚少。

(四)个人卫生防护意识不强

调查结果表明殡仪职工在接触遗体后,有80%的职工采用肥皂洗手、12%的职工用洗手液洗手,90%的员工认为肥皂和洗手液消毒效果差不多;采用酒精消毒、碘伏消毒和其他消毒措施的分别占10%、2%、15%。该结果表明大部分殡仪职工在接触遗体后仅采用简单的肥皂和洗手液的方式洗手,并没有采取更为有效的消毒措施。甚至有个别职工完全没有个人卫生防护意识与设施,赤手接触遗体。

(五)殡仪馆消毒设施配备不完善

通过对殡仪场所消毒设施配备情况和是否采取了必要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90%殡仪职工认为殡仪场所配备了消毒措施,认为没有采取措施的占4%,对此不清楚的占6%。认为殡仪馆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的占98%,不清楚的占2%。大部分殡仪职工认为殡仪馆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并配备消毒设施。但除手套、口罩、防护服、消毒药剂等消毒防护措施外,还应该配备哪些消毒设施及如何使用等情况并不明确。目前金斗山殡仪馆消毒设施配备及使用情况远低于一般医院,殡仪馆消毒设施配备不完善。

三、存在的问题

(一)遗体服务过程中潜伏隐患

一是接运遗体。在殡仪服务过程中,接运遗体一般由司机和遗体接运工完成。遗体接运过程中,殡仪车、担架车等接运工具缺少消毒设施。虽然殡仪车在驾驶舱和遗体舱之间设有隔断,但接运工只能坐在殡仪车遗体舱的左右两侧的座位上,车上没有其他消毒防护设施。二是冷藏遗体。在遗体冷藏时候分类不明确,金斗山殡仪馆虽设有特殊尸体冷藏柜但没有设留专门存放因传染病死亡遗体的冷藏设备。为殡仪职工处理遗体时埋下隐患。三是遗体防腐与整容。殡仪馆在功能区的布局上不符合殡仪馆建筑设计规范,停尸间和防腐间没有设置隔离带,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四是遗体火化。火化工一般戴棉线手套、帆布手套进行工作。多数火化工在火化机前将遗体入炉后,就

直接进行火化操作。接触完遗体的手又去按操作按钮,操作按钮上的细菌总数自然就会增多,造成病菌的间接传播。

(二)对作业间空气污染危害认识不足

在殡仪馆内,直接被遗体污染的区域有殡仪车、冷藏间、停尸间、防腐间、整容间、火化间,间接被遗体污染的区域有运输遗体通道、告别厅等。遗体是殡仪馆内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来源,遗体的分泌物、排泄物、感染性伤口、被污染的衣物等表面携带有大量病原微生物。殡仪职工在为遗体防腐、整容等过程中,这些病原微生物就附着在液体微滴或尘埃颗粒上,当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干燥后,就可能漂浮到空气中,通过空气而传播。如果被丧户或殡仪职工吸入到呼吸道中,就可能引起疾病。如炭疽芽孢杆菌、结核杆菌等对外部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病原体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传播。

根据国家民政部相关>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殡仪场所的空气污染是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室内空气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卫生。

(三)忽视了物体表面的污染,交叉感染的几率极高

根据国家民政部相关>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殡仪场所污染最严重的是整容工具,其次是防腐台表面、担架车把手、整容台表面、水龙头等。担架车把手、停尸台、殡仪车表面微生物污染严重,细菌总数远远超过医院内的各种物体表面、公交车把手和公厕的地面。在致病菌的检出中,大肠杆菌和霉菌的阳性率是100%,HBsAg阳性率也相当高。这些主要污染物体表面病原微生物阳性率均大大超过现有公共场所的卫生标准。由于没有健全的消毒措施和消毒制度,殡仪职工接触遗体后没有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用被污染的手直接接触各种物体,结果导致病原微生物通过物体表面传播。一些生存力较强的微生物,如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乙型肝炎病毒能在物体上存活较长时间,而引起这些疾病的传播。

(四)殡仪作业环境危险,员工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我县人口近40万,仅城镇人口每年就有800多人死亡(根据《汝城县20xx年统计年鉴》测算),而且我县地处湘粤赣沟通咽喉,过往人员复杂,遗体情况也较为复杂。而遗体接运工、防腐工、整容工、火化工每天都必须直接接触遗体,面临着被带有传染病菌遗体的血液、体液感染的危险。

欧洲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室温下保存的遗体,其血液组织中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增殖了(10~100)倍;巴斯德菌族和绿脓杆菌等败血菌不但数量增加,而且毒性也增加。室温下,链球菌在人体死亡后(5~7)h,葡萄球菌在人体死亡后(10~20)h达到最大量。这些资料显示,正常遗体中存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尤其是口、鼻、肛门、皮肤等处聚集较多。由于遗体体液和体表所携带的病原菌有可能向外环境中释放,这不仅会对殡仪职工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而且对送葬亲朋好友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据国外有关研究表明,遗体中的微生物能够对殡仪职工造成微生物感染。如1988年,英国Health Services Advisory Committee对880名防腐职工进行了回顾性统计学调查,结果发现,在一年内,有12名防腐工受伤,有15人曾接触过死于艾滋病遗体的污血,有26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6人感染结核杆菌,27人感染葡萄球菌和其它皮炎,其它的感染和侵害包括病毒性呼吸系统感染有9人,脓毒症有5人,疥疮、螨和虱感染的为6人。根据对美国20xx多名殡仪人员的调查,18%以上曾受到微生物的感染,其中肺结核占14%,呼吸道传染病为44%,真菌的传染病19%,败血病17%,伤口感染14%。这些疾病还有时交叉感染,传染病发生在殡仪职工身上要比一般人群高2-3倍。

殡仪职工的手是造成病原微生物传播的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殡仪职工特别是防腐工、整容工的手容易被带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的遗体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污染,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殡仪职工的感染。而单的洗手方式不能有效降低手上污染的细菌。

在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制定的普遍预防措施中明确指出,手的清洁、消毒在预防感染中是最重要和最简易的措施。因此,建议殡仪职工洗手后使用纸巾、自然晾干或烘干机烘干等干燥方式,从而有效控制手上细菌的数量,保障殡仪职工的身体健康。

(五)殡仪职工卫生防护培训教育现状

我们调查后发现,金斗山殡仪馆及周边县城殡仪馆没有系统的、周期性的对殡仪职工提供卫生防护知识与技能培训。造成一线殡仪职工缺少自我防护意识,对传染性遗体的危害认识不足,在遇到传染病遗体时不能够辨别并做到自我防护。因此,殡仪职工卫生防护培训教育应列入殡仪馆整体人员培训计划之列。

(六)殡仪馆的消毒设施配备及使用情况

由于受规模、效益、资金等因素的限制,金斗山殡仪馆及其他县级殡仪馆只是配备了化学消毒剂及设备,在重点污染的区域没有安装有紫外线消毒灯,并且对紫外线灯消毒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并不了解。(紫外线属广谱杀菌射线,能杀灭各种微生物,凡

受微生物污染的物体表面、空气均可应用紫外线灯管消毒。紫外线灯管用于物体表面和空气消毒时,对没有直接照射到的部位没有消毒作用。紫外线消毒空气时,每10m2安装30W紫外线灯管1支,有效距离不超过2m,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从灯亮后(5~7)min后计时。消毒物品时,将物品摊开或挂起,扩大照射面,有效照射距离为1m,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线灯管消毒时应注意保持紫外线灯管的清洁,一般每2周用酒精棉球擦拭一次。此外,使用紫外线消毒灯时,应建立使用时间记录卡,凡使用时间超过1000h,则应更换。)

