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十篇

时间:2023-03-14 20:29:47

好家风

好家风篇1

一个最美家庭,是一个故事;十个最美家庭,是一种力量;成千上万个最美家庭,铸就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良好形象。不仅如此,家风与党风、社会风气也联系紧密。家风、党风、社会风气之间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全国党建专家、省委党校教授彭穗宁和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祥荣。

良好的家风是社会文明和谐的基础

记者:在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际,重拾家风意义何在?

张祥荣: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彭穗宁:中国人把家风作为修身的起点,把齐家作为达成人生目标的基础,由此构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连接。在这样的思维架构中,家风的培育与进入社会、参与国事紧密连接起来。

张祥荣: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家国一体”。“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这样,家风就成为民风社风的根基,成为社会和谐的土壤。受到良好家风熏陶的人士,才有可能参与国事,在社会中立言、立德、立功。由此看出,家风既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因子,又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纽带。

因此,家风建设的好坏,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现状和未来,甚至一个民族的传承与创新。

“家风”促“党风”是党建的“中国方案”

记者:当下,许许多多的“最美家庭”在平凡的日子里带给我们平凡的感动。那么,如何认识家风与党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之间的辩证关系?

彭穗宁:家风和党风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有着几千年文明传承的中国,良好的家风与执政党的作风建设又有着内在的特殊联系。把握这一内在联系,以良好的家风促进党风建设,对于今天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有着特别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以好的家风促进党风,是我们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我们执政党建设的“中国方案”。

张祥荣:基于公义的家风建设才是凝聚共识的正道。比如颜真卿的《家庙碑》从本家族中固有的向学之L、忠贞之风、高雅情操、孝行仁义等良好的家风述说清楚,表达开来。这些家风内容应该成为当前我们社会凝聚共识的可行之途、正当之路。

记者: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彭穗宁:因此,同志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这里的文化,不仅包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滋养,这就深刻地阐明了家风和党风的内在关系。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要坚持以德治党与依规治党相统一。以德治党的“德”,既是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也包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齐家”,就是建设良好家风。这既是以德治党的基础条件,也是以德治党的重要保障。

党员、干部的良好家风,是培育优秀人品的源头,是涵养优秀政德的土壤。同时,党员、干部的政德又是自身家风的主导,政德好,就能引导与培植好的家风;政德不好,也会带坏家风,毁掉家庭。

再者,依规治党的“规”,突出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生活六个方面的纪律和规矩。这六个方面的纪律和规矩,特别是廉洁纪律、生活纪律,与良好的家风息息相关。因而,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风,是我们党员干部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对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正家风是党员干部的终身责任

记者:“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如何凝聚共识,搞好家风建设以影响政风民风?

彭穗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以家风建设来推进党风和政风建设。

净化党员干部的家风,首先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加强对他们“身边人”的廉政教育,筑牢家庭防线。

党员干部首先自己要立德身正。“立德”的好家风是打牢党风的基础。领导干部要立家身正,以自己的身端影正、言传身教当好家人的榜样,做好子女的老师,而绝不能以自身失修败德带坏家风、祸害家人。为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懂得自己手中的权力并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由人民赋予的,是属于人民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绝不允许为个人和家庭成员谋私利。

张祥荣:把家风家训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突破口,引导领导干部践行好家训、培育好家风、涵养好作风,就能带动党风向好、民风向善。

彭穗宁:培育良好的家风,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勤俭”之风。领导干部本人勤俭廉洁,率先垂范,家风也就正了大半。党员干部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头自觉恪守各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张祥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党员干部只有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自觉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一切歪风邪气作坚决的斗争,才能树立起良好的家风。

彭穗宁:培育良好的家风,党员干部必须要立足于严。党员干部应该时常教诲家人小心谨慎,做事、说话要讲原则,绝不能为所欲为。各地报道的大量官员腐败的案例,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帮助或纵容亲属搞特殊化甚至为他们开“财路”、谋“官路”,变“爱”为“害”的。

培育良好的家风,党员领导干部还要立足于防。每一位党员干部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但要管好自己,而且要管好亲友,只有这样,才能够拒腐蚀永不沾。这里“防微杜渐”特别重要。党员干部对家属和子女必须加以约束,防患于未然,不能听之任之。

好家风篇2

如今,之江大地千家万户传承优秀家训家风,弘扬文明乡风社风。修身齐家、重孝崇学、保护环境、见义勇为、凡人善举……优良家风的千年滋养,培育着浙江人的核心价值观。德清传承好家风就是一个范例。

日前,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文化礼堂举行的“新人进门礼”上,三对父母为新人准备的礼物是:我侬词手帕、东衡礼糕模具、“慈孝仁爱”家训锦囊。

“知书达礼是东衡村古训,希望新人以礼相待,互敬互爱,好家风代代相传。”村党总支书记章顺龙笑着说。

德清是孟郊故里,孟母教子故事千年流芳,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如今,德清不断挖掘、传播、践行家风文化,并注入新的内涵,处处可见好家风。偏远的乡村也随处可见“明礼重学”“耕读传家”的古训,用木匾或石刻高悬老宅门楣。

