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积神经网络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4-04-02 11:39:26

卷积神经网络的意义

卷积神经网络的意义篇1

目前,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已成为图像、文本、语音识别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20世纪60年代,Hubel和Wiesel在研究猫脑皮层中发现了用于局部敏感和方向选择的神经元结构,卷积神经网络就是在此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

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将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全面兴起阶段;跃进试发展阶段。

2.1初步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只是在初步探索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197开始,福岛邦彦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浅层自组织神经网络认知机[1]。随后,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对该网络进行了改进。认知机及其变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模型,因为的网络层数少,并不能进行深度学习特征。

2.2全面兴起阶段

这一阶段以LeNet-5的出现为开始。1Lecun等[2]提出的LeNet-5采用了基于梯度的反向传播算法对网络进行有监督的训练,LeNet-5在手写字符识别领域的成功应用引起了学术界对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关注。同一时期,卷积神经网络在语音识别、物体检测、人脸识别等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

2.3跃进试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以AlexNet的出现为起点,它的出现是卷积神经网络的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此后卷积神经网络在AlexNet的基础上衍生出许多变种。2012年,Krizhevsky等[3]提出了AlexNet,使得卷积神经网络成为了学术界的焦点。AlexNet之后,不断有新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被提出,。并且,卷积神经网络不断与一些传统算法相融合,加上迁移学习方法的引入,使得卷积神经网络的应用领域获得了快速的扩展。

三、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

CNN基础的结构是卷积层,池化层,最后为全连接层,所有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都是在此结构上搭建而来。

3.1卷积层

图像经过卷积层及提取出其输入特征。卷积层的运算由特征提取阶段和特征映射阶段构成。

(1)特征提取阶段。在特征提取阶段,每个神经元的输入与前一层的局部接受域相连,使用卷积滤波器做卷积操作,提取出该局部的特征。设一个n*n的局部区域内第i个像素的输入值是Xi(i=1,2,..n*n),与n*n大小滤波器相对应的值为wi,这个滤波器的有个固定的偏置量为b,这个区域最后经过卷积操作变成了一个值y,卷积操作如公式(3-1)

全连接层一般放在最后,经过全连接层后得到特征向量,可将这个特征向量用于分类或者检索。全连接层其实就是一个卷积层,只不过最后得到的是一个向量。当选择的卷积核大小与输入的大小一样大时,经过征提取和特征映射阶段后。输出大小为1*1的区域。这样不同的卷积核卷积进过此层得到的是向量,1*1的区域值即是向量的一个值。

四、结语

卷积神经网络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对图像、语言、文本等二S数据的识别可以达到90%,远远高于传统的浅层特征学习的方法。目前,有学者将此方法迁移到了三维模型检索领域,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结果。未来的卷积神经网络这一深层学习结构一定大有可为。

参 考 文 献

[1]K.福岛(Fukushima).Neocognitron:一个自组织的神经网络模型为了一个不受位置平移影响的模式识别的机能.生物控制论,36,193-202,1980

卷积神经网络的意义篇2

关键词:卷积神经网络;图像分类;空间变换;可变形卷积

DOIDOI:10.11907/rjdk.171863

中图分类号:TP3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6-0198-04

0 引言

图像分类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核心问题,具有大量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案例。很多典型的计算机视觉问题(如物体检测、图像分割)都可以演化为图像分类问题。图像分类问题有很多难点需要解决,观测角度、光照条件的变化、物体自身形变、部分遮挡、背景杂波影响、类内差异等问题都会导致被观测物体的计算机表示(二维或三维数值数组)发生剧烈变化。一个良好的图像分类模型应当对上述情况(以及不同情况的组合)不敏感。使用深度学习尤其是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用大量图像数据进行训练后可以处理十分复杂的分类问题。

卷积神经网络是为识别二维形状而专门设计的一个多层感知器,这种网络结构对平移、缩放、倾斜等扰动具有高度不变性,并且具有强大的特征学习与抽象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网络训练获得图像特征,避免了复杂的特征提取与数据重建过程。通过网络层的堆叠,集成了低、中、高层特征表示。AlexNet等网络模型的出F,也推动了卷积网络在海量图像分类领域的蓬勃发展。

1 卷积神经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是人工神经网络的一种,其“局部感知”“权值共享”[1]等特性使之更类似于生物神经网络,网络模型复杂度大大降低,网络训练更容易,多层的网络结构有更好的抽象表达能力,可以直接将图像作为网络输入,通过网络训练自动学习图像特征,从而避免了复杂的特征提取过程。

Yann LeCun等[2]设计的LeNet-5是当前广泛使用的卷积网络结构原型,它包含了卷积层、下采样层(池化层)、全连接层以及输出层,构成了现代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组件,后续复杂的模型都离不开这些基本组件。LeNet-5对手写数字识别率较高,但在大数据量、复杂的物体图片分类方面不足,过拟合也导致其泛化能力较弱。网络训练开销大且受制于计算机性能。

2012年,在ILSVRC竞赛中AlexNet模型[3]赢得冠军,将错误率降低了10个百分点。拥有5层卷积结构的AlexNet模型证明了卷积神经网络在复杂模型下的有效性,并将GPU训练引入研究领域,使得大数据训练时间缩短,具有里程碑意义。AlexNet还有如下创新点:①采用局部响应归一化算法(Local Response Normalization,LRN),增强了模型的泛化能力,有效降低了分类错误率;②使用Dropout技术,降低了神经元复杂的互适应关系,有效避免了过拟合;③为了获得更快的收敛速度,AlexNet使用非线性激活函数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s)来代替传统的Sigmoid激活函数。

Karen等[4]在AlexNet的基础上使用更小尺寸的卷积核级联替代大卷积核,提出了VGG网络。虽然VGG网络层数和参数都比AlexNet多,但得益于更深的网络和较小的卷积核尺寸,使之具有隐式规则作用,只需很少的迭代次数就能达到收敛目的。

复杂的网络结构能表达更高维的抽象特征。然而,随着网络层数增加,参数量也急剧增加,导致过拟合及计算量大增,解决这两个缺陷的根本办法是将全连接甚至一般的卷积转化为稀疏连接。为此,Google团队提出了Inception结构[5],以将稀疏矩阵聚类为较为密集的子矩阵来提高计算性能。以Inception结构构造的22层网络GoogLeNet,用均值池化代替后端的全连接层,使得参数量只有7M,极大增强了泛化能力,并增加了两个辅助的Softmax用于向前传导梯度,避免梯度消失。GoogLeNet在2014年的ILSVRC竞赛中以Top-5错误率仅6.66%的成绩摘得桂冠。

网络层数的增加并非永无止境。随着网络层数的增加,将导致训练误差增大等所谓退化问题。为此,微软提出了一种深度残差学习框架[6],利用多层网络拟合一个残差映射,成功构造出152层的ResNet-152,并在2015年的ILSVRC分类问题竞赛中取得Top-5错误率仅5.71%的成绩。随后,对现有的瓶颈式残差结构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直通结构[7],并基于此搭建出惊人的1001层网络,在CIFAR-10分类错误率仅4.92%。至此,卷积神经网络在越来越“深”的道路上一往直前。

2 可变形的卷积神经网络

2.1 空间变换网络

空间变换网络(Spatial Transformer Network,STN)[8]主要由定位网络(Localisation net)、网格生成器(Grid generator)和可微图像采样(Differentiable Image Sampling)3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

定位网络将输入的特征图U放入一个子网络(由卷积、全连接等构成的若干层子网络),生成空间变换参数θ。θ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需要实现2D仿射变换,那么θ就是一个2×3的向量。

