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头盔十篇

时间:2023-04-07 07:02:44

戴头盔

戴头盔篇1

2、调试好头盔后,打开头盔上的束带,将头盔水平放置于头上,不可前仰或后翘。

因为,头盔前仰会导致头盔无法保护前额的安全性;后翘会挡住视线,无法保障头的后部位置的安全性。

3、然后,再将调节器旋紧,上下左右摇摆头部,直到头盔不晃动并感觉舒适。

4、随后,再调节头盔两侧组带黑色分叉扣的度,使耳朵的位置位于前后两个组带中间。

5、最后,将下巴插口的位置,调整好长度并扣紧,在下颚处留出一指的空隙即可。

正确佩戴头盔,有助于减少伤亡率,是减少交通事故致人伤亡的有效手段。

戴头盔篇2

秦始皇的兵马俑有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大量的士兵头上戴着一种小圆帽。考古人员证实,这是一种麻布做的头巾。军官模样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状帽子。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秦军一律不戴头盔。

他们不仅不戴头盔,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简洁,甲片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护住前胸和后背,而站在最前边的弩兵部队身上一个甲片也没有。

秦国应该有能力为军队配备足够的铠甲。历史记录显示,自商鞅变法后,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中最富有的。《史记》上说:秦,带甲百万。意思是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但眼前这支复制的秦军却让人大感意外。隐藏在这一奇怪现象背后的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两千多年前,秦国一位兢兢业业的县法律秘书“喜”为人们探索这个谜提供了一个线索。喜曾经三次从军,他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邢丘时发生在部队中的两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士兵甲斩下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

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了争抢一个首级也动了手。秦军在战场上为对手的一个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呢?

秦统一中国前135年,改革家商鞅为秦国制订了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严苛法律。从此后,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运转,它影响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这就是商鞅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2000多年后,“喜”抄写的竹简又让人们得以看到这一制度的大量细节。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可以想象,在秦军将士的眼中,敌人的头颅就是通向财富和荣誉,摆脱贫困卑微地位的唯一出路。在秦人看来,尚武、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

当时一个著名的说客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

在兵马俑坑,有一队士兵很特别。他们手持白刃格斗的刺杀类兵器,却完全不穿铠甲。在整个地下军团中,他们的形象显得十分特殊。这队士兵究竟是干什么的呢?研究人员推测是:战斗中有一些极其危险的任务,基本上是有去无回,重赏之下,这些完全不考虑生死的人站了出来。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敢死队式的陷队之士。

“喜”的竹简上还有这样的记载:秦军在战前和战后,都要大量饮酒。大碗的酒使血流加快、使神经亢奋。作战命令已经下达,战争即将开始。要么战死疆场、要么加官晋爵。在这种时刻,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种冲动:奋勇杀敌、建功立业。

再来看这些不戴头盔、护甲不多的秦军将士,似乎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这种不顾性命的行为,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这些陶土的战士向后人传递的是秦人强烈的尚武精神。秦人有先进和强大的攻击武器,却不注重装甲,这是全军的规定呢,还是士兵的自觉行为?或许是来自秦人好战本性的一种上下共识?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人们还只能进行推测。

作为秦国军队的象征,兵马俑只能有一个最高统帅,那个人就是秦始皇。离兵马俑坑一公里左右,伟大的秦始皇就安葬在这个巨大的土堆下。

强大的秦军仅听命于一个人的调遣,这是秦军的幸运,秦军奋六世之余烈,统一了中国。或许,这又是秦军的不幸。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路上,在他死后不到三年的时间,这支伟大的军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秦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但也是秦灭亡的起点。秦帝国仅仅维持了15年。那支曾经战无不胜的军队就随着帝国大厦的倒塌而灰飞烟灭。在大厦将倾的时候,秦军战斗过,但它的战斗力与15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戴头盔篇3

1、电瓶车没带安全帽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 第五十一条。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摩托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戴安全头盔。

2、第九十条: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处罚。

(来源:文章屋网 )

