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件技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4:39:04

插件技术论文

插件技术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实现;分析

软件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关乎到信息管理系统在应用领域是否能够切实地发挥作用。在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中,就需要对于系统做好设计工作,包括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等等,还要考虑到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化运行的问题,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且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设计实施需要认真对待的,对于各项参数要合理设置,确保系统在运行中能够实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架构的设计

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架构的设计中,主要包括5个层级。应用XML技术进行系统开发,主要开发的层为操作层、核心层、应用层、数据层、逻辑层等等方面的内容[1]。数据层所涵盖的数据信息包括系统、定义、业务方面的数据信息等等方面的内容。核心层所涵盖的内容包括Addin(外接程序)树、插件管理等各项服务等等方面的内容。业务逻辑层所涵盖的内容包括业务逻辑、Web服务、数据访问等等方面的内容。应用层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工作台、权限管理以及界面定义等等方面的内容。用户操作层所涵盖的内容包括业务系统运行中的各项内容。各个层级的功能都是通过XML技术软件发挥作用。

二、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一)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对于核心层的设计。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对于核心层的设计需要考虑AddIn树的设计问题,确保树数据结构满足软件开发需要。在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节点和路径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2]。AddIn树所具备的特征包括:AddIn是标准的XML文档,利用W3C(万维网联盟)就可以实现拓展,运用W3C语言规范操作。XML作为SG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的子集,可以实现数据共享目标。在利应用XML技术的时候,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就要对XML的接口充分考虑,应用XML技术的特性,确保AddIn具备所需要的资源文件。应用AddIn树的过程中,ConditionFactory(条件工厂)和XMLNodeFactory是主要的节点内容。(二)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对于插件的设计。插件设计可以发挥辅助的作用。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中,使用插件可以确保XML(可扩展语言)文件以及应用XML技术的过程中DLL(动态链接库)定义能够发挥作用。AddIn树所发挥的作用是,反应相关节点对插件的属性,主要包括程序集以及程序子集的信息。插件设计中,要设置程序集列表,用于定义文件的类,其中会涉及到子节点的问题,除了包含相应的功能模块之外,还包括相应的插件路径。AddIn的应用中就是利用插件加载程序加载,并对这些程序进行识别,以使得程序在框架内运行。程序集继承了框架提供的标准接口,可以拓展插件内的信息,插件就可以作出相应的动作[3]。(三)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对于服务的设计。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对于服务的设计,可以保证程序的运行过中,对服务进行加载操作,以插件的形式添加,有效地分离框架资源。使用XML技术,可以对SystemRunData定义,详细记录登录用户的身份信息。DataAccessService(数据访问服务)所发挥的作用是发送数据信息。ToolbarService(工具栏服务)所发挥的作用是反应工具条资源。MenuService(菜单服务)所发挥的作用是提供管理权限,控制菜单状态。

三、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实现

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中应用XML技术,就是要将Microsoft..NETFramework框架构建起来,这是一种编程模型,使用Windows的新托管代码就可以完成。MicrosoftNETFramework所具备的功能要与新的技术结合起来,所设计的应用程序能够给人以视觉新体验,而是能够做到跨边界的无缝通信,各个业务流程都能够得到支持[4]。在具体的操作中,就是应用VisualStudio.NET开发工具,使用C++语言设计程序,使得系统的功能得以实现。在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Web服务、主程序、基础层、业务层、核心层等等。在开发系统中,要着重分析逻辑层、应用层,整理相关的数据信息,用户在操作层就可以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予以解决。应用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实施档案管理,开发相关的系统,使得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中会遇到诸多的问题,诸如XML作为可扩展语言,用于标记电子文件中。对于该技术的应用中,就要通过对核心层进行设计解决,还要涉及应用层、数据层,使得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系统分析的工作中,还要发挥AddIn树的应用价值,设计有关的插件,确保程序运行正常,辅助构件也能够发挥作用。XML在系统开发中所发挥的作用,能够使得企业在开发软件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得以解决,系统管理效率有所提高,信息管理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李笃.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6,24(16):47-49.

[2]吴楠,杨永崇,高佳.数字化城市部件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3,33(03):319-324.

[3]李谈.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9):83.

[4]张俊,徐杰,王秀徽,周正,杨宝祝.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农学通报,2014,28(26):297-301.

插件技术论文范文篇2

一.开发环境

目前的开发软件有Dreamweaver、eclipse、visualstudio2008等,本项目开发主要选用了Dreamweaver和eclipse作为前台的开发平台,选择Web服务器:MicrosoftIIS(即MicrosoftInternetInformationServer5.0),作为管理系统的Server端开发和测试平台。Eclipse就本身而言,只是一个框架和一组服务,通过插件组件构建开发环境。因为它是开源的,开发者可以自己独立地开发工具,与其他标准工具无缝的集成。它能开发处理各种内容的插件,包括java文件内容等任何格式的文件。所以在本次软件开发过程中后台的开发工具选择了eclipse,就本次开发而言,eclipse的功能已经体现出来,顺利完成前台和后台的开发任务。本系统的前台页面主要采用的是Dreamwe-aver。通过这个软件,我们对前台页面进行了布局,像系统中的竞争力学习这一模块,全部通过css和js来实现,没有用到后台技术,这样就减少了代码的复杂度。后台的开发采用的是Eclipse。Eclipse就本身而言,只是一个框架和一组服务,通过插件组件构建开发环境。通过Eclipse,实现了本系统的所有功能,让本系统的所有功能都能完美的实现,让系统更加的人性化、方便。就像竞争力学习中的商品详情,首页中的通知公告、就业新闻,个人中心的总结表、规划表等等都是通过Eclipse来实现的,其中登陆界面、注册界面以及个人中心的基本资料是通过数据库绑定在一起的,只要用户注册了以后,个人中心的基本资料就可以通过后台数据库显示。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超市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1系统的总体架构本系统总体架构上采用了B/S架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模式是由浏览器和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端提供各种服务,浏览器端可以实现各种远程操作,该模式是网络仪器的发展方向。在这种结构下,B/S结构对客户机的工作降低了要求,服务器将担负更多和更复杂的工作,服务器上完成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应用程序的执行。浏览器只需要发出请求,其余如数据请求、加工、结果返回以及动态网页生成等工作全部由WebServer完成。这样客户机的压力减轻了,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B/S模式具有跨平台的特点,给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带来了方便。

2浏览器前端用户模式体系结构本系统的用户分为两类:普通用户和会员,普通用户只能浏览网页,不能“购买”就业竞争力商品,这类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导航栏里的首页、就业信息两部分,在首页可以大概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概念和实现路径的内涵,也可以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和就业信息。要成为网站会员,需要登陆注册。登录以后,可以行使包括普通用户的权利,可以了解和购买就业竞争力商品。当把“购买”好的就业竞争力商品都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并通过实现路径获得成功后,系统会在个人中心的就业资质汇总推荐表中生成相应的内容。用户可以随时查看就业资质汇总推荐表,发现自己缺少的就业竞争力,再次进行“购买”,并实施完成,毕业时这张就业资质汇总推荐表就记载了就业能力。这里区分的会员和普通用户主要取决于有没有账号,普通用户在浏览的过程中会受到限制,普通用户只能在首页和就业信息两大块内容中切换,而会员用户在普通用户的基础上可以享有更多的服务功能,比如可以浏览导航栏里的全部功能,不仅如此,在个人中心中有属于自己的基本信息、就业能力情况、就业资质汇总推荐表等。

