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促进青少年成长调查

时间:2022-07-04 03:10:15

关工委促进青少年成长调查

位于市街道办事处东北部脚下,现有村民176户576人,其中青少年224人,另有青年职工(高峰时)近3000人。多年来,坚持走工业强村富民的路子,依托骨干企业振华工业集团地有力带动,集体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三个文明”建设不断攀上新台阶。致富不忘根本,从村庄的文明健康发展入手,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为建设和谐文明新村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小康示范村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一、强化组织队伍建设,夯实关心下一代工作基础

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是基础,班子是关键,制度是保证。关工委从加强自身建设出发,不断强化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努力夯实工作基础。

(一)加强班子建设。根据村庄实际和工作需要,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主任、退休老干部薛金明为常务副主任,村主任、妇女主任、青年书记、治保主任为委员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其中,同志当过教师,干过生产队会计,从1978年底担任村党总支书记至今,是全国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振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具有很强的政治觉悟和强烈的干事创业意识。薛金明同志是庄原党支部委员,现担任村文明办主任,他威望高,经验丰富,乐于奉献。领导班子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关心下一代工作,制定和完善了关工委工作、学习、会议等制度,确立了党委书记亲自抓,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具体做的良好工作机制,促进了关心下一代工作良性发展。

(二)加强“五老”队伍建设。市老党员之家建在前,该村依托“市老党员之家”,以建国前老党员为主体,吸收本村的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建立起一支思想水平高、身体较好、经验丰富、工作积极、热情耐心、甘于奉献的58人的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并从工作需要出发,及时调整和充实力量,不断扩大参与面,进一步壮大“五老”志愿者队伍,使关工委工作有了良好的组织保证和人才基础。

二、做好“三个结合”,推动关心一代工作全面开展

(一)与“市老党员之家”相结合,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市老党员之家”始建于2005年,对全市建国前无人供养的老党员实行集中供养,目前已入住老党员51人。老党员是我党历史的“活化石”,他们既是党的事业的开创者,也是党的历史的见证人,许多重大事件亲历亲为,对革命历史有着切身的体会,是加强青少年教育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村关工委经常邀请老党员为本村学生、青年党员干部和青年职工作革命传统报告,讲亲眼所见的革命历史,谈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广大青年党员和青少年通过参观老党员事迹展,倾听老党员的历史讲解,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村关工委定期组织青少年到“市老党员之家”进行义务劳动,帮助老党员打扫卫生,洗衣服,为老党员洗脚、剪指甲、梳头,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的形式,近距离感受老革命老党员的丰功伟绩,在劳动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村民文明教育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由一个村集体收入仅62元的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展成为经济总收入5.7亿元、人均纯收入10742元,村民全部住上别墅和楼房,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有些村民,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开始染上打麻将、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恶习。关工委的老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不能让他们口袋鼓了,脑袋空了”,为此,他们积极出谋划策,向村“两委”建言献策,确定每月10日为“村民教育日”,邀请市、办事处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进村宣讲党的政策、法律和科技知识,帮助解答村民关心的各种疑难问题。村里每年拿出2万多元订阅党报党刊,做到每家至少一份报纸,让新知识、新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还成立了锣鼓队、秧歌队和舞龙队等文艺团体,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每年开展“十星级文明家庭”、“十佳村民”、“十佳职工”、“十佳青年”等评比活动,弘扬社会正气。

为促进群众文明行为的养成,使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庄精神代代传承,村关工委的老同志集体创作了“84字道德歌谣”,即:住楼房,穿整洁;惜水电,勤节约。育草木,护花朵;美环境,勿攀折。遵法纪,守规则;有礼貌,助人乐。扶老幼,帮残弱;家和睦,邻团结。修品行,倡公德;讲文明,从我做。办教育,兴基业;谋发展,靠科学。富思源,颂改革;思进取,勇开拓。歌谣通俗易懂,脍炙人口,很快被村民所熟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多年来,全村职工群众没有一人参与“”等邪教活动,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也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省文明村”、“省卫生示范村”,村党组织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与企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开展职工创业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如何加强外来务工青年的教育成为关工委工作的重点之一。2004年6月,经关工委牵线搭桥,市妇联和《早报》联合捐建了“打工妹书屋”,藏书3000余册,为外来务工青年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空间,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了自身素质。振华工业集团还开设了微机室,购买了多台电脑,职工可以到这里免费上网查阅资料。成立了职工大学堂,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对务工青年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创业教育,关工委主任亲自走上讲堂授课,以自己亲身的经验和体会,教育青年珍惜机会,自强自立。在他的影响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职工刘泽明,自学了法律专科和本科课程,去年又考取了律师资格证,现在已成为公司中层干部。

为激发村民和职工爱岗敬业、爱国爱家,关工委的老同志组织编写了村庄发展史,并在村“邻里中心”开辟党史村史教育专栏,通过图片、文字和影像等形式,以历史风貌、革命岁月、创业发展、先进人物及新农村建设成就为题材,通过新旧对比,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的发展轨迹,感受本村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现已成为本村未成年人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课堂。

三、助学助困,体现社会亲情和温暖

(一)关心教育发展,改善办学条件

地处山区,以前的村办小学校舍陈旧、教学设施落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在关工委的积极倡议下,村庄选定了新校址,先后投资180多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教学楼,配备了投影仪等先进教学设施,建设了微机室、语音室等。除按排本村和周边村庄学生上学以外,还吸收容纳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上学,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关工委主任是省人大代表,他时刻关注我省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他发现,西部学生上学难的根源是农民收入过低,于是在省人代会上,他同其他代表一起提出了《加快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议案,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他不仅放弃了自己理应得到的1835万元企业分红,无偿捐献给集体,还先后以不同方式向山区学生捐款30多万元,并资助贵州省及我省济宁市、菏泽市等地的20多位贫困生完成了学业。

(二)安置残疾人就业,帮教失足青少年

1996年,村民万宝叶不慎砸断了腿,住院截肢需花费一万多元,正在他为高额医疗费发愁时,送去了6000元钱,出院后又在企业里为其安排了合适工作,使其生活得到保障。残疾人张启武原来常年流浪在外,冬天钻草垛,夏天睡场院。2002年他流浪到,就再也不走了。关工委的老同志发现后,及时联系村办企业振华工业集团,根据他的情况专门为其安排了一份特殊工作。到目前,集团共安置残疾人120余人就业,他们在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后,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友爱和真情。

青年王某,因一时冲动而铸成千古恨,刑满释放后,因为这段不光彩历史,多次求职被拒之门外,最后他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来到,结果公司非但没嫌弃他,还多次找他谈话,帮他打消顾虑,鼓励他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在赵书记的感召下,王某积极工作,大胆技术革新,后来被提拔为车间主任。这些年,振华工业集团共收留13名刑释解教人员就业,他们在这里恢复了自信,学到了技术,开辟了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