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节党性心得

时间:2022-11-29 11:39:00

名节党性心得

名节,即名誉、气节、操守,是反映党员领导干部内在精神世界和道德水准的一面镜子,是构筑党性修养、人格力量和群众威望的重要因素。“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党员领导干部的品德修养在群众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如果品行不端,情趣低下,就会损害党的威信,败坏社会风气,在群众中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各种不良影响和诱惑增多的情况下,构筑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操守的坚强防线,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名节重于泰山”的传统和“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的美德。从贾谊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到司马光的“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重名节、轻利欲”传统美德的光辉。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升华和丰富其内涵,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事、干干净净做人作为立身之基,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甘于奉献、不计得失,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坚定的政治信念,先进的思想觉悟,坚强的组织观念,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民族的先锋和时代的楷模。

共产党员的名节,从根本上讲来自坚强的党性。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重名节与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致的,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是一致的。共产党人重名节,不是为了博取个人的名誉,而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性是名节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名节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品行好不好,信念坚定不坚定,宗旨意识强不强,都取决于是否具有坚强的党性。革命先烈、、夏明翰等之所以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威武不屈、视死如归、坚贞不渝、矢志不移,就是来自于他们的“决不能动摇共产主义信仰”。焦裕禄、雷锋、王进喜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模范共产党员,以及新时期涌现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杨业功等一大批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无不具有忠诚于党、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理想追求。有坚强的党性,才能牢记党的宗旨,忠诚党的事业,维护党的威信和形象,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摆脱名缰利锁的羁绊,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树立可信、可靠、可敬、可亲的良好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受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多样化的影响,有的同志自觉不自觉地把道德节操当成小问题,更有甚者,把不讲道德、不按规矩办事者视为“能人”,把遵守法规看作“不会办事”、“迂腐”、“傻帽”,不讲原则讲关系,不看制度看来头。许多事实表明,一些领导干部蜕化变质,一步步坠入违法乱纪的深渊,往往就是从道德水准滑坡开始的。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名节问题不小,它的里面有政治、有形象、有人格。一个在名节问题上过不了关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很难在政治大节上过得硬。名节连着党的生命,关乎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须臾不可小视。

高尚的修养、坚强的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断地刻苦学习和实践锤炼。讲党性、重名节,就要在个人利益与名节发生矛盾时,把名节放在第一位,不因贪图名利而违背原则,不因追求私欲而失去操守。党员领导干部只有自觉地按照党员标准、责任和义务来检查审视自身言行,像郑培民那样时时告诫自己“对身外之物要铁石心肠”,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始终做到“灯红酒绿不迷眼,不义之财不伸手”,通过学习和实践,磨砺品格意志,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民族危亡之时以大义为重,舍生忘死;在身处逆境之时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在面对诱惑之时淡然处之,一尘不染,从而在群众中形成党员领导干部的强大道德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