三.小结

插件技术论文范文篇3

1.Word2003软件

Office2003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办公应用套装软件,而Word2003是一种功能强大、具有多种用途的文字处理程序,同时也是Office2003中最主要的程序之一,它也被广大的电脑爱好者所熟悉,是一个大众化的应用软件,应用这个软件可以绘制表格,插入图片,特殊的字符以及制作一个简单的主页等等,它还具有的功能就是,在数学论文中插入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方程。

要想用Word编辑数学公式,在安装Word时要选"自定义安装"中Office工具里的公式编辑器Microsoft公式3.0,若选"典型安装",则需要在安装后从控制面板中选"添加/删除程序"再把公式编辑器添加上去。

图1公式编辑器的安装

图2浮动在文本中的公式窗口

安装完成之后就可以在Word文档中编辑复杂的数学公式,具体的操作就是用鼠标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对象"选项,在"新建"选项卡中选择的"对象类型"为"Microsoft公式3.0",单击"确定"按钮,就可以调出公式编辑器,公式窗口浮动在文本中,其中囊括了几乎所有数学符号,例如:关系符号、运算符号、修饰符号、逻辑符号、各种集合符号以及希腊字母等。光标闪动处为输入框,我们可以在里面输入各种复杂的公式。输入时,输入框随着输入公式长短而发生变化,整个数学表达式都被放置在公式编辑框中。公式就输完了。单击公式编辑器外的任意位置,就退出了公式编辑环境,返回到Word中。

2.Mathtype5.2数学公式编辑器

MathType5.2是一个强大的数学公式编辑器,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工作模式,它可以将编辑好的公式保存成多种图片格式或透明图片模式,可以很方便的添加或移除符号、表达式等模板(只需要简单地用鼠标拖进拖出即可),也可以很方便地修改模板,Mathtype5.2数学公式编辑器是当前读者用的最多一种编辑数学公式的软件。

要使用这个编辑器,先要安装Mathtype5.2,因为它支持OLE(对象的链接与嵌入),可以在任何支持OLE的文字处理系统中调用(从主菜单中选择"插入-对象"在新对象中选择"MathType5.0Equation"),也就是1中所介绍的情况,这个版本对Word文字处理系统支持的相当好,一般情况下是将它同Word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安装完成之后,Mathtype5.2公式编辑器就作为插件自动加载到Word软件的工具栏中,同时,该编辑器被安装到"桌面--开始-程序-Mathtype5.2"下,在用word软件编辑数学论文的时候有两种方法来启动这个编辑器,第一种方法是从"桌面--开始-程序-Mathtype5.2"直接启动,第二种方法点击word软件工具栏中的Mathtype5.2的插件来启动,这样就会弹出Mathtype5.2公式编辑器的编辑窗口供读者编辑数学论文中的所有复杂的数学公式,公式编辑完之后将其插入到论文中。

图3mathtype公式编辑器

3.LATEX排版软件

TEX最初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onaldKnuth开发,后来LeslieLamport在TEX的基础上开发出LATEX[1]版本,中文LA-TEX(CCT)[2]是LATEX的汉化版本,由于LATEX可以得到标准漂亮的数学公式,对于数学格式、专有符号处理等方面也有杰出表现,现已经成为数学论文排版的标准语言,同时,它是目前国内流行的中英文排版软件,因为它具有强大的科技排版功能,特别适合于科技文章、书籍的制作。在国外,LATEX软件早已广泛地用于科技文章、书籍、档案、学位论文以及各种复杂的符号公式、外文(英文之外的字母,例如法文、德文、意文、希腊文等等)、目录、参考文献、索引和脚注。

LATEX为读者设定了数学论文的版面格式,这使得我们不用具体考虑文章的版面设置,只需完成简单的输人工作就行,当然也可以利用所提供的命令定制合适的文章格式,以适应不同的排版需要。文章的版面设置,只需完成简单的输人工作就行。

在对数学公式的排版效果上LATEX要明显优于Word,利用Word的公式编辑器编排出的段落总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文章格式,在文章字体格式、字体大小设置以及数学公式的修改上工作量很大,然而LATEX配备有丰富的字符集,采用统一的格式处理有关字体和公式的设置,而且非常方便后继的修改工作。

LATEX还具有灵活的自动编号功能,可以对文章中出现的数学公式、参考文献、图表等自动编号,以方便文中对这些编号的引用,这在引用较多的文章编排中非常实用.另外,LATEX可以自动生成文章目录及索引。

LATEX系统实际上是一种编程语言,首先要建立源文件,也就是说,LATEX软件是一种叙述标记系统,不是可视标记系统,不能直接看到输出的结果,而是要调用编译命令得到我们想要的排版结果,对于源程序的编辑可以采用任何不会向文件增加不可见控制字符的文本编辑器,例如EditPlus,U1traEdit,WinEdt等,利用这些软件自身的对外接口模块,我们只要对其作一系列设置,便可以得到一个集成的编译环境.目前国内最流行的两种LATEX排版软件是EMTEX和CTEX2.0。这两种软件都可以实现不同文件格式的相互转换,而源文件的扩展名英文文章是.tex,中文文章是.ctx。

下面以CTEX2.0为例,它是一种"中文TEX快捷系统",是不需插图的、初学LATEX排版的读者较容易掌握的一种系统,系统安装完成后,就可在电脑的桌面上出现"WinEdit"的快捷方式,双击该快捷方式,就可以打开一个编辑LATEX源文件的窗口。在工具栏上有各种各样的按钮,如果编辑的是"中文TEX"(即CTX文件),只要单击"CCTLATEX"按钮,就可以编译成"DVI文件";如果编译的文件是"英文TEX"(即TEX文件),只要单击"TEX"按钮,就可以编译成"DVI文件"。再单击"PS"按钮,就可以"DVI文件"转换成"PS文件",对于数学论文中的的数学符号和希腊字母,只要在工具栏中单击∑和按钮就可以找到你需要的字符和字母,但注意要按数学状态使用这些符号和字母。

图4CTEX2.0的编辑窗口

4.方正书版

北大方正书刊排版系统是国内出版印刷业使用非常广泛的专业排版软件,书版在排版领域里使用最多的版本有:DOS平台下的书版6.0、书版7.0以及中文WIN95/98/XP下的书版9.0,方正当时开发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面向中文电子出版系统,它以批处理为主的专业排版软件,实现排版功能需要一系列的命令来完成,不像交互式的排版软件比较易于掌握;同时,读解命令格式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它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而它的局限性也因为与此,由于过于专业,使其范围仅限于出版社和期刊社,并不被广大的用户掌握。

插件技术论文范文篇4

(1)信息多样性:能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及视音频等多种信息。

(2)交互性:是指用户可以与计算机的多种信息媒体进行交互操作,为用户提供更加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

(3)集成性:是指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使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

1.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软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软件包含有Powerpoint、Authorware、Dreamweaver等,各种软件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如利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课件,利用Dreamweaver软件制作适合网络传播的网络课程。可以根据需要利用一种或综合多种软件设计多媒体课件。

1.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思路下面以《职业心理学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为例分析其制作思路:

(1)课件设计思路:基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职业心理学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教师辅助讲解或学生自主演示学习各个职业心理学实验的内容,根据教与学的需要拍摄各个心理学实验的视频、并录制的相应的音频,将这些音频和视频经过加工处理后整合到课件中,利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支持视音频的界面及控制方式的课件,课件结构课件流程图

(2)设计软件:首先综合运用Authorware与Flash两种软件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Flash软件主要用于制作课件首页的动画效果,从而让课件既有交互感,又有趣味感;Authorware软件用于整合图片、文字、动画、视频、音频,使之成为一个能够交互的多媒体课件。其次利用premiere视频编缉软件对所拍摄的视频进行编辑,利用Goldwave音频编辑软件对所使用的音频进行处理。

