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层建筑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7 17:46:13

低层建筑设计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可持续生态建筑;建筑设计;低层生态住宅;节能;环保

我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用量偏低,随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资源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推出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节能、环保、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的生态建筑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1~2]。节能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是重要和必不可少的部分,现代建筑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生态建筑的科学规划和设计,这涉及到气候、经济、建筑和功能空间等因素。低层住宅建设通常考虑使用更高效,低成本的设计解决方案,以可持续性为作为设计理念[3];本文主要开展可持续性生态建筑设计方法在低层住宅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探究低层住宅结构中生态建筑设计的生态、科学和经济的设计方法。

1可持续性生态建筑设计考虑因素

郊区低层住宅可持续性生态设计方法所考虑因素主要包括:①规划转型的方法;将住宅融入自然、社会和工业环境,逐步发展空间,达到最佳平衡封闭式、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空间;②融入当地住宅设计的文化传统;③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的使用;④建筑设计的效率;⑤考虑在建筑物和结构运行期间使用替代能源,设计能量摄入和积聚系统。

2规划转型的方法

“可持续建筑设计”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划转换的方法,该方法在以下技术的帮助下实施:2.1住宅建筑的空间拓展技术对于“成长中”的郊区房屋,建议采用以下建筑技术:①加热空间与不同“额外”规划元素的组合,这包括宽敞的波纹、画廊、玻璃阳台、棚屋或冬季花园以及逐渐垂直的建筑物延伸;二楼采用开放式露台的布置,如果有可用于楼梯安装的空间,则可以使用它们作为房间的隔热和翻新阁楼空间;②阁楼地板设计为地板,以防人员和家具的负荷增加,以及阁楼空间不含支柱,道具和其他桁架构件。在设计中经常使用悬臂和延伸空间,这可以根据业主的需求增加房屋的面积。在现代建筑实践中,低层住宅系统类似于“模块化”建筑设置,它允许开始规划和建造一个商场区域的房子,然后在不影响已经建成的房间的情况下扩建该建筑物,这种“不断成长建筑”的方法是基于建筑系统与他们可能的可选用的模块化结构相互组合,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能提供架构解决方案。房屋的模块化元素通常具有相同的总尺寸,模块化元素如图1(a)所示,主要由层压木材、木桁架、方边板组合而成,通过拆卸和更换端壁,通过端部轴承元件来安装模块,端壁的结构是用均匀的框架自支撑的,它可以替代门的窗户和开口的延伸。因此,由于不同的模块相互组合,最小的住宅可以在必要时转变为全家的大型全尺寸住宅(见图1(b)所示)。2.2实现房屋的封闭、开放和半开放空间的最佳平衡一个低层住宅在其结构中具有封闭的空间,半开放的阳台、画廊、阳台和完全开放的露台,但没有檐篷或其他庇护所的门廊;而空间扩展到(a)小型建筑模块元素(b)拓展的大型全尺寸住宅(a)(b)环境中的程度表征了房屋操作的一种或另一种模式,并且需要保护房屋内部空间免受额外太阳、风、冷、雪花圈和沙尘暴的有害影响。通常,在温带气候下,一年中可以使用半开放的可调节空间。在多云天气的情况下,建议使用窗台和“绿色房间”。在冬季,“绿色房间”不包括在房屋的整个空间内,或者可以通过可变形的设备将其隔离。在夏季,房屋旁边带有户外区域的开放“绿色房间”将构成一个单一的开放空间。在可变形的围栏的组合下,夏季场所往往可以被包括在集体区域的空间系统中。如图2住宅小区所示,其不仅可以通往住宅建筑的屋顶区域,而且还可以作为公寓一部分的半开放式夏季建筑的组成部分。

3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及相关设计理念

环保的建筑材料和设计理念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使用天然材料,最好是那些在当地气候中广泛使用和传统的材料(砖,木材,天然石材,瓷砖,玻璃等)。建议在改造工程中使用可回收或再利用的材料,不建议在生产和操作过程中使用排放有害物质的合成材料;减少钢筋混凝土和钢筋的使用。今天,当涉及到更经济和大众低层的建设住房时,专家的考虑到将建筑物在建造的预制件和结构与当地环保建筑材料相结合,包括用预制框架系统建造独立屋。例如在国外,新一代工业房屋建筑和建筑系统经常会考虑将弯曲的冷金属型材和木质结构的框架结构在工厂进行提前加工,再将预计构件和预制整体墙体结构与绝缘以及由发泡聚苯乙烯或空气陨石制成的模板结构进行相互组合建筑[4~5],通常在预制件中被使用到几种类型的建筑和结构系统包括:框架式,板框式和面板框架式。其中,建筑框架可以由固体(金属、木材、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轻质(金属、木材)结构制成。而框架房屋的轻钢结构和木结构更经济,其用于建造轻钢结构建筑物所花费的工期是混凝土结构建造同等建筑物的1/3;在这种情况下,重量轻的木材结构允许设计轻盈,低成本的基础;工业生产可以在制造高精度零件专家监督下进行,其在加热车间制造房屋-公差仅仅为1mm,往往只需4d就可以从现场的预制单元完美组装房子,显示出明显的高效性、经济性和环保优势[5]。众所周知加拿大建筑师阿维弗里德曼[4]在上个十年中表达了他的观点,“未来数十年内,住宅建筑商的角色和功能将发生显着变化,房屋将以标准面板或模块化部件的组合构建形式进行大规模建造,这些部件将是借助计算机系统进行设计,类似于汽车装配线的技术;公司将主要在市场上销售“包装”,标准装置,在工厂按照客户批准的设计进行组装,所有组合建造前的具体任务都可以在厂房内完成。而在国内,远大筑工的装配式技术早已在国内许多城市中运用,并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6~7]。

4节能建筑设计

在国外一些受温带气候影响的国家,由于气候条件的特殊性,往往将消耗1/3的能源用于建筑物的能源供应方面,所以这些地区建造生态凡物的节能潜力巨大。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方法和相关施工技术被重点用于该地区温带气候地区房屋建造过程中,并在后续运营期间有效减小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典型的生态、节能建筑物类型包括:①“被动房屋-节能房屋,由于采用最佳的空间规划的建筑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使得热损失最小化;②“被动式太阳能房屋”,采用提高太阳能吸收率的节能房屋而不使用工程设备进行散热;③“能源活跃的太阳能房屋”,作为能源损失最小的建筑,它具有一个特殊的工程设备来吸收,分配和积聚热量[4]。“被动”房屋的建筑和设计解决方案:①要求房屋在考虑景观的特点同时,要结合当地气候因素,使得建筑物免受到风的影响。②要减少建筑物外墙的周长过度的空间不规则性布置,减小房间热量损失。同时,要考虑房屋冬季暖气的合理供应以及夏季隔热施设的设计(阳台,棚屋,附属建筑物等),同时,应重点考虑建筑物能源的合理分配。③要考虑建筑物外墙封闭材料的选用,由于建筑物几乎总是以热量的形式丧失能量,增强建筑物外壳的密封性,对于冬季严寒地区的供暖设施的高效利用非常重要[8]。

5结论

本文结合国内外低层生态建筑的设计特点,主要探讨可持续性生态建筑设计方法在低层住宅结构中的应用研究,归来主要结论如下:(1)一些创新绝热材料和技术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低层生态住宅建设中,通过这些材料和技术的巧妙结合,给予设计师更多空间来确保建筑物节能和环保的设计理念的展开。(2)国外低层生态住宅从规划转型、地区文化理念、结构空间布局、预制式构建设计、环保节能材料选用、隔热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强调建筑物与自自然环境的协调,值得借鉴学习。(3)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列入我国今后核心发展战略之一,关系到我国经济的转型,科学合理的开展可持续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有助于坚决资源与经济发展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对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意义重大,为未来建筑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吴柏清,何政伟,李喆,等.生态建筑在我国西部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安仁镇为例[J].四川环境,2009,28(5):79~84.