综上所述,人们普遍对殡仪馆殡仪作业环境危险性认识没有正确认识,殡仪作业安全防护投入不足,殡仪作业专业防护知识贫乏,殡仪职工殡仪作业安全堪忧。

四、分析与建议

(一)加强卫生防护知识教育,提高职业防护专业水平

殡仪馆在预防与控制疾病传播方面疏于防范,殡仪职工对传染性遗体的危害认识不足,缺少防护意识,缺乏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理论知识和有效的防护技术;殡葬行业在预防与控制传染性疾病方面存在漏洞和不足。

因此,殡葬管理部门和殡葬管理者有必要加强殡仪职工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提高殡仪职工的职业卫生防护意识。同时加大对殡仪馆的财政投入,增加防护设备,提高职业防护专业水平。

(二)加强管理,规范服务程序

遗体告别仪式篇6

死亡者姓名×××

年龄51岁

性别男

职业干部

籍贯山东省××市

××县

单位日照市×××

入院日期2006.4.14

死亡日期2006.4.23

诊断食道癌术后

死亡原因呼吸、循环衰竭

备注

日照市人民医院

门诊部(章)

主管医师×××

2006年4月24日

(此通知书一式两份,一份交殡葬管理所,一份由死者家属留存――注释为资料提供者所加,下同)

之二:太平间收费单

寿衣860元

穿衣300元

服务费100元

殡仪车150元

香纸16元

盆4元

共1430元

(太平间是医院的附属设施,停尸不收费,且允许在此停一两天直到火化,允许家属在此24小时守灵。但这里有专搞殡葬服务的,从这里可买寿衣、花圈、香烛纸钱,还可请他们给死者穿衣、运送尸体等。寿衣有三种:一是传统的对襟汉服;二是中山装;三是西装。他们讲,干部和知识分子一般穿西装。西装有几个档次,最高的1400元,最低的200元。860元的属于二档。这是一身藏青色西装,里面还有一身白色衬衣,衬衣上早结好一条蓝色领带。没有内裤。问过卖寿衣的,他们说死人不穿裤头。另外,与西装配套的还有鞋帽、枕头、脚垫和两块用于铺盖的布。死者咽气后,这里的两个老头可以为其穿衣,穿前要简单地为其擦洗全身。穿好后,即将死者从病房移至太平间。这里有殡仪车,送死者去15公里之外的火葬场。车里有一个不锈钢和帆布做的担架,用于搬运和放置尸体,还有座位供亲属陪护。离开太平间装车时,负责穿衣的两个老头再次过来,将尸体装进一个带拉链的尸袋,用毯子裹起,与亲属一起抬到车上。停尸期间,亲属可以焚香烧纸,烧纸是在一个小瓦盆里。花圈有40元的,50元的,60元的。经营者挽联,字写得一般,而且常写这么一个病句:“沉痛悼念×××同志千古”――要么是沉痛悼念×××同志,要么是×××同志千古,那人是将两个句式混在一起了。)

之三:火化场宣传栏内容

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

葬式多样化售前服务耐心

墓型艺术化售中服务热心

管理科学化售后服务用心

服务人性化

多一份欣慰少一份悲哀

(该宣传栏在院中墙上,黑底绿字,最上面的一行“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字号特别大,非常醒目)

之四:陵园广告

千秋苑陵园人生后花园

(此广告在火化场另一处墙上,除这句广告语,还有大幅的陵园图景。千秋苑位于日照市东北郊卧龙山前,是一处经营性公墓,占地一百亩,据说是请香港一位堪舆大师的门人选定此址。墓地收费视面积大小和建筑的规格及档次而定,最便宜的5880元,最昂贵的88888元。但还可以建更好的,有一位四十来岁的老板花78万在此为自己建了豪华寿穴,占地50平方米。)

之五:殡仪厅广告

殡仪厅销售出租花圈

(殡仪厅是举办遗体告别仪式的地方,门口木牌上写着这句话。花圈在这儿买,最便宜的40元,最贵的80元。如果是用鲜花做成,价格另论。花圈也可租用,20元一个,大厅中有现成的,只用大头针在上面别一幅挽联,仪式结束后马上撕下。)

之六:遗体告别仪式程序

主持人宣读出席人员名单和发来唁电、敬献花圈的单位及个人名单(略)。

第一项:向×××同志默哀三分钟(放哀乐)。

第二项:×××同志介绍×××同志生平(略)。

第三项:向×××同志三鞠躬。

第四项:向×××同志遗体告别。哀乐声中,众人列队去遗体前鞠躬,绕行大半圈行注目礼,接着与家属子女握手,然后走出殡仪厅。走出时,将佩戴的小白花取下,放到门口一纸箱里。

(在1944年发表的《为人民服务》中有这样的话:“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是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实行这一方法,死了人要开追悼会。大约在二十年前,有一个文件发下来,要求丧事从简,追悼会就变成了遗体告别仪式。实际上,程序还是一样的。)

之七:火化炉前厅警示语

室内严禁烧纸祭奠,违者罚款!

(火化炉分为两种,一种是高级的,烧得透,骨灰清扫得干净,不会与别人的混在一起,烧一人收费500元,门口牌子写着“高档炉生产车间”;另一种是原来用过多年的炉,手工清扫骨灰,烧一人132元。尸体火化要排队等候,据说死者亲朋去给火化工悄悄送点礼,可以加塞早烧。两个车间的炉前都有一厅,墙上用毛笔蘸墨汁歪歪扭扭写了这句警示语。)

之八:火化场收费单

火化费500元

骨灰盒90元

尸体车辆消毒13元

丧主休息室20元

化妆整容费260元

红布10元

大厅150元

小白花20元

党旗10元

接待室80元

丝布5元

共 1158元

(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死者是否覆盖党旗,这要组织部门批准,但没想到还要收费,其实那面旗帜已经不知覆盖过多少党员干部。另外,公职人员去世后丧葬费包干,只发1000元,超过部分由家属承担。看过上面的账单,就会觉得丧葬费发得太少。)

之九:火化证明信

证明

日照市××××××,男,51岁,死亡后于贰零零陆年肆月贰拾伍日在日照市殡葬管理所火化,特此证明!

日照市殡管所(章)

2006.4.25

(这份证明信为手写,前面那些×号为单位名称和死者姓名。不知为何,最后用了个感叹号,让人触目惊心。)

之十:男厕所内墙涂鸦

人在人上,肉在肉中

来回抽动,其乐无穷

遗体告别仪式篇7

重庆市殡仪馆综合楼背后底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入殓师张浩穿起一件白大褂,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然后戴上口罩和一双粗棉线手套,外面又套上一层塑料的一次性手套,随即出门左转,走进了一条狭长的走廊。

在走廊尽头,随着防护门缓缓升起,张浩走进了一间由地下室改造而成的屋子。

在屋子外一块不起眼的牌子上,写着“冷冻室”三个字。

冷冻室

冷冻室,是遗体到达殡仪馆之后第一个经停的地方。

屋子里靠墙壁的两面,是一百多个冷柜,每个柜门上都写着一个编号。由于制冷设备的运转,在这个空气不太流通的屋子里,始终有低沉的嗡嗡声响。

张浩的工作就是把送来的遗体或者冰柜里的遗体推到位于冷冻室一角的化妆间,为逝者做防腐、整形、修面、化妆,最后送到告别厅。对于暂时不送告别厅的遗体,他会在做完防腐、整形之后直接推进冷柜。