2.3 本文模型

本文以自建的3层卷积网络C3K5(如图6所示)和VGG-16作为基准网络,分别引入空间变换网络、可变形卷积和可变形池化,构造出8个卷积神经网络,用以验证可变形模块对浅层网络和深层网络的影响,如表1所示。

图6中C3K5网络模型包含3个带有ReLU层、LRN层和池化层的卷积模块,卷积层采用步长为1的5×5卷积核,输出保持原大小,池化层采用步长为2核为2×2的最大值池化,即每经过一个卷积模块,特征图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3 实验与分析

3.1 实验设置

本文实验环境:CPU为Intel i5-7400,8G内存,显卡为GTX1060,采用Cuda8+CuDNN6.0加速。

实验数据集包括公共图像数据集mnist、cifar-10、cifar-100和自建图像数据集pen-7。公共数据集分别有50 000张训练样本图像和10 000张测试样本图像。自建数据集pen-7为京东商城的七类笔图像库,每类有600张图片,图像分辨率为200×200,总计训练样本数3 360,测试样本数840, 图7为其中的14个样本。

3.2 结果与分析

分别将表1中的10个卷积网络应用到mnist、cifar-10、cifar-100和pen-7四个数据集进行训练,batch-size设置100,即每次传入100张图片进行训练,每训练100次测试一次(记为一次迭代),总共迭代100次,取最后10次迭代的准确率计算平均值,得各网络应用在不同数据集的分类结果,如表2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在卷积网络中引入空间变换网络、用可变形的卷积层和可变形的池化层替换传统的卷积层和池化层,不管是在浅层网络还是在深层网络,都能获得更高的分类准确率,这验证了空间变换网络和可变形卷积(池化)结构,丰富了卷积神经网络的空间特征表达能力,提升了卷积网络对样本的空间多样性变化的鲁棒性。包含3种模块的网络获得了最高的分类精度,使空间变换网络、可变形卷积层和可变形池化层在更多应用场景中并驾齐驱成为可能。

4 结语

通过在现有卷积神经网络中引入空间变换网络、可变形的卷积层和可变形的池化层,使得卷积网络在mnist、cifar-10、cifar-100及自建的pen-7数据集中获得了更高的分类精度,包含3种模块的网络获得了最高分类精度,证明了空间变换网络、可变形的卷积层和可变形池化层都能丰富网络的空间特征表达能力,协同应用于图像分类工作,这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BOUVRIE J. Notes 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J].Neural Nets,2006(1):159-164.

[2]Y LECUN,L BOTTOU,Y BENGIO,et al.Gradient-based learning applied to document recogni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998, 86(11): 2278-2324.

[3]KRIZHEVSKY A, SUTSKEVER I, HINTON G E. ImageNet classification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Curran Associates Inc,2012:1097-1105.

[4]SIMONYAN K, ZISSERMAN A. Very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large-scale image recognition[J]. Computer Science, 2014(6):1211-1220.

[5]SZEGEDY C, LIU W, JIA Y, et al. Going deeper with convolutions[J]. CVPR, 2015(3):1-9.

[6]HE K, ZHANG X, REN S, et al. 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C].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IEEE, 2015:770-778.

[7]HE K, ZHANG X, REN S, et al. Identity mappings in deep residual networks[J]. arXiv,2016(1603):5-27.

[8]JADERBERG M, SIMONYAN K, ZISSERMAN A, et al. Spatial transformer networks[J].Computer Science, 2015(5):1041-1050.

[9]DAI J, QI H, XIONG Y, et al. Deformable convolutional networks[J]. arXiv: 2017(1703):62-111.

卷积神经网络的意义篇3

过去10年,人们对机器学习的兴趣激增。几乎每天,你都可以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科学课程、行业会议、华尔街日报等等看到有关机器学习的讨论。在所有关于机器学习的讨论中,许多人把机器学习能做的事情和他们希望机器学习做的事情混为一谈。从根本上讲,机器学习是使用算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在某种类型的模型中表示这些信息。我们使用这个模型来推断还没有建模的其他数据。

神经网络是机器学习的一种模型,它们至少有50年历史了。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是节点(node),基本上是受哺乳动物大脑中的生物神经元启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也以生物的大脑为模型,这些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方式是为“训练”。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许多重要的架构进步都是在神经网络进行的。然而,为了得到好的结果需要大量时间和数据,这阻碍了神经网络的采用,因而人们的兴趣也减少了。在21世纪初,计算能力呈指数级增长,计算技术出现了“寒武纪大爆发”。在这个10年的爆炸式的计算增长中,深度学习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的竞争者,赢得了许多重要的机器学习竞赛。直到2017年,这种兴趣也还没有冷却下来;今天,我们看到一说机器学习,就不得不提深度学习。

作者本人也注册了Udacity的“Deep Learning”课程,这门课很好地介绍了深度学习的动机,以及从TensorFlow的复杂和/或大规模的数据集中学习的智能系统的设计。在课程项目中,我使用并开发了用于图像识别的卷积神经网络,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嵌入式神经网络,以及使用循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的字符级文本生成。

本文中,作者总结了10个强大的深度学习方法,这是AI工程师可以应用于他们的机器学习问题的。首先,下面这张图直观地说明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工智能的领域很广泛,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领域的一个子集,机器学习又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子领域。将深度学习网络与“经典的”前馈式多层网络区分开来的因素如下:

比以前的网络有更多的神经元更复杂的连接层的方法用于训练网络的计算机能力的“寒武纪大爆炸”自动特征提取

这里说的“更多的神经元”时,是指神经元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以表达更复杂的模型。层(layers)也从多层网络中的每一层都完全连接,到在卷积神经网络中层之间连接局部的神经元,再到在循环神经网络中与同一神经元的循环连接(recurrent connections)。

深度学习可以被定义为具有大量参数和层的神经网络,包括以下四种基本网络结构:

无监督预训练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递归神经网络

在本文中,主要介绍后三种架构。基本上,卷积神经网络(CNN)是一个标准的神经网络,通过共享的权重在空间中扩展。CNN设计用于通过内部的卷积来识别图像,它可以看到图像中待识别的物体的边缘。循环神经网络(RNN)被设计用于识别序列,例如语音信号或文本。它的内部有循环,这意味着网络上有短的记忆。递归神经网络更像是一个层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输入必须以一种树的方式进行分层处理。下面的10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所有这些架构。

1.反向传播

反向传播(Back-prop)是一种计算函数偏导数(或梯度)的方法,具有函数构成的形式(就像神经网络中)。当使用基于梯度的方法(梯度下降只是方法之一)解决优化问题时,你需要在每次迭代中计算函数梯度。

对于神经网络,目标函数具有组合的形式。如何计算梯度呢?有两种常用的方法:(i)解析微分(Analytic differentiation)。你已经知道函数的形式,只需要用链式法则(基本微积分)来计算导数。(ii)利用有限差分进行近似微分。这种方法在计算上很昂贵,因为函数值的数量是O(N),N指代参数的数量。不过,有限差分通常用于在调试时验证back-prop实现。

2.随机梯度下降法

一种直观理解梯度下降的方法是想象一条河流从山顶流下的路径。梯度下降的目标正是河流努力达到的目标——即,到达最底端(山脚)。

现在,如果山的地形是这样的,在到达最终目的地之前,河流不会完全停下来(这是山脚的最低点,那么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理想情况。)在机器学习中,相当从初始点(山顶)开始,我们找到了解决方案的全局最小(或最佳)解。然而,可能因为地形的性质迫使河流的路径出现几个坑,这可能迫使河流陷入困境。在机器学习术语中,这些坑被称为局部极小值,这是不可取的。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梯度下降很容易被困在局部极小值,这取决于地形的性质(用ML的术语来说是函数的性质)。但是,当你有一种特殊的地形时(形状像一个碗,用ML的术语来说,叫做凸函数),算法总是保证能找到最优解。凸函数对ML的优化来说总是好事,取决于函数的初始值,你可能会以不同的路径结束。同样地,取决于河流的速度(即,梯度下降算法的学习速率或步长),你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到达最终目的地。这两个标准都会影响到你是否陷入坑里(局部极小值)。