[3]李君.论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18).

[4]E.A.Sukhinina,UrbanConstructionandArchitecture,2013,2(10).

[5]Z.K.Petrova,Science,educationandexperimentaldesign.ProceedingsofMoscowInstituteofArchitecture:materialsofinternationalscientific-prac-ticalconference,2012:265~271.

[6]李孟.建筑产业新生态下的“宠儿”远大住工———“孤独者的探索”[J].中华建设,2017(4):7~9.

[7]林凤鸣.远大联合打造建筑产业现代化新生态[J].中国房地产业,2017(1).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结构体系

与低层建筑相比较,高层建筑能够降低建设用地面积,降低城市用地投资,这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讲,无疑能够有效的减少城市建设的压力;同时高层建筑也为企业带去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高层建筑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由于我国的钢产量和混凝土使用量居于世界首位,也为高层建筑的建设提供了条件。本文就高层建筑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问题。

一、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特点

与低层或者多层建筑结构设计相比较,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更加重要,随着楼层高度增加所需要考虑的方面也逐渐增加,建筑结构体系的不同、建筑物的平面布置、高度、施工工艺、工程期限以及建设成本等等都有不同的要求。以下对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1、高层建筑的水平荷载成为设计重点

世界上的任何一座建筑,不管它有多高,都同时承受以重力为代表的垂直方向的荷载以及由于风力所产生的水平方向的荷载,同时还要具有抵抗地震的能力。在低层建筑或者多层建筑中,由于楼高较小,通常是垂直方向的竖向荷载作为结构设计的重点,水平方向的荷载产生的内力位移较小,对整个建筑结构的设计所产生的影响也就小,一般只要满足垂直方向的荷载要求,就能保证整个建筑的安全。而对于高层建筑来讲,虽然竖向荷载仍然对建筑结构存在着影响,但是随着楼层高度的增加,水平方向的荷载逐渐占据重要比重。由于建筑物本身的重力以及楼面使用荷载对竖向结构的构件所产生的轴力和弯矩数值,仅仅是与楼房的高度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方向的荷载对建筑结构产生的倾覆作用以及由此对竖向结构的构建所产生的轴向力数值,却和建筑物高度的二次方成正比。除此之外,水平方向的风力产生的荷载以及地震的作用,作用数值随着结构动力特性的变化所产生的变化幅度也较大。

2、要注意轴向变形

在低层建筑或者多层建筑中,一般对其结构分析只考虑弯矩这一项的数值大小即可,而轴力项的大小对于建筑的整体设计产生的影响很小,可以不用考虑在内,另外剪切项的数值更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高层建筑的情况就不同了,因为楼层高度的增加,轴力项数值急剧增加,同时随着楼层高度增加而产生的轴向变形也变得愈加明显,这样一来便会明显的改变高层建筑的内力数值和分布。对于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高层建筑来讲,结构框架的中柱的轴压力往往要大于结构边柱的轴压力,并且结构中柱的轴向压缩变形和轴压应力也往往要大于结构边柱。当建筑的高度不断增加时,这种轴向变形的差距也会逐渐增加,所产生的后果就相当于连续梁的中支座发生沉陷,导致降低连续梁中间支座部位的负弯矩,端支座的负弯矩和跨中正弯矩加大。

3、侧移成为控制的主要指标

不同于低层建筑和多层建筑,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控制指标是结构的侧移。因为随着楼层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在水平方向所产生的作用力影响之下导致的建筑结构的侧向变形也急速增加。除此之外,随着高层建筑整体体量的增大,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在对高层建筑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到建筑强度的大小,能够承载水平方向的风力所带来的负荷;同时也要满足抗推刚度的大小,保证水平方向的作用力遂产生的结构侧移量能够很好的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而保证人们能够正常的居住和工作。

4、对结构延性(抗震设计)的要求更高

由于楼层高度的不断增加,当发生地震时,高层建筑的安全系数要低于低层或者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的结构变形也会更加严重。因此,在对高层建筑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要保证楼层的承载重量以及结构刚度要随着楼层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并且要保证这种变化的平衡。通过对楼层结构的变形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高层建筑的结构延性得到增加,从而提高高层建筑的变形力。同时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时要将建筑对地震的抵抗性能考虑在内,避免出现不规则的设计。5、尽量减轻高层建筑的自重比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减少高层建筑的自重比所产生的影响要远远的大于对多层或者低层建筑自重比的减轻所产生的影响。减少高层建筑的自重比能够很好的抵抗地震所产生的作用效能,这样设计不仅能够使得高层建筑水平方向的作用更容易控制还能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高层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问题

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关系到上部建筑结构的存在,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占据重要位置。同低层建筑和多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的结构基础除了承载上部分建筑的垂直方向作用力之外,还要能够承受来自水平方向的位移和倾覆力。而这一切的要求都要通过增加建筑基础的埋置深度来实现。所以,在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上,埋深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另外,就是建筑的地基土以及基坑回填土对于建筑基础的约束。在这方面国家有严格的规定,在建筑设计时,我们一定要对基坑回填作出要求,从而满足对建筑基础的约束。

当前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发展迅速,但是高层建筑的整体设计要求要远远高于低层及多层建筑,在高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全面,认真遵守设计规范要求,才能建造出优质的高层建筑。

参考文献:

[1]周浩.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及心得[J].建筑节能:190-191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住宅;节能设计;经济性

近年来,各行各业开始更加注重节能环保,这对可持续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其施工也开始更加注重节能设计,尤其是通过选用绿色环保材料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通过结合外墙门窗保温设计、地板及屋顶的保温设计、住宅建筑节能的规划设计等相关性的设计工作,极大地提升了住宅建筑的经济节能性,对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性

1.1解决传统建筑能耗严重问题

针对日益减少的社会资源,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开展资源科学化与合理性应用变得十分重要。在传统工程建设模式下,建筑工程属于高能耗产业,这些能耗不仅表现在建筑采暖、制冷、照明方面,而且在生活用水等方面也有集中表现。这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绿色施工理念下,解决传统建筑能耗严重问题是建筑工程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建筑空调系统设计为例,传统工程建设模式下的空调设计应用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而在开展节能设计后,空调系统每年的高峰负荷可减少8000万kW,有效地促进了建筑节能化的发展。

1.2实现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

新经济系统下,我国重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建筑工程领域,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提出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节能设计是建筑绿色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建筑行业通过门窗节能、外墙节能、屋顶节能等技术的变革优化建筑材料的使用性能,促使材料重复性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整个行业开始重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量源的使用,这不仅达到了建筑节能的效果,而且提升了建筑的美观性和舒适性,有效地实现了建筑效益、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促进了整个建筑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内容要点

2.1建筑布局设计

基于建筑节能理念,在住宅建设设计中应重视建筑整体的布局设计。建筑平面布局、建筑物形体系数是建筑布局设计的两个关键环节。在建筑平面布局中,实现建筑空间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适用是设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其一,当住宅建筑建设区域的自然温度较高时,则在开展电梯、楼梯和管道位置设计时,需将这些结构单元设计在建筑的西侧或者南侧,这样能有效减少阳光直射时间,延缓这些构筑物的老化损坏,节省维修材料和费用。其二,建筑平面布局还需考虑建筑内部气流流向、流失问题,譬如,对于同一地理区域的建筑,与东西朝向建筑项目相比,南北朝建筑的能耗相对较少,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北回归线以北,按照南北朝向开展建筑设计后,不仅能提升建筑通风、散热效果,而且能实现太阳能、风能的最大限度的利用,提升建筑整体舒适和度。建筑物形体系数设计是建筑布局设计的重要内容,其指的是建筑物和室外空气接触的外表面积。建筑工程研究表明,在一定限度内,建筑物能耗水平与当建筑物形体系数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一旦建筑物的形体系数增加1%,则其能耗的程度也会增加2.5%。由此可见,在开展建筑物节能设计中,应尽可能地缩小建筑物的形体系数。目前,利用这一规律,设计人员会尽量设计造型简洁的住宅建筑,这实现了室内外空气热交换频率的有效控制,通过不必要能耗的控制提升了建筑的节能效果。