从远处看去,化妆间显得空荡而幽暗。

那里已经有一具送来的遗体。张浩将装着遗体的铁推车往中间灯光下移了移,然后揭开了盖着遗体的白布。

白布下面,露出一具盖着红色被子的老年男性逝者的遗体。

张浩在遗体胸口轻轻按了按,他在判断遗体内部的状况。若呈现腐败现象,先要进行防腐处理,用防腐药水进行动脉推注。

随后,他拉开一旁的铁皮柜,从里面端出一个调色盘,开始了化妆。

调色盘里挤了些肉色的油彩。旁边还有几只画笔、几管颜料、一副镊子、一瓶头油、一把梳子、一大袋棉花和一些纱布。

这些,就是张浩化妆的工具。

灯光下,张浩先用棉花蘸着药水清洁逝者面部,然后用粉刷打底,从发际、唇部、鼻角、嘴角到脖子,将一些死后皮肤呈现出的暗斑遮蔽,再以粉饼轻轻薄薄地擦拭,最后,他用镊子轻夹逝者的嘴唇,仔细地将微微张开的口部合拢。

逝者原本苍灰的脸,呈现出正常的气色和安详沉睡的面容。过一会,他将被推进告别大厅,与亲友们作最后的告别。

入殓师

张浩一般给逝者化两种类型的妆:油彩妆和粉妆。

老年人、中年男子,张浩一般就给他们化油彩妆。一块海绵,蘸上点特制的油彩颜料,在逝者脸上来回均匀地擦上几下,再涂上少许的胭脂,逝者脸色就会变得红润起来。

如果是年轻人,特别是尚未结婚的少女或者幼儿,他就会格外用心地给他们化上粉妆。

再过几个月,张浩在这里工作就满五年了。

张浩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劳动与保障专业。从2012年3月大四来这里实习开始,到毕业后正式进入重庆市殡仪馆工作,他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场景,重复了无数次这样的动作。

这样的历练,让张浩现在能够一个人很平静地面对逝者遗体。

在他眼里,正常死亡的人都很安详,有的还挺好看。

但是,那些死于非命的,比如遭遇车祸、凶杀、自然灾害的死者,往往血肉模糊,面目狰狞。那样的遗体会让他感到压抑,他需要和师傅、师兄一起对死者进行整形。

张浩还清晰地记得2012年5月第一次给遗体整形的情景。

那天,他跟着师傅处理一场车祸后的亡者。

午夜,疾驰的出租车撞上载重的大货车。事故发生后,被碾压的出租车司机早已没了人形。

这个时候,整容已显得多余,最要紧的是整形。

在殡仪馆中,出租车司机的妻子又哭又闹,要求必须将丈夫的遗容整理到令她满意的程度。

张浩跟着师傅还有师兄,三个人一起,对着家属提供的照片,首先把头骨修复,加填充物,皮内缝合,再把脸部器官皮肤等复原,最后再进行化妆。

“我和师傅尽力把他的遗容整理好,他的妻子看后也不闹了。”张浩语气平和,仿佛这事跟他毫不相干。

出殡日

按照传统习俗,出殡一般都选在农历的单数日子。

这天上午,整个殡仪馆大院里,哀乐、哭泣、脚步……各种声音交杂在一起,而所有这些远远近近的声音都汇聚在张浩正在工作的这间化妆间里。

生与死,不断地在这里交汇。

对于陆续送来,或者冷柜里推出的遗体,每化妆整理好一个,张浩都会推出去请家属看看,问他们是否满意,看看哪里还需要修整。

每个工作日,从早晨到下午,张浩差不多要接触30具遗体,冬季则远远不止这个数。

重庆的冬天虽然温度不低,但阴雨天气多,空气潮湿,特别容易引起身体不适,很多上了年岁的老人就“难逃此劫”。

夏天这样的情况要好一些,不过由于溺水而亡的较多,很多遗体被水泡胀腐烂而惨不忍睹,这会让他觉得“透不过气来”。

透不过气来的时候,他就会在结束一具遗体化妆的间隙,走出冷冻室,穿过那道防护门和狭长的走廊,回到办公室坐坐。

办公室门口简陋的沙发上,坐了几个男人。入殓师们的工作都在冷冻室,在这里其实无公可办,所谓办公室,就是他们工作之余聊天、值班时休息的地方。

办公室的上面几层,是殡仪馆的各个告别厅,那里面放着的,都是已经整理完毕的遗体。

他们安然地躺在那里,看上去就像睡着了一样,没有死亡的阴影,也没有离世的痛楚。

守护者

悠长的琴声响起,面庞俊雅的日本男演员本木雅弘用一块小小的方巾替死者慢慢擦拭身体、穿好衣服,将那双略显僵硬的手紧紧相扣,再绕上一串剔透的佛珠。

幽玄空寂的场景,伴着久石让静若止水的配乐,显得无比庄严。

下午是殡仪馆相对安静的时刻。

办公室里间,张浩坐在平时值班休息的木床上,旁边一位新来的实习生正在向他描述日本电影《入殓师》里的场景。

还未讲完,张浩便打断了他:“都像电影里那样唯美地操作,殡仪馆门口估计要堵车了。”说完,张浩从旁边桌子上厚厚的一摞医学、整容、防腐、美术、雕塑等方面的专业书里拿出一本翻了起来。

2013年,张浩通过考试,获得了国际运输遗体防腐整容资格证书;2014年,他又考上了三级遗体防腐师,并且入了党。前者,目前在整个西南地区仅有几人获得。

还未翻完一页,一位老年逝者又被推到了冷冻室的化妆间。

张浩赶紧放下书,重新换上工作服,走进了化妆间。

老人的面孔已经发黑,去世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张浩需要赶紧给这位老年逝者打防腐针。

打完针,在这个空荡荡的位于地下冷冻室一角的化妆间里,在这个生者与死者共处的寂静空间里,张浩看着躺在推车上的老人,再看看停放着遗体的一个个冷柜的铁门,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

遗体告别仪式篇8

关键词:鲁迅百年诞辰 仪式 历史记忆 悬搁 遗忘

共和国成立后,很少有哪个人的纪念活动像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这般规格空前。它犹如官方盛大的庆典。

在纪念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有一系列的筹备会议:1981年4月21日,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宋庆龄任主任委员,邓颖超、胡乔木、王任重、廖承志、陆定一、胡愈之、周扬、巴金、叶圣陶任副主任委员。1981年9月14日,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委员会副秘书长林林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宣布百年鲁迅诞辰活动安排就绪[1]。1981年9月17日,由160多人参加的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开幕式,至25日为止提交170多篇学术论文。参加者有“长期从事鲁迅研究的老专家,有中青年鲁迅研究工作者,还有鲁迅研究工作的组织者,鲁迅研究论著的编辑、出版和翻译者。”[2] 1981年9月19日,鲁迅博物馆举行了剪彩仪式。1981年9月20日,在美术馆,举办鲁迅美术、书法、摄影、著作版本展览会。1981年9月21日,在博物馆,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和民进北京市委员会举行报告会,周建人、叶圣陶等200多人参加。[3]1981年9月23日,中国文联、对外友协、中国作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冷餐会,招待各国来宾和纪念委员会的全体委员。中国文联主席周扬主持。邓颖超以个人名义向各位来宾表示欢迎。[4]此外,从九月中旬起,文艺界、各大官方媒体都全力密切配合。出版界也以十六卷本增订新版的《鲁迅全集》、《鲁迅诗稿》袖珍本、《鲁迅全集》外文版的陆续出版作为献礼。各地也有筹备组。[5]