3.学习率衰减

根据随机梯度下降的优化过程调整学习率(learning rate)可以提高性能并减少训练时间。有时这被称为学习率退火(learning rate annealing)或自适应学习率(adaptive learning rates)。训练过程中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学习率适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学习度。在训练过程开始时使用较大学习率具有进行大的改变的好处,然后降低学习率,使得后续对权重的训练更新更小。这具有早期快速学习好权重,后面进行微调的效果。

两种常用且易于使用的学习率衰减方法如下:

逐步降低学习率。在特定的时间点较大地降低学习率。

4 . Dropout

具有大量参数的深度神经网络是非常强大的机器学习系统。然而,过拟合在这样的网络中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大型网络的使用也很缓慢,这使得在测试时将许多不同的大型神经网络的预测结合起来变得困难。Dropout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

Dropout的关键想法是在训练过程中随机地从神经网络中把一些units(以及它们的连接)从神经网络中删除。这样可以防止单元过度适应。在训练过程中,从一个指数级的不同的“稀疏”网络中删除一些样本。在测试时,通过简单地使用一个具有较小权重的单一网络,可以很容易地估计所有这些“变瘦”了的网络的平均预测效果。这显著减少了过拟合,相比其他正则化方法有了很大改进。研究表明,在视觉、语音识别、文档分类和计算生物学等监督学习任务中,神经网络的表现有所提高,在许多基准数据集上获得了state-of-the-art的结果。

5. Max Pooling

最大池化(Max pooling)是一个基于样本的离散化过程。目标是对输入表示(图像,隐藏层输出矩阵等)进行下采样,降低其维度,并允许对包含在分区域中的特征进行假设。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通过提供一种抽象的表示形式来帮助过拟合。同时,它通过减少学习的参数数量,并为内部表示提供基本的平移不变性(translation invariance),从而减少计算成本。最大池化是通过将一个最大过滤器应用于通常不重叠的初始表示的子区域来完成的。

6.批量归一化

当然,包括深度网络在内的神经网络需要仔细调整权重初始化和学习参数。而批量标准化有助于实现这一点。

权重问题:无论权重的初始化如何,是随机的也好是经验性的选择也罢,都距离学习到的权重很遥远。考虑一个小批量(mini batch),在最初时,在所需的特征激活方面将会有许多异常值。

深度神经网络本身是有缺陷的,初始层中一个微小的扰动,就会导致后面层巨大的变化。在反向传播过程中,这些现象会导致对梯度的分散,这意味着在学习权重以产生所需输出之前,梯度必须补偿异常值,而这将导致需要额外的时间才能收敛。

批量归一化将梯度从分散规范化到正常值,并在小批量范围内向共同目标(通过归一化)流动。

学习率问题:一般来说,学习率保持较低,只有一小部分的梯度校正权重,原因是异常激活的梯度不应影响学习的激活。通过批量归一化,减少异常激活,因此可以使用更高的学习率来加速学习过程。

7.长短时记忆

LSTM网络在以下三个方面与RNN的神经元不同:

能够决定何时让输入进入神经元;能够决定何时记住上一个时间步中计算的内容;能够决定何时让输出传递到下一个时间步长。

LSTM的优点在于它根据当前的输入本身来决定所有这些。所以,你看下面的图表:

当前时间标记处的输入信号x(t)决定所有上述3点。输入门从点1接收决策,遗忘门从点2接收决策,输出门在点3接收决策,单独的输入能够完成所有这三个决定。这受到我们的大脑如何工作的启发,并且可以基于输入来处理突然的上下文/场景切换。

8. Skip-gram

词嵌入模型的目标是为每个词汇项学习一个高维密集表示,其中嵌入向量之间的相似性显示了相应词之间的语义或句法相似性。Skip-gram是学习单词嵌入算法的模型。

Skip-gram模型(以及许多其他的词语嵌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如果两个词汇项(vocabulary term)共享的上下文相似,那么这两个词汇项就相似。

换句话说,假设你有一个句子,比如“猫是哺乳动物”。如果你用“狗”去替换“猫”,这个句子仍然是一个有意义的句子。因此在这个例子中,“狗”和“猫”可以共享相同的上下文(即“是哺乳动物”)。

基于上述假设,你可以考虑一个上下文窗口(context window,一个包含k个连续项的窗口),然后你跳过其中一个单词,试着去学习一个能够得到除跳过项外所有项的神经网络,并预测跳过的项是什么。如果两个词在一个大语料库中反复共享相似的语境,则这些词的嵌入向量将具有相近的向量。

9.连续词袋(Continuous Bag Of Words)

在自然语言处理问题中,我们希望学习将文档中的每个单词表示为一个数字向量,使得出现在相似的上下文中的单词具有彼此接近的向量。在连续的单词模型中,我们的目标是能够使用围绕特定单词的上下文并预测特定单词。

我们通过在一个庞大的语料库中抽取大量的句子来做到这一点,每当我们看到一个单词时,我们就会提取它周围的单词。然后,我们将上下文单词输入到一个神经网络,并预测位于这个上下文中心的单词。

当我们有成千上万的这样的上下文单词和中心词以后,我们就有了一个神经网络数据集的实例。训练神经网络,最后编码的隐藏层输出表示特定单词的嵌入。而当我们对大量的句子进行训练时也能发现,类似语境中的单词得到的是相似的向量。

10.迁移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的意义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原则与方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给多样混杂的网络思潮以正确价值指引,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思潮与精神家园,为网络化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中全体人民团结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法论探索

1、对话方式。一是“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的对话。马克思指出:“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要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和互动的方式,实现反省和超越自身的“理论自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臻科学与完善。“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的对话包括: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对话;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新发展对话;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话;与西方国家建设经验和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对话等。通过不断地沟通、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发挥整合其他文化价值的强大力量;二是“信念教育体系”建构中的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构建网络受众信念体系的过程,必然“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包括多样价值环境中对人世的探求、对人世活动的理想与价值追求的对话;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追寻中的对话;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公共性价值渴望和呼唤中的对话;对人的尊严和主体性高扬中的对话;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人的终极关怀问题进行反思中的对话。通过对话的方式建构网络文化中为网络受众所广泛接纳的科学信念体系。

2、阵地文化建构方式。阵地文化建构的第一步是阵地资料管理,它是指网上意识形态数据库的管理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具有强大的存储、检索和互动功能的信息与传播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体系通过专业网站、网页、栏目或消息报道等形式链接到网络上,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阵地资料的建设与管理。阵地资料管理目的在于形成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阵地文化”,并以之为出发点实现对其他文化价值形态的整合与引领。

3、“网语体系”运用方式。马克思说:人们“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网络语言出现与兴起,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巨大冲击与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直面“话语权”挑战,一方面要把握网络语言的规律与趋势,对个性张扬的网络语言以科学有效的引领与规范;另一方面又要汲取与借鉴网络语言的积极因素,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己的“网语体系”,使其有效融入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支撑体系与保障机制

(一)经济基础支撑。马克思说过:“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和人们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必然造成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复杂利益关系、多样思想文化中占居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归根结底要通过它所代表和反映的经济基础来支撑。

(二)价值事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主观的观念形态,是建立在与之相对应的客观的价值事实基础上的。在多样价值并存的网络时代,要让广大网络受众选择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必须在客观层面上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条件,让广大网络受众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事实。为此,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根本上扩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基础,进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多样文化中的整合力与引领作用。