2.2通风光照设计

从通风、光照层面开展节能设计是实现住宅建筑节能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通风设计中,一旦通风设计不当,则室内的空气质量会直接下降,并且在房屋使用中,其会造成一定的能量损耗。目前,空调在建筑通风设计及室内环境调节中应用广泛,但空调设备的使用会造成较大能量损害,有研究指出,空调的能耗占到建筑总能耗的1/2左右。对此,在新时期建筑设计中,要利用空调达到通风节能的效果,还应注重风机、风道的规范选择,如采用离心式通风机、设计混凝土风道或复合材料风道;同时应注意封口位置、大小的调整,减小通风阻力。此外,注意热力管道控制,避免热源散发等。合理的光照设计能减少对于电力照明的需求。一方面,在住宅光照设计中,应确保房屋光照充足,房屋整体舒适、温馨;另一方面,在光照设计中,协调光照与室内温度因素,避免光照过度造成室内温度上升,产生散热能耗。此外,在室内电力照明设计中,合理控制照明设备的光源、照度情况,并对照明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减少非必要能耗。

2.3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建筑节能设计的广泛推行为新型墙体材料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新型墙体材料开始应用于建筑节能设计中,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在我国北方地区,受室外环境寒冷因素的影响,在外墙设计中应重视保温材料的应用,能实现冬季取暖消耗的控制。在实际材料选择中,可选择保温装饰复合一体板材料,常见的材料类型不仅包含XPS板、EPS板,而且涉及聚氨酯板、岩棉板材,这些材料防火性、耐火、含水率、干缩率性能突出,能有效满足墙体保温需求。在南方地区,为减少外界高温对室内的影响,应重视挤塑板、聚苯板、聚氨酯等隔热材料设计应用,所使用的新型墙体材料不仅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而且可以为室内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升保温性能和装饰性。

2.4太阳能与建筑设计结合

太阳能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利用能源,其应用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目前所使用的太阳能光电技术是在白天将太阳能收集起来并转变为电能,而后储存在特定的装置中,待晚上时即可通过控制装置释放电能,满足室内室外用电需求。目前来看,太阳能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已经十分紧密,很多的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基于建筑物的整体造型和装饰的美观程度来合理设置太阳能设备,可以很好地实现建筑节能设计的要求。从长远发展来看,太阳能明显优于电器或燃气,有价格低廉和洁净的优势,即便是在建筑设计中增设相应的太阳能节能设备,也不会增加过多的建设成本,能够获得较好的节能效果,有较好的经济适用性。因此,在后续所开展的住宅建筑节能设计工作过程中,可以大力发展太阳能技术,开发更多的节能设备。

3建筑节能设计经济性的把控

3.1典型平面经济性

在板式住宅设计中基本上是以一梯两户为主,起居室和主卧室均设置在南向,次卧室均设置在北向,厨房和卫生间均设置在北向楼梯间。因为每一套均是南北双侧采光,所以使用空间内均可以直接采光,且南北双侧开窗有利于夏季穿堂风。另外,有实践应用发现,板式住宅特别适用于一梯两户的住宅,在居住空间的开间尺寸和合适比例的前提下,板式住宅平面可以有效缓解自身平面形式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点式住宅可以获得更好的通风条件,其中一些平面形式还可以有效减少两侧开窗,也可以形成连排住宅的格局。

3.2剖面设计、住宅层数经济性

就节地住宅的坡屋面设计而言,要想实现最佳的经济性目标,需要把控两点要素:一是结合当地的日照条件,尤其是当地冬至日太阳正午高度角的数值;二是要合理把控坡面顶下部空间,既不能让过陡屋顶遮挡阳光,也不能让过缓屋顶空间太小。对于低层、多层和高层住宅的节能性与经济性而言,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建筑概念包括低层高密度、多层高密度、中高层住宅,均有其广泛的应用空间。目前来看,增加住宅层数是实现节约建筑用地的有效途径,但高层住宅的使用必然会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材料用量也会增加,造价成本由此大大增加。因此,在实际开展建筑设计过程中,要依据建筑需求和特点合理确定建筑层数,以此提升住宅层数的经济性。

3.3住宅层高经济性

适当降低住宅层高对住宅节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建筑物本身的经济性。相比于坡面设计,降低层高不会增加建筑面积,容积率变化也不会过于明显。目前来看,降低住宅的层高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一种可取方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其节地规模与效益十分可观,比如通过降低住宅层高可以减少垂直结构数量、降低造价,通过降低层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结构自重、节省基础造价。若是需要应用板式单元开展平面设计,则可以通过套型面积来合理配比,灵活布置套型,以此实现缩小开间和加大进深的节地目标。在实际开展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可将住宅层高控制为2.65~2.8m。除此之外,随着近年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可以考虑多加入一些节能体系的设计理念,大力应用加气混凝土外墙、外保温复合外墙、夹心复合外墙、内保温复合外墙。

4结束语

节能环保设计理念在近年来的住宅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科学应用节能环保材料和工艺能够极大地提升整个建筑的节能效益,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应用效果显著。因此,建筑行业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把控好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要点与策略,推动住宅建筑节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桂英.节能措施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6):67.

[2]滕春秋.住宅小区建筑的电气节能措施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0,37(5):150-151.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住宅;绿色建筑;建筑设计

1引言

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高效利用能源资源,节能降耗。绿色建筑不仅保证了建筑的基本功能,而且利用新技术实现最少能源的应用及最小污染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是实现绿色创新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住宅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首先,经济适用性原则。虽然我国各类资源、能源丰富,资源总量可观,但是人口基数大,人均量远远不足,因此必须高效、合理地应用各类资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绿色建筑的设计要遵循经济适用性原则,充分考虑资源的有效控制,节能降耗,综合分析建筑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地质等特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应用各类自然资源;此外还可以通过减少外墙长度、控制窗墙比、控制建筑体形系数等方法降低建筑自身的能耗。其次,统筹规划原则。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设要全面考察建筑所在地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将自然条件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减少建筑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BIM技术、VR技术等模拟施工环境,对比、优化各组设计数据及设计方案,最终确定综合效益最高的设计方案,保证资源利用达到最佳效果。再次,自然和谐的原则。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住宅绿色建筑的设计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建筑的宜居性,因此绿色建设的设计要遵循自然和谐的原则[1]。比如要用发展的眼光设计建筑内部空间,避免重复装修或频繁改造。自然和谐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含了更高的人文素养与显著的环保意识,并能够强化居民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最后,以人为本的原则。虽然绿色建筑一直强调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然而作为一种产品,其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人,因此绿色建筑的设计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住宅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3.1建筑地址与场地设计