纪念会被安排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人民大会堂主席台正中悬挂着鲁迅的巨幅画像。主席台的横幅上写着:“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几乎全部到场。外国朋友、驻华使节、专家、记者、著名作家等也被盛情邀请。纪念大会由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邓颖超主持。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在大会上做首席讲话。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周扬作长篇报告。各界代表六千多人参加。除了主会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设置了分会场。

纪念会结束之后,官方组织编辑出版了《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和《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文集》。

整个纪念活动过程都具备了庆典仪式的形式感。

它选择了仪式的时间:鲁迅诞辰100周年。鲁迅诞辰100周年恰逢其实地相遇了1980年代第一年。在这个时刻,鲁迅的民族英雄形象成为了中国人告别“文革”、进入新时期的一个开端。正如鲁迅恰逢其时地辞世于1936年抗战全面爆发前一样——民族魂的形象唤醒了中国人抗日的凝聚力,鲁迅在1981年度过诞生100周年,恰好迎接中国人建设民族国家的宏大理想。

它选择了仪式的地点:人民大会堂。仪式不限于仪式场合,民间的露天舞台同样可以成为仪式的场所,但人民大会堂作为国家最高级的仪式场所,无疑赋予这个仪式以空前的规格。

它具有仪式的数字、序列和操演结构:各界代表六千多人。从部级最高领导人、文艺界的领导和代表,到民主人士、外国友人。整个活动结构分为预前筹备会议、正式会议、会后的组织编排。会场以国歌宣布开始,由中共中央主席代表党中央做主旨讲话。这些数字、序列与操演结构以足够精心设计的方式,把官方操办仪式的纪念目的凸显出来,如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委员会副秘书长林林,以官方发言人身份说:“纪念委员会决定举行隆重纪念活动,广泛宣传鲁迅、学习鲁迅、研究鲁迅,继承和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为建设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6]

它具有仪式的文化内涵:“在许多文化中,举行仪式是为了纪念相联系的神话,为了回忆一个据信在某个固定的历史日期或在某个过去的神话中发生的事件;”。[7]仪式的文化内涵从主办方的立场而言,旨在用仪式的形式来纪念一系列奠基性的历史事件。鲁迅百年诞辰纪念仪式表面看来与这一点无关。即是说,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不仅在仪式形式上力求成为一个辞旧的仪式,而且在内容上似乎也是一个迎新的仪式。至少仅从官方的讲演文本无法确定,因为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从官方的根本意图来讲,主要是为了中断鲁迅形象在“文革”期间鲁迅被神化的记忆,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而整装出发。而且,官方的这一意图代表了经历“文革”之痛的中国人、中国知识分子的意愿:在精神劫难过后,没有人愿意在伤痛中流连,包括抚慰伤痛。如果伤口还在流血,亲历者对于“文革”历史的反思,只能痛上加痛。在那个时刻,与其反思,不如忘却。只有当历史已经与反思者的记忆拉开了一段时间的间距,历史的记忆才会清晰地呈现。但是,官方告别“文革”记忆的意图显然不在于为了忘却的记忆,而是为了悬搁历史的记忆。更确切地说,它以悬搁历史记忆的方式否决了“文革”时期被神化的鲁迅形象,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神话模式的建构:鲁迅形象在百年诞辰仪式上被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之源。所以,这个仪式与对过去神话的回忆没有冲突。它依旧重复了以往鲁迅纪念活动的仪式神话:为了配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心任务而操演。而它一旦成为重复性的仪式,也就必然意味着延续过去,虽然它是以告别的方式在延续过去。

如果我们将《人民日报》为鲁迅百年诞辰纪念仪式献上的社论与建国后其它鲁迅纪念日所刊发的社论抽样比较,就会增加这个判断的确定性。通过这个抽样比较,基本上可以发现官方在每一次纪念活动中,政治话语背后的神话意味。即每一个固定的纪念日举行纪念活动,不仅是为了怀念鲁迅,而且是为了将鲁迅形象作为一个与现在相联系的政治文化塑像。大体说来,《人民日报》纪念鲁迅的社论呈现了纪念鲁迅文章的格式化编码程序:第一部分,将鲁迅置于中国现代史的历史进程里,追溯鲁迅如何成长为伟大的思想家和共产主义战士。不过,究竟哪些因素构成鲁迅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则根据不同的政治环境而选择。第二部分,在政治型鲁迅形象的基本点上,阐释鲁迅精神的构成。不过,鲁迅精神要素究竟由哪些方面构成、哪些要素成为阐释的重点对象,则根据特定阶段的政治需求而定。尤其,每一次纪念文章都要强调鲁迅韧性的战斗精神,但战斗的对象依据斗争的环境几经变换。第三部分,将鲁迅精神化为现实又具体的精神力量和行动方向。不过,具体化为哪种精神力量、什么方向,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规定。

1951年《人民日报》的纪念文章发出了这样的现实号召:“为着完成毛泽东同志所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我们必须学习鲁迅坚韧的斗争精神,在文化思想工作上加强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领导,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思想影响,并且对自由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各种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批判”。[8]这段话语与当时官方发动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任务,以及周恩来与毛泽东分别在9月29日、10月23日所做的报告[9] [10]紧密配合。鲁迅被塑造成一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从自由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造为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因为1951年是国家社会主义政权的初始阶段,国家政权一方面激发了中国人尤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新国家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也开始了新秩序的重建:土地改革、新婚姻法的颁布等等。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延伸到知识分子的思想领域提出了思想改造的计划,不久发展为思想改造运动。[11]

1956年《人民日报》的纪念文章归还了鲁迅的作家身份并对战士鲁迅进行了体制内的突破性阐释:“他在晚年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并不因此而不把马克思主义者的错误也说成是正确的,把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正确也说成是错误的;相反,正因为他是一位真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而严肃地反对浮夸、武断和宗派习气。”[12]在当代文学十七年的记忆里,这段话语达到了官方所能够承受的政治限度。但是,如果回到当时的现场,就会发现它的勇气不是来自鲁迅精神,而是来自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所做的“双百”方针报告。[13]1956年的鲁迅形象被塑造为“双百”方针的自由话语神话。1966年《人民日报》的纪念文章完全扭曲了鲁迅的战斗精神:“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浪中,我们要学习鲁迅的敢于斗争、敢于革命的精神,一定要誓死保卫毛主席,誓死保卫党中央,誓死保卫毛泽东思想,谁反对毛主席,谁反对毛泽东思想,就打倒谁。”[14]这里,鲁迅的战斗精神被涂抹上了癫狂色彩。鲁迅形象已经成了红太阳神话中御用的红卫兵小将。1976年《人民日报》的纪念文章发表在“两个凡是”居于政治话语中心的“文革”后初始期,难免不将鲁迅形象作为新的造神工具:“我们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紧密结合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读点鲁迅,学习和发扬鲁迅的革命精神,向阶级敌人,向修正主义,永远进击,长期作战。”[15]