(3)程序实现:本课件在Authorware中插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了外部插件DirectMediaXtras(简称DMX),通过这个插件导入视频和音频,所有视频和音频的控制代码基于此插件编写。DMX所支持的媒体类型有Mpeg,AVI,Quicktime,WAV,AIF,MP3和MIDI。

2音频与多媒体课件的整合多媒体课件中的音频包括解说、音乐、效果音等。在多媒体课件中运用好各种音频,能够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以及让多媒体课件变得更加精彩。

2.1音频的格式及其特点音频文件的格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1)波形音频文件:一种最直接表达声波的数字形式,文件扩展名是“.wav”。该文件的特点是:声音层次丰富、还原性好、表现力强。但是,由于该音频数据基本上没有经过压缩处理,所以该格式的文件数据量比较大[3]。在《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业心理学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中,对于一些按钮的音响效果利用此类格式的声音文件。

(2)MIDI音频文件:乐器合成文件,扩展名是“.mid”。该文件的特点是:数据量小,音色单调,层次感稍差,适合用于对资源占用要求苛刻的场合。

(3)MPEG音频文件:MPEG音频文件指的是MPEG标准中的音频部分,即MPEG音频层(MPEGAudioLayer)。本论文由整理提供MPEG音频文件的压缩是一种有损压缩,该格式文件的特点是音质好,压缩比高,便于制作和播放[3]。

2.2音频的编辑与转换(1)音频的编辑。多媒体课件中的声音可以分为解说词、音乐和音响。以《职业心理学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为例,编辑音频用到的软件为Goldwave,它是一个数字音频处理软件。利用这个软件对声音进行处理,例如,可以去除解说词中的杂音和不适当的停顿,另外还可以进行声音的剪辑、大小的调整、声音的复制与粘贴、特效制作等。

(2)音频的转换。由于WAV格式的文件太大,不适合多媒体光盘的制作,所以应将这种格式的文件转换成较小的音频格式—mp3格式。这类音频转换的工具有:专用的WAV—MP3转换工具、Goldwave中批处理转换工具、豪杰超级解霸自带的转换工具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职业心理学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中的解说词,录制时存为了wav格式,文件格式太大,利用Goldwave中的批处理转换工具转换成mp3格式,大大降低了文件的数据量,但不影响声音品质。

2.3课件中音频的设计

2.3.1音频界面设计《职业心理学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中的音频包含了解说词和背景音乐。在课件分页的设计中页面的右侧为文字呈现区,配上相应的解说;底部为音频控制区,通过底部的音频控制区控制解说词的播放、暂停、快进、快退、解说的快速定位及背景音的控制。音频界面如图2。图2音频界面2.3.2音频交互方式设计《职业心理学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包含了首页和七个分页。在首页中主要呈现七个实验,分页是各个实验的具体内容。

(1)当运行课件进入主页面后,在主页中播放背景音乐。由于主页的内容仅仅是呈现七个实验的链接,没有实质内容,所以不对主页的背景音乐进行控制,只对七个链接(即七个按钮)设置了音响效果。根据按钮的变化特性——当鼠标经过时画面由暗变明,设置按钮的音响效果也为逐渐清晰、明快。当按钮按下时,嘀的一声提示进入分页内容的学习。

(2)进入分页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默认为进入背景介绍这一部分,此时背景音乐不自动停止,仍接着首页的音乐继续播放。同时,背景介绍的解说开始,解说的声音默认的是大于背景音乐。教师或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控制解说声音的大小及控制背景音乐的播放与否。

(3)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对解说的声音进行控制,如暂停、快进快退或快速定位解说,都可以通过底部的控制项来实现。

(4)进入分页的视频演示部分后,由于视频本身就有解说声音,所以课件自动关闭了背景音乐。如果教师或学习者认为需要背景音乐时,可以单击背景音乐控制钮,打开背景音乐。

3视频与多媒体课件的整合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视频技术的发展,数字视频技术在多媒体课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在展示事实性知识及实时操作方面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同时展示事物关系,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2]

3.1视频的格式及其压缩技术常用的视频文件格式有AVI、MOV、MPEG等。

(1)AVI文件AVI是一种音频视频交错格式,即可以将视频和音频交织在一起进行同步播放。该文件的优点是图像质量好,可以跨多个平台使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缺点是文件过于庞大[3]。

(2)MOV文件美国Apple公司开发的一种视频格式,具有较高的压缩比率和较完美的视频清晰度等特点,其最大的特点是跨平台性,不仅能支持MacOS,同样也能支持Windows系列。

(3)MPEG文件MPEG标准包括MPEG视频、MPEG音频和MPEG系统(视频、音频同步)3个部分,视频方面则包括MPEG-1、MPEG-2和MPEG4。MPEG文件格式是运动图像压缩算法的国际标准,它采用了有损压缩方法从而减少运动图像中的冗余信息[3]。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职业心理学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中不适合用AVI格式的文件,在编辑此类视频时应进行相应的转化。3.2视频的编辑与转换(1)视频的编辑。《职业心理学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利用premiere非线性编辑软件进行编辑。将拍摄的视频素材采集到计算机中,利用premiere软件对数字视频素材进行剪辑、重新编排和衔接,添加各种特殊效果,二维或三维特技画像,叠加活动中文字幕等。

(2)视频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转换。在编辑视频或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视频转换的问题。视频的转换方式有多种,可以用AVI—MPEG专用工具、premiere软件、豪杰超级解霸软件中的转换工具等。《职业心理学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原来拍摄好的视频为avi格式,文件太大,不适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premiere输出过程中将视频文件转换成MPEG格式,以减少文件大小。

3.3课件中视频的设计3.3.1视频界面设计视频界面如图3所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示,界面的右侧为视频呈示区,底部为视频控制区图3视频界面3.3.2视频交互方式设计《职业心理学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可用于教师课堂插播讲解职业心理学各个实验,特别是向学生演示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过程,“视频演示”是这个课件的重要部分,所以,“视频演示”这一部分的设计要适合教师课堂插播讲解的需要。设计内容如下:

(1)首次进入各个实验时,背景音乐是默认播放的(教师可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单击背景音乐按钮随意控制背景音乐的播放),但当进入“视频演示”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部分时,由于视频本身有解说词,为达到更好的过渡及配合教师更好的讲解,进入“视频演示”部分时默认关闭背景音乐的播放,如果需要背景音乐时,仍可单击背景音乐在.NET开发系统中,微软公司提供了DES公用密钥的加密类,使用它,我们可以自己编制自己的标准DES加密算法。在任何一个单位,程序员只要设计此程序就能对零散离散文件进行加密传输,而如果要和其他单位交换数据,由于使用的公用算法,只需要向对方提供密钥及算法说明即可,使用非常方便。目前,越来越多的行业使用到DES算法,它在ATM、磁卡及智能卡(IC)、加油站、高速公路收费站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以此来实现关键数据的保密、如信用卡人的PIN的加密传输,IC的双向认证等[3],都用到了DES算法,而且DES在电子商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结束语数据加密不仅是密码学研究的问题,通信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数据库技术、数据信息处理等都在探索数据的加密问题。本文通过分析DES算法的实质加密过程,提出了DES算法安全性的一些注意问题,并对该算法的应用进行了描述。

参考文献:

[1]卢开澄.计算机密码学-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保密与安全(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插件技术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插件式开发;Test;Flex;JFTest

软件测试就是利用测试工具按照测试方案和流程对产品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甚至根据需要编写不同的测试工具,设计和维护测试系统,对测试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执行测试用例后,需要跟踪故障,以确保开发的产品适合需求。随着软件测试的重要性日益渐显,如何更好的管理开发与测试之间的沟通,以及及时监控产品的质量报告,让这个管理过程软件信息化。这就需要一些软件测试的管理系统来维护,因此与基于J2EE+Flex技术的软件测试管理系统的开发目的和需求相迎合。