戴头盔篇4

一、准确分析和把握好教材

一般来讲,把握和处理生命安全教育教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整体把握本教材。《戴好头盔坐摩托》属于课标第二模块第5条“掌握乘坐摩托车的安全常识,乘坐摩托车戴好头盔”,以“乘坐摩托车要戴好头盔”为核心,指导学生懂得乘坐摩托车不戴头盔的危害,掌握乘坐摩托车的其他注意事项。这套由湖北省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生命安全教育教材,首次提出了生命安全教育十项最新理念,其中有四项与交通安全有关:一是“孩子的生命安全大于天”;二是“生命安全的概念与自救技能应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三是“优先救助未成年人”;四是“生命第一、财产第二”。《戴好头盔坐摩托》比较集中体现了以上四个理念,强化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2.具体分析内容。本课内容由六大板块组成:导语、案例写真、平安常识、平安歌谣、平安演练、平安沙龙。第一模块是导语,导语开门见山,直接指出骑乘摩托车必须戴头盔,是交通法规的强制要求,也是千千万万个流血事件换来的教训。第二模块是案例写真,案例讲述了一个叫芳芳的女孩和父亲乘坐摩托车出门,在路途中摩托车不幸与一货车相撞,芳芳身受重伤,但因为戴了头盔才保住了性命的故事。第三个模块是平安常识,介绍了摩托车头盔对骑乘人员头部的保护作用。应对技巧从“正确的乘坐方法”“女生坐摩托不穿裙子”“戴好安全头盔”“要有安全意识”“夜间乘坐摩托应当注意的问题”五个方面来说明,并配上相应图片,让学生掌握乘坐摩托车的注意事项。第四个模块是平安歌谣,通俗地强调乘坐摩托车要注意的四个要领,培养乘坐摩托车的安全意识。第五个模块是平安演练,共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做一做”:各小组根据提示,学会选择安全的头盔。第二个活动是“说一说”: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根据结构示意图和表格的内容,分别说说头盔的结构和各组件的作用。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宣讲。这两个活动意在让学生对摩托车头盔的认识,知道它的安全保护作用。第三个活动是“议一议”:所谓的“儿童安全座椅”安装在摩托车上安全吗?为什么?这是针对目前社会上较常见的不安全的状况,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加强乘坐摩托车的安全教育。第六个模块是平安沙龙,通过“摩托车头盔的选择”,再一次深化学生对摩托车头盔结构及其作用的认识。

二、准确分析和把握好学情

戴头盔篇5

一、行动目标

通过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进一步增强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汽车驾乘人员使用安全带的意识,更加自觉佩戴安全头盔、使用安全带,力争到2020年底,农村道路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安全头盔佩戴率分别达到90%、70%以上;普通公路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安全头盔佩戴率分别达到70%、50%以上;汽车驾驶入安全带使用率达到90%以上,汽车乘车人安全带使用率达到70%以上。

二、工作措施

(一)坚持宣传先行,增强佩戴使用意识

1.集中开展主题宣传。督促各村委会集中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由镇交管站创作一批宣传片、宣传海报,发放给各村进行宣传,充分应用手机微信和农村大喇叭,迅速掀起宣传高潮,形成强大声势。各村委会要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召集各组劝导员播放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安全提示、违法曝光、事故案例警示、现场体验互动等形式,将主题宣传贯穿行动全过程,高频次、大范围进行宣传,持续强化宣传效果。

2.突出重点源头宣传。各村委会要在本村的劝导站、劝导点以及重要路段等摆放宣传展板,通过音响播放宣传内容,并向来往行人发放宣传单,广泛传播法律规定、安全知识以及头盔、安全带的重要作用、使用常识。积极协调学校动员在校学生、以及文明交通志愿者参加宣传,延伸宣传触角,提高群众知晓度。针对老年人群体活动规律,加大文化广场等老年人活动区域宣传力度。

3、镇交管站定期对骑摩托车、电动车未佩戴头盔的驾驶人以及未系安全带的乘车人和驾驶人进行集中培训教育,播放因未带头盔造成事故伤亡的交通案例,并在观看违法事故视频的过程中让其学习抄录交通安全法规、以此督促骑乘人员自觉遵法守规、文明出行,推动骑乘人员佩戴头盔、系好安全带,镇交管站要充分利用劝导车的电子显示屏滚动字幕提示。