1981年鲁迅百年诞辰,《人民日报》的纪念文章重复了鲁迅作为伟大共产主义战士在中国现代史中诞生的过程与鲁迅的精神构成之后,依然将鲁迅精神作为重点阐释对象。不同的是,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韧性的战斗精神等内容与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结合起来。“在建设繁荣富强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主义强国的漫长征途中,我们需要发扬光大鲁迅的这种精神。对那种摆脱党的领导、摆脱社会主义道路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要加以严重的注意,进行坚决的斗争。”[16]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背景上,在鲁迅诞辰100周年的历史时刻,分明有一个新时期的鲁迅神话在复活。这个神话的内容讲述着已经讲述了好多遍的、有关鲁迅不会发生变化的、被神化了的神奇力量。但是,这个神话不再将斗争作为永恒的神话内容,虽然它也提出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左”的或者右的思潮。这个神话教导说,文革噩梦结束了。新的时代开始了。让我们一同振兴中华、实现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虽然1981年这个神话是仪式主办方的政治策略,但当那些仪式的参加者在主办方的带领下,进入了这个神话之后,这个神话的神圣性被一次又一次地强化。此后近十年,参加者都在重复1981年那场历史性进军,每年都要重温那个场面。但是,这样说,并非否认1981年鲁迅百年诞辰作为新时期思想界大事件的形式化意义。即这个仪式依然重复了以往鲁迅纪念仪式的程式化、陈规化。只是它被深思熟虑地程式化、精致地陈规化。而这一切形式化的因素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要公开声称对过去仪式规则的遵守。这个规则就是仪式已经完全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这样,整个纪念活动的确具有了“仪式”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受规则支配的象征性活动,它使参加者注意他们认为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和感情对象。”[17]鲁迅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在“文革”后第一个十年举行,也历史地受到仪式规则的支配。所以,它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变化发生在有限的范围内。嵌入仪式之中的不变性仍然具有潜力。这是出于这样一个事实:正是仪式的内在属性,规定了仪式操演和参加者与所演为何物之间的关系。

然而,应该看到,这个仪式不仅是形式化的,虽然它很快就成了个人回溯往事的象征,成为社会群体记忆的延续。因为当我们说一个活动不过是“形式化”时,它常常意味着缺少真诚与真实。而事实上,鲁迅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不是因为官方出于一时的冲动而被操演,或者绝对理性化地认真遵守仪式的一切形式化因素。客观地说,它在被操演与遵守仪式的规则时,注入了每一位参加者真诚、真实的理性化情感。当中共最高领导人带领每一个仪式的参加者步入人民大会堂的瞬间,它确实寄予了官方通过这个纪念仪式带领中国人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愿望。这一愿望在中共最高领导人胡耀邦的报告里被真诚地表达:“尽管我们党由于多年来的许多失误,遗留下成堆的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好,尽管横在我们的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还有待于我们去克服,但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愈来愈相信,这几年我们党中央根据历史经验和人民意志所确定的路线、政策和各种基本措施,是正确的,是卓有成效的。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18]

所以,它不仅是仪式,而且是部分意义上的纪念仪式。“纪念”一词,在《旧约》和祈祷书中作为一个专门术语,用来表现犹太人信徒在现在的生活中,回忆和复原其社群史中那些主要造型事件的过程。在鲁迅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中,这种记忆神话学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鲁迅的纪念活动更加明显。“纪念仪式由于这样一个主要事实而不同于其他所有仪式:它们明确指涉原型人物和事件,无论人们把这些理解为历史存在还是神话想象;由于这个事实,这类仪式另有一个特征,而且是它们独具的特色。”[19]在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仪式上,官方由于政治意图的选择,虽然不可能完全复活原型的鲁迅形象,但官方试图通过将鲁迅重新置于近现代历史存在中,从而描绘出鲁迅与现代国家同一命运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进而塑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鲁迅形象新神话,复活中国人寻求富强的强国之梦。这样,在这个纪念仪式的背后隐含了官方如何处理社会记忆的策略:在当时的历史记忆里,以纪念的形式实现遗忘与以遗忘的方式重演纪念是官方的理性化情感方式之一。这里,“遗忘”其实构成了这个仪式含而不显的意义。

按照心理学解释:遗忘,有三种形式:真实遗忘、暂时遗忘、故意遗忘。真实遗忘,即记忆的丧失。暂时遗忘,即回忆的暂时无结果并不先天地意味着记忆的永久性“丧失”。本论文的遗忘显然不是指这样的内涵。它仅指“故意遗忘”,即鲁迅所说的“为了忘却”。“故意遗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遗忘,而是作为现代性的一部分核心体验,一种特殊类型的遗忘,即原则性遗忘。“它存在于扫除一切旧事物的愿望之中,希望最终达到可称之为真正‘此在’(a true present)的境界,标志了一个新起头的源头。”[20] “故意遗忘”倘若用现象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悬搁。悬搁不是因为被悬搁之物并不存在,而是因为存在者对此物视而不见。

在鲁迅百年诞辰纪念仪式上,官方当然不会真实遗忘或者暂时遗忘刚刚结束的文革记忆和政治阐释学规定下的鲁迅形象所遭受的历史性创痛,但官方更切实的目标是现代国家的重建。“我们是沿着一条不平坦的崎岖道路前进。我们的头顶上有暴风骤雨,我们的脚底下有陡壁险坡,我们同志的身上有各种各样的包袱,还有这样那样的伤痛。”[21]胡耀邦讲话中这段描述性的话语,发自一位国家领导人内心的真诚情感与真实体验,传达了中央核心层所承受的重量及对知识分子的深切理解,也表明了十年浩劫里“文革”记忆的难以遗忘。但惟其如此,以遗忘的形式悬搁记忆更是一种当务之急。因为在官方的立场上,与思想的力量相比,行动更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力量。改革与团结就是最高的政治。官方1980年代的政治政策在后来的事实中得到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实取得了实效,难怪邓小平后来在南方讲话中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22]政治学的硬道理与思想史的软道理沿着不同的逻辑。而况,1970年代末随着对“文革”的否决,已经有激烈的言辞借助鲁迅关于“医药”的比喻,指向毛泽东、指向上层建筑。[23]在这种情形下,官方如何能够保障对于“文革”记忆的反思与追问不会危及现行的政治体制?所以,官方是以纪念的形式故意遗忘,故意遗忘是为了塑造新的鲁迅神话、迎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或者说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遗忘。它遗忘的方式就是悬搁。

事实上,官方在鲁迅诞辰纪念上所表达出来悬搁“文革”记忆的理性化情感在“文革”后不久就一同配合了具有导致遗忘的疏导举措。在知识分子沉湎于伤痕与反思之时,官方便在1977年末着手通过一件件历史性事件营造一个新时期“改革”的氛围。浏览这个时段的新闻,常常会出现激动人心的事件: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1978年3月18日—31日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的讲话明确保证:“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24] 1978年4月5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统战部、公安部《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79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的社论。1979年5月25日国家经委、财政部、对外贸易部等6个单位发出《关于在京、津、沪三市的8个企业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并转发《关于企业管理改革座谈会纪要》。1979年9月25-2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四中全会举行,会议强调在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同时,还要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79年10月30日-11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举行。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致辞鼓舞了文艺工作者。1980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转发华国锋同志的信的通知》,通知宣布了个人迷信的收场。1980年11月20日公开审判林彪、江青集团。1981年6月27-29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了客观的历史结论。此外,在这个时段,中共中央也在不断地为含冤的魂灵昭雪。这些激动人心的事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施新时期的具体行动政策,另一类为清算“文革”。通过清算表明:“文革”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已经没有了文化大革命,现在已经进入了新时期。而这一切政治举措的目的之一,就是尽快让中国人从心理上进入一个新时期。让“文革”记忆成为新时期的史前史。