1需求分析

FTest软件测试管理系统设计目的旨在建立一个以J2EE+Flex+MySQL为基础,功能简单实用、结构灵活而且简洁轻量、精致的软件测试管理系统。主要应用目标是小型的开发团队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对软件的测试,在开发与测试人员之间的交流进行管理,能够满足不同的用户角色(如团队领导、开发和测试人员)的工作需要,提供了足够灵活的接口去实现上述需求的关键,各个环节通过网络实现了对共享数据的及时访问,避免了由于数据分散而导致的数据不一致现象的发生。本系统包括:主要包括配置管理、缺陷管理和测试流程制定与管理及项目管理功能等等。插件式开发功能:事件和消息处理机制。部分功能用例分析如下。

1.1配置管理

管理员在配置管理模块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浏览配置信息、添加配置信息、删除配置信息、编辑配置信息、查询配置信息等操作。提取编辑配置信息时不一定要修改所属项目的分类。配置管理用例图如1所示。

1.2Bug管理

管理员对Bug管理相应的内容,进行浏览Bug信息、添加新的Bug信息、编辑Bug信息、删除Bug信息和查询Bug信息的操作。其中添加新的Bug信息时可以选择直接分配任务对改Bug进行处理,提取编辑Bug信息用例时不一定会修改所属项目、优先级、类型和状态如图2所示。

1.3Bug处理

管理员对Bug处理相应的内容,进行浏览Bug处理信息、编辑Bug处理信息和查询Bug处理信息;其中提取编辑Bug处理信息时不一定会修改流程状态或状态如图3所示。

2系统设计

2.1插件式设计

基于插件式设计比起许多设计模式更简单,更容易理解。各种基于插件设计的架构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从总体架构上看,其模型都大同小异。基于插件设计的应用程序由应用程序框架、插件接口、插件和公共项目类库四部分组成。应用程序框架负责应用程序的整体运作,它清楚程序整个流程,但并不知道每个过程具体要做什么。它在适当的时候调用一些插件,来完成真正的功能。插件接口是一个协议。插件按照这个协议实现出来,就可以加入到应用程序中来。当然,对于复杂的系统,插件接口可能有多个,各自具有独立的功能。插件是完成实际功能的实体,实现了要求的插件接口。尽管实现什么以及怎么实现,完全是插件自己的自由。在实际情况来,一般还是有些限制,因为插件接口本身可能就是一个限制。如,实现编译功能的插件,自然不能实现成一个聊天功能的插件。公共项目类库是一组函数或者类,应用程序框架和插件都可以调用。它通常是一个独立的库。应用程序框架本身是公用的,是代码复用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所有可复用代码都可以放在框架中,特别是插件会用到的公共代码,那会造成插件对框架的依赖。把这些公共代码提取到一个独立的库中,是一种好的方法。

2.2开发设计模型的改进

2.2.1系统整体模式架构为更好地体现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本系统采用了MVC三层模式开发和插件设计的混合开发模式,实现表现层和业务层的分离。客户端由Flex的事件处理(Event)和Fabrication的消息(Notification)处理的机制实现View层的功能,服务端使用Hibernate充当Model层,Spring实现Controller层的功能,对服务端的Model层的数据进行操作,并Services接口,供Flex的客户端调用。如图5所示。Flex客户端与Java服务端之间的通信是基于BlazeDS使用RemoteObject方式进行数据交互。然而在系统的Flex客户端也是一个MVC结构的开发模式,Flex客户端使用Fabrication框架又进行了MVC三层划分。跟Java服务端进行交互的调用接口放在了Model层的proxy完成,使用消息(Notification)的机制在Controller层由command调用proxy的具体方法,具体的视图的展现由View层的mediator完成。基于Fabrication框架下设计的Flex客户端,把子功能都当一个独立的小项目来开发设计,在Flex中我们称作Module。主程序整体达到了松耦合的设计,我们把公共的函数或者类抽取在公共项目中进行提供给子模块项目进行引用。每个模块都有它自己的独立性,而跨模块之间的互通信,在此设计模式下设计的程序也能完全实现。跨模块的通信,可以通过Fabrication提供的RouteNotification发送相应的消息命令,执行我们的相关任务。Java服务端通过BlazeDS这个中间件,能实现我们Flex与Java端的数据进行互通。通过BlazeDS,我们把Java服务端需要提供给外界调用的接口进行暴露,而且能具体到接口里面的每一个方法是否允许被访问的控制。2.2.2插件式开发架构初始化模型,主程序系统提供通用插件接口系统函数库或类库装载完毕,准备初始化插件,通常在插件被加载时调用。至于插件(子模块)要完成什么功能,要插到哪里,在执行LaunchCommand后决定,它调用公共项目模块里的方法把自己注册到主程序中某个位置。而专用插件接口,这些插件接口是专用的,看到它的接口函数说明。

2.3核心模块设计

整个软件测试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系统基本架构和模块结构。分析了MVC三层模式,分析插件式设计的开发模型,结合插件式开发模型,提出一种扩展办法,简化应用框架的复杂度,让框架更容易实现,并提高扩展的灵活性,系统的子模块实现了WEB模式和AIR桌面富客户端的自由集成。尽管提出一种结合插件式设计的开发模型,为系统提出一种扩展办法,但一种开发模型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还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和努力,还有许多仍待解决的缺陷和不足。事实上,MVC三层模式和插件式开发模型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文件和库管理繁琐,随着开发过程的深入,插件式开发模式下会产生许多子项目,而基于插件式设计开发下,就需要管理公共项目、主程序库等文件。构建系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多亏如此,在实现系统过程中,我花了不少精力和时间在项目的集成研究中。同时,插件式开发在插件接口上的问题也如出一辙,问题同样出于插件接口的管理,放置插件接口的地方和时机的考虑并不容易;插件接口越多、可开发的插件种类就越多,不同种类的插件可能对应用程序造成的许多不同问题;插件越多,系统的资源开销就越大等。

3总结

JFTest软件测试管理系统中,是采用了MVC设计模式,它是一个经过考验的真正的软件设计模型,它可以使程序成为可维护的、模块化的和快速开发的包。使用分离的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组织的程序是轻便的。新的特性很容易就被加入,旧的程序换上新的外观也是一下子的功夫。模块化和分离的设计使得开发者和设计者能够同时工作,这包括了快速原型的能力。分离的设计令开发者可以修改应用的一部分而不会影响到其它部分,而且本系统最大的特点是能实现可持续的子模块集成。

参考文献

[1]曹金明,Flex4SDK新特性[EB/OL].