4、注重倡导引导宣传。倡导汽车驾驶人安装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中小学生骑自行车时佩戴安全头盔、反光标志制服,提高未成年人安全防护水平。引导私家车驾驶入提醒乘车人使用安全带、摩托车驾驶入为乘车人配备安全头盔,助推习惯养成。

(二)加强勤务劝导,加大未佩戴头盔的系统录入率

1、充分发挥劝导员作用。各村委会要督促各村劝导员,按照勤务计划严格落实勤务劝导,加强对村民“一盔一带”佩戴使用情况的检查、宣传、劝导,对未落实“一盔一带”佩戴使用的驾驶人进行备案登记,每周由村委会在各组醒目处曝光未佩戴头盔、未系安全带的骑乘人员。

2、加大“农交安”APP上传不戴头盔行为的路检情况。劝导员在上路劝导时,针对摩托车、电动车驾驶人未佩戴头盔的现象要及时劝导,并在“农交安”APP上传安全劝导日志,劝导员对其行为重点以纠正、教育为主,同时宣传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将宣传日志上传至APP。

三、进度安排

(一)宣传引导阶段(5月31日以前)。集中开展主题宣传,制作形式多样的宣传资料,充分发挥短信、微信平台,网上网下协同联动,广泛传播安全知识,大力宣传“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积极倡导佩戴安全头盔、使用安全带,推动形成社会共识。

(二)劝导查纠阶段(6月1日至11月30日)。坚持劝导提示与登记备案相结合,坚持教育与上传劝导日志相结合,督促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规范佩戴安全头盔,汽车驾乘人员规范使用安全带。镇交管站每周二开展集中统一行动,持续保持严管态势,全面提升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安全头盔佩戴率和汽车驾乘人员安全带使用率。

(三)总结固化阶段(12月1日至12月31日)。全面总结“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工作实施情况,固化成功经验做法,认真查找、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措施,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松、措施不减,巩固深化行动成果。

戴头盔篇6

在京剧史上,人物形象塑造由类型化到个性化,所以盔头在其中的运用也经历了漫长的由简单搭配到复杂讲究的探索过程。京剧是一个综合艺术整体,除去表演,需要有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去共同创造一个完整的艺术精品。为此盔头作为树立典型人物形象的具体体现标致,也是综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盔头的简介及其发展进程

“盔头”是梨园行的行话,也叫盔帽、戏帽,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盔”是仿照古代战将所戴的头盔样式并加以夸张、美化而形成的。按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实际应用,从外形上可划分为冠、帽、盔、巾四大类。而按制作工艺与使用材料来分,可分为硬胎与软胎。戏曲盔头与戏衣一样注重装饰性,但其装饰时有变化,各剧种之间也互有异同。

盔头随中国戏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盔头从何而来?据历史记载唐代舞台上戴的帽子和生活中就不太一样了,所以有人认为那应该是盔头的鼻祖。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中记述当时歌舞戏剧服装中有宝花冠、珠冠等品类。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壁画所绘元代泰定元年杂剧舞台上演员所戴的盔头,有纱帽、武士盔、文生巾、僧帽等式样。明代,江苏苏州、昆山一带的昆腔逐渐发展成熟,戏曲盔头制作也在苏州兴起。清光绪年间,随着京剧的形成,盔头也更被重视,并带动了盔头手艺的发展。在这时期,苏州开设“沈源泰”等著名盔帽店多达16家。

盔头在近代也有过辉煌。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后,京剧舞台呈现出短时期的繁荣局面。文革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当然也成为了戏曲相关产业——盔头的分水岭。样板戏的出现与流行曾一度重创了盔头行业。当时甚至有人认为盔头工艺以成为夕阳产业。但文革结束后至今,京剧及盔头行业逐渐恢复发展并呈良好态势。

二、盔箱在京剧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京剧是一个综合艺术整体,除去表演,需要有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去共同创造一个完整的艺术精品。为此盔头作为树立典型人物形象的具体体现标致,也是综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戏曲服饰区别于生活服饰的原因,是要适应演员和观众的需要。戏曲的表演是歌舞化的表演,因为观众在欣赏演技的同时,也很注意舞台造型艺术的美。所以必须对生活服装加以改造。如在帽翅上加弹簧等。那么如何去应付表现了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非常丰富的剧目呢?具体到盔头的设计与使用要考虑三个要素。