这样,我们在一段时间过后更加理解胡耀邦报告的深意。它悬搁“文革”记忆,紧扣新时期的工作重点、政治核心,把它作为现代中国的梦想、鲁迅逝世前的预言来实现。他请我们考虑“社会主义强国”与鲁迅所憧憬的“社会主义新社会”之间的同一性。在此前提下,胡耀邦沿用了毛泽东版鲁迅的整体框架,又修改了框架里的内容:将鲁迅形象重构为一个为建设现代国家的目标而服务的精神象征,即民族英雄的神话。它竭力回避文化专制主义的话题和鲁迅的启蒙者身份。因为,官方疑虑启蒙者鲁迅的批判立场是否会导致反社会主义。当时,官方还不得不面对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意识形态洄流的意识形态环境。这样,胡耀邦的报告还是难以掩饰官方对于鲁迅形象重构的双重态度:既在反神化中复活鲁迅,又在复活后重新神化鲁迅。既注重鲁迅形象的精神价值,又将鲁迅的精神价值依然解释为一种政治阐释学的实用工具。例如,针对“四项基本原则”所受到的怀疑倾向,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胡耀邦的讲话里多次引用鲁迅语录:“有的是把个人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摆错了位置。用鲁迅的话来形容,就是脱离现实人民的斗争,用心造的幻影,编出几篇东西,借革命以营私。有的是对新社会发展和革命征途中难免出现的错误和曲折,不作分析。他们不懂得鲁迅所说的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他们也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只作叫苦鸣不平的文学。”[25]不过,胡耀邦作为新一代过渡期党的领导人已经具有了新时期的新形象。无论从党的政策还是他个人的领导风格,都主张避免将精力发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一个事例表现在他此前对于电影《苦恋》的处理态度上。“文艺界是‘惊弓之鸟’,由于过去遇到了多次‘弓’与‘弹’,更应该特别注意。前些日子对《苦恋》的批评是可以的。但是现在看来批评的方法如果更稳妥,效果会更好些。”[26]这样,他虽然在鲁迅诞辰百周年的纪念讲话中,避免“文革”的字样,但个人记忆里还是警惕着过去所发生的一切。

总之,在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中,为什么重构鲁迅形象?重构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形象?官方在仪式举行前已经具有了确定性意图,这个意图具有明确的延宕启蒙者鲁迅出场的目的论色彩。进一步说,官方所纪念的鲁迅形象还是政治型鲁迅形象。它承担了两项使命:为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提供精神资源;为偏离党的总路线的基本点提供批判资源。前者是重点,后者为前者的保障。而若实现这两项使命,官方又以对“文革”记忆的悬搁作为策略。当然,这个策略暗合了中国人对于历史伤痛易于遗忘的民族性格。

注释:

[1]《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各项纪念活动陆续展开》,《人民日报》,1981年9月15日

[2]《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隆重开幕》,《人民日报》,1981年9月18日。

[3]《民进举行纪念鲁迅百年诞辰报告会》,《人民日报》,1981年9月22日。

[4]《文联、对外友协、作协举行招待会欢迎来京参加鲁迅纪念活动的外宾》,《人民日报》1981年9月24日。

[5]《各地纪念鲁迅诞辰百周年活动简讯》,见《鲁迅研究》,第3期,339-340页。

[6]《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各项纪念活动陆续展开》,《人民日报》,1981年9月15日。

[7]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第51页,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8]《学习鲁迅,坚持思想斗争》,见《人民日报》,1951年10月19日。

[9]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见《周恩来选集》下卷,第59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

[10]毛泽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词》,见《人民日报》,1951年10月24日。

[11]关于“思想改造”的含义,可以参看洪子城、孟繁华主编的《当代文学关键词》,第23-3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12]《伟大的作家、伟大的战士》,《人民日报》,1956年10月9日。

[1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见《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

[14]《学习鲁迅的革命硬骨头精神》,见《人民日报》,1966年10月19日。

[15]《学习鲁迅永远进击》,见《人民日报》,1976年10月19日。

[16]《鲁迅精神永在》,见《人民日报》,1981年9月25日。

[17][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第49页,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8]胡耀邦:《在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1年9月26日。

[19]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第7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0] [法]恺撒·弗洛雷《记忆》,第68页,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1]胡耀邦:《在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1981年9月26日。

[2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37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3] [美]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第372页,尹庆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89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遗体告别仪式篇9

[关键词] 帕拉杰诺夫;电影;记忆;民族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1924―1990)是前苏联杰出的电影导演,有“电影画人”之称。帕拉杰诺夫一生仅仅完成拍摄了四部剧情长片:《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1964年)、《石榴的颜色》(1968年)、《苏拉姆城堡的传说》(1984年)以及《游吟诗人》(1988年)。综观他的剧情长片,不难发现帕氏电影有明显的记忆特色。记忆,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存储,被认识或再认识的事物都可以称作记忆,记忆可以分为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有记忆也便有遗忘。人们常常通过影像来存储记忆,而电影无疑是一种存储记忆的绝妙载体。帕拉杰诺夫的电影结合了诗、绘画、民俗,通过带有浓厚的个人记忆色彩的影像,着力表现民族的集体记忆,以强化人们对民族身份和传统的认同。他将自己的民族记忆置于亚美尼亚的传说当中,通过这个民族群体进行回忆;民族的记忆得以通过他个人的创作来实现,形成一种渗透和交互。本文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对他电影的记忆特色进行分析,即空间对记忆产生的影响、记忆本身的主体性所赋有的特点以及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关系。

一、空间对记忆的影响

记忆无疑与时间密切相关,若失去记忆,人类将一无所有。记忆就是人类积攒的一切文明和智慧成果,也是一切的因果呈现,记忆就是人类自己。记忆也毫无疑问与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空交合才组成记忆的宇宙。龙迪勇在《记忆的空间性及其对虚构叙事的影响 》中指出:“人类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植根于家乡的某些地方’,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家乡就储存着全部的往事、积淀着和自己有关的所有的时间,因而家乡就是全部的世界,至于其他地方,那只是外在于自己的、‘陌生的’东西;只有和‘家乡’这一魂牵梦萦的空间联系起来,其他的地方才能被赋予意义,因而也才有存在的价值。”[1]可见人的记忆与家乡的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于1924年出生在格鲁吉亚,父母是亚美尼亚人。由于多年身在异乡,时空的距离和对家乡的牵挂之情便成为他创作的素材和精神动力,他曾说:“我所有的电影有一样是相同的,风格上相似。”[2]的确,他的电影都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讲述自己民族的传说。

帕氏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讲述的就是生活在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亚美尼亚民族的民间故事,伊万和玛瑞赫卡的爱情悲剧。《石榴的颜色》根据18世纪亚美尼亚的吟游诗人萨耶•诺瓦的生平改编而成,影片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讲这个故事,也没有人物对白,只有一组组的画面。《苏拉姆城堡的传说》取材于格鲁吉亚古老的传说,年轻人为了祖国的独立与安全,自愿将身体埋在城下。《吟游诗人》取材于莱蒙托夫在流放高加索山地区听到的传说而整理出来的故事,阿希克虔诚的祈祷感动上天,有情人终成眷属。

亚美尼亚西部毗邻黑海,东部背靠高加索山,气候宜人多样,物产丰厚,位于俄罗斯和土耳其之间,亚美尼亚人在苏联的民族比重中很小,是苏联的少数民族,历史上经常遭到外族的抢掠和欺辱,这些历史的苦难使得他们有更强烈的意识去凸显自身特色,传承民族文化。时值苏联施行文化沙文主义,倡导取消民族性,实现民族的融合统一。帕拉杰诺夫敏锐地意识到了政治上可能带来的变化,身为一个热爱本民族的人,他自觉演绎历史,担当起传承民族集体记忆的责任。

此外,导演擅长的电影拍摄技巧也体现着空间对记忆的影响,记忆本身都是片段式、碎片化的,因此帕拉杰诺夫用蒙太奇式的手法频繁进行场景的转换,将时间割碎,他的所有电影几乎没有完整的情节,而是表达记忆的碎片,时间在影片中凝固的镜头和跳转的镜头下是模糊、淡化的,当镜头持续停留在某个静止的画面上,空间的印迹得以彰显。