(三)理论共识支撑。1、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核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自身具有高度同一性,展现其在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中的严密性、科学性与先进性,发挥出整合其他价值的强大逻辑力量;2、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体结构看,社会生活不同领域意识形态具有共识性。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等领域保持意识形态的共识性;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保持意识形态的同一性。这是支撑和保障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地位与引领作用的多样力量。

(四)政策机制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网络文化,还离不开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进步以及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不可或缺的外在情境。此外,还必须健全和完善网络信息传播与管理机制,一方面,完善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和控制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强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政策扶持,支持党和国家宣传舆论部门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积极开发、利用网络宣传的优势,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家园、弘扬社会正气。

参考文献:

卷积神经网络的意义篇5

古语有云: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必须牢记历史,方能开创未来。因此,沈阳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临床药学三班特此成立红色足迹追忆团,分别到沈阳三大高校:鲁迅美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和东北大学通过调查问卷和采访的形式对沈阳市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进行了调研。其中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活动的态度、学校和社会对红色文化宣传程度、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宣传红色文化的途径喜爱程度排名等。

我们将调查问卷分别根据性别和是否是党员分类,结果显示性别对沈阳市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的影响并不大,而党员则明显比不是党员的同学对高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了解度高出很多。

调查结果分析

总共做了20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200份,有效调查问卷份数为198份,其中男性99人,女性79人;党员48人,非党员150人。

前两题是针对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分别为

1.您的性别是?( ) a 男 b 女

2.您是党员吗?( ) a 是 b 不是

第三题开始为对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的调查。

3.会去看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吗?

a非常想看 b已经看过了 c可能会看 d不想看

4.经常参加红色旅游吗?

a经常(一年多次) b偶尔(一年一次)

c 很少(几年一次) d 不参加

通过三四两道题,能够看出沈阳各所高校的大学生对于我国红色文化基本常识的摄入缺乏主动,对切身体会红色文化缺少积极性。

5.如果去红色景点旅游,是因为?

a欣赏怡人的风景

b领略红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

c没什么目的,放松放松

综合4、5题的调研结果,由下图可以看出:对于去红色景点旅游频率,一年一次和几年一次占大多数,而红色旅游越频繁的人群其旅游目的越是倾向于领略红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

6.[多项选择题]对于红色旅游(参观遗址,学习继承革命精神)您的看法是?

a是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一种方式

b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c可以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d是提升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e就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f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选项

是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一种方式

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可以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是提升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就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比例

65%

75%

68%

88%

23%

67%

这一题,除了就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这一选项选择的人次较少外,其他选项分布比较均匀。这一题旨在考查大学生对红色旅游的看法,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红色旅游对于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有着重要作用。

7.您所在的学校或者单位会举办一些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吗,如红歌比赛、演讲比赛等?

a经常(一年多次) b偶尔(一年一次)

c很少(几年一次) d 没有

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作为宣传红色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对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柱形图能够看出,学校还是比较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如红歌比赛、演讲比赛等的,宣传力度很大。

8.如果举办红色文化的活动,愿意参加嘛?

a非常愿意 b视情况而定 c没兴趣

由圆环图可以得出结论:在在校大学生的潜意识当中,举办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等手段对于传承革命精神、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有着重要作用,他们本人也都十分愿意参与其中。这表明在思想上,绝大多数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

9.[多项选择题]您通常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红色革命事迹的?

a网上查询 b书刊杂志 c 电视媒体 d 课本知识

选项

网上查询

书刊杂志

电视媒体

课本知识

比例

43%

74%

84%

83%

本题深入考察了大学生了解革命事迹的途径,其中媒体与课本占主导,这一结论也为我们宣传红色文化做出了指导。

10.您知道几个与红色革命史有关的景点、公园或遗迹?

a4个以上 b 2~3个 c 1个 d 不知道

11.[多项选择题]您知道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吗?

a粉碎4次围剿 b长征 c遵义会议 d井冈山会师 e其他

这道题98%的人均全部选择。剩余2%的人选择分布较为平均。

这两道题是针对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我国国史、红色革命事迹了解程度的考察。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沈阳大部分高校在校生对我国红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不够系统、深入。

12.您认为在许多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的潮流下对红色文化有影响吗?( )

a影响非常大 b有一定影响 c没什么影响

选项

影响非常大

有一定影响

没什么影响

比例

49%

37%

14%

13.如果红色文化正在逐渐消亡,您会怎么做?

a极力挽救 b遗憾惋惜 c顺其自然 d与我无关

这道题真正能够看出沈阳各高校同学对中国红色文化的真正感情以及重视程度,图中,能够做到遗憾惋惜的占绝大多数,超过了百分之五十,排名第二的人次为极力挽救,而认为顺其自然和与我无关的占绝少数。根据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对传统文化十分关心也十分热爱,但超过百分之五十却不愿将他们的热爱与关心转化为实际行动。

14.在您看来,认为近几年社会对红色文化的宣传程度怎么样?

a宣传力度很大 b宣传力度一般 c不了解或从未听说

15.[多项选择题]如果有关部门计划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您希望是以何种形式?()

a展览会 b网络媒体 c电视节目 d书报期刊 e其他

选项

展览会

网络媒体

电视节目

书报期刊

其他

比例

86%

74%

78%

23%

46%

卷积神经网络的意义篇6

【关键词】 网络成瘾;大学生;幸福感;入世出世心理;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13.5、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5-0353-04

入世和出世心理互补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入世是对社会现实的肯定与投入,出世是对社会现实的否定与超越,这两种心理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地塑造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征[1-3]。我们以为,入世、出世心理可以视为一种成就动机系统,集中表现为追求目标的态度和方式。入世包含激发动机、实现目标、满足需要等心理过程,集中表现为积极追求目标;出世包括减弱甚至消除动机、看淡目标、顺应自然等心理过程,集中表现为淡泊名利[4]。而已有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与网络成瘾和主观幸福感都有显著的相关。如王艳梅[5]曾以成就目标的三分法对成就目标和总体幸福感的关系作过研究,发现掌握目标对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有积极影响,成绩-回避目标对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有负面影响,邹琼[6]认为成就需要是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不少研究证明,网络成瘾对幸福感具有消极影响[7-11]。但关于这三者关系的研究尚未见诸报告,且这些研究所用成就动机理论和量表都是源自国外。本研究假设成就动机有可能对网络成瘾和幸福感具有中介作用,并用入世出世心理作为成就动机进行中介作用研究,以便深入了解网络成瘾的本质,为有效干预网络成瘾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设计电子版问卷,在线,并通过QQ、电子邮件、校园BBS、校园网广告页面等进行宣传,吸引学生做问卷。经过一周时间,共收集问卷616份,有效问卷603份。年龄17-28岁,平均年龄为21±2岁。其中男生355人,女生248人;大一128人,大二145人,大三131人,大四131人,研究生68人。成绩上173人,中343人,下87人。成绩上、中、下由被试根据与同班同学比较判断。

1.2 工具

1.2.1网络成瘾量表(Scale for Internet Addiction) [12] 由Young编制,包括20个问题,用5点量表:1.几乎不曾,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最后得出的量表总分即为网络成瘾指数(IDT)。IDT越高表示成瘾程度越高。IDT大于80为严重成瘾,IDT50~79为中度成瘾,IDT≤49为未上瘾。本研究中,问卷的α系数为0.87。