寻家训、明礼仪、传家风

今年,德清的6万学子领到了一份特别的作业――问问家人自家家训是什么。“爸爸,我们家的家训是什么?”德清二中学生梁晓琪拿出纸与笔,认真地询问爸爸。爸爸则被女儿问住了,挠着头皮笑着表示,要和家人一起讨论一下,才能给女儿答案。

与梁晓琪的爸爸一样,许多家长都遇到了这样的提问。这是德清在6万学子中开展的“寻家训、明礼仪、传家风”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一家人在一起商量讨论,不仅方便学生和家长间的沟通,还能让他们了解自家的家史、家训,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德清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姚阿新表示,这份作业布置给了德清的中小学生,让学生和家人讨论自家家训、家风,并写成故事,方便和同学分享。

与往年课本作业不同,今年的寻家训作业受到了德清学子的热捧。接到任务,梁晓琪就已经行动了。她笑着说,与家人一起寻访家训、总结家风,归纳家训、传扬家风很有意义,她还等着给同学讲述自家的家风故事呢。

在实验学校读六年级的俞梦飞,也在第一时间,向75岁的外公“讨”家训。“不、不抽烟、不喝酒,要刻苦、勤读书。”俞梦飞说,从外公的娓娓讲述中,她不仅了解了家训,还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不仅学生喜欢,不少家长也为这份作业点赞。采访中,家长纷纷表示,孩子平时学业负担重,自己又忙于工作,很少有机会和孩子好好聊天。这份作业不仅拉近了自己和孩子间的距离,还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好家风的道德正能量。

做了作业,如何上交?姚阿新说,“寻家训、明礼仪、传家风”活动将评出100个优秀家训故事,并编成书册出版,发放给德清各中小学,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教材。”

“这道题出得好。现在的孩子爱攀比,不比别的,比富。过年了,穿着、礼物、压岁钱……比来比去,让一些孩子平添了不少新年的烦恼。其实不只是孩子,一些成年人也时常会遇到攀比带来的堵心事。”德清县文明办副主任徐国新说,每个家庭都有一些好的家训家风,让大家亮一亮、比一比,有利于形成以好家风为荣的氛围,好家风定会蔚然成风。

以家风带民风树新风

家风影响民风、社风,而良好的民风、社风,则是好家风生成的厚实“土壤”。在德清县乾元镇上有一户大家庭,大姐不仅带领着弟弟妹妹创业,闯出一番天地,还身体力行,引导全家人热心助人。“我觉得,能帮就多帮点。”这户大家庭的“掌舵人”、40多岁的陈素瑛这样告诉笔者。

陈素瑛的家是个大家庭。弟弟妹妹结婚后没有分家,父母、孩子,连同妹妹的公公婆婆,祖孙三代13口人一直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陈素瑛是家里的老大,丈夫在外地工作,她自然成了这个大家庭名副其实的“掌门人”。

年轻时的陈素瑛,考虑到父母生活压力重,放弃了在企业的工作,带领妹妹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布店。经历了艰辛创业后,布店慢慢步入发展轨道。后来,她动员务农的弟弟,一起往日用百货销售方面发展。如今,这一家已拥有了6家涉及超市、内衣和化妆品的门店。

当谈到如何成功维系大家庭的和睦家风时,陈素瑛笑着说,这跟自己豁达、热心肠的性格有关。由于性格使然,陈素瑛在公益慈善路上也一直没有停下脚步。

20多年前的一天,陈素瑛看到一则关于希望工程的报道,便萌发了要帮助这些没钱读书的孩子的想法。她立即写信给报社记者。经过联系,与丽水一名贫困家庭的小男孩结对。有一次,男孩来信说他生病了,着急的陈素瑛几经辗转乘车赶去丽水,带着孩子到杭州看病。陈素瑛资助他一直从小学到读完初中。

此后,结对助学这事渐渐成了一种习惯。陈素瑛通过各种途径结对贫困学子,并逐渐从承担他们的学费转向关心他们的生活、情感需求。目前她仍和一个小姑娘结着对,经常邀请孩子到家里来玩。除了贫困儿童,她与当地敬老院的结缘也已经持续了近20年。每年她都会定期看望那里的老人们。

陈素瑛的助人为乐,同样感染了弟弟妹妹。10年前,弟弟在当地一所中学内开学生超市时,曾碰到一位来校给儿子看病的家长,愁于身边钱带得不够。虽然素不相识,但他立即掏出5000元借给对方。不久前,这位学生结婚还邀请他去参加婚礼。弟弟还和学校里的贫困学生结对。

家风贵在传承。

陈素瑛笑着告诉笔者,自己的热心肠,可能源自妈妈和外婆。“我是外婆帮着带大的,外婆和妈妈都是村里的热心人。乡亲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她们都乐意去帮。”而大人们的言传身教,也直接影响了家里的几个孩子。从孩子们懂事起,陈素瑛就带着他们一起看望结对的贫困学生,或者去慰问敬老院的老人。好家风润物无声,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这样的生活理念:“做人要有孝心、爱心和感恩心。”

新时代呼唤新家风。寻找好家风、好家庭评选―来自德清文明办的一份调查显示,80%的市民认为家风、家训教育有利于个人品行塑造,70%的市民认为家风、家训有助于孩子家庭教育,60%以上的市民相信重视家风、家训能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半数受访者认为传承家风、家训不仅能增进家庭成员和睦,而且能带民风、树新风。