二、仪式与记忆

人类学认为,世代相沿袭传承的仪式,就是文化记忆的最重要的活载体,是古老的文化信息经过象征编码和保存的绝好储存库。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指出:“仪式之所以被认为有意义,是因为它们对于一系列其他仪式行动以及整个社群的生活,都是有意义的。仪式能够反映价值和意义赋予那些操演者的全部生活。”[3]既然仪式具有“贮存”历史的功能,也就意味着它具有“社会记忆”“历史记忆”的能力和事实。把仪式通过艺术的方式记录展示,唤起观众遗忘的信息,可以对治疗现代性的文化传统遗忘症,确立自己的民族身份,有积极的社会功用,这是帕拉杰诺夫创作的一个重要意图。

帕拉杰诺夫电影的仪式感,首先表现在民族生活中,它们被融合在故事里,占用了大量的镜头,比如结婚、送葬、过节、宗教仪式的场面。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仪式一直被作为宗教的一个社会行为来看待。例如,《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里祷告、抚摸圣经和唱诗;《石榴的颜色》里洗礼、羊羔被杀献祭等宗教仪式。

影片还有众人的狂欢仪式。伊万死后,妇女为他清洗身体,牧师为他祷告,村民为他哀悼。他静静躺在房里,音乐响起,人们伴着音乐起舞嬉闹,年轻的男女互相传情,整个屋子立刻由追悼会变成了狂欢派对。伊万的死亡立刻被人遗忘,狂欢使人们忘记了死亡的恐怖。欧洲的狂欢化传统在这里有所体现,巴赫金就认为,狂欢文化是一种本然的文化样态,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是一种本然的生存态度,在原始的民间创作中存在两种看待神灵、世界和人的视角,“有严肃的祭祀活动(就其组织方式和音调气氛而言),也有嘲笑和亵渎神灵的诙谐性祭祀活动(‘仪式游戏’)。”[4]丧葬仪式也是既有对死者的哀悼,也有对死者的戏弄,狂欢文化所提供的世界感受,使人得以排解痛苦,获得快乐。

另外,帕拉杰诺夫还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来表述故事的情节内涵,这种手法也具有极强的仪式感。《石榴的颜色》表现尤为突出,诗人躺在屋顶上翻看书籍,屋顶上晒满了书籍,书页随风翻动起舞,表现了传授知识的一种仪式。诗人学习音律之前,在额前涂抹鸡血,是象征诗人生活转折的仪式。“诗人之死”这一节表现死亡极富特色,一排地上的黑衣人脱下黑袍,露出白色长袍,继而站在屋顶上的黑衣人渐次变成白衣人,像是灵魂的升天仪式。女神将石榴汁泼到诗人胸前,像是宣判诗人的死亡仪式。影片最后泥瓦匠用圆型陶罐筑墙,字幕写道:“一个诗人也许会死,但是他的缪斯不死。不管我是生是死,我的圣歌将唤醒人群,没有什么会从这个世界消失,在我最终离开的那一天。”诗人的面貌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被人们遗忘,但诗人的歌却永远封存在陶罐内,贮罐在墙壁上获得不朽。

三、记忆与遗忘的选择和变形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的记忆往往是有意识的,是有选择性的,而遗忘也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涉及我们头脑中的印象,以及每个印象的细节。”[5]要唤醒人们的记忆,就要选择那些可以震撼人们的印象。帕拉杰诺夫所有的电影都涉及人们的信仰问题,宗教气息随处可见,宗教是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故事主人公与信仰的关系变化,也折射出帕拉杰诺夫本人在信仰问题上的态度。

综观其电影,他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是带着怀疑与探索的,成为一条始终贯穿的线索,与拍摄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也完全吻合。他对宗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看做四个阶段:反叛、沟通、屈从、和解。《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里伊万的父亲说在教堂里是没有撒旦的,撒旦就在人群中。父亲看不惯富人的虚伪行为,被仇家砍死。教堂本来是使灵魂得到安宁的场所,却出现了暴力和血腥。伊万的母亲多次虔诚地为儿子祷告,但是厄运依然没有放过伊万。上帝没有让穷人过上好日子,也没能保佑善良的人。第二阶段是《石榴的颜色》,诗人的孤独占据了影片的主题。古丽江•扎尔洪别克认为,“影片或许在说人类无法跟上帝进行交流。”[6]在“诗人的梦”这一章节中,教堂的尖顶被悬空摔碎,诗人在修道院中孤独终老,他的灵魂升天,像是天国的安慰。《苏拉姆城堡的传说》表现的是爱情和亲情的牺牲,民族的苦难和人生道路的坎坷。人类能够得到上帝的意旨,却只能服从上天的安排,以牺牲个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一个国家的荣耀,上帝无法给人完满的人生。代表第四个阶段的是《游吟诗人》,故事较之前的三部增加了很多人物对白,音乐和基调也要明快许多。上帝怜爱这对真挚相爱的年轻人,使得他们最终可以喜结连理。上帝听从了人类的诉求,二者达到一种完满的融合。

在印象的细节方面,帕拉杰诺夫亲自为电影的服装和道具的色彩操刀,以夸张浓烈的色彩人们的视觉神经,他从小便对色彩与绘画有浓厚的兴趣,对于画面色彩的把握独到而有力。《石榴的颜色》开篇就有红色的石榴汁晕染开来,醒目的红色隐喻诗人内心的痛苦。《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里有奔腾的红色马匹,红色项链、旋转的红色树枝……流动着的鲜红的色彩既是希望,又是战争和苦难,融刻在民族的精神里,仿佛是一股神秘的力量,源源不断地给人以震撼。

镜头的特殊运用也使得帕拉杰诺夫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在《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中镜头多次快速旋转,画面使人眩晕。多彩的服饰跟着镜头一起旋转,时空变得扭曲抽象,伊万在飞逝的时空中淡忘了情人离世的悲痛,为他送葬的人们在一片混沌的世界里,瞬间忘记了伊万的存在、死亡的悲痛。

四、结 语

列维-施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里讲道:“时间不停地消逝。遗忘把记忆一波波地带走,并不只是将之腐蚀,也不只是将之变成空无。遗忘把残剩的片段记忆创造出种种繁复的结构,使我能达到较稳定的平衡,使我能看到较清晰的模式。一种秩序取代另一种秩序。”[7]在帕拉杰诺夫的电影里,记忆通过电影叙事这种程序的设置,记忆和文本构成了叙事的一个坐标,形成电影作品本身这个物质形态为大众所知。帕拉杰诺夫的电影被当局视为另类,历尽坎坷和周折才得以与观众见面,但是他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国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理想。他的创作的灵魂和血液就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他深知离开了这片土地,也就失去了创作的全部意义和生命。

[参考文献]

[1] 龙迪勇.记忆的空间性及其对虚构叙事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09(09).

[2] 老晃.看不懂就对了――世界上最难懂的30部电影[J].电影世界,2009(11).

[3]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0.

[4] 程郑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5.

[5] [奥地利]弗洛伊德.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M].彭丽新,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39.

[6] 古丽江•扎尔洪别克.在黑暗中创造天堂――浅谈苏联电影最后的传奇导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J].新电影新作,2006(04).