1.2.2综合幸福问卷[13]由苗元江编制,分三个部分,共10个维度51道题。第一部分涉及生活满意度、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评价、友好关系、人格成长7个维度,共38题,用7点量表:1.明显不符合,2.不符合,3.有些不符合,4.介于中间,5.有些符合,6.符合,7.明显符合。第二部分涉及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两个维度,共12题,用7点量表:1.没有时间,2.小部分时间,3.少于一半时间,4.一半时间,5.多于一半时间,6.大部分时间,7.所有时间。第三部分为自述幸福感:评价被试者整个生活中的幸福/痛苦体验,共1题,用9点量表:1.非常痛苦,2.很痛苦,3.痛苦,4.有些痛苦,5.中等,6.有些幸福,7.幸福,8.很幸福,9.非常幸福。分数越高表示幸福感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第一部分的α系数为0.96,第二部分α系数为0.72。

1.2.3入世出世心理问卷 [4] 分两个维度四个因子,入世维度由拼搏精神和在乎结果组成,出世维度由平常心和低要求组成。问卷共18题,用7点量表: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有点不同意,4.既不同意也不反对,5.有点同意,6.同意,7.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示入世或出世心理越强。本研究中两个维度的α系数为0.72和0.79。

1.3 统计方法 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评定结果总体状况

在本次调查的603名有效被试中,网络成瘾为55名,网络成瘾的检出率9.1%,其中男生47名,女生8名,男生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女生(13.2%/3.2%,χ2=16.47,P

2.2网络成瘾量表、综合幸福感问卷与入世出世心理问卷评分及相关性

表1显示网络成瘾量表评分与幸福感、拼搏精神、平常心得分呈负相关,与低要求呈正相关;幸福感评分与拼搏精神、平常心得分呈正相关;拼搏精神与在乎结果得分呈正相关,与低要求呈负相关;在乎结果得分与平常心呈负相关;平常心与低要求得分呈正相关。

2.3网络成瘾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计算幸福感总均分(其中对负向情感进行反向记分,对自述幸福感进行1-7分转换),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网络成瘾指数、拼搏精神、平常心、在乎结果、低要求得分为自变量,作线性回归,结果表明,除低要求外,其余变量都进入方程,可以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F=131.24,P

2.4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幸福感模型

依据本研究假设,成就动机可能对网络成瘾和主观幸福感有中介作用。从以上结果可以发现,网络成瘾、拼搏精神、在乎结果和平常心都可以预测幸福感,但在乎结果与网络成瘾、幸福感相关不显著,所以只有拼搏精神和平常心对网络成瘾和幸福感可能起中介作用。用Amos 5.0检验这一中介模型,结果如图1所示,拟合指数为χ2/df=0.050(P=0.822),GFI=1.000,AGFI=1.000,NFI=1.000,RFI=0.999,TLI=1.014,CFI=1.000,RMSEA=0.000。说明模型拟合好。

3讨论

本研究采用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发现603名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9.1%。男生的网络成瘾指数显著高于女生,检出的网络成瘾者中,男生占86.7%,女生占13.3%,男生多于女生。这与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一致[13,14]。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对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Kraut等[15]将心理幸福感降低的原因解释为社会活动的替代和密切关系的替代,社会活动的替代是指使用者用专注上网的时间取代了本来应该用来进行面对面社会活动的时间,从而导致社会卷入的降低。而密切关系的替代,是指人们用低质的网络人际关系取代了高质的现实的人际关系。梁宁建等[11]认为,网络成瘾水平越高,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越低,这是造成幸福感降低的主要原因。从本研究结果看,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幸福感的影响存在两条途径,一是直接对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二是通过拼搏精神和平常心这两个中介因素产生负面影响,表现为通过减弱拼搏精神和平常心来降低幸福感。网络成瘾造成拼搏精神的损失从而导致成绩的下降,已是屡见不鲜的事实,一些大学生甚至因此不得不留级或退学。本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中、上学生的网络成瘾水平比成绩差者低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一般说来,成绩好的学生拼搏精神强,成绩差的学生拼搏精神弱,而网络成瘾的学生对学习和工作必然日趋放松。(当然,这里说的拼搏精神是指网络成瘾以外的被社会推崇的拼搏精神,而不是网络成瘾活动(如游戏)中的拼搏精神。)。关于网络成瘾也会通过瓦解平常心而降低幸福感,可以从上网动机的角度作解释,已有研究表明[16],大学生的社会性动机如社会交往、自我肯定等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动机,也就是说,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这些需要时,很可能到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找满足。由此会导致这样的失衡心理:网络世界中满足得越多,回到现实世界中心理的不满足感就越大,就越发不能保持平常心来达到心理平衡,以致陷入网络不能自拔,从而降低幸福感。

本研究显示,入世的拼搏精神和出世的平常心的有机结合是健康的文化心理,它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而与幸福感呈正相关是必然的。如果能加强大学生的拼搏精神和平常心,对于预防、矫正网络成瘾和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入世和出世心理的中介作用还需进一步探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彭彦琴.中国传统情感心理学中“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心理学报,2002,34(5):540-545.

2 张梅.儒道互补与中国文人的心理结构.东南文化,2004,4:47-50.

3 张静,张琳琳.儒道互补思想对当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启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128-131.

4 杨宏飞.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心理测评初探.心理科学,2006,29(2):395-397.

5 王艳梅. 初中生成就目标和总体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6):411-412.

6 邹琼.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机和对策探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板), 2004, 17(7): 72-73.

7 Kraut R,Patterson M,Lundmark V.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 Psychol,1998,53(9):1017-1031.

8 崔丽娟,刘琳.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 2003, 26(1):64-66.

9 崔丽娟,赵鑫,吴明证,等.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6,29(1):34-36.

10 严标宾,黄曼娜,丘碧群,等.青少年网络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68-70.

11 梁宁建,吴明证,杨轶冰,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6,29 (2) :294-296.

12 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Cyberpsychol Behav,1998 ,1(3) :237-244.

13 韩向前,翁维玲.不同身份青年军人幸福感的比较.中国临床康复,2005,9(4):74-76.

14 冯国双,郭继志,周春莲,等.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论理学,2004,17(3):23-24.

15 Kraut R,Kiesler S,Bonka B.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J Soc Issues.2002,58(1):49-74.

卷积神经网络的意义篇7

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直面新变化,让网络成为推动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武器。为此,应当关注网络对理想信念、价值观和真理观的影响,通过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增强思想免疫力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激励功能来强化价值观教育,通过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真理是具体性与全面性的统一与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来强化真理观教育。

【关键词】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

“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1]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无疑成为这个时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进展之一。网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交往等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印刷术的发明“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2](P338)。网络作为一种革命性技术创新,其对精神发展的作用不亚于印刷术。因此,在网络时代更应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特别是通过理想信念、价值观和真理观的教育,让网络这根“杠杆”真正为我所用,成为推动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武器。

一、网络时代应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指出,“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1]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生产力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这对我们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另一方面,马克思讲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P592)这意味着,按照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论断,网络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爆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竞争仍会成长期之势。这就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同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侵袭。

一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强调,“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5](P5)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建立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提供了严谨的论证,是我们党的理论之源。虽然我们仍将面对和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错误的,更不意味着共产主义的理想是不会实现的。相反,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各种危机的不断爆发,正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类“终结论”“过时论”的喧闹鼓噪,正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永不过时。网络时代,唯有真正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武器,才能对当今世界的变化发展有清醒的认识,也才能真正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是要坚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建设发展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虽然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应当看到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努力,应当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光明前景。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对于这一点,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讲到,“当下,曾经以传统行业驱动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不断下行的压力,结构转型、提质增效成为我们致力的方向,‘互联网+’恰逢其时地成为了重要战略抓手。目前,我们正在推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可以想见,这必将进一步刺激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弯道超车。”[6]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抓住网络时代的战略抓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三是要增强思想上的免疫力。“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7]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有着先行优势和垄断地位,这帮助它们在跨国信息流动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部分西方国家利用这种优势大力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输出,或明或暗地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自媒体等新兴传媒手段的涌现,各种社会事件和社会思潮在网络上传播发酵,也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一定挑战。这就需要通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思想上的免疫力。正如所言,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精神之钙,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增强抵御错误思潮侵袭的能力。