“草根奖”中有“好家风”奖,每年4月5日是德清“家风日”

今年,德清县的民间奖项“草根奖”多了一项“爱有味・好家风”奖,奖励在传承家风家训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家庭。每年4月5日的颁奖日,由此成为了全县的“家风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马福建向人们讲好家风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家一直传承的家风。他被评为“中国十大孝子”。

1997年,马福建看到农村不愿赡养老人的现象,决定以实际行动引领乡村树立好家风。他拿出辛苦做小生意积蓄的1万元钱,在自己的家乡设立了“孝敬父母奖”奖励基金,开创了在全国农民个人出钱设立“孝敬父母奖”的先河。

如今,德清涌现了43个由民间人士自愿出资设立的“草根道德奖”。通过百姓设奖、奖励百姓的方式,表彰德行双馨的人员,推动形成社会新风尚。

1998年重阳节,一座总投资58万多元的民办老年乐园落成开张,内设阅览室、保健室,还有喷泉花卉、假山亭阁,环境幽静舒适。

马福建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所谓“大款”,而是一个每天凌晨3点便开始在农贸市场设摊批发冷冻带鱼,一直要忙碌到晚上七八点钟才收摊的小经营户。

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而言,办一件“大事”谈何容易,更何况是办一个没有涉足过的老年乐园。第一个难题是没有房子,马福建与爱人商量后,决定将自家一幢建筑面积55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腾出来,并进行改建装修,而自己一家住进了店铺中仅14平方米的小阁楼;第二个难题是需要大量资金,他又说服爱人把10多年辛辛苦苦做海产品生意的积蓄全用在了改建老年乐园上。

现在常住在老年乐园的200多人中,绝大部分是残疾老人。马福建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服侍他们。此外,近年来有100多个高龄、偏瘫、痴呆的人,在这里走过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为过世的老人换寿衣,为他们出殡,都是这位“平民院长”的家常事。

好家风篇3

家风应该传承爱国精神。爱国,是作为公民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中华儿女自然而朴素的精神追求。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履行自己对祖国、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国的行动不仅仅是舍生取义,抛头颅洒热血,爱国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且行为不分大小。做好自己的事情,干好本职工作,也是爱国。

【家风故事】

在南充市蓬安县苏眉生的家族里,传承着一种家风,它不同于摹刻在板上的刻意条规,也没有死板严苛的说教,它如同春风细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孙。从生活到工作,从外表到心灵,苏氏后人用自身的行动阐释着“正直善良、努力学习、为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的家风内涵。

家庭和睦传承优良家风

“在您的大家族中,您认为对家风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是我的父亲苏眉生。”1月16日,记者来到蓬安县丝绸街一栋居民小楼里,见到了苏融,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他一边擦拭父亲遗像上的灰尘,一边回答记者的提问。

苏融是苏眉生的三儿子。他的父亲苏眉生是蓬安中学的首届校长。记者环顾四周,这套不足五十平方米的房间被收拾得一尘不染。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言谈间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对方。

“我是他的耳朵,他是我的腿。”老伴儿身体不好,要走路就得强打精神,由老人苏融搀着。而苏融耳朵背,听人说话需要老伴儿“翻译”,二人默契地同去、同回,重复着多年形成的习惯。

据介绍,结婚六十多年来,两人很少吵架。“我不会说什么文化词,只知道两个人到了一起就不能再散,日子总得过下去。”苏融共有4名子女,孩子小的时候,苏融在外地工作,老伴儿在家教子,日子清贫但却充实幸福。

“妻子名叫母家惠,正如她的名字一样,贤惠善良,孝敬父母,勤俭持家,用她勤劳的双手抚育一子三女成长。子女从小随我妻子和父母亲住在一起,言传身教,子女们潜移默化学会了一种精神。”苏融激动地说,“受到我父亲的影响,孩子们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在学习上努力进步,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能够在不同岗位上做出成绩。”

母家惠称,年轻的时候,纳鞋底、缝补衣服,赶上农忙,还得下地干农活,挖红薯、摘花生,一家老小都得伺候周到,虽然很累,但是活得快乐。回忆起过去的岁月,两位老人手握着手,幸福地笑了。

当日,在苏融的家中,两位老人坐在窗下的圆桌旁,神态安详却言语不多。苏融说,在一起时间长了,对方心里怎么想的,彼此都明白,无需多言。“现在遇上了好世道,风平浪静就是福。”听到老伴儿这句话,母家惠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师道相承传道授业解惑

“父亲胸怀‘教育救国’之志,创办了兴华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其他3所中学合并为蓬安中学。此后,父亲将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直至逝世。”苏慧仙边回忆边告诉记者。

作为苏眉生的幺女,今年已经退休二十余年的苏慧仙,长期生活在南充,每当临近年关的时候,她总要来到父亲墓前看看,她总说,因为有父亲的谆谆教诲,后辈们才这样发愤图强。

当年她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后,因为家庭贫困,没能读成大学,但她从未埋怨过父亲。父亲在创办兴华中学的前两年,将自己的薪金和家庭的积蓄,全都投入到办学上,平时生活也十分简朴,经常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助贫困学生。这让苏慧仙十分敬佩。