首先设计人员要深入项目场地对建筑产品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勘察。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质特征、光照规律、风向变化特点、周边基础设施的布局等情况,通过深层次调查进行因地制宜地设计,保证设计方案符合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其次,确定建筑项目建设选址的适宜性。设计师要对建筑项目的选址有准确判断,判断其是否能够满足绿色建筑设计需求。比如地势偏低的场地建设住宅小区,在寒冷的冬季这类区域易出现霜冻反应,建筑本身热量散失过大,业主制热设备的应用频率就会随之增加,导致能源消耗增加,这与绿色建筑的设计初衷不符;再比如地处偏僻的地区会影响业主出行的便捷性,偏僻地区公共交通不便利,业主使用私人交通工具的频率就会增加,这种情况也会增加能源消耗。再次,针对特殊区域要尽量减少住宅小区的建设,避免人为因素对这类特殊区域的影响。所谓特殊是指临近遗址保护地、湿地公园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场所的项目所在地,住宅建筑的建设与使用会导致这类地区的自然资源受到破坏,因此在进行建筑选址与场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周围的敏感区域分布规律、自然环境条件、业主的实际诉求等多种因素。最后,要避免建筑施工过程中破坏场地内的现有资源。在设计规划中要加强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保护,避免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水资源体系造成污染与破坏[2]。

3.2通过合理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

住宅建筑设计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业主提供休闲娱乐,并提高其家居的舒适体验,因此绿色建筑设计要结合现场的资源特色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住宅小区进行合理布局。遵循最小化破坏原则尽量避免对原地形进行过度改造,尽量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住宅的窗户设计除了要考虑采光、通风等功能外,还要充分考虑其保温作用,因此尽量设置于背风区。此外,在绿色建筑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小区的景观设计,并充分利用施工场地内的河流、蓄水池等现有资源,比如可以设置生态草沟、净水池等设置,在强化环保效果的基础上小区的美观度也能得到改善;此外,小区的绿化率也是评价绿色建筑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要做好绿化景观设置,比如可以建造人工喷泉,或者根据季节搭配、地域特色等种植易养护、成本低的植物,提高小区的绿化率[3]。绿化景观的设置可以采用分层设计,灌木、乔木等各种绿植均匀分布,错落布局,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为业主创造更加和谐、健康、环保的居住环境。

3.3建筑内外系统配套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节能降耗,针对住宅的设计可通过节约水资源、提高通风设计的合理性来降低能源消耗。一方面绿色建筑中要设置节水系统,根据小区的场地布局情况选择配套的设备,保证室内、室外水资源均能得到充分利用,杜绝水资源的浪费。针对室内节水设计可采用流量超压控制法,该方法可有效解决高低层建筑水压强度不一致的问题,住宅建筑中各楼层的水压强度不同,高层水压低,低层则可能出现超压,流量超压控制法就是根据我国建筑给排水设置规范对水压进行调整,低层静水压控制在0.45MPa以下,为避免一次性供水量过大,针对0.35MPa的水压则通过安装减压装置来解决这一问题,供水前给排水管道中的水压则控制在0.07MPa以上,最终通过流量超压控制法合理控制建筑室内用水量。室外节水措施则主要针对雨水回收设置,可采用新型的给水管道连接模式,即利用自动控制仪表精准控制雨水处理泵阀门,并用绿色标记出雨水回收管道。住宅小区管道口设置专门的雨水收集器及配套的明沟,用于收集雨水,雨水处理后可用于绿化灌溉[4]。另一方面,科学的建筑通风系统设计也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室内窗户、排通风装置设置合理,可降低业主对辅助通风设备的依赖。具体设计中需充分考虑建筑自身的结构造型、温差、压力等,提高风能的利用率。比如压差下室内外空气可由窗户进入室内,因此窗户可设置于迎风面促进室内空气的流通;合理控制通风面积也可以提高风能利用率。

3.4合理应用造型材料进行节能设计

优选建筑施工材料不仅可以减少材料损耗,且新型的高科技材料还能够从其他方面实现减排降耗的绿色设计目标。一方面可以针对建筑墙体采用保温材料。目前应用已经比较成熟的新型保温材料包括陶瓷、硅酸盐等,应用这类材料可以优化控制小区建筑的热损失,且这类材料的环保特性比较显著,不会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且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要选择无毒害、无污染的墙体材料,建筑外墙、内墙结构占据建筑整体结构的比例最高,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可以提高绿色建筑的环保性能,减少能源消耗[5]。比如硅藻泥、聚苯板等,当然在选择绿色环保材料时要深度分析其性能,并结合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优化选择,比如在热闹的商业区,要充分考虑墙体材料的隔音性能,延长建筑整体的使用寿命。

4住宅绿色建筑设计实例分析

为更直观地阐述住宅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点,笔者以某地区的新型城镇建设过程中的某项目为例,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框架、设计特点及部分绿色建筑技术进行分析。本案例提出的建筑项目地处北方某城镇,结合当地的建筑特色及气候条件,本项目采用建筑与院落互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建筑整体坐北朝南,院落中布置住宅主体、杂物库房、庭院、车库等,建筑与院落均采用规整的矩形[6]。设计中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如下:①采用绿色建筑技术进行住宅规划,建筑及院落采用规整矩形,容积率、体型系数均有所下降,可达到节约土地的设计目标;建筑朝向可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及采光;院落种植大量绿化植物,可改善局部小环境。②建筑结构及围护结构采用绿色建筑技术,采用新型砌体结构取代传统的黏土砖,保温、隔热、隔音效果更佳,不仅能够降低能耗,而且材料可二次回收利用,减少了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外墙采用外保温形式;建筑屋面采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屋顶结构层设置挤塑聚苯板,可减少屋顶热损失;建筑南墙设置保温反射板,北窗外挂棉窗帘,可在冬季起到保暖的作用。③能源利用及节能方面的技术,屋顶设置太阳能热水器及太阳能光伏电板,主要用于房屋室内发电、采暖供热、加热水等,将太阳能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应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中的能量,将其转换成热能后加热水,相比其他太阳能技术,太阳能热水系统具有效率高、技术成熟、操作简单等优势,其主要构成包括太阳能集热器、控制系统、结构架、辅助能源、热水储存器、管道线路等。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则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通过光伏组件转换过来的电能可满足建筑室内的基本用电需求,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光伏组件、蓄电池储能组件、控制器、逆变器、负载器等等。除此以外,该项目还将门斗设计为阳光间,减少人们进出入室内开门关造成的热量损失。④环境质量方面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建筑采用节水器具,采用中小型净化槽处理污水,优化室内空间布局,室内主次空间布局合理,进向明确,南向集中了主要功能区域,以获得良好采光通风;北向布置次要功能区域,作为温度过渡的缓冲区,避免主要空间受到低温渗入的影响;卫生间、餐厅采用轻质隔断,划分灵活、有序。卫生间采用干湿分离及整体卫浴[7]。

5结语

总之,要实现中国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绿色、环保、生态、宜居的理念将各种新型建筑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产品中。绿色建筑具有节约资源、减少能耗的优势,且对环境的影响更小,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资源,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当然,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起点较低,所以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住宅绿色建筑的设计进行探讨,以期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邹丽婷.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下的建筑设计研究[J].中华建设,2019(1):100-101.

[2]刘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整合与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12):126-127.

[3]周芮锦,吕忠.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实践——重庆市某办公楼绿色建筑设计[J].重庆建筑,2019,18(7):20-22.

[4]张尚理.新时期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整合应用及价值[J].四川水泥,2019(6):89.

[5]李敏.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整合与应用[J].陕西建筑,2019(4):56-57.