一是美学原则。京剧是特别强调美的一种艺术。其服装头饰从色彩到造型,处处都应考虑到撩拨和激发观众感官的愉悦。

其次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无论是京剧还是昆曲中的生、旦、净、末、丑,表演时都离不开盔头。它既代表了不同角色的身份,又是戏剧表演的重要行头之一。盔头的样式,是表现剧中人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某些冠服样式还有褒贬作用,如方翅纱帽,一般为生角所扮的正直官员戴,故又称”忠纱“;丑角扮的贪官污吏,则戴圆翅纱帽,翅子的花纹有的索性做成铜钱形,以象征其鱼肉人民,故对这种翅子称之为“金钱翅”。盔头中的各种附件也不可忽视。如同样一顶纱帽,若插上金花,他就是状元;加上套翅,他就是驸马了。这一点在《四郎探母》中就很能说明问题。四郎的盔头佩戴的是驸马套、纱帽、翅子、翎子、黑三、穗子。从其盔头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知道他的身份是番邦驸马,如果仅仅只配驸马套,而不配翎子翅子等,那么我们就不能够从他的盔头看出他的身份。因此,准确地选择样式是装扮好人物的首要条件。京剧舞台上,有些角色的盔头上插着两根长长的羽毛,那就是“翎子”。为何要插“翎子”呢?据说这是战国中后期赵武灵王的发明。文史博览中介绍道,有一种鸟现在叫做“褐马鸡”,好斗且不畏死。赵武灵王取此特点,让武士们在头冠上插戴其羽,以示骁勇。京剧便沿袭了这一做法。可是此鸟的尾羽不长,在舞台上并不好看,所以就用与它形似的雉鸡的尾羽代替,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并增加装饰的美观。

第三个要素则是要求规范和便于表演。戏剧舞台上的穿戴大抵是以明代服饰为规范。穿戴规制如果不能帮助戏曲演员同观众进行“对话”,那么它们最终是要被淘汰的。它们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它们已经成为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一套约定俗成的艺术语汇。旧时艺人们说:“穿出的行头,得让祖师爷认识。”这个“祖师爷”,实质上就是指观众。

三、盔箱的现状及发展之我见

本人是一名从事盔箱行业多年的从业人员,也是京剧的爱好者。我想结合我从事盔箱工作的经历并立足本职岗位谈谈盔箱的现状及发展。

1、盔头的制作。盔头看起来精美但它的制作过程却十分繁琐。每一个盔头做下来,都要数十道工序,丝毫马虎不得,而且大多数部件都要靠手工制作。在工作过程中我还曾多次向业内老前辈学习设计和制作盔头的工艺流程。这些老师对盔头制作的精湛技艺令我惊叹,他们对后辈我的悉心教导与点拨更令我受益和感动。

经过不断的学习,我为获2001年湖南省田汉大奖并参加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的京剧《天家孽》制作了其中使用的盔头。当时所采用的盔头制作流程有绘图裁剪、密丝塑型、雕刻立粉、喷涂上色、做防虫防腐处理等。

如今会制做盔头的工匠已凤毛麟角,精湛的手艺少人继承,盔头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但我作为仍在这个岗位上奋斗的一员对其充满信心,并将一直为盔头制作与传承奉献自己的力量。

2、盔头的佩戴。老话说实践出真知,剧团的每个剧目创作和每次演出都是我的一次学习和实践。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2009年湖南省京剧团编排的京剧《广陵散》。《广陵散》原本是一首旋律激昂的著名古琴曲。但不同于器乐演奏的直观倾诉,京剧《广陵散》讲述的是《聂政刺韩王》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悲壮故事。为了将盔头的舞台展现与为此剧量身创作的音乐相融合并突出主人公聂政溢于言表的浩然正气及其命运的悲剧色彩,我们给聂政设计佩戴的改良盔头能配合音乐和服饰对聂政这样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刺客进行更生动地舞台再现 ,在剧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剧中其他主要人物的盔头设计精美,符合人物身份及性格,并注意把握了全剧色彩的和谐统一,充分彰显出了造型艺术的审美价值。