今年75岁的苏慧仙身体硬朗,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谈及教书育人,她娓娓道来:“小时候,家中条件不是很好,但因为都是教书先生,很受当地人敬重。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好好读书,而我也一直将‘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作为自己的信念。希望长大后,也像父母一样,成为一名教师。”

高中毕业后,苏慧仙被请去担任代课教师,她把这一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对她说:“孩子,先做人,后教书,只有做一个合格的人,才能教出好的学生。”至今这句话她还记忆犹新。

1月17日,记者在蓬安中学见到了K眉生的孙子苏政。他正忙着和妻子为学生们准备晚饭,记者好奇,退休了就该享受幸福晚年了,为何还这样不辞辛劳,每日三餐还要准备二十几名学生的饭菜?

“我们两个教书四十余年,舍不得离开这里呀!反正闲着也没有事,这样不会显得寂寞。”苏政说,“爷爷、父亲都是教师,我感觉我就是为教育而生的。跟爷爷生活时间虽然较短,但父亲对我们兄妹四人的教育,同样秉承爷爷的处事原则。”翻看相册,指着爷爷的遗像,苏政心里十分怀念,但更多的是感激。他认为自己现在做的应该也会让爷爷欣慰,虽然退休了,但能够发挥自己的余热为学生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苏政感到十分满足。

报效国家继承祖辈遗志

“受父亲献身教育、报效国家的影响较深,我下定决心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国家。”苏青阳老人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大家族里有8名共产党员,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工作,履行党员的职责和义务。

记者联系到苏青阳老人的侄女苏铁萍时,她正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镇正南社区支部准备春节活动。1978年,年仅21岁的苏铁萍进入到蓬安县食品公司工作,因为表现出色受到领导的欣赏,慢慢地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两年后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工作期间,除多次被评选为先进工作者外,还多次被评为南充市“三八”红旗手、巾帼英雄,当选为县人大代表等。

面对这些荣誉,苏铁萍谦虚地说,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离组织的要求还很远。自己的这些成绩离不开一个人的影响,那就是自己的爷爷。

在她的印象中,爷爷十分严格。爷爷喜欢读诗词也喜欢写诗词。他最喜欢的是的诗词,常常在自己的耳边反复诵读。

说起爷爷,其中一件事很是感动了不少人。村里组织修建堤坝,当年已经78岁高龄的爷爷虽然年事已高,却还主动参加,蹒跚着还在努力地搬运河坝的鹅卵石。

好家风篇4

聚居万宁市和乐镇乐群村的翁氏祖祠西边翁氏第六房后裔有个九户人家的家族,号称为“九家口”,从公辈至曾孙五代共100多人,除少数人外出参加工作外,其余都在村里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劳动。他们对长辈十分尊敬,那些有点活动能力,关心“九家口”事务的人,自然成为他们当中的领头羊。在领头羊的带领下,他们团结互助,相亲相爱,在村中形成了好风尚,获得村人的赞扬。

为了加强团结、增进感情,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九家口”团拜会。会上做三件事:一是相互拜年,恭贺新春快乐;二是畅谈一年来各家各户事业有成的发展情况和下一年度的打算;三是领头羊或那些从事生意和种养效益好的人,由他们自愿出钱请大家吃团圆饭。通过团拜会,“九家口”聚集一起亲亲热热,沟通思想,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明确努力方向,下来年大干的决心。

他们还十分关心子弟的健康成长。家族子弟是“九家口”的未来,对此,大家都很关心,主要是在经济上扶持接济,在思想上加强管教。以教兴族。那些从事生意或种养业效益好的人,外出参加工作的人,他们都自愿为家族捐助,每年都捐数千元,以此支持上学和生活治病有困难的家族亲人,奖励考上高等学校的子弟,考上博士的奖2000元,硕士奖1500元,国线大学奖1000元,省线大学奖500元。翁健强、翁时川2001年考上省线大学,各奖500元;翁时敏考上国线农业大学,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便重奖给他5000元;翁春生年老生病动手术,家庭又困难,给他扶助3000元。在思想管教上,他们针对子弟的思想表现反复进行“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的教育,指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首先要思想好,注意道德修养,努力读书,增长知识;其次要勤劳,积极创造财富;遵纪守法,走正道。翁应国,家庭十分困难,父亲得病严重,是靠家族的人捐助钱来治病,可他却借钱,母亲知道后,告知长辈,长辈找他谈心,批评教育,他知错了,诚恳接受批评,表示今后不再重犯,老老实实地做人。

“九家口”里,他们除生产、建房、结婚等大事相互帮忙外,对有人病危,不论住院还是在家,他们都是轮流看守。有人去世,他们分工料理丧事。最近家族中有二个女青年因病医治无效而死亡,正遇着寒流南下和下大雨不能出丧,他们中的男女中青年便急忙动手找木柱,竹竿,帆布在坡上搭棚暂放,他们还冒着严寒和大雨,轮流到坡上看守两个日夜。对“九家口”的人如此,对邻居的人也如此,2001年,李家孝公病危,他们同样轮流配合孝公家人看守,住在和乐市搞手工业的家属陈存舅大嫂得知孝公病危,也丢业回村参加看守,以尽尊敬长辈之心。孝公去世后,他们还分工帮办丧事。