二、网络时代应强化价值观教育

科学技术往往具有双刃剑效应,网络技术也不例外。网络技术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信息安全问题、隐私泄露问题、不良信息问题等也相伴而生。人是实践的主体,网络技术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关键在人。而价值观作为人们所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好与坏、对与错、符合与违背意愿的总体观念,作为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见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如何使用网络。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我们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8]因此,强化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规范和激励人,是网络时代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是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目的性是人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运用网络,首先要解决目的问题,这就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8]这种美好愿景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的体现,它反映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目标追求,为如何运用网络指明了根本的价值追求。强调,“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8]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公民个人,必须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最大公约数”出发,管好、建好、用好网络,让它发挥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助推器作用。

二是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功能。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功能的发挥,他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9]当前网络带来的负面问题或多或少与网络行为失范有关。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的健康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这一方面需要加强外在监管,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内在规约,促使人们自觉约束和规范在网络上的言行。这就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功能,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人们明辨网络上的善恶美丑,不做有违法律和道德的行为。

三是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需要和利益,它不仅能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能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意志,成为人们改造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精神动力。在网络时代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功能,一方面是要激励人们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弘扬社会正能量,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这就是总书强调的,“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9]另一方面是要激励人们运用网络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和“互联网+”战略的贯彻落实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过程中很可能会存在很多困难和挫折。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功能的发挥,激发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斗志和热情,努力实现网络时代的弯道超车。

三、网络时代应强化真理观教育

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网络时代的新视角和新思路。以大数据技术为例,它的重要特征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探寻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寻找数据规律,并进一步解释现象和预测未来。网络时代,必须积极学习和运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更加深入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推进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迷信网络技术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就要求在网络时代要强化真理观教育,引导人们“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10]

一是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1](P500)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技术对事物的解释和预测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它们所依赖的大量数据是实践活动产生的,体现着实践活动某些方面的特征。虽然如此,但应当认识到,运用这些技术做出的解释和预测归根到底是基于科学理论所做的推导,是未经实践检验的科学预见或逻辑证明,它们的准确性直接受数据量、算法和所依据理论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积极利用网络时代新技术认识事物的同时,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得出的结果被实践所证实,才能证明其真理性。

二是必须认识到真理是具体性和全面性的统一。讲过,“任何一个人,即使智商很高的人,都不可能一次性就求到事物的‘是’。即使求到了,也是一种阶段性的‘是’。所谓我们只可能接近真理,永远不可穷尽真理,就是这个道理。凭一点阶段性的‘是’去处理无限过程的事,在认识论上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在实践中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12](P26)这启示我们,真理是具体性和全面性的统一,网络时代迷信技术和现有结论同样可能会导致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的错误。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只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适用。列宁指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13](P523)。运用网络技术得出的结论即便经过实践的检验,也只是具体的真理。不区分条件和范围来使用它,就很可能使真理变成谬误。因此,必须认识到真理的具体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理的全面性是指真理是对事物本质规定的综合,它要求我们把真理理解为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列宁指出,我们永远不可能做到对事物一切方面和一切联系的把握,但“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14](P419)运用网络技术也不可能做到对某一事物方方面面的把握,一方面要改进和完善网络技术,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借助唯物论、辩证法的认识工具,不断深化对事物的总体认识。

三是必须认识到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相对性强调的是人的认识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有局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强调的是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由人的思维和认识的特点决定的,即恩格斯所说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4](P92)网络时代,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能够帮助人们提升思维和认识水平,但人的思维和认识的内在矛盾是不可能被消除的,真理仍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要防止认识上的独断主义,又要防止认识上的相对主义,在积极学习吸收大数据等网络技术成果的同时,不迷信网络数据和网络权威。

作者:曾宪亢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纵论互联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12-16(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6].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2).

[7]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2-28(1).

[8].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2).

[9]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1).

[10].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2).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卷积神经网络的意义篇8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

一、引言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成员特别是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意识,如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市场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但是,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凸显,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不成熟、消极和偏颇的价值观,由于受到社会不良思想和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感到迷惑,形成功利化、不务实、追求奢华等价值取向。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不言而喻。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以湖南艺术职业院校为例

(一)问卷调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与践行”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笔者先后走访了与湖南艺术职业院校学生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参加了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座谈会和辅导员座谈会,设计调查问卷,并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与问卷分析。为了取得第一手最真实的数据,笔者对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艺术专业学生350名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300份。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价值取向丰富多样,但也存在功利主义

在调查问卷中,当问及“诚信是否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品质”时,87.1%同学表示非常同意,并且在“银行贷款,你是否会按时还款”的问题上68.5%的同学认为可以做到按时还款,也有13.8%的同学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般等到银行联系自己。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但也还有少部分学生(4.1%)回答是金钱的多少或权力的大小。此外,调查问卷显示,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问题,有逾20%的大学生选择“可以先谈个人理想再谈社会理想”,这些问题说明随着时代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多元化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一定功利主义的色彩。

2.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部分学生知而未行

在调查问卷中,当问到“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个途径更具有操作性”的问题时,52.4%的学生选择了动员全社会参与,从自己做起,有16.3%的学生认为应该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2.8%的学生选择表彰道德楷模,弘扬道德规范,说明同学们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奉献精神,在问及你认为雷锋精神在当代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时,认为雷锋精神非常有必要的同学比例占到76.7%,21.9%的同学认为内心想向他学习,但是总是事与愿违,认为过时的只有1.4%。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志愿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作用非常大,但是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同学不足50%,并且部分同学表示以后不会再参加。当问到某地出现特大灾难,需要捐款时,有46.1%的学生选择的是毫不犹豫的捐款,52.2%的学生选择的是稍加考虑后会捐款,只有1.7%的学生选择的是不会捐款,总之会捐款的同学比例高达98.3%。在问到是否能做到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时,有36.8%的学生回答的是经常让座,有60.1%的学生回答的是偶尔让座,剩下的3.1%回答的是不能。结合前一个问题,认为应该让座的有99.5%,而能做的只有96.9%。他们倡导雷锋精神,但总是事与愿违;他们认同志愿精神的作用,但却很少参加志愿活动,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部分学生知而未行。

3.有较强的爱国精神和公德意识,但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调查问卷显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爱国主义应该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并愿意为民族复兴而努力。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到“奥运会上,当中国国歌唱响、国旗升起时,你有什么感受”时,将近94%的学生选择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会倍感自豪或者比较自豪。在问及是否赞同把民族复兴、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多数同学选择了赞同,只有极少数的选择不赞同或者不了解。在“中国人经历汶川大地震、雪灾冰冻灾害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这一问题上,92%的同学同时选择“为中国人的坚强和勇敢自豪”、“让自己重新认识逆境,影响巨大”、“体现民族团结的民族精神”三个选项。另外,在问到对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国外媒体污蔑中国等事件的感受时,绝大部分的学生(96.1%)选择会感到非常愤怒,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爱国精神。