[6]李叶.高层建筑错层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建材,2021(6):56-58.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住宅建筑;节能设计;造型节能;单体节能

1实施建筑节能设计的必要性

(1)我国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大,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如何合理节约能源成为建筑业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居世界首位,这主要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若能实现建筑节能降耗措施,加强能源利用,就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节能标准,并建立了相应的监管机制,以实现建筑节能目标。(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能源消耗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能源短缺形势也越来越严竣。据相关数据统计发现,出于住宅建筑使用耗能和建材耗能的综合考虑,住宅总能耗占全国能耗的35%左右,并且这一比例正在逐年增长。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和标准作出节能规范。

2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有效措施

2.1建筑整体规划节能设计

城市建筑都是自成建筑群或是与相邻建筑构成群体关系。通过合理的设计布局,可以最大限度的取得自然通风采光等自然条件,从而减少建筑内人工能源的消耗,甚至不需要消耗额外能源就可以满足人们使用的各种要求。建筑布局时要考虑到周围建筑环境对建筑用地的各种影响,总平面布置时,尽量用自然条件来满足主体建筑使用中的各种采光通风需要。例如,某住宅小区规划时,将高层板式的楼布置在西北方位,阻挡住深入小区中心的寒冷西北风。而将点式楼布置于东南向,中间交错布置多层与小高层,就可以较好地组织夏季穿堂风。同时住宅小区环境设计时,引入水体和植被,夏季临近水面的空气温度低3~4度,可以形成局部温差,促成空气积极流动,达到调节住宅楼温度的效果。

2.2建筑造型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规范里的建筑体型系数这一指标就是通过表面积与围合体积的比例,控制建筑体量的凹退,从而降低散热面积。譬如设计采用南向弧线的形式,增加南向的表面积,同时减少北向门窗面积,可以较好的利用南向阳光的自然条件,减少北向的热量损失。再譬如,同一建筑物的顶部分别设计为坡顶和平顶。相比之下,坡顶的造型既可以丰富天际轮廓线,还可以增加一个缓冲层,降低顶层用户屋顶与外界交换热量而导致的温度变化幅度。坡顶部分如果设计为通风顶,能更好地降低夏季建筑吸热。在通风顶棚空间里铺设一层保温材料,将取得比平顶保温构造更好的保温效果。因为大多松散质地的建筑保温材料性能好,但是遇到水和水汽就会失去保温作用,而搁置在通风坡顶夹层正是最好的选择。平顶的造型一般要选择憎水型的保温材料,否则屋面直接曝露于大气,长久风吹日晒,容易导致保温效果降低。

2.3建筑细部节能设计

节能型城市建筑设计也要贯彻到建筑细部的处理,从而真正达到节能效果。建筑的墙体和屋面等对外部位用保温材料包裹,尤其混凝土构件这些薄弱的“冷桥”构件部位要用加厚保温材料等方法降低能量损失。保温材料的运用可以提高建筑墙体的热阻,降低通过墙体和屋面的热量交换,节约建筑采暖或制冷的能耗。屋面以及墙面等太阳直射的建筑部位还可以增做通风隔板的细部构造措施,利用室外空气换热带走吸收的热量,避免夏季吸热升温,从而节约空调制冷的建筑能耗。

2.4附加设施节能设计

每一个城市建筑单体就是一个能源细胞,共同构成了城市这一能源消耗主体,如果能充分发掘城市建筑自身的占地优势,附加设施生产能源,就能将城市建筑变成一个个能源生产体,补充自身消耗的能源。国内城市建筑幅员广阔,占据城市的大部分面积,如果利用太阳照射的各处受光面,譬如在建筑的屋面和停车场顶棚等处加设光电转化的光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供城市建筑使用,不失为一种增收节能的途径。

2.5住宅单体节能设计

(1)平面布置。在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做是控制好建筑功能空间的尺度、面积和进深,包括卧室、起居室、餐厅、厨卫等。但目前来说,在建筑设计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正常使用。如有些设计人员盲目扩大起居室面积、住宅卫生间设置数量过多、进户过厅设计过于奢华等。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我们要注意功能空间的紧凑性,控制好住宅空间尺度,避免住宅功能空间出现过多的浪费。另外,还要合理地布置居住空间,在空间布置时应将建筑设置于南向,并做好日照、通风和空气对流。(2)提高住宅的层数和居住区的容积率。在住宅建筑设计中,住宅层数与居住区的容积率成正比关系。然而,当住宅层数呈增时,其容积率就会增加,这是由于住宅用地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基底用地和日照间距用地。随着住宅层数的增加,我们只能对住宅基底用地进行重复利用,扩大日照间距。从建筑节地曲线可以看出,建筑低层至多层节地效果较明显,而建筑中高层节地效果尚可,对于建筑高层,其节地效果明显不足。住宅层数的不同,具有不同的优缺点。低层:能营造较好的居住环境,用地耗量大。多层:节地效果较好,居住环境较好。中高层:节地效果较为明显,且18层以下可以布置—个安全出口,共用一部电梯时,能够节约成本,且扩大视线。高层:居住区的环境好,空间通透,视野好。但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且维护费用多。(3)体形系数控制。建筑节能规范中规定了不同地区的体形系数标准值,以达到控制护结构面积的目标。为了对建筑体形系数的超限值进行调节,我们一般采用加强护的保温隔热措施。对于夏热冬暖地区,我们可以采用增加自然通风流量进行体形系数控制,但是在控制中要避免由于追求建筑立面凹凸效果而造成体形系数过大问题。(4)窗墙面积比控制。在建筑窗墙面积比控制时,我们应考虑到当地气候,注重建筑的朝向和房间功能,同时还要控制好窗面积。若窗面积设置过大,并不能体现建筑现代化风格。而是更要注重建筑的朝向和功能,控制好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的开窗面积,禁止随意开设落地窗、飘窗等。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现有的能源危机的增多,建筑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的能耗量随之日益增多。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我们应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合理布局、绿化节能进行住宅建筑设计和规划,同时在设计中还要做好住宅建筑结构、门窗及过渡空间等节能保温措施,以实现建筑节能降耗的目标,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凯 单位: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篇6

建筑物底面对建筑物空间形态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稳定性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建筑物是钢筋水泥等重物的砌筑而成,因此结构荷载必须能将其重量向下作用于地面,而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检测地基是否能承载所选择的结构体系中向下的作用力(如图1)。因此,在建筑设计最初阶段就需要对主要的承重墙和承重柱的分布和位置作出总体考量。竖向和水平向结构体系设计在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中设计基本原理都是一致的。竖向结构体系成为设计的控制因素有两个:①较大的垂直荷载要求有较大的墙、柱或井筒;②侧向力所产生的倾覆力矩和剪切变形要大得多。侧向荷载与竖向的荷载相比,其对建筑物的效应不是线性增加的,而随建筑物的增高迅速增大。例如,在所有条件相同时,在风荷载作用下,建筑物基底的倾覆力矩近似与建筑物高度的平方成正比,而其顶部的侧向位移与高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在高层建筑中,不仅是抗剪,而更重要的是抵抗变形和整体抗弯,可见,高层建筑在结构受力性能方面比低层建筑更加复杂。图1高层建筑结构受侧向荷载和竖向荷载示意(a)受风荷载示意(+压力,-吸力)(b)在风荷载和重力荷载组合作用下结构受力示意

2高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高层建筑在进行设计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对大客流量和开阔的视野空间的要求,通常在楼梯设计时是以宽大的敞开楼梯来作为主要的客流通道,同时,为了更好的满足建筑防火方面的要求,高层建筑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采用封闭的楼梯间或者是防烟楼梯间,如图2。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通常采用防火卷帘来作为封闭方式,这样能够更好的达到防火方面的要求。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为了更好的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同时确保楼梯的数量和形式满足使用方面的要求,但是,这种设计方案是一种不可取的方式,在出现火灾的时候,人员在疏散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还是存在着一个非常明显问题,就是地上层和地下层共用楼梯的问题,在防火方面,为了避免在出现火灾的情况下建筑内的人员由地上层进入到地下层,不应该出现共用楼梯的情况。但是在实际设计时,由于在结构设计方面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多,因此,在楼梯设计时经常会出现地上和地下贯通的情况,这样能够在结构上面更加便利,但是也是会导致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很多的高层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对楼梯的设计方案并没有得到很多施工人员的注意,同时,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对疏散通道的宽度也存在着一定问题,疏散通道的宽度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通常是会受到疏散门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对防火审核非常重视。