“九家口”的这些风尚,受到村人的赞扬,有的说:“九家口”是当今学雷锋的群体,他们个个像雷锋那样做人;有的说:“九家口”是当今农村中的新群体,要是村里家家户户都像“九家口”这样团结进取、助人为乐,农村中的生产、基建、婚丧等大事就更好办了。

好家风篇5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我觉得没有固定的模式,好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言传身教,让孩子有一个好榜样

我婆婆在我结婚才三年就瘫痪了,老公又在外地上班,每天我都要为婆婆洗衣做饭,端屎倒尿,白天还要上班。当时才三四岁的孩子看在眼里,慢慢的变得懂事起来,在我干活时不用我说他会主动给我端凳子或递个东西,晚上睡觉时会说:”妈妈,我给你捶捶背”。

2.多与孩子沟通,家长是孩子一生的朋友

和孩子交谈时,别把孩子当管制对象,把家长的身份放下,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她的朋友。当孩子遇到成绩下滑或挫折时,作为家长要懂得沟通和开导,不要去指责和责骂孩子。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在学习,家长不要在旁边玩手机,看电视。当孩子遇到不懂得问题向家长请教,作为家长应该耐心的解答。

3.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

好家风篇6

您的家风或者说父母对您的特别训诫是什么?

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您今天所获得的成长与发展与家风是否有关系?

答:有关系。

您认为家风给您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答:正直、诚信、勤奋、清廉。

您是如何去传承家风的?

答:教育子女、晚辈。

您对子女等家人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告诫和要求?

答:有,不能收受礼品。

您家多久会有一次这类家庭会议或深入交心的聊天?

答:1一2个月。

您认为家风是如何形成的?

答:家长示范,家人约定俗成。

您对于名人家训家风的故事和事迹有所了解吗?

答:有一些了解。

您认为现代社会的家风最需要弘扬什么?

答:诚信、友善、勤奋、清廉、助人。

您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倡导良好家风?

答:大力宣传老一辈革命家和现代良好家风典型。

【心得】

先禁己身,而后禁家人

家风正,而民风淳,则社稷兴。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身份特殊,理应模范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少些应酬,多顾家人。领导干部平日公务繁忙,陪伴家人的时间本就不多,如公务之外,再沉迷于吃喝玩乐,醉心于推杯换盏,热衷圈子,崇尚交际,置家人于不顾,何谈家风建设。家之风气,源于积累,正确引导,好风气自成,放任不管,坏风气成疾。利用空余时间,多与家人相处,不仅少些铺张浪费酒气熏天,树立良好形象,更能多些相处时间互动沟通,正确施加引导。唯有如此,方能积跬好家风。

言传身教,引导示范。良好家风,既要谆谆教导,也要以身作则。领导干部家庭不同于普通家庭,既有外部大环境的诱惑,也有官本位思想的冲击,更有处心积虑者的干扰,家风建设难度更大,应时刻重视言传身教。要主动与家人交流,积极传递正能量,灌输好思想,始终让正气萦绕悬梁,绝不能公众场所严格要求自己,回家后却口无遮拦;要强化示范引领,注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要给家人做出榜样。先禁己身,而后禁家人,才能令人信服。

严字当头,正本清源。治家不严,危亡渐起,领导干部治家风,应当时刻谨记“严”字。要严明立规,划清是与非的界限,讲清对与错的后果,让家人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切莫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要严格纠偏,发现家人的错误行为,当及时制止纠正,涉及本质和根源性问题,更要正本清源,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防止再犯;要严厉惩戒,让家人同样有犯错“成本”,绝不能轻描淡写、说说了事,失了家风威严,使得家人小错变大祸。

好家风篇7

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做奠定而坚定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承良好家风事迹心得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传承良好家风事迹心得一

“校有校规,家规家规”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一问到“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这些问题,同学们就会傻眼了。

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做奠定而坚定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记得在小的时候,我每次去和好朋友玩儿,都会忘记爸爸或妈妈规定的时间回家,玩儿的尽兴的时候就会很晚回去。让大人们很着急,于是妈妈就对我很认真地说:“我们是怎么规定的时间,为什么每次都不遵守规定,这么晚才回来。现在我们就规定,同样的错误不可以犯三次,同意吗?”我点了点头,并向妈妈保证下一次一定遵守规定,按时回家。

好景不长,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一次暑假的时候,我的作业完成了,就去找朋友玩儿,妈妈告诉我最晚六点半回家,不要影响别人家吃饭的时间,我同意了。我们玩儿得非常开心,她的妈妈再三邀请我在她家吃饭,我欣然的接受了。过了一会儿,妈妈打电话要我回家,我只好乖乖的回去了,因为已经超过七点半了。一回到家,就被妈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我知道自己的错误是没有准时回家,并且在别人家吃饭不光打扰了别人,也给别人带来负担。暗下决心,绝不再犯。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家风、家训、家教”是什么。“家风”是一家子的风气,这家风一旦败坏,这家的思想品德也会跟着坏,这家就再也难以培养优秀的后代了。如果没有“家训”,那么就会把后代宠坏,只有让他(她)知错就改,然后再慢慢教育(她)。我想这就是“家风、家训、家教”吧!