[2]JoshuaNoble,ToddAnderson,GarthBraithwaite,MarcoCasario,andRichTretola.《Flex4CookBook》PublishedbyO’ReillyMedia

[3]陶勇,李晓军.HibernateORM最佳实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插件技术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书院制;选修课;机制专业

1前言

大学的书院不仅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也是大学制度创新和组织改革的重要内容[1]。书院弥补各个学院教学职能的不足,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力实现组织的功能,承担起学生生活社区文化建设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2]。书院制是与学院制相匹配的基于学生生活社区建设和自主发展的制度,通过非形式教育、多元文化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高校教育文化资源,弥补学科专业教育的不足,实现高校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影响,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2现存问题

第一,书院功能的狭窄。我校的活动是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各项活动间往往各自为政。学生的精力有限,不能同时兼顾各项活动与学习工作。在建设书院的过程中,各类组织活动与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发挥仍可以进行优化。第二,书院教育内容缺乏系统化设计。书院改革者尚缺乏对书院教育内容的系统化顶层设计,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尚不清晰,教育内容过于零散化、片段化、随意化,与学院联动不够,导致学生在凌乱的各类书院活动中茫然不知所措,收获甚少。第三,学院导师的缺乏。各学院本来就师资短缺,生师比居高不下,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同时,导师投身书院的动力不足。在学生指导上的投入是琐碎、细微、难于量化、短期难见成效的。而且导师对学院的认识水平不高,不清楚怎么指导学生,指导什么内容,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等,导师的专业化指导水平亟待提高。

3解决办法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尝试联合各个学院申请选修课,建立选修课制度。通过打造选修课体系,丰富书院的活动,增加与其他院系的交流,加深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升教师的参与度,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3.1建立选修课制度的原因首先,各学院的专业选修课面向的学生范围较小,仅针对自己专业的学生。通识选修课相对固定,但可选择的选项有限。其次,建立选修课,可以使教师参与到书院中来,让教师在书院中进行授课,同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而且,建立选修课,可以根据选修课的授课教师以及内容,使得书院活动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以及学校的其他各项活动结合起来。

3.2建立选修课制度的措施首先,制定书院培养学生能力定位,避免书院发展方向不清晰,书院教育内容无目的性的问题。其次,由校领导牵头,书院申请,各个教学部门以及其他学生工作部门申报与书院定位吻合的选修课。之后,由学院进行组织,提供各项教学保障措施,对选修课进行规范化。便于教师在书院进行选修课的讲授。

3.3书院选修课的要求首先,选修课不能与已有课程内容冲突或重复,甚至以讲过的课滥竽充数。其次,讲授的课程以4-8学时最佳,避免增加教师与学生的负担。之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且,选修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定位在:必须使学生在课时内掌握一项技能。建议初始的选修课,可邀请各专业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向其他学院学生讲解。

3.4书院选修课的可行性首先,选修课课时较少,仅仅8课时,并不会对教师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其次,利用8课时,使学生掌握一项技能,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结合专业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各专业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内容,易于备课,也能够容易接受书院的要求。第四,选修课易于量化,容易根据课时,根据授课学生及评教结果来进行评定。书院选修课初始时以各院系专业教育为主,可以与专业紧密结合。在选修课制度逐步完善之后,再增加其他门类的课程。主要包含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由于每个专业或班级学生情况不同,教师在确定课程主题时,可参考以上内容,根据学生需求自主确定。

4具体实施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时,对学生能力要求有着明确的规定。但限于培养方案总学分,某些较为很重要的能力培养不能够纳入课堂中来。因此可以对往届的毕业生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学生四年内在课堂上没能较好地掌握但应当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合书院制的选修课制度,即可以使得书院与学院相互结合,互相补充,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制定书院选修课,首先要围绕着专业知识进行设计,使得选修课程与专业结合紧密。同时,要注意选修课的授课内容,不能与专业课的内容有所重复。而且,要紧密围绕培养方案上学生的能力要求,达到与专业课相互渗透与补充的目的。基于以上考虑,对于机制专业的选修课从三个方面进行:1.专业软件相关知识;2.专业英语相关知识;3.专业论文相关知识。

(1)专业软件相关知识。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各种专业软件也是工科学生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同时,精通一两种软件即可。根据专业课程的内容,可选择soildworks中的simulation插件,与matlab软件两种。首先,学生已经在大一学了机械制图的知识,也接触了soildworks的建模内容,对于此软件比较熟悉。在讲授材料力学等课程时,结合该插件,不仅复习了建模的相关知识,也更形象地巩固了力学的相关知识。其次,学生学习机械控制类相关课程之时,对于里面的数学知识理解情况不是很理想。结合matlab软件中simulink部分,可以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该知识,并且可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专业英语相关知识。学习一门外语,相当于掌握一门新的技能。尤其对于独立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薄弱,又限于大学英语学时所限,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本应具备的英语知识。而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不同,讲授的知识点并非侧重于语法、口语、听力等方面。而是侧重于本专业方面的英文论文、文献的阅读和翻译的能力。同时兼顾学生的英语公文的写作,使学生能够用英语为专业服务,达到英语学习的目的。

(3)专业论文相关知识。大学生的四年专业教育中,应具备熟练运用汉语,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需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但由于没有专门的专业课对学生进行辅导,导致大部分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缺乏。所以在书院制的选修课内,引入论文写作的课程。首先,讲授文献检索技术,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其次,讲授论文相关格式要求,使学生掌握论文的基本格式,熟悉论文写作的国家标准,能够运用软件绘制符合国标的插图与插表。最后,通过论文的撰写,使得学生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科研的初步思维。

5结论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通过建立书院选修课制度,丰富书院的活动,增加与其他院系的交流,加深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升教师的参与度,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能够获得良好的学生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

插件技术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目前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给教学领域带来新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繁杂、分散、查询不便等一系列繁琐问题。本文利用本体方法论和本体软件protege3.3.1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分类、定义属性、注释、限定条件和建立关系等来构建一个基于OWL语言的本体,实现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高效管理。

一、引言

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则是教学环境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由于教学资源分散和结构性匾乏,教师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整理教学所需资源,直接导致教师备课时间大幅增多,使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信息化进程。因此,组织和管理好多媒体教学资源是教学信息化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入的重心,也是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重点。面对现有的天量无序资源,只有充分应用信息处理、知识管理等现代化技术才可能使教师能在较少时间内找到合适资源,为其带来实实在在的方便。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本体方法论和本体软件protege3.3.1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分类、定义属性、注释、限定条件和建立关系等方面的应用,初步构建了一个基于OWL语言的本体,旨在为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高效管理做出有益探索。

二、本体定义和相关构建工具

(一)本体的概念

“本体”最早出现于哲学领域,是哲学上的一个概念,描述事物存在的规律和本质。后来引入计算机界,人们便赋予它新的含义。从1991年Neches等提出的“一个本体定义了组成主题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用于组合术语和关系,以定义词汇外延的规则”。此后,本体的概念逐渐深入知识工程界,并且和早先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在众多定义中,被广大学者接受,在界内影响力最大的是Gruber于1993年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一个明确的规格说明”。

(二)本体的描述语言和构建工具

关于本体的描述语言有很多种,目前开发的本体语言主要是基于一阶逻辑和描述逻辑语言,以一阶逻辑语言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类:斯坦福大学知识系统研究室开发的Ontolingua;Cyc系统的描述语言CycL;基于一阶谓词的高级编程语言Loom等。另外,基于Web的本体描述语言有马里兰大学开发的简单HTML本体扩展语言SHOE,美国SAR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开发的XOL,欧洲IST项目On-To-Knowledge开发的OIL}DARPA定义的本体描述语言DAML+OIL}W3C公布的Web本体语言推荐标准OWL等。

目前常用的本体创建和开发工具有以下几种:斯坦福大学知识系统实验室开发的Ontoligua;美国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设计的Ontosaurus;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发的WebODE;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的Protege;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的应用信息学和形式化描述方法研究所开发的KAON等。其中protege使用最为简便,且其源代码开放,模块划分清晰,提供API接口,扩展性强,方便用户学习和使用。用户可以在其工具站点—protege.stanford.edu/,免费下载最新版本、插件和相关文档资料,所以本文创建本体采用了Protege3.3.1。

三、多媒体教学资源本体的建构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分类标准

针对目前教育资源的复杂多样性,为避免出现教育资源层次分类不清和属性标注混乱,教育部制定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其中对教育资源的媒体素材进行了分类。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根据规范现分五大类: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因此,其后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本体构建中基本以上述五类为依据。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本体构建过程