3高层建筑中建筑设计的措施

3.1高层建筑整体设计探析

(1)主体设计。当代高层建筑设计中的一个全新的要求就是实现建筑本身的生态节能,这就要求对建筑本身主体的裙房部分加强设计,裙房的设计对高层建筑周围街道的人性化空间的创造等有很大影响。对裙房的设计不仅要注重人性化,更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2)处理手法上的巧妙运用。高层建筑的实际建筑设计阶段,高层建筑的塔楼设计并不能有很大的变化空间,但是可以从底层部分入手运用一些巧妙地处理进行空间上的拓展,通常都是采用入口缩进和底层架空等手段进行设计。

3.2高层建筑中的分类建筑设计探析

(1)底层入口设计。底层入口相对来说很重要,在北方地区,高层建筑的底层入口在设计上首先应该避开地域内的冬季迎面风,保证冬季的底层温度。而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一定要保证底层入口设计的通风散热,因为南方的夏季较为炎热,可采用局部或全部架空的方式避免对通风的阻碍。

(2)建筑围护设计。一般来说大部分人在高处都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尤其在高层建筑上。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一定要注重防护栏的设计,良好而合理的设计可以在使用性上给人以安全感。

(3)服务设施设计。高层建筑在设计初期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服务设施,这对高层建筑的整体感觉非常重要。首先在底层入口处要设置值班室,方便对出入人员的管理,其中要配置先进的夜间电梯紧急呼叫装置以及公用电话等,还要有特定的停车处和分户信箱。

3.3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安全问题探析

(1)高层建筑的防火问题。防火问题对于大多数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来说异常重要,建筑设计师要对防火问题的设计进行加强。

(2)电气的问题。高层建筑的电气问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消防电源与配电问题,要求供电电源来自不同发电厂或不同的区域变电站,以保证突发事件时供电及时解决。二是应急照明问题,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或者其他突发状况时事故照明要正常。三是高层建筑的电梯安装问题,电梯的位置设置要合理,电梯运行过程中噪音不应太大,且最大荷载量应符合高层建筑的需要,方便快捷。

(3)防雷击问题。防雷击问题也是高层建筑设计的重点,应本着“整体防御、综合治理、多重保护、突出重点”的原则,从结构设计上做好防雷工作。高层建筑的顶端是防雷设计的重点,可以安装避雷针、避雷网或者避雷带等。同时要利用建筑中的钢筋作接地装置,建筑周围也要做避雷带,内部金属物体也要接地。

4结束语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篇7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

二、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原则

(一)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

1.建筑功能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指所建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要求。

2.建筑技术是建造房屋的手段,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各项技术保障。

3.建筑艺术形象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它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型、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建筑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和质感以及光影变化等综合因素所创造的综合艺术效果。

4.经济合理。建筑构造设计处处都应考虑经济合理,在选用材料上应就地取材,注意节约钢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并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造价。

(二)建筑设计原则

1.整体性设计原则:整体性设计原则是把要设计的建筑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来全面研究整体的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综合性设计原则:对任一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过程中把分析有机地给合起来。从综合出发,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回到综合。每一层次分析的结果都要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去与整体进行比较,按照比较的差异从新进行分析、修改、整合,使部分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统一。

3.联系性设计原则: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要考虑到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考察研究对象这个系统本身的各个方面,还要考察系统的环境。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发生、维持和发展的,与环境中其他系统有着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环境给系统提供的资源和压力、系统给环境提供的功能和污染。因此,系统与环境是互塑共生的。

4.动态性设计原则:动态原则就是要探索系统的内外联系及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还要探索系统发展的动力、应用和规律。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尤其要立足现在,兼顾未来,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

5.有序性设计原则:高层系统是由低层系统组成的,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因此,系统都是有序、分层次的,是层层相包的结构关系。而且层次越低,结合度越强;反之层次越高,结合度越弱。结合度递减,层次结构更加稳定,由此可见,使用房间对功能区、单体对群体、基地对环境都具有构成性关系,其结合度应递减方能促进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如果一个功能区过于依赖于它的上层系统,一旦上层系统中某个环节遭到破坏势必会影响到它的使用功能,甚至会瘫痪。因此,正确地确定各部分的关系,有效地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地组织各种流线和空间序列,是建筑设计中应认真对待的重要环节。

6.结构性设计原则:结构是要素在关系作用下的结合方式,是性能的载体,普遍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结构决定性能,性能表现可以反作用于结构。要素是结构的赖以结合者,要素运动的稳定与否、发展方向将影响结构的稳定与否和方向。关系是将要素连接起来的作用,是构成系统的纽带,关系质和量决定结构性能的稳定性。因此,必须了解它的结构。

7.最优化设计原则:系统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差异整合的过程。差异的事物能够整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必定有同一性,相互需要、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这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差异的整合使建筑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激发出正的整体效应,促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三、建筑设计的程序与组织

建筑设计的程序包括: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首先应重新熟悉设计任务书、踏勘现场,进一步收集在设计中会有用的资料。切实了解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情况和当地的一些有关的地方性法规。

初步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要求建筑专业的图纸标明建筑的定位轴线和轴线尺寸、总尺寸、建筑标高、总高度以及与技术工种有关的一些定位尺寸,在设计说明中则应标明主要的建筑用料和构造做法;结构专业的图纸需要提供房屋结构的布置方案图和初步计算说明以及结构构件的断面基本尺寸;各设备专业也应提供相应的设备图纸、设备估算数量及说明书。

在完成了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后,设计单位应当经由建设单位向有关的监督和管理部门提交全部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等候审批。

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初步设计的文件进行细化处理,达到可以按图施工的深度,并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要求。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应提供所有构配件的详细定位尺寸及必要的型号、数量等资料,还应绘制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建筑细部详图。其它各专业则亦应提交相关的详细的设计文件及其设计依据,并且协同调整各专业的设计以达到完全一致。

在施工图文件完成后,设计单位应当将其经由建设单位报送有关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强制性标准、规范执行情况等内容的。

四、设计思维的创造性与个性化

建筑的个性,不仅来自于其形式,而且要在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的基础上,符合使用的个性和审美要求,通过把人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客观化,创造一个具有文化意味的人性化的空间,使建筑以及和建筑相关的一切都带有人格的力量。个性化设计内涵其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性关怀的一个表现。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出版社,1996.

[2]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

[3]汪坦,陈志华主编,《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4]李大夏,《路易·康》,中国建工出版社,1993.