传承良好家风事迹心得二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我每天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学会了勤俭节约,尊老爱幼,明知事理。

在我十六岁的时候,姥姥突然得病了,而且是在晚上,妈妈得只消息后就立刻去看姥姥,当妈妈看到姥姥发病时那痛苦的样子非常害怕着急。我听妈妈说,她那时都被吓坏了。由于突发得病得病再加上年龄的原因,使姥姥瘫卧在床,身子不能动,只能躺着,生活不能自理。刚开始的时候,姥姥的子女们对她都很好,可是时间一长,就都没有耐性了。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把姥姥接到了我们家里。

妈妈每天都会给姥姥按摩,因为这样可以使姥姥感到放松,舒适。妈妈多次为姥姥感到伤心,我觉得姥姥太不容易了,一辈子为她的儿女操劳,却不报有一丝的回报。一生坎坎坷坷。

孝敬老人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他会使人感到快乐。每当有人问妈妈为什么要把姥姥接到家里来?妈妈得回答是这样的: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否有孝心。孝顺老人的人会得到回报。

我有时会和妈妈一样;给姥姥喂饭,当我看姥姥时,我看见了姥姥眼睛里泛起了红光,我感到了惋惜。姥姥当时兴许是在向我表达她的痛苦,也许是在感谢我,也是是感动了。

树立和继承端正良好的家风;是“正能量”的传递。有了这些优良的品质,我们的家,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更加幸福。这样就是我家的家风,大家也一起来晒晒你们家的家风吧。

传承良好家风事迹心得三

家风,在家庭中便是最根本的精神传承,高深得令人摸不着边际。而在我家,却凝成了一壶静心的绿茶,每一滴都滋润着我的心灵,让我在品尝的过程中,使自我也得到了升华。

我家虽不是鉴茶世家,却总爱在闲暇的时刻围在一起,共同在这宁静的夜晚下静静、细细地品味那清淳甜香的绿茶,似乎总能在那时,得到这一周以来,所有疑问的答案。我也仿佛被这种独特的环境所熏陶,总能在别的人气急败坏地干着急想坐享其成时,冷静地给出我的分析。

在上周的某一天下午,太阳火辣辣地倾注下它的“一片热情”,似乎也想让我们跟它一样,精力充沛,火力全开。可我们在它“无止尽地倾注”下,反倒是一个个无精打采,头晕目眩。“这该死的太阳,不该出来的时候出来,该出来的时候又像个小孩子似的赖着不肯出来!”许多同学都一边咒骂着太阳,一边愤愤地拿起书,不停地向自己“提供冷气”。其实,这倒是情有可原,谁叫下午要进行大扫除呢。我一边喝着水,一边慵懒地坐在座位上休息。

“这次大扫除,第三组的任务可能会麻烦点。”老师有些担忧地看着我们第三组,好像是在担心我们能否完成任务。“啊!不带这样的!”“这不科学!”老师话音刚落,不出我所料,我们组顿时“鬼哭狼嚎”起来。老师倒也不管我们的“怨声”,只是一声令下:“大扫除开始!”

看着其它三组潮涌而去的“阵势”,再看看我们这组的这几尊“大金佛”,还一脸怨天尤人地望着拖把和扫把,坐在位置上不肯动。我开始有些心急了,老师安排我负责我们这一组,要是完成不了任务,可怎么交差呀!我心乱如麻,眼中尽是掩饰不住的着急。

不行!我不能心急,要是连我都萎靡不振了,还怎么能鼓舞大家。我回想起和家人一起品茶静心的那一幕幕,心中不由得士气大增。对,现在全组的精神状态都不好,我必须冷静地处理分析才能使得我们组顺利地完成任务。想着,我站了起来,有条不紊地指挥起组员进行劳作:“大家提起精神来。小A小B,麻烦你们去先打扫一下地板……”说完,我还特地加了一句:“我们组这么多人,还怕完成不了仅仅的三项任务吗?单单扫地就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了,三项任务还不容易?”听了我的分配和分析,整组的气势“噌噌”的一下就上来了。大家互帮互助,很快就完成了老师指定的任务。看着老师向我们投来称赞的目光,我想,家风功不可没。它已经牢牢地植根在我的心中,时刻提醒着我,心要如止水,平静而冷静,做什么事亦如此,不可操之而过急。

好家风篇8

我花费了35分钟的时间,看完了这本《浙江好风光》,这本书中写了很多个名人的故事和他们优秀的品德,其中有王阳明“读书不为功名”的故事,有钱三强“书中找到人生观”的故事,还有陈龙正献爱心的故事……不过,我最喜欢朱葛梁的故事。文中写了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儿子诸葛梁是一位医生,有一次诸葛梁花了整整十块多大洋,买了一只羚羊角当着药引,那时候,十块多大洋整整是一笔巨款呀!不过他感觉这个羚羊角有点可疑,于是就跑到上海请人鉴定。竟然真是假的,他当时就把这个羚羊角给烧了。

这本书分为五个篇章

,分别是学习篇丶修身篇丶治家篇丶处事篇丶爱国篇。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修身篇,因为这篇写的不是努力向上,就是乐善好施献爱心,这些我也亲身经历过。

有一次,我正在自己一个人走下写字班级,突然,我看见了一个乞丐,这个乞丐的衣服上有好多好多个补丁,她只穿了一件很单薄的衣服和裤子,一阵寒风吹来,他就冻得发抖,我抬起头看了看他的脸,吃了一惊,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显得格外苍老。我看他这么可怜,心里想,《浙江好家风》的修身篇里说过,一个人要有善心。于是我给他了九块钱,他慢慢地接过钱,那时,我看了一下他的手,便站起身来,快速的跑向面包店,买了块面包后大口的吃起来,看他那高兴的样子,我心里乐开了花。

《浙江好家风》真是一本好书,它不但教会了我懂的慈爱丶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还教会了我做人道理,真是一本好书!