这个剧目使我认识到盔头的使用与佩戴要和全剧的音乐、服装、舞美、灯光等综合艺术有机的统一,集中服务和服从于整个戏的主题,让观众内心的启迪与视觉的震撼融为一体。

3、盔头的管理。二十六年工作实践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使我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工作经验。如为了使盔头不生虫不霉变,首先盔箱室要设立在相对通风处;其次盔箱要按种类区分,要将盔头分为硬盔、帽、软巾;另外演出后要及时打理盔头并维护维修,要用自然风吹干盔头,将酒精擦拭或喷在盔头上延长盔头使用寿命……

我认为台上的光鲜亮丽少不了幕后的服务和准备,只有仔细地做好盔箱的整理工作才能让演员在演出中更舒适地佩戴盔头,才能使剧目演出顺利完成。

四、感想

我对京剧及盔箱行业目前的形势有一定的担忧却也充满了希望。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文化侵略的加重,我国的文化环境有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这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讲既是挑战,却也同时是把握机遇发展的大好时机。传承并发展盔头事业,既有利于振兴京剧这一中华国粹,又有利于借此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京剧和昆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盔头制作技艺也被评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党和政府更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所以我们更应该利用现代化发展平台和高效的管理模式,更好地发掘盔头在京剧表演中潜在的、巨大的价值。

盔头艺术能够达到今天这样的高水平,是历代民间艺术家不断创造的结果,是他们的智慧、技巧和艺术想象力的结晶。所以盔头在京剧舞台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在京剧表演中恰当地运用盔头,才能使整个京剧舞台和谐、完整,营造出国粹艺术的美感。 (责任编辑:文键)

参考文献:

盔头.百度百科

戴头盔篇7

作为飞机的海上起降平台,航母的甲板无疑是最繁忙的地带,在飞机轰鸣的巨大噪声中,如何去辨别人员的分工?军事专家表示:“这个时候,颜色各异的服装可算是帮了大忙。”据了解,除飞行员外,甲板上的人员必须按职责任务穿戴指定颜色的服装,通常分7大类;而被指派负责某类单独作业的人员,则佩戴不同颜色的头盔或标着特殊记号加以区分。

黄马甲:控制起飞的控制员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画面,就是一架舰载机从航母甲板上呼啸而起,旁边会站着一个身穿黄马甲的人,比出一个很酷的手势,这个人就是控制起飞的控制员。我们看到的指示歼-15起飞的舰载机指挥员,就属于这类人员。

绿外套:安检

黄马甲的身后或者不远处,会有穿绿色外套的人。这些人负责做安检,当然这个安检不是我们坐民航飞机进机前的安检,而是航母飞机起飞前的一系列安检。

红衣服:装载弹药等

身穿红色衣服的人员根据头盔颜色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分工:红色衣服配有黑色条纹头盔的是军械人员,负责装载弹药;穿红衣服、佩戴的头盔上有“H”字母的人,是直升机着陆信号人员;而红衣人佩戴红色头盔,那他们就是飞机失事时的打捞人员。

棕外套:负责飞机降落

有时候,还会看到穿棕色外套的人,这个人是负责飞机降落的。

紫色衣:加油挂弹

在航母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穿其他颜色的服装的人,比如说紫色,他们是负责给飞机加油挂弹的。正紫色负责燃油,紫红色负责挂弹。

蓝色衣:飞机装卸和牵引车驾驶

穿蓝色衣服的人工作最简单,一般负责飞机装卸和牵引车驾驶。穿蓝服戴蓝盔且工作服上印有“T”字符号的为电话传令兵;舰上牵引机司机,是胸背印有牵引机符号的蓝服蓝盔者。

戴头盔篇8

为进一步提升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和汽车驾乘人员安全防护水平,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化推进“一盔一带,安全常在”主题宣传活动。

