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08 05:08:00

小山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月14日至20日,我们参加了由县委党校组织的赴学习考察,实地考察了海尔集团、啤酒厂、的大棚蔬菜基地以及龙口市村农业产业化、村庄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等。特别是之行,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普通小山村在改革开放中如何实现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村及集团概况

村:25年前的村,只有260户,800口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山村。改革开放后,村人艰苦创业,从一个白手起家的小生产队开始,先后兼并等13个村,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一座经济实力雄厚、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美、群众安居乐业的现代化“乡村”都市。

集团:集团是以民营股份制经济为主体的中国企业500强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拥有三个园区(工业园、东海工业园、旅游区)、十个居民生活区、40多个企业,现占地45平方公里,职工3.6万人,固定资产106亿元,资产总量位居全国村级经济榜首。是省136家重点企业之一和计划单列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省特级信用企业”、部级“文明单位”,在全国500家最大乡镇企业经济实力排行榜中位居前列。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钱其琛、张万年、吴官正等先后视察了,对集团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二、村发展深刻认识

美丽的乡村都市。走进村,感受最深的是规划建设成果。集团占地面积由原来的不足2平方公里发展到45平方公里。的总体布局,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村庄概念,展现在眼前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化城镇。工业区、生活区、商贸区、教育区、休闲娱乐区、旅游风景区栉比鳞次,错落有致;整齐宽阔的柏油路、造型独特的灯具和广告、四季常青的树木和绿草鲜花镶嵌其中,相互辉映。这里看不到一丝垃圾,没有飞扬的黑烟和尘土,生产、生活和生态高度和谐统一,勾画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好家园,优美的环境得到了联合国权威部门的认证。

强大的工业产业。村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主动从土地中走出来,上项目、闯市场,实现了由农业生产为主向依靠工业致富的转变。改革开放之时,时任前宋村第三生产小队队长、现任集团董事长宋作文带领小队群众以5000元起家办起了手工副业,从糊水泥袋、制石棉瓦等手工活做起,后来逐步上了玻璃纤维、棉纺、毛纺等项目。1987年底,三小队固定资产达到5500万元,全队56户人家,户户过百万,家家住上了别墅小楼;90年代初果断放弃了原来的高耗低效项目,集中力量发展新项目,培育新产业,连续兴建了精纺、热电厂、葡萄酒厂、电解铝、电子软件、旅游、农科园、教育等产业,主要产品达几十个门类、上千个品种,使企业迅速走向全国,加之实业A股1999年1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进入资本运营的快车道;2001年开始,集团抓住龙口市实施北部海滨经济开发的有利时机,集中力量开展招商引资,先后与德国西马克、澳大利亚亚克尔马克、法国普及等国际大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连续兴办了14个投资额逾1000万美元的合资项目,先后在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羊毛、铝土矿等原料供应基地,并把毛毯、精纺面料等产品打入了欧美和非洲市场,使企业成功走向国际市场。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发展成为以民营股份制经济为主体的中国500强行列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能源、铝业、纺织、建材、旅游、教育、房地产、商贸等八大主导产业。集团先后通过了ISO9001、ISO9002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牌系列产品连续多年被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铝型材、精纺呢绒为“中国名牌”、“国家质量免检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独特的民办旅游。旅游景区,是集团投巨资,经海内外数百位专家学者历时十年,精工打造的大型山海旅游文化景观,是融宗教、历史、旅游、饮食、商业文化于一体,集产业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古建筑游览、会议接待等“五位一体”的旅游框架结构。从1997年以来,集团累计投资20多亿元,先后开发建设了古文化建筑群、中华历史文化园、植物园、国际会议中心及与之配套的星级酒店等旅游服务项目,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等一条龙服务体系。2001年,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首批4A级景区。旅游的基本构成:一是以参观工业园区、教育区、新型农业、商业区、生活区、老年公寓等为主要内容,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的产业观光旅游。二是以宾馆、康乐宫、国际高尔夫俱乐部为主体,适合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娱乐”型旅游。三是以古建筑为主的宗教文化旅游风景区,领略东方古文化内涵的浏览旅游区。