我们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做一个彬彬有礼之人,是我们的准则。我家的传统美德是尊老爱幼。爸爸经常告诉我孟子的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给我讲“孔融让梨”、“子路尊老爱幼“、”黄香暖席”的故事,所以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早已经种下了尊老爱幼的种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我经常帮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摘菜、扫地、擦桌子等等;我还帮助妈妈收拾碗筷,铺床叠被,收拾房间……虽然都是些小事,但是我觉得奶奶和妈妈还是很高兴的,我也感觉自己长大了,我自己也很开心。

好的家风家训,对子孙有很大的帮助。像诸葛亮,他是浙江兰溪人,他的子孙里,没有一个人是做过坏事的,而且还帮助一些贫困山区、小镇渡过难关,这是在历史上很少出现的;郑义门被清朝开国皇帝封为“江南第一家”……这些名人,都是因为有好的家风,才会有辉煌的人生。

好家风篇9

“当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到代表席前时,300多名代表激动万分。”载誉归来的道・图门巴雅尔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向记者讲述起表彰大会的情景。

代表锡林郭勒盟受表彰

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本次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对全国300户文明家庭进行了隆重表彰,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有7户,道・图门巴雅尔是唯一一户代表锡林郭勒盟受表彰的文明家庭。

“我为自己能够把蒙古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世代传扬的好家风带进北京城、带给首都和全国人民而感到无比骄傲!”道・图门巴雅尔自豪地说道。

他建起全区首家个人“草原书屋”

“我心中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让更多的牧民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让更多的牧民成为有文化的人。”道・图门巴雅尔说。

1996年,在阿巴嘎旗洪格尔镇钢根希力嘎查,一问名为“布仁唐斯嘎”的草原书屋成立了,每天都有许多牧民前聿樵淖柿希读书学习,享受精神食粮。

书屋的主人叫道・图门巴雅尔。家庭并不富裕的他自己掏钱购买了近3000册图书,解决了牧民当时对文化知识的渴求,而这问小书屋也成为了自治区首家个人自费创办的“草原书屋”。

1981年,高中毕业的道・图门巴雅尔考上了大学,但由于交通通信不便,等他得到消息赶到旗里时,上大学的机会已被耽误了。旗教育局为照顾他,把他安排到阿巴嘎旗原德力格尔苏木学校当了临时代课教师,此后他辗转任教于好几个苏木学校,一干就是十几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53岁的道・图门巴雅尔30多年坚持业余新闻写作,从1985年至今,向阿巴嘎旗、锡林郭勒盟、内蒙古自治区三级电台和报社投稿2000余篇,先后获得苏木、旗、盟、自治区四级优秀通讯员、优秀外宣工作者等称号60余项。

阿巴嘎旗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孙海鹏告诉记者,牧民的收入本来就很低,可道・图门巴雅尔坚持每年投入6000~8000元,用来购买各种图书和报刊杂志,对普通牧民家庭来说,这么大的文化投入是不可想象的。

采访中,道・图门巴雅尔自豪地说:“我们家是全国第一个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首届‘书香之家’的牧民家庭,也是内蒙古唯一一个赴首都参加颁奖活动的代表。”

2003年7月,道・图门巴雅尔进一步扩大了书屋规模,自费建了三问100平方米的砖瓦房,更新了书柜、桌椅,订购了更多的图书报刊,可容纳更多的人阅读学习。同年,“布仁唐斯嘎”书屋被旗里命名为“牧区示范草原书屋”。

道・图门巴雅尔说:“我经常告诫两个孩子,我没有什么财富可以给你们的,有的就是这个书屋,书是我们家最好的朋友,你们要多读书。”

正是在这样的熏陶下,两个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在高考中都取得了好成绩,分别被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录取。

道・图门巴雅尔利用牧民来书屋看书的时间,经常向牧民宣讲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以及环境保护、科学养殖、脱贫致富等方面的知识,受到当地牧民的认可和赞赏。

“我心中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让更多的牧民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让更多的牧民成为有文化的人。”道・图门巴雅尔说。

他是民族传统文化和草原文明的传播者

“道・图门巴雅尔老师在百场家风家训巡讲、传承草原民族传统文化和传播草原文明的过程中,发挥了他特殊的作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阿巴嘎旗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明办主任田云峰如是说。2016年,阿巴嘎旗启动了“百场家风家训”活动,组织家风家训巡讲团,常深入牧区基层开展巡讲活动,并聘请道・图门巴雅尔作为巡讲团成员,为基层干部、牧民讲述家风故事。