多数大学生集体观念强,热爱集体,诚信友爱,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但是依然有部分大学生重自我利益,部分同学的民主法治意识依然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一,当代大学生在诚信友爱方面总体上是积极的,但部分学生重自我利益。针对“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最看重哪些品质”这一问题,大学生依次选择为:诚信(91.66%)、平等(73.07%)、宽容(55.12%)、友爱(48.71%)。在调查者中,超过一半(58.8%)的大学生遵循利己的人际交往原则,有29.3%的同学选择的是先人后己,平衡兼顾,11.9%的大学生选择的是先人后己,助人为乐,这反映部分大学生重自我利益。第二,部分同学的民主法治意识依然有待提高。在被问到当有亲朋好友触犯法律,你会怎么做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68.8%)选择的是相信法律,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的是找关系(23.8%)或不知道怎么做(7.4%),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民主法治意识。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的嬗变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相互支撑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显性教育很难完成道德教育任务,表现出自身的局限性:第一,显性教育本身缺乏对生活的关注,一般在封闭的条件下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关系也变得复杂多样,因此,单纯的显性教育很难满足和培养学生本应具备的处理复杂矛盾和复杂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与品质。第二,显性教育往往把价值观教育目标而非价值观教育需要作为出发点,也很难适应学生的心理变化。价值观教育不仅是让人们约束和限制自己,更是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对新生文化和新生事物更加敏感,参与意识逐渐增长,他们更加偏向价值观教育的务实,单纯的显性教育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局限性。隐性教育的作用和特点则使得隐性教育备受关注,日益成为价值观教育和行为规范的主要方式。

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美的情境陶冶学生情操,通过美的事物使他们形成自我约束,自觉抵制那些不良以及不合乎道德的行为。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红色革命基地、参加社会调研、社区服务、义务活动、参观访问等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促使学生参与其中,了解和领悟核心价值观,磨练意志,丰富情感,明辨是非,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二)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的合理兼顾

首先,要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以理服人。一是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每个学生都具有不一样的特质,对于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途径,符合他们个体特点,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不产生逆反心理;二是说理要充分透彻,应该做到内容讲清,实质讲透,考究所授课程所讲道理的准确性,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实践与事实来印证理论,用事实说话,拓展大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使大学生在事实面前转变思想,从而帮助大学生理性的辨别是非。

其次,要关怀体贴大学生,以情感人。必须情真意切,情理结合,让大学生感受到大爱,才能打动人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熟悉和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生活状况,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实施有效的情感激发。通过读书看报、视频学习等形式新颖的现代化手段,进行形象鲜明的教学;通过诗歌散文创作大赛、歌咏比赛、创业创新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三)人文关怀和理论灌输的有机结合

理论教育法一定要坚持相应的原则,保证理论观念的正确性和合理性。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开展工作,避免捏造事实等虚假行为,以防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次,在理论教学中也要营造一种情感交流氛围,切忌死板、生硬和强迫,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其中,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人文关怀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文关怀,就是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情感和心灵沟通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做到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耐心细致,积极开通疏导,潜移默化,关注他们的情感、体恤他们的思想,满足情感发展的需求。首先,人文关怀需要遵循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特点,通过参观、调查、启发等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自身认识,使师生在一种积极的情感交流氛围中形成思想的共鸣。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通过良好的品德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同时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爱的陶冶教育,以自己的德行为学生做好榜样。再次,设立一个优美、整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提供一个多元、民主、自由的软环境。

(四)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两进”工程

1.进网络

高校要抓住机遇,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扩大核心价值观教育覆盖面,用积极健康的思想占领网络,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微博、QQ群、E-mail等网络平台拓展信息传播渠道。特别是在点击率高的学生论坛,应该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加强对大学生榜样的的宣传,发挥榜样的力量,增进大学生的内心认同;开设学生提出问题、反映意见和建议的专门网站和页面,与大学生形成互动,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惑;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和关切点,开辟理论宣传、就业指导、活动展示、心理在线咨询等栏目,从而进一步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加强其弘扬、培育效果;加强网络管理以及高校论坛的监管,通过屏蔽技术和网络监控等高科技手段,营造积极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

2.进社团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载体,不仅能使社团参与者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有利于社团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应该鼓励大学生成立积极健康、形式新颖的社团,完善社团社长的选拔,选拔真正有人格魅力、有能力的人担任社长,从而增强其吸引力。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社团通过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使社员获得真正的成长;学校应重点扶持理论性社团建设,鼓励成立学习型理论性社团,建立理论性社团专项资金,保障其日常经费支出,根据社团具体情况,开展创新的、活泼的、健康的社团理论教育活动,通过聘请优秀导师担任社团导师,精心指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开展名师讲座、主题演讲、知识竞赛,通过参加社团活动,通过参与活动,他们学会宽容与理解,分享与合作;同时学生社团干部的换届选举,社团干部和社团成员对日常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也锻炼了学生们的管理能力,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具体工程,必须立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统筹兼顾,全面把握,进行科学引导和整体推进,从而不断完善、发展和创新培育路径。

参考文献:

[1]余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支点―――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J].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2]原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主体培育中的灌输[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04)

[3]哈胜男.论微博时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学术交流.2014(04)

卷积神经网络的意义篇9

关键词:三网融合 媒介素养 受众 问题分析

一、传播学视域下的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又叫“三网合一”,意指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1]。

在对三网融合的解读中,网络融合的技术层面属于信息科学的范畴,网络资源的整合管理则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在三网融合的整个进程中,必然还会对媒介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而一旦大众传播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主要由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发生了变化,就不可避免地会随之影响到受众的媒介素养。

二、受众层面的媒介素养

1992年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及思辩性回应能力[2]。

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开教授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和媒介信息制作能力”[3]。这一定义显然认同了1992 年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的定义,主要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主观能动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

三、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受众媒介素养问题分析

1、媒介信息批判能力偏弱

相对于传统媒体,三网融合时代的“把关性”弱化,信息转载的频率较高,各种主观因素容易加入网络信息的传播中,使得信息的真实性降低,而面对这些虚实难分的媒介信息,受众的批判辨别能力却堪忧。这表现在,多数受众对媒介信息的真伪并不在意,很少有人会通过其他渠道去验证(中学生16.2%、大学生28.4%、市民3.1%),且有50%的中学生对网络信息很信赖。在三网融合时代,受众面对的将是海量的媒介信息,若不具备一定的批判能力,则三网融合带来的媒介信息极大丰富化也许会弊大于利。

2、媒介信息的无效积累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网络媒体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信息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但信息在量上的膨胀却没能带来质上的提高,信息的量很多,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把关和信息处理,满足人们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反而较少,泡沫信息泛滥,受众近乎机械地接触着这些媒介信息,却少有人会进一步地去加以利用,如问卷调查中82.4%的中学生和71.9%的市民对手机上网获得的信息仅是“看看而已”,并不会加以利用。在这一方面,大学生的反应颇令人欣慰,72.8%的大学生表示会对手机上网获得的信息加以充分利用,这说明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是有一定的导向性的,而非盲目地积累媒介信息,但年幼于大学生的中学生和长于大学生的市民却存在着信息的无效积累。

3、双向互动习惯的匮乏

三网融合时代的一大优势是受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受众与媒体的双向互动性增强,三网融合为受众提供了众多的双向互动平台。然而,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媒体单向接受性的影响,很多受众缺乏与媒体双向互动性的习惯,问卷显示,喜欢利用手机参与互动,互动频率高的受众并不多(中学生7.4%、大学生21.0%、市民12.5%),这就使得三网融合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这既不利于媒体的发展,也是对受众主体地位的忽视。

4、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薄弱

网络媒介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在这里,受众可以做到互不相见也可交流沟通,这就形成了网络媒介的匿名性,在这种匿名性的环境下,网络道德问题已经愈演愈烈,如网络恶搞、网络诈骗、网络、信息垃圾、暴露隐私、群体挑衅行为、侮辱谩骂性的言论等等。三网融合时代,尤其需要受众进行自律,提升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受众的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并不高,问卷调查显示,很多受众(中学生75.0%、大学生85.2%、市民81.2%)经常在手机上网时接触到涉及侵犯隐私等问题的信息,但仅有13.6%的大学生和6.3%市民不能容忍,会报警或采取其他手段,年龄较小的中学生却更具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高达44.1%的中学生会采取措施制止这种隐私侵犯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冰.三网融合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1,(2) .