完整的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体系。村先后投资几十亿元,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一条龙教育体系。其中烟台学院投资33亿元,是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占地3500亩,学校现设19个学院,教师1136人,在校学生近2万人。村图书馆、影剧院、歌剧院、体育场等各类文化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可免费参加文化活动。老年公寓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天只需交6元钱,就可以在这里安享晚年;对每位老人按照年龄段发放生活补助,每年组织外出观光旅游,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舒适的人居环境。为减少环境污染,村集体投资建成了日处理能力3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兴建了9座水库,总库容2000多万立方米,满足了全村生产和生活用水。全村林地面积发展到13平方公里,人均绿地面积3300平方米。按照“住宅楼房化、环境园林化、生活现代化”的标准,1800多户人都住上了166平方米、独门独院的两层别墅楼,人均面积55平方米,楼内水、电、暖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小康之家在这里得到生动的体现。

美好的未来。集团在距15公里的北部海滨实施了占地20平方公里的东海经济园区开发项目,争取用8--10年的时间,投入200亿元,将北部海滨建成一处集生产、旅游、娱乐、休闲于一体、科技含量高、生态保护好的综合型海滨城市新区。目前,海滨度假村、豪华级别游艇码头、108洞顶级高尔夫球场、高精度铝板带箔、部级植物园、东海热电厂等一批大型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创建,美好的未来正在期待之中。

三、启示

这次考察学习,我们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路,归纳起来,有如下启示。

(一)超前的发展理念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落后地区赶超先进的前提。二十年的风雨历程中,人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事业责任感、观念超前和创新精神,时刻警惕骄傲自大、停滞不前,人能保持一路领先。我们的落后,首先是观念的落后。因此,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开拓开放的意识、敢为人先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实现远安的跨越式发展。

(二)改善环境,完善功能是加快发展的基础。要学东部城市规划不惜工本,城市建设不遗余力,城市管理不择“手段”,通过全力建设和打造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充分发挥城市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三)以工创业立业、以工富民的发展模式值得远安学习借鉴。人正是依靠发展工业,通过艰辛创业,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实现了从农业向工业、乡村向城市、从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向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转变,人实现了共同富裕,原始的村落自然消失,代之而起是整齐洁净的居民小区,应该说经济发展史是一部工业创业史。因此,远安学习做法,通过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工业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变农民为产业工人,保证农民有固定的收入,解除农民对土地的依附,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必将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优化农村就业结构,从而减少农民,真正富裕农民。

(四)创新体制,采取企业兼村合村、企村合一模式,实现企村共赢、富村穷村共富局面。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农业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自然村落的萎缩乃至消失将成历史的必然,是现代化所推动的重要社会变迁,而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受自然经济和计划体制的双重束缚,各种资源难以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极大地阻滞了农村现代化进程,集团根据自身发展和当地实际情况,创新地采取:一是企社合一,即村级组织管理权归并企业,土地、劳动力资源由企业统一安排;一个团结实干、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带领群众致富,群众就有了干劲和希望。二是多村合并,集团先后合并13个村,使集团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获得稳定的劳动力供给,节省了土地租赁费和其它服务的费用,降低了企业劳动力成本,而最直接、最突出的效果就是缩小了穷村与富村的收入差距,使穷村迅速脱贫致富,实现了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规模经营。我县80%的人口在农村,能不能建成区域性中心集镇,农村经济发展尤为关键。模式为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很好的样板。

(五)以文化打造旅游风景区,以旅游业带动服务业,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旅游风景区原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山是秃山,路是山路,没有任何旅游资源,是通过集团大手笔投资建设,经海内外数百位专家学者、艺术大师精心打造的结果,从而形成了集宗教文化与中华历史文化、饮食文化与商业文化、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人造旅游文化风景区,形成了集产业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古建筑游览、海上娱乐等“五位一体”的4A级风景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二百万人次以上。因此,我们认为借鉴旅游的投资建设方式,我县旅游以嫘祖文化、宗教文化为内涵,依托鸣凤山、龙潭河溶洞、灵龙峡等自然景观,集中人力财力,科学规划设计,实行成片区整体打造旅游核心景区,形成“休闲、娱乐、渡假、风光”旅游风景区,让我县成为游客“留得住、住得下、能消费”旅游胜地,以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