1.概念及关系的确定

笔者从媒体类型、学科、适用对象、媒体格式、使用语言和存放位置将多媒体教学资源类划为六大类。①媒体类型被《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分为五类,笔者在这五类下又划分出多个子类,如“文本”包含子类“人物说明”“教材文本”“教案”“历史资料”“习题”等。②学科类的划分参照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③适用对象类依据年级划分,包含“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博士阶段”“其他”。④媒体格式按照媒体类型具体编排,包括“文本格式”“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⑤语言类指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的语言,如英语、汉语等。⑥存放位置:考虑到添加多媒体资源各个属性后,资源所在的具体位置于之后也是重要的概念,因此位置类也作为重要概念列入。

2.定义属性

根据属性标注选定的内容,此次本体构建中教育资源属性标注分为两个部分:①采用LOM模型必须元数据中的内容;②另一部采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针对各类教育资源的特点而开发的分类扩展集中的属性内容。

首先,必选元数据内容具体如下:(1)标识,指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标号,在系统中应该唯一;(2)描述,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内容的文本描述;(3)关键字,描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关键字;(4)语种,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的语言,具体包括“使用语言”属性,连接语言类个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例;(5)创建者,记录是谁创建了该资源;(6)创建时间,记录创建资源的具体时间;(7)格式,多媒体教学资源在技术上的数据类型,具体有“所用格式”属性连接格式类个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例;(8)大小,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字节大小,如果经过压缩,指未压缩时的大小;(9)位置,描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物理位置,具体有“所处位置”属性位置下的个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例;(10)持续时间,是指连续运行多媒体教学资源需要的时间;(I1)使用者,指使用该资源的主要用户,最重要的优先列出,具体有“适用对象”属性对象下的个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例;(12)难度,指学习者学习该资源的难易程度的界定,在此将难度分为非常简单、简单、中等、困难和非常困难五类;(13)评注,指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使用方面评论的内容;(14)文献资料,对具体某个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补充,为学习者提供更多资源。

其次,分类扩展集中的属性按照素材类型分为不同又具有各自类型特色的属性,在此不再赘述。

3.添加实例

实例是本体领域中最精确、最小的概念,是实现本体最终作用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之前所有步骤,包括类的定义、属性的确立等,已经让本体初步成形;而实例的添加能使本体更充实饱满,也可以逐步建立领域知识框架。因此,在添加实例前要挑选和记录准确的个体,添加时,选择适当类别进行添加。以下简要描述如何对各类进行实例添加。

(1)媒体类型类的实例添加:按照自顶向下原则,先根据实例类型,纳入具体分类中,再根据主要内容进行更细的划分。如描述美国克林顿总统的视频,先归入“视频”类,界定出这个资源为人物描述,则再添入视频下的人物类。

(2)学科类的实例添加:学科下添加时可参考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名称,具体不再赘述。

(3)对象类的实例添加: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适用对象分类在本文中已经确定,各年级的名称作为实例归入相应类下,如本科一年级作为实例添加到本科阶段类中,其他类中先不添加实例,可在之后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添加子类。

(4)媒体格式类的实例添加:媒体格式包含的五个子类具体明晰,如:video/rmvb,image/gif,audio/midi等等,仅需填入对应类中即可。

(5)语言类的实例添加:语言类的实例为资源使用的语种,如汉语、英语、法语等,直接添入对应语言类下即可。

(6)位置类的实例添加:位置类实例依据多媒体教学资料存储空间的名称添加。

添加完实例后,多媒体教学资源本体库就初步完成了。在使用这个本体过程中,使用者通过对该本体定义属性、添加实例等不断对本体进行修改、扩展、完善,这是本体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本体优化步骤。笔者使用protege3.3.1编辑后的多媒体

教学资源本体主界面如图to

4.本体检索

本体构建完成后,利用protege3.3.1自带的插件Queries可以实现多重语义检索。在Queries插件中,可以利用类的名称、属性和属性的约束条件等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查询。Queries插件提供的多条件限制使资源检索更为精确:查询结果必须符合多个限定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或者每一个才会呈现出来,这种检索方式给用户的使用带来很大便捷。

插件技术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文章要介绍的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性,提出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基本概念,并对系统结构、通讯方式和能实现的基本功能及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一、概述

电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整个电网的一、二次设备信息进行综合利用,对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一项提高变电站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服务的一项措施。随着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或更新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保护本身也需要自检查、故障录波、事件记录、运行监视和控制管理等更强健的功能。发展和完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电力系统发展的新的趋势。

二、系统结构

目前从国内、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开展情况而言,大致存在以下几种结构:

(一)分布式系统结构

按变电站被监控对象或系统功能分布的多台计算机单功能设备,将它们连接到能共享资源的网络上实现分布式处理。系统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散给多台计算机来完成。分布式模式一般按功能设计,采用主从CPU系统工作方式,多CPU系统提高了处理并行多发事件的能力,解决了CPU运算处理的瓶颈问题。各功能模块(通常是多个CPU)之间采用网络技术或串行方式实现数据通信,选用具有优先级的网络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分布式结构方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他模块正常运行。该模式在安装上可以形成集中组屏或分层组屏两种系统组态结构,较多地使用于中、低压变电站。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自问世以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还存在在抗电磁干扰、信息传输途径及可靠性保证上的问题等。

(二)集中式系统结构

集中式一般采用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并扩展其I/O接口,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和数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分别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自动控制等功能。由前置机完成数据输入输出、保护、控制及监测等功能,后台机完成数据处理、显示、打印及远方通讯等功能。目前国内许多的厂家尚属于这种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有以下不足:

前置管理机任务繁重、引线多,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若前置机故障,将失去当地及远方的所有信息及功能。

软件复杂,修改工作量大,系统调试烦琐。

组态不灵活,对不同主接线或规模不同的变电站,软、硬件都必须另行设计,工作量大并且扩展一些自动化需求的功能较难。

(三)分层分布式结构

按变电站的控制层次和对象设置全站控制级——变电站层(站级测控单元)和就地单元控制级——间隔层(间隔单元)的二层式分布控制系统结构。也可分为三层,即变电站层、通信层和间隔层。

这种结构相比集中式处理的系统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可靠性提高,任一部分设备故障只影响局部,即将“危险”分散,当站级系统或网络故障,只影响到监控部分,而最重要的保护、控制功能在段级仍可继续运行;段级的任一智能单元损坏不应导致全站的通信中断,比如长期霸占全站的通信网络。

可扩展性和开放性较高,利于工程的设计及应用。站内二次设备所需的电缆大大减少,节约投资也简化了调试维护。

三、常见通讯方式

目前国内常采用以太网通讯方式,在以太网出现之前,无论RS-232C、EIA-422/485都无法避免通信系统繁琐、通讯速度缓慢的缺陷。现场总线的应用部分地缓解了便电站自动化系统对通信的需求,但在系统容量较大时依然显得捉襟见肘,以太网的应用,使通讯问题迎刃而解。常见的通讯方式有:

双以太网、双监控机模式,主要是用于220-500kV变,在实现上可以是双控机+双服务器方式,支撑光/电以太网;单以太网,双/单监控机模式;双LON网,双监控机模式;单LON网,双/单监控机模式。

四、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的功能

微机保护:是对站内所有的电气设备进行保护,包括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电容器保护及备自投,低频减载等安全自动装置。各类保护应具有下列功能:故障记录;存储多套定值;显示和当地修改定值;与监控系统通信。根据监控系统命令发送故障信息,动作序列。当前整定值及自诊断信号。接收监控系统选择或修改定值,校对时钟等命令。通信应采用标准规约。