遗体告别仪式篇10

论文关键词:乡村,传统戏剧,遗产,保护

 

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世代乡民社会理想、道德伦理、人生志趣和审美观念的直接体现,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现结合2009年暑假在贵州省开阳和福泉等地的阳戏考察,拟就当下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保护问题略陈陋见,就教于方家。

一 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保护的困境

乡村仪式戏剧成为世代乡民表达社会理想的重要方式,承载着厚重的道德伦理内涵,是人生志趣和审美观念的直接载体,对传统乡村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国“非遗”运动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乡村仪式戏剧遗产逐渐被纳入议事日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保护取得了不少成绩。笔者根据贵州省开阳和福泉等地阳戏保护的实际,认为当下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保护的困境在于文化生态、遗产传承和保护效果等方面。

第一,乡村仪式戏剧遗产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变。乡村仪式戏剧是具体文化生态的产物,从中可见出乡村经济、生活条件和文化消费等基本状况。时至今日,乡村仪式戏剧遗产的文化生态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文学艺术论文,显示了乡村经济的进步、乡民生活的改善和文化需求的改变与文化消费的多元。一方面,这给乡村仪式戏剧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广大乡民有时间、精力和条件来完成这项工作;另一方面,这在一定程度打开了乡民接受现代文明的窗口。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乡民文化需求日渐丰富,文化消费日渐多元,在一定程度挤占了乡村仪式戏剧存活的空间。“演历史上英雄人物和鬼神妖魔的故事,这种内容与形式则与各自所处的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断裂;而农村社会形态的变革、新的人群、新生活方式与文化娱乐方式与传统的历史人物鬼神故事错位,民间戏班、戏师们则无法随时代的变革而创新其内容。”[1](P266)

一是乡村经济状况日趋好转。乡村仪式戏剧植根于乡村农耕生活,既是乡民表达美好生活愿望的手段,也是其经济状况的直接反映。随着现代文明传播的不断深入,乡村仪式戏剧逐渐远离了乡民的现实生活。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广大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乡村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乡民的经济状况论文提纲怎么写。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乡民的生活质量,为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乡民生活条件日渐提高。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广大乡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就居住而言,广大乡民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纷纷改建住房。田野考察显示,贵州省开阳和福泉等地经过六十年发展,广大乡村已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随着乡村传统民居的改造,昔日乡村仪式戏剧表演的戏楼、庙祠已被拆改或凋敝。笔者在贵州开阳鲊坝塘考察发现,当地现存戏楼系乡民在经济宽裕后重建在住房后面。因其并无足够的空间容纳观众和现在阳戏表演多在场院进行,故多用来存放阳戏表演所需物件。因当下阳戏表演多就近择地和庙宇多用于祭祀祈福,故开阳南龙长庆古寺的戏楼有名无实,只是阳戏艺人感喟昔日兴旺的凭吊之地。此外,笔者在福泉等地并没有发现古代存留的传统戏剧表演场所。就饮食而言,广大乡民已经摆脱了食不果腹的苦难,营养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乡民搬演乡村仪式戏剧日趋娱乐化。六月二十四日传说是川主李二郎的生日文学艺术论文,开阳南龙中桥阳戏班子于2009年8月12日—13日为纪念川主神灵和祈求国泰民安而组织酬神祭祀和阳戏表演,邻近乡民自发集资参与相关活动。

三是乡民文化消费日趋多元。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民生活的改善,广大乡民的文化需求日渐丰富,文化娱乐日趋多样化,影视等日渐取代赛歌看戏的传统娱乐方式。田野考察中,贵州省开阳、福泉等地阳戏艺人告诉笔者,以前阳戏表演往往通宵达旦,观众仍留恋不去。因观众逐渐退场,笔者目睹的开阳南龙中桥阳戏进行到凌晨一点而被终止。就在此次阳戏表演中,仍有部分乡民在表演场所附近以麻将为娱乐工具。在中桥村委所在的街墙上还发现现代乡村乐队张贴的海报,乡民的文化需求与消费已发生了明显改变。

第二,乡村仪式戏剧遗产的持续传承面临危机。乡村仪式戏剧不断发展和完善,是世代乡民持续传承的结果。时至今日,乡村仪式戏剧遗产在传承心态、队伍结构和表演机会等方面的危机日渐凸显出来,成为不可忽视的严峻现实。

一是传承心态有待调整。面对不断升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各界对乡村仪式戏剧遗产持续传承的态度同而有异。一方面,社会各界就乡村戏剧遗产达成了传承的共识。就政府及相关组织而言,乡村仪式戏剧遗产必须传承,因为其具有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多重意义。就专家学者而言,乡村仪式戏剧遗产必须传承,除基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等考量外,还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就民间艺人而言,乡村仪式戏剧遗产必须传承,或以祖宗的智慧不能丧于己手,或以其作为生存方式之一而倍加珍惜。就广大乡民而言,乡村仪式戏剧遗产可以传承,除因其系祖宗的智慧和生存方式外,至少还有娱乐休闲的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各界的传承态度颇有差异,对乡村仪式戏剧遗产的传承有较大的影响。就政府及相关组织而言,以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为代表的“非遗”保护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文学艺术论文,其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价值不会因采取措施而有立竿见影之效,故对乡村仪式戏剧遗产的传承倾注的力量相当有限。福泉是贵州阳戏主要流传地之一,当地政府并未就其传承划拨专项经费,因而让从事此项工作的人们只能利用个人影响去筹措资金。就专家学者而言,虽认同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传承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面对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民间艺人而言,虽明知自身肩负的传承责任,但经济大潮中的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传承者已丧失了昔日乡村文化精英的光彩,日渐被人目以落后、迷信的眼光,有限的经济收入和自卑的文化心理使传承动机与动力丧失。另除“非遗”保护大力宣传强化了民间艺人的“特殊”心态外,行业发展的潜规则也使民间艺人以为“手握重宝”而不愿示人论文提纲怎么写。这不仅隔离了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而且有可能挫伤他人参与保护的热情。就乡民而言,除经济利益、文化心理等影响外,现代文明极大改变了生存生活方式,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与乡民生活的距离被逐渐拉开,故遭遇漠视和远离。

二是传承队伍结构欠佳。乡村仪式戏剧不断提升艺术品位,成为世代乡民社会理想、伦理道德、人生志趣和审美观念的直接载体。乡村仪式戏剧遗产在经济大潮冲击下,传承队伍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存在结构性问题。就性别而言,因传统观念的影响,乡村仪式戏剧表演中,女性参与程度有限,甚至剧中女角亦由男角反串。因“男儿不看戏,女人不观灯”的影响,贵州阳戏表演少有女性参与,女角由男性反串。“端公亦类道士类也,作法与演戏相似。衣服亦号行头,且有选少年着女装为神仙者,观之若狂。”[2]笔者仅看到福泉道坪谷龙阳戏班子有极少女性参与表演,而开阳南龙中桥阳戏表演始终均由男性扮演女角。廖昌国先生多年致力于开阳阳戏剧本整理,其《中国伦理傩——贵州省开阳县调查录》统计了开阳地区的阳戏艺人文学艺术论文,未见有女性参与。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传承者的性别失调,至少表明乡村女性多以看客身份参与乡村仪式戏剧活动,未对乡村仪式戏剧遗产的传承发挥足够作用。就年龄来说,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面临传承者年龄老化的严峻现实。究其原因,或是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一定程度影响了乡村仪式戏剧的前承后启,造成了乡村仪式戏剧艺人的青黄不接;或是低下的经济收益缺乏足够的传承吸引力,年少者不愿参与乡村仪式戏剧传承。廖昌国曾较为详细统计了贵州开阳地区的阳戏艺人,笔者据此胪列开阳阳戏艺人年龄简表如下。

贵州开阳阳戏艺人年龄简表

 

年龄段

80以上

70-79

60-69

50-59

40-49

30-39

20-29

20以下

人 数

14

8

6

11

16

6

3

比 例

19

11

8

15

21

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