[5]让-弗·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篇8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编制,规范和有效指导城市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XJJ013—2004)》(试行)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城市规划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生活性建筑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生活性建筑是指居民住宅及托儿所、幼儿园的教室、活动室、卧室和大、中、小学教学楼、医院病房、老年公寓、休(疗)养院住宿楼等公共建筑。

第四条新建生活性建筑间距除应当综合考虑环境、消防、防灾、视觉卫生、工程管线、文物建筑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等因素外,应同时符合本规定。

第五条根据城市建设形成的历史情况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将城市生活性建筑日照间距分为四个地区(见附图)。

第六条本规定所称住宅按层数划分为:1—3层为低层,4—6层为多层,7—9层为中高层,10层以上为高层。

第二章日照间距规定

第七条新建、扩建、改建的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与相邻住宅的间距(原位置、原面积、原层数、原高度翻建建筑物除外),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平行布置时的住宅正面最小间距按照下列建筑间距系数控制,且计算间距最小取值不得小于15米。

1、朝向为正南向的,建筑间距系数一类地区不得小于1.4;

二类地区不得小于1.5;三类地区不得小于1.6;四类地区不得小于1.9(其中头屯河区、东山区、机场地区建成区改造建筑物日照分区按三类地区执行);

2、朝向为南偏东或者南偏西的,建筑间距系数可根据不同方位折减系数换算。

(二)垂直布置时的最小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1、低层住宅之间、低层与多层住宅之间不得小于8.0米;

2、多层住宅之间不得小于10.0米;

3、低层、多层住宅与中高层、高层住宅之间,不得小于13.0米;

4、中高层住宅与中高层住宅之间不得小于15.0米。当中高层住宅遮挡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时,不得小于20.0米;

5、当建筑正面之间遮挡面宽超过16.0米时,视为平行布置,按本条第(一)项规定执行。

(三)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最小间距,当相互夹角小于60○时,按平行布置的间距规定执行;当相互夹角大于60○时,按垂直布置的间距规定执行。朝向的确定,以被遮挡住宅为准,按窄端最小距离计算间距。

(四)并列布置时的山墙之间的最小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1、低层、多层住宅与低层、多层住宅之间不得小于6米,相邻两山墙均有居室窗户或开门的,不得小于10.0米;

2、中高层、高层住宅与低层、多层住宅之间不得小于9.0米,相邻两山墙均有居室窗户或开门的,不得小于13.0米;

3、中高层、高层住宅与中高层、高层住宅之间不得小于13.0米,相邻两山墙均有居室窗户或开门的,不得小于15.0米。

第八条高层住宅与相邻住宅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满足对住宅日照计算要求,具体计算规定由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另行规定;

(二)高层住宅与各类住宅平行布置时,南北向建筑间距最小值为30米,东西向建筑间距最小值为27米;

(三)高层住宅与中高层、高层住宅垂直布置时的间距应大于或等于15.0米。如垂直山墙面宽(含阳台)大于16.0米,每增宽1.0米,相应间距递增1.0米,如超过20.0米以上(含20.0米),按前两款执行;

(四)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照第七条第(三)项规定执行;

(五)并列布置时的山墙最小距离,高层条式建筑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得小于消防间距要求;高层塔式建筑与高层塔式住宅之间南北间距不得小于24米,东西间距不得小于20米;

(六)新建高层建筑的裙房高度不超过24米的部分,按多层建筑规定计算间距。

第九条建筑间距符合本规定,但小于建筑防火间距时,须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年版)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新建不规则平面的住宅,根据建筑水平投影的宽度确定的长边、短边分别以最突出部分(含阳台)按面墙和山墙计算与相邻住宅的相对距离。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水平投影宽度超过16米的,视作平行布置;水平投影宽度小于16米的,视作垂直布置。高层住宅水平投影宽度超过20米的,视作平行布置;水平投影宽度小于20米的,视作垂直布置。

第十一条建筑与相邻托儿所或者幼儿园的教室、活动室及卧室、大、中、小学教学楼、医院病房、老年公寓、休(疗)养院的住宿楼等有日照要求的特殊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建筑与被遮挡特殊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1、满足对特殊建筑日照计算的规定要求;

2、当建筑与被遮挡特殊建筑平行布置或者夹角小于60○非平行布置时,特殊建筑的正面间距可以比照第七条第(一)项的规定执行,但托儿所或者幼儿园的教室、活动室及卧室、医院的病房、疗养院的疗养用房、老年公寓的间距系数按增加0.3计算,大、中、小学教学楼的间距系数按增加0.15计算。

(二)建筑与相邻特殊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最小间距规定。建筑与相邻特殊建筑的最小间距比照第七条第(二)、(三)、(四)项以及第八条第(二)、(三)、(四)、(五)项的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其他建筑遮挡生活性建筑阳光时,按本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生活性建筑与其他建筑相邻或混合布置的建筑间距,按消防、环保、视觉卫生、抗震和日照等要求择宽确定。

第十四条沿街建筑间距控制按照已获批准的规划实施,并应符合城市街景规划的要求。

第十五条相邻建筑存在地势高差的,可根据相互关系进行适当折减。

第三章建筑退让边界原则

第十六条建筑间距由相邻建筑物产权者双方共同退让,原则上负责退让自身建筑高度规定计算的一半建筑间距。高层居住建筑与非高层居住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非高层建筑物只负责退让自身建筑高度的规定计算一半建筑间距,其余部分由高层建筑负责退让;多层居住建筑位于北侧的,其退让的建筑间距不得小于12米。

第十七条沿街建筑物邻街一侧建筑间距的计算,从规划道路中心线起算,并符合道路规划的有关规定。

第十八条用地边界外侧为城市道路、河道和绿地的,应当按照规划设计要点规定的退让城市道路、河道和绿地的要求进行退让。

其他建筑类型或者布置形式退让用地边界的最小距离,由规划管理部门在规划设计要点中确定。

第四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规定自2005年7月18日起施行。

本规定有关名词解释

1.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建筑间距——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间距。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篇9

[论文摘要]建筑设计方法是建筑师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是凭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生活经验,以建筑的方式服务于不同人群的生活与工作要求。所以对建筑设计方法和思路的各方面作以简单的阐述。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体量增大、建筑复杂性提高,传统的凭经验、直觉的设计方法已无法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现代设计方法要求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及秩序基础之上,设计计划将奠定系统化设计方法的基础,同时为多学科合作和使用者参与提供机会和方法,真正满足人们对建筑物质、心里的需要。

一、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

二、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原则

(一)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

1.建筑功能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指所建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要求。

2.建筑技术是建造房屋的手段,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各项技术保障。

3.建筑艺术形象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它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型、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建筑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和质感以及光影变化等综合因素所创造的综合艺术效果。

4.经济合理。建筑构造设计处处都应考虑经济合理,在选用材料上应就地取材,注意节约钢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并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造价。

(二)建筑设计原则

1.整体性设计原则:整体性设计原则是把要设计的建筑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来全面研究整体的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综合性设计原则:对任一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过程中把分析有机地给合起来。从综合出发,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回到综合。每一层次分析的结果都要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去与整体进行比较,按照比较的差异从新进行分析、修改、整合,使部分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统一。

3.联系性设计原则: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要考虑到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考察研究对象这个系统本身的各个方面,还要考察系统的环境。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发生、维持和发展的,与环境中其他系统有着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环境给系统提供的资源和压力、系统给环境提供的功能和污染。因此,系统与环境是互塑共生的。

4.动态性设计原则:动态原则就是要探索系统的内外联系及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还要探索系统发展的动力、应用和规律。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尤其要立足现在,兼顾未来,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

5.有序性设计原则:高层系统是由低层系统组成的,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因此,系统都是有序、分层次的,是层层相包的结构关系。而且层次越低,结合度越强;反之层次越高,结合度越弱。结合度递减,层次结构更加稳定,由此可见,使用房间对功能区、单体对群体、基地对环境都具有构成性关系,其结合度应递减方能促进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如果一个功能区过于依赖于它的上层系统,一旦上层系统中某个环节遭到破坏势必会影响到它的使用功能,甚至会瘫痪。因此,正确地确定各部分的关系,有效地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地组织各种流线和空间序列,是建筑设计中应认真对待的重要环节。

6.结构性设计原则:结构是要素在关系作用下的结合方式,是性能的载体,普遍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结构决定性能,性能表现可以反作用于结构。要素是结构的赖以结合者,要素运动的稳定与否、发展方向将影响结构的稳定与否和方向。关系是将要素连接起来的作用,是构成系统的纽带,关系质和量决定结构性能的稳定性。因此,必须了解它的结构。