数据采集及处理功能:包括状态数据,模拟数据和脉冲数据

状态量采集。状态量包括:断路器状态,隔离开关状态,变压器分接头信号及变电站一次设备告警信号、事故跳闸总信号、预告信号等。目前这些信号大部分采用光电隔离方式输入系统,也可通过通信方式获得。

模拟量采集。常规变电站采集的典型模拟量包括:各段母线电压、线路电压,电流和有功、无功功率值。馈线电流,电压和有功、无功功率值。

事件记录和故障录波测距。事件记录应包含保护动作序列记录,开关跳合记录。

变电站故障录波可根据需要采用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集中式配置专用故障录波器,并能与监控系统通信。另一种是分散型,即由微机保护装置兼作记录及测距计算,再将数字化的波型及测距结果送监控系统由监控系统存储和分析。

控制和操作功能。操作人员可通过后台机屏幕对断路器,隔离开关,变压器分接头,电容器组投切进行远方操作。为了防止系统故障时无法操作被控设备,在系统设计时应保留人工直接跳合闸手段。

防误闭锁功能。系统的自诊断功能

系统内各插件应具有自诊断功能,并把数据送往后台机和远方调度中心。对装置本身实时自检功能,方便维护与维修,可对其各部分采用查询标准输入检测等方法实时检查,能快速发现装置内部的故障及缺陷,并给出提示,指出故障位置。

数据处理和记录。历史数据的形成和存储是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上一级调度中心,变电管理和保护专业要求的数据,主要有:

断路器动作次数;断路器切除故障时截断容量和跳闸操作次数的累计数;输电线路的有功、无功,变压器的有功、无功、母线电压定时记录的最大,最小值及其时间;独立负荷有功、无功,每天的峰谷值及其时间;控制操作及修改整定值的记录。

根据需要,该功能可在变电站当地全部实现,也可在远动操作中心或调度中心实现。

人机联系系统的自诊断功能。系统内各插件应具有自诊断功能,自诊、断信息也像被采集的数据一样周期性地送往后台机和远方调度中心或操作控制中心与远方控制中心的通信。

本功能在常规远动“四遥”的基础上增加了远方修改整定保护定值、故障录波与测距信号的远传等,其信息量远大于传统的远动系统。还应具有同调度中心对时,统一时钟的功能和当地运行维护功能。

插件技术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文章要介绍的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性,提出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基本概念,并对系统结构、通讯方式和能实现的基本功能及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一、概述

电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整个电网的一、二次设备信息进行综合利用,对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一项提高变电站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服务的一项措施。随着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或更新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保护本身也需要自检查、故障录波、事件记录、运行监视和控制管理等更强健的功能。发展和完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电力系统发展的新的趋势。

二、系统结构

目前从国内、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开展情况而言,大致存在以下几种结构:

(一)分布式系统结构

按变电站被监控对象或系统功能分布的多台计算机单功能设备,将它们连接到能共享资源的网络上实现分布式处理。系统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散给多台计算机来完成。分布式模式一般按功能设计,采用主从CPU系统工作方式,多CPU系统提高了处理并行多发事件的能力,解决了CPU运算处理的瓶颈问题。各功能模块(通常是多个CPU)之间采用网络技术或串行方式实现数据通信,选用具有优先级的网络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分布式结构方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他模块正常运行。该模式在安装上可以形成集中组屏或分层组屏两种系统组态结构,较多地使用于中、低压变电站。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自问世以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还存在在抗电磁干扰、信息传输途径及可靠性保证上的问题等。

(二)集中式系统结构

集中式一般采用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并扩展其I/O接口,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和数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分别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自动控制等功能。由前置机完成数据输入输出、保护、控制及监测等功能,后台机完成数据处理、显示、打印及远方通讯等功能。目前国内许多的厂家尚属于这种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有以下不足:

前置管理机任务繁重、引线多,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若前置机故障,将失去当地及远方的所有信息及功能。

软件复杂,修改工作量大,系统调试烦琐。

组态不灵活,对不同主接线或规模不同的变电站,软、硬件都必须另行设计,工作量大并且扩展一些自动化需求的功能较难。

(三)分层分布式结构

按变电站的控制层次和对象设置全站控制级——变电站层(站级测控单元)和就地单元控制级——间隔层(间隔单元)的二层式分布控制系统结构。也可分为三层,即变电站层、通信层和间隔层。

这种结构相比集中式处理的系统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可靠性提高,任一部分设备故障只影响局部,即将“危险”分散,当站级系统或网络故障,只影响到监控部分,而最重要的保护、控制功能在段级仍可继续运行;段级的任一智能单元损坏不应导致全站的通信中断,比如长期霸占全站的通信网络。

可扩展性和开放性较高,利于工程的设计及应用。站内二次设备所需的电缆大大减少,节约投资也简化了调试维护。

三、常见通讯方式

目前国内常采用以太网通讯方式,在以太网出现之前,无论RS-232C、EIA-422/485都无法避免通信系统繁琐、通讯速度缓慢的缺陷。现场总线的应用部分地缓解了便电站自动化系统对通信的需求,但在系统容量较大时依然显得捉襟见肘,以太网的应用,使通讯问题迎刃而解。常见的通讯方式有:

双以太网、双监控机模式,主要是用于220-500kV变,在实现上可以是双控机+双服务器方式,支撑光/电以太网;单以太网,双/单监控机模式;双LON网,双监控机模式;单LON网,双/单监控机模式。

四、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的功能

微机保护:是对站内所有的电气设备进行保护,包括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电容器保护及备自投,低频减载等安全自动装置。各类保护应具有下列功能:故障记录;存储多套定值;显示和当地修改定值;与监控系统通信。根据监控系统命令发送故障信息,动作序列。当前整定值及自诊断信号。接收监控系统选择或修改定值,校对时钟等命令。通信应采用标准规约。

数据采集及处理功能:包括状态数据,模拟数据和脉冲数据

状态量采集。状态量包括:断路器状态,隔离开关状态,变压器分接头信号及变电站一次设备告警信号、事故跳闸总信号、预告信号等。目前这些信号大部分采用光电隔离方式输入系统,也可通过通信方式获得。模拟量采集。常规变电站采集的典型模拟量包括:各段母线电压、线路电压,电流和有功、无功功率值。馈线电流,电压和有功、无功功率值。

事件记录和故障录波测距。事件记录应包含保护动作序列记录,开关跳合记录。

变电站故障录波可根据需要采用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集中式配置专用故障录波器,并能与监控系统通信。另一种是分散型,即由微机保护装置兼作记录及测距计算,再将数字化的波型及测距结果送监控系统由监控系统存储和分析。

控制和操作功能。操作人员可通过后台机屏幕对断路器,隔离开关,变压器分接头,电容器组投切进行远方操作。为了防止系统故障时无法操作被控设备,在系统设计时应保留人工直接跳合闸手段。

防误闭锁功能。系统的自诊断功能

系统内各插件应具有自诊断功能,并把数据送往后台机和远方调度中心。对装置本身实时自检功能,方便维护与维修,可对其各部分采用查询标准输入检测等方法实时检查,能快速发现装置内部的故障及缺陷,并给出提示,指出故障位置。

数据处理和记录。历史数据的形成和存储是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上一级调度中心,变电管理和保护专业要求的数据,主要有:

断路器动作次数;断路器切除故障时截断容量和跳闸操作次数的累计数;输电线路的有功、无功,变压器的有功、无功、母线电压定时记录的最大,最小值及其时间;独立负荷有功、无功,每天的峰谷值及其时间;控制操作及修改整定值的记录。