卷积神经网络的意义篇10

【关键词】文化自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觉和自信,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464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进而使网络意识形态能够充分发挥其塑造政治认同、凝聚公众力量的作用。文化自信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面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协同探索文化自信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一、文化自信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内在逻辑

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软动力,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任何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或终将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二者相融共生。

(一)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软动力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3]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本质目的在于维护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对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最直接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也直接表现为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32文化和政权从来都是荣辱与共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软动力,文化自信之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之于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西方国家利用文化载体进行的意识形态软渗透,坚定文化自信,用文化来浸润人心,自下而上增进国人的政治共识和价值认同,筑牢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防线至关重要。

(二)意识形态的文化性: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动力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4]32决定文化的思想内容及价值取向,统领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进程及未来方向。意识形态所呈现的文化底蕴、文化特性及所发挥的文化功能是意识形态文化性的直接表现,文化性是意识形态的天然属性。纵观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三次跃迁,对应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表现形式。古代意识形态主要是为封建王权服务的,儒学作为较为稳定的文化形式,其中所蕴含的大一统、内圣外王等价值观念最终也是为封建政权服务;到了近代,一批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展开革命斗争,其中蕴含着革命思想和观念的革命文化,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化形式;而今天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人民是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旨归。我国意识形态的变迁深深印证了意识形态具有的文化性。

(三)文化自信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恩格斯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5]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能动反映,又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文化走向荒凉化,文化自信的消蚀,自然会造成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突破。反之,文化的健康发展,文化自信心的增强,自然会促进意识形态治理的良性发展。以意识形态为引领,发挥意识形态的正向引领功能,并将此作为文化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向的框架基准和检视尺度,必将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文化自信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提出,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一致的目标,两者同向同向,具有相同的逻辑起点和旨归。面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日益剧烈的隐性斗争,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共识、增进认同,助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以坚定意识形态自信作为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引,增进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在协同拓展文化自信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中,实现两者的双向互动,是筑牢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有效对策。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在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使得意识形态治理场域由现实空间拓展到了网络空间,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逐渐转向隐蔽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被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被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侵蚀的现实问题。

(一)网络多元思潮削弱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更加迅速、便捷,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文化大舞台上,文化的健康发展能促进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反之,借助文化外衣的意识形态隐形渗透,将是摧毁国之根本的“烟幕弹”。“当文化成为一种舞台,上面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而文化绝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各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6]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在文化外衣的遮蔽下,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多元社会思潮不仅打着学术的旗号,在学术领域以某种观念形式反映其所代表群体的利益和需求,更是通过一些文化载体,借助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网络新媒体平台不断扩大、加快传播范围与传播速度,从学术领域蔓延到大众生活领域,削弱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这些思潮的背后通常是以西方文明为标杆,站在西方价值立场上,其目的是要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网络文化“泛娱乐化”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强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7]网络空间的“价值凝练和信仰积淀本是一个洗尽铅华而渐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比较鉴别中愈显坚定的历程。”[8]但是,在网络媒介的助推下,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趋势愈演愈烈,人们浸染在娱乐环境之下,逐渐丧失内心的批判性和超越性思想,接受放弃理性、放弃崇高的思维。在网络空间的“娱乐狂欢”中,经典和权威被质疑,正能量、有价值的思想一度遇冷,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被消解,国人逐渐丧失正确道德判断力和价值判断力,精神世界贫瘠,信仰坍塌。尼尔·波兹曼曾这样描述:“互联网时代正在构建这样一种娱乐化的大众媒介,其提供的肤浅甚至是恶俗的快乐是欲望发泄式的,是缺乏思索和精神参与的。一切文化内容都无声无息甚至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9]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的背后,实际上是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弱化,文化中介链条的腐坏,文化内涵的冰解云散。一旦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基础被削弱,文化自下而上凝神聚力、增进认同的软功能也会消失殆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防线将会不攻自破。

(三)网络舆论风波侵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解构。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在网络上的技术优势,抢夺网络宣传的高地,在网上散布各种、主义的言论,过分夸大党的领袖人物在带领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大肆叫嚣西方所谓的“民主”“平等”与“自由”,宣传西方价值观,动摇意识形态的价值根基。聚焦国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放大社会矛盾,宣扬论,引导错误舆论,酿造舆论风波,动摇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心,借机渗透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模式和价值观念,妄图以网络这个“最大变量”来“扳倒中国”。正如福柯所说:“占主导地位的权力者总是通过编制特定的话语,嵌入其复杂的思想意图,进而传递着、产生着权力,并强化着权力。”[10]西方国家用正面的意识形态宣传和负面的网络舆论抹黑,唱响西方,唱衰中国,利用网民话语的聚合力量,逐步侵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对策研究

文化自信与网络意识治理相融共生,抓住文化自信与网络意识形治理的契合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弘扬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化;增强党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以有效应对网络意识形态现实问题,创新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1]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实践选择的正确的科学理论,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和人民就会失去共同前进的思想基础,必然导致文化的衰弱、思想的混乱甚至社会的动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坚持党在组织上、宣传上、实践上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首先,在组织上,要落实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社会组织、网民群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效率,积极有效应对网络意识形态纷争。其次,在宣传上,用国民喜闻乐见、与时俱进的宣传话语,提升话语宣传能力和理论宣传能力。最后,在实践上,要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看待和分析当下面对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

(二)弘扬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化

任何文化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载体,亦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有效载体。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12]337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延伸,潜移默化地影响网民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共识、增进认同的作用。首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其融入到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网络文化产品中,使凝聚着思想认同、价值共识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到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与“魂”的作用,增进国人的文化认同和爱国意识。其次,推进开展网络领域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利用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和广域性,通过党网、党媒等主流媒体和微博、微信和微视频等传播载体,通过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形成最广泛的历史共识和思想共识,直面网络多元价值和多元思潮引发的价值危机和信仰危机。最后,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引领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下的网络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事业和网络文化产业也应当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前进发展。

(三)增强党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舆论格局不断被改变。指出,“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2]465因此,舆论阵地必须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占领,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掌握。这就需要不断增强党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12]332占领“主阵地”、掌握“话语权”,首先,互联网部门和相关行政部门要不断提高管网用网能力和水平,积极培育具有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网络意见领袖和网络舆论平台,使其成为主流舆论的掌舵者和传播者,逐渐形成舆论中心,引导正确舆论走向。其次,以党报、党刊、党网、官网、官方微博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要创新网络话语传播形式,采取网民更易于接受、便于理解的话语形式,对错误言论和导向,准确、及时、有力地回击,避免其形成舆论态势。最后,依法加强网络舆论监管。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现实秩序的约束,促进其更好的发展。要构建完善健全、与时俱进的网络舆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强制约束各方主体的网络发声。通过灌输引导和法治约束使网上的红色地带迅速扩大,灰色地带加快转化,黑色地带明显缩小,进而占领网络舆论主阵地,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参考文献:

[1]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J].学海,2017(6):5-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4].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4-605.

[6]乔治·索罗斯.走向全球开放社会[M].王列,杨雪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65.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2.

[8]路媛,王永贵: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边界及其安全治理[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07-116.

[9]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集团,2015:4.

[10]米歇尔·福柯.性史[M].张廷琛,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99.

[11].决胜全年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