7.最优化设计原则:系统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差异整合的过程。差异的事物能够整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必定有同一性,相互需要、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这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差异的整合使建筑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激发出正的整体效应,促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三、建筑设计的程序与组织

建筑设计的程序包括: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首先应重新熟悉设计任务书、踏勘现场,进一步收集在设计中会有用的资料。切实了解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情况和当地的一些有关的地方性法规。

初步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要求建筑专业的图纸标明建筑的定位轴线和轴线尺寸、总尺寸、建筑标高、总高度以及与技术工种有关的一些定位尺寸,在设计说明中则应标明主要的建筑用料和构造做法;结构专业的图纸需要提供房屋结构的布置方案图和初步计算说明以及结构构件的断面基本尺寸;各设备专业也应提供相应的设备图纸、设备估算数量及说明书。

在完成了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后,设计单位应当经由建设单位向有关的监督和管理部门提交全部初步设计的设计文件,等候审批。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初步设计的文件进行细化处理,达到可以按图施工的深度,并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要求。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图纸和设计文件,应提供所有构配件的详细定位尺寸及必要的型号、数量等资料,还应绘制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建筑细部详图。其它各专业则亦应提交相关的详细的设计文件及其设计依据,并且协同调整各专业的设计以达到完全一致。

在施工图文件完成后,设计单位应当将其经由建设单位报送有关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强制性标准、规范执行情况等内容的。

四、设计思维的创造性与个性化

建筑的个性,不仅来自于其形式,而且要在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的基础上,符合使用的个性和审美要求,通过把人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客观化,创造一个具有文化意味的人性化的空间,使建筑以及和建筑相关的一切都带有人格的力量。个性化设计内涵其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性关怀的一个表现。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出版社,1996.

[2]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

[3]汪坦,陈志华主编,《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建筑经济;建筑设计;建筑空间;结构选型

1建筑设计与建筑经济的关系

建筑的经济性是指建筑从决策、设计、施工到建设完成,以及后期投入使用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建筑的一些附加价值如旅游价值等一系列过程中各个因素对建筑经济的影响。具体包括建造、改建或扩建的总投资;建筑的造价、工期、材料的消耗所产生的费用;建筑的经济技术指标;建筑使用过程中生产经营,以及各种设备维护等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等等。建筑设计与建筑经济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建筑的投资成本制约着建筑设计方案的生成,建筑方案影响着建筑的经济性。一个经济性的建筑设计方案包括合理的结构体系以减少材料的浪费;合理的功能布局以有效地利用空间;合理的建筑内外空间环境减少对空调、暖气等机械设备的依赖等。这些都是建筑设计中主要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建筑的经济性。

2建筑总体布局对建筑经济的影响

在进行建筑的总体布局设计时,建筑师应利用建设场地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中建筑的场地设计、建筑高度、建筑周边的景观布置这三个因素对建筑经济有较大的影响。2.1建筑的场地设计。场地设计包涵建设区域内建筑的红线范围、建筑朝向及排列方式、建设区域内的交通流线等多个方面的设计,是对建筑用地的总体性把握。合理的场地设计能够充分地利用建设用地并有效的提高建筑的容积率。容积率是衡量建筑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容积率越低,建筑环境的舒适性也就越高。在我国,良好的建筑环境往往与一些商业地产的利益相冲突。但是,过高的容积率会对建筑外环境、道路交通、设备设施等造成影响,增加能源的消耗,直接损害社会和环境的整体效益。2.2建筑高度。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用地紧张,建筑物不断向高处发展。一般情况下,长条形平面的房屋层数的增加能起到较好的节约用地的效果。但是相应的,建筑层数的增加也会增加建筑的造价、能耗、增大建筑风险,建筑的日照、采光、通风也需要更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层高比减少建筑层数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相关资料分析显示,建筑的层高每降低10cm,可大约减少投资的1%。降低层高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虽然低的室内空间虽然会产生压抑感,但可以通过扩大室内面积、减少室内水平线的使用等空间处理的手段平衡空间的压抑感,通过设计依然可以产生良好的室内空间效果。2.3建筑周边的景观布置。建筑周边的景观布置为建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景观环境,雕塑、亭子等景观小品的设置能够提升空间品质。绿地率是建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建筑周边的绿化能够创造良好的环境效益。绿色植物能够吸收阳光并具有一定的固碳能力。所以,在建筑周边的布置绿化景观能够调节建筑周边的微气候,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大量研究表明,绿化植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3建筑内外空间设计对建筑经济的影响

建筑的平面组织形式决定了建筑的空间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外观。建筑空间的围合方式即建筑外观形态对建筑经济最直接的影响反映在建筑造价上。建筑的体型系数是指建筑物的外表面积与建筑物外表面积所包含的体积。建筑的体形系数越大,说明建筑的外表面积越大,这样会增加建筑造价及建筑的能耗,对建筑的经济性造成不利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建筑的平面形式越简单规整,建筑的造价相对来说也比较低。建筑外表面积越小,护结构的传入损失也就越小,建筑能耗也就越小,建筑也就越经济。建筑设计的平面形式以正方形最为经济,其次为矩形、L形等,不规则的建筑平面形式最不经济,建筑上增加转角设计会增加建筑的施工费用,而且会造成局部空间使用的不便。但是大多数建筑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还是建筑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平面布局形式。比如住宅建筑中,起居室、卧室等主要的使用部分往往需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而图1罗马小体育宫奈尔维如厨房、卫生间等次要的功能空间则可以布置在采光不良的一侧,住宅中的夹角空间还可以用做储藏空间。这就体现了建筑空间的合理利用。3.1建筑结构的选择。建筑结构是决定建筑安全性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对结构的选择提出更高的要求。结构在保证坚固稳定的前提下,还应受力合理,经济美观。科学的结构设计不仅能在满足安全性的基础上节约材料进而节约造价,还能够参与室内空间设计,表现其材料本身的美,营造独特的空间氛围。如罗马的小体育场,圆形屋盖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由1620块预制的菱形钢筋混凝土构件拼合而成,施工方便,结构合理,拼合的效果也产生了特别穹窿顶效果。立面上采用“Y”型的支撑,与内部拉力结构相互配合,形成了富有韵律感的结构体系。不加装饰的混凝土构件也展示的材料本身自然的美感,如图1所示。3.2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材料的选择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建筑材料,一些传统材料也在技术发展中更新换代。有数据研究显示,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材料的费用占到总成本约70%。因此,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对建筑的经济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因地制宜的选择建筑材料是最为经济的。本土化且富有地域性色彩的建筑材料不仅能够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与费用,而且能够反映当地的民族特色,展现当地的地域文化。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地域性的材料也具有了更广泛的适用性,建筑师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可优先考虑地域性材料。当然,不同的气候、环境、建筑功能、建筑造型都影响着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材料本身也有不同的适用性。建筑师应根据不同的设计条件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综合考虑建筑的规模、使用要求、施工条件等。在保证建筑安全适用的前提下,节约资源、技术可靠、经济合理。

4结语

建筑设计对建筑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设计中不仅要对建筑的功能、交通流线、外观进行设计,更要注重建筑的经济性。要设计出经济的建筑,需要建筑师在设计阶段充分的对建设场地进行合理利用,有效的平衡功能性、结构安全性以及形式美之间的关系,考虑建筑设计的适用及多变,以期建筑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云月,马纯杰.建筑经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张建涛,刘韶军,编著.建筑设计与外部环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吕倩.初探建筑设计中的经济性理念[D].南京:东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