根据需要,该功能可在变电站当地全部实现,也可在远动操作中心或调度中心实现。

人机联系系统的自诊断功能。系统内各插件应具有自诊断功能,自诊、断信息也像被采集的数据一样周期性地送往后台机和远方调度中心或操作控制中心与远方控制中心的通信。

本功能在常规远动“四遥”的基础上增加了远方修改整定保护定值、故障录波与测距信号的远传等,其信息量远大于传统的远动系统。还应具有同调度中心对时,统一时钟的功能和当地运行维护功能。

插件技术论文范文篇10

一、人工智能对期刊出版的影响

学界和业界对人工智能在科技期刊出版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应用都有探索,人工智能可以从数据库中筛选识别新的未被编辑发现的审稿专家,可以自动完成稿件内容的初审,判断稿件的科学性,可以识别数据造假和统计学问题,检出稿件中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对稿件进行加工制版,大大提高期刊审稿和出版效率的同时保持较高的标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1-4]。1.人工智能可以优化期刊出版流程人工智能可以快速匹配审稿专家、完成稿件初审、优化审稿流程、提高审稿效率、缩短审稿周期,帮助期刊更好地满足海量学术论文带来的审稿需求。人工智能可以独立完成论文初审并快速进行图文识别,判断论文的科学性、逻辑性和规范性,为编辑初审提供参考。人工智能可以识别报告不全的关键信息,确保所有必要信息比如研究样本量等都被准确完整地报告;能给出最恰当的统计方法建议,避免因统计学检验失当导致结论错误;可以识别为了得到预期结果而捏造的不实数据。人工智能可以整句整段地阅读,识别传统学术不端软件识别不出的洗稿式论文抄袭问题,确保期刊的学术价值。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大数据深度挖掘和了解需求,基于读者的阅读喜好和反馈分析关注热点和需求,帮助编辑进行精准策划选题和传播推广,提高选题成功率和学术成果的传播效率[5]。人工智能还可以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制版,自动为插图补充说明文字或为文字配图,自动完成排版和校对,大大提高稿件的处理效率和质量,将编辑从机械、重复、容易造成倦怠的编辑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从事更有创造性、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2.人工智能在期刊出版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期刊出版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尝试应用,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出版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也是受到广泛争议和关注的一环。一小部分的科学家承担了大部分学术期刊的评审工作,海量学术稿件更使得这一过程异常费时费力、容易出错且饱受争议。期刊出版机构尝试用人工智能来对同行评议过程进行优化和改善,如帮助选择评审专家、统计核对研究数据、总结文章的学术价值等。瑞士期刊出版机构Frontiers通过AI工具AIRA帮助提高审稿和编辑出版效率,AIRA可以识别审稿专家并进行质量控制,对来稿进行自动准确评估,将质量过关且符合要求的稿件筛选出来给编辑。爱思唯尔旗下同行评审管理系统采用名为StatReviewer的软件,用于检查稿件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方法的真实可靠性。Wiley的人工智能系统还可以对拒稿给出建议,节省作者、编辑和审稿专家的时间和精力,缩短出版时滞,优化出版流程,提高学术质量。同行评审平台ScholarOne以及Wiley等出版机构与丹麦人工智能新锐创业公司UNSILO合作开发的应用软件,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对稿件进行语义分析,自动提取稿件的关键信息和主要内容;将稿件与Pubmed和WebofScience等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全文比较,检出不当数据及造假图像等,为编辑提供参考,方便编辑进行决策。3.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带来的问题利用人工智能来检索研究论文有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毕竟研究论文是写给人阅读和理解的,不是专门设计给机器开展深度学习和提取重要信息的。研究论文中经常有错误数据,人工智能可能会错误解读某些数据,将某些本来能解释得通的内容标为警示。没有人为审核的话,人工智能可能会阻碍某些有洞见的论文的发表。利用人工智能审稿,可能会强化之前审稿存在的偏倚问题。作者知道自己的学术论文将由人工智能进行评判,可能会改变主观意愿,甚至为迎合人工智能标准而改写论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人工智能也未能很好地解决新知问题,人工智能很难判断何为新知,而发现新知恰恰是学术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事情,目前发现新知主要还是依靠人类的智慧。人工智能在加速科学出版速度的同时,是否会造成科学文献泛滥、失去科学出版的过滤功能、难以保证所的质量也值得思考。首先,目前人工智能软件还不足以自如地判断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以及对特定研究领域的潜在影响等,因为这需要有超越学术论文本身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这种理解和思考能力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其次,要了解某一研究在相关领域内有何突破,这种突破通常是不可预测的,不具备一般规律,因此,人工智能评审能否识别真正有颠覆性的突破性研究还是未知数。

二、人工智能对期刊编辑的影响

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应用对编辑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期刊编辑要积极转变观念和工作方式,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给期刊出版和编辑工作带来的影响,让人工智能成为期刊编辑得力的工具和助手。人工智能未来将帮助编辑完成更多的工作,但同时对编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应该意识到人工智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需要编辑对其完成的工作进行把关和审核,一些人工智能难以完成的工作需要编辑亲力亲为[6-8]。1.人工智能时代对编辑提出了新要求人工智能在诸多方面有比人类智能更明显的优势,比如海量数据信息的浏览、筛选、提取和分析等。这些机械、烦琐、重复性的工作,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并且保证高效率,而编辑人工处理容易产生疲劳感和懈怠,从而导致错误或纰漏。有了人工智能的帮助,编辑可以从这些机械重复的工作中抽身出来从事更有创造性的工作,比如对人工智能辅助完成的工作进行价值判断和最终把关。这种工作性质的转变也对编辑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要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人工智能软件的使用,能熟练使用工具软件、数据库和网络检索工具;要能够运用人工智能程序进行策划组稿、审稿送审、编辑加工、排版校对、推送发行等,进而掌控人工智能参与的期刊编辑出版的整个流程。媒体智能化时代,期刊编辑还应完成从内容思维到产品思维的转变,突破以往的思维局限,注重学术期刊的产品属性。期刊编辑要明确自身产品的准确定位和目标受众,在期刊内容的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兼顾专业性和科普性,努力扩大目标受众;不能只停留在对纸版期刊内容的复制粘贴及简单配图加工上,要充分发挥全媒体平台的多媒介属性,利用VR/AR等新技术,让用户获得视、听、触等多感官刺激,丰富学术期刊的产品形态,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人工智能时代,学术传播也从传统媒体传播转向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的全媒体传播[9]。学术期刊应对专家、作者及读者资源进行整合,将期刊打造成学术交流的公共平台和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打造成作者、读者、编委、审稿专家资源共享、信息交流、资源整合的平台。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学术平台的知识交流服务功能,定期策划重要选题,开展学术交流研讨,积极推动科普转化,与其他领域跨界合作,积极开发周边产品等,进而实现内容的多种创意、多向开发、多渠道销售、多次产出和增值的创新运营。2.人工智能本身可能存在的局限人工智能对学术期刊出版的影响应该更多体现在技术层面和工具层面,而不是核心内容层面。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在海量和繁杂信息的处理上可以做到超越人类。但人工智能只会执行人类赋予的逻辑指令,不具有人类的社会性和人类主体的分析能力,无法完全复制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并具备社会属性。人工智能现今的思维能力,仍然无法超越人类本身的思维和意识所拥有的整体性,无法模拟人类所拥有的主体性的社会关系与整体性思维;人工智能对感官和人脑的模拟仍处于最初的机械化阶段,不可能形成社会关系和进行现实感性活动。此外,人工智能还不具备人类处理情感和思考判断的能力,可能无法把握意识形态方面的知识和问题,在检验作者身份信息、影响因素预测等方面有困难,无法做出价值判断,无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无法进行感情层面的交流。因此,在这些人工智能不太擅长的方面和期刊智能化出版可能存在问题的环节,编辑需要进行审核和把关,要保证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和全程的审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