在每次巡讲过程中,道・图门巴雅尔都会认真地给大家分析当前牧区普遍存在的家风家训缺失问题。他举例说,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言辞,说一些不恰当的话,孩子听到后就会不尊重人,有些言辞会慢慢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所以家长要在孩子面前多讲正面话题,传递正能量。从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多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分享读书乐趣,激励他、鼓励他。与书籍做朋友,孩子会受益一辈子,这是家长留给孩子们最宝贵的财富。

好家风篇10

初冬的衡阳,暖阳洒满湘江两岸。2016年12月22日,记者走进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冶金街道的聂东元家。挂在大门门楣上的“全国文明家庭”牌匾闪闪发光,屋内干净整洁,很是清爽。

一句承诺:坚守半个世纪

聂东元今年74岁,丈夫王琳84岁。1962年,不到20岁的聂东元与在衡冶总厂工作的王琳喜结连理。当时,婆婆去世,公公在外地工作,家里尚有4个未成年的小姑子小叔子,其中最小的才5岁。

面对家庭的困难,聂东元跟丈夫说了一句话“只有靠我们俩了”。她毅然挑起家庭重担,充当母亲的角色,呵护着弟弟和妹妹的生活。

聂东元一人操持家务,还要兢兢业业地干好作为街道民政办主任所担负的工作。在王琳的眼里,她永远是一个坚强的妻子。

婚后不久,丈夫的大弟王勋桃冒着严寒下河围堵堤坝的管涌,导致全身瘫痪、卧床不起。这时聂东元又刚生下大女儿,为了让年方20岁的大弟能站起来,她带着大弟到处求医、扎针。

王勋桃瘫痪的47年时间里,吃喝拉撒不能自理,作为嫂子的聂东元为他端屎端尿、清洗身体。“瘫疾病人需要经常按摩,不然很容易生疮,但这么多年来,我弟弟身上一个疮都没有,这都多亏了我的老伴呢。”王琳的内心充满感激。

后来,弟弟需要经常吸氧,王琳就自制一个拖氧气瓶的小推车,跨过铁路人行天桥到二三公里外购买氧气,一个星期至少要来回两趟。如此往复,老人坚持了10年。他还在弟弟床前安装了电话,只要弟弟稍不舒服就会立马飞奔回去。

命运似乎在故意考验这个家庭的承受极限。1995年,王琳87岁的父亲因意外摔倒导致盆骨粉碎性骨折,从此再也站不起来。当时,丈夫的弟弟和妹妹都已在外地成家,无法照看父亲。面对接踵而来的变故,家庭几乎陷入绝境,这时聂东元又默默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如果每个人每天需要翻身5次,那么她每周要搬动这两个远比自身重的男人70次,一个月是300次,一年是5650次……”王琳向记者算着一组数字。然而,7年里同时照顾两位瘫痪在床的病人,聂东元却无怨无悔,日复一日地做着相同的事,直到2000年、2010年公公和小叔子相继去世。

一种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聂东元拿出相册,与记者分享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的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她常教导女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聂东元夫妇始终以身示教,孝老爱亲,让女儿从点滴小事做起,培育正确的人生观。

得益于良好家风,两个女儿从懂事起就学会了照顾瘫痪在床的叔叔,洗衣、做饭、倒垃圾…一女儿成家立业之后,女婿也加入其中。每次请医生上门看病,两个女婿轮流接送医生、护士往返家里和医院,平均3~5天就接送一次。

“这次去北京领奖,女儿们都想让我去,我其实也想去,是难得的荣誉。但是我想,家风家训的传承和践行最终还是要靠下一辈。所以让外孙许雄杰去,对年轻人是种鞭策,把这种精神代代传下去。”聂东元告诉记者。

父母的苦心,大女儿王素君最能理解。她说,自己做人做事,深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妈妈是我们的骄傲,荣誉是她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精神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作为王家的长子,王琳紧紧团结着一大家人。逢年过节,弟弟和妹妹就会回到王琳家中,一起享受大家庭的温馨。

“孝老、爱亲、睦邻”。这个已经有10名成员、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一直将这条家风贯穿在生活、工作和对晚辈的教育中。

一口水井:邻居的救命水

聂东元夫妇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家人之间和和睦睦,跟邻居也从来没有红过脸,还非常热心帮助邻里。

居民中就流传这样一句话“有困难,就找我们的聂主任”。街道事情多,但她从没有因家庭困难影响工作,而是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深受居民的好评。

2008年,衡阳遭遇特大冰灾,一连10多天的冰冻导致全市停电停水,相关部门全力供水,但仍供不应求。聂东元家有一口甘甜的井水,解了周围居民的燃眉之急。

“每天早晚,有百多户居民排着长队打水。”邻居周满风说起聂东元家在那次冰灾中的奉献,仍是满怀感激。为方便邻居来取水,她每天早上5时就把大门打开,不管是中午还是晚上,都是等别人挑完水之后,自己家里才做饭。有人提议让老两口收点费,然而,却被他们一口拒绝。

为了饮水安全,夫妻俩还特地从井里取出水样送检测机检测,结果显示符合饮用水标准,才放心让街坊邻居挑水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