6月9日上午09时,**积极联系宁夏**工会开展“一盔一带”主题教育并免费发放安全头盔。会议由**工会主席主持,**教导员**出席会议。

首先,教导员**向参加培训的企业职工详细阐释了“一盔一带”的具体含义,并通过典型事故案例讲解佩戴安全头盔对驾乘人员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劝导每一位驾驶人都要以身作则,在出行过程中,一定要带好安全头盔,驾车时系好安全带,提高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摒弃各类交通陋习,让安全伴随每一个人。**还要求企业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加强警企协作配合,形成警企共治工作合力。同时充分发挥重点行业示范引领作用,倡导企业努力争当文明交通示范单位,为社会群众树立模范榜样。

会议结束后,教导员**和公司相关领导向在厂职工免费发放了安全头盔,现场讲解佩如何正确佩戴安全头盔等方式,提醒他们参与交通活动要关注细节,逐渐养成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出行的习惯。企业职工纷纷表示:以前的不正确佩戴安全头盔及安全带的使用并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通过这次培训才明白如何正确的佩戴安全头盔及正确的使用安全带,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的道路交通安全防护意识和守法意识,争做企业文明驾驶标兵。

戴头盔篇9

2、调整内衬垫子:基本所有头盔内都带有衬垫,一来缓冲二来吸汗,一般都是魔术贴的安装方式,所以非常方便拆卸和调整。记得有空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衬垫拆下来洗洗,延长使用寿命。

3、收紧扣带:扣带是固定头盔的主要方式,他们一般不可以拆卸所以想要清洗只能带着头盔手动,算是个硬伤。佩戴前一定要收紧扣带固定于头盔的一端。

4、测试是否紧固:在调整完后部旋钮后,如何考量是否紧固呢?低头向前倾斜,扣带解开的情况下以不掉落为准。

5、调整扣带Y字扣:这时候我们再来调整扣带中的Y字扣。它对佩戴头盔的舒适性有很大的影响,你可以打开固定盖上下移动Y字扣或者手动调整这里的位置,这取决于你Y字扣的规格。

戴头盔篇10

越南战争中的一位摄影师拍到这样一副画面:越军用机枪扫射敌人,有许多平民被误杀,纷纷倒下。其中有一个人倒地时特别慢,而且姿势十分的怪异。

摄影师把胶片重新慢速播放,发现那个人是位母亲,她的怀中抱着一个孩子。她在中弹之后,害怕突然倒下会压伤孩子,而忍着不死慢慢地蹲着倒下去。

伟大的东西在平常生活中,常常不会为人们所察觉,但它往往会在危难中发出最夺目的光彩。母爱便是。

2、成为靶子:

诺门罕之战时,戴着钢盔的日本士兵因头部中弹而死的人数,甚至多于不戴钢盔的士兵。

难道苏联人使用带有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钢盔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弹片,保护头部。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如果子弹不是正面击中钢盔,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有防护作用的原理。

诺门罕之战时,头部中弹的日本士兵,多半是钢盔正面被命中,钢盔被洞穿,脑袋当然难保。苏军的枪法为何这样准?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方才真相大白。原来,日军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小红五角星。红色最醒目,苏军很远就能发现,瞄着小红五角星开火,一击必中。

诺门罕之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军,被迫取消了钢盔正面的小红五角星。

3、并非无用的钢盔:

1945年的一天,一支日本军队出炮楼扫荡,晚上找了个山村宿营。

日军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村子表面很平静,实际上却是八路军的一个重要据点。

八路军悄无声息地溜到打谷场,埋伏下来。

吃完晚饭,日军小队长吹哨,召集部下晚点名,地点就是打谷场——村里唯一平坦的地方。

这时,一个日本新兵手忙脚乱,闹出了笑话。日军条令规定,晚上点名,穿军便服即可,而这个新兵没有记住,居然戴了沉甸甸的钢盔前来点名,引起众人哄笑。

笑声未绝,忽然,雷声炸响,电光四射——八路军战士扔出了手榴弹。

有理由判定,这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其理由有二:第一,八路军战士的投弹动作准确,肯定都是把手榴弹拉火后等上两秒钟再扔的。结果,手榴弹凌空开花,打谷场上的日本兵连杀伤死角都找不到;第二,这支八路军用的手榴弹,不是那种内置黑火药、一炸两片的边区造手榴弹,而是缴获自日军的破片卵形弹,虽然这种弹的投掷距离不如国军的德式手榴弹,可是破片多,散布广,对露天的日军杀伤力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